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卡业务经营效益最大化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邹昌波[1](2021)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等力度,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创新利弊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论者则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过度信用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企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仍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市场融资渠道也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依然是经营信用活动的核心主体。因此,以商业银行为对象来考察我国金融创新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遵循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这一基本过程,因而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原来只从事国家指定金融活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大量的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交叉金融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已引起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紧扣金融创新过程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过程,通过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脉络,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业务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金融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及与金融创新相关并影响着金融业务创新效率的外部监管、公司治理、机制、有利条件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包括交叉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以及批发金融业务、机构金融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同时,与金融创新关联的制度,如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组织方式、组织架构等,本文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论文按照“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动因→金融创新内容与特征→金融创新评价→金融创新效应”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严格界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和效应的相关理论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理论等。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为节约资本耗用、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等而进行的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领域之一,即交叉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模式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内容、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约束条件。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评价。首先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体系,进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子法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以我国3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以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创新能力替代指标,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但依赖于银行自身对风险承担水平的把控;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金融风险滞后项以后,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金融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A股2004—2019年上市企业的非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委托贷款刻画的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规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企业资产规模对金融风险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兼具正负两种效应。第八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通过DSGE模型阐释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证模型和变量指标,利用我国37家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层面2008—2019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在进行交叉金融创新业务的时候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第三,整体上,商业银行存贷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监管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不足、表外与同业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够以及对系统性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完善监管制度、完善资本监管和堵住监管套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金融创新监管的方向和建议。论文的创新点:第一,对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交叉金融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交叉金融业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交叉金融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征,及其宏微观影响,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特征以及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并采用理论建模、博弈分析、实证检验等多种手段分别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宏微观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微观金融业务创新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规模,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这种创新又会增加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增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第三,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特征进行联系,分别从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但是在风险管理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比规模大的商业银行要稳定。同时,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DSGE模型,并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理论上看,当金融创新的收益为正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资金从传统借贷转移到金融创新业务中,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经济体的总产出与总消费。
