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液化气接收站安全技术要求JT 416-2000(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液化气接收站安全技术要求JT 416-2000(摘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 液化气码头安全技术要求 JT 416-2000(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徐曼[1](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张敬[2](2020)在《技术赋能视角下上海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研究 ——以长江宝山段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上海内河船舶的安全管理问题频发。内河船舶总体技术水平依然较低,船舶制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运力结构不合理,影响了船舶和航道效益的发挥。在航运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航运企业和个人减少船舶安全投入、聘用无证驾机人员、内河船舶从事海上运输以及参与成品油走私等种种违法行为和不正当手段,非法谋求经济利益。船舶运营状况差,低标准船横行,安全事故频发。航运公司安全管理措施缺乏,作为投资人的内河船东,缺少船舶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挂而不管”的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水上交通安全执法呈现多头治理的局面,各执法部门都有自己的执法力量,存在一定的职责交叉。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内河船舶安全管理协调难度大。内河航运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装备技术水平仍然较低,航道有限通航资源与航运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锚地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内河船舶运力的周转。恶劣气象下辖区风险隐患多发易发,危及船舶安全。上述都严重影响航运市场的秩序和稳定。如何在保障水上安全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给海事部门的监管与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定量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研究长江上海宝山段内河船舶安全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船舶、船员、航运企业、治理主体、设施和环境等,对技术赋能视角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监管技术在内河船舶安全管理上的应用,及“一网通办”等“互联网+政务服务”对内河航运对象提供的服务进行了探索,以信息化为驱动,结合海事业务实际,着重对内河船舶的安全管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主体和模式创新、制度创新进行思考。最后,文章针对长江上海宝山段内河船舶的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即在技术赋能视角的引导下,通过不断压实海事部门、航运企业、船方、码头单位等社会主体责任,加强数据共享和管理资源的重新分配,提升行政管理能力和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等,致力于消除公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隔阂障碍,以最低成本努力实现最大公共利益。

贾凌杰[3](2020)在《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通航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由于交通管理复杂,港口水域易成为水上交通事故高发区域。LNG船在港口水域的航行、作业离不开对该港口水域的综合安全评估。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全面的对港口水域进行安全评价,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事故数据,识别了液化天然气(LNG)船在航行、作业、锚泊过程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了 LNG船各类事故的事故树模型,构建了 LNG码头港口水域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有效地识别了 LNG船的运输安全风险,能够为LNG船日常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降低事故发生频率,从而保证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法识别了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的主要危险源,并通过德尔菲法分别选取航行过程、作业过程、锚泊过程的评价指标,建立了大鹏湾LNG码头水域的安全评价体系。(2)通过对LNG船在港口水域的事故研究分析,建立了各种类型事故的事故树模型,如LNG船与他船碰撞事故树模型、LNG船锚泊碰撞事故树模型等,同时,计算了各个模型的最小径集、概率重要度以及事故发生概率,明确了每种事故类型的风险。(3)阐释并运用PHA-FTA-灰色AHP方法以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该水域进行了安全评价。评价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现有的安全管理秩序中,LNG船在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航行、锚泊、作业过程中处于一般风险和低风险之间的水平,基本上能够满足通航安全的需要。(4)根据整个安全评价结果,通过权重和概率重要度两方面围绕大鹏湾水域的安全管理提出决策建议,如强化人员培训、完善港口管理等。通过对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的安全评价可知,本文将PHA和FTA联合运用到灰色AHP分析方法中所构建的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的综合评价模型合理可行。本文的研究计算过程能够为LNG码头港口水域的安全运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和建议为保障LNG船航行和港口管理的安全提供了现实参考。

郭娇娇[4](2020)在《基于SIGTTO经验矩阵的LNG船员适任能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LNG需求和世界LNG贸易量保持较快增长,LNG船舶运输应用前景广阔,而高素质的LNG船员尤其是管理级船员,是保证海上航行安全的关键因素。鉴于中国LNG运输事业起步较晚,LNG船舶操作难度系数较高,从业人员尤其是LNG管理级船员数量较少且国内外关于LNG船员适任性相关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选择LNG管理级船员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其适任水平情况,为LNG船员队伍建设提供借鉴,促进LNG船员队伍的发展壮大。本文在SIGTTO经验矩阵的基础上结合STCW公约、LNG船员特殊性、所调研的A、B两家航运企业LNG船员评价体系,初步确定评价指标并邀请专家筛选指标,最终建立LNG船员适任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22份有效问卷。鉴于船员适任性评价具有模糊性且难以用准确定义来进行衡量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LNG船员整体适任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单因素评价法分析单个指标的适任情况,以便全方位深层次剖析LNG船员适任水平情况。利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得知:此次调研的22名LNG管理级船员整体得分为8.1778分,整体处于非常适任水平。运用单因素评价法分析得出LNG管理级船员存在“培训”、“工作满意度”、“ESD测试及使用熟悉程度”等评价指标得分偏低以及从业者数量较少等问题。通过对标分析SIGTTO经验矩阵得知:所调研的22名LNG管理级船员服务的LNG船舶,配员满足SIGTTO经验矩阵中对于管理级船员“组合海龄”的限制条件,另外也符合SIGTTO经验矩阵中关于“个人持证职务的最低海龄”的要求。本文建立的LNG船员适任性评价指标体系可为航运企业评价LNG船员适任水平提供借鉴,也为海事主管机关改进LNG船员培养体系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LNG船员适任性现状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LNG船员适任性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通过LNG船员优势、薄弱环节的剖析和建议可进一步明确LNG船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以便提升LNG船员整体适任水平,最大限度保证LNG船舶安全运营。

