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人教版教材实验工作汇报交流会侧记(论文文献综述)
凌珍[1](2020)在《“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叙事散文一直是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导文类之一,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重要文类。依托教材中的叙事散文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相关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本文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对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正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是对“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编制概况的梳理呈现。首先,对“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理念进行分析;其次,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内叙事散文的选文分布和读写结合的加工处理、编制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整理;最后,聚焦于“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教学价值层面的探究。第二章主要通过目前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追根溯源,从教师、学生、教材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三章主要针对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点笼统化、读写训练形式固态化、读写评改低效化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法:以“学”定教,从叙事散文阅读文本、写作症结中进行读写结合点的科学设置;因“材”施教,根据叙事散文在言语情思、人物塑造、叙事技巧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体悟融合式读写、品析鉴赏式读写、艺术创造式读写等多种形式的读写训练;以“评”促学,通过评价修改方式、主体等方面的优化,加强学生读写体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第四章主要聚焦于“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具体实施层面的探究,分别从语言之精妙、情感之真切、人物之神韵、事件之波澜四个维度,选取典型叙事散文为例,展开读写结合教学的具体案例设计与分析。
司然[2](2020)在《内蒙古巴林右旗DD中学语文“名着导读”教学考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是总结之前各版本教材编写经验后得出的最新成果。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增添了许多新的设计,其中“名着导读”版块的调整更是颇具亮点。自2016年9月新教材陆续在全国推行以来,教材编写者和广大师生都密切关注着新教材的实施动态,对教材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由于笔者知识、能力有限,不能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全部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所以笔者重点关注新教材中的“名着导读”版块。本论文以内蒙古巴林右旗D中学为研究对象,分五部分对其“名着导读”教、学、考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缘起、意义、方法和文献综述。第一章为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概述,分两节对教材“名着导读”版块和中考“名着阅读”试题进行了分析。第二章为D中学“名着导读”教、学、考的现状调查,总结个案学校“名着导读”教学取得的成就、归纳教、学、考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成因分析。个案学校“名着导读”教学取得的主要成果有读书交流活动丰富、教学环节完整、重视学生阅读方法指导、评价方式多样等。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表征主要为教师自身阅读情况不佳、备课研究不足、教学安排随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安排缺乏整体规划和自身专业性的制约。学生阅读方面的问题表征主要为缺乏阅读兴趣和内部动机、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自主阅读能力,其原因主要是学习任务重、对“名着导读”内涵认识不足和来自家长方面的不良影响。考试命题方面的问题表征主要为内容浅显、形式固定,其原因主要为受中考的不良导向和教师现有水平的制约。第三章为D中学“名着导读”课堂教学实例分析。从D中学“名着导读”教学的读中研读课和读后分享课中分别选取了一节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实例,进行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第四章为D中学“名着导读”教、学、考改进策略的探索,分别从学校保障、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试题改进四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学校的保障策略主要是给教师减负、组织教师培训和开展家校合作。教师教学策略分别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方面提出,其中教学实施策略的提出分别针对“名着导读”教学的三种课型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学生学习策略主要为制定阅读计划和培养阅读习惯。试题改进策略主要为转变评价观念和加强教师学习。笔者在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立足D中学语文“名着导读”的教学现状,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提出了“名着导读”教、学、考三方面的改进策略,有助于改善D中学语文名着阅读教学的现状,为D中学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份参考。
