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岛土壤磷吸持性及其在分类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翟橙[1](2018)在《怀化地区典型土壤的发生特性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基于2014年中国土系调查课题,选取怀化地区10个典型旱地土壤剖面,3个典型水稻土剖面,通过采样点成土环境调查、土壤剖面形态描述以及供试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检索出供试土壤的诊断层与诊断特性,并确定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旨在为建立湖南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和典型土系单元提供依据。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我国土壤系统分类原则与方法,对怀化地区由板、页岩风化物、紫色砂页岩风化物发育的旱地以及由板、页风化物、紫色砂页岩风化物、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水稻土进行检索,其中旱地主要的诊断层有:暗沃表层、暗瘠表层、淡薄表层、低活性富铁层、黏化层、雏形层;诊断特性及现象有:铝质现象、铁质特性、准石质接触面、湿润土壤水分状况、热性土壤温度状况等;水稻土主要的诊断层有: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诊断特性及现象有:氧化还原特征、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热性土壤温度状况、潜育特征。(2)旱地根据板、页岩红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其可划分为:淋溶土、富铁土、新成土和雏形土4个土纲;湿润淋溶土、湿润富铁土、湿润雏形土和正常新成土4个亚纲;黏化湿润富铁土、铝质湿润淋溶土、铝质湿润雏形土、简育湿润富铁土、湿润正常新成土5个土类;普通黏化湿润富铁土、普通铝质湿润淋溶土、普通铝质湿润雏形土、普通简育湿润富铁土和普通湿润正常新成土等5个亚类。根据紫色砂页岩紫色土的诊断层诊断特性,其可划分为:雏形土土纲;湿润雏形土亚纲;铁质湿润雏形土、铝质湿润雏形土2个土类;红色铁质湿润雏形土、普通铝质湿润雏形土2个亚类。根据3种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可划分为人为土1个土纲;水耕人为土1个亚纲;简育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2个土类;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2个亚类。(3)按照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旱地板岩红壤建立了黏质高岭石型酸性热性-普通黏化湿润富铁土等6个土族和7个土系;旱地紫色砂页岩紫色土建立了黏壤质硅质混合型非酸性热性-红色铁质湿润雏形土等3个土族和3个土系;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建立了黏壤质硅质混合型热性-普通铝质湿润淋溶土等3个土族和3个土系。(4)通过对怀化地区板、页岩红壤、紫色砂页岩紫色土以及水稻土的研究,发现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在参比的过程中,呈现不对称关系,尤其是在高级分类单元中,两者的对应关系较复杂,有多对一、一对多的情况;而在基层分类单元中,两者对应关系较为简单,基本为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
翟橙,周清,张伟畅,冯旖,盛浩,欧阳宁相,张杨珠[2](2018)在《湖南长沙地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湖南省长沙市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选取该市5个由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典型水稻土剖面,通过采样点成土环境调查、土壤剖面形态描述以及供试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检索出供试土壤的诊断层与诊断特性,并确定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结果表明,在水耕人为土亚纲下,划分出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等2个土类,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和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2个亚类,进一步划分出黏壤质混合型非酸性热性-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沙质混合型非酸性热性-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黏壤质混合型非酸性热性-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等3个土族,构建金鼎山系、凌茯系、罗巷新系、白玉系、马战系等5个土系。以上分类结果说明,系统分类的颗粒大小级别和质地层次差异等定量化指标判定与发生分类的定性判定相比具有更强的区分能力,能更有效地反映基层土壤类型的生产性能,对当地农作物生产和土壤改良更具有指导意义。