马雪菲[5](2020)在《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而CO2排放是造成长期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作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中国政府在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中做出了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这对各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海上货物运输是全球贸易运输的支柱,各国国际贸易采用最主要运输方式就是通过海运物流。近年来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量持续增长,由海上货物运输所产生的CO2排放量显着增加。国际海事组织已经开始推动海运物流业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进程,并设定了海上运输业长期减排战略。因此,在减排承诺与海运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下,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产生的CO2排放及CO2减排对策研究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中国国际贸易海上货物运输产生的CO2排放问题,详细剖析了海上货物运输产生CO2排放的变化特征,预测了中国未来国际海运CO2排放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了影响海运CO2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并探讨了海运业CO2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内在机理,提出了海上货物运输的CO2减排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测算研究。基于1999年-2018年中国国际进出口海运量数据,运用IPCC的碳排放测算框架,构建基于船舶活动数据的海运CO2排放测算模型。按照实际货物运输类别细分,分别按船型核算以中国为始发地或目的地的国际贸易海运运输产生的CO2排放,并对CO2排放总量和各船型CO2排放进行时序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999年-2018年间,中国国际贸易海运CO2排放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总体呈增加趋势;各船型的单位周转量能耗的显着差异对其产生的CO2排放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未来趋势预测研究。在IPAT模型和IMO海运变量理论基础上,构建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趋势预测模型,并基于情景分析法,预测基础基准情景及三种调整情景下海运CO2排放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基础基准情景BAU-trend下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量在未来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BAU-AD1和BAU-AD2情景下海运CO2排放量增长速度放缓。各情景转换时,低碳货运周转量方式、强化船舶能效、使用清洁能源这三种方式分别降低了 10%、35%和3%的CO2排放量。(3)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驱动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利用LMDI分解分析法构建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影响因素模型,探究能源强度、货类结构、海运强度、经济因素以及人口对海运CO2排放总量变化的贡献;基于LMDI分解结果并结合Tapio脱钩模型,构建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脱钩分解指数模型,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CO2排放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及内在机理。研究表明:人均GDP和人口始终是加剧CO2排放增长的因素,其中人均GDP是CO2排放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因素;船舶能源强度因素是未来海运物流强有力的CO2减排驱动因素。中国国际海运CO2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总体经历了四个阶段,逐步趋向于弱脱钩状态但不稳定。能源强度因子和货类结构是推动海运业CO2排放脱钩发展的关键因素。(4)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减排路径研究。基于三种潜在的海上货物运输CO2减排途径,以实现全球海运2050年CO2减排约束为目标,建立中国国际海运CO2减排策略长期评价模型。引入反向逆推法,对各减排途径的进行指标设定,设计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CO2减排路径,根据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提出减排对策。研究表明:“强化零碳燃料”和超低慢速航行”两种路径下都可以满足全球海运2050年CO2减排约束。“强化零碳燃料”减排路径主要依靠新能源替代传统重油的途径,“超低慢速航行”减排路径主要依靠运营合理化途径的船舶降速。应从建立海上货物运输船舶的MRV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市场机制政策体系等方面制定减排对策,实施组合政策以完成CO2减排目标实现。本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实现海运低碳物流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中国政府及决策者制定海运业减排政策、解决海运交通对气候的影响提供重要的启示。

李力声[6](2020)在《大连港船舶岸电环境与经济效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航运业务的蓬勃发展,海上交通运输工具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世界各国为解决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力行业的蓬勃发展,港口船舶岸电技术应运而生。港口船舶岸电是指靠港船舶在停靠码头作业或进坞维修期间利用岸电提供的电源代替其船上的柴油发电机发电的新型供电技术。该项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船舶靠岸期间污染物的排放以及节约经济成本,为改善港区附近的生态环境,为港区居民营造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港口岸电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船舶岸电技术、供电方式种类以及各自的优势所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我国港口岸电建设的政策、标准、依据以及必要性。而大连港作为东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多年来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思路,在港口船舶岸电的建设方面取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大连港船舶岸电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的梳理和介绍,计算了“明慧”轮号砂矿船停靠大连港使用岸电后减少的污染物排放量以及节约的经济成本,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相结合,对大连港船舶岸电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评价,评价最终的结果表明大连港岸船舶电项目具有较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未来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靠港船舶接入岸电进行作业。

