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任津锋[1](2021)在《终身体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文中指出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积极的引导,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此,该文也将以大学生教育为切入点,从体育课堂设计出发,以终身体育为视角,分析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并探讨高校体育开展素质化改革的重要价值,列举出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具体的改革方法和措施。
谢倩倩[2](2021)在《小学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Q小学烙画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打破传统教育“一刀切”的弊端,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始寻找自己的办学特色,通过开展学校的特色课程来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促进学生的发展。目前国内很多学校通过开发具有自身学校特色的课程,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首先,笔者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相关的概念界定进行了整理,总结了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研究现状,选择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确定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以Q小学的非遗文化特色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法、观察法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实地对Q小学特色课程开发的过程进行了考察,包括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课程评价的方式。对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包括师生对课程价值的认识、教学现状以及课程的影响因素等。通过调查分析发现,Q小学特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师生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程度较高、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兼顾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以及建立了非遗文化课程的物质保障。但Q小学特色课程在实施中依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操作中存在安全隐患、教学效果不佳以及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等。最后,提出了Q小学特色课程的发展策略。包括加强课程实施中的安全建设、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马清艳[3](2021)在《试论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文中提出体育历来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化教育不断深入的当今现代,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这种现实背景,本文将对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改革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在充分认知改革问题的情况下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以便为相关教学活动的优化提供参考。
杨东博[4](2020)在《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为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顶层设计,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电话视频会议”等会议精神,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以及全面小康,夯实中国足球运动乃至“三大球”运动的基本技能与战术组合,进而实现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四为”协同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以及“中国梦”。作为校园足球国家战略的具体落实举措,自2015年我国启动校园足球教师培训工作。2019年,教育部发布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专题报告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报告,明确指示校园足球工作下一阶段的核心是“打造校园足球的升级版,使得普及更实、体系更全、保障更真、融合更足”。这从客观层面上要求进一步大幅提升当前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的培训成效。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是撬动培训综合改革和激发培训活力的重要杠杆,及时、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能够客观认识到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成果及问题,牵引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改革的正轨前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中国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对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力度逐年增大,培训成效日渐显现,但总体来看,仍然缺乏对培训成效的系统评价。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以“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教育评价等方法构建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考量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进而针对提升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1)发展校园足球是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立德树人”是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理念,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是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培训成效评价是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的先决参照是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审视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现状、考量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成效,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策略三方面研究问题。(2)回顾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发展历程,发现经过多年的足球教师培训实践,我国已形成了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战略规划方针,在培训目标的不断明确、培训内容的不断完善、师资配备的不断强化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培训成效已初步显现。无论是受训教师人数规模的扩大、地域分布范围的拓展,还是受训教师在基层岗位上的实际贡献,都体现了专项教师培训对于促进校园足球事业所起到的正向的积极推动作用。(3)以系统论、一体化教学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继续教育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为理论参照,遵循科学性、可测性以及导向性的原则确立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培训整体满意度(权重0.265)、培训收获提升度(0.243)、培训结果实用度(0.252)以及培训成果认可度(0.240)4个一级指标,培训课程内容(权重0.261)、培训过程实施(权重0.248)、培训过程保障(权重0.245)、培训过程管理(权重0.246)、足球专业知识(权重0.526)、足球专业能力(权重0.474)、课堂足球教学(权重0.528)、课外足球运动(权重0.472)、相关具体成果(权重0.517)、相关人员认可度(权重0.483)10个二级指标和培训目标设置(权重0.334)、培训主要形式(权重0.342)、培训考核管理(权重0.332)、培训教学组织(权重0.189)、足球特色学校(权重0.318)等32个三级指标组成。