低表观密度大孔球形氧化铝的制备

低表观密度大孔球形氧化铝的制备

一、一种低表观密度大孔球形氧化铝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黄惠阳,申科,袁颖,赵悦,陈世安,刘家名[1](2021)在《球形γ-Al2O3载体制备方法评述》文中研究表明γ-Al2O3是一种精细化工领域中的常见产品,随着生产技术发展的不断加快,球形γ-Al2O3制品的独有优势开始逐渐显露,其制备技术引发了研究者的不断探索。介绍了适用性强、适合工业放大的制备方法,包括滚动成球法、热油柱成型法、油氨柱成球法、喷雾分散成球法,具体描述了各操作方法特点和基本成球原理。

杨文建,孟广莹,李晓云,孙彦民,蔡奇,郭秋双[2](2020)在《球形氧化铝的制备及其在丙烷脱氢催化剂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以中和法、水热法、醇铝法和铝粉盐酸回流法合成的氧化铝前驱体为原料分别制备球形氧化铝载体(记为ZH、SR、ST和SOL),通过强度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扫描电镜(SEM)、氨程序升温脱附(NH3-TPD)等手段对氧化铝载体进行表征,以丙烷脱氢为探针反应研究了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对催化剂(Pt-Sn-K/Al2O3)脱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合成的氧化铝前驱体均制备出高强度的球形氧化铝载体,其中水热法和醇铝法制备的载体还具有较大的孔容和适中的比表面积;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的酸性影响较大,中和法制备的氧化铝载体制备的催化剂主要是弱-中强酸中心,其他方法制备的氧化铝载体制备的催化剂为弱酸中心,催化剂酸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H-CAT、SOL-CAT、ST-CAT、SR-CAT;评价结果表明,醇铝法和水热法制备的载体应用于丙烷脱氢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性能,相当于甚至优于工业剂水平。

任晓晶[3](2020)在《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制备纳米拟薄水铝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拟薄水铝石(Pseudo Boehmite,AlOOH·nH2O,n=0.080.62)是一种结晶不完全的氧化铝水合物,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作为催化裂化、催化加氢等工艺中的催化剂载体。随着原料油呈现重质化和劣质化的趋势,大孔容、高比表面积拟薄水铝石产品的制备成为当今研究热点。目前拟薄水铝石的生产工艺众多,本课题采用实际生产中成本最低的碳分工艺,依托氧化铝工艺流程,采用中间产物铝酸钠精液和烟气中的CO2作为反应原料,解决传统碳分法工艺中产品孔径分布不均、结晶颗粒大、杂质多等问题。(1)从理论上分析了超重力连续碳分制备拟薄水铝石的可行性,将超重力技术与连续碳分工艺相结合,提出制备拟薄水铝石的新方法。采用传统碳分法的原料和错流旋转填料床,在超重力环境下通过强化微观混合连续制备得到拟薄水铝石。(2)考察NaAlO2溶液浓度、气液比和超重力因子对拟薄水铝石孔隙性能的影响。随NaAlO2溶液浓度、气液比和超重力因子的增大,拟薄水铝石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佳制备条件为NaAlO2溶液浓度为0.1 mol/L,气液比为3:1,超重力因子为54,基于此条件得到的拟薄水铝石产品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505 m2/g,1.102 cc/g。(3)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和透射电镜(TEM)对其孔隙性能进行分析。实验证明超重力连续碳分可以制得纳米级的拟薄水铝石,且孔道呈纤维状。(4)在制备过程中引入聚乙二醇400(PEG)对其进行扩孔改性,通过BET、XRD、SEM等表征手段发现制得的改性拟薄水铝石杂质减少,孔道丰富且均匀,制得的大孔拟薄水铝石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495 m2/g,2.125 cc/g。经过550℃焙烧最终得到的纳米级大孔纤维状γ-Al2O3比表面积和孔容为322 m2/g,1.826 cc/g。(5)将超重力连续碳分法进行放大实验。主要采用工厂实际生产过程的原料铝酸钠精液作为反应溶液,在错流旋转填料床中与CO2发生碳分反应。本实验采用稀释后的20L溶液进行连续生产,最终将制备的拟薄水铝石样品与工厂实际生产的样品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制得的产品在比表面积、孔容和粒度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将两种拟薄水铝石进行ACE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制备的拟薄水铝石应用在催化剂载体方面,在C5汽油、轻收和总液收方面都有提升,为工业应用提供了基础。

