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塔式起重机多层卷筒的安全技术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行瑞凯[1](2021)在《用于疲劳寿命的起重机钢丝绳应力快速计算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钢丝绳作为起吊货物最重要的部件,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行各业中。目前多数起重机上使用的钢丝绳是依据固定时间定期进行报废与更换的,缺少应用起重机实时运行数据对其进行分析预测及更换,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经济损失。在运用实时运行数据对钢丝绳使用寿命进行分析预测中,如何快速获得钢丝绳上不同点的实时应力是预测其疲劳寿命十分重要的一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如何快速获取钢丝绳实时应力出发,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对钢丝绳结构的理论分析,建立了钢丝绳侧丝的一次螺旋方程和二次螺旋方程,并推导出股中侧丝的曲率与挠率的表达式。针对不同的起升机构,推导出钢丝绳在起升和下降时不同绳段的拉力计算公式,最后根据钢丝绳几何结构的分析,建立钢丝绳在直线段、绕上滑轮段、绕上卷筒段的力学模型。(2)结合钢丝绳在直线段、绕上滑轮段、绕上卷筒段的力学模型和起重机的实时运行数据,借助Visual Studio 2015平台建立起重机钢丝绳应力快速计算系统,实时计算钢丝绳上每一点的应力变化,并观察起重机运行工况。(3)建立钢丝绳、钢丝绳和滑轮耦合的三维模型并在ABAQUS中设定材料属性、边界条件以及载荷条件等对钢丝绳、钢丝绳与滑轮耦合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第二章力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有效的对比验证。(4)以钢丝绳中最危险钢丝所对应的疲劳寿命来估算整根钢丝绳的疲劳寿命,分别使用不同的疲劳寿命方法建立钢丝绳在不同的运行过程中疲劳寿命估算的技术路线,并对其他影响钢丝绳损伤的因素做了总结,针对以疲劳破坏为主的钢丝绳提出了提高钢丝绳使用寿命的一些措施。
朱振兴[2](2020)在《大吨位塔式起重机折线卷筒加工工艺改进探析》文中指出折线卷筒是大吨位塔式起重设备的主要受力件之一,对折线卷筒加工工艺的改进直接影响折线卷筒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本文针对大吨位塔式起重机的起重设备主要受力件折线卷筒的加工工艺改进进行探析,通过精准定位加工基准、以工装找正定位,调整加工工艺流程等改进措施,获得可以使大吨位塔式起重机的折线卷筒制造精度,得到保证的加工工艺流程。
狄潇[3](2020)在《深井缠绕提升系统垂绳横向振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中浅层煤炭资源储量日益减少,面向深井煤炭资源开采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多绳缠绕提升是目前适应于深井开采的提升装备,但由于外界激励、自身性质等原因,多绳缠绕提升的横向振动特性更加复杂,产生的横向变形将影响钢丝绳的力学特性,导致纵向振动突变,同时也可能产生绳弦碰撞行为,威胁提升安全,因此有必要对提升垂绳横向振动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理论分析、虚拟样机建模、试验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提升系统深井垂绳横向振动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对多绳缠绕提升系统设计、减振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将多绳缠绕提升物理模型简化为单绳提升振动模型,基于能量法对提升系统各部分进行理论分析,运用Hamilton原理建立了垂绳横纵耦合振动方程,考虑天轮轴向振动产生的横向激励及弦绳段通过天轮耦合产生的纵向激励,基于Galerkin截断法将垂绳的横纵耦合振动方程进行离散,建立了缠绕提升系统振动模型。其次,针对提升系统动力分析的虚拟样机建模问题,比较了ADAMS中几种钢丝绳离散建模方法,选择Cable模块建模并对其建模理论进行了分析。利用SolidWorks建立了三维刚性部件模型并在ADAMS中对虚拟样机模型参数进行设置,构建了缠绕提升实验平台的虚拟样机模型。然后,在多绳缠绕提升实验平台上构建了提升垂绳横向振动实验数据采集系统,利用实验结果验证了缠绕提升振动模型和虚拟样机模型的有效性,并对提升垂绳上不同点的横向振动进行了分析,为深井垂绳振动研究及测试参考点选择提供基础。最后,利用所建立的振动模型分析了提升参数对深井提升垂绳横向振动特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提升垂绳上固定比例点的振动规律。选择垂绳中点作为研究参考点,探讨垂绳在变载变速等工况下的振幅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合理的运行参数区间及相应的提升改善效果。该论文有图55幅,表16个,参考文献93篇。
