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端胃癌32例及残端胃癌复发临床分析

残端胃癌32例及残端胃癌复发临床分析

一、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3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君[1](2021)在《残胃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并探索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70名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卡方检验比较了不同原发疾病的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影响残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同时log-rank检验法比较分析生存是否存在差异。将有临床意义的因素纳入到COX多因素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残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男性63例,女性7例,男女比为9:1,男性多于女性;年龄34-89岁,平均年龄(64±11)岁,中位年龄66岁。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良性疾病行初次手术的有40例,因胃癌等恶性疾病行初次手术的有30例;从首次手术到确诊残胃癌时间间隔,良性病组与恶性病组分别为(30±12)年、(11±6)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首次手术采用Billroth I式共27例(良性病组21例,恶性病组6例),Billroth II式36例(良性病组19例,恶性病组17例),食管胃吻合术7例(良性病组0例,恶性病组7例),残胃癌多发生在Billroth II式术后(P=0.001);良性病组肿瘤位于吻合口28例,非吻合口12例,恶性病组肿瘤位于吻合口10例,非吻合口20例,残胃癌好发于吻合口处(P=0.002)。良性病组临床分期Ⅰ-Ⅱ期的6例,Ⅲ-Ⅳ期的34例,恶性病组临床分期Ⅰ-Ⅱ期的11例,Ⅲ-Ⅳ期的19例,残胃癌患者就诊时临床分期普遍较晚(P=0.036)。因良性疾病行首次手术的患者发展到残胃癌的中位时间间隔为30年,恶性疾病组的中位时间间隔为11年,良性疾病发展到残胃癌的时间较恶性疾病长(P=0.000);初次手术采用Billroth I式的患者发展到残胃癌的中位时间间隔为26年,Billroth II式的中位时间间隔为21年,食管胃吻合术中位时间间隔为12年,Billroth I式术后发展至残胃癌时间较长(P=0.041)。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小于50岁、接受手术治疗、病理类型分化较好、TNM分期较早的患者预后相对好(P<0.05)。原发病良性组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原发病恶性组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P=0.000)。原发病良性组中病理类型为分化型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未分化型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原发病恶性组中病理类型为分化型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未分化型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P=0.001)。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列入COX多因素分析,发现治疗方法(P=0.001,RR=0.379,95%CI:0.208-0.688)、病理分型(P=0.043,RR=0.572,95%CI:0.333-0.981)是影响残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首次手术病因及手术方式,是影响从首次手术到残胃癌确诊平均时间间隔长短的主要因素。2.无论原发疾病良恶性,残胃癌均好发于BillrothⅡ式吻合术后,且好发部位多在吻合口处。3.治疗方法、病理分型是影响残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郗洪庆,李佶阳,李少卿,乔治,卫勃,陈凛[2](2018)在《胃癌根治术后残胃癌与胃癌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和比较胃癌术后残胃癌与胃癌复发两组患者的初次手术和二次手术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及生存预后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92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胃癌行R0切除术后残胃再发癌和残胃复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以及生存资料。胃癌术后10年及10年以上出现的残胃再发癌定义为残胃癌,胃癌术后10年内出现癌变者定义为残胃复发癌。两组患者二次手术均行根治性手术或者切除肿瘤灶的姑息性手术,均有完整的初次手术后和残胃手术后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结果13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3例,女性23例。残胃癌组31例,胃癌复发组105例。与胃癌复发组相比,残胃癌组患者的初次手术肿瘤Borrmann分型和组织分化类型更好[BorrmannⅠ型:35.5%(11/31)比4.8%(5/105),x2=23.003,P=0.001;高分化:48.4%(15/31)比1.0%(1/105),x2=57.137,P=0.001];初次手术肿瘤直径更小[肿瘤直径<4cm:90.3%(28/31)比53.3%(56/105),x2=14.045,P=0.001];初次手术后pT分期[pT1期:38.7%(12/31)比2.9%(3/105),x2=50.373,P=0.001]、pN分期[pN0期:90.3%(28/31)比18.1%(19/105),x2=55.722,P=0.001]和pTNM分期[Ⅰ期:83.9%(26/31)比10.5%(11/105),x2=66.688,P=0.001]更早。残胃癌组肿瘤多发生于非吻合口部位[51.6%(16/31)],胃癌复发组则多发生于吻合口部位[61.9%(65/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520,P=0.023)。残胃癌组二次手术的肿瘤病理组织类型亦好于胃癌复发组[高分化:16.1%(5/31)比1.9%(2/105),x2=10.029,P=0.007],且残胃癌组有48.4%(15/31)的患者初次手术与二次手术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发生了变化,而胃癌复发组只有26.7%(28/105)的患者先后两次手术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发生了变化(x2=5.222,P=0.022)。残胃癌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为(161.0±18.6)月,长于胃癌复发组的(50.8±27.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残胃癌组二次手术后存活时间为(30.7±18.4)月,也长于胃癌复发组的(20.5±15.0)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136例患者中,43例前后两次手术病理组织学类型改变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为(99.6±56.5)月,长于93例病理组织学类型未改变者(72.1±58.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胃癌术后残胃癌患者初次疾病病理类型较好、病期较早,其预后好于胃癌复发组患者。可以将病理组织学类型前后两次手术是否有改变作为定义残胃癌的参考指标。

