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交锁髓内钉动态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静态交锁髓内钉动态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一、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论文文献综述)

姜世川[1](2020)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分析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与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以便为临床上治疗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6例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患者62例,女患者24例,年龄19-61岁,平均(37.33±9.29)岁,按手术方法分为A组(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组,n=44例),以及B组(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n=42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以及HSS评分分别评估髋、膝关节功能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中位数随访时间18个月),所有患者均取得随访。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比较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A 组为(124.64±26.87)min,B 组为(113.95±22.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 组为(231.82±76.96)ml,B 组为(223.57±64.3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次数:A组术中透视次数(18.50±3.94)次,B组为(13.26±2.9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4.25±1.31)月,B组骨折愈合时间为(4.97±1.96)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A组术后共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36%;B组术后共有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根据末次随访Harris、HSS评分分别评估髋、膝关节功能情况,其中Harris评分,A组:优17例,良23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1%;B组:优13例,良24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为88.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A组:优22例,良19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93.18%;B组:优17例,良21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为9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与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均可以有效减少软组织和骨膜的损伤,保护骨折端的血供。但相比较而言:(1)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可以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但操作相对复杂。(2)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操作相对简单。(3)而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髋膝功能优良率方面,两种治疗方式无显着差别。

孙再杰[2](2020)在《LCP“动力化”治疗兔胫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生物力学与成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兔胫骨干骨折LCP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模型的建立目的:制作新西兰大白兔胫骨干骨折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LCP)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的实验模型,为骨折延迟愈合的机制研究提供一种客观可行的动物实验基础。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处置方法不同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所有兔右胫腓联合下方1cm处行胫骨干横行截骨,并行LCP内固定,钢板两端各三枚锁定螺钉均置于锁定孔中,保护骨膜及骨髓,骨折断端间紧密接触无间距;实验组于同样位置横行截骨,但以LCP固定时保持骨折断端1mm间距,同时剥离骨折线远近端各1cm的骨膜,剔除断端两侧各1cm的骨髓;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2、4、6、8、10、12w行X线检查;于术后4、8、12w各时间点行大体标本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X线、大体标本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对照组在骨折术后4w时即能达到骨性愈合;而实验组在12w左右时才达到骨性愈合,且实验组无一例骨不连表现。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骨折延迟愈合动物实验模型,既能满足延长骨折愈合时间要求,同时又能保证最终的骨折愈合,而未出现骨不连,可认为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动物实验模型,可为后续实验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部分LCP“动力化”-兔胫骨干骨折端轴向微动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分析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LCP)上不同类型螺钉与螺钉孔的连接方式对兔胫骨干骨折端轴向微动的影响,为LCP“动力化”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6只。获取新鲜完整的右胫骨标本后,于胫骨中段横行截断,并使用LCP固定,骨折端远侧均以锁定孔-锁定螺钉固定,其中A组:骨折端近侧锁定孔-锁定螺钉固定(锁定孔-锁定螺钉组);B组:骨折端近侧锁定孔-普通螺钉固定(锁定孔-普通螺钉组);C组:骨折端近侧加压孔-普通螺钉固定(加压孔-普通螺钉组)。所有标本均分别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予以0~50N的动态轴向负荷,通过仪器自带系统测算出钢板近侧断端微动的距离,计算出各固定方式对应的轴向压缩刚度,并评价以上指标。结果:所有标本在轴向负荷下均可产生相应的轴向位移。在近似一/两个体重的轴向负荷(25/50N)下,骨折端的轴向位移值分别为:A组(0.101±0.017)/(0.218±0.012)mm、B 组(0.164±0.007)/(0.285±0.013)mm、C 组(0.305±0.041)/(0.513±0.051)mm;在同一轴向负荷下各组平均轴向位移值均为C组>B组>A组(P<0.01)。LCP的轴向压缩刚度为:A组(234.36±13.28)N/mm、B 组(203.78±16.46)N/mm、C 组(112.62±16.23)N/mm,A 组>B组>C 组(P<0.01)。结论:LCP“动力化”(采用普通螺钉或经加压孔固定)可显着促进骨折端的轴向微动,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明显;并可降低LCP装置的整体刚度,为LCP“动力化”促进骨折愈合提供了实验依据。第三部分 LCP“动力化”治疗兔胫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目的:在第一及第二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观察LCP“动力化”治疗兔胫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LCP“动力化”促进骨折愈合的初步机制。方法:选择54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第一阶段建立兔右胫骨骨折延迟愈合的实验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动物实验模型分为三组,第二阶段(骨折延迟愈合模型建立4w后)对各组分别予以不同的处理措施:A组:骨折内固定术后不予特殊处理;B组:锁定加压接骨板行“动力化”处理;C组:锁定加压接骨板动力化联合“断端新鲜化”处理;分别于骨折内固定术后2、4、6、8、10、12w行拍摄右胫骨正侧位X线片,各实验兔的骨愈合情况通过Lane and Sandhu X线评分系统进行评判,并记录各组骨折愈合时间。并于骨折内固定术后6、8、12w各组随机获取6只兔的右胫骨标本,观察胫骨骨折大体愈合情况,沿骨折线两侧各5mm处截骨获取约lcm长的骨标本。其中3只行Micro-CT扫描,观察组织形态,并计算标本的相关指标:TV(总体积)、BV(骨体积)、BS(骨表面积)、BV/TV(骨体积分数)、Tb.N(骨小梁数量)、BMD(骨密度)、Tb.Th(骨小梁厚度)、TB.Sp(骨小梁间隔);另外3只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包括HE、番红固绿染色观察骨痂组织形态及软骨生成情况;成骨活性因子BMP-2、TGF-β1及VEGF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其在骨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于术前、术后2、4、6、8、10、12w收集各组兔血清样本,ELISA检测成骨标志物(BALP和PINP)、破骨标志物(CTX)以及骨钙化标志物(TGF-β1)的血清含量。比较并评价各组之间上述数据的差异。结果:B、C两组在第二阶段术后各个时间点的X线评分均高于A组(P<0.05),且与A组相比,B、C两组在骨折愈合所需的时间上更短(P<0.05),但B组与C组在上述两个指标中均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Micro-CT检测显示B、C两组在第二阶段术后2w、4w时所有指标均高于A组(P<0.05),其中在第4w时C组TV、BV/TV和TB.N三个指标显着高于B组(P<0.05)。在第二阶段术后8w时:B、C两组TV小于A组,且C组小于B组,均存在显着性统计学差异;在BV/TV、TB.Sp和BMD指标上,B、C两组均高于A组(P<0.05),且在BV/TV上,C组同时高于B组(P<0.05)。骨标本HE及番红固绿染色显示:在第二阶段术后2、4w可见B、C两组骨痂组织及骨折愈合进程均优于A组。骨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C两组BMP-2、TGF-β1和VEGF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整体高于A组,且在第二阶段术后4w时,C组的三种成骨因子高于B组(P<0.05)。ELISA检测显示B、C两组血清BALP与PINP的含量在第二阶段术后早期均高于A组,其中在第二阶段术后2和4w时C组BALP含量还显着高于B组;B、C两组骨钙化标志物TGF-β1的血清含量在第二阶段术后2、4、6w时均高于A组(P<0.05),而在第2w和4w时C组还显着高于B组;破骨活性标记物(CTX)的血清含量水平第二阶段术后2w时:B、C两组显着高于A组,而在术后6w和8w时均显着小于A组,B、C两组之间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论:LCP“动力化”治疗兔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可提高骨折愈合质量,加快骨折的愈合进程,疗效显着。LCP“动力化”提高了骨折愈合过程中局部成骨活性因子的表达,刺激骨痂组织中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加速新骨形成,促骨折愈合,当联合“断端新鲜化”时效果更加显着。

