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恩施州农校加大毕业推荐就业力度(论文文献综述)
汪新蕊[1](2021)在《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职能研究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萱琳[2](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恩施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何鹏[3](2021)在《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文化扶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是与人类发展始终相伴的话题。为摆脱贫困,人们致力于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多角度探讨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扶贫实践经历萌芽—起步—探索—推进—深化发展历程,一系列文化建设工程和扶贫开发项目的持续实施推进,各级政府、社会主体、市场力量广泛参与文化扶贫,我国极度贫困人口迅速下降。然而,在中国农村特定的场域,文化因素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结构、经济基础、社会构成等,导致了多重要素并存、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构性”贫困。应对区域性贫困和个体性贫困交错,物质贫困和文化贫困并存,贫困代际传递凸显等深度贫困问题成为文化扶贫的题中之义。同时,贫困地区文化扶贫面临诸多挑战,如何通过文化扶贫手段消除贫困也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贫困与文化扶贫的学理阐释,在梳理文化扶贫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文化扶贫实践进行中外考察,探究文化扶贫适用的特定场域环境,借助典型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实证考察,探究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结构性问题,探索进一步优化完善现有文化扶贫政策路径,为进入新时期的文化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尝试与现实参考。在理论层面,本文重点关注文化扶贫的学理阐释、理论基础和政策适用场域研究。在文化扶贫的学理阐释方面,对照贫困概念的经济学阐释,在梳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收入(消费)贫困与能力贫困和贫困地区的内涵基础上,对贫困概念进行文化学阐释,重点关注“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概念辨析,论证了“文化贫困乃经济贫困之根源”等核心命题。在文化扶贫的基础理论方面,尝试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文化扶贫进行阐释,明确了文化扶贫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具备制度变迁特征,具有典型的空间适用特征等。总结文化扶贫“扶智说”“扶志说”与“文化精准扶贫说”三类的政策界说,阐述文化扶贫可以治愚、可以消除贫困文化和可以协同经济扶贫等政策功能。借助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域外反贫困理论,重点分析了贫困文化理论的兴起、融合以及在中国的泊入与发展等基础问题,建立起文化扶贫研究的一个分析框架。在文化扶贫适用方面,归纳出贫困地区的类型,描绘出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安贫守旧的人生观、物化功利的价值观、闲暇无意义的时间观、非理性的“面子”消费观等贫困文化图景,及其呈现出来的亚文化体结构化、贫困文化遗传性、贫困要素体系化等文化特征,明晰了贫困文化“从个体到群体”与“从群体到个体”的浸渍作用机理。在实践层面,本文通过考察国外文化扶贫的价值取向与政策措施,总结我国建国以来文化扶贫实践“文化教化与动员—经济扶贫的辅助—文化扶贫探索起步—文化扶贫多元融合”的发展阶段,厘清中国文化扶贫政策的变迁历程。聚焦贫困地区作为文化扶贫的特定研究场域,分析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文化困境和现行文化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1)城镇化趋势与乡村文化重建之空间对接难题;(2)格式化文化供给与差序化文化需求之协同难题;(3)文化输入压力与内生性文化脱贫动力之匹配难题。选取湖北省黄冈市为样本,从公共政策视角对贫困地区文化扶贫进行实证考察,总结黄冈在文化生产能力、供给能力、保障能力和发展动能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探索以文化扶贫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助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两类政策路径。总结黄冈文化扶贫案例的特色与经验,并从中提取可供复制的政策价值启示。全文对文化扶贫作出以下基本判断:(1)文化因素是造成贫困长期存在的重要根源;(2)文化扶贫是相对贫困时期扶贫政策的重要着力点;(3)贫困地区是相对贫困时期文化扶贫的主战场;(4)文化扶贫政策必须推动文化和经济协同发力。新时期优化文化扶贫政策必须进一步推动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形成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总体策略。
熊春晓[4](2020)在《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对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增加,恩施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随之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许多问题,恩施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如何持续更好的发展,值得进行深入探究和思索。本文以恩施州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产业融合理论、农业多功能发展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文献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概念切入,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在相关文献、理论基础之上,总结借鉴国内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启示,指出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探讨其发展的新思路,以期为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围绕研究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范围,介绍了研究方法,概括了研究框架,说明了不足之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加以述评;第二章为理论基础,首先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功能和类型做了概述,然后引出了相关理论,包括产业融合理论、农业多功能发展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三章先是分析了