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装性状在优质鸡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季王阳[1](2021)在《鹅不同大小肉瘤组织解剖特征及遗传基础》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养鹅第一大国,近年来出栏量一直保持在6亿只左右,鹅肉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健康食品排行榜”榜首。肉瘤是中国鹅(Anser cygnodies)经长期选育而形成,它不仅是鹅性成熟度的性征标志,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要包装性状之一,消费者对大肉瘤鹅有着明显的消费偏好。因此开展肉瘤形成相关研究对于满足人们消费偏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肉瘤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肉鹅品种、日龄,但是不同品种,不同日龄肉瘤在组织学、解剖学上究竟有哪些差异,肉瘤大小又对肉品质哪些性状产生影响,其大小差异内在机制何在?这一系列问题至今都未见有报道。本研究在对我国主要肉鹅品种肉瘤大小的普查基础上,对不同日龄扬州鹅肉瘤生长发育规律组织学、解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不同大小肉瘤对生产性能、肉品质影响以及内在差异分子机制。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大小肉瘤性状解剖学,组织学及遗传基础,为促进鹅肉瘤性状的遗传改良,以满足人们消费偏好和扩大肉鹅消费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1)不同鹅品种肉瘤形态学与组织解剖学差异:对狮头鹅,马冈鹅,皖西白鹅,浙东白鹅,扬州鹅和四川白鹅等6个品种中肉瘤以及喙长大小进行了测量,并对扬州鹅和马冈鹅进行组织学、解剖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皖西白鹅肉瘤最大,狮头鹅次之,且显着高于其他品种鹅(P<0.05)。对扬州鹅和马冈鹅肉瘤解剖后发现,马冈鹅肉瘤质地柔软,内含新鲜脂肪组织,骨质凸起较小;而扬州鹅肉瘤质地坚硬,外层被胶质皮肤包裹,骨质凸起占据了肉瘤的绝大部分。组织学进一步分析表明,马冈鹅角质层,棘细胞层,表皮层,网状层,真皮层厚度均极显着小于扬州鹅(P<0.01)。(2)不同日龄扬州鹅肉瘤形态学与组织解剖学变化:对70日龄,120日龄,30.0日龄,500日龄的扬州鹅肉瘤大小以及肉瘤皮肤组织学、解剖学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00日龄左右可初见肉瘤凸起,随着日龄增长而逐步发育,300日龄以后增长减缓。组织学检测表明,肉瘤皮肤角质层,表皮层,网状层,真皮层随日龄的增长而增厚(P<0.01),而棘细胞层在不同日龄间无显着变化。(3)扬州鹅肉瘤大小与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关系:对120、500日龄大小不同肉瘤扬州鹅公鹅肉瘤皮肤组织及解剖学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肉瘤大小对骨质凸长、高、深都产生影响,而对骨质凸宽度无明显效应(P>0.05),且发现肉瘤大小与骨质凸的大小存在极显着相关(P<0.01),即骨质凸大小可对肉瘤大小起决定性的作用。扬州鹅大小不同的肉瘤组织学差异结果表明,120日龄大肉瘤鹅肉瘤皮肤角质层、棘细胞层极显着大于小肉瘤鹅(P<0.01),表皮层显着大于小肉瘤鹅(P<0.05)。500日龄大肉瘤鹅角质层、棘细胞层、网状层均极显着大于小肉瘤鹅(P<0.01)。以120日龄扬州鹅公鹅作为试验对象,分析扬州鹅肉瘤大小与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关系。肉瘤大小对扬州鹅胸深、腿肌系水力,胶原含量产生显着影响(P<0.05),肉瘤越大,肌肉系水力和胶原含量越高。此外,对500日龄不同肉瘤大小公母鹅激素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母鹅肉瘤越大,体内雌激素、生长激素水平越高,公鹅肉瘤越大,体内雄激素、生长激素水平越高。(4)基于转录组测序初步解析肉瘤大小形成机制:通过RNA-seq技术分别对不同日龄(D70,D120,D300)组和300日龄不同肉瘤大(L)、小(S)组扬州鹅肉瘤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共有82个差异基因参与肉瘤生长发育,其中上调29个,下调47个。决定肉瘤大小差异基因共415个,上调基因357个,下调基因58个。进一步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参与肉瘤发育的通路主要与激素、骨骼形成及矿化、糖胺聚糖,胶原蛋白等化学物质合成相关,进一步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GO和KEGG通路分析,共富集到455个GO条目和210个KEGG信号通路,结合表达差异、时序分析和WGCNA分析的结果,显示出一些关键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粘着斑信号通路,MAPK通路,钙信号通路,以及BMP5,ALX1,IGFBP4,IGF1,NPPC等肉瘤性状差异候选基因。
江琳琳[2](2020)在《北京油鸡快慢羽群体的鉴定以及羽毛发育、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对比分析》文中提出通过表型选择或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建立快、慢羽品系是在鸡育种中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前人研究表明快、慢羽品系性能存在一定差异,且因品种而异。北京油鸡是我国重要地方鸡品种,但鲜见关于其快慢羽特征和对生产性能的影响的研究。本研究选用北京油鸡纯系,开展快、慢羽群体的鉴定,并对比快、慢羽鸡在羽毛发育、生长和繁殖性能等方面的差异,旨在为北京油鸡选育、配套利用和科学养殖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北京油鸡快、慢羽分组表型和分子鉴定及亚群比例。出雏时,按照北京油鸡主翼羽与覆主翼羽的羽长差值鉴别公母,将其分为快、慢羽亚群,并通过双重PCR法进一步进行分子鉴定。依据表型跟踪观测羽毛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北京油鸡快羽母鸡占母鸡总数的25%;慢羽占75%,快羽公鸡占公鸡总数的11.6%,慢羽公鸡占88.4%,慢羽又以倒长型(M2)为主,有少量等长型(M1)和未长型(M3)。快慢羽表型鉴定结果与分子鉴定结果一致。7日龄前随着日龄增加,慢羽鸡与快羽鸡羽长差值逐步增加,说明该时期内仍可通过羽长特征分辨快、慢羽个体。21日龄内快羽鸡的主翼羽羽长显着高于慢羽(P<0.05),28日龄时,M1和M2型慢羽的主翼羽长度与快羽无显着差异,但M3仍显着短于快羽鸡(P<0.05)。2.不同羽型北京油鸡母鸡生产性能的比较。