彭涛[3](2017)在《湘东典型水稻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文中认为中国水稻土面积约3000余万公顷,93%分布于南方稻区,在粮食生产中居首要地位。水稻土是国家十分重要的粮食、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探索类似起源母土/母质条件下,水稻土在中国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及其基层系统分类指标,建立代表性基层土壤类型(土族和土系),评述土系的生产性能,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作物布局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本文按照土系划分准则,将湘东地区27个典型土壤剖面进行高级分类,通过其诊断层以及诊断特性,确定了27个剖面在高级分类单元中分别属于人为土土纲,水耕人为土亚纲,浅育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3个土类,普通浅育水耕人为土、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和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3个亚类。(2)基于高级分类单元的情况下,对土壤剖面进行土族的划分,其划分的依据中包括土壤温度状况、土族控制层段的颗粒大小级别、矿物学类型、石灰性和酸碱性反应几个定量指标,分属11个土族。(3)继而在土族的基础上,通过土体厚度、特定土层深度和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中岩石碎屑、结核、侵入体,人为扰动层和土体颜色等指标作为划分依据划分土系,分属27个土系。(4)发生学分类与系统分类上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两者分类的依据也不尽相同,系统分类表现出在发生分类的基础之上按照定量的指标再进行细分,同一地区,相同或类似物质起源的土壤与不同母质起源的土壤,在基层分类单元上,系统分类比发生分类具有更强的分类能力,能直观、定量地划分出基层土壤类型,可为当地农业生产利用、作物布局提供直接的指导依据。(5)土壤发生分类重视成土条件和推测的成土过程,忽略土壤本身属性,容易把同一地区、同一母质处于发育不同阶段的水耕土归入同一个土类或亚类。土壤系统分类以定量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依据,在基层分类上显得能力更强,敏感地反映土体在发育程度、物质组成等性质上的突变差异,显得更为清晰明确,在指导生产实践中更具有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的划分标准,类似母土/母质条件下,颗粒大小级别和质地层次差异是划分土系的敏感指标。在同一地区、类似母质条件下,土壤质地和颗粒大小级别在水耕土基层分类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彭涛,欧阳宁相,张亮,盛浩,周清,张杨珠[4](2017)在《湘东板页岩发育水耕人为土的土系分类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选取湘东地区6个板页岩发育的典型水耕人为土剖面,通过调查当地成土环境,描述土壤剖面形态和室内分析理化性质,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探索类似母质/母土条件下水耕人为土的基层分类指标和建立土系。在水耕人为土亚纲下,划分出铁聚和简育水耕人为土2个土类,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和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2个亚类,进一步划分出4个土族和6个土系(五峰系、黄田系、洪鸟系、拗才系、晋坪系和城望系)。同一地区类似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系统分类的定量化指标(颗粒大小级别和质地层次差异)比发生分类的定性判定具有更强的划分能力,能更有效的反映基层土壤类型的生产性能,对当地农作物生产和土壤改良更具有指导意义。
鞠兵[5](2016)在《河南石灰性土壤积钙特征及其土系划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建立了亚类以上的高级单元分类标准与检索,但是在基层分类研究方面尚待系统建立和完善,尤其作为我国北方农耕土壤的主体之一,石灰性土壤广泛地分布在我国半干润地区。在这类土壤中,积钙过程往往受母质、地形、水分、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发育强度和剖面形态特征。因此,在对这类土壤进行实证研究并探讨基层分类的划分方法,将有益于我们进一步在高级分类单元和基层分类单元中描述、解释和利用土壤,推动土壤系统分类的进展。本研究以河南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的石灰性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土壤调查和室内分析数据为基础,分析石灰性土壤中的积钙过程的特征,并尝试从高级分类单元的检索和分类以及基层分类的方法角度,探讨如何在高级、基层分类中认识和划分石灰性土壤;并基于土壤-景观模型,通过样区的实证研究,探索石灰性土壤的不同土系在景观中的特征。研究发现,本文选取的弱发育石灰性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三版)》中,以石灰底锈干润雏形土和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为主;而后者包含的土壤中,具有钙积层、钙积现象和石灰性等不同的积钙过程和剖面形态特征。从成土环境角度分析,石灰性土壤的积钙过程主要受到母质类型、地形(海拔、坡度)、水分条件等影响,尤其在山地、丘陵及岗地区,钙积层更多地发育在坡脚、洪冲积扇下缘等物质汇聚的地形部位。在基层分类中,结合河南省土壤特征,提出“特定土层”的涵义、成因划分及半定量化的表达,阐述了“土系划分的逻辑方法”,以规范土系的划分工作;并据此,对研究区内的石灰性土壤共划分了26个土族、40个土系。同时,在小样区(郑州)建立了典型土系与景观的环境要素组合的特征。本研究首先提出了对“钙积层”的修订建议,即首先检索可辨认次生碳酸盐的体积是否满足钙积层的要求,然后再检索碳酸钙含量是否满足钙积层的要求。其次,首次提出在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亚类中,新增一个“钙积简育干润雏形土”亚类,以区分土体中钙积层有无的土壤,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四版)》提供依据。在高级单元划分基础上,新建的26个土族和40个土系代表了河南地区典型石灰性土壤在基层分类中的主要剖面形态特征。通过野外验证说明,已有的景观推理结果基本反映了典型土系在研究区的主要分布范围和相应的环境要素阈值;同时,验证过程中也发现,推理结果并不能完全与现实土壤的分布情况相一致。
