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T成像在NPC放疗后脑损伤中的初步应用

SPECT成像在NPC放疗后脑损伤中的初步应用

一、SPECT显像在NPC放疗后所致脑损伤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段元元[1](2018)在《调强放疗与二维常规放疗对鼻咽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改善及医疗水平的提升,目前恶性肿瘤治疗的目标已不仅是关注生存率或无病生存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也成为现代医学重要的课题之一。放射治疗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的治疗中。NPC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且肿瘤细胞生长十分活跃,对放疗敏感,目前放射治疗为其公认和首选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放射治疗所致的损伤,如口干、疼痛、吞咽、进食、张口问题等,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以放射治疗为基础同步放化疗逐渐应用于NPC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疗效。局部晚期NPC常用的同步放化疗方案包括顺铂+多西他赛或铂类单药联合放疗,比如卡铂。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IMRT已成为目前NPC放疗的主要手段,与传统的二维常规放疗(Two-dimensional conventional radiation therapy,CRT)相比,IMRT具有较好的适形度,在提高靶区剂量的同时,还能降低临近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2D-CRT以面颈联合野及耳前野为主,双侧野对穿照射,对周围正常组织影响较大。由于NPC放疗的疗效好,生存期延长,患者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的本研究的目的:(1)比较IMRT与2D-CRT对鼻咽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2)采用SPECT唾液腺动态显像定量比较两种放疗方式下腺体摄取、分泌功能的变化,同时用Phadeba法测定不同时段下患者的唾液腺分泌质量,比较IMRT与2D-CRT对NPC患者唾液腺功能损伤的程度的差异,为临床勾画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时腮腺的剂量限制提供了一些临床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05~2014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放疗科收治初诊的NPC患者48例,进行放疗后的生存质量问卷调查。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IMRT组(25例)及2D-CRT组(23例),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研制的生存质量核心调查问卷(EORTC QLQ-C30),及其头颈部癌疾病专表(EORTC QLQ-H&N35)作为NPC放疗患者生存质量研究的测评工具。分析48例NPC患者放疗后的生存质量现状。采用SPECT唾液腺动态显像定量比较了 IMRT组患者及2D-CRT组患者腺体摄取、分泌功能的变化。同时用Phadeba法测定不同时段下患者的唾液腺分泌质量。结果NPC放疗后长期存活者的生存质量领域总得分为66.32± 19.25分。症状领域得分最高的为唾液黏稠55.42±31.05分。发生率最高的为唾液黏稠45例(95.83%)。IMRT组患者及2D-CRT组患者在疼痛、吞咽、感觉、进食、性生活、口干、张口问题、唾液粘稠、病态感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CRT组患者的两侧腮腺平均受照剂量及D50均相同;IMRT组患者的健侧腮腺平均受照射的剂量、D50,都较患侧低,差异显着,且IMRT患者患者患侧腮腺平均受照射的剂量、D50,也较2D-CRT组患者低。SPECT唾液腺动态显像定量显示放疗结束12个月后IMRT组双侧腮腺摄取、排泄功能正常;2D-CRT组患者双侧腮腺摄取及排泄功能降低。放射剂量达20Gy、40Gy、60Gy时及放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唾液流速及淀粉酶分泌速度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MRT在改善NPC放疗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2D-CRT。IMRT使腮腺受照剂量明显减少,后期反应较少,且在一定程度下可恢复分泌功能。为临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胡芳[2](2017)在《鼻咽癌放疗后脑损伤的磁共振灌注和结构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鼻咽癌放疗后颞叶脑白质的灌注研究及ASL与DSC的一致性研究目的:研究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双侧颞叶白质灌注变化,对比DSC和ASL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选取鼻咽癌患者38例分为放疗前控制(PC)组、急性反应期(ARP)组和延迟反应期(DRP)组,利用DSC测量双侧颞叶,枕叶和大脑脚白质的标准脑血流(nCBF)、标准脑血流量(n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采用ASL获取双侧颞叶白质的相对脑血流(rCBF)。对比分析组间各参数的差异及双侧颞叶DSC各参数值和rCBF值的相关性。结果:ARP组双侧颞叶的nCBF、nCBV均较PC组高(p<0.05);DRP组左侧颞叶MTT较ARP组升高(p<0.05);ARP组双侧枕叶白质及DRP组双侧颞叶和枕叶白质TTP均较PC组延长(p<0.05);双侧颞叶ASL的rCBF值与nCBF 和 nCBV 呈正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双侧颞叶脑白质呈异常灌注状态,并呈动态变化,ASL在测量脑白质灌注方面与DSC具有一致性。第二部分:鼻咽癌放疗后认知损伤的全脑灌注研究目的:研究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全脑灌注变化,分析其与认知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鼻咽癌患者52例分为PC、ARP和DRP组,被试均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利用ASL基于体素和基于感兴趣区(ROI)对比分析组间全脑功能和灌注变化及与认知测试分数的相关性。结果:ARP及DRP组的MoCA总分、语言、记忆和抽象分数均较PC组下降(p<0.05),且均有不同的异常灌注区(p<0.001),部分脑区与认知分数负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不同时期患者均有脑灌注异常,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第三部分:鼻咽癌放疗后认知损伤的磁共振结构成像研究目的:研究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灰质体积变化,分析其与灌注和认知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57例鼻咽癌患者分为PC、ARP和DRP组,均采用Mo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利用VBM-DARTEL分析基于体素和基于ROI对比分析组间全脑灰质体积变化及与认知测试分数和ASL的CBF值的相关性。结果:ARP及DRP组的MoCA总分及语言、记忆和抽象认知分数均较PC组下降(p<0.05),部分脑区灰质体积异常(p<0.001),个别脑区与认知分数相关(p<0.05);部分脑区的灰质体积与灌注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不同时期患者脑灰质体积异常,与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有关,与灌注改变相关。

马秀梅[3](2013)在《探讨肺灌注显像结合临床生物因素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临床物理指标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目的:研究肺癌患者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和剂量学相关因素。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胸部有可见病灶的肺癌患者的放疗资料,其中接受过手术治疗的13例,3例为术后残留,10例为术后复发;另外62例为初诊患者,所有患者既往均未接受过胸部放疗。75例患者中非小细胞肺癌61例,小细胞肺癌14例。按照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3.0对放射性肺炎进行分级,分析出现II级及以上治疗相关的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并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12月(7-36月)后,全组患者放疗剂量均≥50Gy,中位剂量为54Gy(50-70Gy)。截止至放疗结束后6月共有20%患者(15/75)出现2度以上放射性肺炎,至放疗结束后12月,其发生率为28%(21/75)。在对临床因素的分析中,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 COPD)、TNM分期、病理、既往是否接受过手术治疗、是否接受同期放化疗、化疗方案是否含有紫杉类或者吉西他滨、肿瘤靶区(Gross Target Volume GTV)大小、放疗剂量等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除病理及放疗剂量外,其它因素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并无直接相关性。在病理因素中,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放射放射性肺炎的风险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2.681倍,P=0.017。放疗总剂量≤60Gy组出现放射性肺炎的风险是>60Gy的3.212倍,P=0.002,放疗剂量的高低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显着相关。对剂量学中的平均肺剂量MLD、V5、V10、V15、V20、V25、V30、V35、V40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本组研究中MLD的高低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并没有明显相关性,P=0.10。低剂量区的Vd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相关,其中V5及V25的大小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5及0.034;V25≥25%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5%组,P=0.04。而V10、V15、V20、V30这些低照射剂量的照射体积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也表现出相关的趋势,P值分别为0.063、0.071、0.052、0.061。高剂量区的Vd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无相关性。将吸烟史、是否有COPD、病理、同步放化疗与否、放射剂量、GTV大小、MLD、V5、V10、V15、V20、V25、V30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分析,结果显示V5和放疗剂量分组是出现放射性肺炎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17和0.001。结论:影响放射性肺炎发生的临床和剂量学因素较多。低剂量区照射体积和照射总剂量是独立预后因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来设定治疗计划。第二部分应用肺灌注显像计算生物等效均匀剂量(EUD)预测放射性肺炎目的:本研究应用功能影像和放射生物学参数相结合,探讨放射性肺炎的最佳预测因子。