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吕正则[2](2020)在《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以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为典型特征的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人类社会在社会生活、生产制造等各个方面均受到智能化趋势的显着影响,特别是在工程领域,工程师面临着与传统工程环境完全不同的工作场景。在智能环境中,出现软件与硬件加速结合、计算与工程深度融合等显着特征,包括德国、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在宏观战略的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强调计算在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各个领域的关键性位置。面向工程环境演变和工程技术变革,智能环境中的工程师能力要求也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计算能力的关键性作用日益凸显,从而对工程师培养和工程教育模式中的计算能力提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工程科技人才的计算能力培养成为智能化发展趋势下的关键。本研究聚焦于“如何系统地在高等教育机构中重新定义、规划、培养和提升面向智能环境的工程师计算能力?如何系统构建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并有效运行,以培养面向智能环境的工程师能力?”的核心命题,开展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1)智能环境中计算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核心要素是什么;(2)当前国内外高校如何进行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3)如何系统构建并有效运行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尽管已有研究对智能化趋势下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但是从工程师培养的视角,对计算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核心要素尚未形成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本研究借鉴工程知识体的理论视角,从知识、技能、态度等层面深入认识和理解计算能力的内涵,通过文献梳理形成对计算能力的基本认识,并通过企业案例研究、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提炼计算能力的核心要素,力求对计算能力的内涵和要素形成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也为智能化趋势下工程师计算能力培养目标的明确提供了借鉴。其次,本研究选取国内外高校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深入挖掘当前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关键维度。在文献梳理提炼计算能力培养维度的基础上,开展国内外工科专业案例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提炼形成本科工程教育中计算能力培养的关键维度,并归纳总结计算能力培养的要点和特征,从而形成对本科工程教育中计算能力培养的较为体系化的、深层次的理解,亦对计算能力培养模式与工程教育体系的衔接形成了更为具体、直观的认识。再次,基于计算能力核心要素和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关键维度,本研究提出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面向本科层面非计算机专业工科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明确计算能力培养的目标,从课程设计、教学运行、管理和控制三个层面提炼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关键点,并构建知识模块组合模式、计算情境体验模式、智能产业引领模式三个典型的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并深入讨论模式的运行策略和实施路径。本研究强调,基于对智能化趋势的特征分析,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元构成、开放灵活的,并且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提炼形成智能化趋势下工程师计算能力的概念界定、内涵阐释和核心要素,丰富和完善了计算能力理论内涵;其二,基于计算能力培养目标的综合分析,构建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其三,针对计算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提出其在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运行策略和实施路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计算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借鉴。
孙东云[3](2019)在《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某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混合式教学以其恰当性的存在辅助高校课堂教学革命的推进,目前,高校对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中,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指导。美国教授梅里尔结合多种教学设计理论提出以问题为中心的首要教学原理,加上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四阶段的循环圈,立足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科学优质的教学。本文主要基于首要教学原理构建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在对该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设计出实践流程之后,将其应用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通过三轮迭代研究进行实践验证,最后通过对行动研究的效果反思及对师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验证该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对教学产生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有效教学的发生。从本次研究入手,可对研究做进一步的总结与展望,找到今后的研究方法,例如下一步可对首要教学原理与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探究,通过合理选择教学平台与工具、教学策略与课程,构建出适应教学发展的教学设计。
陈松[4](2019)在《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VC++课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提升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VC++课程效果,本文立足于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进行了信度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提出了进阶教学的方法。
李潜,肖二钢[5](2014)在《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信息技术水平的现状与学习需求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中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计算机教学实践,阐述目前中医药硕士研究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需求与目前课程设置之间存在的差距,并试提出改进方案。同时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改革实践,深入把握学生在学习和科研当中在信息技术方面所暴露出的不足,探讨更适合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
杨晓云[6](2014)在《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计算机公共课程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加快,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正向着低龄化、多元化、专业化的特征趋势快速发展。这表明,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我国高校正迈向一个全新的、适应时代需求的革命性发展阶段。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课程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改革将会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优化课程设置结构,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选择符合研究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2009年,我国开始启动针对各种“拔尖人才”的培育计划,其核心目标为: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并掌握必需非机械重复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其中所谓的“创新意识”,最基本的即为具有科学的质疑能力及对问题的求解能力,大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由此可知,我国高校教育将要面临着如何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结合新时期新要求进行教学改革的巨大压力。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任务是为国家培育大量具备较强信息素养、综合素养能力(即计算思维的培养)的新型人才,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实力变的强大。因此,高校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若其能适应时代需求良好的发展下去,具有促进科学文化、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为国家、社会及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中流砥柱和后备力量,对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增强国际竞争力贡献了重要力量。