傅杨荣[6](2014)在《海南岛土壤地球化学与优质农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南岛面积33920km2,是我国第二大岛屿,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位于北纬18°10’—20°10’之间,属于热带地区。该区自然风景优美,是全国人民的后花园,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优良,处于原生态,是全国人为污染最少的地区之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作物生长条件良好,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种植区,也是全国重要的冬季菜篮子基地。本论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部合作重大项目《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编号:200414200010、1212010511215),以海南岛全岛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典型农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品采集和分析,将地球化学关于环境、农业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区域自然地理、地质背景、农业生产、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总结区域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作物种植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业生产区划,实现区域农业资源优质高效开发。一、土壤地球化学特征1、海南岛土壤元素含量分布体现了成土母岩母质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第四系单元区土壤富集Si02;基性火山岩单元区土壤富集铁族元素(Fe2O3、CO、Cr、Cu、Mn、Nb、Ni、 Ti、V、Sc)、生物大量营养元素(N、C、S)、以及Br、I、A12O3、Ge、Ga和Ag、Hg、 Mo、P、Zn;碱性侵入岩单元区土壤富集K2O、Pb、Th> U、TK稀土及其伴生元素(La、Ce、Y、Be)和Cd、Rb、W、Cl等元素。2、海南岛土壤元素含量分布体现了热带高湿高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强烈的风化淋滤作用。表现为深层土壤的A12O3、Sn, T1、U、Th、Ge、Zr、Rb、Pb、Ga和SiO2元素,表层土壤的A1203、Sn、 F、K2O和Zr高于全国土壤丰度,碱(土)金属元素均低于全国土壤丰度;深层土壤37.0%的样品pH值≤5.5,90.7%的样品pH值≤7.0,表层土壤有56.2%的样品pH值≤5.5,96.0%的样品pH值≤7.0。3、海南岛土壤元素含量分布体现了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表现为难迁移和强分散元素SiO2、Zr、Ge、Al2O3、Mb、Ga等的含量分布相对均匀,强迁移的碱(土)金属元素MgO、Sr、CaO和K2O等的含量分布最不均匀。4、海南岛土壤元素含量分布体现了土壤类型的制约。表现为滨海盐土B和SiO2的背景值全岛最高,除碱(土)金属元素外绝大部分元素背景值为最低;火山灰土的SiO2背景值全岛最低,除了碱性侵入岩和花岗岩类特征指示元素外,其他元素背景值为全岛最高;水稻土极难迁移的Zr在表层富集,而碱(土)金属元素含量则随农田排水而大量流失降低,表现为全岛最低含量。5、海南岛土壤元素含量分布体现了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制约。如黄壤(中高山区)较赤红壤(中低山区)更富集生物营养元素。6、海南岛土壤元素含量分布体现了人为作用的影响。如C、N、P等营养元素在耕地、城镇住宅用地两者土壤中发生了相对贫化,而在园地和林地土壤中发生了相对富集,表明土地的人为改造利用加剧了碱(土)金属元素的流失,频繁的耕作和收获(以耕地为最)也使得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降低。7、海南岛表深层土壤元素含量的差异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由表层土壤元素富集系数可知,C、Corg和N均达强富集程度,S为中等富集,P、Hg、Mn、Cd、Sb、Ag、B、Se、Au等为弱富集,是人为和生物富集作用的结果;卤族元素Br、C1和I的富集可能与表层土壤对海洋水汽的持续接收有关;碱(土)金属元素在表层土壤中贫化;表层土壤pH值的中位值和众值均小于深层土壤,其酸性土壤(pH值<6.5)面积是深层的1.18倍,表明表层土壤较深层进一步酸化。以上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海南岛土壤真实承载了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成土母岩母质、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和人为作用的共同影响;也正是因为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完整地反映土壤发生发展过程的自然属性而不失偏颇,表明海南岛土壤基本处于“原生态”状态,没有经受较大的人为污染,是海南优质农业生产的优质资源;同时也说明了本研究的材料与方法工作质量良好,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数据真实再现了土壤的地球化学现状及其地球化学过程;而且,本研究的资料可以成为今后跟踪研究海南岛土壤因自然和社会发展而经受演化的重要参照系。