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贮藏条件下贮藏15年深稻种子活力研究

不同贮藏条件下贮藏15年深稻种子活力研究

一、在不同贮藏条件下保存15年后深水稻种子活力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沛霖,李月明,刘梓毫,周万里,杨帆,王竞红,阎秀峰,蔺吉祥[1](2022)在《植物种子老化的生理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品质的优劣对于农牧业生产、经济与遗传资源有效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群落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作用。种子老化是其在贮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是随着种子贮藏时间延长而发生和发展的自然不可逆过程,不仅关系到后续种、苗生长与产量、品质等问题,还对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和开发等均具有重要影响。种子老化的生理机制复杂多样,现有研究往往仅进行常规的生理特征分析,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探讨。基于此,文中对国内外关于种子老化的生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种子老化的方法、老化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种子老化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针对种子老化过程中如种子活力、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种子内贮藏物质、抗氧化酶活性、线粒体结构等一系列生理参数的变化;并从种子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老化相关基因功能等层面阐明了种子老化的机制,为种子生物学的研究和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等科学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韩沛霖,李月明,刘梓毫,周万里,杨帆,王竞红,阎秀峰,蔺吉祥[2](2022)在《植物种子老化的生理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种子品质的优劣对于农牧业生产、经济与遗传资源有效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群落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作用。种子老化是其在贮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是随着种子贮藏时间延长而发生和发展的自然不可逆过程,不仅关系到后续种、苗生长与产量、品质等问题,还对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和开发等均具有重要影响。种子老化的生理机制复杂多样,现有研究往往仅进行常规的生理特征分析,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探讨。基于此,文中对国内外关于种子老化的生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种子老化的方法、老化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种子老化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针对种子老化过程中如种子活力、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种子内贮藏物质、抗氧化酶活性、线粒体结构等一系列生理参数的变化;并从种子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老化相关基因功能等层面阐明了种子老化的机制,为种子生物学的研究和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等科学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武文超[3](2021)在《伊犁绢蒿种子贮藏时间及贮藏方式的研究》文中认为

聂秀美[4](2020)在《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种带真菌和真菌毒素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明确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种带真菌和真菌毒素的影响,本研究以6个燕麦品种(裸燕麦白燕2号、坝莜9号和坝莜14号,皮燕麦陇燕2号、坝燕4号和白燕7号)为供试材料,通过平板培养法、形态学鉴定法及rDNA-ITS序列分析法对其携带的真菌进行培养后做分离和鉴定;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种子中检测出的优势菌属产生的毒性较强的细交链格孢酮酸(TeA)、黄曲霉毒素B1(AFB1)和桔青霉素(CIT)进行了检测和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贮藏年限是引起燕麦种子带菌量、带菌种类和分离率差异的主要因素。带菌量随贮藏年限的延长总体呈降低趋势,其中孢子负荷量的变幅较大,介于0.33 cfu29.70 cfu之间,各品种的孢子负荷量变化较大、差异显着。带菌率变化范围为1.50%36.75%,各品种在贮藏1年或2年时的带菌率达到峰值,随后显着下降,除陇燕2号在贮藏3年时带菌率最低外,其他材料均在贮藏5年时达到最低值。带菌种类和分离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也具有显着差异,不同品种的带菌情况也差异显着,带菌量和带菌种类的多少无明显相关性。白燕2号的总体带菌量最低,坝莜14号带菌种类最多,坝燕4号带菌种类最少但带菌量最高。(2)从燕麦种子中共检出真菌20属45种,优势属为链格孢菌属、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优势种因贮藏时间和品种而异。(3)品种、贮藏年限及二者的互作对燕麦种子TeA、AFB1和CIT的检出量都有极显着影响,其中贮藏年限和品种的互作对毒素含量的影响最大。燕麦种子中最主要的真菌毒素是TeA,其变幅为16.88 ug/kg348.67 ug/kg;CIT次之,变化范围为0.02 ug/kg7.06ug/kg;AFB1的含量最低,含量为0.01 ug/kg1.04 ug/kg。3种真菌毒素随贮藏年限的延长基本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含量多在贮藏2年或3年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4)燕麦种子的带菌量和真菌毒素含量无显着相关性。与皮燕麦相比,裸燕麦种子总体的带菌量、带菌种类和毒素检出量都较低。皮燕麦种子外部的平均孢子负荷量为3.69 cfu,种子内部的平均带菌率为8.83%;裸燕麦种子的平均孢子负荷量和带菌率分别为2.69 cfu和9.67%。从不同贮藏年限的皮燕麦和裸燕麦种子中分别检出17属37种和17属33种真菌,其中仅存在于皮燕麦种子的有8属12种,仅在裸燕麦中检出的有8属8种。不同贮藏年限皮燕麦种子的TeA、AFB1和CIT平均含量分别为140.70 ug/kg、0.18 ug/kg和2.74 ug/kg,而裸燕麦种子中其含量分别为123.85 ug/kg、0.23 ug/kg和0.84 ug/kg。

