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脑梗死诊治现状

外伤后脑梗死诊治现状

一、外伤后脑梗塞的诊治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唐知己[1](2020)在《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去骨瓣减压术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文中认为背景: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率持续增长,是外伤性致死的主要原因。此外因创伤导致的神经功能的损害使得许多患者终身残疾,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患者伤后早期一旦出现颅内显着占位性血肿或脑肿胀导致颅压持续性增高甚至脑疝,I期开颅手术并去骨瓣减压(primary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成为了唯一可能挽救其生命的措施。尽管I期DC挽救了很多患者生命,但术后仍居高不下的致死致残率是目前治疗面临的困境。因此I期DC患者不良预后的早期预防和预测至关重要,目前仍缺乏I期DC预后的早期预测工具。目的:本研究回顾性收集I期DC患者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构建两类早期预测模型:1)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模型;2)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目的在于为TBI患者行I期DC出现不良预后的高危人群提供科学的筛查工具,使得预测模型能简单便捷地直接应用于临床。以期有助于辅助医师和家属做出临床决策,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更加合理的使用医疗资源。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回顾性收集一家医院自2012年到2019年实施I期DC的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结局为术后30天内是否死亡。通过对建模数据集的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因素。采用R语言编写计算机程序,利用独立的预测因素建立多个层次的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的区分能力,校准能力,临床有效性等代表模型性能的指标进行多维度评价,并进一步构建预测列线图。再使用R语言调用内部验证数据集对各预测列线图的区分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有效性进行内部验证,观察预测模型是否具有可重复性。收集另一家医院2016年到2019年实施I期DC的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外部验证数据集,使用R语言调用外部验证数据集对各预测列线图的区分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有效性进行外部验证,观察预测模型是否具有可移植性。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观察结局延长至术后6个月,我们定义术后6个月内GOS评分1-2分为不良预后,通过对建模数据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因素。同样我们利用R语言编程构建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对比评价以及内、外部验证。最终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开发网页模拟预测计算器。结果:(一)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建模数据集患者DC术后30天死亡率为30.8%。瞳孔(P=0.011),硬膜下血肿(P=0.026)、环池状态(P=0.003)、术前缺氧(P=0.005)、术中低血压(P=0.003)、APTT(P=0.005)、ISS(P=0.019)是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死亡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我们将这些预测因素进行分类组合,利用R语言设计了三种模型,结果发现临床特征结合影像特征、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的联合预测能力最强,C统计量为0.926(95%CI,0.889-0.953),并且其具有较高的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我们根据临床应用时可能面临的不同情况,基于这三种模型构建了三个预测列线图,通过R语言调用内、外部数据,进行预测列线图的内、外部验证,发现这些模型均具备良好的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二)TBI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建模数据集患者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率为45.6%。我们发现年龄(P=0.001)、GCS(P<0.001)、失血量(P=0.045)、环池状态(P<0.001)、术中低血压(P=0.001)、APTT(P=0.012)是TBI患者行I期DC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我们利用R语言编程,基于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指标构建了三个预测模型,构建了预测列线图,经内、外部验证,这些模型均具备良好的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结论:我们基于术后30天死亡以及6个月总体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了早期预测模型,模型的内、外部验证结果优良。预测模型以列线图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可操作化展示。我们还发布了网页预测工具,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简单易操作,易于推广。我们创建的I期DC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工具,可以有助于引导医师,协助患者家属做出临床决策,能更加合理的应用医疗资源,也可作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参考。

王蔚[2](2016)在《脑出血急性期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及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临床观察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脑出血急性期应用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对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对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临床疗效,从而制定符合临床实际、规范化且行之有效、易于推广应用的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治疗方案,以期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纳入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包括稳定生命体征、控制血压、血糖、营养神经、改善脑代谢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针对急性期不同阶段分别给予中药汤剂辨证施治,中成药、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评分、NIHSS评分、Rankin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讲行检测,并于治疗前、治疗后7d及14天对患者颅内血肿的变化情况以及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凝血等进行检测,