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龚蛟腾,朱潇娜,易凌[1](2022)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隐忧与出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经过百年发展,拥有了完整的层次体系、重点的区位布局、丰富的教学资源、完善的支撑机制等,但同时存在层次格局发展失衡、内容体系含混杂糅、价值认同有所欠缺、培养成效不尽如人意等隐忧。面对新时代社会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应当厚植发展根基、厘清核心内容、明确社会定位、彰显独到价值,找准面向未来的发展出路。表2。参考文献58。
孙红蕾,王锰,郑建明[2](2021)在《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守正与创新——基于“新时代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语料的扎根分析》文中提出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历经百年发展,在新时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然而目前对于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守正与创新内涵、影响因素的关注较少。文章运用扎根理论,以"新时代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的会议转录文本为语料基础,诠释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守正与创新内涵,分析新时代影响图书馆学教育守正与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而构建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以期为图书馆学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张琪[3](2021)在《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趋势是一个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随着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与信息和数据紧密相关的图书馆学呈现出数据化的新动向,数据科学、数据挖掘、数据素养和数字人文等主题成为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数据时代推进了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探索、发现、掌握和适应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趋势将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是图书馆人的任务与担当。本文采用文献调查的方法,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我国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态,得出图书馆实践、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学教育是当前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热点研究领域;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开展量表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趋势的基本情况,再针对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问题开展访谈,得出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调查结果:首先,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趋势明确,具体表现为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集中在五个方面,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呈现六个梯度;其次,图书馆实践与图书馆学研究数据化显着,主要表现在图书馆数据化服务需求加强,图书馆学研究的量化分析增多;最后,图书馆学教育的数据化程度提高,具体表现在数据化融入教学方式与内容和数据化的就业要求提升。本研究根据前期开展的调查总结出四个方面的原因:国家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战略引领;图书馆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的需要;图书馆学与数据科学的交叉融合;图书馆学教育对象的数据化需求。本研究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图书馆学数据化的策略。在图书馆实践方面,建议图书馆积极参与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加强馆员数据化服务的能力,提升图书馆数据化精准服务;在图书馆学研究方面,建议研究者树立数据化思维,坚守学科本质,促进图书馆学与数据科学的高质量交叉综合;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建议人才培养要面向结果,适应职业发展,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为图书馆培育专业的数据化人才。
肖希明,沈玲,李舒琼[4](2021)在《黄宗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黄宗忠先生从事图书馆学教育36年,经历了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若干重要的发展阶段。黄宗忠的图书馆学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从国家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高度认识图书馆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创新学科体系是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创新学术体系是图书馆学教育内容改革的核心,图书馆学教育要采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图书馆学教育既要国际化又要本土化。黄宗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启示包括:从事图书馆学教育要不忘初心,信念坚贞;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要把教学与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袁祖笑[5](2020)在《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图书馆学正规教育自文华大学图书科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近代社会风云激荡、波澜起伏的历史背景下,晚清我国引入了西方图书馆学思想,民国初创办了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学者们利用西学将以朴学为代表的传统学术学科化,梁启超认为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内容上包括广义的校雠学。近代我国图书馆学虽近学日本远学欧美,建设中国自己的图书馆学仍是文化教育所必需。第一代图书馆学人以校雠学为本土化的路径将其引入到图书馆学教学实践中,由此校雠学成为图书馆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于图书馆学逐渐发展为文献学课程。本文所讲的文献学课程是指基于图书馆学高等教育开设以古文献学或古文献学命名或等同的以及相关的课程的统称,包括古典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中国图书馆学对文献学知识的传承即是现实需要;又为图书馆学找到了古代源头形成文化认同;直至改革开放前,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教育中一直是核心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随着新一轮现代化进程逐渐由核心下降为一种选修课程,遭遇了现代性困境,其原因为:适应就业的需要、核心知识的转变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课程体系调整失衡。因此,本文梳理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对图书馆学本科、研究生阶段涉及文献学课程和研究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较为全面而深刻反映图书馆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微观历史、宏观趋向与现状;深入探讨重塑基于图书馆学的文献学课程的学科人文价值、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再调整及加强引导,从而为基于图书馆学的文献学课程突破困境提供有效的途径,推进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教育中的变革实践,提高其在图书馆学内部的竞争力。
