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银行会计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彤[1](2020)在《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学校《银行会计实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务院在2019年1月24日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它提出了要把职业教育优先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和教育改革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并同时提出了要努力培养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并且适应了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工学结合,在双元制等模式上,很及时的把新技术、新内容、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和标准,并有效的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训练。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日渐多样化和专业化,而会计类技能型人才正是中职学校着重培养的人才,所以作为中职学校,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成效,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适合上岗即工作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在《银行会计实务》这一课程中展开有关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教学实验,论证情境教学的应用在中职学校会计课程教学中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地推进了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银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改革,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实践性人才。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本章系统的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与之紧密相关的文献综述,并对此次研究中应用到的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创新点进行系统整理。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概述。对论文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情境教学法等概念进行界定;对本研究所主要基于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进行整理概述。第三部分,中职学校《银行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对《银行会计实务》课程与情境教学法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此论证情境教学法在中职《银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对吉林省内七所中职学校《银行会计实务》专业课的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并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分析问卷信效度,了解中职学校《银行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并总结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学校《银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将《银行会计实务》教材中的内容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结合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将教学分为常规教学和综合实训两个阶段。常规教学阶段按照银行日常业务流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六个模块,在综合实训阶段采取校外银行实践学习;设计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与实施并对常规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司账户银行汇兑业务知识结合会计模拟实验室AR智能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实践。第五部分,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学校《银行会计实务》课程应用的实施效果。通过课程的总评成绩、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和技能大赛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学校《银行会计实务》课程实践应用的实施效果,对实践进行应用评价并提出完善建议。第六部分,总结。对本文进行系统的总结,总结出研究的成果与研究的不足,为将来的研究工作提供详细的参考。
殷凯杰[2](2019)在《浙江兴业银行营业会计制度研究(1907-1947)》文中提出浙江兴业银行是民国时期着名的一家私营银行,成立于1907年,原本是作为浙江铁路公司的附属银行,存放其存款并长期为该行主要经营业务,兼营商业银行业务。到1915年浙江兴业银行开始改革,成为纯粹经营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以稳健经营,发展工商业为口号,开办储蓄部,发展储蓄,开展仓库货栈业务,营业成绩逐年上升,曾长期占据“南三行”之首。到1930年左右,分支行遍布全国,营业规模和经营成果达到顶峰,后因为与南京国民政府交恶以及抗日战争的影响,业务受损,发展艰难。到1952年响应公私合营的号召而结束因营业。浙江兴业银行的营业会计制度起初由于时代原因而采用传统簿记,至1915年银行改革时,方才使用新式簿记,并逐渐建立该行的会计组织机构。尔后在种种政治和经济层面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改进创新,到1935年制定出详细的会计规程,完善了该行的营业会计制度。本文的第一部分为浙江兴业银行营业会计制度发展的背景,简述了浙江兴业银行的发展,西式会计制度在国内的发展;第二部分介绍了浙江兴业银行的营业会计制度,就其会计科目、凭证式样、账簿格式、决算方法和仓库会计作了分析;第三部分将浙江兴业银行的营业会计制度和组织机构与民国时期着名的商业银行对比,得出民国时期的银行会计制度正在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并且其内容也越来越合理严谨,解释图文并茂,令人易懂;第四部分总结了浙江兴业银行营业会计变革的原因和影响。导致其变迁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推动着中国会计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当时银行业的交流,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浙江兴业银行营业会计制度的变迁对民国时期的会计制度变革有着补充与扶助的地位。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浙江兴业银行的营业会计变迁的个案,来为中国会计发展补充资料,并希望为当今中国的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提供一些可行的经验。
