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猫隧道右孔病害的整治措施

大猫隧道右孔病害的整治措施

一、大茅隧道右洞病害整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薛晓辉[1](2020)在《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土隧道受开挖卸荷、地表强降雨、农田灌溉、人为活动、沟谷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富水段,导致围岩劣化程度较高,诱发隧道衬砌开裂、剥落、渗漏水、空洞等病害的形成,严重威胁隧道服役性能。为深入研究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的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研究富水黄土隧道结构劣化规律,建立了修正的荷载-结构理论模型,并从细观、宏观角度分析了围岩劣化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而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从围岩-结构相互作用角度研究不同富水工况下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搭建了服役性能监测系统,提出了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典型富水黄土隧道工程案例,采用多种手段对衬砌裂缝、渗漏水、空洞及层间脱空状况进行现场调研,总结分析裂缝几何形态及分布位置、渗漏水类型及分布位置、空洞及层间脱空的轴向尺寸的基本特征,并定性分析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的表现形式及基本模式,为研究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方法提供基础性资料。(2)基于现有黄土隧道荷载结构计算理论,考虑裂缝宽度w、裂缝深度d、富水体厚度h0、空洞半径r0等参数对衬砌结构荷载分布的影响,建立修正的荷载-结构分析理论模型,并辅以数值模拟手段验算了52种工况,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能够客观、准确地揭示富水黄土隧道衬砌结构性能劣化规律,为衬砌结构性能劣化处治提供理论支撑。(3)采用高精度μCT扫描系统对不同含水量及浸水时间下黄土孔隙度、各向异性度等细观参数进行测试,并利用多种室内试验手段对不同浸水时间下黄土黏粒含量、Zeta电位、离子浓度、抗剪强度等宏观参数进行分析,从而从宏细观角度全面揭示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影响因素及规律,进一步诠释了黄土强度随浸水时间呈“勺形”变化并在浸水第5d达到最低值的根本原因,为确定围岩劣化处治最佳时机提供理论支撑。(4)研发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物理模型试验系统,依托实际工程,设计地表水下渗、周边裂隙水入渗、地下水位上升等富水工况,通过量测隧道围岩压力、衬砌结构弯矩、轴力及整体变形等参数,从结构-围岩相互作用角度揭示了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规律,并以深埋两车道隧道为例,给出了围岩注浆范围为4m、重点加固拱脚及仰拱部位的劣化控制标准。(5)采用“振弦式传感器+分布式光纤”相结合的手段、“洞内有线+洞外无线”的组网方式搭建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监测系统,依托实际工程,利用该监测系统对隧道围岩、初支、衬砌结构服役性能进行全面监测,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对比拟合,进一步揭示了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规律。(6)在已有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基础上,依托实际工程,提出了基于地下水平衡理论的可控注浆加固技术与基于碳纤维编织网的衬砌病害快速修复技术,并利用现场观察、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其处治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形成了富水黄土隧道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为制修订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规范提供借鉴。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下,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度高,导致隧道结构受力不均衡,严重威胁服役性能,研究不同富水工况下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的劣化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处治措施,可为黄土地区公路隧道设计施工及运营养护提供技术支撑。

苏茹[2](2019)在《基于裂缝缺陷的隧道二次衬砌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文中指出隧道二次衬砌作为隧道工程最外层混凝土结构层,与初期支护共同组成复合式衬砌,对隧道结构周边围岩稳定起到重要的支护作用,同时也兼具防水、美观的功能。隧道作为地下结构建筑物,其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条件差,设计不合理以及运营中多种动态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多数隧道工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以隧道二次衬砌裂缝病害尤为突出。由于带裂缝缺陷的隧道结构极易产生应力集中,如何确保这类基于裂缝缺陷的隧道二次衬砌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尤其强震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是工程设计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以动力非线性有限元程序ABAQUS为平台,对基于裂缝缺陷的隧道衬砌结构的数值模型,动力响应规律、影响因素做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类带裂缝缺陷隧道二次衬砌结构的减震思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隧道二次衬砌裂缝病害的特性简析及其在数值模拟中的实现。论文阐述了大量在运营隧道二衬裂缝病害的特征,并整理归纳出隧道二衬裂缝缺陷总体分布情况及裂缝形态等特征。介绍了数值模拟裂缝的扩展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限元程序中实现的关键点。(2)基于无限元人工边界的地下工程合理地震动的输入研究。研究地下工程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的关键一点是地震动的合理输入。地下结构本身无限域特性若采用同地面建筑一致的输入方法会有地震波反射扰动的问题。为此本文采用基于无限元人工边界的一种合理的地震动输入方法——基于波场分离的等效地震荷载。该方法在考虑地震层的辐射阻尼和地震波反射和散射效应的基础上推导出地震波从底面垂直入射时底边界和各个侧边界的等效地震荷载公式,并基于该计算公式编制了相关程序,同时运用算例进行考证。(3)基于裂缝病害的隧道二次衬砌地震响应研究。地震作用下隧道二次衬砌裂缝病害最不利状况研究。基于隧道二衬裂缝特性分析,开展了隧道二次衬砌不同裂缝形态、不同裂缝分布位置的数值计算,指出基于裂缝缺陷的隧道二次衬砌在地震作用下的最不利裂缝形态与最不利裂缝缺陷位置。以含最不利状态下裂缝缺陷的隧道二次衬砌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隧道二次衬砌的应力、位移、损伤等响应特性并与无损衬砌对比。