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绝不能在养猪中使用“瘦肉精”(论文文献综述)
何凌霄[1](2018)在《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文中提出现阶段,虽然我国食品安全形式总体平稳,但畜牧业中兽用抗生素滥用现象突出,食品中兽药残留指标不合格问题加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国与使用国,我国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政策来规制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中的使用,由此产生的抗生素耐药和“超级细菌”涌现等风险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本研究选取我国猪肉市场抗生素滥用这一严峻问题,旨在了解相关食品规制政策的可能选择,并分析规制工具的实施可能引发的市场调节行为及社会福利变动,据此为政策制定提供事前的成本—收益分析,从而有助于优化现行的食品安全规制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300位消费者进行实验室实验,获取了参与者对两款猪肉(普通猪肉和无抗生素猪肉)的偏好及支付意愿,并基于tobit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信息揭示(即揭示与猪肉的抗生素问题相关的信息,包括普通生猪饲养过程中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其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以及无抗生素猪肉的基本信息等)对于消费者对两款猪肉的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揭示可以显着改变参与者对两款猪肉的支付意愿,参与者的支付意愿在信息揭示前后的变化值相对较大。与不提供任何信息相比,5轮信息过后,消费者对无抗生素猪肉的支付意愿显着提高了 31.9%,而对普通猪肉的支付意愿则降低了 16.3%。可见,信息揭示对无抗猪肉的作用更大,我国消费者对于无抗生素猪肉有着较大的偏好。而比较5则不同类型信息的作用大小发现,环境信息和儿童健康信息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此外,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不同年龄组参与者的作用具有明显差异。其次,主要基于消费者视角,研究了信息揭示的规制效应。具体而言,以实验获取的消费者支付意愿为基础,结合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消费场景,理论推导和实证模拟了信息揭示对消费者福利及相关猪肉市场份额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完全信息下的消费者福利是最高的,完全信息使消费者得以将损失和收益完全内部化,因而政府不需要使用额外的税收或补贴工具。第二,在不完全信息下,消费者剩余在配合使用税收和补贴两种工具时最高。具体看来,对每单位(500g)猪肉而言,短期的最优税收值和补贴值分别为1.5元和3.5元,长期的最优税收值和补贴值则分别为4.5元和6.5元。配合使用征税和补贴这两种工具,可以更大程度地缓解消费者福利的过度扭曲。第三,在不实施信息揭示的情况下,最优税收值比在信息揭示下高得多,表明为了弥补信息的完全缺失,政府需要征收更高的税。第四,规制的实施还会影响两款猪肉的市场份额变化。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普通猪肉的市场份额均降低了,而无抗猪肉的市场份额则逐步扩大。在长期,普通猪肉的市场份额可能面临100%的下降。可能因为,高补贴和高税收政策给予了消费者足够大的激励去促使他们购买无抗猪肉,即使是以牺牲产品的多样性为代价。市场份额的巨大变化其实也印证了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的支付意愿变化。而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及猪肉消费需求,愿意购买无抗猪肉的消费者比例稍有增加,就会为相关行业创造巨大市场。第五,在考虑2015年中国居民的猪肉消费总量之后,消费者剩余的总变动将达千亿元。这一巨大的政策福利突显了对猪肉的抗生素问题出台规制政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再次,研究了食品标准和食品认证标签的规制效应。具体而言,基于局部均衡模型,使用由实验获取的数据和有关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参数,分析了实施食品标准和食品认证标签对市场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实施无抗标准可以带来总福利的显着提升(14.61%)。对于生产者来说,标准的实施不仅统一提高了猪肉的质量,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无规制政策的基准情境相比较,猪肉的市场价格增长了 9.42%,但生产者的总利润却是降低的。对于消费者来说,由生产成本上涨带来的价格提高的负面效应被无知成本的消失所抵消了,因此消费者的福利改进是正向的(消费者剩余提高2089.2亿元)。第二,在信息揭示下实施无抗标签之后,选择生产无抗猪肉的最优厂商比例占50%,这意味着,当近半数的生产者选择转向新的无抗细分市场时,对于额外的单个生产者而言,进入两个市场中所能获得的边际利润趋于相等,因而不会再有额外的生产者改变生产策略,两个细分市场达到相对均衡。此时,无抗猪肉的价格高出普通猪肉价格的66.9%,而就均衡数量看,无抗猪肉这一细分市场占到总市场份额的一半。总体而言,在信息揭示下实施无抗标签是有益于生产者的(总利润提高2608亿元);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无抗猪肉的相对高价格使得消费者福利遭受损失(消费者剩余降低2072.4亿元)。最终,由于消费者剩余的损失被无抗猪肉市场福利的增加所抵消,因此总的福利是增长的。第三,实施无抗标准带来的福利改进(14.61%)总体上大于实施标签(4.17%)。然而,社会最优的福利来自于实施无抗标签,但这一最优点不能依靠市场力量自发达到,而是需要政府对无抗猪肉的生产者数量进行最优规制。由于政府难以清楚了解生产者的实际利润,规制细分市场中生产商的数量是难以实现的,因而政策制定者可能倾向于选择实施标准。第四,虽然猪肉生产的“无抗生素”标准更为严格且实施难度较大,但是相较于“合理使用”抗生素标准来说,它更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整体提高。当然,面临的问题是前者是较难推动的。总言之,所模拟的规制情境会带来数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效益,这表明,针对我国生猪养殖中过量使用及滥用兽用抗生素这一问题,政府亟需出台相关政策来予以规制。最后,将分析视角聚焦回生猪产业链内部,基于中间层理论,理论结合实际,分析了引入兼具“质量专家”和“中间商”双重功能的中间层组织以解决我国生猪产业链前端的信息不对称和质量信息传递问题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分析发现,中间层组织可以通过检测与评定生猪质量来促进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强化,降低生猪交易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改善因质量不透明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生猪市场非效率问题。此外,中间层组织还能将猪肉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反馈到生产端,这有助于生猪生产与消费层面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激励生猪养殖者重视质量控制。本研究的意义与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学术界缺乏有关抗生素使用对中国经济社会影响的经济学文献,特别是基于食品安全的视角,中国消费者对无抗生素肉类的认知程度和需求偏好被忽视了。