通过SPECT肺灌注成像获取灌注计数值,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planning system, TPS)相融合,计算基于肺灌注情况的生物等效剂量(equi-valentuniform dose: EUD),分析EUD作为预测肺癌患者放疗发生放射性肺炎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本文前瞻性分析了50例胸部有可见病灶的肺癌患者接受放疗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手术治疗,既往也未接受过胸部放疗。50例患者中非小细胞肺癌42例,小细胞肺癌8例。所有患者放疗前均接受SPECT灌注显像扫描,显像剂为锝-99m(99mTc)标记人血清大颗粒聚合白蛋白。将获得的灌注图像数据传输至PhilipsPinnacle3计划系统,利用Fusion融合功能将灌注图像与CT图像融合。利用Pinnacle3计划系统的自带软件计算出最大核素摄取计数值,并以最大计数值的0-25%、26-50%、51-75%和76-100%为肺功能的分级标准,把正常肺组织分为4个等级。运用灌注计数值代表的功能密度值进行EUD计算。按照CTC3.0分级系统进行放射性肺炎的分级。结果:100侧肺脏EUD平均为13.16±5.75;有放射性肺炎组为17.2±5.64;无放射性肺炎组为12.08±5.31,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置信区间为2.51-7.74。结论:运用灌注计数得出的功能密度值具有良好的对应性,依据计数值计算的相应EUD值也较好地代表了肺组织的生物等效剂量,EUD值越高,出现放射性肺炎的概率越大。第三部分细胞因子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肺癌患者放疗前血清IL-6、ACE和ICAM-1的水平,研究其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相关性,探讨IL-6、ACE和ICAM-1等指标作为易感性指标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75例胸部有可见病灶的肺癌患者的放疗资料,其中接受过手术治疗的13例,3例为术后残留,10例为术后复发;另外62例为初诊患者,所有患者既往均未接受过胸部放疗。75例患者中非小细胞肺癌61例,小细胞肺癌14例。放疗前采集血液,分离血浆冻存于低温冰箱中保存,运用ELISA试剂盒检测ICAM、ACE、IL一6。75例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疗,临床随访,按照CTCAE3.0对放射性肺炎进行分级,分析出现II级及以上治疗相关的放射性肺炎与ICAM、ACE、IL一6之间的关系。结果:中位随访12月(7-36月)后,全组患者放疗剂量均≥50Gy,中位剂量为54Gy(50-70Gy)。截止至放疗结束后6月共有20%患者(15/75)出现2度以上放射性肺炎,至放疗结束后12月,其发生率为28%(21/75)。发生放射性肺炎组和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组的血清IL-6平均值分别为51.11±14.46pg/ml和30.26±2.75pg/ml,血清ACE平均值分别为56.93±19.38ng/ml和74.92±36.76ng/ml,血清ICAM平均值分别为140.09±25.66ng/ml和119.03±13.25ng/ml。发生放射性肺炎组的血清IL-6和ICA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ACE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放疗前血ACE90ng/ml作为判断发生和不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标准,发现ACE<90ng/ml的患者有33.9%发生了放射性肺炎,其余患者仅有6.25%发生了放射性肺炎(χ2=4.773,P=0.031)。以放疗前血ACE<90ng/ml作为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标准,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27.8%,阳性预测值为33.9%,阴性预测值为93.8%,准确性为46.7%。结论:放疗前血ACE水平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相关,对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ACE>90是预测放射性肺炎的最佳阈值。而放疗前血IL-6和ICAM-1水平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段芙红[4](2013)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动态改变与其神经认知功能的相关性:DTI-TBSS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认知功能与正常人对照研究目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MSE)量表对鼻咽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前及放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进行整体认知功能的动态评价,探讨放疗对鼻咽癌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变化趋势。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28例被试,其中鼻咽癌患者组100例,正常对照组28例。100例鼻咽癌患者中,男7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3.73±9.88岁(19-65)岁,受教育程度10.27±3.24年(6-16)年。所有患者均由病理活检证实,肿瘤分期为T1N0M0~T4N2Mo期(UICC第七版)。放疗后磁共振随访时间从放疗完成后1周至12年不等,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根据国内外研究,我们将患者组按放疗前和放疗完成后行DTI检查的不同时间将其分为4组:第1组为放疗前组(pre-RT),25例;第2组为放疗后0-6个月组(post-RT0-6m)(放疗后平均3.02个月),25例;第3组为放疗后>6-12个月组(post-RT>6-12m)(放疗后平均8.14个月),25例:第4组为放疗后>12个月组(post-RT>12m)(放疗后平均31.19个月),25例。鼻咽癌患者组的纳入标准包括:(1)均为病理证实后放疗前或首次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2)鼻咽癌治疗方案接近,均施行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总剂量/分割剂量/分割次数,66-74GY/1.8~2.0GY/30-35次)。所有患者在放疗期间至放疗后均联合应用多药化疗,主要化疗药物有5-氟尿嘧啶、顺铂和紫杉类等;(3)均为汉族,右利手;(4)无颅内侵犯及脑内转移;(5)颅内无脑血管病变及脑肿瘤病变;(6)无头颅外伤史及颅内手术史;(7)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代谢性疾病及精神疾病;(8)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颅内未发现明显异常信号改变。正常对照组28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利手与鼻咽癌患者组相匹配的健康人),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43.57±11.75岁(24~62)岁,受教育程度10.29±3.63年(6~16)年。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均在试验前被详细告知试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正式同意参加试验。2.神经心理学测试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MSE)量表对所有128例被试的整体认知功能进行评价。3.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3.0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评价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放疗后不同时间组及对照组之间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评价上述各组之间性别构成的差异。采用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组间MMSE评分的差异,组间有差异者进一步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调整P值。检验水准α取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鼻咽癌患者放疗前组、放疗后不同时间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年龄(F=0.908,P=0.462)、性别(χ2=1.191,P=0.880)及受教育程度(F=0.253,P=0.9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分组均衡性尚好。2.鼻咽癌患者放疗前组、放疗后不同时间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MMS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29,P=0.246)。结论:1、鼻咽癌患者局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后的MMSE评分与放疗前及正常对照组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统计学上没有显着性降低。2、鼻咽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动态变化的趋势,放疗后6个月内MMSE评分出现一过性的轻度降低,之后逐渐升高,1年后恢复至放疗前水平。3、采用局部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现代技术,常规分割剂量(≤2Gy),常用的总剂量(66~74Gy),分割次数为30~35次,治疗鼻咽癌是安全的,对常规头颅MRI阴性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无显着影响。第二部分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脑白质微观结构改变:DTI-TBSS研究目的:1、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和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tract based spatial statistic, TBSS)的后处理技术,与放疗前基线水平及正常对照组比较,评价鼻咽癌患者放疗后不同时期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动态改变情况。2、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不同时期脑白质微观结构改变与其整体认知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107例被试被纳入本研究:鼻咽癌患者组81例,平均年龄为44.26±9.91岁(19-65岁),男60例,女21例,受教育程度10.27±3.30年(6~16年)。所有患者均由病理活检证实,肿瘤分期为T4N2Mo期(UICC第七版)。放疗后磁共振随访时间从放疗完成后1周至4年7个月不等,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根据国内外研究,我们将患者组按放疗前和放疗完成后行DTI检查的不同时间将其分为4组:第1组为放疗前组(pre-RT),23例;第2组为放疗后0-6个月组(post-RT0-6m)(放疗后平均3.14个月),21例;第3组为放疗后>6-12个月组(post-RT>6-12m)(放疗后平均8.13个月),20例;第4组为放疗后>12个月组(post-RT>12m)(放疗后平均23.89个月),17例。鼻咽癌患者组的纳入标准同第一部分。正常对照组26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利手与鼻咽癌患者组相匹配的健康人),平均年龄为43.73±11.67岁(24~62岁),男18例,女8例,受教育程度10.23±3.49年(6-16年)。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均在试验前被详细告知试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正式同意参加试验。2.神经心理学测试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MSE)量表对所有被试的整体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同第一部分)。3.扫描设备与序列所有被试均采用美国GE SIGNA EXCITE3.0T磁共振成像仪扫描进行静息态下脑功能数据采集,使用标准八通道头颅线圈接收核磁共振信号。