陈碧舟,张忠民[3](2017)在《近代中国银行会计制度变迁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是从银行业开始起步的,主要表现为西方复式借贷记账法的引进和应用。而影响华资银行会计制度变迁的两大因素分别是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并由此决定了其曲折的变迁路径:早期华资银行受市场引导,大力推行簿记改革,初显成效,但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各自为政,互不统一;在提倡"统制经济"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华资银行会计制度的形态又渐次演变为政府主导下的部分规范、统一。
冯波[4](2017)在《汉口《银行杂志》(1923-1927)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行杂志》是民国时期由汉口银行公会于1923年为促进汉口工商事情的发展,反映内地商情经济的发展状况,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商情资料而创办的一本经济新闻杂志。1920年,汉口银行公会正式成立,1923年全国银行公会第四届联合会议在汉口开会,同年《银行杂志》创办成为汉口银行公会主办的刊物,由汉口银行杂志社编辑、初版、发行,它依托汉口银行公会,汉口银行杂志社也设在汉口银行公会内。它仿照《银行周报》杂志的版式进行编排,即既有对时政问题的分析评论,又有对经济学术问题的研究撰述,使其达到评论与学术的完美融合。它重视经济思想和先进经济理论的介绍,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论。它关注国际经济问题研究,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经济问题的介绍从中获取经验,通过对远东国家经济问题的介绍从中吸取教训。他注重中国经济问题分析,将国际经验教训融合先进的经济理论,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本文试从期刊创办的情况以及所涉及的内容,对其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分析,从而来展现民国后期的经济思想脉络和特点,将史料与经济学的方法相结合,来考察期刊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及其现实价值。文章首次对《银行杂志》的总体概况进行了分析。《银行杂志》于1923年11月创办,至1927年停办,以半月刊的形式进行出版发行,逢每月一号和十六号出版,共计出版四卷。《银行杂志》以“促进银行事业,宣传银行消息”为主旨。将完善银行业法令、促进币制统一与研讨证券完善结合起来,突出其期刊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从而体现出《银行杂志》对民国汉口时期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性。《银行杂志》有着强大的编辑队伍,编辑队伍不但包括各个会员银行行员而且还有一些银行家和经济学家,所发表的文章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作者群体的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大多主要的作者都具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其中不乏有经济学界的名人、商界名人、文化界名人和政界名人。他们发表的文章,大多贴近现实,反映银行业现实发展的需求,其观点评论在当时具有解决时局困惑的作用。在对《银行杂志》进行整体框架描述之后,本文在第三、四章主要对《银行杂志》发表的文章进行归纳分类,分析解释,以期得到对杂志的整体认识。《银行杂志》内容纷杂,涉及到银行、金融、经济、财政、证券、关税等各个方面,根据《银行杂志》每年附录的总目录分类,其分为银行、公司、交换所,票据,租税,公债、库券、公司债,会计,关税、关税会议,交通,贸易,金融、币制、造币厂,经济,财政,实务,调查商约。鉴于总目录分类的繁多与纷杂,笔者对其进行归类,以其篇幅的多寡,内容的多少,对其进行归类研究。通过整理,文章决定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和阐述。第三章的分析对象是《银行杂志》中关于银行业相关问题的研究。杂志涉及银行制度、银行机构设置、银行行业规范、银行从业人员问题、银行业务发展、银行发展前景和问题等方面。笔者就分别对此进行研究,并从这些文章的介绍和评论中,寻找出当时银行业发展状况和演变路径,以及这些银行发展思想对当时学术界的影响和对现实学术研究的启示。作者以为,就历史作用来看,《银行杂志》上关于银行业发展的文章能很好地反映民国后期的金融经济发展过程,能反映从民国初期追求银行业发展和完善银行业的努力与追求。就现实价值来看,《银行杂志》上关于银行业建设的文章,为我们现在研究银行史提供了极大的史料支持。第四章分析了《银行杂志》中关于税收相关问题的文章。文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开征新税思想、改革旧税思想理论、税则修改和税收管理这三个方面。笔者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银行杂志》关于税收的文章进行了评介,并从中描绘出在当时中国征收的征收种类,税种变革的原则和税收管理等方面问题。杂志文章给笔者几点启示其一,《银行杂志》上所介绍的关于税种的改制文章,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以西方国家税为参照,学者们希望通过对这些西方税种的介绍和评价,为当时政府制定开征新税政策提供一定依据;其二,凡改革旧的税种,其最终目的是为税收服务的,税种的存废问题是以现实为依据,都与国民经济问题息息相关;其三,期刊关于税制改革和税收管理思想并不完全以西方圭臬,并不是全盘接受的,作者们更多地考虑西方税收管理本土化问题,使之更适合中国国情。在文章的结语部分,笔者对《银行杂志》进行了总体考察,分析了《银行杂志》积极影响因素,即它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以及现实启示,同时也考察了《银行杂志》存在的局限性,以期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
白韵琳[5](2017)在《试析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银行而言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保证会计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提高银行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因此一个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监督会计工作,提升会计人员各项素养,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能够起到至关的作用。下文中笔者对于内控工作制度在银行管理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对当前银行内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影[6](2016)在《浦发银行会计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繁荣,国内许多企业不断成长涌现出来。企业迫切的需要各种金融服务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防范各种经营风险,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就成为了首要任务。会计岗位是商业银行资金运行和业务流程的基础操作平台,在以资金管理为首要任务的银行业,会计操作贯穿于资金的存贷、汇兑、划转等业务流程中,因此,对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在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尤为重要。浦发银行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贯穿于经营的全过程。