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残留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庄众,郭云昌,杨淑香,耿雪峰,李薇薇,李娟娟,王连森,王三桃,梁效成,徐粒子,朱姝,付萍[1](2021)在《2002—2017年中国食源性农药中毒事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2002~2017年中国食源性农药中毒事件的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预防食源性农药中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整理国内文献数据以及国家监测数据,剔除重复事件,对中毒因素、不同原因食品和发生环节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归因分析。结果农药中毒因素以有机磷类农药中毒为主(361起,占64.23%),其次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除草剂;原因食品主要为蔬菜类、粮食类、水果类,分别占33.45%(188/562)、14.41%(81/562)、8.36%(47/562);引发环节以农药残留过高为主(200起,占35.59%)。结论蔬菜类食品有机磷残留是食源性农药中毒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农药(尤其是杀虫剂)的管理,向大众普及农药使用安全教育,将发病风险降至最低。
唐青,杨晓莉,王峥辉,王玉飞,张景,冯睿,孙涛,孙振学,黄文耀[2](2021)在《农药中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满足中毒应急事件中农药类中毒化合物的检测需求,对实验室检测和现场快速检测两类检测技术的特点、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介绍和分析比较,对适用于现场检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也进行了简单介绍。
丛维红[3](2020)在《不同进食时间对急性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
徐庆华[4](2020)在《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调查妇女早孕期尿中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水平与自然流产和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探讨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为预防有机磷农药对胎儿发育和出生缺陷的影响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一部分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1:2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从本地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选择经临床确诊的早孕期自然流产227名孕妇作为病例组,按照孕妇年龄(±2岁)进行配对,以同期在本医院进行产检的454名早孕期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尿中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分析和自我报告的杀虫剂使用情况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孕妇有机磷农药的暴露情况,同时调查了与自然流产相关的其他潜在因素。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孕妇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和尿中有机磷农药非特异性代谢产物二烷基磷酸酯(DAP),包括:磷酸二甲酯(DMP)、磷酸二乙酯(DEP)、二甲基硫代磷酸酯(DMTP)、二甲基二硫代磷酸酯(DMDTP)、和二乙基二硫代磷酸酯(DEDTP)。采用碱性苦味酸法(Jaffe法)检测尿中肌酐浓度。用尿中肌酐浓度校正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浓度,并将肌酐校正后的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浓度进行log转换,用于统计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妇尿中有机磷代谢产物水平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结 果]两组孕妇平均年龄比较,病例组30.65±4.59岁,对照组30.44±4.49,P=0.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绝大多数孕妇(病例组98.7%,对照组99.1%)尿中检出一种或多种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孕妇尿中DMP、DEP、DMTP、DMDTP、DEDTP的检出率分别为 97.4%、62.6%、70.5%、14.5%、76.2%,对照组这5种代谢产物的检出率分别为97.8%、67.8%、46.7%、13.5%、60.7%。两组比较,病例组尿中DMTP和DEDTP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尿中 DMP、DEP、DMTP、DMDTP、DEDTP、和总 DAP 中位数水平分别为0.54、0.08、0.93、0.03、0.90、3.24(ng/mg),对照组这5种代谢产物以及总 DAP 浓度中位数分别为 0.71、0.07、0.72、0.04、0.66、2.76(ng/mg)。两组比较,病例组DMTP、DEDTP和总DAP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但DMP平均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病例组孕妇和/或其丈夫接触其他环境因素的比率高于对照组,比如驱蚊剂、杀虫剂、油漆、噪音、射线、增塑剂、以及多环芳烃(PAHs);病例组孕妇多次妊娠、人工流产史、不良生育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是病例组孕妇服用叶酸、多种营养素和钙剂比率低于对照组;病例组孕妇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相关因素后,孕妇尿中检出DMTP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OR=2.62,95%CI 1.40~4.91);尿中DMTP水平升高和DMP水平降低与自然流产相关;暴露于高浓度的DMTP(75%百分位以上)显着增加自然流产风险(OR=2.72,95%CI 1.31~5.66);然而,暴露于高水平的DMP(75%百分位以上)降低自然流产风险(OR=0.46,95%CI 0.23-0.93)。第二部分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研究[方 法]采用1:4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早孕期自然流产组织160例,采用核型BoBs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流产胚胎染色体核型,将检出染色体畸变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并对其父母进行外周血染色体验证,发现其中一例为父母染色体平衡易位导致的胚胎染色体畸变,被剔除。另有9例失访(未进行父母外周血验证),2例没有尿样,被排除。最后纳入分析的病例为88人。