(4)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的影响因素模型,探究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收获提升度、培训结果实用度、培训整体满意度和培训成果认可度的具体数据表现。通过回归模型对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当前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培训的管理制度、课程内容的衔接、运行环节的落实、监督机制的应用以及评价质量的效果等五个方面。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1)域外经验借鉴。借鉴英国学校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的政策支持、社会组织以及经费保障,借鉴日本学校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师资力量、培养理念以及联动机制,借鉴韩国学校足球专项教师的认证制度、培训教材以及培训制度,优化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成效。(2)以实现系统化、一体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以及最优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为目标,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培训管理制度、开发层级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打造专业化的专业教师队伍以及建立一体化的监督保障机制四个维度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内容。(3)推进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政策领域与专业领域的长效协商机制;开发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之间的逻辑性,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内容;加强能力建设和优化体系运行,提升培训体系队伍的理论素质、实践能力、技术水平与管理思维等核心能力;构建一体化监督机制,运用监督机制蕴含的程序化、科学化、标准化等先进理念,优化培训成效的体现;强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效果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将评价纳入到培训环节的改进机制中,通过评价反馈的行动落实来持续改进培训实践。
张铮[5](2020)在《I公司个性化教育产品营销策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教育产品实际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最初的产品形式多以个人辅导为主,以个人的“口碑”作为产品对家长进行推广。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考试升学等环境影响,在9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有规范组织,有老师团队的校外辅导机构。这时候的教育产品仍然还是以教师知名度,教学的口碑作为重要的市场营销手段向家长进行销售。教学的内容还是以学校教学内容为框架进行重复的加深印象的辅导。逐步的从提高分数到整体上呈现出应试的教学产品方向进行发展。进入2000年后期,课外素质类教育产品可谓是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在原有的应试教育产品上,增加了越来越多的素质类兴趣类教育产品,如英语、音乐、绘画、舞蹈等用于整体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类的教育产品。特别是2012年后,我国出现留学热(低龄留学指10岁-16岁之间),根据2014年《中国低龄留学生研究报告》调查问卷的家庭,来自北、上、广、深等18个一、二线城市,这些有留学意愿家庭的调研数据显示:准备出国读高中和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在校平均成绩85分以上的学生占50%。除了学习成绩,拥有体育类特长的学生最多,占34.3%,其次是器乐和绘画类,分别占28.5%和26.1%,这一年留学生人数已经超过40万。低龄留学的比重在2019年已经上升到留学生占比的30%。国外学校对于考生除了成绩有所要求外,更是看重孩子的综合素质,有一技之长的考生越来越受到青睐,综合能力好的孩子更容易被录取。同时,在这一时期,国内的学校也开始对孩子的素质教育越发重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个性化化的教育产品开始萌芽,开始逐步形成体系,让更多的娃娃体验到了和国际化,多元化教育产品带来的不同感受,为将来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而作为企业来讲,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差异化营销,满足更多家庭需要。本文将首先对个性化教育产品定义,其次研究个性化教育产品在激烈竞争市场环境中,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利用多种模型以及工具,详细分析该个性化教育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存在问题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通过对I公司内外部环境市场环境的分析,并利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到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中I公司的营销策略是个性化教育产品结论。围绕I公司的差异化营销策略,从师资团队管理、课程体系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来落实差异化的个性化教育产品的营销策略。本文所采取的分析方法以及模型为教育行业营销策略的制定和选择提供了方法上的依据,为增强这些教育机构的的竞争力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刘雅洁[6](2020)在《RPG教育游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电子游戏的流行使许多学生将大量精力放在游戏上,造成学习兴趣减淡、课业成绩下滑的现象,游戏也因此被大量教育工作者称为“青少年毒瘤”。教师及家长为了给孩子戒“游戏瘾”,经常会采用各种强制手段压抑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和好奇心,但这样做反而容易激起“厌学”心理,愈发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决青少年游戏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局面,“教育游戏”应运而生。这是一类具有特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软件,在培养游戏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本研究开发了RPG类教育游戏《生物世界探索之旅》,以期将学生对大众电子游戏的热衷转移到学习中来,解决游戏成瘾现象的同时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使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的学生达到成绩与兴趣双提升的目标。文章前半段主要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素材等方式介绍了教育游戏相关的理论背景,后半段则是通过开发游戏、教育实验、后期分析等方法对实验研究成果加以展示。通过前期理论研究,笔者认为现代教育中教育游戏确实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科研项目,在推行信息化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方面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是未来信息化社会教师应该掌握的新型技术手段。通过后期实验研究,笔者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利用自己开发的RPG游戏《生物世界探索之旅》对课堂进行辅助教学,总结大量数据后,通过Microsoft Excel和IBM SPSS Statistics 22.0两个软件对学生的考试成绩、生物学科兴趣和教育游戏使用效果三方面进行了实验效果评估。