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脉留置针在重大手术病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成[1](2020)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技术创新、助手配合和学习曲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最有效的外科手段,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术设备的不断更新,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引入推动微创外科再次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机器人手术时代。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RARP)的出现在前列腺癌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4年12月引进江西省第一台Davinci机器人手术Si系统,是全国比较早开展机器人手术的单位,近三年机器人手术量全球排名前三,2017年单机手术量全球排名第一,截止2019年底已完成前列腺癌根治术500余例。本研究将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技术创新,床旁助手的配合和学习曲线的临床研究,为即将开展机器人手术的中心提供参考,目前尚无报道。第一部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入路的创新性研究目的:研究分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各种入路的优缺点,开展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TvRARP)的创新性研究,评价患者的术后疗效。方法:对35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进行TvRARP治疗。患者术前资料[均数±标准差],患者年龄63.4±8.1岁,BMI 28.6±5.3 kg/m2,tPSA 10.8±4.9ng/ml,前列腺体积30.6±14.4ml;中位数(IQR);活检Gleason评分6(6,7)和IIEF-5评分18(16,20)。术前评估发现cT2a 28例,cT2b 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尿失禁。评估手术结果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0±35 min,失血100±45 ml,尿路感染1例,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另例患者术后第14天夜尿,索利那新琥珀酸治疗缓解。术后第7天拔除导尿管。32例患者术后即刻尿控,3例患者术后第14天完全尿控。术后病理证实pT2a 24例,pT2b 9例,pT2c 2例Gleason评分6(6,7)。手术切缘阳性4例(11.4%)。术后3个月尿道膀胱造影未见尿道狭窄及漏尿。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尿流动力学检查,最大尿流率(术前与术后6个月,12.2(10.2,14.9)ml/s vs 13.7(10.1,15.0)ml/s,膀胱容量385.3ml(351.3,410.2)和370.2ml(330.1,395.4)和排泄相逼尿肌收缩性38.5(27.8,42.3)mmH2O vs 35.6(28.3,41.3)mmH2O。在最少12个月的随访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生化复发。IIEF-5评分为17分(16,19分)。结论:经膀胱入路是一些患者RARP的有效替代方法,可提供很好的术后尿控。长期的功能和肿瘤学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床旁助手的训练、配合及对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目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床旁助手的训练、术前及术中配合研究。分析比较不同年资经验的床旁助手对患者围手术期结局的影响。方法:对床旁助手进行训练,包括取得资格、腔镜模拟等;开展床旁助手术前的准备、术中的配合及注意事项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30位,对比不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床旁助手TvRARP手术围手术期指标的差异。结果:腔镜模拟训练提高床旁助手腔内操作水平;3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无输血病例,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总平均手术时间195.8±37.9min,总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150.0(50.0,200)ml;总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0±0.3天,总手术切缘阳性为30%,术后随访12个月,平均3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无肿瘤复发及死亡病例。经统计,其中手术时间(p=0.0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床旁助手需要系统培训,有经验的床旁助手(BA)能有效的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第三部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学习曲线研究目的:研究单术者行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方法:通过对2014年12月--2020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不同手术入路下的120例(前入路RARP50例、经膀胱入路RARP50例、后入路RARP2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研究单术者下不同手术入路的RARP学习曲线。结果:前入路RARP组中单术者经过20例渡过学习曲线,而经膀胱入路RARP只需10例,后入路RARP有待进一步阐明。结论:在不同手术入路下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表现不同,在学习曲线长短程度中经膀胱入路<前入路<后入路组,对于有着丰富泌尿系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医师而言,前入路经过约20例手术渡过学习曲线到达平台期,而经膀胱入路约10例就可渡过。
