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学中的综合能力培养——长尾小学综合法教学的一种改革尝试

知识教学中的综合能力培养——长尾小学综合法教学的一种改革尝试

一、寓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常微初等积分法教学的改革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王诗蕊[1](2020)在《中职升格高职背景下的课程建设对策研究 ——以沈阳化工学校数学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职升格高职是近年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课程建设将成为升格学校转型过程实现办学突破和内涵式发展的最直接支撑,也是最直观的体现。本研究以中职学校升格高职院校后的课程建设为研究主题,为升格后的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提供范式。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比较研究、文献分析、访谈研究的方法,对中、高职课程建设现状进行了比较和反思,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升格后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的内涵和形式的变化与重建。着重讨论了升格而来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确定中职升格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研究范畴,并选取典型个案,设计访谈提纲,进行课程建设现状和主要问题的调查。第二部分通过理论建构,找出中职升格高职课程建设的四个范畴,从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内容、课程师资队伍、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构建研究框架。第三部分根据访谈结果和中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的比较结果,描述了在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内容、课程师资队伍、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存在的课程建设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以上四个范畴提到的问题,给出科学厘定课程建设标准、对照课程标准全面升格课程结构和内容、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建设等四个方面的课程建设建议。本研究结果对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学校后面临的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助于重构升格后学校课程建设准确定位,有助于为办学主体提供打造符合办学特色和未来内涵式发展课程体系的可行之策,更将助力于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强国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

胡扬洋[2](2018)在《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高考改革以及课程改革相继成为热点和难点。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涉入深水区,教科书研究、教师教育改革逐渐成为焦点。现实中,教师群体包括物理等各学科教学的思想则一直以来缺乏进展和突破。改进这一现实需要找寻良好的契机和杠杆,教科书编写研究以及科学方法这一范畴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优势的选择。在当下,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的研究亦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第1章引言部分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对整个研究给予界定。第2章研究综述选用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分别对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学的思想史、我国物理教材编写与教材分析的思想史、思想史视角的汇交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综述了教科书框架与内容呈现的研究。第3章发掘并归纳了思想与现实中科学方法教育的观念与实践疑难,主要存在文化视域下的科学方法“有无”之争、我国科学方法教育的“显隐”之争以及科学方法教学的实践之困等三个方面。第4章对中外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比较,首先确定了教科书的选取及其分析标准,进而分别梳理了我国教科书与欧美教科素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最后归纳了相应的启示。具体的研究共分为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理论研究、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研究以及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三个子研究。研究规划试图通过思想史、文本分析、叙事分析等研究方法,找到既切合我国物理教师群体理解物理教学的实际,又具有鲜明实践特征,且具备良好学理依据的理论系统和实践范例。研究Ⅰ共包括第5章和第6章。首先试图确定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论,在关于“科学方法”的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科学方法的历史内涵、哲学内涵以及在教科书中呈现时的教育内涵;其次,研究探讨了科学方法与物理学科之间关系模式的一种理论;第三,探讨了教科书文本书写的理论;最后,在相应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概念界定。基于理论研究的成果,研究建构了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类属的三维空间模型,并在这一分类框架下探讨了不同类属科学方法的内涵、特性及其功能。研究Ⅱ共包括第7章~第12章。首先,在科学方法类属三维空间的框架下,确定了高中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内容为物理学科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其次,论述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三种篇章形式以及呈现科学方法的三种陈述模式;第三,基于呈现内容与呈现形式的确定,制定了人教版新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方案;最后,基于方案,给出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单设专节”、“系统置入”以及“部分重构”的编写案例。研究Ⅲ为第13章。为检验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首先系统地探讨了呈现效果检验的方法论并进行了设计,共包括呈现科学方法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呈现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影响以及呈现科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三个维度。第14章总结了研究结论并进行了综合讨论。结论认为科学方法相关理论建构体现出基本的合理性以及实践可用性,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范例具有良好的范例价值,且呈现效果在教科书应用中得到了多维度的体现。

周书平[3](2018)在《问题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郑州市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个与生物相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一定的刺激,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疑问和思考,进而培养其思维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将问题教学运用到生物教学实践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论文通过对郑州市区初中生物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掌握当前问题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一些对策上的探讨和建议,以期更好的运用问题教学到初中生物课堂中,并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论文主体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概念及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对问题教学的涵义、问题教学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梳理和概括。第三部分:现状调查。在郑州市范围内,对初中生物教师及其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整理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问题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存在三大问题,即问题教学提问方式简单;使用问题教学的频度不高;问题教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单一。第四部分:应对策略。针对初中生物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提问和问题教学的评价等三个方面给出教学对策建议。第五部分:论文总结。首先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接着对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最后展望今后本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田仕芹[4](2017)在《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农、林、医、经管等学科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高等数学教材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照本宣科、知识本位、预定程序、自导自演等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初等数学思维向高等数学思维的转变困难、学习方法与策略不当等问题。综观国内外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已有研究大多以传统的课程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解决当前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许多矛盾,有一定的局限性;定性的研究多于定量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对高等数学课程现状缺乏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数据;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有待深入和细化。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有机、整合思维框架下构建一种超越现代性的世界观,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学家关注课程理解和课程对人心灵的启迪与解放,倡导课程的开放性、多元性、过程性,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课程理念的变革与创新。