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麦β-1,3-葡聚糖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饶泽来[1](2020)在《在马铃薯中融合表达GLO-CAT构建光呼吸支路的研究》文中认为光呼吸(Photorespiration)又称为C2循环,是指植物绿色组织利用光能,吸收O2并放出CO2的过程。在作物中通过建立光呼吸支路来降低光呼吸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具有营养繁殖特性以及收获块茎的特点,所以马铃薯的光呼吸改造具有独特的优势。建立光呼吸代谢支路的第一步是分流乙醇酸,本研究为了在马铃薯转基因植物中更好的协调表达乙醇酸氧化酶(Glycolate oxidase,简称GLO)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简称CAT),将它们在马铃薯叶绿体中融合表达。以GLO-CAT转基因株系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分析其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及解剖结构来确定代谢支路的构建效果及稳定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GLO-CAT融合蛋白的表达使马铃薯产生两种表型采用马铃薯多基因转化载体p BIA13作为受体,包含烟草花叶病毒35S启动子驱动的GLO和CAT融合蛋白的表达盒的p D1-St TP-58AA-CATGLO(实验室前期构建)作为供体,通过Cre-Lox P重组将GLO和CAT融合蛋白的表达盒接入到p BIA13,并将重组后的质粒p BI-St TP-58AA-CATGLO导入LBA4404。利用“鄂马铃薯3号”组培苗诱导获得试管薯进行遗传转化,筛选和分子鉴定获得转基因株系B11、B14、B17、B27。通过对两代转基因株系生长性状的观察和统计发现,相对于野生型,正常表型株系B11、B14的株高、叶面积、有效叶数和单株薯重增加;异常表型株系B27、B17叶片块茎畸形,叶面积、有效叶数、株高等降低,然而也出现了叶色更绿、更厚、更脆等积极表型。(2)转基因株系光合效率的变化光合测定结果表明,株系B14的净光合速率相对于野生型显着提高,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也明显提高。说明株系B14中融合蛋白的表达成功分流了马铃薯部分光呼吸流量,提高了叶绿体内CO2的浓度,起到了类似C4植物的CO2浓缩机制效果。株系B11、与出现畸形的B27、B17的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相对于野生型明显提高,但由于有效光合面积、株高等其他限制因子,它们的净光合速率未见明显的改善。因此,本研究认为融合蛋白的表达在B11、B27、B17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3)转基因株系叶片的解剖结构变化通过对叶片解剖结构的观测发现,异常表型株系B27、B17的叶片变厚变绿,表现为叶肉细胞变大,叶肉细胞更加质密,栅栏组织、海绵组织、表皮的厚度均显着增加,这有利于转基因植株保水抗旱,提高光合速率。其中叶肉细胞变大的表型与前人研究的支路亚麻荠、支路水稻一致;而株系B11、B14的叶片变薄、叶肉细胞变小、栅海比下降,其中B14栅栏组织厚度相对于野生型显着下降28%。光呼吸代谢改造造成叶片变薄的现象也在支路拟南芥中出现。(4)分流乙醇酸产生的H2O2造成了两种转基因表型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所有转基因株系的融合蛋白的GLO和CAT酶活性均得到了有效表达。进一步通过DAB对转基因株系叶片的H2O2染色表明,异常表型株系B27、B17的叶片中H2O2含量最高,正常表型株系B11、B14其次,野生型含量最低。因此本研究推测异常表型株系B27、B17中的CAT无法充分或及时清除光呼吸支路中GLO分解乙醇酸产生的大量H2O2,H2O2积累导致叶片块茎畸形并降低了株高、叶面积、有效叶数等生物量;而B11、B14是一个融合蛋白表达量适中的结果,光呼吸支路中产生的少量H2O2能够被CAT迅速分解。这两种表型的出现,说明马铃薯光呼吸支路的的构建,会产生积极的表型响应,但随着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差异,对其他的代谢通路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造成了畸形的表型。因此,GLO和CAT的表达量的适中和二者酶活性表达量的协调,是光呼吸代谢支路构建的关键点。
马微[2](2017)在《利用HIGS技术创制短柄草抗赤霉病材料》文中认为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的产量,而且会产生多种毒素,对人和动物都会产生毒害作用。培育抗性品种是针对小麦病害最为经济环保的防控策略。然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对赤霉病免疫或高抗的小麦品种较少。因此,创制小麦抗赤霉病的种质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HIGS)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及培育新的种质资源。然而,在小麦抗赤霉病研究中,HIGS的应用相对较少。在本实验中,以前期实验室已研究的禾谷镰刀菌的分泌蛋白和激酶基因作为沉默的靶标基因。构建沉默表达载体后通过农杆菌转化的方法转入短柄草中,以期获得抗赤霉病的短柄草材料,为后续创制小麦抗赤霉病种质资源奠定基础。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Gateway方法构建了FGSG_00677、FGSG_08731、FGSG_13464、CYP51、FGSG_09660、FGSG_05775、FGSG_12300、FGSG_11564、FGSG_10056共9个基因的沉默表达载体。2.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构建好的沉默表达载体转入短柄草中,除了FGSG_10056,其它基因均获得了转基因T0代植株。3.对转基因后代植株进行PCR检测和GUS染色检测,只有FGSG_00677、FGSG_08731、FGSG_13464、CYP51四个基因获得了稳定的转化植株,且T0代FGSG_00677共获得阳性株系7株;FGSG_08731共获得阳性株系3株;FGSG_13464共获得阳性株系5株;CYP51共获得阳性株系3株。4.将FGSG_00677、FGSG_08731、FGSG_13464、CYP51 T2代转基因植株接种禾谷镰刀菌后,野生型短柄草小穗发病明显,而转基因短柄草只在接种的小穗上出现了病斑,转基因短柄草小穗侵染率均低于野生型短柄草小穗侵染率,且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结果表明转基因短柄草植株对赤霉病具有一定的抗性。5.通过组织学观察,侵染野生型植株的赤霉菌菌丝网较为密集,而在转基因植株的菌丝网较为稀疏,有的甚至没有菌丝网,只有稀疏的菌丝,菌丝膨大畸变。结果说明在转基因植株中,赤霉菌生长受到抑制,赤霉菌的侵染能力有所下降。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转基因短柄草植株对赤霉病具有一定的抗性。