李敏[3](2018)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县(区)级教研机构职能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研机构在保障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推进课程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研机构的职能定位直接关系到教研的内容与方式,关系到教研的结果与质量。然而,当前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教研机构职能的研究十分欠缺,研究结论缺乏可推广性。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成果、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也为了在新形式下厘清教研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内容,有必要对我国教研机构、特别是直接面向一线教学的县(区)级教研机构的职能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课程改革背景下县(区)级教研机构的职能:通过教研机构职能的演变、确立依据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借助文献资料分析与半结构化访谈,考察县(区)级教研机构的规定职能与实然职能,呈现其在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管理与服务方面,以及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职能,并从国家课程改革政策、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自身和学校四个层面分析影响教研机构职能的因素。本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两县(区)级教研机构为个案对象,选取2位教研机构主任和12位教研员进行访谈。通过对文献与访谈资料的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县(区)级教研机构的实然职能与规定职能存在差异,实际承担了许多外延职能,教学研究与指导职能被迫弱化;第二,教学指导是县(区)级教研机构最重要的职能;第三,组织教师培训是县(区)级教研机构发挥职能最重要的途径;第四,课程改革是教研机构职能转型的决定因素;第五,政策保障是影响教研机构职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分析与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促进县(区)级教研机构职能改进的建议:厘清三级教研机构的职能定位,国家层面出台规范教研机构职能的政策文件;县(区)级教研机构需强化教学研究职能、加大对农村教研力量的重视与扶持、以及加强自身教研员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需完善教研保障制度。
何文豪[4](2018)在《小学高段学本式“卓越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以重庆市A小学语文学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的深入开展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合作学习成为了现代课堂改革中的“宠儿”。合作学习因其独特的优势,如唤起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被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大范围的应用。重庆市A区A小学紧跟重庆市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步伐,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学本式“卓越课堂”的建设。A小学基于一切教学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本的价值理念,实施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机,呈现出自主探究、合作进取的状态。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A小学的校长及五年级和六年级的部分师生,采用了对校长及教师进行访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语文学科的合作学习进行全面地调查,并对所搜集的数据和访谈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总结A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本论文主要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交代了选择该内容作为研究方向的原因、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充分地理论探讨,为问卷的编制及调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第三部分是对合作学习实施现状进行调査,主要整理分析了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及教师访谈内容。第四部分基于整理出的数据及资料总结出A小学在语文学本式“卓越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相应原因。第五部分是针对A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助推合作学习的高效开展。最后一部分为结语。
戴亚[5](2015)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变革,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给人类敲响警钟。人们意识到要应对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生存危机,应该从人类自身的改变开始。因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成为这场生存危机的救命稻草。物理作为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学科,自然而然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任。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对概念的综述,阐述了环境、环境教育、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希望在立足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将外国先进经验为已所用;分析了国内外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查阅大量资料分析研究我国基础教育中对环境教育设立的各项规章制度:第三部分对我国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环境教育落后的原因,并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中存着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出一些建议以及具体的实践和案例;第五部分分析了结论、展望和不足。
