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际舞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适应性研究——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文献综述)
江午媚[1](2021)在《中外优秀标准舞选手训练方法对比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标准舞是一项融合了竞技性和观赏性的舞蹈运动,在竞技场上的角逐不亚于其他运动项目。标准舞是具有“舶来品”性质的舞蹈,最早起源于欧洲的宫廷,是高贵和典雅的代名词,近几十年来在中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和进步,在沿海地区逐渐成为一项主流的舞蹈运动。国内参加标准舞比赛的青年选手越来越多,他们不满足于国内的竞技舞台,优秀的选手逐渐走向了国际竞技场,在每年的舞蹈盛宴“德意志公开赛”(GOC)和年终盛典世界标准舞联合会公开赛(WDSF)逐渐出现了中国选手的身影,并且能冲破层层角逐进入到职业组前12的好名次。不满足于当下名次的好胜心是促使选手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前提条件,拥有事半功倍的训练方法是竞赛决胜的必要条件。本文旨在于分析国外优秀标准舞选手的训练方法,从中挖掘适合中国选手的训练方法。使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对比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具体收集和对比中外标准舞选手使用的训练方法,归纳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差异,结合中国标准舞选手的特点,提炼出适合中国选手的训练方法,并进行教学实验以验证其有效性,研究对象为中外优秀标准舞选手训练方法差异,以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标准舞评分规则2.1系统为标准,得出以下结果:1、国内外标准舞的训练方法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国内遵循标准化训练方法,主要侧重点是重复练习基本的动作;国外训练方法具备更多的创新,不仅从舞蹈层面训练选手,更是结合体育锻炼的方法进行训练。国内外的训练方法各有特点,也有所重叠。国内选手对国外的训练方法了解的程度不深,仅停留在观赏国外优秀选手的竞技上,国内教师和选手普遍认为有必要引入国外的训练方法,丰富标准舞的训练理论体系。2、以个案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内外选手训练的具体差异,国外选手选择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公开赛职业组选手Bjorn Bitsch&Ashli Williamson;国内选手选择了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公开赛职业组选手苏帅&江午媚。3、国外训练方法主要选取了负重训练法、蒙眼训练法、意念影像训练法、气息训练法、互换舞伴训练法和情绪变换训练法,这六种训练方法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验法,根据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标准舞评分规则2.1系统进行规定套路的打分。实验前后的结果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实验组实验后的成绩显着高于实验前,实验后实验组的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组。4、在教学实验法中,实验组的技术质量、音乐运用、配合技巧和展现能力都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华尔兹的差距比较小,其他四支舞的差距显着。
刘思瑶[2](2021)在《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开设国际标准舞剧目课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同志在其研究中指出,“人是第一可宝贵的”。这里所述的“人”指的就是“人才”,人才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事。那么人才的培养依附于教育。我国国标舞的教育突出表现在学历教育。教育为我国国标舞带来了空前的发展规模,教育也极大程度决定着国标舞未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就目前社会发展,国际标准舞剧目作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发展趋势,各大专业院校也都开始着手国标舞剧目课程教学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该课程实用性强,且能锻炼学生编创、表演等多方面能力。首都体育学院目前仅在国标舞主项课程中涉及部分关于剧目教学的内容,尚未专门开设此课程,其原创剧目《蕙·香销》在第三届全国体育院系大学生体育艺术节比赛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金奖。首都体育学院亦应顺应国标舞发展潮流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以获得更大成效。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围绕首都体育学院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进行可行性调查,归纳总结首都体育学院开设该课程的优势和限制因素并提出策略,为该课程的开设构建一套可行性较强的方案。旨在为首都体育学院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提供思路,并尽早将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的这一想法落到实处。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国标舞剧目课程开设的现实依据包括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建设需要以及学生发展需要。国标舞剧目发展可以提升舞蹈的艺术性,满足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新要求,社会各类国标舞艺术表演赛为剧目发展提供了良机。高校培养的国标舞人才不应仅是竞技人才,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方面发展。(2)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舞蹈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等相关要求,结合首都体育学院国标舞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首都体育学院有必要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3)基于对首都体育学院国标舞软硬件条件的深入分析,在场馆设施、学校态度、教师能力及态度、学生能力及态度几方面均满足国标舞剧目课程开设的必要条件,且在调查对象中,全部专项教师和90%以上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开设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故首都体育学院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有较高的可行性。(4)对国标舞剧目课程的课程类型、学期学时安排、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构建。本研究对国标舞剧目课程构建结果为:该课程应设为专业必修考试课;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可安排在第4-5学期,每周4学时;课程应包括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和考核部分;课程内容应主要涉及编创技法和剧目创作;考核应包括平时成绩、理论考试和剧目成品考核,可以采用教师评分和学生互评按一定比例相结合的方式,相关的舞台实践经历可作为该课程成绩的加分项。
王晴[3](2020)在《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体育舞蹈作为一种集体育、舞蹈、音乐、美学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粉丝。其不仅在改善人体心肺功能、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很高的运动学和生理学价值,还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心理学和艺术学价值。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其他省市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体系已趋于成熟,但相比之下内蒙古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发展仍然处于起始阶段。为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优化内蒙古高校的体育教育资源与课程结构,本研究将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地理特征、教育经济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出发,以促进体育舞蹈课程在内蒙古高校的开设。本研究主要运用了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结合SWOT-PEST模型构建出内蒙古自治区17所本科院校(以下简称为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对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该指标体系中优势因素与机遇因素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831和0.806,二者系数均大于0.8,表明该指标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782和0.740,二者系数均大于0.7,表明该指标也有较高的可信度;该指标体系的KMO值为0.764,Bartlett值为450.365,p值接近0,表明该指标体系可以作为研究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2)目前,体育舞蹈课程在内蒙古本科高校暂未达到全面性的覆盖,虽然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高校数量趋增,开设此课程的院校也达到了9所,但各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普遍存在教学问题。