杨宇[3](2015)在《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相关基因StLOX和StPOPA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晚疫病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因素,不仅使产品的质量下降,还使田间马铃薯产量降低。为了研究晚疫病抗病机理,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些呈现出不同的诱导表达模式的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相关基因的EST片段。这些基因可能在晚疫病水平抗性的信号识别与传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基因全长序列及其在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信号传导和抗病反应中的作用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鉴定。为此,根据VIGS检验结果,本研究从这些ESTs中选择了脂氧合酶基因(St LOX)及与细胞壁栓化作用相关的阴离子过氧化物酶基因(St POPA)作为研究对象,拟进行全长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以期为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克隆了马铃薯脂氧合酶基因(St LOX)。St LOX基因编码序列全长2730bp,编码909个氨基酸,定位于马铃薯叶片叶绿体中。St LOX基因属于组成型表达,在马铃薯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匍匐茎中表达水平最高,根中次之,其它组织中相对较低。St LOX基因可以被晚疫病菌和机械伤害诱导表达,该基因受JA正调控,参与了JA信号途径前期的调控作用;不受SA与ET正调控,或该基因参与的途径与SA、ET途径存在拮抗关系。2.克隆了马铃薯St POPA基因。St POPA基因编码全长1092bp,编码363个氨基酸,定位于细胞膜中。St POPA基因属于组成型表达,在马铃薯各组织中均能检测到,但表达量差异较大。St POPA基因在嫩茎中表达水平最高,成熟叶和老茎次之,其他组织中相对较低,而在块茎中表达量极低。晚疫病菌和机械伤害均可诱导St POPA基因的表达,St POPA基因的表达可能受JA/ET互作途径的正调控,且JA与ET呈正向协同作用。3.解析了St LOX和St POPA基因的抗病功能。分别构建了St LOX和St POPA基因的超量和干涉表达载体,并得到了相应的转基因株系。对转基因株系进行离体叶片晚疫病抗性评价,接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St LOX和St POPA干涉株系晚疫病抗性水平显着下降,而超量表达株系晚疫病抗性表现明显增强。以上结果表明St LOX和St POPA基因在马铃薯晚疫病抗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推测其是通过正向调控作用增强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4.初步揭示了St LOX和St POPA基因的抗病机理。St LOX基因作为正调控因子,在马铃薯抗晚疫病的过程中,促进了病源侵染早期活性氧的爆发和胼胝质的积累,减少了细胞的死亡。St POPA基因在马铃薯抗晚疫病的过程中,通过JA/ET正向协同互作途径诱导活性氧的爆发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快速生成等过敏性坏死反应的发生。此外,该基因还诱导了胼胝质合成途径中β-1,3葡聚糖合酶基因的上调表达,促进了胼胝质的积累,减少了细胞死亡,抑制了晚疫病原菌的侵染和扩展。
王建平[4](2014)在《Chi、Glu基因转化烟草和SA、JA诱导苹果叶片PGIP家族基因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功能和为其广泛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以烟草NC89为实验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由几丁质酶基因(Chi)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Glu)构建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进行遗传转化;为了研究SA、JA诱导对苹果PGIP家族基因的效应,以‘秦冠’和‘北斗’苹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SA和JA诱导处理对苹果PGIP家族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二价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CG转化烟草NC89。经卡那霉素(100mg·L-1)筛选获得14株抗性株系,经过PCR检测确定,1个株系转入了几丁质酶基因,1个株系中转入β-1,3-葡聚糖酶基因,12个株系中转入了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转基因烟草T1代经PCR检测确定,目的基因都能稳定遗传。20.01mmol·L-1SA、0.1mmol·L-1JA处理对不同抗病性苹果叶片PGIP家族基因中PGIP1、PGIP2基因的转录表达的诱导效应存在差异。0.01mmol·L-1SA对‘秦冠’PGIP基因的转录表达的诱导效应较强,对‘北斗’PGIP的诱导效应较弱。0.1mmol·L-1JA处理对‘秦冠’PGIP1、PGIP2和‘北斗’PGIP1基因的转录表达具有促进效应,但是对‘北斗’的PGIP2基因的转录表达具有抑制效应,并且不同抗病性的果树PGIP1基因转录表达呈单峰曲线。
朱英,刘永翔,黄永会,邱礽,刘作易[5](2013)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马铃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应用广泛,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本文就马铃薯遗传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作一小结,并对进一步的研究作出展望。
曾黎琼,段玉云,张云孙,程在全,黄兴奇[6](2009)在《云南转基因农作物研究与产业化:现状及其发展》文中提出基因转化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述云南在农作物基因转化研究和产业化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并提出了今后开展此项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顾科[7](2008)在《马铃薯Desiree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3GT基因转化甘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薯(Ipomoea batatas (L.)Lam.)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我国重要粮食和蔬菜兼用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是甘薯和马铃薯的常规育种中存在自交不育,种间、种内的杂交不亲和性,低结实率等因素,使得一些优良基因不能交流,严重的阻碍了甘薯、马铃薯的品质改良。而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直接操纵、重组、转化外源基因来达到打破物种间遗传障碍、定向改良植物性状和创造新物种的目的。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选用带有Bar和hpt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对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Desiree的遗传体系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预培养时间、抑菌素浓度的选择,特别对抗除草剂基因Bar和潮霉素抗性基因hpt的筛选浓度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预培养时间2d转化效率最高;(2)头孢霉素浓度为300mg/L时,能够有效的抑制农杆菌的生长;(3)以Basta为筛选物时,适宜的筛选压为0.6mg/L,用Hyg筛选时,以15mg/L为最合适;(4)获得的转基因植株经PCR分析,证实Bar基因己经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DNA中。从而建立了以除草剂Basta或以Hyg为遗传标记筛选物的马铃薯栽培品种Desiree的遗传转化体系。第二部分是以甘薯Xu55-2的胚性悬浮细胞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3GT)基因转入甘薯体内。经过分化、筛选和PCR检测,最终获得到了转基因植株。