房祥丽[3](2018)在《残胃癌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ncer,GSC)患者的住院资料,探讨残胃癌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青岛市市立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11年期间收治的125例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根据首次手术病因、本次住院的出院诊断将首次手术病因为良性疾病者分为残胃原发癌组、残胃良性病变组;首次手术病因为恶性疾病者分为残胃再发癌组、残胃非再发癌病变组。根据首次手术术式的不同、有无反流、有无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等因素进一步分组。利用c2检验对独立多组随机分类资料进行比较,对患者性别、首次手术年龄、首次手术术式、反流、HP感染等单因素与残胃原发癌、残胃再发癌的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术式与反流、反流与HP感染、术式与HP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另外探讨残胃原发癌、残胃再发癌的好发部位、分化程度。多因素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2例残胃癌患者中40(64.5%)例患者主要就诊原因为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等症状,7(11.3%)例为吞咽困难,9(14.5%)例为黑便,6(9.7%)例无特殊不适。2.残胃原发癌患者首次手术距确诊残胃癌的时间间隔为950年,平均为36.25年;残胃再发癌组首次手术至确诊残胃癌的时间间隔中位值为7(531)年。3.残胃原发癌组男性患者占96.9%(31/32)、首次手术术式为毕Ⅱ术式者占71.9%(23/32)、首次手术病因为胃溃疡及其并发症者占81.3%(26/32),反流阳性率为75%(24/32),均高于对照组(残胃良性病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阳性率为18.8%(6/32)、首次手术年龄<40岁患者占71.9%(23/32)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残胃再发癌组患者男性患者占63.3%(19/30),反流阳性率为66.7%(20/30),分别高于其对照组(残胃非再发癌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毕Ⅱ术式患者占46.7%(14/30)、HP感染阳性率为23.3%(7/30)以及首次手术年龄<40岁患者占3.3%(1/30),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残胃原发癌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好(高、中分化腺癌)者占50.0%(16/32),残胃再发癌组分化程度好者占23.3%(7/3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719,P=0.030)。6.肿瘤发生部位:残胃原发癌组肿瘤位于吻合口者占65.6%(21/32),残胃再发癌组肿瘤位于吻合口者占40.0%(12/30),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084,P=0.043)。结论1.残胃癌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有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无临床症状的残胃患者也应定期复。2.残胃原发癌患者首次手术距确诊残胃癌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6.3年,好发部位为吻合口;残胃再发癌患者上述时间间隔为7年,好发部位为非吻合口。3.残胃原发癌的分化程度较残胃再发癌高。4.残胃原发癌发病危险因素:男性、首次手术病因为胃溃疡及其并发症、毕Ⅱ术式、反流阳性,前三者为其发病独立危险因素;残胃再发癌发病危险因素:男性、反流阳性,两者皆为其发病独立危险因素。

