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学会理事会换届规定(试行)

中国科协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学会理事会换届规定(试行)

一、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换届的条例(试行)(论文文献综述)

苏彬[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陈思[2](2020)在《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以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政府公权力的退出使得某些社会领域出现公共服务空白,为以社会组织为代表的多元主体提供了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现实基础。改革的稳步推进为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发展也对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社会科学类社团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其发展及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事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大局。在这一背景下,社科类社团如何找准定位,在科学分析评价自身生存与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有效提升自身公共服务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社科类社团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系统解析,构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并以湖北省社科类社团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证方法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研究提出提升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首先,分析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相关基础理论,对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市场/政府失灵理论等重要基础理论进行阐述,分析这些理论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评价带来的借鉴作用。研究我国社科类社团及其公共服务实践,分析社科类社团历史沿革、发展概况及基本特征,深入阐述社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的动力机制,分析其实施效果,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的价值作用。其次,通过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构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结构的“五维双层”分析框架,即从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价值引导、政策协调以及学术评估五个维度解析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核心能力,并对每个维度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每个维度上提出公共服务能力的亚结构,其中:科学研究能力包含凝聚人才能力、协调资源能力、创新理论能力,文化传播能力涵盖文化传承能力、社科普及能力、扩大交流能力,价值引导能力细分为价值创造能力、价值传递能力、价值践行能力,政策协同能力包括政策吸纳能力和政策传导能力。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基于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属性识别,从资源管理、公众导向、胜任水平、服务效能四个维度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在内的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应建立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因子分析模型。为了全面揭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效果,还研究了影响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前因变量,并建立了测度前因变量影响效果的SUR模型。然后,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设计相关问卷并搜集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引用SUR模型检验了前因变量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效果。最后,从路径设计、治理建议以及保障措施三个层面提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相关对策建议:一是加强组织引导,明确社团自身定位;不断促进社会参与,整合多方资源;同时始终坚持社团使命目标,从提升社会效益意识入手,明确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二是不断完善社团评价体系,促进多元主体监督,并不断规范内部管理,形成有效的内部制约,以及增强队伍建设,促进人才专业化。三是从政府层面致力于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促进社团建设与监督有法可依,同时不断丰富资金支持、提升社会地位,增强社会认同度,以实现社科类社团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理论探索,希望能够丰富社团治理经验,提高社科类社团的影响力和行动力,并建立科学的、符合现实需求的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丰富和发展社科类社会组织能力定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丁俊杰[3](2020)在《K市学会秘书长专职化发展研究 ——基于对56个市级学会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绘就了国家科技创新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部署了新战略,提出了新挑战。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实现爬坡迈坎的跨越式发展,对加强科技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以学会为代表的科技社团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的深化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从学会的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学会推进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在于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从学会的发展实践来看,内部治理不规范、治理能力不显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会人力资源制度的不健全。建立完善的学会人力资源制度,关键在于推动学会秘书长专职化。专职秘书长的专业素养不仅能提高学会决策执行的水平,还能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执行团队。专职秘书长的专业管理不仅可以推动学会内部管理科学化和有序化,还能促使学会内部治理规范化和有效化,最终实现学会发展现代化,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本论文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阶段学会秘书长的发展形态及职业特点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以K市56个市级学会为研究对象,对其学会秘书长的职业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对K市学会秘书长实现专职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梳理,针对K市学会推行专职秘书长不理想的现状提出系统解决对策。具体而言,推行学会实现秘书长专职化需要内外结合形成推力,外部要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引领作用。内部要根据改革实际、结合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尚未实现秘书长专职化的挂靠型学会,要通过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来推进专职秘书长的发展;对于正在尝试秘书长专职化的支撑型学会,应着力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全面实现秘书长的专职化发展;对于已经实现秘书长专职化的独立型学会,应突出党建规范作用,促进秘书长的转型,以此实现学会的升级发展。