从浦发银行现状来看,会计风险是其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只有结合银行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自身的风险控制理论并对操作风险加以管理,才能保持浦发银行的稳健经营,实现科学发展。银行会计风险的内部控制对于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其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论文以浦发银行会计风险的内部控制为研究课题,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展开对浦发银行会计风险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结合银行会计风险内部控制理论,对浦发银行会计风险在内部控制上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了认真剖析,识别出影响浦发银行会计风险内部控制最主要的问题:会计风险内控环境薄弱、对于会计风险的评估技术滞后、对会计风险的内控措施不健全、会计风险内控信息交流及反馈沟通不畅、对会计风险的内控监督有欠缺。这些问题导致浦发银行会计风险内部控制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而制约了浦发银行经营战略的实施和进一步做大做强。对于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提出了会计风险内部控制的优化建议,即会计风险评估指标的进一步量化,会计风险内控制度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及监督力度的加强,会计内控信息交流体系的畅通,建立会计风险的内部控制预警机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改善策略。
赵婉旭[7](2015)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清算银行下的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BCBS)为了标准化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管控制度,提升国际金融领域风险管控能力,在2004年推出了着名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该协议包含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信息披露[1]。信息披露的好坏决定了市场约束实施效果的强弱,因而当前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尤其是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出现了很多新的经济事项,这对现阶段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对银行业的监管水平、提高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的透明度、加强银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挑战。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还存在披露的信息不真实、披露的方式不规范、披露的程序不统一,披露的受众范围比较窄、披露的信息可比性差等主要问题,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还很不健全。因此,立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借鉴国际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措施,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完善银行业监管水平、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促进我国银行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有着显着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而展开深入的研究,紧紧围绕着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而开展。从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文献综述入手,结合有关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学和法学基础,回顾了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历史发展进程,综合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六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和中国会计准则的框架下,从外部监管机构层面、理论界制度设计层面、银行自身治理结构层面、独立客观第三方审计层面等提出了完善和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若干建议。
黄万银[8](2014)在《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及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职业生活是个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生活品质与职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合格的职业从业者不仅需要专业的技能,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个人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促进个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职业道德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道德的发展作为员工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部分,受到党中央和社会格外的重视。职业道德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枢纽,其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提升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首先要正确理解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含义和内涵,再根据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深入分析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对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从现代化的视角去看待并研究当代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已成为一个现实又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为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妥善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问题、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这一课题。第一部分: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相关阐述。