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令(知字第13号)——发行革命战争短期公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令(知字第13号)——发行革命战争短期公债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训令(执字第十三号)——为发行革命战争短期公债券事(论文文献综述)

陈利平,吴仁明[1](2021)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动员浅探》文中认为研究中央苏区的经济动员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何以支撑数年反"围剿"战争的关键,也是深化当下中央苏区研究的重要视角。国民党频繁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导致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民主政权面临严峻形势。为保障前线有充裕物资供给,夺取反"围剿"战争胜利,巩固苏维埃革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审时度势,在中央苏区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财政动员并开展金融建设,使国民经济由平时状态成功转入战时状态,为赢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程玲[2](2021)在《中共早期治国理政实践研究(1931-1934) ——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是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为起始,《红色中华》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重要平台。因此,通过梳理《红色中华》的宣传报道,真实反映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实践,对于新时代中共的治国理政具有历史的启迪作用。论文在充分参考借鉴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红色中华》报道内容为中心,系统考察中共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举措,总结中共早期治国理政实践中蕴含的经验与启示。论文首先从《红色中华》对苏维埃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大方面的报道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从中窥见中共在早期治国理政方面的具体举措。政治建设方面,中共注重民主政治的建设,保证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以实现,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政治权力的监督,力求打造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经济建设方面,中共注重保护工农群众的实际利益,动员工农群众的力量,为革命战争与国家建设筹措经费支持;军事建设方面,中共注重工农红军队伍军事实力的提升,从扩大红军队伍与开展军事教育两方面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同时注重军民团结,动员工农群众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文化建设方面,中共注重利用报刊、戏剧等文化载体宣传中央的政策,重视教育、体育工作的开展,提高苏区民众的思想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肃清苏区封建迷信等腐朽思想。论文进一步对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具体举措进行研讨分析,初步总结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发展离不开多方的协调配合,各项革命任务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宣传工作贯穿所有革命任务的始终。《红色中华》作为中共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平台,坚持了党性原则。新时期提高中共治国理政水平更加需要加强中共自身建设、坚持走群众路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及推进国家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

江万友,周东龙[3](2020)在《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研究》文中提出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为筹措革命战争经费、发展根据地经济先后发行了多种公债。在公债发行过程中,江西苏区政府制定和实施了详细的公债发行、偿还等政策,为后来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资金筹措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对当下国债发行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陈兴伦[4](2020)在《中央苏区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措施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建立了政权。迫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妇女群体需要从封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革命政权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为了解放广大劳动妇女,通过破除传统婚姻的束缚,动员、组织妇女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设立了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等措施,大幅提高了劳动妇女的思想觉悟和政治地位,促进妇女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中央苏区的妇女群体经历了从被束缚到解放,再到扞卫苏维埃政权的转变,从一个自在的群体发展为自为的群体,为争取革命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曹春荣[5](2020)在《中央苏区三次发行公债与三次借谷》文中研究表明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苏区一边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打仗仍然是第一位的;一边要加强各项建设,改善苏区军民物质与文化生活,以强固革命基础,因而需要有强大且持续的中央财政作后盾。临时中央政府除继续实行向地主富农没收征发政