陈飞[7](2019)在《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产业规划以及海洋发展战略推动下,沿海城市依托港口通过填海造地开展临海工业建设进而推动临海新区发展,临海工业承载着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海向拓展的双重职能。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沿海城市建设的重要诉求。相比于沿岸地区其他工业类型而言,临海工业规划强调陆海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填海造陆提高用地临海性,空间向海洋单向扩展,属于新兴规划类型,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临海工业规划研究框架,明晰临海工业发展目标,动力机制和发展策略,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首先通过35个国际案例研究总结临海工业典型特征与发展路径,并选择与我国产业开发相近日本、韩国、新加坡,总结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研究从演进历史与产业类型两个维度展开,在时空维度上,通过总结3个国家临海工业发展演进历程,清晰我国临海工业发展的历史坐标定位;在产业类型维度上,对比重化工业、加工产业、综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总结案例国家在工业组团、工业城市、区域协同、综合型城市功能区4种开发模式,并从工业用地与新城开发两个层面分别总结发展影响机制。针对我国类别丰富的临海工业实践,研究总结沿海产业与港口发展的时空与地域特征,构建“港口-产业-新城”发展模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将我国临海工业划分为港口扩张型、新港综合型、重化工型、加工产业聚集型、海洋资源开发型5种。在122个案例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模式演绎、文献综述等方法,总结各类临海工业布局模式、总结发展问题,分析影响机制并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发展策略。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指出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密度低、职工带眷系数低特征,使用常规规模预测方法会导致配套生活用地规模过大问题;同时填海造陆使工业用地具有弹性开发特征应针对用地扩张特性选择适宜的规划方法;论文提出通过合理产城定位、优化规模预测方法、转化弹性开发等策略促进临海地区集约开发。研究以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海洋规划等多领域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提出完善陆海统筹规划与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等提升策略。此外研究针对五种类型的临海产业特征,分别从港口功能演进、沿海产业多元化、海洋生态修复等角度提出专项规划策略。论文定义临海工业概念,分析国内外总计157个案例,将临海工业从临港工业研究中剥离出来并建立了研究案例库;从产业组织与海港发展视角,分析临海工业影响关联,构建港口-产业-新城研究框架;在港产城交叉框架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突破了经济地理学者单一产业分类法,建立城乡规划研究基础。论文面向沿海地区城市建设问题,以大量调研与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模式总结、发展影响机制分析、策略体系推导等研究,期望挖掘临海用地开发动力与机制,提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为城市建设层面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及区域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王伊明[8](2018)在《基于模糊故障树的LPG码头装卸货安全分析》文中提出作为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液化石油气,主要运输形式有公路,铁路以及水路三种方式。液化石油气的海运流程分别是出口码头装货、海上运输、进口码头卸货。如果装卸过程中发生外漏事件会产生巨大的损失,所以LPG船的装卸货环节至关重要。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上对LPG码头装卸货环节的安全分析是有意义的。本文以LPG码头装卸货安全为研究系统,以该系统最不希望发生的事件作为顶事件,然后结合文献与数种液化气船舶行业标准,科学合理的定义中间事件和底事件,建立了以“LPG码头处于不安全状态”为顶事件,人为因素、码头因素、管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为主要中间事件的故障树。因为本系统的底事件的发生概率不是确定的值,所以引进模糊数学原理,将底事件的发生概率模糊化,同时向行业内前辈与专家们提供问卷,根据他们的经验来确定底事件发生的概率级别以及事件发生概率级别判断的精准程度,通过逻辑与门和逻辑或门以及三角模糊算子求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区间,另外本文通过中值法将每一个底事件对于顶事件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得出对于顶事件发生影响较大的因素,予以优先考虑。通过文章的深入的探究与相对精确的计算,使得LPG码头装卸货安全有了保障,最终的结果和分析可作为保障LPG码头装卸货系统的参考意见。

张波[9](2016)在《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大陆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优化能源结构进程不断推进,绿色清洁能源LNG进口量也不断增加。浙江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LNG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16年7月20日,浙江LNG接收站接卸LNG船舶71艘次,LNG进口量达到500万吨。有效保障了浙江省用气需求。随着浙江LNG进口量不断增加,研究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安全变得非常有意义。模糊数学理论提供了一种处理不精确性和不肯定性问题的新方法,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映射和模糊变化的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对象由相互制约的多因素构成。模糊综合评价可以解决对事物的总体评价,是系统工程的基本环节。本文即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安全进行定量风险评估研究。本文运用专家调查法、文献查找法和头脑风暴法完成对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危险识别;通过研究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流程,分析出影响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安全因素;从人员、船舶、环境和管理4个方面建立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风险评估数学模型,利用专家调查法确定影响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安全因素权重和对评价集的隶属度,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可以直观地显示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安全状况;针对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安全提出合理化建议,对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安全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刘奕彤[10](2015)在《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在各个领域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传统的运输的方式存在的缺陷难以实现供求平衡。因此,液态气体可采用可移动罐柜方式运输,文章通过对新旧运输方式的对比突出新运输方式的优点。鉴于罐柜运输是一种新兴的液态气体运输方式,其高度复杂和特殊的技术要求,是传统液态气体船运输方式所无法涵盖的。