吴元昊[2](2020)在《贻贝足丝蛋白启发的智能水凝胶对癌症术后重建治疗及调控抗凝血—止血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癌症的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且最彻底的治疗方式,但是术后癌症的高复发率和局部组织缺损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鉴于此,本文以N-丙烯酰基甘氨酰胺(NAGA)和丙烯酰胺(AAm)为单体,并复合多巴胺修饰的金纳米粒子(PDAAu),通过紫外光引发聚合制备了一种可注射自显影纳米杂化水凝胶(PNAm-PDAAu)。实验结果表明,在近红外光照下,由于金纳米粒子优异的光热转化特性,PNAm-PDAAu凝胶可以发生凝胶-溶胶转变并原位注射到小鼠乳腺癌手术切除部位。填充完成后,通过远程操控近红外光来调控凝胶的光热转化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结合光热治疗原位杀死乳腺癌术后残留的部分肿瘤细胞,控制乳腺癌的复发并完成乳腺组织的重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金纳米粒子优异的X射线衰减特性,这种凝胶还可以通过CT在体内进行实时显影。PNAm-PDAAu水凝胶具有优异的癌症术后诊疗功能,但其力学性能较低,还不能对骨组织等力学强度较高的组织进行修复。进一步,本文以甲基丙烯酰化的多巴胺(DMA)和NAGA为单体,结合纳米羟基磷灰石(HAP),构建了一种高强度超分子共聚物水凝胶(PNDA-HAP)。DMA可以与PNAGA水凝胶形成弱氢键相互作用,引入能量耗散机制提高了水凝胶的力学性能。而HAP纳米粒子的引入可以增强凝胶的压缩强度并赋予了凝胶骨修复性能。在肿瘤弱酸环境中,凝胶的p H响应特性可以有效释放网络中负载的阿霉素(DOX)以防止骨肿瘤复发,同时HAP纳米粒子可以改善酸性环境并对缺损骨组织进行较好的修复。在治疗过程中,复杂的外科手术和术后护理均会面临大面积出血和医疗器械表面凝血等问题,而如何在同一材料上同时实现抗凝血和止血始终无法解决。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调节抗凝血-止血策略,以留置针为例,首先在内表面修饰了一层多巴胺底漆,并通过磁场和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多巴胺-肝素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子(Fe NPs-Hep DA)有序地固定于多巴胺底漆之上,然后在留置针外层涂覆邻苯二酚修饰的壳聚糖(CHCS)凝胶涂层。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由于纳米粒子的有序排列和固定化,可以显着提高局部抗凝血效果且纳米粒子不会进入血液循环,在保持血流通畅的情况下3小时内可以取血6次。当需要拔针的时候,只需提前撤走磁场10分钟,纳米粒子会发生局部团聚并少量释放到血液中,降低局部抗凝血性能,外层壳聚糖可以有效富集血小板,并在拔针时于穿刺部位形成一层止血薄膜防止血液流失。本论文工作为构建智能响应型水凝胶和可调控抗凝血-止血策略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赵诣深[3](2020)在《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系统创新优化及喉部神经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RLN,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及手术所涉及到的包括喉上神经外支(EBSLN,external branch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在内的术中神经功能损伤,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甲状腺外科主要并发症之一。神经保护历经百年沿革,外科前辈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使甲状腺术中神经损伤率大大降低。尽管如此,综述近十年国外报道显示,喉返神经的术中损伤率仍然可以达到2.8%-12.3%,喉上神经外支的术中损伤率更是达到0.45%-58%。在国内,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综述分析。近十年间,我国的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率为2.23%-7.40%,喉上神经外支的术中损伤率为1.2%-10%。甲状腺手术中神经功能保护现状不容乐观,经验医学指导下的神经保护方式,已不能应对日渐增多的病例数和日趋复杂的甲状腺手术,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IONM,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技术的出现,使神经功能保护方法迈向电生理时代。但就其使用现状而言,IONM的于甲状腺外科手术尚存不足。接收端接触不良、留置困难、术中易受干扰、假阳性率高、不能适应非预期手术等;刺激端留置过程繁琐,拆除过程复杂,且信号稳定性差,术中易脱落,不适用于腔镜手术等;软件方面,目前系统不能排除假阳性结果,对早期神经损伤可产生假阴性结果,不能监测EBSLN等振幅较低神经功能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且对于临床中完整的神经保护体系的建立尚无确切的循证医学依据指导,世界各地,不同机构,应用方法和步骤千差万别,尚不能统一。此外,现代甲状腺外科手术中,能量器械高频应用,切割快速,止血确切,提高外科医生自信,使得手术范围扩大,手术精度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手术强度和热能量器械对神经功能的负损伤程度尚不得知,术中神经损伤往往“出乎意料”。影响神经功能的术中操作尚不能确定;怎样安全规范地在术中应用能量器械,才能达到肿瘤清除彻底,神经功能保留完整,是目前甲状腺外科研究的焦点之一。因此,关于能量器械导致神经热损伤机制及安全操作距离尚需明确,神经监测系统软硬件仍需优化,围术期声带功能的评估方法尚需验证。本系列研究拟通过动物神经损伤模型模拟临床手术,应用IONM技术探究能量器械温度数据及热损伤安全范围;对现有神经监测设备进行硬件优化改良和软件升级研发,使更加适应当前手术实践;验证围术期声带功能评估手段效力;建立完整、确切、具有指导意义的甲状腺围手术期喉神经保护体系,为今后甲状腺手术中喉神经保护及评价手段提供询证依据,指导临床工作。针对以上内容,本论文主要分为7个部分:1.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设计思路。2.动物实验:能量器械的温度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安全距离研究结论: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RLN)周围应用EBD可增加RLN损伤几率。Valley Lab?双极电凝镊、LigaSure?电凝钳LF1212、Sonicision?无绳超声刀和PEAK单极低温电刀PlasmaBlade?在距RLN3mm以内激发可显着增加神经表面温度,并使EBMG振幅下降,导致神经功能下降。距RLN3mm为以上4种EBD在甲状腺手术中RLN功能保护的安全距离。3.动物实验:甲状软骨针刺电极在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中的可行性、稳定性、准确性研究结论:TC针刺电极相对ET表面电极能获得更高的监测振幅,所获EMG信号更稳定,不易受术中操作干扰,对于RLN损伤的识别更早。TC针刺电极获得EMG信号的能力与插入TC位置有关,最佳位置位于单侧TC下缘1cm内中部(4号区域)。TC针刺电极获得EMG信号的能力与插入TC的深度、角度、方向无关。4.动物实验:无创式接收电极在术中神经监测中的可行性与稳定性研究结论:NATCE对甲状腺术中神经功能的监测能力与ET表面电极一致,所获EMG信号更稳定,抗干扰能力更强。5.动物实验:经皮刺激电极的在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中的性能研究与优势分析结论:TSE电极所产生EMG信号为电流经皮弥散至喉部肌肉所致,目前暂不能用于临床工作中。6.甲状软骨单针接收电极在术中神经监测中的应用结论:TC针刺电极适用于临床工作,能够弥补ET电极的不足,获得EMG信号更稳定、获得振幅更显着。7.喉上神经外支量化监测参数——EMG波形下面积与围术期神经功能评估结论:IONM中对RLN和EBSLN的功能监测中,AUW与振幅反应神经功能的能力一致。AUW对EBSLN损伤的术中评估较振幅参数更适用于临床工作。