关心[4](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社团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思潮下,治理理论的提出赋予了科技社团更多时代使命,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国家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包括科技社团在内的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协调政府和企业关系,进一步明确了科技社团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为我国科技社团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科技社团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技力量薄弱、人才智力资源欠缺的客观条件下,科技社团如何结合地区实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实地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系统梳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的发展现状,总结当前科技社团面临的诸多问题,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志愿失灵理论、治理理论等公共管理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阻碍,分析找出问题成因。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实际情况,尝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及对策措施,并将其归纳为“一体两翼”的发展模式,即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营造良性的政社关系;大社会舆论引导,提升科技社团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梁俊山[5](2020)在《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先后经历革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重要发展阶段,各阶段都是党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断奋斗的过程。农村基层组织在党的实践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制度创新是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的核心机制。厘清农村基层党支部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对于实现以制度创新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党支部领导,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H县D村是一个位于晋、陕、蒙交界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型村庄,其处于“鸡鸣三省”的边缘地理环境、“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和“民歌海洋”的艺术氛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独特时空场域中,为基层党的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撑。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经历了组织化的三个重要时期,即从分散个体到组织集体的农民协会时期,从原子化小农到合作化社员的合作化时期和从非正式合作到政权化行动的人民公社时期。组织化实践中农民的民主意识得到启蒙并对农村制度形成初步认知,为改革开放后有序参与村民自治并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全国推行村民自治的宏观背景下,由于党的制度安排尚未明确村“两委”关系,为村民自治实践预留了基层制度创新空间。D村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化成为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组织涣散的矛盾复杂村,群众在坚持党的领导制度认知下提出“选书记”的制度创新诉求。地方党委基于“人民中心”的价值遵循对诉求积极回应,与人民互动中创造了“两票”制选举党支部书记的新做法,强化了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权威,有效解决农村现实问题。“两票”制经验在党组织支持和实践检验下不断扩散和深化,最终演化为具有全国普适性的“两推一选”制度。D村“两票”制经验及其“跨村选人”、“一肩挑”的制度创新实践展示了完整的制度创新脉络和经验链条,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本文试图通过对D村“两票”制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调研,结合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场域理论对其内在规律进行剖析,形成对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研究发现党支部选举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保障下、农民发展内驱力推动下,遵循理法合一的价值路线,通过内生外嵌的实现路径进行耦合创新的过程。其中制度场域是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四维一体是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系统协同是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耦合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实现机制。在把握党的基层制度创新逻辑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满足农民发展需求、引领农村“三治融合”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的作用,从而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中国感光学会秘书处[6](2020)在《中国感光学会2019年工作总结》文中提出2019年,中国感光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支撑单位的支持下,在各单位会员和广大个人会员的努力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按照2019年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和开展工作,在学术交流、组织建设、编辑出版、科学普及、会员管理和服务、产学研结合厂会协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较好地完成了2019年工作任务。现将2019年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工作成绩及综合数据(一)学术交流

刘春平[7](2020)在《新中国成立70年科技类社会组织发展历程与重大转型》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结构关系不断变迁,社会组织的创新发展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与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尽快补齐这一短板。本文聚焦科技类社会组织,系统研究中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发展历程、重大转型,探讨新时代下社会组织发展方向和制度建设。