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虽不能为高等数学课程提供具体的模式,但是它可以促使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反思和自我批判,获得对高等数学教学实践的深层次理解,化高等数学课程的现实困惑为课程新进步的实际开端。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一)教育要培养文化与专门知识兼备的人才,提倡课程目标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倡导复杂性思维和一切有利于催生建设性后现代教育世界的思维方式。(三)强调教育过程必须保持有张力的节奏,经验在师生对话性交互作用中转变,意义在阐释与理解中建构,能力在回归性反思中发展,教师应成为有责任和智慧的舞伴和导师。(四)将课程理解为达成个体经验转变的过程,倡导用“自组织”作为基本假设设计非线性的开放性课程,强调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比较法、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大纲、教材、教师、学生的调查,分析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调查发现,高等数学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院校或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趋同、高等数学课程目标过于宽泛、重预设轻生成、重知识轻情感、表述不清。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比例失调、重数学知识而轻数学思想方法、缺乏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融合、呈现形式单一。高等数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拘泥于课本知识、教学过程缺乏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高等数学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方式、主体和内容单一,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失、外部需求在高等数学教育领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针对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探讨高等数学课程的改进策略。一是设计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高等数学课程目标。二是构建KTAC一体化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K-数学知识、T-数学思想、A-数学应用、C-数学文化)。三是开展过程教学,主要包括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性,在节奏性对话教学中发展学生智慧,在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是实施多元动态评价,学生参与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质,注重过程评价。五是教师树立过程教育理念,通过反思转变观念,借助研究提升经验。基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对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高等数学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又有助于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同时为指导和改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为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具体落实提供一定参考,促进高等数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效对接、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发展。

王梦昭[5](2017)在《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对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呼吁不断,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一方面,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提升了大众对大学教育的期待;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培养的出口,又遭遇了大学生从学涯进入职涯发展的种种障碍,由此,大学教育的作用遭到质疑。本论文由七个章节组成,基本思路是:找出问题,试图在宏观理论指导下,整合、扬弃历史资源,展开大学教学新方法的尝试;建立一个宏微结合、历史现实沟通、跨越中外的良性结构,寻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方法与技能,来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使之得到妥善解决。第一章是立论与综述。立论部分,首先提出问题,目前的大学教学问题严重,从宏观层面说,有着名的“钱学森之问”和更为尖锐与直截的“钱理群之忧”。微观层面而言,存在着网络媒介时代,大学怎么教、如何学;大学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如何才能恪守教学职能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还具有国际性特点,成为全球大学教育的危机,需要积极稳妥应对;然后,确定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综述部分分析评述相关文献,依次对“大学职能概念”、“大学职能内涵”、“大学教师教学职能”三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分类与评述,得出以往研究的两个缺失,即缺失理论框架的构建,缺失中国大学的历史追溯与反思,因而列为本文重点研讨的重点。第二章是理论辨析。首先是“职能”和“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深入考察与概念确定,以及本文研究理论依据的确定。其次,探索大学教学职能的新结构。雅斯贝尔斯认为,“专业训练”(Fachschulung)“研究”(Forschung)和“教化”(Bildung)三大理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理想。可是,“专业训练”(教学)“研究”(科研)一直为人们重视,并与雅氏遗漏的“社会服务”构成了大学的“三大职能”;“教化”(Bildung)这一理念却被忽视而失落了。本文以“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理论为指导,得出了大学教学“三职能一理念”的新结构:“教化”的理念在上,下面是三大职能的支撑;理念引领职能,职能支撑理念,形成一个上下交流、左右互通的有机结构。同时,对超越雅斯贝尔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教学资源充实理论构架内涵,作了初步设想。第三章是历史追溯。探讨中国的大学教学,不仅需要具有国际共识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对本土的大学教育历史做认真考察,对传统进行扬弃,弃其糟粕,扬其精华,这也是以往的研究所忽视的。本文按媒介形式的演变,分口语传播、抄本传播、雕版印刷传播、机器印刷传播和音像传播五个阶段,考察我国古往今来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履行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媒介革命与大学发展关联密切,对大学教学冲击猛烈,并对大学教学呈现几何级增速的影响。网络媒介时代的大学教学问题,是这个历史走势的必然延伸,因而速度会更急迫,强度也会更激烈。第四章是熔铸与构建。以第二章的理论结构为构架,充实以第三章古代大学教学的优质资源,对中外哲人前贤的思想进行扬弃,批判继承他们的思想,弘扬有益成分,摒弃其不良因素,纳入到“三职能一理念”体系中。进而对“德”的义涵作了深入的探究,与古代的“明德”传统、雅斯贝尔斯的“教化”理念相结合。以“以德统学”为统领,渗透到“转技为道”、“转知为智”和“转教为导”三个方面;又以这三个方面作为“以德统学”的支撑,形成一个良性结构,用以阐述当代大学教师的教学职能的具体内涵。以图实现“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第五章是现实考察。本文的目的是要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具有网络媒介时代特色的大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经过前几章的阐发,我们感到,必须寻求在“教化”理念指引下,与科研、社会服务互为联系的方法手段。本文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糅合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特点,对翻转教学等教学手法进行了考察。当然,这些新方法是一种尝试,尚不成熟与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另外,相比科研与社会服务,教学原本是大学的唯一职能,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因而它的传统性、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翻转教学等方法,和“对话式”教学法一脉相承,自有传承,是媒介革命时期的转型;另一方面,即便翻转教学等新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法。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提炼本文研究的几个重要结论:1、大学教师必须具备“德、才、力”,关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出色地履行教学职能,复兴大学的生命力,增强大学的魅力;2、探究“教化”理念的引领作用,确立大学教师职能新构架、充实新内涵;3、探求网络媒介时代大学教学的新模式等。其次,本章还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对未来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回答的是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必然与理想标准。通过追溯中国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历史传承,吸收优秀文化遗产;探索经典教育理念中,大学教师理想教学职能;思考大学教师教学职能与育人理念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发展的应然之道。

