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_引起的皮疹一例(12)

维生素B_引起的皮疹一例(12)

一、维生素B_(12)引起皮疹1例(论文文献综述)

高旭,关胜江,赵会丛,马娟娟,陈丽娜,程杰[1](2021)在《注射用12种复合维生素致过敏反应2例及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注射用12种复合维生素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分析河北省中医院2例应用注射用12种复合维生素致严重过敏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检索并分析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6月的文献资料公开报道的注射用12种复合维生素所致ADR。结果共检索到13篇文献,含15例不良反应报道。注射用12种复合维生素的ADR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生,男性多于女性,原患疾病以骨科疾病为主; ADR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多发生在给药后10 min内,绝大多数经治疗后转归良好。结论注射用12种复合维生素会导致患者死亡、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应合理用药,加强用药监护,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于丽伟[2](2021)在《中药内服联合针灸序贯疗法治疗蛇串疮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运用除湿胃苓汤为主方中药内服联合针灸序贯疗法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临床疗效,以寻找一种可以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案,且该方案安全、可靠、显效的运用于临床,为带状疱疹病人的临床诊疗提供一种可作为参考的思路。方法:选取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武汉市中医院皮肤科汉口汉阳两个院区门诊就诊的脾虚湿蕴型蛇串疮患者,纳入符合本研究设定的临床病证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病例70例,随机地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脱落6例最终收集64例。对照组(n=32)采用中药内服治疗,以除湿胃苓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个小时各200ml口服;治疗组(n=32)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序贯疗法(疱疹期火针治疗每天一次,止疱后毫针围刺治疗每周两次);两组均予盐酸泛昔洛韦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0.25g,连服7天)、阿昔洛韦乳膏(外涂于皮损处,每日4次,用至皮损痂皮完全脱落为止)抗病毒基础治疗。两组均以四周为一个治疗周期。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脾虚湿蕴型蛇串疮患者有关性别、年龄大小、病程长短以及疱疹部位等基线数据表现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期间随访患者,观察记录并统计出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以评估安全性。随访观察记录治疗四周的临床效果,统计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疱疹情况、睡眠质量积分、疱疹恢复时间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药内服的对照组与中药内服配合针灸序贯疗法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显着差异。结果:1.经过了四周治疗,中药内服联合针灸序贯疗法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6.875%,中药内服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是90.625%,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p值(p<0.05)说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联合针灸序贯疗法在缩短疱疹恢复(止疱、结痂、止痛)时间的效果更明显,两组疱疹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四周随访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治疗组发生2例(6.25%)、对照组发生8例(2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三项(疼痛强度、疱疹情况、睡眠质量)积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针灸序贯疗法有助于减轻疼痛强度、改善疱疹情况及睡眠质量。治疗两周两组疼痛强度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四周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两周、四周两组疱疹情况积分均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睡眠质量积分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全过程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1例患者火针治疗后搔抓致皮肤感染、对照组1例患者冷天未加热口服中药感胃脘部不适,对症处理后均缓解,两组各轻微不良反应1例(3.1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后两组患者三项积分(疼痛强度、疱疹情况、睡眠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缩短疱疹恢复时间、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经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内服联合针灸序贯疗法对带状疱疹临床疗效的提高有确切且明显的效果。