从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情况,分析并评价两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组(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评分、NIHSS评分、Rankin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颅内血肿体积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疗效、西医临床疗效、颅内血肿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血常规、凝血等指标均未造成不良影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更加有效的使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并改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第二部分:动物实验目的:探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脑出血大鼠脑水肿、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并研究该药脑保护的作用机制,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在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运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取255只雄性、健康的SD大鼠,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各组又根据指标检测的时间不同划分为12h、48h、72h三个亚组,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各药物组于术后分别给予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灌胃,每日量分别为0.3g/kg、0.6g/kg和1.2g/kg,而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则灌胃与药物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3ml/次,给药次数及时间同药物组。各组进行相应干预后,在各规定的时间点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NSS)进行测定,取出脑组织,检测大鼠脑含水量及脑系数,HE染色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行病理学观察,采用伊文思蓝法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电子显微镜观察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Western-blot法检测与脑水肿相关的蛋白AQP-4、MMP-9及TIMP-1的表达,PT-PCR法检测AQP-4、MMP-9及TIMP-1 mRNA表达。结果:1、脑出血模型大鼠在术后12h可见脑组织水肿,48h及72h脑水肿程度逐渐加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逐渐明显,NSS评分随之升高,脑含水量及脑系数也逐渐升高,HE染色见脑组织明显水肿,间质疏松,血肿周围结构紊乱。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在术后12h、48h及72h,大鼠脑水肿情况均较模型组有所改善,神经功能评分较之下降,脑含水量及脑系数也较之下降(P<0.01),HE染色可见脑组织血肿周围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药物组之间比较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2、脑出血模型大鼠在术后12h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即可发现有明显改变,脑组织EB含量明显升高,术后48h时升高最为明显,72h时稍有下降。电镜超微结构显示术后48h,整个血管腔形态不规则,基膜厚薄不均,毛细血管周围水肿明显,组织稀疏,电子密度降低,内皮局部膨出,部分与基膜剥离,血脑屏障结构发生破坏。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在术后12h、48h及72h,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较模型组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脑组织EB含量较之有所下降,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血管周围水肿程度较为轻微,血脑屏障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3、脑出血模型大鼠在术后12h、48h及72h脑组织中AQP-4、MMP-9、TIMP-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均有明显上升,其中,AQP-4蛋白及基因表达呈进行性升高,在72h时升高最为明显,MMP-9、TIMP-1蛋白及基因表达也有明显升高,在48h时上升明显并达到高峰,在72h时略有下降。而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在术后12h、48h及72h时大鼠脑组织AQP-4、MMP-9蛋白及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TIMP-1蛋白及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不同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1、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够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所减轻,并降低脑出血大鼠脑含水量及脑系数,从而使脑组织水肿程度得到明显改善。2、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够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使脑组织EB含量有所减轻,保护血脑屏障的组织结构避免血脑屏障受到破坏,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水肿程度。3、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够明显降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AQP-4、MMP-9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同时升高TIMP-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善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4、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上述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以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

宋一璇,姚青松,祝家镇[3](2004)在《外伤性脑梗死17例观察》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态学特点 ,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在 81例重型脑外伤标本中 ,选出 17例伴脑梗死脑行肉眼、光镜观察。结果 (1)全部外伤性脑梗死病变均为出血性 ,切面呈楔形、类楔状或不规则形 ,分别位于枕回 (8例 )、枕部楔叶回 (3例 )、基底核及其周围 (3例 )、扣带回 (2例 )及枕颞外侧回 (1例 )等部位。镜下表现为淤血、水肿及围管性出血 ,病变从皮、髓质交界区开始 ,逐渐累及全皮层及蛛网膜下腔 ,出血灶融合成片 ,尚见血栓形成、神经组织和血管坏死。 (2 )脑肿胀 ,全部均有脑疝形成 ,其中 8例见大脑后动脉被压在钩回与大脑脚之间 ,动脉受挤压变扁。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系外伤后引起脑水肿、脑疝形成并压迫血管 ,引起局部 (静脉 )淤血、出血及 (动脉 )流入血量减少 ,导致组织坏死