本研究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实验,获取了消费者对普通猪肉和无抗生素猪肉的偏好及支付意愿。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不仅对于政府制定相关规制政策至关重要,它还为生产者改进生产方式、提供更优质安全的食品提供了市场激励,从而影响相关市场的发展。第二,已有的实验经济学实证文献大多止步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获取上,而并未进一步拓展支付意愿的应用。本研究结合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消费场景,探索了如何将消费者支付意愿用于模拟分析消费者的实际购买选择,及其引致的相关市场份额变化与消费者福利变动等。这一探索拓展了实验经济学的应用空间,并将支付意愿用于政策分析,进而提高政策分析的有效性。第三,对于学界来说,如何帮助政策制定者考量与选择规制工具是一个难点。因为这需要对相关规制工具的影响作用做出量化的估计。本研究基于局部均衡模型,在理论上模拟了三种规制政策的实施情境,并结合由实验获得的一手消费者数据以及猪肉市场的实际供需参数等,对规制情境进行了具体的成本一收益分析及应用福利研究。这一分析有助于政府选择与评价食品安全规制政策,优化食品安全规制工具。
张顺刚[2](2017)在《乐山市完善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乐山市生猪生产质量安全理念逐步强化,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追溯技术设备逐步应用,追溯指标体系逐步建立,生猪质量保障水平逐年提升。但是,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客观上,全市基层兽医专业人员缺乏,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低,政府监管网络覆盖范围有限,系统性不强,对本地市场供应的外来生猪质量安全监控存在盲点。主观上,部分养殖户观念比较滞后,追求生猪快速成长,并且不愿意自觉接受和使用追溯设备,导致生猪生产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的难度还比较大。本文综合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前沿理论研究和乐山市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应用实践,实地走访调查乐山市农业局、乐山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和养殖户,在掌握全市生猪生产质量安全及其追溯体系现状基础上,比较深入地开展研究和相关理论数据分析。根据乐山市生猪质量监管站点分布、兽医人员结构、生猪养殖数量及分布等图表数据,分析了乐山市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客观上和主观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主要在于财政支持不足、专业人才缺乏、追溯软件不完善、追溯载体单一、追溯信息公开范围小、政府政策支持倾向规模化忽视零散户、生猪质量监管站点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主要对策是乐山市各级政府部门应重视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化建设,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以大型养殖户带动合作社发展,引导养殖(场)户重视生猪质量安全;生猪生产监管部门要抓住关键环节、关键指标,依法依规指导养殖(场)户将生猪生产质量追溯体系涉及的重点环节落实到位;要强化基层兽医、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责任,加强生猪疫病预防治疗、兽药使用等监管;要依托动物卫生监管网络,力争更大信息共享,以推动生猪电子化平台交易为重要手段,从源头上防止问题生猪进入市场。乐山市、县、乡镇针对生猪生产质量追溯问题,必须更新观念,健全机制,全面推动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生猪生产各个环节广泛推广应用,确保生猪生产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
韩黎明[3](2017)在《猪的生态养殖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养猪业来说,开展生态养猪是保障畜产品安全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养猪"指的是一种更加接近自然的养殖模式,即在猪的养殖过程中不添加动物性饲料,没有药物残留,健康无污染的养殖摸式。通过生态养殖,还可以实现生态平衡和节约资源的目的。
田甜[4](2014)在《猪尿盐酸克伦特罗快速检测卡优选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从源头上有效监管盐酸克伦特罗在成都生猪养殖过程的非法使用,需要优选出一种适合本地使用,能准确、快速检测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检测卡,并建立一套适用于基层快速检测的方案,用于生产一线的普筛快检。本研究通过建立LC-TMS和使用ELISA两种实验方法,用于确证和半确证猪尿和组织中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检测结果;测试比较了成都常用的北京维德维康等四种快速检测卡对猪尿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检测效果;系统测试了四种检测卡的检测阈值、假阴性率、假阳性率等相关质量指标;系统测试验证了维德维康卡检测的精准度和适用性;优选出了北京维德维康盐酸克伦特罗快速检测卡,用于当地的盐酸克伦特罗普查快筛;并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案加以推广应用,为成都市的“瘦肉精”拉网式专项检查和执法确证以及各级动物卫生监督部门采购快速检测卡提供相关有参考借鉴价值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建立了LC-TMS对猪尿和组织中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检测方法。通过以BDS-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0.1%甲酸水为流动相,在流速为0.25 mL/min下进行梯度洗脱,同时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优化碰撞能量、离子源温度,锥孔电压等质谱条件。检出限为0.1μ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1。建立了ELISA法标准曲线Y=-24.769x+53.724,最低检测限为0.3μ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4。ELISA法和LC-TMS法对盐酸克伦特罗检测时,除样品浓度≤0.5ng/mL时检测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外,对其他浓度的检测结果均无差异(P>0.05)。四种检测卡的检测阈值与检测限均一致,且假阴性率均为0,无显着差异(P>0.05),可确定为合格产品;与其他三种检测卡相比,维德维康检测卡检出限低(3ng/mL),假阳性率显着低(P<0.05);灵敏度高,对盐酸克伦特罗浓度等于或高于其检测限以上的阳性样品均能检出;“双盲”测试结果表明该检测卡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具备较好的可靠性;检测卡在环境温度为20℃以上时的检测效果最佳。因此维德维康检测卡可做为优选卡在基层的盐酸克伦特罗筛检工作中推广使用。快速检测方案为:在对盐酸克伦特罗的拉网式监测和日常监测,采用维德维康检测卡进行快速筛查;出现阳性可疑样品,用LC-TMS法检测确证。
