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气中铅对公路两侧土壤的污染特征

汽车尾气中铅对公路两侧土壤的污染特征

一、汽车尾气中铅对公路两侧土壤的污染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袁钊[1](2020)在《公路交通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交通沿线土壤重金属污染正对周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为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有必要采用有效的地质环境技术来修复交通重金属污染耕地,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因其无害、廉价且高效等优势已成为土壤重金属修复的研究热点。本文以无机吸附剂零价铁(ZVI)为研究材料,通过吸附实验且结合吸附模型拟合,探究不同影响因素下ZVI对铅镉重金属吸附特性的影响;通过土培实验且结合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SEP),探究ZVI对土壤中铅镉形态变化的影响;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且结合一元多项式方程拟合,探究ZVI对铅镉重金属污染土的力学特性影响;通过不同检测手段(SEM、XRD及BET-N2等)对修复前后ZVI进行细观表征,探究ZVI对铅镉污染土的修复作用机理;通过试验点的现场种植实验,检测ZVI对土壤pH值、稻米和土壤中重金属积累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验证铁基钝化剂的长效性;最后,通过COMSOL软件模拟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扩散迁移情况,探究不同因素下污染物击穿耕层时间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ZVI对铅的最终去除率可达98%,镉去除率最高可达88%。Freundlich等温线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符合ZVI吸附铅的过程,而Langmuir等温线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符合镉吸附过程,等温线模型预测的铅镉最大吸附容量分别可达到88.3 mg/g和34.7 mg/g。(2)铅镉污染土中,随ZVI剂量的增加,重金属Fe/Mn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最终被转化为残渣态,污染物浸出浓度下降。0.4%的ZVI利于处理铅污染土壤,而0.1%~0.2%的ZVI对镉污染土壤有着最佳固定效果。(3)零价铁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强度变形影响与钝化剂剂量呈正相关,而与初始重金属浓度呈负相关。不同重金属离子对土体的力学特性影响不同,抗压强度和变形模量方面,无污染土>铅污染土>镉污染土;破坏应变方面,镉污染土>铅污染土>无污染土。一元六阶经验方程能有效估算零价铁固化铅镉污染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4)采用介孔ZVI修复铅镉污染土壤,两者作用机理基本相似,反应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具体形式包括氧化还原和表面络合作用,从而有效降低铅镉离子的生物有效性,达到修复目的。(5)通过田间实验表明,ZVI的长效性能较好,其能够有效降低稻米和土壤中的镉积累量,同时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减少土壤酸化有显着效果,为ZVI对重金属污染土的有效修复提供了实际依据。(6)通过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得出,污染物迁移击穿耕层的时间与铁粉剂量条件呈正相关,与降雨量和初始污染物浓度条件呈负相关。污染物击穿表土层时间对铁粉剂量变化最为敏感,降雨量次之,初始污染物浓度最小。

周怡[2](2020)在《江苏省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迅速,机动车辆快速增多,公路交通已成为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高速公路以其车流量大、流动性大和范围广等特点易造成更严重污染,已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高速公路周边土壤因交通源的影响使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2014年国家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总体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其中干线公路两侧的土壤点位超标率已达20.3%,主要受到Cd、Cr、Pb、Cu、Zn等重金属的污染。已有研究表明,江苏省部分公路沿线土壤和作物均受到了不同程度Pb、Cd、Cr、Zn、Cu等重金属污染,但对其污染特征,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零散,对江苏省主要高速公路周边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状况缺乏整体系统性研究。