以同期在本医院进行产检的352名早孕期孕妇作为对照组,按照孕妇年龄(±2岁)进行配对。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孕期尿中有机磷代谢产物水平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结 果]两组孕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31.49±4.96岁,对照组31.13±4.52岁,P=0.51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孕妇尿中DMTP和DEDTP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DMTP、DEDTP和总DA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病例组孕妇和/或其丈夫接触驱蚊剂、杀虫剂的比率高于对照组;并且,病例组孕妇多次妊娠和不良生育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是服用叶酸的比率低于对照组;病例组孕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相关因素后,孕妇尿中检出DMTP增加胚胎染色体畸变的风险(OR=4.07,95%CI 1.53~10.83);尿中DMTP水平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风险呈正相关(OR=6.91,95%CI 1.19~39.96)。第三部分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方 法]以早孕期正常产检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出生队列,并追踪至本次妊娠结束。从病历中获取胎儿的出生结局(包括出生体重、出生身长、胎龄、死产/死胎)和孕妇的妊娠相关疾病。先天性畸形或染色体畸变是由医院的专业人员诊断。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孕妇尿中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水平与胎儿出生结局的相关性,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不良出生结局(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小于胎龄儿)的影响。[结 果]追踪调查胎儿出生结局447例,其中活产433例、死产/胎死4例、自然流产2例、先天性畸形4例、染色体畸变4例。活产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16.24±424.67克,平均出生身长为50.00±1.95厘米,平均胎龄为38.87±1.49周。其中,早产28例(6.5%);低出生体重17例(3.9%);小于胎龄儿33例(7.6%)。有机磷农药暴露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接触杀虫剂、常吃西瓜、多次妊娠或者有不良妊娠史的孕妇尿中某些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水平偏高,而每天做饭、用苏打水/热水清洗果蔬、常吃苹果的孕妇尿中有机磷代谢产物水平偏低,P<0.05。胎儿出生结局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发生胎儿早产、LBW和SGA的孕妇,其尿中DMTP或DEP水平偏低;孕妇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胎儿出生时的胎龄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尿中DMTP水平与婴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校正β系数为184.3(95%CI 28.2~340.4)。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尿中DEDTP水平升高增加胎儿发生LBW的风险,校正OR值为4.7(95%CI 1.3~17.3);然而,DMTP水平升高降低胎儿LBW和早产的风险,校正OR值分别为0.02(95%CI 0.001-0.2)和0.06(95%CI0.01~0.5)。此外,孕妇高龄、多次妊娠、不良生育史、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怀孕前后接触多环芳烃、驱蚊剂、油漆、噪音,增加胎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风险。[结 论]孕妇普遍暴露于低水平的有机磷农药,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可增加胚胎染色体畸变和自然流产的风险。产前暴露于不同种类的有机磷农药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不同,早孕期暴露于甲拌磷、特丁磷等可以转化成DEDTP的某些高毒性的有机磷农药增加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风险。此外,早孕期BMI、补充多种营养素、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胎儿出生体重、身长、或胎龄呈正相关。孕妇年龄、多次妊娠、不良生育史、妊娠相关疾病、环境因素接触(驱蚊剂、多环芳烃、油漆、噪音)与胎儿出生体重、身长、或胎龄呈负相关。
Yrysgul Bakytkarim[5](2020)在《有机磷农药的电化学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农药是一种化学药品,用于在控制或消除植物或动物病虫害(害虫、害蜗、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因此,它们为了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和人类食物供给在农业产生中广泛使用。但它们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引发各种疾病,威胁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农药残留问题已发展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随着人类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的增大,对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要求已迫切。目前,有一些检测方法用于在检测农药残留,例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分析(ELISA)、酶生物传感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子印迹传感器等。这些方法虽然准确和灵敏的检测农药残留,但样品的制备过程繁琐消拖时间,需要昂贵的设备,难以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要。因此,发展快速、简便、灵敏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农药残留,符合当前科技,生活的需要。电化学分析方法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利于原位检测,成本低等优点。为提高传统电化学传感器灵敏度、通常需要对电极表面进行有针对性修饰,造成电极的制备和重复利用复杂化等问题;同时在整个检测分析中,样品前处理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检测快速化。因此、针对以上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实际问题,本论文将制备系列用于农药富集的电极材料,进而通过对工作电极修饰,提高农药检测的灵敏度。