王杕[5](2014)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得到了显着的改善。但是长期以农产品供给数量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远远不够,近些年来发生的―三氯氰胺事件‖、―多宝鱼事件‖、―毒生姜事件‖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健康,影响消费信心和产业健康发展,而且会给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为研究对象,基于应急管理的过程理论、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复杂理论及不确定性理论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的特点及模式,在梳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现状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我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将我国应急管理的应对模式分别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分析了美国、欧盟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进行了创新性的补充、调整和优化,并建立了体系的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优化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基于以上系统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五点结论:(1)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详细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涉及的产品种类繁多,事故和危害的季节性与地域性规律不明显,事件的暴发具有隐蔽性,急性暴发和慢性累积暴发同时存在,而且影响因素趋于复杂。综合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农兽药使用不规范,使用违禁农药或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环境中毒害物质的影响,消费者误解或媒体炒作。(2)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多发地区的应急管理现状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工作基础薄弱,不仅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演练,相关制度规范也不健全,实践过程中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差、信息传达不通畅、资金匮乏、部门协调沟通不畅等问题也阻碍了基层应急管理的实效。(3)不同原因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需要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应对。环境本底有害物质造成的质量安全事件需要通过消解式应对方法尽可能消除危害;由于人为的非法添加造成的质量安全事件则必须严厉打击,通过打击力度的加大杜绝事件发生;生产者的违规操作作为最容易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的原因,必须通过清查式的应对严格管控;舆论误导引发的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夸大成分,如果可以得到正确的引导,事件的处理会变得更加及时有效。(4)美国、欧盟作为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多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先进的应急管理体系构架,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组织机构职权分明,机制实际的运行效果突出。相比之下,我国的―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因为缺乏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体系的实际运行操作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5)我国―一案三制‖的总体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形成,但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仍然有待完善。应急体制建设方面应急管理常设机构的成立可以大大提高应急处置效率,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应急机构体系是应对效率的重要保证;在应急机制方面,事前的准备预防阶段可以从源头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完善的地方单行法律法规体系和突出地方特色的多层级预案体系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
郭俊[6](2013)在《浅谈农村养猪及疫病防治》文中指出猪的各种疾病是阻碍农村养猪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几年来,经常出现的猪病有猪瘟、气喘、猪肺疫、胃肠炎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或流行,给农村养殖户造成了很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养殖户预防疫病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政策,旨在促进养猪业的发展。
张建成[7](2013)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现实评价和未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安全关乎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和生死存亡。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法律的规制体系,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决定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糟糕的现实状况。因此,应当确定法律规制的重点领域以及优先考虑的方向,进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效率。