二、土壤质量与区划8、海南岛土壤环境质量优良。依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对海南岛表层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表明土壤环境质量优良,近90%的土壤在一、二级水平,超三类土壤仅0.91%,超标元素主要是As、Cr、Cu和Ni,且为特殊自然地质背景引起,集中在西部地区。清洁的土壤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海南岛具备了发展优质农业的基础条件。9、海南岛土壤农作物营养有益元素含量除钾外一般较缺乏。对土壤营养元素的丰缺评价发现,本岛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氮的含量水平不高,尤其在农作区,这与有机肥的施用少和植物大量吸收有关;除琼北基性火山岩区土壤中的磷达到丰富级外,大部分土壤存在磷的不足;在花岗岩类分布区,土壤中的K2O相对丰富。通过对土壤营养元素的评价认为,自然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丰缺受地质背景影响明显,耕作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丰缺则与耕作方式及施肥有关。10、基于土壤重金属元素和营养有益元素含量对土地进行了农业区划。其中,一等绿色土地共4片约7000km2,土壤养分丰富,环境质量优良;二等优质土地区2片约15500km2,土壤养分适中,环境质量良好;三等安全土地共7片约9250km2,土壤养分偏下,环境质量较好;四等警戒土地共6片约1300km2,存在一种重金属超标;五等不良土地共2片约900km2,存在多种重金属指标超标现象,污染程度较高,需要调整种植结构或治理的土地,分布在琼北蓬莱和遵谭地区。可见,绿色、优质、安全的土地共占全岛面积的93.5%,是海南岛实施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理想资源。三、富硒土壤资源评价与农产品生产区划11、调查首次发现海南岛存在富硒土壤资源。面积达9545km2,占全岛面积的28.14%;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东部地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砖红壤(局部为火山灰土、水稻土、赤红壤和黄壤),成土母质主要为变质岩、基性火山岩和花岗岩;地貌类型主要为构造剥蚀丘陵区、山前剥蚀堆积波状平原区和火山岩台地区(局部为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和滨海堆积平原区):仅在岛北部的澄迈县之东南角存在面积仅8kmm2的硒过量区。12、土壤硒元素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土壤硒元素主要来自变质岩、部分基性火山岩和部分花岗岩背景发育的土壤;土壤有机碳、CEC、物理性粘粒和酸性等理化指标都正向促进了总Se和有效Se的含量,保证了土壤Se的留存和有效Se含量的提高,也为促使土壤有效Se含量升高、促进农作物对土壤Se的吸收指出了改进措施。13、富硒农产品调查。全岛范围内,38种农产品中筛选出14种富硒农产品和4种潜在富硒农产品。其中富硒农产品分别为粮油类(早稻、晚稻和花生)、薯类(毛薯、地瓜、木薯和山薯)、水果类(木瓜、人参果和西瓜)和蔬菜类(上海青、长豆角、小白菜),潜在富硒农产品为玉米、蔬菜类中的大白菜和水果类中的香蕉。14、富硒农产品种植区划。基于区域土壤与富硒农产品调查评价成果,建立生产模型,对全岛富硒水稻、薯类、水果和蔬菜进行生产区划。其中,富硒水稻共提取出31个区划区,总面积988.04km2;富硒薯类共提取出16个区划区,总面积1279.89km2;富硒蔬菜共提取出12个区划区,总面积718.92km2;富硒水果共提取出16个区划区,总面积1176.31km2;并提出了4条富硒农产品种植区调控措施建议。
胡钟胜,朱卫星,招启柏,章钢娅[7](2008)在《微波消解法测土壤中全磷和全钾》文中认为用微波消解法测定土壤标准样品、标准方法测定消解液P和K含量,通过实验确定最佳消解及分析条件;而且比较微波消解法和传统电热板消解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建立微波消解技术测定土壤P和K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土壤样品用1:1 HNO3:HF 10 ml的混酸体系进行消解,效果最佳;对于土壤标样,微波消解法测定P和K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46%~3.20%和0.38%~0.84%,电热扳消解法测定P和K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06%~4.15%和0.40%~2.08%,微波消解法的测出值均高于电热板消解法:微波消解法的准确度和重现性明显优于电热板消解法,与标准值的相对相差比较,微波消解法都低于5%;两种试验方法样品回收率测得为94%~105%,符合分析方法要求。方法快速简便并有较高准确度、精密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陈明智,孔令伟,王亚弟,张世鹏,尹昭坤[8](2007)在《热带不同母质香蕉园土壤理化性状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热带不同母质香蕉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①玄武岩母质发育的香蕉园土壤全钾含量比冲积土的低88.2%,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比冲积土的分别高86.1%,42.1%和153.7%。②玄武岩发育的香蕉园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比冲积土的分别高124.5%和48.0%,速效磷减少32.1%。③玄武岩发育形成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冲积土的分别高20.3%、121.0%、122.2%和11.9%。④热带香蕉园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出现明显富集现象,玄武岩和冲积土发育形成的香蕉园土壤速效磷分别比对照土壤提高了1124%和602.9%;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的提高了502.9%和255.8%。