根据个体产蛋记录统计群体开产日龄、个体产蛋数以及连产性相关性状等产蛋性能。结果表明,同慢羽鸡相比,快羽平均体开产日龄显着提前10天(P<0.05),但43周产蛋数快羽鸡低于慢羽鸡4枚蛋(P<0.05)。除了快羽蛋形指数高于慢羽0.04外(P<0.05),其他蛋品质指标无显着差异。3.不同羽型北京油鸡母鸡生产性能的比较。0~18周北京油鸡快、慢羽公鸡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22周龄北京油鸡慢羽公鸡精子密度显着高于快羽鸡0.9亿·m L-1(P<0.05),因此22周龄慢羽公鸡精液品质总体优于快羽。但是后期,特别是43周后的快羽鸡和慢羽鸡的精液品质差异较小,47周龄时快羽鸡和慢羽鸡的常规精液品质无差异,但快羽公鸡精子直线性显着高于慢羽3.71(P<0.05),直线速率有高于慢羽鸡精子的趋势(P=0.06),这可能是快羽公鸡的受精率亦高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快、慢羽北京油鸡在生长和繁殖性能上有一定差异,需要在选育方向和生产管理中有所差异化。快慢羽基因对相关性状的影响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李恒丰,郑煦灿,邓炳真[3](2020)在《鸡胫色性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在家禽生产中,鸡的胫色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品种特征。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鸡胫色偏好差异较大,如华南地区较偏爱黄胫,而西南地区则偏好青胫。根据各地区的消费习惯,屠宰后胫色的差异会直接影响销售价格。因此,在肉鸡商业育种和生产中,胫色可作为包装性状,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如何选择胫色性状,提高家禽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是育种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对近年来鸡胫色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吴昕[4](2020)在《湘东鸡种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文雅[5](2020)在《VGLL2基因对鸡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生物学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第二大肉类消费品的家禽,产肉性能是鸡最具经济价值的性状之一。其中,成肌细胞的增殖、分化是肌肉发育最关键的步骤。因此,成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机制的解析已成为鸡产肉性能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VGLL2(Vestigial like family member2)属于VGLL家族,在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中的序列较为保守,并且其表达量随着成肌细胞的分化而上升,因此VGLL2基因对动物骨骼肌的生长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在鸡骨骼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VGLL2在不同物种、不同组织之间表达量的差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分析VGLL2基因时空表达特征和时序表达特征;体外分离培养并诱导鸡原代成肌细胞分化,检测了VGLL2基因在成肌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趋势:利用过表达和RNA干扰技术,分析VGLL2基因对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生物学效应,从细胞水平揭示了 VGLL2基因对鸡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通过体外注射VGLL2腺病毒,分析VGLL2对雏鸡日增重和肌肉发育过程中肌纤维特性如肌纤维直径、数量和密度的影响,探究VGLL2在鸡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VGLL2在不同物种中表达数据的整合分析,发现VGLL2在不同物种中,均特异性的表达在肌肉组织中;利用qRT-PCR检测鸡VGLL2基因时空表达,发现VGLL2在肌肉中特异高表达;通过研究VGLL2基因在鸡胚胎期和出壳后肌肉中的时序表达,发现VGLL2在鸡胚胎期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出壳后期(P<0.05),且在E16期表达量最高。鸡胚胎E12~E16是肌纤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推测VGLL2可能参与了鸡肌纤维形成的过程。2、利用酶消化法分离鸡原代成肌细胞,差速贴壁纯化和免疫荧光鉴定后,获得满足后续试验要求的成肌细胞。构建并包装鸡VGLL2重组腺病毒,设计合成并筛选干扰效率高的特异靶向VGLL2基因的小RNA干扰(siRNA)片段:重组腺病毒感染鸡原代成肌细胞,利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发现过表达VGLL2可以显着提高成肌细胞的活力(P<0.05):利用EdU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发现过表达VGLL2可以抑制成肌细胞的增殖,并阻滞成肌细胞进入S期(P<0.05);干扰VGLL2则可以显着降低成肌细胞的活力(P<0.05),促进成肌细胞进入S期比例(P<0.05)。上述结果说明,VGLL2基因具有抑制鸡成肌细胞增殖的作用。3、收取不同融合度下增殖期和不同分化时期的鸡成肌细胞,检测VGLL2基因在鸡原代成肌细胞增殖及分化期表达规律。结果表明,在鸡成肌细胞分化过程中VGLL2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发现,过表达VGLL2可以显着上调成肌细胞分化标记基因MyoD、MyoG和Myomaker基因的表达量(P<0.05),干扰VGLL2基因后可以显着降低成肌细胞分化标记基因MyoD、MyoG和Myomaker基因的表达量(P<0.05);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VGLL2可以促进成肌细胞的融合,干扰VGLL2表达则抑制成肌细胞的融合。这些结果表明,VGLL2促进鸡成肌细胞的分化。4、纯化VGLL2基因过表达腺病毒颗粒,肌肉注射雏鸡后,检测VGLL2对鸡日增重和肌纤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过表达VGLL2)肌肉组织中VGLL2基因表达量和日增重显着升高(P<0.05);利用组织切片技术检测对照组和处理组肌纤维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肌纤维直径显着增加(P<0.05)。