吴群[8](2013)在《公猪体内主要膻味基因的表达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采用T-A克隆技术构建出猪CYP2E1、CYP2A19、CYP2C34、StAR、 CYP11A1、CYP17A1、和B-actin基因的重组质粒作为定量标准品,建立一套适合于研究公猪体内主要膻味基因表达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并研究公猪体内主要膻味基因在8-9月龄的长白猪、荣昌猪、太湖猪、约克猪肝脏和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然后进一步研究相关膻味基因在同一猪种(巴马香猪)不同年龄阶段(初生、1月、2月、3月、4月、6月、12月)肝脏和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血液中激素的测定;最后,通过表型分析膻味物质雄烯酮和粪臭素在肌肉和血浆中的浓度含量,研究膻味相关基因和膻味表型的相关关系。结果如下:1.公猪体内主要膻味基因包括CYP11A1、CYP17A1、StAR、CYP2E1、CYP2A19和CYP2C34。在肝脏组织中,CYP2E1、CYP2A19、CYP2C34基因在8-10月龄长白猪、约克猪和巴马猪表达量最高,荣昌猪和太湖猪表达量相对较低。睾丸组织中,CYP11A1、CYP17A1、StAR基因在荣昌猪和太湖猪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猪种。不同猪种血液性激素测定中发现荣昌猪和太湖猪的睾酮和雌二醇含量高于其他猪种。2.巴马香猪不同年龄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在肝脏组织中,CYP2E1、CYP2A19、 CYP2C34基因在3月龄表达量最高,且与其他月龄相比差异极显着;在睾丸组织中,CYP11A1、CYP17A1、 StAR基因在12月龄猪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巴马香猪,差异极显着(P<0.01)。巴马香猪不同年龄阶段血液性激素测定,3月龄和12月龄巴马香猪的睾酮和雌二醇高于其他月龄。3.通过表型分析膻味物质雄烯酮和粪臭素在肌肉和血浆中的浓度含量变化情况。在不同猪种中,荣昌猪和太湖猪肌肉和血液中的雄烯酮(2.9028±0.1342ng/mL)和3.2097±1.1023ng/mL)(2.6814±0.2484ng/mL和2.8718±1.2361ng/mL)和粪臭素(29.7182±1.1461ng/mL、37.4997±1.8394ng/mL)(39.8411±2.3543ng/mL、21.0334±1.6803ng/mL)含量均高于长白猪、约克猪和巴马猪,差异显着(P<0.05)。巴马香猪不同年龄阶段中,随着公猪年龄的增加,肌肉组织和血浆中雄烯酮和粪臭素的浓度含量不断增多,到12月龄时肌肉中含量到3.3889±0.7451ng/mL、血浆中雄烯酮含量达到1.1789±0.1234ng/mL。同时,雄烯酮的回归率达到0.9478,粪臭素的回归率达到0.9999。结论:1.在肝脏中,可以通过调节CYP2E1、CYP2A19、CYP2C34基因,影响膻味物质粪臭素的含量;在睾丸组织中,可通过调节CYP11A1、CYP17A1、StAR基因,影响公猪膻味物质雄烯酮的含量。2.雄烯酮和粪臭素随着巴马猪年龄的增大而不断增多,因此膻味也逐渐增加;荣昌猪和太湖猪的膻味高于长白猪、约克猪和巴马猪,属于高膻味猪。
高星[9](2013)在《监督过失犯罪研究 ——以食品监管渎职罪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监督过失犯罪一般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的行为,并且由于其上述行为客观上为被监管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并最终导致危害结果出现的一种犯罪类型。通常认为日本刑法首先关注了监督过失犯罪,中国刑法对监督过失犯罪的研究相对较晚,只是在过失犯罪的类型或渎职罪中对其有简略的介绍。而在转型社会时期的中国,监督过失犯罪又大量存在,为了能够实现对监督过失犯罪的惩罚和对社会的保护,我们应当加强对监督过失犯罪的研究。对于监督过失犯罪,相对较为核心的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监督过失犯罪与一般过失的区别。尽管监督过失犯罪也属于过失犯罪,但是其在注意义务和注意能力方面与上述过失犯罪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监督过失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认定。监督过失行为并没有直接导致危害后果的发生,而是由监督过失行为下的被监管人的犯罪行为直接引起危害结果发生,监督过失行为只是一个间接原因。非但如此,监督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还融合了不作为犯罪、过失犯罪、介入因素等因果关系的特殊性,传统的因果关系学说难以界定。而德日刑法中近些年来兴起的客观归责理论在客观上却能相对较为完满地解决这一问题;第三,监督过失主体的限定。由于中国对于同一监管事项往往有多个部门进行监管,如此一来,当发生危害结果时,监督过失的主体范围难以明确。而且监管主体存在纵向层级和横向范围的交叉,这样就造成监督过失主体无论是在横向还是纵向均存在多重主体。第四,数个监督过失共同导致危害结果时的司法处理。由于监督过失主体的复杂性,一个危害结果往往是由多个监督过失行为共同造成,对于多个监督过失行为应当认定为过失的竞合,而不是共同过失。文章通过对中外刑法中监督过失犯罪的比较研究、通过典型监督过失犯罪和刑法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监督过失犯罪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推动司法实践中在惩罚监督过失犯罪的过程中实现刑法人权保障和社会保护的二元机能。
杜梦瑶[10](2013)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中的政府职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安全问题自三鹿奶粉事件后成为政府、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此后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而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在于政府在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中的失职,基于这一点,本文就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政府在食品安全标准中的职责。这篇论文写作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既然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中是处于主导地位,那么这个主导地位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二是在我国,政府作为国家机器的操作工,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并不是不作为,但是效果甚微,或者说总是不能“戳中要害”,那么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基于以上两点,本文首先运用市场失灵、政府职能、国家贸易的理论分析了政府承担食品安全标准管理的必然性。接下来结合政府的法律职责、行政职责和道德职责,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结合食品安全标准运作的流程,明确了政府在标准制定、标准执行、标准的沟通、反馈中的具体职责;第二,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在标准制定、执行、沟通反馈管理中职责失位的具体表现;第三,在借鉴美国、欧盟食品发全标准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就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的法律职责、行政职责和道德职责三个方而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方案。在具体的分析中,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方法,并结合理论和实践对食品安全标准中的政府职责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
二、绝不能在养猪中使用“瘦肉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绝不能在养猪中使用“瘦肉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释义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 |
