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报告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报告

一、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燕[1](2021)在《两种护理方法对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造瘘口的护理效果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mtizing entemcolitis,NEC)术后造瘘口使用两种不同方法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患儿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诊治于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共76例,均于术中做一造口。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予以护理,A组39例,予常规护理+3M敷贴护理;B组37例,予常规护理+氧化锌软膏护理。对比造口周边皮肤状态、不良反应、住院天数、患儿依从性等护理效果。结果 A组皮肤完整率(82.05%)高于B组(51.35%)(P<0.05)。A组不良反应率5.13%,低于B组的24.32%(P<0.05)。A组住院天数为(3.35±0.95)d,B组为(4.83±0.99)d(P<0.05)。A组患儿依从性97.44%,高于B组的81.08%(P<0.05)。结论为NEC患儿实行3M敷贴护理能够改善皮肤状态,而且安全效益好,住院周期短,患儿更加依从。

司启贤[2](2021)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病因及诊疗方法》文中指出探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病因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广河县中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时间、临床表现、诊断结果、治疗过程等,探讨其病因及诊疗方法,另50例常规检查者作为对照组。对比结果表明,腹腔穿刺及X线检查诊断准确率显着高于常规检查方式(P <0.05),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不显着(P> 0.05)。肠道感染致肠道组织坏死、C型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感染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主要原因。临床可通过腹腔穿刺、超声检查、X线检查及粪便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并采用药物治疗、加强支持治疗来配合手术治疗,以改善其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

吴华哲,位永娟,张光磊,刘少锋,曾洪飚[3](2020)在《儿童急性坏死性肠炎并肠穿孔的特点和手术方式选择》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坏死性肠炎(acute necrotizing enteritis ANE)并肠穿孔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13例ANE并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患者肠穿孔的特点和手术方法。结果 13例患儿中单处穿孔8例,分别位于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2例;多处穿孔5例,其中穿孔灶2~3处4例,72处1例,散在分布于空肠及回肠。穿孔直径0.2~0.8 cm。13例患儿中行肠穿孔修补8例,肠切除肠吻合4例,单纯腹腔引流1例。除1例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死亡,其余均顺利康复出院,并获随访1~3年,恢复良好。结论儿童急性坏死性肠炎并肠穿孔发病前多有腹泻表现。穿孔肠管病变多较局限。术中宜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实施一期手术安全可行。

叶燕彬[4](2020)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患儿的临床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病例的流行病学趋势,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等方面,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137例手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重症病例临床资料。将手术病例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并进一步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两个亚组进行比较,对一般情况、围产期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发症及合并症及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早产儿及足月儿重症NEC手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流行病学趋势:我院2014年至2019年期间NEC的患病率分别为2.94%、3.45%、3.99%、4.01%、4.53%、4.14%,大体呈上升趋势;NEC中需要手术治疗的发生率分别为12.7%、9.21%、6.71%、6.63%、6.50%、7.27%,大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出生体重比较发现NEC手术患儿出生体重越低,其病死率越高。2.发病日龄:早产儿组发病日龄为14.45±8.34天,足月儿组发病日龄为5.39±5.82天。3.病变部位:病变主要位于末端回肠78例(56.93%),回盲部47例(34.31%),升结肠41例(29.93%),横结肠26例(18.98%),小肠全肠2例(1.46%)。4.早产儿病例中死亡组窒息、胎儿宫内窘迫、母亲患产前感染、羊水粪染、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存活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表现:足月儿组腹胀、呕吐及肉眼血便的发生率均较高,胃肠道症状比较典型,而早产儿组中腹胀、嗜睡、呼吸暂停发生率较高,胃肠道症状多不典型。6.单因素分析显示有15项因素包括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发病前输注血制品、脐静脉置管、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蛋白减低、血小板减低、代谢性酸中毒、气腹征、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脑室出血和母乳喂养等对早产儿重症手术NEC治疗结局有影响,有3项因素包括新生儿感染、代谢性酸中毒、气腹征等对足月儿重症手术NEC治疗结局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升高、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感染性休克是影响早产儿重症手术NEC治疗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乳喂养是影响早产儿重症手术NEC治疗结局的保护因素。结论:1.6年来我院NEC的患病率大体呈上升趋势;NEC患儿中重症手术发生率呈下降趋势;NEC手术患儿出生体重越低,其病死率越高;2.足月儿组发病日龄相比早产儿组早,手术现以末端回肠病变发生率较高,其次为回盲部和升结肠,全肠道受侵者较少见;3.NEC手术患儿发病过程中各组病例腹胀表现较为常见,足月儿病例多表现为腹胀、呕吐、便血等典型胃肠道症状,早产儿病例中嗜睡和呼吸暂停等非特异性表现发生率较高,较多进行脐静脉置管和发病前输注过血制品;4.新生儿感染、代谢性酸中毒、气腹征等可能是影响足月儿NEC手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5.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输注血制品、脐静脉置管、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蛋白减低、血小板减低、代谢性酸中毒、气腹征、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脑室出血等都可能是影响早产儿NEC手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升高、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影响早产儿NEC手术治疗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乳喂养是影响早产儿NEC手术治疗结局的保护因素。

