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味鸡鸣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6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志心[1](2021)在《放血疗法结合雷火灸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放血疗法结合雷火灸与口服依托考昔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寻求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更加有效的方案,为临床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实验设计方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前提下,观察组采用放血疗法结合雷火灸疗法治疗(雷火灸采用悬起灸疗法),对照组单纯使用口服依托考昔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3次,共治疗3天,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疗程开始及治疗结束后1天的关节肿痛积分、VAS评分、血尿酸、血沉、CRP情况,记录第一次治疗30min后的VAS评分以评定即刻止痛效果,并进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评定。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取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关节肿痛积分: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尿酸: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沉: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CRP: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放血疗法结合雷火灸与单纯应用依托考昔治疗均能有效降低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关节肿痛积分、VAS评分、血沉及CRP,但前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后者。2.放血疗法结合雷火灸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优于单纯应用依托考昔治疗。
陈佳[2](2021)在《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痛风急性期启用西药降尿酸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治疗方案与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湿热蕴结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治疗A组及治疗B组,每组20例。三组均予低嘌呤饮食等调整生活方式,常规组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治疗A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非布司他治疗,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加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疗程均为1周,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指标、血尿酸、关节疼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安全性指标,对数据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三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疾病以及痛风发作部位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1)炎症指标血沉(ESR)的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与常规组、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与常规组、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尿酸指标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治疗B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治疗B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A组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关节疼痛评分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与常规组、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与常规组、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总疗效三组治疗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的总有效率为85%,治疗A组的总有效率为85%,治疗B组的总有效率为95%。3.安全性指标三组治疗前后ALT、AST、Cr、WBC指标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当归拈痛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患者,能改善关节疼痛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炎症指标及血尿酸水平,总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安全性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2)痛风急性期启用西药降尿酸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尿酸效果优于传统西药治疗,不会增加患者的关节疼痛与炎症指标。
