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定量研究

环境资源定量研究

一、环境资源定量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成波[1](2021)在《水资源短缺地区河道生态基流的计算方法及保障补偿机制研究 ——以渭河干流宝鸡段为例》文中认为面对水资源短缺地区河流断流及萎缩等不可逆转的水环境恶化问题,亟需重点研究河道生态基流保障及补偿机制,以促进该区域河流水生态健康的恢复。基流保障是恢复河流水生态环境的关键,但目前为止对基于生态效益和可接受经济损失的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基流保障补偿量、基流保障补偿机制及补偿资金分担量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迫切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研究主要针对缺水地区典型河流水资源特点提出了 4种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建立了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补偿量计算模型;建立了河道生态基流保障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模型;构建了河道生态基流保障补偿机制。本文以渭河干流宝鸡段为例对上述研究方法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所示:(1)本文分别采用经验公式法、水力学及一维水质模型计算了维持河流水沙平衡、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质净化3个生态保护目标的适宜生态流速;结合3个适宜生态流速确定1个可以同时满足3个生态保护目标的耦合生态流速;基于3个河流生态保护目标耦合生态流速提出了河道生态基流的计算方法,并以渭河干流宝鸡段为例,研究结果表明:1)非汛期的耦合生态流速范围为[0.39,0.46 m/s]和汛期耦合生态流速底限值为0.80 m/s;2)非汛期河道生态基流为[5.66,7.42 m3/s],汛期河道生态基流底限值为21.69 m3/s;3)2000~2015年生态基流平均保障率为28.95%,不能达到政府部门要求的90%保障率。(2)将河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经济和生态服务功能,分别采用C-D生产函数法和当量因子法分别计算了河流生态和经济服务功能价值,并将两个价值加和,当其总价值达到最大值时,生态服务功能需水量即为河道生态基流:计算基流保障的农业经济损失,将其划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经济损失,并在基流保障经济损失计算过程中各变量变化区间划分基础上计算了不同河道生态基流临界值的可接受经济损失概率,结合水资源决策者可接受农业损失概率建立了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将河流水资源划分为生态基流和经济用水,分别计算了经济用水效益和生态用水价值,以前者作为后者的机会成本,结合生态基流边际效益最大化目标建立了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以渭河干流宝鸡段枯水年为例,结果表明:基于河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最大化、水资源决策者可接受损失概率及生态基流边际效益最大化目标的河道生态基流分别为该段河流流量的35.02%、21.59%及33.83%。(3)基于河道生态基流定义、内涵、计算方法、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政府部门对河流考核指标定量化构建了适宜河道生态基流确定方法;并在分析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补偿量计算模型,以渭河干流宝鸡段为例,研究成果表明:1)非汛期适宜河道生态基流底限为5.66 m3/s;2)基于投入成本的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补偿量为2.69亿元;3)基于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增量的补偿量为0.95亿元;4)上述两个补偿量差异较大原因是人们对基流价值的认可度较低和外部性效应,本文以价值增量的补偿量为主,符合现阶段生活水平。(4)利用河道生态基流保障过程中不同个人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辨明了其保障的补偿主、客体;结合5种补偿途径的优缺点明确了补偿途径的最佳补偿方案;在补偿主体分享基流价值和其总价值比例的基础上建立了保障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量模型;结合补偿主、客体、最佳补偿方案、补偿量及补偿资金分担量构建了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补偿机制,以渭河干流宝鸡段2010年非汛期为例,研究成果表明:1)补偿主体分别为陕西省、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及渭南市政府,补偿客体为受损农户和灌区管理局;2)现金、智力和项目补偿的3者组合是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最佳补偿方案;3)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系数分别为70.81%、22.84%和6.35%(陕西省(包含西安市和渭南市)、宝鸡市和咸阳市);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量分别为0.67、0.22及0.06亿元。

陈德恺[2](2021)在《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为此,我国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用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SH石化公司主要业务是对石油进行加工处理,产生的废弃物污染较严重。因此,对环境披露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SH石化公司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所披露的内容并不能满足股东的需求。为此,对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就十分有必要,不仅是帮助SH石化公司更好的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同时也是为同行业的其他公司树立典范。本文首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国内外现状进行介绍。其次介绍国际上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之后对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主要先从SH石化公司的组织架构,生产工艺,财务状况对其进行研究。而后深入分析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渠道以及形式,找到SH石化公司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上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剖析完SH石化公司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向SH石化公司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完善其原有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最后,说明为了完成良好且高效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公司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采取的措施。希望能通过这篇论文,可以帮助SH石化公司找到一条高效且质优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赵龙贤,代晶晶,赵元艺,姜琪,刘婷玥,傅明海[3](2021)在《基于RS和GIS技术的西藏多龙矿集区矿山选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多龙矿集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金属资源基地,其金属储量和产量更加重要,如何合理地布置矿山选址更成为了矿山开发的重中之重。以西藏多龙矿集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对高分二号和Landsat8等遥感卫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提取一系列环境因子信息——断裂构造、矿区位置、植被覆盖度、钻孔与探槽、村庄、河道、道路、坡度与高差等,并对解译出来的环境因子信息进行定量化与归一化处理。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因子的权重系数进行计算,构建研究区矿山选址模型,为绿色矿山开发建设提供基础资料与参考建议。

