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论文文献综述)
周瑞[1](2019)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Y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围绕地方政府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展开研究,以一个典型的农业产业化案例,探讨地方政府行为的行为逻辑、动机,以及地方政府暴露出来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优化地方政府行为。本文前期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基础上,选取Y县的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项目,对本文选取的案例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法,对涉及的相关政府人员、村民、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业的弱质性和小农经营面对大市场的风险性,给予了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特殊性。但是,无论有多特殊,地方政府仍然需要按照当今社会对于政府的要求行使其职权。地方政府行为是特定制度环境下催生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转型,地方政府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其行为是否代表了公共利益?在国家三令五申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倡导下,地方政府是否实现了“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呢?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动机一方面是为了其该地的发展,也就是为其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经济人特性寻求自身利益。而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博弈下,可能会更加注重自身利益,出现地方政府过度使用行政力量推动农业发展、忽视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政府选择性地实施其政策、对相关服务提供不到位。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是由于制度环境和政府自身观念双重因素导致其行为。因此,要从制度层面、政府自身层面和外部有效监督层面优化政府行为,建立服务型政府。
张亚东[2](2019)在《眉山市农业产业化税收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4年以来,连续16个中央一号文件安排部署“三农”、“农业现代化”等工作。十九大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深入推进“产业兴旺”,培育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是关键,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2018年,中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从新时代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体制、机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之一,税收政策的支持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选取西部落后地区眉山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利用税收政策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比较成本理论、最优税制结构理论基础上,研究了眉山市农业产业化税收对策。经研究发现当前眉山市农业产业化的税收支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促进农产品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方面,没能表现出连续性,对于家庭农场的税收优惠存在城乡差异,涉农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力度不够,对于资金流向家庭农场的作用性不强。二是现行的税收政策更侧重于专业大户的所得税优惠,对农业投入物的增值税优惠税率还不够完善,保护力度大于鼓励力度,不利于增强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专业大户的积极性。三是当前实行的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年代久远,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局限性,即税收优惠政策不够明确,界限不明显,合作社的涉税会计复杂、操作性差。四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格认定门槛高,对中小型涉农企业的优惠力度不够强,税收优惠产业链不平衡。根据问题本文提出了政策性启示:一是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引导投资流向家庭农场,促进家庭农场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二是税收政策向专业大户倾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三是积极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支持式。四是创新地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中小型涉农企业起到“带头”作用,引领眉山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五是优化农产品加工税收优惠范畴,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六是优化农业科技进步税收政策,扩大产品品牌影响力。七是着力创新税收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李曦[3](2019)在《新中国(1949-2019)农业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提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从经济到制度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中,七十年的时间挥手即逝,但是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段时间却是举足轻重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无论是取得的经济社会成就,还是其进行的巨大变革,都是举世瞩目的。农民阶层,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其智慧与力量在新中国的变革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中坚作用。这一群体的发展变迁历史与新中国的变迁发展历史息息相关。三农问题,研究农业立法问题不仅是一项理论梳理研究,更是对我国的立法实践有着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领域立法进程的梳理,试图探寻农业立法的演进规律,找出现今农业立法的问题所在,进一步探寻农业立法的立法重点与发展趋势。本研究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讨论问题的由来,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为新中国农业立法概况,概述中国农业立法的概念、相关理论、作用、体系以及其“一中心四要素”的分类方式;第三章为新中国农村治理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梳理了农村治理立法的发展脉络,探讨了农村多元治理立法的规制困境,展望了其走向“自治法治德治”的发展趋势;第四章为新中国农业土地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土地立法的历史进程,并讨论了土地立法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第五章为新中国农业金融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梳理了农业金融立法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演进规律,展望其发展趋势;第六章为新中国农业科技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梳理了农业立法中推动农村科技发展、保障农村产业产品安全的科技类立法,分析了科技类立法的发展规律,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第七章为新中国农业生态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梳理了农业生态立法的发展脉络,展望了其生态补偿立法化、多元主体生态责任立法化与重视软法治理的发展趋势;第八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立法的规律和问题,指出了农业立法的时代特点,厘清了农业立法发展的共性规律,同时指出了农业立法地方立法虚化、权利义务错位、原则性强规则性差的问题;第九章为新时代中农业立法的发展趋势,分别论述了农业立法领域法治化、社区化、信息化、绿色化以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第十章则重点论述了新时代下农业立法的重点制度安排,对下一步农业立法的价值取向、原则制度进行了分析展望,并进一步探讨了《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立法构想。第十一章为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本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一中心四要素”的分类方式,对农业立法的发展进程进行类型化分析梳理,并基于此梳理在把握各类型农业立法发展规律的同时找出我国农业立法的共性特征及规律,进一步展望农业立法法治化、社区化、信息化、绿色化、国际化的趋势,为新时代农业立法的制度设计寻找方向,提出新时代农业立法自由有序发展的基础价值、实质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保障农民权益的终极价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功用价值以及绿色生态保障的发展价值,并在提出新时代农业立法的原则与制度后重点设计了《乡村振兴促进法》这一立法构想,探讨了《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立法思想、规范设计、与其他制度关系的安排,并与最终尝试拟定了《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稿,为国家农业立法与政策制度提供有益参考。