换言之,现有调整一般海运、般危险货物运输的法律适用于液态气体罐柜海运存在不完全合理的地方,液态气体罐柜运输特殊的理化、技术特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范。现行的相关法律规范还处于技术性规范阶段,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第一、二章分别从罐柜运输的技术和立法方面进行论述,主要针对罐柜运输的特殊技术和理化特性,研究相关的法律问题。第三章对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下托运人、承运人的定义及主体资质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区别于一般危险货物主体的特殊权利进行了论证,提出并讨论了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订立合同后拒绝运输权的有限性和其所享有的狭义的货物处置权。第四章首先研究了液态气体罐柜海运基于其特殊性所具有的不同于普通危险货物运输主体的义务,认为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应具有全程适航义务的观点,并首次提出了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主体“双重适货义务”的理论;同时对于液态气体罐柜承运人的特殊管货与装卸义务、托运人的通知和标签义务、以及对同船非液态气体罐柜托运人的义务都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探讨了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下托运人所承担的严格责任及例外。此外,海运是国际航运贸易,与保险密不可分,没有保险,实践中的航运贸易是无法进行的,因为海上特殊风险大,因此国际航运贸易比国内更需要保险的风险保障。第五章通过研究海上危险货物运输污染责任保险,结合液态气体的特殊性和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主体“双重适货”义务理论,对比分析中英两国直接诉讼与船舶适航保证的异同,构建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和罐柜海运托运人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并建议在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保险中引入英国的船舶保证制度。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 液化气码头安全技术要求 JT 416-2000(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 液化气码头安全技术要求 JT 416-2000(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技术赋能视角下上海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研究 ——以长江宝山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总体评价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定量研究法
        1.4.3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存在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技术赋能
        2.1.2 内河船舶安全管理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上海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现状
    3.1 上海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的历史变革
    3.2 上海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现状
        3.2.1 安全管理机构
        3.2.2 安全管理制度
        3.2.3 安全管理方式及手段
第4章 长江宝山段内河船舶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宝山辖区概况
    4.2 近三年事故险情数据分类(2017-2019年)
    4.3 事故险情原因分析
        4.3.1 船企主体安全经营责任未有效落实
        4.3.2 内河船员岗位适任能力不足
        4.3.3 季节环境影响下的各方安全意识不足
    4.4 内河船舶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4.1 船舶技术水平低和监管缺位
        4.4.2 运营主体安全投入不足及船员不适任
        4.4.3 航运企业主体安全管理缺位
        4.4.4 多元治理主体合力不足
        4.4.5 设施、环境发展不平衡
第5章 国内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经验借鉴
    5.1 选船机制在内河船舶安全管理上的应用实践
        5.1.1 选船机制
        5.1.2 选船标准
        5.1.3 公司绩效
        5.1.4 应用实践介绍
    5.2 码头数据共享系统应用实践
        5.2.1 码头数据共享系统应用机制
        5.2.2 宝山海事局码头数据共享实践
    5.3 “放管服”举措深化——电子政务
        5.3.1 “一网通办”应用深化
        5.3.2 远程监管与服务尝试
    5.4 实施效果分析
        5.4.1 选船系统
        5.4.2 码头数据共享系统
        5.4.3 电子政务
    5.5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6章 技术赋能视角下上海内河船舶安全管理对策建议
    6.1 发挥主体责任,优化政府监管体系
        6.1.1 推进智慧建设,对内打造“一网统管”
        6.1.2 加强顶层设计,对外打破“信息孤岛”壁垒
    6.2 完善机制,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政府效率
        6.2.1 推动平台升级,优化“一网通办”
        6.2.2 互联互通,推动治理结构及机制变革
    6.3 社会参与,拓展开放数据用途
        6.3.1 开放数据,借助社会力量用活数据
        6.3.2 拓宽信息渠道,构建新治理格局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通航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选取背景
    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图
2 深圳大鹏湾LNG码头及附近水域通航环境分析
    2.1 大鹏湾LNG码头简介和LNG船舶特点
        2.1.1 大鹏湾LNG码头简介
        2.1.2 LNG船舶特点
    2.2 大鹏湾LNG港口水域通航环境分析
        2.2.1 水文气象
        2.2.2 港口航道概况
        2.2.3 锚地环境分析
        2.2.4 VTS系统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安全评价方法概述以及yaahp软件介绍
    3.1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3.1.1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概念
        3.1.2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3.1.3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步骤
    3.2 事故树分析法
        3.2.1 事故树分析法概念
        3.2.2 事故树分析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3.2.3 事故树分析法编制步骤
    3.3 灰色层次分析法
    3.4 yaahp软件介绍
    3.5 PHA-FTA-灰色AHP及其优势
    3.6 本章小结
4 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研究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LNG船舶事故类型的确定及附近通航水域船舶类型分布
        4.2.1 确定事故类型
        4.2.2 附近水域通航船舶类型分布
    4.3 危险因素识别
        4.3.1 LNG船航行过程危险因素识别
        4.3.2 LNG船作业过程危险因素识别
        4.3.3 LNG船锚泊过程危险因素识别
    4.4 评价指标的选取
        4.4.1 航行过程评价指标选取