张二庆[6](2014)在《初中科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新课改中科学课程实施的特征与影响因素》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初中科学课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初中设置“综合”与“分科”相结合的课程形式。从此,科学课程正式成为我国初中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打破了分科科学课程在初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并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从各地科学课程实施的情况来看,其实施并不理想。科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或诸多问题,绝大多数实验区又回到了分科教学。在改革之初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中,只有7个实验区选择了科学课程,并且多数实验区不久就退出了科学课程的实施,重新回到了分科教学,只有深圳市的科学课程实施了11年之久,但终因没有后续区域跟进等原因而退出实施,又回到了分科教学。武汉市属于省级科学课程实验区的典型,并且是在一些实验区开始退出科学课程实验的背景下开始实施科学课程的。武汉市科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一直充满了争议,并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终因行政的不作为等原因而退出。另外,浙江省是我国目前仍在实施科学课程的唯一地区,并且其实施在2001年新课程改革之前基本已经进入常态阶段。针对以上基本情况,本研究梳理并分析了关于课程实施、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以及我国部分实验区科学课程的实施状况等方面的文献,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文本分析、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重点对深圳市和武汉市的科学课程的实施状态进行了考察,并通过与浙江省科学课程实施状况的比较,归纳并分析了科学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深圳市和武汉市的科学课程实施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科学课程的实施体现出了以下基本特征:采用了“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行政决策左右着科学课程的实施、教师对科学课程的认识呈现分化状态、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与其对科学课程价值的认同存在许多不一致。根据相关研究和对两个实验区科学课程实施的考察,本研究将影响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归纳为3个方面7个要素。3个方面分别为改革自身的影响因素、学校内部的影响因素和学校外部的影响因素,并对每个具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为:《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教材对实施的影响;教师对科学课程实施效果的影响;课程资源对科学课程实施的影响;行政决策对科学课程实施的干预;升学考试对科学课程实施的制约以及家长的分数观念对科学课程实施的影响。通过对深圳市和武汉市科学课程实施过程的考察以及对实施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将影响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因归纳为:科学课程改革导致了学校文化上的“断裂”;教师素养是制约科学课程实施的“枢纽”;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制约着科学课程实施的程度;地方行政决策在科学课程实施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升学考试是制约科学课程实施的“瓶颈”。在我国目前的背景下,要想促进科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必须为其创造条件。首先,加强科学课程改革与教育现实之间的适切性;第二、加大行政决策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第三,完善科学教师的培养机制,加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第四,增加教育投入,为学校配备充足的课程资源;第五,进一步完善科学教材的编写;第六,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科学课程理论。
朱远来[7](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陈燕[8](2010)在《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基础教育二期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尤其是对优秀教师需求日渐趋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为了造就更多的骨干教师,上海市普教系统启动了名师培养工程,“名师工作室”作为“名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基层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与提升等方面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并在名师资源辐射、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同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可以尝试的研究角度,本文对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的活动进行调查研究,这对于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方式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为主题,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追踪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论文在对国内外生物名师与专业发展现状等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和梳理的基础上,对上海市级以及部分区级教研员、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了访谈,对部分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上海市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历史与组织形式;名师工作室成员基本情况调查;名师工作室活动情况和成果调查。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进展良好,表现在:1、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由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设立,统一管理;2、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培训目标、途径方式、学习要求等;3、有严格的组织管理和申请、方案、计划、考核等程序;4、有具体的活动内容、频率、模式等。(二)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三)名师工作室的活动给学员造成一定的压力,学员感觉压力最大的是课题研究。针对本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一)名师工作室需要有更加宽裕的活动时间、更加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更加充实的活动内容。(二)解决教学实践中共性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等。(三)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四)加快名师工作室优质资源建设。(五)进一步规范名师工作室的开展运行。