赵文君,陈志诚,张甘霖,龚子同[9](2004)在《海南岛土壤磷吸持性及其在分类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海南岛不同土壤类型的65个剖面310个土层的土壤磷(P)吸持性的测定结果,讨论土壤P吸持性与土壤类型、母岩(母质)种类、及土壤黏粒、铁铝氧化物含量之间的关系,并阐明土壤P吸持性在该地区土壤分类中的意义, 供为选用土壤分类指标参考。
二、海南岛土壤磷吸持性及其在分类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岛土壤磷吸持性及其在分类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怀化地区典型土壤的发生特性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2 国内外土壤分类研究进展 |
2.1 国外土壤分类研究概况 |
2.2 国内土壤分类研究概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区域概况 |
2 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 |
4 野外调查与土壤样品的采集 |
5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三章 怀化地区旱地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及其理化性质分析 |
1 板、页岩红壤的剖面形态特征与理化性质分析 |
1.1 板、页岩红壤的剖面形态特征 |
1.2 板、页岩红壤的物理性质 |
1.3 板、页岩红壤的化学性质 |
1.4 板、页岩红壤黏土矿物组成特征 |
2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的剖面形态特征与理化性质分析 |
2.1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的剖面形态特征 |
2.2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的物理性质 |
2.3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的化学性质 |
2.4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黏土矿物组成特征 |
3 水稻土的剖面形态特征与理化性质分析 |
3.1 水稻土的剖面形态特征 |
3.2 水稻土的物理性质 |
3.3 水稻土的化学性质 |
3.4 水稻土黏土矿物组成特征 |
第四章 怀化地区典型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建立与高级分类单元检索 |
1 旱地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
1.1 诊断表层 |
1.2 诊断表下层 |
1.3 诊断特性及现象 |
2 板、页岩红壤高级分类单元的划分 |
2.1 诊断层及诊断现象 |
2.2 高级分类单元的归属 |
3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高级分类单元的划分 |
3.1 诊断层及诊断现象 |
3.2 高级分类单元的归属 |
4 水稻土高级分类单元的划分 |
4.1 诊断层 |
4.2 诊断特性 |
4.3 水稻土诊断层及诊断现象 |
4.4 高级分类单元的归属 |
第五章 怀化地区典型土壤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 |
1 板、页岩红壤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 |
1.1 土族的划分 |
1.2 土系的划分 |
2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 |
2.1 土族的划分 |
2.2 土系的划分 |
3 水稻土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 |
3.1 土族的划分 |
3.2 土系的划分 |
第六章 怀化地区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 |
1 参比类型 |
1.1 区域参比 |
1.2 类型参比 |
1.3 单个土体参比 |
2 板、页岩红壤的参比 |
3 紫色砂页岩紫色土的参比 |
4 水稻土的参比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 本文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湖南长沙地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与成土环境 |
1.2 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 |
2.2 土壤主要理化性质 |
2.3 供试土壤的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
2.4 供试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
2.4.1 高级分类单元划分 |
2.4.2 基层分类单元划分 |
2.4.2. 1 土族划分 |
2.4.2. 2 土系划分 |
3 讨论 |
3.1 长沙地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在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中的参比关系 |