DTI数据采集之前均进行常规的全脑轴位T1WI、T2WI及FLAIR序列扫描,以排除脑部疾患。DTI数据采集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ingle-shot echo-planar imaging, SS-EPI)序列以及并行采集技术(array spatial sensitivity encoding technique, ASSET),平行于大脑前后联合连线平面,得到覆盖全脑的轴位扩散加权图像。具体参数如下:扩散敏感梯度方向为25个,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1000s/mmz和0s/mmm2,重复时间(TR)=12000ms,回波时间(TE)=75.5ms,视野(FOV)=24cm×24cm,矩阵(matrix size)=128×128,层厚(thickness)=3.Omm,层间距(slice gap)=0mm,激励次数(NEX)=1,翻转角(flip angle)=90°。4.图像后处理DTI数据分析采用FSL (FMRIB Software Library, www.fmrib.ox.ac.uk/fsl, version4.1.9)提供的工具包。具体步骤包括:(1)使用FSL软件FDT套件中的eddy correct函式对原始DTI数据进行头动和涡流校正。(2)利用FSL软件中BET套件以每个被试者的B0图像作为依据,产生各自的脑mask。(3)通过FDT套件中的dtifit函式,进行扩散张量的计算。输出的结果包括: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三个本征值(λ1、λ2、λ3)及相对应的三个特征向量(V1、V2、V3)等,再通过FSL函式计算出λ#(λ#=λ1)和λ⊥[λ⊥=(λ2+λ3)/2]。然后按照TBSS流程进行分析:tbss1preproc, tbss2reg,tbss3postreg,tbss4prestats。接着利用FSL软件中的randomise函式分别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放疗后不同时间组及正常对照组的FA值、MD值、λ#值和λ⊥值进行基于纤维束示踪的全脑显着性差异统计分析,参考TFCE (threshold-free cluster enhancement)的演算法,在统计方法上通过permutation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控制并校正在多重比较时寻找被试者间FA图数值差异时可能发生的FWE(family-wise error)概率。5.统计学分析FA值、MD值、λ#值及λ⊥值图组间基于体素的比较,采用randomize工具进行的非参数统计阈值分析的统计方法,置换测试次数为5000,多重比较校正采用以簇为基础的校正方法,P<0.05且簇>50个体素(体素大小:1×1×lmm3)认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以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为协变量),评价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放疗后TBSS的相关指标(包括组间差异区域的平均FA值、MD值、λ#值及λ⊥值)与其MMSE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P<0.05认为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果:TBSS结果:1.平均FA值右侧额叶、顶叶及枕叶白质的FA值在放疗后0-6月组(G2)较放疗前(G1)明显下降(P<0.05,多重比较校正),之后逐渐恢复,其中右侧额叶及右侧顶叶白质的FA值在放疗后一年以上组(G4)仍未恢复至放疗前水平,明显低于放疗前水平;右侧枕叶白质的FA值在放疗后一年以上组(G4)恢复至接近放疗前水平,未见明显差别。右侧小脑及左侧顶叶白质的FA值在放疗后0-6月组(G2)较放疗前(G1)明显升高(P<0.05,多重比较校正),之后逐渐减低,其中右侧小脑的FA值在放疗后一年以上组(G4)仍未恢复至放疗前水平,明显高于放疗前水平;左侧顶叶白质的FA值在放疗后一年以上组(G4)接近放疗前水平,未见明显差别。2.平均λ#值双侧枕叶、双侧颞叶及双侧顶叶白质多个脑区的λ#值在放疗后六个月内(G2)较放疗前(G1)明显升高(P<0.05,多重比较校正),之后逐渐下降,其中双侧颞叶、左侧枕叶、部分双侧顶叶白质的¨值在放疗后一年以上组(G4)仍明显高于放疗前水平;右侧枕叶及余双侧顶叶白质的λ#值在放疗后一年以上组(G4)接近放疗前水平,未见明显差别。3.平均λ⊥值右侧枕叶、左侧额-顶交界区、左侧顶叶白质多个脑区的λ⊥值在放疗后六个月内(G2)较放疗前(G1)明显升高(P<0.05,多重比较校正),之后逐渐下降,其中左侧顶叶白质的λ⊥值在放疗后一年以上组(G4)仍明显高于放疗前水平;右侧枕叶及左侧额-顶交界区白质的λ⊥值在放疗后一年以上组(G4)接近放疗前水平,未见明显差别。右侧小脑及左侧半卵圆中心的λ⊥值在放疗后六个月内(G2)较放疗前(G1)明显减低(P<0.05,多重比较校正),之后逐渐升高,在放疗后一年以上组(G4)仍未恢复至放疗前水平,较放疗前仍明显减低。4.平均MD值双侧颞叶、右侧枕叶、左侧顶叶、右侧枕-颞交界区、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额-顶交界区白质多个脑区的MD值在放疗后六个月内(G2)较放疗前(G1)明显升高(P<0.05,多重比较校正),之后逐渐下降,大部分脑区的MD值在放疗后一年以上组(G4)恢复至接近放疗前水平,未见明显差别;而右侧枕叶白质的MD值在放疗后一年以上组(G4)仍明显高于放疗前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鼻咽癌患者放疗后0-6个月(G2)与放疗前(G1)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脑区的DTI各指标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右侧枕叶白质(r=0.483,P=0.027)、左侧顶叶白质(r=0.445,P=0.034)的FA值与其MMSE评分呈正相关;右侧顶叶白质的λ#值与其MMSE评分呈正相关(r=0.498,P=0.025);左侧额-顶交界区白质的λ⊥值与其MMSE评分呈负相关(r=-0.482,P=0.027);左侧额-顶交界区白质的MD值与其MMSE评分呈负相关(r=-0.487,P=0.025),左侧顶叶白质的MD值与其MMSE评分呈正相关(r=0.514,P=0.035)。其余组间差异脑区的FA值、λ#值、λ⊥值和MD值与MMSE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无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1.作为目前唯一能在活体上对水分子运动进行测量与成像的无创性方法,DTI能够在常规头颅MRI发现异常之前,灵敏、动态地监测鼻咽癌放疗后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损伤。2.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患者可产生较广泛的、累及多个脑区的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损伤,而不仅仅局限于颞叶;并且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异常是复杂的、动态的、暂时性的改变,在放疗后6个月内损伤最严重,随后脑组织损伤会逐渐修复,一年之后较放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3.鼻咽癌患者放疗后6个月内多个脑区的FA值降低、λ⊥值和MD值升高以及λ#值升高,提示这些区域的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损伤主要以脑水肿、脱髓鞘改变为主,可能伴有轻度的轴索退变。4.鼻咽癌患者组间差异脑区中,右侧枕叶白质、左侧顶叶白质的FA值与其MMSE评分呈正相关;右侧订叶白质的λ#值与其MMSE评分呈正相关;左侧额-顶交界区白质的λ⊥值与其MMSE评分呈负相关;左侧额-顶交界区白质的MD值与其MMSE评分呈负相关,左侧顶叶白质的MD值与其MMSE评分呈正相关。表明鼻咽癌放疗后广泛的脑白质微观结构损伤影响了患者的认知功能,DTI活体测量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有可能为早期评价放射性脑损伤以及认知功能障碍提供更敏感的生物学标记物。

刘士远,宋伟[5](2011)在《呼吸系统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肺部疾病是常见多发、危害极大的一组疾病,全世界对其投入巨大,由于肺是一个开放性器官,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特点有极大的变异性,规律极难掌握,给准确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及时正确的治疗都带来很大的困难。本文从CT、MRI和核医学三个方面,总结本年度呼吸系统影像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找到国内存在的差距,以期为下一年度的研究指明方向。

肖帅[6](2011)在《局部晚期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中脑干放射耐受性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局部晚期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患者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脑干放射性毒副反应的发生,分析其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观察2007年3月到2009年12月经病理确诊,并接受IMRT的初治局部晚期NPC患者46例,分析其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DVH)。IMRT每天一次,2.22.4Gy/次,5次/周,处方剂量为69.876.1Gy(平均73.8Gy)。危及器官的限制剂量参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0225号报告,尽可能地保护危及器官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4例患者(8.7%)出现脑干放射性毒副反应。脑干毒副反应的发生与脑干的最大剂量和V50、V55、V60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V60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IMRT中的脑干放射耐受性与脑干受到高剂量照射的体积有关。对于局部晚期NPC患者,脑干V60小于1.90cm3可被临床接受。脑干受照体积的分析对于IMRT治疗的患者有其临床价值。

王建平[7](2011)在《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放疗后恶性肿瘤细胞摄取18F-FLT的早期变化目的用胰腺癌PaTu 8988细胞的3’-脱氧-3’-18F-氟代胸苷(18F-FLT)细胞结合率早期评价放疗对胰腺癌PaTu 8988细胞摄取18F-FLT的影响。方法对胰腺癌PaTu 8988细胞进行0Gy、2Gy、4Gy、8Gy照射。MTT法测定照射后24h和48h OD值,并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测定照射后24h和48h 18F-FLT细胞结合率并计算细胞结合抑制率。分析MTT实验细胞生长抑制率与18F-FLT细胞结合抑制率的关系。结果照射24h后,MTT实验各剂量组间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48h后2Gy、4Gy、8Gy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28±11.92)%、(21.03±3.37)%、(32.96±3.77)%(P<0.01)。照射24h后18F-FLT细胞结合率即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2Gy、4Gy、8Gy照射后细胞结合抑制率分别为(6.99±11.93)%、(11.77±7.35)%、(25.57±7.61)%,各剂量组间18F-FLT细胞结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48h后,2Gy、4Gy、8Gy照射后细胞结合抑制率分别为(14.69±4.43)%、(17.71±6.08)%、(40.81±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后,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与18F-FLT细胞结合抑制率呈正相关(r=0.782,P<0.01)。结论放疗后24h即可引起胰腺癌PaTu-8988 18F-FLT细胞结合率下降,可用18F-FLT显像早期观测放疗对恶性肿瘤的辐射效应。