杜俊奇[8](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田力[9](2020)在《学会发展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社会组织发展腾出了空间,学会是社会组织中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治理作用逐渐凸显。服务型政府推进过程中,学会也迎来了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学会成为承接政府职能的重要载体,这对学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更多的营利性企业也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压力下,学会如何面对挑战,秉承学会宗旨实现创新发展至关重要。笔者从多元化治理出发,将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运用治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并结合多年来在学会工作经验与实践,旨在理顺学会改革后的发展路径,从而促进学会健康发展。通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的研究发现虽然学会体制改革后发展平稳,但是仍然存在政社分离缓慢、依赖政府性强、内部管理滞后和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学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后,借鉴国内外学会发展经验,提出明确功能定位、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品牌建设等建议,为推动学会在新形势下科学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何鸣鸿[10](2019)在《坚守初心 团结奋斗 启航新时代新征程——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11月2日各位理事:上午好!受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八届常务理事会的委托,我向大会做工作报告,总结2018年理事会换届以来的工作,部署2019—2020年工作。请审议!201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党全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会按照中国科协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我会发展实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二、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换届的条例(试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换届的条例(试行)(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基础
    1.4 核心概念阐释
        1.4.1 无神论
        1.4.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1.4.3 无神论宣传教育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2.1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2.1.1 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2.1.2 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反思
    2.2 确立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理论前提
        2.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
        2.2.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神论宣传教育
        2.2.3 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
    2.3 构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学科基础
        2.3.1 恢复宗教研究机构
        2.3.2 启动宗教学学科建设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3.1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3.1.1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1.2 在清除精神污染中对待宗教问题的“慎重”态度
        3.1.3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克服“左”的思想
    3.2 中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
        3.2.1 “中央19号文件”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定位
        3.2.2 “八二宪法”制定中关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争论
        3.2.3 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申
    3.3 无神论宣传教育在学术研究中的失语
        3.3.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争论
        3.3.2 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停摆
        3.3.3 无神论在“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缺位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1 世纪之交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4.1.1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4.1.2 世界范围内神秘主义的影响
        4.1.3 美国和苏联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4.2 “无神论无人讲”与“法轮功”的成势
        4.2.1 “特异功能热”的形成
        4.2.2 伪科学和伪气功的发展
        4.2.3 “法轮功”的组织化扩张
    4.3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3.1 响应新号召:批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4.3.2 凝聚新力量:重建中国无神论学会
        4.3.3 承担新任务: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4.3.4 营建新阵地: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5.1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5.1.1 “宗教热”从农村向城市蔓延
        5.1.2 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
    5.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
        5.2.1 中央六部委出台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文件
        5.2.2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防范校园传教
        5.2.3 成立无神论研究机构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6.1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6.1.1 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6.1.2 “党员信教”与“信徒入党”问题的争论
        6.1.3 无神论宣传教育争议再起
    6.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创新发展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6.2.2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6.2.3 拓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阵地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7.1 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基本前提
    7.2 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推动
    7.3 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依托
    7.4 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坚实基础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 治理理论
    2.3 市场/政府失灵理论
    2.4 理论述评与运用
3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实践与价值分析
    3.1 社科类社团规模与构成
    3.2 社科类社团发展历程
    3.3 社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动力机制
    3.4 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效能分析
    3.5 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价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系统解析
    4.1 科学研究能力
    4.2 文化传播能力
    4.3 价值引导能力
    4.4 政策协同能力
    4.5 学术评定能力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
    5.1 评价的属性识别
    5.2 评价维度
    5.3 评价指标体系
    5.4 评价的前因变量
    5.5 评价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6.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评价
    6.4 基于SUR模型的前因变量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对策
    7.1 完善社科类社团发展路径规划
    7.2 加强社科类社团内部治理能力
    7.3 构建社科类社团外部保障体系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
附录2:调查问卷