吴雪彤[3](2021)在《清热祛湿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用药规律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收集并整理采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文献,并应用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统计与分析,探究清热祛湿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资料与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检索以上数据库中200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所有公开发表的采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文献资料,搜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建立方剂数据库,并分别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库中的药物进行用药频次、频率及药物属性的统计与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22.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探究用药规律。结果:1.用药频次分析:经统计可知,本次研究共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180首,涉及中药197味,用药频次总计为2195次,将用药频次≥15次的药物定义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高频药物,共41味;将用药频次最高前十位中药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黄柏、薏苡仁、土茯苓、苍术、牛膝、甘草、萆薢、威灵仙、车前子、忍冬藤。2.药物属性分析:将用药频次≥15次的高频药物按药物属性进行归类,共分为8类药物,用药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泻下药、解表药,其中前四类药物累计用药频率达88.125%,在本病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3.关联规则分析:针对本次研究涉及的197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产生关联规则266条,根据关联规则网状图显示,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土茯苓、萆薢为临床常用配伍组合。其中支持度最高的二阶关联规则组合为牛膝与黄柏,支持度为67.222%;三阶关联规则组合为牛膝与苍术and黄柏,支持度为53.889%;四阶关联规则组合为牛膝与苍术and薏苡仁and黄柏,支持度为40.556%。4.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将用药频次≥15次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6组聚类组合,分别为类1: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独活。类2:红花、桃仁、川芎、甘草、当归、白术。类3:山慈菇、秦皮、大黄、土茯苓、萆薢、威灵仙、虎杖、泽泻、泽兰、地龙、秦艽。类4:知母、石膏、桂枝。类5:防己、连翘、金银花、蒲公英、金钱草、木瓜、牡丹皮、生地黄、赤芍、延胡索、茯苓、车前子。类6:忍冬藤、络石藤、青风藤、丹参。结论:1.采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常用药物包括:黄柏、薏苡仁、土茯苓、苍术、牛膝、甘草、萆薢、威灵仙、车前子、忍冬藤等。2.通过分析高频药物属性可知,在采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本病时,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及祛风湿药在高频药物中占比较多。3.根据关联规则分析可知,牛膝、黄柏、薏苡仁、苍术四者组合较为稳固,与四妙丸组方相同,此四味药物的配伍应用在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4.通过药物的聚类分析可得出两首基础方剂与4组加减药组,其中类1与类4的药物组成分别与四妙丸及白虎加桂枝汤的组成相似,在运用基础方的同时仍需结合临床症状使用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祛风湿药等进行加减配伍。
朱文科[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软件,对所选取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G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相关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2月1日内所有关于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严格筛选符合规范的文献,建立痛风性关节炎用药的标准化数据库。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软件,对数据库内中药处方中的药物进行频数、四气五味、类别及归经统计,再对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及要药对关联规则分析,最后对所挖掘出的结果进行统一的理论分析。结果:根据检索共纳入文献669篇,通过泛读标题,剔除动物实验、研究进展、护理相关文献,剩余分析文献共441篇。其中:1.共纳入内服中药文献326篇,共计处方335首,涉及药物227味,总频数3891次。药性以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主归肝、胃、脾三经。对前40味高频中药行聚类分析,可形成6个聚类方。设置支持度为30%、置信度为60%时,共有44对关联药对,其中前五对分别为:黄柏,苍术-薏苡仁、黄柏,苍术-川牛膝、土茯苓-薏苡仁、土茯苓-川牛膝、土茯苓-黄柏,根据配伍可得核心处方为四妙散、二妙散合宣痹汤类方。2.共纳入中药外用文献228篇,共计处方205首,涉及药物218种,总频数1891次。性味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主归肝脾胃三经。对前30味高频中药行聚类分析,可形成个4个聚类方。设置支持度为20%、置信度为60%时,共有10对关联药对,其中前五对分别为:大黄-白芷、大黄-黄柏、大黄-姜黄、大黄-苍术、白芷-大黄,根据其配伍可得核心处方为金黄散、五味消毒饮类方。结论:中药内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多以清热解毒、通利关节及利尿通淋为主,外用中药主要是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及逐淤通经为主。其主要核心方剂为白虎桂枝汤、四妙散、二妙散合宣痹汤为主,临床需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辩证论治。