王凯巧[4](2021)在《基于开放获取文本的学术论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部科技部提出的“要发挥同行评议在高质量成果考核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同行评议在学术论文评价成为了科学计量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同时,开放获取平台的不断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开放获取同行评议文本,形成了多源开放的学术评价模式,为学术论文定性评价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条件。为了研究同行评议文本作为学术论文质量评价研究数据的有效性,本文从Open review网站中收集了ICLR会议的审稿文本数据,提出了基于观点句注意力机制的论文录用状态预测模型。根据审稿文本情感的正负预测审稿人的录用状态,本文在三个传统的情感分析模型上进行了实验,验证了审稿文本与模型的有效性,接着采用该模型得到论文接受度指标并将其用于预测论文决策状态任务,最后分析了论文接受度指标与录用平均分、引用次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增加获取论文Twitter评论,提出了融合定性评价的论文质量分数预测模型。以论文信息、Twitter评论、同行评议作为模型输入,以论文录用平均分作为实际分数,借助情感分析模型挖掘开放获取文本情感极性,得到论文预测分数,对比论文预测分数与实际分数、预测排名与实际排名,评估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接着分析了论文预测分数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并加入新的数据集,探索模型的其他使用可能。本文通过对定性评价的情感挖掘得到定性评价定量化指标,为学术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新指标。

张勇荣[5](2021)在《基于空间量化模型的人类活动强度对喀斯特筑坝河流水质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流域生态环境可以起到重要的指示作用。影响水质变化的因素众多并错综复杂,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它对喀斯特脆弱区河流(水库)水质的影响不容忽视。平寨水库是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其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黔中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布局。因此,分析平寨水库流域的水质环境特征,探究流域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对水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典型喀斯特高原深水型水库及其流域,针对水资源保护与治理中难以量化人类活动对水质影响的问题,提出人类活动强度空间量化模型(Spatial quantitative model of the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ies,SQMHAI)。该模型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从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与保护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人类活动强度影响因素的综合考量;结合“社会数据”空间化与地理空间建模思想,运用Arc GIS Model Builder程序工具构建模型,展现了人类活动对水质影响研究的新视角;联合使用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与层次分析方法,通过调查分析与主客观因素结合综合确定指标权重,体现了人类活动指标体系赋权的科学性。研究基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14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从点位、库区、流域三个层次,分析平寨水库流域水质指标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单因子评价与三种指数评价法对流域河流(水库)水质类别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为基础探讨SQMHAI模型构建的合理性。利用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类型特征、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指数R)和人类活动强度(H、I)两个方面探讨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质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2018年研究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流失总量分别为22582.84t和5133.08t,从污染物排放、流失和等标污染负荷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对研究区水体水质影响最大的污染源是畜禽粪尿污染,其次农村居民生活污染,影响相对小的是化肥施用污染,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9.23%、31.75%和9.02%。(2)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社会经济指标数据进行空间化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研究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10.41人/km2,平均粮食耕地密度为87.50t/km2,平均化肥耕地负荷为223.19 kg/hm2,畜禽平均养殖密度为257.55头/km2,水产品养殖密度和建设用地地均工业增加值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指标在空间分布上,五个流域内部差异较大。(3)基于SQMHAI模型,量化分析平寨水库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结果显示研究区人类活动作用强度(H)以微弱和中等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4.85%和40.33%,作用强烈的区域占4.82%,无作用极强区域;人类活动影响强度(I)以微弱为主,占比77.80%,影响中等的区域占22.20%,无影响强烈和极强的区域,表明研究区人类活动对区域河流(水库)水质的影响作用较小,在当前人类活动作用强度影响下,河库水质没有发生明显的污染和恶化。H和I空间分布上具有极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807和0.817。(4)研究时段内(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河流(水库)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TN)和总磷(TP),河库水质存在显着的时间差异和较大的空间差异,河流断面优于库区断面,平水期优于丰水期和枯水期。(5)土地利用结构对水质指标的影响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建设用地、林地、未利用地以及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指数(R)对水质指标浓度的影响较大。子流域尺度,枯水期土地利用结构指标与水质指标的响应关系最强,丰水期最弱;缓冲区尺度,平水期和丰水期二者响应关系较强,枯水期最弱。(6)各断面H和I与水质指标之间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均表现出一定的相关关系,H和I排序与P权排序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的断面占61%以上,表明SQMHAI模型构建的人类活动强度(H和I)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评价结果空间可比性较强,有较强的适用性,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杨学博[6](2021)在《激光雷达波形模拟模型与定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是对地观测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凭借其直接、快速、精准获取三维空间信息的优势,已在林业、测绘、电力、数字城市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更好地利用LiDAR技术,需要深入探索地物辐射、空间结构、LiDAR遥感平台观测间的物理联系,提高LiDAR遥感定量化应用水平。LiDAR信号模拟模型能够模拟激光脉冲与地表场景间相互作用过程,已成为解决LiDAR定量遥感领域诸多关键问题(如传感器设计、地表参数定量反演等)的有效手段。就目前的LiDAR系统而言,全波形LiDAR对激光返回信号进行固定间隔连续采样,获取的数据能够反映光斑内地物完整的垂直结构信息,离散点云、光子计数LiDAR数据均可视为全波形数据进一步采样的结果。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开展了LiDAR波形模拟模型与定量化研究:创建了LiDAR波形模拟模型;利用该模型开展了多因素对LiDAR森林回波的敏感性分析,提出了基于波形模拟模型的传感器参数设计与验证方法,提出了系列地表参数定量反演物理模型等。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创建了DART-Lux LiDAR波形模拟模型。针对已有LiDAR波形模拟模型未定量表达LiDAR传感器工作原理且在模拟大区域复杂场景信号时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所提DART-Lux模型建立了模仿真实传感器的激光光源模型和接收器模型,并利用三角面片、浑浊体素或二者组合来构建三维地表场景,将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先进算法(双向路径追踪算法、多重重要性采样策略、直接光源采样策略、几何体实例化技术)引入到LiDAR遥感三维辐射传输建模领域,实现LiDAR波形信号精确模拟。经与已有模型对比验证,结果表明DART-Lux模型精度高(R2=1,rRMSE=0.21%)、效率高(耗时减少一半以上)且占用内存小(内存占用减小百倍);与实际波形验证结果也表明DART-Lux模拟精度较高(R2=0.88,RMSE=0.0016),能够满足不同地表覆盖下波形信号模拟的需求。(2)建立了LiDAR森林冠层散射组分表达模型,探索激光在森林冠层的散射机制。将DART-Lux LiDAR波形模拟模型与叶片反射率模型PROSPECT、森林生长模型TASS相耦合,建立了LiDAR森林冠层散射组分表达模型并开展多因素对LiDAR森林回波的敏感性分析,进而探索激光在森林冠层中的散射机制。