首先概括了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含义,其次介绍了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最后阐述了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价值,对后面部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部分: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这部分笔者从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规范的内容入手、结合案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的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为第三部分提出合理建议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育的策略。在深入分析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对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育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改善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积极的研究。
程晶晶[9](2014)在《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分离与协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高负债经营模式决定了银行业的高风险。经济全球化造成了金融全球化,金融成为了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不仅关系到存款人的利益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银行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乃至经济全局的安全。因此,商业银行在正常营运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遵守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提供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还要遵守监管当局制定的监管规则,披露风险管理信息。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由于顺周期效应备受指责,会计准则一度被认定为危机的元凶。虽然外部政治影响逐渐减少,人们渐渐认识到金融监管失调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会计只是做了替罪羊。但是这个事实证明会计准则与金融稳定之间的联动性上升,监管当局、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也都呼吁准则制定机构考虑监管需求。基于对该事实的思考,本文确定了最初的想法,一方面,会计准则不应该替监管规则担责,另一方面,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有协调的现实需求。这个想法开启了本文的构思,有必要对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从中发现某些问题找到某种答案。银行会计准则是会计业务处理中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全部过程的规范和标准。监管规则是监管当局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对银行系统进行微观、中观、宏观的监管而设立的规范和标准。监管指标的计算必须以会计信息为基础,会计准则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监管指标的效用。没有了会计准则的支持,监管规则将无从制定也无法实施。但是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监管规则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着重于解决监管资本与风险的挂钩。显然二者从整体构成到具体规定都有很大的不同,归根结底是因为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的不同。金融危机中监管当局呼吁会计准则应该考虑金融稳定的监管目标,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表示担忧,要求准则制定机构采用更具前瞻性的资产减值模型。但是目标是理论的起点,我们必须处理好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关系,不能损害会计准则的独立性,不能让会计无辜受责。所以,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在某些原则问题上需要分离。分离不是割断二者的联系,而是促进二者的联系,使二者更好的协调,实现二者优化资源配置、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共同目标。二者的联系决定了二者协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二者在具体规定上差异的缩小是联系二者的关键措施。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二者关系的分析,包括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二者关系,先要对二者自身有足够的了解。因此本文对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演变历程进行了详细清晰的回顾和总结,每个方面都从国内、国外两个维度来展开。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之前,我国的银行会计规范标准体现在相关会计制度上,而会计准则中尤其以金融工具准则与商业银行的关系特殊且紧密,所以本文主要总结了银行制度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演变。同样,在监管规则方面,本文首先总结了国际监管规则的代表——巴塞尔协议从Ⅰ到Ⅲ的发展历程,然后又对我国的监管规则做出了总结。在充分了解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基础上,紧接着本文就从中归纳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体现在,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具有理论上的统一性,会计准则是监管规则的基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能够加强市场约束。但是二者从整体构成到具体规定都有明显的不同,在具体规定方面本文选取了5个问题来总结,分别是会计资本与监管资本的区别、金融资产分类的区别、公允价值计量立场的不同、贷款减值损失计提的不同和信息披露的不同。其次在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展开对二者分离与协调的研究,二者分离的原因,分离应该做什么,分离的后果是什么;二者为什么要协调,怎样才能实现协调。二者的联系说明二者需要协调,二者的区别提供了联系二者的可操作性。只要缩小二者在具体规定上的差异,就可以实现二者的协调。但是在分析了二者区别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二者在某些原则问题上需要分离,只有分离才能更好地相互联系。所以本文总结了公允价值计量和贷款减值损失计量两个问题来说明本文意指的分离。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不能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会计每每在危机之后备受指责,说明会计准则自身还是有不足之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应该在坚持会计独立性的基础上,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维护金融工具市场的良性发展。预期损失模型的提出可以看做准则制定机构向监管当局的妥协,但是预期损失模型的合理性存在疑问。