郑惠[5](2020)在《痛风康复方治疗痛风间歇期(脾虚湿阻型)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痛风康复方对痛风间歇期脾虚湿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痛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原则,以脾虚湿阻型痛风间歇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2例,最终完成60例,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非布司他40mg,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中药予痛风康复方(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0g、砂仁10g、石菖蒲15g、萆薢15g,玉米须15g,秦艽15g)口服,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疗程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进行血尿酸水平、痛风复发率、中医证候积分统计,观察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进行结果分析。结果①中医证候积分与疗效: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病例治疗后对比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②血尿酸水平:治疗后两组在血尿酸值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尿酸方面优于对照组。③痛风复发率:在治疗期间,对照组痛风复发率26.67%,治疗组为6.67%,两组复发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④药物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均未见明显异常,无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呕吐、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出现。两组药物安全可靠。结论痛风康复方联合非布司他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有效改善中医临床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降尿酸期间痛风急性发作,药物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长期运用推广。
曾彩楼,文国栋[6](2017)在《鸡鸣散在痹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鸡鸣散原主治湿脚气,其主要功效是行气降浊、宣化寒湿。临床中可抓住其主要病机,灵活加减治疗各类痹症。
李潇然[7](2016)在《基于系统综述的痛风急性期病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评价单纯口服中药治疗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痛风急性期病机,为临床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依据。方法:1.检索5个主要的电子数据库,中文数据库有: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英文数据库包括:Medline、CENTRAL,检索日期从建库起至2015年12月。2.筛选符合诊断为痛风性关节急性发作期;治疗组采用的措施可为单纯的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的措施可为安慰剂、非甾体类消炎药、秋水仙碱或其他有效的西药等干预措施;结局为患者疼痛评分量表、关节功能限制评分、肿胀评分、不良事件、药物副反应发生率、血尿酸、血沉复发率及生活质量量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3.完成数据提取过程,将纳入的RCT文章提取PICOS相关内容,提取结局指标数据;4.采用ROB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5.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合并,两人进行录入并核对数据信息,并对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合并。6.完成异质性分析,亚组分析与敏感性分析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7.基于病机频次统计及meta分析结果探讨痛风急性期病机。结果:107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符合标准,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具有较高偏倚风险。未见明显的发表偏倚。参照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报告的病机及方药分析,共得到10类证候病机。在所有纳入的临床试验中,病机频次分别为:湿热内蕴101(94.4%)、瘀血内停76(71.0%)、经络不通66(61.7%)、热毒炽盛41(38.3%)、风邪入侵34(31.8%)、脾气亏虚33(30.8%)、肝肾亏虚17(15.9%)、痰浊内阻12(11.2%)、寒邪入侵8(7.5%)、少阳郁热2(1.9%)。4篇高质量单、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涉及湿热内蕴病机,3篇涉及瘀血内停病机、经络不通病机,2篇涉及热毒炽盛病机、脾气亏虚病机,1篇涉及风邪入侵、肝肾亏虚病机。在关节炎症缓解方面,102篇(95%)研究以总有效率作为的结局报告,中药治疗存在一定的综合疗效上优势。在降低血沉方面,3篇研究结果显示清热利湿活血中药治疗优于秋水仙碱(n=93,MD-3.69mm/h,95%CI[-6.28,-1.10],I2=0%),10篇研究结果显示四妙散加减清热利湿中药治疗优于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n=310,MD-3.18mm/h,95%CI[-4.26,-2.10],I2=0%),2篇研究结果发现清热利湿解毒组中药治疗优于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n=60,MD-7.74 mm/h,95%CI [-13.22,-2.25], I2=49%),1篇研究结果显示通络止痛组疗效优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20,MD=-14.25 mm/h,95%CI=[-18.94,-9.56])。