实验前后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中实验班学生在教育游戏参与下的学习兴趣有了显着提高,而对照班在同样时间内前后兴趣分差异不大,这证明与传统教育形式相比,教育游戏确实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学生自信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实验后学生上交的反馈问卷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教育游戏的形式是喜欢、认同的,且希望在未来能继续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这证明教育游戏在调节学生学习情绪方面初步达成了改善“厌学”现象的目的。而另一项实验数据显示,参与教育游戏后,实验班学生在考试成绩方面较之前有所上升。虽然SPSS分析结果显示未能形成显着性差异,但结合生物学习兴趣量表的反馈,教育游戏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成绩方面依然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总体而言,本研究基本达到了前期设置的研究目标,但由于实验过程实施中尚且存在许多缺陷,导致未能使教育游戏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笔者认为,要想使教育游戏教学的效果最大化,需要教师、专业游戏开发者合作以对游戏本身加以完善,更需要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教育游戏应用的理解和支持。只有保持轻松、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和学习氛围,教育游戏这类新式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文章最后从游戏设计、教学方式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并对未来教育游戏应用于现代化教学的可能做出了展望,期待在中学阶段推广个性化、趣味性、创新性、研究型、价值化的学习模式,以兼顾学生学习兴趣与成绩的平衡,达到“兴趣驱动学习”的理想教学目标。
张克歌[7](2020)在《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成长模型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核心力量。为促进青岛市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致力于培养更多的青岛市优秀体育名师,探索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的成长历程,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以及统计法,参考科学发展逻辑型规律,在分析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比青岛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发展现状,得出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的显着特征,梳理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的成长历程,论述了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的成长具有阶段性规律,构建了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层级阶段式”成长模型,为落实青岛市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青岛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青岛市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改善青岛市中小学学生体质问题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1.前言部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研究内容的提出和研究的价值进行说明,结合相关政策指向和青岛市教育发展现状,简述了体育名师对区域内教师发展、教育改革、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2.文献综述:对国内有关“名师”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简要综述国外教师发展的相关研究,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区域性体育名师的培养研究相对较少,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关键词汇进行概念界定。3.研究对象与方法:说明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对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简要阐述,明确本研究的调查对象,简要概述研究思路。4.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的现状与显着特征:随机调查青岛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与体育名师的现状进行对比,得出有利于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发展的显着特征。5.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的成长历程及成因:探析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的成长路径,发现存在共性,且有规律可循,结合名师的成长特征及名师对自我成长历程的划分,参考科学发展逻辑型规律,将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的成长历程划分为:缓慢发展期、加速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平稳发展期4个阶段,对应名师成长历程中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工作阶段、教学的突破、科研的突破、荣誉的突破。影响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的成长因素主要分为内在和外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属于外在因素;体育教育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教学信念、自我价值追求与人生定位、教学理念、个人性格、人生态度等属于内在影响因素,内在因素对名师的成长起主要作用。6.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层级阶段式成长模型的构建:基于对12位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发展现状、共有特征、成长历程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名师的成长建议,构建适应于青岛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向体育名师或优秀体育教师发展的5层级4阶段的层级阶段式成长模型,模型主体呈金字塔结构,从低到高依次是:(1)体育教师基本教学素养是基础(奠基层);(2)职业意识的觉醒和行动的积累是根本;(3)凝练反思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4)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促进持续发展;(5)提炼升华、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柯藤[8](2020)在《初中生物环保实践社的“长江保护”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如今环境质量问题备受全球关注,环境意识成为了文明象征。近年来,我国长江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国家对此做出了保护长江环境、修复长江环境的重要指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位于长江流域重庆市内的学校自然责无旁贷。本研究基于学校自身发展及学生发展需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以学生社团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研究“长江保护”校本课程,旨在通过该校本课程的实施,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中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针对初中生物环保实践社的“长江保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分析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条件,确定了课程目标,选择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确定了评价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以环保实践社的课程组织形式,实践研究了“长江保护”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社团学习小组建设、教学目标制定、实际教学内容安排及效果评价等,分别从长江及其保护基础知识讲解、长江水质及其周边环境调查、科学探究活动、模型制作、演讲汇报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以社团组织形式开展本校本课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强化了学生学习动机,提升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学生科学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师生在课程实施中共同发展,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学科校本课程,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对社团可持续发展和课程建设取到了双向的促进作用。