肖希明,吴庆梅[6](2019)在《彭斐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彭斐章先生作为我国着名的图书馆学教育家,他的图书馆学教育思想来源于文华图专时期所受的教育、留苏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国内图书馆学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搜集和研读彭斐章先生在各历史时期,特别是1978年以后的着作、论文,以及学界对先生的访谈和研究先生的文献,总结提炼先生的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彭斐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可概括为他的图书馆学教育地位观、学科建设观、人才观、质量观、知行观、师德观。先生的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实践性,丰富了图书馆学教育理论,为决策层制定图书馆学教育政策提供了依据,推动了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陶俊,杨九龙[7](2019)在《声望关联、文献工作演进与图书馆学教育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意义]近年来全球教育界加快了"去图书馆化"的步伐,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机理不仅对于理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危机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如何推进图书馆学教育改革更是意义重大。[方法/过程]基于社会学的声望理论构建大学声望关联模型和图书馆声望传导模型,借此揭示图书馆文献工作的变化与图书馆学教育及信息管理学科群的关联逻辑。[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因图书馆名称及其核心业务的持续简单化而形成的较低社会声望会从根本上限制图书馆学教育的吸引力提升并制约其内涵改革的实施,而且还会进一步拖累信息管理学科群的教育声望进而损害整体竞争力。本研究为理解图书馆学办学低效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视角,同时为理性评估图书馆学教育得失和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浩[8](2014)在《传承与突破: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30年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术论着数量增长很快,研究水平有所提高,应用创新等增多,但从总体上看,图书馆学研究质量的提高与论着数量的快速增长并不同步。面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学研究质量的提高和学术创新更为迫切和必要。为了解决图书馆学学术创新,尤其是重大创新较少的问题,必须夯实学科基础,明晰学术规范。然而,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研究和践行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原因何在?应采取哪些对策?这些问题还没有被系统研究过。有鉴于此,本文特对这些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学术规范是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学术规范是与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相随而行的,图书馆学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存在着自身的学术规范,它是图书馆学学术秩序得以健康维持的基本法则。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作为图书馆学界的基本理念和共同认同,蕴涵于图书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基石。目前学界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论证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总体而言,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内容大体包括学术道德层面、学术运作层面、学术法规层面,体现在科研的价值取向、内容和技术标准、法律界限等焦点问题上,涵盖学术研究活动的各主要环节,包括研究基本规范、研究程序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成果撰写规范、引文规范、署名规范、学术评价规范与学术批评规范等内容。本文的研究按照逻辑次序展开,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调查法等来研究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相关命题,主要立足解决以下关键难点问题:着重在理论上探讨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基本概念、核心要素和相关命题,论述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综合分析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理论框架。在实践上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言。从总体上依次论述了本文研究的问题、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指出当前研究的空白和薄弱之处,同时提出了本文采用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本章主要分析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基本概念,并阐述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涉及到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学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的关系。第三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现状问卷与访谈调查分析。本章结合前面的理论论述内容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开展了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图书馆学期刊论文撰写规范文本调查分析。本章抽样调查了国内外部分图书馆学学术期刊登载的研究型论文的撰写规范情况,主要查看论文的文摘、关键词、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是否规范,并对国内外期刊论文的规范情况做了对比分析。第五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成就、失范表现及其原因分析。本章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所取得的进展、失范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深入分析了其原因。第六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内容阐释。本章重点阐述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研究规范、研究程序规范、写作规范、引文规范、成果发表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等。第七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实施对策与建议。本章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建设的原则,总结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实现的具体途径和具体对策,以期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践行和学术创新提供借鉴。