在疼痛控制方面,4篇研究结果显示清热利湿中药止痛疗效优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100, MD-0.45,95%CI [-0.75,-0.15], I2=12%),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治疗较秋水仙碱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疗效大体相当。在减轻肿胀程度方面,3篇研究结果发现中药治疗消肿疗效较秋水仙碱相当(n=171, MD 0.10,95%CI [-0.11,0.31], I2=0%),5篇研究结果发现中药治疗疗效同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当(n=130, MD-0.11,95%CI [-0.35,0.14], I2=0%)o在减轻关节受限程度方面,3篇研究结果发现中药治疗较秋水仙碱治疗疗效相当(n=171, MD 0.05,95%CI [-0.16,0.26], I2=0%),2篇研究结果发现中药治疗优于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n=40, MD-0.52,95%CI [-0.96,-0.07], I2=0%),其余不能合并的研究均提示中药疗效较对照组无差别。在血尿酸的控制方面,4篇报告结果发现清热利湿活血中药降尿酸疗效优于秋水仙碱(n= 118, MD-90.49μmol/L,95%CI [-104.79,-76.19], I2=0%),2篇报告结果发现清热利湿解毒中药降尿酸疗效优于秋水仙碱(n=79, MD-153.45μmol/L,95%CI[-173.66,-133.24],I2=0%),3篇报告结果发现清热利湿中药降尿酸疗效同秋水仙碱无差异(n=171 MD-10.41p mol/L,95%CI [-35.02,14.19], I2=73%),2篇报告结果发现利湿化痰散结中药降尿酸疗效优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76, MD-44.57p mol/L,95%CI[-60.54,-28.60],I2=34%),2篇报告结果发现利湿通络止痛中药降尿酸疗效优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46, MD-144.22μmol/L,95%CI [-161.30,-127.14], I2=0%),2篇研究结果发现标本兼治中药降尿酸疗效不及别嘌醇0.1g tid治疗(n=90,MD 9.38μmol/L,95%CI [7.00,11.76], I2=0%)3篇研究结果发现清热利湿中药降尿酸疗效优于别嘌醇0.1g bid治疗(n=190,MD-65.45μmol/L,95%CI [-80.37,-50.53], I2=0%),1篇研究结果显示中药组疗效不及苯溴马隆组(n=30, MD 67.75μmol/L,95%CI [26.61,108.89])。在降低复发率方面,9篇研究显示中药降低复发率存在一定优势(RR 0.52,95%CI[0.41,0.67],I2=0%)。1篇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中药在发作时的生活质量较双氯酚酸钠治疗有所提高。在安全性方面,中药安全性优于秋水仙碱(RR0.11,95%CI [0.06,0.18], I2=0%。),优于非甾体类抗炎药(RR 0.22,95%CI [0.15,0.32], I2=0%)优于别嘌醇苯溴马隆(RR0.32,95%CI [0.17,0.63], I2=0%)优于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RR0.42,95%CI [0.18, 0.94],I2=58%)。结论:1.就本研究所纳入的有效临床试验而言,痛风急性期病机主要涉及湿热内蕴、热毒炽盛、瘀血内停、痰浊内阻、风邪入侵、寒邪入侵、脾气亏虚、肝肾亏虚、经络不通、少阳郁热共10种证候病机。2.按照证候病机频次由多到少排列,分别是湿热内蕴、瘀血内停、经络不通、热毒炽盛、风邪入侵、脾气亏虚、肝肾亏虚、痰浊内阻、寒邪入侵、少阳郁热。3.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主要涉及证候病机由多到少依次为:湿热内蕴、瘀血内停、经络不通、热毒炽盛、脾气亏虚、风邪入侵、肝肾亏虚病机。4.针对缓解疼痛,病机主要为湿热内蕴:针对缓解关节炎症反应,病机主要为湿热内蕴、瘀血内停、经络不通、热毒炽盛;针对降尿酸,病机主要为湿热内蕴、瘀血内停、经络不通、热毒炽盛、痰浊内阻。5.就本研究所纳入的临床试验而言,单纯口服中药治疗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止痛、消肿、改善关节功能等方面较秋水仙碱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疗效大体相当;在降低尿酸方面优于小剂量别嘌醇(≤0.2g/日),不及大剂量别嘌醇(0.3g/日)及苯溴马隆治疗;在降低血沉方面疗效较秋水仙碱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一定的优势;安全性优于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别嘌醇、苯溴马隆药物;在防止痛风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
葛晓舒[8](2012)在《湖湘医家痹病验方收集整理及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古今湖湘医家治疗痹病的验方进行了收集汇总,并按照病证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分类整理,最后进行了证治规律和用药规律的分析。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痹”的病证性质,认为“痹”属于病名,并讨论、梳理了痹病的内涵、分类体系与古代论治理论发展。第二部分总结了古今湖湘医家对痹病治疗理论的探讨,包括古代湘医痹病治疗的文献研究,现代湘医对痹病病因、病机与治则的探讨,辨治方法和方药运用的探讨,对痹病特效药、动物药和有毒药物运用的讨论等,汇总了湖湘医家治痹的经验。第三部分将收集到的湖湘医家治痹验方按病证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分类整理,统一了格式,对用方特色进行了按语总结。第四部分分析总结了湖湘医家痹病验方的病证规律、方药规律,湖湘医家治痹特色和常用治法、证型、治方。
