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镜下的隆起糜烂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病理之间的关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臧海洋,马继达,邢国庆,顾庆华,葛桂萍,杨晓慧[1](2022)在《胃复康加味方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虚气滞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胃复康加味方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虚气滞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17(G-17)和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其比值(PGR)的影响。【方法】将6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虚气滞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标准抗Hp四联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等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胃复康加味方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p阳性率和病理组织改善情况以及血清PGⅠ、PGⅡ、PGR、G-17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29/32),对照组为73.33%(22/30),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Hp阳性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Hp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的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均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异型增生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PGⅠ、PGR、G-17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的血清PGⅠ、PGR、G-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血清PGⅡ水平2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复康加味方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虚气滞型)患者疗效显着,有明显的抗幽门螺杆菌、改善病理组织、促进胃窦黏膜修复和胃酸、胃泌素分泌的作用。
向桢[2](2021)在《早期胃癌联合筛查及胃癌中高风险人群的中医体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桂林当地体检人群早期胃癌联合筛查现状,分析胃癌危险因素,探讨血清胃功能、14C呼气试验、胃镜以及肿瘤标志物、代谢性标志物等联合指标在胃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相关性。2.对胃癌中高风险人群分组实施中医体质健康管理,评价管理效果。方法:研究一:收集2018-2019年在联勤保障部队九二四医院健康体检科体检人群资料统计胃癌早筛相关情况。1.选取检测14C呼气试验项目、血清胃功能四项及胃镜项目体检客户为研究对象,分析参检人员的参检率、性别比例、疾病阳性率等数据;根据胃癌筛查评分表对参检者的胃癌风险分级,并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中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2.评价代谢性疾病指标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风险的预测效果;3.选取医院2018-2019同时开展14C呼气Hp、血清胃功能检测与胃镜的人群,且胃镜下均有胃疾病患者48例,评估潜在风险人群胃癌进展的发生率,并评估各种检查的效果。研究二:对2018-2019年在医院同时开展血清胃功能四项检测、14C呼气Hp以及中医体质辨识项目的人群中,筛选胃癌中高风险人群,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随访,管理组判定其中医体质类型,依托健康管理平台开展为期1年的中医药治疗及以中医体质为主的健康管理。一年后进行Hp、血清胃功能及体质辨识检测,通过异常指标的改善情况评价胃癌中高风险人群中医体质健康管理的效果。结果:研究一:通过血清胃功能四项检测、14C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测结果以及肿瘤标志物、代谢性疾病检测等指标联合筛查显示:1.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平均为31.14%;参检人群主要为男性,主要分布年龄为40-49岁,平均占比26.16%,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中,轻度、中度、重度感染人群占比分别为73.88%、23.97%和0.48%;2.代谢性疾病风险因素中血压、血糖、肌酐、CEA和CA50是高风险因子,相较正常人群显着增加患胃癌风险,P<0.05。各类代谢因素中,肝功异常和AFP升高与患胃癌风险无显着差异,P>0.05,且肿瘤标志物CA125增高,相对无增加患胃癌风险。肿瘤标志物CEA用于早期胃癌风险筛查敏感性最高,为89.33%,血脂三项(TC+TG+LDL-TC)联合检测敏感性(56.03%)高于单项检测;单项指标中肌酐检测的特异性(99.27%)和精确性(99.85%)均为最高,肿瘤标志物联合(AFP+CEA+CA199+CA125+CA50)检测特异性(97.08%)和敏感性最高(85.68%);3.随着年龄增长,患胃癌人群风险同步增高,其中患幽门螺杆菌、PGR降低以及G-17升高均可进一步提升患胃癌风险,血清学指标PGI≤70ug/L时,G-17>5.7pmol/L分别检出胃癌1例和3例;Hp阳性同时胃萎缩患者胃癌检出率最高,为33.33%。1.研究二:依据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关于胃癌的风险分级,从同时检测胃镜、14C呼气试验和血清胃功能人群中,筛选胃癌中高风险98人纳入中医体质管理一年,其他98人纳入对照组。2.一年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清除率分别为观察组76.47%、对照组27.4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按照胃癌早期风险评分标准,经过体质管理,观察组PGR评分<3.89(3分)人数由43人减为16人,改善率62.79%,G-17 pmol/L 1.5~5.7(3分)由28人下降为9人,G-17>5.7(5分)由6人下降为2人,总改善率63.89%;同比观察组PGR评分<3.89(3分)人数47人下降为35人,改善率25.53%,G-17 pmol/L 1.5~5.7(3分)由26人下降为15人,G-17>5.7(5分)由7人下降为5人,总改善率39.39%;两组比较观察组胃癌风险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3.按照体质常见表现分为平和、气虚、气郁、阳虚、阴虚、痰湿、血瘀、湿热、特禀九大类型。依托互联网APP平台对98名纳入观察组人群进行中医体质管理,包括饮食调养,睡眠起居,体育锻炼,心理调节及中医药调养及每周健康教育推送、持续的健康管理促进等。中医体质管理前,观察组偏颇体质81人,平和体质17人,经过系统体质管理,平和体质上升到50例,体质改善率16.84%。对照组偏颇体质82人,平和体质16人,未经系统管理,平和体质上升到25例,体质改善率仅4.59%。结论:1.Hp筛查、血清胃功能作为非侵入性胃癌早期筛查方式有广泛应用价值,适用于大面积人群普查。2.联合BMI、血压、血脂三项,联合肿瘤标志物AFP、CEA应用于早期胃癌敏感性较好,而血压、血糖、肌酐、肝功能及肿瘤标志联合血清胃功能应用于胃癌风险筛查特异性和精确性均较高,因此代谢性疾病指标和胃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可协同参与早期胃癌风险筛查。患幽门螺杆菌、PGR降低以及G-17升高均可进一步提升患胃癌风险,3.对胃癌中高风险人群进行针对性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中医体质健康管理可有效改善其偏颇体质,降低胃癌进展风险。