(3)K市学会秘书长专职化发展研究 ——基于对56个市级学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论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内卷化理论
        二、资源依赖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会秘书长的职业发展
    第一节 “挂靠”阶段的学会秘书长(1958年——1986年)
        一、“挂靠”阶段学会秘书长的发展形态及职业特点
        二、“挂靠”阶段学会秘书长与内部管理主体的互动
        三、小结
    第二节 “支撑”阶段的学会秘书长(1985年——2011年)
        一、“支撑”阶段学会秘书长的发展形态及职业特点
        二、“支撑”阶段学会秘书长与内部管理主体的互动
        三、小结
    第三节 “独立”阶段的学会秘书长(2012年——至今)
        一、“独立”阶段学会秘书长的发展形态及职业特点
        二、“独立”阶段学会秘书长与内部管理主体的互动
        三、小结
第三章 K市学会秘书长专职化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K市学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在曲折历史中艰难前进
        二、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
        三、在深化改革中自我革新
    第二节 K市学会秘书长的职业现状调查
        一、聘用方式
        二、年龄结构
        三、学历教育
        四、薪酬水平
        五、社会保障
    第三节 K市学会秘书长职业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员结构呈现老龄化
        二、科学化管理水平不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
        五、专职化发展不理想
    第四节 K市学会秘书长实现专职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挂靠体制后遗症
        二、“两长”角色冲突
        三、内部治理理念滞后
        四、陷入资源依赖恶性循环
第四章 推动K市学会秘书长实现专职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宏观优化政策环境
        一、健全法律制度
        二、完善政策体系
        三、强化财政支持
        四、推动人事改革
    第二节 中观加强科协引领
        一、分类指导、系统推进
        二、统筹协调、因势利导
        三、加强宣传、立体培训
    第三节 微观创新学会改革
        一、挂靠型学会: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二、支撑型学会:着力提升内部治理
        三、独立型学会:加强党建规范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科技社团发展研究综述
        1.3.1 国外科技社团发展研究综述
        1.3.2 国内科技社团发展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1.4.1 科技社团组织的概述
        1.4.2 相关理论依据
    1.5 研究方法
        1.5.1 比较研究法
        1.5.2 调查法
        1.5.3 个案研究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和重点难点
2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现状及成果
    2.1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现状
    2.2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成果
        2.2.1 学术交流方面
        2.2.2 科学普及方面
        2.2.3 科技评价方面
        2.2.4 咨询服务方面
3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存在的问题
        3.1.1 部分科技社团逐渐偏离原始办会理念
        3.1.2 部分科技社团官僚化思想严重
        3.1.3 学术活动能力不足
        3.1.4 学术水平不高
        3.1.5 服务会员能力不强
        3.1.6 社会显示度不高
        3.1.7 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能力较弱
    3.2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社会认知不足
        3.2.2 地方政府治理理念转变缓慢
        3.2.3 政府管理模式比较保守
        3.2.4 政府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不够
        3.2.5 科技社团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
4 国外科技社团先进经验的启示及借鉴
    4.1 与社会公众良好的互动,有利于提升科技社团的影响力
    4.2 健全的法律保障,有利于增强科技社团的自治能力
    4.3 完善的监督体系,有利于促进科技社团良性健康发展
    4.4 加快政府职能转移,有利于强化科技社团社会服务属性
5 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营造良性的政社关系
        5.1.1 加快政府治理结构调整
        5.1.2 完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
        5.1.3 加大政府职能转移力度
        5.1.4 推进科技社团与挂靠单位脱钩工作
    5.2 加大社会舆论引导,提升科技社团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5.2.1 培育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
        5.2.2 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
        5.2.3 增加媒体曝光度
    5.3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5.3.1 加强同科协组织的联系
        5.3.2 加强同发达省区市科技社团的交流合作
        5.3.3 拓展服务范围,从服务会员向服务会员单位延伸
        5.3.4 加强同上级和国境外科技社团联系
        5.3.5 积极服务下级科技社团发展
        5.3.6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5.3.7 提升会员满意度
        5.3.8 加大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力度
        5.3.9 打造学术品牌活动
        5.3.10 做好宣传工作
        5.3.11 强化公益属性,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5.4 加强科技社团的外部监督
        5.4.1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5.4.2 健全政府监督机制
        5.4.3 不断加强内部自律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谈话提纲