刘炜,王伟刚[4](2001)在《外伤后脑梗塞的诊治近况》文中指出 外伤后所致的缺血性脑梗塞,是近年来才被临床认识的少见疾病,是指颅脑外伤后出现迟发的偏瘫及言语障碍等症状及体征,或出现外伤无法解释的神经损害的表现。随着CT、MRI临床应用的普及,有关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归纳有关文献就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等问题概述如下。 1 发病机制 外伤所致的颅内血管直接、间接损害是主要原因。Maxwell和Martin等认为,脑外伤后脑血管即发生痉挛,导致缺血改变,出现脑梗塞。伊东三洋报道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约为10%。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5](1999)在《《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陈鹏典[6](2014)在《电针任督脉和人脐血MSCs移植对脑缺血大鼠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医称为缺血性中风,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病人的70-80%,不单给患者自己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社会与家庭带来沉重的包袱。因此,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损伤和激发受损神经再生成为现阶段探讨的热点。目前,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为脑缺血治疗提供前沿思路,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移植后的MSCs可能通过促转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促进宿主细胞分泌功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及抑制细胞凋亡等来恢复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针刺任督脉经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已有一定的临床基础。前期研究的结果表明,电针任督脉穴位可较长久促进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复制分化为神经元。同时,电针任脉穴位能较明显上调脑内神经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电针督脉穴位能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有利于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MSCs移植和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理可能相似。基于以上研究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假说,跟单纯MSCs移植相比,电针任督脉联合MSCs移植能更好拮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本课题以人脐血MSCs移植联合针刺为切入点,从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通过提取培养人脐血MSCs和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深入研究电针任督脉经穴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1、目的:通过成功提取、培养并鉴定人脐血MSCs并将其移植到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观察脑缺血大鼠人脐血MSCs移植后移植部位附近的细胞结构,同时观察其VEGF蛋白的表达和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量情况,以及分别电针任督脉经穴和电针督脉经穴后对细胞结构、VEGF表达、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症状等的作用,以期揭示任督脉电针联合MSCs移植治疗脑梗塞的可能机制,为未来针灸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2、方法:2.1人脐血MSCs的体外培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在产妇以及家属知情情况下,无菌采集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市中医院产科健康育龄产妇分娩胎儿的脐血17份,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s)进行分离后,以1×106个/cm2密度接种在优质胎牛血清(FBS)预包被的T75培养瓶中,后添加含10%FBS、谷氨酰胺、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青霉素/链霉素等的DMEM/F12培养基20m1,将培养瓶置于37℃、饱和湿度、体积分数为5%C02的培养箱中培养,1周后全量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后每3-4天全量换液。等细胞长到约80%-90%时,消化后按照3000个/cm2接种至细胞培养瓶进行传代培养,共传3代。移植前用PBS洗涤细胞3次,0.4%苔盼蓝检测细胞活力,调终浓度至1×105/μl备用。分别取P0和P3代的人脐血MSCs,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细胞的免疫表型CD90、CD73、CD105、CD44、CD29、CD45、CD34、CD19、CD14和HLA-DR的表达。取部分P3代的人脐血MSCs,连续12天进行细胞生长曲线测定。2.2电针任督脉经穴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的干预机制研究SPF级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BS移植组、人脐血MSCs移植组、电针督脉+人脐血MSCs移植组和电针任督脉+人脐血MSCs移植组。每组再分别随机分成7天组、14天组和28天组,每亚组各8只。运用线栓法造成动物右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24小时后,人脐血MSCs移植组和联合电针组都予以大鼠右侧纹状体和皮层下人脐血MSCs移植,PBS移植组于相同部位以等量的PBS注射。联合电针组在人脐血MSCs移植手术24小时后于任脉(承浆、气海、关元)和督脉(大椎、百会、水沟)行电针治疗,采用疏密波刺激(疏波30Hz,密波100Hz),强度6-15V,作用20min,每天1次直到老鼠处死为止。假手术组和PBS移植组在手术24小时后固定在动物固定台上20min,不进行任何治疗。各组大鼠按实验设计时间处死、取脑。运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每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运用HE染色观察各组动物移植部位附近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移植区域附近VEGF阳性细胞进行标记;运用TUNEL法观察移植区域附近脑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利用德国LeiCa DC Software数码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包行图像分析。200倍光镜下行阳性细胞计数,利用SPSS15.0软件行统计分析,对比各组间差异。3、结果:3.1本实验共分离培养17份脐血,成功培养出人脐血MSCs4份,成功率高达到23.5%。当MNCs加入培养基及生长因子进行培养后,显微镜下观察约3-7天即可见少量形态各异的贴壁细胞,培养瓶内含有大量悬浮的粒细胞。当贴壁细胞增殖到一定量时进行全量换液,此后约换液2-5次细胞融合度可达到80%以上,可见成纤维细胞样克隆形成和形态相对均一的梭形细胞,呈漩涡状生长或放射状生长。传代后细胞显着加快其生长速度,于接种后第4-5天其生长趋势最为明显,数目显着增加。第5、6天,细胞铺满培养瓶底,连接成片状。整个原代培养需时约为15-30天,此后每传1代约需4-5天。