杨凯杰[3](2021)在《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确定江西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1990至2019年期间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时间趋势。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19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同时收集20世纪90年代的内镜数据,比较两时期的H.pylori感染率和疾病的检出率,并分析H.pylori在人群中的分布。结果:1、第一时期(1990-1992年)共纳入含H.pylori感染状态患者2330例,H.pylori平均感染率为55.8%。第二时期(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121595例,H.pylori平均感染率为31.6%。H.pylori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57.7%至2019年30.9%,每年下降0.876%。在性别方面,男性比女性感染率更高(33.5%:29.7%,P<0.001)。在年龄方面,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增加后降低,在20-30岁年龄组最高。2、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从14.9%降至13.8%,从8.5%至3.9%。胃癌的的检出率同样从5.2%降至1.4%。相比之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从1.4%增加到4.4%。结论:1、江西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过去25年间呈下降趋势,随年龄增长,感染率先增加后降低,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2、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检出率在过去25年间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负相关。
王翠[4](2020)在《探析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症状在不同DOB值组的分布》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两种证型中数个症状及严重程度与C13尿素呼气试验结果DOB值组间的相关性,总结两种证型中关于患者性别、年龄、嗜好、情绪、体重指数等因素的分布特点,以期将客观数据融入到中医辨证中,服务于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符合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49例,肝胃不和证患者42例,对两个证型的症状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将病人的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饮食偏好,及DOB值、症状、症状程度等信息全部内容录入数据库,对DOB值以DOB值<16、16≤DOB≤35、DOB值>35的标准分为低中高三组,运用SPSS25.0对DOB值及三级DOB值组与相关变量进行分析,归纳分析其相关性。研究结果:①脾胃湿热证共收集患者49例,其中男性27例,占55.10%,女性22例,占44.90%。肝胃不和证共收集患者42例,男性15例,占35.71%,女性27例,占 64.29%。②脾胃湿热证中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44.18±13.417。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发病率上升后又逐渐下降,发病高峰期存在于3049岁;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青中年,比例可达85.70%。肝胃不和证中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66岁,平均年龄为39.86±11.634。随年龄的增长患者的发病率先上升后下降,发病高峰期存在于3039岁。青年人为HP相关性胃炎肝胃不和证高发群体,可达半数以上。③两种证型中有饮食烟酒嗜好者所占比例较大。脾胃湿热证中喜食偏肉者所占比重最大,明显高于除喜饮酒外的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喜食偏辣、偏油炸、饮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喜食偏热、偏凉、偏酸、偏甜、偏咸、偏素、喜咖啡、喜浓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中喜食偏辣者人数所占比例最大,明显高于除喜饮酒外的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喜食偏热、偏凉、偏酸、偏甜、偏咸、偏素、偏肉、偏油炸、喜咖啡、喜浓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者与吸烟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种证型中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体重正常与偏重者居多;脾胃湿热证中工作强度中等人数较多,超过半数以上;以经常外出就餐者人数最多,超过半数以上;性格温和者所占比重较大。肝胃不和证中患病人群工作强度以轻度为主;外出就餐者人数高达90.48%,偶尔与经常外出就餐人数相当;存在焦虑、抑郁、急躁等情绪异常状态者所占比重超过半数。⑤两种证型中DOB值总体均数在性别、青中老年龄组、体重指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中各年龄组间DOB值总体均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5059组的DOB均值最高,提示细菌载量可能最多,DOB均值随年龄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肝胃不和证中各年龄组间总体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脾胃湿热证中三级DOB值组中,中组人数最多,低组人数次之,高组人数最少;三级DOB值组在性别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中三级DOB值组中,低组人数最多,中组人数次之,高组人数最少;三级DOB值组在性别中的分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中人数主要集中在低中组,女性患者则三组人数较平均,提示男性细菌载量相对较少。