(3)73.91%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入职再培训和专业化程度对该课程的开设有着巨大影响;除此外,内蒙古高校能否成功开设体育舞蹈课程与国家政策的推动、体育舞蹈行的发展、教育经费和学生可支配资金的增加、体育舞蹈人才市场扩大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等优势因素有直接关系。(4)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不足、监督管理措施不健全、场馆设施创收低、培训参赛费用过高、发展经费不足、宣传渠道过少、相关资源匮乏、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规范性教学缺失、师资配置缺乏合理性等劣势因素,是限制该课程在内蒙古高校开设的主要因素。(5)教育资源的中西部倾斜、“全民健身”计划的影响、“文化自信”政策的实施、“一带一路”商业链的政治经济效益、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推广和体育训练方法科学化等因素为内蒙古高校设置此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6)场地设施不足严重的影响到该课程在内蒙古高校的开设,82.61%的教师和81.72%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的体育舞蹈场地设施不足,且已开设和未开设院校的体育舞蹈场地设施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1)。除此外,内蒙古高校开设此课程的困境还与场馆运营与管理不畅、相关配套政策滞后、其他运动项目竞争、体育舞蹈人口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和技术学习难度较大等威胁因素有关。因此,要想优化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就必须从体育舞蹈自身优势、劣势、挑战和挑战等微观因素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宏观因素两层面出发。本研究为促进内蒙古高校开设此程提出以下建议:(1)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以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为导向,以解决体育舞蹈人才、技术和其他资源需求窘境为突破口,以发展体育舞蹈运动为目标,制定“SO+PEST”成长型发展策略,为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创造有利经济条件。(2)强化自身优势,避免外部挑战,充分利用现有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与技术等资源,制定“ST+PEST”多元化发展策略,在体育舞蹈中融入独特的内蒙民族文化,创造“内蒙特色式”体育舞蹈,为体育舞蹈文化注入新活力。(3)克服劣势阻碍,化解挑战因素,从根源问题入手,制定“WT+PEST”防御型发展策略,可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群体和统一教学教材大纲等措施,来克服自身隐藏问题和降低外部潜在要素对它的威胁。(4)利用发展机遇,弥补潜在短板,制定“WO+PEST”扭转型发展策略。即正视内蒙古高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协助解决学校领导不重视、专业教师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另一方面,应增加资金投入、深化课程改革,以促进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5)从具体措施的制定来看应从四个层面出发:即政府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首先,应该加强政府的导向和保障功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监督管理及保障体系;其次,高校应该寻求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发展平衡点,协调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避免教育“木桶效应”的出现;再次,应该引导教师不断参加学科教研与各种职后培训,以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素养;最后,要转变学生原有的传统体育观念,帮助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学生多参加体育舞蹈运动。
何亮[4](2017)在《对北京市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增设规范社交舞课程的研究》文中提出社交舞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国际性交际舞蹈,有“世界语言”之称。根据我国舞蹈市场发展需要,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成立了规范社交舞专业委员会,旨在普及和推广我国社交舞市场,为国标舞的发展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规范社交舞是连接交谊舞和体育舞蹈(国标舞)之间的桥梁,用体育舞蹈(国标舞)的技术使交谊舞的动作技术规范化使体育舞蹈更适合普通大众。根据音乐及舞蹈风格的差异规范社交舞又分别有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快四、布鲁斯、伦巴、萨尔萨、美林格、吉特巴、平四等十多种舞蹈类型。在我国普通高校以及专业体育院校舞蹈艺术课中多以体育舞蹈(国标舞)为主,但随着教学大纲的改革,舞蹈技能课教学时数日趋减少,造成时间短、任务重、掌握难,以及普通高等院校非专项学生固定舞伴难找等现实问题。为此,本研究将规范社交舞课程引入普通高校课堂,目的是通过体育舞蹈(国标舞)这类高雅艺术和高文化高素质的高校大学生撞击,为高校培养出有气质、有涵养、懂礼仪、会社交的多方面复合型人才;通过传递带动各行各业、各领域人文素养的提高,使体育舞蹈大众化、接地气,真正做到服务大众、指导大众、满足大众。为学校开发拓展教学新思路作铺垫,同时为高校的高雅艺术教育提供新的训练手段和理论参考。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增设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相关指标、以及研究思路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与讨论,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规范社交舞符合社会大众健身的需求和人们实现精神领域不断提升的需求;规范社交舞符合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各要素的要求,以及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及体育舞蹈教师和学生们对丰富体育课堂内容的需求;为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服务,在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增设“规范社交舞”课程尤为重要。2、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增设规范社交舞课程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体育舞蹈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铺垫。3、按照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要求,制定了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增设规范社交舞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简单易学,易推广的原则实施教学内容,适合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学习。4、规范社交舞的教学内容,更加强化社交礼仪,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文化素养,在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中强化规范社交舞理念,增设“规范社交舞课程”是可以实施的。
张朵朵[5](2016)在《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体育舞蹈方向》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健身意识逐步增强,对体育艺术美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受大家的喜爱。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部分高校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和市场对体育发展多元化、社会化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增设了艺术类专业。这在拓宽体育院系专业口径的同时,也必将推动体育舞蹈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由于其专业在河南省开设的时间较短,尽管在教学组织、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但其各方面的建设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定位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培养目标以及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一项很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我省在体育院系开设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7所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的培养目标及辐射下位的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评价、师资力量、硬件条件和学生情况等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我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方向)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体育文化大发展的需求,对我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课程设置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对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的调查与研究,发现以下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之间存在差异;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结构归属杂乱;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师资力量在学校内部配置上男女比例失衡,运动水平、职称结构、学历方面有待提高;教育实践模式有待改善;教学设施有待完善;学生男女比例失衡严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完善课程设置使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优化课程评价体系,采取分阶段的评价方式,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分阶段的教育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模式,真正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加大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的投入;整合学校有利资源,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尽量在招生时平衡男女比例。