二、全国人教版教材实验工作汇报交流会侧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人教版教材实验工作汇报交流会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目标和方法 |
四、理论指导 |
五、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概述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理念 |
一、整体构建,有机融合 |
二、润物无声,引领有方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情况 |
一、“部编本”初中教材中叙事散文的选文及分布 |
二、“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加工处理 |
三、“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特点 |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教学价值 |
一、有助于弥补叙事散文写作教学的不足 |
二、有助于促进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的深化 |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读写素养的全面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层面的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情况 |
一、教师对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总体认识 |
二、教师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 |
第二节 学生层面的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学习情况 |
一、学生对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的主观认识 |
二、学生在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学习体验 |
第三节 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 |
第一节 以“学”定教,科学设置读写结合点 |
一、从叙事散文阅读文本中开掘读写点 |
二、从叙事散文写作症结中提炼读写点 |
第二节 因“材”施教,丰富读写训练形式 |
一、在体悟融合式读写中把握言语情思 |
二、在品析鉴赏式读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
三、在艺术创造式读写中领会叙事技巧 |
第三节 以“评”促学,深化学生读写体验 |
一、让评改进入交际语境,从封闭走向开放 |
二、让评改基于评估量表,从无章走向有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具体实施 |
第一节 叙事散文读写结合重点之一: 语言之精妙 |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妙语言的品析 |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
第二节 叙事散文读写结合重点之二: 情感之真切 |
一、《秋天的怀念》至真之情的体悟 |
二、《秋天的怀念》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
第三节 叙事散文读写结合重点之三: 人物之神韵 |
第四节 叙事散文读写结合重点之四: 事件之波澜 |
一、《猫》叙事之波澜的解析 |
二、《猫》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后记 |
(2)内蒙古巴林右旗DD中学语文“名着导读”教学考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一) 增添部编本教材研究资料 |
(二) 完善名着阅读教学理论 |
二、实践意义 |
(一) 改善教师“名着导读”教学现状 |
(二) 改善学生名着阅读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研究综述 |
(一) 教师“名着导读”教学现状研究综述 |
(二) 学生名着阅读现状研究综述 |
二、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
三、部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概述 |
第一节 教材“名着导读”内容分析 |
一、教材“名着导读”的整体结构 |
(一) 呈现位置发生变化 |
(二) 入选名着篇目发生变化 |
(三) 推荐主题发生变化 |
二、单篇“名着导读”的内容结构 |
(一) 增加两则名家点评 |
(二) 增加读书方法指导 |
(三) 制定专题探究活动 |
(四) 增加自主阅读推荐 |
第二节 中考“名着阅读”试题分析 |
一、测试材料丰富 |
二、测试内容综合 |
三、测试形式灵活 |
第二章 D中学语文“名着导读”教、学、考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一) 观察法的实施 |
(二)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三)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名着导读”教学取得成就 |
一、丰富的“书香校园”读书交流活动 |
(一) 教师读书汇报会 |
(二) 读书推介交流会 |
(三) “书香校园”主题班会 |
(四) “读书板报”设计大赛 |
(五) “班级图书角”展示大赛 |
(六) “阅读之星”评选活动 |
二、完整的“名着导读”教学环节 |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
四、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强化学生阅读动力 |
第三节 “名着导读”教、学、考存在问题 |
一、教师教学方面 |
(一) 教师阅读情况不佳 |
(二) 教师备课研究不足 |
(三) 教学课时安排随意 |
二、学生阅读方面 |
(一) 缺乏阅读兴趣和内部动机 |
(二) 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
(三) 缺乏自主阅读能力 |
三、考试命题方面 |
(一) 内容浅显 |
(二) 形式固定 |
第四节 “名着导读”教、学、考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
(一)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
(二) 教师自身专业性制约 |
(三) 教学安排缺乏整体规划 |
二、学生阅读现状成因分析 |
(一) 学习任务繁重,阅读时间缺乏 |
(二) 学生对名着导读内涵认识不足 |
(三) 家长对名着阅读缺乏正确认知 |
三、考试命题现状的成因分析 |
(一) 中考试题导向作用 |
(二) 教师现有水平制约 |
第三章 D中学语文“名着导读”课堂教学实例分析 |
第一节 读中研读课——《朝花夕拾》 |
一、课前准备 |
(一) 教学思路 |
(二) 设计理由 |
二、课堂实践过程 |
(一) 导入教学 |
(二) 经典段落诵读 |
(三) 课本剧表演 |
(四) 读书批注分享 |
(五) 课堂小结 |
三、课堂实践反思 |
第二节 读后分享课——《西游记》 |
一、课前准备 |
(一) 教学思路 |
(二) 设计理由 |
二、课堂实践过程 |
(一) 成果汇展 |
(二) 读书笔记分享 |
(三) 知识竞答 |
(四) 辩论会 |
(五) 课堂小结 |
三、课堂实践反思 |
第四章 D中学“名着导读”教、学、考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学校保障策略 |
