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腔恶性黑瘤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郭伟,任国欣,孙沫逸,孔蕴毅,王丽珍,步荣发,冉炜,唐瞻贵,李龙江,孟箭,孙志军,尚伟,吕炯,武和明,张陈平,何悦,马旭辉,宋浩,鞠侯雨,郑家伟,龚忠诚,杨凯,张杰,吴云腾[1](2021)在《中国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头颈黏膜黑色素瘤(HNMM)是一类高度恶性的实体肿瘤,5年生存率长期徘徊在20%左右,其致病因素、驱动基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手段等与皮肤黑色素瘤差异较大。2015年,国内首个头颈黏膜黑色素瘤诊治专家共识建立,经过6年多的推广应用,HNMM临床诊治规范性有了很大提高。随着黏膜黑色素瘤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HNMM的诊治与预后在近些年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头颈部各分支学科的蓬勃发展,口腔、鼻腔鼻窦、眼部等黏膜黑色素瘤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诊治模式,该共识已不能满足当前临床的实际需求。对此,专家组认为头颈部黏膜包含的解剖范围较广,涉及的临床科室较多,不同学科之间黑色素瘤诊疗模式差异明显,临床亟须符合个体化治疗及精准治疗的更加专科化的诊治共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口腔黏膜黑色素瘤(OMM)的远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让共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专家组聚焦OMM,深入讨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经验医学,完成专家共识的制定。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化差异,本共识可作为OMM临床实践的参考。
杨飞轮[2](2020)在《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Mucosa melanoma of head and neck,MMHN)为临床中较为罕见的侵袭性较强的恶性肿瘤,该肿瘤恶性程度、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较高,患者生存率底。本研究收集51例MMHN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特点,探讨其生存预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提高MMHN综合治疗效率和改善MMHN患者生存预后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术后随访的方式,分析51例MMHN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病例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住院手术的MMHN患者,而且术后确诊均经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收集患者的发病情况、诊疗过程,整理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AJCC临床分期、患者术后淋巴转移、术后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方式、术后局部复发和是否发生远处转移等临床资料,随访其生存时间。依据Kaplan-Meier生产分析法进行生存预后分析并绘制生存率曲线图,计算MMHN患者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组间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通过COX检验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影响MMHN患者生存预后、术后局部复发及发生远处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认为相关因素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计纳入MMHN患者51例,包括鼻腔鼻窦黏膜黑色素瘤患者34例,口腔黏膜黑色素瘤患者15例,鼻咽部黏膜黑色素瘤患者1例和喉部黏膜黑色素瘤患者1例;男性及女性患者分别为28例和23例,男:女=1.22:1;发病初诊年龄为28-95岁,在50-70岁为高发年龄,占66.7%(34/51),中位发病年龄为61岁;根据AJCC分期,纳入的51病例包括:Ⅲ期患者26例,IVA期15例,IVB期9例和1例IVC期患者;51例MMHN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组织,其中23例患者术后行放射治疗,术后行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为8例。2019年12月31日为随访截止时间,随访时间36-156个月,51例患者其中位随访时间为69个月。2.截止最后一次术后随访时间51例MMHN患者死亡29例,存活22例,术后生存时间2-140个月,平均生存时间3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6个月;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及制作生存表分析:51例MMHN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 43.1%(22/51)、5 年生存率为 25.5%(10/39)。3.对51例MMHN患者的生存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的生存率与4个因素,即:原发肿瘤AJCC分期、术后局部复发、肿瘤远处转移及术后是否进行有效的靶向治疗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这四种因素纳入COX检验,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术后有效的靶向治疗为有利于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肿瘤AJCC分期高、术后局部复发及发生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4.51例MMHN患者局部复发率为23.5%(12/51),通过Log-rank法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JCC分期、术后放疗、发生远处转移及术后辅助靶向治疗之间的差异与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