汪雷[4](2019)在《“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手术中的应用背景:我们结合既往胆道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术中观察,提出了“三线一平面”四个肝外胆道术中解剖标记。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弧线(A线);肝右后叶肝蒂弧形切迹线(B线);“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向十二指肠第一段中点连线(C线);肝门板平面(D平面)。发现它们因为处在手术解剖区域外周,类似于在航海中远离风暴中心,较少的受到肝外炎症黏连及解剖变异的干扰。目的:一、分析本组LC和/或LCBDE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情况,评估“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以及根据“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建立的一套手术操作流程在LC和/或LCBDE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二、通过与Rouviere沟、Rouviere沟平面、胆囊淋巴结、肝Ⅳ段右缘等经典的解剖标记比较,评价“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在复杂及解剖变异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病区外科治疗团队应用术中“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进行LC及LCBDE治疗共16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胆囊手术1407例,腹腔镜胆管探查手术238例。通过病案病例查询系统核对患者病例资料。通过入院病历、手术记录、术后病程及护理记录、术前术后实验室、影像学、病理等资料记录患者诊断、治疗、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组所有LC及LCBDE患者均未发生血管、肠管损伤及围手术期死亡。LC组中1例出现胆囊床迷走胆管胆漏(占全组胆管损伤发生率0.06%,1/1645),经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后自愈,拔管后随访12月未见胆囊床区胆汁瘤复发。全组中转开腹8例,0.49%(其中LC组4例,LCBDE组包括胆道再次手术病例4例)。LC组Mirizzi综合征I型1例行胆囊次全切除+残端缝合术后恢复顺利,随访9月余无特殊,彩超复查未见胆囊管残端结石形成。其他的术后并发症包括LC组一例患者术后发现继发胆总管结石行ERCP治疗。LCBDE组中2例Mirizzi综合征Ⅱ型患者术后均留置T管半年以上,分别通过造影和胆道镜检查证实无结石残留和复发以及胆道狭窄后拔除T管。LCBDE组胆管一期缝合107例,T管引流131例,一期缝合占45.0%。术后发生轻度胆漏4例(4/238,1.7%),T管引流患者3例,一期缝合术后胆漏1例,均通过腹腔引流治愈。一期缝合术后三月发现结石复发(残留?)一例,再次行ERCP取石治愈。余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结石复发及胆管炎发作。结论:“三线一平面”为导向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远离操作核心区域,不受术区炎症及解剖变异干扰,有助于术者在术中建立立体的解剖关系。可以预防腹腔镜胆道结石术中胆管和血管损伤。另外,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复杂的胆囊手术,而且可应用于胆总管手术和再次胆道手术,值得推广应用。第二部分:结合CT、MRCP和术中影像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发现背景:(1)Rouviere沟是最经典的腹腔镜胆囊术中的解剖标记。然而,目前对其形态,走形,沟内肝蒂有无均为肉眼观察,缺少从影像学资料术前判断RS沟有无,形态、方向以及RS沟内肝蒂构成的研究。(2)我们提出的“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中,C线是两点之间的连线,其中上点“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与肝总管的位置关系缺少影像学或解剖学上进一步研究验证。目的:1.评价CT影像学资料对Rouviere沟的识别和辨识意义;2.通过MRCP图像分析胆管树的走形,评价我们所提出的C线在肝门部与肝总管、左右肝管关系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有清晰手术录像同时有完整肝胆CT(平扫或增强)和/或MRCP影像学资料的LC及LC+LCBDE患者48例。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确定病人信息、资料及对应的视频信息;通过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链接调阅患者CT和/或MRCP影像。在我们团队有丰富阅片及腹腔镜手术经验的肝胆专科医师和放射科高年资医师的合作下,通过术前的MRCP/CT资料与术中视频资料盲法观察比较结果:最后纳入LC及LC+LCBDE患者48例,其中仅有CT资料(平扫或增强)病例11例,仅有MRCP病例5例,同时有CT及MRCP治疗患者32例。男性18例,女性30例。年龄17-87岁,平均年龄52.75岁。(1)对43例有CT资料的病例,视频中将RS沟为三种类型,开放型(33例,占76.7%),融合型(3例,占7.0%),缺失型(7例,占16.3%)。CT上根据从右肝蒂及右后肝蒂开口处上下相延续的右肝近第一肝门侧肝缘轮廓有无裂口判断有无RS沟,分为有RS沟(34例,79.1%)和无RS沟(9例,20.9%)两种类型。按照肉眼观察结果为金标准,CT判断有RS类型对应肉眼观察的“开放型”RS沟灵敏度94.3%(33/35),特异度87.5%(7/8);阳性预测值97.1%(33/34),阴性预测值77.8%(7/9);正确率93.0%(40/43);43例患者RS沟的肉眼和CT影像的判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Youden指数81.8%,κ=0.78,P=0.000。43例患者对于肉眼观察的“开放型”RS沟的肉眼和CT影像的判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37例MRCP资料通过水成像显示的胆管树R-L位图像分析肝外胆管树角度范围在27°-78°,平均60°,其中以50-70°区间为主。T2相下通过连续层面根据肝总管和左右肝管分叉两处位置与“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位置的关系,可以将肝外胆管的走形与肝Ⅳa基底部层面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型:“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对应肝管中点,“左右肝管分叉部平面”左右肝管汇合部仍符合“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位置。此型占12/37,32.4%;2型:“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对应肝管中点,向上追踪见肝管逐渐向右侧移行,“左右肝管分叉部平面”左右肝管汇合部明显偏离至“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右侧(靠近胆囊床侧)。此型最多,占22/37(59.5%);3型:肝管中点在“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层面即偏向右侧,此型有3例,占8.1%。结论:(1)RS沟为一段与右肝蒂入肝(B线)相延续的肝裂。可以通过CT影像从右肝蒂及右后肝蒂开口处层面向下相延续的右肝近第一肝门侧肝缘轮廓有无裂口来判断患者有无RS沟。(2)肝外胆管走形为右上左下斜行走形,MRCP影像观察结果符合临床上对于“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肝总管位置观察。C线原则对临床上定位肝外胆管近肝段位置有指导意义。