杨志斌[2](2021)在《建行X支行对私业务经营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这几年银行业的严监管、利率市场化以及今年以来中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等发展趋势,中国建设银行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竞争也日渐激烈,作为传统业务收入来源的存贷款利息差正在逐步减少的同时对私业务因其客户群体广泛,业务种类繁多,收益效果明显等特点,则迅速成为建行争夺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而提高对私业务水平的发展,其经营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目前,多数国内银行已把提升对私业务效率作为银行的主要发展战略,并已成为银行同业竞争的焦点。因此,面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有效提高对私业务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成为建行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建行X支行作为Y分行对私业务发展的代表,是区域支行的先锋,多年来对私业务经营发展良好,但其经营效率并不高。因此,建行X支行亟需通过提高网点对私业务经营效率来继续提高支行业务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建行X支行对私相关业务,梳理研究国内外对于商业银行对私业务经营发展的研究成果,通过X支行下属网点对私相关业务,包括个人金融业务部、信用卡业务部以及网络金融业务部的相关性指标分别进行DEA分析。此外,本文通过DEA进行投影分析,研究了建行X支行经营效率处于最优时,在投入与产出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实证结果发现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建行X支行下设网点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员工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第二,网点业务经营模式过于单一,经营理念较滞后;第三,网络金融业务发展缺乏重视,电子银行替代率较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结合建行X支行经营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提高效率的建议:第一,调整网点规模结构,实现经营效率最优;第二,推进综合化经营,增强整体盈利能力;第三,全面推进金融科技改革,提高电子银行替代率。
张璐[3](2021)在《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文中认为第三方支付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在短时间内兴起。先是与大型的电子购物商务平台紧密合作,获取大量线上支付业务的客户,逐步开始以满减优惠等大力度的营销方法推行线下二维码支付。第三方支付服务以多种方式拓展到消费者生活各个领域,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强烈冲击。商业银行作为宏观经济中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其经营绩效的稳步发展能保障金融体系平稳顺畅运转,若其产生变化,则会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联动作用,因此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影响方向如何,具体的影响方式如何等问题也成了研究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之间关系的热点。本文先收集整理和阅读现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明晰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围绕业务类型、盈利模式及发展前景等阐述第三方支付概况。以双边网络、金融非中介化等理论作为基础,把银行资产业务的交易量,负债业务的成交状况和中间业务交易体量受第三方支付业务干扰作用后,变动情况进行阐明,这种情况又直接关系到银行在一定经营期内利用吸收的存款所获取盈利的能力,偿还存款人债务的能力,短期内发展扩张的能力,抵抗坏账等风险的能力等,而这几个方面的能力正是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直观体现,即银行的绩效会受到来自第三方支付的强烈冲击进而发生改变。本文即是由这三大类传统业务的直观的改变,推论了与其相关的五种类型的评估能力对绩效银行的具体影响。实证部分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筛选评价绩效指标系统的主成分,并计算样本银行绩效的总得分,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得到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在受到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影响之后所产生变化,进一步将商业银行按照是否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行分组,采用双重差分模型验证合作前后经营绩效是否存在不同影响。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总结出这种影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启发。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包括:第一,第三方支付提升飞速,导致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发生了消极的变化。第二,与第三方支付合作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仍然会受到第三方支付发展规模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三,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绩效受到来自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与移动支付两方面不利影响,且互联网支付为不显着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商业银行提出如下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在大数据方向合作、借鉴第三方支付经验丰富客户端服务场景及对接更多新媒体平台获取流量的建议。当前我国第三方支付仍高速向新领域进发,对商业银行来说,只有取长补短转变思维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并与之开展有效的合作,才能维持其经营绩效平稳发展状态。
宋丽君[4](2021)在《平安银行综合金融拓展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传统商业银行面临互联网、外资金融机构的双重压力和挑战,要想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弯道超车,必须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在速度、质量、创新上寻求突破。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平安银行就具有渠道独特性优势,可以依托集团综合金融将海量现有客户资源通过MGM模式迁徙转化为银行客户;此外,平安银行零售业务为全行利润贡献高,通过寿险代理人拓展带来的业绩占比也很大,需要对零售业务下的综合金融拓展的营销策略进行优化研究,为平安银行带来增量利润贡献。本文梳理了综合金融拓展在银行的落地模式,对各业务模块的业绩进行了分析,结合7Ps营销组合理论,采用调查问卷对寿险代理人进行推荐意愿度调研,对寿险和银行的管理层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在综合金融拓展策略上主要存在产品设计、营销渠道、人员水平、宣传策略四个方面的问题。本文有针对性的逐一提出了优化策略,即产品设计上要加快迭代升级和创新、拓展线上渠道能力外要兼顾线上线下联动、加强代理人专业技能和转变服务理念、加深权益和活动认同感并丰富营销内容。针对上述优化措施,考虑到平安银行是在平安集团下,寿险代理人的推荐积极性是需要管理制度去保障的,因此引入综合金融集团的协同效应理论,从组织制度、人力资源、技术三个方面阐述了优化措施顺利实施的保障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混合调研法,从银行的视角系统性地研究了综合金融集团框架下综合金融拓展的策略,并提出了可具体实践的优化方案,希望能为国内金融同业或同类型公司的综合金融拓展探索提供一些借鉴思路。