罗敏赡[4](2019)在《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二○二○年是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因此打好扶贫的攻坚战刻不容缓。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要取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产业化这条道路。河池市地处广西的西北部,是贫困县聚集的城市,在国家“东桑西移”的政策影响下,河池市桑蚕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亦成为该地区主要的民生产业,是提高地区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笔者通对河池市桑蚕产业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总结出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中所存在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构建SWOT矩阵,并以矩阵中所得出的战略措施为参考,对河池市桑蚕产业化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提出了建议。现阶段河池市桑蚕产业应克服自身出现的瓶颈,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深化产业链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建立优质茧丝培育基地;完善建立合作社组织,深化桑蚕体制改革;继续做大做强具有河池市特色的桑蚕产业品牌;力求在巩固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从根源解决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走出一条具有河池市自身特色的桑蚕产业化道路,推动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健康稳定的发展。
李雪瓶[5](2019)在《苹果产业化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甘肃东部某苹果产业发展大县J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甘肃省J县政府的大力引导推广下,J县成为甘肃省最大的苹果栽培县,出产全国着名优质苹果,取得了“J县苹果”品牌商标、并出口异国的骄人成绩。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论文的中心问题是:第一,以甘肃东部地区苹果产业大县J县为例,总结地方政府对发展苹果产业实践中的职能现状;第二,分析地方政府在发展苹果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第三,对地方政府推进苹果产业的职能优化,建构有益的对策建议。甘肃省J县地处西北内陆,拥有得天独厚的苹果产业发展的环境优势,为促进苹果产业发展,把“小苹果”做成“大产业”、“支柱性产业”,J县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推进苹果产业科技创新,积极搭台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以提高果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为目标,坚持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路子,完善产业化服务保障,实现了生产与销售的有机结合与共同发展,为苹果产业的整体效益提升做出了贡献。然而,J县苹果产业化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对苹果种植的引导不足,对农药、化肥、“假苹果”等的市场监管不够,对苹果产销的公共服务欠缺,以及未能较好的防治产业化发展过程的环境污染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政府在苹果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模糊,未能设置针对产业化发展市场监管部门、实施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且对苹果产业发展的环保意识淡薄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明确政府定位、建立健全市场监管部门和机制、精准公共服务保障及明确环保责任四方面,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能给J县政府职能发挥提供有益帮助,为J县苹果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贡献绵薄之力。
牛雪梅[6](2017)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在这之中农业作为三大产业之一,不仅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而且农业自身也搭乘政策的春风,迎来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生机。由于农业性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扶持。地方政府面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采取提供地方农业公共产品、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等一系列实际行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财政环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地方政府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采取了切实有效的行动,但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也暴露出来许多问题,例如地方政府过度行政干预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地方政府在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政策上制定不到位等等。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可以指导地方政府更好的作为,同时也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优化转型升级提供帮助。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农业产业化、地方政府、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的相关概念,归纳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职能的理论基础,厘清研究起点。第三章介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职能发挥的现状,分析了地方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强化地方政府职能的对策。
汪在骏[7](2015)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以甘肃清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尤其重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地形、气候各不相同,区域差别特别大。对于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农业是这些地区的主导产业,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农业的现状及基本国情决定了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其现实意义,能够有效促进欠发达经济社会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必须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化农业发展方式,走适合地方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带动欠发达地区走出旧的生产模式,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重要的利益参与主体,直接或者间接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影响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来说,如何克服自身的市场发育缓慢、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基础条件不完善等不足,缩短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如何更好的优化政府行为至为重要。本文以政府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述政府如何发挥自身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本文以甘肃清水县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为例,调查清水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分析清水县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职能现状、制定政策措施及产生的效果,总结欠发达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政策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不足,比较分析国内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经验,试图探讨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发挥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欠发达地区政府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对策和建议。