杨亚平[6](2016)在《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文中研究说明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缩写。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旨在将STEM领域的核心内容置于真实的、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中,采用问题解决驱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支持学生数学和(或)科学内容学习,帮助学生习得工程设计和(或)技术手段,同时,通过强调展示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科之间的整合帮助学生理解学科间的紧密联系,体会学科的价值,培养21世纪新技能及对STEM学科的积极态度、投身STEM事业的热情。整合性STEM教育有助于我国工程类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化到数学学科,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不仅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态度、促进其对数学和工程关系的理解,使数学教育真正服务于工程专业。本研究以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设计研究为方法论指导,借鉴设计研究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研究范型——“形成性研究”的具体方式,经过教学模式原型的提出、三轮迭代实施和修正,最终得到了可行的、有效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简称"ste-M-hve教学模式”)。本研究旨在为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同时开启整合性STEM教育在我国高职领域的新篇章。围绕“如何在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建构适合我国高职工程类专业的数学教学模式”这一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三个子问题:1、如何基于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结合我国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2、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修正教学模式?3、该教学模式能够产生怎样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本研究在以下三方面展开工作:第一,基于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结合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研究基于文献分析中所界定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内涵及核心要素,参考优质的整合性STEM教学原则以及工程设计的一般流程,结合高职数学教育现状,提出教学模式原型。第二,在教学实施中修正教学模式原型,得到稳定可行的教学模式。笔者进入某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相关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将教学模式原型具身化,设计了三轮教学,并在教学(每轮3周左右)实施过程中,根据参与者的反馈、课堂观察等,反复修正教学模式。小到语义误解,大到教学环节的顺序等,笔者都进行了调整。第三,评估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本研究从数学成绩、数学态度和“其他”三方面考察了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数学成绩和数学态度主要通过教学前后的定量数据分析,并辅以学生访谈佐证。“其他”方面主要涉及工程设计流程、工程思维、技术等,笔者通过扎根学生访谈,建立编码框架对该部分进行质性分析。本文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构建了可行有效的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包含六个教学环节:创设工程情境环节;研究问题并初步构想环节;教师引导数学化环节;分析改进环节;拓展情境中的数学内容——数学内部和数学应用环节;作品展示评价和反思环节。其中第2、3、4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循环系统。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课堂分析、访谈和测试表明,ste-M-hve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习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实验班学生在数学概念理解和应用两方面的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班学生,但在数学基础计算方面与对照班没有明显差别),而且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态度有所促进。同时,ste-M-hve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工程设计流程、工程思维、技术等方面有所发展。

张小利[7](2014)在《高中数学优等生的培养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经济、政治、文教体育等诸方面展开博弈。这些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竞争。唯有把握住“科技创新人才”这一核心,国家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理科优等生的培养。理科尤以数学、物理为重,这就凸显了打好数学根基的重要性。有鉴于此,数学优等生的培养成为人才发展的重中之重。全文共5部分,旨在对高中数学优等生的培养进行探究:第1部分前言,主要包括问题背景的提出,相关研究综述及研究的内容与总体设计。第2部分“数学优等生的特质分析”,首先介绍心理学理论基础,然后对优等生加以界定及他们具有的特质进行概述和整理,最后关注优等生的心理健康。第3部分以访谈法为基础,辅以文献法把握国内部分中学的优等生实际培养情状。主要从培养目标、遴选现状、培养内容及培养方式这四个方面展开,为下一部分的研究内容作铺垫。第4部分具体探索高中数学优等生的培养,在第2、3部分实证分析、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分别从培养目标、遴选机制、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及计划评价与实践效果这五个方面加以详述,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着重对培养内容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结合教学实例进行分析,提出解题模式;对培养方式进行延伸,扩充学生的学习空间;并通过个案中多样化的评价及实践效果来验证培养细则。第5部分作结:对已有的培养探索及改进策略加以总结,并分析不足,以期为后续各中学的学生培养提供借鉴。

刘燕[8](2014)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以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必修的工具性课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成败决定着高职院校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终身教育等的问题,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不可轻视的一个环节。本研究旨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课教学的目前现状进行研究,试图找出适合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合适方案。通过对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抽样调查发现,近年来,学院的高等数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学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有待更新。第二、现用教材版本较多,但是与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符的不多。第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枯燥、单一和机械。第四、学院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缺乏科学性。第五、学院高等数学教师布置的作业实行一刀切,没有区分层次和形成梯度,评价结果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符。第六、学院高等数学教师课后反思和教学科研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上六个问题是严重影响学院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我院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以上六个现实问题,本文从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教学理念、教材编写的特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教学评价、课后作业和课后反思等方面提出如下五个方面的改革实践建议,它们中的一些在本文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得到实施:一、便于改善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数学教学的目前现状,更利于改变本院高职数学教材多年来版本繁多且与专业课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树立高等职业数学教材的改革理念,编写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必需、够用”和与专业相衔接的数学教材或者讲义。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差异这一客观调研事实,试图实现一个专业工程院系编写一本与之相适应的高职数学校本教材。二、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笔者在课堂上融“教、学、做”为一体,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启发式、类比式、探究式、开放式、诊断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实现并强化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方法遵循“灵活选用、科学组合、贵在得法”的教学原则。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现代电气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需要与时俱进,第一、加强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教学,适时利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处理抽象的数学概念;第二、大力筹建数学实验室并且在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提高学生利用数学软件及通过数学实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四、通过教学语言艺术、教学板书艺术、教学组织艺术、教学风格艺术和教学思维艺术等五个最主要方面的教学艺术表现的研究,阐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应具有活跃数学课堂气氛、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激发数学求知欲、启发学生心智、培养数学意识等,努力提升高等数学教学艺术,使我们的高等数学教学水平及高等数学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五、学院的学生入学时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智力水平高低不一,数学能力强弱不同,各专业队高等数学的知识要求有别,学院过去传统的教学评价仅有期末试卷的考试成绩,这无疑不能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价本院高等数学教学水平的高低,不能说明教学质量的好坏,更不能反映高职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的客观状态。笔者建议:高等数学教学督导所从事专业要与所听课专业相一致(或相近),避免教学督导仅凭课堂气氛、教学表象的好坏等一些表面问题打分;同时探索建立更科学合理的学生网络评教体制。