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劣条件,随后介绍了恩施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概况;第四章对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分析,先是对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结果进行了定性分析,随后建立Logit模型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从规划发展、特色建设、层次水平、管理等方面指出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六章针对恩施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恩施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赵冬梅,肖珑[5](2020)在《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山西省图书馆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服务拓展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关于新冠肺炎防疫期间山西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调研,结合网站浏览和关注公众号持续跟进的方式,掌握了山西省高校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重大举措,梳理脉络,总结经验,挖掘不足,以期为今后图书馆事业发展留存宝贵资料。
杜堃[6](2020)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湖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 ——基于E高校的个案分析》文中提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除了需要普通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同样也需要高职院校培育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特别对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培育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不仅是人力资本的简单积累,更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坚固基石。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的实施,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湖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对于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不断改革创新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对于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通过对高职院校办学各利益相关方的访谈分析,结合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就三个方面探讨了湖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的问题。首先论述了湖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说明了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起源、主要观点以及此项理论在本文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对湖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及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访谈,通过分析得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与国家的政策、当地政府的扶持、社会的认可、家长的支持都是密不可分的,而且这些群体之间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各自的立场不同、需求不同、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研究最后分别从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讨论了湖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方向,首先政府需要搭建良好的平台和外部环境,落实国家给予的相关政策,促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其次作为学校,必须谋求凸显自身特色的发展,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高校,最后社会各类组织的积极参与与合作,多方力量一盘棋必将加快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改革的进程。
潘倩[7](2020)在《恩施州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困境与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民营企业是市场中最具有活力的经济主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扩大我国人口就业、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力量之源。但是值得重视的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融资难和融资渠道窄的问题,导致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特别是那些经济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在新常态背景下,恩施州民营经济面临着越来越紧张的金融束缚,金融缺失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不能对民营企业融资的路径进行优化和改善,恩施州的民营企业难以健康正常发展,如何让金融服务有力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相结合,以信息不对称理论、融资顺序理论、信贷配给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了恩施州民营企业融资难的表现和原因以及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通过恩施州民营企业的相关统计资料、问卷调查资料及金融机构相关内部资料为数据支撑,分析恩施州民营企业的整体融资及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概况,发现融资需求及金融支持供给之间的矛盾体现在融资需求和供给的总量矛盾、结构矛盾。最后提出恩施州民营企业融资优化和金融支持的路径选择,即政府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地方金融活力、强化直接融资渠道、加强企业自身活力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易宗革[8](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湖北省民族地区加快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文中指出“十三五”规划指出今后要注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发展对外贸易交流;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提出我国的沿海和内陆城市都要发展对外贸易。