马存[8](2013)在《广西农业产业化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下,全球各国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用户大幅增加,网上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推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完善,我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农业单家独户小规模生产与竞争激烈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对科学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广西抓住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西部大开发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历史发展机遇,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电子商务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发展势不可挡。本文主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针对广西的实况,探讨农业产业化中电子商务问题。首先,从农业产业化和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入手,论述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广西具体情况来分析农业产业化中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其次,重点分析广西农业产业中电子商务应用现状,结合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主要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网站、农业信息传播媒体、农业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等来研究广西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情况,接下来通过网络调查,分析广西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情况,主要从农业产业化龙头门户网站建立和电子商务平台应用两方面来考察;最后,通过现状分析出广西农业产业化中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中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设计出符合广西农业产业化中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思路,进而提出配套的发展对策措施。
张春华[9](2012)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乡一体化是发展规律的要求,是一项长期战略和社会变革,是要求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引导、支持将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向现代化,使农村和城市融为一体。农业产业化是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纽带和组织载体。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会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为载体,其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决定了产业化经营效率的高低,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对于维护农村基层政权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虽然近几年我国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组织形式不断创新与完善,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布局进一步合理,促进了农民增收。但是可以说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及其组织形式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市场机制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畅通、组织治理机制不完善和组织发展资金缺乏等问题。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经营组织效率,完善组织形式,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将农业产业化置于城乡一体化这一大的背景下,通过阐述城乡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机理,以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为对象,在深入阐述农业产业化及其组织形式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别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农业发展国家——大型农业产业化的代表国家美国、中性农业产业化的代表国家法国和小型农业产业化代表国家日本,对这三个典型国家的农业组织发展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一些对我国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经验和做法。在借鉴学术界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划分(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及运用组织效率理论,构建一个分析框架对这三种组织形式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国农业产业化及其组织形式发展的动力与困境。进而提出完善和创新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设想及对策建议。依据上述逻辑架构和主要线索,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导言。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进行该项研究的意义,总结了城乡一体化的研究现状、剖析了国内外对农业产业化及其组织形式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系统的阐释了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组织、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和理论依据,重点探讨了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关系:城乡一体化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保证、健全的城乡一体化市场是加快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坚实基础、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核心支柱和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第三部分为城乡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展的关系。介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确定的几个原则。根据学术界已有的成果本文选取和探讨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这三种组织形式的内涵、特征和类别,并根据它们不同的组织特征阐述了其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第四部分为农业产业化及其组织形式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选择了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代表国家美国、法国和日本,对这三个典型国家的农业及其组织形式发展进行比较分析与借鉴,从中找出一些对我国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经验和做法: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组织形式良好运行、农民与市场联结的组织形式宜多样化、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中的中心环节、政府扶持是组织形式发展的重要条件、深化合作社发展,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第五部分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案例与困境分析。本部分选取了广东省的三个案例分别阐述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这三种组织形式的优劣;借助组织效率这一理论分析了这三种组织形式在影响因素、组织目标和运行效率方面各自的优点与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当前这三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困境逐渐明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市场体制机制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畅通、组织治理机制不完善、产业组织发展不平衡和组织发展资金不充足。第六部分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发展路径。根据上述分析的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逐步明确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创新的原则,找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形式发展与创新路径,以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此,要逐步完善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城乡产业化互动、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城乡统一市场、强化合作组织中介建设,发展联结城乡的纽带、促进农业产业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城乡一体化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和拓宽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熊瑛[10](2011)在《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法律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产业化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伟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尝试,是农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现实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中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理论和实践的点滴积累使这一新生事物逐渐成熟,但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诸如农业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产业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而制度的有效运行依赖于法律机制的保障。