李剑[5](2020)在《成熟度和粒位对大麦种子活力和耐藏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为探究种子成熟度和粒位对种子活力和耐藏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采用P13-3和甘啤4号两个大麦品种为试验材料,以不同成熟度、粒位和老化时间的籽粒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种子成熟度和粒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以及种子成熟度对种子耐藏能力的影响。分别测定种子长、宽、厚、含水量、千粒干重和总淀粉含量等指标,分析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与其他性状的关系。以期找出种子活力与种子成熟度、粒位以及耐贮藏能力的关系,为种子活力最佳收获时期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麦种子活力在不同成熟度间差异显着。随着籽粒成熟度的增加,种子活力不断提高,达到最大值后,种子活力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有所降低。P13-3花后36d的籽粒和甘啤4号花后30d的籽粒活力相关指标较高、抗氧化酶活性较强。(2)花后不同天数籽粒的物理指标、贮藏物质、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电导率等差异显着。两个品种均表现出先增加长度,后增加宽度,最后增加厚度的籽粒充实顺序。随着成熟度的增加,籽粒含水量和电导率呈现逐渐降低并平稳的趋势;千粒干重、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呈先升高后平稳的趋势;籽粒抗氧化酶活性和千粒鲜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不同粒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显着。不同粒位籽粒的活力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穗中部最优,穗下部次之,穗上部最低。P13-3花后36d和甘啤4号花后30d穗中部的籽粒活力相关指标、抗氧化酶活性最高,为获得高活力种子的最佳部位。(4)不同粒位籽粒的物理指标、贮藏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和电导率等有差异。随着籽粒成熟度的增加,P13-3和甘啤4号籽粒的千粒干重、总淀粉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均表现为穗中部高于穗下部,穗下部高于穗上部的现象;电导率则表现出穗上部最高,穗下部次之,穗中部最低的现象。(5)种子宽度、厚度、千粒干重、根长、电导率、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以作为评定种子活力的指标。在不同成熟度和粒位与种子活力的试验中均表明籽粒宽度、厚度、千粒干重、根长、电导率、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与活力相关指标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6)种子成熟度对种子耐贮藏能力影响显着。在相同的老化时间下,随着成熟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籽粒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13-3花后36d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达到最大,甘啤4号花后30d达到最大。两个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着种子成熟度的增加而上升,到达最大值后有所下降,与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表现相一致,P13-3最大值出现在花后36d,甘啤4号最大值出现在花后30d。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则随着种子成熟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P13-3最小值均出现在花后36d,甘啤4号最小值均出现在花后30d。综上所述,P13-3和甘啤4号的种子活力随成熟度和粒位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适时收获可以获得高活力的种子。种子活力并非随着籽粒成熟度的增加一直提高;P13-3花后36d的籽粒和甘啤4号花后30d的籽粒具有较强的活力和耐贮藏能力,是收获和贮藏的最佳时期。同时,P13-3花后36d和甘啤4号花后30d的穗中部籽粒活力高,萌发后幼苗健壮,为获得高活力种子的最佳部位。

陈秀灵[6](2018)在《小麦种子耐贮性的蛋白质组研究》文中指出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全球约85万份小麦种质资源保存于低温种质库中,其中我国长期库保存约5.1万份,为种质创新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然而,库存种子活力下降不可避免,且不同物种间和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种子活力下降存在差异。由于库存种质贮藏条件均一致,影响种子活力丧失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遗传物质。种子耐贮性是内在遗传物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特性,也是种子自身保持生命力的能力。