徐凯[4](2020)在《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吊是建筑施工领域重要的机械设备,其施工生命周期包括安装、顶升、使用和拆卸四阶段,生产活动涉及人、机、环、管等各类要素,是高风险的复杂动态过程。其中塔吊使用阶段相关生产安全事故相对多发。针对使用阶段的传统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系统,促进了对塔吊作业安全状态的感知,但在管控范围和信息利用等方面仍然存在局限性。为进一步提升塔吊作业安全管理水平,本文针对塔吊使用阶段的吊运作业,进行系统建模分析,并结合建筑信息化技术,研究优化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系统。首先,基于FRAM对塔吊作业系统进行建模,结合事故调查报告研究和专家调查,研究系统功能及功能潜在变化,定性分析了典型事故类型的功能变化耦合路径。并且,改进现有定量分析方法以适应风险分析场景,研究了功能变化耦合关系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开展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的必要性,识别了主要的监控内容和监控指标。然后,分析了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系统的需求和功能点,并以CPS应用框架为指导,提出了包含实体对象、虚拟模型和虚实联动等部分的系统结构。最后,构建塔吊作业安全监控平台,介绍了系统软硬件的实现。特别地,通过集成塔吊作业监测数据与BIM模型信息、实时定位信息,实现了塔吊与作业环境中其它对象交互关系的实时监控;利用BP神经网络从监测数据中提取系统运行知识,实现了塔吊作业安全状态预测。本研究采用了从功能角度理解塔吊作业系统的新视角,也为FRAM在系统风险分析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基于CPS的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系统多要素的统筹管控,突出了信息融合的优势。
高正凯,左士龙,易德辉[5](2020)在《塔式起重机起升钢丝绳标准解读》文中研究说明塔式起重机起升钢丝绳标准是结合了多家主机厂家、钢丝绳制造商以及使用单位的指导意见编制而成。针对塔式起重机钢丝绳首次提出了缩径率、旋转性、扭矩系数、侧压稳定性等关键性指标,弥补了国内外塔式起重机起升用钢丝绳专用标准的空白,为如何使用好塔机起升用钢丝绳提供了更全面和正确的指导,有利于延长钢丝绳的使用寿命。介绍标准编制背景、主要内容、关键性指标及钢丝绳的使用方法。
霍东敏[6](2020)在《高塔风力发电机专用塔式起重机的抗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平原地区高空风力资源的开发,高塔风力发电机对起重机的吊装性能和安全性能有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平原地区大型风力发电机部件的重量和安装高度逐渐增加,以往常用的大型履带或全地面起重机面临制造、转场成本急剧上升的困境。由于风电吊装空间狭小,高塔风力发电机专用动臂塔式起重机应运而生,这种起重机具有较低的制造和转场成本,在国内的发展刚刚起步。本文所研究的高塔风力发电机专用塔式起重机与建筑用的不同,为了避免风力发电机的塔筒表面因附着而被损毁,需要二次维护导致安装时间延长,用于风电吊装的塔式起重机其塔身不能附着在风力发电机塔筒上,只能依赖自立塔身结构来达到吊装高塔风力发电机组所需的性能,这就要求塔机在自安装过程中未起吊风力发电机时的任何可能姿态都必须达到所需的抗风能力,故此过程中塔式起重机的机械性能和高耸姿态的风振效应成为必要的研究内容。针对高塔风力发电机专用动臂塔式起重机的构造特点,本文首先讨论了模拟脉动风载荷的线性滤波法和谐波叠加法,分析了高耸桁架结构风载荷的作用机理,作为抗风性能研究的基础。其次,建立了高塔风力发电机专用塔式起重机的有限元模型,具体分成塔身、回转平台和臂架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在各自的局部坐标系下参数化建模,通过坐标变换形成整机模型。根据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施加约束和载荷,并对塔机自安装各阶段的载荷组合进行了具体研究。之后建立了塔式起重机各安装阶段风载荷作用下的求解方程,进行不同阶段风载荷作用下整机结构的强度、刚度、屈曲稳定性分析。通过对整机进行模态分析,获得其自身的主要固有频率和振型,作为设计高塔风力发电机专用塔式起重机的参考数据。通过将模拟的脉动谱施加到安装过程中的模型上进行抗风性能研究,得到相应的时程响应曲线。再对结果曲线进行分析,判断专用塔式起重机结构风震效应在风震过程中是否有逐渐衰减并稳定的趋势和是否都在安全范围以内。本文通过对高塔风电专用塔式起重机安装过程中各典型阶段风震效应的研究,确保其在非工作状态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这类高塔风力发电机专用塔式起重机的开发研制提供了设计支撑。
孙成涛[7](2020)在《全液压动臂塔机起升机构机液一体化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液压动臂塔机吊载过程中,频繁的工况转换会产生起升的动载荷,导致结构振动,在影响起升机构工作平稳性的同时,还会造成塔身结构的疲劳损伤、形成液压冲击破坏液压元件密封,降低整机的有效工作寿命,因此,有必要对全液压大型塔式起重机这种复杂的机液一体化系统工况转换过程的动态特性加以研究。