这些结果表明,VGLL2可以通过提高雏鸡日增重和肌纤维直径来促进雏鸡肌肉的生长发育。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出鸡VGLL2基因通过抑制成肌细胞的增殖,促进鸡成肌细胞的分化,增加出壳个体肌纤维直径,从而促进鸡的生长发育来参与到鸡骨骼肌的发育过程中,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肉鸡肌肉发育的调控网络以及分子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吴强[6](2020)在《广西四种地方鸡屠体、体尺和蛋品质性状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广西山区较多,各地气候不一,孕育了多个地方鸡品种。为了应对由于禽流感、新冠肺炎等疫情引起的活鸡市场的改变,适应冰鲜鸡市场的发展,本试验对广西四个地方鸡品种150日龄的体尺性状、屠宰性能及蛋品质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屠体外观方面:三黄鸡和霞烟鸡均为黄色,但是三黄鸡的肤色更均匀,而灵山土(黑羽和麻羽)皮肤颜色偏淡;脚胫颜色色除东兰乌鸡和灵山土(黑羽)为黑色外,其它都为黄色;东兰乌鸡和灵山土鸡身体和脚胫比较长,三黄鸡和霞烟鸡比较圆润。三黄鸡、霞烟鸡和东兰乌鸡皮肤毛孔数显着少于灵山土鸡(P<0.05)。(2)体尺性状方面:几种鸡的体尺测量所有指标变异系数都小于10,这表明群体体尺体型十分均匀。霞烟鸡的胸宽、体斜长和胫长显着长于其他地方鸡(P<0.05);东兰乌鸡、灵山土鸡(黑羽和麻羽)胫围和胫长与霞烟鸡间差异不显着P>0.05);三黄鸡的胫围显着大于其他地方鸡品种(P<0.05)。(3)屠宰性性状方面:霞烟鸡和灵山土鸡(麻羽)的活重、屠体重和全净膛重显着高于三黄鸡和东兰乌鸡(P<0.05),与灵山土鸡(黑羽)差异不显着(P>0.05)。霞烟鸡和灵山土鸡(麻羽)的胸肌重和腿肌重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5)。东兰乌鸡的腹脂率显着低于三黄鸡、灵山土鸡(黑羽和麻羽)和霞烟鸡(P<0.05)。。(4)蛋品质方面:霞烟鸡和灵山土鸡(麻羽)的蛋重、蛋黄重和蛋壳重均显着高于其他几种地方鸡(P<0.05);灵山土鸡(黑羽和麻羽)总氨基酸含量和总蛋白质含量最高,均显着高于东兰乌鸡、霞烟鸡和三黄鸡(P<0.05);灵山土鸡(麻羽)脂肪和胆固醇含量最低,霞烟鸡次之。四个品种的蛋形指数都在1.3左右,说明蛋形指数上比较好。综上所述,在屠体外观、体尺性状和屠宰性能上,霞烟鸡和灵山土鸡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可作为培育适于屠宰加工型新品种的育种素材;蛋品质方面,灵山土鸡(黑、麻羽)和霞烟鸡具有优良的鸡蛋品质和鸡蛋风味,可作为高档蛋鸡新品种的育种素材。
杨宜豪[7](2020)在《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GPC-1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Oryza sativaL.)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但稻米品质却普遍偏低,与国外优质籼粳品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人们围绕稻米品质的遗传解析和改良开展了许多研究,特别是稻米淀粉品质的研究。稻米胚乳中的蛋白质是仅次于淀粉的第二大贮藏物质,大量研究表明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与组成严重影响着稻米品质,特别是营养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然而,蛋白质含量是一个典型的数量性状,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和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其遗传调控机制研究相对缓慢,严重制约了水稻品质改良的进展。因此,解析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调控机制、克隆控制蛋白质含量的主效基因,对于水稻品质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不同类型水稻种质的稻米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稻米蛋白质在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变异及引起变异的主要因子;同时利用一套由籼粳交组合衍生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SSL)在多环境下进行稻米蛋白质含量QTL定位;进一步对鉴定到的主效QTL qGPC-10进行了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籽粒蛋白质遗传变异与分布不同环境下402份种质资源稻米蛋白质含量的调查表明,稻米蛋白质含量在自然群体中表现为广泛的连续变异,呈单峰正态分布,极差约为8%左右。年际间群体的平均蛋白质含量相差近2%,说明环境条件对蛋白质含量具有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粳型亚种内存在更多的低蛋白质含量品种,而籼型亚种则拥有更多的高蛋白质含量品种,籼稻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粳稻品种,表明籼粳亚种间稻米蛋白质含量存在明显分化。对103份具有相似生育期和株高的籼粳品种的四种贮藏蛋白含量分析表明,谷蛋白含量在群体中的变异可解释总蛋白含量变异的73.9%,表明谷蛋白含量是籼粳亚种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的主要因子。2.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精细定位由于稻米蛋白质含量极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为进一步探明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调控机制,在5个环境下测定了粳稻Sasanishiki和籼稻Habataki杂交衍生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SSL)及两亲本的稻米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亲本间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明显,籼稻品种Habataki的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粳稻Sasanishiki,CSSL群体中稻米蛋白质含量呈连续广泛分布,表明稻米蛋白质含量为典型的数量性状。QTL定位结果表明,在5个环境中共鉴定到13个QTL位点,其中qGPC-1和qGPC-10在5个环境中均能重复检测。