左少卿,熊晓云,齐恒山,杜晓辉[4](2018)在《尿素扩孔剂对拟薄水铝石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铝酸钠和硫酸铝为原料,尿素为扩孔剂制备了拟薄水铝石,采用X射线衍射仪、N2吸附-脱附仪、吡啶吸附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制得的拟薄水铝石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尿素添加量对拟薄水铝石孔道结构及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尿素加入量的增加,拟薄水铝石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尿素加入的质量分数为5%时,可制得孔径呈双峰分布,比表面积为467.3 m2/g,孔容为1.03 cm3/g,平均孔径为8.81 nm,弱酸量较高的蠕虫状拟薄水铝石材料。

张孟旭,戴云生,谢继阳,安霓虹,唐春,沈亚峰,周伟[5](2018)在《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用加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从载体的改性,包括载体的预处理、制备过程中加入特定元素;以及催化剂的制备,包括活性金属负载方法、浸渍过程中添加助剂等方面,综述了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所采用的固定床和流化床两种工艺使用的加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分析认为,对于普遍使用的钯载体催化剂,助剂对载体的改性和催化剂的制备优化具有显着的效果。固定床工艺近期仍将是国内双氧水生产的主要方式,加强助剂添加和活性金属替代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引进流化床工艺取代固定床工艺,增加单套装置产能是未来国内双氧水生产发展趋势,需加强催化剂的研究开发。

苏少龙,于海斌,孙彦民,李晓云,杨文建,孟广莹[6](2017)在《氧化铝成型研究的进展》文中认为氧化铝有α、γ、δ、η、θ、ρ、κ、χ-氧化铝等8种晶型,其中γ-氧化铝被广泛用作吸附剂、催化剂及载体。氧化铝的成型方法有转动成型法、挤出成型法、喷雾干燥成型法、油-氨柱成型法、热油柱成型法、水柱成型法等。转动成型法的优点是设备投资少,处理量大;缺点是颗粒的强度低,粒径大,粉尘多。挤出成型法的特点是操作简便,费用较低,使用广泛。喷雾干燥成型法的优点是能够制备粒径较小的球形氧化铝;缺点是耗电量大,粉尘多。油-氨柱成型法的优势是产品孔容大、强度高,缺陷是存在氨气的污染。热油柱成型法的优点是氨气污染小,产品强度较高;缺陷是热量消耗大。水柱成型法制备的氧化铝小球大小一致,且生产过程绿色环保,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氧化铝成型方法。在生产过程中,成型方法需要根据颗粒的形状、大小及工业生产所用反应器的要求来确定。