本研究针对种子耐贮性生物学机制不清问题,以两份耐贮性具有明显差异的小麦种子(TRI23248和TRI10230)为试材,通过老化处理(40℃,75%的相对湿度)、低温库(-18℃)和室温(20℃)贮藏10年来分析种子耐贮性差异,从生理生化和蛋白质组等方面解析种子耐贮性的蛋白调控机制,以筛选种质耐贮性差异指标,为种质活力监测预警和安全保存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份小麦种子通过低温库(-18℃)、室温(20℃)贮藏10年及老化处理后,种子活力监测表明TRI23248具有相对较长的平台期,活力丧失速度慢,因此,TRI23248为耐贮藏种子,TRI10230为不耐贮藏种子。2.基于iTRAQ的蛋白质组分析表明耐贮藏与不耐贮藏小麦种子间存在53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26个在耐贮藏种子中高表达,27个在不耐贮藏种子中高表达,其功能主要与胁迫/防御类、代谢类及贮藏类蛋白有关,这些蛋白可能是两份材料间的遗传差异。3.基于iTRAQ的蛋白质组分析表明随着种子活力(99%、90%、80%和60%)下降,89个蛋白发生差异表达,耐贮藏种子为54个,不耐贮藏种子为62个,这些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主要涉及胁迫/防御类、代谢类和贮藏类蛋白,从蛋白表达变化来看,耐贮藏种子高于不耐贮藏种子。4.基于双向电泳的蛋白质组分析表明低温库(-18℃)和室温(20℃)贮藏10年后的两份小麦种子中存在137个差异表达蛋白,耐贮藏种子为93个,不耐贮藏种子为105个,这些蛋白涉及10个功能类别,其中胁迫/防御类、能量类、贮藏类蛋白所占的比例较高,且耐贮藏种子具有更高的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从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含量、抗氧化酶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来看,耐贮藏种子具有较强的抗氧化系统活性。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等相关蛋白与种子耐贮性密切相关,这些差异蛋白可作为种子活力监测的预警指标。综上所述,耐贮藏小麦种子具有维持参与胁迫/防御、能量代谢、蛋白代谢等生理代谢关键蛋白表达调控的能力。因此,种子耐贮性是具有调控参与胁迫/防御类蛋白的表达以防御氧化损伤,能量代谢类蛋白以供应能量,贮藏类蛋白以合成中间物质,从而维持种子高活力的平台期,这为构建种质资源安全保存技术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覃初贤,温东强,覃武,望飞勇[7](2016)在《不同包装红麻种子库存31年后活力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探讨长期库贮藏条件下不同包装对种子发芽率、活力的影响,筛选适宜的种子包装材料和方法并全面评价不同包装的种子长期保存后的活力变化情况,用铝盒、种子盒、玻璃瓶、聚乙烯薄膜袋、布袋和牛皮纸袋6种材料,对南选红麻种子进行包装后,贮藏于长期库内,31年后取出测定它们的种子发芽力、电导率和田间成苗率等。试验结果表明:初始发芽率为88%的6种包装类型的红麻种子贮藏31年后种子发芽率仍然在79.7%以上,用纸袋和布袋包装、薄膜袋和铝盒密封包装的种子发芽率下降明显,用种子盒、玻璃瓶密封包装的种子发芽率下降不明显,发芽率仍保持在85%以上,种子活力高。种子盒和玻璃瓶是红麻种子长期安全贮藏最适宜的包装材料,安全保存期限达31年以上。

张凤[8](2014)在《低温贮藏对不同含水量种子活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不同初始水分的蛋白质类种子和淀粉类种子为试材,研究了在不同低温贮藏条件下(4℃、-20℃),不同含水量的种子在活力下降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变化,以期获得在不同低温密闭贮藏条件下,不同含水量的种子在活力下降过程中相关生理生化特性变化规律。旨在为不同的种质遗传资源的安全贮存条件设置及适时繁殖更新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的活力指数、发芽率、发芽势、苗长、苗鲜重、苗干重、根长、根鲜重和根干重逐渐降低,种子发芽实验中的不正常苗和死种子数增多;种子内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种子活力的下降而下降;种子丙二醛含量和种子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随种子活力的下降而升高。2.在种子含水量一定时,-20℃贮藏条件下种子活力下降幅度总体上表现为淀粉类种子>蛋白质类种子,4℃贮藏条件下种子活力下降幅度表现为蛋白质类种子>淀粉类种子;淀粉类种子在-20℃和4℃贮藏条件下活力下降幅度的差值小与蛋白质类种子的差值。3.在贮藏温度一定时,不同含水量种子活力大小表现为低水>中水>高水,种子活力在低水和中水处理间的差异小于中水和高水处理间的差异;当贮藏温度不同时,4℃低温贮藏三个水分处理间的种子活力差异大于-20℃低温贮藏三个水分处理间的差异。-20℃低温贮藏、低含水量处理(蛋白质类种子为4%,淀粉类种子为8%),种子老化进程较慢。4℃低温贮藏、高含水量处理(12%)条件下,大豆种子密闭贮藏五年后种子活力指数降为0。-20℃低温贮藏、高含水量处理(18%)条件下,玉米种子密闭贮藏五年后的活力下降幅度较大并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着。4.基因型不同的同类种子耐贮性在贮藏过程中有不同表现,当贮藏条件一定时,菏豆13种子的耐贮性高于辽豆11种子,鲁研棉28种子的耐贮性高于丰抗棉6号,农大108种子的耐贮性高于郑丹958,泰农18种子的耐贮性高于山农15。

王伟[9](2012)在《几种牧草种子超干贮藏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取扁蓿豆、塔落岩黄芪、披碱草、新麦草4种牧草的种子为实验材料,通过硅胶干燥法将其制备成不同含水量梯度的超干种子,将不同含水量的种子于-4℃、4℃、室温、45℃下条件下贮藏3年后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通过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披碱草种子在-4℃下适合贮藏的最佳含水量为3.83%-4.97%;4℃下最适合含水量为2.58%--3.83%;室温下最佳含水量为2.58%-3.83%;45℃下最佳含水量为2.58%。(2)新麦草种子在-4℃和4℃下适合贮藏的最佳含水量都为2.43%和4.47%;室温和45℃下适合贮藏的最佳含水量为1.76%--2.43%。(3)扁蓿豆种子在-4℃、4℃室温下适合贮藏的最佳含水量为2.69%。45℃下适合贮藏的最佳含水量范围为1.51%-2.69%。(4)塔落岩黄芪种子在-4℃下适合贮藏的最佳含水量为2.17%和4.74%-5.84%;4℃下适合贮藏的最佳含水量为2.17%和4.74%;室温下贮藏的最适合含水量为2.17%和4.74%;45℃下适合贮藏的最佳含水量为2.17%。(5)随着温度的升高,披碱草最佳含水量范围左移变小;扁蓿豆种子在3个温’度下最佳含水量没有变化,高温下最佳含水量下限变小,塔落岩黄芪最佳含水量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变窄,新麦草最佳含水量-4℃和4℃相同,室温与45℃下相同,高温下最佳含水量变小。(6)种子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范围内时与同温度下对照组相比较拥有较高发芽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GSH含量、以及较低电导率、MDA含量。(7)室温下最佳含水量内贮藏的种子其生理生化特性显着差异于低温下对照组;室温下超干贮藏这4种牧草种子是可行,能够达到与低温贮藏相同的效果。