两种证型中三级DOB值组在青中老年龄组、体重指数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脾胃湿热证中在症状发生率方面,胃脘疼痛拒按、口苦口粘、大便不爽、渴不欲饮在三级DOB值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脘腹胀满,痞闷不舒在三级DOB值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组概率最大。肝胃不和证中在症状发生率方面,胃脘疼痛甚或痛窜两胁、嗳气、嘈杂等症状在三级DOB值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脘腹胀满在三级DOB值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组发生概率最大;吐酸在三级DOB值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组发生概率最小。⑧脾胃湿热证中大便不爽、肝胃不和证中脘腹胀满症状程度在三级DOB值组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组别的增高症状越来越重;脾胃湿热证中脘腹胀满,痞闷不舒在三级DOB值组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组以轻度为主,高组以中度为主;其余各症状程度在三级DOB值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⑨脾胃湿热证中DOB值<16组中症状积分为4.76±1.786;16≤DOB≤35组中症状积分为5.55±2.188;DOB值>35组中症状积分为7.08±2.875,三级DOB值组的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随组别增高症状积分依次升高。肝胃不和证中DOB值<16组中症状积分均值为4.41±1.906;16≤DOB≤35组中的症状积分均值为4.06±1.526;DOB值>35组中症状积分均值为3.78±0.972,三组症状积分总体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脾胃湿热证DOB值与患者整体严重程度有关,大便不爽随DOB值的升高,症状越来越重;脘腹胀满,痞闷不舒低中组以轻度为主,高组以中度为主。肝胃不和证DOB值与患者整体严重程度无关,脘腹胀满随DOB值的升高,症状越来越重。2.两种证候发病均与性别、年龄、工作性质、情绪、饮食等有关。3.脾胃湿热证中细菌载量与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DOB值>35提示细菌载量较大,脘腹胀满,痞闷不舒症状较易发生;肝胃不和证中细菌载量可能与年龄无关,与性别有关,DOB值>35提示细菌载量大,脘腹胀满症状较易发生、吐酸症状不易发生。
胡云歌[5](2020)在《解毒化湿方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解毒化湿方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收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2019年1月-2019年12月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72例,按照就诊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解毒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解毒化湿方、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甲硝唑片、克拉霉素缓释片);对照组采用铋剂四联疗法(复方铝酸铋颗粒、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甲硝唑片、克拉霉素缓释片);两组均以14天为一疗程。详细记录患者资料并评分,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Hp根除率、临床症状、胃镜下黏膜表现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治疗中有4例患者因药物过敏或失访等原因按照剔除标准予以排除,符合标准患者共68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经数据分析,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性别相关性较小,易发生于中青年人群,病程以5年以下者居多。2.两组疗程结束,停药1月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组Hp根除率为81%,对照组为84%,P>0.05,提示观察组Hp根除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根除Hp的疗效相当。3.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为82.36%,P>0.05,提示两组整体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观察组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提示两组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观察组改善临床整体症状的效果优于对照组。5.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提示观察组、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各临床症状。6.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胃痞满”、“大便黏滞”的症状积分相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胃痞满”、“大便黏滞”这2个症状方面较对照组更为突出;两组“胃痛”、“胃脘灼热”、“身体困重”、“口苦”、“口臭”、“食少纳呆”的症状积分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治疗“胃痛”、“胃脘灼热”、“身体困重”、“口苦”、“口臭”、“食少纳呆”这5个症状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7.两组胃黏膜愈合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为88.24%,P<0.05,提示观察组胃黏膜愈合疗效优于对照组。8.两组治疗后胃镜下黏膜表现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均有效,治疗后观察组胃镜下黏膜表现积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提示观察组改善胃黏膜炎症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解毒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Hp根除率及临床综合疗效与铋剂四联疗法效果相当,并较后者能更好地改善胃黏膜炎症及临床症状。