张丽丽[8](2007)在《农杆菌介导β-1,3-葡聚糖酶基因转入嘎拉苹果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主栽品种嘎拉(Gala)组培苗为试材,系统研究了影响叶片离体再生及叶盘法遗传转化效率的若干因素,优化了苹果离体叶片再生不定芽系统和遗传转化系统;以农杆菌EHA105为介导将目的基因——β-1,3-葡聚糖酶抗病基因导入苹果品种,成功获得了转化植株,为今后苹果遗传转化及抗病性研究提供了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苹果不同外植体再生不定芽能力不同,以叶片的再生效果优于白化茎段。2.继代苗苗龄对嘎拉叶片不定芽再生效率无明显影响,但考虑到取材的难易,以继代培养20~30d为宜。3.苹果离体叶片再生过程中,前期暗培养可以显着提高叶片再生频率。暗培养时间以14~21d为宣,随暗培养时间延长再生频率虽没有降低趋势,但是再生芽黄化现象严重,不利生长。4.接种方式对嘎拉苹果的叶片再生效率影响不显着,但对再生芽数的影响显着,以近轴面朝上接种再生芽数多。5.在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中,以叶片为转化受体,适宜的卡那霉素(Kan)选择压为10mg/L,抑菌抗生素为头孢霉素(Cef)300mg/L。6.研究了影响叶盘法遗传转化的因素,优化了遗传转化途径:外植体在分化培养基上预培养1~2d;农杆菌悬浮至对数生长期,菌液浓度为OD600=0.6~0.8时侵染外植体10min;共培养1~2d;然后脱菌、选择同时进行,每隔20d左右更换一次选择培养基。7.共有19个转化株系通过了Kan抗性检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转化株在附加Kan50mg/L的继代培养基上能够连续增殖继代,生长正常。②转化株叶片在附加或未加Kan50mg/L的再生培养基上的再生能力无明显差异。③转化株在附加Kan50mg/L的生根培养基中能正常生根。8.通过Kan抗性筛选的转化株系经GUS检测,均出现蓝色斑点,进一步经PCR扩增检测,转化株系扩增出的特异条带和阳性对照一致,表明Glu基因已整合至嘎拉苹果基因组DNA中。
敬国兴[9](2007)在《抗真菌三价载体转化辣椒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辣椒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和调料品,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由于各种病害的危害,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提高辣椒抗病性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常规育种手段选育高抗、优质、高产品种难度大、耗时长。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为作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强有力的工具。辣椒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进展缓慢,离体再生困难和遗传转化率太低是限制其发展的两大因素。本研究以产量较高的常规品种(保加利亚尖椒和赤研6号)的子叶为主要实验材料,分别就各种影响其离体再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辣椒植株再生和农杆菌转化辣椒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将由抗真菌蛋白的几丁质酶(Chitinase,Chi.)基因、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Glu.)基因和萝卜抗真菌蛋白(Rs-AFP2)基因构建的三价表达载体转化辣椒,经Kan筛选、PCR分子检测、dot blotting和PCR-Southern blotting等分子检测,证实了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植株基因组DNA中。对辣椒离体子叶进行疫病病菌抗病性检测,证明转基因辣椒对辣椒疫病有很强的抗性。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辣椒高效离体再生体系a.保加利亚尖椒不定芽诱导分化培养基:MB+蔗糖30 gm+琼脂8g/L+LC 1.0 mg/L+IAA0.1 mg/L+ABA 0.3 mg/L+Spm 100μmol/L+AgNO3 5 mg/L+PD 6 ml/L(pH5.8~6.0),不定芽分化率达到100%,优胜芽率83.3%。不定芽伸长培养基:MB+蔗糖30g/L+琼脂8 g/L+LC 0.1 mg/L+IAA 0.2mg/L+GA3 1.0 mg/L+Spm 100μmol/L+AgNO3 5 mg/L+PD 6 ml/L(pH 5.8~6.0),不定芽伸长率达到78.5%。再生苗生根培养基:1/2 MS+蔗糖30g/L+琼脂8g/L+IAA 1.0 mg/L+NAA 0.5 mg/L(pH 5.8~6.0),再生苗生根率达到100%。b.赤研6号不定芽诱导分化培养基:MB+蔗糖30g/L+琼脂8g/L+LC 1.0 mg/L+IAA1.0 mg/L+ABA 0.3 mg/L+Spm 100μmol/L+AgNO3 5 mg/L+PD 6 ml/L(pH5.8~6.0),分化率达到100%,优胜芽率66.7%。不定芽伸长培养基:MB+蔗糖30g/L+琼脂8g/L+LC 0.2 mg/L+IAA 0.6mg/L+GA3 2.0 mg/L+Spm 100μmol/L+AgNO3 5 mg/L+PD 6 ml/L(pH 5.8~6.0),伸长率达到58.5%。再生苗生根培养基:1/2 MS+蔗糖30g/L+琼脂8 g/L+IAA0.2 mg/L+NAA 0.1 mg/L(pH 5.8~6.0),再生苗生根率达到100%。2、辣椒遗传转化体系在侵染液pH 5.2、预培养2 d、侵染时间7~8 min、无AS、共培养2 d的条件下为最优化的遗传转化体系。3、获得了辣椒转化植株将GCR三价载体转化辣椒,转化后再生的植株经PCR、dot blotting和PCR-Southern blotting检测,证实三个外源基因均已整合到辣椒基因组中。对辣椒离体叶片进行抗病性检测,结果证明转基因辣椒对辣椒疫病有很强的抗性。