第八章,结论和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学术创新之处,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内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有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学术环境、提升研究水平和效率、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培养学术新人的规范意识、扩大国际学术同行交流。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有机体,涉及到研究主体的基本价值观、研究形式的技术规范、研究内容的实质规范,具体说来,包括了学科基本概念和术语规范、学术原理命题规范、学科方法规范、职业伦理规范等。本文的研究是对这些规范内容的提炼总结,通过分析这些规范的理论研究视域和建设策略,来达到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深入认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深远地影响着学术交流、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应当言之有物,论证有据,令学术同行共享各自的研究经验,启迪新的学术思想火花,所有这些均取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程度。学术积累对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学术规范要求这种学术积累必须来自于各种大大小小的创新,避免无意义的重复研究。学术规范并不是限制学术研究中的创新,恰好相反,而是合理调整学术创新的途径,明确研究中的创新宗旨,促进真正的学术创新。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只是一个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图书馆学研究的创新,规范与创新,两者相得益彰。提倡学术规范,并不是扼杀创新,而是为创新树立一个公认的行为准则,避免创新走弯路。进行创新的同时,也是对现有学术规范的一种检验,如果实践证明现有的学术规范会阻碍创新,那么就应当修正那些不合理的学术规范。总之,学术规范和创新两者不可偏废,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推动着彼此的良性发展。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问题——创新——确立规范——新问题——再创新——再规范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此循环反复,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相关研究才能从低级走向高级,逐步完善。调查发现,目前相当多的研究人员对图书馆学的研究步骤、写作要领、引文选择、学术批评和评价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法规等认知有限,有的甚至一无所知,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知识的研究与传播。国外有关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的研究水平高于国内,尤其是在各种规范文本的研制与编写方面,也有必要广泛涉猎和借鉴国外有关成果,以期不断改进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发现,图书馆学学术规范至少包括8大规范。这些规范既有与其他学科共有的通用性规范,亦有其个性化规范。不论是通用还是个性规范都对图书馆学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图书馆学学术共同体必须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与传播,加强对研究人员,尤其是青年学者、研究生等的学术训练和研究伦理教育,回归学术研究的本质,不搞无意义的重复研究和平庸研究,更不能搞虚假研究,确实促进图书馆学知识增量,不断提高图书馆学学科成熟度。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较系统地研究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规范与创新的关系;较完整地提出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较详细地摸清了图书馆学研究遵守学术规范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确立与完善,学术创新的实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其所处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反映出一定地域、时间和空间里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学术的发展与繁荣,从而有助于在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认知上更加接近其真理。
付天松[9](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毕强[10](2011)在《悖论的价值:关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思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中职业化教育与非图书馆从业去向、专门化人才培养与复合型人才需求、西学东渐的出身与中国特色的诉求、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矛盾悖论的思辨,剖析长期困扰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矛盾根源,澄清对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教育的认识。
二、关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隐忧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成就 |
1.1 形成了专业教育的完整体系 |
1.2 实现了专业教育的重点布局 |
1.3 积聚了专业教育的教学资源 |
1.4 完善了专业教育的支撑机制 |
2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隐忧 |
2.1 专业教育的层次格局发展失衡 |
2.2 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含混杂糅 |
2.3 专业教育的价值认同有所欠缺 |
2.4 专业教育的培养成效不尽如人意 |
3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出路 |
3.1 厚植发展根基 |
3.2 厘清核心内容 |
3.3 明确社会定位 |
3.4 彰显独到价值 |
4 结语 |
(2)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守正与创新——基于“新时代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语料的扎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 |
2 研究设计 |
3 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守正与创新的内涵 |
3.1 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守正的内涵 |
3.2 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创新的内涵 |
3.3 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守正与创新关系 |
4 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守正与创新的影响因素 |
4.1 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守正与创新的内部影响因素 |
4.1.1 主体因素 |
4.1.2 定位因素 |
4.1.3 内容因素 |
4.1.4 内部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 |
4.2 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守正与创新的外部影响因素 |
4.2.1 需求因素 |
4.2.2 环境因素 |
4.2.3 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 |
5 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 |
6 结语 |
(3)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相关概念 |