谷旭[3](2020)在《对比附加钢板与更换髓内钉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背景:髓内钉技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然而随着损伤类型的多样化、复杂化,以及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普及,术后发生无菌性骨不连的情况也在逐渐上升。目的: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保留髓内钉附加钢板与重新置换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无菌性骨不连中的治疗效果,探讨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02月至2019年06月于我院收治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发生无菌性骨不连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保留髓内钉附加钢板30例(A组),及扩髓更换髓内钉26例(B组)。术前依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AD)关于骨不连的诊断及放射学标准判定病人是否并发骨不连,骨不连分型依照W-C(Weber—Cech)分型。术后依据随访病人的患肢功能及X线片表现进行综合评估,根据Tohner-Wrnch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人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4-26个月,平均17.9个月;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股骨W-H(Winquist—Hansen)骨折分型、骨不连W-C(Weber—Cech)分型等基本资料比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A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临床和影像学骨愈合时间上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与B组病人均未发生内固定物移动、断裂失效,未出现骨折复位后再次丢失,未发生成角或旋转愈合等不良事件。在病人的末次随访中,根据Tohner-Wrnch评分标准进行评估,A组:优19例,良10例,差1例,优良率96.7%;B组:优14例,,良7例,差5例,优良率8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更换髓内钉相比,保留髓内钉附加钢板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无菌性骨不连上具有操作相对简便、临床疗效满意的优势,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仍需高质量、多样本、设计合理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周笑[4](2020)在《META钉与普通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床工作中,各种原因的外伤导致胫骨干骨折较常见。由于胫骨是连接股骨下方的支撑体重的主要骨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骨干骨折的首要治疗目的是恢复小腿的承重功能。因此骨折端的成角畸形与旋转移位应该予以完全纠正,以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和发生关节劳损。过去采用梅花型髓内钉治疗效果欠佳,后来出现采用接触钢板,外固定支架,交锁髓内钉,可膨胀髓内钉等治疗方式。经过临床实践,交锁髓内钉几乎可用于所有的胫骨干骨折,不错的临床效果使得髓内钉在治疗胫骨干骨折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已逐步成为治疗闭合性胫骨干骨折的首选方式。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存在普通交锁髓内钉瞄准定位器欠精确,远端一次性锁定成功率较低,出血较多,医患放射线暴露时间以及手术时间较长等缺点。为解决这一情况,科研工作者又推出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例如有手术机器人定位系统、计算机导航、光斑重心定位等髓内钉远端锁定技术,但以上技术要求配备过于昂贵的医疗设备,故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META钉即磁力导航髓内钉利用相对简便的原理将电磁信号转变为可视信号,使得操作可视化,弥补了普通交所髓内钉的锁定欠精确,从而减少了反复穿刺造成的副损伤大、出血多以及医患放射暴露多和手术时间长等问题,渐渐被大家认可。目的:探讨META钉与普通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为胫骨干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闭合性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共83例(n=83),其中交通伤41例(49%),坠落伤36例(43%),压砸伤6例(8%)。骨折根据AO分型:A型40例,B型29例,C型14例。男性56例(67%),女性27例(33%);左侧35例(42%),右侧48例(58%)。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合并伤及影响骨折与伤口愈合的疾病。对照组39例(n1=39),为普通交锁髓内钉组。男性27例(69%),女性12例(31%);左侧14例(36%),右侧25例(64%);年龄为22-65岁,平均39.00±8.18岁。受伤机制:交通伤19例,坠落伤16例,压砸伤4例。观察组44例(n2=44),为磁力导航髓内钉组。男性28例(64%),女性16例(36%);左侧13例(30%),右侧31例(70%);年龄为25-60岁,平均38.00±7.28岁。受伤机制:交通伤22例,坠落伤19例,压砸伤3例。观察两组患者远端一次性锁定成功率、出血量、放射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差异,观察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回顾研究两组患者资料83例,所有患者均完成临床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个月。全部患者术后14d拆线,均未发生伤口感染、皮肤坏死以及骨折畸形愈合等情况。进行结果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远端锁定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7.4±1.3min和9.6±2.1、一次性锁定成功率分别为96.9%和83.8%、平均透视次数分别为0和5.03±1.9次、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8±25.9和91.7±26.4,在术后一年时通过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6],从膝关节疼痛、肿胀度、跛行等方面评分分别为92.2±5.1和87.7±7.8,遵照Johner-Wruh疗效评估标准[7],从术后患肢疼痛、步态、畸形、运动范围等方面评分得出患肢评为优良的例数,然后再算出临床优良率分别为96.3%和80.1%。