要之,农业产业化的问题是一个法律问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法律的规范与约束。在第一部分中通过分析国内外已有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的基本概念界定。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的政府是规制主体,规制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的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市场主体。论文通过法学与经济学视角,系统阐述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的基础理论。在法学基础理论上,主要从保护公平竞争理论、政府干预理论、生存权与发展权理论、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来论述;在经济学上是通过制度创新、交易费用和产业经济理论。力求在多重理论的研究视角下,探求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的具体法律制度及其完善。论文先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概括分析,再以湖北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为例,通过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点及面总结出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并通过对美国、日本、欧盟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的分析总结,提出了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发展的现实借鉴。基于以上分析总结提出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的多元模式选择,包括作为规制主体的适当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服务型政府,作为核心构件的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的企业,作为关键构件的发挥协调作用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作为基础构件的发挥基础性力量作用的农户。最后通过农业产业化多元主体模式的选择全面阐述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农业产业化政策性保险法律制度和农业产业化主体法律责任制度及其完善,进而针对性提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法律制度的运行保障,即通过利益联结机制、选择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建立农产品价格长效保护机制、强化农业产业化企业社会责任、健全农业产业化纠纷解决机制和构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多项制度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使我国农业走上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解决农业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政府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府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Y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 |
1.3.2 对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地方政府界定 |
2.2 地方政府行为的双重性 |
2.2.1 地方政府行为的公共性 |
2.2.2 地方政府行为的自利性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2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
2.4 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框架 |
3 Y县农业产业化现状及阶段定位 |
3.1 Y县概况 |
3.2 农业产业化 |
3.3 Y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
3.3.1 龙头企业 |
3.3.2 基地 |
3.3.3 主导产业 |
3.3.4 社会服务体系 |
3.3.5 市场体系 |
3.4 Y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定位及对应的政府行为 |
3.4.1 农业产业化萌芽阶段 |
3.4.2 农业产业化成长阶段 |
3.4.3 农业产业化成熟阶段 |
3.4.4 Y县农业产业化阶段定位 |
4 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一个案例解读 |
4.1 “小蘑菇”成就大产业案例介绍 |
4.2 对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解读 |
4.2.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 |
4.2.2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
4.2.3 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 |
4.2.4 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体系 |
4.2.5 规范农业市场 |
5 农业产业化中地方政府行为存在的不足及成因探讨 |
5.1 政府推动模式易造成越位 |
5.1.1 易造成土地“被流转” |
5.1.2 过度关注集中生产 |
5.2 公共服务能力的短缺 |
5.2.1 缺乏对农民主体作用的调动 |
5.2.2 市场监管不足 |
5.3 政策重制定轻实施 |
5.4 Y县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5.4.1 压力型体制考核下的推动 |
5.4.2 利益导向的内在驱动 |
5.4.3 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职能定位模糊化 |
5.4.4 部门职能交叉重叠 |
6 优化农业产业化中地方政府行为的路径 |
6.1 推进政府制度创新 |
6.1.1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
6.1.2 成立专业的农业产业化部门 |
6.2 推进地方政府自身的改革创新 |
6.2.1 树立有限政府理念 |
6.2.2 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
6.3 健全政府行为约束机制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眉山市农业产业化税收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3.1 论文的创新 |
1.3.2 论文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成本理论 |
2.2.2 最优税制结构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 |
2.3.2 农业产业化与税收政策的关系 |
2.3.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三章 眉山市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状况 |
3.1 眉山市农业产业化的特征分析 |
3.1.1 眉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情况 |
3.1.2 眉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
3.2 眉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劣势 |
3.3 眉山市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举措与成效 |
3.3.1 眉山市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政策举措 |
3.3.2 眉山市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成效 |
第四章 眉山市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成因 |
4.1 对家庭农场的税收支持不力 |
4.2 环保税的落地,专业大户的税收支持面临新挑战 |
4.3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相对局限 |
4.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格认定门槛高,税收优惠产业链不平衡 |
第五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引导投资流向家庭农场 |
5.2.2 税收政策向专业大户倾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
5.2.3 积极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支持模式 |
5.2.4 创新地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化发展 |
5.2.5 扩大农产品深加工税收优惠范畴,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 |
5.2.6 优化农业科技进步税收政策,扩大产品品牌影响力 |
5.2.7 着力创新税收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一、个人基本情况 |
二、教育及工作经历 |
(3)新中国(1949-2019)农业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3.1 选题目的 |
1.3.2 选题意义 |
1.4 方法与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路线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新中国农业立法概况及现状 |
2.1 农业立法的概况与相关理论 |
2.1.1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概念分析 |
2.1.2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相关理论分析 |
2.2 农业立法的作用与类型分析 |
2.2.1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作用 |