地震作用下,隧道二次衬砌裂缝缺陷附近应力高度集中,且裂缝缺陷的存在会增大隧道衬砌结构的应力水平、损伤程度。裂纹尺寸较小时,地震波传播到裂纹处会发生反射与散射,消耗部分地震波能量;裂纹尺寸较大时,隧道二衬衬砌裂纹缺陷的存在会增大隧道衬砌结构的抗震不利性。地震强度较大时,隧道二衬衬砌裂纹缺陷的存在会增大隧道衬砌结构的抗震不利性。分析不同裂纹尺寸、围岩级别、隧道埋深、衬砌厚度等对隧道二次衬砌地震动力响应的差异性。(4)最后,本文简析了基于裂缝缺陷的隧道二次衬砌的震害机理,基于此总结出两类基于裂缝缺陷隧道衬砌结构减震抗震的思路:一是抑制隧道衬砌结构裂缝缺陷的尺寸发展;二是减小隧道衬砌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综合以上工作为以后实际隧道工程中的施工、加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英森[3](2018)在《高速公路隧道衬砌病害快速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G75兰海高速公路重庆北环至合川段尖山子隧道为依托,根据对该隧道衬砌发生破损掉块事故危及行车安全后委托第三方进行的衬砌结构平行检测结果,并结合隧道实际地质情况及衬砌混凝土施工工艺方法,详细分析了在已运营高速公路隧道中衬砌病害的产生机理。通过对该隧道衬砌病害治理技术方案的对比分析研究,优化了隧道衬砌病害的快速治理技术,在此基础上总结并完善了一套相对成熟的高速公路隧道衬砌病害快速治理技术。该技术能在不影响隧道正常行车的前提下,快速高效的完成隧道衬砌病害的治理,保证隧道后期运营行车安全,同时也为类似条件下隧道衬砌病害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段永凯[4](2017)在《隧道空洞缺陷对衬砌结构的影响及其裂损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迅猛发展,受制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相当比例的已建或运营隧道存在隧道空洞质量缺陷。隧道空洞缺陷具有隐蔽性特点,它不直接构成衬砌结构的病害实体,但其间接导致衬砌结构发生其他病变,潜在的危害性巨大。因此研究隧道空洞缺陷下衬砌结构的病变对于明晰隧道空洞的致灾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调查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等研究方法,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系统的研究分析了隧道空洞的成因与危害,从"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关系的角度揭示了隧道空洞引发结构坍塌的机理。(2)研究了在自重地应力场与水平地应力场中隧道拱顶空洞横向与竖向尺寸参数对衬砌结构内力的影响规律,并对比分析了两参数对衬砌结构内力影响的强弱。研究认为:1)在两种形式的地应力场中拱顶空洞及其毗邻区域内衬砌结构的弯矩值随着隧道拱顶空洞横向尺寸或竖向尺寸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的趋势;2)两种形式的地应力场中隧道拱顶空洞横向尺寸对衬砌结构内力的影响强于隧道拱顶空洞竖向尺寸对衬砌结构内力的影响。(3)基于"地层—结构"模型,采用模拟材料断裂的新理论—扩展有限单元法(XFEM)研究了自重地应力场与水平地应力场中隧道衬砌背后不同位置存在单一空洞与组合空洞时衬砌结构的裂缝分布规律与隧道结构的破损状况。研究认为1)在自重地应力场中衬砌结构在隧道空洞影响下易发生开裂破坏而不易发生压溃破坏;2)在水平地应力场中衬砌结构在隧道空洞影响下开裂破坏与压溃破坏相伴发生;3)在不同形式的地应力场中隧道空洞对衬砌结构的破坏强度不同,隧道空洞在水平地应力场中对衬砌结构的潜在破坏力更强。(4)通过分析研究认为隧道空洞的致灾机理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初期阶段—空洞的萌发及结构外挤变形;2)中期阶段—隧道结构变形裂损;3)后期阶段—结构裂缝延伸扩展。

卢平[5](2014)在《风险岩溶隧道地质灾害评价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以叙大铁路岩溶隧道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以铁路、公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不断向西南山区推进,岩溶隧道的重大岩溶灾害已成为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重点关注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大量工程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国内外学者已基本建立一套关于超前识别岩溶灾害的技术和方法体系。但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对大规模充填型溶洞的识别还尚未有针对性的方法体系。本文以川南叙大铁路的高风险岩溶隧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岩溶发育宏观背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竖向充填型溶洞的超前识别和探测方法,分析了岩溶突水、突泥后可能产生的工程效应,并探讨了防治这类岩溶灾害产生的控制措施。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⑴在大量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查明了线路区岩溶发育的控制性因素,建立了以可溶岩分布范围、岩溶历史及地下水特征为关键指标的水文单元划分标准。利用该标准将全线划分为三级水文地质单元,其中岩溶发育最为明显的是I-1-2大官水单元,I-1-3大寨水单元和II-1-3水落河水单元。统计表明大型岩溶都发育在P茅口组和T嘉陵江组中。⑵以隧址区的水文地质宏观特性为基础,结合隧道区地表岩溶特征和开挖揭露岩溶特征,建立了岩溶隧道岩溶风险的五级分级指标体系。利用该体系对全线路的主要岩溶隧道进行了危险性等级预测与评价,仙人洞隧道和中坝隧道是该路线的高风险岩溶隧道。⑶对重点隧道开展岩溶灾害发育规律的研究,对“长(TSP)短(GPR)结合”物探方法在探测竖向充泥溶洞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预测与实测多项对比,得到了:TSP探测距离长,可判别宏观风险,但低速带解译中不容辨识是破碎岩体还是夹泥充填物;GPR探测距虽短,但是首个反射界面明显,精度较高。⑷采用反演解译和开挖验证等方法,对不同规模、形状、填充物质的竖向充泥溶洞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采用“两正一负”的反射波特征确定溶洞顶部边界,采用侧壁多次波干扰和曲率半径定性判断溶洞规模的方法;还提出了利用主频波峰特征来判断填充物类型的方法。利用正演分析方法,对溶洞壁覆泥的反射波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成果:①不存在覆泥层的空溶洞顶界面位置由正反射对应两个负反射,溶洞顶界面位置为较强正反射界面;存在覆泥层的空溶洞顶界面由负反射对应两个正反射,溶洞顶界面位置为强负反射界面。②不存在覆泥层的空溶洞顶界面反射较强,频带较窄,频率相对较高,溶洞内部振幅低,能量低;存在覆泥层的空溶洞顶界面反射增强,频带宽,频率相对较低,溶洞内部反射振幅值增高,能量增强。⑸利用上述成果,探明了岩溶风险等级较高的仙人洞隧道,中坝隧道存在的竖向溶洞、暗河等岩溶灾害,特别是竖向充泥溶洞灾害7处,特大型突水点1个,仙人洞隧道潜在大规模突泥灾害1个。通过计算分析要保证仙人洞特大突泥点的安全,必须保证其围岩安全厚度在3.5m以上,并结合地质条件,提出采用套拱,大管棚和注浆小导管对大型充泥溶腔进行联合支护方案,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支护效果。⑹通过对隐伏溶洞隧道进行分析,根据梁板抗弯、抗剪估算理论,结合仙人洞隧道的实际营运载荷,采用FLAC对不同衬砌厚度、溶洞形态、位置关系的安全距离进行了分析,在处于理论计算临界范围附近时,隧道衬砌厚度的增加对于底板稳定性改善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在较浅的位置衬砌厚度的增加时,由于自身重量增加,可能对底板稳定性起到一定负面影响,并对底板进行了稳健度分析。

