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vestigation on acoustic holography reconstruction of scattering field of target(论文文献综述)
樊小萌[1](2021)在《浅海波导环境下目标散射特性与声场重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下目标的声散射特性对目标识别、分类及声场调控等应用具有重大意义,但浅海波导环境下声波的传输多径效应严重,这导致接收信号失真严重,无法分析目标的散射特征。此外,在实际环境中,除了目标的散射回波之外,接收传感器接收数据中包含来自其他物体和声源的干扰波。因此,如何在波导环境下利用接收声压数据重建目标的散射特征及散射声场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利用浅海波导环境下垂直线阵的接收数据实现了位置未知的目标散射函数重构。其中,在对未知目标定位时,常规匹配场处理的点扩展函数不具有全局严格移位不变性。本文证明,在相同有效模号的情况下,点扩展函数保留了移不变性,因此可以通过Richardson-Lucy(R-L)算法与传统匹配场处理解卷积,为主动信号的模分解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其次,利用消声水池试验数据验证了定位方法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在对目标散射特征重构时,本文定义了主动信号的模幅度。通过模态分解估计每个频率处信号的模幅度,并联合目标位置信息,准确重构出有效模号相对于垂直角度的宽带目标散射频谱。本文其次结合辐射声场重构的原理方法,利用近场测量的总声压数据重构了任意位置处的目标散射声场。在利用等效源重构目标散射声场的实验仿真中,通过分析等效源形状、等效源个数与参考水听器空间位置等因素对散射声场重构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远场目标散射声场重构的方案。本文最后结合千岛湖试验数据,利用与目标同形的等效源重构各水听器位置处的目标散射声场,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论证基于等效源法重建散射声场的可行性。
姜景宁[2](2020)在《分布式MIMO声呐目标检测和成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下目标探测包括检测、定位、跟踪和识别四个方面。与被动目标探测相比,主动声呐探测除了受目标信号散射起伏和水声信道的空-时-频变化影响外,还受到混响干扰的限制,导致在浅海环境,传统的单基地或双基地声呐探测性能下降。分布式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MIMO)声呐利用空间分集,通过非相干处理,在提高对目标检测性能与定位精度的同时,增强探测的稳健性。由于发射机和接收机在空间上充分分开,分布式MIMO可以获得目标在不同方位的散射信息,对目标进行逆散射成像。本文首先研究分布式MIMO声呐信号模型。主动声呐探测系统需要在混响中分辨目标回波,提升信混比。因此,本研究从发射端的有效照射和接收端高分辨处理两方面入手。根据声呐方程,有效照射就是将发射能量集中在所感兴趣的目标,减少发射能量泄露到混响区域。为此,侧重研究分布式时反MIMO声呐和分布式相控MIMO声呐。通过发收互动的迭代方式,将发射能量聚焦在目标处,从而抑制混响、提高信混比。在接收端高分辨处理中,将宽带波束形成和时域匹配滤波的输出进行二维解卷积处理,减小模糊度函数的主瓣宽度,并降低其旁瓣级,提高水平均匀接收线阵在角度-时延平面内的分辨力,实现从混响中有效辨识目标回波信号。该方法与分布式MIMO处理相结合能进一步提升声呐系统的目标检测和定位性能。在目标检测和定位的基础上,本文着重研究了分布式主动探测系统的逆散射成像问题。水声探测中的目标,通常是由若干个简单流线型物体组合而成,其散射特性与角度、频率和目标形状尺寸相关。传统主动声呐探测研究中,将目标看作具有特定散射强度的点目标,忽略散射波包含的与目标形状相关的信息。在散射声场模型研究中,本文推导了波导下垂直放置的有限长实心刚性圆柱体的散射声场,并研究环境参数和目标类型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在对目标定位后,根据宽带信号照射目标的回波信息,运用逆散射成像方法反演球体和圆柱体的截面形状。与自由场情况不同,浅海波导中目标散射的模耦合转换和多模传播会导致成像结果中出现失焦和重影现象。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相位共轭信道解卷逆散射成像方法和基于稀疏重构的信道解卷逆散射成像方法,实现了对目标边界高分辨重建。其中前者采用时反传播的思想,降低水声信道对逆散射成像的影响。后者利用水声信道的稀疏性,通过辨识多径分量,分析多径在角度-时延上的分布特征,解决多径效应导致的重影现象和多径传播的群速度小于声速导致的失焦现象。运用稀疏重构方法对目标回波的高分辨,能进一步抑制旁瓣、提升成像质量。同时,也可以解决因多径导致分布式MIMO声呐正交波形相关性增大问题。计算机数值仿真和试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分布式MIMO声呐相对于双基地声呐在抑制混响、提高目标定位精度上有优势。与常规波束形成相比较,二维解卷积波束形成方法在角度-时延平面内有更高的分辨力。在实现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试验结果也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逆散射成像方法的有效性。