王颖[10](2007)在《SSⅡ和SSⅢ基因克隆、反义融合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对马铃薯的转化》文中提出低糊化温度和抗冻融的淀粉在食品和化工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目前,生产上推广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品种,其淀粉糊化温度和冻融稳定性都不理想。为此,本研究利用反义RNA技术,调控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以改变淀粉的结构和组成,来培育具有淀粉糊化温度低和冻融稳定性好的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目前取得的结果有:1.采用RT-PCR技术,分别克隆到马铃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基因cDNA全长序列和SSIII基因cDNA第1940~3899碱基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的SSII基因cDNA片段为2320 bp,与公布的已知序列CDS同源性为96.80 %;克隆的SSIII基因cDNA部分片段的大小为1959 bp,与公布的第1940~3899碱基序列的同源性为93.81%。2.以含马铃薯块茎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基因5’侧翼片段的载体LS-9质粒DNA为模板,亚克隆了599 bp的GBSS基因5’侧翼序列;以含Patatin启动子的克隆载体LS-4质粒DNA为模板,亚克隆了968 bp的马铃薯Patatin启动子。3.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DNAStar对SSIII、SSII和GBSS基因的同源性进行了分析,从中各找出一段500~600 bp的非同源序列;通过“PCR一步法”将筛选出的3个片段融合在一起,克隆融合基因GS2S3。4.分别构建了GBSS基因5’侧翼序列和Patatin启动子驱动的反义GS2S3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IGSG和pBIGSP,并导入农杆菌LBA4404中。5.以马铃薯试管苗茎段和叶片为受体材料,研究了预培养时间、农杆菌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及Kan选择压,初步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
二、大麦β-1,3-葡聚糖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麦β-1,3-葡聚糖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1)在马铃薯中融合表达GLO-CAT构建光呼吸支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与英汉对照 |
第1章 绪论 |
1.1 光呼吸简介 |
1.2 光呼吸支路研究进展 |
1.3 马铃薯育种现状及其光呼吸支路研究 |
1.4 乙醇酸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研究进展 |
1.5 基因融合的硏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策略 |
第2章 GLO-CAT融合蛋白在马铃薯中的表达及表型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GLO-CAT转基因马铃薯株系的生理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GLO-CAT转基因马铃薯株系的叶片解剖结构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5.1 GLO和 CAT酶活性的适量和协调表达是光呼吸代谢支路构建的关键 |
5.2 转基因株系B11,B14,B27、B17植物在高光照条件下具有生长优势 |
5.3 光呼吸支路促进了马铃薯的生长 |
5.4 全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2)利用HIGS技术创制短柄草抗赤霉病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小麦赤霉病及研究进展 |
1.1.1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
1.1.2 小麦赤霉病的抗性分类 |
1.1.3 小麦赤霉菌的侵染循环 |
1.1.4 小麦对赤霉菌的抗病机理 |
1.2 寄主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 |
1.2.1 RNAi干扰机制 |
1.2.2 RNAi干扰在真菌中的研究 |
1.2.3 HIGS技术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的应用 |
1.3 转基因技术概述 |
1.3.1 农杆菌介导法及其应用 |
1.3.2 基因枪介导法及其应用 |
1.3.3 转基因技术在二穗短柄草上的应用 |
1.4 实验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
1.4.1 实验目的意义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短柄草抗赤霉病材料的创制 |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禾谷镰刀菌RNA的提取 |
2.2.2 反转录合成cDNA |
2.2.3 设计HIGS靶标基因沉默片段 |
2.2.4 PCR扩增HIGS靶标基因片段 |
2.2.5 回收DNA片段 |
2.2.6 连接中间载体pC414C |
2.2.7 大肠杆菌感受态DH5α的制备 |
2.2.8 大肠杆菌转化 |
2.2.9 阳性克隆的菌落PCR检测 |
2.2.10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 |
2.2.11 pC336重组载体构建 |
2.2.12 农杆菌感受态AGL1的制备 |
2.2.13 质粒转化农杆菌 |
2.2.14 短柄草的种植 |
2.2.15 诱导愈伤及继代培养 |
2.2.16 农杆菌侵染 |
2.2.17 筛选、再生及生根 |
2.2.18 转基因短柄草DNA的提取 |
2.2.19 转基因短柄草的PCR检测 |
2.2.20 转基因短柄草的GUS检测 |
2.2.21 制备赤霉菌PH-1孢子悬浮液 |
2.2.22 表型统计 |
2.2.23 组织学观察 |
2.2.24 HIGS靶标基因沉默效率检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候选基因的筛选 |
2.3.2 沉默载体的构建 |
2.3.3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2.3.4 转基因PCR检测 |
2.3.5 GUS检测结果及分析 |
2.3.6 转基因短柄草抗病性表型分析 |
2.3.7 转基因短柄草抗病性组织学分析 |
2.3.8 HIGS靶标基因沉默效率分析 |
2.4 讨论 |
2.4.1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2.4.2 GUS检测 |
2.4.3 抗病性表型 |
2.4.4 抗病性组织学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相关基因StLOX和StPOPA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1 马铃薯晚疫病 |
1.2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分子机理 |
1.2.1 垂直抗性 |
1.2.2 水平抗性 |
1.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 |
1.4 马铃薯抗病相关信号传导途径 |
1.4.1 SA信号分子 |
1.4.2 JA信号分子 |
1.4.3 ET信号分子 |
1.4.4 ROS信号分子 |
1.5 脂氧合酶 |
1.5.1 脂氧合酶分子特性 |
1.5.2 脂氧合酶基因家族 |
1.5.3 脂氧合酶与逆境胁迫 |
1.6 阴离子过氧化物酶 |
1.6.1 过氧化物酶的分类及特性 |
1.6.2 过氧化物酶的功能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晚疫病原菌 |
2.1.3 载体 |
2.1.4 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马铃薯StLOX和StPOPA基因的克隆 |
2.2.2 干涉和超量载体的构建 |
2.2.3 马铃薯的遗传转化 |
2.2.4 转基因株系小量法抽提DNA及PCR检测 |
2.2.5 转基因株系小量法抽提RNA |