        4.4.2 作业过程评价指标选取
        4.4.3 锚泊过程评价指标选取
    4.5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6 本章小结
5 LNG港口水域风险定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5.1 LNG船通航可接受风险
        5.1.1 LNG船舶通航个体可接受风险标准
        5.1.2 LNG船舶通航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
    5.2 LNG船舶航行过程风险定量
        5.2.1 他船与LNG船碰撞概率计算模型
        5.2.2 船舶搁浅概率计算
        5.2.3 船舶触碰概率计算
        5.2.4 LNG船泄漏事故概率计算
        5.2.5 LNG船火灾事故概率计算
        5.2.6 LNG船风灾浪损事故概率计算
    5.3 LNG船舶作业过程风险定量
        5.3.1 LNG船作业碰撞事故
        5.3.2 LNG船装卸作业泄漏事故模型
    5.4 LNG船舶锚泊过程风险定量
    5.5 本章小结
6 深圳大鹏湾LNG港口水域安全评价
    6.1 安全评价准则的构建
    6.2 权重的确定
        6.2.1 确定递阶层次结构底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6.2.2 航行、作业、锚泊过程权重确定
    6.3 港口水域综合评估
    6.4 安全决策建议
        6.4.1 从指标权重提出安全决策建议
        6.4.2 从事故树分析中提出安全决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鹏湾LNG码头水域通航环境安全评价指标评分影响查表
附录B 专家评级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基于SIGTTO经验矩阵的LNG船员适任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LNG船员适任性概述
    2.1 LNG海上运输特点
        2.1.1 LNG船舶特点
        2.1.2 LNG特殊性
        2.1.3 LNG船员现状
    2.2 LNG船员适任性的要求
        2.2.1 适任性的概念
        2.2.2 公约及法规对船员适任性要求
        2.2.3 行业协会对LNG船员适任性要求
    2.3 航运企业LNG船员适任性评价体系
        2.3.1 A公司LNG船员评价体系
        2.3.2 B公司船员评价体系
    2.4 本章小结
3 LNG船员适任性评价方法
    3.1 LNG船员适任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3.1.1 LNG船员适任性评价特点
        3.1.2 常用评价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3.1.3 评价方法的确定
    3.2 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
        3.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特点
        3.2.2 层次分析法评价过程
    3.3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理论
        3.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及特点
        3.3.2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过程
    3.4 本章小结
4 LNG船员适任性评价指标体系
    4.1 评价指标选取遵循的原则
    4.2 评价指标选取及筛选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4.2.2 评价指标筛选情况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问卷有效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SIGTTO经验矩阵LNG船员适任性评价
    5.1 AHP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1.1 LNG船员适任性评价集
        5.1.2 判断矩阵构造及一致性检验
        5.1.3 确定权重矩阵
    5.2 LNG船员适任性模糊综合评价
        5.2.1 调查问卷分析
        5.2.2 建立隶属度矩阵
        5.2.3 模糊综合评价
        5.2.4 单因素评价
    5.3 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
        5.3.1 评价结果分析
        5.3.2 提高LNG船员适任性的对策及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评价指标专家意见表
附录B 指标重要程度问卷
附录C LNG船员适任性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1.3.1 CO_2排放测算研究进展
        1.3.2 CO_2排放因素研究进展
        1.3.3 CO_2排放趋势研究进展
        1.3.4 海运CO_2排放问题研究进展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问题、内容及路线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CO_2排放
        2.1.2 海运CO_2排放
        2.1.3 CO_2排放衡量指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低碳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脱钩理论
    2.3 海运CO_2排放的理论辨析
        2.3.1 低碳海运发展及度量指标
        2.3.2 海运CO_2排放分析框架
3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排放测算研究
    3.1 CO_2排放测算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3.2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测算模型构建
        3.2.1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测算模型
        3.2.2 货物类别及船型的选取
        3.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测算结果分析
        3.3.1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量测算结果
        3.3.2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时序特征分析
        3.3.3 各船型CO_2排放演进特征分析
        3.3.4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及全球海运CO_2排放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排放未来趋势预测研究
    4.1 CO_2排放趋势预测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4.2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未来趋势预测模型构建
    4.3 情景构建
        4.3.1 海运需求量因子
        4.3.2 船舶能耗因子
        4.3.3 CO_2排放因子
        4.3.4 情景设计
    4.4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量未来趋势预测
        4.4.1 基础基准情景下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趋势预测
        4.4.2 三种调整基准情景下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趋势预测
        4.4.3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预测值与全球CO_2减排理想目标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驱动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脱钩研究
    5.1 CO_2排放因素研究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5.2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构建