张宇涵[3](2020)在《水下结构噪声源声场重建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噪声源的测试与分析是减振降噪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机械振动系统中查找主要噪声源的位置,确定噪声源的空间分布,可以为减振降噪措施的正确实施提供依据,为提升潜艇的声隐身性能,保障其隐蔽作战能力。针对潜艇内部机械结构复杂,源多密集且耦合严重,各噪声源之间具有较强相干性等问题,如何选择和使用适合的水下结构噪声源声场重建方法,确定主要噪声源的空间分布及相对强度大小,是实施减振降噪措施的先导条件,因此开展水下结构噪声源声场重建方法的适用性分析对于实际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水下结构噪声源辐射声场特性分析入手,综合分析了边界元方法、波叠加方法、Kirchhoff近似方法及单元辐射叠加法的适用情况,建立了由结构表面振动到声场间的声传递关系,并基于单元辐射叠加法构建了水下典型结构(有限长简支圆柱壳)的矢量声场模型,并仿真验证了模型在不同频段声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基于水下结构噪声源的声辐射特性,推导得到矢量阵的声传递矩阵,并根据近场声全息方法实现低频情况下的声场高精度重建;聚焦波束形成方法在中高频情况下实现噪声源的等效声源分布重建,因此论文主体研究脉络是采用全息—聚焦综合声场重建方法以保证在全频段可以获得具有较为理想的声场重建结果。本文重点研究了全息—聚焦综合声场重建方法。在低频段,基于单元辐射叠加法构建的矢量声场模型,分别采用复声压及复质点振速数据进行了结构声源表面振速的重建。通过理论推导及仿真对两种情况下的误差敏感性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复质点振速的重建过程及结果更为稳健可靠。文中采用Thikhonov正则化方法稳健重建过程,探究了最优正则化参数的计算与选取方法,并对影响重建性能的参数条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最优的参数范围。在中高频段,采用聚焦波束形成方法分别对单频及宽带激励下的结构声源声场进行重建。通过对结构声源声辐射特性的分析,选取合适的聚焦面进行等效声源的重建。文中将常规聚焦波束形成与高分辨算法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分辨算法对于导向矢量的匹配度要求较高,而常规波束形成的宽容性较好,在导向矢量不完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声场重建过程。在理论和仿真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实比例舱段激振器模拟噪声源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对全息方法在低频情况及聚焦波束形成方法在中高频情况的适用性及有效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为确定较为优化的声场重建技术路线与方法,进而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试验数据分析结果支撑。
王江帆[4](2019)在《基于声全息技术的储罐探伤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储罐设施广泛应用于水运、交通、石油、化工运输等多个领域,是储油产品、液体化工原料及其产品的专用设备,如果发生泄漏、火灾等事故,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引起强烈社会效应。本文以储罐声发射检测为研究对象,对储罐进行安全检测和腐蚀情况分析,将声全息技术用于识别和分析储罐的声发射源信号。本文基于声全息技术运用MATLAB进行声源重构仿真,对声发射源信号进行识别和声场分析,定位声发射源的位置,确定最佳参数配置。采用全天候声发射采集系统进行声发射检测和声源定位实验,判断储罐状况,为港口储罐的安全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验参数。首先,针对港口储罐破损声源的特点,基于统计最优柱面近场声全息创建了共形面(柱面-柱面)的声全息实验模型,利用MATLAB以实际港口储罐的各项参数为参考,分别对单声源和多声源进行声源重构仿真,对多项仿真参数进行调试以获得最佳仿真效果,分析比较仿真结果,寻求在达到最好的重构效果的情况下参数的取值及影响重建精度的测量参数。探讨噪声对声源信号的影响,并采用窗函数滤波进行正则化处理。其次,为验证声全息定位方案,采用全天候声发射采集系统进行声发射检测和声源定位实验,利用多路压电传感器采集声发射信号,基于统计最优柱面近场声全息进行声源定位。在算法实现的基础上,由多组测试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得出最佳传感器配置方式,并将实验结果与模拟仿真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定位分析结果二者一致。本文通过声发射检测的数据采集,基于近场声全息的定位算法,构建了储罐探伤监测定位系统,及时监控储罐状态,为后续的储罐在线监测与安全评价专家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相关工作对提高在线储罐检测技术水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米峥[5](2019)在《基于边界元法的自由声场还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噪声源声场重建时需要得到自由空间辐射条件下的声压和振速测量信息,但在实际测量环境中,周围环境的干扰源和结构自身散射等干扰因素不可避免。为去除复杂声学环境中干扰因素影响从而得到结构的自由辐射声压信息,本文对基于边界元法的自由声场还原技术展开研究。基于边界元法的自由声场还原技术以包围结构的双层测量全息面声压值为已知输入,首先利用声学欧拉公式结合有限差分得到全息面处的质点振速,然后应用内外场声学边界元分析理论实现向内辐射声场和向外辐射声场的分离,而后基于边界元法和刚性体假设计算得到全息面处的散射声场,最终实现全息面处的目标结构自由辐射声场的还原。基于上述思路,本文编程实现了声学边界元基础算法,并对奇异积分和特征频率解不唯一问题予以解决;而后编程实现了声场分离算法和考虑刚性散射影响的自由声场还原算法,并通过相关数值算例验证了算法程序的有效性。自由声场还原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因不同声学介质中结构散射声场的刚性和弹性成分有所差异,其还原效果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不同声学介质中的典型结构散射声场进行分析,给出自由声场还原技术的应用建议,并由此实现了空气中方盒结构和水下圆柱壳结构自由辐射声场的有效还原,为自由声场还原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鱼海涛,王英民,王奇[6](2017)在《利用声辐射模态重构任意目标的散射声场》文中研究表明水下目标散射声场的重构可以作为水下目标散射特性的研究基础。本文主要利用声辐射模态对水下目标进行散射声场重构研究。首先,在借助声传递矩阵给出的任意结构声辐射模态的流体域求解方法基础上,通过理论证明了目标的散射声压与声辐射模态具有函数关系。其次,借助声场分布模态的概念,同时考虑到声场分布模态病态及声压测量易受噪声污染,提出基于声辐射模态的正则化散射声场重构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波数越低,重构所需声辐射模态阶数越少,在较高波数时仅需总模态数的大约20%即可对声场进行重构。与基于边界元的声场重构算法相比,计算量减小了至少80%,且克服了赫姆霍兹积分方程最小二乘法仅对球壳结构的重构效果较好而不适用于长条形结构重构的缺陷。