并且,以电化学分析方法为基础,制备可用于原位检测的电极墨水,并将其直接用于蔬菜样品表面,实现无需样品预处理的实际样品检测,为残留农药的快速检测提供新技术;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能用于多种电活性物质的检测,为原位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利用含铜或铜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之间高亲和力,将氧化铜用电极材料,进行修饰工作电极、制备了成分低,无毒,高电催化活性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的非酶传感器,代替了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酶传感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和结论如下:(1)制备了对农药对硫磷电化学性能具有增强作用的碳化硅纳米材料、并通过滴涂法构建了具有对硫磷农药富集和检测双功能功能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中的对硫磷农药残留直接检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循环伏安法(CV)、以及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成功的对传感器制备过程进行了充分表征。利用电化学检测方法,该碳化硅修饰电极传感器不仅制备过程简单,且能够对待测农药样品富集;与裸玻碳相比,还能显着提高对硫磷农药样品的检测灵敏度。在p H为6.0的0.2 mol L-1 PBS缓冲溶液中、使用6 min的预富集时间,采用SWV法获得对硫磷的检测限为5×10-10g/m L(S/N=3,n=3),线性范围为1×10-9至1×10-5g/m L。该传感器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已成功用于实际水样中对硫磷的测定,回收率在99.8%~101.2%之间。(2)制备一种可涂漆的电极墨水,用于现场直接检测蔬菜产品中的对硫磷残留物。该电极制备简单,检测速度快,无需要样品预处理。电极墨水主要由碳化硅和多壁碳纳米管制成,所得涂漆电极通过一层壳聚糖作为固定胶进一步稳定,然后,在温室干燥20min可以得到电极。该制备的涂漆电极对对硫磷具有明显电化学响应。检出限为2×10-8g/m L。并且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已成功的用于在大白菜,甘薯叶和黄瓜等一些常见的当地超市蔬菜的实际样品的现场检测,回收率在76%~96.2%之间。(3)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碳化硅和氧化铜纳米复合材料,并且制备的材料修饰在裸玻碳电极上构建了一种高灵敏度的非酶间接检测马拉硫磷的电化学传感器,Si C@Cu O-NPs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态特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Si C纳米颗粒具有马拉硫磷预富集的功能,并且Si C@Cu O纳米复合材料对马拉硫磷具有高亲和力作用。因此,溶液中的马拉硫磷可以阻碍Cu O的氧化还原反应。该特征被用于设计马拉硫磷的电化学检测的简单策略。通过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分别研究了马拉硫磷的电化学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抑制率与马拉硫磷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3 n M~3.0 n M,检出限为0.01 n M(S/N=3)。此外,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水样中马拉硫磷的检测,回收率在99.33%~106.6%之间,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李常坤[6](2019)在《对三种有机磷农药具有降解活性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筛选及其缓解大鼠甲拌磷中毒研究》文中指出有机磷农药在农业、工业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应用广泛,其长期超量使用己经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严重隐患。常规的化学和物理消除农药技术并不能完全消除农药污染,而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乳酸菌作为公认安全的微生物,已被证实可以通过自身代谢作用降解环境、食品和体内的农药残留,在消除农药污染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121株Lactobacillus(L.)plantarum为研究对象,评价L.plantarum在体外对甲拌磷、氧化乐果和乐果的降解率,筛选得到L.plantarum P9对三种有机磷农药均具有优良的降解活性,L.plantarum P9对甲拌磷、氧化乐果和乐果的降解率分别为35.52±0.50%、14.00±2.97%和11.37±1.42%。经过人工模拟胃液、肠液和胆盐耐受性的测定,发现L.plantarum P9表现出最优的模拟胃肠液和胆盐耐受性,具有在体内应用的潜力。采用大鼠模型验证L.plantarum P9(5×109 cfu/d·只)缓解体内甲拌磷中毒的效果,将48只大鼠均分为对照组、甲拌磷组、甲拌磷+P9组(同时饲喂甲拌磷和L.plantarum P9)和P9预防组(染毒前连续4周饲喂L.plantarum P9)。通过测定大鼠血液、尿液和粪便中甲拌磷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以及生理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等指标评价P9缓解甲拌磷中毒的效果,最后结合肠道菌群和血液非靶向代谢组的研究解析L.plantarum P9缓解甲拌磷中毒的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分析血液、粪便和尿液中甲拌磷及其5种代谢物的含量可知,L.plantarum P9在肠道中显着提高了甲拌磷的降解率,并促进机体对甲拌磷及其代谢物的排泄。同时,血液、尿液和组织的生理生化测定结果表明L.plantarum P9能有效改善由甲拌磷引起的大鼠肝脏、肾脏和脑组织的功能紊乱和氧化损伤,L.plantarum P9还能降低甲拌磷中毒大鼠体内的炎症,且P9预防组效果更佳。(2)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果显示,L.plantarum P9甲拌磷导致肠道中马赛拟杆菌(Bacteroides massiliensis)和活泼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等有害菌含量显着(P<0.05)增多,并导致动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animalis)等有益菌含量显着(P<0.05)降低。L.plantarum P9干预下能够显着(P<0.05)降低活泼瘤胃球菌和恶臭丁酸单胞菌(Butyricimonas virosa)等有害菌含量,并显着(P<0.05)提升类球布劳特氏菌(Blautia coccoides)、古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 goldsteinii)、灰色拟普雷沃菌(Alloprevotella rava)和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等多株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的含量,上述在P9干预下上调的菌株可能有助于降低体内炎症。