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为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课程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陆挺[6](2014)在《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当下市场经济带来的人心浮躁、物质欲求膨胀带来的失衡环境,引发大学生人格缺失、创造力匮乏、心理失衡等诸方面问题。这些似乎均与今天大学重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关。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人,即通过文化来实现人文化成,由此决定大学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实现人自身的全面成长。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如何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如何接续中华优秀的教育传统?可谓任重而道远。近年,国家乃至全国各大学已经开始重视包含艺术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但是,以为艺术教育仅是技巧的教育,并未突出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的弊端尚未得到明显改观。特别是面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尚缺乏统一的规划领导,缺乏自上而下的设计,缺乏“受尊重性”乃至被边缘化,未能形成制度化的规范运作模式。而在研究领域,处于专业教育和师范艺术教育之间的大学非艺术专业的普通艺术教育长期少有人进行专题研究,研究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博士论文目前尚处于空白。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结合自身从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多年的实践体验,从大学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特点与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出发,提出回归大学教育文化本质的根本命题,试图重构中国大学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艺术教育理念框架与实践机制,将最终落脚点定位在帮助学生追寻诗意的人生境界。研究理路是:以教育实践调查与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石,以“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与“自上而下”的理论思考结合,进行理论观照下的现实研究,采用案例研究、访谈观察、文献搜集、比较分析以及调查统计等多种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并且探究制度策略建构,从而为中国大学特别是以理工科大学为背景的综合大学推进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艺术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可操作性经验。研究结论认为,大学教育应回归中华文化传统,学习西方经验,坚持中国气派,办出大学特色,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完善人生,追寻诗意的人生境界,完成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历史使命,使伟大中国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得以“安身立命”。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在大量翔实的调查研究资料和自身工作实践体验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始终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的问题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重建和新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路适合中国大学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付鹏[7](2013)在《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体育舞蹈运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在近些年,我国竞技体育舞蹈水平和大众体育舞蹈普及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体育院校为适应社会需求,纷纷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致力于培养体育舞蹈高级专业人才。课程内容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体育舞蹈专项课程体系中的技术课,处于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地位,课程内容合理程度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和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结构的发展。本文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国内五所有代表性的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在课程目标、课程使用教材、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学时比例安排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缺少全面、系统的体育舞蹈教材、技术内容教学的深度不足、各部分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关联性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在结合当前社会对体育舞蹈人才的需求特征、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目标、学生特点及发展需求等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发展性和适应性的原则。最后,对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提出构建的基本框架,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构建出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专项身体姿态练习、元素练习、基本动作练习、基本教学组合练习、规定等级组合练习、竞技表演组合练习、专项身体练习。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现行体育院校拉丁舞技术课教学内容,构建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学实际为一体的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从而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技术课程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彭天娥[8](2013)在《重庆市普通高校开展排舞选修课的可行性分析》文中认为排舞,英文名称为Line dance,是一种将舞蹈与音乐有机的结合,并以艺术审美的方式进行娱乐和健身,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舞蹈形式和健身运动,也是一门身体与心灵相融合的艺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发展,呈现多学科理论知识交融的趋势,体育教学在其理论指导下也获得了充足的发展。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发展,呈现多学科理论知识交融的趋势,体育教学在其理论指导下也获得了充足的发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走访调研,重点对重庆市普通高校开设排舞的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以对我国普通高校排舞课程的设置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在重庆市普通高校排舞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重庆市普通高校在排舞这项运动方面的指导教师和专业器材设施等资源方面有一个系统整体的了解。但是排舞选修课作为国内新型的体育课程,在有关高校排舞选修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课程实践也处在摸索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走访调研,重点对重庆市普通高校开设排舞的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以对我国普通高校排舞课程的设置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文章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问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开设排舞选修课程的硬件条件。