一、给教师以减负,还教师以时间 |
二、组织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
三、开展家校合作,营造阅读环境 |
第二节 教师“名着导读”教学策略 |
一、教学准备策略 |
(一) 教师成为阅读先行者 |
(二) 全面掌握教材设计 |
(三) 明确学期教学计划 |
二、教学实施策略 |
(一) 读前导读课 |
(二) 读中研读课 |
(三) 读后分享课 |
三、教学评价策略 |
(一) 评价主体多元互动 |
(二) 评价方式多样综合 |
第三节 学生“名着导读”学习策略 |
一、制定可行的阅读计划 |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
第四节 “名着阅读”试题改进策略 |
一、转变评价观念,着眼学生发展 |
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命题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部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问卷调查(教师卷) |
附录B 部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学生卷)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E 读中研读课《朝花夕拾》课堂实录 |
附录F 读后分享课《西游记》课堂实录 |
致谢 |
(3)课程改革背景下县(区)级教研机构职能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新时期教研机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对教研机构职能提出新要求 |
二、研究综述 |
(一)教研机构职能的演变 |
(二)教研机构职能及确立依据 |
(三)教研机构职能的发挥及影响因素 |
(四)教研机构职能的研究方法 |
(五)研究综述小结 |
三、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问题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过程 |
(六)论文思路 |
第一章 县(区)级教研机构规定职能的分析 |
一、国家教育政策对教研机构职能的要求 |
(一)教学研究为主要职能 |
(二)教学研究与教学指导职能并重 |
(三)教学研究职能纵深发展,增加教学管理职能 |
(四)教学研究、指导、管理与服务职能的确立 |
二、省市级教研机构的规定职能 |
(一)省市级教研机构关于职能的定位 |
(二)省市级教研机构规定职能的解读 |
三、个案所在县(区)级教研机构的规定职能 |
(一)县(区)级教研机构关于职能的定位 |
(二)县(区)级教研机构规定职能的解读 |
第二章 县(区)级教研机构实然职能的分析 |
一、常规教研职能 |
(一)教学研究为核心 |
(二)教学指导为重点 |
(三)教学管理与服务为支撑 |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研职能 |
(一)落实国家课程计划 |
(二)开发地方与校本课程 |
(三)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实验 |
(四)负责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 |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职能的转型 |
(一)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内容 |
(二)广泛应用网络教研、共同体教研等教研形式 |
第三章 县(区)级教研机构职能的影响因素 |
一、国家课程改革政策的影响 |
(一)国家课程政策的落实对教研机构职能的新要求 |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对教研工作的指向 |
二、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影响 |
(一)保障机制对教研机构职能的作用 |
(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研机构职能的认识 |
(三)其他行政科室的工作与教研机构的职能分工 |
三、教研机构及教研员自身的影响 |
(一)教研机构设置的类型与定位 |
(二)上级教研机构的要求 |
(三)教研员自身的素质水平 |
四、学校和教师自下而上的影响 |
(一)教师教学实践的需求 |
(二)学校质量提升的要求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县(区)级教研机构的实然职能与规定职能存在差异 |
(二)教学指导是县(区)级教研机构最重要的职能 |
(三)组织教师培训是县(区)级教研机构发挥职能最重要的途径 |
(四)课程改革是县(区)级教研机构职能转型的决定因素 |
(五)政策保障是影响县(区)级教研机构职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
二、促进县(区)级教研机构职能改进的建议 |
(一)厘清三级教研机构职能定位 |
(二)县(区)级教研机构需强化教学研究职能 |
(三)县(区)级教研机构需加大对农村教研力量的重视与扶持 |
(四)县(区)级教研机构需加强自身教研员队伍的建设 |
(五)教育行政部门需完善教研保障制度 |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方向 |
附录1:教研机构职能访谈提纲(教研机构领导) |
附录2:教研机构职能访谈提纲(教研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小学高段学本式“卓越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以重庆市A小学语文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深度发展的要求 |
1.1.2 学本式“卓越课堂”教学实践引发各界关注 |
1.1.3 专业基础与研究兴趣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思路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合作学习 |
1.4.2 学本式“卓越课堂” |
1.4.3 小学高段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合作学习研究的综述 |
1.5.2 关于学本式“卓越课堂”的综述 |
1.5.3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论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调查法 |
1.6.3 课堂观察法 |
1.6.4 个案研究法 |
2 理论探讨 |
2.1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
2.1.1 新课标理论 |
2.1.2 认知发展理论 |
2.1.3 群体动力理论 |
2.1.4 建构主义理论 |
2.2 合作学习的要素 |
2.2.1 积极互赖 |
2.2.2 个体责任 |
2.2.3 积极互助 |
2.2.4 机会均等 |
2.2.5 合作技能 |
2.3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
2.4 合作学习评价的基本原则 |
2.4.1 目的性原则 |
2.4.2 激发性原则 |
2.4.3 互赖性原则 |
3 A小学学本式“卓越课堂”合作学习现状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问卷调查 |
3.1.2 课堂观察 |
3.1.3 访谈 |
3.2 A小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2 访谈情况分析 |