于华龙[5](2018)在《肺磨玻璃结节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及其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首先对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病灶的CT表现、穿刺结果及最终临床诊断进行统计,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对肺GGN病灶的诊断价值和临床上需选择穿刺来明确诊断的应用指征,既要做到早期诊断,又要避免滥用。其次对肺GGN病灶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出现的穿刺失败病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相关因素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以提高CT引导下肺GGN病灶经皮穿刺活检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最后通过对24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的罕见致死性并发症-体循环空气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生部位、CT和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及早期治疗后预后情况,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和诊断治疗水平,为CT引导下肺GGN病灶穿刺活检的安全性保障积累经验。材料与方法:肺磨玻璃结节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分析。收集我院自2015年3月2016年12月经胸部CT检查显示的肺GGN病灶,常规痰细胞学和纤维支气管镜不能确诊的患者121例。男40例,女81例,年龄区间是26-78岁,平均年龄58.85岁。本研究入组标准:(1)肺部磨玻璃结节,包括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2)有肺部病灶的薄层三维CT检查;(3)行CT引导下肺GGN穿刺的患者且有病理结果;(4)通过手术切除病理切片或治疗后随诊观察结果证实病变性质;(5)临床资料齐全,CT图像清晰能进行诊断性描述的;(6)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字。排除标准:(1)病灶毗邻心脏、大血管或较粗支气管,没有安全穿刺路径的GGN病灶;(2)穿刺未完成及所取标本未见异常而仅为正常组织的;(3)患者不能耐受或配合而不能进行穿刺检查的;(4)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5)穿刺针经过的部位有大疱性肺气肿者;(6)患有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或者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症状、吸烟史),穿刺深度,并对肺GGN病灶的一些CT表现进行记录,包括病灶的部位、大小、内部成分和一些特征性表现(空泡征、支气管气像、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将所有患者的穿刺病理结果和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进行记录,并比较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诊断恶性病变的准确度及对病理分型的符合度。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统计分析两组病变的一般资料、CT影像学资料(病灶分布、内部特征、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是否需选择穿刺活检的判断提供帮助。常见并发症及穿刺失败影响因素分析。根据穿刺结果将患者分为穿刺成功组与穿刺失败组,穿刺成功组定义为成功取材并获得病理结果,穿刺失败组定义为取材未成功或未获得异常病理结果者。对穿刺失败病例的影响因素进行记录,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灶情况(最长径、部位、非实性成分比例和周围有无肺气肿)、穿刺情况(穿刺深度、针道距离和穿过胸膜次数),并记录所有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包括:咳血、肺出血、气胸、胸腔积血、体循环空气栓塞等,记录与并发症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一般资料、病灶情况和穿刺情况。罕见致死性并发症-体循环空气栓塞24例分析。收集我院2015年3月-2018年2月所有行CT引导下肺部病灶穿刺活检的病例中发生体循环空气栓塞的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为60.67±8.19岁。入组标准:(1)胸部CT发现肺内阴影,呈肿块状、结节状、团片状或磨玻璃影。(2)肺部病变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活检术。(3)穿刺术后CT检查发现体循环心血管系统里存在游离气体,或是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体征并且CT复查能发现相应部位血管内的游离气体而明确诊断。(4)病例穿刺术前后CT和其他临床资料齐全。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大小(最长径)、形态(肿块、结节、团片、GGN、空洞等)、穿刺时采取的体位、穿刺病理结果以及其他并发症(咳嗽、咯血、肺出血等)。并记录术后是否即刻行全肺低剂量CT扫描和/或颅脑CT扫描,气体栓子栓塞的位置,是否有临床症状和出现临床症状是否早于术后即刻CT扫描,是否起床或站立,气体栓子是否吸收,有无抢救处理,是否有后遗症,是否死亡等。结果:121例患者中,除去5例穿刺失败者、2例无随访者、2例行微波消融者,其余112例患者纳入CT引导下肺GGN经皮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分析,其中包括纯磨玻璃结节病灶37例和混合磨玻璃结节75例。活检结果包括腺癌79例、转移性腺癌1例、粘液腺癌1例、未分化癌1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8例;慢性炎症性病变14例、纤维化6例、结核1例、淋巴组织增生1例。112例患者中,通过手术或治疗性复查最终诊断恶性病变85例(75.89%),良性病变27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对GGN病灶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96.47%(82/85),特异度为100%(27/27),准确度为97.32%(109/112)。