本论文通过关于面向内蒙古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结合研究生目前应用计算机情况分析,总结了关于该课程设置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适合当前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学习计算机知识需求的课程设置方案。本论文将计算思维、多元智能理论及泰勒原理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获取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首先,第一章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渴求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需求来提出该研究;第二章重点介绍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概念及特点,探讨如何将这些理论融入到设置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公共课程当中;第三章则通过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应用计算机能力现状的分析,进而发现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设置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综合性较差及授课时间短等问题;第四章提出了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群体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策略与思考,问题的提出总有理论的依据,因此结合“计算思维”理论特点,科学合理构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结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与泰勒原理,合理设计并实现了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优化;最后,第五章针对本研究进行总结,提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对后续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李国和,吴卫江,赵建辉,连远锋[7](2013)在《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必须进行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改革与建设。在教学中,以完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教学目标,理顺知识体系,丰富实用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发挥教学团队作用,重视实践教学和课外辅导,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田卫东,虞勇勇,周红鹃,蒋哲远,李宏芒,郭太锋[8](2012)在《非计算机专业工科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模式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在本科阶段,因此到研究生阶段,一般认为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已经足够满足支撑其专业学习与应用的需要。但从研究生教育实践看,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储备是参差不齐的。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工科专业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储备进行调查,为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提供依据。
李波,冯博琴,韩丽娜[9](2011)在《研究生计算机教学问题探讨——面向研究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文中认为对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总结出新的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要求与课程框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等方面提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时松和[10](2009)在《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文中指出为提高综合高校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水平,通过改革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加大结合医学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综合能力学习,提高研究生科研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二、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2)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环境演变和工程技术变革趋势 |
1.1.2 工程师能力要求变化 |
1.1.3 工程师培养模式演变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边界及关键概念 |
1.3.1 计算 |
1.3.2 计算能力 |
1.3.3 工程教育模式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论文结构 |
1.5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计算相关文献综述 |
2.1.1 计算的概念内涵及发展 |
2.1.2 计算相关概念辨析 |
2.1.3 工程师能力和计算能力培养 |
2.1.4 本节述评 |
2.2 工程知识体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工程知识体概念内涵探析 |
2.2.2 工程知识体与计算 |
2.2.3 工程知识体与工程师计算能力培养 |
2.2.4 本节述评 |
2.3 工程教育模式相关文献综述 |
2.3.1 工程教育及计算教育发展 |
2.3.2 工程教育模式理论及实践 |
2.3.3 计算与工程教育 |
2.3.4 本节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3 计算能力要素及理论框架研究 |
3.1 理论分析与问题提出 |
3.1.1 计算能力基本要素提炼 |
3.1.2 研究问题提出 |
3.2 内容分析法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3.2.1 研究方法 |
3.2.2 案例选定 |
3.2.3 数据来源 |
3.2.4 数据分析 |
3.3 案例分析 |
3.3.1 案例背景及工程师计算能力要点分析 |
3.3.2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案例研究 |
3.4 案例发现与结论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计算能力核心要素问卷调研 |
4.1 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内容 |
4.1.3 变量测量 |
4.1.4 问卷预调查 |
4.2 样本描述与可靠性检验 |
4.2.1 样本数据 |
4.2.2 项目分析及信度检验 |
4.3 研究发现与结论讨论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因子分析 |
4.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3.4 结论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案例研究 |
5.1 研究问题提出与相关理论分析 |
5.1.1 研究问题提出 |
5.1.2 工程师计算能力培养维度提炼 |
5.2 案例研究方案设计 |
5.2.1 研究方法 |
5.2.2 案例样本选取 |
5.2.3 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
5.3 高校典型案例分析 |
5.3.1 计算能力培养要点分析 |
5.3.2 高校典型案例内容分析 |
5.3.3 案例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
6.1 关于培养模式设计的思考 |
6.2 计算能力培养目标分析 |
6.2.1 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目标 |
6.2.2 分析过程 |
6.2.3 计算能力培养目标小结 |
6.3 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建构 |
6.3.1 模式一:知识模块组合模式 |
6.3.2 模式二:计算情境体验模式 |
6.3.3 模式三:智能产业引领模式 |
6.3.4 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运行分析 |
6.3.5 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小结 |
6.4 本科工程教育中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实施路径分析 |
6.4.1 传统工科转型 |
6.4.2 人工智能及智能相关工科发展 |
6.4.3 面向计算的数理基础培养 |
6.5 本章小结 |
7 完善计算能力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
7.1 制定宏观层面的计算战略规划 |
7.2 产业参与工程师计算能力培养过程 |
7.3 通过教学方案设计深化计算能力培养与工程教育的系统融合 |
7.4 整合软硬件资源保障计算能力培养模式运行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3)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某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 |
1.1.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
1.1.3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课堂改革的突破口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首要教学原理研究 |
2.1.1 首要教学原理理论研究 |
2.1.2 首要教学原理应用研究 |
2.2 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 |