流式鉴定结果显示,P0和P3代细胞均表达CD90、CD73、CD105、CD44和CD29,不表达造血系细胞表面标记CD45、CD34、CD19或CD14,对组织相容性免疫表型的分析显示人脐血MSCs不表达HLA-DR抗原。3.2与假手术组大鼠对比,其余组动物经成功造模后,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不能彻底伸展左前肢、向左侧转圈、向左侧倾倒、不能自行行走且意识程度降低等。PBS移植组、人脐血MSCs移植组、督脉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组和任督脉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其mNS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趋势。7天时评分最高,14天时明显减少(P<0.01),28天时其mNSS评分最低,较14天相比差异显着(P<0.01)。再灌注7天和14天,人脐血MSCs移植组的mNSS评分低于PBS移植组(P<0.05),而督脉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组和任督脉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组的mNSS评分分别低于人脐血MSCs移植组(P<0.01),而7天、14天和28天的督脉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组的mNSS评分与同时相的任督脉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3缺血再灌注后,缺血灶边缘区可出现明显的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等变化,表明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是可行的。与单纯人脐血MSCs移植比较,电针任督脉经穴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或电针督脉经穴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3.4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灶边缘区VEGF可出现应激性上调,但是该上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时限性,随着血流再灌时段的延长,VEGF的阳性表达出现下落趋势,再灌7天,其表达最强,阳性细胞最多,再灌14天表达减弱,数目减少,至再灌28天时阳性细胞数目最少。跟单纯人脐血MSCs移植比较,电针任督脉经穴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或电针督脉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至少能在再灌注14天后上调VEGF蛋白的表达,且联合任督脉电针比联合督脉电针在上调VEGF蛋白表达方面效果更佳。3.5TUNEL结果显示,脑缺血后,缺血灶边缘区可出现TUNEL阳性细胞,随着血流再灌时段的延长,其阳性表达出现下落趋势,再灌7天,其表达最高,阳性细胞最多,再灌14天阳性表达减弱,数目减少,至再灌注28天阳性细胞数目最少。跟单纯人脐血MSCs移植比较,电针任督脉经穴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或电针督脉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至少能在再灌注7天后下降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量,且联合任督脉电针比联合督脉电针在下降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量方面效果更佳。4、结论人脐血中确实存在MSCs且高度表达MSCs表面特异性抗原标记。跟单纯人脐血MSCs移植比较,电针任督脉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或电针督脉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能够更好上调缺血灶边缘区VEGF蛋白的表达,下降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量,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并明显改善其局部病理结构,从而更好促进脑缺血后的神经保护和损伤修复。

伍全安[7](2010)在《外伤性脑梗死56例诊治体会》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寻求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住院的外伤性脑梗死56例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外伤性脑梗死56例中,小面积梗死(<3cm)25例(44.64%),中面积梗死(3~5cm)18例(32.14%),大面积梗死(5cm以上)13例(23.21%)。手术治疗20例,颅骨牵引颈部制动6例,保守治疗30例。结果良好38例(41.45%),中残12例(21.42%),重残2例(3.57%),植物生存1例(1.79%),死亡3例(5.36%)。结论认真观察脑外伤病人的病情,及时复查脑CT,早期发现外伤性脑梗死并早期恰当治疗,明显改善预后。

张国威[8](2008)在《针刺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脑损伤及脑水肿拮抗作用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刺对脑出血急性期脑损伤及脑水肿拮抗作用的机理。本课题通过观察“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对急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及脑组织中GDNF、MMP-9、AQP-4和VEGF表达的影响来揭示对脑损伤及脑水肿拮抗作用的相关机理,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方法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0只(其中160只大鼠用于光镜、电镜、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测定,另160只大鼠只用于检测脑水含量),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每组100只大鼠;每组再随机分为6h、1d、2d、3d、7d五个亚组,每个亚组20只大鼠;制备脑出血模型;另设20只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针刺组大鼠针刺患侧“百会”透“曲鬓”穴。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干-湿重法测定各组大鼠脑水含量;运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GDNF、MMP-9、AQP-4和VEGF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1.光镜下可见模型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坏死、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神经细胞核固缩、空泡化,毛细血管扩张、充血,3天时最严重。针刺组脑组织逐渐修复,水肿程度较轻,炎性细胞减少。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改变不显着。2.电镜下可见模型组神经细胞肿胀,染色质凝聚成块状或核成溶解状,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嵴断裂,粗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突触结构肿胀。针刺组较模型组神经细胞肿胀减轻,线粒体结构破坏较轻,突触结构较清晰。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改变不显着。3.各造模组大鼠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现象。模型组大鼠术后6h出现轻度脑水肿现象;3d脑水肿达高峰;7d仍有轻度脑水肿现象。针刺组较模型组和西药组脑水肿程度减轻,与模型组比较在1d-7d时差异明显(P<0.01);与西药组比较在1d-3d时差异明显(P<0.01)。西药组较模型组脑水肿程度减轻,在1d-3d时差异明显(P<0.01)。