黄河[9](2020)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下我国体育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急需提高,学校的体育文化需要深入研究,怎样让学生把身体锻炼也列入到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达到学习和锻炼两不误,是现在体育改革的重要思考方向。同时学生怎样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过程过渡,也成为了学校以及社会思考的问题。那么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锻炼的关系也就成为了重要研究环节。学校作为教育孩子的主战场,应该承担起这部分职责,而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体育教师,因此,发展体育、改革体育、让体育从学校走向世界的关键还是在于体育教师。那么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全面、专业能力突出、具有大格局、大魄力的体育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也是这次改革的关键所在。而教师只有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有意自愿发展终身体育,才能在体育事业及文化的发展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本文研究是在南疆教育改革和一带一路的建设背景下,对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中学是学生体质发展的黄金期,但从社会、学校、家庭层面来看,各种压力让很多学生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学生说:“我现在很年轻,身体很好,不需要锻炼。现在最重要的是好好学习。从学生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南疆的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不理解和不重视!而且现在有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形同虚设,没有把体育教育纳入到教学中去。因此,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概念模糊,更谈不上对体育价值观的了解。这样的学生即使考上了大学,人生的发展也是不完整的。针对上述情况,本文通过调查莎车县体育教师的现状并加以分析,旨在提高莎车县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本文以莎车县初中、高中、职高的体育教师现状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网上搜取相关文献资料的方式,与分管体育的校领导及优秀体育教师进行座谈。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提出相应对策,为莎车县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所得结论如下:(1)根据2004年国家教育部的文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文明文规定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人数比例在1∶300,学生班级数与教师人数比为6∶1。此次调查的30所初中、4所高中和2所职业高中,学生人数122928人,体育教师312人,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为394:1,远远超出了国家要求的标准。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体育教师不能专职从事体育教育,有从事学校的后勤、人事、财务等兼职工作,并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另外占主体地位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不重视,不知道运动之前热身的重要意义,而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引导措施等等,这就导致了体育教育在学校是缺失的状态。(2)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本科学历人数最多,其次是专科,基本能达到高中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对各项专业的要求也在提高。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体育教师还是愿意提升学历,但是自身能力有限,又缺乏相关的资源。所以需要学校及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学校体育地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带有特色专业的、并与时俱进的,这样学校的体育文化才能建立起来,从而更好地和社会接轨、和世界接轨。问卷调查显示:体育教师中获得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有21个,占比7%;其中篮球二级运动员3个,占比1%;足球二级运动员9个,占比3%;排球二级运动员6个,占比2%;田径二级运动员3个,占比1%,没有健将和国际健将的运动员身份进入体育教师行列。调查结果说明在莎车县的体育教师中篮球、足球、排球专业的体育教师人数合理,但缺乏高水平体育人才。俗话说:“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因此,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突出的人才才是当下南疆体育教师队伍中紧缺的。(3)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目前为止只有12个体育教师发表了体育科研论文,其中9人是省级期刊,3人是综合类期刊,无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科研现状较差。通过调查得知体育教师科研情况不佳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科研的硬件条件不足,造成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结构参差不齐;第二,在体育教学与管理中没有形成科研的浓厚氛围,再加上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导致科研难以实施;第三,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除本职工作外有附带额外兼职;第四,学校在部分体育教师缺乏管理及体育教师自身追求安逸的条件下,长期不进行知识更新,在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专业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跟不上学校体育教师的总体目标;第五,缺乏高水平的科研人才。(4)在对中学体育教师职称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有69%的体育教师是初级职称;有26%的体育教师是中级职称;有5%的体育教师是高级职称。从初级、中级、高级教师职称人数中可以明显看得出高级职称人数较少,导致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情况较差。(5)莎车县目前最多的裁判还是以田径、足、篮、排为主。其中一级裁判的有17人,占比5.7%;二级裁判有49人,占比16.2%;田径类裁判19人,占比6.3%;足篮排裁判200人,占比66.2%。一级裁判较少,没有国家级裁判,这对于发展自治区项目明显不具备竞争优势。(6)在调查中发现有52%的体育教师在学校承担着运动队教练的职务,36所中学有接近150人在从事体育教练的工作,基本满足中学体育教练的职数。但是,这些体育教练的能力参差不齐,有很多还不是体育专业,仅仅是打过篮球、踢过足球、打过排球的人临时兼任体育教练,对学校体育项目的长期发展不利。(7)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评价调查表显示:有63%的体育教师备受学生喜欢;有32%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有5%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没意思,不喜欢体育课。综上所述,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上体育课,不过需要体育教师积极引导、深入学生,开展有意义的体育教学工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1)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是第一步,学校领导要从高层次去规划。(2)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考试或者其他方式提升学历。(3)加大力度学习体育相关政策,促进体育改革的力度和深度。(4)目前,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直接阻止了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科研理论水平的学习和实际科研的操作已经迫在眉睫。(5)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待遇水平,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