马晶晶[4](2018)在《残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下诊断治疗与临床分析》文中指出背景:残胃是指胃、十二指肠良性或恶性疾病做胃切除术后的残余部分。胃术后因生理解剖结构的破坏,致使患者易出现诸如残胃炎、残胃溃疡,甚至残胃癌等并发症。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认识到残胃本身即是一种癌前病变。也有学者表示,发生残胃癌是胃术后的必然规律,胃大部切除患者术后长期生存就有发生病变的可能。因此如何早期发现残胃病变、残胃早期癌并及时治疗,对提高残胃患者生存期尤关重要。目前残胃患者通常以CT、超声、内镜等检查及血清学检验作为复查的选择项目。在诸多检查手段中,胃镜检查是观察上消化道粘膜层病变的唯一方法,具有直视下完善病理活组织检查的优势,同时合理有效的内镜随访亦是早期发现残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重要手段。残胃癌失去再次手术患者可通过内镜下治疗达到提高总体胃癌生存率的目的;早期残胃癌患者,可通过微创治疗使残胃病变干预治疗更及时、有效,降低残胃癌的发生。目的:本研究重点探讨了残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与病程时限、部位、术式间相关性;分析了内镜下残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形态特点及规律;了解残胃重度异型增生及早期癌内镜下微创治疗预后及局部复发情况。通过内镜对残胃的观察即时发现癌前病变及早期癌,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临床对残胃病变的认识的目的。方法:资料收集: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6年7月至2014年12月106457例胃镜检查患者中,行胃部外科手术516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对象均采用电子内镜检查,定期内镜随访。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依据,对残胃轻中度异型增生者以内镜随访观察为主;确诊为重度异型增生及早期残胃癌且满足内镜下微创治疗病例给予内镜下微创治疗。本组所有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分析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检出情况本组胃术后病例5165例中男性占77.6%(4010/5165),女性占22.4%(1155/5165);年龄18-89岁之间,平均年龄60.4岁。因上消化道恶性疾病行胃手术者占97.8%(5050/5165),良性疾病行胃手术者共占2.2%(115/5165)。轻度异型增生(mild dysplasia,mD)检出率为2.9%(149/5165);中度异型增生(moderate dysplasia,MD)检出率为1.1%(57/5165);重度异型增生(severe dysplasia,SD)检出率为1.3%(66/5165);早期残胃癌(early cancer,EC)检出率占0.3%(15/5165);残胃再发癌检出率6.9%(360/5165),其中残胃复发癌检出率为6.2%(321/5165),残胃新生癌检出率占0.7%(39/5165)。残胃炎症及其他(黄斑瘤等)占87.5%(4518/5165)。2残胃病变发生与术后时限、部位、术式相关性分析2.1残胃病变发生与术后时限相关性分析5165例胃术后病例中,残胃癌前病变、早期癌及中晚期癌共计647例。以病理诊断结果程度最重的残胃病变发生时间为基准。术后时限小于3年组,轻中度异型增生占25%(52/206),重度异型增生及早癌11.1%(9/81),残胃中晚期癌2.5%(9/360);术后时限3至5年组,轻中度异型增生42.7%(88/206),重度异型增生及早癌49.4%(40/81),残胃中晚期癌22.2%(80/360);术后时限大于5年组轻中度异型增生32%(66/206),重度异型增生及早癌39.4%(32/81),残胃中晚期癌75.2%(271/360)。残胃病变的发生与术后时限具有线性关系。2.2残胃病变发生部位特点分析647例残胃癌前病变、早期癌及中晚期癌病例中,检出残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病例287例。其中吻合口处病变165例,占57.5%,非吻合口处122例,占42.5%(122/287);近端胃大部切除术组中,重度异型及早癌病例吻合口病变24例,占14.5%(24/165),非吻合口处病变10例,占8.2%(10/122)。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组中,重度异型及早癌病例吻合口处病变22例,占13.3%(22/165),非吻合口处病变18例,占14.7%(18/122)。