吴永科[9](2010)在《痛风性关节炎近十年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近10年有关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文献,对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研究和整理,从中探究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并对其中医治疗机理和现代药理进行分析。方法:选择1999年6月至2009年6月生物学医学期刊CKMD、维普、万方发表的有关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中医辨证、治法、用药归纳,并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研究和整理,从中探究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结果:痛风性关节炎的常见中医证型,由高至低依次为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痰瘀阻滞证、瘀热蕴结证、寒湿浊毒证、其它证型,分别为73.37%、11.28%、5.39%、3.79%、3.24%、2.92%,其相应治法为清热燥湿法、健脾渗湿法、化痰逐瘀法、化瘀清热法、温化寒湿法、其它治法。各类药物用药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祛风湿药,所占比例分别为34.15%、18.25%、13.46%、9.7%、9.32%。清热药在药物整体分布中所占比重最大,其中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泻火药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1.85%、25.41%、24.40%、8.34%。利水渗湿药中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分别为49.22%、41.49%、9.29%。活血化瘀药在药物整体分布中占13.46%。补虚药中补气药、补阴药、补阳药、补血药所占比例分别为57.34%、37.47%、3.05%、2.13%。结论: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中医证型为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痰瘀阻滞证、瘀热蕴结证、寒湿浊毒证。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治法为清热燥湿法、健脾渗湿法、化痰逐瘀法、化痰清热法、温化寒湿法。主要证型的常用治疗药物:①湿热蕴结证:多用黄柏、薏苡仁、牛膝、苍术、赤芍、金银花、土茯苓、连翘、萆薢、车前子、玄参、甘草;②脾虚湿盛证:多用萆薢、薏苡仁、土茯苓、黄柏、茯苓、白术、苍术、牛膝、甘草、泽泻、黄芪、车前子;③痰瘀阻滞证:多用牛膝、当归、秦艽、红花、黄柏、土茯苓、薏苡仁、泽泻、萆薢、半夏、苍术、甘草;④瘀热蕴结证:多用红花、牛膝、桃仁、没药、甘草、土茯苓、地龙、赤芍、当归、丹皮、生地、忍冬藤;⑤寒湿浊毒证:多用当归、制川乌、附子、白芍、黄芪、桂枝、土茯苓、独活、苍术、细辛、防风、麻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归经以胃、肾、肺、肝、脾为主,药味以甘、苦、淡为主,药性以寒、平为多。
陈祥[10](2009)在《四妙散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高尿酸血症为临床特征。痛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尿路结石、肾脏病变等,其中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发作时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对痛风的治疗,临床上常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消炎止痛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丙磺舒、痛风利仙、别嘌呤醇等,虽也能缓解急性关节炎症状,有一定降低血尿酸的作用,但并不能解决体内嘌呤代谢紊乱问题,且药物的毒副反应明显。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历节病”等范畴。我们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形体肥胖、起居不慎为基本病因,脾肾亏虚、清浊不分、热毒为患是病机关键。热毒、痰浊、瘀血交相为患是主要病理产物。在急性发作期,湿热蕴结者较为多见。此时相当于中医的“热痹”。中医治疗痛风有悠久的历史,现代中医对痛风的研究也比较丰富。痹证的治疗原则是祛风、除湿、散寒、清热、通经络、止疼痛,热痹的治疗应清热除湿,活血通络止痛。四妙散由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组成,方中以黄柏清热燥湿为君;苍术燥湿健脾为臣;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兼可引药下行同时为佐使药;薏苡仁渗湿泄浊,导湿热于小便出,为佐药,苍术和薏苡仁配伍,强化健脾利湿之功,断湿热之源,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活血之功,是治疗下肢痿弱,足膝红肿,筋骨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之热痹的良方。实验结果表明,四妙散对二甲苯所致耳廓肿胀及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其可以抑制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性水肿为主的急性炎症早期反应。此外其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延长热刺激小鼠痛阈值,表明四妙散对不同刺激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缓解临床炎症反应引起的疼痛,并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的尿酸水平。对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较多,但对痛风的辨证分型不明确,疗效判断标准也不太统一,很多临床研究缺乏规范的疗效标准,基于此不足,我们选择属于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研究四妙散治疗的疗效,为四妙散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临床推广提供依据。1、方法本研究采用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入组80例符合湿热蕴结型痛风的患者,采用四妙散颗粒进行治疗,疗程为7天,分别在2天、4天、7天检测患者关节炎疼痛缓解时间、局部红肿消退时间以及关节肿痛指数(包括关节休息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度),各关节肿痛指数=[(治疗前肿痛总分数—治疗后肿痛总分数)/治疗前肿痛总分数]×100%。分别计算治疗前、治疗2天、4天、7天时关节肿痛指数。然后根据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疗效进行判断。2、结果2.1研究显示,经治疗,大多数痛风患者急性关节炎的关节疼痛症状得到缓解,平均缓解时间约为2天,关节红肿消失时间平均约3至4天。