2.2.6 RNA的纯化及反转录 |
2.2.7 Real time-PCR检测转基因株系中目的基因的表达量 |
2.2.8 转基因株系晚疫病原菌的接种 |
2.2.9 植物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
2.2.10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
2.2.11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胼胝质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 |
2.2.12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病原菌菌丝生长量 |
2.2.13 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处理 |
2.2.14 StLOX与StPOPA在马铃薯中不同组织器官内的表达 |
2.2.15 基因细胞定位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StLOX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3.1.1 StLOX基因全长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3.1.2 StLOX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3.1.3 StLOX基因的表达分析 |
3.1.4 StLOX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获得与分子检测 |
3.1.5 StLOX转基因马铃薯植株晚疫病抗性鉴定 |
3.1.6 StLOX基因的抗性机理 |
3.2 StPOPA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3.2.1 StPOPA基因全长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3.2.2 StPOPA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3.2.3 StPOPA基因的表达分析 |
3.2.4 StPOPA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获得与分子检测 |
3.2.5 StPOPA转基因马铃薯植株晚疫病抗性鉴定 |
3.2.6 StPOPA基因的抗性机理 |
第四章 讨论 |
4.1 StLOX在马铃薯晚疫病抗病反应中的作用 |
4.2 StPOPA在马铃薯晚疫病抗病反应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Chi、Glu基因转化烟草和SA、JA诱导苹果叶片PGIP家族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基因研究进展 |
1.1.1 植物基因工程中植物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应用研究 |
1.1.2 植物几丁质酶基因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应用研究 |
1.1.3 植物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在植物抗病性中的协同作用 |
1.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及 PGIP 基因研究进展 |
1.2.1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基因的抗病机制研究进展 |
1.2.2 植物 PGIP 基因的特点 |
1.2.3 植物 PGIP 蛋白分布差异与植物抗性的关系 |
1.2.4 植物 PGIP 基因的转录表达与调控 |
1.3 外源水杨酸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研究进展 |
1.3.1 水杨酸介导的植物抗病信号途径 |
1.3.2 外源 SA 与植物的抗病性 |
1.3.3 外源水杨酸处理诱导植物病程相关蛋白的积累 |
1.3.4 外源水杨酸处理诱导植物抗病相关基因转录表达 |
1.4 茉莉酸(Jasmonicacid, JA)诱导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
1.4.1 外源茉莉酸类诱导植物抗病研究 |
1.4.2 外源茉莉酸诱导抗病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双价基因转化烟草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工程菌株 |
2.1.3 农杆菌的活化与培养 |
2.1.4 外植体的预培养 |
2.1.5 农杆菌侵染与共培养 |
2.1.6 筛选培养 |
2.1.7 转基因烟草的生根、炼苗与移栽 |
2.1.8 转化植株的 PCR 检测 |
2.1.9 转化烟草 T1 代检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转基因抗性烟草植株的获得 |
2.2.2 转基因烟草 T0 代的 PCR 检测 |
2.2.3 转基因烟草 T1 代 PCR 检测 |
第三章 SA、JA 诱导对苹果叶片 PGIP 家族基因不同成员表达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材料处理 |
3.1.3 苹果 PGIP 基因实时定量 PCR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1.4 苹果总 RNA 提取、纯化和检测方法 |
3.1.5 苹果总 RNA 的检测 |
3.1.6 苹果总 RNA 的纯化与反转录 |
3.1.7 荧光实时定量 PCR 反应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A、JA 诱导处理对苹果叶片 PGIP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2 SA、JA 诱导处理对苹果叶片 PGIP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3 SA、JA 诱导处理对不同苹果树种叶片 PGIP1 和 PGIP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双价基因转化烟草的研究 |
4.1.1 多价基因载体转化植物时存在部分目的基因丢失 |
4.1.2 外源基因在转化植物中的遗传稳定性 |
4.2 SA、JA 诱导对苹果叶片 PGIP 家族基因不同成员表达的影响 |
4.2.1 苹果 PGIP 家族基因表达实时定量引物设计 |
4.2.2 SA 诱导对植物 PGIP 基因转录表达的效应 |
4.2.3 JA 诱导对植物 PGIP 基因转录表达的效应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马铃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材料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1.1 马铃薯基因型对转化率的影响 |
1.2 马铃薯生理状态对转化率的影响 |
2 农杆菌菌株的选择对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3 侵染阶段影响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 |
3.1 农杆菌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3.2 乙酰丁香酮 (AS) 对转化率的影响 |
4 培养阶段影响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 |