它们的P值均<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6.1±1.9周和16.8±2.3周,其对比P值>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力导航髓内钉(META钉)较普通交锁髓内钉在治疗胫骨干骨折方面优势明显,远端锁定时无需透视、提高了一次性锁定成功率、降低了远端锁定手术操作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一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临床优良率明显提高。为骨科医生治疗胫骨干骨折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李德宇[5](2019)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的疗效评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分析下肢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观察组在交锁髓内钉手术上加动力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6.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疗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提高骨折愈合率,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郑天雷[6](2019)在《髓内钉动力化对股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股骨是下肢的长管状骨,伴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由高处坠落、车祸等高能暴力导致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日渐增多。创伤严重程度或地域医疗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使得股骨干术后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局部解剖因素、全身因素、感染及医源性因素均可造成骨延迟愈合及骨不连。针对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的股骨干延迟愈合,近些年有学者提出采用取出髓内钉一侧锁钉,使静态固定转变为动态固定的方法来促进骨折愈合,即髓内钉动力化;然而动力化后在轴向应力刺激下促进骨折愈合的同时,骨折断端的旋转及侧方稳定性相对下降,部分患者出现肢体短缩及髓内钉断裂的情况,关于动力化处理的最佳时机亦众说纷纭,存在一定的争议。为了探究动力化治疗的时机和方式对骨折愈合的作用及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延迟愈合的病例资料、影像学资料及功能预后情况进行收集,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影响股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因素,分析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及其注意事项,期望对临床工作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资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2月2018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患者50例,其中动力化治疗29例,未行动力化治疗2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病例纳入标准:动力化组:(1)初次手术本院或外院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于我院行动力化治疗。(2)符合延迟愈合的诊断。(3)随访前后半年未接受过其他任何治疗者。非动力化组:(1)初次手术本院或外院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于我院门诊复查,可见骨折延迟愈合迹象,继续观察,并随访骨折愈合情况。(2)符合延迟愈合的诊断病例排除标准:(1)感染性骨不连,病理性骨折或患有代谢性骨病患者。(2)股骨干骨折伴其他部位骨折或股骨干多段骨折需采用(或需合并使用)其他方法内固定及外固定的患者。(3)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4)16岁以下60岁以上,或伴有严重内脏疾患,糖尿病,肿瘤等全身情况较差者(5)已接受过其他治疗者。髓内钉动力化治疗患者29例(动力化组),性别:男17例,女12例;年龄2452岁,平均(35.15±5.53)岁;致伤原因:车祸16例,高处坠落伤7例,重物砸伤6例;其中左侧l3例,右侧15例,双侧1例。骨折采用AO分型,其中A1.2型3例,A2.2型8例,A2.3型7例,A3.2型4例,B 2.2型6例,C型1例。所有患者首次治疗均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29例患者中,19例于初次术后6个月内动力化治疗(早期动力化),10例于6个月以上动力化治疗(晚期动力化);13例动力化时仅去除静力锁钉,但仍保留动力锁定钉(部分动力化),16例去除全部锁定钉(完全动力化)。非动力化治疗患者21例(非动力化组),男14例,女7例;年龄2856岁,平均(37.34±6.82)岁。左侧8例,右侧13例。骨折采用AO分型,其中A1.2型2例,A2.2型4例,A2.3型2例,A3.2型2例,B2.2型8例,C型3例。动力化组患者于术后1.5个月、3个月、半年复查,未行动力化组则根据个体骨折愈合情况每两个月复查,随访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临床愈合标准、Fernadezesteve影像评价标准,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愈合时间,影像学骨痂评分及并发症情况。根据膝关节Lysholm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对每个随访患者膝关节、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50例患者随访1028个月,平均(16.35±2.13)个月。动力化组骨愈合时间明显短于非动力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8±1.97)个月vs(10.44±2.12)个月,P<0.05]。29例动力化治疗的患者中,早期动力化愈合率为(86.73%),显着高于晚期动力化的愈合率(33.3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部分动力化股骨干骨折愈合率为92.30%,而完全动力化为62.50%。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髋关节Harri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t=1.951,P>0.05),动力化组患者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高于非动力化组(74.65±4.21 vs 69.63±3.24,t=4.567,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动力化处理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要优于非动力化组。结论:对股骨干骨折锁定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延迟愈合,适时行动力化治疗可促进骨折愈合,早期动力化优于晚期动力化,部分动力化优于完全动力化。