该结果表明qGPC-1和qGPC-10可能对环境不敏感,是造成该群体中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的关键位点。进一步利用CSSL SL431与亲本Sasanishiki杂交配置的高世代群体,将qGPC-10精细定位在第10号染色体约35Kb范围内,该区段内共有4个ORFs。比较4个ORFs在NILs间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表明,只有LOCOs10g26060在NILs的胚乳中表达量呈极显着差异(P=0.0003)。3.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克隆与功能研究基因敲除和互补试验表明,LOCOs10g26060为qGPC-10的候选基因,编码一个谷蛋白前体蛋白OsGluA2。RT-PCR分析表明,OsGluA2在胚乳中特异表达,且籼型等位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粳型。基因测序结果表明,OsGluA2在自然群体中存在5种单倍型,其中类型1的表达量与谷蛋白含量均显着低于其他4种类型。融合表达试验表明位于OsGluA2启动子区的一个SNP(-1100)与其转录表达水平相关,可将OsGluA2的等位基因分为低表达(OsGluA2LET)和高表达(OsGluA2HET)两种等位基因类型。群体遗传和进化分析表明,OsGluA2在水稻驯化过程中未受到人工选择,且主要分布于粳稻中的OsGluA2LET起源于野生稻。NIL及转基因材料的稻米贮藏物质及淀粉理化特性分析表明,OsGluA2是稻米蛋白质含量的正调节因子,其表达量越高,谷蛋白的含量越高,沉积谷蛋白的蛋白体Ⅱ体积越大。此外,该基因同时还影响稻米淀粉相关品质的表达及稻米中各类氨基酸含量,对稻米品质具有多重影响。
郑煜明[8](2020)在《基于浦东鸡的四种优质鸡杂交组合的性能测定及分析》文中指出浦东鸡是我国着名的优质鸡品种,在上世纪末受到快大型肉鸡的冲击一度退出市场濒临灭绝。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优质鸡肉消费量与日俱增,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浦东鸡的品种价值和市场潜力再次突显。目前,杂交组合是优质鸡产业进行商品鸡育种的主要手段,而冷鲜鸡是优质鸡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培育以浦东鸡为核心品种的配套系并用于冷鲜销售与市场相契合。但目前对优质鸡肉质和微生物含量在冷鲜条件下变化规律的相关研究仍较为缺乏。本研究以浦东鸡为核心品种,选择仙居鸡、石歧杂鸡、清远麻鸡等地方优质鸡作为配套品种与浦东鸡构成四组三元杂交配套组合。通过配合力测定对二元杂交后代和三元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屠体性状、体尺性状、肉质性状等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分析。并对4℃冷鲜和-20℃冷冻条件下优质鸡肉的肉质和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浦东鸡和仙居鸡杂交起到了小型化和令开产日龄缩短的目的,培育到杂交组合三元杂交后代,120日龄公鸡活重小于2.5kg,母鸡小于2kg,屠宰率85%~90%,全净膛率62%~68%;(2)三元杂交后代90日龄时,石♂×(仙♂×浦♀)♀组合的活重更重,肌苷酸含量与其他组合商品鸡相近,在中速型优质肉鸡养殖生产中表现出更大优势,而商品鸡120日龄时,麻♂×(仙♂×浦♀)♀组合的肌苷酸含量最高,公鸡活重也达到了1.9kg,母鸡达到了1.5kg,在慢速型优质肉鸡养殖生产中表现出了更大优势,且所有组合三元杂交后代腹脂率都远低于杂交子一代;(3)平养商品鸡的全净膛率要显着高于笼养商品鸡,其他测定指标没有显着差异;(4)抑菌处理后的优质鸡产品在4℃、保鲜膜包裹条件下,5天内肌肉嫩度、含水量不发生显着变化,菌落总数处于安全范围;(5)-20℃冷冻到4℃解冻后,优质鸡屠体胸肌含水率和剪切力显着下降。本研究获得了以浦东鸡为核心品种且适用于实际生产的配套组合,探究了优质鸡肉质在冷鲜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为杂交组合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数据和重要参考,也为冷鲜优质鸡生产、销售企业以及管理部门制订产品货架期及监督管理标准提供基本数据参考。
屈会娟,王平,沈学善,潘海平,王晓黎,黄静玮,蒲志刚[9](2019)在《四川甘薯现代绿色薯业技术创新现状与未来研究重点》文中提出为推动四川甘薯绿色薯业进一步发展,对四川薯类创新团队在近5年(2014—2018年)甘薯产业上的主要科技创新进行总结与归纳,并提出未来5年(2019—2023年)的研究重点。结果表明:2014—2018年,四川薯类创新团队在优质专用型绵薯系列品种的选育与应用、甘薯高β-胡萝卜素生物强化育种与应用、优质专用甘薯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广方面取得较多的成果;2019—2023年将重点在优异种质利用与特色专用品种选育、生物技术在甘薯育种中的应用、脱毒种薯技术研究与良繁体系、周年绿色生产技术体系、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体系、轻简化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调控块根萌芽特性的关键基因及主食化加工产品与加工新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
孙浩元,张俊环,杨丽,姜凤超,张美玲,王玉柱[10](2019)在《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杏是原产中国的特色果树,有关杏的科学研究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种质资源研究作为基础性工作,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评价鉴定、指纹图谱和核心种质构建方面进展较好;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取得丰富成果,利用远缘杂交、实生选种、芽变、杂交育种等方法,以现代生物技术辅助,培育出大量新品种用于生产;开花生物学和光合生理研究为栽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在肥水高效利用方面进展相对滞后;采后生物学和贮藏保鲜研究工作较为系统深入,但在贮藏过程中如何保持果实的风味,仍然是研究的难题;杏肉和杏仁的加工产品多样,但深加工研究及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仍然不足。针对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
二、包装性状在优质鸡育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装性状在优质鸡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鹅不同大小肉瘤组织解剖特征及遗传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包装性状在家禽育种中应用 |