第二部分18F-FLT 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目的研究使用18F-FLT进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辅助断层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与计算机辅助断层仪(computed tomography, CT)一体机(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1例恶性肿瘤和1例肺炎患者行18F-FLT PET/CT显像,31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鼻咽癌患者13例(其中中分化鳞癌和未分化癌各1例,其余均为低分化鳞癌),肺癌9例(其中1例小细胞肺癌),恶性淋巴瘤6例(其中霍奇金淋巴瘤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喉癌患者2例,肾盂癌1例。通过计算机软件获得肿瘤病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ing, ROI)的最大和平均标准摄取值(Maximum or 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 SUVmax and SUVmean)分析18F-FLT PET/CT显像病灶SUVmax值和SUVmean值与肿瘤类型、病理类型和分期的关系。用SPSS统计软件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结果恶性肿瘤患者31例行18F-FLT PET/CT显像,显像图像质量好,病灶显影清晰,共发现100处病灶,SUVmax为5.20±2.79,SUVmean为4.35±2.38。1例肺炎患者的病灶未见18F-FLT高摄取,SUVmax和SUVmean分别仅为0.67和0.61。肺癌淋巴结转移灶的SUVmax和SUVmean较其他原发或转移病灶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不同病理类型间SU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低分化鳞癌淋巴结转移灶SUVmax和SUVmean均较低分化腺癌和低分化鳞癌肺内病灶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霍杰金淋巴瘤组SUVmax和SUVmean均较非霍杰金淋巴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LT PET/CT显像原发及转移灶SUVmax平均值达到了5.20,远高于良性病灶。18F-FLT PET/CT显像能清晰显示鼻咽癌、肺癌、淋巴瘤、喉癌、肾盂癌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有临床应用价值。第三部分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分期和治疗策略中的应用目的通过18F-FLT PET/CT与CT肿瘤显像的对比研究,初步探讨18F-FLT PET/CT融合影像对肿瘤TNM分期及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对23例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18F-FLT PET/CT显像并形成同机融合图像;分别利用CT图像和PET/CT融合图像对肿瘤进行TNM分期。观察两种分期方法的差异,并结合临床资料调整治疗策略。应用SAS 9.1统计学软件包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按照UICC TNM分期,经18F-FLT PET/CT检查后有7例患者T分期、或N分期、或M分期上发生了改变。其中有4例T分期发生了改变,1例上调分期,3例下调分期;有3例N分期发生了变化,1例上调分期,2例下调了分期;有1例喉癌患者M分期发生改变,其PET/CT显示右下肺孤立结节高摄取,考虑喉癌右下肺转移,但随访资料认为是假阳性。23例有4例总分期发生了改变,2例调低了TNM分期,2例调高分期。两种分期方式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 4例总分期发生改变的患者中有3例改变了治疗策略。1例原计划行术后放化疗的肺癌患者改为长期临床观察,可能避免了过度治疗;1例鼻咽未分化癌因N分期由N2下调至N0而降低了颈部淋巴引流区照射剂量;1例鼻咽癌PET/CT显示鞍旁脑组织受侵(T4)而增加了颅底照射剂量。另1例局部晚期(T4)喉癌术后复发的患者虽然PET/CT提示右下肺孤立性转移,但通过对比前后三个月的PET/CT扫描,排除肺转移,维持原计划予局部根治性IMRT放疗。结论18F-FLT PET/CT融合显像可以使肿瘤分期更准确;并通过优化治疗方案,可以使肿瘤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比益。第四部分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靶区勾画和放疗计划评估中的应用目的利用在PET/CT和CT上所获得的GTVCT和GTVPET/CT,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模拟制定3D-CRT计划,观察两种勾画方式对靶区勾画及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分别在CT图像和18F-FLT PET/CT融合显像上对2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病灶进行靶区勾画,其中用PET/CT图像勾画时,选择约40%靶本比域值进行靶区勾画。两种勾画方式所获得的GTVCT和GTVPET/CT,分别按要求制定三维放射治疗计划,并用95%等剂量曲线应包含95%GTV的剂量分布标准来评估放疗计划。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应用SAS 9.1统计学软件包。结果1. 24例患者的GTVCT和GTVPET/CT空间形态和体积均有所不同。以GTVCT为参考,靶区在空间形态上有三种关系:即包含关系(12例)、被包含关系(5例)及交叉关系(7例)。GTVCT平均值52.21cm3,GTVPET/CT平均值40.88cm3,两者相比,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GTVPET/CT<GTVCT者17例,平均缩小20.11cm3;GTVPTV/CT> GTVCT者7例,平均增大9.93cm3。2.当用优化的GTVCT 3D-CRT放疗计划对GTVPET/CT进行计划评估时,结果24例中有3例患者未达到本研究规定的靶区剂量分布,有21例达标;当用GTVPET/CT放疗计划对GTVCT进行剂量评估时,结果仅50%(12/24)满足标准治疗计划要求。结论18F-FLT PET/CT融合显像改变了CT条件下勾画的靶区形态和体积;并可使放疗计划得以调整,由此制定更优化的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第五部分18F-FLT 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放疗疗效判断中的应用目的研究治疗前18F-FLT PET/CT显像的SUV值及治疗前后SUV值变化(△SUV)与放疗疗效的关系,探讨18F-FLT PET/CT显像早期判断放疗疗效的可行性。方法19例放疗患者进行了18F-FLT PET/CT显像,其中13例患者进行了2Gy放疗治疗前和24h后2次18F-FLT PET/CT显像,包括鼻咽癌9例,淋巴瘤、肺癌、喉癌及肾盂癌各1例,计算同一患者两次显像相同病灶的SUVmax值和SUVmean值以及△SUVmax值和△SUVmean值。分析了19例放疗患者18F-FLT PET/CT显像SUV值与疗效的关系,并对2Gy照射前后18F-FLT PET/CT显像△SUV值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依据放疗后随访结果,19例患者分为完全缓解(CR)组11例、病情稳定(SD)组2例和病情进展(PD)组6例,CR组的SUVmax和SUVmean值与P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2次18F-FLT显像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CR组7例、SD组1例和PD组5例, CR组△SUVmax值和△SUVmean值较SD组和P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2次18F-FLT显像鼻咽癌患者,治疗前SUVmax为6.54±3.27 , SUVmean为5.52±2.75 ;治疗后SUVmax为4.43±2.21 , SUVmean为3.76±1.84;△SUVmax值为(31.25±16.18)%,△SUVmean值为(30.75±15.92)%。根据随访结果,分为CR组(6例)、SD组(1例)和PD组(2例),其中CR组△SUVmax值和△SUVmean值均较SD组和P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组患者2Gy放疗后SUV值降低明显,测定放疗前后18F-FLT PET/CT显像△SUV值可能能早期预测放疗疗效。

邢喜玲[8](2010)在《正电子发射断层(PET)显像在脑胶质瘤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脑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原发性脑肿瘤中以胶质瘤为主,放射治疗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正确鉴别放疗后肿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直接影响疗效和患者预后是临床关心的重要问题。目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是用于鉴别脑肿瘤放射性损伤和复发的常规方法,能够对多数病变做出正确诊断,但放射性损伤有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某个时期内的MRI影像表现易与肿瘤复发混淆,因此常规影像学检查并不能完全鉴别肿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及PET/CT作为一种功能代谢显像技术,借助多种示踪剂可以从不同角度体现病变组织的生理生化改变,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脑肿瘤的术前分级、评价疗效、鉴别肿瘤放疗后的复发与坏死以及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最常用的示踪剂为18F-氟代脱氧葡萄糖(2-[18F] fluoro-2-deoxy-D-glucose, FDG),对肿瘤复发与坏死的鉴别有较高的价值。目前的研究进展是,利用多种不同的示踪剂反映肿瘤的特征,应用多种示踪剂联合显像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本研究分为临床部分和动物实验部分。临床部分通过对一组可疑脑肿瘤放疗后复发患者的FDG、11C-蛋氨酸(methi onine, MET)及1’C-胆碱(choline, CHO) PET/CT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多种示踪剂PET/CT显像在脑肿瘤放疗后复发和坏死鉴别诊断中单独和联合应用的价值。动物实验部分建立大鼠异位C6胶质瘤模型并给予放射治疗,在放疗前、后不同时期分别行FDG、MET、CHO和11C-乙酸盐(acetate, ACE) PET/CT显像,观察多种不同示踪剂的影像学表现与变化,并用免疫组化、RT-PCR及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大鼠C6胶质瘤在放疗前后病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变化,探讨多种示踪剂PET显像的主要影响机制。资料和方法一、临床部分:选取2005年9月至2009年9月间,临床可疑脑肿瘤放疗后复发并于我院行PET/CT检查的患者38例,其中24例行MET和FDGPET/CT检查,14例行CHO和FDG PET/CT检查。38例患者中1例患者同时伴随有复发和放射性损伤,因此共39个病变纳入本研究,通过病理证实28个,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证实(>6个月)证实11个。对所有患者的PET/CT行视觉和半定量分析。①视觉分析:病灶的示踪剂浓集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脑组织或对侧相应部位时为阳性;病灶的示踪剂浓集程度低于或等于周围脑组织或对侧相应部位时为阴性。②半定量分析:测量计算病灶与对侧相应部位白质的SUV比值(T/WM)。将PET视觉分析结果与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别计算FDG与MET、CHOPET对脑肿瘤放射治疗后复发和坏死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对脑肿瘤放疗后复发和坏死的各种示踪剂的T/WM进行比较。二、动物实验部分:1.C6细胞在高糖DMEM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中,37℃,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皿中单层培养。肿瘤细胞呈对数生长期时收集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浓度至1×108/ml。2.SD大鼠185只,雄性,4-5周龄,体重180-200mg。