孙再杰,杨思宇,汪国栋,陈龙,蔡贤华,刘曦明[7](2019)在《动力化治疗下肢长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下肢长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是骨折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骨折延迟愈合一旦出现,应给予积极的干预措施,避免进一步发展成骨不连。"动力化"技术治疗髓内钉术后骨折延迟愈合,具有微创、高效的特点,临床上已得到广泛运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动力化"作为一项新技术,有临床证据显示对LCP术后骨折延迟愈合有显着疗效。现就临床上针对下肢长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动力化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汪亮,钱志艺[8](2019)在《分析延迟动力化固定治疗交锁髓内钉固定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延迟动力化固定治疗交锁髓内钉固定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接受的锁髓内钉固定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中,抽取32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初次手术均采用静力交锁髓内钉固定法治疗,初次髓内固定钉后未出现明显骨痂生长或可见骨折间隙增加、断段出现部分骨吸收等情况者,于6~16周左右实施延迟动力化固定治疗,观察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实施延迟动力化固定治疗后78.13%的患者均在6个月内愈合,15.63的患者于12个月内愈合,仅6.25%的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情况但经过相应治疗后愈合。结论将延迟动力化固定治疗应用于交锁髓内钉固定后不愈合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骨痂生长与骨折愈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郑天雷,李岩,刘圣凯,张肖在,王陶然,袁志[9](2018)在《适时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延迟愈合》文中提出[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与非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非感染性延迟愈合的效果,以及动力化的方法和时机。[方法] 2010年2月~2017年9月,本科治疗50例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延迟愈合患者。其中,29例采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21例非动力化治疗。动力化组中,19例于初次术后6个月内动力化(早期动力化),10例于6个月以上动力化(晚期动力化);13例动力化时仅去除静力锁钉,但仍保留动力锁定钉(部分动力化),16例去除全部锁定钉(完全动力化)。比较患者的骨愈合和肢体功能。[结果] 50例患者随访10~28个月,平均(16.35±2.13)个月。动力化组骨愈合时间明显早于非动力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8±1.97)个月vs (10.44±2.12)个月, P<0.05]。29例动力化治疗患者中,早期动力化愈合率为86.73%,显着高于晚期动力化的33.3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部分动力化股骨干骨折愈合率为92.30%,而完全动力化为62.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干骨折锁定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延迟愈合,采用动力化治疗可加快骨折愈合,早期动力化优于晚期动力化,部分动力化优于完全动力化。