朱钦胜,罗海萍[6](2019)在《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供给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文中认为中央苏区时期,依靠红军自筹给养的方式,在资源过度消耗中遇到困境,为了维持红军队伍的生存和发展,苏区中央局适时作出供给政策的转变,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红军给养。这是党在中央苏区军事建设历程中进行的一次新探索,红军正规化的军事后勤保障体制初步形成,在此后的革命战争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谢园园[7](2019)在《《红色中华》与妇女动员研究(1931-1934)》文中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办《红色中华》,1934年10月3日该报因长征暂时休刊,后于1935年11月25日在陕西瓦窑堡复刊,终于1937年1月25日停刊,共出324期。本文以《红色中华》(1931-1934)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展开分析,研究了《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内容、方法和途径,特征和评价,以及现实启示。首先,《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重视报刊动员,妇女解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追求之一,以及苏区严峻的革命现实为中华苏维埃政府运用《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提供了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妇女动员的丰富经验,以及劳动妇女的革命潜力为中华苏维埃政府运用《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提供了可行性。其次,关于《红色中华》妇女动员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关注社会经济、参与政治、学习文化、支援革命战争;《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方法表现在动员妇女维护切身利益、学习先进典型、投身革命实践;《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途径表现在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平时与特殊节日相结合、政策文件与宣传报道相结合。再次,关于《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特征和评价。《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特征表现在依靠运动推动、依托行政支持、坚持持续斗争、注重阶级划分;《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在整合更多人力资源、推动妇女解放、加强党的领导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具有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妇女解放议题服从革命议题、没有彻底改变传统两性关系格局的时代局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展妇女动员具有现实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五点: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满足妇女群体的发展诉求,建立健康平等的两性关系,充分发挥妇女群体的作用,发挥新媒体对妇女动员的作用。

徐天兰[8](2019)在《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研究》文中认为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是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合中央苏区青年群众特点,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争取革命战争胜利而开展的工作。其中包括共青团开展的团组织建设工作、宣传教育工作,扩红拥军工作以及共青团支援前线的工作等。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是中央苏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中央苏区青年群众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涵盖了中央苏区范围内针对共青团工作的各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形成了较系统的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机制;改变了当地当时青年的心理和精神面貌,甚至是青年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舞了苏区青年的革命斗志,为革命军队的主要力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中央苏区共青团坚持为革命战争服务,注重针对青年开展政治素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军事理论与技能教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青年开展扩大红军、争取白区青年、优待红军等方面的扩红拥军工作,组织青年群众开展“礼拜六”、耕田、植棉、节省钱粮、拾捡肥料、收集子弹壳、捐粮食、捐钱物、买债券等工作。中央苏区共青团为中央苏区革命战争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为日后的共青团工作,尤其是为当今的共青团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立足于对中央苏区时期共青团工作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对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挖掘其历史经验并得出在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新启示。论文包括导语和结语在内,分七章进行论述。导语部分,就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为论文的展开论述做好铺垫。主体部分共五章,分别是第二章到第六章。第二章从中央苏区共青团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少先队和共产儿童团工作等方面来阐述中央苏区共青团组织建设工作。第三章从中央苏区共青团开展的政治素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及军事理论与技能等方面工的作来阐述中央苏区共青团宣传教育工作。第四章研究中央苏区共青团扩红拥军工作。对中央苏区共青团在苏区和白区扩大红军工作及优待红军工作等方面进行中央苏区共青团扩红工作探讨。第五章研究中央苏区共青团支援前线的工作。对中央苏区共青团开展的“礼拜六”运动、耕田运动、植棉运动、节省钱粮、拾捡肥料、收集子弹壳、捐钱物、买债券等工作进行分析。第六章探讨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经验教训及当代启示。对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积累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当代启示进行探索。最后一章,是结语与展望。着重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成果,研究可改进的和可提升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动态和方向。

明璨璨[9](2019)在《中央苏区红军家属优抚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属优抚制度是中央苏区针对红军家属群体所提供的优待与抚恤措施的统称,是苏维埃政府根据法律,对红军战士家属给予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特殊政策优待,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关爱前方将士,建设社会保障的伟大探索和重要成果。红军家属作为中央苏区的一个特殊群体,伴随着红军而产生,起着联系前方战士和主导后方的经济生产的重大作用。中央苏区政权确立后,为了粉碎国民党围剿计划,适应中央苏区扩红政策需要和感召白区士兵,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优抚红属政策,覆盖了土地分配,劳动力,税赋及生活通信等诸多方面。为保障红属的权益,中央政府到地方基层都成立了相关优属组织,其中以优红委员会的官方组织和革命互济会的社会组织为代表,通过政府宣传,组织优抚活动和监察体系,中央苏区临时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优抚制度的运行机制。随着苏区建设的不断开展,红属优抚制度也渐趋向完善,红军家属群体也逐渐摆脱红军的附属地位,最终成为苏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央苏区开展优待红属的社会保障制度,除了具备苏区保障政策的共性之外,还具有政府主导,社会辅助;循序渐进,细致全面;角色转换,趋向独立等自身的特点。优抚红属运动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热情与劳动积极性,在红属的积极响应下,扩红数量空前增长,同时对苏区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但是迫于当时社会环境,优属措施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总之,优属制度作为共产党初建政权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尝试,其建设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为建国后优属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其经验教训也值得后世学习与借鉴。