李荣[6](2013)在《煤炭沟隧道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隧道病害是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渗漏水、冻害、二次衬砌变形和二次衬砌裂缝等表现形式。其中,二次衬砌变形和二次衬砌裂缝是隧道病害中相对严重的一种。变形的持续发展,危及到行车的安全,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加固整治。作为省道307线西昌至盐源段控制性工程之一的煤炭沟隧道于2007年5月开工,2010年1月完工,历时33个月。2010年11月发现隧道K672+533-K672+573洞段,二次衬砌混凝土左侧边墙及拱腰部位出现环向、纵向裂缝,左侧36m长度、右侧40m长度的电缆沟帮壁出现折断;左侧19.5m长度半幅路面出现纵向开裂,隧道边墙基础有下沉及向隧道内侧挤压、收敛迹象,经过两连年多的变形观测,此段仍延续原有的收敛和沉降趋势发生变形,虽变形速率较前期大为减缓,但累计的变形量值较大,且变形段长度有向两侧增加的趋势。本文以煤炭沟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其病害成因的调查分析,最终提出安全、经济和比较有效的整治方案。本论文结合隧址区域地质、隧道勘察设计、施工地质及围岩变化及病害段的监测资料,分析了隧道病害的特征和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煤炭沟隧道病害的整治方案。

付威[7](2013)在《公路隧道渗漏水机理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公路隧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向西部山区拓展。由于工程所处地质条件愈发复杂、设计施工难度的增大,加之隧道老化、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公路隧道出现渗漏水病害的情况十分普遍。本文以出现渗漏水病害的重庆地区高速公路运营隧道为工程背景,对渗漏水的成因机理及渗漏水病害的治理对策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流-固耦合作用机理,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富水区公路隧道不同防排水型式、排导系统堵塞、二次衬砌背后出现空洞等情况下的渗流力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以重庆地区高速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分析了该地区公路隧道的渗漏水病害现状,对107座隧道的渗漏水病害情况进行了划分,并进一步研究了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的成因机理。(2)基于流-固耦合作用机理,对不同防排水型式下公路运营隧道的渗流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探明了不同防排水型式下的围岩渗流场、防水层背后孔隙水压力及二次衬砌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注浆圈的施设、注浆圈厚度变化对其的影响。(3)基于流-固耦合作用机理,对公路隧道采用防水板半铺-排水型系统时,排水系统发生堵塞、二次衬砌背后出现空洞的特定病害情况进行了研究。分别探明了不同位置排水管阻塞、二次衬砌背后不同位置出现空洞情况对围岩渗流场、二次衬砌背后孔隙水压力以及二次衬砌应力场的影响规律。(4)结合典型的渗漏水病害隧道,调查了渗漏水病害的发生情况,分析了产生病害的原因,继而给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张亚[8](2012)在《山体塌陷对隧道工程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我国交通建设事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我国公路隧道特别是长大隧道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隧道修建及运营过程中,因受地形或其它特殊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常会出现隧道围岩塌陷、衬砌结构开裂、渗漏水等病害;尤其是隧道围岩塌陷,其影响范围大,后果也更严重,常会导致隧道衬砌结构破坏、施工中断、危及机械设备和人员安全等,有时围岩塌陷会延伸至地表,在地面形成陷坑,对周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太(原)澳(门)高速公路河南平顶山段过风崖隧道围岩塌陷病害治理过程中的实际需要,通过地表塌陷区域的GPS定位测试、山体塌陷区的地震波探测、隧道衬砌结构内空洞探地雷达探测等手段,主要研究隧道衬砌背后围岩塌陷区空间位置,塌陷区域内部构造,提出如何对塌陷区进行准确、快速探测定位,研究隧道病害的成因,围岩塌陷对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与评价。在隧道运营状态下,围岩塌陷区域综合治理技术;地表深孔注浆加固方法,注浆顺序、注浆压力对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等内容。

钟悦鹏[9](2012)在《某公路隧道衬砌结构检测及评价》文中提出随着高速公路、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各类隧道建设越来越多,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总里程最长的国家。但由于设计、施工、养护等方面的原因,运营中的隧道在全国各地时有病害现象发生,隧道衬砌结构病害已成为当前隧道工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保证运营中的隧道耐久性及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舒适性,对有病害的隧道进行检测、维修成为亟需进行的问题。本文以某既有高速公路碰隧道衬砌结构病害检测与维修处理为工程背景,在大量收集国内外隧道衬砌结构病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隧道衬砌结构类型、衬砌与围岩的力学关系、衬砌结构病害分类及影响因素。在分析衬砌病害对隧道结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总结隧道衬砌结构检测方法,结合该隧道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对其衬砌结构进行了检测,掌握了隧道的病害情况。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典型断面的安全性和衬砌裂缝进行了数值模拟验算。验算结果表明部分断面需要进行维修整治以提高其承载力,保证其安全性。根据检测与数值模拟验算结果对该隧道进行了安全性评定,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程整治的设计建议。