郑文[3](2021)在《头面部带状疱疹及并发症临床特征与中医证型探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近2年发生于头面部的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归纳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型规律及中西医治疗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病房2018年10月一2020年10月收住院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患者,对其一般资料(性别与年龄、发病诱因、合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发病情况、受累神经、首诊误诊情况),并发症情况(带状疱疹性眼病、Ramsay-Hunt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进行整理,并电话随访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该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疗效。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22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1)累及三叉神经的有169例(169/220,76.8%),其中三叉神经第一支(眼支)受累最多,有145例(145/220,65.9%),累及面神经、颈神经的分别有31例(31/220,14.1%)、67例(67/220,30.5%)。(2)22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中,男女比例1:1.12,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169例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82,男性患者更多。(3)54例患者(24.5%)发病前有明确诱因,以劳累诱发疾病为主(35/220,15.9%),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长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肿瘤、外伤等。(4)伴有基础疾病史的有159例,占72.3%。按照系统分类,主要合并循环系统(85/220,38.6%)、内分泌系统(38/220,17.2%)、消化系统(40/220,18.2%)、呼吸系统疾病(26/220,11.8%),而泌尿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也并不少见,无基础疾病者有61例,占27.7%。(5)在220例患者中,有111例(51%)疼痛与皮疹同日出现,93例(42%)疼痛出现在皮疹之前,最短间隔1天,最长间隔10天,平均3.44±2.16天。(6)202例(91.8%)皮损为普通型,15例(6.81%)为出血型,3例(1.4%)为坏疽型。(7)60例(27.3%)首次就诊于其他科室,包括眼科、耳鼻喉科、急诊、神经内科、中医科、骨科、社区医院等。(8)眼部带状疱疹145例,有75例(50%)疼痛与皮疹同日出现,63例(43%)疼痛出现在皮疹之前,9例(6%)出现皮疹、水疱后才出现疼痛;伴有眼部症状的患者有72例(72/145,49.7%),合并结膜炎58例(40.0%),角膜炎32例(22.1%),葡萄膜炎8例(5.5%),其他并发症包括角膜溃疡、巩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眼压升高等。有12例患者诉患眼遗留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3例患者因慢性复发性眼部并发症于眼科治疗超过半年时间。结论:(1)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2)三叉神经,尤其是眼支在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中最多见。(3)眼部带状疱疹常常出现结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部并发症,治疗不充分可能引起其复发,严重时影响视力,早期治疗疗效较好。(4)对于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需要警惕多颅神经病,应全面体检,完善检查,及时治疗,以防止这种常见疾病的严重并发症。(5)非皮肤科的临床科室接诊不明原因单侧皮肤疼痛或头痛、牙痛、喉咙痛的患者应考虑带状疱疹的可能性。

石燕婷[4](2021)在《甲基丙二酸血症及相关癫痫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早发型与晚发型甲基丙二酸血症临床特点分析目的:探讨早发型与晚发型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 2020年 12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并确诊为MMA的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血液化验检查、脑脊液、肌电图、脑电图、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并比较早发型和晚发型的临床特点。结果:1.晚发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精神行为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早发型MMA患者的症状则更加非特异,例如嗜睡、喂养困难等。2.早发型MMA的实验室化验指标(血乳酸、血氨、全血细胞、肝功、电解质、心肌损伤指标)异常率高于晚发型MMA,血乳酸和血氨的整体水平也高于晚发型患者。晚发型MMA绝大部分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早发型MMA患者脑电图的主要异常表现为痫样放电,晚发型则常表现为背景节律慢化。早发型MMA患者出现脑实质异常信号的概率显着高于晚发型患者,多为对称性。除了颅脑影像学改变外,MMA的病灶还可以出现在脊髓上。4.早发型MMA治疗效果较差。结论:MMA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病死率及致残率高。早发型MMA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晚发型患者更重,预后更差,需要更多的重视。对于可疑的患者应积极进行血串联质谱技术、尿液气相-质谱技术及基因检测,以达到早期诊治、改善预后的目的。第二部分甲基丙二酸血症相关癫痫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探讨甲基丙二酸血症相关癫痫的临床特点、药物选择及预后。方法:从2005年1月至 2020年 12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并确诊为MMA的患者中遴选出合并癫痫发作的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发作类型、影像学检查、脑电图、抗癫痫药物选择和治疗效果。结果:1.伴癫痫发作的MMA患者起病较早,主要的癫痫发作类型有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和局灶性发作继发双侧强直阵挛性发作。2.与不伴癫痫的患者相比,伴癫痫发作的MMA患者的乳酸水平更高,而血氨升高则更常见于不伴癫痫的MMA患者中。3.无癫痫发作的MMA患者也存在背景活动变慢、广泛慢波等脑电改变,甚至出现痫样放电。4.大部分伴癫痫发作的MMA患者仅用维生素B12、叶酸、甜菜碱、左卡尼汀和饮食等常规MMA药物治疗就可达到完全缓解。对于癫痫再发风险较高的MMA患者需及时加用抗癫痫药物。在选择抗癫痫药物时,左乙拉西坦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抗癫痫药物。结论:常规MMA治疗药物可部分甚至完全控制大部分MMA患者的癫痫发作。临床选择抗癫痫药物时,更倾向使用左乙拉西坦。抗癫痫药物对MMA相关癫痫的具体效果仍需要更大样本量研究的进一步观察。