谈笑[10](2018)在《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简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指从鸦片战争始,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间,由中国政府、各地方政府、中国政府各部门、由政府所有或得到政府担保的官办(国有)公司等为代表的主体与外国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国际银行团、以银行为主要参与方的国际辛迪加以及代表外国银行(财团)的个人等外国私人之间确定、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定义及研究意义,指出其与近代条约制度的关系,认为研究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需要涉及到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国家契约、国际贷款协议、BOT特许协议等现当代法学概念。并从历史、法律、经济三个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同时回顾了近代以来关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分析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中外主体性质和类别。并根据该法律关系客体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分为借款、工程建设、合伙、买卖、租赁、特许经营等类型。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属于包含涉外因素、公法因素、经济因素的私法契约。第二章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进行法理概念上的比较,讨论契约与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近代条约体系的关系。并从法的形式(分为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主体、内容与客体);法的实施(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法律责任)三大层面进行系统比较。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所隐含的极为复杂的法律原理。第三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分为晚清时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介绍各个时期契约订立的时代背景,契约特点以及演变情况。第四章分析契约主体外国银行在近代条约体系下的特殊法律经济地位。指出近代在华外国银行与国际政治、领事裁判权、中国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关系,认为其优势地位的取得与近代条约制度密不可分,属于近代历史上在中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外国私法人,而不是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内国法人。第五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在广义上,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的订约行为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从狭义上看,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受到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直接制约,属于近代条约制度的一部分。第六章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契约的过程。分为中方决策、外方决策、中外交涉三个层面。指出中方政府政治决策和外方企业市场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外交涉交易的过程和特点。第七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核心部分——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根据法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近代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订立的国际贷款契约进行分类整理,对契约的结构、条款进行解剖分析,指出近代国际贷款契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第八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重点分析近代铁路投资领域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订立的国际工程建设契约。指出其类别、条款和有关特点。第九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契约。对其定义、类别、条款及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第十章以1887年李鸿章与美国费城辛迪加订立的中外合办华美银行契约事件为例,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进行经济合作,在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展示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处境。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训令(执字第十三号)——为发行革命战争短期公债券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训令(执字第十三号)——为发行革命战争短期公债券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动员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与私人经济齐头并进
    (一)尽可能地发展国营经济
        1. 国营工厂。
        2. 中央对外贸易总局。
    (二)大规模地发展合作社经济
        1. 粮食合作社。
        2. 消费合作社。
        3. 犁牛合作社和劳动互助社。
    (三)鼓励发展私人经济
二、财政动员:加强财政工作,多渠道、多举措克服财政困难
    (一)完善财政系统
    (二)建立税收制度
    (三)发行公债
    (四)开展借谷运动
    (五)开展节省运动
三、金融建设:繁荣苏维埃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废除高利贷剥削
    (二)开办国家银行
    (三)维护货币信用,稳定金融秩序
四、结语