吴梦军[10](2011)在《大跨扁平连拱隧道施工时空效应与二次衬砌最佳支护时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公路交通量的日益增大,六车道连拱隧道开始大量修建,而六车道连拱隧道一方面在设计上具有开挖跨度大和断面扁平的特点,为大跨扁平连拱隧道;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其施工工序较多和左右洞施工的相互影响,围岩将受到多次扰动,衬砌结构也将受施工的多次影响,因此,其受力和变形极为复杂,施工时空效应和二次衬砌支护时机与四车道连拱隧道或分离式隧道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导致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围岩坍塌、衬砌开裂等质量安全事故。论文结合广东省交通科技计划资助项目“大断面连拱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200700021),以广(州)贺(州)高速公路六车道连拱隧道为依托,通过现场监控测试、相似模型试验、三维数值模拟、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对大跨扁平连拱隧道施工时空效应与二次衬砌最佳支护时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依托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位移-时间关系、位移-空间关系、支护结构应力-时空关系等进行了现场测试和统计、回归分析,并进行了基于APDL参数的优化反分析,得到了依托工程围岩变形、支护结构应力时空效应的实际发展规律,指导了依托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同时得到了围岩主要力学参数,为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提供了依据。2、利用“公路隧道结构与围岩综合实验系统”,对大跨扁平连拱隧道在不同围岩级别与不同开挖方案条件下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了相似模拟试验,成功地模拟了隧道开挖前掌子面围岩体内部发生的先期位移和开挖瞬间围岩体释放的弹塑性位移以及开挖后围岩体的蠕变变形,揭示了隧道围岩三阶段变形的全过程,并对施工全过程中的位移、应力随开挖步、空间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对于开挖前的先期位移释放率和开挖前的应力释放率,两者基本相当,其中Ⅳ级围岩约为15~20%,Ⅴ级围岩约为20~25%。3、对大跨扁平连拱隧道IV级、V级围岩开挖时空效应以及IV级围岩复合式曲中墙动态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围岩位移、围岩与支护结构应力、屈服接近度等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复合式曲中墙的动态施工力学行为,得到了各级围岩条件下开挖当前步位移与开挖前掌子面先期位移释放率。4、在最佳支护时机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支护抗力最小”为原则,基于支护抗力现场测试的二次衬砌支护时机确定方法。同时,根据依托工程实测研究,对于大跨扁平连拱隧道Ⅴ级围岩,得出了“位移释放比87%,变形速率0.11mm/d”的支护时机确定准则。5、对于大跨扁平连拱隧道Ⅴ级围岩,分别利用支护抗力、变形速率、极限位移、粘弹塑性有限元等四种方法进行了最佳支护时机的计算分析,综合各方法计算结果,对于依托工程Ⅴ级围岩段,二次衬砌最佳支护时机建议取2025d,距掌子面距离建议取3545m。

二、大茅隧道右洞病害整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茅隧道右洞病害整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研究
        1.2.2 围岩性状演化机理研究
        1.2.3 隧道结构服役性能研究
        1.2.4 隧道服役性能监测技术研究
        1.2.5 隧道病害处治技术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状况调研与分析
    2.1 引言
    2.2 现场调研方案
        2.2.1 调研范围
        2.2.2 调研内容及方法
    2.3 衬砌结构服役性能调研成果分析
        2.3.1 衬砌裂缝几何形态
        2.3.2 衬砌裂缝分布位置
        2.3.3 渗漏水类型
        2.3.4 渗漏水分布位置
    2.4 围岩服役性能调研成果分析
    2.5 服役性能劣化特性分析
        2.5.1 劣化表现形式
        2.5.2 劣化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水黄土隧道结构性能劣化规律分析
    3.1 引言
    3.2 黄土隧道荷载结构计算理论基础
        3.2.1 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3.2.2 衬砌结构计算方法
        3.2.3 衬砌安全性验算方法
    3.3 考虑隧道结构性能劣化的荷载结构理论模型
        3.3.1 衬砌裂缝力学计算模型
        3.3.2 渗漏水力学计算模型
        3.3.3 衬砌背后空洞力学计算模型
    3.4 隧道结构性能劣化的数值分析
        3.4.1 模拟方案设计
        3.4.2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3.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黄土微观结构的基本特性
    4.3 围岩性状劣化的细观机理研究
        4.3.1 CT扫描技术基本原理
        4.3.2 CT试验设备
        4.3.3 试验基本方案
        4.3.4 试样制作
        4.3.5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围岩性状劣化的宏观机理研究
        4.4.1 黏粒含量测试
        4.4.2 Zeta电位测试
        4.4.3 离子浓度测试
        4.4.4 抗剪强度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相似模型试验基本原理
        5.2.1 相似定理
        5.2.2 相似常数的基本定义
        5.2.3 相似条件关系的建立
        5.2.4 相似关系的建立
    5.3 围岩相似材料研究
        5.3.1 围岩相似材料的选择
        5.3.2 围岩相似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5.4 隧道衬砌模型制作
        5.4.1 隧道衬砌相似材料的选择
        5.4.2 隧道衬砌相似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5.4.3 隧道衬砌模型的制作
    5.5 模型试验箱及监测布设
        5.5.1 试验模型箱设计方案
        5.5.2 测试项目及传感器布设
    5.6 模型试验工况方案
        5.6.1 深埋两车道黄土隧道
        5.6.2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
        5.6.3 大断面黄土隧道
        5.6.4 试验具体步骤
    5.7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5.7.1 深埋两车道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5.7.2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5.7.3 大断面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5.7.4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控制标准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监测系统搭建及应用
    6.1 引言
    6.2 围岩及初支结构服役性能监测技术
        6.2.1 振弦式传感器基本原理
        6.2.2 监测方案
        6.2.3 传感器现场安装
    6.3 衬砌结构服役性能监测技术
        6.3.1 光纤传感器监测原理
        6.3.2 监测方案
        6.3.3 传感器现场布设
    6.4 监测系统搭建技术
        6.4.1 组网框架结构
        6.4.2 数据传输原理
        6.4.3 监测系统软件平台
        6.4.4 技术优势
    6.5 工程应用
        6.5.1 工程概况
        6.5.2 监测系统布设