向上[7](2017)在《非自由声场中声源振速重建的近场声全息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噪声源识别技术为机电产品的噪声控制、低噪声及声质量设计等提供重要依据。近场声全息凭借极高的分辨率成为噪声源识别的首要选择。近场声全息通过在紧靠声源的测量面上获取声压,最大程度地捕捉到高波数的倏逝波,从而实现高分辨率的重建。使用近场声全息既可以重建声源表面声压、对声源辐射的声场进行预测,也可以重建声源表面法向速度、对噪声源进行识别定位。常规近场声全息需要在自由声场或者外界的干扰可以被忽略的环境下进行。然而在实际测量中,通常会遇到干扰源或存在墙面等其他固定设备的反射而无法满足自由声场条件。此时如果仍然使用常规近场声全息方法则会出现较大的重建误差乃至出现虚假声源。因此,能在非自由声场下进行近场声全息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所关注。近年来,一些学者将声场分离的思想引入近场声全息,希望通过测量两个相邻全息面的声压或法向速度等分离出目标声源的辐射声场,再使用近场声全息技术。声场分离技术忽略了干扰声在目标声源表面产生的散射声场。当干扰声源辐射强度较大时,会降低声场重建精度。近年来提出的块传递函数方法能保证在非自由场中准确地识别定位噪声源,在声源识别过程中去除了来自全息测量面外的干扰声及反射声。然而,该方法需要建立包围目标声源的测量面,使用声强探头或p-u探头扫描获取所有测量面的声场数据,测量过程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范围。另外该方法采用空腔内的简正波而不是倏逝波构造声源振速与声场之间传递函数,算法效率和精度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开展了一些基于该方法的创新性研究。首先,针对平面声源,应用了一种反映倏逝波传播的格林函数用以改进块传递函数的重建算法,提高了噪声源识别定位的精度。然后,为解决在全息测量面上必须同时获得声压和法向速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声学硬边界条件下的声源振速重建方法,并设计了满足此条件下的声压测量装置——声学屏蔽罩。不仅实现了使用传声器就能完成重建识别过程,而且能实现可移动便携测量。本文采用了理论建模、数值仿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路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述了课题的研究意义,论述了将近场声全息方法用于噪声源识别定位的优势,综述了近场声全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介绍了目前在非自由场环境下进行声全息的常用解决办法,指出了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从而引出在非自由环境下进行噪声源识别定位选择块传递函数方法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2)以块传递函数方法用于正向求解声场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阐述若能预先获得声场声压和质点速度则可逆向求解出声源法向速度。针对使用声强探头或p-u探头同时获取测量面声压和质点速度成本高、效率低的特点,提出了使用易校正、成本低的传声器阵列测量的块传递函数方法,进而推导基于双声压测量面的声源速度重建公式。通过数值仿真在单极子干扰下重建无限大障板上的反相活塞组合声源的法向速度的研究,展示了使用双声压测量面重建声源速度的有效性,并着重研究了影响声源法向速度重建精度的若干重要因素,包括干扰源强度、互阻抗矩阵的条件数、测量噪声等。根据仿真结果提出重建参数选择的合理建议,以指导块传递函数方法在声源速度重建时的实际应用。通过实验重建了两个扬声器表面的法向速度进一步验证基于双声压测量面的块传递函数重建声源速度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传统块传递函数法公式中选用简正波叠加的格林函数构造传递矩阵,简正波只反映封闭空间中驻波行为,并未体现出倏逝波的传播。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将Neumann边界条件下封闭空间的倏逝波格林函数用于块传递函数法,不仅使基于该方法的重建公式具有更加解析的表达形式和更加明确的物理意义,而且能提高计算效率和精度。通过数值仿真,重建了两个平面活塞相干声源的法向速度,证明了该方法不仅对使用声强探头或p-u探头的块传递函数方法有效,也适用基于传声器测量双声压面的重建方法。实验分析中,研究对象仍以嵌入到障板中的两个扬声器为目标声源,验证了应用倏逝波格林函数对提升基于单层声压速度测量面(声强探头)与基于双层声压测量面(传声器)的块传递函数方法都能提高计算精度和效率。结果表明应用Neumann边界条件下的倏逝波格林函数比使用简正波格林函数的块传递函数方法获得了更高的重建精度,进一步验证了其优越性。(4)任何入射场在声学硬边界条件下,其法向速度都为零。根据此规律提出了基于声学硬边界条件下的块传递函数方法,自行设计了一个满足该条件的传声器阵列装置,该装置不仅能够准确采集声场中的声压,同时又能保证声压采集点的法向速度为零,从而避免了块传递函数方法中需要获取测量点法向速度的问题。因该声压采集装置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干扰声场的影响,在本文中被称为声学屏蔽罩。通过数值仿真对在单极子干扰源下的双活塞声源进行了法向速度重建,结果展示了使用声学屏蔽罩的可行性,并分析了不同空气间隙和干扰源强度等参数的影响。实际加工了一个与仿真同样尺寸的铝合金声学屏蔽罩,通过在驻波管中测量该声学屏蔽罩表面试样的声学阻抗,确认了该声学屏蔽罩内表面确实满足声学硬边界条件,可用于实验测量。使用该声学屏蔽罩重建了障板上两个相干扬声器的法向速度,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另外,进一步通过固支薄钢板激励实验,验证了使用该声学屏蔽罩还可用于重建声源局部表面的法向速度。(5)进一步研究应用声学屏蔽罩的块传递函数方法在实际工程环境下的声源定位识别能力,在某大型车间内以旋转电动机的圆柱形外壳为对象,设计了适用于圆柱表面的声学屏蔽罩,使用基于声学硬边界条件下的块传递函数方法进行了电机外壳表面的加速度重建和噪声源定位的试验研究。将该声学屏蔽罩获得的声压数据作为输入,在噪声的各峰值频率,重建出了电机正常运转工况下的部分外壳表面的加速度。与加速度传感器的实际测量结果比较,分析了重建误差,并探讨使用声学屏蔽罩的块传递函数方法用于实际工程测量的可行性与准确性,为其在工业现场的应用打下基础。