于雪[10](2020)在《弱校的强势: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在改革开放后,民办教育在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经历了恢复、发展和法制化三个阶段,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国家政策管理下经历了从恢复到高素质的发展历程。民办学校的发展依赖于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也受到学校内部教师管理的影响。教师作为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资源,民办学校对教师管理的规范性与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对教师的激励等都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教师管理角度研究民办学校的发展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深化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推动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对H学校教师管理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学校的资源条件不充分但资源配置以务实为主,教师队伍水平不高学校却注重对教师的管理。H学校对教师的制度化管理方式,从薪酬、教学常规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激励教师,同时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辅以情感关怀和惩戒的方式,达到全面管理教师的目的。但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发现,教师在学校管理制度下成为“弱者”。民办学校对教师的经济性激励成为教师的奋斗目标,教师成为利益的追逐者;民办学校的教师管理方式给教师带来教学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存在困境;民办学校教师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有所不满,碍于生存压力和情面,机械地遵从学校制度规范,为学校的教学目标而努力。H学校的教师管理成为学校发展的优势,通过调查发现学校的教师管理也存在问题。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优势在于以多元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管理,以精致的教学管理方式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成绩,以刚性的惩戒方式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目标导向。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优势却产生了激励悖论问题。制度化管理对教师产生规范、激励作用的同时导致教师功利化取向增强;民办学校教师的竞争管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逐渐远离素质教育,阻碍了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影响教育的健康发展;民办学校为增强教师队伍实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却流失了优秀师资。对于H学校的教师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三个优化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建议:民办学校教师管理应当由管理走向治理,以应对教师管理的内外问题;以“教育人”为基点,化解民办学校教师激励的单一经济视角;以“共同体”理念为基础引领,化解民办学校教师的冰冷型竞争。
二、体育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思考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终身体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析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 |
2 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 |
3 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传统观念影响深刻 |
3.2 形式色彩突出 |
3.3 教材价值被埋没 |
4 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
4.1 构建现代化师资队伍 |
4.2 充分利用教材 |
4.3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4.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
结束语 |
(2)小学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Q小学烙画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
(二)学校品牌建设的需要 |
(三)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
(四)笔者自身的研究兴趣和经历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特色课程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特色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特色课程 |
(二)课程开发 |
(三)课程实施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学校的选取 |
(二)调查样本的选取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课堂观察法 |
四、研究工具的设计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五、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一)问卷数据处理情况 |
(二)访谈数据的处理情况 |
第三章 小学特色课程开发过程的考察 |
一、课程简介 |
二、课程目标的制定 |
三、课程内容的安排 |
四、课程评价的方式 |
第四章 小学特色课程实施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课程价值的认识分析 |
(一)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
(二)教师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
二、教学现状分析 |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
(三)教学评价的主体和方式 |
三、课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教师的影响 |
(二)课程资源的影响 |
第五章 小学特色课程实施的成效和问题 |
一、小学特色课程实施的成效 |
(一)师生对课程价值的认识较高 |
(二)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
(三)兼顾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 |
(四)建立了非遗传承的物质保障 |
二、小学特色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
(一)操作中存在安全隐患 |
(二)教学预期效果不佳 |
(三)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 |
第六章 小学特色课程发展的策略 |
一、加强课程实施中的安全建设 |
二、改善教与学的过程 |
(一)安排专业的教学助手 |
(二)将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相融合 |
(三)将非遗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