结果表明,激光在林冠中的多次散射会增大回波强度;不同时延下接收的森林冠层散射组分与地物垂直分布有关;激光在冠层中发生的多次散射受激光波段、森林结构参数、叶片生化参数、地形坡度等因素影响。(3)提出了全波形LiDAR传感器参数设计与验证方法,包括大光斑LiDAR光斑尺寸设计方法和星载LiDAR光斑水平定位精度评估方法。其中,光斑设计方法将林业和地形应用需求进行量化表达作为LiDAR波形模拟模型的约束条件,最终得出面向林业应用的光斑直径应为10.6 m~25.0 m,面向地形应用的光斑直径应小于32.3 m;光斑水平定位精度评估方法通过波形模拟模型将真实LiDAR波形与三维地表场景进行匹配,最匹配的光斑位置被认为是真实光斑位置,以此评估光斑水平定位精度,分析表明该方法仅适用于城市等具有明显高度特征的区域,在城市区域该方法测得激光卫星ICESat/GLAS光斑水平定位精度为8.19 m。(4)提出了系列地表参数定量反演模型。在地形应用中,提出基于星载LiDAR的地形坡度估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光斑形状、朝向、大小、地形坡向等因素,相比未考虑这些因素的坡度估算模型,精度提高约15%。在植被应用中,提出联合LiDAR全波形和中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森林叶面积指数反演模型,该模型校正了光斑内的冠间聚集效应,反演精度为RMSE=0.39,R2=0.83。在建筑物应用中,提出联合星载全波形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多级建筑物高度提取方法,实现了亚光斑尺度多目标空间三维信息精确提取,经验证该方法提取精度达到R2=0.97,r RMSE=13.2%。

阿鲁思[7](2021)在《基于多模型耦合的多致灾因子诱发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长白山作为吉林省内集各种资源(包括:旅游、生态环境和矿产等一系列资源)为一体的旅游开发区,其价值不可估量。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急速发展,使得吉林省的区域经济总量疾速攀升,社会财富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介于此原因使得长白山旅游开发区内的各种资源的价值不断地升高。且由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致使旅游开发区内的人口密度持续增高,因此当发生泥石流灾害时,其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和危害数量也将显着增加。截至2018年为止,长白山保护区内的10条泥石流沟共计发生25次泥石流灾害,造成2635万元的经济损失。其中,2009年六月发生于长白山北坡瀑布景区南侧48m处的泥石流破坏了景区旅游与生态环境等资源,造成了约700万元的经济损失。且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如:极端降水与降雪等事件)趋多趋强,结合全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实情,使得由极端降雨事件所诱发的泥石流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再不断地增加。不仅如此,长白山火山正处于千年、百年复活期的节点上。火山的活动势必迫使天湖水位的抬升,湖水顺北坡溃坝或漫坝而下会导致极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此外,区域尺度上进行泥石流灾害链风险评价时,由于对风险中各个因素之间联系的考虑不足,致使无法得到定量化的风险评价结果,因而导致最终的风险评价结果存在很大争议。因此,研究长白山旅游开发区内由多致灾因子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链风险并进行定量化的评价是十分迫切的课题。本研究以长白山北坡为研究区,从泥石流灾害及灾害链形成机理出发,对区域内由不同致灾因子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链进行分析,随后确定以极端降雨与天池溃决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链作为切入点,结合基于灾害事件关系的灾害链模型建立评价模型。随后,基于随机森林模型优化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使其能够运用在区域尺度泥石流灾害评价研究中,同时以该模型关联灾害链系统内各个灾害事件,并对长白山北坡区域内不同致灾因子在不同强度或频率下所引发的泥石流灾害链进行定量化评价。此外,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耦合多模型,利用各个模型的优点相互弥补不足之处,并以模型的耦合来建立风险评价中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的关联。最终进行区域尺度定量化的风险评价研究。论文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通过分析各类地质环境因子与研究区内泥石流之间的关系,发现坡度、曲率、物源厚度、地形湿度指数与植被覆盖等9个地质环境因子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有明显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并选取这9个指标作为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对长白山北坡进行了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不易发区面积占全研究区面积的51.22%,低易发区占总面积的22.05%。中易发区占总面积的11.94%。而高与极高易发区分别占总面积的6.82%与7.97%。易发性评价结果中的中、高与极高易发区普遍分布于研究区内的凹形斜坡。同时评价结果AUC值更是达到了0.9048,说明基于随机森林的易发性评价结果极为可信。(2)结合研究区自然环境特征与灾害链形成机理对两种灾害链的形成进行分析。并基于灾害事件之间关系的灾害链模型为框架,分别建立了极端降雨诱发与天池溃决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模型。并选取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作为反映灾害链内各个灾害要素之间关系的模型,随后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其后,通过耿贝尔分布模型计算了极值降雨量并选定以10年、30年和50年一遇的极端降雨(分别为85.9415mm、132.5655mm与153.8496mm)为例结合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进行极端降雨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基于随机森林的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得到的三个重现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中,危险性值超过0.5的区域均只占33%左右。这是由于该模型通过随机森林的结果进行了筛选。同时,基于随机森林的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危险性评价结果中危险性大于0.5的值域内变化情况则与基于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得到的危险性评价结果不同。研究区内危险性大于0.5的区域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产生了变化,说明研究区随着重现期变久,泥石流的发生将更加频繁且泥石流的强度也将持续增强。同时,基于随机森林的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每个重现期的危险性评价结果精度明显高于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的结果。证明该模型在预测精度上拥有良好且稳定的表现。(3)针对天池溃决诱发泥石流灾害链的危险性评价,通过Flow3D模型对三种假设情况下发生的天池溃决进行了三维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三个模拟情景下发生的天池溃决淹没区分别占整个研究区域的55.17%、69.97%和86.32%。淹没深度在0至2m之间的区域占全研究区面积的11.84%、9.83%和12.66%。淹没深度在2-5m之间的区域占全研究区面积的8.07%、8.9%和8.51%。其余区域水深超过了5m。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的淹没水量均超过了该区域可承受阈值水量的10倍以上,表明三种情况的天池溃决均可以较容易的诱发泥石流灾害。随后利用基于随机森林的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进行了研究区内三种假设情况下的天池溃决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极高危险区面积的增多幅度远远超过了高与中等危险区,表明不同模拟情景下,随着水位的升高、水量的增加导致更多的区域受到淹没影响。同时,这些区域在极为充足的水源条件支撑下更加容易发生极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4)通过分析已有的灾损数据后,明确以泥石流灾害发生时可能产生移动的物源厚度作为表征泥石流灾害致灾因子强度的指标。结合吉林省泥石流灾害历史灾损数据对研究区内不同类型承灾体灾损率进行计算并建立了相应的脆弱性曲线。通过泥石流物源量动静储量关系公式将危险性评价结果与脆弱性评价进行关联,并对研究区内极端降雨与天池溃决诱发的两种泥石流灾害链进行定量化的风险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随着极值雨量和天池溃决水量的增加,泥石流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在增加。其中由极端降雨诱发的泥石流灾害中可能产生最大损失的是药王庙、聚龙泉等旅游景点。而天池溃决诱发泥石流灾害威胁最大的则是长白山瀑布、聚龙泉、小天池等旅游景点。