高雪芬[9](2013)在《一元微积分概念教学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入学时的能力普遍降低,学生层次越来越不均衡,这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中学的课程设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对大学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众化教育以及高中课改的背景使得大学微积分教学中的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大学生会进行求导、积分运算,但是对概念中蕴含的思想并不理解,对概念间的关系认识模糊。所以,发现学生在微积分概念上的认知困难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是微积分教学改革的关键。本论文以一元微积分作为载体,选取极限、导数、微分、中值定理、定积分等内容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研究了2个问题:(1)大学生对微积分中的基本概念具有什么样的概念意象,存在哪些概念误解?(2)如何设计微积分的概念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其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本研究构建了微积分概念教学原则,并对一所理工院校大一上学期三个教学班的微积分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验,主要采用了设计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准实验对照等研究方法,有3位教师以及255位学生参加了概念教学班的教学实践。研究包括3个阶段:(1)准备和设计:根据现有文献及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所遇到的常见错误与问题以及每个案例教学设计的要点(设计原型),设计出概念的前/后测试卷,对测试时间、教学时间作出安排。(2)教学实践:针对前测中发现的问题,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设计原型)进行修正,并实施概念教学。(3)回顾分析:任课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并对概念教学设计原则进行修正;依据修正后的原则,开始下一轮的教学设计。在研究的最后,我们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效果检验,主要通过三条路径:(1)以具体案例的前后测对比,进行教学班纵向的比较;(2)以学校统一安排的期中期末考试进行横向的比较;(3)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概念教学的认可情况。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其一,大学生对微积分基本概念的概念意向是片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1)在学习极限的定义前,大学生不会用严格的语言来界定极限,有一些同学用静态的观点来看待极限,认为极限就是“n趋于无穷大(x趋于x0)时,数列(函数)等于a”。(2)大多数学生在看到导数时首先想到的是函数曲线在某点切线的斜率;学生主要从斜率的角度来理解导数,而非从变化率的角度来理解。(3)学生对通过导数来求微分这种“操作性的知识”认识深刻,但是对微分的几何意义和线性近似的思想认识存在混乱。(4)部分学生知道定积分是面积,但是不清楚究竟是哪个区域的面积;知道定积分概念中的分割与近似代替的过程,但是部分学生不清楚对哪个量进行分割:一些学生单纯地认为dx是积分号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其“微分”的实际意义。其二,我们构建了微积分概念教学原则,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验。微积分概念教学原则如下:(1)通过本原性(历史上的,本质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借助历史发展阐述数学概念;(2)借助几何直观或生活中的直观例子帮助同学理解概念;(3)注重概念间关系的阐述。针对前测中的问题,每个案例的设计重点如下:极限的教学设计重在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同学熟悉、理解并会运用形式化的语言;导数的教学设计重在阐明概念所蕴含的“变化率”思想;微分的设计重点在于突出概念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图;中值定理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历史上的定理形式来让学生体会到概念的严格化过程:定积分是过程性概念的典型代表,其设计要点在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将定积分的概念解压缩,从而将定积分概念迁移到未知情境中。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国内首先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学生对一元微积分基本概念的理解,并剖析了学生的概念意象;针对这些概念意象与学生的概念误解进行了教学设计与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研究呈现了微积分概念教学的原始设计、对学生概念意象及概念误解的调查、教学设计的修正、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效果反馈的全过程,其理论意义在于为微积分教学研究提供实证性的依据,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实践价值在于可帮助大学教师了解学生的概念理解情况,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参考,也可为大学的教材编写者提供素材。

高兰香[10](2011)在《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对大学物理教学现状的认知、问题的剖析,尝试以典型的案例实施教学以促成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论文在对有效教学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有效教学、中学物理有效教学以及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相关文献,表现为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丰富、教学实证研究缺乏,呈现了基于中学特定学科的有效教学研究有待深入而大学学科的有效教学之关注缺乏。论文以大学物理学科为载体,针对大学物理学科特征,以有效教学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关注为基础,从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内容、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实施与评价等几个方面理论探讨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路径。理论的阐释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论文还进一步基于典型大学物理案例开展实证研究与教学评价,进而得到研究的结论与反思。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部分,明确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已有的研究基础,厘晰了论文的研究问题、思路及框架。第二章:基于对大学物理教学现状的剖析,认为大学物理有效教学设计可以为实现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提供可行途径。论文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原则,并阐释了本论文的相关概念。第三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基于对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分,明确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基于对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探讨,提出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明确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目标。第四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基础,论文第四章明确了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生成的多种途径、多维原则,基于特定的案例说明教学内容的生成方式的丰富性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教学内容生成方式的丰富性,促进了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需求。第五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方法。知识属性的多样性以及矛盾性,决定了有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论文第五章明确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教学方法与基于特定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教学方法。第六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实施。以“质点运动的描述”、“电场强度以及磁感应强度的计算”、“单摆”、“牛顿运功定理的应用”等大学物理典型案例为例,提出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变式教学、相似性教学、主题教学与基于问题的教学等教学策略。第七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评价。在明确有效教学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物理教学实施,利用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大学物理教学实施效果与实施策略进行评价与反思。第八章:结论与反思,基于对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结论,并对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提出了几点可供反思的建议。

二、寓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常微初等积分法教学的改革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寓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常微初等积分法教学的改革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升格高职背景下的课程建设对策研究 ——以沈阳化工学校数学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一)产业升格转型
        (二)现有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
        (三)课程的制约
    二、研究缘起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特色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职升格高职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
    一、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三)学校升格
        (四)课程建设
    二、课程建设的要素分析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资源
        (四)课程评价
    三、中职升格高职背景下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就业导向
        (二)技能导向
        (三)社会适应导向
第三章 中职升格高职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样本学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一)专业设置现状
        (二)课程资源现状
        (三)师资队伍现状
        (四)教学成果现状
    二、中职升格高职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职升格高职课程建设目标问题分析