3.2 长沙地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耕人为土土族与土系的生产性能 |
4 结论 |
(3)湘东典型水稻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美国和WRB土壤分类 |
1.2.2 中国土壤分类 |
1.2.3 水稻土的发生特性及其在中国系统分类中归属 |
1.2.4 湖南省土壤分类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
2.1.2 成土母质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典型单个土体位置确定 |
2.3.2 实地调查与采样 |
2.3.3 样品农化分析和数据处理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湘东水稻土剖面形态及理化性质 |
1 板页岩发育水稻土的剖面形态与理化性质 |
1.1 板页岩发育水稻土的剖面形态 |
1.2 板页岩发育的水稻土的物理化学性质 |
1.3 板页岩发育的水稻土的生产性能 |
2 花岗岩发育水稻土的剖面形态与理化性质 |
2.1 花岗岩发育的水稻土的剖面形态 |
2.2 花岗岩发育的水稻土的理化性质 |
2.3 花岗岩发育的水稻土的生产性能 |
3 第四纪红土发育水稻土的剖面形态与理化性质 |
3.1 第四纪红土发育水稻土的剖面形态 |
3.2 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的理化性质 |
3.3 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的生产性能与养分状况 |
4 河流沉积物发育水稻土的剖面形态与理化性质 |
4.1 河流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的剖面形态 |
4.2 河流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的理化性质 |
4.3 河流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的养分性质 |
5 紫色岩发育的水稻土的剖面形态与理化性质 |
5.1 紫色岩发育水稻土的剖面形态 |
5.2 紫色岩发育的水稻土的理化性质 |
5.3 紫色岩发育的水稻土的养分状况 |
第四章 湘东地区典型水稻土在中国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
4.1 湘东地区典型水稻土的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
4.1.1 湘东地区典型水稻土的主要诊断层 |
4.1.2 湘东地区典型水稻土的主要诊断特性 |
4.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及基层分类原则与依据 |
4.3 湘东地区典型水稻土的系统分类 |
4.3.1 土类和亚类划分 |
4.3.2 土族划分 |
4.3.3 土系的建立 |
4.4 水稻土发生学分类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参比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湘东板页岩发育水耕人为土的土系分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和采样点概况 |
1.3 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 |
2.2 土壤主要理化性质 |
2.3 供试土壤的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
2.4 供试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
3 讨论 |
3.1 板页岩发育的水耕土与发生分类的参比 |
3.2 板页岩发育的水耕土土族和土系的生产性能 |
4 结论 |
(5)河南石灰性土壤积钙特征及其土系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项目依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项目依托 |
1.1.3 本研究中常见的基本概念与说明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石灰性土壤积钙过程及其在分类中的研究进展 |
1.2.2 中国土壤分类简述 |
1.2.3 我国基层分类中的土种与土系 |
1.2.4 我国土系的应用进展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1.4.1 技术路线图 |
1.4.2 研究方案 |
2 研究区概况与分析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成土环境 |
2.1.2 代表性成土过程与土壤类型 |
2.1.3 小样区(郑州)概况 |
2.2 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 |
2.2.1 代表性单个土体的选择与分布 |
2.2.2 野外剖面描述与样品采集 |
2.2.3 室内样品分析项目与方法 |
2.2.4 数据获取、处理及制图方法 |
3 典型景观石灰性土壤的形态学特征 |
3.1 代表性单个土体所在景观的特征 |
3.2 豫西地区山地、丘陵 |
3.2.1 黄土丘陵岗地 |
3.2.2 丘陵区 |
3.2.3 山地区 |
3.3 太行山前冲积平原 |
3.3.1 自太行山东麓向东 |
3.3.2 自太行山东麓向南 |
3.4 豫南湖积平原区 |
3.5 豫东黄淮海冲积平原区 |
3.6 本章小结 |
4 石灰性土壤的机械组成特征 |
4.1 风积黄土母质中的土壤机械组成 |
4.2 冲积物母质中的土壤机械组成 |
4.3 洪积物母质中的土壤机械组成 |
4.4 坡积物母质中的土壤机械组成 |
4.5 发育在固定、半固定沙丘上的土壤机械组成 |
4.6 本章小结 |
5 石灰性土壤的高级分类诊断 |
5.1 河南石灰性土壤积钙过程 |
5.2 供试单个土体的诊断与分类 |