本文认为真正有必要确认的是已发生未识别损失,这是改进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关键。监管规则是以会计准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质量的提高当然也有利于监管规则的作用发挥。既然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二者协调配合不仅有利于共同目标的实现,还能为商业银行减少合规成本,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协调不是指融合,而是指配合,本文从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两方面提出了协调的建议。针对二者关系中具体规定的区别,本文也分别给出了缩小二者的具体差异的建议。本文最终得出的结论有三点:一是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应该符合会计准则理论框架。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在公允价值计量、贷款减值损失计提方面需要分离并行,只有这样才能兼顾二者目标的实现,才能既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又维护了存款人的利益。二是为了减少商业银行的合规成本,也为了减少会计准则无辜受责的可能性,银行会计准则应该充分考虑监管需要,为监管规则的制定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二者分歧之处尽可能减少差异实现协调。三是,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毕竟属于两个不同领域的规则,在具体差异消除方面还有很多实际的困难,所以二者应该朝着共同的目标共同改进。本文的贡献在于,首先,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是跨学科跨领域的两种规范,直接研究二者关系的论文很少,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新意。其次,本文对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分离与协调都进行了研究,并没有把二者割裂开来,在研究思路上比较完整。但是本文还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没有考虑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在套期会计上的区别;二是无论是分离还是协调,本文都只是选取有限的问题来讨论,可能存在不全面性;三是在协调建议方面,由于理论功底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还有补充完善的空间。
沈艳[10](2014)在《谢霖先生银行会计思想研究 ——以中国银行初创期会计制度改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会计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它的发展具有历史性。中国会计有它自己独特的产生、发展环境背景,中国封建制度下,会计商业人士在封建经济的社会地位影响了中国会计着作的发展、留存。近代时期,引进了19世纪日本银行新式簿记的理论和方法,银行的业务虽然比较简单,主要是处理与现金有关的业务,但是它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的中式银行会计,对中国当时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当代银行会计与近代银行会计的异同,它在很多方面为当代银行会计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中,中国近代银行会计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中国从旧式会计是怎样走向新式簿记的,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中国第一注册会计师谢霖先生,有着什么样的银行会计思想,作为中国银行的总司帐,他有哪些先进的银行会计思想,他的银行会计思想对新式会计的改革起了哪些作用。
二、我国银行会计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银行会计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学校《银行会计实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3.综合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点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 |
1.情境 |
2.情境教学法 |
(二)相关理论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情境认知理论 |
3.混合式学习理论 |
三、中职学校《银行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
(一)《银行会计实务》课程与情境教学法的关系分析 |
1.《银行会计实务》课程需要情境教学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
2.情境教学法能够满足《银行会计实务》教学要求 |
(二)中职《银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调研统计分析 |
1.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访谈设计 |
(3)问卷设计 |
(4)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
2.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
(1)任课教师情况调查分析 |
(2)教师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
(3)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分析 |
(4)考核方式分析 |
3.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
(1)学习动机分析 |
(2)学习习惯分析 |
(3)学习方式分析 |
(4)学习评价分析 |
(三)中职《银行会计实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
1.现代教学手段应用落后 |
2.实践环节比重不足 |
3.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
4.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单一 |
四、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学校《银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
(一)情境教学法下中职《银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
1.常规教学内容设计(1-13 周) |
2.综合实训教学内容设计(14-18 周) |
(二)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设计 |
1.情境教学的组织准备 |
2.情境教学的模拟演练 |
3.情境教学的评价反思 |
(三)情境教学法下中职《银行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 |
1.课前教学分析 |
2.教学过程 |
3.教学流程实施细则 |
五、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学校《银行会计实务》课程应用的实施效果 |
(一)课程总评成绩对比分析 |
(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结果对比分析 |
1.学习兴趣调查对比 |
2.学习习惯调查对比 |
3.学习方式调查对比 |
4.学习效果调查对比 |
5.学生满意度调查对比 |