本研究将弥补泥石流灾害定量化风险评价研究基础的不足,解决相关研究的关键性问题,研究结果可以推广到长白山景区,对于提高景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实现科学抗灾和主动抗灾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肖恒婧,李怀恩[8](2019)在《透水铺装效益识别与定量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透水铺装是一种重要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可以消纳、净化降雨径流,对城市的建设具有良好的效益,随着我国对城市生态建设要求的提升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对透水铺装效益的评价成了影响海绵城市建设推广的关键之一。主要阐述了透水铺装效益识别与定量化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梳理了透水铺装效益识别与定量化方法的理论成果,同时针对该效益在识别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对透水铺装效益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如通过建立功能与效益的对应关系来识别效益、借鉴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效益评估研究方法、建立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联结纽带、建立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为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合理配置与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陈国坤[9](2019)在《基于样本数据的中国水力侵蚀定量化研究与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土壤侵蚀,尤其是水力侵蚀,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土地退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害。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特殊的历史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世界范围内遭受土壤侵蚀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尺度的地学问题,其发生发展受到多种自然要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对土壤侵蚀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的掌握与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投入力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情况等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地评价全国范围内的水力侵蚀状况、定量估算土壤侵蚀量、客观分析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异特征,对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护水土资源意义重大。目前,区域和国家尺度上的土壤侵蚀研究以遥感调查为代表的定性和半定量化的方法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定量研究以抽样调查方法和网格估算法为主,但是抽样调查方法难以实现全区域覆盖,而网格估算法对侵蚀模型进行简化,对侵蚀发生的微观过程考虑不足。本文以2010-2012年水利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土壤侵蚀普查中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在全国1:10万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结合GIS、RS和统计学等技术和方法,采用CSLE模型和空间插值外推相结合的方法定量估算了全国各水土保持区的土壤侵蚀模数,对全国范围内的水力侵蚀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按照水利部标准对定量估算结果进行侵蚀强度等级划分,与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基础上更新的2010年土壤侵蚀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全国尺度上不同土壤侵蚀评价方法(遥感调查和CSLE模型)结果的差异及其原因。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全国8个水土保持区一级区水力侵蚀因子空间数据库。综合多源数据,估算了全国水蚀区的各个土壤侵蚀指标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降雨侵蚀力的分布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递减的趋势,这和我国降水的分布趋势是大体一致的。南方红壤区、西南岩溶区、西南紫色土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区和西北黄土高原区降雨侵蚀力R值依次为6783.71、4131.659、3908.89、2463.40、1470.38和1295.34 MJ?mm?hm-2?h-1?a-1。采用USLE方法和EPIC模型估算了全国土壤K值,并用实测资料进行了K值的订正。经过订正后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的土壤可蚀性值未发生明显变化,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西南紫色土区、西南岩溶区和南方红壤区K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LS因子值的空间分布与坡度的空间分布大体一致。利用MODIS NDVI 16天合成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和样本数据插值的方法获取了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空间分布。耕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区B因子值总体较高,林草覆盖较高的分区B因子值总体较低。(2)结合CSLE模型,采用点面相结合的方式,利用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图对样本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和外推,定量估算了中国水蚀区土壤侵蚀模数,重点分析了全国6个主要水蚀区的侵蚀特征,包括空间分布、侵蚀模数、土壤侵蚀率、侵蚀面积和强度、侵蚀量和侵蚀贡献率等。结果表明:我国的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二级阶梯上,并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8个水土保持区的水力侵蚀总面积为163.20万km2,占整个水蚀区土地总面积的30.48%。西北黄土高原区和西南紫色土区的水力侵蚀最为严重,侵蚀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坡耕地为主。从土壤侵蚀模数来看,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南紫色土区和西南岩溶区是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三个分区,平均值依次为1492.62、1461.66和1168.28 t/(km2·a);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分别为618.01 t/(km2·a)和529.048t/(km2·a);南方红壤区平均值为335.64 t/(km2·a)。(3)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力侵蚀特征。结果表明: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的侵蚀模数较高,全国平均值为2414.33 t/(km2·a),不同分区旱地的侵蚀差异显着,西南紫色土区和西南岩溶区旱地的平均侵蚀模数均超过4000 t/(km2·a);西北黄土高原区旱地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782.25 t/(km2·a);东北黑土区区旱地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998.11 t/(km2·a);而南方红壤区和北方土石山区旱地的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1182.69 t/(km2·a)和927.46 t/(km2·a)。旱地年侵蚀量为20.56亿吨,其土地利用面积仅全国水蚀区土地总面积的24.44%,但侵蚀贡献率是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最大的,达到58.76%。此外,草地、有林地、其它林地和灌木也是重要的侵蚀来源,年侵蚀量分别为3.99、3.98、2.90、和1.57亿吨。(4)比较了全国水力侵蚀两种方法不同结果。定量估算和遥感调查的全国水力侵蚀面积比例分别为30.48%和33.56%,两者在侵蚀面积的总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致性,但在侵蚀内部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一方面,空间分布上西北黄土高原区都是侵蚀最严重的分区,南方红壤区、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的两种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其中南方红壤区的侵蚀比例相差仅为0.67%。西南紫色土区定量估算结果较遥感调查结果小8%,是侵蚀比例差异较大的分区。