现阶段,借助仿真方法对设备工作特性进行研究是大型装备进行技术消化和改进设计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国产某型闭式液压系统驱动的动臂塔机起升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以机液一体化仿真为手段对起升机构动态特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利用AMESim软件搭建液压动臂塔机机液一体化仿真模型,设置仿真工况,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建模正确性的同时对起升机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随后,对起升钢丝绳初始张紧力、钢丝绳刚度、滑轮组倍率和液压系统调速方式等影响起升机构动态特性的因素进行给定工况下的机液一体化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1)钢丝绳初始张紧力对负载离地起升过程产生的最大动载荷和峰值压力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相较于未设置初始张紧力对照组,最大动载荷下降了92.6%,峰值压力下降了19.4%;(2)起升钢丝绳刚度在规范范围内选取,最大刚度与最小刚度之比为2.33,导致的最大动载荷和液压系统最大峰值差异仅分别为5.2%和4.3%;(3)相同负载条件下,起升滑轮组采用单倍率较双倍率液压系统稳态工作压力提高了46%;(4)相同负载条件下采用变量泵调速较变量马达调速,稳态工作压力降低近50%。由此得出结论:(1)负载离地时刻,采用缓慢卷扬积聚钢丝绳张力的方式可有效降低系统振动;(2)钢丝绳刚度在规定范围内选取对起升过程的附加惯性力没有明显影响,可以成本最低原则选配;(3)在满足速度要求前提下,起升滑轮组应选用双倍率,液压系统应选用变量泵调速,可有效降低闭式系统发热。采用机液一体化仿真分析相较于传统的将起升机构划分为机械、液压两个子系统分别进行研究的方法,更加注重机液耦合关系对起升机构动态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更符合实际。这种机液一体化仿真分析的方法为该型塔机的技术消化、结构和液压系统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对其他大功率机液一体化系统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熊楚宸[8](2020)在《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模糊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岸桥)作为一种重要的港口装卸机械,在全球海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近年来,岸桥引起的港口码头安全事故依旧频繁出现,如何更加准确且直观地展现岸桥安全评价的结果是当前岸桥安全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起重机安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随机性、模糊性及离散性,但当前对起重机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大都将随机性与模糊性分开进行研究,选择性地忽略了其中的部分不确定性。本文针对目前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安全性评价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岸桥的安全状态进行了多级地、不确定地及定量地分析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岸桥的结构和运行特点,以相关国家标准为基础,对其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研究,识别岸桥的运行风险因素集合并总结了各个风险因素的详细评价内容,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建立岸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2)针对起重机安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主观模糊性等不确定性因素,以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改进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的组合优化权重,借助岭形隶属函数推导岸桥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从下至上逐层的对岸桥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权重的计算和模糊映射关系的确定,提出了岸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岸桥各组成部分及整体的安全评价结果,实现对岸桥安全状态多层次地、模糊地、定量地建模分析。(3)针对在重要性标度、安全评价级别、隶属度函数等确定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随机性与离散性等不确定性因素,在对前文所提出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云模型的概念,以期望、熵、超熵三个数字特征表现评价系统的随机性、模糊性和离散性,为更加准确的处理岸桥安全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评语集的云模型、基于云模型改进的模糊关系矩阵、基于云模型改进的组合优化赋权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面向不确定性系统的、更为科学的评估方法,提出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从而实现了对岸桥状态的多层次地、不确定性地与定量地分析,使得岸桥安全评价的结果更为直观且准确。本文重点研究了起重机安全状态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提出了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起重机安全评价模型和方法,为改善港口的设备管理制度提供了技术支持。