三、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
(一)开设有关非遗文化教育的专题讲座 |
(二)鼓励教师外出参与学习 |
(三)建立稳定的非遗文化传承队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小学特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小学特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访谈提纲(课程负责人) |
附录3:小学特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访谈提纲(烙画传承人) |
附录4:小学特色课程实施的访谈提纲(课程实践指导教师) |
致谢 |
(3)试论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改革的各项要求 |
二、小学体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1教学改革目标不清晰 |
2.2对于体育教学改革认知不全 |
2.3教学模式单一 |
2.4忽视个性化教育 |
三、素质化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
3.1准确定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目标 |
3.2构建完整体育教学体系 |
3.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
3.4注重个性化教学 |
(4)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校园足球 |
1.3.2 校园足球专项教师 |
1.3.3 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2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现状 |
2.1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指导方向 |
2.1.1 培训的指导思想 |
2.1.2 培训的政策支撑 |
2.1.3 培训的价值定位 |
2.1.4 培训的管理制度 |
2.2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具体内容 |
2.2.1 培训目标的设置及其达成 |
2.2.2 培训内容的设置及其完善 |
2.2.3 培训师资的配备及其强化 |
2.3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成效现状 |
2.3.1 培训体量不断扩大 |
2.3.2 培训质量不断提升 |
2.3.3 培训影响初步显现 |
3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设计的理论参照 |
3.1.1 系统论 |
3.1.2 一体化教学论 |
3.1.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3.1.4 继续教育理论 |
3.1.5 成人学习理论 |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实际出发点 |
3.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依据 |
3.2.3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3.3 评价指标的构建 |
3.3.1 培训成效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方法 |
3.3.2 培训成效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
3.3.3 培训成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确立 |
3.4 评价指标的解释 |
3.4.1 一级指标的解释 |
3.4.2 二级指标解释 |
3.4.3 三级指标的内涵 |
4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4.1 评价实施范围与对象 |
4.1.1 实施范围 |
4.1.2 实施对象 |
4.2 问卷数据采集与说明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效度与信度检验 |
4.2.3 问卷数据分析 |
4.3 评价对象的效果反馈 |
4.3.1 一线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的效果反馈 |
4.3.2 培训实施方的评价反馈情况 |
4.3.3 参训教师的评价反馈情况 |
4.4 模糊综合评价的实施 |
4.4.1 评价的原理说明 |
4.4.2 实证评价的过程 |
4.5 评价成效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4.5.1 研究假设 |
4.5.2 回归模型构建 |
4.6 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4.6.1 管理制度上覆盖不全面 |
4.6.2 课程内容上衔接不流畅 |
4.6.3 运行环节上落实不充分 |
4.6.4 监督机制上应用不严格 |
4.6.5 评价质量上效果不明显 |
5 提升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优化对策 |
5.1 优化对策设计的依据 |
5.1.1 理论依据 |
5.1.2 现实依据 |
5.1.3 域外借鉴 |
5.2 优化对策设计的目标 |
5.2.1 实现系统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
5.2.2 实现一体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
5.2.3 实现最优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
5.3 优化对策设计的内容 |
5.3.1 构建系统化的培训管理制度 |
5.3.2 开发层级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
5.3.3 打造专业化的专业师资队伍 |
5.3.4 建立一体化的监督保障机制 |
5.3.5 形成导向性的培训评价标准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附件 |
(5)I公司个性化教育产品营销策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评述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 |
1.4.1 研究方本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下 |
1.4.2 研究资料 |
1.5 本文可能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目标市场 |
2.1.2 营销策略 |
2.1.3 个性化教育产品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
2.2.2 4PS理论 |
2.2.3 STP理论 |
2.2.4 发展战略理论 |
2.3 相关政策原则 |
3 国内外个性化教育经验借鉴与启示 |
3.1 国外相关经验介绍 |
3.2 国内相关经验介绍 |
3.3 借鉴与启示 |
4 I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4.1 公司概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I公司组织结构 |
4.1.3 I公司战略目标 |
4.2 I公司主营业务 |
4.2.1 主营业务项目 |
4.2.2 I公司市场分布 |
4.2.3 近三年I公司业绩 |
4.3 I公司营销策略 |
4.3.1 渠道策略 |
4.3.2 产品策略 |
4.3.3 价格策略 |
4.3.4 促销策略 |
4.4 主营业务营销策略评价 |
5 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问卷调查 |
5.1.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5.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1.3 购买影响因素分析 |
5.2 I公司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
5.3 营销策略问题原因分析 |
5.3.1 市场调研不准确 |
5.3.2 传统渠道策略阻碍发展 |
5.3.3 产品上线及研发时间较短 |
5.3.4 价格策略针对特定人群 |
5.3.5 成本控制大于市场占有率 |
5.3.6 人才开发及培训体系欠缺 |
5.4 影响营销策略的因素分析 |
5.4.1 产品定位及功能改进分析 |
5.4.2 促销与渠道分析 |
5.4.3 市场潜力分析 |
5.4.4 产品使用情况分析 |
6 优化I公司个性化教育产品营销策略对策建议 |
6.1 明确市场定位 |
6.2 多渠道整合开发推进 |
6.3 持续完善产品结构并增加实践时间 |
6.4 价格定位多样化 |
6.5 增加促销力度及手段 |
6.6 制定人才开发及培训体系 |
6.7 组织管理提升 |
7 研究结论 |
7.1 研究基本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下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调查问卷线上模板 |
(6)RPG教育游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教育游戏概念及价值 |
1.1.1 教育游戏的概念 |