周畅[5](2020)在《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分析》文中提出1.背景与目的现如今,产科及新生儿科领域的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使早产儿的存活率逐渐提高,但存活早产儿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仍然偏高,如早产儿呼吸暂停(Apnea of premature,AOP)、早产儿脑损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等,其中早产儿呼吸暂停在新生儿科中极为常见,它造成的危害需要引起医务工作者的极大重视,这是因为其反复发作可能会使早产儿出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听觉中枢损伤等,从而出现脑性瘫痪、高频性耳聋等情况,甚至危及生命。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原因众多,根据发病原因划分主要包括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及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而在新生儿科,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相对原发性呼吸暂停而言更为常见,可以出现在任何胎龄的早产儿,且生后任何日龄都可能发生。因此,本文拟通过探讨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常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最终引起该病的高危因素,以引起广大新生儿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对相关高危因素进行积极防治,从而高效预防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发生,显着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改善其预后情况。2.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3年9月-2019年9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出生并于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442例,其中符合研究标准(符合纳入标准并按排除标准进行排除)的早产儿共有376例,根据是否发生继发性呼吸暂停(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5版的诊断标准)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病例组早产儿生后均发生继发性呼吸暂停,共84例,对照组早产儿生后无任何呼吸暂停相关症状及体征发生,共292例。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病例组及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在进行单因素分析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选用t检验,计数资料选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认为病例组及对照组间有关单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再将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纳入分析模型行多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3.结果1)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可以发生于任何胎龄段的早产儿。2)两组早产儿胎龄平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t=-0.778,P=0.437(>0.05),出生体重平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t=-0.363,P=0.717(>0.05),说明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胎龄、出生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3)病例组患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X2=4.607,P=0.032)、早产儿脑损伤(X2=9.749,P=0.002)、新生儿败血症(X2=4.677,P=0.031)、低钙血症(X2=4.580,P=0.032)、酸中毒(X2=8.437,P=0.040)、孕母患妊娠高血压疾病(X2=8.176,P=0.004)、孕母患妊娠期羊水过少(X2=4.006,P=0.045)与对照组上述因素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酸中毒(OR=1.84,95%CI 1.096~3.090)、早产儿脑损伤(OR=2.06,95%CI 1.214~3.496)、妊娠高血压疾病(OR=2.036,95%CI1.187~3.492),P值均小于0.05。4.结论1)任何胎龄的早产儿均可以发生继发性呼吸暂停。2)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发生率随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变化无规律性。3)在常见的早产儿及孕母相关因素中,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与早产儿脑损伤、酸中毒、低钙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孕母妊娠高血压疾病、孕母妊娠期羊水过少存在统计学关联。4)经多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可知:早产儿脑损伤、酸中毒及孕母妊娠高血压疾病是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若产科及新生儿科医务工作者能做到对此类疾病的积极防治,可显着降低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并改善其预后情况。