侯婷[6](2020)在《清胃愈糜颗粒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清胃愈糜颗粒对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有效、安全、简便的中药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清胃愈糜颗粒口服,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和复方铝酸铋颗粒口服,疗程4周。若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均给予四联疗法抗菌2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胃黏膜糜烂程度、HP等指标的变化,评价两组各自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经治疗症状均有显着改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0%(P<0.05),并且观察组对胃脘灼热、胃脘痞胀、胃脘疼痛、口苦口臭、渴不欲饮、小便黄等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大便黏滞、恶心纳呆方面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2)胃黏膜疗效:两组经治疗胃黏膜糜烂状态均有显着改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3%(P<0.05);(3)临床综合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7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HP转阴率:两组HP转阴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转阴率(88.24%)高于对照组(71.43%)。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清胃愈糜颗粒对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缓解症状、改善中医证候,尤其在缓解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渴不欲饮、小便黄方面效果显着;并能有效改善胃黏膜糜烂状态、促进胃黏膜修复;但联合四联疗法未能明显提高HP转阴率。该方药安全性好,无不良反应。
何康[7](2020)在《自拟疏肝益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比较自拟疏肝益胃汤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症状的改善、内镜下糜烂修复效果、HP感染率、复发率和安全性指标等指标的对比研究,客观评价自拟疏肝益胃汤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与应用前景。方法:选取武汉市中医医院肝胆脾胃科门诊和病房自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的共60例病例,均符合西医的慢性糜烂性胃炎诊断标准和中医辩证肝胃不和型诊断。按照受试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经统计学检验后年龄、性别等指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以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泮立苏20mg),每日2次,于早晚餐前半小时温水服下;治疗组以自拟疏肝益胃汤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西药服用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中药汤剂每日2袋,早晚餐后半小时服用一袋,约200mL。经过6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证候积分、内镜下糜烂修复效果、HP感染率和临床总疗效,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比较差异性。治疗结束后12周行随访调查,统计复发率,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预后性。结果:(1)在临床证候积分改善上,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组间进行比较得P<0.05,在症状改善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在胃黏膜糜烂修复程度上,对两组患者糜烂修复程度进行统计学检验得出P>0.05,无统显着差异性。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糜烂修复率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后HP转阴率经统计学检验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但治疗组HP转阴率(30.43%)优于对照组(4.76%)。(4)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治愈率6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治愈率23.33%。经统计学检验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有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在12周后进行随访,两组患者复发程度上经统计学检验P<0.05,在疾病预后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疏肝益胃汤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对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对比单纯使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患者疗效更好,且长期的复发率上比较,联合用药组效果更佳,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行到临床使用。
李瑞莹[8](2020)在《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针对糜烂性胃炎(CEG)在临床治疗中Hp耐药性和根除后再感染等问题,基于云南省名中医张超教授治疗胃脘痛验方威灵养胃汤前期临床研究基础,通过对威灵养胃汤治疗糜烂性胃炎(CEG)伴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民族医药治疗CEG合并Hp阳性提供有效药物和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云南省中医医院脾胃科门诊CEG合并Hp阳性患者108例,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口服威灵养胃汤(云南威灵仙、北沙参、兰花参、马蹄香、小红参、小白及、蜚蠊、重楼、炒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炒黄芩、川黄连、甘草),7天为1疗程,服用4疗程;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呋喃唑酮片、阿莫西林胶囊、枸橼酸铋钾胶囊,7天为1疗程,服用2疗程后改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继续治疗2疗程。两组在治疗4疗程后对两组Hp根除率、胃镜下黏膜恢复情况、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等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结束停药28天后复查Hp,Hp根除率经比较,治疗组为76.00%,对照组为75.