1.2 头部凸起性状在鸟类的研究现状 |
1.3 皮肤增生物在鸟类的研究现状 |
1.4 家鹅肉瘤性状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不同品种、不同日龄对鹅肉瘤性状形态学、组织解剖学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肉瘤形态学指标测定 |
2.2.2 试验样品采集 |
2.2.3 解剖结构观察 |
2.2.4 肉瘤皮肤组织内组织石蜡切片制作与观察 |
2.2.5 头骨标本制作与骨质凸大小测定 |
2.3 结果 |
2.3.1 不同鹅品种肉瘤及喙部形态学差异 |
2.3.2 不同品种、不同日龄肉瘤解剖学差异 |
2.3.3 不同品种、不同日龄肉瘤组织学差异 |
2.4 讨论 |
第3章 肉瘤大小与扬州鹅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关系 |
3.1 试验动物及试验方案 |
3.1.1 样品采集 |
3.1.2 血液采集 |
3.1.3 饲养管理 |
3.1.4 不同肉瘤大小鹅体重及体尺数据测定 |
3.1.5 不同肉瘤大小鹅肉品质测定 |
3.1.6 不同肉瘤大小鹅产蛋量及受精率统计 |
3.1.7 不同肉瘤大小鹅激素测定 |
3.1.8 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不同肉瘤大小对骨质凸影响 |
3.2.2 不同肉瘤大小对组织学影响 |
3.2.3 不同肉瘤大小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4 不同肉瘤大小对肉品质的影响 |
3.2.5 不同肉瘤大小对产蛋性能的影响 |
3.2.6 不同肉瘤大小对体内激素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4章 利用RNA-Seq技术挖掘决定扬州鹅肉瘤大小候选基因 |
4.1 样品采集 |
4.1.1 总RNA提取 |
4.1.2 测序流程 |
4.1.3 原始测序数据质控 |
4.1.4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
4.1.5 表达量分析 |
4.1.6 差异表达分析与富集分析 |
4.1.6.1 GO富集分析 |
4.1.6.2 KEGG富集分析 |
4.1.6.3 时序分析 |
4.1.6.4 WGCNA分析 |
4.1.6.4.1 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
4.1.6.4.2 数据预处理 |
4.1.6.4.3 模块识别 |
4.1.6.4.4 模块分析 |
4.1.7 差异基因Rt-qPCR验证 |
4.1.7.1 cDNA合成 |
4.1.7.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4.1.7.3 Rt-qPCR |
4.1.7.4 Rt-qPCR结果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RNA质量检测 |
4.2.2 测序数据统计 |
4.2.3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情况统计 |
4.2.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4.2.5 肉瘤发育过程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 |
4.2.6 不同大小肉瘤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 |
4.2.7 肉瘤发育过程时序分析 |
4.2.8 WGCNA分析 |
4.2.9 RT-qPCR验证结果 |
4.3 讨论 |
全文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北京油鸡快慢羽群体的鉴定以及羽毛发育、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北京油鸡品种介绍 |
1.2 鸡快慢羽表型分型及分子鉴定 |
1.2.1 鸡快慢羽表型分型 |
1.2.2 鸡快慢羽分子鉴定 |
1.3 快慢羽基因及其对鸡翼羽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1 快慢羽基因对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快慢羽基因对羽毛成熟度的影响 |
1.3.3 常染色体羽速基因及其对鸡翼羽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 快慢羽对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1.5 快慢羽对种公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北京油鸡快、慢羽分组表型和分子鉴定及亚群比例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试验动物 |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3 方法 |
2.3.1 试验分组 |
2.3.2 北京油鸡羽毛测定及观测方法 |
2.3.3 北京油鸡分子鉴定方法 |
2.3.4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结果 |
2.4.1 1日龄雏鸡表型鉴定北京油鸡快、慢羽及亚群比例 |
2.4.2 42日龄北京油鸡快慢羽分子鉴定结果 |
2.4.3 不同羽型北京油鸡母鸡主翼羽与覆主翼羽羽长比较 |
2.4.4 不同羽型北京油鸡公鸡主翼羽与覆主翼羽羽长比较 |
2.4.5 不同羽型北京油鸡10周龄背腹羽毛生长情况比较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不同羽型北京油鸡母鸡生产性能的比较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2.1 试验动物 |
3.2.2 主要仪器 |
3.3 方法 |
3.3.1 试验分组 |
3.3.2 育雏育成期体重测定方法 |
3.3.3 连产性状测定方法 |
3.3.4 蛋品质测定方法 |
3.3.5 数据分析方法 |
3.4 结果 |
3.4.1 不同羽型北京油鸡母鸡育雏育成期体重比较 |
3.4.2 不同羽型北京油鸡产蛋性能比较 |
3.4.3 不同羽型北京油鸡蛋品质比较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不同羽型北京油鸡公鸡繁殖性能的比较 |
4.1 引言 |
4.2 材料 |
4.2.1 试验动物 |
4.2.2 主要仪器和耗材 |
4.3 方法 |
4.3.1 育雏育成期体重测定方法 |
4.3.2 常规精液品质测定方法 |
4.3.3 精子动力学参数检测方法 |
4.3.4 受精率和孵化率比较方法 |
4.3.5 数据分析 |
4.4 结果 |
4.4.1 不同羽型北京油鸡育雏育成期体重的比较 |
4.4.2 不同羽型北京油鸡精液品质比较 |
4.4.3 不同羽型北京油鸡47周精液品质CASA结果比较 |
4.4.4 不同羽型北京油鸡公鸡受精率以及孵化性能的比较 |
4.5 讨论 |