重庆市普通高校具有开设排舞选修课程的基本设施。这13所高校现目只有2所高校开设了排舞选修课程。②开设排舞选修课程的师资条件。只有2名教师没有听说过排舞运动,很多教师对排舞运动是具有一定了解的,这对重庆市开设排舞选修课祭奠了良好的教师资源基础。重庆市健美操类教师还有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参加过排舞运动的进修学习,但是健美操类教师大多数非常想参加排舞运动的进行学习的,说明排舞运动在普通高校中得到了专业教师一定的认可,这对今后重庆市排舞选修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支持。66.67%的教师是愿意担任排舞选课课程的,只有20%的老师不愿意担任排舞选修课程。有63.33%的教师认为排舞运动会在全国推广,只有23.34%教师认为排舞运动不会在全国推广,有73.34%教师觉得有必要开设排舞运动选修课程,只有16.67%的教师觉得没有必要开设选修课,说明教师认为将来在高校里开设排舞选修课还是有一定意义和必要性的。③设排舞选修课程的学生条件。被调查学生中,大多数学生是了解排舞运动的,只有6.29%的学生没有听说过排舞运动。学生了解排舞运动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和网络。本来老师介绍也应该是学生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可能是因为没有开设排舞课程,所以从教师那里得到信息的只占27.69%。有72.45%的学生喜欢排舞选修课程,只有13.84%的学生不喜欢排舞课程。从学生喜欢排舞选修课程得的调查可以看到,普通高校开设排舞课程将会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欢。有68.95%学生愿意学习排舞课程,只有25.17%的学生不愿意学习排舞课程。学生选择参与排舞选课课程的主要理由是觉得排舞运动时尚前沿,切易学易懂,学会后还利于就业、塑型健身。④设排舞选修课程的课程设计。大多数教师认为排舞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排舞选修课内容分为健身知识、健身技能、健身方法、健身保健、健身拓展、健身文化六大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要进行教学。教师主要每周一次课每次2课时和每周一次课每次3课时。学生主要是每周一次课每次2课时和每周两次课每次2课时,综合起来可以选择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适合的每次一次课每次2课时的课时安排方法。授课时班级的人数教师学生均认为21-40人较为合适。评价强调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互结合,包括了体能、知识与技能、运动参与、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内容,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口头评价、公开展示、过程记录、笔试、口试等多种形式。评价的方式既有教师的评定、还包括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等。建议:1.重庆市体育局等有关部门应多组织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统一学习排舞运动,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尽可能多的培养有关排舞运动的专业人才。2.积极组织有关排舞运动的表演和比赛活动,可以通过重庆市各地区市内和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比赛交流,各高校之间多举办一些排舞比赛和有关排舞运动的表演,促进排舞运动在重庆市各地区的发展。3.重庆市普通高校的负责学生工作的有关部门应该提倡学生在校园里可设有关排舞的社团,并尽可能多的组织有关排舞运动的比赛和表演活动。4.重庆市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加强认识、提高重视,尽快建设有关排舞选修课的场地设施,尽可能早开设排舞选修课。5.排舞选修课的课程设计本着有利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突出排舞运动的实效性、服务社会需要的原则,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学时和计划安排、教学评价来制订出课程的学习方案。
周兰[9](2011)在《陕西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现状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87年,原国家教委将体育舞蹈正式列为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才使得体育舞蹈在高校开始慢慢的普及与推广,也随之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欢迎,成为了校园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又一种新的形式。体育舞蹈在高校的发展迅速,又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对学校体育教育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那么陕西省近些年体育舞蹈的开展状况如何,高校体育课是否为体育舞蹈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呢?陕西省高校体育舞蹈的近况如何呢?体育舞蹈涵盖的内容很多,它到底能给学生带来怎样的益处呢?体育舞蹈在高校的开展适应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了学校的素质教育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更新,高校教育在不断的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革,体育教育从来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它在从知识性教育向素质性教育转变。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的内容和评价体系都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的质量以及推广开展,本文以陕西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动作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调查了省内部分高校体育舞蹈师资、场地器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而对目前体育舞蹈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影响教学训练的各种因素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分析,目前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的改革第一要从完善和提高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入手,这样作为课程引导者的教师才可以将具有完整体系的体育舞蹈更全面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体育舞蹈有更深刻的认识。第二,在有了高素质专业教师的基础上,配合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需要制定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适应体育舞蹈舞种繁多的教学,尽可能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最大化。第三,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渗透到整个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如:相似思维教学法给学生初步的印象来激发学习兴趣,分层次教学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别需求,电化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动作组合教学更加有利于学习套路动作及花样舞步。第四,舞蹈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包括舞蹈能力、专项技术、体能,这些都是学习体育舞蹈必备的能力。第五,古典芭蕾动静结合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气质,而且为学习体育舞蹈各种敏捷协调的动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六,舞蹈离不开音乐,随着教学内容的开展教师可以适时的给学生提供不同风格特点的教学舞曲,并且教学生如何听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舞曲。为了解决制约教学和训练中隐藏的问题,使其迎刃而解,笔者提出对策和建议,期望体育舞蹈在全省高校良性发展,更好的让学生接受接纳、喜爱和掌握此项运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通过对本省部分高校体育舞蹈课进行调研,发现直接影响和制约陕西省各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训练及教学提高的基本因素。2.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为本省高校更好、更快的开展体育舞蹈教学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少敏[10](2011)在《陕西省部分高等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舞蹈作为文化艺术与体育教育交融的新型课程,近几年在陕西省高校发展的比较迅速,大多数普通类高等学校纷纷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但是,正因为体育舞蹈是新型体育项目,其教学的内容的范围、深度、结构、进度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因此,普通类高等学校显现出体育舞蹈教材的匮乏与滞后,体育舞蹈师资力量和水平的不足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笔者利用西安高校体育舞蹈项目发展的这股劲头,以及陕西普通类高等学校比较多,体育舞蹈团队、个体专业水平很高的现实,深入研究陕西普通类高等学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通过对体育舞蹈教学现状的分析认识,确认在普通类高等学校体育舞蹈教材内容涉及的诸多方面,有目的的开设体育舞蹈教学课程,为普通类高等学校体育舞蹈教学课程提供理论方面的借鉴和参考,将教学提上一个新的高度与层次。