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威灵养胃汤具有抗Hp的作用。2.胃镜下胃黏膜修复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胃镜下胃黏膜修复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8.00%,对照组52.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在改善CEG合并Hp阳性中医症状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组间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在胃脘痞满、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反酸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组50例(脱落4例)中医辨证分型占比依次为脾胃湿热证16例(32.00%)、肝胃不和证13例(26.00%)、寒热错杂证9例(18.00%)、脾气虚证8例(16.00%)、脾胃虚寒证4例(0.02%)。表明威灵养胃汤治疗CEG合并Hp阳性临床主要适应证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气虚证。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均未出现异常。结论:1.威灵养胃汤治疗CEG伴Hp感染能有效根除Hp,显着修复胃黏膜,有效改善中医症状。2.威灵养胃汤可治疗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气虚证、脾胃虚寒证之CEG伴Hp感染的患者,前四种证型为临床主要适应证。3.威灵养胃汤治疗CEG伴Hp感染服用安全、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且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杜会卿[9](2020)在《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1792例胃镜下黏膜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我国Hp感染率仍较高,诊断Hp感染主要以13C或14C呼气试验为金标准。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Hp阳性及Hp阴性时内镜下的黏膜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本研究通过比对呼气试验的结果,观察Hp阳性及Hp阴性时胃镜下的黏膜表现,总结不同Hp感染状态胃黏膜特点的差异,旨在进一步提高对Hp相关胃黏膜表现的认识,探索采用传统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形态从而有效诊断Hp感染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7年12月-2019年3月期间于消化内科门诊行13C或14C呼气试验检测并同时行胃镜检查的受检者。排除严重心肝肺肾脏疾病、胃部曾接受手术的患者、胃恶性肿瘤患者、1个月内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H2RA)、铋剂和抗生素等药物者及资料不完整者,共纳入1792例。以上纳入研究的受检者进行的Hp诊断方法为13C或14C呼气试验,结果阳性者判定存在Hp感染,结果阴性者判定不存在Hp感染。全部受检者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从事消化内镜工作超过5年)进行内镜(GIF-H260及GIF-H290,OLYMPUS公司,日本)检查,并对内镜下各部位(食管、贲门、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幽门、十二指肠)黏膜表现进行记录,比较Hp阳性及Hp阴性的胃镜下黏膜表现差异。研究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双侧)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计算受试者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评价指标的诊断效果,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以95%置信区间表示。经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受检者一般数据纳入研究的受检者共1792例,其中男性842例,女性950例,男女比例为0.47:0.53,平均年龄为(47.15±12.97)岁。13C或14C呼气试验阳性者979例,阴性者813例,感染率为54.63%。2.不同Hp感染状态胃镜下黏膜表现的差异2.1单因素分析应用单因素分析发现消化性溃疡、点状发红、斑片状发红、线状红斑、黏膜出血、结节样改变、黏膜水肿、黏膜萎缩、皱襞肿大、增生性息肉、胃窦部隆起型糜烂及黄色瘤在Hp阳性者中发生率高;反流性食管炎(RE)、规则的集合静脉(RAC)及胃底腺息肉在Hp阴性者中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多因素分析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消化性溃疡、点状发红、结节样改变、黏膜水肿、黏膜萎缩、线状红斑、斑片状发红、胃窦部隆起型糜烂及黄色瘤的存在与Hp阳性密切相关;RE、RAC和胃底腺息肉的存在与Hp阴性密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胃镜下黏膜表现对于预测Hp感染与否的诊断价值分析通过计算AUC、阳性预测值等评价2.1中各种黏膜表现对于预测Hp阳性或者阴性的诊断价值。其中点状发红预测Hp阳性的AUC及阳性预测值均大于75.0%,分别为0.774和79.3%;结节样改变、黏膜萎缩预测Hp阳性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3%、80.4%;消化性溃疡、胃窦部隆起型糜烂和线状红斑预测Hp阳性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3%、76.9%和75.0%;黏膜水肿、增生性息肉和皱襞肿大预测Hp阳性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4.3%、71.4%和71.0%;黏膜出血、斑片状发红和黄色瘤预测Hp阳性的阳性预测值均小于70.0%,分别为66.2%、65.2%和65.8%。RAC对于预测Hp阴性的AUC和预测值均不低于75.0%,分别为0.750和77.8%;胃底腺息肉预测Hp阴性的预测值为96.4%;RE预测Hp阴性的预测值小于70.0%,为62.3%。结论1.消化性溃疡、点状发红、斑片状发红、线状红斑、黏膜出血、结节样改变、黏膜水肿、黏膜萎缩、皱襞肿大、增生性息肉、胃窦部隆起型糜烂及黄色瘤多与Hp阳性相关;RE、RAC和胃底腺息肉多与Hp阴性相关。2.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消化性溃疡、点状发红、结节样改变、黏膜水肿、黏膜萎缩、线状红斑、斑片状发红、胃窦部隆起型糜烂和黄色瘤为判断Hp阳性的独立胃镜下黏膜征象;RE、RAC和胃底腺息肉为判断Hp阴性的独立胃镜下黏膜征象。3.通过计算AUC及阳性预测值发现,胃黏膜点状发红、结节样改变、黏膜萎缩、消化性溃疡、胃窦部隆起型糜烂、线状红斑对于预测Hp阳性更有价值,与呼气试验结果的符合率较高;RAC、胃底腺息肉较RE对于预测Hp阴性有较大诊断价值,与呼气试验结果的符合率较高。4.应用普通胃镜肉眼观察胃黏膜形态直接判断Hp感染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将这种方法形成一个量化指标进一步推广。