本文选择贯穿江苏省东西南北的四条高速公路(沪宁高速、京沪高速、宁通高速和连霍高速江苏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高速公路典型路段周边土壤、作物、大气颗粒物及道路灰尘中重金属含量,判定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多元统计和地统计分析探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污染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富集系数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以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评价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道路灰尘和小麦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江苏省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沪宁高速150米范围内土壤重金属Cd平均含量超过江苏省土壤背景值,对照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筛选值,Cd的点位超标率为6%,Pb有1%的样点超过标准,Cu、Zn、Cr未超过标准;京沪高速周边150米范围内土壤重金属存在累积,Cd的点位超标率为14%,Cu超标率为5%,Pb、Zn超标率为1%;宁通高速周边土壤重金属Cd超标率为21%,Cu有1%超标;连霍高速江苏段各元素含量均超过背景值,其中有9%的点位存在Cd超标,1%Cr超标。四条高速公路路面灰尘重金属含量均远超过江苏省土壤背景值,高速公路周边小麦重金属Cd、Cr含量超标率分别为5%和12%。(2)沪宁高速丹阳段两侧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表现为:公路两侧土壤Cd距公路50米范围内含量较高;Pb污染呈现偏态分布规律;Cu和Cr总量分布随着距离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分布特征;Zn南侧总量显着大于北侧,随着距离变远含量有所下降。高速公路周边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为江苏省东部地区含量高于北部,且随着车流量增大籽粒中重金属含量升高。(3)对距路肩不同距离、不同车流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路龄对高速公路周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发现:距离对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造成的范围在50米之内,距离公路50米之外受到公路影响小于其他各因素的影响;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越高,土壤重金属富集系数越大;公路周边种植防护林具有很好的隔离效果,能够阻隔较多的重金属;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Cd累积程度与路龄是一致的,其他元素未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对连霍高速公路土壤重金属进行源解析发现主要来自于交通污染和农业污染,贡献率分别为36%和37%。(4)四条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Cd存在轻度-中等污染,Pb、Zn和Cu部分样点存在轻度-中等污染,Cr污染总体较轻,Cd具有中等的生态风险。高速公路道路灰尘、大气颗粒物和小麦重金属非致癌风险水平总体较低。(5)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对策建议:建议路边种植防护林,合理进行土地规划,进行农业活动生产时合理施肥,减少重金属含量较高的肥料施入土壤,同时加强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风险管控,保障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安全。

段志斌[3](2018)在《公路路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公路里程的持续增加,交通活动所产生的气溶胶颗粒物已成为公路土壤环境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兴建公路在占用大量耕地面积的同时,交通活动持续产生的重金属污染源必然也会对路侧土壤造成隐蔽性、长期性、潜在性的危害。因此深入研究公路路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确认其在公路路侧土壤中的污染程度、污染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安顺境内不同通车年限的公路路侧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了G60西秀段(江常村断面)、G320西秀段(大西桥村断面)和S102平坝段(小河湾村断面)公路,详细分析了三条公路路侧土壤重金属元素(Cu、Zn、Ni、Cr、Cd和Pb)含量在不同水平距离的分布特征和不同垂直深度的空间变化及影响因素,基于地累积指数和修正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对公路路侧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路侧土壤重金属进行判源分析,得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三条断面公路路侧土壤中Ni、Zn、Cu、Cr、Pb和Cd含量均值均高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变异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Cd在路侧土壤中均表现出高度变异,说明该元素含量受外界影响较大。(2)公路作为一个线状污染源,由于受到汽车行驶过程中路面空气湍流的影响,交通活动所产生的不同大小的气溶胶颗粒在路侧的迁移速度和沉降距离具有差异性,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模式。本研究中三条断面公路路侧表土中Ni、Zn、Cr、Pb和Cd含量随路侧距离的增加先增加至峰值,达到峰值之后出现下降趋势,整体呈偏态分布,峰值主要集中分布在路基距离520 m之间;Cu含量随路侧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峰值出现在路基处,整体呈指数递减分布。(3)三条断面公路北侧垂直剖面土壤中Ni、Cu、Cr和Cd含量主要累积在土壤剖面010 cm范围内,土壤Pb含量主要累积在1620 cm之间,土壤Zn含量在剖面中整体呈现锯齿多峰状。