P9同时促进了有益菌的网络相关性,提升了肠道菌群稳定性。(3)血液非靶向代谢组结果显示,甲拌磷能够干扰大鼠的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和α-亚油酸等代谢通路;L.plantarum P9通过调节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甘油磷脂、色氨酸、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和饱和脂肪酸等代谢通路而改善甲拌磷对机体代谢的扰乱,且多种血液代谢物的产生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本研究筛选出一株具有优良降解有机磷农药活性和益生特性的L.plantarum P9,L.plantarum P9在大鼠体内能有效减少甲拌磷及其代谢物残留,减轻甲拌磷对组织脏器的损伤和血液代谢的扰乱,L.plantarum P9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是其发挥调节代谢和免疫的主要原因。综上,本论文为益生菌缓解机体农药中毒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提供理论支撑。
张林海[7](2019)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方法。结果 110例中毒患者经过治疗,106例患者痊愈出院,4例患者救治无效死亡,治愈率为96.4%,住院时间4~20 d,治愈出院的患者经过随访调查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根据患者的中毒方式和中毒量,采用清洗、催吐和洗胃等方式彻底清除患者体内有毒物质,配合药物治疗,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加强护理,是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关键。
李云飞[8](2019)在《基于纳米酶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文中指出随着有机磷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占比的增长,农药残留问题也越发严重。有机磷农药是一种神经毒素,会与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作用使其丧失活性,导致作为胆碱能受体位点的乙酰胆碱不能得到分解而过量聚集,使胆碱能神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从而损害身体健康,这一机理广泛被应用于农药传感器的构建。纳米酶是新一代的模拟酶,它既具有纳米材料特有的性质,又具有天然酶的催化能力。稀土金属铈合成纳米材料因为Ce3+和Ce4+之间可相互转化形成氧空位而具备多种类酶活性,这种特有的性质使得铈纳米材料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本研究便是运用了一种简便的两相配位的方法合成了具备类酶活性的铈纳米材料,主要是稀土金属铈与天冬氨酸在碱性条件下通过有机无机两相配位合成具有类氧化物酶活性的铈纳米材料,并通过改善铈离子与天冬氨酸的比例、配位反应所需的反应溶剂以及天冬氨酸的旋光性来优化合成的铈纳米材料类酶活性的强度,最后优化结果表明当铈离子与左旋天冬氨酸比例为1:3时,在无水乙醇中溶解的左旋天冬氨酸合成的铈纳米材料类氧化酶活性最优。本研究基于合成的铈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类氧化酶活性来催化氧化有机显色底物TMB,使其发生氧化反应改变颜色,从而使其在650 nm处的紫外吸收值也发生变化,而乙酰胆碱酯酶与乙酰胆碱反应生成的产物胆碱会抑制TMB被氧化,从而抑制其颜色变化,有机磷农药会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降低胆碱的生成量,减少对TMB氧化反应的抑制,而TMB颜色的变化也会因有机磷农药的含量呈现线性变化,对应的在650 nm处的紫外吸收值也会呈现线性变化,通过紫外吸收值的变化来判定有机磷农药的残留浓度,最终实现了在0.5-500 μg/L的范围内对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的快速检测,最低检测浓度可以达到0.5μg/L。本研究可在10 min内实现对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的快速检测,检测最低浓度可达到0.5μg/L,检测灵敏度高于国标中的检测限0.2 mg/kg,检测成本低;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中的检测;得到回收率范围为83.98%-104.26%,证明本实验的实用性;通过与GC-MS方法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为0.996,显着性相关,结果证明本方法可实现对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准确检测。
薛敏[9](2019)在《有机磷类农药暴露与作业者健康状况的关联性研究 ——基于蔬菜大棚纵向数据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银川市郊蔬菜大棚有机磷农药蔬菜、土壤的农药残留情况,研究有机磷类农药暴露与作业者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郊大棚种植区的和顺、五渡桥、银河、茂盛四个村为研究地点,每年从四个大棚种植村分别随机选择一个非重复的居民小组,每年最终纳入360名大棚作业者,三年共计1080人,同时用GC-MS方法对棚内采集的样品进行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采用SAS9.4软件对资料进行一般性统计和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e,GEE)的分析,检验显着性水平为a=0.05。结果(1)蔬菜大棚有机磷类农药残留情况:2015-2017年均选择以下六种有机磷农药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灭线磷、乙拌磷、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蔬菜样品残留情况:2015年检出5种,超标3种;2016年检出6种,超标6种;2017年检出5种,超标3种。具体情况如下,2015年中马拉硫磷,2017年中乙拌磷未检出,其他农药在各年份均有检出,其中灭线磷、甲基对硫磷三年中均存在超标现象,2016年两种农药超标率达到100%,2017年甲基对硫磷超标率为100%,2016年杀瞑硫磷超标率为97.8%、马拉硫磷超标率为89.1%。土壤样品残留情况:2015年检出6种,2016年检出6种,2017年检出4种,具体情况如下,除灭线磷、乙拌磷在2017年未检出,其余农药在各年份均有检出,其中2015年乙拌磷、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检出率较低,分别为6.9%、3.9%、14.2%、11.9%,灭线磷检出率为85.8%,2016-2017年各农药检出率均较高,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达到100%。(2)问卷调查结果:三年统计结果显示,大棚种植人群中男性偏多,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61.7%、60%、61.9%,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未接受教育、小学、初中,分别占93.6%、92.8%、95.3%,一天可以吃三顿饭的人居多,分别占59.7%、61%、55.8%,大多数人能保证吃早餐;大棚种植方面,种植1-2个大棚的人数居多,分别为225人(62.5%)、241人(67%)、277人(76.9%),2015、2016年大棚种植时间多数小于5年,分别为209(58.1%)、188(52.2%),2017年主要集中在5-10年,占47.5%;三年中大棚作业者工作时间多数大于300天,分别占52.8%、58.3%、56.7%;三年中除个别人不食用自家蔬菜,其余均食用;农药使用及防护方面,2015-2017年中,经常亲自喷洒农药的人群占多数,分别为261人(72.5%)、286人(79.4%)、261人(72.5%),喷药频率小于7天的人数分别占72.8%、58.9%、72.8%,大于50%的人喷药时长为1小时,2015、2017年使用防护口罩的人数最多,2016年不使用任何防护工具的人占46.4%。