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省电力公司将2003年定为农电管理年(论文文献综述)
郭森[1](2016)在《电力普遍服务的社会福利测度及其供给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是各行各业的生产资料,又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其为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能源。作为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网络型公共产业,电力工业具有普遍服务的性质。当前,我国电力普遍服务已基本实现“户户通电”初级阶段,现已进入“保障基本电力需求”发展阶段。为提升电力普遍服务水平,近两年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加快贫困地区能源开发建设推进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关于“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措施,这将有利于我国解决能源贫困、实现能源基本服务均等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战略目标。受文化背景、收入水平、健康状况以及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电力普遍服务公共政策给受助对象所带来的福利感应程度存在差异性,而这一个体福利感应水平是国家实施有效的电力普遍服务政策,提升电力普遍服务水平的重要参考。与此同时,在当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日趋成熟及供电成本逐渐下降,输配电价独立核定、售电侧市场放开等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普遍服务供给环境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供给方式、补偿机制等。基于此,本文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视角对电力普遍服务的社会福利及供给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福利感应的显着性影响因素。针对电力普遍服务个体福利感应的特点,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构建了电力普遍服务个体福利感应显着性影响因素识别模型,在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基础上,根据实地问卷调查结果,识别出了影响电力普遍服务个体福利感应的显着性因素。(2)研究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福利感应的显着性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并度量个体主、客观福利感应值。分析了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和电能消费对个体福利感应的影响机理,运用模糊系统理论中的三角模糊数方法量化了受助个体的福利感应等级,并基于主、客观显着性影响因素,运用Shapely值方法度量了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客观福利感应和主观福利感应。(3)构建电力普遍服务个体福利感应函数。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方法,引入了福利函数构建过程中的非效用信息,从而突破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限制。从需求侧视角,引入“功能”(用电量)和“能力”(电力消费恩格尔系数)指标,运用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构建了电力普遍服务个体客观福利感应函数;引入“功能”(用电量)和“能力”(健康状况、教育程度)指标,运用蚁狮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构建了电力普遍服务个体主观福利感应函数。(4)构建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函数。借鉴功利主义和纳什社会福利函数构建思想,从需求侧视角提出了基于社会福利泛函的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函数构建方法,运用前景理论通过计算个体福利感应前景价值,分别得到了个体客观、主观福利感应函数的期望权重,从而推导出了电力普遍服务社会客观福利函数和社会主观福利函数,通过纵向加总得到了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函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社会福利达到极大值时所对应的用电量,即目标电量。(5)研究电力普遍服务供给机制。从供给侧视角分析了电网延伸供电方式和新能源微电网供电方式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的内涵和基本原理,构建了基于LCOE(平准化供电成本)的电力普遍服务供给方式优选模型,基于动态委托代理模型和实物期权理论设计了电力普遍服务成本补偿激励机制,并对电力普遍服务供给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综合运用上述研究方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平均停电次数、每月电费和家用电器使用时间是影响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福利感应的显着性因素;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家用电器使用时间对个体福利感应具有正影响,而平均停电次数和每月电费对个体福利感应具有负影响。(2)构建了大营镇、罗免彝族苗族乡、赤鹫乡和永定镇等四个地区的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客观福利感应函数和受助个体主观福利感应函数,在此基础上了构建了电力普遍服务社会客观福利函数和社会主观福利函数;最终构建了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函数,并求出了电力普遍服务的目标电量为每月每户123.6kWh。(3)在所有电力普遍服务供给方式中,光伏独立发电微电网系统的LCOE是0.658元/kWh,为所有供给方式中最低;电网延伸方式的LCOE是1.078元/kWh,为所有供给方式中最高;风电和生物质独立发电微电网系统的LCOE分别是0.704元/kWh和0.885元/kWh;采用光伏独立发电微电网形式提供电力普遍服务是最经济的,对配电线路长度和用电负荷的敏感性分析结果也表明,采用光伏独立发电微电网系统提供电力普遍服务始终是最经济的。