1.6.2 可能的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食品安全规制的相关理论 |
2.1.1 食品安全规制的逻辑基础 |
2.1.2 规制工具——信息揭示 |
2.1.3 规制工具——食品标准 |
2.1.4 规制工具——食品认证标签 |
2.1.5 规制工具的选择 |
2.2 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相关理论 |
2.2.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差异化需求 |
2.2.2 垂直差异化食品的消费者需求 |
2.2.3 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测度方法 |
2.3 食品安全规制的相关研究 |
2.3.1 规制的总体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3.2 有关信息揭示的研究 |
2.3.3 有关食品标准的研究 |
2.3.4 有关食品认证标签的研究 |
2.4 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以肉类为例 |
2.4.1 消费者对安全的食品生产方式的关注 |
2.4.2 国外消费者对肉类安全的支付意愿 |
2.4.3 国内消费者对肉类安全的支付意愿 |
2.5 文献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3 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现状及猪肉的抗生素问题分析 |
3.1 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困境及应对方式 |
3.1.1 使用抗生素的目的 |
3.1.2 使用抗生素的后果 |
3.1.3 困境应对:替代使用抗生素的方法 |
3.1.4 困境应对:国际经验与启示 |
3.2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与抗生素问题 |
3.2.1 猪肉安全与兽药使用引发关注 |
3.2.2 抗生素等兽药的不规范使用:现状总览 |
3.2.3 抗生素等兽药的不规范使用:原因剖析 |
3.3 使用促生长抗生素的经济影响:动物、农场及市场三个层面 |
3.3.1 对动物层面的影响 |
3.3.2 对农场层面的影响 |
3.3.3 对市场层面的影响 |
3.4 规制促生长抗生素在生猪养殖中的使用 |
3.4.1 生猪养殖不同阶段的抗生素使用 |
3.4.2 使用促生长抗生素对生猪生产力的实际影响 |
3.4.3 限制使用促生长抗生素对猪肉市场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规制工具的理论分析 |
4.1 基准模型 |
4.2 规制工具的情境模拟与作用分析 |
4.2.1 无规制政策 |
4.2.2 实施信息揭示 |
4.2.3 实施食品标准 |
4.2.4 信息揭示下实施食品认证标签 |
4.3 规制工具的福利效应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信息揭示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实验样本 |
5.2.2 实验产品 |
5.2.3 实验中揭示的信息 |
5.2.4 信息的揭示顺序 |
5.2.5 支付意愿的获取机制 |
5.2.6 实验的具体步骤 |
5.3 信息揭示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 |
5.3.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5.3.2 计量回归与分析 |
5.4 异质性讨论:人口年龄结构与信息揭示的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6 信息揭示、消费者福利与猪肉市场份额变动 |
6.1 引言 |
6.2 不同规制情境下的消费者福利与猪肉市场份额:理论推导 |
6.2.1 基准情境 |
6.2.2 完全信息情境 |
6.2.3 不完全信息情境——兼论税收与补贴工具 |
6.3 实证模拟结果 |
6.4 模拟结果分析 |
6.4.1 消费者福利的变动 |
6.4.2 猪肉市场份额的变动 |
6.5 本章小结 |
7 食品标准与食品认证标签的效应——基于市场均衡与社会福利的估计 |
7.1 引言 |
7.2 局部均衡模型的构建 |
7.2.1 基本假定 |
7.2.2 需求端的分析 |
7.2.3 供给端的分析 |
7.3 规制工具的实施情境分析 |
7.3.1 无规制政策 |
7.3.2 实施食品标准(以无抗生素标准为例) |
7.3.3 信息揭示下实施食品认证标签(以无抗生素标签为例) |
7.4 情境模拟的参数设定 |
7.4.1 来自中国猪肉市场的参数 |
7.4.2 来自消费者实验的参数 |
7.5 情境模拟结果及分析 |
7.6 扩展讨论:实施“合理使用”抗生素标准 |
7.7 本章小结 |
8 生猪的质量信息传递与交易优化:基于中间层组织的分析 |
8.1 问题的提出 |
8.2 中间层组织的建构逻辑 |
8.2.1 基本假定 |
8.2.2 没有中间层组织的市场 |
8.2.3 引入中间层组织的市场 |
8.2.4 两种市场之间的福利比较 |
8.2.5 动态化的长期均衡 |
8.3 中间层组织的作用及其动力机制 |
8.3.1 构建中间层组织的必要性 |
8.3.2 中间层组织对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强化 |
8.3.3 中间层组织对交易的优化 |
8.3.4 中间层组织发挥作用的动力机制 |
8.4 生猪产业中的中间层组织分析 |
8.4.1 中间层组织的实际作用:基于调研案例的分析 |
8.4.2 生猪交易:市场还是一体化?抑或是中间层组织? |
8.4.3 中间层传递信息的延伸讨论: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与产业升级 |
8.5 本章小结 |
9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获取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实验过程 |
附录2——实验后的退出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2)乐山市完善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3 简要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乐山市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现状 |
2.1 乐山市及生猪养殖情况简介 |
2.2 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基本情况 |
2.2.1 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工作构成现状 |
2.2.2 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推广情况 |
2.2.3 各级政府生猪生产质量管理措施 |
3 乐山市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设计方面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
3.2 生猪生产质量追溯载体单一且信息公开范围小 |
3.3 部分生猪业主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
3.4 支持生猪生产质量安全政策补贴不及时 |
3.5 生猪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网络不健全 |
4 对策建议 |
4.1 重视追溯配套措施形成完整追溯体系 |
4.2 完善生猪生产质量追溯载体并信息扩大公开范围 |
4.3 完善追溯网络站点和依法推进协同机制建设 |
4.4 重视建好生猪病害预防等控制体系 |
4.5 推动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 |