林伟民,林旺,苏郁,郭卫中,李园园[10](2018)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干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在下肢骨干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下肢骨干骨折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两组均予以交锁髓内钉治疗及常规干预,观察组增加早期动力化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4.52±1.41)周,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9.27±2.05)周(t=14.286,P<0.05),且延迟愈合率(0.00%)、感染率(1.78%)及下肢静脉血栓率(0.00%)亦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486、4.349、4.402,P<0.05);观察组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显着高于对照组(94.64%vs 78.57%,χ2=4.926,P<0.05)。结论下肢骨干骨折患者行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患肢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成人股骨干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LCP“动力化”治疗兔胫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生物力学与成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兔胫骨干骨折LCP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模型的建立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LCP“动力化”-兔胫骨干骨折端轴向微动的生物力学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LCP“动力化”治疗兔胫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对比附加钢板与更换髓内钉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B 患者资料
    附录C 个人简历
    附录D 综述
        参考文献

(4)META钉与普通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的疗效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髓内钉动力化对股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髓内钉动力化对股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典型病例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病例5
    5 讨论
第二部分 不同动力化方法及时机对延迟愈合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及观察指标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动力化治疗下肢长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
    (一) 生物学环境的破坏
    (二) 生物力学的不稳定性
    (三) 感染
    (四) 全身因素
二、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技术
    (一) 动力化技术原理
    (二) 髓内钉动力化
    (三) 动力化的指征
三、锁定加压接骨板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 LCP) “动力化”
四、小结与展望

(8)分析延迟动力化固定治疗交锁髓内钉固定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适时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延迟愈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治疗方法
    1.4 评估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间比较
    2.2 动力化影响骨愈合的因素
3 讨论

(10)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干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比较
    2.2 两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3 讨论

四、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D]. 姜世川. 郑州大学, 2020(02)
  • [2]LCP“动力化”治疗兔胫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生物力学与成骨机制研究[D]. 孙再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3]对比附加钢板与更换髓内钉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D]. 谷旭.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4]META钉与普通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对比研究[D]. 周笑.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5]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的疗效评析[J]. 李德宇. 双足与保健, 2019(12)
  • [6]髓内钉动力化对股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影响[D]. 郑天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7]动力化治疗下肢长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研究进展[J]. 孙再杰,杨思宇,汪国栋,陈龙,蔡贤华,刘曦明.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9(02)
  • [8]分析延迟动力化固定治疗交锁髓内钉固定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疗效[J]. 汪亮,钱志艺.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09)
  • [9]适时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延迟愈合[J]. 郑天雷,李岩,刘圣凯,张肖在,王陶然,袁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8(22)
  • [10]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干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J]. 林伟民,林旺,苏郁,郭卫中,李园园. 中外医疗, 2018(32)

标签:;  ;  ;  ;  ;  

静态交锁髓内钉动态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