(3)有机磷农药与健康的关系: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蔬菜、土壤有机磷农药残留水平(四分位间距组)与作业者刺激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的关系。刺激症状,喷药后洗澡的时间、喷药后换衣服的时间、喷药过程中穿防护鞋、棚中不经常保持站立姿势可以增加出现身体刺激症状的风险。土壤中灭线磷、乙拌磷、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蔬菜中马拉硫磷与身体出现刺激症状风险度提升有关。心血管系统,睡眠质量、喷药中没有检查泄露、喷药方式与出现心血管症状风险性提升有关,土壤中的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与心血管系统症状发生关联性虽无统计学意义,但Q2到Q4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的风险逐步增加,土壤中乙拌磷、马拉硫磷、蔬菜中灭线磷与心血管症状发生密切关联。神经系统,睡眠质量、年龄、聊天、性别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风险性提升有关,土壤中的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蔬菜中的灭线磷、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均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风险性提升有关。呼吸系统,种植年限、亲自喷洒农药的时间与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风险性提升有关,土壤中的乙拌磷、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蔬菜中的灭线磷、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均与出现呼吸系统症状风险性提升有关。结论1.银川市郊大棚蔬菜、土壤存在农药残留情况,且残留量较高;蔬菜中,灭线磷、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检出率及超标率较高;土壤中,灭线磷、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检出率较高。2.大棚作业者存在文化程度较低、接触农药时间长、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农药使用不规范的现象。3.蔬菜、土壤有机磷农药残留与大棚作业者身体刺激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相关。
杨凯[10](2019)在《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研究》文中认为有机磷农药的使用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杀虫方面,有机磷农药有着独到的优势,反过来,出现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对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基于聚磷菌微生物生理特征,设计制备了以甲胺磷为特征的有机磷农药残留测定用微生物传感器。本研究微生物传感器比其他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简单、经济、准确、实时、适用于现场检测。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早期研究已知聚磷菌通过好氧吸磷厌氧释磷的过程来去除环境中的无机磷,本研究还发现聚磷菌向周围环境释放有机磷降解包外酶。依此两种聚磷菌的特性,本论文开发了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聚磷菌生长曲线说明,该聚磷菌在22℃,转速为160 r/min的摇床中培养28 h时既能处于稳定期。本研究利用该期聚磷菌进行一系列实验,测得的有关传感器最佳条件如下:在18℃下媒介为pH 7.2、含0.2%乙酸溶液中好氧吸磷60 min;常温下溶解氧3.0 mg/L,厌氧释磷30 min。以上条件下,聚磷菌包外酶可将99.4%的甲胺磷(0.20mg/L)降解(1.6×10-9mg/单个菌)为正磷酸根。传感器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01~0.2mg/L(1×105个聚磷菌/mL,R2=0.990),最低检测限是0.4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74%(n=3)。检测池体积缩小到300 μL时,可带来约100多倍灵敏度增强。二、本研究对聚磷菌的胞外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得到两种包外酶,其大小分别为15 K(酶Ⅰ)和10 K(酶ⅡI),其中酶Ⅰ的含量较多。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当甲胺磷(0.20 mg/L)为诱导物和不含有诱导物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酶的浓度分别为90μg/mL和73μg/mL(1×105个聚磷菌/mL)。将分离出的两种酶分别对甲胺磷进行降解,酶Ⅰ的降解效率略高于酶Ⅱ,其Michaelis-Menten方程为V=6.754 × 10-5(S)/(0.035+(S)),最大反应速率为 Vmax=6.754× 10-5μmol/mL/min。三、本研究为传感器的最终正磷酸根电位输出信号,研究了以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离子液体液膜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该[Bmim]PF6敏感膜电极与Ag |AgC1|[Bmim]Cl参比电极构成的的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线性响应范围为10-5~10-1 mol/L,斜率为-47.3 mV/decade,检测下限为1.0× 10+mol/L,在43℃下,在响应时间为2 min。以[Bmim]PF6离子液体作为指示电极的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成功测定环境水及土壤样品中的磷酸根的含量。该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具有较强的重现性和稳定性,抗干扰性较强,对水,土壤,大气及生物中磷酸根的测定具有积极意义。
二、蔬菜残留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残留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002—2017年中国食源性农药中毒事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二维归因分析 |
2.2.1 不同引发环节-发生场所归因分析 |
2.2.2 不同地区-原因食品归因分析 |
2.2.3 不同原因食品-中毒因素归因分析 |
2.3 多元归因分析 |
2.3.1 不同原因食品-中毒因素-引发环节事件归因分析 |
2.3.2 不同地区-原因食品-中毒因素事件数归因分析 |
3 讨论 |
(2)农药中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室检测 |