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全国实施六年多,投资、外贸等多方面取得了显着绩效。湖北省民族地区应该积极找寻参与建设的契合点,加快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通过出口贸易驱动内需,扶持包括民族贫困地区在内的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加速以资源和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的中西部地区扶贫减贫和对外合作,以实现对外合作互利共赢。2020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通过加快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如期实现精准脱贫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战略目标。本研究以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为例,就湖北省民族地区如何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契机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回顾恩施州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为本文的整体论述提供现实支撑。接着分析了影响恩施州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利用PEST模型、钻石模型及SWOT分析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到地区的政策、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层面的新变化,以及恩施州加快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中面临的诸多机遇与挑战进行规范分析。之后本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影响恩施州出口型导向型经济制约因素的实证检验上,这部分首先确定经济模型及各种指标,将出口贸易额作为因变量,以地区经济总量、外国投资、人口和汇率作为自变量,展开统计建模。再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tata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恩施州的就业率对出口额有显着影响,就业率能影响到出口创汇,也就意味着恩施州必须提高地区人口教育水平,减少劳动力成本。此外经济增长、外国投资以及汇率对恩施州对外合作也存在显着影响,即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综上所述,湖北省民族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口导向型发展路径依赖;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夯实合作基础;借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优势,推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植入,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模式,助推湖北省民地区实现小康目标。
余祥民[9](2020)在《恩施农商行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难啃的“硬骨头”。金融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民族地区的金融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在民族地区取得胜利的“有效推手”。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则是金融扶贫的有效途径,在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恩施州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州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地区。恩施州在执行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的过程中,恩施农商行做出了巨大贡献。恩施农商行在恩施州有着网点数量最多、辐射范围最广、信贷实力最强等必要条件,成为了恩施州金融精准扶贫的“主力军”。本文以恩施农商行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探究在具体执行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的过程中,恩施农商行通过发放扶贫贷款、建立金融扶贫工作站等手段,取得了显着成效,也出现了信贷政策执行不到位、金融精准扶贫信贷资金回收风险较高、金融精准扶贫综合服务水平待提高等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内控机制不完善、信息数据采纳不全、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基层信贷人员流失等因素导致的,因此应当从完善金融精准扶贫信贷配套政策体系、强化征信机制、提高金融精准扶贫综合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信贷队伍建设、完善金融改革五个方面来推动民族地区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的贯彻执行。全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主要讲述了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问题的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理论依据。第二章主要讲述了恩施农商行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及成效。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恩施农商行执行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的问题及原因。第四章主要阐述了恩施农商行执行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中的改进对策。