4.1 预培养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4.2 激素水平对转化率的影响 |
5 筛选阶段主要影响因素 |
5.1 选择压力的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
5.2 抑菌抗生素对再生率的影响 |
(6)云南转基因农作物研究与产业化:现状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农作物发展概况 |
2 云南转基因农作物研究现状 |
2.1 水稻 |
2.2 小麦 |
2.3 马铃薯 |
2.4 番茄 |
2.5 烟草 |
2.6 油菜 |
2.7 非洲菊 |
2.8 香石竹 |
3 云南转基因农作物的发展设想 |
3.1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分离克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功能基因 |
3.2 进一步完善云南农作物基因转化相应平台 |
3.3 大力推进云南特色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的选育 |
3.4 加快云南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进程 |
(7)马铃薯Desiree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3GT基因转化甘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两种遗传标记筛选物在马铃薯DESIREE 遗传转化应用中的研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的遗传转化 |
1.1.1 载体转化系统 |
1.1.2 直接转化法 |
1.1.3 种质转化系统 |
1.2 抗除草剂基因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
1.2.1 利用抗除草剂基因作为遗传转化的筛选标记基因 |
1.2.2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选育 |
1.2.3 抗除草剂基因在杂交优势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
1.3 马铃薯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材料 |
2.2 菌株 |
2.3 主要试剂 |
2.4 培养基 |
2.5 方法 |
2.5.1 菌液的制备 |
2.5.2 预培养 |
2.5.3 菌液的侵染与共培养 |
2.5.4 头孢霉素的抑菌处理 |
2.5.5 抗性芽的Basta 和 Hyg 敏感性试验 |
2.5.6 生根培养 |
2.5.7 转基因植株的PCR 检测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预培养时间和头孢霉素抑菌浓度的确定 |
3.2 两种不同的遗传标记筛选物对抗性芽分化的影响 |
3.3 转化植株的PCR 验证 |
第四章 讨论 |
4.1 预培养时间对马铃薯遗传转化的影响 |
4.2 抗生素对马铃薯遗传转化的影响 |
4.3 BASTA 作为筛选剂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3GT)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甘薯的遗传转化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引言 |
1.1 甘薯育种研究动态 |
1.1.1 高淀粉工业用型品种的改良 |
1.1.2 高胡萝卜素型品种的改良 |
1.1.3 紫心甘薯品种改良 |
1.1.4 甘薯的抗病虫育种 |
1.1.5 甘薯近缘野生种在甘薯育种上的利用 |
1.2 甘薯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1.2.1 甘薯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2 重要目的基因转化甘薯的研究进展 |
1.2.3 生物技术在甘薯育种上的应用 |
1.3 花色素苷简介 |
1.3.1 花色素苷的生物合成 |
1.3.2 花色素苷合成相关的基因 |
1.3.3 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3GT)基因的功能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3GT)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农杆菌菌株及其携带的基因 |
2.1.2 实验仪器 |
2.1.3 主要试剂、药品 |
2.1.4 pBIN19/G-3GT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GBSSI 启动子基因和3GT 基因的克隆 |
2.2.2 中间质粒载体pUC19/G-3GT 的构建与检测 |
2.2.3 植物表达载体pBIN19/G-3GT 的构建 |
2.2.4 植物表达载体pBIN19/G-3GT 转化农杆菌 |
2.3 讨论 |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的甘薯3GT 基因的遗传转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2 农杆菌菌株及携带质粒 |
3.1.3 实验仪器、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3.1.4 甘薯胚性悬浮细胞的制备 |
3.1.5 农杆菌菌液的制备 |
3.1.6 侵染和共培养 |
3.1.7 抑菌培养 |
3.1.8 选择、分化培养及植株再生 |
3.1.9 转基因甘薯植株的分子检测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3.2.2 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 |
3.2.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与植株的再生 |
3.2.4 转基因植株的PCR 检测 |
3.3 讨论 |
3.3.1 基因型对甘薯遗传转化的影响 |
3.3.2 外植体类型对甘薯遗传转化的影响 |
3.3.3 转化方法对甘薯遗传转化的影响 |
3.3.4 甘露醇高渗处理对甘薯遗传转化的影响 |
3.3.5 AS 对甘薯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农杆菌介导β-1,3-葡聚糖酶基因转入嘎拉苹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的抗病机制研究 |
1.1.1 物理结构特征与抗病性的关系 |
1.1.2 化学抗菌物质与抗病性的关系 |
1.1.3 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在植物抗病中的功能及其应用 |
1.2 果树的抗病育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目的基因与菌株相关信息 |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1 本试验所用的培养基 |
2.2.2 嘎拉苹果组培苗各处理培养条件 |
2.2.3 嘎拉苹果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 |
2.2.4 提高苹果外植体的再生效率 |
2.2.5 苹果基因转化方法 |
2.2.5 提高苹果外植体的转化效率 |
2.2.6 嘎拉苹果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2.2.7 生根移栽 |
2.2.8 结果调查与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嘎拉苹果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 |