有一定相关性(P<0.05);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发生远处转移为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5.51例MMHN患者远处转移率为29.4%(15/51),经过Log-rank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JCC分期、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与术后辅助放疗对患者的远处转移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患者肿瘤AJCC分期较高、术后局部复发为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51例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随访患者的3年及5年生存率,探讨影响患者生存预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男性发病稍多于女性,最常见的发病年龄为50-70岁,最多见的病变部位为鼻腔鼻窦黏膜;(2)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较高,所以导致其3年及5年生存率较低;(3)患者原发肿瘤AJCC分期高、术后发生局部复发及发生远处转移是导致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生存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术后靶向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4)术后发生局部复发是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对于局部复发患者,应尽早行全身检查明确是否有远处转移,从而及时进行有针对性治疗。
孙士然[3](2020)在《一、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疗效分析及治疗模式探讨 二、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单中心资料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失败模式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2017年间我院收治的194例初诊无远地转移的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 14例,女性80例,发病中位年龄54岁。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鼻腔103例(53.1%)和口腔61(31.4%),其余部位包括副鼻窦13例(6.7%),其他少见部位包括眼睑8例(4.1%),鼻咽5例(2.6%),口咽3例(1.5%)和下咽1例(0.5%)。根据第七版AJCC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共182例符合分期系统,其中Ⅲ期71例(39%),IVA期99例(54%),IVB期12例(7%)。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初诊时颈部淋巴结阳性率为57.6%,鼻腔副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初诊时淋巴结阳性率为4.3%。治疗方案:接受单纯手术83例,手术联合放疗(术前或术后放疗)96例,单纯放疗15例;接受化疗的87例;接受生物治疗的55例。研究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7个月(5-272个月),5年总生存率(O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无区域复发生存率(RRFS)和无远转生存率(DMFS)分别为41.4%、57.8%、76.5%和46.5%。根据不同的治疗模式,单纯手术,手术联合放疗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2.3%和42.5%(P=0.601),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39.3%和75.6%(P<0.001)。根据第7版AJCC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Ⅲ期、ⅣA期、ⅣB期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2%,32.7%和16.7%(P<0.001)。全组治疗后失败141例(74.6%),远地转移是最主要的失败模式,占所有失败的64.5%,其次是局部失败和区域失败,分别占48.9%和2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部位、T分期、N分期、TNM分期、手术切缘状态和生物治疗有无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肿瘤原发部位、是否联合辅助放疗和手术切缘状态是影响LRFS的预后因素,是否联合术后放疗是影响RRFS的预后因素,肿瘤原发部位、T分期、N分期、TNM分期、手术切缘状态和是否联合化疗是影响DMFS的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位于副鼻窦(P=0.005)、Ⅳ期(P<0.001)和切缘阳性(P=0.038)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原发部位为鼻腔副鼻窦(P=0.005)、切缘阳性(P=0.010)和单纯手术(P<0.001)是影响L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单纯手术(P=0.016)是影响R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Ⅳ期(P<0.001)是影响DM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手术联合放疗可提高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局部控制率,原发灶在副鼻窦、手术切缘阳性和Ⅳ期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远地转移是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失败模式,第7版AJCC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能够较好的预测患者预后。第二部分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失败模式及预后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84年6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1例无远处转移的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病例。