何文豪[9](2019)在《塔式起重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塔式起重机作为建筑机械中的关键设备,在建筑施工尤其是高层建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塔式起重机在这一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塔式起重机主要有三大机构:起升机构、回转机构和变幅机构,他们的作用分别是实现塔式起重机的升降、旋转和内外变幅三个基本操作.塔式起重机通过三大机构的工作,实现了将重物运输到指定位置的作用。虽然当前我国塔式起重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发展,但是我国塔式起重机行业仍存在较多问题,大多仍以继电器接触器的控制方式来进行塔式起重机三大机构的控制,与现代智能化、数字化还有很大差距。根据本课题的要求和设计的目的,本文概述了设计思想的大体思路,阐述了各个部件设计电路设计,详细介绍了控制系统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流程及方法。本文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结合我国塔式起重机特点设计了一款高度集成的电气控制系统方案。采用传感器,遥控器,联动操作台等采集塔式起重机的工作姿态、安全状态及动作机构的工作状态及操作指令,通过IMC A4040G PLC控制器作为主控制模块对变频器、三相电机、制动器等执行机构进行精细控制,使塔式起重机三个主要动作更智能、安全、可靠。采用一块触摸屏人机交互的显示设备,将采集的工作姿态,安全报警状态,控制运行状态等关键信息动态的呈现给操作者。并通过GPRS终端将信息传递到远程物联网监控平台,并通过物联网平台对塔式起重控制系统进行远程操作,协助实现远程信息化管理功能,进而避免塔式起重机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规范操作问题。该论文共有图64个,表37个,参考文献84篇。
敖维川[10](2019)在《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的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建筑起重机械为研究对象,对建筑行业普遍使用的塔式起重机(以下简称塔机)和施工升降机(以下简称升降机)现场安全状况评价相应指标体系和应用进行论述。首先,本文对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然后,分析了塔机和升降机安全相关的配置、作业环境、现场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程和标准。论述了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状况评价体系的权重确定与安全评价方法的形成。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建筑起重机械发生的22起典型事故分析,归纳了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为相应安全评价指标的确定指引了方向。本文先后明确了塔机钢结构、工作机构、电气系统、安全防护装置以及升降机钢结构、传动系统、电气系统、安全防护装置、作业环境、现场管理等的各层次安全评价指标。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对相关专家提供的评分数据在Matlab软件上进行分析,量化各层次安全指标,辨识重大危险源和一般风险因素,建立了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状况的评级标准。本文以建筑施工现场的一台QTZ80型的塔机为实际评估典型案例,对其现场安全状况的安全指标进行测量与评定,再以此为基础确定该整机的安全程度等级,最终评定其现场安全程度为B级,可按照原有性能继续使用至少1年。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该塔机进行定量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整机安全性风险一般。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可知该案例的塔机整机安全性能良好,可以确保继续安全的使用至少1年。
二、塔式起重机多层卷筒的安全技术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式起重机多层卷筒的安全技术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疲劳寿命的起重机钢丝绳应力快速计算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钢丝绳力学模型及疲劳寿命的研究现状 |
1.2.1 钢丝绳力学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钢丝绳疲劳寿命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构架 |
第二章 钢丝绳的受力分析及实时应力的获取 |
2.1 引言 |
2.2 钢丝绳在起升机构中分段所受拉力 |
2.3 钢丝绳数学模型 |
2.4 钢丝绳直线段的受力分析 |
2.4.1 股中侧丝的受力分析 |
2.4.2 股中侧丝应力计算 |
2.5 钢丝绳在滑轮上的受力分析 |
2.5.1 弯曲应力 |
2.5.2 挤压应力 |
2.6 钢丝绳在卷筒上的受力分析 |
2.6.1 缠绕上滑轮一圈时的张力变化 |
2.6.2 多圈缠绕时钢丝绳的张力变化 |