(2)中共早期治国理政实践研究(1931-1934) ——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研究
        2.关于《红色中华》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政治建设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提供方向引领
    (一)组织与制度建设是苏维埃政府的“主心骨”
        1.政权组织与地方群众组织
        2.建立各级代表会议制度
        3.完善选举制度
    (二)国家廉政建设是苏维埃政府的“定心丸”
        1.反贪污浪费
        2.反官僚主义
        3.反封建迷信
    (三)权力监督机制是苏维埃政府的“紧箍咒”
        1.发挥舆论监督
        2.重视群众监督
二、经济建设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提供物质基础
    (一)农业生产是苏维埃政府的基石
        1.开展查田运动
        2.开展春耕运动
    (二)经济动员是苏维埃政府的引擎
        1.开展节省运动
        2.进行筹款与募捐
        3.开展粮食运动
    (三)国家财政是苏维埃政府的支柱
        1.实施税收征管
        2.重视公债发行
三、军事建设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提供硬核保障
    (一)军队建设是红军自身力量的升级
        1.开展扩红运动
        2.加强军事教育
    (二)军民融合是中共军事斗争的补给
        1.落实优红工作
        2.群众拥军工作
    (三)地方武装是中共军事力量的加成
        1.主要组成部分
        2.开展野营演习
四、文化建设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提供精神给养
    (一)文化是丰富民众实际生活的现实之需
        1.主要报刊的出版
        2.戏剧运动的开展
    (二)教育是提升民众文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1.落实教育任务
        2.丰富的教育类型
    (三)体育是提高民众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1.红军体育运动
        2.社会体育运动
五、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一)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
        1.革命任务之间具有联系性
        2.宣传工作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关键
        3.党报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
    (二)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现实启示
        1.中共提高治国理政水平需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2.中共提高治国理政水平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中共提高治国理政水平需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4.中共提高治国理政水平需要推进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3)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的历史背景
    (一)江西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历程
    (二)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的背景
三、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的基本概况
    (一)公债发行的历程及规模
    (二)公债发行的运营模式考究
        1. 公债的金额设计。
        2. 公债的发行方式。
        3. 公债的认购推销。
        4. 公债的还本付息。
四、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的主要特点及差异比较
    (一)苏区公债发行的主要特点
        1. 发行公债活动仍属初创及萌芽探索阶段。
        2. 受制于经济状况,发债的面额普遍较小。
        3. 各期公债的还款保障及市场流动性不同。
    (二)苏区政府与国民政府公债发行的差异比较
        1. 公债发行量不同。
        2. 政府信用不同。
        3. 认购方式不同。
        4. 发行方式不同。
五、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的历史作用及缺陷
    (一)公债发行的历史作用
        1. 探索了一条苏区政府债务举借的规范化道路。
        2. 推动了苏区经济发展并满足了战事的需要。
        3. 提高了苏区群众的革命热情。
    (二)苏区公债发行的历史缺陷
        1. 公债发行的政策支持不足。
        2. 公债发行的规模缺乏充足的考量依据。
        3. 公债的发行与财政政策衔接不够。
        4. 忽视了公债的金融功效。
        5. 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债发行的信用基础。
六、借鉴和启示
    (一)公债发行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二)公债发行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三)公债发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

(4)中央苏区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措施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开展妇女解放运动采取的措施
    (一)打破传统婚姻的束缚
        1. 结婚自由。
        2. 离婚自由。
    (二)动员、组织妇女参加苏维埃的政权建设
        1. 积极宣传解放妇女的革命思想。
        2. 吸收妇女参加革命团体。
        3. 建立妇女代表会议制度。
        4. 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
    (三)设立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
二、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一)保障了革命战争所需的兵源
    (二)支援了苏区的经济建设
    (三)保证了苏区农业的正常进行
    (四)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

(5)中央苏区三次发行公债与三次借谷(论文提纲范文)