全组患者中位年龄48岁(19~74岁),男女比例1.6:1,发生在齿龈37例(60.7%),硬腭19例(31.1%),其他部位5例(8.2%),其中包括唇3例,舌2例,根据AJCC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Ⅲ期17例(28.8%),ⅣA期41例(69.5%),ⅣB期1例(1.7%)。31例临床诊断淋巴结阴性(cN0)的患者中,20例接受颈部治疗(18例行颈清扫+2例行颈部放疗),将接受至少同侧Ⅰ-Ⅲ区颈部治疗的定义为颈部预防治疗,16例患者接受颈部预防治疗,15例患者未接受颈部预防治疗。研究结果:本组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5.7%(34/61),其中4例为淋巴结隐匿转移。Ib区是最常见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区域,占颈部淋巴结转移病人的76%,其次是Ⅱ区(35%)和Ⅲ区(26%)。大多数淋巴结转移都遵循一定规律,仅3例表现为跳跃性转移。对于cN0患者,接受至少同侧Ib-Ⅲ区颈部预防治疗和未接受颈部预防治疗患者的5年无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7%和52.4%(P=0.036),区域失败率由46%降至6%(P=0.035),但是颈部预防治疗未能提高总生存率和无远转生存率。区域失败部位主要为Ib-Ⅲ区,93%发生在Ib区,50%发生在Ⅱ区,36%发生在Ⅲ区。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破溃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淋巴结引流具有一定规律性,最常见的转移和复发部位均为Ib-Ⅲ区。对于cN0的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推荐至少包括同侧颈部Ib-Ⅲ区的预防治疗。第三部分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及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治疗疗效、失败模式、急性不良反应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鼻咽癌未来治疗优化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8月至2017年5月接受调强放射治疗作为初程治疗的无远转鼻咽癌患者2025例。全部病例采用AJCC第八版鼻咽癌分期系统重新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A期患者分别所占比例为2.1%、12.8%、43.0%和42.1%。鼻咽部原发肿瘤体积的中位剂量为73.92Gy,Ⅱ期和Ⅲ期患者主要接受放疗或同期放化疗,ⅣVA期患者主要接受同期放化疗或者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放疗,针对不同分期分别采用倾向配比评分的方法比较治疗模式优劣。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研究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3个月,全组5年总生存(OS)、疾病特异生存(DSS)、无病生存(DFS)、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无区域复发生存(RRFS)和无远转生存(DMFS)分别为 78.6%、80.2%、71.5%、92.6%、95.2%和81.8%。全组总计治疗失败519例,局部失败占总失败的29.8%(155/519),区域失败占17.7%(92/519),远地转移占69.2%(359/51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7岁(P<0.001)、吸烟史(P<0.001)、疗前 LDH>250 IU/L(P<0.001)、IVA 期(P<0.001)是影响 O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47岁(P=0.011)、吸烟史(P<0.001)、疗前LDH>250IU/L(P=0.001)、IVA期(P<0.001)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47岁(P=0.004),吸烟史(P=0.049),T4(P<0.001)是影响LRFS的独立预后因素,吸烟史(P=0.006)、N3(P=0.011)是影响RRFS的独立预后因素,吸烟史(P=0.001)、疗前LDH>250 IU/L(P<0.001)、N3(P=0.025)、ⅣA期(P<0.001)是影响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经过倾向配比,Ⅱ期患者,仅5年LRFS同期放化疗组显着优于单纯放疗组,OS、DSS、DFS、RRFS和DMFS两组间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Ⅲ期患者,5年OS、DSS、DFS、LRFS、RRFS和DMFS在同期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之间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IVA期患者,诱导化疗组和同期放化疗组之间,5年OS、DSS、DFS、LRFS、RRFS和DMFS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显着增加了大于2级的急性毒性反应(主要包括放射性皮炎和白细胞减低)。结论: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提高了鼻咽癌整体治疗疗效,尤其是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成为最主要的失败模式。对于Ⅱ-Ⅲ期患者,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未显示出明显优势(除了Ⅱ期患者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在局部控制率获益外),IVA期患者总体预后较差,诱导化疗较同期放化疗相比,并未显示明显获益,治疗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王谈[4](2019)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分析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诊治的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以及治疗后的随访结果。