蔡春菊,刘凤,彭镇华,高健,曹帮华[10](2009)在《贮藏温度和种子含水量对毛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比较不同贮藏温度下自然干燥的毛竹种子贮藏2.5年后的发芽力,分析种子含水量对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2年后的毛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和适度干燥是保存毛竹种子生活力的重要因素,单独的低温处理效果不显着,干燥和低温相结合是保存毛竹种子的有效手段。贮藏温度直接影响毛竹种子贮藏最适含水量,温度越低,最适含水量越高,保持较高种子生活力的适宜含水量范围越宽。4℃条件下毛竹种子保存的最适含水量为7.45%,25℃条件下毛竹种子保存的最适含水量为6.46%,但同样在适宜的含水量条件下25℃的储存效果没有4℃好。4℃贮藏后的种子内MDA含量明显低于25℃贮藏的种子,抗氧化酶POD、SOD和CAT活性则显着高于后者。适度干燥的种子内MDA含量显着降低,抗氧化酶活性明显提高。提高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膜质过氧化是低温和适度干燥的毛竹种子贮藏期间有效保持种子活力的主要生理生化原因之一。

二、在不同贮藏条件下保存15年后深水稻种子活力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不同贮藏条件下保存15年后深水稻种子活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种子老化的生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老化的方法
2 老化对种子发芽率与活力的影响
3 种子老化的生理机制
4 种子老化的分子机制
5 总结与展望

(2)植物种子老化的生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老化的方法
2 老化对种子发芽率与活力的影响
3 种子老化的生理机制
4 种子老化的分子机制
5 总结与展望

(4)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种带真菌和真菌毒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种带真菌
        1.2.1.1 来源与危害
        1.2.1.2 检测及鉴定方法
        1.2.1.3 影响因子
        1.2.2 真菌毒素
        1.2.2.1 起源与危害
        1.2.2.2 检测方法
        1.2.2.3 形成和脱毒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种带真菌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种子带菌检测
        2.1.2.1 种子外部带菌检测
        2.1.2.2 种子内部带菌检测
        2.1.3 形态学鉴定
        2.1.4 分子生物学检测
        2.1.4.1 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
        2.1.4.2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外部孢子负荷量的影响
        2.2.2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内部带菌率的影响
        2.2.3 燕麦种带真菌的鉴定
        2.2.4 燕麦种带真菌的系统发育树
        2.2.5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外部带菌种类和分离率的影响
        2.2.5.1 贮藏年限对裸燕麦种子外部带菌种类和分离率的影响
        2.2.5.2 贮藏年限对皮燕麦种子外部带菌种类和分离率的影响
        2.2.6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内部带菌种类和分离率的影响
        2.2.6.1 贮藏年限对裸燕麦种子内部带菌种类和分离率的影响
        2.2.6.2 贮藏年限对皮燕麦种子内部带菌种类和分离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带菌数量的影响
        2.3.2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带真菌优势属种的影响
        2.3.3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带菌种类和分离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真菌毒素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真菌毒素标准溶液的配制
        3.1.4 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真菌毒素的线性方程、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
        3.2.2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3.2.2.1 贮藏年限对裸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3.2.2.2 贮藏年限对皮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贮藏年限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3.2.3.1 不同贮藏年限裸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3.2.3.2 不同贮藏年限皮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3.2.4 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3.3.2 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关联性
    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带菌情况的影响