郭艳丽[5](2020)在《中国工商银行X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信用卡已经成为居民最重要的支付方式之一,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现金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我国信用卡业务虽然面对一片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各种互联网信贷产品层出不穷,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更多的市场资源,提升竞争力,促进本行信用卡业务迅速发展,成为当下银行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工商银行X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X分行现状和营销策略的分析,发现营销策略中存在的短板、问题,运用相关理论,提出改进策略。首先,本文通过大量的学习国内外在市场营销领域、信用卡营销领域和信用卡营销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了解了国内外先进的营销理论和营销经验,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X分行基本情况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分析了X分行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结合X分行在同业中信用卡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4P营销组合理论和SWOT分析法对X分行在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方面以及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找到X分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和今后信用卡业务发展方向。再次,根据以上分析,运用STP理论和4P营销组合理论,认为X分行应加强市场细分,改进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同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使X分行在实际发展信用卡业务中能全方面提高竞争力,改变被动、落后的局面。本文的研究为X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信用卡业务发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唐子君[6](2020)在《FN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已由粗放的高速增长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孕育新的市场机遇。与此同时,粗放增长模式下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对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构成挑战。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信贷结构的优化可以有效支撑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通过信贷资源的优化升级,能够有效推动资本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流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产生深入影响,进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信贷结构。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对金融机构有效支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既是支持我国经济长效健康发展需要,也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经营能力、适应外部经济市场变化与响应中央政策号召的迫切需求。FN银行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一的F银行的一家一级分支机构,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在当地拥有较为雄厚的客户基础,存贷款规模市场占比逐步扩大。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变化,FN银行信贷经营上的风险隐患开始暴露,信贷结构不均衡,业务增长乏力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FN银行为实例,着重从区域、行业、客户、产品、期限、担保等六个主要方面对2015年至2019年FN银行信贷结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发现FN银行存在区域信贷发展不平衡、新兴行业拓展不足、普惠金融业务体量偏小、零售贷款结构有待优化、信贷资金流动性仍需提升、抵质押物风险缓释效果不佳等问题。基于发现的FN银行信贷结构现状、存在问题及国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本文对FN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提出差别化的信贷支持,加快新兴行业信贷投放,加大普惠金融业务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提升短期限贷款占比和优化抵质押物结构等优化措施。最后确保优化措施的顺利实施,提出包括组织、制度和人才等三方面的支持保障建议。本研究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为FN银行如何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孔珊珊[7](2020)在《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与投资出现疲软、出口逐渐低迷相比,我国消费的持续增长表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作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坚力量,扩大内需、充分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是我国目前重要的着力点之一。目前中国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的生存需求型消费到讲究生活品质、注重娱乐与身心健康上的享受型消费转变。作为消费市场的主流群体,80、90开始追求超前消费、信用消费,为此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加快消费金融产品的创新,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消费金融服务。当前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市场利率化改革和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银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银行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加大零售业务的投入力度,是各家银行经营转型的方向。目前信用卡作为银行消费金融及零售条线的重要产品之一,成为各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力军,而信用卡分期所带来的中间收入成为信用卡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因此进行信用卡分期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是银行拓展客户资源、调整客户结构、扩大市场份额等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农行J分行是山东省分行管辖的二级分行,近年来J分行在信用卡分期业务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同其他同业相比还处于学习及摸索阶段。