选择两种结果一致性较差的重庆和云南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有74.81%的面积两种结果一致性较好,一致性较差的地区集中在丘陵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山区水田、工矿用地和其它林地为主要类型,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等类型两者一致性较好。云南省两种方法结果之间差异显着,侵蚀的空间分布和强度等级构成一致性都较差,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和其它林地为主,全省旱地平均侵蚀模数达到4895.37 t/(km2·a),澜沧江流域下游的南部地区超过7300 t/(km2·a)。这主要是由于高降雨侵蚀力下陡坡耕地缺乏水土保持措施引起的,野外调查的结果表明其它林地中的茶园和果园侵蚀现象严重也是主要原因。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结合土壤侵蚀模型,采用点面相结合的方式,利用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图对样本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和外推,定量估算了全国水蚀区的土壤侵蚀模数。(2)首次开展了基于第四次全国土壤侵蚀抽样调查的定量估算结果和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基础上更新的2010年水力侵蚀状况,两种方法评估的全国水力侵蚀面积比例相差3%,对于多数水土保持分区而言,结果一致性较好,并对结果差异明显的地区进行了分析。(3)在土壤侵蚀模数的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力侵蚀的影响,这对于评价不同地区的水土治理成效有重要意义。

熊高祥[10](2019)在《基于价值工程原理的绿色施工方案优选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我国各行各业都寻求一条低碳、节能、环保的路线。在传统的施工理念及技术中,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现象严重,因此就产生了绿色施工模式。但是绿色施工模式在建筑行业内未能普及,主要是施工企业认为在实施过程中施工措施复杂、成本过高、利润微薄,对绿色施工的发展造成了制约。本文就绿色施工的应用价值及如何在众多绿色施工方案中做出最优抉择作为研究目标,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实现这一目标。针对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对绿色施工、绿色施工目标控制、绿色施工定量化理论以及价值工程理论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并总结了价值工程在绿色建筑项目目标控制上的优势。总的来说,施工方案设计绿色建筑理念下的指导性文件对施工效果有重要影响。通过研究该文件,可以为该角色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结合绿色施工理论体系和标准的分析,从管理,资源和环境三个角度考虑绿色建筑项目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目标函数的评价是一种多层次的灰色评价方法。将绿色施工措施费作为方案成本,以价值系数作为方案比选的依据,建立起了绿色施工方案优选模型,确定建设项目的最佳绿色施工计划。最后,论文运用以上的研究成果,结合G市某高校科研教育建设项目为实例,采用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目标功能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灰选择出的绿色施工方案,评价结果与实际工程相符,对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二、环境资源定量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资源定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资源短缺地区河道生态基流的计算方法及保障补偿机制研究 ——以渭河干流宝鸡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道生态基流定义
        1.2.2. 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1.2.3.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
        1.2.4.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补偿机制
        1.2.5. 河道生态基流管理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状况
    2.1. 研究区域
    2.2. 基础数据
        2.2.1. 区域水资源量
        2.2.2. 气候状况
        2.2.3. 河流泥沙
        2.2.4. 社会经济
        2.2.5. 行业用水
        2.2.6. 土地利用
        2.2.7. 水环境及生物多样性
    2.3. 宝鸡峡塬上灌区概况
    2.4. 研究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基于河流生态保护目标的耦合生态流速的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3.1. 河流生态保护目标选择
    3.2. 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3.2.1. 维持水沙平衡的生态流速
        3.2.2.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流速
        3.2.3. 满足水质标准的生态流速
        3.2.4. 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3.3.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道生态基流
        3.3.1. 维持水沙平衡的生态流速
        3.3.2.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流速
        3.3.3. 满足水质标准的生态流速
        3.3.4.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流生态流速
        3.3.5.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流生态基流
        3.3.6. 结果合理性分析
        3.3.7. 河流生态基流保障现状评价
    3.4. 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价值最大和可接受损失保障目标的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4.1.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计算方法
        4.1.1. 河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
        4.1.2.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计算方法
        4.1.3.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道生态基流价值
    4.2. 不同类型经济用水效益计算方法
        4.2.1. 工业用水效益
        4.2.2. 农业灌溉用水效益
        4.2.3. 其他经济用水效益
        4.2.4. 不同经济用水的总效益
    4.3. 基于河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最大目标的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4.3.1. 河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
        4.3.2. 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4.3.3. 渭河干流宝鸡段的河道生态基流
    4.4. 基于水资源决策者可接受经济损失概率目标的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4.4.1. 优先保障河道生态基流的农业经济损失评估
        4.4.2. 基于水资源决策者可接受经济损失概率目标的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4.4.3.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道生态基流
    4.5. 基于生态基流边际效益最大化目标的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4.5.1. 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4.5.2.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流生态基流及其价值的拟合曲线
        4.5.3. 农业灌溉用水效益与农业灌溉用水的拟合曲线
        4.5.4.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道生态基流
    4.6. 四种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补偿量计算模型
    5.1. 适宜河道生态基流确定方法
        5.1.1. 适宜河道生态基流确定方法
        5.1.2. 渭河干流宝鸡段适宜河道生态基流
    5.2.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补偿量计算模型
        5.2.1. 计算模型理论基础分析
        5.2.2.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生态补偿量计算模型
    5.3. 渭河干流宝鸡段基流保障的农业补偿量