4.6 推进生猪市场电子平台交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猪的生态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的场址选择 |
2 饲料和水源 |
3 科学制定饲养管理方案 |
4 强化消毒及卫生管理 |
5 控制抗生素使用量 |
6 疾病防治 |
7 树立绿色环保概念 |
(4)猪尿盐酸克伦特罗快速检测卡优选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瘦肉精”简介 |
1.2 CL的药理作用 |
1.3 CL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规律 |
1.4 CL对动物生长的调节作用 |
1.5 CL的致毒事件及毒副作用 |
1.6 对CL的监管 |
1.7 对CL的检测方法 |
1.7.1 GC-MS法 |
1.7.2 HPLC法及LC-TMS法 |
1.7.3 ELISA法 |
1.7.4 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卡)法 |
1.7.5 其他方法 |
1.8 立题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样品采集 |
2.1.2 样品的前处理 |
2.2 仪器设备 |
2.2.1 用于ELISA法 |
2.2.2 用于LC-TMS法 |
2.2.3 用于快速检测卡检测法 |
2.3 药品试剂 |
2.3.1 用于ELISA法 |
2.3.2 用于LC-TMS法 |
2.4 实验方法 |
2.4.1 ELISA法 |
2.4.2 LC-TMS法 |
2.4.3. 快速检测卡检测法 |
2.4.4 快速检测卡的对比筛选 |
2.4.5 检测卡质量指标测试 |
2.4.6 优选检测卡的精确度测试 |
2.4.7 优选检测卡“双盲”检测和环境影响因素测试 |
2.4.8 优选检测卡实践应用测试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LC-TMS法测试条件的优化 |
3.1.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1.2 质谱条件的选择 |
3.1.3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3.1.4 精密度 |
3.2 ELISA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
3.3 快速检测卡的对比筛选 |
3.4 检测卡质量相关因子测定 |
3.5 三种检测方法的精确度对比测试 |
3.6 维德维康检测卡的“双盲”测试 |
3.7 环境温度对检测卡检测效果的影响 |
3.8 CL检测卡实际应用的市场调查 |
3.9 检测方案的制定及应用 |
4 讨论 |
4.1 三种检测方法的分析比较 |
4.2 快速检测卡的质量指标 |
4.3 快速检测卡的假阳性 |
4.4 环境温度对检测效果的影响 |
4.5 当前“瘦肉精”筛检面临的新问题及检测卡开发应用前景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概念 |
1.2.2 突发事件相关概念 |
1.2.3 应急管理相关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应急管理现状研究 |
1.3.2 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
1.3.3 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
1.3.4 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
1.3.5 文献总结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调查研究法 |
1.5.2 系统研究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1.5.4 案例分析法 |
1.5.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1.5.6 问卷调查法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理论基础 |
2.1 应急管理的过程理论 |
2.1.1 应急管理过程理论的内涵 |
2.1.2 应急管理过程理论的应用 |
2.2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
2.2.1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内涵 |
2.2.2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
2.3 复杂系统理论 |
2.3.1 复杂系统理论内涵 |
2.3.2 复杂系统理论的应用 |
2.4 不确定性理论 |
2.4.1 不确定理论内涵 |
2.4.2 不确定理论的应用 |
第三章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现状 |
3.1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及特点分析 |
3.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
3.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特点分析 |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原因分析 |
3.4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总体现状 |
3.4.1 应急预案 |
3.4.2 应急体制 |
3.4.3 应急机制 |
3.4.4 应急法制 |
3.5 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
3.5.1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
3.5.2 应急管理情况统计分析 |
3.5.3 调查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案例分析 |
4.1 消解式应急处置 |
4.1.1 环境污染风险分析 |
4.1.2 相关事件背景 |
4.1.3 环境污染事件应对分析—以―镉大米‖事件为例 |
4.2 严打式应急处置 |
4.2.1 非法添加风险分析 |
4.2.2 相关事件背景 |
4.2.3 非法添加事件的应对分析——以―瘦肉精‖事件为例 |
4.3 清查式应急处置 |
4.3.1 违规操作风险分析 |
4.3.2 相关事件背景 |
4.3.3 违规操作事件应对分析—以―海南豇豆‖事件为例 |
4.4 引导式应急处置 |
4.4.1 舆论误导风险分析 |
4.4.2 相关事件背景 |
4.4.3 舆论误导事件应对分析—以―茶叶农残标准之争‖事件为例 |
4.5 案例分析经验总结 |
4.5.1 消解式应对—管控区别对待,标准严格统一 |
4.5.2 严打式应对—注重风险交流,加大打击力度 |
4.5.3 清查式应对—强化制度管控、注重生产教育 |
4.5.4 引导式应对—加强风险交流、注重公众科普 |
4.5.5 共通的应对启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及经验借鉴 |
5.1 美国食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 |
5.1.1 美国食品安全现状 |
5.1.2 美国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
5.1.3 美国―毒菠菜‖事件 |
5.1.4 美国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特点 |
5.2 欧盟食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 |
5.2.1 欧盟食品安全现状 |
5.2.2 欧盟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
5.2.3 德国―毒豆芽‖事件 |
5.2.4 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体系 |