首先信用卡分期业务在行业中起步较晚,虽然在短期内业务量实现了快速增长,但由于没有进行目标市场战略的研究,导致产品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且受营销渠道单一、促销手段落后、员工营销意识薄弱、员工风险把控不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市场占有率低,分期不良率却逐渐增高,为农行今后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将市场营销理论应用到信用卡分期营销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营销策略,是改善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现状及促进业务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要围绕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框架、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其次是对市场营销的探索历程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接着对农行J分行企业背景及业务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揭示出目前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营销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其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及运用SWOT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应根据目标市场战略,先对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找准目标市场,最后进行市场定位,并根据以上分析通过运用市场营销组合理论,分别从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营销策略,最后为了保障营销策略的顺利实现提出了几条有效的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J分行分析找出业务发展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通过不断的完善改进,从而提升信用卡分期市场营销的业绩,增加银行的利润收入;另一方面能够为同业信用卡分期产品的营销管理提供参考,为银行业下一步信用卡分期业务的发展贡献力量。
塔丽丽[8](2020)在《Z银行信用卡用户电话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Z银行成立于1987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是一家资本雄厚快速增长的综合竞争力很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Z银行信用卡中心2002年在深圳成立,信用卡中心是Z银行在深圳设立的对信用卡业务进行统一管理、集中操作、单独核算的专营机构。近十年是中国信用卡行业快速发展的10年,截至2018年末,国内信用卡累计发卡量9.7亿张,当年新增发卡量1.8亿张,同比增长22.78%,活卡率达73.2%,人均持卡0.7张,两项指标均处于历史高位。截至2019年底Z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超8000万张,全年交易额超过1万亿、全年盈利超百亿元,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Z银行信用卡中心以“客尊、诚信、创新、协作、卓越”的核心经营价值观,凭借自己先进的经营水平和业务模式创新在国内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随着发卡量的不断攀升,各家银行已将信用卡客群经营纳入到企业经营的主要模块,而在众多的选择中,电话营销渠道以以集约、批量经营等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经营成本,并实现全量客群的企业目标,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电话营销的发展路径与信用卡的发展类似,近10年也是电话营销被广泛应用的十年,从粗犷-专业规范-走向成熟。目前,各家银行均有涉猎电话销售业务并已初具规模。Z银行作为早期开展信用卡电话营销的银行之一,通过对目标客群精准分析针对性的数据库投放,在客户经营及利润增长上近几年取得了高速发展,与直销渠道的获客及目标客户经营形成了很好的互补。但随着互联网低成本渠道的诞生及飞速发展,特别是2019年中国进入5G元年,信用卡的营销渠道、产品创新流程、风控建模、贷后催收等环节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而电话营销渠道存在的不足逐步突显。如何针对信用卡客户及业务特点,发挥电话营销的渠道优势,规划好Z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不败之地的营销策略,本论文对此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对整个信用卡行业的发展环境及营销环境的内外部分析、目标市场的选择、营销战略的设计,概述了Z银行电话营销渠道目前的经营状况,分析了Z银行现有市场营销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探讨了导致问题背后的原因,结合目前市场的发展就客户的动态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客群偏好的角度精准定位了Z银行电销渠道目标市场及客群,在解决客户感知的前提下进行营销策略的优化,有效结合STP理论、7P理论及PDCA分析模式,聚焦问题并制定与Z银行战略目标一致的电话营销渠道信用卡客户的营销策略,沉淀一套信用卡客群电话营销渠道的策略指引,利于市场的生态发展。
周诗琪[9](2020)在《H银行Z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民收入不断攀升,又兼有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存款、支付、财富管理为核心的银行零售业务得以快速扩张,业务收入、利润占比逐年上升。零售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重点发展对象,零售银行也是各家银行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本文针对H银行Z分行零售业务中现存的问题和业务发展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理论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基于7Ps营销组合基础上分析该分行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保障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Z分行营销策略主要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产品创新程度低、产品定价经验不足、渠道资源配置不合理、促销手段单一、营销人员长期缺位、业务流程繁琐、产品展示更新不及时。(2)基于Z分行营销策略的问题,本文首先确定了目标市场及目标客户,随后基于7PS理论提出了提升产品黏性、精细价格管理、拓宽业务渠道、创新活动促销、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品牌展示等优化建议,重点阐述了有效信息推送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有利影响。最后从组织架构、营销管理、企业文化、人才技术、内部风控五个方面制定措施,保障营销策略落实到位。文章是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研究文献和营销理论,提出了7个方面的营销优化建议,对商业银行在中西部市场扩展零售业务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依靠,我国零售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有待学界和业界的携手并进。