孙志强[7](2017)在《多孔氧化物陶瓷的可控烧结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孔陶瓷具有耐高温、抗酸碱、耐有机腐蚀、良好的生物惰性、使用寿命长、再生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在过滤、隔热、吸音及生物骨骼等领域中。目前,多孔陶瓷制备所用的原料多为形貌不规则的颗粒,这些颗粒在烧结过程中的可控性差,存在不均匀的团聚收缩,导致陶瓷中出现死孔、半通孔,并伴随孔率的烧结损失,影响了多孔陶瓷的实际应用效果。本论文针对陶瓷孔结构难以调控的问题,提出采用热等离子体制备的球形致密颗粒进行多孔陶瓷制备。球形颗粒堆积体经过烧结,获得孔结构均匀、贯通、可调的多孔陶瓷。主要工作为:(1)以球形致密的SiO2颗粒为原料进行紧密堆积造孔,球形颗粒堆积体经过烧结,相互接触的颗粒之间形成颈部连接,获得孔隙均匀贯通的多孔氧化硅陶瓷。结合动力学分析,对多孔陶瓷的烧结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球形致密的SiO2颗粒具有热稳定性,在颗粒间颈部强化过程中孔隙得到完好的保留,制备的多孔陶瓷具有很好的烧结可控性。研究了颗粒堆积紧密度对陶瓷结构和机械强度的影响,分析了球形颗粒造孔的特点。同时,获得了原料粒径对陶瓷孔径的调控规律。最后,开展了 SiO2多孔陶瓷渗透性研究,并探索了其在固液分离、油水分离和颗粒粒径分级上的应用性能。(2)为应用于高温环境,采用球形致密的Al2O3颗粒制备具有均匀贯通孔道的Al2O3多孔陶瓷。采用硅溶胶包覆原料颗粒的方法,有效降低了高强度氧化铝陶瓷的烧结温度,同时完好地保留了均匀、贯通、光滑的孔结构。分析了硅溶胶包覆层与氧化铝颗粒在烧结中生成莫来石颈部的过程,同时结合动力学分析开展了颈部生成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莫来石颈部的生成受Al2O3颗粒表面Al3+释放速率的控制。根据陶瓷微观孔结构的烧结变化,优化了硅溶胶包覆量。同时,对莫来石强化陶瓷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最后,验证了氧化铝多孔陶瓷的高渗透性。(3)以超细球形Al2O3颗粒为原料堆积造孔,制备孔径更小的Al2O3陶瓷膜。研究了超细球形Al2O3颗粒的烧结演化行为,发现球形颗粒堆积孔经过均匀的烧结演化,成为均匀贯通的孔结构,展现出良好的烧结可控性。从超细球形颗粒的传质机理研究中,发现球形颗粒通过表面扩散进行传质,烧结活化能达到721±12kJ/mol,说明颗粒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在膜层与过渡层的匹配研究中,得到了膜层的优化厚度4.8μm和适宜的烧结区间1200-1400℃。通过膜层和过渡层的一步烧结机理研究,发现介稳相的纳米球形Al2O3颗粒转化为稳定的α相后才发生颗粒间的传质烧结,然而相转化温度与过渡层颗粒的烧结温度基本一致,使两层膜能够实现一步烧结。最后,将陶瓷膜用于悬浮颗粒分离,证明了其良好的应用性能。(4)将孔结构的可控烧结技术运用到闭孔隔热陶瓷领域,利用SiO2空心颗粒壳体致密、高强的特点,制备了闭孔结构支撑的SiO2隔热陶瓷。通过调控烧结温度和烧结助剂,研究了隔热陶瓷孔结构的烧结可控性,结果发现致密的颗粒壳体能够很好地保护陶瓷闭孔结构,在高强颈部形成过程中,空心颗粒仅收缩<3.3%。同时,通过添加烧结助剂进行了陶瓷晶型结构的调控研究,揭示了方石英对隔热陶瓷性能的影响机理。通过调节空心颗粒的大小和壁厚,实现了多孔陶瓷结构和性能的调控。最后,建立了闭气孔支撑结构的隔热性能模拟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车春霞[8](2016)在《碳二前加氢催化剂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烃高温裂解是生产乙烯最重要的反应,由这一过程生产的乙烯通常还含有0.52.0v%的乙炔,乙炔是乙烯后续利用时的杂质,必须采用加氢的方法予以脱除。工业上脱除乙炔的加氢工艺有前加氢工艺和后加氢工艺两种。目前国内新建大乙烯装置均采用碳二前加氢工艺,总产能达到1174万吨/年,催化剂需求量巨大,是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催化剂之一。由于前加氢物料组成复杂,催化剂开发难度大,导致国内装置碳二前加氢催化剂长期依赖进口。