1.2.2 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性 |
第二章 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调查过程 |
2.1 调查准备 |
2.1.1 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
2.1.2 文献数量与研究热点 |
2.1.3 主要调查领域的分析 |
2.2 调查实施 |
2.2.1 调查方法 |
2.2.2 调查内容 |
2.2.3 调查过程 |
2.3 调查分析 |
2.3.1 总加量表数据分析 |
2.3.2 累积量表数据分析 |
2.3.3 访谈资料分析 |
2.4 调查小结 |
第三章 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调查结论 |
3.1 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趋势明确 |
3.1.1 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集中在五个方面 |
3.1.2 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呈现六个梯度 |
3.2 图书馆实践与图书馆学研究的数据化趋势显着 |
3.2.1 用户的图书馆数据化服务需求增强 |
3.2.2 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数据化分析方法增多 |
3.3 图书馆学教育的数据化程度提高 |
3.3.1 教学方式与内容的数据化转型 |
3.3.2 数据化的就业要求提升 |
第四章 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成因分析 |
4.1 国家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战略的引领 |
4.2 图书馆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的需要 |
4.2.1 图书馆数字化馆藏资源激增 |
4.2.2 图书馆用户数据化服务的需求 |
4.3 图书馆学与数据科学的交叉融合 |
4.3.1 数据科学促进研究者的数据素养提升 |
4.3.2 数据科学丰富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 |
4.4 图书馆学人才培养的数据化需求 |
4.4.1 数据泛在的环境影响 |
4.4.2 就业要求的数据化拓展 |
第五章 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对策 |
5.1 图书馆实践:推进数据共享,实现精准服务 |
5.1.1 图书馆积极参与构建数据共享平台 |
5.1.2 加强馆员数据化精准服务的能力 |
5.2 图书馆学研究:树立数据思维,坚持守正创新 |
5.2.1 坚守图书馆学的学科本质 |
5.2.2 促进与数据科学的高质量交叉综合 |
5.3 图书馆学教育:以结果为导向,加强数据素养教育 |
5.3.1 创新面向结果的专业知识教育 |
5.3.2 为图书馆输送数据型人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黄宗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黄宗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实践来源 |
1.1 初立杏坛经风雨:1958-1965 |
1.2 困难之中贵坚持:1966-1976 |
1.3 于变局中开新局:1977-1994 |
2 黄宗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内容体系 |
2.1 图书馆学教育关系到国家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
2.2 创新学科体系是信息时代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
2.3 创新学术体系是图书馆学教育内容改革的核心 |
2.4 图书馆学教育要采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
2.5 图书馆学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2.6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图书馆学教育质量的保证 |
2.7 图书馆学教育既要国际化又要本土化 |
3 黄宗忠图书馆学教育实践与思想的当代启示 |
3.1 从事图书馆学教育要不忘初心,信念坚贞 |
3.2 图书馆学教育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
3.3 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 |
(5)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价值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图书馆学史视域下的古代图书馆学研究 |
1.2.2 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 |
1.2.3 我国图书馆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 |
1.2.4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现代性困境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学课程与图书馆学的历史渊源 |
2.1 文献学课程与图书馆学及其发展 |
2.1.1 文献学与文献学课程 |
2.1.2 图书馆学与文献学课程 |
2.2 文献学课程与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渊源 |
2.2.1 古代文献整理工作 |
2.2.2 近代校雠学与图书馆学的交融 |
2.3 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视域下的发展史 |
2.3.1 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中的地位演变 |
2.3.2 文献学课程在图书馆学教育中内容的演变 |
3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现状 |
3.1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的总体情况 |
3.1.1 图书馆学本科开设的文献学课程 |
3.1.2 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开设的文献学方向及课程 |
3.2 图书馆学文献学方向博硕学位论文的分析 |
3.3 图书馆学界对文献学课程的反思与呼吁 |
4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现代性困境的原因 |
4.1 图书馆学教育适应就业的工具理性 |
4.2 学科核心知识与学科人文教育的转变 |
4.2.1 接轨西方近现代图书馆学与本土化探索 |
4.2.2 深受苏联模式及其目录学教育的影响 |
4.2.3 学科归属的调整与信息学情报学的融入 |
4.3 文献学课程的特性与课程体系调整失衡 |
5 图书馆学视域下文献学课程发展对策 |
5.1 重视文献学课程的学科人文价值与建构其共识 |
5.1.1 重视文献学课程的学科人文价值 |
5.1.2 建构文献学课程是学科古典教育的共识 |
5.2 培养目标与方案的再调整并加强引导 |
5.2.1 本科培养目标的再调整并加强升学就业引导 |
5.2.2 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与研究方向并引导实践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学术论文 |
致谢 |
(6)彭斐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彭斐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
1.1 文华图专时期所受的教育 |
1.2 留苏时期所受的教育 |
1.3 国内图书馆学教育实践活动 |
2 彭斐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内容体系 |
2.1 图书馆学教育地位观 |
2.2 学科建设观 |
2.2.1 博士学位授予权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
2.2.2 科学准确的学科定位是指引学科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 |
2.3 人才观 |
2.3.1 不同层次的人才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
2.3.2 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
2.3.3 设立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是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