陈逸[10](2019)在《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评价及其防控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公民消费习惯的改变,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信用消费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消费之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信用卡刷卡额超过13万亿元,人均持有信用卡0.5张,信用卡业务已然成为银行拓展零售市场、提升盈利水平的重要工具。在爆发式发展的背后,信用卡不良资产规模与日俱增,信用诈骗、逾期等信用风险层出不穷,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正面临着降低不良资产和增加客户规模的挑战,如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做大做强信用卡业务,成为摆在丽水分行面前的重要课题。结合中国银行丽水分行发展的实际情况,论文围绕文献研究—现状剖析—实证分析—提出建议的思路层层展开,深入探究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存在的风险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通过研究发现,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主要面临着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等四种主观风险。风险主要来自持卡人、银行内部、特约商户和市场环境四个方面。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信用卡资产不良率偏高,风险管理以总行模式为主,加强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防控刻不容缓。通过层次分析法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为客户信用风险,运用Logistic变量线性回归评价客户信用风险与客户性别、年龄、收入等因素息息相关。针对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论文从规范业务流程、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改善外部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为中行丽水分行提高信用卡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思路,为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二、信用卡业务经营效益最大化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用卡业务经营效益最大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金融创新研究现状 |
1.2.2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 |
1.2.3 金融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
1.2.4 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发展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1.5 本文不足之处 |
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 |
2.1.2 交叉金融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 |
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
2.2.1 融资金融创新与非融资金融创新 |
2.2.2 有效金融创新与无效金融创新 |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
2.3.1 追逐利润的动因 |
2.3.2 顺应供给的动因 |
2.3.3 规避管制的动因 |
2.3.4 完善市场的动因 |
2.4 金融发展理论 |
2.4.1 金融发展理论 |
2.4.2 金融深化理论 |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理论 |
2.5.1 金融创新理论 |
2.5.2 金融风险理论 |
2.6 金融监管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 |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
3.1.1 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 |
3.1.2 顺应需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
3.1.3 增强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
3.2.1 我国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 |
3.2.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征分析 |
3.3.1 交叉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
3.3.2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条件 |
3.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
3.4.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
3.4.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
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 |
4.2.1 评价方法与模型 |
4.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4.2.3 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
4.3 基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价 |
4.3.1 指标选择 |
4.3.2 样本与数据 |
4.3.3 测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自身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择 |
5.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
5.3.1 模型检验 |
5.3.2 实证结果分析 |
5.3.3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
5.4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
6.1.1 基本假设 |
6.1.2 博弈过程 |
6.1.3 融资市场 |
6.1.4 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
6.2 研究假说 |
6.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6.3.1 模型设定 |
6.3.2 变量选择 |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模型检验 |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6.5 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7.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
7.2 研究假说 |
7.3 模型、变量与数据 |
7.3.1 模型设定 |
7.3.2 变量选择 |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模型检验 |
7.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
8.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
8.1.1 基本模型 |
8.1.2 参数校准 |
8.1.3 传导机制分析 |
8.2 加入企业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
8.2.1 基本模型 |
8.2.2 创新与经济增长 |
8.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8.3.1 实证模型设定 |
8.3.2 变量选择 |
8.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8.4.1 模型检验 |
8.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完善监管制度 |
9.2.2 完善资本监管 |
9.2.3 减少监管套利 |
9.2.4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建行X支行对私业务经营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经营效率理论及评价方法 |
2.1 经营效率基础理论 |
2.1.1 经营效率 |
2.1.2 银行经营效率 |
2.2 经营效率评价方法 |
2.2.1 单要素指标分析法 |
2.2.2 前沿效率分析法 |
第3章 建行X支行对私业务经营现状分析 |
3.1 建行X支行简介 |
3.1.1 建行X支行企业沿革 |
3.1.2 建行X支行组织架构 |
3.1.3 建行X支行经营地位 |
3.1.4 建行X支行业务构成 |
3.2 建行X支行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现状分析 |
3.3 建行X支行信用卡业务经营现状分析 |
3.4 建行X支行网络金融业务经营现状分析 |
第4章 建行X支行对私业务经营效率评价分析 |
4.1 模型构建 |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4.3.1 基于下属网点个人金融业务经营效率评价分析 |