        4.1.2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4.1.3 燕麦种子带菌情况和真菌毒素含量之间的关系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5)成熟度和粒位对大麦种子活力和耐藏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种子活力的研究现状
        1.1.1 种子活力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1.1.2 种子活力组分
        1.1.3 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
        1.1.3.1 环境因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1.3.2 影响种子活力的内因
        1.1.3.2.1 基因型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1.3.2.2 含水量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1.3.2.3 成熟度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1.3.2.4 淀粉含量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1.3.2.5 酶活性和种子活力的关系
        1.1.3.2.5.1 抗氧化酶活性和种子活力的关系
        1.1.3.2.5.2 淀粉合成酶和种子活力的关系
    1.2 种子耐藏性的研究现状
        1.2.1 影响种子耐贮藏能力的因素
        1.2.1.1 遗传基因对种子耐贮藏能力的影响
        1.2.1.2 贮藏条件对种子耐贮藏能力的影响
        1.2.1.2.1 温度对种子耐贮藏能力的影响
        1.2.1.2.2 水分对种子耐贮藏能力的影响
        1.2.2 种子耐藏性的测定
    1.3 立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1.3.1 立题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2.1 成熟度对大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1.3.2.2 粒位和成熟度对大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1.3.2.3 成熟度和老化时间对大麦种子耐藏能力的影响
2 成熟度对大麦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种子物理性状的测定
        2.1.2.2 电导率的测定
        2.1.2.3 发芽试验
        2.1.2.4 淀粉含量的测定
        2.1.2.5 淀粉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2.1.2.6 抗氧化酶的测定
        2.1.3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成熟度大麦籽粒长度、宽度、厚度、千粒干重、千粒鲜重与含水量的变化
        2.2.2 不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淀粉与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2.2.3 不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的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2.2.4 不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2.2.5 不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电导率变化的影响
        2.2.6 不同成熟度大麦籽粒生理指标、幼苗生长特性与活力指标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3 粒位和成熟度对大麦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种子物理性状的测定
        3.1.2.2 电导率的测定
        3.1.2.3 发芽试验
        3.1.2.4 淀粉含量的测定
        3.1.2.5 淀粉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3.1.2.6 抗氧化酶的测定
        3.1.3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部位和成熟度大麦籽粒的长度、宽度、厚度、千粒鲜重、千粒干重与含水量的变化
        3.2.2 不同部位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淀粉含量与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2.3 不同部位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发芽特性与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3.2.4 不同部位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5 不同部位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电导率的影响
        3.2.6 不同部位和成熟度大麦籽粒的生理指标、幼苗生长特性与活力指标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4 成熟度和老化时间对大麦种子耐藏能力影响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电导率的测定
        4.1.2.2 人工加速老化处理
        4.1.2.3 发芽试验
        4.1.2.4 抗氧化酶的测定
        4.1.3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成熟度和老化时间对大麦籽粒发芽特性与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4.2.2 不同成熟度和老化时间对大麦籽粒抗氧化酶活性与MDA含量的影响