82例恶性病变中有72例行手术证实,其中仅有2例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不符,病理分型诊断准确度达97.22%(70/72)。恶性病变组中女性患者所占比例要高于良性病变组,而年龄、咳嗽症状及吸烟史在两组中无差异。良性病变组以下叶病灶居多,有14例(51.85%),而恶性病变组以上叶病灶多见,有48例(56.47%),两组之间的病灶分布情况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病灶大小方面,两组患者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内部结构方面,恶性病变组非实性成分所占比例要低于良性病变组(P<0.05),也就是说实性成分多的病灶呈恶性的可能性要大。我们再对良恶性病变的非实性成分比例进行ROC曲线分析,得出曲线下面积AUC为0.696,95%置信区间为0.591-0.801(P=0.002),切点为0.427。当非实性成分比例<0.427来判断病变为恶性时,敏感度为0.815,特异度为0.612。CT影像学征象方面,空泡征、分叶征和血管集束征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支气管气像、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1例患者有5例患者穿刺失败,其中1例中等量气胸,1例病灶区出血,2例穿刺获得标本仅为正常肺组织,1例为少量骨组织和正常肺组织。研究结果显示,小病灶和下叶病灶容易穿刺失败,但由于穿刺失败组病例太少,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8和0.064)。所有121例穿刺患者中,发生少中量气胸26例,其中少量气胸25例;肺中量出血78例,病灶及针道周围少量出血43例;胸腔少量积液6例;少量咯血3例;发生体循环空气栓塞2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并发气胸的影响因素包括病变部位(P<0.001)、穿过胸膜的次数(P<0.001)以及肺气肿(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下叶病变(OR=4.398,95%CI为1.72011.242,P=0.002)、多次穿过胸膜(≥2次)(OR=3.563,95%CI为1.1.3579.358,P=0.010)以及沿针道存在肺气肿(OR=10.676,95%CI为1.073106.250,P=0.043)为气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并发中量肺出血的影响因素包括病灶最长径(P<0.001)、针道长度(P=0.032)以及穿刺深度(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变最长径(OR=0.923,95%CI为0.8830.965,P<0.001)、穿刺深度(OR=1.115,95%CI为1.0391.198,P=0.003)为中量肺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4例体循环空气栓塞患者全部术后即刻行全肺低剂量CT复查发现了气体栓子,均在左心房和/或左心室发现栓塞气体,其中有16例仅在左心室发现气体,有2例仅在左心房发现气体;各有3例同时在头臂干、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发现气体,各有1例在右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脑动脉发现气体。其中23例患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置于原体位不动,给予持续高流量纯氧,30-60分钟后复查,气体均全部吸收,患者安出机房,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和后遗症;1例右侧冠状动脉空气栓塞的患者,在发现气体栓子1分钟后出现了烦躁、血压下降等急性冠脉综合症的表现;同样保持原体位不动,绝对卧床,经过积极对症处理,患者安全出院,没有遗留任何不良症状。气体栓子的栓塞部位跟穿刺时采取的体位有一定的关系,费希尔确切概率法统计结果显示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右侧卧位和仰卧位发生心腔外空气栓塞的几率要低于左侧卧位和俯卧位。但由于样本量过少,不同体位间两两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仰卧位和右侧卧位比较P=0.632,右侧卧位和左侧卧位比较P=0.125,左侧卧位和俯卧位比较P=0.600,仰卧位和俯卧位比较P=0.136,仰卧位与左侧卧位比较P=0.154,右侧卧位与俯卧位比较P=0.109。结论:1.肺磨玻璃结节CT引导下经皮同轴技术穿刺活检是一种准确、安全、可行的方法。2.术后即刻行全肺低剂量CT扫描,能早期发现无症状的体循环空气栓塞,保持原体位不动,等待气体吸收,能避免严重事件的发生。
孙长杰[6](2018)在《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联合血管重建的胰腺根治手术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探讨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并分析机器人组和开腹组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施行的38例胰腺切合联合血管重建手术病人资料.其中15例病人接受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手术,23例行开腹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分析病例的术前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ASA评分等,术中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血管阻断时间、病理、切缘阳性、淋巴结数量等,术后资料包括并发症、拔管时间、住院天数等,以及肿瘤复发时间、生存时间等随访资料。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平均手术时间342.67±79.84min,平均术中失血量573.33±310.45ml,平均术中输血量433.33±301.58ml,平均术后住院天数29.80±27.66天,6(40.00%)例患者有并发症,2(13.33%)例胰瘘,1(6.67%)例病人再次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304.43±77.52min,平均术中失血量567.39±338.98ml,平均术中输血量656.52±476.57ml,平均术后住院天数28.56±16.55天,10(43.49%%)例患者有并发症,4(17.39%)例胰瘘,1(4.35%)例病人再次手术,1例(4.35%)病人围术期死亡。根据随访结果,绘制生存曲线,机器人组中位生存时间是26.00±1.57月,开腹组中位生存时间15.00±3.74月,P=0.087。机器人组无瘤中位生存时间是26.00±13.77月,开腹组无瘤中位生存时间17.00±2.25月,P=0.179。结论:机器人组和腹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胰瘘、出血、二次手术、围术期死亡率等方面无显着差异,认为机器人血管重建是安全可行的。且两组病例的生存时间、无瘤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表明机器人组与开腹组的疗效、预后可达到相同的效果。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7](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李茜茜,张莉,王安素,罗倩[8](2016)在《动脉留置导管致动脉血管内皮损伤防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重症监护病人往往病情复杂、多变,在诊治过程中经常反复采集血液以此来进行各项指标的监测。临床上为了避免对病人反复穿刺,同时能动态地观察病情,常安放动脉留置导管。在使用过程中部分医护人员对病人穿刺处血管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直至出现了并发症才进行对症护理。为探究机械性刺激致动脉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和防护方法,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相关研究,现综述如下。1动脉留置导管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1.1动脉留置导管的临床应用动脉套管针在临床