本文基于需求侧视角构建的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函数,实现了对既定区域内群体的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的度量,突破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限制,解决了社会福利函数构建的福利经济学难点问题,同时也能够为电力普遍服务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提出的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函数构建思路及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的社会福利函数构建之中。在当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迅速发展,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本文构建的电力普遍服务供给方式优选模型和成本补偿激励机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在未来研究中,还需从收入补偿、电力普遍服务基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可为电力普遍服务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对促进我国电力普遍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基本服务均等化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吴鸣[2](2012)在《基于数据包络法的我国农电企业效率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电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两改一同价”(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极大地促进了农电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电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要求更加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电网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如何建立符合实际的我农电企业效率评价体系,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科学地分析农电企业效率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提高农电经营效率,使其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对我国典型省份农电管理现状进行了总结,我国农电管理正经历着由松散粗放向集约精益的转变,正逐渐走向标准化管理的道路,但是各个省市以及同省内各个县市的发展状况不同,管理情况非常复杂,影响了工作效率。随后通过相关性分析建立了我国农电企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得到输入变量为主变容量、线路长度、综合线损、职工人数,输出变量为客户数和售电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农电企业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某地区24家供电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进行了综合效率分析、超效率分析、敏感性分析、投影分析、Malmquist指数分析。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现阶段农电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提升农电企业管理水平提供决策支持。
袁光旭[3](2010)在《云南农电新型组织架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农电是云南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云南省农电体制改革的完成,全省“一张网,全覆盖”的格局基本形成,加快建立科学合理、运作规范、管控有力的农电一体化管理体系成为云南农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设计新型组织架构成为公司需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司组织架构设计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影响组织架构设计的各种因素、设计内容和流程,介绍了国内外农电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在深入分析云南农电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公司采用集团直线型组织架构的设计依据,据此对云南农电的组织架构做了全面的设计。论文在分析公司组织架构有效性评价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架构有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及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并探讨新型组织架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包括公司组织构架的调整策略。本文研究对于云南农电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能为公司的组织架构调整、重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洪明[4](2004)在《江西农电开展安全效益年活动促扭亏》文中认为本报讯:记者李洪明报道:记者从6月5日召开的江西省电力公司农电工作会议上获悉,该省电力公司针对县供电企业在实行城乡用电同价后出现普遍亏损的情况,把今年确定为“农电安全效益年”,将全省农电工作的重点从体制改革、农网改造?
张俊,毛雅芳,李新国[5](2004)在《走向新境界》文中研究表明