4.GDNF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结果:各造模组大鼠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GDNFmRNA阳性表达增多现象。模型组大鼠术后6h即出现较明显的GDNFmRNA阳性细胞表达增多现象;1d时达高峰;2d时呈现下降趋势;7d时接近正常。针刺组GDNF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西药组,在相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d时仍有很高表达。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MMP-9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各造模组大鼠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MMP-9阳性细胞表达增多现象。模型组大鼠术后6h即出现明显的MMP-9表达增加;2d时达高峰;3d时出现缓慢下降;7d时MMP-9表达仍高于空白组。针刺组MMP-9阳性细胞表达低于模型组和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在相同时间点均差异明显(P<0.01);与西药组比较在6h-2d时差异明显(P<0.01)。西药组MMP-9表达在1d-7d时低于模型组(P<0.01)。6.AQP-4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各造模组大鼠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AQP-4阳性表达上升现象。模型组大鼠术后6h即出现AQP-4阳性细胞表达增多;3d时达高峰7d时仍高于空白组。针刺组AQP-4表达低于模型组和西药组,在1d-3d时差异明显(P<0.01)。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2d时稍有差异(P<0.05)。7.VEGF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各造模组大鼠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VEGF阳性表达增多现象。模型组大鼠术后6h即出现大量的VEGF阳性细胞表达并出现第一个高峰;1d、2d出现缓慢下降态势;3d突然增高并达峰值;7d时阳性表达仍高于空白组。在1d-3d时间点,针刺组VEGF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在7d时间点,针刺组VEGF阳性表达反而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在7d时较模型组增多明显(P<0.01)。结论:1.“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在脑出血急性期能明显减轻神经细胞损伤及超微结构的破坏、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降低血肿周围脑组织脑水肿程度,提示对脑组织损伤及脑水肿有拮抗作用。2.该方法可能在脑出血急性期通过促进内源性GDNFmRNA表达、抑制内源性MMP-9和AQP-4表达、早期抑制VEGF的表达并后期促进VEGF的表达、降低脑水含量等途径发挥拮抗脑损伤及脑水肿作用。该方法可能在脑出血急性期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疗效优于茴拉西坦。

郑新安,孙玉英[9](2008)在《外伤性脑梗死56例诊治体会》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寻求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住院的外伤性脑梗死56例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外伤性脑梗死56例中,小面积梗死(小于3cm)25例(44.64%),中面积梗死(35cm)18例(32.14%),大面积梗死(5cm以上)13例(23.21%)。手术治疗20例,颅骨牵引颈部制动6例,保守治疗30例。治疗:良好38例(41.45%),中残12例(21.42%),重残2例(3.57%),植物生存1例(1.79%),死亡3例(5.36%)。结论认真观察脑外伤病人的病情,及时复查脑CT,早期发现外伤性脑梗死并早期恰当治疗,明显改善预后。

楼黎明[10](2006)在《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对实验性脑缺血缺氧及内毒素休克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安宫牛黄丸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由牛黄、犀角、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等11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的功效,主治热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疗效显着,后遗症相对较轻,是临床上治疗高热惊厥、脑卒中的要药。但由于组方中的麝香来源全靠猎麝取香,麝资源不足,药源严重匮乏,价格昂贵,严重影响安宫牛黄丸的临床应用,而人工麝香具有与天然麝香相似的功能主治与使用范围,用人工麝香替代天然麝香的安宫牛黄丸不但可以供应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也是对野麝资源的有效保护,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中医现代化的体现。 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现代病理生理学研究认为,脑卒中昏迷的重要病理基础是脑水肿及其后的脑疝,及一系列生化紊乱,如能量代谢、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酶系统功能、氧自由基和神经递质含量与功能等异常。中医认为,中风其本在肝肾亏虚,其标在风、火、痰、瘀、气,它们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临床出现烦躁神昏谵语,此乃为脑血管意外急性期的关键所在。故用安宫牛黄丸以达清心醒脑开窍、保护脑组织、促其苏醒目的。本实验通过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对脑缺血缺氧损伤及内毒素休克等的保护作用的研究,为以人工麝香替代天然麝香的安宫牛黄丸临床使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实验结果如下: 1.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实验采用三氯化铁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T),观察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对模型大鼠脑梗塞范围、神经症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脑中动脉栓塞后,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出现脑梗塞、肢体偏瘫无力等神经症状,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333mg/kg、167mg/kg、84mg/kg组(分别相当于人临床用量的12倍,6倍,3倍)和含天然麝香的安宫牛黄丸167mg/kg、84mg/kg组均可减小模型大鼠脑梗塞范围,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333mg/kg、167mg/kg组不同程度的改善神经症状,两种安宫牛黄丸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含人工麝香和天然麝香安宫牛黄丸在改善神经症状、减少MCAT模型大鼠脑梗塞面积指标上无显着性差异。 采用线栓法致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观察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对模型大鼠病理组织学及脑含水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安宫牛黄丸均可使模型大鼠变性坏死组织的范围缩小,程度减轻,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元死亡;可以明显减轻模型大鼠的脑水肿症状。含人工麝香和天然麝香安宫牛黄丸减轻模型大鼠的脑含水量的作用无显着差异。 采用线栓法致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侧脑组织LD、LDH、SOD、MDA、GSH、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