4.5.1 不同羽型北京油鸡公鸡育雏育成期体重比较 |
4.5.2 不同羽型北京油鸡公鸡精液品质比较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鸡胫色性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鸡胫色性状简介 |
2 影响胫色的主要基因 |
3 与胫色相关的分子标记 |
(5)VGLL2基因对鸡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生物学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骨骼肌研究概况 |
1.1.1 骨骼肌的结构 |
1.1.2 骨骼肌的发育过程 |
1.1.3 成肌细胞向肌管分化的过程 |
1.1.4 影响骨骼肌增殖分化的相关基因 |
1.1.5 肌纤维的分类与肉品质的关系 |
1.2 VGLL2基因研究现状 |
1.2.1 VGLL2基因家族的发现与命名 |
1.2.2 VGLL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1.2.3 鸡VGLL2基因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引言 |
3. VGLL2表达特征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及组织样品采集 |
3.1.2 试验所用试剂及溶液配制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组织样品采集 |
3.2.2 组织DNA的抽提 |
3.2.3 性别鉴定 |
3.2.4 组织及细胞总RNA的抽提以及质量检测 |
3.2.5 反转录及cDNA质量检测 |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2.7 VGLL2在不同物种中表达数据的整合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性别鉴定 |
3.3.2 RNA质量及引物特异性检测 |
3.3.3 VGLL2在不同物种中表达数据的整合分析 |
3.3.4 VGLL2的时空表达谱和在肌肉组织中的时序表达谱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VGLL2基因调控鸡成肌细胞增殖功能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所用细胞 |
4.1.2 试验所用试剂及溶液配制 |
4.1.3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VGLL2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鉴定 |
4.2.2 人胚肾细胞293 (HEK293)的培养 |
4.2.3 重组腺病毒包装、扩繁及滴度测定 |
4.2.4 鸡原代成肌细胞分离、纯化和鉴定 |
4.2.5 鸡原代成肌细胞培养及传代 |
4.2.6 鸡VGLL2基因过表达和干扰效果验证 |
4.2.7 CCK8检测细胞活性 |
4.2.8 EdU检测细胞增殖 |
4.2.9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目的片段的扩增 |
4.3.2 目的基因同源重组入表达载体 |
4.3.3 重组腺病毒的包装、扩繁及滴度测定 |
4.3.4 鸡原代成肌细胞的鉴定 |
4.3.5 过表达和干扰VGLL2的干扰片段的转染效率检测 |
4.3.6 过表达VGLL2对鸡原代成肌细胞增殖影响的分析 |
4.3.7 干扰VGLL2对鸡原代成肌细胞增殖影响的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VGLL2基因调控鸡成肌细胞分化功能的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所用试剂及溶液配制 |
5.1.2 试验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鸡原代成肌细胞分离、纯化及鉴定 |
5.2.2 鸡原代成肌细胞培养和传代 |
5.2.3 qRT-PCR检测鸡肌细胞分化标记基因和VGLL2在成肌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表达 |
5.2.4 鸡原代成肌细胞转染 |
5.2.5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5.2.6 RNA反转录及cDNA质量检测 |
5.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qRT-PCR检测鸡肌细胞分化标记基因和VGLL2在成肌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表达 |
5.3.2 VGLL2促进成肌细胞分化标记基因的的表达 |
5.3.3 过表达VGLL2促进鸡原代成肌细胞分化 |
5.3.4 干扰VGLL2抑制鸡原代成肌细胞分化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VGLL2对鸡肌肉发育过程中肌纤维特性的影响 |
6.1 试验材料 |
6.1.1 试验动物 |
6.1.2 试验所用试剂及溶液配制 |
6.1.3 试验仪器 |
6.2 试验方法 |
6.2.1 腺病毒的纯化 |
6.2.2 试验设计和样品采集 |
6.2.3 组织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6.2.4 RNA反转录及cDNA质量检测 |
6.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6.2.6 鸡生长性能(平均日增重)的测定 |
6.2.7 石蜡切片的制备 |
6.2.8 肌纤维直径和密度的测定方法 |
6.2.9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腺病毒处理促进雏鸡VGLL2基因表达 |
6.3.2 腺病毒处理对AA鸡体重的影响 |
6.3.3 腺病毒处理对AA鸡肌肉发育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7. 结论 |
8.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6)广西四种地方鸡屠体、体尺和蛋品质性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肉鸡产业现状与冰鲜鸡发展趋势 |
1.2 广西黄羽肉鸡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广西地方鸡品种介绍 |
1.3.1 广西三黄鸡 |
1.3.2 灵山土鸡 |
1.3.3 东兰乌鸡 |
1.3.4 霞烟鸡 |
1.4 屠体性状研究进展 |
1.5 蛋品质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广西部分地方鸡体尺和屠宰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广西地方鸡蛋品质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7)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GPC-1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 |