2.6.3 缠绕在卷筒上的钢丝绳的弯曲应力 |
2.6.4 缠绕在卷筒上的钢丝绳的挤压应力 |
2.7 钢丝绳实时应力的获取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起重机钢丝绳应力快速计算系统 |
3.1 引言 |
3.2 平台介绍 |
3.2.1 MFC概述 |
3.2.2 ACCESS数据库概述 |
3.3 系统设计 |
3.3.1 用户登录界面 |
3.3.2 输入参数界面 |
3.3.3 数据存储与结果显示界面 |
3.4 关键技术 |
3.4.1 数据库读写技术 |
3.4.2 软件界面设计 |
3.5 实例应用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丝绳的有限元分析与验证 |
4.1 引言 |
4.2 钢丝绳的有限元分析 |
4.2.1 模型建立 |
4.2.2 钢丝绳材料属性以及网格划分 |
4.2.3 创建分析步 |
4.2.4 接触分析 |
4.2.5 约束及边界条件 |
4.2.6 钢丝绳在拉伸载荷下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及验证 |
4.3 钢丝绳与滑轮有限元分析 |
4.3.1 问题描述 |
4.3.2 钢丝绳与滑轮耦合模型 |
4.3.3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
4.3.4 接触分析 |
4.3.5 约束以及边界条件 |
4.3.6 钢丝绳绕上滑轮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及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应用以及影响钢丝绳寿命的其他因素 |
5.1 引言 |
5.2 疲劳寿命的计算方法 |
5.2.1 名义应力法 |
5.2.2 局部应力应变法 |
5.2.3 应力场强法 |
5.3 钢丝绳疲劳寿命的研究 |
5.3.1 钢丝绳应力时间历程 |
5.3.2 起重机钢丝绳应力快速计算系统在疲劳寿命估算中的应用 |
5.4 影响钢丝绳疲劳寿命的其他因素 |
5.4.1 钢丝绳的捻向 |
5.4.2 钢丝绳的允许偏角 |
5.4.3 绳径比 |
5.4.4 外部环境 |
5.5 提高钢丝绳疲劳寿命的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大吨位塔式起重机折线卷筒加工工艺改进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折线卷筒加工难点分析 |
1.1 折线卷筒结构 |
1.2 折线卷筒加工难点 |
2 传统折线卷筒加工工艺 |
2.1 加工基准 |
2.2 传统工艺流程 |
2.3 制造中存在的问题 |
3 折线卷筒加工工艺改进方法 |
4 结语 |
(3)深井缠绕提升系统垂绳横向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2 缠绕提升系统振动建模及求解 |
2.1 引言 |
2.2 多绳缠绕物理模型简化 |
2.3 提升能量分析 |
2.4 提升系统振动方程 |
2.5 横纵耦合振动方程的求解 |
2.6 本章小结 |
3 缠绕提升实验系统虚拟样机建模及求解 |
3.1 引言 |
3.2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础 |
3.3 ADAMS理论基础和求解方法 |
3.4 柔性钢丝绳建模方法 |
3.5 缠绕提升系统仿真建模 |
3.6 本章小结 |
4 实验验证及对比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系统平台构成 |
4.3 天轮激励信号采集 |
4.4 理论模型验证 |
4.5 提升垂绳上各固定点振动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5 提升系统参数对深井垂绳横向振动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深井垂绳横向振动特性分析 |
5.3 提升参数对垂绳横向振动影响 |
5.4 运行参数改善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功能共振分析方法理论基础 |
2.2 信息物理系统理论基础 |
2.3 灰色关联分析与BP神经网络 |
2.4 本章小结 |
3 塔吊作业系统安全风险建模分析 |
3.1 塔吊作业过程分析 |
3.2 塔吊作业系统建模与分析 |
3.3 塔吊作业系统安全风险管控 |
3.4 本章小结 |
4 塔吊作业安全监控体系设计 |
4.1 系统功能分析 |
4.2 系统结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塔吊作业安全监控平台开发 |
5.1 硬件优选 |
5.2 软件开发 |
5.3 系统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事故调查报告清单 |
B 功能变化可能性问卷 |
C 硬件详情 |
D 部分程序代码 |
E 部分塔吊作业参数样本 |
F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5)塔式起重机起升钢丝绳标准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编制背景 |
2 标准主要内容说明 |
2.1 标准名称及适用范围 |
2.2 钢丝绳的术语和定义 |
2.3 钢丝绳的分类与标记 |
2.4 制绳用钢丝 |
2.5 绳芯 |
2.6 钢丝绳用润滑脂 |
2.7 技术要求 |
2.7.1 钢丝接头 |
2.7.2 钢丝绳实测直径的允许偏差和不圆度 |
2.7.3 钢丝绳破断拉力系数及重量系数 |
2.7.4 钢丝绳缩径率 |
2.7.5 钢丝绳旋转性 |
2.7.6 侧压稳定性 |
2.7.7 取消了对拆股钢丝的要求 |
2.8 试验项目 |