张莉莉[5](2021)在《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随访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血细胞计数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9年7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365例初发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365例患者根据初诊时有无血液系统损害分为有血液系统损害组和无血液系统损害组,分析血液系统损害分类及占比情况。将365例患者根据初诊时有无贫血分为贫血组和无贫血组,根据初诊时有无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LP)分为LP组和无LP组,根据初诊时有无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TP)分为TP组和无TP组,对两组间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对贫血组、LP组和TP组的骨髓细胞学、治疗及血细胞计数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65例初发SLE患者中,血液系统损害患者298例,占81.6%。贫血为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损害表现,贫血合并LP为最常见的联合损害表现。2.贫血组患者239例(65.5%)。贫血组发热、黏膜溃疡、浆膜炎、肺动脉高压、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发生率,抗ds-DNA抗体、抗Ribo P抗体阳性率,免疫球蛋白G(Immune Globulin G,Ig G)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高于非贫血组,贫血组补体C3水平、补体C4水平低于无贫血组。最常见贫血类型为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发生率为4.2%。贫血组缓解率为84.5%,AIHA缓解率为55.6%。3.LP组患者191例(52.3%)。LP组发热的发生率,抗ds-DNA抗体、抗Ribo P抗体、抗SSA-Ro60抗体阳性率,CRP水平,SLEDAI评分高于无LP组。LP组补体C3水平、补体C4水平低于无LP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SSA-Ro60抗体阳性是LP的独立危险因素。87例(45.5%)继发LP患者存在感染,其中最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继发重度淋巴细胞减少症较非重度淋巴细胞减少症患者感染发生率增加。LP组缓解率为87.5%。4.TP组患者94例(25.8%)。TP组LN的发生率,SLEDAI评分高于无TP组,TP组关节炎的发生率,补体C3水平、补体C4水平低于无TP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关节炎是TP的保护性因素。TP组缓解率为73.0%,中度TP的缓解率为68.8%,重度TP的缓解率为50%。5.贫血组骨髓细胞学红系以增生活跃为主;LP组骨髓细胞学粒系以增生活跃为主;TP组骨髓细胞学巨核系增生活跃,以成熟障碍为主。结论:1.初发SLE患者血液系统损害发生率高。2.大部分贫血患者、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及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经过治疗后缓解并能维持。3.约半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和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以及小部分中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经过治疗后不能缓解。4.SLE血液系统损害骨髓细胞学表现无特异性,大部分表现为增生活跃骨髓象,巨核细胞以成熟障碍为主。5.抗SSA-Ro60抗体阳性是白细胞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佘园园[6](2021)在《益气解毒凉血方联合LG09老鹳草方治疗30例VEGFR-TKI所致Ⅱ~Ⅲ级手足皮肤反应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益气解毒凉血方联合LG09老鹳草方治疗30例VEGFR-TK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VEGFR-TKI)所致Ⅱ~Ⅲ级HFSR(Hand-foot Skin Reaction,HFSR)的治疗疗效、手足疼痛缓解程度、KPS评分、中医症候疗效、HFSR分级缓解至Ⅰ级的时间以及VEGFR-TKI药物完成率,为Ⅱ~Ⅲ级HFSR治疗提供临床证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0例服用VEGFR-TKI治疗所致Ⅱ~Ⅲ级手足皮肤反应且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兼血热证的患者,予以益气解毒凉血方内服加LG09老鹳草方外洗联合对症治疗,接受1周期共21天治疗,分别于治疗7天、治疗14天、治疗21天评估HFSR治疗疗效、手足疼痛缓解程度、KPS评分、中医症候疗效。治疗过程中观察HFSR分级缓解至Ⅰ级时间,结束时统计VEGFR-TKI药物完成率。结果1.HFSR治疗疗效方面:治疗7天有效率为86.7%,治疗14天有效率为93.3%,治疗21天有效率为96.7%,治疗14天和治疗7天之间、治疗21天与14天之间均无差异(P>0.05)。2.手足疼痛缓解程度方面:治疗7天有效率为46.7%,治疗14天有效率为76.7%,治疗21天有效率为93.3%,治疗14天和治疗7天之间、治疗21天与14天之间均具有差异(P<0.05)。3.KPS评分方面: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KPS评分上升,且治疗14天和治疗7天之间、治疗21天与14天之间均具有差异(P<0.01)。4.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治疗7天有效率为43.3%,治疗14天有效率为80.0%,治疗21天有效率为93.3%,治疗14天和治疗7天之间、治疗21天与14天之间均具有差异(P<0.05)。5.HFSR分级缓解至Ⅰ级时间方面:Ⅱ级缓解至Ⅰ级,最短时间2天,最长5天,中位时间3天;Ⅲ级缓解至Ⅰ级,最短时间5天,最长时间18天,中位时间12.5天。6.VEGFR-TKI药物完成率方面:本次研究过程药物减量的有7例,停药的有2例,VEGFR-TKI药物完成率为70%。结论在口服VEGFR-TKI治疗导致Ⅱ~Ⅲ级手足皮肤反应的患者中采用益气解毒凉血方内服加LG09老鹳草方外洗联合对症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助患者完成VEGFR-TKI药物治疗。