因此,碳二前加氢催化剂的研发及成功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研究针对碳二前加氢工艺要求,开发了一种Pd-Ag/α-Al2O3前加氢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载体、组成、制备方法、预处理方法等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确定催化剂配方及制备条件;通过催化剂放大制备研究,形成了碳二前加氢催化剂工业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催化剂的工业生产,得到预还原-钝化态催化剂10吨,与进口剂对比考评结果表明,开发的催化剂宏观物性、微观结构及反应性能均达到进口剂水平;考察了CO含量、空速、压力、反应温度、丙炔和丙二烯(MAPD)含量等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催化剂最佳使用条件;开展了催化剂工业应用研究,确定了催化剂在大庆石化27万吨/年乙烯装置工业试验方案,为催化剂的工业转化奠定了基础。论文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1)对Al2O3成胶工艺、载体热处理条件、载体改性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开发了具有多级特征孔分布、低表面酸性的α-Al2O3载体。碳二前加氢工艺对催化剂反应活性、选择性和抗结焦性能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催化剂载体具有足够的活性比表面积,同时具有足够的物料传输孔道。针对这一特征,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多级特征孔分布的Al2O3载体。通过对成胶反应温度、反应物(偏铝酸钠、硝酸)浓度及溶液pH值的关联和控制,精确调控氢氧化铝沉淀(α-Al2O3·H2O、β-Al2O3·3H2O混合物)中β-Al2O3·3H2O的含量,制备出具有多级特征孔分布的载体。小孔提供足够的活性比表面积,保证加氢活性;大孔提供足够的传输通道,提高催化剂加氢选择性。对载体热处理条件、改性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载体高温热处理、改性条件。经高温热处理与碱金属改性相结合制备的α-Al2O3载体,表面酸性低,有利于提高催化剂抗结焦性能。(2)确定了催化剂最佳组成,制备了Pd-Ag双金属纳米合金催化剂。以多级特征孔分布的α-Al2O3为载体,采用溶液浸渍法,对Pd-Ag双金属纳米催化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活性组分Pd、助组分Ag的负载量及负载工艺,制备得到均匀分散的Pd-Ag纳米合金催化剂,并模拟大庆工况及原料性质,在750 mL装置上与国际先进剂7741B-R进行了700 h对比评价,自制催化剂活性略优于进口剂,选择性与进口剂相当。(3)开发了催化剂新型制备方法,提高了活性组分分散度、降低表面酸性。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酸性物质残留多,易导致不饱和烃聚合,抗结焦性能差。分别采用微乳液法和α-Al2O3载体表面原位生长MgCO3的方法进行催化剂制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乳液法得到Pd-Ag/α-Al2O3纳米合金催化剂,Pd、Ag纳米粒子在载体表面呈均匀有序分布,通过高温活化得到均匀分散的Pd-Ag合金催化剂,在反应温度62℃时,乙炔转化率69%,乙烯选择性94%,正丁烯生成量74μL/L。在α-Al2O3载体表面原位生长MgCO3,制备得到的Pd-Ag/MgCO3@α-Al2O3催化剂,活性组分Pd-Ag在载体表面呈均匀分布,提高了活性组分Pd的分散度,调整了Pd的电子结构,降低了催化剂表面酸性,在反应温度70℃时,乙炔转化率86%,乙烯选择性86%,正丁烯生成量55μL/L。(4)开发了微正压-空气流动气氛活化催化剂的新方法,降低催化剂表面酸性,提高抗结焦性能。采用微正压气氛对催化剂进行活化,考察了压力、流速、气氛组成等对催化剂活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活化条件。与传统活化方法相比,在微正压-空气流动气氛下进行催化剂活化,催化剂表面总酸量降低了28%,催化剂抗结焦性能增强。(5)开发了催化剂器外还原钝化预处理技术,得到还原-钝化态催化剂,提高催化剂开工稳定性。碳二前加氢工业装置不具备催化剂还原条件,同时为提高催化剂开工稳定性,开展了催化剂还原钝化预处理研究。形成了低钯含量催化剂表面微氧化成膜的催化剂还原钝化预处理技术,通过抑制催化剂初活性,拓宽温度控制区间,并大幅降低反应初期绿油生成量。采用该技术,解决了工业装置不具备器内还原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开工稳定性。