(三)技能大赛成绩对比分析 |
(四)情境教学法在中职《银行会计实务》课程实践应用评价及反思 |
1.实践应用评价 |
2.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建议 |
六、结论 |
(一)总结与展望 |
(二)研究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任课教师访谈问题 |
附录二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 |
附录三 情境教学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浙江兴业银行营业会计制度研究(1907-194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0.2 基本内容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
0.3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1 浙江兴业银行营业会计制度的发展背景 |
1.1 浙江兴业银行简介 |
1.1.1 浙江兴业银行的成立 |
1.1.2 浙江兴业银行的发展 |
1.1.3 浙江兴业银行的结束 |
1.2 西式会计制度在中国发展中的摩擦 |
1.2.1 西式会计制度发展简述 |
1.2.2 西式会计制度的引进 |
1.2.3 中国国内金融界对西式会计制度的态度 |
1.2.4 西式会计制度发展引发中国国内会计改(良)革之争 |
2 浙江兴业银行营业会计制度 |
2.1 清末民初营业会计概况 |
2.1.1 中国旧式金融机构会计制度的概况 |
2.1.2 中国新式金融机构会计制度的概况 |
2.2 浙江兴业银行营业会计组织的形成 |
2.3 浙兴会计科目的确定 |
2.4 浙兴营业会计凭证的运用 |
2.5 浙兴营业会计的记账方法 |
2.6 浙兴营业会计的帐簿系统 |
2.7 浙兴营业会计报告 |
2.8 仓库会计 |
3 浙江兴业银行营业会计制度与其他银行会计制度的比较 |
3.1 与中国银行相比较 |
3.1.1 组织沿革的对比,中国银行贵在统一管理,浙兴贵在灵活调度 |
3.1.2 营业会计制度的对比,中国银行由日式转为英式,浙兴在仿日式上改革 |
3.2 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相比较 |
3.2.1 组织沿革的对比,上海银行注重会计领导人事,浙兴则不然 |
3.2.2 营业会计的对比,上海银行采美式,浙兴不同 |
3.3 与金城银行相比较 |
3.3.1 组织沿革的对比,金城银行总经理处集中权力,浙兴权力集中于董事会 |
3.3.2 营业会计的对比,均为日式的基础上的改良 |
3.4 总结 |
4 浙江兴业银行营业会计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
4.1 浙江兴业银行营业会计变革的原因 |
4.1.1 内因 |
4.1.2 外因 |
4.2 浙江兴业银行营业会计变革的影响 |
4.2.1 对浙兴自身的影响 |
4.2.2 对社会和金融界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近代中国银行会计制度变迁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代银行会计制度变迁中的自发因素———市场力量 |
二、近代银行会计制度变迁中的行政因素———政府力量 |
三、近代银行会计制度变迁中两大因素的比较 |
1. 在华资银行会计制度变迁中, 市场因素起到基础性作用, 政府因素起到催化完善作用。 |
2. 市场因素引致的制度变迁交易成本较大, 政府因素引致的制度变迁交易成本较低。 |
3. 市场因素导致银行会计制度呈现渐趋分化的态势, 政府因素导致银行会计制度部分整合统一。 |
四、基于现代公共物品理论的分析 |
1. 各银行之间会计对接所导致的竞争性。 |
2. 各银行会计改革中沉没成本所导致的竞争性。 |
3. 其他社会群体解读银行会计信息所导致的竞争性。 |
(4)汉口《银行杂志》(1923-1927)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主要任务和内容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本论文的创新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汉口银行公会的成立和《银行杂志》的创办 |
第一节 汉口银行公会的创办及其活动 |
一、开埠以来汉口内外经济发展状况 |
二、汉口银行公会的成立 |
三、汉口银行公会的组织和活动 |
第二节 《银行杂志》的创办 |
一、各种经济类报刊杂志涌现 |
二、《银行杂志》的创办 |
第二章 《银行杂志》的概况分析 |
第一节 《银行杂志》的基本面貌及运营 |
一、资金的筹集 |
二、《银行杂志》的出版发行 |
三、办刊方针 |
第二节 《银行杂志》编者与作者简介况 |
第三节 《银行杂志》的栏目设置与文献统计分析 |
一、栏目设置 |
二、文献统计 |
第三章 《银行杂志》的银行业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各国银行制度的研究 |
一、中央银行制度类型的介绍 |
二、世界各国银行制度的共同趋势 |
三、我国的银行制度及中央银行任务和条例 |
第二节 《银行杂志》中关于银行建设问题研究 |
一、关于银行新机构建设的讨论 |
二、关于银行会计制度的阐述 |
三、关于银行业务相关专业名词的规范问题 |
第三节 《银行杂志》关于银行从业人员问题的介评 |
第四节 《银行杂志》中关于我国银行业务和发展问题研究 |
一、关于银行业务相关问题的讨论 |
二、关于银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探讨 |
第四章 《银行杂志》关于税收问题研究 |
第一节 《银行杂志》关于开征新税思想研究 |
一、所得税 |
二、遗产税 |
三、印花税研究 |
第二节 《银行杂志》关于改革旧税思想的研讨 |
一、盐税的相关问题 |
二、关税相关问题 |
第三节 税则修改和税收管理思想的进步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试析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概述 |
二、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
1. 银行规章制度落实的重要保证 |
2. 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 |
3. 强化会计工作的标准 |
4. 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
5. 减小经济性案件的发生几率 |
三、目前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
1. 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工作存在滞后性 |
2. 银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待加强 |
3. 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 |
四、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工作的途径 |
1. 健全会计内控体系 |
2. 加强监督评价机制 |
3.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
五、结束语 |
(6)浦发银行会计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
1.3.1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含义 |
1.3.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分类及特点 |
1.3.3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
1.4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会计风险的相关性 |
1.4.1 内部控制不完善是导致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
1.4.2 加强内部控制是管理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途径 |
2 浦发银行会计风险内控现状及内控失败案例分析 |