闵沙[10](2020)在《清胃散加减治疗胃火炽盛证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清胃散加减对于胃火炽盛证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1ori,HP)阴性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服药期间的副作用,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的有效率计中医证候积分,停药半年后复发的情况,以评定清胃散加减对慢性糜烂性胃炎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影响因素。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自2019年06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共120例病例,均在1周内经胃镜确诊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按中医标准诊断为CEG胃火炽盛证者,经13C-尿素酶呼气试验(13C-UBT)诊断为HP阴性者直接入组;若HP阳性者,经四联根除HP治疗2周后再入组。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中医证候积分上均无显着差异。2.治疗方法:对于HP阴性CEG患者,西药组继续服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瑞巴派特4周,中药组改服清胃散加减(当归15g,生地15g,牡丹皮10g,升麻6g,黄连10g,吴茱萸3g,五灵脂10g,生蒲黄15g,白花蛇舌草10g,香橼10g。随证加减:伴胃中灼热,反酸烧心者加蒲公英10g、桑叶6g或煅瓦楞子15g;伴不欲饮食者加焦三仙各10g;伴胸闷憋胀者加薤白10g,瓜蒌10g;伴排便不畅感者加木香6g、焦槟榔10g或熟地15g;伴失眠多梦者加甜瓜子10g;伴夜尿频者加川牛膝10g、车前子10g)治疗。对于HP阳性CEG患者,西药组与中药组均先予以标准四联疗法治疗: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20mg,每日2次;克拉霉素胶囊500mg,每日2次;阿莫西林胶囊1.0g,每日2次;瑞巴派特,0.1g,每日3次;共2周。停药1月后复查HP阴性且辨证为胃火炽盛证者,入组,治疗同上述HP阴性CEG患者。2组治疗每7天计一个疗程,治疗总计4个疗程。3.观察指标:两组间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间及组内单一临床证候积分及有效率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对临床证候积分及有效率影响程度的比较;两组间停药半年后中医证候复发率的比较。统计学分析方法:所收集数据均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χ ±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对比2组样本间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均提示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对比2组治疗后临床证候疗效,中药组60例,临床痊愈18例,有效24例,显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西照组60例,临床痊愈1例,有效26例,显效2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33%。经Mann-Whitney秩和检验后P<0.05,提示其临床证候疗效有统计学差别。3 2组患者经治疗后,单一症状改善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但在口渴、口臭、呃逆、烧心、消谷善饥、大便次数改善情况方面,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在胃痛、胃胀、反酸情况方面2组效果相当;其中2组口臭的患者人数较少,因此所得出的结果不具有有效参考性。4清胃散加减治疗胃火炽盛证CEG的疗效与性别无相关性,但疗效受病程、年龄的不同所影响。其中病程12-24月,24月以上者有效率相较其他病程阶段有效率低(P<0.05);50-59岁,60-70岁有效率相较其他年龄阶段有效率更低(P<0.05)。由于入组人群有限,到底是何种因素引起此种表现,还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5对比2组半年后复发情况,中药组复发率为6.67%,西药组复发率为20%,中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组。结论:清胃散源于李东垣《脾胃论》,笔者导师在此基础上加减用以治疗胃火炽盛证慢性糜烂性胃炎疗效确切,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该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证候,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尤其在改善临床证候方面,效用优于常规西药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且副作用小,具有明显优势,是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有效方剂。
二、胃镜下的隆起糜烂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病理之间的关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镜下的隆起糜烂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病理之间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胃复康加味方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虚气滞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5.1 一般治疗 |
1.5.2 抗Hp四联治疗 |
1.5.3 对照组 |
1.5.4 治疗组 |
1.6 观察指标 |
1.6.1 黏膜活检 |
1.6.2 血清学指标检测 |
1.6.3 幽门螺杆菌(Hp)检测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比较 |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变化比较 |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
3 讨论 |
(2)早期胃癌联合筛查及胃癌中高风险人群的中医体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前言 |
第一部分:体检人群早期胃癌联合筛查的应用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主要调查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诊断标准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幽门螺旋杆菌参检人群基本情况和感染状况分析 |
2.2 血清胃功能检测试剂盒性能验证结果 |
2.3 血清胃功能检测结果分析及早期胃癌风险评估 |
2.4 代谢性疾病指标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早期胃癌风险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比较 |