1.1.2 教育游戏的价值 |
1.2 教育游戏研究背景 |
1.2.1 研究的必要性 |
1.2.2 研究的可行性 |
1.3 教育游戏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生物类教育游戏研究现状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2.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2.2 研究范围与内容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章 研究内容 |
3.1 前期分析 |
3.1.1 教学内容分析 |
3.1.2 教学目标分析 |
3.1.3 教学策略分析 |
3.1.4 学生学习分析 |
3.2 研究对象 |
3.2.1 实验班级的选择 |
3.2.2 现状调查与分析 |
3.3 研究材料 |
3.3.1 游戏设计策略 |
3.3.2 游戏设计元素 |
3.3.3 游戏运行方式 |
3.3.4 游戏评价体系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过程 |
3.6 研究结果 |
3.6.1 分析方法 |
3.6.2 分析数据 |
3.7 结果讨论 |
3.7.1 短期成绩提升的原因 |
3.7.2 实验后劲不足的原因 |
3.7.3 学生的负面评价 |
3.7.4 学生的正向建议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论文创新点 |
4.3 不足与改进 |
4.3.1 尚待解决的问题 |
4.3.2 改进意见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成长模型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一批优秀教师 |
1.1.2 青岛市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学科领军人” |
1.1.3 青岛市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名师的成长奠定了条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名师本体论 |
1.4.2 名师成长论 |
1.4.3 体育名师相关研究 |
1.4.4 国外相关研究 |
1.4.5 相关概念界定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调查法 |
2.2.4 观察法 |
2.2.5 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的现状与显着特征 |
3.1.1 青岛市12位中小学体育名师的现状 |
3.1.2 青岛市12位中小学体育名师的显着特征 |
3.2 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的成长历程与成因分析 |
3.2.1 青岛市12位中小学体育名师的成长历程 |
3.2.2 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的成因分析 |
3.3 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成长模型的构建 |
3.3.1 体育教师基本教学素养是基础 |
3.3.2 职业意识的觉醒和行动的积累是根本 |
3.3.3 凝练反思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
3.3.4 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促进持续发展 |
3.3.5 提炼升华,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
4.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初中生物环保实践社的“长江保护”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初中生物环保实践社的“长江保护”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社团和初中生物社团 |
二、校本课程与社团校本课程 |
三、环境教育校本课程与长江保护校本课程 |
第二节 社团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发展与研究现状 |
一、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历程及研究现状 |
二、社团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社团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
一、目标导向性原则 |
二、科学性原则 |
三、主体性与实践探究相结合原则 |
四、开放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
五、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
第三章 初中生物环保实践社的“长江保护”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条件分析 |
第一节 实践学校及其生物社团概况 |
一、实践学校与“融智+”课程体系 |
二、实践学校生物社团概况 |
第二节 校领导及教师的态度与意见分析 |
第三节 学生需求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初中生物环保实践社的“长江保护”校本课程开发设计过程 |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确立 |
一、课程目标设计的一般依据 |
二、长江保护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设置 |
第二节 课程内容与讲义编制 |
一、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
二、长江保护校本课程内容设置 |
三、课程讲义编写的依据 |
四、长江保护校本课程讲义编制 |
第三节 教学与评价方式的设定 |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
二、课程评价方式的选择 |
第五章 初中生物环保实践社的“长江保护”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结果 |
第一节 社团成员组成及小组建设 |
第二节 课程类型实施分布 |
一、长江及其保护基础知识讲解 |
二、长江水质及其周边环境调查 |
三、长江保护之实验探究 |
四、长江保护之科学探究活动 |
五、长江保护之动手实践 |
六、长江保护之演讲汇报 |
第三节 课例分析 |
一、课例一:“我与长江之约”——长江生态环境调查 |
二、课例二:微观洞析长江水 |
三、课例三:探索植物与水土流失之间的秘密 |
第六章 初中生物环保实践社的“长江保护”校本课程评价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主体 |
第二节 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
一、课程本身与实施过程评价 |
二、学生学习评价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增强 |
二、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提高 |
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
四、形成了初中生物环保实践社的“长江保护”校本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
第二节 反思与改进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长江保护校本课程课前调查问卷 |
附录B 初中生物环保实践社的“长江保护”校本课程教师讲义节选 |
附录C 关于长江及其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 |
附录D 课堂教学评价表 |
附录E 长江保护校本课程课后调查问卷 |
附录F 学生访谈记录表 |
附录G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有关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的研究 |
1.3.2 国外有关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访谈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
3.1.1 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情况分析 |
3.1.2 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的性别结构分析 |
3.1.3 莎车县体育教师族别情况分析 |
3.1.4 莎车县体育教师的体育专项情况分析 |
3.1.5 莎车县体育教师学历情况 |
3.1.6 莎车县体育教师职称情况分析 |
3.1.7 莎车县体育教师毕业院校的综合分析 |
3.1.8 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获得的运动等级证书分析 |
3.1.9 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获得裁判等级证书分析 |
3.2 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和科研情况 |
3.2.1 莎车县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时间 |