2.2.2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分类:“一中心四要素” |
第三章 新中国农村治理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
3.1 新中国农村治理立法概述 |
3.2 一元→二元→多元:农村治理立法发展的历史脉络 |
3.2.1 一元到多元: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法律轨迹 |
3.2.2 多维治理结构下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评价 |
3.3 农村多元治理立法的规制困境 |
3.3.1 治理主体多元:开发性治理中社区自治与政府管理的博弈 |
3.3.2 治理关系多维:市场机制下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抵牾 |
3.3.3 治理环境多样:法治语境下乡村治理文化与法律规则的冲突 |
3.4 农村多元治理软性立法的介入趋势 |
3.4.1 自治:乡村治理中硬法规则的介入与遵循 |
3.4.2 法治:法律权威下软法治理的规则与理由 |
3.4.3 德治: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法价值转变 |
第四章 新中国农业土地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
4.1 新中国农业土地立法的概述 |
4.2 新中国农业土地立法的演进脉络 |
4.2.1 农村土地私有化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1949-1957 年) |
4.2.2 农业不稳定发展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1958-1978 年) |
4.2.3 农业平稳发展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1979-1999 年) |
4.2.4 农业加速发展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2000-2011 年) |
4.2.5 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时代土地立法的梳理(2012 年至今) |
4.3 我国农业土地立法规律与发展趋势 |
4.3.1 我国农业土地立法的演变规律 |
4.3.2 我国农业土地立法的发展趋势 |
第五章 新中国农业金融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
5.1 新中国农业金融立法概述 |
5.2 新中国农业金融立法的演进脉络 |
5.2.1 计划时期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1949 年-1978 年) |
5.2.2 渐变恢复的农业金融立法(1978 年-1992 年) |
5.2.3 整合与探索的农业金融立法时期(1993 年-2003 年) |
5.2.4 转型与创新农业金融立法时期(2003 年至今) |
5.3 农业金融立法演进规律与趋势 |
5.3.1 农业金融立法演进规律 |
5.3.2 农业金融立法发展趋势 |
第六章 新中国农业科技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
6.1 新中国农业科技立法概述 |
6.2 新中国农业科技立法的演进脉络 |
6.2.1 农业科技立法的起步阶段(1949-1984) |
6.2.2 农业科技立法的发展阶段(1985-1996) |
6.2.3 农业科技立法的完善阶段(1996-2005) |
6.2.4 农业科技立法的新发展阶段(2006 至今) |
6.3 农业科技安全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
第七章 新中国农业生态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
7.1 新中国农业生态立法概述 |
7.2 新中国农业生态立法的演进脉络 |
7.2.1 农村生态法制建设初期(1973-1988) |
7.2.2 农业生态立法发展时期(1989-2004) |
7.2.3 农业生态立法科学发展时期(2005-2014) |
7.2.4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2015-至今) |
7.3 农业生态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
7.3.1 农业生态立法演进规律 |
7.3.2 农业生态立法发展趋势 |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立法的规律与问题 |
8.1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阶段性特点分析 |
8.1.1 改革开放前农业立法特点 |
8.1.2 改革开放后农业立法特点 |
8.2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发展规律分析 |
8.2.1 长期坚持党在农村发展中的领导作用 |
8.2.2 逐渐重视农业政策对农业立法的导向作用 |
8.2.3 逐渐重视农民实践在农业立法中的促进作用 |
8.3 我国农业立法的制度囿限分析 |
8.3.1 法律体系:地方立法虚化 |
8.3.2 法律内容:权利义务错位 |
8.3.3 法律效果:原则性强,规范性差 |
第九章 新时代中农业立法的发展趋势 |
9.1 法治化:农业立法的宪法遵循范畴 |
9.1.1 基层治理法治化 |
9.1.2 农业基本法体系化 |
9.1.3 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 |
9.2 社区化:农业立法“利益和谐”的内生增长机制 |
9.2.1 土地权益:利益代表机制的立法表达 |
9.2.2 软法弥合:利益协调机制的社区化发展 |
9.3 信息化: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立法的技术性匹配 |
9.4 绿色化:农业立法生态文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
9.4.1 兼顾农村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 |
9.4.2 优化对农业资源的公平发展运用 |
9.4.3 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法的立法趋势 |
9.5 国际化:农业立法制度的国际视野变迁 |
第十章 新时代中农业立法的制度安排 |
10.1 新时代农业立法的经济法价值取向选择 |
10.1.1 基础价值:自由有序发展 |
10.1.2 核心价值:实质公平正义 |
10.1.3 终极价值:保障农民权益 |
10.1.4 功用价值:城乡一体化发展 |
10.1.5 发展价值:绿色生态保障 |
10.2 新时代农业立法的基本原则架构 |
10.2.1 实质公平与效率共进原则 |
10.2.2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 |
10.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
10.2.4 依法用权与权责统一原则 |
10.2.5 最小限制、最大促进原则 |
10.3 新时代农业立法的重点制度安排 |
10.3.1 经济法律主体制度 |
10.3.2 农村市场规制制度 |
10.3.3 农业产业促进制度 |
10.3.4 农村土地制度 |
10.3.5 农村基层纠纷调处制度 |
10.3.6 城乡资源要素联通制度 |
10.4 新时代农业重点立法设计——《乡村振兴促进法》 |
10.4.1 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指导思想 |
10.4.2 《乡村振兴促进法》与农业法等其他涉农法律的关系 |
10.4.3 《乡村振兴促进法》应当规范的主要内容 |
10.4.4 起草《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具体建议 |
10.4.5 《乡村振兴促进法》法律草案建议稿 |
第十一章 结语 |
11.1 研究结论 |
11.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成果与获奖情况 |
附录2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 |
致谢 |
(4)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介绍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2. 研究理论基础 |
2.1 桑蚕产业 |
2.1.1 中国桑蚕产业的发展史 |
2.1.2 中国桑蚕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2.2 农业产业化 |
2.2.1 农业产业化概念 |
2.2.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
2.2.3 农业产业化的构成要素 |
2.2.4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
2.2.5 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
2.3 SWOT态势分析法 |
2.3.1 SWOT态势分析法的界定 |
2.3.2 SWOT态势分析法的应用 |
3.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借鉴 |
3.1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
3.1.1 美国 |
3.1.2 法国 |
3.1.3 日本 |
3.1.4 荷兰 |
3.2 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
3.2.1 山东寿光 |
3.2.2 广东英德 |
3.3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借鉴 |
4.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
4.1 河池市基本状况介绍 |
4.1.1 地理区位及地形地貌 |
4.1.2 河池市农业发展资源 |
4.1.3 河池市社会资源 |
4.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
5.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 |
5.1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的发展优势 |
5.1.1 地理优势 |
5.1.2 气候优势 |
5.1.3 品牌优势 |
5.1.4 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率逐步提升 |
5.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劣势 |
5.2.1 桑蚕产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 |
5.2.2 管理部门混乱,科技推广机构弱势 |
5.2.3 蚕农自身条件的约束 |
5.2.4 生产模式落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 |
5.3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机遇 |
5.3.1 国家政策扶持 |
5.3.2 土地流转资源较多 |
5.4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威胁 |
5.4.1 科技人才引进困难 |