结果:所有临床资料完整的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共计3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7.39±10.82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鼻出血(72.22%)其他主要临床表现有:鼻塞、嗅觉减退、以及颌面部疼痛。部分患者(15/36)MRI检查结果具有T1高信号、T2低信号的恶性黑色素瘤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根据肿瘤TNM进行临床分期:Ⅲ期8例(22.22%),Ⅳa期20例(55.56%),Ⅳb期4例(11.11%),Ⅳc期4例(11.11%)。主要治疗方式为鼻内镜下鼻腔鼻窦肿瘤切除,8例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同期行颈淋巴结清扫术。随访时间为4-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6例(44.44%),复发10例(27.78%)。术后1年生存率为80.56%,3年生存率为36.11%,5年生存率为13.89%。结论: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部分患者在接受MRI检查时出现具有T1高信号,T2低信号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但其与预后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肿瘤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原发于鼻窦者预后更差。接受鼻内镜下手术的病例预后优于接受开放手术者。
王梦君[5](2017)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疗分析及文献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疗的20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文献,就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分期及治疗进行讨论分析。结果:根据第7版AJCC分期20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患者:Ⅲ期11例,Ⅳa期9例。其中11例患者治疗上采用以根治性切除手术为主+放、化疗;另9例患者治疗上采用加入生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1例:1年存活9例,生存率为83.33%(9/11);3年存活4例,生存率为40.00%(4/10);5年存活1例,生存率20%(1/5);至今存活1例。患者因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死亡。局部复发6例,局部复发率为54.55%(6/11),5例死亡。5例远处转移,远处转移率为45.45%(5/11),其中2例肝转移,2例脑转移,1例肺转移,5例均死亡。9例组:1年存活9例,生存率100%(9/9);3年存活5例,生存率62.50%(5/8);5年存活1例,生存率33.33%(1/3);至今存活2例,其中1例已存活15年。局部复发4例,局部复发率为44.44%(4/9),死亡4例;远处转移3例,远处转移率为33.33%(3/9),其中1例肝转移,1例脑转移,1例肺转移,3例均死亡。结论:1、早期诊断及根治性手术切除仍然是影响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重要的预后因素。中老年患者出现持续性加重单侧鼻塞及间歇性鼻出血症状,根据相关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结果应该怀疑恶黑可能。本病最终依靠病理确诊,免疫组化可用于无色素型恶黑的鉴别诊断。2、目前第7版AJCC头颈黏膜恶黑TNM分期可能更适用于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本组20例患者中Ⅲ期11例,Ⅳa期9例。治疗上11例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9/11)、40.00%(4/10)、20%(1/5);9例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9)、62.50%(5/8)、33.33%(1/3)。3、临床综合治疗方案多样,推荐包括术前放疗+手术+化疗+生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
丛宁[6](2008)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研究及文献回顾》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临床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1996年4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37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了相关文献资料,讨论了其临床表现、肿瘤分期、诊断、治疗方法、手术的进路选择,随访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生存率。结果:37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单侧鼻塞(18例)、间歇性鼻衄(9例)和涕中带血(9例)。淋巴结肿大患者有2例,淋巴结转移者为0例。手术治疗组33例,术后复发者12例,1例15年内复发4次先后行5次手术治疗,自首诊手术后存活16年。未行手术者组4例,最长生存时间为15个月,最终预后较手术治疗组差。生存时间最短为3个月,主要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7例)和远处转移(5例)。经随访,本组37例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8.6%(17/35)、25%(7/28)和17.4%(4/23)。结论:1、鼻腔鼻窦恶黑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单侧鼻塞、间歇性鼻衄和涕中带血。易复发和转移,预后较差。2、本组37例原发于鼻腔鼻窦的恶性黑色素瘤住院病人经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6%(17/35)、25%(7/28)和17.4%(4/23)。37例病人中,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有2例,淋巴结转移者为0例。术后复发12例,生存时间最短为3个月,1例15年内复发4次先后行5次手术治疗,自首诊手术后存活16年。未行手术组4例最长生存时间为15个月,最终预后较手术治疗组差。主要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7例)和远处转移(5例)。3、对于鼻腔鼻窦恶黑病人应采取的治疗方式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术后复发的鼻腔鼻窦恶黑患者,仍然应该首选手术治疗。4、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的主要方法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蔡才根,金昊,顾曼隽,程容荃[7](2000)在《鼻腔恶性黑瘤的诊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高对鼻腔恶性黑瘤 (malignantmelanoma,MM)的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分析 7例鼻腔MM的诊治经过。 结果 7例患者均经多次手术切除或加放疗才获治愈。 结论鼻腔MM早期症状不明显 ,易漏诊 ;凡鼻腔粘膜查见棕黑色或蓝黑色斑块 ,应尽早行切除式活检 ,以期早期诊断。广泛切除是治疗鼻腔恶性黑瘤的最有效方法。切除不彻底 ,则易局部复发。复发病例仍宜再次手术 ,扩大切除范围并加术后放疗。