徐芳[8](2017)在《一维声传播方程约束下双平面近场声全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场声全息技术是噪声源定位和识别的一种重要途径,依据噪声源表面附近测得的声场信息即可计算得到噪声源表面的声学信息量大小和分布,以及实现声场空间中任意点的声压、振速、远场指向性的预报。因此,近场声全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噪声源目标的探测和结构强度的分析等相关领域,而如何进一步提升声全息的重建精度已然成为当前声学领域一大研究热点。本文以水下弹性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边界元法,开展一维声传播方程结合声场测点的双平面声全息测量方法研究。考虑边界元法声全息中奇异积分问题,采用一维声传播约束条件和等参变换法两种处理方法,通过对水下球壳模型算例的数值计算,开展了两种奇异积分处理方法的仿真对比研究。基于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横向截面测点结合双平面的声全息测量方法。针对球壳模型,分别建立添加一维声传播测点和横向截面声场测点的双平面声全息理论模型,结合边界元法声全息,开展了不同的测点选取方式对重建精度的误差影响分析。针对近场声全息重建结果不准确性问题,研究了全息面位置、大小、形状和采样点间距等重建参数的变化对重建精度的影响。选取单层圆柱壳体为试验模型,分别在自由场和半空间声场环境下,采用添加测点的双平面近场声全息测试理论模型,开展双平面近场声全息测试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文中所提出的一维声传播测点和横向截面测点结合双平面近场声全息测量方法及奇异积分处理方法对提高全息重构精度的有效性。
周东旺[9](2016)在《基于近场声全息的车辆噪声源识别》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近场声全息(NAH)声场测量时,测量噪声降低近场声全息重建精度、影响声场重建的实现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基于近场声全息噪声源识别方法的理论研究,提出一种基于NAH的噪声源识别方法,旨在准确识别和定位车辆噪声源。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说明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接着在基础理论部分对波动方程、赫姆霍兹-基尔霍夫积分定理的声辐射理论、瑞利积分等公式对连续NAH及NAH离散化公式进行推导;最后对NAH进行仿真分析,探讨全息测量孔径、重建距离、采样间隔等不同重建参数对声场重建结果的影响。第二部分论文基于传递函数法,提出一种基于传递函数估计的NAH技术。首先引入一种合理的传递函数估计,结合参考传声器信号来求解全息面复声压,再根据声场重建公式进行NAH声场重建。对该方法与传统NAH的噪声源识别效果进行试验对比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后文该方法在车辆噪声源识别中的应用作了铺垫。第三部分对熵及奇异值分解的基本理论和性质进行研究,采用双测量面方式进行声场的测量,提出基于奇异值能量熵的双测量面NAH声源识别。并给出具体仿真方案设计流程,最后在存在测量噪声的情况下,对基于奇异值能量熵的双测量面NAH声源识别进行方法的仿真验证。第四部分对基于传递函数估计及奇异值能量熵的双测量面NAH试验系统进行设计,以某拖拉机前端为研究对象,进行双测量面近场声场测量试验,利用前面所述的声源识别算法进行噪声源识别的试验研究及分析,给出试验结果、结论;对比分析本文所用方法与传统方法实验结果,进一步对本文所用方法的优越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
杨冰[10](2013)在《基于声全息的噪声源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场声全息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声源识别和声场可视化技术,它通过在辐射体的近场测量声压数据可以重建和预测出整个三维空间声场的声学量,如声压、质点振速和声强等,成为解决噪声问题的有力工具。但是目前由于近场声全息技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得近场声全息技术在具体应用尤其是机械设备声源识别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研究并发展了统计最优近场声全息技术;针对大尺寸不规则形状声源的噪声源识别问题,提出了组合近场声全息技术,对该技术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以环板式针摆行星减速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为近场声全息技术走向实际工程应用做了一定的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基于Fourier变换的近场声全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从理论上证明了统计最优平面、柱面声全息技术的声压和振速重建公式。在深入研究统计最优声全息技术基础上,针对声场环境有界或全息面两侧均存在声源的情况下,研究了统计最优双层平面近场声全息和基于声压-振速的统计最优平面近场声全息两种技术的声场重建过程。将统计最优双层平面近场声全息技术由平面推广到柱面坐标系下,实现了柱面坐标系下全息面两侧声源的分离。(2)系统论述了基于边界元法的近场声全息的基本理论,研究了声学传递向量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组合近场声全息技术,该技术结合基于边界元法的近场声全息和统计最优近场声全息两种重构算法的优点,可以利用小孔径测量实现不规则声源识别及声场重构,建立了该技术的具体实现流程。(3)组合近场全息技术属于声学逆问题,逆问题存在不适定性,声场重建值存在不唯一性或不连续依赖于全息面声压测试数据,即微小的测量误差可以导致重建值离真实值相差很远。