1.1.1 稻米品质的评价标准 |
1.1.2 稻米品质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1.2 稻米蛋白质遗传研究 |
1.2.1 稻米蛋白质的组成及其营养价值 |
1.2.2 贮藏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1.2.3 稻米蛋白质的遗传变异与影响因素 |
1.2.4 稻米蛋白质性状QTL定位研究 |
1.2.5 稻米蛋白质含量相关基因克隆 |
1.2.6 稻米蛋白质营养品质遗传改良 |
1.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改良稻米品质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布与遗传变异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田间种植 |
2.2.3 近红外光谱测定稻米蛋白含量 |
2.2.4 凯氏定氮法测定稻米组分蛋白含量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稻米蛋白质含量在种质资源间的变异与分布 |
2.3.2 组分蛋白在种质资源中的变异与分布 |
2.4 讨论 |
2.4.1 稻米蛋白质含量变异广泛 |
2.4.2 谷蛋白含量变异是籼粳亚种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
第3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精细定位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田间种植 |
3.2.3 近红外光谱测定稻米蛋白含量 |
3.2.4分子连锁图构建与QTL检测 |
3.2.5 凯氏定氮法测定稻米组分蛋白含量 |
3.2.6 蛋白SDS-PAGE检测及染色 |
3.2.7 RT-PCR分析 |
3.2.8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双亲及CSSL群体中稻米蛋白质含量 |
3.3.2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
3.3.3 蛋白质含量QTL定位 |
3.3.4 qGPC-10精细定位及近等基因系构建 |
3.3.5 候选区段基因表达分析 |
3.4 讨论 |
3.4.1 CSSL在QTL定位中的应用 |
3.4.2 与前人稻米蛋白质含量QTL定位结果比较 |
3.4.3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精细定位策略 |
3.4.4 主效QTL育种价值 |
第4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克隆与功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田间种植 |
4.2.3 凯氏定氮法测定稻米组分蛋白含量 |
4.2.4 载体构建 |
4.2.5 DNA提取与分子标记分析 |
4.2.6 透射电镜分析 |
4.2.7 稻米理化性质测定 |
4.2.8 氨基酸含量测定 |
4.2.9 GUS活性定量测定 |
4.2.10 组织化学染色法 |
4.2.11 RT-PCR分析 |
4.2.12 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分析 |
4.2.13 核酸多样性及进化分析 |
4.2.1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qGPC-10候选基因的验证 |
4.3.2 qGPC-10的时空表达特征 |
4.3.3 OsGluA2具有多效性 |
4.3.4 OsGluA2促进蛋白体Ⅱ体积 |
4.3.5 启动子区单碱基差异造成功能性遗传变异 |
4.3.6 OsGluA2与籼粳分化有关 |
4.3.7 OsGluA2~(LET)的进化分析 |
4.4 讨论 |
4.4.1 qGPC-10育种中的应用 |
4.4.2 籼稻蛋白质含量高于粳稻的原因分析 |
4.4.3 贮藏蛋白基因调控机制 |
4.4.4 OsGluA2的驯化分析 |
第5章 全文总结 |
5.1 全文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部分实验详细步骤 |
附录二: 材料清单(1) |
附录三: 材料清单(2) |
附录四: 材料清单(3) |
附录五: 引物序列(1) |
附录六: 引物序列(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基于浦东鸡的四种优质鸡杂交组合的性能测定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中国优质肉鸡产业 |
1.1.1 优质肉鸡的概念和特征 |
1.1.2 优质肉鸡产业概况 |
1.2 优质肉鸡杂交组合选育 |
1.2.1 肉鸡育种方法 |
1.2.2 杂交组合选育 |
1.2.3 我国优质鸡杂交组合选育工作进展 |
1.3 浦东鸡及配套系相关地方鸡品种 |
1.3.1 浦东鸡 |
1.3.2 配套系相关地方鸡品种 |
1.4 冷鲜鸡及其产业发展趋势 |
1.4.1 肉鸡交易方式 |
1.4.2 我国冷鲜鸡产业发展情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设计和技术路线 |
2.1.1 杂交配套组合 |
2.1.2 杂交后代的性能测定 |
2.1.3 鸡屠体冷鲜及冷冻实验 |
2.1.4 技术路线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鸡只饲养管理方法 |
2.3.1 笼养 |
2.3.2 平养 |
2.4 鸡只屠宰及胴体处理 |
2.5 屠体性状和体尺外貌表型的测定 |
2.5.1 屠体性状 |
2.5.2 体尺外貌表型 |
2.6 肉质性状测定 |
2.7 菌落总数(Aerobic Plate Count,APC)测定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杂交组合二元杂交后代性能测定 |
3.1.1 二元杂交后代仔鸡孵化及体重增长情况 |
3.1.2 二元杂交后代母鸡产蛋记录 |
3.1.3 100 日龄及120 日龄二元杂交后代屠宰测定结果 |
3.1.4 三元杂交后代仔鸡孵化情况 |
3.2 杂交组合三元杂交后代性能测定 |
3.2.1 三元杂交后代仔鸡体重增长情况 |
3.2.2 90 日龄三元杂交后代屠宰测定结果 |
3.2.3 120 日龄三元杂交后代屠宰测定结果 |
3.2.4 120 日龄三元杂交后代(平养)屠宰测定结果 |
3.3 优质鸡胴体的冷鲜保藏和冷冻储存 |
3.3.1 冷鲜保藏 |
3.3.2 冷冻储存 |
4 讨论 |
4.1 配套系三元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和生产前景 |
4.2 优质鸡肉质及菌落总数在冷鲜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
5 结论 |
6 结束语 |