5.4.2 国际桑蚕市场的冲击 |
5.5 构建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SWOT矩阵 |
6.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
6.1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
6.1.1 从供给侧推进产业化改革 |
6.1.2 加强桑蚕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建设 |
6.1.3 参考日本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
6.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6.2.1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深化产业链结构 |
6.2.2 发展科技创新,建立优质茧丝培育基地 |
6.2.3 完善建立合作社组织,深化桑蚕体制改革 |
6.2.4 继续做大做强具有河池市特色的桑蚕产业品牌 |
6.2.5 政府要持续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苹果产业化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甘肃东部某苹果产业发展大县J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简要述评 |
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J县苹果产业中的政府职能现状 |
一、苹果产业化发展现状 |
(一)苹果产业发展的自然环境 |
(二)苹果生产状况 |
(三)苹果质量及其所呈现的价格优势 |
(四)苹果销售状况 |
二、苹果产业化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表现 |
(一)把苹果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
(二)促进苹果产销共同发展 |
(三)推进苹果产业科技创新 |
(四)完善苹果产业化服务保障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在发展苹果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地方政府在发展苹果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对苹果种植的引导不足 |
(二)政府对农药、化肥、“假苹果”的市场监管不够 |
(三)政府对苹果产销的公共服务欠缺 |
(四)政府对苹果产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防治不够 |
二、地方政府在发展苹果产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政府对发展苹果产业的职能定位模糊 |
(二)政府没有设置针对苹果产业发展的专门市场监管部门 |
(三)政府对苹果产业发展重管理轻服务 |
(四)政府对苹果产业发展的环保意识淡薄 |
第三章 J县苹果产业化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对策建议 |
一、地方政府应明确在苹果产业发展中的定位 |
(一)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
(二)政府要有统筹全局的意识 |
二、地方政府应成立一个针对苹果产业发展的市场监管部门 |
三、地方政府对苹果产销和发展的公共服务供给要精准 |
(一)建立苹果产销服务体系 |
(二)培训充实苹果产业服务人员 |
(三)强化推广苹果产业服务技术 |
四、地方政府对苹果产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责任要明确 |
(一)确立生态发展理念 |
(二)推进绿色农业建设 |
(三)严惩污染环境行为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与相关研究的讨论 |
三、本论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产业化 |
2.1.2 地方政府 |
2.1.3 地方政府职能 |
2.2 农业产业化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具体内容 |
2.2.1 界定农业产业化中地方政府职能涉及的基本环节 |
2.2.2 农业产业化中地方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职能 |
2.2.3 农业产业化中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保障职能 |
2.2.4 农业产业化中地方政府的协调调控职能 |
2.2.5 农业产业化中地方政府提供科技服务的职能 |
2.2.6 农业产业化中地方政府提供其他相关服务的职能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2.3.3 政府职能理论 |
第3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职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
3.1 地方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所做的工作 |
3.1.1 地方政府落实中央财政补贴和农业税收优惠政策 |
3.1.2 地方政府建成"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
3.1.3 地方政府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下乡活动 |
3.1.4 地方政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
3.1.5 地方政府提供农业基础设施 |
3.2 地方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农业产业化进程 |
3.2.2 地方政府在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政策上制定不到位 |
3.2.3 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 |
3.2.4 地方政府联系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缺失 |
3.2.5 地方政府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功能有所欠缺 |
3.3 地方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认识存在偏差 |
3.3.2 地方政府行政绩效考核机制不合理 |
3.3.3 地方政府服务职能转换不彻底 |
3.3.4 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清 |
3.3.5 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
第4章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强化地方政府职能的对策 |
4.1 地方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定位 |
4.1.1 转变传统认知观念并强化市场意识 |
4.1.2 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 |
4.1.3 科学设置地方政府农业职能部门 |
4.2 地方政府完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宏观政策指导职能 |
4.2.1 地方政府加快出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
4.2.2 地方政府规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土地流转制度环境 |
4.2.3 地方政府要抓住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契机 |
4.3 加强地方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支持保障职能建设 |
4.3.1 地方政府要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投入机制 |
4.3.2 地方政府要健全农业信贷制度 |
4.4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协调调控职能 |
4.4.1 构建促进农业中介组织发展的平台 |
4.4.2 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地方龙头企业 |
4.5 健全地方政府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服务职能 |
4.5.1 地方政府要建立农民继续教育机制 |
4.5.2 优化地方政府领导班子中的农业人才结构 |
4.5.3 地方政府要培育互联网水平高的新农人 |
4.5.4 加大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以甘肃清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农业产业化及政府职能基础理论 |
一、农业产业化理论及内涵 |
二、政府职能的角色分析 |
三、欠发达地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必要性 |
四、欠发达地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
五、欠发达地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应发挥的职能 |
第二章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一、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
二、政府行为不规范 |
三、政府制定的农业产业化政策不完善 |
四、政府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
第三章 清水县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分析 |
一、清水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现状 |
二、清水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
三、清水县农业产业化中政府职能现状 |
第四章 国外政府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及启示 |
一、国外政府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的经验 |
二、国外政府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的启示 |
第五章 清水县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应发挥的作用及对策建议 |
一、重塑政府角色,强化市场意识 |
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
三、拓宽发展渠道,促进各环节畅通发展 |
四、推进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