顾颖红,周期,李敏仙,符少川,马乃全[9](2009)在《动静脉留置针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动静脉留置针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婴幼儿应用动静脉留置针行右侧中、低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位穿刺20例,低位穿刺22例,穿刺1次成功21例,2次穿刺成功15例,3次穿刺成功4例,4次成功1例,1例未成功改穿股静脉,中位误穿动脉例2例,无1例血气胸。结论:应用动静脉留置针行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万艳华[10](2007)在《股静脉留置针在SICU中应用体会》文中指出SICU 作为外科监护室,收治对象为病情危重的手术前及大手术后的病人。均需进行静脉输液。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一静脉留置针在 SICU 得到了普遍应用。由于疾病的影响、手术的创伤和打击,一方面造成病人循环血容量不足,末梢循环障碍,浅静脉不充盈,导致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困难;另一方面,SICU 内病人大部分禁食,需给予全量补液
二、动脉留置针在重大手术病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脉留置针在重大手术病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技术创新、助手配合和学习曲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论文主要术语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入路的创新性研究 |
一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各种入路的调研与分析 |
1研究背景与目的 |
2研究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二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经膀胱入路的创新 |
1研究背景与目的 |
2对象与方法 |
3手术步骤 |
4结果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床旁助手的训练、配合及对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 |
一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床边助手的训练 |
1研究背景与目的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处理 |
4结果 |
二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床边助手的术前、术中配合及注意事项 |
1术前准备 |
2术中配合 |
3手术过程注意事项 |
三 床旁助手对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 |
1研究背景与目的 |
2对象与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学习曲线研究 |
1研究背景及目的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贻贝足丝蛋白启发的智能水凝胶对癌症术后重建治疗及调控抗凝血—止血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贻贝仿生材料概述 |
1.2.1 从贻贝仿生到多巴胺 |
1.2.2 多巴胺用于表面改性 |
1.2.3 贻贝仿生水凝胶的研究现状 |
1.3 刺激响应型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
1.3.1 温敏型水凝胶 |
1.3.2 pH响应型水凝胶 |
1.3.3 光响应型水凝胶 |
1.4 智能响应型水凝胶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
1.4.1 智能响应型水凝胶用于癌症治疗 |
1.4.2 智能响应型水凝胶用于组织修复与重建 |
1.4.3 智能响应型水凝胶用于止血材料 |
1.4.4 智能响应型水凝胶用于骨修复 |
1.5 论文工作的提出 |
第2章 可注射自显影纳米杂化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乳腺癌的术后重建治疗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2 纳米粒子的合成 |
2.2.3 N-丙烯酰甘氨酰胺(NAGA)的合成 |
2.2.4 凝胶的制备 |
2.2.5 体外药物释放 |
2.2.6 平衡含水量和溶胀度 |
2.2.7 流变学检测 |
2.2.8 细胞毒性实验 |
2.2.9 血液相容性实验 |
2.2.10 红外热成像 |
2.2.11 小鼠体内实验 |
2.2.12 体内CT显影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DA-AuNPs纳米粒子的表征 |
2.3.2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表征 |
2.3.3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温敏性行为 |
2.3.4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光热转化特性 |
2.3.5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药物可控释放 |
2.3.6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 |
2.3.7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体内光热治疗 |
2.3.8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体内外CT显影 |
2.3.9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体内乳腺癌复发治疗评价 |
2.3.10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pH响应型高强度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骨肿瘤的术后重建治疗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2.2 N-丙烯酰甘氨酰胺(NAGA)的合成 |