二、外伤后脑梗塞的诊治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后脑梗塞的诊治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去骨瓣减压术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采集及定义
        1.3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和统计方法
        1.4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和统计方法
        1.5 死亡风险早期预测列线图(Nomogram)的绘制
        1.6 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内、外部验证和统计方法
        1.7 网页预测计算器的开发
        1.8 研究所用统计学软件
    2 结果
        2.1 行I期DC的TBI患者纳入情况
        2.2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
        2.3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
        2.4 死亡风险早期预测列线图的绘制
        2.5 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内部验证
        2.6 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外部验证
        2.7 网页预测计算器的开发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TBI患者行I期DC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采集及定义
        1.3 TBI患者行I期DC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以及统计方法
        1.4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
        1.5 预测列线图的绘制
        1.6 预测列线图的内、外部验证和统计方法
        1.7 网页预测计算器的开发
        1.8 统计学软件
    2 结果
        2.1 患者纳入情况
        2.2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
        2.3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
        2.4 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列线图的绘制
        2.5 预测列线图的内部验证
        2.6 预测列线图的外部验证
        2.7 网页计算器的开发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的创新之处
综述 影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一作者)
致谢

(2)脑出血急性期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及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引言
    临床观察技术路线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2.1 疾病诊断
        1.2.2.2 证候诊断
        1.2.3 疾病分期诊断
        1.2.4 病情严重程度划分
        1.2.5 纳入标准
        1.2.6 排除标准
        1.2.7 剔除及脱漏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情况
        2.2 急性期病程阶段的划分
        2.3 治疗方法
        2.3.1 对照组
        2.3.2 观察组
        2.4 观察指标
        2.4.1 各组一般情况
        2.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2.4.2.1 中医证候学的观察
        2.4.2.2 卒中相关量表的观察
        2.4.2.3 血肿体积(出血量)的观察
        2.4.3 疗效判定标准
        2.4.3.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2.4.3.2 西医临床疗效评定分级标准
        2.4.3.3 颅内血肿的判定标准
        2.4.4 安全性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3.1.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3.1.2 两组年龄(岁)比较
        3.1.3 两组身高(cm)比较
        3.1.4 两组体重(kg)比较
        3.1.5 两组发病时间(h)比较
        3.1.6 两组出血部位比较
        3.1.7 两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3.1.8 两组中医证候分布比较
        3.1.9 两组合并症比较
        3.2 两组疗效性观察指标比较
        3.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比较
        3.2.2 两组NIHSS量表评分前后比较
        3.2.3 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前后比较
        3.2.4 两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前后比较
        3.2.5 两组血肿体积(cm~3)治疗前后比较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3.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2 两组西医临床疗效评定比较
        3.3.3 两组颅内血肿疗效比较
        3.4 两组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4.1 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情况比较
        3.4.2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检验比较
        3.4.3 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验情况比较
        3.4.4 两组治疗前后大小便检验情况
        3.4.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4.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4 小结
    5 讨论
        5.1 中医对脑出血急性期的认识及诊治思路
        5.2 关于脑出血临床疗效评判指标的选择
        5.3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引言
    动物实验技术路线
    实验一: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脑水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和试剂
        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1.4 动物分组
        1.5 模型制备
        1.6 模型评估
        1.7 给药方法
        1.8 检测指标
        1.8.1 神经行为学功能检测
        1.8.2 脑含水量及脑系数检测