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部分高等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陕西省部分高等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虽然普通类高等学校体育舞蹈发展的态势十分强劲,但是体育舞蹈是新型课程,目前普通类高等学校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师很年轻,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的过程处于探索期,而且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相对单一。2、普通类高等学校体育舞蹈教材混乱,各高校使用教材不一致。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时计划,显现出体育舞蹈教学的匮乏与滞后,并且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教学项目是单一的课程训练;3、普通类高等学校体育舞蹈师资力量、专业技能、专项内务能力水平不足。教师的职称、年龄结构、继续在教育培训也不合理等。4、普通类高等学校目前基本都在开设体育舞蹈课程,但是没有进一步学习的环境与机会,很多学校没有兴趣小组、社团、培训点组织加强学生学习深造、展示自我的平台与环境。5、普通类高等学校与陕西的体育舞蹈文艺团体、团队的专业水平差距很大,我们可以考虑形成多元化的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利用它们专业水平高的现实情况。6、普通类高等学校各个体育类项目都有相关协会,但是惟独体育舞蹈是个空白,没有官方管理与组织。7、针对陕西省部分普通类高等学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高校由于是年轻人集中的群体,学校应该提倡学生组织创办一些体育舞蹈业余团队,为体育舞蹈进一步的发展搭建了高效的平台。体育舞蹈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多功能特征,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业务能力和使用的教材必须考虑体育舞蹈的这多功能特征,改革教材、培训年轻教师是不能忽视的方面,它是普通类高等学校体育舞蹈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挥陕西地域优势,可利用陕西体育舞蹈团队与个体水平很高的现实,积极建立协作关系。西安各高校间课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互补;聘请东部地区专业人士来西安执教、授课,加强陕西地区、西安高校和与东部强省市的地域性协作,拉动体育舞蹈在西安高校的开展。普通类高等学校可以与省市教育局、体育局挂钩,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体育舞蹈培训班。陕西省教育局和高校体协,组织建立陕西“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研究组”,积极组织专家教授编写较为统一的体育舞蹈教材,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研讨,组织各校间体育舞蹈的学习交流与协作,开展陕西高校和校际间的体育舞蹈比赛,促进普通类高等学校体育舞蹈的发展。
二、交际舞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适应性研究——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际舞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适应性研究——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外优秀标准舞选手训练方法对比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优化巩固标准舞训练方法的需求性 |
1.1.2 强化国内标准舞训练方法的重要性 |
1.1.3 引进先进标准舞训练方法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标准舞发展与训练方法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标准舞技术训练发展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内标准舞音乐节奏训练的相关研究 |
1.3.4 国内标准舞艺术表现力训练的相关研究 |
1.3.5 国外舞蹈训练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教学实验法 |
2.2.5 对比分析法 |
2.2.6 个案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相关概念的背景及界定 |
3.1.1 国外常用标准舞训练方法的界定 |
3.1.2 优秀标准舞选手的界定及竞赛排名 |
3.1.3 国外训练营训练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
3.1.4 中国选手出国前后竞赛成绩变化 |
3.2 关于中外优秀标准舞训练方法的分析 |
3.2.1 国外标准舞选手采用的训练方法 |
3.2.2 国内标准舞选手对国外训练方法的了解情况 |
3.2.3 典型案例分析 |
3.2.4 国内外标准舞训练方法的差异分析 |
3.3 国外选手训练方法与国内选手运用的结果与分析 |
3.3.1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的基本情况 |
3.3.2 实验前后技术质置的对比分析 |
3.3.3 实验前后音乐运用的对比分析 |
3.3.4 实验前后配合技巧的对比分析 |
3.3.5 实验前后展现能力的对比分析 |
3.3.6 实验前后综合指标的对比分析 |
3.4 我国标准舞选手训练方法的具体应用 |
3.4.1 训练原则 |
3.4.2 训练计划 |
3.4.3 训练内容 |
3.4.4 训练方法 |
3.4.5 训练反馈 |
4 结论 |
5 讨论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2)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开设国际标准舞剧目课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众对国标舞认知误区 |
1.1.2 国标舞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创作 |
1.1.3 高校国标舞教育不应仅停留于技术层面,应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2 国标舞剧目的相关研究 |
1.4.3 舞蹈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国标舞剧目课程开设的现实依据 |
3.1.1 社会发展需要 |
3.1.2 专业建设需要 |
3.1.3 学生发展需要 |
3.2 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的必要性 |
3.3 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的可行性 |
3.3.1 学校场馆设施及资金支持 |
3.3.2 师资力量及教师态度 |
3.3.3 学生情况及学生意愿 |
3.3.4 限制性因素及策略 |
3.4 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开设国标舞剧目课程的构建研究 |
3.4.1 国标舞剧目课程类别和目标 |
3.4.2 国标舞剧目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3.4.3 国标舞剧目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
3.4.4 国标舞剧目课程学时分配与开课时间安排 |
3.4.5 国标舞剧目课程教学场地与器材 |
3.4.6 国标舞剧目课程考核与评价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首都体育学院领导访谈提纲 |
附件2 国际标准舞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3 首都体育学院国际标准舞专项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4 首都体育学院国际标准舞专项学生调查问卷 |
附件5 专家对问卷效度评价量表 |
附件6 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课程结构表 |
附件7 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各学年周数分配表 |
(3)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是实现国家政策的必要保障 |
1.1.2 内蒙古高校的体育课程结构存在问题 |
1.1.3 体育舞蹈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课程价值 |
1.1.4 SWOT-PEST分析法的独特研究视角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难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3.2.1 研究观点创新 |
1.3.2.2 研究方法创新 |
1.4 研究不足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2.1 文献资料法 |
1.5.2.2 实地调查法 |
1.5.2.3 问卷调查法 |
1.5.2.3 数理统计法 |
1.5.2.5 专家访谈法 |
1.5.2.6 SWOT-PEST分析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舞蹈 |
2.1.2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 |
2.1.3 SWOT-PEST分析法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体育舞蹈的历程研究 |
2.2.1.1 体育舞蹈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
2.2.1.2 体育舞蹈课程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
2.2.2 体育舞蹈价值的研究 |
2.2.2.1 体育舞蹈的运动学价值研究 |
2.2.2.2 体育舞蹈的生理学价值研究 |
2.2.2.3 体育舞蹈的心理学价值研究 |
2.2.2.4 体育舞蹈的艺术学价值研究 |
2.2.3 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 |
2.2.3.1 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价值研究 |
2.2.3.2 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趋势研究 |
2.2.3.3 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开展研究 |
2.2.4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 |
2.2.4.1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现状研究 |