2.9 钢丝绳选择及安全使用 |
3 标准应用及指导意义 |
4 结语 |
(6)高塔风力发电机专用塔式起重机的抗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塔式起重机研究现状 |
1.3 高塔风电专用塔式起重机研究的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风与桁架结构受风机理 |
2.1 风的分类 |
2.1.1 平均风 |
2.1.2 脉动风 |
2.2 风载荷的数值模拟 |
2.2.1 线性滤波法 |
2.2.2 谐波叠加法 |
2.2.3 数值模拟脉动风 |
2.3 桁架结构风载荷机理 |
2.4 高塔风力发电机专用塔式起重机风载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塔风力发电机专用塔式起重机结构的特点与建模 |
3.1 一种高塔风力发电机专用塔式起重机的结构特点 |
3.2 建立高塔风力发电机专用塔式起重机力学模型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高塔风力发电机专用塔式起重机风震动力响应研究 |
4.1 专用塔式起重机的静力学分析 |
4.1.1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单元法 |
4.1.2 专用塔式起重机风载荷的静力学分析 |
4.1.3 强度分析 |
4.1.4 刚度分析 |
4.1.5 专用塔式起重机的稳定性分析 |
4.2 专用塔式起重机的模态分析 |
4.2.1 模态分析的理论 |
4.2.2 模态分析 |
4.2.3 模态分析结果 |
4.3 专用塔式起重机风震响应 |
4.3.1 专用塔式起重机的时程响应理论 |
4.3.2 专用塔式起重机的时程响应结果及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全液压动臂塔机起升机构机液一体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液压技术在塔机起升机构中的应用 |
1.3 起升机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动臂塔机起升机构 |
2.1 起升机构总体组成及参数 |
2.2 起升机构工作装置 |
2.3 起升机构液压驱动回路 |
2.3.1 起升回路工作原理 |
2.3.2 变量泵、马达相关参数 |
2.3.3 泵、马达变量调节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起升机构机液一体化建模 |
3.1 AMESim仿真软件介绍 |
3.2 机械模型建立 |
3.3 起升机构液压驱动回路模型 |
3.3.1 变量调节机构建模 |
3.3.2 变量泵、马达完整建模 |
3.3.3 液压驱动回路建模 |
3.3.4 液压驱动回路模型验证 |
3.4 起升机构机液一体化建模 |
3.4.1 机液一体化模型的建立 |
3.4.2 机液一体化模型的对照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起升机构机液一体化仿真研究 |
4.1 起升机构动载荷 |
4.2 钢丝绳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
4.2.1 钢丝绳初始张紧力仿真分析 |
4.2.2 变幅绳刚度仿真分析 |
4.2.3 起升绳刚度仿真分析 |
4.3 滑轮组倍率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
4.4 调速方式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模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起重机安全评价研究概述 |
1.2.2 国内外起重机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起重机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岸桥风险因素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1 岸桥的结构及运行特点 |
2.2 岸桥风险因素辨识 |
2.2.1 岸桥事故及原因分析 |
2.2.2 岸桥风险因素的辨识及评价内容 |
2.3 岸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2.4 岸桥安全评价指标的赋值与无量纲化 |
2.4.1 定量指标的赋值与无量纲化 |
2.4.2 定性指标的赋值 |
2.5 岸桥安全评价级别的划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岸桥安全状态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方法 |
3.1 传统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3.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方法 |
3.2.1 组合优化权重的确定 |
3.2.2 模糊关系矩阵的确定 |
3.2.3 模糊合成算法的选取 |
3.3 岸桥状态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3.4 实例分析 |
3.4.1 定量指标的评价 |
3.4.2 定性指标的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桥运行状态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1 岸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不足 |