        (二)中职升格高职课程内容问题分析
        (三)中职升格高职课程资源问题分析
        (四)中职升格高职课程评价问题分析
第四章 中职升格高职课程建设建议
    一、科学厘定中职升格高职后课程建设标准
        (一)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国家标准
        (二)更新校际课程标准建设理念
        (三)厘定校际课程建设标准
    二、对照中职升格高职后课程标准全面升格课程结构和内容
        (一)创建有逻辑地层进式课程结构
        (二)设计科学特色化的课程内容并设置合理学时
    三、加强中职升格高职后的课程资源建设
        (一)加强中职升格高职后的师资队伍建设
        (二)加快中职升格高职后的配套课程资源建设
    四、完善中职升格高职后的课程评价机制建设
        (一)完善中职升格高职后的课程评价制度建设
        (二)组建政校行企共同参与的课程建设督导机构和引入第三方评价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记录
附录3 个人简介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
论文

(2)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设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核心概念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科学方法教育的基础研究
    2.2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学的思想史
    2.3 我国物理教材编写与教材分析的思想史
    2.4 思想史视角的汇交
    2.5 教科书框架与内容呈现的研究
第3章 科学方法教育的观念与实践疑难
    3.1 文化视域下的科学方法“有无”之争
    3.2 我国科学方法教育的“显隐”之争
    3.3 科学方法教学的实践之困
第4章 中外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现状研究
    4.1 教科书的选取及其分析标准
    4.2 我国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
    4.3 欧美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
    4.4 对比与启示
研究Ⅰ: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理论研究
    第5章 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论
        5.1“科学方法”的历史与反思
        5.2“科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历史与反思
        5.3 科学方法与物理学科的关系
        5.4 教科书文本书写的理论探讨
    第6章 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分类理论
        6.1 科学方法类属的“逻辑”与“历史”维度
        6.2 科学方法类属的“学科-思维”维度
        6.3 科学方法类属的三维空间
        6.4“科学实践”视域下的科学方法类属
研究Ⅱ: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研究
    第7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内容
        7.1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内容的两类参照
        7.2 三维空间理论下呈现科学方法的类群确定
        7.3 科学方法内容厘定的原则
        7.4 呈现内容Ⅰ:物理学科方法
        7.5 呈现内容Ⅱ:科学思维方法
    第8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形式
        8.1 呈现科学方法的篇章形式:专节/置入/重构
        8.2 呈现科学方法的陈述模式:提示/分解/诠释
        8.3 呈现科学方法的分解陈述
    第9章 人教版新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方案
        9.1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原则
        9.2 对样章的意见征集与反馈
        9.3 呈现科学方法的整体规划
    第10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单设专节”的编写
        10.1 专节“物理学的方法”编写
        10.2 编写说明
    第11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系统置入”的编写
        11.1 系统置入物理学科方法的编写
        11.2 系统置入科学思维方法的编写
    第12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部分重构”的编写
        12.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重构
        12.2“机械能守恒定律”重构
        12.3“电场强度”重构
        12.4“楞次定律”重构
研究Ⅲ: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
    第13章 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
        13.1 呈现效果检验的方法论与设计
        13.2 呈现科学方法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
        13.3 呈现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影响
        13.4 呈现科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
第14章 综合讨论
    14.1 研究结论
    14.2 反思与建议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3)问题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郑州市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课程改革的需要
        1.1.2 社会发展的需要
        1.1.3 学生学习的需要
        1.1.4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问题教学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问题教学的概念界定
        2.1.1 问题
        2.1.2 问题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问题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目的
    3.3 调查方法
    3.4 调查结果及分析
        3.4.1 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4.2 对教师访谈的结果及分析
        3.4.3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4.4 对学生的访谈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问题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的有效对策
    4.1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策
        4.1.1 联系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
        4.1.2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4.1.3 利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4.1.4 利用生物史创设问题情境
        4.1.5 利用生物前沿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4.2 问题情境的提问对策
        4.2.1 提问的时机要适时
        4.2.2 提问的角度要全面
        4.2.3 提问的形式要多变
        4.2.4 提问不能满堂灌
    4.3 问题教学的评价对策
        4.3.1 对生物学习结果的评价
        4.3.2 对生物学习过程的评价
第五章 结论反思与展望
    5.1 结论
    5.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问题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现状分析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Ⅱ 问题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现状分析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Ⅲ 问题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现状分析访谈(教师)
附录Ⅳ 问题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现状分析访谈(学生)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高等数学课程现状引发的思考
        (二)开放的数学教育哲学研究背景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有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 高等数学课程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三)其他有关概念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一)国外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二)国内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二、建设性后现代思想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一、建设性后现代哲学
        (一)怀特海及其过程哲学
        (二)大卫·格里芬及其后现代精神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一)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目的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维
        (三)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实践
        (四)建设性后现代课程思想
第四章 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一、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大纲与教材的调查设计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三)访谈提纲设计与样本选取
        (四)课堂观察
    二、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结果
        (一)对课程大纲的调查结果
        (二)对教材的调查结果
        (三)对教师的调查结果
        (四)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第五章 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趋同、宽泛、轻生成与情感、表述不清
        (二)课程内容结构不协调
        (三)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四)课程评价主体、内容、方式单一