3.2.3 甲基丙烯酰化多巴胺(DMA)的合成 |
3.2.4 水凝胶制备 |
3.2.5 核磁共振氢谱 |
3.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3.2.7 力学性能测试 |
3.2.8 体外药物释放 |
3.2.9 生物相容性评价 |
3.2.10 骨肿瘤动物模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DMA结构表征 |
3.3.2 PNDA-HAP水凝胶的表征 |
3.3.3 PNDA-HAP水凝胶的平衡含水量 |
3.3.4 PNDA-HAP水凝胶的力学性能表征 |
3.3.5 PNDA-HAP水凝胶的药物释放 |
3.3.6 PNDA-HAP水凝胶的骨肿瘤复发治疗评价 |
3.3.7 PNDA-HAP水凝胶的细胞毒性 |
3.3.8 PNDA-HAP水凝胶的血液相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贻贝仿生肝素化抗凝血涂层的制备及其可调控抗凝血-止血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4.2.2 天然高分子修饰 |
4.2.3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合成 |
4.2.4 智能留置针的制备 |
4.2.5 高分子涂层的稳定性 |
4.2.6 抗凝血和止血性能表征 |
4.2.7 生物相容性评价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高分子表征 |
4.3.2 纳米粒子表征 |
4.3.3 高分子涂层的表面修饰 |
4.3.4 体外抗凝血-止血性能表征 |
4.3.5 体内抗凝血-止血性能表征 |
4.3.6 生物相容性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系统创新优化及喉部神经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研究现状 |
1.1.3 研究思路 |
1.2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综述: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的创新应用与临床规范 |
1.3.1 神经监测技术的历史发展与沿革 |
1.3.2 神经监测设备的创新应用 |
1.3.3 神经监测技术的规范化应用 |
1.3.4 结语 |
第二章 外科手术与神经功能初探 |
2.1 喉返神经损伤机制研究概述 |
2.1.1 介绍 |
2.1.2 结论 |
2.2 动物实验:能量器械的温度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安全距离研究 |
2.2.1 介绍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神经监测设备优化与创新 |
3.1 动物实验:甲状软骨针刺电极在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中的可行性、稳定性、准确性研究 |
3.1.1 介绍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2 动物实验:无创式接收电极在术中神经监测中的可行性与稳定性研究 |
3.2.1 介绍 |
3.2.2 材料与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3.2.5 结论 |
3.3 甲状软骨接收电极专利设计研究——一种神经肌电信号接收装置(针刺型设计) |
3.3.1 介绍 |
3.3.2 设计图附图说明 |
3.3.3 技术领域 |
3.3.4 背景技术 |
3.3.5 实用新型内容 |
3.3.6 具体实施方式 |
3.4 动物实验:经皮刺激电极的在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中的性能研究与优势分析 |
3.4.1 介绍 |
3.4.2 材料与方法 |
3.4.3 结果 |
3.4.4 讨论 |
3.4.5 结论 |
第四章 甲状腺围术期喉部神经保护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4.1 甲状软骨单针接收电极在术中神经监测中的应用 |
4.1.1 介绍 |
4.1.2 材料与方法 |
4.1.3 结果 |
4.1.4 讨论与结论 |
4.2 喉部运动神经量化监测参数——EMG波形下面积与围术期神经功能评估 |
4.2.1 介绍 |
4.2.2 材料与方法 |
4.2.3 结果 |
4.2.4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胆道手术中应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结合CT、MRCP和术中影像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发现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附录 |
致谢 |
(5)肺磨玻璃结节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及其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肺磨玻璃结节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穿刺活检操作过程 |
1.4 资料收集和分析处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诊断结果分析 |
2.3 良恶性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
3 讨论 |
3.1 肺内GGN的定义及影像学分型 |
3.2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的临床应用 |
3.3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对肺 GGN 病灶的应用价值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肺磨玻璃结节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安全性——常见并发症及穿刺失败影响因素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操作过程 |
1.3 数据收集及分析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穿刺结果 |
2.2 穿刺常见并发症及影响因素分析 |
2.3 穿刺失败病例原因分析 |
3 讨论 |
3.1 穿刺失败及其原因分析 |
3.2 穿刺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肺磨玻璃结节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安全性—罕见致死性并发症体循环空气栓塞24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操作过程 |
1.3 资料收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 |
2.2 体循环空气栓塞的部位 |
2.3 体循环空气栓塞与体位的关系 |
2.4 治疗和预后 |
3 讨论 |
3.1 肺穿刺活检并发体循环空气栓塞的发生率 |
3.2 体循环空气栓塞的发生机制 |
3.3 体循环空气栓塞的临床表现 |
3.4 体循环空气栓塞的诊断 |
3.5 体循环空气栓塞的预防 |
3.6 体循环空气栓塞的治疗措施 |
3.7 体循环空气栓塞的预后 |
4 小结 |
结论 |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6)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对照表 |