5.2.5 欧盟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特点 |
5.3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经验借鉴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构建与思路 |
6.1 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目的 |
6.2 体系设计思路与原则 |
6.2.1 设计思路 |
6.2.2 设计原则 |
6.3 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体制 |
6.3.1 现有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分析 |
6.3.2 多层次多类别常设应急机构的设置 |
6.4 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机制 |
6.4.1 高效全覆盖的信息交流机制 |
6.4.2 物资及技术保障机制 |
6.4.3 宣教演练机制 |
6.4.4 监测预警机制 |
6.4.5 舆论影响与风险评估相结合的评级机制 |
6.4.6 分级应急响应机制 |
6.4.7 事后评估机制 |
6.5 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法制 |
6.5.1 现有应急法律体系的缺陷 |
6.5.2 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
6.6 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
6.6.1 应急预案的缺陷 |
6.6.2 应急预案体系的完善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体系评价 |
7.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1.1 建构原则 |
7.1.2 指标的甄选方法 |
7.1.3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7.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7.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7.4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7.5 评价结果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提高应对决策的决断效率 |
8.2.2 做足应急管理的制度保障工作 |
8.2.3 应急资源的合理配备 |
8.2.4 加强问责及监督机制 |
8.2.5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整体危机意识 |
8.2.6 适度应急,防止过度处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浅谈农村养猪及疫病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养猪及疫病防治的现状 |
二、农村养猪及疫病防治中出现的问题 |
1. 疫病防治所存在的问题 |
1.1缺乏免疫档案 |
1.2缺乏专门场所 |
1.3缺乏防疫知识 |
2. 农村养猪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误区 |
2.1预防误区 |
2.2诊治误区 |
2.3用药的误区 |
三、农村养猪及疫病防治的对策 |
1.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
2. 建立生猪卫生防疫制度 |
3. 建立健全兽医防疫体系 |
4. 综合诊断, 对症下药 |
5. 重视消毒 |
6. 重视宣传 |
四、小结 |
(7)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现实评价和未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 |
(一) 集中监管阶段 (1949—1995年) |
(二) 分散监管阶段 (1995—2003年) |
(三) 协调监管阶段 (2003—2009年) |
(四) 统一监管阶段 (2009年至今) |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现实评价 |
(一)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1. 市场行为监管不力。 |
(1) 免检制度形同虚设。 |
(2) 日常监管严重失职。 |
2. 各部门之间责任不清导致互相推诿。 |
3. 行政执法与处罚力度软弱。 |
(1) 检测标准不统一、不完整, 或多种标准冲突, 困扰执法者。 |
(2) 处罚力度软弱难以起到威慑作用。 |
4. 国家标准的制定由相关企业垄断, 粗暴践踏消费者的利益。 |
1.地方保护主义。 |
2.贪污腐败渗透。 |
(二)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
(三) 中国近几年来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
三、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思考 |
(一)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法律思考 |
(二)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民商法律思考 |
(三)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刑事法律思考 |
四、结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未来选择 |
(一) 行政法律方面 |
(二) 民商法律方面 |
1. 要注重加强食品安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
2. 在因为食品安全引起的案件中引进“公益诉讼”制度。 |
3. 应当对食品安全受害人提起民事诉讼提供绿色通道。 |
(三) 刑事法律规范方面 |
(8)公猪体内主要膻味基因的表达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阉割的历史 |
1.2 猪养殖模式和饲喂模式的改变 |
1.3 猪肉消费情况的变化产生的问题 |
1.4 猪肉面临的安全问题 |
1.5 饲喂全公猪的优势 |
1.6 饲喂全公猪的劣势 |
1.7 膻味的调控 |
第2章 引言 |
第3章 StAR、CYP17A1、CYP2C34、CYP11A1、CYP2A19、CYP2E1在不同猪种肝脏和睾丸组织的表达和血液中性激素的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分析与讨论 |
第4章 StAR、CYP17A1、CYP2C34、CYP11A1、CYP2A19、CYP2E1在巴马香猪不同年龄阶段肝脏和睾丸的表达和血液性激素的变化情况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分析与讨论 |
第5章 不同猪种和巴马香猪不同年龄阶段脂肪和血液中膻味主要物质雄烯酮和粪臭素含量的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分析与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监督过失犯罪研究 ——以食品监管渎职罪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监督过失犯罪概述 |
1.1 监督过失处罚的必要性分析 |
1.2 过失罪过形态解析 |
1.3 监督过失的罪过本体及其特点分析 |
第2章 典型监督过失犯罪研究 |
2.1 食品监管渎职罪的构成要件解析 |
2.2 食品监管渎职罪罪名确定的思考 |
2.3 食品监管渎职罪与相关犯罪竞合的处理 |
第3章 监督过失犯罪客观方面研究 |
3.1 因果关系概述 |
3.2 监督过失犯罪因果关系的特殊性 |
3.3 监督过失犯罪之于客观归责理论 |
第4章 监督过失犯罪主体范围研究 |