(5)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基本问题与反思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基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一)文献综述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进路:视角选择与理论假设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理论视角
    四、研究样本:村庄选取与典型特征
        (一)样本选取原则
        (二)样本基本概况
        (三)样本典型特征
第一章 地理交汇与文化交融:“两票”制探索的时空场域
    1.1 “鸡鸣三省”之边缘地理
        1.1.1 H县沿革与县域区位
        1.1.2 D村由来与村庄区位
        1.1.3 边缘地理的交集与自立
    1.2 “十年九旱”之古渡经济
        1.2.1 天与地:传统农业根基薄弱
        1.2.2 福与祸:黄河泊来利弊
        1.2.3 破与立:挣扎的渡口经济
    1.3 “民歌海洋”之艺术之乡
        1.3.1 “二人台”:艺术的地域根基
        1.3.2 民风活跃:曲艺塑造下的地方文化
        1.3.3 走西口:艺术与社会的互动
    1.4 “自治示范”之民主金石
        1.4.1 《村组法》试行与H县试点
        1.4.2 《村组法》落实与H县示范
        1.4.3 突破:自治精神萌动农民诉求
第二章 民主启蒙与制度认知:“两票”制探索前的民主习得
    2.1 农民协会时期:从分散个体到组织化集体
        2.1.1 清末的农会组织
        2.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组织
        2.1.3 解放区的农民协会重建
    2.2 合作化时期:从分散小农到合作化社员
        2.2.1 农民所有制下的个体经营尝试与缺陷
        2.2.2 传统变工下的互助生产
        2.2.3 初级合作社下合作意识的萌动
    2.3 人民公社时期:从非正式合作到政权化行动
        2.3.1 高级合作社:从自发合作到集体行动
        2.3.2 集体化社员:从生产社员到政治成员
        2.3.3 运动化社员:从政治参与到群体乱序
    2.4 包产到户:从秩序缺位到民主自治
        2.4.1 退潮与反思:农民乱序参与的折返
        2.4.2 探索与首创:包产到户的农民实践
        2.4.3 民主与权利:村民自治的制度构建
第三章 民主探索与制度创新:“两票”制产生与实践的内在动因
    3.1 “村民自治”:两票制创新的制度前提
        3.1.1 村民自治顶层设计为制度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3.1.2 村民自治实践开启制度创新窗口
        3.1.3 村民自治使农村基层党建产生新“需求”
    3.2 “为利抗争”:两票制创新的工具理性
        3.2.1 依法举揭:政治认同下农民维权的路径选择
        3.2.2 创制扩权:农民诉求表达的行动策略
        3.2.3 以势易权:农民诉求实现的精神取向
    3.3 “人民中心”:两票制创新的价值回应
        3.3.1 诉求回应: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必然要求
        3.3.2 互动创制:两票制创新的实践路径
        3.3.3 农民中心:两票制的价值遵循
    3.4 “政治实验”:两票制创新的探索路径
        3.4.1 政治实验与政治学实验
        3.4.2 中国的“政治实验”范式
        3.4.3 两票制:政治实验的基层实践
第四章 民主落实与制度拓展:“两票”制发展与深化的路径选择
    4.1 实践检验与制度成型:D村试选到W镇推行
        4.1.1 制度诉求:“信任票”的产生缘由
        4.1.2 制度供给:实践检验下的诉求回应
        4.1.3 创制成效:制度创新绩效的现实反映
    4.2 经验推广与制度发展:从X地区现场会到山西培训班
        4.2.1 组织领导:制度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
        4.2.2 农民实践:制度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
        4.2.3 制度风险:制度创新的宏观考量
    4.3 全国借鉴与制度变体:从“两票”制到“两推一选”
        4.3.1 有限效度:“两票”制昙现与折返
        4.3.2 水波效应:“两票”制的后创制时代
        4.3.3 制度变体:“两推一选”创制与全国落地
    4.4 民主深化与制度超越:从村支部选举到乡镇直选
        4.4.1 民主上升:公推直选由乡村走向乡镇
        4.4.2 民主拓展:由村内选举走向多村联选
        4.4.3 民主深化:制度创新的持续动力
第五章 耦合创新: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
    5.1 党的领导:制度创新的组织保障
        5.1.1 农村党建催生制度创新需求
        5.1.2 地方党组织推动制度创新实践
        5.1.3 党中央确认制度创新结果