中文部分 |
1 绪论 |
1.1 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发展 |
1.2 机器人系统的特点 |
1.3 胰腺的解剖及血管分布 |
1.4 胰腺癌的诊断 |
1.5 胰腺肿瘤切除联合血管重建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术前准备 |
2.2.1 实验室检查 |
2.2.2 影像学检查 |
2.2.3 其他准备 |
2.3 手术指征及过程 |
2.3.1 手术指征 |
2.3.2 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手术 |
2.3.2.1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重建 |
2.3.2.2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肝动脉重建 |
2.3.2.3 机器人胰体尾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 |
2.3.2.4 机器人胰体尾切除联合肝动脉重建 |
2.3.2.5 机器人全胰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 |
2.4 术后管理 |
2.5 术后随访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机器人手术组 |
3.2 开腹手术组 |
3.3 回顾性分析 |
3.3.1 机器人组与和开腹组 |
3.3.2 胰十二指肠联合门静脉系重建:机器人组和开腹组 |
3.4 随访结果 |
4 讨论 |
4.1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与病理 |
4.2 胰腺癌侵犯血管分级和交界性可切除肿瘤 |
4.3 血管重建方法 |
4.4 机器人组和开腹组比较 |
4.5 局限性 |
5 结论 |
6 展望 |
英文部分 |
1. Introduction |
1.1 The development of robotic pancreatectomy with vascularreconstruction |
1.2 Features of the robotic system |
1.3 Pancreas anatomy and vascular distribution |
1.4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
1.5 Pancreatectomy with vascular reconstruction |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1 general information |
2.2 pre-operation preparation |
2.2.1 laboratory examination |
2.2.2 Imaging examination |
2.2.3 Other preparations |
2.3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procedures |
2.3.1 Surgical indications |
2.3.2 Robotic pancreatectomy with vascular reconstruction |
2.3.2.1 Robotic pancreatoduodenectomy with PV/SMV reconstruction |
2.3.2.2 Robotic pancreatoduodenectomy with hepatic arteryreconstruction |
2.3.2.3 Robotic distal pancreatectomy with PVreconstruction |
2.3.2.4 Robotic distal pancreatectomy with hepatic arteryreconstruction |
2.3.2.5 Robotic total pancreatectomy with PVreconstruction |
2.4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
2.5 Postoperative follow-up |
2.6 Statistical methods |
3. Result |
3.1 Robotic group |
3.2 Open group |
3.3 Retrospective analysis |
3.3.1 Robotic group and open group |
3.3.2 PD with PV/SMV reconstruction:robotic group andopen group |
3.4 Follow-up results |
4. Discussion |
4.1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y of pancreatic cancer |
4.2 Invas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grading and borderline resectabletumor |
4.3 Vascular reconstruction methods |
4.4 Comparison between robotic group and open group |
4.5 Limitations |
5 Conclusion |
6 Prospect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9)动静脉留置针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动脉留置针在重大手术病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技术创新、助手配合和学习曲线的临床研究[D]. 张成. 南昌大学, 2020(08)
- [2]贻贝足丝蛋白启发的智能水凝胶对癌症术后重建治疗及调控抗凝血—止血功能研究[D]. 吴元昊. 天津大学, 2020(01)
- [3]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系统创新优化及喉部神经保护研究[D]. 赵诣深.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D]. 汪雷.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5]肺磨玻璃结节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及其安全性研究[D]. 于华龙. 青岛大学, 2018(07)
- [6]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临床分析[D]. 孙长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5)
- [7]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8]动脉留置导管致动脉血管内皮损伤防护研究进展[J]. 李茜茜,张莉,王安素,罗倩. 全科护理, 2016(12)
- [9]动静脉留置针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J]. 顾颖红,周期,李敏仙,符少川,马乃全. 中国妇幼保健, 2009(24)
- [10]股静脉留置针在SICU中应用体会[A]. 万艳华. 全国第四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2007
标签:腹腔镜手术论文; 甲状腺术后并发症论文; 留置针论文; 甲状腺论文; 水凝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