王康,张业岭,范江洋,杨文建,于海斌,孟广莹,孙彦民,李晓云[9](2015)在《海藻酸辅助制备氧化铝小球的乳液扩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期开发的海藻酸辅助法制备氧化铝小球,具有颗粒在水中成型、能耗低与生产过程绿色无污染等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广泛应用于介孔及大孔材料制备上的乳液模板法,对γ-Al2O3小球进行扩孔,制备了总孔容及平均孔径较大的球形γ-Al2O3,以氮吸附-脱附、机械强度测定仪、XRD、SEM、TG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考察了乳液类型、乳液用量对γ-Al2O3小球孔结构及其他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液质量分数为10%(以PB质量为100%)时,所制备的γ-Al2O3小球的总孔容可达0.7 cm3/g左右,平均孔径可达10 nm左右,孔径分布较集中;少量乳液的添加不会影响γ-Al2O3小球的晶相,此外,在高温煅烧过程中,所添加乳液较易充分燃烧,因此不会引入积炭问题。

黄晓阳[10](2013)在《从铝土矿直接制备氧化铝载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氧化铝载体因比表面积大、孔容高和机械强度好而被广泛用于石油化工行业。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氧化铝载体需求量逐年增加。然而,活性氧化铝的生产并没有-个特定的方法,只是电解铝的衍生产物,而且制备过程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条生产适合用于催化剂载体的氧化铝特定的工艺路线。本文开发了一条直接采用铝土矿的溶出液与硫酸铝中和制取氧化铝载体的新工艺。主要工作包括:不同地区铝土矿的分析、铝土矿溶出影响因素的考察、硫酸铝法工艺的考察及直接用溶出液通过合适的中和条件制备的氧化铝载体的性质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全国主要产地的铝土矿和国外的部分铝土矿进行XRD、XRF和TGA分析,结果表明:在一水硬铝石中,河南铝土矿的铝硅比A/S和铝含量最高,适合用于后续的铝土矿溶出制备氧化铝载体的研究。(2)系统研究了铝土矿的溶出工艺条件对于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在优化的溶出条件(200目的1#河南铝土矿,溶出时间1h、溶出温度260℃、碱液浓度260g/L、配料分子比1.55及氧化钙添加量9%(占铝土矿的质量百分数)下,氧化铝的溶出率可达到93.1%。(3)以分析纯的硫酸铝和偏铝酸钠作为原料系统研究了硫酸铝法制备活性氧化铝的工艺条件对于氧化铝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中和条件(pH和温度)较老化条件(时间、温度和pH)对氧化铝前驱体的类型及其结晶度影响显着。其中,中和pH对氧化铝前驱体的晶型影响最大,中和温度对氧化铝的前驱体的结晶度影响较大,而老化条件只是对氧化铝前驱体的结晶度产生微小影响。另外,中和条件对氧化铝孔结构的影响也较为显着,老化条件影响较小。通过改变中和条件和老化条件,可实现氧化铝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在41~392m2/g和0.15~1.24cm3/g之间调变。(4)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直接采用铝土矿溶出液通过硫酸铝法合成的活性氧化铝的比表面积可达328m2/g,孔容为0.72cm3/g,纯度超过96%,与商业的氧化铝载体相比,呈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较低的酸性,可以较好地满足作为催化剂载体的需要。

二、一种低表观密度大孔球形氧化铝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低表观密度大孔球形氧化铝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球形γ-Al2O3载体制备方法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滚动成球法
    1.1 成型原理
    1.2 研究进展概况
2 热油柱成型法
    2.1 成型原理
    2.2 研究进展概况
3 油氨柱成球法
    3.1 成型原理
    3.2 研究进展概况
    3.3 热油柱成型法与油氨柱成球法的对比
4 喷雾分散法
    4.1 成型原理
    4.2 研究进展概况
5 结论

(2)球形氧化铝的制备及其在丙烷脱氢催化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氧化铝前驱体的制备
    1.2 球形氧化铝的制备
    1.3 催化剂的制备与评价
    1.4 仪器及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载体XRD及XRF分析
    2.2 载体低温N2吸附-脱附分析
    2.3 载体的强度和SEM分析
    2.4 催化剂NH3-TPD分析
    2.5 催化剂丙烷脱氢反应评价
3 结论

(3)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制备纳米拟薄水铝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拟薄水铝石简介
        1.1.1 氧化铝及其水合物分类
        1.1.2 拟薄水铝石的产品规格及用途
        1.1.3 拟薄水铝石市场需求
    1.2 拟薄水铝石研究现状
        1.2.1 拟薄水铝石对催化裂化的影响
        1.2.2 拟薄水铝石的制备研究进展
        1.2.3 超重力制备纳米拟薄水铝石的探究
    1.3 超重力技术简介
        1.3.1 超重力技术
        1.3.2 超重力装置
        1.3.3 超重力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2 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制备拟薄水铝石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案
    2.1 碳分法合成拟薄水铝石原理及研究方案
        2.1.1 碳分法合成拟薄水铝石原理
        2.1.2 超重力碳分法连续制备拟薄水铝石的可行性
    2.2 拟薄水铝石改性原理及可行性
        2.2.1 拟薄水铝石改性原理
        2.2.2 拟薄水铝石改性方案可行性
3 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合成拟薄水铝石及表征
    3.1 实验方案
        3.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1.3 纳米拟薄水铝石制备实验流程
        3.1.4 拟薄水铝石样品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Na AlO_2溶液浓度对产品孔隙性能的影响
        3.2.2 不同气液比对产品孔隙性能的影响
        3.2.3 超重力因子对产品孔隙性能的影响
        3.2.4 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制备拟薄水铝石最优条件
    3.3 本章小结
4 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合成γ-Al_2O_3及拟薄水铝石改性
    4.1 拟薄水铝石改性研究
        4.1.1 实验方案
        4.1.2 实验仪器
        4.1.3 拟薄水铝石的改性实验制备流程
    4.2 γ-Al_2O_3的制备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拟薄水铝石改性研究结果
        4.3.2 γ-Al_2O_3的制备及表征结果
    4.4 纳米拟薄水铝石制备方法对比
    4.5 pH在连续碳分过程的变化
    4.6 本章小结
5 拟薄水铝石作为FCC催化剂载体的应用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实验方案
        5.1.2 实验仪器
        5.1.3 表征与检测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拟薄水铝石放大实验及表征
        5.2.2 ACE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尿素扩孔剂对拟薄水铝石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 (1)
    1.2 拟薄水铝石的制备
    1.3 样品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XRD表征
    2.2 N2吸附-脱附表征
        2.2.1 物理吸附-脱附等温曲线
        2.2.2 孔结构
        2.2.3 孔径分布
    2.3 吡啶吸附红外表征
    2.4 SEM表征
3 结论