4.2 云模型理论基础 |
4.2.1 云的基本概念 |
4.2.2 隶属云发生器 |
4.3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3.1 评语集云模型 |
4.3.2 云模型改进的模糊关系矩阵 |
4.3.3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组合优化赋权方法 |
4.3.4 模糊合成算法的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云模型改进的岸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实例 |
5.1 评语集云模型 |
5.2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桥金属结构各子系统模糊综合评价 |
5.2.1 各子系统层隶属云矩阵的确定 |
5.2.2 各子系统层指标组合优化权重云的确定 |
5.2.3 各子系统评价结果 |
5.3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桥金属结构系统模糊综合评价 |
5.3.1 隶属云矩阵的确定 |
5.3.2 组合优化权重云的确定 |
5.3.3 岸桥整机金属结构系统评价结果 |
5.4 评价结果分析与对比 |
5.5 云模型改进的岸桥多层次模糊综合分析法的优点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
6.3 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项目经历及研究成果 |
一、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申请的专利 |
三、参加的科研项目 |
(9)塔式起重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塔式起重机行业发展现状 |
1.3 塔式起重机行业发展前景 |
1.4 论文研究来源及主要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2 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研究方案 |
2.1 塔式起重机的概述 |
2.2 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3.2 塔式起重机电气系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框图 |
4.2 塔式起重机主动作程序设计 |
4.3 塔式起重机系统预警和保护程序 |
4.4 数据记录功能 |
4.5 远程升级 |
4.6 自动收车功能 |
4.7 安全监控功能 |
4.8 本章小结 |
5 人机交互与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
5.1 人机交互系统设计 |
5.2 远程监控 |
5.3 远程控制 |
5.4 通信系统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的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研究现状 |
1.2.2 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相关配置和安全评价理论 |
2.1 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相关配置 |
2.1.1 钢结构 |
2.1.2 工作机构与传动系统 |
2.1.3 电气系统 |
2.1.4 安全防护装置 |
2.1.5 现场环境与管理 |
2.2 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价主要的相关标准与规程 |
2.2.1 JGJ33-2012《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
2.2.2 JGJ/T189-2009《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估技术规程》 |
2.2.3 GB6067.1-2010《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
2.2.4 GB5144-2006《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
2.2.5 GB/T34023-2017《施工升降机安全使用规程》 |
2.2.6 DB51/T5063-2018《在用建筑塔式起重机安全性鉴定标准》 |
2.2.7 DBJ51/T026-2014《塔机及施工升降机报废标准》 |
2.3 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 |
2.3.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2.3.2 AHP的算法步骤 |
2.4 模糊综合评判法相关理论 |
2.4.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建模步骤 |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模步骤评价结果的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指标 |
3.1.1 钢结构的安全评价指标 |
3.1.2 工作机构及传动系统的安全评价指标 |
3.1.3 电气系统的安全评价指标 |
3.1.4 安全防护装置的安全评价指标 |
3.2 作业环境安全评价指标 |
3.3 现场管理安全评价指标 |