        1.8.3 脑组织HE染色病理组织学检测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2.2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脑含水量的影响
        2.3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脑系数的影响
        2.4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 小结
        4 讨论:脑出血动物模型制备
    实验二: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1.4 动物分组
        1.5 模型制备及评定
        1.6 给药方法
        1.7 检测指标
        1.7.1 血脑屏障通透性检测
        1.7.2 血脑屏障超微结构观察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2.2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影响
        3 小结
        4 讨论:脑出血后脑水肿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关系
    实验三: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AQP-4、MMP-9、TIMP-1蛋白和基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1.4 动物分组
        1.5 模型制备及评定
        1.6 给药方法
        1.7 检测指标
        1.7.1 待检样品制备
        1.7.2 AQP-4、MMP-9、TIMP-1蛋白检测
        1.7.2.1 蛋白提取及检验
        1.7.2.2 Western blot操作步骤
        1.7.3 AQP-4、MMP-9、TIMP-1 mRNA检测
        1.7.3.1 引物设计
        1.7.3.2 RNA的提取
        1.7.3.3 合成cDNA
        1.7.3.4 RT-PCR扩增
        1.7.3.5 RNA电泳及检测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AQP-4、MMP-9和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
        2.1.1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AQP-4蛋白表达的影响
        2.1.2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2.1.3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
        2.2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AQP-4、MMP-9、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
        2.2.1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AQP-4 mRNA表达的影响
        2.2.2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MMP-9 mRNA表达的影响
        2.2.3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
        3 小结
        4 讨论
        4.1 AQP-4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关系
        4.2 MMP-9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关系
        4.3 TIMP-1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文献综述
    1 活血化瘀法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2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
附件2: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
附件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件4: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附件5: Barthel指数(Bl评分)
附件6:安全性监测指标及血肿体积监测信息表
附件7: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外伤性脑梗死17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结果
    1.外伤性脑梗死的病理形态学:
    2.脑肿胀:
    3.骨折与脑挫伤:
    4.脑膜出血:
讨论

(6)电针任督脉和人脐血MSCs移植对脑缺血大鼠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1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病因的认识
        1.3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病机的认识
        1.4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治疗的认识
        1.5 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古籍记录
    2 任、督脉与脑的相关性
    3 针刺任督脉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概况
        3.1 针刺任督脉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
        3.2 针刺任督脉治疗卒中后尿失禁
        3.3 针刺任督脉治疗卒中后抑郁
        3.4 针刺任督脉治疗卒中后失语
        3.5 针刺任督脉对肢体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4 针刺任督脉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研究
        4.1 促进内源性NSCs的增殖与分化
        4.2 对星形胶质细胞的调节
        4.3 上调多种内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
        4.4 抑制细胞凋亡与炎性反应
        4.5 促进血管新生
        4.6 对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
        4.7 拮抗氧自由基损伤
        4.8 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4.9 增加脑血流量
        4.10 改善脑代谢
    5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研究概述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分离、纯化、扩増、培养和基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1.3 结果
        1.4 讨论
    2. 针刺任督脉联合人脐血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1 :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详细摘要

(7)外伤性脑梗死56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象资料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针刺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脑损伤及脑水肿拮抗作用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脑出血的研究
        1.1 中医学对人脑功能的理解