李魁,左菲[6](2019)在《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研究要求,所有2017年1月—2019年1月入院为研究样本的患者,均为临床诊断的急性坏死性肠炎疾病,遵循患者自主意愿,核对入排标准纳入132例患者,将132例患者进行电脑随机分组,分为各有66例的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法下,对比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坏死性肠炎患者,让其接受手术治疗,相对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能有效的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长,尽早恢复胃肠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郑楠楠,闫学强,杨豪,邵剑波,马慧静,周婧[7](2019)在《新生儿急腹症的低剂量MSCT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生儿急腹症的低剂量MS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本院201例经临床证实的急腹症患儿的影像资料。所有患儿在术前使用GE Optima CT660螺旋CT机进行全腹部CT平扫。对原始图像采用0.625mm层厚进行重建,使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201例中先天性小肠闭锁45例,其中十二指肠闭锁4例,主要MSCT表现为"双泡征";空回肠闭锁41例,主要征象包括小肠梗阻和细小结肠征;先天性肠旋转不良41例,表现为"中心点征"26例,"漩涡征"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0例,主要表现为肠壁小囊状或串珠状透亮影12例,细线状、半弧状及环状透亮影27例,两种形式共同存在9例;胎粪性腹膜炎13例,均可见腹腔内肠腔外钙化灶;肛门直肠畸形80例,其中Currarino综合征7例。结论:MSCT图像可明确诊断新生儿急腹症的病因及并发症,同时可了解腹壁、腹膜腔和肠壁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闫玉玺,刘庆华,刘小芳,张新村,苗莉莉,庞焕平,张爱英,吕宗烨[8](2019)在《小儿继发性肠套叠超声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25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的术前超声表现。结果 125例超声表现均为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筒征",套环内可见异常肿块回声。28例幼年性息肉及2例幼年性息肉病见中低回声肿块伴小片状或类圆形无回声区;19例Peutz-Jeghers综合征见"车轮样"、"放射状"分布或高低回声相间的肿块回声;18例肠重复畸形见囊性肿块,壁厚呈"双环"或"三环"征;17例梅克尔憩室见结节样改变或异常形态的肠襻样回声;11例过敏性紫癜见肠壁明显增厚、血供丰富;6例阑尾炎见管状低回声;5例肠道淋巴瘤见肿块样极低回声,血供丰富;2例回肠腺肌瘤见椭圆形混合回声肿块,低回声区内呈多囊腔样征象;2例脂肪血管瘤见肿块回声;1例十二指肠Brunner腺错构瘤见高回声肿块伴片状低回声区及无回声区;1例肠系膜海绵状淋巴管瘤肠系膜根部见不规则中等回声肿块,边缘可见蜂窝状小囊腔;1例多发性息肉型海绵状血管瘤见不均质低回声肿块;1例肠壁及系膜血管发育畸形见囊性肿块;1例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见类圆形不均质低回声肿块;10例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管壁增厚,血供减少或缺失。结论超声可明确小儿继发性肠套叠原发病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张鑫婷[9](2018)在《新生儿下消化道出血相关因素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新生儿出现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LGIB),常为胃肠急症,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需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新生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更加及时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74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年龄、分娩及喂养方式、母孕期病史、发病特点、抗生素使用情况及辅助检查等多种因素等进行记录分析。