4.3.2 基于下属网点信用卡业务经营效率评价分析 |
4.3.3 基于下属网点网络金融业务经营效率评价分析 |
4.4 建行X支行对私业务经营效率问题成因分析 |
4.4.1 网点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员工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
4.4.2 网点业务经营模式过于单一,经营理念较滞后 |
4.4.3 网络金融业务发展缺乏重视,电子银行替代率较低 |
第5章 提升建行X支行对私业务经营效率的对策 |
5.1 调整网点规模结构,实现经营效率最优 |
5.2 推进综合化经营,增强整体盈利能力 |
5.3 全面推进金融科技改革,提高电子银行替代率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研究 |
1.3.2 关于商业银行绩效的研究 |
1.3.3 关于第三方支付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第三方支付 |
2.1.2 经营绩效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2.2.2 双边市场理论 |
2.2.3 长尾理论 |
2.2.4 金融脱媒理论 |
3 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概况 |
3.1 第三方支付的概况 |
3.1.1 第三方支付业务类型 |
3.1.2 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
3.1.3 第三方支付运营及盈利模式 |
3.1.4 第三方支付发展前景 |
3.2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概况 |
3.2.1 影响经营绩效因素 |
3.2.2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4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路径分析 |
4.1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三大类业务的影响 |
4.1.1 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 |
4.1.2 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 |
4.1.3 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
4.2 第三方支付作用下三大业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4.2.1 对盈利及偿债能力影响 |
4.2.2 对营运发展及风险管理能力影响 |
4.3 第三方支付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传导途径 |
5 第三方支付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
5.1 样本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
5.2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构建 |
5.2.1 模型变量选择 |
5.2.2 研究假设 |
5.2.3 模型的构建 |
5.3 实证数据预处理 |
5.3.1 主成分分析 |
5.3.2 描述性统计 |
5.3.3 平稳性检验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总体回归结果分析 |
5.4.2 分组回归结果分析 |
5.4.3 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
5.4.4 稳健性检验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在大数据方向的合作 |
6.2.2 借鉴第三方支付经验丰富客户端服务场景 |
6.2.3 对接更多新媒体平台获取流量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平安银行综合金融拓展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综合金融相关理论 |
1.3.2 协同效应理论 |
1.3.3 交叉销售理论 |
1.3.4 7Ps营销组合理论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平安银行综合金融拓展现状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行业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 |
2.2.2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2.2.3 购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
2.2.4 潜在新进入者的威胁 |
2.2.5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
2.2.6 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 |
2.3 主要竞争者营销策略对比分析 |
2.4 平安银行综合金融拓展业务发展基本情况 |
2.4.1 平安银行概况 |
2.4.2 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概况 |
2.4.3 平安银行零售综合金融拓展业务的组织架构支持 |
2.4.4 平安银行零售综合金融拓展发展概况 |
2.5 平安银行综合金融拓展业务现状 |
2.5.1 零售综合金融拓展模式分析 |
2.5.2 零售综合金融拓展业绩分析 |
第3章 平安银行综合金融拓展策略问题分析 |
3.1 调查问卷 |
3.1.1 问卷设计 |
3.1.2 问卷实施 |
3.1.3 统计结果与分析 |
3.2 深度访谈 |
3.2.1 访谈设计与实施 |
3.2.2 访谈结果与分析 |
3.3 平安银行零售综合金融拓展策略存在的问题 |
3.3.1 银行产品市场竞争性不强且与主业衔接弱 |
3.3.2 营销渠道创新性不足 |
3.3.3 代理人营销效果参差不齐 |
3.3.4 银行产品活动吸引力不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安银行综合金融拓展策略优化方案 |
4.1 产品策略优化 |
4.1.1 加速产品迭代升级 |
4.1.2 加强产品创新 |
4.2 渠道策略优化 |
4.2.1 拓展线上营销渠道能力 |
4.2.2 加强线上线下渠道联动 |
4.3 人员策略优化 |
4.3.1 转变代理人服务理念 |
4.3.2 提升代理人专业技能 |
4.4 宣传策略优化 |
4.4.1 加深权益和活动认同 |
4.4.2 丰富内容营销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方案实施与保障措施 |
5.1 实施目标 |
5.2 实施保障 |
5.2.1 组织制度保障 |
5.2.2 人力资源保障 |
5.2.3 技术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表索引 |
(5)中国工商银行X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工具 |
2.1 STP战略理论 |
2.2 4P营销组合理论 |
2.3 SWOT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商银行X分行信用卡营销现状分析 |
3.1 X分行基本概况 |
3.1.1 X分行简介 |
3.1.2 分行组织结构分析 |
3.1.3 X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
3.2 X分行信用卡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微观环境分析 |
3.3 X分行信用卡营销的问题及分析 |
3.3.1 产品营销分析 |
3.3.2 价格策略分析 |
3.3.3 渠道策略分析 |
3.3.4 促销渠道分析 |
3.4 X分行信用卡营销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4.5 SWOT矩阵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X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改进 |
4.1 X分行信用卡业务STP战略改进 |
4.1.1 X分行信用卡业务市场细分 |
4.1.2 X分行信用卡业务目标市场 |
4.1.3 X分行信用卡业务市场定位 |
4.2 X分行信用卡业务市场营销策略改进 |
4.2.1 推广个性产品策略 |
4.2.2 制定差异化价格策略 |
4.2.3 拓展营销渠道策略 |
4.2.4 开展多样化促销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X分行信用卡营销改进策略保障措施 |
5.1 完善各部组织结构 |
5.1.1 调整支行组织结构 |
5.1.2 加强部门联动营销 |
5.2 加强营销团队建设 |
5.2.1 建立专业营销团队 |
5.2.2 加强员工营销培训 |
5.2.3 建立员工激励制度 |
5.3 加大技术投入促进营销发展 |
5.4 提升综合服务质量 |
5.4.1 建立服务理念 |
5.4.2 引进满意度调查 |