        5.3.1. 基于成本投入的农业补偿量
        5.3.2. 基于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增量的补偿量
    5.4. 本章小结
6.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6.1.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补偿主、客体界定原则
        6.1.1. 补偿主、客体界定原则
        6.1.2. 渭河干流宝鸡段基流保障的补偿主体分析
        6.1.3. 渭河干流宝鸡段基流保障的补偿客体分析
    6.2.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最佳补偿方案
        6.2.1. 生态补偿途径的划分
        6.2.2. 基于生态补偿途径的补偿量计算模型
        6.2.3.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最佳补偿方案
        6.2.4. 渭河干流宝鸡段多种生态补偿方案
    6.3.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量计算方法
        6.3.1. 不同层次资金分担量计算模型建立原则
        6.3.2.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
        6.3.3.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系数
        6.3.4. 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量计算模型
    6.4. 渭河干流宝鸡段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量
        6.4.1. 河流生态基流服务功能影响范围界定
        6.4.2. 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系数
        6.4.3. 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量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简述
        2.1.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概念
        2.1.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2.1.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2.1.4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原则
    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社会责任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三重底线理论
第三章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同业比较
    3.1 SH石化公司概况
        3.1.1 SH石化公司基本介绍
        3.1.2 SH石化公司组织结构
        3.1.3 SH石化公司财务状况
        3.1.4 SH石化公司环境治理情况
    3.2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同业比较
        3.2.1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同业比较
        3.2.2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渠道同业比较
        3.2.3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同业比较
    3.3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总体水平
    3.4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成因分析
        3.4.1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3.4.2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成因分析
第四章 完善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4.1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4.2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目标与原则
        4.2.1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目标
        4.2.2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原则
    4.3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内容
        4.3.1 SH石化公司环境管理信息
        4.3.2 SH石化公司环境财务信息
        4.3.3 SH石化公司环境绩效信息
        4.3.4 SH石化公司环境责任信息
    4.4 完善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渠道
    4.5 完善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流程
第五章 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应用措施
    5.1 强化公司自身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5.2 培养公司内部专业的环境会计人才
    5.3 公司积极引入环境会计审计体系
    5.4 加强公司日常环保建设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RS和GIS技术的西藏多龙矿集区矿山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 矿山选址的思路方法
    2.1 因子选择
    2.2 建模信息因子解译
    2.3 解译信息因子量化处理
    2.4 矿山选址建模
3 矿山选址量化分析结果
    3.1 遥感地质因子信息
    3.2 环境因子信息
    3.3 矿山场地选址模型结果
4 结论和建议

(4)基于开放获取文本的学术论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刊前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3.2 刊后定量评价研究现状
        1.3.3 刊后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相关概念与理论
        1.4.2 研究思路
        1.4.3 本文结构
2 基于开放审稿文本情感分析的学术论文质量研究
    2.1 基于情感分析的论文录用状态预测模型
        2.1.1 录用状态预测模型框架
        2.1.2 基于观点句注意力机制的论文录用状态预测模型
    2.2 实证研究
        2.2.1 实验设置
        2.2.2 不同的前N句子作为正例对比
        2.2.3 观点句注意力机制可视化
        2.2.4 录用状态二分类预测结果
        2.2.5 录用状态三分类预测结果
    2.3 基于审稿文本定量化的论文接受度指标
        2.3.1 论文接受度指标定义
        2.3.2 论文接受度指标应用
        2.3.3 论文接受度指标与录用平均分对比分析
        2.3.4 论文接受度指标与引用次数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融合多源信息的学术论文质量评价研究
    3.1 基于定性评价定量化的论文质量评价模型
        3.1.1 定性评价定量化模型框架
        3.1.2 融合定性评价的论文质量分数预测模型
    3.2 实证研究
        3.2.1 数据来源
        3.2.2 可行性研究
        3.2.3 论文定性评价情感特征提取
        3.2.4 模型预测结果
    3.3 论文预测分数指标与引用次数相关性分析
    3.4 融合定性评价的论文质量分数预测模型拓展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空间量化模型的人类活动强度对喀斯特筑坝河流水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人类活动与河流水质响应关系研究
        1.2.2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化和空间化
        1.2.3 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化
        1.2.4 GIS地理空间模型的构建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社会经济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空间数据
        2.2.2 水质监测数据
        2.2.3 社会经济指标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等标污染负荷法
        2.3.2 估算法
        2.3.3 层次分析法
        2.3.4 指标空间化
        2.3.5 水质综合评价
        2.3.6 相关分析
        2.3.7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三章 人类活动强度空间量化模型的构建
    3.1 模型构建的思路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人口密度