五、加强支撑体系建设,全方位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广西农业产业化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结论和可能的创新 |
1.5.1 研究结论 |
1.5.2 本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与电子商务 |
2.1 农业产业化 |
2.1.1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概念 |
2.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
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
2.2 电子商务 |
2.2.1 电子商务的概念 |
2.2.2 农业电子商务 |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
2.3.1 电子商务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
2.3.2 农业产业化对电子商务提出新的要求 |
2.4 广西农业产业化中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分析 |
2.4.1 实现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
2.4.2 突破农业生产销售时空限制的需要 |
2.4.3 实现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的需要 |
2.4.4 创新交易方式,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需要 |
第三章 广西农业产业化应用电子商务现状分析 |
3.1 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
3.1.1 相关政策不断推进完善 |
3.1.2 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组织逐步壮大,带动能力显着 |
3.1.3 组织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带动发展更加灵活 |
3.2 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基础 |
3.2.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 |
3.2.2 农业网站 |
3.2.3 农业信息采集、发布系统 |
3.2.4 农业信息传播媒体 |
3.3 广西农业产业化中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
3.3.1 企业数据与统计指标说明 |
3.3.2 龙头企业门户网站的建设与利用情况 |
3.3.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情况 |
3.4 小结 |
第四章 广西农业产业化应用电子商务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资金投入不足 |
4.1.2 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数量少,电子商务网站功能不健全 |
4.1.3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效率低,资源利用不足 |
4.1.4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阻碍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各级政府步调不一致,农业信息化观念意识不强 |
4.2.2 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开展 |
4.2.3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
4.3 小结 |
第五章 加快推进广西农业产业化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
5.1 国外电子商务在农业产业化中发展的经验 |
5.1.1 发达国家的典型案例 |
5.1.2 国外先进经验对广西农业产业化中发展电子商务的启示 |
5.2 推进广西农业产业化中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思路 |
5.3 广西农业产业化中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措施 |
5.3.1 强化政府引导职能,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
5.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网络畅通 |
5.3.3 加强网站建设,积极推进涉农企业参与电子商务 |
5.3.4 加强信息交流合作,促进协调发展 |
5.3.5 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科研项目 |
(9)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原由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城乡一体化的研究 |
(二) 农业产业化的研究 |
(三) 城乡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发展研究 |
(四) 研究述评 |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四、本文的基本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
(一) 本文的基本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
(二)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乡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
一、城乡一体化的由来与发展 |
(一) 城乡一体化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
(二)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与内涵 |
(三)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
二、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相关理论 |
(一) 农业产业化的产生 |
(二)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支点 |
(三)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相关理论 |
(四)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
三、城乡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发展 |
(一) 城乡一体化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 |
(二)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 |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确立的基本原则 |
(一) 优势利用原则 |
(二) 组织培育原则 |
(三) 嫁接利用原则 |
(四) 循序渐进原则 |
二、农业产业化基本组织形式 |
(一) 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概况 |
(二)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 |
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 |
(一) 龙头企业带动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
(二) 专业市场带动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
(三) 中介组织带动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及其组织形式发展的国际借鉴 |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及其组织形式发展概况 |
(一) 法国 |
(二) 美国 |
(三) 日本 |
二、国外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展的比较分析 |
(一) 农业组织发展特征的比较 |
(二) 农业组织发展路径的比较 |
(三) 农业组织形式和功能的比较 |
(四) 农业组织体系的比较 |
三、国外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展的基本经验 |
(一)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组织形式 |
(二) 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组织形式良好运行 |
(三) 农民与市场联结的组织形式宜多样化 |
(四)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中的中心环节 |
(五) 政府扶持是组织形式发展的重要条件 |
(六) 深化合作社发展,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
第四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多维分析 |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实证分析 |
(一) 广东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模式 |
(二) 广东省惠东县四季鲜荔枝专业合作社带动型 |
(三) 惠州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带动型 |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比较分析 |
(一) 比较的理论基础 |
(二)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效率高低的影响因素 |
(三)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比较分析 |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困境分析 |
(一) 市场体制机制不健全 |
(二) 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
(三) 组织治理机制不完善 |
(四) 产业组织发展不平衡 |
(五) 组织发展资金不畅通 |
第五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发展路径 |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展与创新的原则 |
(一) 城乡一体化要以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为载体 |
(二) 选择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应遵循的原则 |