    二、高等数学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失
        (二)外部需求在高等数学教育领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
        (三)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
第六章 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的改进策略
    一、设计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目标
        (一)注重预设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结合
        (二)设计多维度、多层次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
    二、构建KTAC一体化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
        (一)体现数学知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和过程性
        (二)渗透数学思想
        (三)突出数学应用
        (四)融入数学文化
    三、开展过程教学
        (一)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系统的自组织
        (二)在节奏性对话教学中发展学生智慧
        (三)在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实施多元动态的发展性评价
        (一)学生参与评价
        (二)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注重过程评价
    五、教师树立过程教育理念
        (一)在反思中转变观念
        (二)在研究中提升经验
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研究缘起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大学职能”概念的研究综述
        二、“大学职能”内涵的研究综述
        三、“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综述
        四、“大学职能”研究的缺失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质性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
        一、探索“媒介史观”下的教学职能发展脉络
        二、探究“教化”理念的引领作用
        三、探寻我国古代“明德”传统
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界说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职能
        二、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第二节 、研究的依据
        一、洪堡的教育理念与大学职能观
        二、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理念
        三、伊里奇的社会批判及教育理念
        四、麦克卢汉的媒介史观
    第三节 、当代大学教师职能的内涵
        一、“第四职能”探讨的启示
        二、“教化”理念的失落与复归
        三、当代大学教师职能体系的构成
    第四节 、当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内涵
第三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口语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一、口语传播时代教育概况
        二、口语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第二节 、抄本传播时代的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官学时期
        二、私学时期
        三、太学时期
        四、国子学时期
    第三节 、雕版印刷时代的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理学兴盛时期
        二、书院崛起时期
    第四节 、机器印刷时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机器印刷时代大学教育概况
        二、机器印刷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第五节 、音像传播时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广播教育发展概况
        二、电视教育发展概况
        三、音像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第六节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历史演变的反思
        一、政统道统职能的演变
        二、教育对象的演变
        三、教师才能要求的演变
        四、教师教学职能的演变
第四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审视
    第一节 、以德统学
    第二节 、转技为道
    第三节 、转知为智
    第四节 、转教为导
    第五节 、媒介革命与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第五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叙事案例研究
    第一节 H大学的教师访谈背景
        一、研究场域、研究参与者
        二、研究反思
        三、参与者的话
    第二节 、育人目标定位与再塑
        一、课程内容的引导者:触类旁通、推己及人
        二、课程评价的组织者:交往与对话
        三、教师的教学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节 、网络媒介时代的赋予
        一、翻转教学工作室:功夫在课外
        二、网络思政工作室:线上与线下的辨析
        三、网络平台与网络学习:教学助力
        四、教师的教学发展:向内与向外的需求
    第四节 、终身学习行动的延续
        一、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学生的生涯导师
        二、教师的内在生命价值:奉献中自有收获
        三、教师的教学反思:促进自我研究
    第五节 、指向卓越的自我修养
        一、教书育人:平凡中蕴藏的朴素追求
        二、躬亲共守:我的人生导师
        三、走向卓越:教师的职业追求
    第六节 、总结
        一、教师眼中的职业角色
        二、教师眼中的职业环境
        三、教师眼中的职业素养
        四、网络媒介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改进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采访样本转录情况
附录三 、T6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四 、T12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五 、T14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六 、T13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七 、T4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八 、T16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九、范德堡大学教师服务中心 Center For Teacher 在线学习目录
附录十 、大学教师素养的词频分析
附录十一、课程基础评教反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职业教育的使命及现状间的矛盾
        1.1.2 高职数学教育的使命及现状间的矛盾
        1.1.3 整合性STEM教育提供一种解决途径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提供高职数学教学新途径
        1.3.2 加快我国高职阶段的STEM教育研究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高职数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2.1.1 高职数学教育
        2.1.2 关于国内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2.1.3 关于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的小结与启示
    2.2 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
        2.2.1 STEM教育的提出背景
        2.2.2 STEM教育的发展进程
        2.2.3 STEM教育的多元理解
    2.3 关于整合性STEM教育与教学的研究
        2.3.1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目标
        2.3.2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整合途径
        2.3.3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方法
        2.3.4 整合性STEM教育的教学原则
        2.3.5 小结
    2.4 整合性STEM教育国内外的研究
        2.4.1 美国社区大学的整合性STEM教育
        2.4.2 国内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
        2.4.3 小结
    2.5 关键概念界定
        2.5.1 整合性STEM教育
        2.5.2 工程和工程类专业
        2.5.3 教学模式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何为设计研究?
        3.1.2 为何采用设计研究?
    3.2 研究设计构思
        3.2.1 研究整体设计
        3.2.2 教学所选数学内容分析
    3.3 研究对象及参与者
        3.3.1 学校
        3.3.2 教师
        3.3.3 学生
        3.3.4 教材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1 数据的收集过程与工具
        3.4.2 数据分析方法及编码框架
    3.5 研究的信度、效度及伦理
        3.5.1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3.5.2 研究伦理
第四章 教学模式原型的建构
    4.1 整合性STEM教育的核心要素
        4.1.1 学科整合
        4.1.2 工程情境
        4.1.3 问题解决驱动并以学生为中心
        4.1.4 支持数学和(或)科学的学习
        4.1.5 核心要素小结
    4.2 ste-M-hve教学模式原型
        4.2.1 指导思想
        4.2.2 教学目标
        4.2.3 操作程序
        4.2.4 实施建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一轮教学——三角学
    5.1 教学模式原型具身化
        5.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5.1.2 三角学教学过程的设计
        5.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5.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5.2.1 教学实施的基本结构
        5.2.2 教学实施的进程分析