        5.2.1 Kaya恒等式及驱动因素指标选取
        5.2.2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
        5.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驱动因素结果分析
        5.3.1 总体因素分解结果分析
        5.3.2 各驱动因素的效应分析
    5.4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模型构建
        5.4.1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脱钩模型
        5.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5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脱钩结果及分析
        5.5.1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脱钩状态分析
        5.5.2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脱钩指数变化的内在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减排路径研究
    6.1 CO_2减排路径研究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6.2 海运业CO_2减排途径的可能选择
        6.2.1 基于技术进步的减排
        6.2.2 基于燃料替代的减排
        6.2.3 基于运营合理化的减排
    6.3 中国国际海运CO_2减排策略长期评价模型构建
        6.3.1 中国国际海运CO_2减排目标确定
        6.3.2 中国国际海运CO_2减排策略长期评价模型
    6.4 海运CO_2减排目标约束路径下各减排途径指标回溯
        6.4.1 海运CO_2减排目标约束路径下的CO_2排放效率
        6.4.2 各减排途径的指标设置与组合
    6.5 满足海运CO_2减排目标约束的代表性路径分析
        6.5.1 “强化零碳燃料”减排路径
        6.5.2 “超低慢速航行”减排路径
        6.5.3 两种代表性减排路径对比分析
    6.6 中国海运业碳减排政策建议
        6.6.1 建立船舶MRV管理体系
        6.6.2 建立完善市场机制政策体系
        6.6.3 推动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6.6.4 发展可替代新能源技术
        6.6.5 实施运营合理化手段
        6.6.6 优化海运进出口货类结构
        6.6.7 推进交通业基础设施建设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大连港船舶岸电环境与经济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的科学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文献综述
        1.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的内容结构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论文的内容结构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港口岸电概述
    2.1 港口岸电技术
        2.1.1 港口船舶岸电基本概念
        2.1.2 港口船舶岸电的组成部分
    2.2 港口岸电的供电方式
        2.2.1 低压岸电供电方式
        2.2.2 高压岸电供电方式
        2.2.3 两种供电方式的对比
    2.3 船舶岸电建设的标准依据
        2.3.1 国际依据标准
        2.3.2 国内依据标准
3 大连港船舶岸电情况概述
    3.1 大连港船舶岸电建设情况介绍
        3.1.1 大连港现有岸电设施情况介绍
        3.1.2 已建港口岸电应用情况
    3.2 大连港船舶岸电建设的必要性
4 大连港船舶岸电环境与经济效益数据分析
    4.1 大连港码船舶岸电环境效益数据分析
        4.1.1 靠港船舶排放污染物分析
        4.1.2 靠港船舶排放污染物的计算方法
        4.1.3 大连港靠港船舶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4.2 大连港船舶岸电经济效益数据分析
        4.2.1 船舶方经济效益数据分析
        4.2.2 港口方经济效益数据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大连港船舶岸电环境与经济效益的模糊层次分析
    5.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层次分析法
        5.2.1 层次分析法的简介
        5.2.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5.3 模糊评价法
        5.3.1 模糊评价法简介
        5.3.2 模糊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5.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下的效益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大连港船舶岸电未来发展策略
    6.1 建立科学合理的岸电运营模式保障港方岸电经济效益
    6.2 加强船舶建设及使用岸电政策的引导提高岸电使用率
    6.3 完善企业大气污染排放和节能减排考核办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相关定义与分类
        1.2.2 相关概念辨析
        1.2.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海工业区产业类型
        2.1.1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
        2.1.2 加工型临海工业
        2.1.3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
        2.1.4 综合型临海工业
    2.2 港口分类与相关概念
        2.2.1 海港分类及临海工业应用
        2.2.2 码头布置
        2.2.3 港口发展
        2.2.4 海港物流
    2.3 典型工业用地布局模式
        2.3.1 重化工企业布置模式
        2.3.2 海洋资源开发工业用地布局
    2.4 建设用海规划编制
        2.4.1 海域规划管理体系
        2.4.2 填海造陆技术要求
        2.4.3 造陆形态综合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临海工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演进
    3.1 日本
        3.1.1 发展历程
        3.1.2 斐然成绩
        3.1.3 案例甄选
    3.2 韩国
        3.2.1 发展历程
        3.2.2 典型案例
        3.2.3 案例甄选
    3.3 新加坡
        3.3.1 发展历程
        3.3.2 空间演进
    3.4 其他类型临海工业
        3.4.1 台湾-出口加工型临海工业
        3.4.2 欧洲-河口延伸型临海工业
        3.4.3 美国-原料自给型临海工业
    3.5 临海工业发展支撑体系
        3.5.1 产业发展战略
        3.5.2 海洋开发政策
        3.5.3 航运发展支撑
        3.5.4 财政政策支撑
    3.6 本章小结
4 国外案例开发模式与用地布局
    4.1 日本模式
        4.1.1 模式1-扩建型产城双核模式
        4.1.2 模式2-新建组团式开发模式
        4.1.3 “先生产、后生活”开发特征
    4.2 韩国模式
        4.2.1 模式1-综合型重化工业城市
        4.2.2 模式2-协同型加工产业集群
    4.3 新加坡模式
        4.3.1 层近式用地布局
        4.3.2 国家工业区定位
    4.4 工业用地布局特征
        4.4.1 港口主导用地布局
        4.4.2 岸线资源分配模式
        4.4.3 产业集群布局模式
    4.5 用地临海性比较
        4.5.1 造陆模式比较
        4.5.2 临海效率分析
    4.6 产业新城建设模式
        4.6.1 公司城模式
        4.6.2 政企共建模式