2.5 (14)~C呼气Hp联合胃蛋白酶原Ⅰ、Ⅱ及胃泌素17检测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胃癌中高风险人群开展中医体质管理效果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效果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主要内容 |
2.1 研究人群的中医体质基本状况 |
2.2 开展中医体质管理 |
3 结果 |
3.1 胃癌早筛联合检测中高风险人群的中医体质基本状况 |
3.2 开展中医体质健康管理效果对比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研究创新性及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非侵入性血清检测在上消化道疾病筛查应用价值及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设计 |
2.3.2 幽门螺杆菌诊断标准 |
2.3.3 上消化道疾病诊断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H.pylori感染率的变化趋势及分布 |
3.1.1 H.pylori感染率的变化趋势 |
3.1.2 H.pylori感染率在不同时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分布 |
3.2 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趋势 |
3.3 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特征(2016-2019) |
3.3.1 糜烂性胃炎 |
3.3.2 食管炎 |
3.3.3 胃息肉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4)探析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症状在不同DOB值组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HP相关性胃炎的西医认识 |
1. HP的病原学特点 |
2. HP的流行病学特点 |
3. HP相关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
4. HP感染的检测 |
5. HP相关性胃炎的诊断 |
6. 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 |
7. 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胃炎 |
8. HP相关性胃炎与客观指标的研究 |
9.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HP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认识 |
1. HP相关性胃炎的病名 |
2. HP相关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
3. HP相关性胃炎证候的相关研究 |
4. 中医药治疗现状 |
5.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 中医证候调查表 |
3. 样本量的计算 |
4. 质量控制 |
5. 数据管理 |
6. 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两种证型对比展示 |
1. 一般基本资料分析 |
2. DOB值分布特点 |
脾胃湿热证 |
1. 症状的相关分布 |
2. 三级DOB值组与症状的分布 |
3. 三级DOB值组与症状程度的分布 |
4. 三级DOB值组与症状积分的分布 |
肝胃不和证 |
1. 症状的相关分布 |
2. 三级DOB值组与症状的分布 |
3. 三级DOB值组与症状程度的分布 |
4. 三级DOB值组与症状积分的分布 |
四、讨论与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5)解毒化湿方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CEG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CEG的认识 |
3 解毒化湿方方药分析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清胃愈糜颗粒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4 疗效评判标准 |
2.5 数据统计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胃黏膜疗效比较 |
3.4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3.5 HP感染率和转阴率比较 |
3.6 安全性指标 |
3.7 不良反应及脱落病例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认识 |
1.1 病名及并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及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认识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诊断及治疗 |
3 导师对CEG脾胃湿热证的病机认识 |
3.1 脾胃湿热是病机关键 |
3.2 脾胃虚弱为潜在根本 |
4 “清热利湿、健脾益气”治法的确立 |
5 清胃愈糜颗粒组方用药分析 |
5.1 基本组成 |
5.2 配伍及组方特色 |
5.3 组方药物分析及其现代药理学研究 |
6 清胃愈糜颗粒治疗脾胃湿热型CEG的疗效分析及作用机制 |
6.1 疗效分析 |
6.2 作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 |
(7)自拟疏肝益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设计 |
1.2 资料收集 |
1.3 诊断标准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1.4 选择标准 |
1.4.1 纳入标准 |
1.4.2 排除标准 |
1.4.3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原则 |
2.2 治疗方法 |
2.2.1 对照组药物 |
2.2.2 治疗组药物 |
2.2.3 服药方法 |
2.2.4 注意事项 |
2.3 观察指标 |
2.3.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3.2 疗效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4.1 临床证状疗效判定标准 |
2.4.2 内镜下疗效评定 |
2.4.3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评定 |
2.4.4 复发率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相关性比较 |
3.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3.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3.1.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3.1.4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
3.1.5 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 |
3.1.6 两组患者HP感染率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