3.2.2 莎车县体育教师科研情况分析 |
3.2.3 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对学习与锻炼的认识 |
3.2.4 莎车县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的难点分析 |
3.2.5 莎车县中学生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
3.2.6 莎车县体育教师的周课工作量情况分析 |
3.2.7 莎车县中学体育课开展情况分析 |
3.2.8 莎车县体育教师承担学校体育代表队教练的能力 |
3.3 莎车县中学体育老师的地位及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 |
3.3.1 莎车县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情况分析 |
3.3.2 莎车县体育教师师生配比的情况分析 |
3.4 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情况 |
3.4.1 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职业满意度情况调查分析 |
3.4.2 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获奖情况的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方面 |
4.1.2 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及科研情况 |
4.1.3 莎车县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 |
4.2 建议 |
4.2.1 校领导要充分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
4.2.2 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考试或者其他方式提升学历 |
4.2.3 加大力度学习体育相关政策,促进体育改革的力度和深度 |
4.2.4 努力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 |
4.2.5 稳定体育教师队伍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弱校的强势: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民办教育与学校内部管理的发展 |
(二)教师管理在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
(三)对一所师资力量弱、生源吸引力强的民办学校的关注 |
二、研究意义 |
(一)学术价值:深化对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
(二)实践价值:优化当前中小学管理机制 |
三、我国民办学校管理及教师管理文献综述 |
(一)民办学校管理的文献综述 |
(二)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民办学校 |
(二)教师管理 |
(三)教师激励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政策发展过程与特征 |
(一)民办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
(二)民办学校政策发展的特征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与重点 |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 |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
三、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政策分析 |
(一)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标准 |
(二)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针对性政策 |
第二章 H学校及其教师管理的现状描述 |
一、学校及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
(一)“弱校”的创立与发展 |
(二)“物尽其用”的资源配置 |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弱势” |
二、学校教师管理的强势 |
(一)制度管理,形成基本的管理规范 |
(二)情感管理,做有温度的教师管理 |
(三)惩戒管理,教师管理的手段补充 |
第三章 “弱者”的应对:学校管理下的教师调查 |
一、“弱者”的奋斗:教师在学校激励中寻求发展 |
(一)薪酬待遇调查及其激励作用 |
(二)教师培训调查及其激励作用 |
(三)教师职业目标调查及其激励作用 |
(四)教师激励的多维举措 |
二、“弱者”的挣扎:教师在教学管理压力中谋求生存 |
(一)教学常规管理调查及其压力 |
(二)教师评价调查及其压力 |
(三)教师关系调查及其作用 |
三、“弱者”的妥协: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服从 |
(一)教师对学校制度的满意度调查 |
(二)教师对学校物质保障的满意度调查 |
第四章 激励悖论:H学校教师管理的优势与问题分析 |
一、H学校教师管理的优势与特色 |
(一)多元化的管理方式,激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
(二)精致的教学管理规范,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成绩 |
(三)刚性的惩戒措施,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目标导向和任务导向 |
二、H学校教师管理的激励悖论 |
(一)刚性制度的激励悖论 |
(二)竞争性管理的激励悖论 |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悖论 |
第五章 优化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由管理走向治理,化解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内外矛盾 |
(一)增强内外治理目标的一致性 |
(二)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
(三)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
二、以“教育人”为基点,化解民办学校教师激励的单一经济视角 |
(一)树立“教育人”理念 |
(二)增加情感管理的比重 |
(三)创建“教育人”文化 |
三、以“共同体”理念为基础引领,化解民办学校教师的冰冷型竞争 |
(一)形成教师共同体意识 |
(二)完善教师共同体的协作体系 |
(三)营造开放的共同体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民办学校教师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一)校长、中层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二)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体育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思考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终身体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 任津锋.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1(16)
- [2]小学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Q小学烙画课程为例[D]. 谢倩倩.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试论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改革[A]. 马清艳. 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二), 2021
- [4]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 杨东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I公司个性化教育产品营销策略问题研究[D]. 张铮. 西南大学, 2020(05)
- [6]RPG教育游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雅洁. 西南大学, 2020(05)
- [7]青岛市中小学体育名师成长模型的构建研究[D]. 张克歌. 青岛大学, 2020(02)
- [8]初中生物环保实践社的“长江保护”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 柯藤.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中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黄河. 山西大学, 2020(01)
- [10]弱校的强势: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个案研究[D]. 于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