梁文潮[6](2004)在《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引入市场机制,将整个电力生产经营的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环节纳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之中,通过构建竞争性电力市场,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区域电力市场是我国电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我国,电力市场化研究的重点一直在厂网分离、电力企业重组、竞价上网等问题上,对区域电力市场的研究十分不足。区域电力市场是省市电网之间电量交易的场所,主要由区域电网内,跨省市电网购、售电者、区域电网直接调度电厂等构成。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其重要的目的是打破现已明显存在的省市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易壁垒,同时,在更大区域电网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以及区域电力市场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和具有的职能,涉及到现有区域电网的结构和各级电网公司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我国能源战略地位的日益突显,优化配置能源的要求日益迫切,在区域电网的层次上构建电力市场,将促进全国电网的联网,实现更大范围的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研究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构建及运营方式,对于加快我国电力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电力的生产输送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工业生产的独特特点。电能不能大量储存,电力的产、供、销、用过程必须同时实现;电力网作为统一不可分割的系统,在整个电力生产经营环节需要保持电网的稳定安全可靠。所以,电力工业如何进行市场化改革,如何构建电力市场的问题,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工业,具有十分独特特点和复杂的过程,有许多具体的问题世界各国至今都还在研究与解决之中,电力市场的研究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电力市场的本质是竞争,通过竞争实现整个电力工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在电力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发电商、电网公司、用户将成为公平交易的平等市场成员,电力及其服务成为商品。这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传统观念,如由于电力、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同时瞬间完成,电力工业必须垄断经营无法引入竞争;电力是公用事业,其产品不具备商品特性等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现有的电力工业体制及变革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本文以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网络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企业经营管理理论、成本理论等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重点运用市场竞争理论与价格理论,系统的研究了我国区域电力市场框架和运营的理论与方式,通过分析比较国外电力市场化进程,借鉴国外电力市场构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电力工业运营实际,系统研究了我国区域电力市场构建的环境条件、目标、发展阶段,框架结构和运营的理论与方式,全面阐述了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基本理论、层次结构、运作方式、电价体系和电力市场监管制度。通过对我国主要区域电网市场化运营实例分析,论证了我国区域电网在发电、输电、供电、售电各环节的市场竞争模式及运作方式。全文共分七部分。 (l)阐述了区域电力市场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理论依据,对国内外电力市场化研究状况、研究重点进行了评价。对我国电力市场目标、基本原则,各层次电力市场进行分析论证,阐述了我国电力市场的现行结构与变化趋势。 (2)在论述电力市场目标模式和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电力的发电、输电、售电运行的基本环节,分析研究了电力市场运营的三种基本模式的特点及其竞争程度。 (3)论述了区域电力市场的框架结构,阐述了区域电力市场的层次,论证了区域电力市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应模式和交易方式。 (4)对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阶段目标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区域电力市场发展的各个阶段交易模式及其变化趋势。 (5)讨论了区域电力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在电力市场运行的基本程式,对区域电力市场运行的实质问题进行了阐述。 (6)讨论了我国现行电价及电价形成方式的变化趋势,以及区域电力市场的各类电价,阐述了区域电力市场的电价体系构成。 (7)重点论述了区域电力市场监管的基本目标,要求与监管机构的职责,分析了我国区域电力市场上各种类型市场的监管内容与监管要求,阐述了区域电力市场监管重点。 本文从构建我国完善的电力市场角度出发,认为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建立,初期可以在省市电力网的基础上进行电力市场初期的运行,并逐步过渡与发展成为以省市电力市场为基础交易层次,区域电网内外同步进行电力交易为最高层次,最终形成为由两个电力交易层次构成的区域电力市场。省市电力市场,是我国电力交易市场的基本层次,完成以省市电网为单位的电力交易、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及基本的电力运行控制:区域电力市场的电力交易最高层次,由各区域电力市场的电力网络之间形成紧密地联系,负责北电南送、西电东送和国际电力网之间的联网,在跨区电网之间进行大范围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以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文认为电力市场的构建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现阶段,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应由区域电力交易市场与省市电力交易市场两层构成,其交易方式应相互衔接,区别的采用不同交易模式,有利于促进区域电力市场