5.2.1 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
5.2.2 高级分类单元的划分 |
5.3 本章小结 |
6 干润雏形土的积钙特征与诊断 |
6.1 供试土壤高级单元的诊断 |
6.2 干润雏形土积钙过程与景观环境因子的关系 |
6.3 典型景观中的单个土体 |
6.3.1 具有钙积层的单个土体 |
6.3.2 具有钙积现象的单个土体 |
6.3.3 具有石灰性的单个土体 |
6.4 积钙过程在景观中的特征 |
6.5 “钙积层”修订建议 |
6.6 “简育干润雏形土”的分类修订 |
6.6.1 新增“钙积简育干润雏形土”及定义 |
6.6.2 修订后的简育干润雏形土及检索 |
6.7 增设“石质简育干润雏形土”的商榷 |
6.7.1 山地区土壤的“雏形层”与“石质接触面” |
6.7.2 剖面形态对比与诊断 |
6.7.3 讨论 |
6.8 本章小结 |
7 石灰性土壤的土族划分 |
7.1 土族的诊断依据与标准 |
7.1.1 原则 |
7.1.2 控制层段的设置 |
7.1.3 颗粒大小级别 |
7.1.4 土壤温度状况 |
7.1.5 矿物学类型 |
7.1.6 石灰性与酸碱性 |
7.2 土族的诊断与命名 |
7.2.1 颗粒大小级别的控制层段与检索 |
7.2.2 土壤温度状况的检索 |
7.2.3 矿物学类别控制层段与检索 |
7.2.4 石灰性与非酸性 |
7.3 本章小结 |
8 土系划分研究与河南典型土系的建立 |
8.1 土系划分的研究 |
8.1.1 控制层段的设置 |
8.1.2 相关土层概念辨析(土层、发生层、诊断层、特征土层和特定土层) |
8.1.3 特定土层成因划分与定量化表达 |
8.2 新建土系的逻辑分析 |
8.3 典型土系的确立与简述 |
8.3.1 壤质(或黏壤质)混合型温性-普通钙积干润淋溶土 |
8.3.2 壤质(或粗骨壤质)混合型温性-钙积简育干润雏形土 |
8.3.3 壤质(或黏壤质)混合型温性石灰性-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 |
8.3.4 黏壤质混合型热性-普通砂姜潮湿雏形土 |
8.3.5 壤质(或黏壤质)混合型温性-石灰底锈干润雏形土 |
8.4 本章小结 |
9 基于土壤-景观模型的典型土系景观特征 |
9.1 基于模糊逻辑的景观模型与方法 |
9.2 研究区与环境要素概况 |
9.2.1 研究区(郑州) |
9.2.2 环境要素概况 |
9.3 代表性土系的景观特征与模型 |
9.3.1 古荥系 |
9.3.2 渑池系 |
9.3.3 白沙系 |
9.3.4 花园口系 |
9.3.5 郑森系 |
9.4 典型土系的景观推理模型 |
9.4.1 古荥系 |
9.4.2 渑池系 |
9.4.3 白沙系 |
9.4.4 花园口系 |
9.4.5 郑森系 |
9.4.6 小结 |
9.5 典型土系的景观模型的外业验证 |
9.5.1 验证方法 |
9.5.2 验证样点的分布 |
9.5.3 验证结果 |
9.6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讨论 |
10.1 主要结论 |
10.1.1 修订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钙积层” |
10.1.2 新增了“钙积简育干润雏形土”亚类 |
10.1.3 提出了基于石灰性土壤的特定土层的分类及定量化表达 |
10.1.4 提出了石灰性土壤中典型土系的景观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 |
10.2 创新性 |
10.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一 |
附表 二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6)海南岛土壤地球化学与优质农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化作用与土壤形成 |
1.2.2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1.2.3 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 |
1.2.4 土壤与农业生产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地形地貌 |
§2.2 地质概况 |
2.2.1 海南岛地层 |
2.2.2 岩浆岩 |
§2.3 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 |
2.3.1 土壤类型 |
2.3.2 土地利用现状 |
§2.4 生态环境现状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1.1 表层土壤样品采集 |
3.1.2 深层土壤样品采集 |
3.1.3 农作物与根系土样品采集 |
§3.2 样品加工与分析 |
3.2.1 样品加工与组合 |
3.2.2 样品分析 |
§3.3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4.1 深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4.1.1 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求取 |
4.1.2 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特征 |
4.1.3 不同地质单元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 |
4.1.4 地貌因素对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的影响 |
§4.2 表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区域表层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 |
4.2.2 不同地质背景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 |
4.2.3 不同土壤类型地球化学背景值 |
4.2.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 |