通过分析得出残胃病变发生与部位及术式相关,其中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为高发位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92,P=0.014),且吻合口病变往往较非吻合口病变程度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P=0.30)。2.3残胃病变发生与术式相关性分析本研究仅以近端、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做探讨分析,对行其他术式的残胃病例暂不予对比分析。647例阳性组病例中行近端、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者各占30.6%、62.8%,组间比1:2;阴性组各占47.8%、39.8%,组间比1.2:1。残胃病变的发生与术式相关性分析,近端与远端胃大部切除术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152,P=0.000);远端胃大部切除术中毕I、毕II分别占20.6%,42.2%,组间比1:2。远端术式毕I与毕I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153,P=0.000)。3残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下形态特点分析5165例胃术后病例中,检出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病例287例。将其按胃镜下表现分以充血水肿、糜烂、凹陷欠平、隆起及结节状,绝大多数则以两种或多种形态并存。残胃癌前病变病例根据病理分型不同胃镜下表现各有特点:轻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及早癌镜下分别以充血水肿、糜烂、凹陷、结节状多见,各组分别占63.1%、43.9%、69.7%、80%;其中残胃早癌形态以结节、糜烂为主,占早癌组的80.0%。以发病部位区分,吻合口组中轻度异型增生镜下以充血、水肿及糜烂为特点,占本组77.8%;中度异型增生镜下以糜烂及凹陷、欠平为主,占本组64.1%;重度异型增生镜下以欠平、隆起为主,占70.7%;早期残胃癌镜下以隆起及结节为主,占本组70.0%。吻合口组病变严重程度与镜下形态间具有线性趋势。非吻合口组轻度异型增生镜下以多种形式并存,结节状极少;中度异型增生镜下以糜烂及凹陷、欠平为主,占本组66.6%;重度异型增生镜下以欠平、结节状为主,占68.0%;早期残胃癌镜下以隆起为主,占60.0%。4残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下治疗情况分析本组残胃重度异型增生及早期癌符合内镜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氩离子束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适应征共81例。其中吻合口病变中内镜下治疗26灶,治疗前后最重病理为SD的16个病灶中3灶出现残留复发,占18.8%(3/16);最重病理为IMC的10个病灶中1灶出现残留复发,占10.0%(1/10),中位时间为3.4个月。3例吻合口SD及EC治疗病例出现异位再发,共3灶,占11.5%(3/26),组织病理学分别为2例SD及1例EC。非吻合口治疗病灶共30灶,内镜治疗前后最重病理为SD的25个病灶中有1灶复发,占3.3%(1/30);病变最重病理为IMC(Intramucosal carcinoma)的5个病灶中无复发。SD及EC治疗病例中出现异位再发,共2灶,占6.4%(2/30),其组织病理学级别分别为1例mD,1例SD。部位与病变是复发的相关性提示,吻合口较非吻合口为高发,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5)。结论:1.残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镜下形态特点不同,镜下表现呈充血粗糙、糜烂到凹陷、结节样改变的特点,形态与病变的级别具有相关性;晚期残胃癌内镜下以弥漫浸润型为主,占59.2%。2.本研究结果显示残胃癌变的发生与术后时限明显相关。尤其以术后5年为高危时段。3.残胃癌变的发生与术式有显着相关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较近端胃大部切除术中,前者发生率更高,且发生残胃病变的时限更短;远端胃大部切除术中,毕II式术后残胃病变发生概率高于毕I式术后。4.残胃病变发生与部位明显相关。吻合口发病概率明显高于非吻合口,在内镜检查中应重点观察病变高发部位并常规病理检查提高检出率。5.积极内镜下干预治疗是提高残胃生存期的重要手段。