        6.5.3 监测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性能劣化的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现有技术
        7.2.1 围岩加固
        7.2.2 衬砌渗漏水处治
        7.2.3 衬砌结构加固
    7.3 基于地下水平衡理念的可控注浆加固技术
        7.3.1 工程背景
        7.3.2 制定处治方案
        7.3.3 可控注浆施工工艺
        7.3.4 处治效果评价
    7.4 基于碳纤维编织网的衬砌快速修复技术
        7.4.1 工程背景
        7.4.2 基于性能劣化机理的隧道衬砌快速修复技术
    7.5 隧道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裂缝缺陷的隧道二次衬砌地震动力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隧道二次衬砌裂缝研究
        1.1.2 地震作用下隧道动力响应研究
        1.1.3 隧道结构减震抗震研究
    1.2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本文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2 隧道二次衬砌裂缝特性简析及其在数值模拟中的实现
    2.1 隧道二次衬砌裂缝病害的特性简析
        2.1.1 .衬砌裂缝特性分析
        2.1.2 裂缝产生机理
    2.2 裂纹在数值模拟中的实现
        2.2.1 扩展有限元法
        2.2.2 基于扩展有限元法模拟裂纹
    2.3 本章小结
3 无限元边界及基于波长分离的等效地震荷载研究
    3.1 地震波选取
        3.1.1 峰值
        3.1.2 频谱特性
        3.1.3 持时
        3.1.4 滤波与基线校正
        3.1.5 网格尺寸限制
    3.2 无限元边界
    3.3 等效地震荷载输入研究
        3.3.1 波场分离
        3.3.2 等效地震荷载输入研究
    3.4 无限元边界地震动输入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裂缝缺陷的隧道二次衬砌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4.1 地震动力分析数值模拟
        4.1.1 模型材料参数
        4.1.2 地震动实现
    4.2 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4.2.1 裂缝最不利形态与最不利位置分析
        4.2.2 二次衬砌最大主应力分析
        4.2.3 二次衬砌位移分析
        4.2.4 不同地震烈度作用下衬砌损伤响应分析
    4.3 影响因素分析
        4.3.1 裂缝长度、深度分析
        4.3.2 隧道埋深、围岩级别和衬砌厚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分析与隧道减震抗震措施研究
    5.1 工程实例分析
        5.1.1 工程概况
        5.1.2 计算模型
        5.1.3 最大主应力响应分析
        5.1.4 受拉损伤分析
    5.2 基于裂缝缺陷的隧道震害机理简析及隧道减震抗震技术研究
        5.2.1 加固围岩减震抗震效果分析
        5.2.2 减震层减震抗震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高速公路隧道衬砌病害快速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隧道病害缺陷检测情况
    2.1 衬砌雷达扫描及外观检测情况
    2.2 衬砌厚度、空洞、净空及施工冷缝检测排查情况
        2.2.1 衬砌厚度检测结果
        2.2.2 衬砌空洞检测结果
        2.2.3 衬砌净空检测结果
        2.2.4 衬砌施工冷缝检测结果
3 隧道衬砌病害原因分析
    3.1 施工冷缝形成原因
    3.2 环向裂缝、细微裂缝的形成原因
    3.3 荷载裂缝的形成原因
4 隧道衬砌病害治理技术措施及控制要点
    4.1 病害治理方案对比分析选择
        4.1.1 病害治理方案对比分析
        4.1.2 病害治理方案选择
    4.2 病害治理技术措施
        4.2.1 工字钢+喷射混凝土治理技术
        4.2.2 格珊拱架+喷射混凝土治理技术
        4.2.3 钢板带加固+长期监测治理技术
        4.2.4 隧道衬砌裂缝治理技术
        4.2.5 隧道渗漏水治理技术
    4.3 治理期间交通组织安排
5 隧道病害观测与监测
    5.1 施工期间病害观测与监测
    5.2 运营期间病害观测与监测
6 治理效果分析
7 结语

(4)隧道空洞缺陷对衬砌结构的影响及其裂损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隧道结构计算理论
        1.2.2 隧道空洞特性及分布规律研究
        1.2.3 隧道空洞对衬砌结构影响的研究
        1.2.4 扩展有限元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隧道衬砌背后空洞成因及危害分析
    2.1 隧道衬砌背后空洞的规律特点
    2.2 隧道衬砌背后空洞成因分析
    2.3 隧道衬砌背后空洞的危害
        2.3.1 恶化"围岩—支护"关系
        2.3.2 引发隧道结构病变
        2.3.3 导致其他病害
    2.4 空洞引发隧道坍塌机制分析
    2.5 小结
3 隧道衬砌背后空洞对衬砌结构内力的影响
    3.1 隧道衬砌背后空洞数值计算模型
        3.1.1 地层结构模型计算范围的选取
        3.1.2 岩土本构模型
        3.1.3 隧道开挖与支护数值模拟方法
        3.1.4 隧道衬砌背后空洞数值模拟
    3.2 拱顶空洞对隧道结构内力的影响
        3.2.1 自重地应力场中拱顶空洞对隧道结构内力的影响
        3.2.2 水平地应力场中拱顶空洞对隧道结构内力的影响
    3.3 小结
4 单一空洞下隧道结构的破损规律分析
    4.1 扩展有限单元法(XFEM)理论概述
    4.2 拱顶空洞下隧道结构破损分析
        4.2.1 自重地应力场拱顶空洞下隧道结构破损分析
        4.2.2 水平地应力场拱顶空洞下隧道结构破损分析
        4.2.3 小结
    4.3 拱腰空洞下隧道结构破损分析
        4.3.1 自重地应力场右拱腰空洞下隧道结构破损分析
        4.3.2 水平地应力场右拱腰空洞下隧道结构破损分析
        4.3.3 小结
5 组合空洞下隧道结构的破损分析
    5.1 拱顶和右拱腰双组合空洞下隧道结构破损分析
        5.1.1 自重地应力场拱顶与右拱腰组合空洞下隧道结构破损分析
        5.1.2 水平地应力场拱顶和右拱腰组合空洞下隧道结构破损分析
        5.1.3 小结
    5.2 左拱腰和右拱腰双组合空洞下隧道结构破损分析
        5.2.1 自重地应力场左拱腰与右拱腰组合空洞下隧道破损分析
        5.2.2 水平地应力场左拱腰与右拱腰组合空洞下隧道破损分析
        5.2.3 小结
    5.3 拱顶和拱腰三组合空洞下隧道结构破损分析
        5.3.1 自重地应力场三组合空洞下隧道结构破损分析
        5.3.2 水平地应力场三组合空洞下隧道结构破损分析
        5.3.3 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隧道空洞致灾机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风险岩溶隧道地质灾害评价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以叙大铁路岩溶隧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地质的研究现状
        1.2.2 岩溶地质灾害探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岩溶地质灾害类型及危害的研究现状