4.2.5 各县市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平均值 |
§4.3 表层与深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
4.3.1 元素的区域富集特征 |
4.3.2 不同地质背景表层与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对比 |
4.3.3 不同地貌类型区表层与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对比 |
4.3.4 不同土壤类型区表层与深层地球化学对比 |
4.3.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表层与深层地球化学对比 |
第五章 土壤质量评价与地球化学定级 |
§5.1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
5.1.1 评价标准与方法 |
5.1.2 土壤单元素环境质量评价 |
5.1.3 土壤综合环境质量评价 |
§5.2 农业地球化学评价与研究 |
5.2.1 土壤必需营养元素丰缺分布状况 |
5.2.2 土壤有益元素丰缺分布状况 |
§5.3 农业地球化学等级划分 |
5.3.1 区划依据 |
5.3.2 区划原则 |
5.3.3 区划方法 |
5.3.4 土壤地球化学等级划分 |
5.3.5 区划结果 |
第六章 富硒土壤资源评价与作物生产 |
§6.1 土壤硒含量与分布特征 |
6.1.1 富硒土壤评价标准 |
6.1.2 海南岛富硒土壤分布 |
6.1.3 评价区不同类型土壤硒含量特征 |
6.1.4 不同质地类型土壤硒含量特征 |
§6.2 土壤硒成因来源与迁移规律 |
6.2.1 成土母岩及深层土壤硒富集特征 |
6.2.2 不同地质背景区表层土壤硒富集特征 |
6.2.3 土壤剖面硒分布特征 |
6.2.4 硒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6.2.5 土壤硒元素迁移的调控措施 |
§6.3 农作物硒富集特征与富硒农产品生产 |
6.3.1 主要农产品硒含量特征 |
6.3.2 富硒水稻生产 |
6.3.3 热带水果 |
6.3.4 蔬菜生产 |
6.3.5 富硒农产品生产区划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微波消解法测土壤中全磷和全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土壤 |
1.2 试剂与仪器 |
1.2.1 试剂 |
1.2.2 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微波消化法 |
1.3.2 电热板法:GB/T 17141-1997 |
1.3.3 标准曲线绘制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和讨论 |
2.1 微波消解条件 |
2.1.1 消解酸及用量的选择 |
2.1.2 温度控制和消解时间的选择 |
2.2 标准曲线 |
2.3 土壤标样和实样精密度 |
2.4 回收率测定 |
3 结论 |
(8)热带不同母质香蕉园土壤理化性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母质香蕉园土壤全量养分含量比较 |
2.2 不同母质香蕉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比较 |
2.3 不同母质香蕉园土壤酶活性分布特点 |
3 小结 |
(9)海南岛土壤磷吸持性及其在分类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室测定方法 |
1.1.1 土壤P吸持性 |
1.1.2其他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3] (3) |
2 结果和讨论 |
2.1 土壤P吸持性的分布 |
2.2土壤类型与土壤P吸持性 |
2.1.1不同土纲的土壤P吸持性 |
2.2.2同一土纲的土壤P吸持性变化 |
2.3 不同母岩 (母质) 的土壤P吸持性 |
2.4 土壤P吸持性与黏粒、铁铝氧化物含量的相互关系 |
2.5 土壤P吸持性在土壤分类中的意义 |
四、海南岛土壤磷吸持性及其在分类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怀化地区典型土壤的发生特性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D]. 翟橙.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2]湖南长沙地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J]. 翟橙,周清,张伟畅,冯旖,盛浩,欧阳宁相,张杨珠. 江苏农业科学, 2018(03)
- [3]湘东典型水稻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D]. 彭涛.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2)
- [4]湘东板页岩发育水耕人为土的土系分类初探[J]. 彭涛,欧阳宁相,张亮,盛浩,周清,张杨珠. 湖南农业科学, 2017(05)
- [5]河南石灰性土壤积钙特征及其土系划分研究[D]. 鞠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5)
- [6]海南岛土壤地球化学与优质农业研究[D]. 傅杨荣.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1)
- [7]微波消解法测土壤中全磷和全钾[J]. 胡钟胜,朱卫星,招启柏,章钢娅. 土壤, 2008(02)
- [8]热带不同母质香蕉园土壤理化性状比较研究[J]. 陈明智,孔令伟,王亚弟,张世鹏,尹昭坤. 中国农学通报, 2007(02)
- [9]海南岛土壤磷吸持性及其在分类中的意义[J]. 赵文君,陈志诚,张甘霖,龚子同. 土壤, 2004(06)
标签:水稻论文; 水稻土论文; 土壤分类论文; 土壤剖面论文;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