2.2研究显示,治疗前,关节肿痛指数评分较高,治疗2天后,关节肿痛指数有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没有显着意义;治疗4天后,关节肿痛指数继续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着;治疗7天后,关节肿痛指数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非常显着。2.3研究显示,四妙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临床治愈19人,占23.75%,显效41人,占51.25%,有效14人,占17.5%,无效6人,占7.5%,总有效率为92.5%。3、结论3.1四妙散快速消除关节红肿,减轻关节疼痛。研究中患者均属于湿热内蕴导致的关节炎,故用清热祛湿,通络止痛的四妙散可以清楚体内的湿热,通畅痹阻的关节气血,故可以收到消肿止痛之效。3.2四妙散明显降低关节肿痛指数。由于清除了痹阻关节的湿热之邪,消除了关节肿胀、疼痛,同时可以减轻关节压痛,故可以较全面的改善关节情况,降低关节肿痛指数。3.3四妙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疗效确切。治疗一周后,由于患者体内湿热之邪逐渐被清除,被痹阻的关节气血得到畅通,“通而不痛”所以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得到改善,关节功能得到恢复,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部分患者痊愈,大部分患者能恢复基本的工作生活。3.4痛风需要综合治疗。痛风的产生与发作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坚持低嘌呤饮食,多饮水,避免寒冷潮湿劳累等诱因,急性发作时关节要适当休息,才能更快控制发作,预防复发。本研究为四妙散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了临床依据,有助于推广纯中医中药治疗痛风的临床应用。
二、加味鸡鸣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6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鸡鸣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6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放血疗法结合雷火灸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计算 |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和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0 器械与药品 |
3.1 分组方法 |
3.2 盲法 |
3.3 治疗方法 |
4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 |
5 观察指标 |
5.1 量表 |
5.2 血沉、血尿酸及CRP |
5.3 疗程观测时间 |
6 临床疗效评定 |
7 质量控制 |
8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研究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观察指标比较 |
3.1 关节肿痛积分 |
3.2 VAS评分比较 |
3.3 血尿酸比较 |
3.4 血沉比较 |
3.5 CRP比较 |
4 临床疗效比较 |
5 不良事件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AGA的认识 |
1.1 定义及临床表现 |
1.2 病理机制 |
1.3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 |
1.4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2 祖国医学对AGA的认识 |
2.1 病名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方法 |
3 放血疗法选择依据 |
4 雷火灸选择依据 |
5 放血疗法联合雷火灸的选择依据 |
6 证型选择依据 |
7 依托考昔的选择依据 |
8 C-反应蛋白、血沉、血尿酸的选择依据 |
9 研究结果与分析 |
9.1 一般资料分析 |
9.2 关节肿痛积分比较分析 |
9.3 VAS评分比较分析 |
9.4 CRP比较分析 |
9.5 血尿酸比较分析 |
9.6 血沉比较分析 |
9.7 临床疗效分析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发病机制 |
1.2.1 尿酸代谢异常 |
1.2.2 炎性细胞因子 |
1.2.3 免疫相关性机制 |
1.2.4 遗传因素 |
1.3 诱发因素 |
1.3.1 饮食 |
1.3.2 疾病 |
1.3.3 药物 |
1.4 治疗 |
1.4.1 基础治疗 |
1.4.2 急性期治疗 |
1.4.2.1 秋水仙碱 |
1.4.2.2 非甾体抗炎药 |
1.4.2.3 糖皮质激素 |
1.4.2.4 炎症细胞因子拮抗剂 |
1.4.2.5 降尿酸药物 |
1.4.3 缓解期治疗 |
1.4.3.1 促进尿酸排泄药物 |
1.4.3.2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 |
1.4.4 手术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2.1 病名沿革 |
2.2 病因病机 |
2.2.1 外因为标 |
2.2.2 内因为本 |
2.2.3 湿热、痰瘀、浊毒为致病关键 |
2.3 分期论治 |
2.4 辨证施治 |
2.5 中医治疗 |
2.5.1 中药内治 |
2.5.2 中药外治 |
2.5.3 针灸治疗 |
2.5.4 其他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2.1 基础治疗 |
2.2.2 药物治疗 |
2.2.3 用药来源 |
2.3 治疗周期、观察时间点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一般资料 |
2.4.2 疗效观察指标 |
2.4.3 安全性指标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比较 |
2.1 性别比较 |
2.2 年龄比较 |
2.3 病程比较 |
2.4 发作部位 |
2.5 合并疾病 |
3 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3.1 关节疼痛评分(VAS)比较 |
3.2 炎症指标ESR比较 |
3.3 炎症指标hs-CRP比较 |
3.4 血尿酸指标比较 |
3.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6 总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指标比较 |