高明伟[5](2015)在《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4例残胃再发癌与26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早期癌,其中全残胃切除术6例、行部分残胃切除术4例。40例进行期癌,其中10例未切除、30例肿瘤切除术。结论残胃再发癌恶性程度高于原发癌,早期行外科治疗效果好。

顾喜明[6](2012)在《残胃黏膜病变9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残胃黏膜病变及其与胃切除术式的关系。方法行胃镜检查,在吻合口、残胃黏膜取活检,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观察胆汁反流。结果残胃病变中吻合口炎71.0%、吻合口溃疡9.2%、残胃癌3.1%、残胃再发癌12.4%、胆汁反流33.0%。BⅡ术式组残胃胆汁反流率大于BⅠ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残胃黏膜病变与胃切除术式、胆汁反流密切有关。

王忠洋[7](2012)在《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44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外科治疗,术后随访,探讨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的特点、治疗以及预后。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2月期间,武汉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共收治24例残胃癌以及20例残胃再发癌病人,收集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病历的病人基本信息、症状、首次手术方式、本次胃镜结果、外科治疗方式、术后病理结果、电话随访情况。整理分析各项数据所占的比例,利用spss17.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癌组男女比例为7:1;残胃再发癌组男女比例为1.9:1。首次手术到本次确诊时间间隔:残胃癌平均间隔年限为25.6年;残胃再发癌间隔年限平均2.9年。残胃癌组首次行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II式重建者20例,BillrothI式4例;残胃再发癌组首次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II式重建者15例,BillrothI式3例,近端胃切除胃食管吻合术者2例。残胃癌组肿瘤位于吻合口处18例,位于贲门部2例,位于胃体部1例,全胃侵犯3例;残胃再发癌组肿瘤位于吻合口处18例,全胃侵犯2例。残胃癌组高分化腺癌9例(37.5%),低分化腺癌10例(41.67%),印戒细胞癌5例(20.83%);残胃再发癌组高分化腺癌2例(10%),低分化腺癌12例(60%),印戒细胞癌6例(30%)。残胃癌组ⅠB和ⅡB期共8例,一年存活率为100%;Ⅲ期Ⅳ期病人共12例,一年后6人存活,存活率为50%。残胃再发癌ⅠB和ⅡB期共3例,一年存活率为100%;Ⅲ期Ⅳ期病人共7例,一年后1人存活,存活率为14.29%。残胃癌组20例行根治手术,4例未切除,切除率为83.33%。残胃再发癌组10例行根治手术,10例未切除,切除率为50%。残胃癌组20例行手术病人中有6例联合脏器切除,联合脏器切除率为30%;残胃再发癌组10例行手术病人中8例联合脏器切除,联合脏器切除率为80%。残胃癌组1年后共有14人存活,一年存活率为58.33%;残胃再发癌组1年后共有5人存活,一年存活率为25%。残胃癌组行根治性手术的20例中一年后14人存活,一年存活率为70%;未切除的4例一年后无人存活,一年存活率为0。残胃再发癌20例中行根治性手术的10例中一年后5人存活,一年存活率为50%;未切除的10例一年后无人存活,一年存活率为0。结论:(1)残胃再发癌预后差于残胃癌,要求病人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的5年后行胃镜检查,以后每年一次;对于胃癌术后病人应每隔3到6个月行胃镜检查,并配合胸部平片,肝胆B超以及肿瘤标记物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2)对于有胃部病变须行胃大部切除术的病人,尽量避免行胃大部切除BillrothII式手术,应行BillrothⅠ式手术,或是行残胃空肠Roux—en—Y式吻合。吻合口缝合选择可吸收线或可吸收钉。(3)对于残胃癌和残胃再发癌的手术治疗应做到根治。