发行革命战争公债与经济建设公债
三次借谷运动

(6)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供给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筹给养面临的资源困境
    (一)地主、豪绅群体大量消失
    (二)商人、富农捐款遇瓶颈
    (三)战争中消耗加剧
二、中央苏区红军供给政策的转变
    (一)从自筹到统一供给
    (二)保障红军供给的各项措施
        1.统一财政,增加税收。
        2.设立粮食调剂局、粮食合作社。
        3.开展节省运动。
        4.进行经济动员。
三、红军供给政策转变的影响
    (一)成效
        1.军队财经纪律得到加强。
        2.军队供给系统更加完善。
        3.为第四、五次反“围剿”提供了保障。
    (二)不足
四、结语

(7)《红色中华》与妇女动员研究(1931-193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1) 丰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研究
        (2) 推动苏区妇女研究更加全面与系统
        2. 现实意义
        (1) 发扬苏区精神
        (2) 汲取历史经验
    (二) 研究状况
        1. 国外研究
        2. 国内研究
        (1) 关于《红色中华》的研究
        (2) 关于苏区妇女的研究
        (3) 关于动员的研究
        (4) 关于《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研究
        3. 简要评述
    (三) 概念界定
        1. 《红色中华》(1931-1934)
        2. 动员
        3. 中央苏区范围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历史研究法
    (五) 创新与不足
        1. 创新
        2. 不足
一、《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必要性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报刊动员
        2. 中国共产党重视报刊动员
        3. 妇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追求之一
        4. 革命现实迫使苏区政府开展妇女动员
    (二) 《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可行性
        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2. 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妇女动员的丰富经验
        3. 妇女群体是中国共产党可争取的力量
二、《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一) 《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主要内容
        1. 动员妇女关注社会经济
        2. 动员妇女参与政治
        3. 动员妇女学习文化
        4. 动员妇女支援革命战争
    (二) 《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方法
        1. 动员妇女维护切身利益
        2. 动员妇女学习先进典型
        3. 动员妇女投身革命实践
    (三) 《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途径
        1.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2. 平时与特殊节日相结合
        3. 政策文件与宣传报道相结合
三、《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特征和评价
    (一) 《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特征
        1. 依靠运动推动
        2. 依托行政支持
        3. 坚持持续斗争
        4. 注重阶级划分
    (二) 《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评价
        1. 《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作用
        (1) 整合了更多的人力资源
        (2) 推动了妇女解放
        (3) 加强了党的领导
        2. 《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局限
        (1)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
        (2) 妇女解放议题服从革命议题
        (3) 没有彻底改变传统两性关系格局
四、《红色中华》开展妇女动员的现实启示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展妇女动员的必要性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妇女作出新贡献
        2. 妇女解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新内涵
    (二) 以史为鉴开展新时代妇女动员
        1. 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2. 满足妇女群体的发展诉求
        3. 建立健康平等的两性关系
        4. 充分发挥妇女群体的作用
        5. 发挥新媒体对妇女动员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中央苏区的研究现状
        1.2.2 当前中央苏区共青团研究的现状
        1.2.3 中央苏区共青团研究述评
    1.3 中央苏区共青团概述
        1.3.1 苏区与中央苏区
        1.3.2 共青团的初创
        1.3.3 中央苏区共青团的发展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2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3 选题特点与方法
第2章 中央苏区共青团组织建设工作
    2.1 中央苏区共青团的制度建设工作
        2.1.1 中国共产青年团章程建设
        2.1.2 共青团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2.1.3 颁布共青团工作决议大纲
    2.2 中央苏区共青团队伍建设工作
        2.2.1 团支部工作
        2.2.2 团组织工作
        2.2.3 团监督工作
    2.3 苏区少先队、儿童团的工作
        2.3.1 苏区少年先锋队工作
        2.3.2 共产儿童团工作
        2.3.3 团领导下的少先队、共产儿童团
第3章 中央苏区共青团开展的宣传教育工作
    3.1 政治素养教育