3.4 塔式起重机现场安全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 |
3.4.1 钢结构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4.2 工作机构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4.3 电气系统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4.4 安全防护装置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5 施工升降机现场安全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 |
3.5.1 钢结构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5.2 传动系统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5.3 电气系统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5.4 安全防护装置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6 作业环境安全指标的定量分析 |
3.7 现场管理安全指标的定量分析 |
3.8 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体系 |
3.9 为提高应用便捷性的现场相应记录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场安全评价指标的测量以及评定 |
4.1 钢结构的测量以及评定 |
4.1.1 起重臂的测量与评定 |
4.1.2 平衡臂和塔帽的测量与评定 |
4.1.3 标准节的测量与评定 |
4.1.4 连接件的测量与评定 |
4.2 工作机构的测量以及评定 |
4.2.1 起升机构的测量与评定 |
4.2.2 回转机构的测量与评定 |
4.2.3 变幅机构及起重小车的测量与评定 |
4.2.4 吊钩及钢丝绳的测量与评定 |
4.2.5 滑轮及滑轮组的测量与评定 |
4.2.6 卷筒的测量与评定 |
4.2.7 齿轮齿条及吊笼的测量与评定 |
4.2.8 对重和层门的测量与评定 |
4.3 安全防护装置的测量以及评定 |
4.4 电气系统的测量以及评定 |
4.5 作业环境与现场管理的评定 |
4.6 整机现场运转试验 |
4.7 机械自身安全程度等级的综合评价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案例及运用评价 |
5.1 案例分析 |
5.2 基于层次分析的评测 |
5.3 基于模糊综合的评判 |
5.3.1 塔机自身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2 作业环境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3 现场管理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4 确定评语集 |
5.3.5 评估过程 |
5.4 评价结果 |
5.4.1 塔机自身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5.4.2 作业环境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5.4.3 现场管理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5.4.4 塔机现场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塔式起重机多层卷筒的安全技术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疲劳寿命的起重机钢丝绳应力快速计算系统的研究[D]. 行瑞凯.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1)
- [2]大吨位塔式起重机折线卷筒加工工艺改进探析[J]. 朱振兴. 中国设备工程, 2020(14)
- [3]深井缠绕提升系统垂绳横向振动特性研究[D]. 狄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塔吊作业安全监控研究[D]. 徐凯.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塔式起重机起升钢丝绳标准解读[J]. 高正凯,左士龙,易德辉. 金属制品, 2020(02)
- [6]高塔风力发电机专用塔式起重机的抗风性能研究[D]. 霍东敏.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7]全液压动臂塔机起升机构机液一体化仿真研究[D]. 孙成涛.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基于云模型改进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模糊综合评价[D]. 熊楚宸.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9]塔式起重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D]. 何文豪.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10]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的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 敖维川.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