        1.2.4 岩溶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1.2.5 岩溶隧道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1.4.1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1.4.2 获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3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研究区岩溶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3.1 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
        3.1.1 研究区地表岩溶形态特征
        3.1.2 研究区地下岩溶形态特征
        3.1.3 研究区岩溶发育程度的初步分级
    3.2 岩溶水类型划分
    3.3 岩溶水的补、径、排特征及水循环
        3.3.1 岩溶水的补给特征
        3.3.2 岩溶水的径流特征
        3.3.3 岩溶水的排泄特征
        3.3.4 岩溶地下水循环特征
    3.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岩溶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隧址区岩溶发育规律及危险性预测
    4.1 隧道穿越区地表岩溶特征
    4.2 隧道与暗河体系的基本关系分析
    4.3 潜在岩溶灾害类型
    4.4 岩溶灾害危险性预测
第5章 岩溶隧道地质灾害体识别
    5.1 充泥溶洞探测技术
        5.1.1 探测方法的选择
        5.1.2 地质方法
        5.1.3 GPR 探明方法
        5.1.4 TSP 探测方法
        5.1.5 地球化学探测方法
    5.2 仙人洞隧道充泥溶洞地质灾害体识别
        5.2.1 仙人洞隧道概况
        5.2.2 地表漏斗测氡探测
        5.2.3 地质雷达探测
        5.2.4 TSP200 探测
        5.2.5 竖向发育充泥溶洞的探测方法
    5.3 中坝隧道暗河地质灾害体探测
        5.3.1 中坝隧道概况
        5.3.2 隧道水文地质条件
        5.3.3 隧道涌水特征
        5.3.4 溶腔形态探测
        5.3.5 隧道岩溶涌突水成因分析
        5.3.6 隧道后续施工涌突水灾害危险性预测
第6章 溶腔突泥控制技术
    6.1 溶腔的分类
    6.2 叙大线溶腔充填物特性分析
        6.2.1 充泥型溶腔
        6.2.2 碎块型溶腔
    6.3 大型充泥型竖向贯通溶腔安全厚度研究
        6.3.1 充泥型溶腔安全厚度的影响因素
        6.3.2 安全厚度的计算
    6.4 不稳定竖向充泥溶腔支护方案优化
        6.4.1 仙人洞隧道溶腔支护优化设计
        6.4.2 溶腔加固措施方案比选
        6.4.3 大型竖向溶腔施工控制方法
    6.5 控制邻近隧道溶腔的施工技术
        6.5.1 隧道近接工程影响基本理论
        6.5.2 研究区概况
        6.5.3 邻近工程变形特征
        6.5.4 邻近隧道岩溶区域施工控制方法
第7章 大型隐伏溶洞隧道通过技术
    7.1 隐伏溶洞隧道底板评价
        7.1.1 结构力学近似法
        7.1.2 数值模拟方法
    7.2 基于 Info-Gap 理论的隧道底板健康度分析
        7.2.1 info-gap 理论的简介
        7.2.2 建立底板稳健性模型
        7.2.3 工程实例计算
    7.3 大型隐伏溶洞暗河通过处置技术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煤炭沟隧道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隧道病害处治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煤炭沟隧道工程概述
    2.1 煤炭沟隧道工程概况
    2.2 煤炭沟隧道工程水文地质概况
        2.2.1 气象
        2.2.2 地形地貌
        2.2.3 水文地质条件
        2.2.4 地层岩性
        2.2.5 地质构造及地震
        2.2.6 不良地质条件
        2.2.7 隧道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2.2.8 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2.2.9 洞身围岩分级
        2.2.10 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
    2.3 煤炭沟滑坡概况与隧道的相对关系
        2.3.1 滑坡基本特征
        2.3.2 滑动面特征
        2.3.3 滑坡规模
        2.3.4 滑坡分区
        2.3.5 滑坡治理
    2.4 煤炭沟隧道病害现状
    2.5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3章 煤炭沟隧道设计及病害特征
    3.1 煤炭沟隧道设计概况
        3.1.1 煤炭沟隧道设计参数
        3.1.2 隧道围岩工程地质条件施工图勘察与施工实际的对比
        3.1.3 煤炭沟隧道病害段设计概况
    3.2 煤炭沟隧道的病害特征
        3.2.1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及工程地质评价
        3.2.2 隧道病害特征
    3.3 小结
第4章 煤炭沟隧道病害原因分析
    4.1 煤炭沟隧道病害段的变形历程和变形趋势
        4.1.1 变形历程
        4.1.2 隧道变形趋势
    4.2 煤炭沟隧道变形原因分析
        4.2.1 隧道地质环境复杂、地质构造运动强烈
        4.2.2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变形洞段成洞条件极差
        4.2.3 洞室围岩软弱,初期支护变形过大
        4.2.4 地质体力学特性的不确定性
        4.2.5 水文
        4.2.6 降雨对软岩的影响
        4.2.7 压力不均
        4.2.8 边墙和仰拱衔接部位结构尺寸存在一定差异
        4.2.9 车辆震动
        4.2.10 承载力不足
    4.3 小结
第5章 煤炭沟隧道病害整治方案研究
    5.1 隧道病害整治原则及技术标准
        5.1.1 技术标准
        5.1.2 设计规范
    5.2 隧道病害整治方案研究
    5.3 隧道病害整治方案施工工艺
        5.3.1 预应力锚杆施工工艺
        5.3.2 树根桩施工工艺
        5.3.3 衬砌裂缝处理工艺
        5.3.4 灌浆技术工艺要求
        5.3.5 隧道变形监测要求
        5.3.6 施工注意事项
    5.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实践及工作经历

(7)公路隧道渗漏水机理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现场调研与分析
    2.1 依托工程概况
        2.1.1 场地环境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地质
        2.1.5 隧址区工程地质
    2.2 公路隧道渗漏水检测方法
        2.2.1 公路隧道渗漏水检测技术
        2.2.2 重庆高速公路隧道渗漏水检测手段
    2.3 渗漏水病害调研
        2.3.1 渗漏水分类