马志娜,于倩,关丽英[7](2021)在《77例注射用复方三维B(Ⅱ)药品不良反应临床病例及文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注射用复方三维B(Ⅱ)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使用注射用复方三维B(Ⅱ)发生ADR的病例信息,同时检索CNKI、万方、维普及PubMed数据库中注射用复方三维B(Ⅱ)致ADR的病例报道,统计分析ADR相关信息。结果:共计纳入ADR病例77例,我院临床病例45例,文献报道病例32例。65例(84.42%)ADR发生于用药后30 min内,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循环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最多。结论:临床医师应掌握注射用复方三维B(Ⅱ)的ADR发生特点,用药过程中需严密监测,减少ADR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杜爽[8](2021)在《慢性结节性红斑7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结节性红斑是发生于皮下脂肪间隔的炎症性疾病,该病通常急性起病,部分病人为慢性病程,皮损持久不退,称为慢性结节性红斑。慢性结节性红斑,又名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迁移性结节性红斑,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疾病。本病病因不明,治疗经验有限,尚无相关的专家诊疗共识。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慢性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式,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讨论,总结诊治经验。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并经临床诊断及组织病理学确诊为慢性结节性红斑的病例,分析其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以及治疗方式。(2)以“慢性结节性红斑、迁移性结节性红斑、游走性结节性红斑、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chronic erythema nodosum、subacute nodular migratory panniculitis、erythema nodosum migrans”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发表于1995-2020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归纳慢性结节性红斑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1)本组研究:一般资料:一共纳入7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6例,男:女=1:6,年龄19-76岁,病程3月-3年。临床表现:所有病人均表现为红色、暗红色结节、斑块,游走倾向1例,皮损最常累及下肢(7/7),其次为躯干(1/7),上肢(1/7),单发4例(4/7),多发3例(3/7),对称分布3例(3/7),单侧分布4例(4/7)。伴随症状:轻度压痛6例(6/7),中度压痛1例(1/7),下肢水肿1例(1/7)。伴随疾病:高血压(2/7),糖尿病(1/7),甲状腺功能减退(1/7),白细胞减少症(1/7),肾上腺瘤术后(1/7),慢性荨麻疹(1/7),脂肪肝(2/7)。实验室检查:ESR升高(4/5),白细胞计数降低(1/7),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降低(2/7),CRP升高(3/7),甲状腺功能减退(1/2),ANA谱异常(1/2)。组织病理学:7例患者均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均可见脂肪间隔增宽、纤维化,肉芽肿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增生和脂肪小叶受累,未见血管炎、血管闭塞。其中1例形成中性粒细胞小脓肿,2例有典型的脂膜性脂肪坏死,1例可见Miescher肉芽肿,5例有不同程度红细胞溢出。治疗:除1例未经治疗自愈外,其余6例病例均系统应用了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其中5例有效,但1例患者减量过程中复发。(2)文献复习:1995年1月-2020年12月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慢性结节性红斑的文献,排出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资料缺失的文献,共15篇文献15例。结论:1.慢性结节性红斑好发于中年女性,多见于小腿,但上肢、躯干也可累及,临床表现多样,通常表现为红色、暗红色或褐色结节、斑块,可具有游走倾向,皮损多单发或数量较少,疼痛较轻,病程较长,通常没有全身症状。2.绝大多数慢性结节性红斑患者是特发性,部分和链球菌感染、甲状腺疾病、妊娠、口服避孕药相关。3.在组织学上,慢性结节性红斑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与结节性红斑后期表现类似,但脂肪间隔增厚、纤维化、肉芽肿形成更加明显,脂肪小叶受累较常见,甚至可见脂膜性脂肪坏死。毛细血管增生也较明显,通常无血管炎、血栓形成。部分患者可见Miescher肉芽肿。4.治疗上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部分患者减量过程中可能复发。