        3.2.2 道路密度
        3.2.3 粮食产量
        3.2.4 化肥施用
        3.2.5 畜禽养殖
        3.2.6 水产品总产量
        3.2.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2.8 林地占比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模型构建与影响强度分级
        3.4.1 人类活动作用强度模型
        3.4.2 人类活动影响强度模型
    3.5 小结
第四章 人类活动强度分析
    4.1 流域污染源污染负荷分析
        4.1.1 生活污染
        4.1.2 畜禽粪尿污染
        4.1.3 化肥施用污染
    4.2 社会经济指标空间量化分析
        4.2.1 人口密度空间化
        4.2.2 粮食产量空间化
        4.2.3 化肥施用量空间化
        4.2.4 畜禽养殖量空间化
        4.2.5 水产品总产量空间化
        4.2.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空间化
    4.3 人类活动作用强度分析
        4.3.1 人类活动作用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
        4.3.2 人类活动作用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4.3.3 各流域人类活动作用强度对比分析
    4.4 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分析
        4.4.1 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
        4.4.2 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4.4.3 各流域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河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与质量评价
    5.1 河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
        5.1.1 时间分布特征
        5.1.2 空间分布特征
    5.2 河库水质综合评价
        5.2.1 单因子评价法
        5.2.2 综合污染指数法
        5.2.3 加权平均指数法
        5.2.4 传统内梅罗指数法
        5.2.5 综合对比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质影响评价
    6.1 土地利用结构对河库水质的影响
        6.1.1 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类型结构
        6.1.2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与河库水质的相关分析
        6.1.3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与河库水质的多元回归分析
    6.2 人类活动强度对河库水质的影响
        6.2.1 人类活动强度与水质指标的相关分析
        6.2.2 人类活动强度与水质评价结果的相关分析
    6.3 SQMHAI模型适用性评价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6)激光雷达波形模拟模型与定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1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激光雷达波形模拟模型
        1.2.2 激光雷达波形定量化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DART-Lux LiDAR波形模拟模型
    2.1 DART-Lux LiDAR模型背景
        2.1.1 辐射传输方程
        2.1.2 蒙特卡罗光线追踪算法
        2.1.3 DART模型
    2.2 DART-Lux LiDAR模型介绍
    2.3 三维场景构建
        2.3.1 三角面片
        2.3.2 浑浊体元
        2.3.3 几何体实例化技术
    2.4 LiDAR传感器模拟
        2.4.1 激光光源
        2.4.2 接收器
    2.5 LiDAR波形模拟
        2.5.1 双向路径追踪算法
        2.5.2 激光返回时间计算
        2.5.3 激光返回功率计算
        2.5.4 LiDAR波形模拟
        2.5.5 太阳噪声模拟
    2.6 模型精度验证
        2.6.1 RAMI虚拟场景验证
        2.6.2 实测数据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iDAR模拟模型的森林回波散射机制研究
    3.1 LiDAR森林场景回波模拟
        3.1.1 叶片反射率模型PROSPECT
        3.1.2 森林生长模型TASS
        3.1.3 LiDAR波形模拟模型DART-Lux
        3.1.4 LiDAR森林回波模拟参数设置
        3.1.5 模拟结果自验证
    3.2 LiDAR森林回波散射组分表达模型
        3.2.1 平坦地形下LiDAR森林回波散射组分表达模型
        3.2.2 坡度地形下LiDAR森林回波散射组分表达模型
        3.2.3 森林回波散射组分评估方法
        3.2.4 森林回波散射组分评估结果
    3.3 多因素对LiDAR冠层散射的影响
        3.3.1 LiDAR系统参数对LiDAR冠层散射的影响
        3.3.2 植被结构参数对LiDAR冠层散射的影响
        3.3.3 植被生化参数对LiDAR冠层散射的影响
        3.3.4 地形坡度对LiDAR冠层散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iDAR模拟模型的传感器参数设计与验证
    4.1 面向林业调查和地形测绘应用的大光斑全波形LiDAR光斑设计
        4.1.1 基于LiDAR模拟模型的LiDAR光斑设计方法
        4.1.2 LiDAR光斑尺寸设计结果
        4.1.3 多因素对LiDAR光斑尺寸设计的影响
    4.2 星载全波形LiDAR光斑水平定位精度验证
        4.2.1 研究区及数据概况
        4.2.2 基于波形匹配的星载LiDAR水平定位精度验证方法
        4.2.3 水平定位精度评估结果
        4.2.4 水平定位精度敏感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LiDAR模拟模型的地表参数反演模型
    5.1 基于星载全波形数据的地形坡度估算模型
        5.1.1 研究区及数据概况
        5.1.2 地形坡度估算模型
        5.1.3 模型精度验证结果
        5.1.4 多因素对地形坡度估算精度的敏感性分析
    5.2 联合星载全波形和中分辨率影像的植被叶面积指数估算模型
        5.2.1 研究区与数据概况
        5.2.2 叶面积指数反演
        5.2.3 模型精度评估
    5.3 联合星载全波形和高分辨率影像的多级建筑物高度提取
        5.3.1 研究区与数据概况
        5.3.2 多级建筑物高度提取方法
        5.3.3 精度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论文特色与创新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略词一览表
    附录2 DART-Lux LiDAR波形模拟模型伪代码
    附录3 DART-Lux LiDAR波形模拟模型符号说明
致谢2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多模型耦合的多致灾因子诱发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概况
    2.4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三章 泥石流灾害地质环境影响分析与易发性评价
    3.1 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
    3.2 泥石流灾害地质环境影响分析
    3.3 长白山北坡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3.4 评价结果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致灾因子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
    4.1 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链类型及形成机理研究
    4.2 多致灾因子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模型建立
    4.3 多致灾因子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
    4.4 稳态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优化
    4.5 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阈值水量分析
    4.6 长白山北坡极端降雨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
    4.7 长白山北坡天池溃决诱发泥石流灾害链危险性评价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致灾因子诱发泥石流灾害链风险评价
    5.1 泥石流灾害致灾因子强度确定
    5.2 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脆弱性评价