        4.6.3 国家开发模式
    4.7 本章小结
5 我国临海工业发展与分类
    5.1 发展历程与早期实践
        5.1.1 发展历程
        5.1.2 早期实践
    5.2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1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2 深水港港城空间布局
    5.3 沿海工业地域特征
        5.3.1 时空分布
        5.3.2 地域差异
    5.4 港产城发展模型
        5.4.1 港城空间发展模型
        5.4.2 产城空间发展模型
        5.4.3 临海工业“港产城”发展模型
    5.5 我国临海工业分类
    5.6 本章小结
6 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1 用地布局模式
        6.1.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2.1 用地布局模式
        6.2.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3 重化工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3.1 用地布局模式
        6.3.2 开发问题与影响机制
    6.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4.1 用地布局模式
        6.4.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5 海洋资源利用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5.1 用地布局模式
        6.5.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6 宏观层面临海工业开发问题
        6.6.1 过度开发与资源闲置
        6.6.2 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
        6.6.3 居住优先与布局失衡
        6.6.4 陆海统筹亟待规划衔接
    6.7 本章小结
7 临海工业发展建设与规划策略
    7.1 总体发展思路
        7.1.1 临海工业建设基本思路
        7.1.2 不同类型差异化发展思路
    7.2 共性问题规划策略
        7.2.1 合理定位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7.2.2 优化规模预测推进集约开发
        7.2.3 转化弹性规划落实规划实施
    7.3 专项问题规划策略
        7.3.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3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5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4 规划提升策略
        7.4.1 构建学科协作规划工作框架
        7.4.2 完善陆海统筹规划编制体系
        7.4.3 构建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规模以上海港货运吞吐量
附录B 各省市临海工业建设情况
附录C 各省市沿海工业项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模糊故障树的LPG码头装卸货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探讨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LPG船码头装卸货安全研究现状
        1.2.2 模糊故障树分析方法的来源
        1.2.3 国内外模糊故障树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故障树的基本原理
    2.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2.1.1 故障树分析法的定义
        2.1.2 故障树常见语言及符号
        2.1.3 故障树分析法的特点
        2.1.4 故障树分析法的步骤
    2.2 故障树的构造
    2.3 故障树分析的数学含义
        2.3.1 故障树的结构函数
        2.3.2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2.3.3 最小割集的确定
    2.4 故障树定量分析
        2.4.1 顶事件的发生概率
        2.4.2 重要度计算
第3章 模糊数学在故障树中的使用
    3.1 系统分析中的模糊特性
    3.2 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
        3.2.1 模糊集合的基本概念
        3.2.2 隶属度的定义
        3.2.3 扩张原理
        3.2.4 截集λ的定义
        3.2.5 模糊数和模糊算子的选择
    3.3 模糊重要度的求取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LPG码头装卸货安全的Fuzzy分析
    4.1 人的因素
    4.2 码头因素
    4.3 管理因素
    4.4 环境因素
    4.5 LPG码头装卸货安全故障树的构造
    4.6 LPG码头装卸货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4.7 LPG码头装卸货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4.7.1 底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
        4.7.2 最小割集的概率重要度
第5章 LPG码头装卸货安全建议
    5.1 对于人员因素的建议
    5.2 对于码头设施与建筑的建议
    5.3 对于管理因素的建议
    5.4 对于环境因素的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问卷调查
附录B 船/岸安全检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

(9)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
    1.3.1 论文框架
    1.3.2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LNG船舶和浙江LNG码头
2.1 LNG船舶
    2.1.1 LNG船舶起源
    2.1.2 LNG船舶现状
2.2 浙江LNG码头
    2.2.1 码头概况
    2.2.2 设计船型 第3章 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风险分析
3.1 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流程
3.2 影响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风险分析
    3.2.1 人员因素
    3.2.2 船舶因素
    3.2.3 环境因素
    3.2.4 管理因素 第4章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数学模型构建及应用
4.1 模糊数学理论
    4.1.1 模糊变换
    4.1.2 模糊映射
    4.1.3 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4.2 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风险评估数学模型
    4.2.1 因素集
    4.2.2 评价集
    4.2.3 权重
    4.2.4 隶属度
    4.2.5 引航风险评估
4.3 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风险评估算例
    4.3.1 因素权重计算
    4.3.2 评价向量
    4.3.3 引航风险评估结果 第5章 合理化建议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轨迹图 附录B 指标因素权重调查表 附录C 指标因素隶属度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

(10)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液态气体货物及其运输方式概况
    1.1 液态气体货物的定义及法律属性
        1.1.1 液态气体的含义及种类
        1.1.2 液态气体的法律性质
    1.2 液态气体的传统海运方式及其缺陷
        1.2.1 液态气体船海运方式
        1.2.2 液态气体船运输的缺陷
    1.3 液态气体的罐柜海运方式
        1.3.1 罐柜海运概述