闻娟[9](2020)在《青斑样血管病4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青斑样血管病(livedoidvasculopathy,LV)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复发性、血栓闭塞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紫癜样斑疹、疼痛性溃疡、星状梗死、瓷白色萎缩性瘢痕。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血液高凝状态和自身免疫有关。LV的病理特征是真皮血管节段性透明样变或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内皮细胞增生和管腔内血栓形成。目前治疗LV的方法较多,但缺乏特效治疗方法,部分病例病情顽固,需多种方法联合治疗。皮肤镜可以观察到表皮下部、表真皮交界处、真皮乳头层和真皮深层肉眼不可见的微细结构与色素,皮肤镜下征象对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与相应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有着相对明确的对应关系。本研究通过对资料完整的42例LV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及皮肤镜特征进行分析,探讨LV临床表现、皮肤镜学结构与病理特征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提高临床医生对LV的诊断水平,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全面的治疗,改善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临床资料完整的青斑样血管病患者42例。纳入患者均有典型临床表现且经病理确诊。对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皮肤损害表现、伴发疾病、检验结果、病理结果、皮肤镜检查、误诊情况和治疗方案等资料进行归纳统计及分析。结果1.性别42例青斑样血管病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8例,男女之比为1:2。不同性别与皮损分布及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42例青斑样血管病患者中,确诊时年龄最小者9岁,最大者56岁,平均25.45±13.1岁,病程1~240月,平均29.36±40.9个月。3.季节及部位3.1 42例患者发病或加重季节:春季3例、夏季33例、秋季4例、冬季2例。3.2 42例患者发病部位仅为踝周3例,仅为小腿5例,小腿和踝周同时受累6例,踝周及足背同时受累12例,小腿、踝周及足背均受累14例,大腿、小腿、踝周及足背均受累2例。4.皮肤损害4.1自觉症状:4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8例有瘙痒。4 2皮损形态:42例均可见紫癜样斑疹,36例可见不同程度溃疡、结痂和萎缩性白色瘢痕,周边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5.伴发疾病3例伴发高血压;2例伴发糖尿病;1例伴发类风湿关节炎;1例伴发下肢静脉曲张;1例伴发腮腺炎。6.检验结果本组患者中出现1例类风湿因子阳性,1例抗Ro52抗体强阳性,4例ANA低滴度阳性,3例C3降低;蛋白S活性降低7例、增强3例,蛋白C活性降低3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6例,叶酸水平降低2例;4例抗链0高,27例C反应蛋白和血沉水平升高。7.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病理学检查42例患者取皮损作病理检查。42例均见真皮浅层血管壁不同程度纤维素样变性或透明样变,28例伴局部红细胞外溢,20例真皮血管呈小叶样增生,部分血管可见血栓,20例见血管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16例可见表皮萎缩。22例患者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真皮血管壁有C3和IgM沉积,其中16例为C3沉积,6例为IgM沉积。8.皮肤镜学检查42例患者皮疹均行皮肤镜检查。42例均可见粉红色或白色背景、线状血管和小球状血管结构;36例可见中央溃疡、结痂或白色无结构区域,同时可见外周色素沉着。9.误诊情况42例患者中30例既往就诊被误诊,也有多次误诊者:误诊为变应性血管炎15人次,误诊为过敏性紫癜8人次,误诊为结节性血管炎5人次,误诊为色素性紫癜性皮病3人次,误诊为韦格纳肉芽肿病1人次。10.治疗及随访42例患者均接受系统治疗,6例入院时处于进展期,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30~40mg/天,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选用利伐沙班片、阿司匹林肠溶片、贝前列素钠片口服。皮损渗出处外用生理盐水湿敷。结论1.LV最常见的病理表现为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透明样变或血管内血栓,组织病理改变是其皮肤镜表现的基础。2.粉红色或白色背景基础上出现线状或小球状血管,中央无结构白色区域伴外周网状色素沉着是LV的两大皮肤镜学特点。