2.2.1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
2.2.2 混合式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
2.2.3 混合式教学设计应用研究 |
2.3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研究 |
3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
3.1 理论基础及实践依据 |
3.1.1 理论基础 |
3.1.2 实践依据 |
3.2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
3.3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 |
4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
4.1 前期分析 |
4.1.1 课程概述 |
4.1.2 课程教学现状 |
4.1.3 问题改进策略 |
4.2 教学准备 |
4.2.1 教学环境 |
4.2.2 教学资源 |
4.3 前端分析 |
4.3.1 学习者分析 |
4.3.2 学习需求分析 |
4.3.3 学习内容分析 |
4.3.4 学习环境分析 |
4.3.5 教学评价分析 |
4.4 教学设计方案 |
4.4.1 总体方案设计 |
4.4.2 行动研究计划 |
4.5 行动研究实施与评价 |
4.5.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5.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5.3 第三轮行动研究 |
4.5.4 教学评价与反思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5.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VC++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生在选修“VC++程序设计”课程时计算机专业知识调查 |
(一) 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 |
(二) 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
(三) 计算机能力 |
(四) 系统软件知识 |
(五) 软件工程 |
二、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三、解决措施 |
(一) 理论教学的组织 |
(二) 实践教学的组织 |
四、结语 |
(5)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信息技术水平的现状与学习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1 课程设置简单 |
1.2 教学内容单一 |
1.3 教学方法陈旧 |
2 学生情况与学习需求 |
2.1 学生此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 |
2.2 学习与研究的实际需要 |
2.3 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3 改进方案 |
3.1 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专业发展需求建立课程体系 |
3.2 更新现有课程的内容 |
3.3 寻求教学方法改革 |
3.4 深化学科交叉,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 |
4 结语 |
(6)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计算机公共课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实地考察法 |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 |
2.1 理论依据 |
2.1.1 基于计算思维理论确定课程设置的模式 |
2.1.2 采用多元智能理论确定课程的设置主旨 |
2.1.3 基于泰勒原理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 |
2.2 实践意义 |
第3章 调查与分析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开设现状 |
3.1 调查研究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现状 |
3.1.1 研究生自身状况 |
3.1.2 教材及教学设施状况 |
3.1.3 教学状况 |
3.2 高校面向研究生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现状调查 |
3.2.1 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生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
3.2.2 课程内容与其它专业的知识衔接不够紧密 |
3.2.3 课程授课的课时短 |
第4章 面向研究生开设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设置策略与思考 |
4.1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概述 |
4.1.1 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 |
4.1.2 改革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
4.2 明确高校面向研究生开设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设置原则 |
4.2.1 明确该课程设置原则 |
4.2.2 注重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开发 |
4.3 课程内容的设计及特点 |
4.3.1 课程内容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
4.3.2 课程内容设计理念与计算思维理论相结合 |
4.4 教学方法探究与实施 |
4.4.1 针对研究生学习特点选择有效教学方法 |
4.4.2 关于课程考核方法探究,实施阶段性评价体系 |
4.5 课程实践效果研究 |
4.5.1 面向研究生开设计算机公共课程之后的效果反馈 |
4.5.2 MOOC 微课程教学的作用 |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计算机知识结构不足 |
1. 计算机应用知识缺乏。 |
2. 课程重复设置或孤立。 |
3. 教学内容不适用。 |
二、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与实践 |
1. 重视课程建设, 明确教学目标。 |
2. 理顺知识体系, 完善知识结构。 |
3. 联系实际应用, 丰富教学内容。 |
4. 发挥教师经验, 确保教学质量。 |
5. 设计实践课题, 提高应用技能。 |
6. 加强实践答疑, 增强问题理解。 |
(8)非计算机专业工科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 |
3 研究生新生计算机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实际调查结果 |
3.1 软件与硬件基础知识 |
3.2 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
3.3 系统软件与支撑软件 |
3.4 软件工程及软件管理 |
4 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 |
5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6 结语 |
(9)研究生计算机教学问题探讨——面向研究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 开课情况分析 |
1.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 |
1.4 计算思维及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学面临的挑战 |
1.5 结论 |
2 教学改革思路 |
2.1 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定位 |
2.2 变“传授型教学”为“研究型教学” |
2.3 将计算机与应用数学紧密结合 |
3 课程参考 |
4 结语 |
(10)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学研究生计算机知识的特点 |
1.1 层次不一,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
1.2 知识内容上缺乏针对性 |
2 教学改革 |
2.1 教学内容 |
2.1.1 计算机文化基础 |
2.1.2 计算机技术基础 |
2.1.3 计算机医学应用基础 |
2.1.3. 1 医学信息学知识介绍 |
2.1.3. 2 办公软件的使用 |
2.1.3. 3 网络应用 |
2.2 教学方法 |
3 教学效果 |
4 讨论 |
四、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嵌入本科工程教育的计算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 吕正则. 浙江大学, 2020(06)
- [3]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某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D]. 孙东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VC++课程建设研究[J]. 陈松.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02)
- [5]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信息技术水平的现状与学习需求研究[J]. 李潜,肖二钢.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4(04)
- [6]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计算机公共课程实践研究[D]. 杨晓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01)
- [7]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与实践[J]. 李国和,吴卫江,赵建辉,连远锋. 教育教学论坛, 2013(02)
- [8]非计算机专业工科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分析[J]. 田卫东,虞勇勇,周红鹃,蒋哲远,李宏芒,郭太锋. 计算机教育, 2012(23)
- [9]研究生计算机教学问题探讨——面向研究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J]. 李波,冯博琴,韩丽娜. 计算机教育, 2011(01)
- [10]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 时松和. 电脑学习, 2009(05)
标签:计算机专业论文; 研究生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 混合式学习论文; 研究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