李伊凡[10](2020)在《鄂西南城市公共壁画的文化意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鄂西南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地方;也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成为中国最早的人类发祥地之一,在历史的长河里形成了以巴濮文化为基础,融合了楚、汉等多种文化为一体的沉积地带。现今的鄂西南地区包括了10个县市级行政区划,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曾经历了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的封建集权统治,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获得迅猛发展;在交通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国家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鄂西南地区的城市也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民族文化和地域自然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质资源,民族文化复兴、文化自信自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内驱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鄂西南地区各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展示与推广成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民众的社会责任与自觉行为。所以,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并在公共空间里展示本地域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成为自2000年以来鄂西南地区城市公共空间里的主要文化事项之一,不断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即城市公共壁画。通过对鄂西南地区10个县市级城市公共壁画的多次实地考察与调研,收集了大量的城市公共壁画图像资料,经过分类整理,结合文献资料对图像语言要素、形式法则和构成形式等进行深度分析,归纳总结鄂西南地区公共壁画的主要特征;并追溯鄂西南城市公共壁画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和象征;试图探究其生成的因由;成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包含五章,第一章简要概述鄂西南城市公共壁画的基本情况,通过对鄂西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代表性文化事项和鄂西南地区公共空间的具体情况统计与分析,概述鄂西南地区城市公共壁画具有集中分布于河道走廊、文化广场和展示民族特色文化和历史变迁等事项为主的特点;以主题内容划分归纳出民俗风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红色文化为主的四大类型。第二章分析鄂西南地区城市公共壁画的形式构成,对所收集的壁画图像加以归类剖析,抽离出鄂西南地区城市公共壁画图像语言的造型、色彩、形式语言要素,总结出段落式、全景式和图文互译式的图像构成形式;第三章则通过前一章的分析,归纳出鄂西南地区城市公共壁画具有段落叙事结构、全景式时空转换和图文互译交融的巧妙章法布局,自然形象意象化、神话形象人性化、现实形象典型化的形意相合造型方式以及因地取材施艺、静态文化互动等艺术特点。第四章结合鄂西南地区城市公共壁画案例和文献资料,解析鄂西南地区城市公共壁画的文化意蕴具体体现在其具有记录、传播、教育的功能,豁达乐观的审美趣味、群体记忆的审美再现、质朴淳厚的审美取向的公共壁画图像审美表现和尊贤孝祖的伦理观、护国爱家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自由平等的人生观等图像的观念表达。第五章以鄂西南地区典型的文化符号取样、地方审美意识反映的地域文化成为城市公共壁画创作的主题来源;同时,民众基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来展现地域文化与艺术风格的互动关系;以此表征鄂西南地区城市公共壁画所具有的公共性价值体现。
二、恩施州农校加大毕业推荐就业力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恩施州农校加大毕业推荐就业力度(论文提纲范文)
(3)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文化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
第2章 贫困与文化扶贫的学理阐释 |
2.1 贫困的经济学阐释 |
2.1.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
2.1.2 收入(消费)贫困与能力贫困 |
2.1.3 贫困地区 |
2.2 贫困的文化学阐释 |
2.2.1 贫困文化 |
2.2.2 文化贫困 |
2.2.3 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 |
2.3 文化扶贫的政策学阐释 |
2.3.1 文化扶贫的公共政策属性 |
2.3.2 文化扶贫的政策界说 |
2.3.3 文化扶贫的政策功能 |
第3章 文化扶贫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
3.1 文化扶贫的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 |
3.1.2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
3.1.3 域外的反贫困理论 |
3.2 贫困文化理论:文化扶贫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
3.2.1 贫困文化理论的兴起:结构解释的式微 |
3.2.2 贫困文化理论的发展:文化适应过程的多重解释 |
3.2.3 贫困文化理论的融合:结构与文化的双重视角 |
3.2.4 贫困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泊入与发展 |
3.2.5 文化扶贫分析的基本框架 |
3.3 历史制度主义:文化扶贫的一个政策研究视角 |
3.3.1 历史制度主义发展脉络 |
3.3.2 历史制度主义现实应用 |
3.3.3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文化扶贫 |
第4章 文化扶贫实践的中外考察 |
4.1 中国文化扶贫实践的演变历程 |
4.1.1 文化教化与动员阶段(1949-1978) |
4.1.2 经济扶贫的辅助阶段(1978-2000) |
4.1.3 文化扶贫探索起步阶段(2001-2010) |
4.1.4 文化扶贫多元融合阶段(2011-2020) |
4.2 中国文化扶贫的政策导向变迁 |
4.2.1 战略定位:从“漫灌式”文化扶贫到精准扶贫 |
4.2.2 路径选择:输血式文化扶贫到造血式文化扶贫 |
4.2.3 价值取向:从单纯扫盲活动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4.3 国外文化扶贫的价值取向与政策启示 |
4.3.1 扶贫先扶智——英美的教育扶贫 |
4.3.2 习性改造——法国的文化资本扶贫 |
4.3.3 情境再造——日韩的乡村振兴政策 |
4.3.4 国外文化扶贫实践述评 |
第5章 中国文化扶贫适用的特定场域 |
5.1 贫困地区的类型 |
5.2 贫困地区的文化困境 |
5.2.1 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表现 |
5.2.2 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特征 |
5.2.3 贫困文化的浸渍作用 |
5.3 贫困地区文化扶贫面临的问题 |
5.3.1 城镇化趋势与乡村文化重建之空间对接难题 |
5.3.2 格式化文化供给与差序化文化需求之协同难题 |
5.3.3 文化输入压力与内生性文化脱贫动力之匹配难题 |
第6章 公共政策视角下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实证考察 |
6.1 样本选择: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
6.1.1 样本基本概况 |
6.1.2 样本的主要特征 |
6.1.3 选择黄冈为样本的理由 |
6.2 黄冈的贫困文化表征 |
6.2.1 文化生产能力:文化品牌缺失与文化产业羸弱 |
6.2.2 文化供给能力:“内生型”与“外源型”双重匮乏 |
6.2.3 文化保障能力:“硬环境”和“软环境”普遍缺位 |
6.2.4 文化发展动能:人才规模不足与结构性失衡 |
6.3 黄冈策略:以文化扶贫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6.3.1 “软硬兼施”:重建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体系 |