(4)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三条公路路侧土壤Cd和Ni整体达到轻度污染水平,其它元素整体属于无污染状态,其中部分采样点出现轻度污染水平。(5)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表明,三条公路断面发生了Cd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其它重金属元素在各断面采样点的最大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远未达到轻微风险的上限值。三条公路断面整体上处于中等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少数样点甚至达到强度综合潜在风险。(6)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江常村断面、大西桥村断面和小河湾村断面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元素Ni、Zn、Cu、Cr、Pb和Cd的来源相同,其含量主要受到交通污染源的影响。

吴愉萍,胡远党,马永军,吴降星,连瑛,沈群超[4](2013)在《公路交通对土壤重金属铅污染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铅对人体的危害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介绍了土壤铅的环境质量标准,剖析了公路交通对土壤铅污染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土壤公路源铅污染的防治对策。

邵莉[5](2012)在《江西省高速公路沿线环境介质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路交通是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公路重金属污染一直是国际环境地球化学高度关注的研究热点。由于受汽车排放等因素的影响,公路沿线大气颗粒物上重金属随着大气环流,在近地面大气、公路灰尘、路边土壤、绿化带及周围蔬菜中迁移、累积和转化,从而成为公路生态环境的一个潜在威胁,也成为地球大气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类重金属物质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的污染会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到目前为止,采取了很多措施减少汽车尾气中污染物的排放,获得了不错的成效。但非尾气排放源仍然是交通活动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本论文以昌九高速公路(赣粤高速公路南昌至九江段)、昌樟高速公路(赣粤高速公路南昌至樟树段)、温厚高速公路(沪昆高速进贤县温家圳至新建县厚田乡段)为研究对象,采集了昌九高速公路、昌樟高速公路沿线大气颗粒物,昌九高速公路、昌樟高速公路和温厚高速公路沿线道路灰尘和路旁表层土壤,测定了其中锌、铅、锰、铜、镉、锑的浓度,研究了高速公路沿线环境介质中锌、铅、锰、铜、镉、锑污染状况和分布规律,并探讨了车流量、天气及距公路距离等因素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还对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另外,还选择昌九高速公路两侧大气颗粒物、道路灰尘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铜、铅、锌、镉、锰和锑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了高速公路两侧各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大气颗粒物、道路灰尘和土壤中重金属浓度从高到低呈现了相似的规律:Zn>Cu, Pb>Sb, Cd。大气颗粒物、道路灰尘和土壤中锌、铜、铅、锑和镉含量都与交通流量成正比,证明了这几种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交通活动。2.交通活动释放的锌主要来源于轮胎磨损,温度对轮胎磨损影响较大;虽然汽油中禁止添加铅,交通活动仍然继续向环境中释放铅,土壤中已积累的Pb将长期影响公路两侧土壤环境以及植物;道路灰尘和土壤中铜、锑的富集因子近似进一步说明了铜、锑具有相同来源,刹车片磨损被认为是铜、锑的主要来源;虽然道路灰尘和土壤中镉的浓度并不高,但与背景值相比,镉的污染非常严重,轮胎磨损是城市中锌和镉的主要来源;道路灰尘及土壤中锰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大气颗粒物中锰应该主要来源于汽油中添加的锰基抗爆剂。3.大气颗粒物中锌、铅、锰、铜、镉和锑之间相关性很好,主要来源于交通污染;道路灰尘及土壤中铜、铅、锌、镉、锑的相关性较好说明了铜、铅、锌、镉、锑主要来源于交通活动。4.道路灰尘中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Cd>>Zn、Cu>Sb>Pb,基本都处于重度污染水平。土壤中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Cd>Sb>Cu>Zn>Pb,镉、锑、铜属于重度污染,锌属于轻度到中度污染,铅处于尚清洁水平到轻度污染状况。公路旁环境介质中重金属污染风险等级:Cd>>Cu>Pb>Zn,镉的污染风险等级极强;铜的污染风险等级处于轻微到中等水平,铅、锌的污染风险等级基本处于轻微水平。5.公路旁环境介质中锌、铅、铜,镉和锑浓度随着车流量增加增加,证明了交通活动是这些重金属的主要来源。道路灰尘和土壤中锰含量与交通流量无关,证明了道路灰尘和土壤中锰的主要来源不是交通活动。6.交通路口停车-启动的行驶状态是影响交通污染水平的主要因素。收费站路面灰尘中锌的含量是行驶路段路面灰尘中锌的2.5倍;铜、铅、锑和镉在收费站和行驶路段的差别比锌小。7.雨天对公路两侧大气颗粒物中铅、锰、铜、镉、锑含量的影响不大。8.随着距离高速公路越来越远,各重金属浓度都有下降的趋势,但降低不多,这可能是因为这些重金属主要以PM10存在,迁移能力较好。铅、锑在乡村与在公路大侧大气中浓度相比,明显下降,这可能是因为铅、锑主要来源是交通源。其他金属可能有其他来源。9.在较大粒径和较小粒径大气颗粒物中锌、锰、铜的浓度都较高,铅、镉、锑主要存在于较小粒径大气颗粒物中。10.