4 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学本式“卓越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
4.1.1 组织调控力度不够 |
4.1.2 监督指导缺失 |
4.1.3 合作任务选择缺乏科学性 |
4.1.4 合作学习评价不到位 |
4.2 学本式“卓越课堂”合作学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
4.2.1 参与度不均 |
4.2.2 学习兴趣难以维持 |
4.2.3 合作技能有待加强 |
4.3 学本式“卓越课堂”合作学习中师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大班额影响合作学习的组织和调控 |
4.3.2 教师缺乏深入的理论认知 |
4.3.3 文本解读能力较差 |
4.3.4 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 |
4.3.5 学生的个体差异 |
4.3.6 合作内容难易程度不恰当 |
4.3.7 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指导不足 |
5 改进学本式“卓越课堂”合作学习的策略 |
5.1 科学管理、制度助推 |
5.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5.2.1 科研促发展 |
5.2.2 提高合作学习教学技能 |
5.3 优化合作学习任务设计 |
5.3.1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
5.3.2 精挑细选合作学习问题 |
5.4 合理分配时间 |
5.5 注重个体差异 |
5.6 加深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知 |
5.7 加强学生合作技能的指导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5)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因由 |
1.2 研究方法和对象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环境教育研究现状 |
2.1 概念综述 |
2.1.1 环境的概念 |
2.1.2 环境教育的概念 |
2.1.3 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
2.2 国内外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
2.2.1 国外环境教育的发展 |
2.2.2 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 |
2.3 国内外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发展情况 |
2.3.1 国外基础教育环境教育的发展情况 |
2.3.2 国内基础教育阶段环境教育的发展情况 |
第3章 环境教育的现状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 |
3.1 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2 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
3.3 初中物理教学中环境教育中存在着的问题 |
第4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与实践 |
4.1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原则 |
4.2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
4.3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及其案例 |
案例一 |
案例二 |
第5章 结论和不足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6)初中科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新课改中科学课程实施的特征与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的目的 |
三、 研究的问题 |
四、 研究的意义 |
五、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课程 |
(二) 课程实施 |
(三) 综合科学课程 |
二、 关于课程实施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一) 关于影响因素的分类研究 |
(二) 学校内部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三) 学校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 |
(四) 改革自身的影响因素 |
三、 关于综合科学课程的相关研究 |
(一) 西方综合科学课程的源起与发展 |
(二) 综合科学课程的类型或组织方式 |
(三) 提倡综合科学课程的依据与争论 |
(四) 关于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的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框架 |
二、 研究方法 |
(一) 为何采用个案研究 |
(二) 具体研究方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 |
三、 研究对象的选择 |
四、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
(一) 资料的搜集 |
(二)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 研究的效度与局限 |
第四章 我国初中科学课程的实施 |
一、 综合科学课程的源起与发展 |
(一) 综合科学课程的萌芽期 |
(二) 综合科学课程的实验期 |
(三) 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新阶段 |
二、 综合科学课程的实施状况 |
(一) 国家级实验区的实施状况 |
(二) 省级实验区的实施状况 |
第五章 深圳市科学课程的实施 |
一、 为何采用科学课程 |
(一) “闯出一片新天地” |
(二) “看好实施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
二、 科学课程实施采用了何种推进策略 |
(一) 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
(二) 行政组织,教师为主 |
(三)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 |
(四) 研发与科学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
(五) 及时总结,不断调整 |
三、 教师如何走进了科学课程 |
(一) 教师如何认识科学课程 |
(二) 教师如何教科学课程 |
四、 科学课程为何停止了实施 |
(一) 孤军奋战,没有后续实验区跟进 |
(二) 遇到重重困难,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
五、 小结 |
第六章 武汉市科学课程的实施 |
一、 为何采用科学课程 |
(一) 符合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潮流 |
(二) 推进武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
二、 科学课程实施采用了何种推进策略 |
(一) 实施以充分调研为基础 |
(二) 全市统一采用科学课程 |
(三) 以政策为实施的保障 |
(四)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 |
(五) 积极筹备各项配套工作 |