2.4 质量观 |
2.4.1 质量是图书馆学教育的生命线 |
2.4.2 师资是提高图书馆学教育质量的关键 |
2.4.3 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图书馆学教育质量的核心 |
2.4.4 要以科研促教学 |
2.5 知行观 |
2.6 师德观 |
3 彭斐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与贡献 |
3.1 彭斐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 |
3.2 彭斐章先生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贡献 |
(1) 丰富了图书馆学教育理论 |
(2) 为决策层制定图书馆学教育政策提供了依据 |
(3) 推动了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
(7)声望关联、文献工作演进与图书馆学教育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述评 |
1.1 图书馆学办学定位与教育困境的争鸣 |
1.2 声望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影响研究进展 |
2 理论基础 |
3 图书馆文献组织与检索工作的演进 |
3.1 图书馆学的专业地位 |
3.2 文献组织的演进 |
3.3 信息检索的演进 |
4 讨论与启示 |
4.1 图书馆声望传导机制与声望拖累效应 |
4.2 图书馆名称及其定位制约专业内涵改革 |
4.3 图书馆学教育变革的形式与内涵 |
5 结论 |
(8)传承与突破: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问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分析 |
2.2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界定 |
2.3 图书馆学学术创新的界定 |
2.4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的关系 |
2.5 主要理论概述 |
第三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现状问卷与访谈调查分析 |
3.1 问卷调查 |
3.1.1 调查过程 |
3.1.2 调查分析 |
3.2 专家访谈 |
3.2.1 访谈过程 |
3.2.2 访谈分析 |
第四章 图书馆学期刊论文撰写规范文本调查分析 |
4.1 调查过程 |
4.2 调查分析 |
第五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成就、失范表现及原因分析 |
5.1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建设的成就 |
5.2 图书馆学学术失范表现 |
5.3 图书馆学学术失范原因分析 |
5.3.1 外部原因 |
5.3.2 内部原因 |
第六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内容阐释 |
6.1 图书馆学基本规范 |
6.2 图书馆学研究程序规范 |
6.3 图书馆学写作规范 |
6.4 图书馆学引文规范 |
6.5 图书馆学成果发表规范 |
6.6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规范 |
6.7 图书馆学学术评价规范 |
6.8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规范 |
第七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实施对策与建议 |
7.1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的保障原则 |
7.2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建设的主要途径 |
7.2.1 培养学术道德修养 |
7.2.2 改革学术管理体制 |
7.2.3 借助社会公众力量 |
7.3 图书馆学学术创新的主要途径 |
7.3.1 塑造合理的创新思维 |
7.3.2 提炼科学的创新技法 |
7.3.3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
7.3.4 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
7.3.5 把握社会的确切需求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文创新之处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9)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1 沈祖荣的论着 |
2.1.2 胡庆生的论着 |
2.1.3 刘国钧的论着 |
2.1.4 洪有丰的论着 |
2.1.5 戴志骞的论着 |
2.1.6 袁同礼的论着 |
2.1.7 李小缘的论着 |
2.1.8 杜定友的论着 |
2.1.9 杨昭惁的论着 |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2.1 桂质柏的论着 |
2.2.2 裘开明的论着 |
2.2.3 马宗荣的论着 |
2.2.4 查修的论着 |
2.2.5 皮高品的论着 |
2.2.6 周连宽的论着 |
2.2.7 吕绍虞的论着 |
2.2.8 张遵俭的论着 |
2.2.9 严文郁的论着 |
2.2.10 毛坤的论着 |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3.1 彭斐章的论着 |
2.3.2 佟曾功的论着 |
2.3.3 鲍振西的论着 |
2.3.4 赵世良的论着 |
2.3.5 郑莉莉的论着 |
2.3.6 赵琦的论着 |
2.3.7 孙云畴的论着 |
2.3.8 陈誉的论着 |
2.3.9 周文骏的论着 |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
2.3.16 倪波的论着 |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
2.3.21 杜克的论着 |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
2.3.29 左恭的论着 |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
本章小结 |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本章小结 |
4 总结 |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悖论的价值:关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思辨(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学教育中悖论的缘起 |
2 图书馆学教育中悖论的思辨 |
2.1 悖论之一:图书馆职业化教育与非图书馆从业去向 |
2.2 悖论之二:专门化人才培养与复合型人才需求 |
2.3 悖论之三:西学东渐的出身与中国特色的诉求 |
2.4 悖论之四: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 |
3 结 语 |
四、关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隐忧与出路[J]. 龚蛟腾,朱潇娜,易凌.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2(01)
- [2]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守正与创新——基于“新时代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语料的扎根分析[J]. 孙红蕾,王锰,郑建明. 图书与情报, 2021(04)
- [3]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趋势研究[D]. 张琪. 河北大学, 2021(02)
- [4]黄宗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J]. 肖希明,沈玲,李舒琼. 图书馆论坛, 2021(08)
- [5]图书馆学视域下的文献学课程研究[D]. 袁祖笑. 郑州大学, 2020(02)
- [6]彭斐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J]. 肖希明,吴庆梅. 图书情报知识, 2019(04)
- [7]声望关联、文献工作演进与图书馆学教育改革[J]. 陶俊,杨九龙. 图书情报工作, 2019(13)
- [8]传承与突破: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研究[D]. 王浩. 南京大学, 2014(05)
- [9]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10]悖论的价值:关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思辨[J]. 毕强. 图书情报工作, 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