    5.2 农民发展: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
        5.2.1 农民逐利:制度创新的经济动因
        5.2.2 农民维权:制度创新的政治追求
        5.2.3 农民参与:制度创新的文化场域
        5.2.4 农民发展:制度创新的核心动力
    5.3 理法合一:制度创新的价值遵循
        5.3.1 合法性:制度创新的外部边界
        5.3.2 合理性:制度创新的内在准绳
        5.3.3 人民性:理法合一的创制精神
    5.4 内生外嵌: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
        5.4.1 诉求萌发:制度创新的起点
        5.4.2 以势抗争:制度议程的设置
        5.4.3 价值嵌入:制度创新的实现
        5.4.4 党的引领:制度创新的扩散
    5.5 耦合效应:制度创新的协同机制
        5.5.1 制度场域: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
        5.5.2 四维一体: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
        5.5.3 系统协同: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
        5.5.4 耦合机制:制度创新的实现机理
第六章 党的制度创新引领农村发展的未来走向
    6.1 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
        6.1.1 跨村选人:创新党的基层选举制度
        6.1.2 跨级用人:创新党员干部管理制度
        6.1.3 跨委育人:创新党员人才培养制度
    6.2 以制度创新满足农民发展需求
        6.2.1 问题:农民需求的现状分析
        6.2.2 归因:农民需求的制度成因
        6.2.3 策略:农民需求的制度供给
    6.3 以制度创新引领农村“三治融合”
        6.3.1 党的领导制度创新:三治融合的基本前提
        6.3.2 农村制度耦合创新:三治融合的协同机制
        6.3.3 党领民治体制创新:三治融合下的农村善治
    6.4 以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6.4.1 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助推产业兴旺
        6.4.2 创新农村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宜居乡村
        6.4.3 创新村规民约惯习制度,培育文明乡风
        6.4.4 创新农村社区治理制度,实现农村善治
        6.4.5 创新农民收入分配制度,创造富裕生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中国感光学会2019年工作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工作成绩及综合数据
    (一)学术交流
    (二)组织建设工作
    (三)编辑出版工作
    (四)科学普及工作
    (五)会员管理和服务
    (六)党建工作
    (七)产学研结合、厂会协作
    (八)标准、成果鉴定工作
二、学术交流
    (一)组织举办第十五届亚洲辐射固化国际会议暨展览会
    (二)组织专家出席第35届数字印刷国际会议—印刷制造2019
    (三)组织举办中国感光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四)组织举办2019第十八届辐射固化技术高级研讨会—UVLED光固化专题
    (五)组织举办2019(第六届)海峡两岸辐射固化技术研讨会
    (六)组织举办2019光催化中青年学者论坛暨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
    (七)承办2019第10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年会议暨科技融合创新发展论坛
    (八)组织举办2019年视频侦查技术与特种照相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声像大数据技术应用创新学术会议
    (九)组织举办6G宽带通信卫星技术研讨会
    (十)组织举办生物与医学成像专业委员学术交流会
    (十一)邀请专家进行影像信息功能材料与技术领域专题报告交流
    (十二)支持并参与辐射固化行业学术活动
    (十三)参与印刷技术领域学术活动
    (十四)支持并参与数字成像技术领域学术活动
三、组织建设工作
    (一)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二)第十届一次理事会
    (三)常务理事会
        第九届十次常务理事会通讯会议
        第九届十一次常务理事会(理事长办公会)
        第十届一次常务理事会
    (四)第一届一次监事会
    (五)理事长办公会
    (六)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换届工作
四、编辑出版工作
    (一)《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二)《影像技术》