白起翔[7](2003)在《转变经营理念 努力提高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文中指出近年来我省的用电增长一直都处于比较落后位置,在较低的水平徘徊。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问一问,想一想:是不是我们的营销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电力紧张时期的状态,没有紧跟市场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江西省电力公司将2003年定为农电管理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电力公司将2003年定为农电管理年(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普遍服务的社会福利测度及其供给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能源贫困与电力普遍服务研究现状 |
1.2.2 社会福利影响因素及其测度研究现状 |
1.2.3 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研究现状 |
1.2.4 电力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电力普遍服务相关基础理论 |
2.1 电力普遍服务公共政策属性分析 |
2.1.1 公共政策的内涵及核心理论 |
2.1.2 电力普遍服务的内涵及属性 |
2.1.3 现阶段我国电力普遍服务实施标准:保障基本电力需求 |
2.2 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度量 |
2.2.1 社会福利的内涵 |
2.2.2 社会福利度量的方法 |
2.2.3 电力普遍服务的社会福利度量 |
2.3 电力普遍服务补偿机制 |
2.3.1 电力普遍服务补偿的必要性 |
2.3.2 电力普遍服务的补偿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福利感应显着性影响因素识别 |
3.1 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福利感应分析 |
3.2 Ordered Probit模型基本原理及变量选择 |
3.2.1 Ordered Probit模型 |
3.2.2 变量选择 |
3.2.3 数据来源 |
3.3 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福利感应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
3.3.1 问卷调查信度检验 |
3.3.2 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
3.3.3 显着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福利感应影响机理及主客观福利的度量 |
4.1 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福利感应影响机理分析 |
4.1.1 教育程度 |
4.1.2 健康状况 |
4.1.3 经济收入 |
4.1.4 电能消费 |
4.2 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福利感应等级的模糊测度 |
4.2.1 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福利感应等级 |
4.2.2 福利感应等级的模糊化处理 |
4.3 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主客观福利感应的度量 |
4.3.1 受助个体主客观福利感应内涵 |
4.3.2 Shapely值方法基本原理 |
4.3.3 受助个体客观福利感应和主观福利感应的量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福利感应函数的构建 |
5.1 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福利感应函数构建原理 |
5.1.1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改进: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方法 |
5.1.2 基于“可行能力”方法的受助个体福利感应函数构建原理 |
5.2 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客观福利感应函数构建 |
5.2.1 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基本原理 |
5.2.2 受助个体客观福利感应函数的构建 |
5.3 电力普遍服务受助个体主观福利感应函数构建 |
5.3.1 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基本原理 |
5.3.2 受助个体主观福利感应函数的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函数构建及目标电量的确定 |
6.1 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函数构建原理 |
6.2 基于前景理论的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函数模型构建 |
6.3 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函数构建 |
6.3.1 电力普遍服务社会客观福利函数构建 |
6.3.2 电力普遍服务社会主观福利函数构建 |
6.3.3 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函数构建 |
6.4 基于电力普遍服务社会福利函数的目标电量确定 |
6.4.1 电力普遍服务目标电量的内涵 |
6.4.2 电力普遍服务目标电量的确定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电力普遍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
7.1 电力普遍服务供给方式分析 |
7.1.1 电网延伸方式供电 |
7.1.2 新能源微电网方式供电 |
7.2 电力普遍服务供给方式优选模型 |
7.2.1 LCOE基本原理 |
7.2.2 电网延伸方式LCOE计算模型 |
7.2.3 新能源微电网方式LCOE计算模型 |
7.3 电力普遍服务成本补偿激励机制设计 |
7.3.1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利益主体成本补偿契约基本模型 |
7.3.2 电力普遍服务成本补偿最优激励契约设计 |
7.3.3 电力普遍服务成本补偿最优激励契约性质分析 |
7.4 电力普遍服务供给机制实证分析 |
7.4.1 电网延伸方式供电的LCOE计算 |
7.4.2 新能源微电网方式供电的LCOE计算 |
7.4.3 电力普遍服务供给方式的优选 |