为了抑制误差对声场重建结果的影响,研究了Tikhonov正则化方法及参数选取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数值仿真比较Tikhonov正则化方法下三种不同参数选取技术的声场重建效果,为组合近场全息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选择正确的正则化方法和参数选取技术提供了依据。(4)利用声学仿真软件计算了不同场点处环板式针摆行星减速器的声学传递向量。对该减速器进行了不同转速和不同载荷下的噪声与振动测试,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对噪声和振动进行了分析,掌握了不同工况下的噪声与振动分布规律。(5)组合近场声全息能够用较少的传声器识别任意形状的声源,鉴于双曲柄四环板针减速器噪声源识别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利用组合近场声全息技术对双曲柄四环板针减速器进行噪声源识别和辐射声场分布研究,识别出该减速器的主要噪声源,并重建了该减速器表面振动和声场。
二、Investigation on acoustic holography reconstruction of scattering field of targe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vestigation on acoustic holography reconstruction of scattering field of target(论文提纲范文)
(1)浅海波导环境下目标散射特性与声场重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目标散射模型研究现状 |
1.2.2 主动信号目标定位研究现状 |
1.2.3 目标散射特性重构研究现状 |
1.2.4 目标散射声场重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主体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波导环境目标散射声场建模 |
2.1 目标散射特性理论基础 |
2.1.1 球类散射模型 |
2.1.2 有限长圆柱类散射模型 |
2.2 波导环境声传播原理 |
2.2.1 简正模传播模型 |
2.2.2 目标散射场简正模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主动信号目标高分辨力定位 |
3.1 主动信号匹配模处理 |
3.2 主动信号常规匹配场处理 |
3.3 主动信号解卷常规匹配场处理 |
3.4 水池试验数据分析与验证 |
3.4.1 试验环境及设备 |
3.4.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主动信号模态分解方法研究 |
4.1 被动信号模态分解 |
4.2 主动信号模态分解 |
4.3 目标散射特性重构 |
4.4 本章小结 |
5 目标散射声场重构方法研究 |
5.1 基于等效源法重构散射声场 |
5.2 目标散射声场重构仿真及分析 |
5.2.1 等效源形状对声场重构影响分析 |
5.2.2 参考水听器位置对声场重构影响分析 |
5.2.3 等效源个数对声场重构影响分析 |
5.2.4 探测声源频率对声场重构影响分析 |
5.3 试验数据分析与验证 |
5.3.1 试验环境及设备 |
5.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分布式MIMO声呐目标检测和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立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MIMO声呐探测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水下目标建模研究现状 |
1.2.3 散射波分析与声成像问题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3.1 分布式MIMO声呐信号模型与处理方法研究 |
1.3.2 浅海波导中目标建模与逆散射成像方法研究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分布式多输入多输出声呐探测系统模型 |
2.1 主动声呐信号模型 |
2.2 声传播模型 |
2.3 混响模型分析 |
2.4 主动声呐波形设计 |
2.4.1 波形评价准则 |
2.4.2 主动探测波形分析 |
2.5 分布式MIMO声呐信号模型 |
2.5.1 分布式定位算法 |
2.5.2 分布式时反-MIMO探测系统 |
2.5.3 分布式相控-MIMO探测系统 |
2.5.4 仿真研究 |
2.5.5 湖上试验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3 自由场中圆柱体散射声场建模与成像分析 |
3.1 声散射问题简析 |
3.2 刚性实心圆柱体声散射模型 |
3.3 刚性实心圆柱散射波时域特征分析 |
3.4 逆散射成像算法分析 |
3.4.1 反射层析算法 |
3.4.2 反向传播逆散射成像算法 |
3.5 不同ka情形下,对圆柱成像结果分析 |
3.5.1 单频脉冲信号照射圆柱的成像结果 |
3.5.2 宽带脉冲信号照射圆柱的成像结果 |
3.6 MIMO系统下成像仿真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波导中物体散射声场建模与逆散射成像 |
4.1 波导中规则形状散射体的声散射场建模与分析 |
4.2 波导中有限长圆柱体的散射声场分析 |
4.3 声呐方程模型 |
4.4 波导环境对散射成像的影响 |
4.4.1 刚性实心圆球逆散射成像 |
4.4.2 目标为有限长刚性实心圆柱体时成像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分布式MIMO声呐的逆散射成像 |
5.1 波导中信道解卷积成像方法 |
5.1.1 使用单水听器接收时信道解卷积逆散射成像 |
5.1.2 使用垂直阵列接收时信道解卷积逆散射成像 |
5.1.3 使用水平线阵接收时信道解卷积逆散射成像 |
5.2 基于MIMO声呐的逆散射成像 |
5.2.1 MIMO声呐下的信道解卷积成像 |
5.2.2 基于稀疏重构的信道解卷积成像 |
5.3 本章小结 |
6 分布式MIMO声呐定位与成像实验研究 |
6.1 实验环境与实验设备 |
6.2 实验概述 |
6.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6.3.1 目标定位结果分析 |