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新生儿下消化道出血共274例,占同期住院患儿的总发生率为2.87‰。其中男性160例,女性114例,男女比例为1.4:1。整个新生儿时期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为1-28天,中位数为10天。平均胎龄为35.71±5.74周,平均出生体重为2640±870g。母孕期相关因素:胎膜早破71例(占25.9%),妊娠期高血压30例(占10.9%),胎盘早剥18例(占6.6%),妊娠期糖尿病17例(占6.2%),凝血异常2例(占0.7%),血小板减少1例(占0.3%)。分娩方式相关因素包括剖宫产158例(57.7%),自然分娩116例(占42.3%)。喂养方式相关因素:配方奶喂养142例(占51.8%),纯母乳喂养55例(占20.0%),混合喂养55例(占20.0%),完全肠外营养(即发生新生儿下消化道出血前为禁食状态)22例(占8.2%)。本组病例中下消化道出血前即应用抗生素者共42例(占15.3%)。抗生素使用时间≥7天共23例(占8.4%)。2、本研究中引起新生儿下消化道出血发病的病因有:过敏性小肠结肠炎145例(占53.0%)、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83例(占30.3%)、新生儿窒息9例(占3.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例(占2.9%)、新生儿贫血8例(占2.9%)及败血症6例(占2.2%),感染性肠炎4例(占1.4%),美克尔憩室3例(占1.1%),维生素K缺乏2例(占0.7%)及其他(包括肛裂、人为通便引起的黏膜损伤及肠道术后出血)6例(占2.2%)。3、将引起新生儿下消化道出血最多的两种疾病NEC及过敏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发现NEC多发生于早产儿,而过敏性肠炎的患儿多发生于足月儿,NEC与过敏性小肠结肠炎在胎龄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性(P<0.001)。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在NEC患儿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0.7%、92.8%,而在过敏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所占比例分别为0.7%、2.8%,明显低于NE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过敏性小肠结肠炎较NEC而言更易存在过敏病史(P<0.05)。两种疾病在性别、喂养方式、分娩方式及发病时间上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NEC与过敏性小肠结肠炎在腹部平片上可有不同的表现。这两种疾病在腹部平片表现为肝门积气、肠壁积气及肠管僵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管积气及肠壁增厚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过敏性小肠结肠炎及新生儿NEC可在腹部超声上呈现出不同的表现。NEC表现为肠蠕动减弱或消失51例(占61.4%)、腹腔积液41例(占49.4%)、肠壁增厚40例(占48.2%)、肠壁积气36例(占43.4%)、肝门积气29例(占34.9%)、肠管积气扩张13例(占15.7%)、肠管僵直7例(占8.4%)。过敏性小肠结肠炎则表现为肠蠕动减弱或消失10例(占6.9%)、腹腔积液12例(占8.3%)、肠壁增厚18例(占12.4%)、肠壁积气6例(占4.1%)、肝门积气6例(占4.1%)、肠管积气22例(占15.2%)、肠管僵直0例。过敏性小肠结肠炎与NEC在腹部超声表现为肝门积气、肠壁积气、肠管僵直、肠壁增厚、肠蠕动减弱或消失及腹腔积液上存在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两种疾病在腹部超声表现为肠管积气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生儿下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占同期收入患儿的总发生率为2.87‰。2、新生儿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依次为过敏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儿窒息。3、新生儿过敏性小肠结肠炎与NEC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相似性,但前者多具有过敏史,以足月儿多见,全身中毒症状及腹部症状相对较轻;而NEC多发生于早产儿,全身中毒症状及腹部症状较重。4、腹部彩超对过敏性小肠结肠炎及NEC的鉴别诊断上更具有敏感性,尤其在观察肠道血运、蠕动功能及炎性渗出上优于腹部X线检查。