张劲东[10](2020)在《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带状疱疹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手段,为临床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录入患者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一般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发病季节与节气、首发症状、皮损部位与经络分布、舌象与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用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使用情况、外治法等);疗效(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等)。结果:1.一般资料:共录入患者病例33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207例,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62.09±12.89)岁,61-70岁患者人数最多,4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57.9%的患者至少患有1种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为首次发病。2.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发病,以秋季最多,占28.3%;发病节气以立秋至处暑及立冬至小雪最多,均占6.6%;首发症状以皮疹、疼痛同时发生最多,占50.4%,70岁以下随着年龄增加,越容易先疼痛后出疹;胸胁部为受累最多的部位,占14.1%,足少阳胆经为皮损分布最多的经络,占22.3%;住院患者舌质以红舌最多,占94.9%,苔质以黄苔为主,占51.3%,脉象以滑脉为主,占64.2%;92.8%的患者免疫功能紊乱。3.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并结合外治法。4.疗效:本次研究335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64±1.77)天,平均结痂时间(6.35±1.45)天,平均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为(8.28±2.13)天。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均与年龄成正相关。治疗后皮损评分为(6.30±1.44)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7.04±0.19)分,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及疼痛评分均有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治愈者8例,显效者202例,有效者115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97%。结论:1.本研究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比男性多。大部分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2.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胸胁部,发病最多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3.中药治疗以清热、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使用中药以苦、寒为主,中药归经以肝、心经为主。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皮损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减少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本病预后良好,但年龄越大,皮损恢复以及疼痛好转所需时间越多,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者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二、维生素B_(12)引起皮疹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生素B_(12)引起皮疹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注射用12种复合维生素致过敏反应2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1
    1.2 病例2
2 文献资料
3 讨论