6.3.2 目标成像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3)水下结构噪声源声场重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近场声全息方法 |
1.2.2 聚焦波束形成方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下结构噪声源矢量声场建模及声场重建方法 |
2.1 引言 |
2.2 水下结构声源矢量声场建模方法 |
2.2.1 边界元方法 |
2.2.2 波叠加方法 |
2.2.3 Kirchhoff近似方法 |
2.2.4 单元辐射叠加法 |
2.3 水下结构噪声源声场重建方法 |
2.3.1 全息类声场重建方法 |
2.3.2 聚焦波束形成类声场重建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单元辐射叠加法的全息声场重建 |
3.1 引言 |
3.2 基于单元辐射叠加法的矢量声场接收阵列模型构建 |
3.2.1 单元辐射叠加法原理 |
3.2.2 单元辐射叠加法计算辐射声场 |
3.2.3 矢量声场接收阵列模型构建 |
3.3 广义逆声场重建方法 |
3.3.1 广义逆原理 |
3.3.2 误差及敏感性分析 |
3.3.3 正则化处理 |
3.4 重建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4.1 信噪比的影响 |
3.4.2 测量距离的影响 |
3.4.3 阵列参数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矢量阵聚焦波束形成的声场重建 |
4.1 引言 |
4.2 水下有限长圆柱壳辐射声场分析 |
4.2.1 圆柱壳表面声压 |
4.2.2 圆柱壳辐射声场 |
4.3 单频激励下矢量阵聚焦波束形成 |
4.3.1 阵列测量模型 |
4.3.2 矢量阵聚焦波束形成 |
4.4 宽带激励下矢量阵聚焦波束形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比例舱段模型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运动测量方法与模型 |
5.3 实比例舱段模型试验概况 |
5.3.1 测试系统 |
5.3.2 舱段运动轨迹定位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声全息技术的储罐探伤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储罐安全事故的危害及防患 |
1.1.2 声全息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应用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近场声全息技术 |
2.1 近场声全息技术概述 |
2.2 重建算法的选取 |
2.2.1 重建算法的研究现状 |
2.2.2 测量全息面上复声压的方法 |
2.2.3 重建算法的比较选取 |
2.3 统计最优柱面近场声全息基本原理 |
3 声源重构仿真 |
3.1 系统框架 |
3.2 实验模型 |
3.3 关键参数的确定 |
3.4 算法流程 |
3.5 仿真实验与分析 |
3.5.1 单声源仿真及分析 |
3.5.2 多声源仿真和滤波分析 |
4 储罐探伤定位实验 |
4.1 储罐失效模式 |
4.1.1 储罐失效种类 |
4.1.2 储罐失效机理 |
4.2 储罐探伤定位实验系统搭建 |
4.2.1 实验数据仿真 |
4.2.2 实验系统搭建 |
4.2.3 实验数据分析 |
5 总结 |
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之处 |
6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 致谢 |
(5)基于边界元法的自由声场还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声场分离技术 |
1.2.2 结构散射声场计算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2 声学边界元法求解结构辐射声场 |
2.1 理论分析 |
2.1.1 稳态声波方程和格林函数 |
2.1.2 声学外场问题的Helmholtz积分方程 |
2.1.3 声学内场问题的Helmholtz积分方程 |
2.2 数值离散 |
2.2.1 离散Helmholtz积分方程 |
2.2.2 奇异积分问题 |
2.2.3 特征频率下解不唯一问题 |
2.3 脉动球算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边界元法的自由声场还原算法研究 |
3.1 基于边界元法的声场分离算法 |
3.1.1 理论分析 |
3.1.2 数值离散 |
3.1.3 数值算例 |
3.2 考虑刚性结构散射影响的自由声场还原算法 |
3.2.1 理论分析 |
3.2.2 数值离散 |
3.2.3 数值算例 |
3.3 本章小结 |
4 不同声学介质中的振动结构自由辐射声场还原应用研究 |
4.1 FEM/FEM结合AML法计算结构散射声场理论简述 |
4.1.1 结构有限元耦合声学有限元方法基本原理 |
4.1.2 人工无反射边界 |
4.2 空气中方盒结构自由辐射声场还原技术应用研究 |
4.2.1 空气中方盒结构散射声场分析 |
4.2.2 空气中方盒结构自由辐射声场还原算例 |
4.3 水下圆柱壳体自由辐射声场还原技术应用研究 |
4.3.1 水下圆柱壳体结构散射声场分析 |
4.3.2 水下圆柱壳体自由辐射声场还原算例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尺度水下圆柱壳体刚性散射声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利用声辐射模态重构任意目标的散射声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声散射与声辐射模态之间的关系 |
3 基于ARM的正则化散射声场重构 |
4 仿真计算 |
4.1 仿真前提条件 |
4.2 正向重构 |
4.3 反向重构 |
4.4 非共形面重构 |
4.5 观测列受噪声污染时对重构的影响 |
5 结论 |
(7)非自由声场中声源振速重建的近场声全息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近场声全息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
1.2.1 基于空间Fourier变换的近场声全息 |
1.2.2 基于边界元法的近场声全息 |
1.2.3 基于等效源法的近场声全息 |