6.3.2 “优化环境”:强化文化政策与科技联合保障体系 |
6.3.3 “动能再造”:构建专业人才、民间精英、志愿者联动机制 |
6.4 黄冈路径:燕儿谷模式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
6.4.1 燕儿谷项目概括 |
6.4.2 燕儿谷模式的基本特色 |
6.4.3 燕儿谷模式的扶贫成效与样本效应 |
6.5 黄冈样本的特色与启示 |
6.5.1 黄冈样本的基本特色 |
6.5.2 黄冈样本的启示 |
第7章 文化扶贫的基本判断与政策优化 |
7.1 文化扶贫的基本判断 |
7.1.1 文化因素是造成贫困长期存在的重要根源 |
7.1.2 文化扶贫是相对贫困时期扶贫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
7.1.3 贫困地区是相对贫困时期文化扶贫的主战场 |
7.1.4 文化扶贫必须推动文化和经济协同发力 |
7.2 文化扶贫的政策优化 |
7.2.1 总体趋势:文化扶贫实践将向治理现代化进一步深化演进 |
7.2.2 内容趋向:文化扶贫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
7.2.3 主体趋势: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发力 |
7.2.4 路径趋向:构建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多元统筹发展格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4)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难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含义、特征及区别 |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含义 |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征 |
三、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二节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功能和类型 |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功能 |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类型 |
第三节 相关理论 |
一、产业融合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四、消费者行为理论 |
五、农业多功能发展论 |
第三章 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
第一节 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
第二节 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条件 |
一、有利条件 |
二、不利条件 |
第四章 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样本分析 |
第一节 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样本调查 |
一、样本选择与调查实施 |
第二节 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样本统计分析 |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潜在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
第三节 实地调研和实证输出结果归纳 |
第五章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持续发展动力欠缺,财政支持不足 |
二、开发模式雷同,缺乏因地制宜特色 |
三、民俗特色淡化,创意和科技含量不足 |
四、学习交流欠缺,制度及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二节 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一、政府加强引导,精准落实扶持 |
二、因地制宜发展,突出农旅结合优势 |
三、推动互联网发展,传承民族文化 |
四、加强学习交流,完善管理及制度保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山西省图书馆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服务拓展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快速响应,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
1.1 快速响应,全面出台疫情防控措施 |
1.2 勇于奉献,诠释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
1.3 因势利导,第一时间发布闭馆公告 |
1.4 守土尽责,实施馆舍全封闭管理 |
2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有所作为 |
2.1 资源为王,多措并举保障资源的获取 |
2.1.1 拓宽渠道,确保已购电子资源全天24小时服务不中断 |
2.1.2 广泛征集,整合限时免费资源供读者使用 |
2.1.3 聚焦特殊需求,组织专项资源提供针对性服务 |
2.2 服务为本,全方位满足读者需求 |
2.2.1 坚持文献传递服务,加大资源保障力度 |
2.2.2 紧密联系读者,咨询服务一直在线 |
2.2.3 关注毕业生,提供论文写作支撑服务 |
2.2.4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教学、讲座 |
2.2.5 克服诸多困难,开展多元化服务 |
2.3 阅读为魂,读书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
2.3.1 坚持好书推荐,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 |
2.3.2 通过读书活动,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 |
2.3.3 为爱助力,坚定抗疫必胜的信心 |
2.4 服务社会,守望相助共渡难关 |
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有所为 |
3.1 提早谋划,积极筹备开馆服务 |
3.2 开通预约借书通道,满足读者借书需求 |
3.3 循序渐进,限制性开馆服务步入正轨 |
4 立足当下,补齐短板,未来可期 |
4.1 疫情期间山西图书馆界开展服务的明显特征 |
4.1.1 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显着差异 |
4.1.2 线上服务成为主要服务,馆员线上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
4.2 存在问题与不足 |
4.2.1 在线直播平台的选择缺乏经验 |
4.2.2 在线服务效果缺乏后续跟踪 |
4.2.3 免费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控制 |
4.2.4 在线推文宣传标题表述不到位 |
(6)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湖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 ——基于E高校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六、核心概念厘定 |
第一章 湖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和核心观点 |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二章 湖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现状——以E高校为例 |