环境介质中铜主要以残渣态或有机物结合态存在;大气颗粒物中铅主要以酸可提取态存在,道路灰尘和路边表层土壤中铅主要以残渣态存在,这说明了大气颗粒物中铅来源于交通活动—汽车轴承摩擦、制动衬面摩擦,而道路灰尘、土壤中的铅主要来源于沉积在土壤中的铅;锌、镉在各环境介质中酸可提取态的比例都很高;锑很明显地主要以有机物结合态存在于各环境介质中;锰在大气颗粒物和道路灰尘、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也有明显的差别,大气颗粒物中锰主要以酸可提取态存在,道路灰尘和土壤中的锰以残渣态存在的比例明显增加,这些也说明了公路沿线环境大气颗粒物中锰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而道路灰尘与土壤中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11.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组成没有明显区别,这些说明了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主要以PM10存在。较大粒径道路灰尘中以有机物结合态存在的重金属的比例显着增加,这说明了较大粒径灰尘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周围土壤颗粒。可能是因为接触时间较短的原因,雨水的冲刷作用对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影响较小。12.根据连续提取法中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与全量之间的比值来评价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锌>铅>锰>镉>铜,道路灰尘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锌>镉>锰>铅>锑>铜,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锌>镉>锰>铅>铜>锑。锌、镉在各环境介质中的生物有效性都很高;铅在大气颗粒物和道路灰尘、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差别很大,大气颗粒物中铅的生物有效性非常高,道路灰尘、土壤中生物有效性较低;铜、锑的生物有效性最低。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有效性,具有与生物有效性相同趋势。

李吉锋[6](2012)在《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对近年来公路交通导致的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污染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修复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邵莉,肖化云,吴代赦,唐从国[7](2012)在《交通源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居民人均拥有汽车及机动车保有量都大大增加了,研究交通源重金属污染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介绍了交通源重金属的来源,对交通源重金属的排放量及影响因素、公路旁各环境介质中的重金属、重金属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为交通源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袁国军,宋宏伟[8](2011)在《高速公路防护林在保护农作物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和价值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公路交通污染被认为是环境中多种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高速公路因其具有车流量大、扩散面广,流动性强等特点,对沿途土壤和农作物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高速公路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以铅、镉、铜、铬为主,其次是锌、砷、镍和锰等。污染范围主要分布在距路肩0~320 m范围内。高速公路两侧农作物、蔬菜和果树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铅、镉和铜等重金属污染,距路肩越近,污染越严重。高速公路防护林带对重金属污染有极显着的阻截、吸附和降解作用。日均6万车流量的道路,每侧防护林带宽度至少应达到80 m,才能对重金属污染物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从而使沿途农作物免受重金属危害。道路防护林带在保护沿途农作物食品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

冯金飞[9](2010)在《高速公路沿线农田土壤和作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公路交通是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之一。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全球公路沿线的作物种植仍非常普遍。鉴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公路交通对沿线农田土壤和作物的重金属污染一直受到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公路沿线土壤和作物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Pb、Cd、Cr、Zn等重金属污染,但对其污染特征及规律的认识尚不非常清楚。公路沿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而沿线的水稻、小麦、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均存在Pb、Cd、Zn等重金属超标的现象;土壤中累积量较高的重金属元素,在作物中含量并不一定高,而土壤中累积量较低的元素,在作物中含量却较高。