(5)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用加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固定床工艺用加氢催化剂
    1.1 载体成型方式
        1.1.1 模板剂法
        1.1.2 油注成型法
        1.1.3 模板聚合法
        1.1.4 挤条成型法
    1.2 载体的改性
        1.2.1 载体制备过程中加入特定元素或化合物
        1.2.2 对载体进行预处理
    1.3 催化剂的制备
        1.3.1 活性金属的负载方法
        1.3.2 浸渍过程中助剂的添加应用
2 流化床工艺用氢化催化剂
    2.1 载体性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负载型钯催化剂
        2.2.2 无载体的钯黑催化剂
        2.2.3 非钯催化剂
3 固定床和流化床蒽醌氢化催化剂的应用
4 结语

(6)氧化铝成型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氧化铝的成型方法
    1.1 转动成型法
    1.2 挤出成型法[3]
    1.3 喷雾干燥成型法
    1.4 油-氨柱成型法[10]
    1.5 热油柱成型法
    1.6 水柱成型法[18]
2 结语

(7)多孔氧化物陶瓷的可控烧结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多孔陶瓷的造孔方法
        1.2.1 有机浸渍法
        1.2.2 凝胶-溶胶法
        1.2.3 添加造孔剂法
        1.2.4 化学发泡法
        1.2.5 多孔材料法
        1.2.6 冷冻干燥法
        1.2.7 粉末烧结法
    1.3 多孔陶瓷的成型工艺
    1.4 多孔陶瓷的传质烧结
        1.4.1 传质热力学、动力学分析
        1.4.2 烧结传质方式
    1.5 多孔陶瓷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1.5.1 晶体颗粒为原料制备多孔陶瓷
        1.5.2 非晶体颗粒为原料制备多孔陶瓷
        1.5.3 球形颗粒制备多孔材料
    1.6 论文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2 孔径可控的氧化硅多孔陶瓷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多孔陶瓷的制备
        2.2.4 研究内容
        2.2.5 样品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孔陶瓷表征
        2.3.2 多孔陶瓷的烧结可控性研究
        2.3.2.1 烧结温度对多孔陶瓷的影响
        2.3.2.2 烧结时间对多孔陶瓷的影响
        2.3.2.3 烧结动力学分析
        2.3.3 颗粒堆积方式对多孔陶瓷的影响
        2.3.4 原料粒径对多孔陶瓷的影响
        2.3.5 多孔陶瓷的渗透性研究
        2.3.6 多孔过滤管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2.3.6.1 多孔过滤管的制备
        2.3.6.2 应用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氧化铝多孔陶瓷的制备及烧结传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多孔陶瓷的制备
        3.2.3 研究内容
        3.2.4 样品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包覆颗粒表征
        3.3.2 多孔陶瓷表征
        3.3.3 烧结颈部的形成机理
        3.3.4 莫来石相的析出动力学研究
        3.3.5 颈部莫来石相对多孔陶瓷的影响
        3.3.5.1 机械强度
        3.3.5.2 机理讨论
        3.3.6 包覆层厚度对多孔陶瓷的影响
        3.3.6.1 陶瓷形貌
        3.3.6.2 机械强度
        3.3.7 多孔陶瓷的渗透性
    3.4 本章小结
4 超细球形氧化铝颗粒制备陶瓷膜及烧结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凃挂浆料的配制
        4.2.3 陶瓷膜的制备
        4.2.4 研究内容
        4.2.5 样品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陶瓷膜表征
        4.3.2 陶瓷膜的烧结演化研究
        4.3.2.1 膜层形貌和结构
        4.3.2.2 烧结动力学分析
        4.3.3 膜层与过渡层的匹配性研究
        4.3.3.1 膜层厚度的匹配
        4.3.3.2 烧结温度的匹配
        4.3.4 一步烧结的机理研究
        4.3.4.1 晶型控制的传质烧结
        4.3.4.2 多晶结构的传质阻隔
        4.3.5 陶瓷膜的分离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高强氧化硅空心颗粒制备隔热陶瓷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隔热陶瓷的制备
        5.2.3 研究内容
        5.2.4 样品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浆料的流动性与稳定性研究
        5.3.2 多孔隔热陶瓷表征
        5.3.3 烧结颈部的形成机理
        5.3.4 闭孔隔热陶瓷的烧结可控性研究
        5.3.4.1 烧结温度对隔热陶瓷的影响
        5.3.4.2 烧结助剂对隔热陶瓷的影响
        5.3.5 空心颗粒结构对隔热陶瓷的影响