        2.3.2 调研结果
    2.4 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成因机理
        2.4.1 自然条件因素
        2.4.2 施工因素
        2.4.3 防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营运期公路隧道不同防排水型式研究
    3.1 概述
    3.2 计算原理
    3.3 计算模型
    3.4 基本假设
    3.5 流-固耦合作用方式
    3.6 不同防排水型式的影响
        3.6.1 模型建立
        3.6.2 计算参数
        3.6.3 结果分析
    3.7 注浆圈施设对不同防排水型式的影响
        3.7.1 模型建立
        3.7.2 计算参数
        3.7.3 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富水区公路隧道的特定病害模拟
    4.1 概述
    4.2 二次衬砌背后不同位置空洞
        4.2.1 模型建立
        4.2.2 计算参数
        4.2.3 结果分析
    4.3 不同位置排水管堵塞
        4.3.1 模型建立
        4.3.2 计算参数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路隧道渗漏水治理对策研究
    5.1 渗漏水治理原则
    5.2 渗漏水治理方案
        5.2.1 围岩的渗漏水治理
        5.2.2 衬砌的渗漏水治理
        5.2.3 细部结构的渗漏水治理
        5.2.4 排水设施损坏的治理
    5.3 典型渗漏水病害隧道的治理对策
        5.3.1 秀山隧道渗漏水病害情况
        5.3.2 秀山隧道渗漏水病害治理对策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山体塌陷对隧道工程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过风崖隧道病害简述
    2.1 过风崖隧道工程概述
    2.2 隧道施工阶段塌方处理
    2.3 过风崖隧道运营期间山体塌陷及隧道病害
        2.3.1 过风崖隧道上方地表塌陷
        2.3.2 隧道衬砌开裂情况
第三章 隧道病害的综合探测技术
    3.1 地表塌陷区域的 GPS 定位测试
        3.1.1 GPS 定位技术原理
        3.1.2 GPS 5700 型全站仪定位系统
        3.1.3 地表塌陷区 GPS 定位测试方案
        3.1.4 测点布置
        3.1.5 塌陷区域空间位置分析
    3.2 山体塌陷区的地震波探测
        3.2.1 地震波探测技术原理
        3.2.2 地震波探测方案
        3.2.3 地震波探测成果分析
    3.3 隧道衬砌结构内空洞探地雷达探测及其分析
        3.3.1 探地雷达测试原理
        3.3.2 检测方法与实施
        3.3.3 探地雷达检测结果分析
        3.3.4 隧道仰拱和路面探测以及山顶塌陷跟踪探测
        3.3.5 过风崖隧道探测结果分析
第四章 隧道病害的成因及其对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
    4.1 隧道病害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4.1.1 过风崖隧道病害特征
        4.1.2 成因分析
    4.2 山体塌陷对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
        4.2.1 基本假定及三维有限元的模型的建立
        4.2.2 不同工况下隧道变形和应力状态
        4.2.3 山体塌陷对隧道结构安全的分析与评价
第五章 隧道病害综合治理技术
    5.1 隧道衬砌背后围岩塌陷治理方案
        5.1.1 隧道衬砌背后围岩塌陷治理方案比选
        5.1.2 隧道衬砌背后围岩塌陷治理方案设计
        5.1.3 隧道衬砌背后围岩塌陷治理方案的实施
        5.1.4 地表深孔注浆过程中隧道衬砌表面裂缝发展情况跟踪调查
    5.2 地表注浆三维有限元仿真技术
        5.2.1 地表注浆三维有限元的模型的建立
        5.2.2 地表注浆加固的数值模拟
        5.2.3 地表注浆加固的数值模拟分析
        5.2.4 注浆顺序对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
        5.2.5 注浆压力对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
    5.3 隧道围岩塌陷区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5.3.1 地表注浆过程中雷达跟踪监测与分析
        5.3.2 隧道围岩塌陷区域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某公路隧道衬砌结构检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 隧道衬砌结构类型及受力特征
        1.2.1 隧道支护结构作用原理与类型
        1.2.1.1 隧道支护结构的基本要求
        1.2.1.2 支护结构类型
        1.2.2 支护结构与围岩的力学关系
        1.2.2.1 支护结构的力学性质
        1.2.2.2 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状态与破坏类型
        1.2.2.3 支护结构应力状态
        1.2.2.4 隧道围岩与衬砌变形机制
    1.3 隧道衬砌结构病害分类及原因
        1.3.1 衬砌裂损变形的类型
        1.3.2 衬砌开裂原因分析
        1.3.3 衬砌裂损危害
        1.3.4 影响隧道衬砌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隧道衬砌结构检测技术方法及原理
    2.1 隧道衬砌结构外观检测(裂缝)
        2.1.1 外观检测设备
        2.1.2 裂缝宽度与分级
    2.2 钻芯法检测隧道衬砌混凝土强度
        2.2.1 概述
        2.2.2 芯机及检测方法
        2.2.3 钻芯法的应用及特点
    2.3 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结构脱空原理
        2.3.1 概述
        2.3.2 原理及设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既有公路隧道衬砌结构检测
    3.1 依托工程概况
    3.2 现场检测内容
        3.2.1 隧道专项检测内容
        3.2.2 检测技术要求
    3.3 检测结果及分析
        3.3.1 外观检测
        3.3.2 衬砌混凝土强度检测
        3.3.3 隧道净空断面尺寸检测
        3.3.4 地质雷达检测
        3.3.4.1 测线布置
        3.3.4.2 检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既有公路隧道断面安全性验算
    4.1 典型断面结构安全性验算方法
        4.1.1 计算原理和方法
        4.1.1.1 基本未知量与基本方程
        4.1.1.2 单元刚度矩阵的计算
        4.1.1.3 坐标转换
        4.1.1.4 地层反力作用模式
        4.1.2 隧道二次衬砌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4.1.2.1 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方法
    4.2 典型断面结构安全性验算及评估分析
        4.2.1 隧道二次衬砌安全性评定方法
        4.2.2 典型病害断面的选取原则