    5.3 多致灾因子诱发泥石流灾害链风险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致灾因子诱发泥石流灾害链风险管理研究
    6.1 泥石流风险管理体系
    6.2 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加科研项目及参编着作情况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基于样本数据的中国水力侵蚀定量化研究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力侵蚀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力侵蚀调查研究进展
        1.2.2 土壤侵蚀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3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1.2.4 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国水蚀区基本概况与研究基础
    2.1 中国水蚀区基本概况
        2.1.1 东北黑土区
        2.1.2 北方土石山区
        2.1.3 西北黄土高原区
        2.1.4 南方红壤区
        2.1.5 西南紫色土区
        2.1.6 西南岩溶区
        2.1.7 北方风沙区
        2.1.8 青藏高原区
    2.2 研究基础
        2.2.1 样本数据
        2.2.2 土地利用
        2.2.3 降雨资料
        2.2.4 土壤资料
        2.2.5 其它资料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力侵蚀因子获取与估算
    3.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3.1.1 降雨侵蚀力R值的计算
        3.1.2 R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3.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3.2.1 土壤可蚀性K值的估算
        3.2.2 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
    3.3 地形因子LS
        3.3.1 地形因子LS的提取
        3.3.2 地形因子LS的空间分布
    3.4 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B
        3.4.1 植被覆盖因子B的提取
        3.4.2 植被覆盖因子B的空间分布
    3.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ET
        3.5.1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ET的提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水力侵蚀模数估算
    4.1 基于样本数据和CSLE模型的定量估算
    4.2 定量评价结果分析
        4.2.1 水力侵蚀的空间分布
        4.2.2 侵蚀面积与强度
        4.2.3 6个主要水蚀区水力侵蚀差异
    4.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力侵蚀特征分析
        4.3.1 土地利用
        4.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
        4.3.3 各区旱地土壤侵蚀模数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方法的水力侵蚀结果对比
    5.1 基于指标综合法的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5.1.1 指标综合法
        5.1.2 结果分析
    5.2 不同方法结果对比
    5.3 西南紫色土区差异分析——以重庆为例
        5.3.1 空间一致性
        5.3.2 水力侵蚀构成差异分析
        5.3.3 栅格对比
        5.3.4 土地利用分析
    5.4 西南岩溶区差异分析—以云南为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价值工程原理的绿色施工方案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对绿色施工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对绿色施工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1.5.1 技术路线
        1.5.2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绿色施工基本理论
        2.1.1 绿色施工
        2.1.2 绿色施工的内涵
        2.1.3 绿色施工的特点
    2.2 绿色施工项目的目标控制
        2.2.1 传统建筑施工项目目标控制
        2.2.2 绿色建筑施工项目目标控制
        2.2.3 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的异同
    2.3 价值工程基本理论
        2.3.1 价值工程的定义
        2.3.2 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
        2.3.3 价值工程的工作方法
        2.3.4 价值工程理论在绿色施工项目目标控制中的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色施工定量化基本理论
    3.1 绿色施工定量化基本理论提出的必要性
    3.2 绿色施工定量化的基本理论
        3.2.1 绿色施工定量化的定义
        3.2.2 绿色施工定量化的内容
        3.2.3 绿色施工定量化的要求
        3.2.4 绿色施工定量化的实施层次
    3.3 定量化技术手段与应用
    3.4 绿色施工目标定量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价值工程原理的绿色施工方案评价模型构建
    4.1 绿色施工项目目标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构建绿色施工目标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4.1.2 绿色施工项目目标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要性
        4.1.3 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
        4.1.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基于改进模糊层次法-灰色评价法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2.1 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4.2.2 灰色评价法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4.2.3 确定灰色评价等级与样本矩阵
        4.2.4 计算评价指标的灰色评价系数、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
        4.2.5 综合评价
    4.3 相关系数计算及方案比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项目概况
    5.2 确定指标权重
    5.3 确定绿色施工方案目标功能得分
    5.4 相关系数计算及方案比选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环境资源定量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资源短缺地区河道生态基流的计算方法及保障补偿机制研究 ——以渭河干流宝鸡段为例[D]. 成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SH石化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 陈德恺.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基于RS和GIS技术的西藏多龙矿集区矿山选址研究[J]. 赵龙贤,代晶晶,赵元艺,姜琪,刘婷玥,傅明海. 国土资源遥感, 2021(02)
  • [4]基于开放获取文本的学术论文评价研究[D]. 王凯巧.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5]基于空间量化模型的人类活动强度对喀斯特筑坝河流水质影响研究[D]. 张勇荣.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6]激光雷达波形模拟模型与定量化研究[D]. 杨学博.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1
  • [7]基于多模型耦合的多致灾因子诱发长白山北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评价研究[D]. 阿鲁思.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8]透水铺装效益识别与定量化方法研究[A]. 肖恒婧,李怀恩. 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2019
  • [9]基于样本数据的中国水力侵蚀定量化研究与比较[D]. 陈国坤.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9(06)
  • [10]基于价值工程原理的绿色施工方案优选研究[D]. 熊高祥.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环境资源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