2.2.4.2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4.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对策研究 |
2.2.5 SWOT-PEST分析模型应用于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 |
2.2.5.1 体育教学中SWOT-PEST分析模型的应用研究 |
2.2.5.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SWOT-PEST分析模型的应用研究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SWOT-PEST分析的环境界定、模型确立及指标体系构建 |
3.1.1 环境界定 |
3.1.2 模型确立 |
3.1.3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3.2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优势因素分析 |
3.2.1 政治优势 |
3.2.1.1 体育相关政策法规对推广体育舞蹈的支持 |
3.2.1.2 内蒙古高校对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响应 |
3.2.2 经济优势 |
3.2.2.1 内蒙大学生注重对体质健康投资 |
3.2.2.2 内蒙古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 |
3.2.3 社会优势 |
3.2.3.1 近年来体育舞蹈快速发展 |
3.2.3.2 内蒙体育舞蹈人才市场巨大 |
3.2.3.3 内蒙举办体育舞蹈赛事增多 |
3.2.3.4 内蒙古高校学生需求层次提高 |
3.2.4 技术优势 |
3.2.4.1 教师队伍专业化有助于技术专业化发展 |
3.2.4.2 现代传媒技术有益于体育舞蹈技术的创新发展 |
3.2.4.3 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体育舞蹈技术多元化发展 |
3.3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劣势因素分析 |
3.3.1 政治劣势 |
3.3.1.1 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不足 |
3.3.1.2 监督管理措施、体系不健全 |
3.3.1.3 高校领导对体育舞蹈不重视 |
3.3.1.4 内蒙地区体育舞蹈宣传不足 |
3.3.2 经济劣势 |
3.3.2.1 体育舞蹈相关场馆设施浪费、创收低 |
3.3.2.2 体育舞蹈培训、参赛等相关费用较高 |
3.3.2.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经费占比过少 |
3.3.3 社会劣势 |
3.3.3.1 内蒙地区体育舞蹈资源匮乏 |
3.3.3.2 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
3.3.4 技术劣势 |
3.3.4.1 内蒙古高校师资配备缺乏合理性 |
3.3.4.2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缺少规范性 |
3.3.4.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忽视竞技性 |
3.4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机遇因素分析 |
3.4.1 政治机遇 |
3.4.1.1 “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影响 |
3.4.1.2 我国推行教育资源中西部倾斜的政策 |
3.4.1.3 内蒙对“文化自信”政策号召积极响应 |
3.4.2 经济机遇 |
3.4.2.1 “一带一路”商业链的政治经济效益 |
3.4.2.2 体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反哺体育舞蹈 |
3.4.2.3 体育产业成为内蒙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
3.4.3 社会机遇 |
3.4.3.1 内蒙群众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
3.4.3.2 内蒙古高校周边体育舞蹈机构增多 |
3.4.4 技术机遇 |
3.4.4.1 5G时代打造体育舞蹈虚拟现实技术使用 |
3.4.4.2 训练方法科学化助力体育舞蹈技术发展 |
3.4.4.3 “东西合璧”使体育蹈展现东方魅力 |
3.5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挑战因素分析 |
3.5.1 政治挑战 |
3.5.1.1 我国对高校开设体育舞蹈的配套政策相对滞后 |
3.5.1.2 内蒙部分高校对开设体育舞蹈扶持政策不完善 |
3.5.1.3 内蒙对其他运动项目政策支持力度的消极影响 |
3.5.2 经济挑战 |
3.5.2.1 内蒙各体育项目资金投入不平衡 |
3.5.2.2 内蒙古高校的教育经费配置不均衡 |
3.5.3 社会挑战 |
3.5.3.1 内蒙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负影响作用 |
3.5.3.2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场地设施不足 |
3.5.4 技术挑战 |
3.5.4.1 体育舞蹈自身运动技术难度比较大 |
3.5.4.2 内蒙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配备不合理 |
3.5.4.3 内蒙高水平的体育舞蹈赛事较缺乏 |
3.6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策略与思考分析 |
3.6.1 “SO+PEST”成长型发展策略: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 |
3.6.2 “ST+PEST”多元化发展策略:强化自身优势、避免外部挑战 |
3.6.3 “WT+PEST”防御型发展策略:克服劣势阻碍、化解挑战因素 |
3.6.4 “WO+PEST”扭转型发展策略:利用发展机遇、弥补潜在短板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对北京市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增设规范社交舞课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社交舞的研究 |
2.1.1 社交舞的定义 |
2.1.2 社交舞的发展 |
2.1.3 高等院校社交舞课程研究 |
2.2 高校课程中关于体育舞蹈(国标舞)课程的研究 |
2.3 关于规范社交舞的研究 |
2.3.1 规范社交舞的定义 |
2.3.2 关于普通高校规范社交舞课程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规范社交舞的产生与发展 |
4.1.1 规范社交舞的产生 |
4.1.2 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规范社交舞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 |
4.1.3 规范社交舞教材研讨 |
4.1.4 CBDF规范社交舞专业委员会成立 |
4.1.5 全国规范社交舞等级教师培训 |
4.2 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调查 |
4.3 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增设规范社交舞课程的重要性 |
4.3.1 增设规范社交舞课程符合大学生学习的需求 |
4.3.2 增设规范社交舞课程符合教师教学的需求 |
4.3.3 增设规范社交舞课程符合《纲要》指导思想的需求 |
4.3.4 多元化课程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部分 |
4.4 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增设规范社交舞课程的实施办法 |
4.4.1 增设规范社交舞课程的场地设施需求及教务部门的调查 |
4.4.2 部分高校现阶段执行规范社交舞课程 |
4.5 规范社交舞课程体系的构建 |
4.5.1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
4.5.2 课程目标 |
4.5.3 规范社交舞选修课课程设置的原则 |
4.5.4 课程设置的层面 |
4.5.5 课程考核与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体育舞蹈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
1.1.2 高校体育舞蹈方向发展的需要 |
1.1.3 社会对高校体育舞蹈方向人才的需求 |
1.1.4 高校体育舞蹈方向课程改革的需要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2 体育舞蹈发展概况的研究综述 |
1.2.3 体育舞蹈方向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综述 |
1.2.4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任务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方向开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的现状 |
3.2.1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方向培养目标分析 |
3.2.2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方向课程体系结构分析 |
3.2.3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方向毕业所修课程学分的情况分析 |
3.2.4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评价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2.5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方向师资情况调查与分析 |
3.2.6 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3.2.7 河南省高校体育舞蹈场馆硬件设施情况 |
3.3 社会发展对体育舞蹈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 |
3.4 现行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
3.4.1 论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 |
3.4.2 专项理论与技术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 |
3.4.3 选修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 |
3.5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的构想 |
3.5.1 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方向课程构建的原则 |