5.4.3 实现信用卡服务的差异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FN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信贷结构优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信贷结构相关理论基础 |
2.1 信贷结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信贷及信贷结构 |
2.1.2 信贷结构优化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信贷配给理论 |
2.2.3 风险收益理论(RAROC) |
2.2.4 贷款组合理论 |
第三章 FN银行及其信贷结构现状 |
3.1 广西区域经济情况及FN银行概况 |
3.1.1 广西区域经济情况 |
3.1.2 FN银行概况 |
3.2 FN银行信贷结构现状 |
3.2.1 区域结构 |
3.2.2 行业结构 |
3.2.3 客户结构 |
3.2.4 产品结构 |
3.2.5 期限结构 |
3.2.6 担保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N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FN银行信贷结构存在的问题 |
4.1.1 区域信贷结构不平衡 |
4.1.2 新兴行业拓展不足 |
4.1.3 普惠金融业务体量偏小 |
4.1.4 零售信贷结构有待优化 |
4.1.5 信贷资金流动性仍需提升 |
4.1.6 抵质押风险缓释效果不佳 |
4.2 FN银行信贷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银行外部原因 |
4.2.2 银行内部原因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N银行信贷结构优化方案 |
5.1 FN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目标 |
5.1.1 区域信贷均衡发展 |
5.1.2 有效提升新兴行业信贷占比 |
5.1.3 扩大普惠金融业务规模 |
5.1.4 稳步优化零售信贷结构 |
5.1.5 盘活信贷资金流动性 |
5.1.6 提高抵质押物风险缓释能力 |
5.2 FN银行信贷结构优化措施 |
5.2.1 差别化的区域信贷支持 |
5.2.2 加快新兴行业信贷投放 |
5.2.3 加大普惠金融信贷资源配置 |
5.2.4 优先发展消费金融业务 |
5.2.5 提升短期限贷款占比 |
5.2.6 改善抵质押物结构 |
5.3 FN银行信贷结构优化措施的支持保障 |
5.3.1 组织保障 |
5.3.2 制度保障 |
5.3.3 人才保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信用卡分期业务促进经济的增长 |
1.2.2 推动银行业务的发展 |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基础理论 |
2.1.1 市场营销概念 |
2.1.2 目标市场战略 |
2.1.3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2.2 市场营销相关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SWOT分析 |
2.3 银行业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综述 |
2.3.1 国外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2.3.3 国内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现状 |
第3章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农行J分行简介 |
3.2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发展现状 |
3.2.1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的分类 |
3.2.2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策略现状 |
3.2.3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状况 |
3.3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
3.3.1 产品定位不明,同质化严重 |
3.3.2 产品定价单一,未能弹性定价 |
3.3.3 营销渠道单一,开展流于形式 |
3.3.4 促销手段单一,客户吸引力差 |
3.3.5 员工意识薄弱,风险把控不严 |
第4章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企业资源分析 |
4.2.2 直接竞争者分析 |
4.2.3 消费者需求分析 |
4.3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的SWOT分析 |
4.3.1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发展的优势 |
4.3.2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发展的劣势 |
4.3.3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发展的机会 |
4.3.4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发展的威胁 |
第5章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策略选择 |
5.1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的目标市场战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的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定价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第6章 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1.1 进行企业文化宣传 |
6.1.2 促进企业文化创新 |
6.2 提供科技技术支持 |
6.2.1 强化数据分析 |
6.2.2 简化信用卡分期业务流程 |
6.3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
6.3.1 组建信用卡分期营销团队 |
6.3.2 加强分期产品培训与交流 |
6.3.3 强化员工考核与晋升渠道 |
6.3.4 引入专业复合型科技人才 |
6.4 强化风险控制保障 |
6.4.1 增强责任意识 |
6.4.2 加大风险防控力度 |
6.4.3 信用风险管理智能化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Z银行信用卡用户电话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市场调研法 |
3、理论研究法 |
4、统计分析法 |
二、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及文献 |
1、信用卡业务的概念及发展 |
2、电话营销的概念 |
3、有关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
4、国内外研究评述 |
(二)信用卡客户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 |
1、STP营销理论 |
2、服务营销的7P理论 |
3、4R营销理论的新发展 |
4、电话营销理论与客户关系管理 |
三、Z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1、经济因素 |
2、政策法律因素 |
3、社会因素 |
(二)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1、整体信用卡走势分析 |
2、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指标对比分析 |
(三)电话营销渠道分析 |
1、政策对渠道的影响分析 |
2、网络渠道对电销渠道影响分析 |
(四)内部环境分析 |
1、Z银行信用卡电销渠道业务占比分析 |
2、Z银行信用卡用户电话营销的能力分析 |
(五)Z银行信用卡用户各渠道及业务分类 |
1、各渠道经营客群的划分标准 |
2、Z银行主营业务及渠道分析 |
3、Z银行信用卡客户渠道业务分类 |
四、Z银?信?卡用户电销营销现状分析 |
(一)Z银?电话营销渠道现状 |
1、Z银行信用卡用户电话营销战略 |
2、Z银行电话营销渠道的体制建设 |
3、Z银行电话营销渠道产品分类 |
(二)Z银?电话营销渠道信用卡客户营销存在的问题 |
1、消费金融业务增速放缓,盈利空间收缩 |
2、发卡获客业务,新增客户量大幅下滑 |
(三)Z银?信用卡用户电话营销问题的原因分析 |
1、产品同质化严重 |
2、价格优势不明显 |
3、营销渠道单一 |
4、无促销策略 |
5、过程管理滞后 |
6、人员管理量化不足 |
7、有形展示中话术设计流程不完善 |
五、Z银?信用卡用户电话营销策略优化 |
(一)客群细分策略 |
1、渠道偏好特征抓取——市场细分 |
2、成功客群标签分析——目标市场 |
(二)产品策略 |
1、产品策略的目标 |
2、电销渠道的产品策略特征 |
3、新增产品维度 |
4、产品组合策略 |