7.4.4 电力普遍服务供给方式的敏感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获奖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数据包络法的我国农电企业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典型省份农电管理现状 |
2.1 我国各省农电管理现状 |
2.1.1 安徽省农电管理现状 |
2.1.2 河北省农电管理现状 |
2.1.3 河南省农电管理现状 |
2.1.4 山东省农电管理现状 |
2.1.5 辽宁省农电管理现状 |
2.2 我国农电管理经验总结与改进方向 |
2.2.1 农电管理一体化 |
2.2.2 农电管理精益化 |
2.2.3 农电队伍职业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DEA理论方法与模型 |
3.1 DEA理论介绍 |
3.1.1 C~2R模型 |
3.1.2 BC~2模型 |
3.2 超效率分析模型 |
3.3 投影分析模型 |
3.4 Malmquist指数分析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农电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建立 |
4.1 总体评价流程 |
4.2 我国农电企业效率指标选取原则 |
4.3 我国农电企业效率指标体系 |
4.3.1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3.2 评价指标选择 |
4.4 我国农电企业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企业概况 |
5.2 效率分析 |
5.2.1 综合效率分析 |
5.2.2 超效率分析 |
5.3 敏感性分析 |
5.4 投影分析 |
5.5 Malmquist指数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云南农电新型组织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企业组织架构的理论与设计概述 |
2.1 企业组织架构理论 |
2.1.1 组织体系理论 |
2.1.2 企业组织结构分类 |
2.1.3 组织结构中的集权与分权的比较 |
2.1.4 流程再造的理论 |
2.2 组织架构设计的要求与原则 |
2.2.1 组织架构设计的要求 |
2.2.2 组织架构设计的原则 |
2.2.3 组织架构设计的内容与流程 |
2.2.4 组织架构设计的流程 |
3 国内外农电管理体制及组织架构介绍 |
3.1 我国农电概述 |
3.2 美国农电管理体制及组织架构 |
3.3 美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3.4 省内外农电管理体制及组织架构简介 |
3.4.1 云南农电管理体制及组织架构 |
3.4.2 福建农电管理体制及组织架构 |
3.4.3 江西农电体制管理及组织架构 |
3.4.4 吉林农电管理体制及组织架构 |
3.4.5 湖北农电管理体制及组织架构 |
3.5 省外经验对云南农电的启示 |
4 云南农电现行管理体制及组织架构 |
4.1 云南农电概述 |
4.2 云南农电组织架构情况 |
4.2.1 当前的组织架构情况 |
4.2.2 历次的组织架构变革情况 |
4.3 云南农电当前的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 |
4.3.1 省公司层面存在的问题 |
4.3.2 市公司层面存在的问题 |
4.3.3 县级公司层面存在的问题 |
5 云南农电新型组织架构方案构建 |
5.1 云南农电外部环境分析 |
5.2 云南农电内部环境分析 |
5.3 云南农电SWOT分析 |
5.4 云南农电战略发展目标 |
5.5 云南农电新型组织架构设计 |
5.5.1 设计依据 |
5.5.2 集团直线型组织架构 |
5.5.3 部门职责界定与职务设置 |
5.5.4 运营流程设计 |
5.5.5 潜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
5.5.6 现行架构与新架构的比较 |
6 云南农电新型组织架构有效性评价与动态调整 |
6.1 组织架构有效性评价体系 |
6.1.1 评价指标体系 |
6.1.2 评价方法 |
6.1.3 组织架构有效性评价 |
6.2 组织架构的动态调整 |
6.2.1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的可选途径 |
6.2.2 基于有效性评价的公司组织架构的调整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走向新境界(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整合,理顺关系 |
二、完善制度,创新管理 |
1. 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基础工作管理 |
2. 强化责任,夯实基础,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
3. 全面规范,整体推进,大力加强经营管理 |
三、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
1. 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
2. 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员工工作技能 |
3. 搞好优质服务,树形象创效益 |
(6)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本选题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电力市场概述 |
2.1 电力市场的概念 |
2.1.1 电力市场的内涵 |
2.1.2 电力市场的总体目标 |
2.2 电力市场的基本构成 |
2.2.1 国家级电力市场 |
2.2.2 区域电力市场 |
2.2.3 省(市)电力市场 |
2.2.4 我国电力市场结构比较与变化趋势 |
2.3 电力市场的基本原则 |
2.3.1 发电商之间公平竞争原则 |
2.3.2 用户间公平原则 |
2.3.3 电力市场的信息公开与对称原则 |
2.3.4 电力市场交易双方自由选择的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市场运营的基本模式 |
3.1 电力市场各阶段运营模式 |
3.2 构建电力市场运营模式的基本原则 |
3.3 发电侧竞争的电力市场模式 |
3.4 输电网开放多个购电者竞争模式 |
3.5 一般电力用户销售环节竞争的电力市场模式 |
3.6 三种电力市场运营模式比较 |
3.6.1 发电侧竞争的电力市场模式特点 |
3.6.2 输电网开放多个购电者竞争模式特点 |
3.6.3 一般电力用户销售环节竞争的电力市场模式特点 |
3.6.4 三种模式特点比较分析结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构建条件与交易方式 |
4.1 构建区域电力市场的有利条件 |
4.1.1 电力体制的改革为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4.1.2 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是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要 |