        5.2.3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5.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调整
        5.3.1 工程情境的调整
        5.3.2 教学环节的调整
        5.3.3 评价的反思和调整
    5.4 三角学小结
第六章 第二轮教学——导数
    6.1 教学模式具身化
        6.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6.1.2 导数教学的设计思路
        6.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6.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6.2.1 课堂实施的基本结构
        6.2.2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6.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调整
        6.3.1 工程情境反思和调整
        6.3.2 教学环节的反思和调整
        6.3.3 评价体系反思和调整
    6.4 导数小结
第七章 第三轮教学——不定积分
    7.1 教学模式具身化
        7.1.1 工程情境的设计
        7.1.2 不定积分教学过程的设计
        7.1.3 学习的支持设计
        7.1.4 小结
    7.2 教学实施效果微观分析
        7.2.1 课堂实施的基本结构
        7.2.2 教学实施及访谈分析
    7.3 教学模式的反思和展望
        7.3.1 工程情境的反思和展望
        7.3.2 教学环节的反思和展望
        7.3.3 评价体系的反思和展望
    7.4 不定积分小结
第八章 教学效果总述
    8.1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8.1.1 学生数学知识前测分析
        8.1.2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8.1.3 结果与讨论
        8.1.4 小结
    8.2 ste-M-hve教学模式对数学态度的影响
        8.2.1 态度调查问卷概况及其设计理由
        8.2.2 态度调查问卷预测分析
        8.2.3 数学态度的横向与纵向对比评估
        8.2.4 结果讨论
        8.2.5 小结
    8.3 ste-M-hve教学模式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8.3.1 工程思维
        8.3.2 技术与其它潜在目标
    8.4 本章总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ste-M-hve教学模式
        9.1.1 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9.1.2 教学环节
        9.1.3 实施建议
    9.2 反思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工程类高职学生数学态度调研
    附录2 学生水平初测试卷
    附录3 数学知识测试卷
    附录4 三角学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5 导数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6 不定积分教学模式调查
    附录7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8 评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9 建造行业数学学术水平标准及频数
    附录10 实训楼B座外墙面平面图测
    附录11 三角学头脑风暴单
    附录12 三角学设计草案书
    附录13 三角学方案改进书
    附录14 水平角观测手簿
    附录15 手持测距仪观测手簿
    附录16 三角学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17 三角学项目评价标准
    附录18 团队成员自评、互评表
    附录19 团队成员工作总结表
    附录20 幕墙建筑公司定价决策
    附录21 导数头脑风暴单
    附录22 导数初步决策单
    附录23 导数研究索引
    附录24 导数决策改进书
    附录25 导数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26 导数小组报告评分表
    附录27 玻璃幕墙立柱选材设计
    附录28 不定积分初步决策单
    附录29 不定积分研究索引
    附录30 不定积分决策改进书
    附录31 不定积分海报绘制建议
    附录32 不定积分报告评分标准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高中数学优等生的培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有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现状的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总体设计
        1.3.1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2. 数学优等生的特质分析
    2.1 心理学理论基础
        2.1.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优等生的界定
    2.3 优等生的特质
        2.3.1 优等生的特征概述
        2.3.2 优等生的认知特点
    2.4 心理健康
3. 优等生的培养现状
    3.1 国内优等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3.1.1 中国优等生教育的历史背景
        3.1.2 高中数学优等生培养的历史
    3.2 部分高中学校的现状调查
        3.2.1 培养目标
        3.2.2 遴选现状
        3.2.3 培养内容
        3.2.4 培养方式
4. 高中数学优等生的培养策略
    4.1 培养目标的优化
    4.2 遴选机制的调整
    4.3 培养内容的细化
        4.3.1 培养内容与形式概要
        4.3.2 拓展型数学课程
        4.3.3 研究型数学课程
    4.4 培养方式的完善
    4.5 计划评价与实践效果
        4.5.1 计划评价
        4.5.2 个案研究
        4.5.3 实践效果
5. 结语
    5.1 结论
    5.2 研究启示
    5.3 不足与展望
        5.3.1 不足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8)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以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综述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2.3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育
        2.1.2 职业教育
        2.1.3 高等职业教育
        2.1.4 课程
        2.1.5 数学课程
        2.1.6 高职数学课程
    2.2 高等职业教育的概述
        2.2.1 高职教育的性质与定位
        2.2.3 高等职业教育概述
第3章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法
    3.2 调查问卷
    3.3 调查的目的
    3.4 调查的对象
    3.5 调查的方法及内容
    3.6 调查的过程
        3.6.1 调查问卷的制作
        3.6.2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收集
    3.7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7.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7.2 对专业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3.7.3 对数学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3.7.4 调查结果总结
第4章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的对策与实践研究
    4.1 数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4.2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目标
        4.2.1 教学目标的意义
        4.2.2 教学目标的分类
    4.3 高等数学课程培养目标
    4.4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理念
    4.5 转变高职数学教师的观念
    4.6 编写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高等数学教材
        编写特色
        4.6.1 科学性
        4.6.2 基础性
        4.6.3 针对性
        4.6.4 应用性
        4.6.5 实用性
        4.6.6 实践性
        4.6.7 开放性
        4.6.8 人文性
    4.7 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4.7.1 开放式教学法
        4.7.2 诊断式教学法
        4.7.3 类比式教学法
        4.7.4 探究式教学法
        4.7.5 互动式教学法
    4.8 教学手段改革
    4.9 教学艺术改革与实践
        4.9.1 教学语言艺术
        4.9.2 教学板书艺术
        4.9.3 教学组织艺术
        4.9.4 教学风格艺术
        4.9.5 教学思维艺术
    4.10 教学评价改革与实践
        4.10.1 教学工作评价
        4.10.2 学习成绩评价
    4.11 课后作业
    4.12 课后反思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各个专业工程系所需要的数学知识
附录2:在校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3: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所需数学知识统计表
附录5:选修课安排表
附录6:学生评教项目内容
附录7:12-13-1学期学生网上评教打分
附录8 (改革前的试卷)
附录9 (改革后的试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一元微积分概念教学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1.1.2 课程改革背景的诉求
        1.1.3 对微积分教学现状的反思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概览
        2.1.1 上世纪80年代关于高等数学的研究
        2.1.2 《高等数学思维》
        2.1.3 《大学数学教育研究》
        2.1.4 《大学数学的教与学》
        2.1.5 美国的微积分课程改革运动
        2.1.6 中国的工科数学改革
    2.2 大学与高中的衔接
        2.2.1 大学与高中的衔接的困难及其表现
        2.2.2 导致大学与高中衔接困难的因素
        2.2.3 大学与高中衔接的解决策略
        2.2.4 大学与高中衔接的理论模型
    2.3 高等数学思维相关理论综述
        2.3.1 概念意象与概念定义
        2.3.2 过程性概念
        2.3.3 数学的三个世界
        2.3.4 APOS理论
        2.3.5 再谈“压缩”
    2.4 微积分概念教学
        2.4.1 直观的方法
        2.4.2 历史发生的方法
        2.4.3 “基于概念”的学习环境
第3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教育设计研究法