        5.3.6 多孔隔热陶瓷的性能模拟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符号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碳二前加氢催化剂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碳二加氢工艺
    1.3 碳二选择加氢催化剂
        1.3.1 催化剂载体
        1.3.2 催化剂活性组分
        1.3.3 催化剂助活性组分
        1.3.4 催化剂制备方法
        1.3.5 工业化催化剂
    1.4 乙炔选择加氢机理研究
        1.4.1 加氢反应热力学
        1.4.2 加氢反应动力学
    1.5 本论文选题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催化剂载体研究
    2.1 本章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试剂、气体和仪器
        2.2.2 催化剂制备
        2.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2.2.4 催化剂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级特征孔分布载体的设计和制备
        2.3.2 载体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2.3.3 载体改性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催化剂组成研究
    3.1 本章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气体和仪器
        3.2.2 催化剂制备
        3.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3.2.4 催化剂表征
        3.2.5 催化剂分子模拟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活性组分Pd含量研究
        3.3.2 活性组分Pd前驱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3 Ag /Pd摩尔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4 催化剂配方优化
        3.3.5 催化剂表征
        3.3.6 催化反应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剂制备方法研究
    4.1 本章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气体和仪器
        4.2.2 催化剂制备
        4.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4.2.4 催化剂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乳液负载方法
        4.3.2 原位合成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催化剂预处理方法研究
    5.1 本章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气体和仪器
        5.2.2 催化剂制备
        5.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5.2.4 催化剂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活化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3.2 预还原钝化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催化剂的工业化生产
    6.1 本章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气体和仪器
        6.2.2 催化剂生产
        6.2.3 催化剂还原钝化
        6.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6.2.5 催化剂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工业生产催化剂与小试催化剂对比
        6.3.2 与进口剂性能对比评价
        6.3.3 三段串联运行性能
        6.3.4 催化剂分析表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催化剂应用研究
    7.1 本章引言
    7.2 工艺条件实验
        7.2.1 评价工况
        7.2.2 试验方案
        7.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7.3 大庆石化27万吨/年乙烯装置应用研究
        7.3.1 工业装置概述
        7.3.2 PEC-21 催化剂工业试验方案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海藻酸辅助制备氧化铝小球的乳液扩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1. 1 试剂
    1. 2 γ-Al2O3小球的制备
        1. 2. 1 γ-Al2O3空白小球的制备
        1. 2. 2 γ-Al2O3乳液模板法扩孔小球的制备
    1. 3 γ-Al2O3小球的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 1 氧化铝小球的孔结构与强度
    2. 2 氧化铝小球晶相
    2. 3 γ-Al2O3小球 SEM 表征结果
    2. 4 热质量损失分析
3 结论