    4.3 典型断面计算分析
        4.3.1 道 LK226+300 断面计算
        4.3.1.1 断面检测
        4.3.1.2 安全计算
        4.3.1.3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1.4 计算结果
        4.3.1.5 计算分析
        4.3.2 某既有公路隧道 LK227+845 断面计算
        4.3.2.1 断面选取
        4.3.2.2 安全计算
        4.3.2.3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2.4 计算结果
        4.3.2.5 计算分析
    4.4 衬砌裂缝计算分析
        4.4.1 计算方法
        4.4.2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4.4.3 计算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安全评价分级及病害处治方案
    5.1 隧道安全评价分级
    5.2 安全评价结论及建议
        5.2.1 安全评价结论
        5.2.2 处治建议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大跨扁平连拱隧道施工时空效应与二次衬砌最佳支护时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拱隧道设计施工理论
        1.2.2 连拱隧道现场测试与模拟研究
        1.2.3 连拱隧道施工时空效应研究
        1.2.4 连拱隧道二次衬砌支护时机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基于现场测试的大跨扁平连拱隧道时空效应与围岩参数研究
    2.1 现场测试方案
        2.1.1 现场施工方案
        2.1.2 测试断面与项目
        2.1.3 测试手段与方法
    2.2 掌子面开挖位移变化规律
        2.2.1 竖向位移变化规律
        2.2.2 水平位移变化规律
    2.3 支护结构受力变化规律
        2.3.1 围岩与喷射混凝土接触压力
        2.3.2 喷射混凝土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
        2.3.3 喷射混凝土内部应力
        2.3.4 二次衬砌内部应力
        2.3.5 钢支撑内力
        2.3.6 锚杆轴力
    2.4 基于现场测试的围岩参数确定
        2.4.1 基于APDL 的参数优化反分析原理
        2.4.2 优化反分析模型与参数
        2.4.3 围岩参数确定过程与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大跨扁平连拱隧道开挖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3.1 相似原理与系统研制
        3.1.1 相似定理与相似准则
        3.1.2 模型试验原理与方法
        3.1.3 相似试验系统研制
    3.2 相似模型材料配比试验
        3.2.1 围岩物理力学参数
        3.2.2 配比设计与测试
        3.2.3 配比相似准则分析
    3.3 相似模型试验设计
        3.3.1 模拟开挖方案
        3.3.2 加载与测试方案
        3.3.3 试验步骤与工况
    3.4 不同开挖方案下时空效应分析
        3.4.1 围岩位移变化规律
        3.4.2 围岩应力释放变化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大跨扁平连拱隧道开挖时空效应三维数值模拟
    4.1 分析模型与分析方案
        4.1.1 分析模型
        4.1.2 模型参数
        4.1.3 模拟步骤
    4.2 围岩位移变化规律
        4.2.1 位移随施工步变化规律
        4.2.2 位移随空间变化规律
    4.3 围岩与支护结构应力随施工步变化规律
        4.3.1 围岩应力
        4.3.2 喷射混凝土应力
        4.3.3 锚杆轴力
        4.3.4 二次衬砌应力
    4.4 屈服接近度随施工步变化规律
    4.5 复合式曲中墙动态施工力学行为研究
        4.5.1 分析模型与分析方案
        4.5.2 曲中墙动态受力分析
        4.5.3 曲中墙动态变形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大跨扁平连拱隧道二次衬砌最佳支护时机研究
    5.1 支护时机确定准则与影响因素
        5.1.1 支护时机与围岩参数、支护抗力相关性分析
        5.1.2 支护时机影响因素分析
        5.1.3 支护时机确定准则与方法
    5.2 基于支护抗力和变形时空关系的最佳支护时机研究
        5.2.1 最佳支护时机理论分析
        5.2.2 变形回归分析与全位移计算
        5.2.3 基于支护抗力的最佳支护时机确定
        5.2.4 基于变形速率的最佳支护时机确定
        5.2.5 基于极限位移的最佳支护时机确定
    5.3 基于粘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最佳支护时机确定
        5.3.1 室内强度试验与流变试验
        5.3.2 Lubby2 流变参数确定
        5.3.3 围岩粘弹塑性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
        5.3.4 围岩应力随时间变化规律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情况

四、大茅隧道右洞病害整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D]. 薛晓辉. 长安大学, 2020(06)
  • [2]基于裂缝缺陷的隧道二次衬砌地震动力响应分析[D]. 苏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高速公路隧道衬砌病害快速治理技术研究[J]. 王英森.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8(S1)
  • [4]隧道空洞缺陷对衬砌结构的影响及其裂损规律研究[D]. 段永凯.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 [5]风险岩溶隧道地质灾害评价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以叙大铁路岩溶隧道为例[D]. 卢平.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6]煤炭沟隧道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方案研究[D]. 李荣.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2)
  • [7]公路隧道渗漏水机理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 付威.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8]山体塌陷对隧道工程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D]. 张亚. 长安大学, 2012(07)
  • [9]某公路隧道衬砌结构检测及评价[D]. 钟悦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10]大跨扁平连拱隧道施工时空效应与二次衬砌最佳支护时机研究[D]. 吴梦军. 重庆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大猫隧道右孔病害的整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