        3.1.2 为什么要用教育设计研究法
    3.2 研究对象及研究参与者
        3.2.1 学校
        3.2.2 教师
        3.2.3 学生
        3.2.4 课程与教材
        3.2.5 研究人员
    3.3 研究思路与流程
        3.3.1 微积分概念教学原则
        3.3.2 案例选取
        3.3.3 研究流程
    3.4 研究工具
        3.4.1 调查问卷与测试
        3.4.2 访谈
        3.4.3 课堂观察与视频分析
        3.4.4 准实验研究
    3.5 数据收集与处理
        3.5.1 数据收集日程
        3.5.2 数据收集工具
        3.5.3 数据处理分析
    3.6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3.6.1 信度与效度
        3.6.2 伦理
第4章 研究结果总述
    4.1 预研究
        4.1.1 2010年1月对大一学生的调查
        4.1.2 2010年5月对大一学生的访谈——关于微分概念误解
        4.1.3 2010年9月对大一新生的测试
        4.1.4 预研究小结
    4.2 概念教学设计原则的提出与发展
        4.2.1 “基于概念”的教学环境
        4.2.2 概念教学原则的提出与第一次修正
        4.2.3 概念教学原则的第二次修正
    4.3 概念教学设计原型
    4.4 学期初前测
    4.5 概念教学的总体效果
        4.5.1 从常规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来看
        4.5.2 从期末的调查来看
        4.5.3 教学效果小结
第5章 设计研究案例
    5.1 极限的教学设计
        5.1.1 关于极限的研究综述
        5.1.2 大学生对极限的概念意象
        5.1.3 对极限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5.1.4 极限小结
    5.2 导数的教学设计
        5.2.1 关于导数的研究综述
        5.2.2 导数前测
        5.2.3 导数的教学设计
        5.2.4 反馈
        5.2.5 导数小结
    5.3 微分的教学设计
        5.3.1 关于微分概念的研究综述
        5.3.2 大学生对微分概念的理解
        5.3.3 微分的教学设计
        5.3.4 课堂反思
        5.3.5 微分小结
    5.4 中值定理的设计研究
        5.4.1 关于中值定理的研究综述
        5.4.2 中值定理的教学设计
        5.4.3 课堂效果分析
        5.4.4 第二轮教学实践
        5.4.5 中值定理小结
    5.5 定积分的教学设计
        5.5.1 关于定积分的研究综述
        5.5.2 定积分前测与教学设计要点
        5.5.3 定积分概念的设计
        5.5.4 定积分后测
        5.5.5 定积分后测与前测的对比
        5.5.6 从任课教师教学反思看课堂实施情况
        5.5.7 定积分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学生对微积分基本概念的概念意象
        6.1.2 微积分概念教学原则的构建
        6.1.3 微积分基本概念以及中值定理的教学设计
        6.1.4 概念教学的总体效果
    6.2 研究建议
    6.3 反思与展望
        6.3.1 本研究的创新性
        6.3.2 本研究的不足
        6.3.3 后续研究展望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一 学期初前测
附录二 导数前测
附录三 导数后测定积分前测
附录四 定积分后测
附录五 学期末调查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主持的相关科研项目
致谢

(10)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缘起
    1.1.1 大学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1.1.2 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困境与出路
1.2 文献综述
    1.2.1 有效教学研究
    1.2.2 有效教学的学科研究
    1.2.3 物理学科有效教学研究
    1.2.4 启示
1.3 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1.5 论文基本框架 第二章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研究视角与理论基础
2.1 大学物理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状分析
2.2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保障——教师成为教学设计者
    2.2.1 教师专业发展与有效教学之需
    2.2.2 大学物理教师设计者实践之困
2.3 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发展
    2.3.1 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发展
    2.3.2 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整合——基于教学设计和学习科学
2.4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2.5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原则
2.6 本论文的相关概念阐释 第三章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
3.1 教学目标
    3.1.1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
    3.1.2 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
    3.1.3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3.2 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
    3.2.1 教学目标的经典形态——泰勒原理
    3.2.2 经典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3.3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设计
    3.3.1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目标
    3.3.2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
    3.3.3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 第四章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内容
4.1 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4.2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生成
    4.2.1 源于物理教材分析
    4.2.2 源于科学研究
    4.2.3 源于网络资源
4.3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
4.4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第五章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方法
5.1 教学方法与有效教学方法
5.2 知识属性与教学方法的内在关系
    5.2.1 知识的内在属性
    5.2.2 教学方法与知识属性的关系
    5.2.3 物理知识属性与教学方法关系
5.3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方法
    5.3.1 第一类有效教学方法——基于教学组织形式
    5.3.2 第二类有效教学方法——基于特定教学内容 第六章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实施
6.1 教学实施的准备工作
6.2 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6.3 有效教学的实施
    6.3.1 变式教学
    6.3.2 相似性教学
    6.3.3 主题教学
    6.3.4 PBL教学 第七章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评价
7.1 有效教学的评价
7.2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评价
7.3 教学反思
    7.3.1 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反思
    7.3.2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8.1 结论
8.2 反思
    8.2.1 高校教师的责任以及教学能力现状
    8.2.2 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
    8.2.3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附录
附录1 问题解决能力测试试卷
附录2 中期访谈提纲
附录3 高校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大学物理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5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寓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常微初等积分法教学的改革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升格高职背景下的课程建设对策研究 ——以沈阳化工学校数学课程为例[D]. 王诗蕊.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2]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D]. 胡扬洋. 首都师范大学, 2018(10)
  • [3]问题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郑州市区为例[D]. 周书平.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D]. 田仕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5]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D]. 王梦昭.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6]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D]. 杨亚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7]高中数学优等生的培养探究[D]. 张小利.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8]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以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刘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1)
  • [9]一元微积分概念教学的设计研究[D]. 高雪芬.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10]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高兰香.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知识教学中的综合能力培养——长尾小学综合法教学的一种改革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