        1.2 中医学对脑出血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脑出血的辨证治疗概况
    2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韵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人脑生理功能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的研究
        2.3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治疗概况
    3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研究进展
        3.1 GDNF的基因及分子结构
        3.2 GDNF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与表达
        3.3 GDNF的受体及信号传递
        3.4 GDNF的神经系统保护作用
        3.5 问题与展望
    4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研究进展
        4.1 MMPs分类和MMP-9的基因及分子结构
        4.2 MMP-9的生物学特性
        4.3 MMP-9的信号传导途径
        4.4 MMP-9的损伤机制
        4.5 问题与展望
    5 水孔蛋白-4(AQP-4)的研究进展
        5.1 AQPs分类和AQP-4的基因及分子结构
        5.2 AQP-4的分布及生理功能
        5.3 AQP-4的调节及其表达的影响因素
        5.4 AQP-4与脑水肿相关性的研究
        5.5 问题与展望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研究进展
        6.1 VEGF家族和VEGF的基因及分子结构
        6.2 VEGF的分布及表达
        6.3 VEGF的生物学特性及信号传导通路
        6.4 VEGF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6.5 问题与展望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光镜观察结果
        2.2 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电镜观察结果
        2.3 各组大鼠脑水含量的测定结果
        2.4 各组大鼠GDNFmRNA表达的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2.5 各组大鼠MMP-9阳性细胞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6 各组大鼠AQP-4阳性细胞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7 各组大鼠VEGF阳性细胞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讨论
    1.头针疗法在脑出血急性期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2.头穴透刺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影响的探讨
    3.头穴透刺对脑出血急性期脑损伤及脑水肿拮抗作用的机理探讨
        3.1 头穴透刺对脑出血大鼠脑水含量影响的探讨
        3.2 头穴透刺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GDNFmRNA表达影响的探讨
        3.3 头穴透刺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MMP-9表达影响的探讨
        3.4 头穴透刺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影响的探讨
        3.5 头穴透刺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VEGF表达影响的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对实验性脑缺血缺氧及内毒素休克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研究
    一模型制作
    二影响因素
    三优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概况
    一理论研究进展
    二实验和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安宫牛黄丸的研究进展
    一安宫牛黄丸历史文献研究
    二安宫牛黄丸药理学研究进展
    三麝香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药理作用
    四安宫牛黄丸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一 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对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MCAT)大鼠的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二 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对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大鼠的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对小鼠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对小鼠内毒素休克的保护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对小鼠戊四氮所致惊厥的保护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四、外伤后脑梗塞的诊治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去骨瓣减压术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D]. 唐知己.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2]脑出血急性期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及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王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3]外伤性脑梗死17例观察[J]. 宋一璇,姚青松,祝家镇.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4(05)
  • [4]外伤后脑梗塞的诊治近况[J]. 刘炜,王伟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1(01)
  • [5]《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J].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 重庆医学, 1999(06)
  • [6]电针任督脉和人脐血MSCs移植对脑缺血大鼠保护研究[D]. 陈鹏典.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外伤性脑梗死56例诊治体会[J]. 伍全安. 中外医疗, 2010(13)
  • [8]针刺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脑损伤及脑水肿拮抗作用的机理研究[D]. 张国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12)
  • [9]外伤性脑梗死56例诊治体会[J]. 郑新安,孙玉英.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 [10]含人工麝香的安宫牛黄丸对实验性脑缺血缺氧及内毒素休克的保护作用[D]. 楼黎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外伤后脑梗死诊治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