刘明南[10](2018)在《113例便血婴儿结肠镜结果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便血是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而婴儿期便血的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结果等都有其年龄特点,且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不一,重者可因失血过多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识别便血、评估便血严重程度、明确病因、及时治疗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电子结肠镜在婴儿期的应用,婴儿便血病因诊断以及对因治疗方面有了很大进展,而目前关于婴儿期便血结肠镜检查结果相关的文献报道很少。本研究主要从便血婴儿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过敏史、喂养史、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结果、病因等方面,分析婴儿期便血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评估婴儿便血严重程度、明确病因,减少疾病误诊、漏诊提供临床依据。研究目的:探讨婴儿期便血临床特点、结肠镜结果、病因诊断,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诊断治疗的婴儿期便血,并完成结肠镜检查的113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过敏史、喂养史、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及病因分析等临床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113例婴儿期便血住院完善结肠镜检查的患儿中,男70例,女43例,男女比例:1.63:1。入院最小的年龄为1.17个月,最大的年龄为17个月,平均年龄7.88个月。最短病程3小时,最长病程12个月。(2)主要症状:本组病例中以显性便血为主诉的有86例,占76.1%,隐性消化道出血27例,占23.9%;伴随症状主要有腹泻、发热、呕吐、营养不良、呕血、面色苍白,分别占 47.8%,28.3%,10.6%,9.7%,4.4%,1.8%。(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EOS)比例最小0.1%,最大30.6%,平均4.0%;血红蛋白(HGB)最低48g/L,最高135g/L,平均102.59g/L。大便潜血试验阴性40例(35.4%),弱阳性21例(18.6%),阳性42例(37.2%),强阳性10 例(8.9%)。(4)通过结肠镜检查,结合临床特点及相关病理结果,113例婴儿期便血病因包括:过敏性结肠炎39例,占34.5%;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5例,占4.4%;结肠炎11例,占9.7%;克罗恩病8例,占7.1%;梅克尔憩室7例,占6.2%;结肠息肉7例(其中乙状结肠息肉2例、直肠息肉5例),占6.2%;肛裂4例,占3.5%;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9例,占16.8%;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4例,占3.5%;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细菌性结肠炎、慢性腹泻、小肠息肉伴肠套叠、卡-梅综合征、免疫缺陷病、牛奶蛋白过敏、小肠血管畸形、外痔各1例,各占0.9%;另外,实验室检查中18例凝血功能异常者经治疗后复查凝血谱正常,但仍有便血,考虑凝血功能异常与便血无明显相关性,予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便血。(5)过敏史与喂养史:本病例组中食物过敏9例、药物过敏6例、湿疹病史8例、咳喘病史1例。过敏史在过敏性结肠炎中多见。生后母乳喂养73例,人工喂养16例,混合喂养24例。喂养方式在便血病因上没有明显差异。(6)各年龄组(<3月、3-6月、6-9月、9-12月、≥12月)在病因分组上没有明显差别。结肠炎、克罗恩病、梅克尔憩室、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在病程段分组(<0.5月、0.5-1月、1-3月、3-6月、≥6月)中差异有显着性。(7)过敏性结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与正常肠粘膜组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统计学意义。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与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显着性差异。(8)治疗上,回避可疑过敏食物的有40例。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者,予早期补充血容量、止血、抗感染等对症处理。生命体征稳定者予根据病情及病因,予更换饮食种类、抗感染、抑酸、抗炎、抑制免疫、高频电凝切除、手术、介入等治疗。结论:(1)婴儿期便血常见病因包括过敏性结肠炎、结肠炎,其次为克罗恩病、梅克尔憩室、结肠息肉、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肛裂等。对于大量出血,出血难以控制的患儿需警惕小肠息肉伴肠套叠、小肠血管畸形、免疫缺陷病、卡梅综合征等罕见病因。(2)结肠镜在婴儿期便血病因诊断中发挥重大作用。(3)病因不明的便血量大、难以控制的出血,必要时需完善MRI、ECT、增强CT、DSA检查甚至手术探查等方式。