2.1 浦发银行组织概况 |
2.2 浦发银行会计风险内控建设 |
2.2.1 会计风险识别管控 |
2.2.2 重要会计业务集中化处理制度 |
2.2.3 实施银行会计条线管理 |
2.2.4 开展会计业务事中事后监督 |
2.3 浦发银行会计风险内控现状 |
2.4 银行会计风险内部控制失败案例及其原因分析 |
2.4.1 银行会计票据结算风险案 |
2.4.2 银行会计印章保管不善案 |
2.4.3 银行会计后督审核失效案 |
3 浦发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3.1 浦发银行会计风险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识别 |
3.2 浦发银行会计风险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1 会计风险内控环境薄弱 |
3.2.2 对于会计风险的评估技术滞后 |
3.2.3 对会计风险的内控措施执行不力 |
3.2.4 会计风险内控信息交流及反馈沟通不畅 |
3.2.5 对会计风险的内控监督有欠缺 |
4 加强浦发银行会计风险内部控制的建议 |
4.1 营造有利于会计风险内部控制的环境 |
4.1.1 优化组织及员工结构 |
4.1.2 提高内部审计的执行力 |
4.1.3 重视会计人员业务培训 |
4.1.4 加强会计风险的内控文化建设 |
4.2 细化银行会计业务的内部控制目标 |
4.3 科学的设置和量化会计风险指标 |
4.4 完善有关会计风险的内控制度 |
4.5 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及监督力度 |
4.6 建立更加通畅的会计内控信息交流体系 |
4.7 建立会计风险的内部控制预警机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研究 |
1.2.2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基本框架 |
第2章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
2.1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含义 |
2.2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
2.2.1 效用性原则 |
2.2.2 公允价值计量原则 |
2.2.3 成本效益原则 |
2.3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有效市场假设理论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调研情况 |
3.1 调研目的和方法 |
3.2 我国6家商业银行共案研究 |
3.3 中国光大银行的个案研究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
4.1.1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充分性不足 |
4.1.2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不足 |
4.1.3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不足 |
4.1.4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可比性不足 |
4.1.5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不完善 |
4.2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成因分析 |
4.2.1 法律法规层面的原因分析 |
4.2.2 外部监管层面的原因分析 |
4.2.3 供需层面的原因分析 |
4.2.4 公司治理层面的原因分析 |
4.2.5 人才和技术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
5.1.1 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操作指引 |
5.1.2 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会计制度 |
5.2 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 |
5.3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
5.4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技术和人才储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及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第一章 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相关阐述 |
一、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含义 |
(一) 道德的含义 |
(二) 职业道德的含义 |
(三) 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内涵分析 |
二、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
(一) 爱岗敬业 |
(二) 诚实守信 |
(三) 守法合规 |
(四) 客观公正 |
(五) 文明服务 |
(六) 廉洁自律 |
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价值 |
(一) 维持商业银行规范经营的必要条件 |
(二) 促进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
(三) 维护民生利益的应有之意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 |
一、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表现积极的一面 |
(一) 热爱自己的岗位 |
(二) 服务意识不断加强 |
(三) 守法合规意识逐步提高 |
二、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 |
(一) 职业道德观念较为淡薄 |
(二) 诚信意识不够 |
(三) 廉洁自律意志力不坚定 |
(四) 保护客户信息的行为存在偏差 |
(五) 缺乏钻研专业技能的精神 |
(六) 违背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原则 |
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 |
(二) 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 |
(三) 内控制度和考核晋升机制不科学 |
(四) 经济利益驱动,个人职业道德滑坡 |
第三章 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育的策略 |
一、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
(一) 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宣传诚信的良好风气 |
(二) 加强信用档案制度建设 |
(三) 完善社会信用监督体系 |
二、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职业道德良好氛围 |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
(二) 借鉴国外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
(三) 培育诚实守信的银行企业文化 |
三、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
(一) 有的放矢拓展教育内容 |
(二) 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 |
(三) 实施灵活的教育方法 |
四、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
(一) 完善职业法规 |
(二) 加强行业道德制度建设 |
(三) 完善银行业内部激励机制 |