三、 教师如何走进了科学课程 |
(一) 教师如何认识科学课程 |
(二) 教师如何教科学课程 |
四、 科学课程为何停止了实施 |
(一) 实施过程:充满了争议 |
(二) 结局:回归分科教学 |
五、 小结 |
第七章 科学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 |
一、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 |
二、 教育行政力量决定着科学课程实施的方向 |
(一) 实施科学课程的决定由教育行政做出 |
(二) 行政干预是科学课程实施推进的主要动力 |
三、 教师对科学课程认同的分化 |
(一) 对科学课程价值的认识:较高认同 |
(二) 对科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的认识:迷茫 |
(三) 对科学课程“评价建议”的认识:可操作性差 |
四、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其价值认同不一致 |
第八章 科学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改革本身的因素对科学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 《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二) 科学教材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二、 学校内部因素对科学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 教师对科学课程实施效果的影响 |
(二) 课程资源对科学课程实施效果的影响 |
三、 学校外部因素对科学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 地方行政对科学课程实施的干预 |
(二) 升学考试对科学课程实施的制约 |
(三) 家长的分数观念对科学课程实施的影响 |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 结论 |
(一) 基本特征 |
(二) 归因:主要的影响因素 |
二、 建议 |
(一) 加强科学课程改革与教育现实之间的适切性 |
(二) 加大行政决策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 |
(三) 完善培养机制,加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
(四) 增加投入,为学校配备充足的课程资源 |
(五) 进一步完善科学教材的编写 |
(六)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科学课程理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教师和教研员访谈提纲 |
二、 教育领导访谈提纲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7)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
三、文献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
三、经济生活 |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
一、文化与教育 |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
一、发展现状 |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导论 |
一、课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
(一) 研究的目标 |
(二) 研究的方法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二部分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现状分析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名师、名师工作室 |
(二)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
(三) 专业、教师专业发展 |
二、理论基础 |
(一)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 |
(二) 成人学习理论 |
(三) 终身学习理论 |
(四) 校本理论理论 |
(五) 合作课程理论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的名师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
(二) 国内的名师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
(三) 国内外生命科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研究 |
(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
第三部分 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 |
一、调查的方法和对象 |
二、调查的内容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 上海市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发展历史 |
(二)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访谈情况分析 |
第四部分 名师工作室个案研究 |
一、市级名师工作室个案研究 |
二、区级名师工作室个案研究 |
(一) 上海市徐汇区吴立人名师工作室 |
(二) 上海市普陀区周瑞山学科带头人工作室 |
第五部分 研究的结论、建议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建议 |
三、思考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全国人教版教材实验工作汇报交流会侧记(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 凌珍. 苏州大学, 2020(03)
- [2]内蒙古巴林右旗DD中学语文“名着导读”教学考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D]. 司然.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课程改革背景下县(区)级教研机构职能的个案研究[D]. 李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4]小学高段学本式“卓越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以重庆市A小学语文学科为例[D]. 何文豪. 重庆师范大学, 2018(11)
- [5]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 戴亚.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6]初中科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新课改中科学课程实施的特征与影响因素[D]. 张二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1)
- [7]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8]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D]. 陈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