2 现场快速检测 |
3 前处理技术 |
4 总 结 |
(4)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研究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出生结局的影响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综述 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有机磷农药的电化学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农药 |
1.1.1 农药简介 |
1.1.1.1 农药的分类 |
1.1.1.2 农药残留 |
1.1.1.3 农药残留的危害 |
1.1.2 农药的检测 |
1.1.2.1 样品前处理 |
1.1.2.2 检测方法 |
1.1.2.3 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
1.2 电化学检测农药残留 |
1.2.1 与酶抑制法相结合的农药残留检测 |
1.2.2 具有电化学活性农药的检测 |
1.3 化学修饰电极的概念 |
1.3.1 化学修饰电极的定义 |
1.3.2 化学修饰电极的发展 |
1.4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
1.4.1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
1.4.2 化学修饰电极的表征 |
1.4.3 化学修饰电极的功能及效应 |
1.5 电化学传感器 |
1.5.1 电化学传感器简介 |
1.5.2 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 |
1.5.2.1 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 |
1.5.2.2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
1.6 碳纳米管简介 |
1.6.1 碳纳米管的发现 |
1.6.2 碳纳米管的结构 |
1.6.3 碳纳米管的特性 |
1.7 碳化硅简介 |
1.7.1 碳化硅的结构组成与基本性质 |
1.7.2 纳米碳化硅基本性质和合成方法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固相萃取的碳化硅纳米材料修饰玻碳电极直接检测对硫磷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方法 |
2.2.3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及SiC NPs-CS/GCE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iC NPs-CS/GCE的形貌表征 |
2.3.2 SiC NPs-CS/GCE的电化学表征 |
2.3.3 对硫磷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2.3.4 pH的影响 |
2.3.5 扫描速度的影响 |
2.3.6 富集时间的影响 |
2.3.7 对硫磷的定量测定 |
2.3.8 SiC NPs-CS/GCE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
2.3.9 真实样品中对硫磷的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米墨水传感器用于现场电化学检测蔬菜中的有机磷农药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方法 |
3.2.3 电极墨水和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工作电极的形貌表征 |
3.3.2 工作电极墨水的比例优化 |
3.3.3 电极的稳定性 |
3.3.4 对硫磷在不同制备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3.3.5 对硫磷的定量检测 |
3.3.6 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
3.3.7 农产品中对硫磷的直接电化学检测 |
3.3.8 连续监测对硫磷在蔬菜叶片上的蒸发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iC@CuO-NPs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非酶间接检测马拉硫磷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方法 |
4.2.3 SiC@CuO-NP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4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和SiC@CuO-NPs/GCE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SiC@CuO-NPs纳米复合材料的SEM形貌表征 |
4.3.2 SiC@CuO-NPs纳米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
4.3.3 SiC@CuO-NPs/GCE电化学表征 |
4.3.4 马拉硫磷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4.3.5 SiC@CuO-NPs/GCE中马拉硫磷检测优化实验条件 |
4.3.6 SiC@CuO-NPs/GCE对马拉硫磷的检测 |
4.3.7 SiC@CuO-NPs/GCE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
4.3.8 真实样品中马拉硫磷的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对三种有机磷农药具有降解活性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筛选及其缓解大鼠甲拌磷中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有机磷农药使用情况 |
1.2 有机磷农药在食品和环境中的残留情况 |
1.3 有机磷农药对机体的危害 |
1.3.1 体内有机磷农药残留 |
1.3.2 有机磷农药神经毒性 |
1.3.3 有机磷农药导致机体氧化应激 |
1.3.4 有机磷农药的遗传毒性 |
1.3.5 有机磷农药扰乱机体免疫 |
1.4 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的研究现状 |
1.4.1 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 |
1.4.2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途径 |
1.4.3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优势和不足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立题意义 |
2 第二章 对三种有机磷农药具有降解活性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筛选 |
2.1 前言 |
2.1.1 几种常见的有机磷农药及其残留情况 |
2.1.2 L. plantarum在降解有机磷农药中的应用 |
2.1.3 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菌株来源信息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2.4 L. plantarum体外降解农药实验 |
2.2.5 培养基和胞内有机磷农药的提取方法 |
2.2.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农药方法 |
2.2.7 模拟胃肠液实验 |