        4.2.2.1 不同成熟度和老化时间对大麦籽粒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2.2 不同成熟度和老化时间对大麦籽粒MDA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成熟度和老化时间对大麦籽粒电导率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小麦种子耐贮性的蛋白质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种子耐贮性与保存寿命
    1.2 种子耐贮性的影响因素
    1.3 种子耐贮性的生理机制研究
        1.3.1 种皮结构及其成分
        1.3.2 种子内部贮藏物质
        1.3.3 氧化损伤
    1.4 种子耐贮性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1.4.1 种子耐贮性的QTL定位研究
        1.4.2 休眠相关基因对种子耐贮性的调控
        1.4.3 防御类基因对种子耐贮性的调控
        1.4.4 修复系统对种子耐贮性的调控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人工老化小麦种子的耐贮性比较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种子人工老化处理
        2.1.3 种子活力测定
        2.1.4 蛋白提取及定量
        2.1.5 蛋白标记
        2.1.6 HPLC预分离及肽段纯化
        2.1.7 质谱鉴定和数据分析
        2.1.8 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2.1.9 功能注释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人工老化对种子活力丧失特性的影响
        2.2.2 耐贮藏小麦种子的胚蛋白质组比较分析
        2.2.3 不耐贮藏小麦种子的胚蛋白质组比较分析
        2.2.4 两份材料间的蛋白质组比较分析
    2.3 讨论
        2.3.1 两份小麦种子的蛋白质组响应机制存在差异
        2.3.2 LEA蛋白与种子耐贮性
        2.3.3 HSP蛋白与种子耐贮性
        2.3.4 抗氧化系统与种子耐贮性
        2.3.5 碳代谢与种子耐贮性
        2.3.6 脂质代谢与种子耐贮性
        2.3.7 蛋白代谢与种子耐贮性
        2.3.8 RNA代谢与种子耐贮性
        2.3.9 信号转导调控与种子耐贮性
        2.3.10 膜系统与种子耐贮性
    2.4 结论
第三章 自然老化小麦种子的耐贮性比较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3.1.2 种子生活力测定
        3.1.3 种子吸胀
        3.1.4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3.1.5 抗氧化同工酶基因表达分析
        3.1.6 抗氧化同工酶蛋白表达分析
        3.1.7 蛋白质组分析
        3.1.8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麦种子生活力变化比较分析
        3.2.2 不同耐贮性小麦种子的种胚丙二醛含量比较分析
        3.2.3 不同耐贮性小麦种子的种胚相对电导率比较分析
        3.2.4 不同耐贮性小麦种子的种胚抗氧化系统活性比较分析
        3.2.5 不同耐贮性小麦种子的胚蛋白质组比较分析
    3.3 讨论
        3.3.1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胁迫/防御类蛋白表达差异
        3.3.2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HSP类蛋白表达差异
        3.3.3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蛋白代谢类蛋白表达差异
        3.3.4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能量类蛋白表达差异
        3.3.5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蛋氨酸和脂质代谢类蛋白表达差异
        3.3.6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RNA代谢类蛋白表达差异
        3.3.7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信号转导调控类蛋白表达差异
        3.3.8 不同耐贮性种子的膜系统类蛋白表达差异
    3.4 结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不同包装红麻种子库存31年后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种子的处理及保存
    1.2 贮藏31年后红麻种子活力的测定
        1.2.1 种子发芽能力的测定
        1.2.2 田间成苗能力的测定
        1.2.3 电导率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贮藏后种子发芽能力的差异
    2.2 贮藏后种子田间成苗能力的差异
    2.3 贮藏后种子电导率之间的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8)低温贮藏对不同含水量种子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种子活力的概念
    1.2 种子活力测定的生产意义和重要性
        1.2.1 种子活力的生产意义
        1.2.2 种子活力测定的重要性
    1.3 种子活力组分及影响因素
        1.3.1 种子活力组分
        1.3.2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1.4 种子活力测定的相关研究内容
        1.4.1 标准发芽试验
        1.4.2 种子活力研究涉及的各种生化指标
        1.4.2.1 防御性保护酶
        1.4.2.2 相关代谢酶活性
        1.4.2.3 种子贮藏物质
        1.4.3 电导率和呼吸速率
        1.4.4 种子微生物
        1.4.5 种子吸湿解吸规律
        1.4.6 逆境法测定种子活力
    1.5 目的与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小麦、玉米和棉花种子标准发芽实验
        2.3.2 大豆种子发芽(高温盖砂法)
        2.3.3 发芽幼苗相关指标测定