5、产品策略应用场景展望 |
(三)信用卡定价策略 |
1、信用卡引流维度的年费定价 |
2、采用差异化定价 |
3、差异化定价调整方案 |
(四)“玩转”全渠道策略 |
1、渠道间互补式的渠道融合策略 |
2、打造全IP坐席的线上线下一体化 |
(五)促销策略 |
1、品牌宣传促销策略 |
2、差异化权益优惠 |
(六)过程管理策略 |
1、指标监控设计 |
2、业务规划管理 |
3、服务过程蓝图设计 |
4、质量管理体系设计 |
(七)人员管理策略 |
1、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
2、销售竞赛方案设计 |
3、人员培训流程设计 |
4、人员反馈机制设计 |
(八)有形展示策略 |
1、话术设计原则 |
2、营销任务书分析 |
3、话术设计流程 |
4、服务场景触点流程设计 |
5、电销渠道智能系统的全流程设计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H银行Z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银行零售业务的类型及特点 |
2.1.1 银行零售业务 |
2.1.2 银行零售业务特点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7Ps营销理论 |
2.2.2 STP营销理论 |
2.2.3 精准营销理论 |
2.2.4 金融创新理论 |
第三章 H银行Z分行零售业务发展概况及竞争环境分析 |
3.1 H银行Z分行零售业务发展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零售业务产品介绍 |
3.2 H银行Z分行零售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
3.2.1 零售业务进入威胁分析 |
3.2.2 零售业务竞争激烈程度分析 |
3.2.3 零售业务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
3.2.4 零售业务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2.5 零售业务替代品威胁分析 |
3.3 H银行Z分行零售业务竞争对手及消费者分析 |
3.3.1 竞争对手分析 |
3.3.2 消费者分析 |
第四章 H银行Z分行零售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H银行Z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现状 |
4.2 H银行Z分行零售业务营销情况调查——以信用卡业务为例 |
4.2.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4.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 H银行Z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
4.3.1 产品创新程度低 |
4.3.2 产品定价经验不足 |
4.3.3 渠道资源配置不合理 |
4.3.4 促销手段单一 |
4.3.5 营销人员长期缺位 |
4.3.6 业务流程繁琐 |
4.3.7 产品展示更新不及时 |
第五章 H银行Z分行零售业务营销解决方案及保障 |
5.1 以STP为基础的零售客户定位策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 |
5.1.3 市场定位 |
5.2 以7PS为基础的零售客户营销策略 |
5.2.1 提升产品黏性 |
5.2.2 精细价格管理 |
5.2.3 拓宽业务渠道 |
5.2.4 创新活动促销 |
5.2.5 提高人员素质 |
5.2.6 优化业务流程 |
5.2.7 强化品牌展示 |
5.3 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方案的保障 |
5.3.1 优化行内组织架构 |
5.3.2 重构营销管理指标 |
5.3.3 树立企业文化意识 |
5.3.4 打造核心技术团队 |
5.3.5 强化内控风险管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10)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评价及其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评与启示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信用卡业务概述 |
2.1.1 信用卡业务产品类型 |
2.1.2 信用卡业务发展特点 |
2.2 信用卡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1 信用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 |
2.2.2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
2.3 信用卡风险相关理论 |
2.4 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
第3章 中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及其管理现状 |
3.1 中行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
3.1.1 总量规模 |
3.1.2 业务结构 |
3.1.3 产品类型 |
3.1.4 营收情况 |
3.2 中行丽水分行信用卡业务面临的风险 |
3.2.1 信用卡业务质量情况 |
3.2.2 信用卡业务风险的识别 |
3.2.3 信用卡风险化解情况 |
3.3 中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现状 |
3.3.1 中国银行风险管理架构 |
3.3.2 中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管理职能 |
第4章 中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的评价 |
4.1 信用卡风险的层次分析 |
4.1.1 模型介绍 |
4.1.2 指标设定 |
4.1.3 权重评估 |
4.2 持卡人信用风险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2.1 模型介绍 |
4.2.2 样本统计 |
4.2.3 模型构建 |
4.2.4 模型回归 |
4.2.5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的防控对策 |
5.1 规范信用卡业务操作流程 |
5.1.1 明确客户准入条件 |
5.1.2 严格执行审批流程 |
5.1.3 加强动态跟踪管理 |
5.2 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 |
5.2.1 引进和培育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
5.2.2 提升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 |
5.3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
5.3.1 完善信用卡风险评估体系 |
5.3.2 建立信用卡风险管理系统 |
5.3.3 健全信用卡风险约束机制 |
5.4 完善信用卡信息管理系统 |
5.4.1 建立信用风险信息化预警系统 |
5.4.2 完善信用卡信息化风险管理系统 |
5.5 改善中行丽水分行外部发展环境 |
5.5.1 积极参与总行相关制度建设 |
5.5.2 通过多方合作实现风险分散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信用卡业务经营效益最大化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D]. 邹昌波. 四川大学, 2021(12)
- [2]建行X支行对私业务经营效率研究[D]. 杨志斌. 吉林大学, 2021(01)
- [3]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D]. 张璐.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4]平安银行综合金融拓展策略优化研究[D]. 宋丽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5]中国工商银行X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D]. 郭艳丽. 燕山大学, 2020(06)
- [6]FN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研究[D]. 唐子君. 广西大学, 2020(07)
- [7]农行J分行信用卡分期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孔珊珊. 山东大学, 2020(05)
- [8]Z银行信用卡用户电话营销策略研究[D]. 塔丽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H银行Z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周诗琪.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10]中国银行丽水分行信用卡风险评价及其防控对策研究[D]. 陈逸.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