2.2.8 胆盐耐受性实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三种农药的准确性评价 |
2.3.2 L.plantarum胞外发酵液和胞内裂解液中三种农药的检测情况 |
2.3.3 121 株L. plantarum对三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率 |
2.3.4 L. plantarum的胃肠液耐受性结果 |
2.4 讨论 |
3 第三章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9对大鼠甲拌磷中毒缓解作用研究 |
3.1 前言 |
3.1.1 甲拌磷毒性简介 |
3.1.2 慢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
3.1.3 有机磷农药中毒与肠道菌群 |
3.1.4 代谢组学在有机磷农药中毒研究中的应用 |
3.1.5 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动物实验技术路线图 |
3.2.2 详细实验方案 |
3.2.3 血液、尿液和粪便中甲拌磷及其代谢物测定方法 |
3.2.4 组织抗氧化测定方法 |
3.2.5 免疫和其它因子测定方法 |
3.2.6 血液和尿液生理生化测定方法 |
3.2.7 肠道菌群测定方法 |
3.2.8 血液代谢组测定方法 |
3.2.9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甲拌磷中毒大鼠模型的建立 |
3.3.2 L. plantarum P9对甲拌磷中毒大鼠体重的影响 |
3.3.3 L. plantarum P9对中毒大鼠体内甲拌磷及其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
3.3.4 L. plantarum P9对甲拌磷中毒大鼠血液抗氧化的保护作用 |
3.3.5 L. plantarum P9降低甲拌磷中毒大鼠的体内炎症 |
3.3.6 L. plantarum P9对甲拌磷中毒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
3.3.7 L. plantarum P9对甲拌磷中毒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
3.3.8 L. plantarum P9对甲拌磷中毒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
3.3.9 L. plantarum P9对甲拌磷中毒大鼠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3.3.10 肠道菌群与生理生化指标相关性结果 |
3.3.11 L. plantarum P9对甲拌磷中毒大鼠血液代谢组的影响 |
3.3.12 不同组间差异代谢物和肠道菌群相关性分析结果 |
3.4 讨论 |
3.4.1 L. plantarum P9对甲拌磷中毒大鼠乙酰胆碱酯酶的保护作用 |
3.4.2 L. plantarum P9对甲拌磷中毒大鼠体内甲拌磷及其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
3.4.3 L. plantarum P9对甲拌磷中毒大鼠血液和脑组织抗氧化的保护作用 |
3.4.4 L. plantarum P9降低甲拌磷中毒大鼠体内炎症 |
3.4.5 L. plantarum P9对甲拌磷中毒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
3.4.6 L. plantarum P9对甲拌磷中毒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
3.4.7 L. plantarum P9对甲拌磷中毒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3.4.8 L. plantarum P9对甲拌磷中毒大鼠血液代谢组的影响 |
4 第四章 结论、展望和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7)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基于纳米酶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有机磷农药的概述 |
1.2.1 有机磷农药的简介及发展 |
1.2.2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危害 |
1.2.3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
1.3 模拟酶的概述 |
1.4 镧系元素铈的模拟酶性质 |
1.4.1 铈纳米材料的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1.4.2 铈纳米材料的类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
1.4.3 铈纳米材料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 |
1.4.4 铈纳米材料的类氧化酶活性 |
1.4.5 铈纳米材料的类磷酸酶活性 |
1.5 论文选题及主要研究工作 |
1.5.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1.3 实验中所用到的溶液的配置方法 |
2.2 实验方法 |
2.2.1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的制备 |
2.2.2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的表征 |
2.2.3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类酶性质的评价 |
2.2.4 最优类氧化酶活性的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的合成条件 |
2.2.5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类氧化酶催化体系缓冲溶液的优化 |
2.2.6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的稳定性评价 |
2.2.7 有机磷农药的紫外分析检测 |
2.2.8 有机磷农药的GC-MS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9 实际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的表征结果 |
3.1.1 透射电镜表征结果 |
3.1.2 X射线衍射光谱表征结果 |
3.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结果 |
3.2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类酶性质的确定 |
3.3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合成条件的优化结果 |
3.4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催化体系优化结果 |
3.4.1 缓冲溶液的优化结果 |
3.4.2 缓冲溶液pH的优化结果 |
3.5 铈-天冬氨酸纳米材料类酶稳定性实验分析 |
3.6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紫外分析检测 |
3.6.1 有机磷农药残留紫外分析检测原理验证 |
3.6.2 紫外检测体系中材料浓度的选择 |
3.6.3 紫外检测体系中TMB浓度的选择 |
3.6.4 紫外检测体系中胆碱浓度的优化结果 |
3.6.5 有机磷农药紫外检测的线性分析结果 |
3.7 有机磷农药GC-MS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 |
3.8 实际样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 |
3.8.1 紫外分析检测实际样 |