        2.3.4 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3.4.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2.3.4.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2.3.4.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2.3.4.4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3.4.5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2.3.5 酸性磷酸(酯)酶活性测定
        2.3.6 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活力下降过程中的活力指数变化
        3.1.1 不同贮藏条件下大豆种子活力下降过程中活力指数变化
        3.1.2 不同贮藏条件下棉花种子活力下降过程中活力指数变化
        3.1.3 不同贮藏条件下玉米种子活力下降过程中活力指数变化
        3.1.4 不同贮藏条件下小麦种子活力下降过程中活力指数变化
    3.2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活力下降过程中发芽特性比较
    3.3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活力下降过程中幼苗相关指标变化
        3.3.1 不同贮藏条件下大豆种子幼苗相关指标变化
        3.3.2 不同贮藏条件下棉花种子幼苗相关指标变化
        3.3.3 不同贮藏条件下玉米种子幼苗相关指标变化
        3.3.4 不同贮藏条件下小麦种子幼苗相关指标变化
    3.4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活力下降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3.4.1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 SOD 活性变化比较
        3.4.1.1 不同贮藏条件下大豆种子 SOD 活性变化
        3.4.1.2 不同贮藏条件下棉花种子 SOD 活性变化
        3.4.1.3 不同贮藏条件下玉米种子 SOD 活性变化
        3.4.1.4 不同贮藏条件下小麦种子 SOD 活性变化
        3.4.2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活力下降过程 CAT 活性变化比较
        3.4.2.1 不同贮藏条件下大豆种子 CAT 活性变化
        3.4.2.2 不同贮藏条件下棉花种子 CAT 活性变化
        3.4.2.3 不同贮藏条件下玉米种子 CAT 活性变化
        3.4.2.4 不同贮藏条件下小麦种子 CAT 活性变化
        3.4.3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活力下降过程中 POD 活性变化比较
        3.4.3.1 不同贮藏条件下大豆种子 POD 活性变化
        3.4.3.2 不同贮藏条件下棉花种子 POD 活性变化
        3.4.3.3 不同贮藏条件下玉米种子 POD 活性变化
        3.4.3.4 不同贮藏条件下小麦种子 POD 活性变化
    3.5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活力下降过程中 MDA 含量变化比较
        3.5.1 不同贮藏条件下大豆种子 MDA 含量变化
        3.5.2 不同贮藏条件下棉花种子 MDA 含量变化
        3.5.3 不同贮藏条件下玉米种子 MDA 含量变化
        3.5.4 不同贮藏条件下小麦种子 MDA 含量变化
    3.6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活力下降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6.1 不同贮藏条件下大豆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6.2 不同贮藏条件下棉花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6.3 不同贮藏条件下玉米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6.4 不同贮藏条件下小麦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7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变化比较
        3.7.1 不同贮藏条件下大豆种子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变化
        3.7.2 不同贮藏条件下棉花种子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变化
        3.7.3 不同贮藏条件下玉米种子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变化
        3.7.4 不同贮藏条件下小麦种子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变化
    3.8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活力下降过程中浸出液相对电导率变化
        3.8.1 不同贮藏条件下大豆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变化
        3.8.2 不同贮藏条件下棉花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变化
        3.8.3 不同贮藏条件下玉米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变化
        3.8.4 不同贮藏条件下小麦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变化
4 讨论
    4.1 种子老化机理探究
    4.2 贮藏温度、时间和种子含水量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4.3 遗传因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5 结论
    5.1 种子活力下降过程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出现规律性变化