乙醚麻醉后,抽取细胞悬液0.2ml,种植于大鼠右侧腹股沟皮下。肿瘤细胞接种2周后,大鼠右侧腹股沟皮下处结节≥1cm时为肿瘤模型成功建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放射治疗组。3.大鼠C6胶质瘤模型放射治疗:德国Siemens Primus直线加速器,6MV-X射线照射,剂量率2Gy/min,单次照射,总剂量12Gy。照射野为肿瘤边缘外放1.5cm,源皮距(source to skin distance, SSD)100cm。4. PET/CT显像:对照组大鼠分为两组:B1组,接种C6细胞后2周即进行PET/CT显像;B2组,接种C6细胞后3周PET/CT显像。放疗组大鼠分为两组:R1组,放疗后48h内显像;R2组,放疗后1周显像(即接种C6细胞后3周)。B1,B2,R1,R2四组大鼠进行PET/CT显像时,每组内每只大鼠均只随机接受一种11C标记的示踪剂,并于同天行18F-FDG PET/CT显像。5. PET/CT显像处理:图像数据传入Xeleris工作站,得到大鼠C6胶质瘤的CT、PET及PET/CT融合图像,测量肿瘤体积、SUVmax及T/M。测量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及对侧脊柱旁肌肉的平均标准摄取值(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ean),计算二者比值(tumor-to-muscle, T/M)。6.标本处理:荷瘤大鼠完成全部PET检查后,无痛处死。取出肿瘤组织标本,立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置入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另外一部分迅速液氮冷冻后-70℃保存。7.病理学方法:石蜡切片HE染色,计数细胞密度,免疫组化染色评价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 GLUT1)、 CD9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factor, 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ible factor-1α, HIF-1α)、p53、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Ki67标记指数(Ki67labeling index, Ki67LI), TUNEL原位凋亡检测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labeling, TUNEL)。8.分子生物学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4F2hc、LAT1、VEGF、p53及HIF-1α m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LUT1、CD98、VEGF及p53蛋白表达水平。对上述实验室指标组间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将其与PET显像T/M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一、临床部分:39个病变中肿瘤复发为28个,放射性损伤11个。视觉分析:FDG PET/CT鉴别脑肿瘤放疗后复发和坏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5.7%、81.8%和84.2%; MET PET/CT鉴别脑肿瘤放疗后复发和坏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4%、87.5%和96%; CHO PET/CT鉴别脑肿瘤放疗后复发和坏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0%、75%和86%。半定量分析:在脑肿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中FDG T/WM分别是2.53±1.11,1.40±0.57,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3);在脑肿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中MET T/WM分别是4.44±1.16,1.57±0.73,二者有明显差异(P=0.000);在脑肿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中CHO T/WM分别为14.70±8.60、7.69±1.89,P=0.033,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联合MET与FDG PET/CT显像,对脑肿瘤放疗后复发和坏死的准确度可达到96%;联合CHO与FDG PET/CT显像,对脑肿瘤放疗后复发和坏死的准确度可提高到92.8%。二、动物实验部分:1.185只实验大鼠,3只未成瘤,种瘤成功率为97.7%。成瘤鼠中5只在放疗过程中或PET/CT显像时因麻醉意外死亡,最后共有177只实验鼠(占95.7%)纳入本研究。2.B1、R1、R2及B2组各组肿瘤的大小分别是8.61±6.57cm3、7.80±7.31cm3、5.21±5.48cm3及8.88±6.16cm3。R2组与B1组、B2组间肿瘤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8)。3.各组大鼠C6胶质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示踪剂摄取,B1组,FDG SUVmax及FDG T/M均明显高于MET、CHO及ACE(P<0.05);R1组,FDG SUVmax明显高于ACE、MET和CHO (P<0.05), CHOSUVmax明显低于MET和ACE (P<0.05), FDG T/M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示踪剂(P<0.05);R2组,FDG SUVmax明显高于ACE、MET和CHO(P<0.05),FDGT/M明显高于ACE、MET和CHO(P<0.05),CHO T/M高于MET和ACE(P=0.01、P=0.00)。B2组,FDG SUVmax及FDGT/M均高于其他三种示踪剂(P<0.05)。4.同一示踪剂的SUVmax、T/M的组间比较结果:FDG SUVmax及T/M,均是R2组低于B1、B2组(P<0.05); CHO SUVmax R1组低于其他三组,T/M R2组高于其他三组;ACE SUVmax、T/M,R2组低于B1、B2组;MET SUVmax B1组高于R2和B2组,T/M R2组低于B1组。5.C6胶质瘤FDG T/M与肿瘤体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592,P=0.000),其余各参数与肿瘤体积之间不具有相关性。6.HE染色:B1组C6细胞异型性明显,有病理核分裂像;R1组C6细胞活性欠佳,可见炎细胞浸润;R2组细胞大量坏死崩解,伴有反应性肉芽组织增生B2组与B1组相似,仅坏死略增加。7.B1、R1、R2和B2组的C6胶质瘤细胞密度均数分别是715.7,633.9,355.6和760.6,R2组显着低于其他三组。肿瘤细胞密度与FDG、ACE PET/CT显像T/M呈正相关,与MET及CHO T/M没有相关性。8.免疫组化结果:GLUT-1及CD98阳性细胞均是R2组明显低于B1和B2组;VEGF及HIF-1α阳性细胞,R1组显着升高,R2组明显降低;p53阳性细胞,R1组明显升高;Ki67LI及MVD均是R2组显着低于对照组;R1组及R2组TUNEL凋亡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9. RT-PCR结果:R2组4F2hcmRNA、LAT mRNA表达水平及VEGF mRNA均显着降低,低于其他三组;放疗后R1组及R2组HIF-1α mRNA明显升高;R1组p53mRNA表达水平升高。10. Western blot结果:R2组GLUT-1及CD98蛋白水平显着下降;R1组VEGF及p5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显着高于对照组。11. GLUT-1蛋白表达水平与FDGT/M呈明显正相关关系;12.放疗前胶质瘤MET T/M与CD98蛋白表达量、Ki67LI、MVD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放疗后肿瘤MET PET/CT显像可以反映肿瘤放射治疗后的急性乏氧水平;13.对照组内Ki67LI、MVD是放疗前肿瘤CHO PET显像的主要影响因素,放射治疗后肿瘤对CHO的摄取程度与Ki67LI、p53及HIF-1α表达量没有明显相关关系。放疗后R1与R2组间,VEGF及MVD与C6胶质瘤CHO PET显像T/M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14. Ki67LI、MVD、VEGF、p53及HIF-1α表达量与各组C6胶质瘤ACE PET显像T/M均没有明显相关关系,表明ACE PET显像肿瘤对ACE摄取程度与Ki67LI、MVD、VEGF、p53及HIF-1α表达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肿瘤ACE PET显像不能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水平、肿瘤内新生血管情况以及乏氧情况。结论1.18F-FDG、11C-MET和11C-CHO PET/CT在鉴别脑肿瘤复发和放射性坏死方面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MET PET/CT在鉴别脑肿瘤复发和放射性坏死方面的准确性最高;FDG联合MET或CHO PET/CT,可提高脑肿瘤复发和坏死鉴别诊断的准确性。2.大鼠异位C6/SD胶质瘤模型易于制作,成功率较高,适于形态和功能影像学研究。本研究显示,大鼠C6胶质瘤模型适于观察放疗前后的PET/CT显像变化,在放疗后1周即可利用PET/CT评价早期放疗疗效。3.本研究显示,在评价大鼠异位C6胶质瘤早期放疗疗效方面11C-MET、11C-ACE、18F-FDGPET均较敏感;11C-CHO存在假阳性的可能;11C-ACE在C6胶质瘤放疗前、后不同时期PET/CT显像中的价值与11C-MET相比没有显着差异,优于11C-CHO。4.肿瘤体积、细胞密度及葡萄糖转运体是胶质瘤FDG PET/CT显像的主要影响因素。5.肿瘤细胞氨基酸转运载体表达数量、细胞增殖活性及血管生成是放疗前C6胶质瘤MET PET/CT显像的主要影响因素;放疗后C6胶质瘤MET PET/CT显像不能反映肿瘤增殖活性及血管生成情况;放疗后早期C6胶质瘤MET T/M与HIF-1α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MET PET/CT显像能反映肿瘤放射治疗后乏氧水平。6.放疗前C6胶质瘤CHO PET显像主要受肿瘤增殖活性及血管生成情况影响,放疗后CHO PET显像肿瘤对CHO的摄取水平主要受血流灌注的影响。7. ACE PET/CT显像中肿瘤摄取ACE的水平不受肿瘤体积、细胞增殖活性、肿瘤内新生血管、乏氧等情况的影响,肿瘤细胞密度对ACE PET/CT显像有轻度影响。

管一晖[9](2008)在《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基础与临床研究 ——脑肿瘤~(11)C-Choline PET/CT显像及其在放射治疗计划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一、选题的目的与设计思路:脑肿瘤按来源通常分为源自颅内各组织的原发性肿瘤和由身体它处转移至脑内的转移性肿瘤两大类。原发性脑肿瘤发病率居全身恶性肿瘤第11位,原发性脑肿瘤以胶质瘤为主,尽管目前各种综合治疗方法不断进展,胶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仍十分有限,尤其是病理分级高的肿瘤;而转移性脑肿瘤的发病率更高,在常见肿瘤中有20-40%患者会出现脑转移。目前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及其相应的增强显像是用于诊断脑部肿瘤的主要常规方法,近年来发展的影像诊断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被用于脑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术前病理分级、病程分期、鉴别肿瘤复发或坏死、探测残留肿瘤、立体定向穿刺、放疗计划的制定、判断肿瘤对治疗的敏感性、患者预后的判断等方面。PET以各种放射性示踪剂作为显像的基础,最常用的放射性示踪剂为经典的2-[18F]fluoro-2-deoxy-D-glucose(FDG),为临床提供了CT、MRI尚难以给予的各种关于肿瘤能量代谢的生物学信息,尤其在肿瘤复发与残留肿瘤的鉴别等方面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肿瘤生物靶区体积(BTV)概念的出现,预示着PET的应用将会更为广泛,它通过在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代谢、增殖活性、乏氧、肿瘤相关受体、血管生成及凋亡等方面的显示为放射治疗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重要技术平台。但从技术上看,仅仅FDG显然是不够的,由于大脑皮质对于葡萄糖的相对高摄取,使得FDG对于脑肿瘤的显像特异性及对低度恶性脑肿瘤显像的敏感性受到较大限制,因此PET尚需要其他的显像剂如氨基酸类显像剂、胆碱类、乙酸类及神经受体显像剂、乏氧显像剂、嘧啶类等显像技术的从多种不同代谢途径反映了肿瘤的异质性,提供更好的诊断特异性及对肿瘤形态精确描绘,为PET在脑肿瘤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平台。