3.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2 治疗后两组患者HP转阴率比较 |
3.2.3 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下糜烂修复比较 |
3.2.4 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
3.3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 |
1.1.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
1.1.2 高胃酸及胆汁反流 |
1.1.3 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 |
1.1.4 自身免疫 |
1.1.5 生活因素 |
1.2 治疗 |
1.2.1 非药物治疗 |
1.2.2 药物治疗 |
1.2.3 内镜下治疗 |
2 祖国传统医学对CEG的认识 |
2.1 祖国传统医学对CEG的病名认识 |
2.1.1 胃脘痛 |
2.1.2 痞满 |
2.1.3 吐酸 |
2.1.4 嘈杂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1 传统中医的认识 |
2.2.2 现代中医的认识 |
2.3 组方原则 |
2.4 组方分析 |
2.5 单味中药分析 |
3 结果分析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不足 |
5.2 研究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二 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 |
2 治疗方案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观察评定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1 临床研究入组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研究结果 |
4 安全性观察 |
四 讨论 |
1 病因病机 |
2 治法治则 |
3 威灵养胃汤的临床应用基础 |
4 威灵养胃汤的方义分析 |
5 现代药理学研究 |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7 存在问题及展望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Ⅰ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Ⅱ |
附表 |
致谢 |
(9)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1792例胃镜下黏膜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观察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受检者一般数据 |
2.2 不同Hp感染状态胃镜下黏膜表现差异分析 |
2.3 不同胃镜下黏膜表现对于预测Hp感染与否的诊断价值分析 |
讨论 |
3.1 对于不同Hp感染状态胃镜下黏膜表现差异的讨论 |
3.2 研究的意义 |
3.3 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胃镜下黏膜特点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清胃散加减治疗胃火炽盛证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认识 |
1.1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名称 |
1.2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探讨 |
1.3 现代医学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各朝代论述胃脘痛相关病因病机及治疗 |
2.3 各朝代论述胃脘痛相关治疗 |
3. 近代医家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 |
3.1 成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 |
3.2 自拟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 |
3.3 其他治疗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设计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临床资料比较 |
5.2 一般情况比较 |
5.3 临床疗效比较 |
5.4 清胃散加减治疗胃火炽盛证CEG的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
5.5 2组患者复发情况 |
5.6 安全性评价 |
6. 讨论 |
6.1 现代医家对于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认识及辨证分型论治 |
6.2 从胃火炽盛论治CEG |
6.3 清胃散加减相关认识 |
6.4 结果分析 |
6.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胃镜下的隆起糜烂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病理之间的关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胃复康加味方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虚气滞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臧海洋,马继达,邢国庆,顾庆华,葛桂萍,杨晓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02)
- [2]早期胃癌联合筛查及胃癌中高风险人群的中医体质管理研究[D]. 向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D]. 杨凯杰. 南昌大学, 2021(01)
- [4]探析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症状在不同DOB值组的分布[D]. 王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解毒化湿方治疗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胡云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清胃愈糜颗粒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侯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自拟疏肝益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D]. 何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李瑞莹.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1792例胃镜下黏膜特点分析[D]. 杜会卿.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清胃散加减治疗胃火炽盛证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闵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