(10)从铝土矿直接制备氧化铝载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铝土矿概括
        2.1.1 铝土矿的组成及结构
        2.1.2 世界铝土矿概括
        2.1.3 我国铝土矿概括
    2.2 铝土矿溶出方法
        2.2.1 铝土矿碱法溶出
        2.2.2 铝土矿酸法溶出
        2.2.3 其他溶出铝土矿的方法
    2.3 拜耳法溶出
        2.3.1 拜耳法溶出动力学
        2.3.2 影响溶出过程的因素
        2.3.3 强化铝土矿溶出的方法
    2.4 活性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2.4.1 醇铝水解法制备活性氧化铝
        2.4.2 中和法制备活性氧化铝
    2.5 氧化铝孔结构的研究
        2.5.1 不同原料对氧化铝孔结构的影响
        2.5.2 中和条件对氧化铝孔结构的影响
        2.5.3 老化条件对氧化铝孔结构的影响
        2.5.4 其它影响氧化铝孔结构的制备条件
    2.6 氧化铝性质的研究
        2.6.1 氧化铝热稳定性的研究
        2.6.2 氧化铝表面酸性的研究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装置及药品
        3.1.1 溶出实验装置及药品
        3.1.2 中和实验装置及药品
    3.2 实验方法
        3.2.1 溶出实验方法
        3.2.2 中和实验方法
        3.2.3 表征方法
第4章 影响铝土矿溶出因素的考察
    4.1 不同矿源铝土矿的分析
        4.1.1 1~#铝土矿的分析
        4.1.2 2~#铝土矿的分析
        4.1.3 3~#铝土矿的分析
        4.1.4 4~#铝土矿的分析
        4.1.5 5~#铝土矿的分析
        4.1.6 6~#铝土矿的分析
        4.1.7 7~#铝土矿的分析
    4.2 不同矿源铝土矿的筛选
    4.3 溶出因素的考察
        4.3.1 溶出温度的考察
        4.3.2 配料分子比的考察
        4.3.3 溶出时间的考察
        4.3.4 碱液浓度的考察
        4.3.5 氧化钙添加量的考察
    4.4 铝土矿溶出模型初步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硫酸铝法制备氧化铝工艺条件的考察
    5.1 硫酸铝法中和pH对氧化铝性质影响的考察
        5.1.1 不同pH制得的氧化铝及其前驱体的XRD表征
        5.1.2 不同pH制得的氧化铝的织构分析
        5.1.3 不同pH制得的氧化铝SEM表征
    5.2 硫酸铝法中和温度对氧化铝性质影响的考察
        5.2.1 不同中和温度制得的氧化铝及其前驱体的XRD表征
        5.2.2 不同中和温度制的氧化铝的织构分析
    5.3 硫酸铝法老化时间对氧化铝性质影响的考察
        5.3.1 不同老化时间氧化铝前驱体的XRD分析
        5.3.2 不同老化时间氧化铝的织构分析
    5.4 硫酸铝法老化温度对氧化铝性质的考察
        5.4.1 不同老化温度氧化铝前驱体的XRD分析
        5.4.2 不同老化温度氧化铝的织构分析
    5.5 硫酸铝法老化pH对氧化铝性质影响的考察
        5.5.1 不同老化pH氧化铝前驱体的XRD分析
        5.5.2 不同老化pH氧化铝的织构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直接用溶出液制取氧化铝的性质考察
    6.1 溶出氧化铝和商业氧化铝的对比
    6.2 溶出氧化铝的热稳定性考察
        6.2.1 不同焙烧温度氧化铝的XRD分析
        6.2.2 不同焙烧温度氧化铝的织构分析
    6.3 溶出氧化铝表面酸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种低表观密度大孔球形氧化铝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球形γ-Al2O3载体制备方法评述[J]. 黄惠阳,申科,袁颖,赵悦,陈世安,刘家名. 当代化工, 2021(04)
  • [2]球形氧化铝的制备及其在丙烷脱氢催化剂中的应用[J]. 杨文建,孟广莹,李晓云,孙彦民,蔡奇,郭秋双. 无机盐工业, 2020(06)
  • [3]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制备纳米拟薄水铝石的研究[D]. 任晓晶. 中北大学, 2020(12)
  • [4]尿素扩孔剂对拟薄水铝石性能的影响[J]. 左少卿,熊晓云,齐恒山,杜晓辉.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18(04)
  • [5]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用加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张孟旭,戴云生,谢继阳,安霓虹,唐春,沈亚峰,周伟. 贵金属, 2018(01)
  • [6]氧化铝成型研究的进展[J]. 苏少龙,于海斌,孙彦民,李晓云,杨文建,孟广莹. 无机盐工业, 2017(07)
  • [7]多孔氧化物陶瓷的可控烧结制备及性能研究[D]. 孙志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7(01)
  • [8]碳二前加氢催化剂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 车春霞. 兰州大学, 2016(06)
  • [9]海藻酸辅助制备氧化铝小球的乳液扩孔研究[J]. 王康,张业岭,范江洋,杨文建,于海斌,孟广莹,孙彦民,李晓云. 化学工程, 2015(01)
  • [10]从铝土矿直接制备氧化铝载体的研究[D]. 黄晓阳.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低表观密度大孔球形氧化铝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