本研究拟通过探讨11C标记药物PET成像的技术因素评价、PET在脑肿瘤临床诊断的可靠性、对放射治疗方案制定的实验基础技术探索,11C标记药物对脑肿瘤诊断价值评价,对脑肿瘤坏死与复发的鉴别及在肿瘤放疗实施过程的研究等方面对PET在脑肿瘤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二、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1C-PET显像的模型实验研究本实验研究分四个实验部分进行。1、实验通过应用PET/CT仪器系统模型与Hoffman 3D脑模型进行不同正电子核素成像测试,以热区、冷区分辨率和线性及均匀度等指标和HOFFMAN 3D脑模型的测试显示图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1C和18F两种正电子核素在图像分辨能力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其中11C的图像与18F图像相比在小的热区分辨能力显示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畸变,而18F与11C的测试结果显示无论热区和冷区大小测量时均会出现少许高估和低估的显像,需要在临床应用中测量病灶大小时加以注意。2、实验自行建立了在Hoffman 3D脑模型中,制作模拟脑肿瘤病灶的方法,模拟肿瘤的大小为5mm和15mm,该方法可用于PET/CT及MRI显像。实验显示MRI对病灶大小估计准确,而在PET显像中,模拟肿瘤的球体内外预置的放射性浓度比(1∶5和1∶10)对热区大小测量有影响,高摄取的病灶大小可能会有一定的被高估可能,提示在临床显像中应加以注意。3、实验把上述脑肿瘤模型应用于两类不同的放射治疗系统(Varian clinical600-C放射治疗系统和Accuray的Cyber knife)中,模型图像可以通过光盘传输进入放疗计划系统(TPS),按要求的方式进行调整处理,采用图像融合的方法勾画靶区,执行放疗计划,说明PET图像在放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设定是可行的,可以进一步用于临床患者的生物靶区的勾画,实现生物靶区放射治疗。4、实验通过8例胶质瘤患者的脑PET显像结合MRI及病理结果进行研究,可见11C-Choline PET显像显示病灶范围最大,涵盖了肿瘤亚临床的浸润部分,与实际临床制定肿瘤治疗范围时所需目标体积最为相符;MRI显像的结果与肿瘤实体部分的体积最为接近;18F-FDG PET显像的结果总体小于肿瘤实体部分的体积但与MRI显像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说明11C-Choline较为适于放射治疗靶区勾画,值得进一步积累更多病例深入研究。第二部分11C-Choline与18F-FDG联合显像对脑瘤诊断价值本部分研究通过178例脑肿瘤的11C-Choline PET、18F-FDG及MRI的显像研究,结果表明与MRI比较,MRI诊断脑肿瘤的灵敏度及特异性高于18F-FDG PET;11C-Choline PET显像灵敏度与特异性与MRI相似,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在解剖结构的显示方面好于PET/CT,但在肿瘤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活力显示方面PET优于MRI,11C-Choline PET对病灶定性最为准确,在肿瘤的分级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且可以鉴别放射性坏死与复发。第三部分PET/CT在脑肿瘤坏死与复发鉴别中的研究本部分研究通过55例脑肿瘤放疗后怀疑复发或放射性坏死患者进行11C-CholinePET、18F-FDG及MRI的显像研究,结果显示11C-Choline PET显像可提高脑肿瘤坏死及复发的诊断准确率,研究表明11C-Choline PET/CT显像诊断准确率为90.9%,显着高于MRI(85.5%)及18F-FDG PET/CT(72.7%)显像。然而11C-Choline PET/CT显像在鉴别脑肿瘤坏死及复发中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需要在临床诊断中结合病史和系列增强MRI的显像表现,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第四部分PET/CT在脑肿瘤放射治疗定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本研究应用SIEMENS公司出品的BIOGRAPH SENSATION 16型PET/CT及BIOGRAPH 64 HD型PET/CT、Varian公司的clinical 600c和Nomos公司的PEACOCK TPS系统进行调强适形放疗技术设计研究。通过对44例脑肿瘤患者进行定位11C-Choline PET/CT显像,应用激光线进行定位,将采集的PET/CT图像通过光盘存储,送至TPS进行治疗计划,由放疗物理师和医师根据PET和CT两组资料应用计划系统的图像融合软件,使图像达到融合标准后制定放疗计划靶区。治疗期间详细记录患者症状及早期放射反应,放射治疗结束后3个月再进行近期疗效评价。结果建立了非18F-FDG PET/CT和PEACOCK适形调强放疗系统实用融合图像方法学;44例受试患者中共有28(63.64%)例患者的治疗计划通过PET/CT显像发生了改变,主要是治疗的范围(PTV)增加(14/44,31.82%),部分患者(14/44,31.82%)经过PET/CT融合后,所制定的PTV范围减小;44例患者经过PET/CT技术定位放射治疗后均取得良好疗效。建立在适形调强放疗系统的PET/CT融合图像方法学是我们完成治疗的首要问题,这种方法的应用将提高对生物靶区体积制定的精确性,使临床放疗后患者缓解的可能增加。三、本研究论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11C和18F两种正电子核素在图像分辨能力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其中11C PET图像与18F图像相比在小的热区分辨能力显示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畸变,而18F与11C的测试结果显示无论热区和冷区大小测量时均会出现少许高估和低估的显像;在PET显像中,不同的放射性浓度会对肿块大小测量产生影响,高摄取的病灶,大小可能会被高估;PET图像在放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设定是可行的;11C-Choline PET显像显示病灶范围实际临床制定肿瘤治疗范围时所需目标体积最为相符,可以作为放射治疗生物靶区勾画。2.MRI及其增强扫描是目前脑肿瘤的常规应用手段,PET/CT是其有益的补充。MRI在解剖结构的显示方面好于PET/CT,11C-Choline PET显像在灵敏度与特异性方面与MRI相似,但在肿瘤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活力显示方面PET优于MRI,11C-Choline PET肿瘤的分级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且可以鉴别放射性坏死与复发。3.PET/CT在鉴别脑肿瘤放射性损伤和复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中11C-CholinePET/CT诊断准确率为90.9%,显着高于MRI及18F-FDG PET/CT显像。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需要在临床诊断中结合病史和系列增强MRI的显像表现,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4.在脑胶质瘤放疗中,CT、MRI以及PET等图像提供了可以互补的有利于放疗计划制定的信息,PET/CT可以作为生物靶区制定的重要指标,有助于提高肿瘤靶区的精确确定和治疗疗效监测。在脑胶质瘤放疗计划制定中,由于受PET显像空间分辨率的限制,脑本底的影响等,制定放疗计划的过程需要多种图像共同参与。基于11C-胆碱、18F-FLT、11C-乙酸、18F-FDG等多种PET示踪剂的联合应用,结合常规CT、MRI显像以及临床资料的综合信息的诊断和治疗可能是将来PET在脑肿瘤放疗发展的最终方向,尚宜今后继续探索。

王若峥[10](2008)在《模拟调强放疗模式对人鼻咽低分化鳞癌细胞株生物效应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鼻咽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我国南方高发,放射治疗作为首选治疗。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技术作为先进放疗技术的代表,突破了传统常规放疗的规则大野照射,以不规则的多个子野从多个角度在保护危及器官及正常组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给予肿瘤区域以较高剂量照射;IMRT还可实现同时补量技术,在治疗次数相同的情况下,给不同的靶区不同剂量。以期提高局控率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因而成为临床肿瘤放射治疗走向精确定位、精确计划设计、精确治疗的标志。近年来,IMRT因其技术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放射治疗实践中,如头颈部肿瘤、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IMRT在物理学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关于IMRT放疗近期疗效的报道很多,而且大多数结果尚属满意,但至今没有大范围的、有说服力的这种治疗改善了预后的资料。因此推测这一技术在在生物学上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为治疗技术的复杂性,使在常规照射时一次性给予的剂量分成了多次给予,尤其是MLC静态IMRT技术大大延长了照射时间。常规2Gy的照射1~2min即可完成,而IMRT则常常需要20~40min。这样单位时间内肿瘤吸收剂量就大大降低,有人将这种情况称为“相对剂量率降低”。这种照射模式所致“相对剂量率降低是否影响肿瘤细胞的杀灭”已成为临床放射生物学的热点问题。多年来,人们应用细胞培养、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对肿瘤细胞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也有作者就离体细胞IMRT照射后,细胞存活曲线的变化进行过研究,从而推断IMRT照射时间延长,可能导致亚致死性损伤修复增加,放射生物效应降低,但其确切影响仍不清楚,未见其他方面深入的报道。放射治疗模式的改变是否会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效应尚未明确,是否要对IMRT照射模式进行剂量补偿亦尚未定论。文献报道,影响细胞放射敏感性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DNA损伤的修复、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给予人鼻咽低分化鳞癌细胞株(CNE-2)不同模式照射,探索IMRT治疗模式对CNE-2生物效应的影响。为今后IMR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放疗剂量的调整,缩短照射时间,从而提高肿瘤局控率,进一步提高远期生存率,提供实验依据。并依据检测指标的变化,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放疗方案,如:确定分割剂量,选择照射时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CNE-2为实验对象,分为空白对照、常规照射、模拟IMRT(按设计要求对各个照射剂量点进行照射,每个剂量点分5次照射,其间分别间隔8.0-8.5min, 35min完成)3组,分别给予6MV-X 2、4、6、8Gy4个剂量点的照射;1)运用克隆形成实验(courtenay assay),检测不同照射模式下CNE-2的存活分数; 2)运用四氮唑蓝法(MTT)进一步验证克隆形成实验的结果;3)运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不同照射模式下CNE-2的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比例;4)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NE-2在不同照射模式下,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Ku、ATM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检测与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的Cyclin B1、Cyclin D1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检测与细胞凋亡调节相关的Bcl2、Bax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结果:1.