胡云兰,万保罗,马季青,谢卫民[8](1999)在《外耳恶性黑瘤14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提高对外耳恶性黑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4例外耳恶性黑瘤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结果:13例获随访,其中7例无瘤生存,6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50.0%。结论:本病进展快,预后差,临床上应及早诊断与治疗,广泛彻底地切除肿瘤;对复发者,应行肿瘤再切除加放射治疗
王泽俊,杨小玲,石磊[9](1994)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附5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附5例报告)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泽俊,杨小玲,石磊原发于鼻腔的恶性黑色素瘤较少见,此病恶性程度极高,容易转移,往往于诊断明确后3~6个月转移死亡。现将我科收治5例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一:男,55岁。住院号920542。渐进性右...
吴亚星[10](2021)在《FSIP1功能缺失变异提示与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亚型相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恶化形成的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可以在全身被发现。黏膜黑色素瘤约占所有黑色素瘤的1.3%。黏膜黑色素瘤可发生于任何有黑色素细胞存在的黏膜组织,包括口腔、鼻腔、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肛门直肠、胃肠道和颈部等。由于其罕见性,黏膜黑色素瘤亚型很少被描述,其遗传特征也很少被研究。新的黏膜黑色素瘤易感基因的发现或确认将为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见解。虽然黏膜黑色素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黑色素瘤,但其发病机制仍与其他类型的黑色素瘤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据此设计了本研究。我们在39个黏膜黑色素瘤样本中对100个黑色素瘤相关基因进行深度靶向测序,然后对整体结果进行基因水平富集分析。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收取了39名黏膜型黑色素瘤样本,选取的黏膜黑色素瘤亚型包括:肛肠型、食道型、肠道型、鼻窦型、阴道型、尿道型和口腔型7种,患者均来自汉族。提取39例黏膜型黑色素瘤样本的DNA,并通过Illumina Hi Seq4000平台进行靶向测序,使用的100个特定基因探针是根据Agilent网站设计的。在初步的数据质量控制后,使用BWA软件将测序序列与人类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利用SAMtools和Picard对BAM文件进行排序,进行重复标记、局部重新排列和基本质量重新校准生成最终的BAM文件,同时计算序列的覆盖范围和深度。SAMtools用于单个肿瘤样本的SNVs和In Dels,使用1000个基因组计划和Ex AC去除次等位基因频率大于1%的SNVs和In Dels,ANNOVAR用于数据注释。双等位基因通过plink 1.9转换成plink格式进行后续分析。最后,利用基因水平上的统计分析工具对不同组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我们选取了100个已报道的与黑色素瘤相关的易感基因,在39个黏膜黑色素瘤样本中对这些基因进行了至少500×覆盖深度的靶向测序。在测序结果中发现74个基因有484个LOF变异,其中6个基因中有移码缺失,5个基因有移码插入,73个基因有445个非同义SNVs,21个基因有28个无义突变,平均每个突变至少存在于1-6个样本中。为了了解这些LOF突变基因在不同分类下是否与黏膜黑色素瘤相关,我们对每种分类进行了富集分析。在富集分析中,我们采用的四种检测方法(burden,SKAT,SKATO和chi test,P<0.05)的P值均需观察到阳性结果。最后,我们发现FSIP1可能是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的易感基因(Pchi=4.05×10-2,Pburden=3.06×10-2,Pskat=3.01×10-2,and Pskato=3.01×10-2,OR=0.33,95%CI=0.15-0.72)。然而,除了上述显着关联之外,在这些基因与其他黏膜黑色素瘤亚型(肛肠、食管、肠道、鼻窦、阴道和泌尿道)之间未发现其他关联。结论:本研究提示FSIP1是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的易感基因。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不同亚型黏膜黑色素瘤的遗传学。本文所述的富集分析为不同基因在不同亚型黏膜黑色素瘤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提供了见解。
二、鼻腔恶性黑瘤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腔恶性黑瘤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OMM流行病学 |
2 OMM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
3 OMM的临床分期 |
4 OMM的诊断 |
4.1 临床症状 |
4.2 影像学检查 |
4.3 活检(适用于全部OMM) |
4.4 实验室检查 |
5 OMM的治疗 |
5.1 冷冻治疗 |
5.2 手术治疗 |
5.3 辅助治疗 |
5.4 放射治疗 |
5.5 复发或转移性OMM的治疗 |