4.1.3 国外电力市场经验为构建区域电力市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
4.2 构建区域电力市场的障碍及存在的问题 |
4.2.1 政企难分影响电力市场建立与发展进程 |
4.2.2 发电、输电、配电管理的改革进程缓慢 |
4.2.3 电力市场成长发育缓慢 |
4.2.4 电价管理不合理 |
4.2.5 国家政策和法规不能适应电力市场建设需要 |
4.2.6 三峡电站的运行将给部分区域电力市场带来新的矛盾与影响 |
4.3 构建区域电力市场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
4.4 区域电力市场框架及构建原则 |
4.4.1 区域电力市场的框架 |
4.4.2 区域电力市场建立的原则 |
4.5 区域电力市场交易方式 |
4.5.1 省(市)电力市场交易方式 |
4.5.2 区域电力市场交易方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发展目标及模式选择 |
5.1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 |
5.1.1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近期和中期发展目标 |
5.1.2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远期目标 |
5.1.3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内容 |
5.2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市场主体及主要职能 |
5.2.1 区域电网公司的职责 |
5.2.2 发电商 |
5.2.3 购售电商 |
5.2.4 区域电网的直供大用户 |
5.3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交易模式选择 |
5.3.1 区域电力市场单一层次交易模式 |
5.3.2 区域电力市场两个层次交易模式 |
5.3.3 区域电力市场混合交易模式 |
5.4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之间电力交易模式实证分析 |
5.4.1 华中电网与华东电网电力交易现状分析 |
5.4.2 华中电网与区域外的电力交换情况 |
5.4.3 华中地区与外区电力的联网 |
5.4.4 华中区域电力市场与其他区域电网电力交易模式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运行 |
6.1 区域电力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
6.1.1 发电商 |
6.1.2 购售电商 |
6.1.3 电力直供大用户 |
6.1.4 电力市场运行管理机构 |
6.2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侧的市场运行 |
6.3 区域电力市场中的区域及网损的确定 |
6.4 数据申报 |
6.5 区域电力市场信息发布 |
6.6 现货电力交易市场运行 |
6.7 实时电力市场运行 |
6.8 期货市场运行 |
6.9 区域电力市场暂停 |
6.10 区域电力市场辅助服务 |
6.11 区域电力市场结算 |
6.12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定价 |
7.1 电价的定价体系及其变化趋势 |
7.1.1 电价的定价体系与电力管理体制的关系 |
7.1.2 电力由国家直接管理与控制的不利后果 |
7.1.3 电价定价体系的变化趋势 |
7.2 电力市场的基本定价方式 |
7.2.1 政府定价方式 |
7.2.2 合同定价方式 |
7.2.3 电力市场竞争形成电价方式 |
7.3 电力市场电价制定的方法 |
7.3.1 会计成本定价与边际成本定价的内涵及区别 |
7.3.2 其他国家电价定价方法简析 |
7.3.3 区域电力市场的会计成本定价与边际成本定价的方法 |
7.4 区域电力市场电价 |
7.4.1 区域电力市场的电价种类 |
7.4.2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上网电价 |
7.4.3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输电价格 |
7.4.4 电力期货交易电价 |
7.4.5 可靠性电价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监管 |
8.1 区域电力市场监管机构 |
8.1.1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
8.1.2 国家电力监管机构设置的主要目的 |
8.1.3 国家电力监管机构的职能 |
8.2 区域电力市场监管体系的设置 |
8.2.1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监管组织 |
8.2.2 电力市场监管体系结构 |
8.2.3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监管的重点 |
8.3 对区域电力市场交易中心的监管 |
8.3.1 年度合同交易市场的监管 |
8.3.2 日前电力交易市场的监管 |
8.3.3 辅助服务市场的监管 |
8.3.4 电力市场的实时市场监管 |
8.4 对发电公司的监管 |
8.4.1 年度合同交易市场的监管 |
8.4.2 月度合同交易市场的监管 |
8.4.3 日前电力市场的监管 |
8.4.4 辅助服务市场的监管 |
8.4.5 实时市场的监管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章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四、江西省电力公司将2003年定为农电管理年(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普遍服务的社会福利测度及其供给机制研究[D]. 郭森.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12)
- [2]基于数据包络法的我国农电企业效率评价研究[D]. 吴鸣.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3)
- [3]云南农电新型组织架构研究[D]. 袁光旭. 云南大学, 2010(03)
- [4]江西农电开展安全效益年活动促扭亏[N]. 李洪明. 中国电力报, 2004
- [5]走向新境界[J]. 张俊,毛雅芳,李新国. 农电管理, 2004(06)
- [6]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研究[D]. 梁文潮.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1)
- [7]转变经营理念 努力提高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J]. 白起翔. 湖北电业,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