3.1.1 卡那霉素对叶片离体再生及白化的影响 |
3.1.2 卡那霉素对继代苗生长及白化的影响 |
3.1.3 头孢霉素和羧苄青霉素对叶片离体再生的影响及抑制农杆菌的效果 |
3.2 提高苹果外植体的再生频率的研究 |
3.2.1 白化茎段与叶片再生频率的比较 |
3.2.2 继代苗苗龄对苹果再生频率的影响 |
3.2.3 暗培养时间对再生频率的影响 |
3.2.4 接种方式对再生频率的影响 |
3.3 提高苹果外植体的转化效率的研究 |
3.3.1 预培养时间对苹果抗性芽再生的影响 |
3.3.2 侵染时间对苹果抗性芽再生的影响 |
3.3.3 共培养时间对苹果抗性芽再生的影响 |
3.3.4 共培养温度对苹果抗性芽再生的影响 |
3.3.5 延迟选择对苹果抗性芽再生的影响 |
3.4 苹果基因转化植株的检测 |
3.4.1 Kan抗性检测 |
3.4.2 GUS检测 |
3.4.3 PCR电泳检测 |
3.5 生根移栽 |
4 讨论 |
4.1 苹果基因转移受体系统的优化 |
4.1.1 影响苹果叶片再生体系建立的因素 |
4.1.2 嘎拉叶片和白化茎段再生不定芽比较 |
4.2 苹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4.2.1 植物材料基因型、生理状态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4.2.2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4.2.3 侵菌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4.2.4 共培养时间和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
4.2.5 延迟选择对转化率的影响 |
4.3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 |
(9)抗真菌三价载体转化辣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辣椒组培与再生体系的研究 |
1.1 基因型对辣椒再生体系的影响 |
1.2 外植体材料对辣椒再生体系的影响 |
1.3 培养基的种类对辣椒再生体系的影响 |
1.4 激素的种类选择和配比对辣椒再生体系的影响 |
1.5 有机成分对辣椒再生体系的影响 |
1.6 其他无机添加物对辣椒再生体系的影响 |
1.7 培养环境对辣椒再生体系的影响 |
2 辣椒抗病基因工程策略 |
2.1 遗传转化方法 |
2.2 辣椒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2.3 辣椒转基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 抗真菌蛋白在植物抗真菌病害中的利用 |
3.1 β-1,3-葡聚糖酶 |
3.2 几丁质酶 |
3.3 萝卜抗真菌蛋白 |
4 抗病基因双价或多价表达载体在植物抗真菌病害中应用 |
5 抗病基因的协同表达及在植物抗真菌病害中的应用 |
6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辣椒子叶再生体系的建立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1.3 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定芽的诱导与分化 |
2.2 不定芽的伸长 |
2.3 IAA与NAA的浓度及组合对再生苗生根的影响 |
3.讨论 |
3.1 关于LC与IAA的浓度及组合对辣椒子叶不定芽的分化与伸长的影响 |
3.2 关于赤霉素浓度对辣椒子叶不定芽分化与伸长的影响 |
3.3 关于脱落酸和Spm对辣椒子叶不定芽分化与伸长的影响 |
3.4 关于影响辣椒生根的因素 |
3.5 关于其他影响辣椒再生的因素 |
4.小结 |
4.1 保加利亚尖椒再生体系的建立 |
4.2 赤研6号再生体系的建立 |
5.附图 |
第三章 辣椒的遗传转化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PCR检测质粒中目的基因 |
2.2 Kan抗性水平测定 |
2.3 Cef(头孢霉素)浓度确定 |
2.4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2.5 不同pH值的菌液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
2.6 AS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
2.7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2.8 光照对转化不定芽伸长的影响 |
3.讨论 |
3.1 关于Kan与Cef在辣椒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
3.2 关于影响辣椒转化的因素 |
3.3 关于多价载体转化研究 |
4.小结 |
5.附图 |
第四章 转基因辣椒的分子检测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转基因植物DNA提取 |
2.2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2.3 转基因辣椒基因组DNA点杂交 |
2.4 转基因辣椒PCR—Southern杂交 |
3.讨论 |
3.1 关于辣椒导入GCR三价基因 |
3.2 关于不同分子检测手段的评价 |
3.3 关于基因沉默 |
4.小结 |
第五章 转基因辣椒的抗病性检测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培养基与仪器 |
1.3 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辣椒疫病菌落形态特征 |
2.2 疫病菌微观形态检测 |
2.3 离体叶片抗病性检测 |
3.讨论 |
3.1 关于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方法 |
3.2 关于转基因辣椒植株抗病性鉴定 |
3.3 关于β-1,3-葡聚糖酶在植物抗真菌病害中的应用 |
3.4 关于几丁质酶在植物抗真菌病害中的应用 |
3.5 关于萝卜抗真菌蛋白在植物抗真菌病害中的应用 |
4.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下一步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缩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10)SSⅡ和SSⅢ基因克隆、反义融合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对马铃薯的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Ⅰ 引言 |
Ⅱ 文献综述 |
1 马铃薯生产现状 |
1.1 世界马铃薯生产现状 |
1.2 中国马铃薯生产现状 |
1.3 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状况 |
2 国内外马铃薯育种现状 |
2.1 国外马铃薯育种现状 |
2.2 国内马铃薯育种现状 |
3 基因工程技术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 |
3.1 马铃薯抗病毒病基因工程 |
3.2 马铃薯抗细菌和真菌性病害的基因工程 |
3.3 马铃薯抗虫基因工程 |
3.4 马铃薯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
3.5 马铃薯品质改良基因工程 |
4 马铃薯淀粉品质改良基因工程 |
4.1 淀粉合成机制 |
4.2 淀粉合成酶(SS) |
5 糊化温度低、冻融稳定性好的淀粉的应用 |
5.1 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特性 |
5.2 淀粉组分与淀粉糊化特性及冻融稳定性的关系 |