讨论 |
1 立题背景及依据 |
2 当归拈痛汤加减方的组方分析 |
3 现代药理研究 |
4 结果探讨 |
4.1 一般资料探讨 |
4.2 疗效性指标探讨 |
4.2.1 实验室指标 |
4.2.2 关节疼痛评分 |
4.2.3 中医证候积分 |
4.2.4 总疗效 |
4.3 安全性指标探讨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辨证论治痛风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清热祛湿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用药规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1 传统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
1.3 中医药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
2.1 病因 |
2.2 诊断及鉴别诊断 |
2.3 现代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中药内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数据规范 |
2.5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类别分析 |
3.2 频数分析 |
3.3 性味归经及频数、频率分析 |
3.4 药物关联度分析 |
3.5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中药基本属性分析 |
4.2 核心药团分析 |
4.3 关联分析 |
4.4 中药聚类分析 |
第三部分 中药外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数据规范 |
2.5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类别分析 |
3.2 频数分析 |
3.3 性味归经及药效分析 |
3.4 关联度分析 |
3.5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基本属性分析 |
4.2 核心药团分析 |
4.3 关联分析 |
4.4 聚类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痛风康复方治疗痛风间歇期(脾虚湿阻型)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对痛风的研究进展 |
一、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
二、中医治疗痛风进展 |
第二节 西医对痛风的研究进展 |
一、西医对痛风的认识 |
二、西医治疗痛风进展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退出标准 |
六、脱落标准 |
七、研究方法 |
八、观察指标 |
九、疗效评价 |
十、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第一节 一般情况比较 |
第二节 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鸡鸣散在痹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痹症的认识 |
2 鸡鸣散治疗痹症的理论依据 |
3 鸡鸣散加味治疗各类痹症 |
3.1 膝关节炎: |
3.2 类风湿性关节炎: |
3.3 痛风: |
3.4 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经炎: |
3.5 不宁腿综合征: |
4 小结 |
(7)基于系统综述的痛风急性期病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机研究综述 |
1 外邪诱发 |
2 内因致病 |
3 分期辨识 |
4. 体质辨识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系统综述 |
前言 |
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纳入研究特征表 |
(8)湖湘医家痹病验方收集整理及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中医痹病的内涵、分类体系与古代论治理论发展 |
1.1 中医文献中“痹”的病证性质 |
1.2 中医痹病的内涵与分类体系 |
1.3 古代痹病论治理论的发展 |
2 古今湖湘医家对痹病治疗理论的探讨 |
2.1 古代湘医痹病治疗的文献研究 |
2.1.1 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治痹思想 |
2.1.2 郑玉坛《大方脉》治痹思想 |
2.1.3 魏瑶《雪堂公医学真传》治痹思想 |
2.1.4 鲍相璈《验方新编》治痹方 |
2.1.5 萧琢如《遯园医案》治痹思想 |
2.1.6 郑守谦《全体病源类纂》论痹病缘由 |
2.1.7 邹亦仲《邹亦仲医案新编》治痹思想 |
2.1.8 何舒《病因证治问答》治痹思想 |
2.2 现代湘医对痹病治疗的探讨 |
2.2.1 痹病病因、病机与治则的探讨 |
2.2.2 辨治方法和方药运用的探讨 |
2.2.2.1 痹病总体辨治原则与方法 |
2.2.2.2 对骨关节病的辨治用药探讨 |
2.2.2.3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治用药探讨 |
2.2.2.4 对痛风病的辨治用药探讨 |
2.2.2.5 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辨治用药探讨 |
2.2.2.6 对肩臂痛的辨治用药探讨 |
2.2.2.7 对腰腿痛的辨治用药探讨 |
2.2.2.8 对坐骨神经痛的辨治用药探讨 |
2.2.2.9 对痹痿证的辨治用药探讨 |
2.2.3 对痹病特效药、动物药和有毒药物运用的讨论 |
3 湖湘痹病验方分类整理 |
3.1 行痹 |
3.1.1 寒湿阻滞证方 |
3.1.2 风湿阻滞证方 |
3.1.3 湿热阻滞证方 |
3.2 着痹 |
3.2.1 风湿阻滞证方 |
3.2.2 寒湿阻滞证方 |
3.2.3 风湿瘀阻证方 |
3.2.4 脾虚湿阻证方 |
3.2.5 湿热阻滞证方 |
3.3 痛痹 |
3.3.1 寒湿阻滞证方 |
3.3.2 风湿阻滞证方 |
3.3.3 寒热错杂证方 |
3.3.4 湿热阻滞证方 |
3.3.5 风痰血瘀证方 |
3.4 热痹 |
3.4.1 湿热阻滞证方 |
3.4.2 瘀热阻滞证方 |
3.5 皮痹 |
3.5.1 寒湿阻滞证方 |
3.5.2 湿热蕴结证方 |
3.5.3 瘀血阻络证方 |
3.5.4 脾肾两虚证方 |
3.5.5 肝肾两虚证方 |
3.6 脉痹 |
3.6.1 寒湿阻滞证方 |
3.6.2 阳虚寒凝证方 |
3.6.3 寒凝血瘀证方 |
3.6.4 热毒血瘀证方 |
3.7 肉痹 |
3.7.1 寒湿阻滞证方 |
3.7.2 脾虚湿阻证方 |
3.7.3 气血两虚证方 |
3.7.4 寒热错杂证方 |
3.8 筋痹 |