1.2.4 基于Helmholtz方程最小二乘法 |
1.2.5 统计最优近场声全息 |
1.2.6 基于分布源边界点法的近场声全息 |
1.2.7 近场声全息的分类与发展 |
1.3 近场声全息方法在非自由场环境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
1.3.1 适用于混响声场的封闭空间近场声全息 |
1.3.2 声场分离方法 |
1.3.3 块传递函数方法 |
1.4 用于非自由场下声源识别的近场声全息方法选择与比较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非自由场块传递函数法声源振速重建 |
2.1 引言 |
2.2 用于正问题的块传递函数方法 |
2.3 用于非自由场逆问题的块传递函数方法 |
2.3.1 基于声压和质点速度的单测量面非自由场块传递函数方法 |
2.3.2 基于双声压测量面的块传递函数方法 |
2.4 非自由场块传递函数方法的仿真分析 |
2.4.1 在单极子干扰下的双活塞声源法向速度重建模型 |
2.4.2 互阻抗矩阵Zs的条件数与病态问题 |
2.4.3 目标声源法向速度重建结果 |
2.4.4 声源速度重建影响因素研究 |
2.5 双声压测量面非自由场块传递函数方法的实验验证 |
2.5.1 实验布置 |
2.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倏逝波格林函数的块传递函数法声源振速重建 |
3.1 引言 |
3.2 传播波与倏逝波 |
3.3 矩形声腔的简正波和倏逝波格林函数 |
3.3.1 矩形声腔的简正波格林函数 |
3.3.2 矩形声腔的倏逝波格林函数 |
3.4 基于倏逝波格林函数的块传递函数法 |
3.5 基于倏逝波格林函数的块传递函数法仿真分析 |
3.5.1 声源模型 |
3.5.2 基于倏逝波格林函数的互阻抗矩阵Zs的条件数 |
3.5.3 基于单层声压速度测量的简正波与倏逝波展开法的重建结果 |
3.5.4 基于双层声压测量面的简正波与倏逝波展开法的重建结果 |
3.6 基于倏逝波格林函数的块传递函数法实验研究 |
3.6.1 实验布置 |
3.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声学硬边界的块传递函数法声源振速重建 |
4.1 引言 |
4.2 基于声学硬边界条件下块传递函数法的声源振速重建方法 |
4.2.1 基于单层声压测量面的非自由场块传递函数方法 |
4.3 基于声学硬边界条件的块传递函数法仿真分析 |
4.3.1 使用声学屏蔽罩的双活塞声源法向速度重建模型 |
4.3.2 目标声源法向速度重建结果 |
4.4 基于声学硬边界条件的块传递函数法实验研究 |
4.4.1 声学屏蔽罩的实现及声学硬边界条件验证 |
4.4.2 障板上的两个相位相反的相干扬声器声源识别实验 |
4.4.3 固支薄钢板激励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环境下旋转电机表面的声源定位识别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声学屏蔽罩的块传递函数法实验测量系统与参数选取 |
5.2.1 实验对象 |
5.2.2 实验原理 |
5.2.3 声学屏蔽罩设计 |
5.2.4 实验系统 |
5.2.5 实验现场 |
5.3 电机表面速度重建结果与对比 |
5.3.1 互阻抗矩阵Zs的计算 |
5.3.2 电机表面速度重建结果及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一维声传播方程约束下双平面近场声全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近场声全息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声全息技术理论概述 |
1.2.2 国内外近场声全息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边界元法的近场声全息技术 |
2.1 声辐射问题及边界积分方程 |
2.1.1 声辐射问题的描述 |
2.1.2 边界Helmholtz积分方程 |
2.2 基于边界元法的自由场声全息重建方法 |
2.2.1 Helmholtz积分方程的离散化 |
2.2.2 边界元法声全息重建公式 |
2.3 基于边界元法的半空间声全息重建方法 |
2.3.1 镜像原理 |
2.3.2 半空间格林函数 |
2.3.3 半空间传递矩阵的建立 |
2.4 全息重建的正则化处理方法 |
2.4.1 截断奇异值分解方法 |
2.4.2 Tikhonov正则化方法 |
2.4.3 正则化参数选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维声传播约束下双平面声全息仿真分析 |
3.1 奇异积分处理方法对声源重建的影响分析 |
3.1.1 一维声传播方程约束条件 |
3.1.2 等参变换法 |
3.1.3 数值仿真及分析 |
3.2 添加测点对重建效果的影响分析 |
3.2.1 一维声传播测点对重建结果的影响 |
3.2.2 横向截面测点对重建结果的影响 |
3.2.3 组合测点对重建结果的影响 |
3.3 声场测量参数对重建效果的影响分析 |
3.3.1 全息面尺寸和测点间距对全息重建的影响 |
3.3.2 全息面位置对全息重建的影响 |
3.3.3 不同形状全息面对全息重建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平面近场声全息法测量试验研究 |
4.1 试验概况 |
4.2 试验测量系统 |
4.2.1 系统组成 |
4.2.2 系统校准 |
4.3 双平面近场声全息法测量结果与分析 |
4.3.1 自由声场实验研究 |
4.3.2 半空间声场实验研究 |
4.3.3 辐射声场预报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近场声全息的车辆噪声源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声全息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 近场声全息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STSF的NAH |
1.3.2 基于BEM的NAH |
1.3.3 基于ESM的NAH |
1.3.4 Patch NAH |
1.3.5 全息测量方法及系统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近场声全息噪声源识别技术 |
2.1 波动方程 |
2.2 赫姆霍兹-基尔霍夫积分定理 |
2.3 近场声全息基本理论 |