3.8.2 GC-MS方法验证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9)有机磷类农药暴露与作业者健康状况的关联性研究 ——基于蔬菜大棚纵向数据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10)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有机磷农药的使用现状及危害 |
1.1.2 有机磷农药检测方法 |
1.1.2.1 光谱法 |
1.1.2.2 薄层色谱法 |
1.1.2.3 气相色谱法 |
1.1.2.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1.2.5 酶联免疫法 |
1.1.2.6 酶抑制法 |
1.1.2.7 生物传感器 |
1.1.2.8 微生物传感器 |
1.1.3 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 |
1.1.4 聚磷菌 |
1.1.5 磷酸根的分析方法 |
1.1.5.1 分光光度法 |
1.1.5.2 离子色谱法 |
1.1.5.3 电化学法 |
1.2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
1.2.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1.1 试剂 |
2.2.1.2 仪器与设备 |
2.2.1.3 聚磷菌菌种 |
2.2.1.4 储备液的配制 |
2.2.1.5 培养液的配制 |
2.2.2 方法 |
2.2.2.1 聚磷菌 |
2.2.2.1.1 生长曲线 |
2.2.2.1.2 形态与数量 |
2.2.2.2 有机磷农药传感器的研究 |
2.2.2.2.1 甲胺磷的降解动力学 |
2.2.2.2.2 聚磷菌体内多聚磷酸盐的变化 |
2.2.2.2.3 聚磷菌降解有机磷的影响因素 |
2.2.2.2.4 释磷过程的影响因素 |
2.2.2.2.5 正磷酸盐的检测 |
2.2.2.2.6 小型化 |
2.2.2.2.7 重复使用性 |
2.2.2.2.8 传感器对其他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
2.2.2.3 实际应用 |
2.2.2.3.1 乙酰胆碱酶抑制法 |
2.2.2.3.2 本研究聚磷菌传感器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聚磷菌 |
2.3.1.1 生长曲线 |
2.3.1.2 形态与数量 |
2.3.2 甲胺磷降解的动力学 |
2.3.3 聚磷菌体内多聚磷酸盐的变化 |
2.3.4 聚磷菌降解有机磷农药及好样吸磷过程的影响因素 |
2.3.4.1 乙酸含量 |
2.3.4.2 pH |
2.3.4.3 温度 |
2.3.5 释磷过程的影响因素 |
2.3.5.1 溶解氧含量 |
2.3.5.2 乙酸含量 |
2.3.6 正磷酸盐的检测 |
2.3.6.1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
2.3.6.2 钼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 |
2.3.7 分析特性 |
2.3.8 小型化 |
2.3.9 重复使用率 |
2.3.10 传感器对其他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
2.3.10.1 聚磷菌对乐果的降解 |
2.3.10.2 聚磷菌对其他不同种类有机磷农药的降解 |
2.3.11 实际应用 |
2.4 结论 |
第三章 聚磷菌胞外酶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1.1 试剂 |
3.2.1.2 仪器与设备 |
3.2.1.3 储备液的制备 |
3.2.1.4 凝胶板的制备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聚磷菌胞外酶的提取 |
3.2.2.2 紫外光谱 |
3.2.2.3 凝胶电泳 |
3.2.2.4 酶活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胞外酶的提取 |
3.3.2 紫外光谱图 |
3.3.3 凝胶电泳图 |
3.3.4 酶活测定 |
3.4 结论 |
第四章 [Bmim]PF_6离子液体敏感膜的磷酸根电极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1.1 试剂 |
4.2.1.2 仪器与设备 |
4.2.1.3 各种储备液的配制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电极的制备与使用 |
4.2.2.2 不同离子液体敏感膜和不同参比电极组成的磷酸根离子电极的测定 |
4.2.2.3 温度的影响 |
4.2.2.4 电极的重现性 |
4.2.2.5 电极的稳定性 |
4.2.2.6 干扰离子的影响 |
4.2.2.7 电极的分析特性 |
4.2.2.8 实样准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电极组成 |
4.3.2 不同离子液体敏感膜和不同参比电极组成的磷酸根离子电极 |
4.3.3 温度对电极响应时间的影响 |
4.3.4 重现性 |
4.3.5 稳定性 |
4.3.6 干扰离子 |
4.3.7 电极分析特性 |
4.3.8 实样测定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蔬菜残留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002—2017年中国食源性农药中毒事件分析[J]. 庄众,郭云昌,杨淑香,耿雪峰,李薇薇,李娟娟,王连森,王三桃,梁效成,徐粒子,朱姝,付萍.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1(03)
- [2]农药中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唐青,杨晓莉,王峥辉,王玉飞,张景,冯睿,孙涛,孙振学,黄文耀.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1(04)
- [3]不同进食时间对急性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D]. 丛维红. 滨州医学院, 2020
- [4]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D]. 徐庆华.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5]有机磷农药的电化学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Yrysgul Bakytkarim.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6]对三种有机磷农药具有降解活性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筛选及其缓解大鼠甲拌磷中毒研究[D]. 李常坤.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7]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的临床分析[J]. 张林海.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77)
- [8]基于纳米酶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D]. 李云飞.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9]有机磷类农药暴露与作业者健康状况的关联性研究 ——基于蔬菜大棚纵向数据实证研究[D]. 薛敏.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10]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研究[D]. 杨凯. 扬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