6 反义RNA 技术 |
6.1 反义RNA 的发现 |
6.2 反义RNA 作用的原理 |
7 植物基因工程中启动子研究 |
7.1 组成型启动子 |
7.2 组织特异性启动子 |
7.3 诱导型启动子 |
8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在马铃薯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8.1 基因枪技术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
8.2 农杆菌介导法进行植物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 |
8.3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技术在马铃薯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0 研究技术路线 |
Ⅲ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菌种和质粒 |
1.3 工具酶和试剂 |
1.4 培养基 |
2 方法 |
2.1 质粒DNA 的制备 |
2.2 根癌农杆菌质粒的制备 |
2.3 马铃薯块茎RNA 的提取方法 |
2.4 First-Strand cDNA 合成 |
3 基因克隆 |
3.1 马铃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Ⅲ的克隆 |
3.2 马铃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Ⅱ的克隆 |
3.3 马铃薯GBSS 基因5’侧翼序列序列鉴定 |
3.4 马铃薯块茎特异性启动子Patatin 序列的亚克隆 |
3.5 马铃薯GBSS 基因cDNA 序列的鉴定 |
3.6 反义融合基因GS_2S_3 的构建 |
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4.1 GBSS 基因5’侧翼序列和Patatin 启动子驱动的GUS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4.2 GBSS 基因5’侧翼序列和 Patatin 启动子驱动的三价反义融合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5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
6 反义融合基因GS_2S_3 对马铃薯的转化 |
6.1 马铃薯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 |
6.2 马铃薯组培苗的复壮 |
6.3 农杆菌工程菌菌液的准备 |
6.4 外植体的预培养 |
6.5 农杆菌对外植体的遗传转化 |
Ⅳ 结果与分析 |
1 马铃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SSSⅢ基因cDNA 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1.1 马铃薯块茎总RNA 的提取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1.2 马铃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Ⅲ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2 马铃薯块茎淀粉合成酶SSⅡ基因cDNA 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3 马铃薯淀粉合成酶GBSS 基因5’侧翼序列驱动的GUS 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3.1 马铃薯块茎淀粉合成酶GBSS 基因5’侧翼序列的亚克隆及鉴定 |
3.2 马铃薯淀粉合成酶GBSS 基因5’侧翼序列驱动的GUS 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4 马铃薯块茎特异启动子Patatin 驱动的GUS 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4.1 马铃薯块茎特异启动子Patatin 的亚克隆及鉴定 |
4.2 马铃薯块茎特异启动子Patatin 驱动的GUS 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5 GBSS 基因cDNA 的鉴定 |
6 反义融合基因GS_2S_3 的构建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6.1 对三个淀粉合成酶基因cDNA 非同源区段的分析 |
6.2 GBSS 基因和SSS ⅡcDNA 片段的融合结果 |
6.3 片段GBS-S2 和 SSⅢ基因cDNA 片段融合 |
7 GBSS 基因5’侧翼序列驱动的反义融合基因GS_2S_3 植物表达载体pBIGSG 的构建 |
8 块茎特异性启动子Patatin 驱动的反义融合基因GS_2S_3 植物表达载体pBIGSP 的构建 |
9 植物表达载体pBIGSG、pBIGSP 转化根癌农杆菌LBA4404 |
10 反义融合基因GS_2S_3 植物表达载体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 |
10.1 培养基的筛选 |
10.2 预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10.3 农杆菌浓度、浸染时间及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讨论 |
Ⅴ 结论 |
Ⅵ 参考文献 |
图版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大麦β-1,3-葡聚糖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在马铃薯中融合表达GLO-CAT构建光呼吸支路的研究[D]. 饶泽来. 长江大学, 2020(02)
- [2]利用HIGS技术创制短柄草抗赤霉病材料[D]. 马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 [3]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相关基因StLOX和StPOPA的功能分析[D]. 杨宇. 华中农业大学, 2015(11)
- [4]Chi、Glu基因转化烟草和SA、JA诱导苹果叶片PGIP家族基因表达研究[D]. 王建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5]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马铃薯研究[J]. 朱英,刘永翔,黄永会,邱礽,刘作易. 种子, 2013(08)
- [6]云南转基因农作物研究与产业化:现状及其发展[J]. 曾黎琼,段玉云,张云孙,程在全,黄兴奇.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2)
- [7]马铃薯Desiree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3GT基因转化甘薯的研究[D]. 顾科. 新疆农业大学, 2008(11)
- [8]农杆菌介导β-1,3-葡聚糖酶基因转入嘎拉苹果的研究[D]. 张丽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9]抗真菌三价载体转化辣椒的研究[D]. 敬国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2)
- [10]SSⅡ和SSⅢ基因克隆、反义融合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对马铃薯的转化[D]. 王颖. 甘肃农业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