二、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护理方法对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造瘘口的护理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周边皮肤状态比较
    2.2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
    2.3 两组住院天数比较
    2.4 两组患儿依从性比较
3 讨论

(2)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病因及诊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与治疗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前诊断对比
    2.2 治疗效果对比
3 讨论
    3.1 病因病理
    3.2 诊断
    3.3 治疗

(3)儿童急性坏死性肠炎并肠穿孔的特点和手术方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方法:
二、结果

(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患儿的临床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资料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部分疾病的诊断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三、结果
    3.1 患儿的一般情况
    3.2 NEC常见临床表现
    3.3 重症NEC手术患儿中影响早产儿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3.4 重症NEC手术患儿中影响足月儿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3.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四、讨论
    4.1 NEC的发病趋势
    4.2 NEC的发病日龄
    4.3 NEC的病变部位
    4.4 NEC预后与感染的关系
    4.5 重症NEC手术病例的临床特点
    4.6 影响足月儿重症NEC手术病例结局的危险因素
    4.7 影响早产儿重症NEC手术病例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4.8 影响早产儿重症NEC手术病例结局的保护因素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1.纳入与排除标准
    2.一般资料
    3.研究方法
    4.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2.单因素分析
    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四)讨论
    1.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与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
    2.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相关影响因素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1.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1.1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良
        1.2 睡眠时相
        1.3 遗传因素
        1.4 β内啡肽
    2.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2.1 围产期相关的危险因素
        2.2 急性胆红素脑病
        2.3 贫血
    3.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6)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长对比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7)新生儿急腹症的低剂量MS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1.新生儿急腹症扫描方式的选择
    2.新生儿急腹症MSCT特点
    3.新生儿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征象

(8)小儿继发性肠套叠超声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新生儿下消化道出血相关因素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消化道出血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2.3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2.3.1 上消化道出血
        2.3.2 下消化道出血
    2.4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辅助检查
        2.4.1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及辅助检查
        2.4.2 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及辅助检查
        2.4.3 其他诊断性试验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来源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新生儿LGIB发病特点及一般资料
    4.2 新生儿LGIB相关病因
    4.3 过敏性小肠结肠炎与NEC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比较
        4.3.1 过敏性小肠结肠炎与NEC临床特点比较
        4.3.2 过敏性小肠结肠炎与NEC影像学特点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新生儿下消化道出血发病特点
    5.2 新生儿下消化道出血影响因素
        5.2.1 母孕期因素
        5.2.2 喂养情况
        5.2.3 抗生素使用
    5.3 新生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5.3.1 过敏性小肠结肠炎
        5.3.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5.3.3 窒息、缺氧及重症感染导致应激性出血
        5.3.4 感染性肠炎
        5.3.5 美克尔憩室及维生素K1缺乏症
        5.3.6 肛裂及其他因素
    5.4 过敏性小肠结肠炎与NEC的比较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113例便血婴儿结肠镜结果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及内容
    2.3 诊断标准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患儿一般资料
    3.2 患儿的临床症状
    3.3 患儿其他病史情况
    3.4 实验室检查结果
    3.5 结肠镜检查结果及病因构成
    3.6 病因分布特点
    3.7 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析
    3.8 治疗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护理方法对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造瘘口的护理效果比较[J]. 李海燕. 中国现代医生, 2021(17)
  • [2]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病因及诊疗方法[J]. 司启贤. 黑龙江科学, 2021(06)
  • [3]儿童急性坏死性肠炎并肠穿孔的特点和手术方式选择[J]. 吴华哲,位永娟,张光磊,刘少锋,曾洪飚.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11)
  • [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患儿的临床情况分析[D]. 叶燕彬.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5]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分析[D]. 周畅.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 李魁,左菲.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26)
  • [7]新生儿急腹症的低剂量MSCT表现[J]. 郑楠楠,闫学强,杨豪,邵剑波,马慧静,周婧. 放射学实践, 2019(08)
  • [8]小儿继发性肠套叠超声表现[J]. 闫玉玺,刘庆华,刘小芳,张新村,苗莉莉,庞焕平,张爱英,吕宗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01)
  • [9]新生儿下消化道出血相关因素临床分析[D]. 张鑫婷. 吉林大学, 2018(12)
  • [10]113例便血婴儿结肠镜结果临床分析[D]. 刘明南. 浙江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