敖智容,秦红,刘伟,邓应江[8](2012)在《胃癌术后残胃再发癌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残胃再发癌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参考。方法胃癌切除术后残胃再发癌患者98例为残胃再发癌组,同期进行胃切除术但未出现残胃再发癌的胃癌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原发癌的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手术方式和残胃状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残胃再发癌组年龄大于60岁、吸烟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两组性别、饮酒、血型构成无显着差异。原发胃癌的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在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残胃再发癌中毕Ⅱ式根治术显着高于对照组。残胃再发癌组患有胆汁反流、Hp感染、低胃酸及残胃炎的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Hp感染、低胃酸、临床分期和组织学类型这5个因素为残胃再发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高龄、残胃伴发Hp感染、低胃酸状态及原发癌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类型是残胃再发癌的高危因素。认识残胃再发癌危险因素,对残胃再发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亮[9](2011)在《残胃癌、残胃再发癌的生物学行为与外科治疗(附211例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总结了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的临床相关资料、外科治疗及术后随访,旨在探讨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的生物学行为特性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为提高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提供理论和临床客观依据。方法:在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共收治胃癌患者7342例,其中残胃癌87例、残胃再发癌124例。通过收集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研究其初次手术情况、本次就诊情况、辅助检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治疗情况及预后。分析各项统计指标所占比例的大小。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统计方法选用χ2检验,按α=0.05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病理分期、是否行联合脏器切除等进行分组,并按Kaplan-Meier方法绘制各组生存率曲线,运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生存率差异。结果:1残胃癌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12例,男:女为6.3:1。残胃再发癌男性患者104例,女性患者20例,男:女为5.2:1。初次手术到残胃癌的间隔时间平均为28.7±7.4年,初次手术到残胃再发癌的间隔时间平均为3.7±1.5年。2残胃癌肿瘤累及吻合口的比例为5.3%(3/57),残胃再发癌肿瘤累及吻合口的比例为44.9%(31/69),差异有显着性(P﹤0.05)。3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8.1%(217/451),残胃再发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8.7%(109/282),差异有显着性(P﹤0.05)。残胃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为55.8%(24/43),残胃再发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为33.3%(13/39),差异有显着性(P﹤0.05)。4残胃癌的手术切除率为84.2%(48/57),残胃再发癌的手术切除率为68.1%(47/69),差异有显着性(P﹤0.05)。残胃癌的根治切除率为75.4%(43/57),残胃再发癌的根治切除率为56.5%(39/69),差异有显着性(P﹤0.05)。5残胃癌中,首次术式为BillrothⅠ式的根治切除率为71.4%(15/21),首次术式为BillrothⅡ式的根治切除率为75.9%(22/29),首次术式为食管-胃吻合的根治切除率为85.7%(6/7),差异无显着性(P﹥0.05)。残胃再发癌中,首次术式为BillrothⅠ式的根治切除率为33.3%(6/18),首次术式为BillrothⅡ式的根治切除率为69.7%(23/33),差异有显着性(P﹤0.0125)。6残胃癌的联合脏器切除率为18.8%(9/48),残胃再发癌的联合脏器切除率为38.3%(18/47),差异有显着性(P﹤0.05)。7残胃癌行联合脏器切除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9),未行联合脏器切除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2/48),差异有显着性(P﹤0.05)。残胃再发癌行联合脏器切除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6/18),未行联合脏器切除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8%(5/51),差异有显着性(P﹤0.05)。8残胃癌根治切除、姑息切除、短路手术、单纯探查、非手术治疗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3个月、18个月、9个月、5个月和5个月,差异有显着性(P﹤0.05)。根治切除较姑息切除的生存期长,差异有显着性(P﹤0.05)。姑息切除较短路手术的生存期长,差异有显着性(P﹤0.05)。残胃再发癌根治切除、姑息切除、短路手术、单纯探查、非手术治疗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1个月、15个月、7个月、6个月和5个月,差异有显着性(P﹤0.05)。根治切除较姑息切除的生存期长,差异有显着性(P﹤0.05)。姑息切除较短路手术的生存期长,差异有显着性(P﹤0.05)。9残胃癌Ⅰ、Ⅱ、Ⅲ、Ⅳ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5个月、48个月、29个月、9个月,差异有显着性(P﹤0.05)。Ⅰ、Ⅱ期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Ⅰ、Ⅱ期生存期高于Ⅲ期,差异有显着性(P﹤0.05);Ⅲ期生存期高于Ⅳ期,差异有显着性(P﹤0.05)。残胃再发癌Ⅰ、Ⅱ、Ⅲ、Ⅳ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6个月、39个月、24个月、8个月,差异有显着性(P﹤0.05)。Ⅰ、Ⅱ期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Ⅰ、Ⅱ期生存期高于Ⅲ期,差异有显着性(P﹤0.05);Ⅲ期生存期高于Ⅳ期,差异有显着性(P﹤0.05)。10残胃癌行联合脏器切除的中位生存期为33个月,未行联合脏器切除的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差异无显着性(P﹥0.05)。残胃再发癌行联合脏器切除的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未行联合脏器切除的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残胃癌男:女为6.3:1,残胃再发癌男:女为5.2:1,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均好发于男性患者。2初次手术到残胃癌的间隔时间平均为28.7±7.4年,初次手术到残胃再发癌的间隔时间平均为3.7±1.5年,初次手术到残胃再发癌的间隔时间较短。3残胃癌肿瘤累及吻合口的比例为5.3%,残胃再发癌肿瘤累及吻合口的比例为44.9%,残胃再发癌较残胃癌肿瘤多发于吻合口。4残胃癌较残胃再发癌的淋巴结转移率高。5残胃癌的手术切除率为84.2%,根治切除率为75.4%;残胃再发癌的手术切除率为68.1%,根治切除率为56.5%,残胃癌较残胃再发癌手术切除率高、根治切除率高。6不同首次术式的残胃癌,根治切除率无显着差异;在残胃再发癌中,首次术式为BillrothⅡ式较BillrothⅠ式的根治切除率高。7残胃癌的联合脏器切除率为18.8%,残胃再发癌的联合脏器切除率为38.3%,残胃再发癌较残胃癌联合脏器切除率高。8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均为行联合脏器切除较未行联合脏器切除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9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行根治切除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3个月和31个月,相对于其他治疗方式,两者均为行根治切除的预后较好。10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均为Ⅰ、Ⅱ期的预后较好。11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行联合脏器切除后,生存期并无明显延长。