3.8.1 寒湿阻滞证方 |
3.8.2 瘀血阻络证方 |
3.8.3 痰湿阻滞证方 |
3.8.4 肝肾两虚证方 |
3.8.5 气血两虚证方 |
3.9 骨痹 |
3.9.1 阳虚寒凝证方 |
3.9.2 痰湿阻滞证方 |
3.9.3 肝肾两虚证方 |
3.9.4 气血两虚证方 |
3.10 痛风 |
3.10.1 寒湿阻滞证方 |
3.10.2 瘀热阻滞证方 |
3.10.3 湿热阻滞证方 |
3.11 尫痹 |
3.11.1 寒湿阻滞证方 |
3.11.2 湿热瘀阻证方 |
3.11.3 痰湿阻滞证方 |
3.11.4 肾虚寒凝证方 |
3.11.5 瘀血阻络证方 |
3.11.6 气血两虚证方 |
3.12 虚痹 |
3.12.1 气血两虚证方 |
3.12.2 肾虚寒凝证方 |
3.12.3 肝肾两虚证方 |
3.12.4 脾肾两虚证方 |
3.12.5 血虚筋痿证方 |
3.13 顽痹 |
3.13.1 痰湿阻滞证方 |
3.13.2 瘀热阻滞证方 |
3.13.3 瘀血阻络证方 |
4 湖湘医家痹病证治规律 |
4.1 湖湘医家治痹病证规律 |
4.1.1 病——方对照,各类痹病对应验方数量与比例 |
4.1.2 证——方对照,各类证型对应验方数量与比例 |
4.2 湖湘医家痹病验方用药规律 |
4.2.1 湖湘医家痹病验方用药概况 |
4.2.2 湖湘医家痹病治疗组方规律 |
4.2.2.1 药类组成及药物使用频次 |
4.2.2.2 湖湘医家痹病常用药对 |
4.2.2.3 对传统经方、名方的使用 |
4.3 湖湘痹病治疗特色 |
4.3.1 首重痛痹,寒湿阻滞证方多 |
4.3.2 温阳散寒祛湿为大法 |
4.3.3 痹病实证注重调和营卫气血 |
4.3.4 重视虚实辨证,虚实夹杂证治方多 |
4.3.5 重视养血益气,立方多用柔润之物 |
4.3.6 湿热痹重燥湿与解毒 |
4.3.7 久痹重视从瘀血论治 |
4.3.8 久痹顽痹重视从脏腑虚损论治 |
4.3.9 重视藤类药物和湖湘草药运用 |
4.4 湖湘医家痹病治疗的常用内治法 |
4.4.1 温阳散寒法 |
4.4.2 清热解毒法 |
4.4.3 清热利湿法 |
4.4.4 攻补兼施法 |
4.4.5 活血化瘀法 |
4.4.6 补益肝肾法 |
4.4.7 柔肝熄风法 |
4.4.8 虫药搜剔法 |
4.5 湖湘医家痹病治疗常见证型与治法方药 |
4.6 外治法的特色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湖湘痹病验方收集来源(书籍类) |
附录二 文献综述 湖南民间单验方收集整理情况概要 |
注释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痛风性关节炎近十年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发病机理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西医病因病理 |
2、中医治疗 |
2.1 内治法 |
2.2 外治法 |
2.3 内外合治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5 其它治疗方法 |
3、实验研究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结果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常见中医证型 |
2.2 常用治法 |
2.3 常用治法的药物分类 |
第三部分 分析和讨论 |
1、中医主要证型讨论 |
2、中医主要治法讨论 |
2.1 清热利湿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
2.2 健脾渗湿是治疗本病的基础 |
3、中药分类讨论 |
3.1 清热药 |
3.2 利水渗湿药 |
3.3 活血化瘀药 |
3.4 补益药 |
3.5 祛风湿药 |
4、主要证型中药讨论 |
4.1 湿热蕴结证 |
4.2 脾虚湿盛证 |
4.3 痰瘀阻滞证 |
4.4 瘀热蕴结证 |
4.5 寒湿浊毒证 |
5、高频药物归经讨论 |
6、高频药物性味讨论 |
7、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10)四妙散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 |
1 病因病机研究 |
2 临床治疗研究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研究进展 |
1.痛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
2.痛风病的诊断方法及标准 |
3.痛风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
4.痛风病治疗的前景与进展 |
第三章 四妙散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
第四章 四妙散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实验方案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加味鸡鸣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6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放血疗法结合雷火灸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志心.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观察[D]. 陈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清热祛湿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用药规律探究[D]. 吴雪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D]. 朱文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痛风康复方治疗痛风间歇期(脾虚湿阻型)患者的临床观察[D]. 郑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鸡鸣散在痹症中的应用[J]. 曾彩楼,文国栋. 内蒙古中医药, 2017(02)
- [7]基于系统综述的痛风急性期病机研究[D]. 李潇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湖湘医家痹病验方收集整理及证治规律研究[D]. 葛晓舒.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痛风性关节炎近十年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 吴永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四妙散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节炎的临床研究[D]. 陈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