    5.2 种子活力下降与贮藏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5.3 种子耐贮性受遗传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几种牧草种子超干贮藏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影响种子贮藏寿命长短的因素
        1.1.2 超干研究的实验方法选择
        1.1.3 超干贮藏对种子特性的影响
        1.1.4 超干种子遗传稳定性研究
    1.2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种子超干处理
        2.2.2 超干种子贮藏条件
        2.2.3 种子含水量的测定
        2.2.4 回湿处理
        2.2.5 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2.2.6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测定
        2.2.7 种子酶提取液的制备
        2.2.8 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测定
        2.2.9 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
        2.2.10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2.11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超干贮藏豆科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3.1.1 超干贮藏对豆科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1.2 超干贮藏对豆科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3.1.3 超干贮藏对豆科种子SOD活性的影响
        3.1.4 超干贮藏对豆科种子POD活性的影响
        3.1.5 超干贮藏对豆科种子CAT活性的影响
        3.1.6 超干贮藏对豆科种子GSH含量的影响
        3.1.7 超干贮藏对豆科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3.1.8 影响豆科种子活力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3.2 超干贮藏禾本科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3.2.1 超干贮藏对禾本科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2.2 超干贮藏对禾本科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3.2.3 超干贮藏对禾本科种子SOD活性的影响
        3.2.4 超干贮藏对禾本科种子POD活性的影响
        3.2.5 超干贮藏对禾本科种子CAT活性的影响
        3.2.6 超干贮藏对禾本科种子GSH含量的影响
        3.2.7 超干贮藏对禾本科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3.2.8 影响禾本科种子活力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种子最适合含水量
    4.2 最佳含水量范围同温度之间的关系
    4.3 超干种子贮藏生理生化特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贮藏温度和种子含水量对毛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1.1 不同温度贮藏处理
        1.1.2 不同含水量种子的获得及保存
    1.2 测定方法
        1.2.1 种子预处理与发芽试验 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 种子回湿处理:
        (2) 种子发芽试验:
        (3) 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
        1.2.2 抗氧化酶系统和丙二醛的提取与测定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贮藏温度对自然干燥状态下毛竹种子发芽的影响
    2.2 种子含水量对毛竹种子生活力保存的影响
    2.3 种子含水量对毛竹种子MDA含量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四、在不同贮藏条件下保存15年后深水稻种子活力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种子老化的生理学研究进展[J]. 韩沛霖,李月明,刘梓毫,周万里,杨帆,王竞红,阎秀峰,蔺吉祥. 生物工程学报, 2022(01)
  • [2]植物种子老化的生理学研究进展[J]. 韩沛霖,李月明,刘梓毫,周万里,杨帆,王竞红,阎秀峰,蔺吉祥. 生物工程学报, 2022
  • [3]伊犁绢蒿种子贮藏时间及贮藏方式的研究[D]. 武文超.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种带真菌和真菌毒素的影响[D]. 聂秀美.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5]成熟度和粒位对大麦种子活力和耐藏力影响的研究[D]. 李剑.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小麦种子耐贮性的蛋白质组研究[D]. 陈秀灵.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8)
  • [7]不同包装红麻种子库存31年后活力研究[J]. 覃初贤,温东强,覃武,望飞勇. 种子, 2016(04)
  • [8]低温贮藏对不同含水量种子活力的影响[D]. 张凤.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9]几种牧草种子超干贮藏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 王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10]贮藏温度和种子含水量对毛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J]. 蔡春菊,刘凤,彭镇华,高健,曹帮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04)

标签:;  ;  ;  ;  

不同贮藏条件下贮藏15年深稻种子活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