克隆形成检测细胞存活分数:1)CNE-2α/β值为13.177Gy,在2、4、6、8Gy剂量点,常规照射组:SF值分别为0.225,3±0.017,7、0.013±0.002,0、0.002,6±0.000,6和0.0,002±0.000,1,模拟IMRT组:SF分别为0.335,3±0.016,7、0.060,7±0.009,3、0.006,9±0.000,9和0.000,6±0.0,003;模拟IMRT组的SF均高于常规照射组。2)根据线性二次方程拟合的CNE-2细胞存活曲线,常规放疗组:α、β、N、D0、Dq值分别为0.674,8、0.051,2、1.890,0、0.885,0、0.563,0,模拟IMRT组:α、β、N、D0、Dq值分别为0.537,7、0.026,8、2.610,0、0.986,0和0.946,0;α常规>αIMRT,β常规>βIMRT,N常规〈NIMRT,D0常规<D0IMRT,Dq常规<DqIMRT。2.MTT检测细胞增殖比例:CNE-2在2、4、6、8Gy剂量点,常规照射组:细胞增殖比例分别为0.598,7±0.021,7、0.455,7±0.053,7、0.235,3±0.045,3、0.056,7±0.018,3;模拟IMRT组:细胞增殖比例分别为0.682±0.055,0、0.528,3±0.074,3、0.322,3±0.002,0、0.091,7±0.022,3;模拟IMRT组的增殖比例均高于常规照射组。3.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CNE-2在2、4、6、8Gy剂量点1)常规照射组:G2期细胞比例分别为26.77±0.43、38.33±1.77、46.57±1.43、66.97±1.47;模拟IMRT组:G2期细胞比例分别为21.07±0.87、30.83±1.67、39.47±3.03、56.87±2.50;在8Gy剂量点时,2组的CNE-2 G2期细胞比例均高达50%以上(66.97±1.47%与56.87±2.50%)。G2期细胞比例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相同剂量点,模拟IMRT组G 2期细胞比例低于常规照射组。2)常规照射组:S期细胞比例37.50±0.20、26.47±0.97、19.23±0.97、13.67±0.73;模拟IMRT组: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39.73±0.47、32.43±1.03、26.07±2.77、16.87±2.33。S期细胞比例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相同剂量点,模拟IMRT组的S期细胞比例高于常规照射组。3)常规照射组: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35.73±0.23、35.20±0.80、34.20±0.50、19.37±0.73;模拟IMRT组: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39.20±0.40、36.73±0.63、34.47±0.33、26.27±0.27。G1期细胞比例随照射剂量的增加无明显变化;在相同剂量点,模拟IMRT组的G1期细胞比例略高于常规照射组。4.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比例及存活比例(%):CNE-2在2、4、6、8Gy剂量点1)常规照射组:早期凋亡比例分别为13.67±1.63、21.07±1.73、28.87±3.33、16.47±1.83;模拟IMRT组:早期凋亡比例分别为10.60±1.20、15.77±0.43、21.30±2.10、29.97±4.47;2Gy、4Gy、6Gy三个照射剂量点,早期凋亡比例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照射剂量为8Gy时,随剂量的增加,常规照射组早期凋亡比例不再增加反而下降;在相同剂量点,模拟IMRT组的早期凋亡比例低于常规照射组(8Gy除外)。2)常规照射组:晚期凋亡比例分别为3.33±0.67、10.57±1.73、25.10±3.40、70.20±2.90;模拟IMRT组:晚期凋亡比例分别为1.80±0.90、7.13±1.37、21.77±2.47、59.37±3.67。晚期凋亡比例随照射剂量的增加成倍增加;在相同剂量点,模拟IMRT组的晚期凋亡比例低于常规照射组。3)常规照射组:存活比例分别为82.83±1.67、47.40±4.90、21.73±6.93、5.13±1.37;模拟IMRT组:存活比例分别为87.40±2.10、54.70±3.50、27.80±5.30、7.57±1.77。细胞存活比例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剂量点,模拟IMRT组的存活比例高于常规照射组。5.RT-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NE-2 Ku80、ATM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CNE-2在2、4、6、8Gy剂量点1)常规照射组:Ku80的转录水平分别为0.588±0.131、0.929±0.125、0.840±0.084、0.775±0.084;模拟IMRT组:Ku80的转录水平分别为0.730±0.097、1.074±0.104、0.961±0.076、0.911±0.071;各组不同剂量点之间Ku80的转录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在相同剂量点,常规照射组与模拟IMRT组LSD法两两比较,4个剂量点Ku80的转录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接受照射后CNE-2 Ku80转录水平升高,模拟IMRT组Ku80的转录水平更高(P均=0.000),在4Gy剂量点时2组细胞Ku80的转录水平到达峰值,随后表达均下降。2)常规照射组:ATM转录水平分别为0.908±0.110、1.057±0.313、0.923±0.133、0.823±0.075;模拟IMRT组:ATM的转录水平分别为0.732±0.189、0.903±0.181、0.871±0.067、0.775±0.130;接受照射后,与空白对照比较,2组CNE-2 ATM转录水平均上调(P均<0.005);各组不同剂量点之间,ATM的转录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相同剂量点,常规照射组与模拟IMRT组LSD法两两比较,ATM的转录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NE-2 Ku80、ATM的蛋白表达均得到相似结果。6.PT-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NE-2 Cyclin B1、Cyclin D1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CNE-2在2、4、6、8Gy剂量点1)常规照射组:Cyclin B1的转录水平分别为0.745±0.068、0.624±0.100、0.518±0.054、0.428±0.038;模拟IMRT组:Cyclin B1的转录水平分别为0.881±0.075、0.711±0.054、0.617±0.061、0.528±0.046;2组Cyclin B1的转录水平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各组不同剂量点之间,Cyclin B1的转录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且在相同剂量点,常规照射组与模拟IMRT组LSD法两两比较,Cyclin B1的转录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拟IMRT组Cyclin B1的转录水平高于常规照射组。2)常规照射组:Cyclin D1的转录水平分别为0.857±0.090、0.810±0.327、0.798±0.303、0.802±0.038;模拟IMRT组:Cyclin D1的转录水平分别为0.822±0.063、0.701±0.213、0.812±0.093、0.801±0.064,各组不同剂量点之间转录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相同剂量点,常规照射组与模拟IMRT组LSD法两两比较,Cyclin D1的转录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NE-2 Cyclin B1、Cyclin D1的蛋白表达均得到相似结果。7.PT-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NE-2 Bcl2、Bax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CNE-2在2、4、6、8Gy剂量点1)常规照射组: Bcl2的转录水平分别为0.298±0.029、0.308±0.024、0.290±0.033、0.273±0.025;模拟IMRT组:Bcl2的转录水平分别为0.313±0.030、0.297±0.028、0.294±0.021、0.293±0.025;各组不同剂量点之间,转录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相同剂量点,常规照射组与模拟IMRT组LSD法两两比较,Bcl2的转录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常规照射组:Bax的转录水平分别为0.618±0.061、0.706±0.032、0.817±0.064、0.915±0.076;模拟IMRT组:Bax的转录水平分别为0.513±0.051、0.606±0.087、0.662±0.132、0.721±0.086;2组Bax的转录水平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各组不同剂量点之间,Bax的转录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在相同剂量点,常规照射组与模拟IMRT组LSD法两两比较,Bax的转录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拟IMRT组Bax的转录水平低于常规照射组。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NE-2 Bcl2、Bax的蛋白表达均得到相似结果。结论:1.照射时间延长,CNE-2存活分数增加,提示对肿瘤细胞的杀灭减少,在此期间可能发生亚致死性损伤修复,放射敏感性下降,放射生物效应降低。2.电离辐射诱导CNE-2 G2期阻滞,其阻滞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加;模拟IMRT照射时间的延长,对G2期细胞阻滞作用减弱。电离辐射诱导CNE-2凋亡,细胞凋亡比例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细胞存活比例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模拟IMRT照射时间延长,CNE-2凋亡比例下降及存活比例均上升,导致辐射生物效应降低。流式细胞术较好地反映了辐射对CNE-2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比例的影响。3.应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ATM、Ku80、Cyclin D1、Cyclin B1、Bcl2及Bax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并计算Bcl2/Bax的比值,可能有助于评价CNE-2放射生物效应的改变。IMRT时间延长,可能有利于SLDR,降低放射敏感性。DNA损伤修复相关因子Ku80、ATM,细胞周期素相关因子Cyclin D1、Cyclin B1,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的表达,可能部分预测辐射生物效应的变化。与常规放疗相比,IMRT这种高剂量率、多间歇、照射时间延长的照射模式有其独特的辐射生物效应,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二、SPECT显像在NPC放疗后所致脑损伤中的初步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PECT显像在NPC放疗后所致脑损伤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调强放疗与二维常规放疗对鼻咽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研究背景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鼻咽癌放疗后脑损伤的磁共振灌注和结构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鼻咽癌放疗后颞叶脑白质的灌注研究及ASL与DSC的—致性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1.5 局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鼻咽癌放疗后认知损伤的全脑灌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2.5 局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鼻咽癌放疗后认知损伤的磁共振结构成像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3.5 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成果