(7)新中国成立70年科技类社会组织发展历程与重大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类社会组织发展历程回顾
    1.1 社会组织发展探索时期 (1949—1978年):形成符合政府需求的定位与框架
    1.2 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时期 (1978—1989年):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主流实践
    1.3 社会组织监管与整顿时期 (1989—1998年):以双重管理体制强化监管
    1.4 社会组织发展进入平稳期 (1998—2012年):培育与监管并重
    1.5 社会组织增速发展时期 (2012年至今):治理现代化下的合作共治
2 科技类社会组织的重大转型
    2.1 从自然科学类为主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发展
    2.2 从高度依附于政府到成为 “合作型”独立法人
    2.3 从发展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3 新时代社会组织的新发展

(8)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9)学会发展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问题及基本框架
        1.3.1 研究问题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学会和社会组织
        2.1.2 服务型政府
    2.2 相关理论
        2.2.1 治理理论
        2.2.2 资源依赖理论
第3章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3.1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现状
        3.1.1 开展党建工作
        3.1.2 承接政府职能
        3.1.3 积极服务会员
        3.1.4 获取运营资金
        3.1.5 多方监督管理
    3.2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存在问题
        3.2.1 政社分离缓慢
        3.2.2 依赖政府性强
        3.2.3 内部管理滞后
        3.2.4 社会地位不高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政社不分历史传统
        3.3.2 过分依靠政府资源
        3.3.3 缺乏完善管理机制
        3.3.4 学会公信力不足
第4章 国内外学会发展经验借鉴
    4.1 国内学会发展经验
        4.1.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4.1.2 上海市医学会
    4.2 国外学会发展经验
        4.2.1 世界卫生组织
        4.2.2 北美放射学会
    4.3 启示
        4.3.1 建立良好关系
        4.3.2 增强调适能力
        4.3.3 坚持学会宗旨
        4.3.4 完善管理体系
第5章 完善学会发展的建议
    5.1 明确功能定位
    5.2 拓宽筹资渠道
    5.3 提高管理水平
    5.4 加强品牌建设
第6章 结论
附录
    附录1 访谈人员列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10)坚守初心 团结奋斗 启航新时代新征程——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2018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一)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
    (二)聚焦新时代发展主题,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学术交流平台。
    (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会工作中的深化转化,不断提升新时代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水平。
    (四)努力开放拓展,积极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彰显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五)坚持“为国服务”的宗旨,切实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加强智库建设。
    (六)发挥学科优势,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
    (七)弘扬科学精神,健全科普工作机制。
    (八)深化组织改革,完善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学会发展。
        第一,学科建设增长点不够丰富。
        第二,重大项目偏少,标志性成果有待加强。
        第三,智库建设及其成果水平提升有待改善。
        第四,专业委员会、地方研究会发展仍不够平衡。
        第五,会员发展存在短板。
        第六,工作条件和基础设施短板有待补齐。
二、关于今后的工作安排
    (一)坚持以构建“自然科学家与哲学社会科学家联盟”为宗旨,聚焦世界新兴科技发展和重大工程的前沿,以学术创新带动学科建设的发展,全面提升我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拓展智库工作格局,推动智库工作与服务国家目标有效结合。
    (三)以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活动为契机,推进和开拓新时期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四)加强科学道德宣讲,积极融入大科普格局,打造我会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的品牌特色。
    (五)实施学术期刊精品工程,全面提升我会在学术传播中的影响力。
    (六)完善学会会员服务系统,完善人才培养服务体系。

四、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换届的条例(试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2]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陈思.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K市学会秘书长专职化发展研究 ——基于对56个市级学会的实证研究[D]. 丁俊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问题研究[D]. 关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D]. 梁俊山. 山西大学, 2020(07)
  • [6]中国感光学会2019年工作总结[J]. 中国感光学会秘书处. 影像技术, 2020(03)
  • [7]新中国成立70年科技类社会组织发展历程与重大转型[J]. 刘春平. 中国科技论坛, 2020(04)
  • [8]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9]学会发展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为例[D]. 田力. 东华大学, 2020(01)
  • [10]坚守初心 团结奋斗 启航新时代新征程——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 何鸣鸿.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9(12)

标签:;  ;  ;  ;  ;  

中国科协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学会理事会换届规定(试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