2.4 近场声全息离散化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场声全息噪声源识别仿真分析 |
3.1 声场重建数值仿真 |
3.2 重建频率对重建精度的影响 |
3.3 重建距离对重建精度的影响 |
3.4 全息孔径对重建精度的影响 |
3.5 采样点数对重建精度的影响 |
3.5.1 全息面大小固定 |
3.5.2 采样间隔大小固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传递函数估计的NAH声源识别 |
4.1 阵列扫描法NAH |
4.2 传递函数估计方法 |
4.3 基于传递函数估计方法的声场重建 |
4.4 数值仿真 |
4.5 试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奇异值能量熵的双测量面NAH声源识别 |
5.1 熵的定义及性质 |
5.1.1 熵的定义 |
5.1.2 熵的基本性质 |
5.2 SVD理论及性质 |
5.2.1 SVD的定义 |
5.2.2 SVD的性质 |
5.3 基于Hankel矩阵的奇异值能量熵去噪原理 |
5.3.1 奇异值能量熵 |
5.3.2 基于信号奇异值能量熵的去噪原理 |
5.4 双测量面近场声全息噪声源识别 |
5.5 基于奇异值能量熵的双测量面NAH声场重建 |
5.6 数值仿真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近场声全息声源识别试验研究 |
6.1 试验系统设计 |
6.1.1 试验设备及试验流程 |
6.1.2 试验布置及参数设置 |
6.1.3 试验方案及技术路线 |
6.2 基于双测量面的近场声场测量试验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声全息的噪声源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噪声源识别研究的意义 |
1.2 噪声源识别方法 |
1.2.1 传统噪声源识别方法 |
1.2.2 频域分析法 |
1.2.3 声强法 |
1.2.4 声全息技术 |
1.3 近场声全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1 基于Fourier变换的NAH |
1.3.2 基于边界元法(BEM)的NAH |
1.3.3 基于等效源法的NAH |
1.3.4 局部近场声全息 |
1.3.5 NAH现存问题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统计最优近场声全息 |
2.1 统计最优平面近场声全息 |
2.1.1 NAH基本原理 |
2.1.2 基于声压的统计最优平面近场声全息 |
2.1.3 基于声压-振速的统计最优平面近场声全息 |
2.1.4 统计最优双层平面近场声全息 |
2.2 统计最优柱面近场声全息 |
2.2.1 柱面NAH |
2.2.2 统计最优柱面近场声全息 |
2.2.3 统计最优双层柱面近场声全息 |
2.3 数值仿真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合近场声全息 |
3.1 结构振动声辐射问题及边界积分方程 |
3.2 边界元法 |
3.3 基于边界元法的近场声全息 |
3.3.1 声学传递向量 |
3.3.2 奇异值分解 |
3.4 组合近场声全息 |
3.5 正则化方法 |
3.5.1 反问题及不适定性 |
3.5.2 Tikhonov正则化方法 |
3.6 参数选取技术 |
3.7 数值仿真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板式针摆行星减速器主要部件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 |
4.1 环板式针摆行星减速器噪声源识别研究的意义 |
4.1.1 环板式针摆行星减速器 |
4.1.2 环板式针摆行星减速器噪声源识别研究的意义 |
4.1.3 减速器噪声产生机理 |
4.2 环板式针摆行星减速器主要部件有限元分析 |
4.2.1 箱体模态分析 |
4.2.2 环板和摆线轮模态分析 |
4.2.3 减速器ATV的计算 |
4.3 基于频谱分析的环板式针摆行星减速器试验研究 |
4.3.1 试验内容 |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组合近场声全息的减速器试验研究 |
5.1 组合近场声全息测试 |
5.1.1 基于组合NAH的减速器试验研究的必要性 |
5.1.2 试验设备 |
5.1.3 试验布点及工况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声压重建 |
5.2.2 不同范围传声器重建 |
5.2.3 振动速度重建 |
5.2.4 重建和实测值对比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Investigation on acoustic holography reconstruction of scattering field of target(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海波导环境下目标散射特性与声场重构方法研究[D]. 樊小萌. 浙江大学, 2021(01)
- [2]分布式MIMO声呐目标检测和成像方法研究[D]. 姜景宁. 浙江大学, 2020
- [3]水下结构噪声源声场重建方法研究[D]. 张宇涵.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4]基于声全息技术的储罐探伤系统的研究[D]. 王江帆.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5]基于边界元法的自由声场还原技术研究[D]. 米峥.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6]利用声辐射模态重构任意目标的散射声场[J]. 鱼海涛,王英民,王奇. 应用声学, 2017(03)
- [7]非自由声场中声源振速重建的近场声全息理论与方法研究[D]. 向上.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8]一维声传播方程约束下双平面近场声全息研究[D]. 徐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9]基于近场声全息的车辆噪声源识别[D]. 周东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10]基于声全息的噪声源识别技术研究[D]. 杨冰. 大连交通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