3.5.2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方向培养目标的定位 |
3.5.3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构想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方向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二、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
三、所涉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
四、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大学教育的文化本位与历史观照 |
第一节 大学教育的文化本位 |
一、教育的文化本质 |
二、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
三、现代大学教育的生态特性 |
第二节 中国大学教育的困境与问题 |
一、中国大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
二、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与症结 |
第三节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历史观照与现实问题 |
一、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历史观照 |
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二章 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 |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及其功能 |
一、艺术的本质 |
二、艺术的功能 |
第二节 艺术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 |
一、艺术教育的本质 |
二、艺术教育的功能 |
三、艺术教育的特色 |
第三章 美国大学作为通识教育核心内容的艺术教育 |
第一节 哈佛大学的艺术教育:分布必修课程模式 |
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历程 |
二、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
三、哈佛大学校园艺术教育 |
四、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 |
第二节 芝加哥大学的艺术教育:经典阅读模式 |
一、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
二、芝加哥大学艺术教育特色 |
三、芝加哥大学艺术教育的思想基础 |
四、芝加哥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
第三节 麻省理工学院的艺术教育:分布集中模式 |
一、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的历程 |
二、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课程 |
三、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特点 |
四、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的启示 |
第四节 哥伦比亚大学的艺术教育:必修型的核心课程模式 |
一、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
二、哥伦比亚大学艺术教育特点 |
三、哥伦比亚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
第五节 美国大学作为通识教育核心内容的艺术教育的启示 |
一、美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 |
二、美国大学重视艺术教育的原因 |
三、美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
第四章 中国大学作为人文教育核心内容的艺术教育 |
第一节 清华大学:“由技入道”的艺术教育范例 |
一、清华大学艺术教育概述 |
二、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容与体系 |
三、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特色 |
第二节 北京大学:“由理入道”的艺术教育范例 |
一、北京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概述 |
二、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容与体系 |
三、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
第三节 东南大学:“艺文融通”的艺术教育范例 |
一、东南大学艺术教育概述 |
二、东南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容与体系 |
三、东南大学艺术教育的特点 |
四、东南大学艺术教育实践反馈 |
第四节 香港城市大学:弘扬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范例 |
一、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教育概述 |
二、香港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容 |
三、香港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
第五章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理念框架与实践机制探索 |
第一节 中西方大学艺术教育比较与思考 |
一、中西方艺术教育的历史观照 |
二、中西方大学艺术教育实践比较 |
三、中国大学办学理念探索 |
第二节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
一、课程设置理念 |
二、课程体系层次 |
三、课程内容规划 |
四、课程资源保障 |
五、课程讲授方式 |
第三节 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
二、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 |
三、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 |
第六章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与中国特色 |
第一节 中华教育传统的回归与重塑 |
第二节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追寻诗意的人生境界 |
一、何为人生境界? |
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追寻诗意的人生境界 |
第三节 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特色使命 |
一、树立大学生的根基意识 |
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
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课程及课程内容的研究 |
2.1.1 关于课程概念的研究 |
2.1.2 关于课程内容的研究 |
2.2 体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
2.3 国内拉丁舞课程的研究 |
2.3.1 拉丁舞课程在高校开展的研究 |
2.3.2 拉丁舞课程内容的研究 |
2.3.3 拉丁舞课程体系的研究 |
2.4 拉丁舞技术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录像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相关概念的诠释 |
4.1.1 “技术课程”的概念 |
4.1.2 “课程内容体系”的概念 |
4.2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现状分析 |
4.2.1 课程目标分析 |
4.2.2 课程教材使用现状 |
4.2.3 课程内容现状 |
4.2.4 课程内容学时比例安排现状 |
4.3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依据 |
4.3.1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4.3.2 依据拉丁舞项目的特点 |
4.3.3 社会发展对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人才需求 |
4.3.4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 |
4.3.5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学生特点及发展需求 |
4.3.6 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 |
4.4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原则 |
4.4.1 科学性原则 |
4.4.2 系统性原则 |
4.4.3 发展性原则 |
4.4.4 适应性原则 |
4.5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
4.5.1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指标的拟订 |
4.5.2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的筛选过程 |
4.5.3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的具体构建 |
4.5.4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的组织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重庆市普通高校开展排舞选修课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排舞运动发展的背景因素 |
1.1.2 排舞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
1.2 普通高校开设排舞选修课的意义 |
1.2.1 排舞运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
1.2.2 排舞运动有利于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
1.2.3 排舞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
1.2.4 排舞运动可以丰富普通高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