五、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应加强职业道德自我教育 |
(一) 自觉抵制不良行风影响 |
(二) 主动学习,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
(三) 积极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分离与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银行会计制度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 |
1.2.2 关于监管规则的研究成果 |
1.2.3 关于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分离与协调的研究成果 |
1.3 论文的思路、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贡献与不足 |
2. 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演变 |
2.1 银行会计准则的演变 |
2.1.1 我国银行会计准则的演变 |
2.1.2 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演变 |
2.2 监管规则的演变 |
2.2.1 巴塞尔协议 |
2.2.2 我国的监管规则 |
3. 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联系与区别 |
3.1 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联系 |
3.1.1 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统一性 |
3.1.2 会计准则是制定监管规则的基础 |
3.1.3 高质量会计准则能够加强市场约束 |
3.2 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区别 |
3.2.1 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整体区别 |
3.2.2 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具体区别 |
4. 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分离 |
4.1 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分离原因 |
4.1.1 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的区别 |
4.1.2 会计准则的独立性 |
4.2 两大重要问题的分离建议 |
4.2.1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 |
4.2.2 完善贷款损失减值计提 |
4.3 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分离后果 |
5. 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协调 |
5.1 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协调原因 |
5.1.1 会计准则应该适当考虑监管需求 |
5.1.2 降低商业银行的合规成本 |
5.2 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协调建议 |
5.2.1 资本确认的协调 |
5.2.2 金融资产分类的协调 |
5.2.3 贷款减值准备的协调 |
5.2.4 信息披露的协调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谢霖先生银行会计思想研究 ——以中国银行初创期会计制度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谢霖先生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介绍 |
1.4.3 文献研究 |
1.4.4 调查研究 |
1.4.5 历史研究 |
1.5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期间 |
1.5.3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三角帐 |
2.1.2 银行簿记 |
2.1.3 国内当代银行会计学综述 |
2.2 馆藏文献综述 |
2.3 总结 |
第3章 中国传统的银行会计思想 |
3.1 中国传统银行会计概述 |
3.2 钱庄业的会计组织结构 |
3.3 钱庄业的会计方法 |
3.3.1 账簿设置与运用 |
3.3.2 记账方法与结算方法 |
3.4 钱庄业会计制度 |
3.4.1 转账制度 |
3.4.2 现金管理与核算制度 |
3.4.3 年终结账制度 |
第4章 初创之前的中国银行和谢霖先生 |
4.1 由大清银行到中国银行 |
4.2 谢霖先生简介 |
第5章 谢霖进入中国银行之后的银行会计改革 |
5.1 大清银行会计的改良 |
5.1.1 会计账簿的设置与运用 |
5.1.2 大清银行的会计方法 |
5.2 中国银行的新式簿记方法 |
5.2.1 新式簿记法的运用 |
5.2.2 中国银行的会计组织 |
5.2.3 中国银行的会计制度 |
5.2.4 中国银行会计方法 |
5.3 新式记账方法对传统的突破 |
第6章 谢霖先生提倡的银行会计改革 |
6.1 会计核算 |
6.1.1 统一银行会计科目 |
6.1.2 废除日记账、总账 |
6.1.3 未达帐 |
6.1.4 呆账 |
6.2 原始凭证 |
6.2.1 背书 |
6.2.2 支票 |
6.2.3 《中国会计史稿》描述的会计凭证改革 |
6.3 对银行会计的贡献 |
6.3.1 会计人才的培训班 |
6.3.2 银行会计学术研究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1.1 关于谢霖先生银行会计贡献的已有研究成果 |
7.1.2 本文关于谢霖先生银行会计思想的研究成果 |
7.2 不足 |
7.3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谢霖先生的文献 |
期刊论文 |
着作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四、我国银行会计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学校《银行会计实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思彤.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2]浙江兴业银行营业会计制度研究(1907-1947)[D]. 殷凯杰. 辽宁大学, 2019(01)
- [3]近代中国银行会计制度变迁影响因素分析[J]. 陈碧舟,张忠民. 上海经济研究, 2017(11)
- [4]汉口《银行杂志》(1923-1927)研究[D]. 冯波.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4)
- [5]试析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J]. 白韵琳. 商场现代化, 2017(02)
- [6]浦发银行会计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D]. 王影. 天津商业大学, 2016(04)
- [7]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 赵婉旭. 吉林财经大学, 2015(03)
- [8]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及培育研究[D]. 黄万银. 西南大学, 2014(10)
- [9]银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分离与协调研究[D]. 程晶晶.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10]谢霖先生银行会计思想研究 ——以中国银行初创期会计制度改革为例[D]. 沈艳.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6)
标签:会计论文; 会计准则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