陈余钿,朱建东[10](2006)在《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2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二、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3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3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残胃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残胃癌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残胃癌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病例临床资料
        1.4 HP检测
    2 研究方法
        2.1 患者分组
        2.2 技术路线图
        2.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性别、首次手术年龄、病因、术式、反流、HP感染与残胃原发癌的相关性
    3 性别、首次手术年龄、术式、反流、HP感染与残胃再发癌的相关性
    4 残胃原发癌、残胃再发癌临床特点分析
    5 残胃患者术式与反流、反流与HP感染、术式与HP感染的相关性
第三章 讨论
    1 残胃癌患者临床特点
    2 残胃癌发病危险因素
    3 残胃癌的预防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残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下诊断治疗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镜在残胃癌早期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情况
2 结果
3 讨论
    3.1 早期诊断
    3.2 外科治疗
        3.2.1 残胃再发癌的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
        3.2.2 残胃癌胃周解剖学特点与外科治疗
        3.2.3 切除范围

(7)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4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实验研究
    2.1 病例资料来源
    2.2 研究所需数据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生物学行为
    3.2 治疗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8)胃癌术后残胃再发癌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与残胃再发癌的相关性
    2.2 原发胃癌情况与残胃再发癌的相关性
    2.3 手术方式与残胃再发癌的关系
    2.4 残胃状态与再发癌的关系
    2.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9)残胃癌、残胃再发癌的生物学行为与外科治疗(附211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2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胃镜及病理学检查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定义及病因
    3.2 早期诊断
    3.3 外科治疗

四、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3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残胃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张子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胃癌根治术后残胃癌与胃癌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及预后分析[J]. 郗洪庆,李佶阳,李少卿,乔治,卫勃,陈凛.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8(05)
  • [3]残胃癌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D]. 房祥丽. 青岛大学, 2018(12)
  • [4]残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下诊断治疗与临床分析[D]. 马晶晶.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5]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 高明伟. 基层医学论坛, 2015(21)
  • [6]残胃黏膜病变97例临床分析[J]. 顾喜明.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11)
  • [7]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44例临床分析[D]. 王忠洋. 华中科技大学, 2012(S2)
  • [8]胃癌术后残胃再发癌的危险因素分析[J]. 敖智容,秦红,刘伟,邓应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02)
  • [9]残胃癌、残胃再发癌的生物学行为与外科治疗(附211例病例分析)[D]. 李亮.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
  • [10]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22例临床分析[J]. 陈余钿,朱建东. 浙江临床医学, 2006(02)

标签:;  ;  ;  ;  ;  

残端胃癌32例及残端胃癌复发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