第一节 E高校特色发展历史沿革及现状 |
一、历史沿革 |
二、发展现状 |
第二节 E高校特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访谈 |
一、一类群体:学校的行政管理者、教职员工和学生 |
二、二类群体: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媒体 |
三、三类群体:学生家庭、周边社区环境、人才市场、竞争对手 |
四、四类群体:社会团体和公众、校友 |
第三章 湖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问题原因分析——以E高校为例 |
第一节 政府层面 |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保障不够 |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
第二节 学校层面 |
一、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落后 |
二、教学院、部专业设置与地方契合度不高 |
三、办学民族特色融入度不高 |
第三节 社会层面 |
一、公众对高职的认知存在偏差 |
二、社会力量协同办学动力不足 |
第四章 湖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策略研究——以E高校为例 |
第一节 政府改善外部环境 |
一、转变认识,提高高职院校的地位 |
二、理清头绪,规范管理 |
三、落实政策,开辟经费渠道 |
第二节 学校谋特色、求发展 |
一、注重“民族性”和“职业性”的充分结合 |
二、大力加强对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
第三节 社会积极参与合作 |
一、企业积极参与合作办学承担社会责任 |
二、校友与高职院校的积极互动联系 |
三、社区、媒体与高职院校的互利共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附录 |
(7)恩施州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困境与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民营企业 |
二、融资 |
三、融资渠道 |
四、金融支持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融资顺序理论 |
三、信贷配给理论 |
四、资本结构理论 |
第二章 恩施州民营企业融资需求 |
第一节 恩施州民营企业发展概况 |
一、民营企业经济贡献 |
二、民营企业行业分布 |
第二节 恩施州民营企业融资需求调查 |
一、调查过程与数据来源 |
二、样本企业基本情况 |
三、样本企业融资现状 |
第三节 恩施州民营企业融资困境表现 |
一、融资缺口大 |
二、融资渠道单一 |
三、银行贷款较难 |
第三章 恩施州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现状 |
第一节 恩施州金融体系与相关金融政策 |
一、恩施州金融体系 |
二、恩施州金融政策 |
第二节 恩施州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表现 |
一、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现状 |
二、恩施州类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现状 |
第四章 恩施州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和金融供给矛盾 |
第一节 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与供给矛盾现状 |
一、融资需求与金融资源供给的总量矛盾 |
二、融资需求与金融资源供给的结构矛盾 |
第二节 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和金融供给矛盾原因 |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
二、金融体系运行的限制 |
三、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
四、民营企业自身问题 |
第五章 恩施州民营企业融资与金融支持平衡路径 |
一、政府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
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活力 |
三、强化直接融资渠道,合理利用资本市场 |
四、加强民营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 |
致谢 |
(8)“一带一路”倡议下湖北省民族地区加快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进展 |
二、国内研究进展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一、充实出口导向型经济与扶贫问题的协同研究 |
二、验证“一带一路”倡议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 |
三、测算民族文化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 |
第二章 恩施州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恩施州经济发展沿革概述 |
第二节 恩施州对外经济合作的现状 |
第三节 恩施州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
第四节 恩施州利用外资的现状 |
第三章 恩施州加快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恩施州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P)分析 |
二、经济环境(E)分析 |
三、社会环境(S)分析 |
四、技术环境(T)分析 |
第二节 恩施州出口导向型经济竞争力分析 |
一、“钻石模型”视角下恩施州的竞争力概论 |
二、恩施州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实证分析 |
三、恩施州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路径 |
第三节 恩施州出口导向型经济的SWOT分析 |
一、优势(S) |
二、劣势(W) |
三、机遇(O) |
四、挑战(T) |
第四章 制约因素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模型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一、描述性分析 |
二、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检验结果的说明 |
第五章 加快推动恩施州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抓住发展机遇,形成路径依赖 |
一、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对外贸易 |
二、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引资质量 |
第二节 加快对外交流,夯实合作基础 |
一、传扬民族文化,提升人力素质 |
二、完善地方立法,优化营商环境 |
第三节 借助沿江口岸,建设国际通道 |
一、拓宽融资渠道,培植资本市场 |
二、加快互联互通,提升贸易便利 |
三、建设信息平台,培育贸易新业态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9)恩施农商行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主要内容 |
第一章 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的相关问题概述 |