导致这些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对公路沿线重金属污染途径、土壤中不同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等的认识不足。高速公路作为未来交通的主干网络,对沿线农田环境的影响尤其严重。因此,研究高速公路沿线农田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累积规律和影响因素,可为我国高等级公路沿线作物生产的产地环境保护和种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论文以江苏省交通流量最大的两条高速——沪宁高速和京沪高速为研究对象,于2007-2009年选择车流量不同的六个典型路段,采集公路两侧农田土壤和作物(水稻、小麦)样品,测定土壤中重金属(Pb、Cd、Cr、Zn和Cu)总量和有效态含量,以及作物籽粒中重金属含量;分析高速公路沿线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同时采用盆栽对比试验和稳定性Pb同位素示踪法,分析高速公路沿线水稻、小麦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大气或土壤),以及不同器官中大气来源重金属和土壤来源重金属所占比例。在产地监测和作物试验的基础上,借助人工神经网络法对高速公路两侧农田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模拟,建立高速公路沿线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含量的预测模型。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沪宁和京沪高速六个路段两侧土壤、水稻和小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污染边界最远已经达到了路两侧330m。土壤中Pb、Cd、Cr、Zn和Cu含量均高于对照区土壤,但没有超过国家土壤环境二级标准;水稻和小麦中上述五种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对照样品,部分样品中Pb、Cd、Zn含量超出了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其中Pb和Cd的超标率较高。2.高速公路两侧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公路两侧土壤中Cd、Cr、Zn和Cu含量随与公路距离的增加而不断降低,Pb含量随与公路距离的增加而先增加再不断降低。高速公路两侧水稻和小麦籽粒中五种重金属含量均随与公路距离的增加而先增加再不断降低。公路两侧,作物中重金属含量高值区的分布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高值区的分布存在差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高的区域作物中重金属含量并不一定高。3.高速公路沿线水稻和小麦中的重金属污染来源于不同的途径,大气污染途径不可忽视。盆栽对比试验和作物中Pb稳定性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高速公路沿线水稻中累积的Pb、Cd和Zn部分来源于叶片对大气中重金属的吸收,而Cr和Cu主要来源于根系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高速公路旁水稻叶片中,大约有20%的Pb、35%的Cd和60%的Zn来源于大气;在水稻籽粒中,约有46%的Pb和41%的Cd来自于叶片的吸收和转运;在水稻茎中,约有49%的Zn来自于叶片的吸收和转运。公路旁不同距离水稻叶、茎、籽粒中大气来源的Pb、Cd或Zn的比率随与公路距离增加而不断降低。高速公路沿线小麦中Cd和Zn部分来源于叶片对大气中重金属的吸收,而Pb、Cr和Cu主要来源于根系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在公路旁小麦叶片中,大约有22%的Cd和29%的Zn来自于叶片对大气中重金属的吸收,在小麦籽粒中,约有21%的Cd和20%的Zn来自于叶片的吸收和转运,在小麦茎中,Pb、Cd、Cr、Zn和Cu主要来自于根系的吸收和转运。公路旁不同距离小麦叶、籽粒中大气来源的Cd和Zn的比率随与公路距离增加而不断降低。5.车流量是高速公路沿线土壤中重金属累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沿线作物中重金属的累积受到车流量、风向、土壤性质、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沪宁高速和京沪高速沿线六个路段土壤中Pb、Cd、Zn和Cu累积指数与车流量呈显着正相关,风向、土壤pH、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沪宁高速和京沪高速沿线6个路段水稻中Pb和Cd累积指数、小麦籽粒中Cd和Zn累积指数与车流量呈显着正相关。沿线水稻、小麦籽粒中重金属的累积受到车流量、风向、土壤性质、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重金属元素累积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6.BP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自学习、自组织与自适应功能,具有高度非线性函数映射功能,将其应用于高速公路沿线农田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的预测与评价,拟合精度较高,泛化能力好。能够对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Pb、Cd、Zn和Cu含量、对两侧水稻籽粒中的Pb和Cd含量、小麦籽粒中的Pb、Cd和Zn含量进行较好的拟合和泛化。