        3.1.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3.1.2 党团性质与宗旨教育
        3.1.3 斗争形势与策略教育
    3.2 文化知识教育
        3.2.1 消减文盲教育
        3.2.2 农业知识教育
        3.2.3 体育卫生等其他教育
    3.3 军事理论与技能教育
        3.3.1 军事理论教育
        3.3.2 军事技能教育
        3.3.3 军事训练教育
第4章 中央苏区共青团扩红拥军工作
    4.1 苏区扩大红军的工作
        4.1.1 党对团的扩红政策
        4.1.2 鼓动青年参加红军
        4.1.3 反对“开小差”工作
    4.2 白区共青团扩红工作
        4.2.1 明确白区斗争任务
        4.2.2 争取白区青年群众
        4.2.3 开展白区革命斗争
    4.3 优待红军工作
        4.3.1 拥戴红军模范
        4.3.2 慰劳红军工作
        4.3.3 优待红军家属
第5章 中央苏区共青团支援前线工作
    5.1 耕田植棉运动
        5.1.1 “礼拜六”运动
        5.1.2 耕田运动
        5.1.3 植棉运动
    5.2 节省运动
        5.2.1 节省钱粮
        5.2.2 拾捡肥料
        5.2.3 收捡子弹壳
    5.3 募捐运动
        5.3.1 捐粮食
        5.3.2 捐钱物
        5.3.3 买债券
第6章 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经验教训及启示
    6.1 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历史借鉴
        6.1.1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6.1.2 围绕青年群众实际
        6.1.3 围绕时事政治主题
    6.2 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的经验教训
        6.2.1 工作路线出现偏差
        6.2.2 工作方式存在粗暴
        6.2.3 工作预期超出实情
    6.3 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的当代启示
        6.3.1 党带领青年赢得青年
        6.3.2 团心系青年心向青年
        6.3.3 勇做新时代筑梦青年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中央苏区红军家属优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 学术史回顾
        1.2.1 档案材料
        1.2.2 文集报刊
        1.2.3 专着
        1.2.4 期刊论文类
    1.3 思路方法与创新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中央苏区红属优抚制度产生背景
    2.1 革命初期红属优抚制度
    2.2 红属优抚制度的产生
        2.2.1 扩红形势的需要
        2.2.2 感召白区士兵需要
第3章 中央苏区红属优抚制度基本内容
    3.1 优抚条例
        3.1.1 优待条例
        3.1.2 抚恤条例
    3.2 优抚机构
        3.2.1 政府组织
        3.2.2 社会组织
第4章 中央苏区红属优抚制度运行机制
    4.1 政策宣传
    4.2 条例执行
    4.3 监察督促
    4.4 危机应对
第5章 中央苏区军属优抚制度评析
    5.1 中央苏区红属优抚制度特点
        5.1.1 政府主导,社会辅助
        5.1.2 循序渐进,细致全面
        5.1.3 角色转换,趋向独立
    5.2 中央苏区红属优抚历史意义
        5.2.1 积极意义
        5.2.2 历史局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定义及研究意义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解释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综述
        一、1949年前政府涉外经济契约有关研究
        二、1949年后近代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内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第一章 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中方主体
        二、外方主体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客体
        一、借款法律关系
        二、建设工程法律关系
        三、合伙法律关系
        四、买卖法律关系
        五、租赁法律关系
        六、特许经营法律关系
        七、其他类型法律关系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特性
        一、公私混合主体
        二、私法性的内容
        三、公法性的内容
        四、契约涉外因素
        五、国际经济因素
第二章 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之比较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契约与条约
        二、准条约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
        三、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条约体系的关系
    第二节 法理比较
        一、法的形式比较
        二、法律关系比较
        三、法的实施比较
第三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
    第一节 晚清产生发展成型期(1840年至1912年)
        一、1840年至1870年
        二、1870年至1894年
        三、1894年至1912年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泡沫期(1912年至1927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消亡期(1927年至1949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四章 近代条约体系下外国银行之地位
    第一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地位
        一、“治外法权银行”概念
        二、外国在华银行与条约制度
        三、约束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特殊地位的取得
        一、晚清的金融商业政策
        二、晚清及民国的银行货币制度
    第三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优势地位