        1.3.2 罐柜海运与传统海上运输的区别
        1.3.3 罐柜海运的发展前景及意义
    1.4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的法律缺失与制度需求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的立法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的立法现状
        2.1.1 技术性法律规范
        2.1.2 合同权利义务法律规范
        2.1.3 运输管理法律规范
    2.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的立法趋势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法律关系主体资格与权利
    3.1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
        3.1.1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界定
        3.1.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资质认定
        3.1.3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的界定
        3.1.4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的资质认定
    3.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的有限拒绝运输权
        3.2.1 一般危险货物承运人的拒绝运输权
        3.2.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拒运权的有限性
    3.3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的狭义处置权
        3.3.1 一般危险货物承运人的处置权
        3.3.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处置权的狭义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法律关系主体义务与归责原则
    4.1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的全程适航义务
        4.1.1 液态气体罐柜承运人普通适航义务的内容
        4.1.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适航义务的全程性
    4.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下的“双重适货义务”
        4.2.1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的适货义务
        4.2.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提供适载可移动罐柜的适货义务
    4.3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的特殊管货与装卸义务
        4.3.1 液态气体罐柜承运人的一般管货义务
        4.3.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运输中的特殊管货义务
        4.3.3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承运人在装卸和积载中的义务
    4.4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通知义务和标签义务
        4.4.1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通知义务
        4.4.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标签义务
    4.5 承运人对同船非液态气体罐柜托运人的义务和责任
        4.5.1 罐柜海运承运人对同船非液态气体托运人限定条件下的通知义务
        4.5.2 罐柜海运承运人妥善管理货物的义务
        4.5.3 罐柜海运承运人的赔偿责任
    4.6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归责原则
        4.6.1 有关责任基础的一般理论
        4.6.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严格责任
        4.6.3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严格责任的例外
        4.6.4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承担责任的性质和具体内容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的海上保险制度
    5.1 双重适货义务对罐柜海运船舶保险的影响
        5.1.1 英国海上保险保证制度
        5.1.2 中英在船舶适航性和保险关系上的不同
        5.1.3 罐柜海运保险对船舶适航保证的采纳
        5.1.4 构建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托运人的责任保险
    5.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的保险期间与集装箱保险适用问题
        5.2.1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保险期间的明确
        5.2.2 液态气体罐柜保险与集装箱保险的冲突
    5.3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5.3.1 我国危险货物强制保险制度
        5.3.2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污染责任保险引入强制保险的必要
        5.3.3 我国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
        5.3.4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污染责任保险的基本内容
        5.3.5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污染责任保险中的直接诉讼
        5.3.6 构建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5.4 液态气体罐柜海运保险制度的构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 液化气码头安全技术要求 JT 416-2000(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2]技术赋能视角下上海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研究 ——以长江宝山段为例[D]. 张敬.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3]大鹏湾LNG码头港口水域通航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 贾凌杰.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4]基于SIGTTO经验矩阵的LNG船员适任能力研究[D]. 郭娇娇.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研究[D]. 马雪菲.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大连港船舶岸电环境与经济效益评价[D]. 李力声.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7]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D]. 陈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8]基于模糊故障树的LPG码头装卸货安全分析[D]. 王伊明.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6)
  • [9]LNG船舶接靠浙江LNG码头引航风险评估[D]. 张波.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6)
  • [10]液态气体罐柜海运法律问题研究[D]. 刘奕彤. 大连海事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液化气接收站安全技术要求JT 416-2000(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