(2)中药内服联合针灸序贯疗法治疗蛇串疮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脱离或终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方案
        4.1.1 抗病毒基础治疗
        4.1.2 对照组
        4.1.3 治疗组
    4.2 观察内容
        4.2.1 疼痛强度(详见附录 1)
        4.2.2 疱疹情况(详见附录 2)
        4.2.3 疱疹恢复时间
        4.2.4 睡眠质量(详见附录 5)
        4.2.5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PHN%)
        4.2.6 综合疗效观察
    4.3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情况
    5.2 两组疼痛积分比较
    5.3 两组疱疹积分比较
    5.4 两组疱疹恢复时间比较
    5.5 两组睡眠质量积分比较
    5.6 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5.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5.8 不良反应情况及安全性评估
讨论
    1.立题依据
    2.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3 处方依据与原则
        3.1 中药处方
        3.1.1 处方依据
        3.1.2 处方原则
        3.2 针灸序贯疗法
        3.2.1 火针选择依据
        3.2.2 毫针围刺选择依据
    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疼痛强度积分量化表(VAS评分法)
    附录2 .带状疱疹皮损评分量化表
    附录3 .疱疹恢复时间记录表
    附录4 .后遗神经痛及不良反应情况记录表
    附录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r)表
    附录6 .PSQI评分标准
综述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头面部带状疱疹及并发症临床特征与中医证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1 资料
    1.1 病人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型标准
        1.2.3 头面部带状疱疹并发症的诊断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内容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年龄与性别
        2.1.2 发病诱因
        2.1.3 基础疾病
    2.2 并发症情况
        2.2.1 疼痛与皮疹发生情况
        2.2.2 皮疹分型
        2.2.3 首诊科室
        2.2.4 受累神经分布
        2.2.5 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2.3 治疗
        2.3.1 抗病毒治疗
        2.3.2 糖皮质激素
        2.3.3 中医辨证论治
        2.3.4 物理治疗
3 讨论
    3.1 一般情况
    3.2 并发症表现
    3.3 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自拟临床信息采集表
致谢

(4)甲基丙二酸血症及相关癫痫的临床特点和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早发型与晚发型甲基丙二酸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甲基丙二酸血症相关癫痫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 年推荐的SLE诊断标准
    附录 C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
    附录 D 难治性/罕见血液系统损害个案总结
    附录 E 个人简历
    附录 F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G 个案报道

(6)益气解毒凉血方联合LG09老鹳草方治疗30例VEGFR-TKI所致Ⅱ~Ⅲ级手足皮肤反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中药干预靶向药相关皮肤毒性反应的 Meta 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2.3 偏倚风险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不良反应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治疗方法
    3 评价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收集资料的结果
        5.2 研究结果
    6 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选题依据
    2 结果分析
        2.1 HFSR分级、HFSR治疗疗效比较
        2.2 疼痛评分、疼痛缓解程度比较
        2.3 KPS评分、KPS变化情况比较
        2.4 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2.5 HFSR分级缓解至Ⅰ级时间
        2.6 VEGFR-TKI药物完成率
        2.7 安全性观察
    3 立方依据
        3.1 中医学对HFSR的研究
        3.2 组方思路
        3.3 方义解析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六部分 典型病例
文献综述 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所致手足皮肤反应的机制和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77例注射用复方三维B(Ⅱ)药品不良反应临床病例及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来源
    1.2 文献资料来源
    1.3 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原患疾病情况
    2.3 药品用法用量
    2.4 ADR发生时间
    2.5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2.6 ADR处理及转归
3 讨论
    3.1 性别与年龄
    3.2 ADR发生与转归
    3.3 ADR临床表现

(8)慢性结节性红斑7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结节性红斑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青斑样血管病4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青斑样血管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维生素B_(12)引起皮疹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注射用12种复合维生素致过敏反应2例及文献复习[J]. 高旭,关胜江,赵会丛,马娟娟,陈丽娜,程杰. 中国药业, 2021(16)
  • [2]中药内服联合针灸序贯疗法治疗蛇串疮疗效观察[D]. 于丽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头面部带状疱疹及并发症临床特征与中医证型探讨[D]. 郑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甲基丙二酸血症及相关癫痫的临床特点和预后[D]. 石燕婷. 山东大学, 2021(09)
  • [5]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随访分析[D]. 张莉莉.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6]益气解毒凉血方联合LG09老鹳草方治疗30例VEGFR-TKI所致Ⅱ~Ⅲ级手足皮肤反应的临床观察[D]. 佘园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77例注射用复方三维B(Ⅱ)药品不良反应临床病例及文献分析[J]. 马志娜,于倩,关丽英.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21(01)
  • [8]慢性结节性红斑7例并文献复习[D]. 杜爽.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青斑样血管病42例临床分析[D]. 闻娟. 郑州大学, 2020(02)
  • [10]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D]. 张劲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维生素B_引起的皮疹一例(1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