        一、法律地位优势
        二、经营实力优势
        三、优势地位的丧失
第五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国际强权的基石
        二、国际争霸的魅影
        三、外交开路的投资
        四、政治优先于经济
    第二节 中外关系的制约
        一、国际条约的直接制约
        二、外交承认与契约继承
        三、交战状态与契约终止
        四、外交敌对与契约履行
第六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订立
    第一节 影响契约订立的因素、订约人员及交涉方式
        一、影响订约的因素
        二、参与订约的人员
        三、订约交涉的方式
    第二节 中方订约程序——以政府决策为中心
        一、中方决策的特点
        二、中方决策的过程
    第三节 外方订约程序——以市场决策为中心
        一、外方决策的特点
        二、外方决策的过程
    第四节 中外交易程序——经济与政治的互动
        一、询盘
        二、发盘
        三、还盘
        四、接受
第七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演变
        一、定义
        二、形式演变
    第二节 契约结构
        一、契约首部
        二、契约尾部
        三、契约附件
        四、契约正文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财务条款
        二、管理条款
        三、格式条款
第八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
    第一节 定义、分类与特性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特性
    第二节 契约产生背景与演变历史
        一、舰炮与条约奠定的基石
        二、早期国际工程建设草案
        三、政治斗争与国际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性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技术及商务条款
        四、附件和补充条款
第九章 近代中外间合资合作经营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类别
        一、定义
        二、分类
    第二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商务技术条款
第十章 案例研究——以华美银行契约为例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举办银行的思潮
        二、清政府内部争议
        三、主要参与人物
        四、“轰传世界”的华美银行协议
    第二节 中美双方往来经过
        一、中美合作的缘起
        二、美方在中国的活动
        三、中方赴美谈判
        四、中外媒体有关报道
    第三节 内外政治经济矛盾与契约订立
        一、清政府内部强大的反对力量
        二、美国政府的局外人态度
        三、广泛的外国反对力量
        四、失败的内部及客观原因
    第四节 事件后续
结语
    一、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一种法律关系
    二、同一法律现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三、政府涉外经济活动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四、终止履行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方式与结果
    五、客观看待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公法性质
    六、倒影民族资本处境的一面镜子
附录
    一、1887年华美银行事件稀见史料
        (一) 李鸿章致美国国务卿巴夏的信
        (二) 《李鸿章咨周馥盛宣怀马建忠文》英文件
        (三) 李鸿章致美国费城商人黄腾派克的两封信
        (四) 美国驻天津总领事致米建威的信
        (五)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为马建常(马相伯)开具的介绍信
    二、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目录表
        (一) 说明
参考书目
    一、档案文献、资料汇编、文集
    二、报刊
    三、历史政治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四、法律经济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五、外人论着
        (一)中文
        (二)英文
后记

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训令(执字第十三号)——为发行革命战争短期公债券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动员浅探[J]. 陈利平,吴仁明.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1(04)
  • [2]中共早期治国理政实践研究(1931-1934) ——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D]. 程玲.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研究[J]. 江万友,周东龙. 华北金融, 2020(12)
  • [4]中央苏区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措施及其影响研究[J]. 陈兴伦. 世纪桥, 2020(09)
  • [5]中央苏区三次发行公债与三次借谷[J]. 曹春荣. 百年潮, 2020(07)
  • [6]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供给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J]. 朱钦胜,罗海萍.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9(05)
  • [7]《红色中华》与妇女动员研究(1931-1934)[D]. 谢园园.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8]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研究[D]. 徐天兰. 南昌大学, 2019(01)
  • [9]中央苏区红军家属优抚制度研究[D]. 明璨璨. 南昌大学, 2019(02)
  • [10]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D]. 谈笑.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令(知字第13号)——发行革命战争短期公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