第一节 相关重要概念界定 |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
二、金融扶贫的内涵 |
三、信贷政策的内涵 |
四、小额信贷的内涵 |
第二节 执行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恩施农商行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及成效 |
第一节 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概述 |
一、扶贫贷款政策概述 |
二、建立金融扶贫工作站的政策概述 |
第二节 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执行情况 |
一、扶贫贷款政策执行情况 |
二、建立金融扶贫工作站的情况 |
第三节 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执行成效 |
一、扶贫贷款政策执行成效 |
二、建立金融扶贫工作站的成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恩施农商行执行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一、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执行不到位 |
二、金融精准扶贫信贷资金回收风险较高 |
三、金融精准扶贫综合服务水平待提高 |
第二节 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执行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内控机制不完善 |
二、信息数据采纳不全 |
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
四、农村基层信贷经理流失严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恩施农商行执行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改进建议 |
第一节 完善金融精准扶贫信贷配套政策体系 |
一、优化政府考核目标,提升金融扶贫效率 |
二、构建监督保障体系,防范扶贫信贷风险 |
第二节 完善征信机制,丰富信息渠道 |
一、完善征信机制,明确准入条件 |
二、丰富信息渠道,提高经营效益 |
第三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精准扶贫综合服务水平 |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服务硬件基础 |
二、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打牢乡村振兴基础 |
第四节 优化信贷队伍结构,加强信贷人才培养 |
一、扩充信贷经理人数,改善信贷队伍结构 |
二、提高信贷综合能力,树立金融服务标杆 |
三、加强信贷文化建设,打造企业文化名片 |
第五节 完善金融改革,健全金融体系 |
一、转变信贷资金性质,明确信贷资金用途 |
二、还原银行本职角色,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10)鄂西南城市公共壁画的文化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鄂西南城市公共壁画概述 |
第一节 鄂西南地区简介 |
一、地理环境 |
二、主要民族及其文化 |
第二节 城市公共壁画分布 |
一、公共场所分布 |
二、公共壁画分布 |
三、公共壁画分布特点 |
第三节 城市公共壁画类别 |
一、民俗风情类 |
二、历史故事类 |
三、神话传说类 |
四、红色文化类 |
第二章 鄂西南城市公共壁画图像形式构成 |
第一节 公共壁画的语言要素 |
一、造型要素 |
二、形式要素 |
三、色彩要素 |
四、典型文化符号 |
第二节 公共壁画的构成形式 |
一、整体布局类别 |
二、公共壁画的呈现方式 |
三、公共壁画的材料与技法 |
第三章 鄂西南城市公共壁画的艺术特征 |
第一节 巧妙的章法布局 |
一、段落式叙事结构 |
二、全景式时空转换 |
三、图文式互译交融 |
第二节 形意相合的造型方式 |
一、自然形象的意象化 |
二、神话形象的人性化 |
三、现实形象的典型化 |
第三节 因地取材的技艺选用 |
一、循地用材 |
二、因材施艺 |
第四节 文化互动的静态呈现 |
一、公共壁画的互动范围 |
二、公共壁画的受众群体 |
三、公共壁画与受众群体的互动方式 |
第四章 鄂西南城市公共壁画的图像寓意 |
第一节 公共壁画图像的功能呈现 |
一、记录功能 |
二、传播功能 |
三、教育功能 |
第二节 公共壁画图像的审美表现 |
一、豁达乐观的审美趣味 |
二、群体记忆的审美再现 |
三、质朴淳厚的审美取向 |
第三节 图像的观念表达 |
一、尊贤孝祖的伦理观 |
二、护国爱家的价值观 |
三、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
四、自由平等的人生观 |
第五章 鄂西南城市公共壁画图像的文化根由 |
第一节 民族文化滋养的主题内容 |
一、地域风俗 |
二、文化交融 |
三、革命文化 |
第二节 精神信仰生成的审美意识 |
一、原始崇拜 |
二、文化生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四、恩施州农校加大毕业推荐就业力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职能研究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D]. 汪新蕊. 武汉科技大学, 2021
-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恩施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陈萱琳.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3]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文化扶贫研究[D]. 何鹏. 武汉大学, 2021(02)
- [4]恩施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熊春晓.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山西省图书馆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服务拓展调研报告[J]. 赵冬梅,肖珑. 晋图学刊, 2020(03)
- [6]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湖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 ——基于E高校的个案分析[D]. 杜堃. 三峡大学, 2020(06)
- [7]恩施州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困境与金融支持研究[D]. 潘倩. 湖北民族大学, 2020(03)
- [8]“一带一路”倡议下湖北省民族地区加快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D]. 易宗革.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9]恩施农商行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研究[D]. 余祥民.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10]鄂西南城市公共壁画的文化意蕴研究[D]. 李伊凡.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标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文; 公共文化服务论文; 文化扶贫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精准扶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