(三)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创新的原则 |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发展路径 |
(一) 完善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城乡产业互动 |
(二)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城乡统一市场 |
(三) 强化合作组织中介建设,发展联结城乡的纽带 |
(四) 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
(五) 拓宽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融资渠道,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
结论 |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推动着农业现代化进程 |
二、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
三、城乡一体化改革推动着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创新和完善 |
四、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为未来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基本条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10)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法律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
1.3.1 基本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3.4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难点 |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的基础理论 |
2.1 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特征 |
2.2 农业产业化市场规制的法学基础理论 |
2.2.1 保护公平竞争理论 |
2.2.2 政府干预理论 |
2.2.3 生存权与发展权理论 |
2.2.4 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 |
2.3 农业产业化市场规制的经济学基础理论 |
2.3.1 制度创新理论 |
2.3.2 产业经济理论 |
2.3.3 交易费用理论 |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的实证考查——以湖北省为例 |
3.1 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的概况 |
3.2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市场的现状考察 |
3.2.1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
3.2.2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的调查样本剖析 |
3.3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全国性立法和地方性农业产业化相关立法不足 |
3.3.2 农业产业化中政府的经济职能履行存在偏差 |
3.3.3 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组织程度不高 |
3.3.4 尚未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
第四章 国外农业产业化市场法律规制的借鉴 |
4.1 国外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经验介绍及总结 |
4.1.1 美国全方位的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 |
4.1.2 日本以农协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主体规制 |
4.1.3 欧盟多头管理的农业产业化主体规制 |
4.1.4 泰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 |
4.2 国外农业产业化市场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4.2.1 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规制 |
4.2.2 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带动作用 |
4.2.3 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协调作用 |
第五章 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的模式选择 |
5.1 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法律制度基本理念 |
5.1.1 和谐发展理念 |
5.1.2 农民权益保护理念 |
5.1.3 产业适度集中与垄断规制理念 |
5.1.4 农业产业安全理念 |
5.2 农业产业化多元规制模式的构建 |
5.2.1 规制主体:适当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服务型政府 |
5.2.2 核心构件: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的企业 |
5.2.3 关键构件:发挥协调作用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
5.2.4 基础构件: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农户 |
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法律制度的完善 |
6.1 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6.1.1 国家规制适度原则 |
6.1.2 规制法定原则 |
6.1.3 倾斜性保护原则 |
6.1.3 社会责任原则 |
6.2 农业产业化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完善 |
6.2.1 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6.2.2 完善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
6.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
6.4 农业产业化政策性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
6.4.1 完善农业产业化政策性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6.4.2 农业产业化政策性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
6.5 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 |
第七章 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法律制度运行的保障机制 |
7.2 农业产业化市场规制法律制度运行的保障机制概述 |
7.2.1 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的利益冲突 |
7.2.2 农业产业化市场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 |
7.3 选择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
7.3.1 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 |
7.3.2 市场联动型:专业市场+农户 |
7.3.3 合作社协调型:合作社+公司+农户 |
7.3.4 优势产业带动型:优势产业+农户 |
7.4 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长效机制 |
7.5 构筑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 |
7.6 强化农业产业化企业社会责任 |
7.7 健全农业产业化纠纷解决机制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样卷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与活动 |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
附录4 研究生期间的社会工作及奖励 |
致谢 |
四、政府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Y县为例[D]. 周瑞.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2]眉山市农业产业化税收支持研究[D]. 张亚东.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3]新中国(1949-2019)农业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D]. 李曦.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4]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D]. 罗敏赡. 广西大学, 2019(01)
- [5]苹果产业化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甘肃东部某苹果产业发展大县J县为例[D]. 李雪瓶.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6]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职能研究[D]. 牛雪梅.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9)
- [7]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以甘肃清水为例[D]. 汪在骏.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7)
- [8]广西农业产业化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及对策研究[D]. 马存. 广西大学, 2013(03)
- [9]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研究[D]. 张春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5)
- [10]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规制法律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熊瑛.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