1.2.5 开设排舞选修课是对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的丰富和补充 |
1.2.6 排舞选修课的开设符合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
1.3 排舞相关介绍 |
1.3.1 排舞的概念 |
1.3.2 排舞的分类 |
1.3.3 排舞运动的特点 |
1.3.4 排舞运动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1.3.5 排舞比赛规则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排舞健身价值的研究 |
1.4.2 关于排舞发展推广的研究 |
1.4.3 关于排舞教学的相关研究 |
1.4.4 关于排舞创编的相关研究 |
1.4.5 关于排舞在高校开展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问卷调编制 |
2.1.1 问卷编制设计 |
2.1.2 问卷信度检验 |
2.1.3 问卷效度检验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专家访谈法 |
2.3.4 逻辑分析法 |
2.3.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重庆市普通高校开设排舞选修课的硬件条件 |
3.2 重庆市普通高校开设排舞选修课的师资条件 |
3.2.1 教师对排舞选修课程了解情况调查分析 |
3.2.2 教师对排舞课程学习意愿情况调查分析 |
3.2.3 教师排舞选修课程教学意愿调查与分析 |
3.2.4 教师对我国排舞运动推广判断统计分析 |
3.2.5 教师对高校开设排舞课看法统计与分析 |
3.3 普通高校开设排舞选修课学生条件统计分析 |
3.3.1 学生对排舞选修课程了解程度调查分析 |
3.3.2 学生对排舞选修课程了解途径调查分析 |
3.3.3 学生对排舞选修课喜爱程度的调查分析 |
3.3.4 学生对排舞选修课程的学习意愿调查分析 |
3.3.5 学生参与排舞选修课程的理由调查分析 |
3.4 排舞选修课的课程设计 |
3.4.1 排舞选修课的教学目标确立 |
3.4.2 排舞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设计 |
3.4.3 排舞课教学学时和计划安排 |
3.4.4 排舞选修课的教学评价体系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开设排舞选修课程的硬件条件 |
4.1.2 开设排舞选修课程的师资条件 |
4.1.3 开设排舞选修课程的学生条件 |
4.1.4 开设排舞选修课程的课程设计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陕西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现状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体育舞蹈发展简述 |
1.2.2 我国体育舞蹈发展历程 |
1.2.3 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 |
1.2.4 体育舞蹈的观赏价值 |
1.2.5 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 |
1.2.6 体育舞蹈的分类和特点 |
1.3 研究现状 |
1.3.1 陕西省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现状 |
1.3.2 陕西省高校体育舞蹈师资概况 |
2 研究目的与步骤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步骤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完善和提高陕西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 |
3.1.1 影响陕西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因素 |
3.1.2 完善和提高陕西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
3.1.3 陕西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培养策略 |
3.2 适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体育舞蹈课程体系 |
3.2.1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
3.2.2 设置合理的课程 |
3.2.3 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材的搭配 |
3.3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渗透 |
3.3.1 相似思维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
3.3.2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
3.3.3 电化教学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
3.3.4 动作组合教学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
3.4 舞蹈综合素质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
3.4.1 舞蹈能力的训练 |
3.4.2 体育舞蹈专项技术的训练 |
3.4.3 体能的训练 |
3.5 古典芭蕾在体育舞蹈技术训练中的运用 |
3.6 教学舞曲的选择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陕西省部分高等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体育舞蹈的作用与意义 |
1.2.2 体育舞蹈在高校开展的必然性 |
1.2.3 体育舞蹈课程研究的现状与本研究的目的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2.1 调查对象与样本构成 |
2.2.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2.2.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课堂观摩法 |
2.2.5 数据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舞蹈的发展社会历程演变 |
3.1.1 体育舞蹈的演变 |
3.1.2 体育舞蹈的特点 |
3.1.3 体育舞蹈的作用 |
3.1.3.1 减压与健身作用 |
3.1.3.2 协调与交流作用 |
3.1.3.3 审美与教育作用 |
3.2 陕西省部分高等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
3.2.1 陕西省部分高等普通高校的简况 |
3.2.2 陕西省部分高等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情况分析. |
3.2.2.1 体育舞蹈教师性别、年龄结构情况分析 |
3.2.2.2 体育舞蹈教师学历、职称结构情况分析 |
3.2.2.3 体育舞蹈教师在职培训情况 |
3.3 陕西省部分高等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分析. |
3.3.1 教学目标现状分析 |
3.3.2 教学大纲与教材现状分析 |
3.3.3 课程计划的现状分析 |
3.3.4 教学组织形式现状分析 |
3.4 陕西省部分高等普通高校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情况分析. |
3.4.1 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状况分析 |
3.4.2 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程需求程度分析 |
3.4.3 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师的评价分析 |
3.5 影响陕西省部分高等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发展因素的分析. |
3.5.1 教师专业技能分析 |
3.5.2 学生认知能力分析 |
3.5.3 教学内容实施的分析 |
3.5.4 课外教育开展的分析 |
3.6 陕西省部分高等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舞蹈发展对策研究. |
3.6.1 加强体育舞蹈教学的评价 |
3.6.2 加强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 |
3.6.3 拓展体育舞蹈教学环境 |
3.6.4 加强体育舞蹈的地域性协作 |
3.6.5 建立多元化的体育舞蹈教学组织 |
4 结论与建议 |
5 参考文献 |
6 附件 |
附件Ⅰ |
附件Ⅱ |
附件Ⅲ |
附件Ⅳ |
附件Ⅴ |
7 致谢 |
四、交际舞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适应性研究——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优秀标准舞选手训练方法对比及应用研究[D]. 江午媚.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首都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开设国际标准舞剧目课程的研究[D]. 刘思瑶.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D]. 王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对北京市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增设规范社交舞课程的研究[D]. 何亮.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7)
- [5]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体育舞蹈方向[D]. 张朵朵. 河南师范大学, 2016(06)
- [6]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陆挺. 东南大学, 2014(02)
- [7]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体育舞蹈专项拉丁舞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D]. 付鹏. 北京体育大学, 2013(02)
- [8]重庆市普通高校开展排舞选修课的可行性分析[D]. 彭天娥. 重庆大学, 2013(03)
- [9]陕西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现状的分析研究[D]. 周兰.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1)
- [10]陕西省部分高等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刘少敏. 西北师范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