致谢

(3)探讨肺灌注显像结合临床生物因素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物理指标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第二部分 应用肺灌注显像计算生物等效均匀剂量预测放射性肺炎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第三部分 细胞因子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动态改变与其神经认知功能的相关性:DTI-TBS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认知功能与正常人对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脑白质微观结构改变:DTI-TBSS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与的课题项目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5)呼吸系统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CT
    1 CAD及定量影像的研究现状
    2低剂量CT检查的研究现状
        2.1肺结节检测
        2.2肺动脉CTA
    3肺结节评价的研究现状
    4肺部感染的研究现状
    5 CT肺功能成像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MR
    1 MRI肺功能成像的研究现状
        1.1肺通气成像研究现状
        1.1.1超极化惰性气体成像
        1.1.2氧增强质子成像
        1.1.3氟化气体成像
        1.1.4超激化13C成像
        1.1.5 Gd-DTPA雾化吸入成像
        1.2肺灌注MRI成像研究现状
        1.2.1首过 (first-pass) 对比剂技术:
        1.2.2动脉自旋标记 (ASL) 技术
        1.2.3心电门控 (ECG-gated) 的FSE MRI灌注成像
        1.2.4血池对比剂成像
    2肺结节DWI研究现状
    3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研究现状
    4 MRI肺部呼吸动力学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核医学
    1 SPECT在肺部的应用现状
        1.1国内外专科技术进展情况
        1.1.1 SPECT/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1.1.2 SPECT肺灌注在肺癌诊治中的应用
        1.1.3应用SPECT/CT融合图像评估肺慢性良性病变中的肺灌注缺损
        1.2 SPECT肺癌成像技术
        1.2.1 99mTc-MIBI肺癌显像
        1.2.2 131I-组胺-吲哚美辛 (131I-His-IN) 对大鼠Lewis肺癌的SPECT显像及疗效观察
        1.2.3 99mTc-HL91 SPECT肺癌乏氧显像
    2 PET在肺部的应用现状
        2.1 PET在指导肺癌治疗以及疗效评估方面的作用
        2.2 PET肺部扫描技术的革新
        2.3 NSCLC患者行PET检查的成本效益
第四部分:下一年的展望

(6)局部晚期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中脑干放射耐受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放疗后恶性肿瘤细胞摄取 ~(18)-FLT 的早期变化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8)-FLT PET/CT 显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18)-FLT PET/CT 显像在肿瘤分期和治疗策略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18)F-FLT PET/CT 显像在肿瘤靶区勾画和放疗计划评估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18)-FLT PET/CT 显像在恶性肿瘤放疗疗效判断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PET/CT 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英文缩写词释表
致谢

(8)正电子发射断层(PET)显像在脑胶质瘤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词表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多种示踪剂PET显像在脑肿瘤放射治疗后坏死与复发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1.1 资料和方法
        1.1.1 病例资料
        1.1.2 PET/CT检查
        1.1.3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视觉分析结果
        1.2.2 半定量分析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大鼠C6胶质瘤模型的建立及放射治疗前后多种示踪剂PET显像的实验研究
    2.1 资料和方法
        2.1.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动物模型的建立
        2.1.3 实验动物放射治疗
        2.1.4 PET/CT检查
        2.1.5 病理学检查
        2.1.6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大鼠C6胶质瘤模型制作结果
        2.2.2 大鼠C6胶质瘤标本病理学表现
        2.2.3 大鼠C6胶质瘤模型PET/CT表现
        2.2.4 大鼠C6胶质瘤FDG、CHO、MET和ACE的SUV_(max)及T/M与肿瘤体积之间的相关性
        2.2.5 大鼠C6胶质瘤FDG、CHO、MET和ACE的SUV_(max)及T/M与细胞密度之间的相关性
    2.3 讨论
    2.4 小结
三、大鼠胶质瘤模型放疗前后的变化与多种示踪剂PET显像的相关性机制探讨
    3.1 资料和方法
        3.1.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动物及模型的建立
        3.1.3 PET/CT检查
        3.1.4 标本处理
        3.1.5 TUNEL原位凋亡检测法
        3.1.6 免疫组化
        3.1.7 RT-PCR
        3.1.8 Western blot
        3.1.9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免疫组化结果
        3.2.2 Western blot结果
        3.2.3 RT-PCR结果
        3.2.4 实验室指标与C6胶质瘤PET/CT显像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大鼠C6胶质瘤FDG PET/CT显像影响因素
        3.3.2 大鼠C6胶质瘤MET PET/CT显像影响因素
        3.3.3 大鼠C6胶质瘤CHO PET/CT显像影响因素
        3.3.4 大鼠C6胶质瘤ACE PET/CT显像影响因素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基础与临床研究 ——脑肿瘤~(11)C-Choline PET/CT显像及其在放射治疗计划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索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11)C-PET显像的实验研究
    一.~(11)C图像图像质量的研究
    二.Hoffman脑模中脑肿瘤模型模拟研究
    三.放疗计划的实验研究及验证
    四.脑肿瘤病灶~(11)C-Choline亚临床浸润范围研究,与MRI的对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11)C-Choline与~(18)SF-FDG联合显像对脑瘤诊断价值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PET/CT在脑肿瘤坏死与复发鉴别中的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PET/CT在脑肿瘤放射治疗定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与综述
    1.Misdiagnoses of ~(11)C-choline Combined with ~(18)F-FDG PET Imaging in Brain Tumors
    2.Non-FDG PET imaging of brain tumors
    3.PET/CT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中的方法学建立和应用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编着作
博士期间申请课题
专利
博士期间获奖
参加学术会议及培训情况
学会任职
致谢

(10)模拟调强放疗模式对人鼻咽低分化鳞癌细胞株生物效应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模拟IMRT 模式对CNE-2放射敏感性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模拟IMRT 模式对CNE-2 DNA 损伤与修复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模拟IMRT 模式对CNE-2 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模拟IMRT 模式对CNE-2 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SPECT显像在NPC放疗后所致脑损伤中的初步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调强放疗与二维常规放疗对鼻咽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D]. 段元元. 山东大学, 2018(01)
  • [2]鼻咽癌放疗后脑损伤的磁共振灌注和结构成像研究[D]. 胡芳.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3]探讨肺灌注显像结合临床生物因素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D]. 马秀梅.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4]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动态改变与其神经认知功能的相关性:DTI-TBSS研究[D]. 段芙红.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5]呼吸系统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J]. 刘士远,宋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1(08)
  • [6]局部晚期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中脑干放射耐受性的探讨[D]. 肖帅.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7]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D]. 王建平. 苏州大学, 2011(06)
  • [8]正电子发射断层(PET)显像在脑胶质瘤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邢喜玲.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1)
  • [9]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基础与临床研究 ——脑肿瘤~(11)C-Choline PET/CT显像及其在放射治疗计划中的应用[D]. 管一晖. 复旦大学, 2008(08)
  • [10]模拟调强放疗模式对人鼻咽低分化鳞癌细胞株生物效应影响研究[D]. 王若峥.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SPECT成像在NPC放疗后脑损伤中的初步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