5.5.1 靶向治疗 |
5.5.2 免疫治疗 |
6 随访 |
7 初治OMM诊治流程 |
(2)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病例入选 |
2.2 临床资料收集及患者随访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研究思路及流程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基本临床特征 |
3.2 51例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患者3年及5年生存率分析 |
3.3 51例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3.4 51例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3.5 影响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6 影响患者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C0X回归多因素分析 |
3.7 影响患者远处转移率的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8 影响患者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C0X回归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癯的病因学及临床病理特征 |
4.2 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的病理类型及诊断 |
4.3 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癯的治疗 |
4.4 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癯的预后 |
4.5 本研究应用于临床的价值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一、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疗效分析及治疗模式探讨 二、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单中心资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及预后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治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二) 调强放射治疗年代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现状及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5)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疗分析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临床分期 |
1.3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临床特点 |
3.2 临床分期 |
3.3 治疗 |
3.3.1 手术活检 |
3.3.2 根治性切除 |
3.3.3 放疗 |
3.3.4 化疗 |
3.3.5 生物免疫治疗 |
3.3.6 生物化疗 |
3.4 复发性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
3.5 预后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综述 |
参考文献 |
(6)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研究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FSIP1功能缺失变异提示与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亚型相关(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器材 |
2.1.2 实验试剂 |
2.1.3 相关分析软件数据库及网站 |
2.2 实验方法 |
2.3 测序数据分析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课题综述 肥胖与恶性黑色素瘤相关性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四、鼻腔恶性黑瘤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J]. 郭伟,任国欣,孙沫逸,孔蕴毅,王丽珍,步荣发,冉炜,唐瞻贵,李龙江,孟箭,孙志军,尚伟,吕炯,武和明,张陈平,何悦,马旭辉,宋浩,鞠侯雨,郑家伟,龚忠诚,杨凯,张杰,吴云腾.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06)
- [2]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杨飞轮. 山东大学, 2020(11)
- [3]一、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疗效分析及治疗模式探讨 二、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研究[D]. 孙士然.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D]. 王谈.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5]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疗分析及文献回顾[D]. 王梦君. 蚌埠医学院, 2017(03)
- [6]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研究及文献回顾[D]. 丛宁. 山东大学, 2008(01)
- [7]鼻腔恶性黑瘤的诊治[J]. 蔡才根,金昊,顾曼隽,程容荃.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0(S1)
- [8]外耳恶性黑瘤14例报告[J]. 胡云兰,万保罗,马季青,谢卫民.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9(07)
- [9]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附5例报告)[J]. 王泽俊,杨小玲,石磊. 青海医药杂志, 1994(06)
- [10]FSIP1功能缺失变异提示与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亚型相关[D]. 吴亚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