6.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9)四川甘薯现代绿色薯业技术创新现状与未来研究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甘薯现代绿色薯业技术创新现状 |
1.1 优质专用型绵薯系列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
1.1.1 提出以“带蔓收获、综合评判和多点鉴定”为核心内容的专用型品种选育新方法 |
1.1.2 选育的品种具有胡萝卜素含量和花青素含量高的突出特点 |
1.1.3 制定专用型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
1.2 甘薯高β-胡萝卜素生物强化育种与应用 |
1.3 优质专用甘薯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广 |
1.3.1提质增效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
1.3.2 提质增效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 |
1.3.3 创新甘薯成果转化新模式 |
2 四川甘薯现代绿色薯业未来五年(2019—2023年)研究重点 |
2.1 推进优异种质利用与特色专用品种选育 |
2.1.1 挖掘甘薯核心基因资源,丰富品质育种遗传背景 |
2.1.2选育特色优质专用型甘薯新品种 |
2.2 加强生物技术在甘薯育种中的应用 |
2.2.1 开展甘薯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研究 |
2.2.2 开展甘薯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研究 |
2.3 研究脱毒种薯技术与建设良繁体系 |
2.3.1 甘薯脱毒种苗高效扩繁关键技术研究 |
2.3.2 构建甘薯三代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
2.4 周年绿色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
2.4.1 研究特色甘薯提质增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
2.4.2 构建甘薯多熟种植新模式与周年生产供应体系 |
2.5 构建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体系 |
2.5.1 研究甘薯栽培主要环节机械化的关键技术 |
2.5.2 研究集成甘薯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
2.6 建立轻简化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
2.6.1 筛选抗病优质高产甘薯品种 |
2.6.2 建立绿色安全生产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
2.7 挖掘调控块根萌芽特性的关键基因 |
2.7.1 解析甘薯块根萌芽生理调控过程挖掘调控关键基因 |
2.7.2 探究生长素、赤霉素和油菜素内酯对块根萌芽调控机理 |
2.8 研究主食化加工产品与加工新技术 |
2.8.1 研究甘薯方便即食食品关键技术及新产品 |
2.8.2 研发甘薯茎尖特色营养蔬菜 |
3 结语 |
(10)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杏(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概况 |
1.1 科技论文发表情况 |
1.2 其他成果 |
2 种质资源与育种 |
2.1 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 |
2.2 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 |
2.2.1 种质资源表型与品质鉴定 |
2.2.2 种质资源分子评价 |
2.2.3 亲缘关系及演化研究 |
2.3 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
2.4 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
2.4.1 胚培养技术 |
2.4.2 离体快繁再生体系 |
2.4.3 功能基因鉴定与遗传转化 |
2.5 组学研究 |
3 生物学特性和栽培基础研究 |
3.1 开花生物学研究 |
3.2 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和水肥高效利用研究 |
3.2.1 果实生长发育 |
3.2.2 水分高效利用 |
3.2.3 肥料高效利用 |
3.3 光合生理及整形修剪 |
4 采后研究 |
4.1 采后生理特性 |
4.2 贮藏保鲜技术 |
4.2.1 冷藏 |
4.2.2 气调贮藏 |
4.2.3 保鲜剂处理 |
4.2.4 冰温贮藏 |
4.3 分级包装及加工 |
4.3.1 果实分级包装 |
4.3.2 杏肉和杏仁加工 |
5 展望 |
四、包装性状在优质鸡育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鹅不同大小肉瘤组织解剖特征及遗传基础[D]. 季王阳. 扬州大学, 2021
- [2]北京油鸡快慢羽群体的鉴定以及羽毛发育、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对比分析[D]. 江琳琳.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3]鸡胫色性状研究进展[J]. 李恒丰,郑煦灿,邓炳真.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20(10)
- [4]湘东鸡种质特性研究[D]. 吴昕.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5]VGLL2基因对鸡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生物学效应分析[D]. 李文雅. 河南农业大学, 2020
- [6]广西四种地方鸡屠体、体尺和蛋品质性状比较研究[D]. 吴强. 广西大学, 2020(02)
- [7]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GPC-1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D]. 杨宜豪. 扬州大学, 2020(01)
- [8]基于浦东鸡的四种优质鸡杂交组合的性能测定及分析[D]. 郑煜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9]四川甘薯现代绿色薯业技术创新现状与未来研究重点[J]. 屈会娟,王平,沈学善,潘海平,王晓黎,黄静玮,蒲志刚. 贵州农业科学, 2019(12)
- [10]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杏[J]. 孙浩元,张俊环,杨丽,姜凤超,张美玲,王玉柱. 果树学报,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