4.1 刑法的二元机能之于监督过失犯罪主体的意义 |
4.2 监督过失犯罪主体的特殊性——以食品监管渎职罪为例 |
4.3 监督过失犯罪主体范围的横向和纵向认定——以食品监管渎职罪为例 |
第5章 监督过失犯罪形态及司法认定问题研究 |
5.1 监督过失犯罪主观心态双重性的解读 |
5.2 数个监督过失犯罪行为竟合时的定性 |
5.3 数个监督过失竞合时的司法处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中的政府职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形势严峻 |
1.1.2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管理的现状 |
1.2 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中政府职责的研究情况 |
1.2.1 国内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中政府职责的研究情况 |
1.2.2 国外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职责的研究情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政府承担食品安全标准管理的理论依据 |
2.1 政府职责的概念分析 |
2.1.1 政府职责的概念 |
2.1.2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职责 |
2.2 政府承担食品安全标准管理的必然性 |
2.2.1 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 |
2.2.2 食品安全标准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
2.2.3 国际贸易的迫切需要 |
2.3 我国政府承担食品安全标准管理的发展历程 |
3 政府职责在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中的具体表现 |
3.1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中的政府职责 |
3.1.1 食品安全标准中的立法职责 |
3.1.2 构建及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3.1.3 具体的食品标准制定中各部门的行政职责 |
3.2 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中的政府职责 |
3.2.1 对食品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管 |
3.2.2 对食品安全认证的管理 |
3.2.3 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地位 |
3.3 食品标准信息沟通、反馈中的政府职责 |
3.3.1 政府对其他食品标准参与主体的职责 |
3.3.2 政府在食品标准管理中的社会职责 |
4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中政府职责失位的表现 |
4.1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中政府职责的失位 |
4.1.1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
4.1.2 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础建设薄弱 |
4.1.3 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缺乏话语权 |
4.1.4 案例:畜禽兽药残留限量标准 |
4.2 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中政府职责的失位 |
4.2.1 食品安全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现象时有发生 |
4.2.2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力度 |
4.2.3 案例:河南瘦肉精事件 |
4.3 食品安全标准反馈中政府职责的失位 |
4.3.1 标准意识淡薄,对标准的解释说明不充分 |
4.3.2 沟通、反馈渠道不畅,消费者参与程度有限 |
4.3.3 案例:公众对于辨别瘦肉精的经验贡献 |
5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框架 |
5.2 构建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 |
5.3 构建公众信任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6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中政府职责的对策 |
6.1 完善政府在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中的法律职责 |
6.1.1 完善食品标准法律法规体系,优化职能结构 |
6.1.2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
6.2 完善政府在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中的行政职责 |
6.2.1 推进食品标准战略,增强在国际标准制修订中的“话语权” |
6.2.2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
6.2.3 搭建公民参与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的平台,构建信任政府 |
6.2.4 加强政府行政问责制的建设 |
6.2.5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升消费者标准意识 |
6.3 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中的行政伦理建设,完善道德责任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绝不能在养猪中使用“瘦肉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D]. 何凌霄. 浙江大学, 2018(01)
- [2]乐山市完善生猪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顺刚.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2)
- [3]猪的生态养殖技术[J]. 韩黎明.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7(07)
- [4]猪尿盐酸克伦特罗快速检测卡优选及应用[D]. 田甜. 四川农业大学, 2014(07)
- [5]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研究[D]. 王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6]浅谈农村养猪及疫病防治[J]. 郭俊. 农民致富之友, 2013(22)
- [7]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现实评价和未来选择[J]. 张建成.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3(04)
- [8]公猪体内主要膻味基因的表达分析研究[D]. 吴群. 西南大学, 2013(12)
- [9]监督过失犯罪研究 ——以食品监管渎职罪为视角[D]. 高星.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5)
- [10]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中的政府职责研究[D]. 杜梦瑶.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