杨世勇,谢建春[10](2010)在《芜铜高速公路旁土壤中铅、镉迁移规律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重金属因其不易降解、易于在生物体富集和造成二次污染而成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源.对公路旁侧土壤污染最严重的2种重金属铅和镉沿公路垂向的水平迁移及其在公路旁侧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进行研究,以期为公路沿线农业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土样中的铅镉含量用原子吸收法测定,铅、镉的生态危害指数用HaKanson的生态危险指数法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铅、镉沿公路垂向的水平迁移距离约为40~60m;二者在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距离约为20cm.芜(湖)—铜(陵)高速公路繁昌段铅水平已接近轻微污染水平;镉污染则比较严重,各样点镉含量均超出国家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的上限,其单项污染指数及潜在生态危害单项指数均达到轻微至中等生态危害水平.建议公路沿线两侧不宜种植食根粮食作物与蔬菜.

二、汽车尾气中铅对公路两侧土壤的污染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尾气中铅对公路两侧土壤的污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交通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路交通重金属污染概况
        1.2.2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迁移模型的研究进展
        1.2.3 公路交通沿线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存在问题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影响因素下铁基钝化剂对铅镉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案
    2.4 实验拟合模型选取
        2.4.1 去除率与吸附量的计算
        2.4.2 等温吸附线模型
        2.4.3 吸附动力学模型
    2.5 结果与分析
        2.5.1 钝化剂剂量对铅镉吸附的影响
        2.5.2 初始溶液浓度对铅镉吸附的影响及等温吸附线拟合
        2.5.3 反应时间对铅镉吸附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拟合
        2.5.4 初始溶液pH对铅镉吸附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基钝化剂对污染土中铅镉重金属形态变化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案
        3.3.1 土壤培养方案
        3.3.2 重金属形态提取方案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钝化剂对重金属铅形态变化的影响
        3.4.2 钝化剂对重金属镉形态变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基钝化剂对铅镉污染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案
    4.4 实验拟合模型
    4.5 结果与分析
        4.5.1 钝化剂剂量的影响
        4.5.2 初始重金属污染浓度的影响
        4.5.3 应力-应变曲线及模型拟合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基钝化剂对铅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研究
    5.1 实验仪器
    5.2 表征方法
        5.2.1 表面积和孔隙结构(BET-N_2)
        5.2.2 扫描电镜(SEM)
        5.2.3 X射线衍射(XRD)
    5.3 铁基钝化剂对铅镉污染土壤修复机理讨论
        5.3.1 BET-N_2表征
        5.3.2 SEM表征
        5.3.3 XRD分析
        5.3.4 机理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基钝化剂对镉污染土壤的现场实验研究
    6.1 实验点背景
    6.2 实验方案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钝化剂对土壤pH及稻米产量的影响
        6.3.2 钝化剂对土壤及稻米中镉含量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耕地土壤中重金属迁移扩散风险的数值模拟
    7.1 数值分析软件介绍
    7.2 计算模型建立
    7.3 计算参数选取
    7.4 计算结果与分析
        7.4.1 降雨强度影响
        7.4.2 钝化剂剂量影响
        7.4.3 初始重金属污染浓度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2)江苏省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路交通重金属污染来源研究
        1.2.2 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分布规律研究
        1.2.3 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因素研究
        1.2.4 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研究
        1.2.5 高速公路周边重金属多介质污染特征研究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采样与布点方法
        2.2.1 采样点布设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3 道路灰尘样品采集与处理
        2.2.4 大气颗粒物样品采集
        2.2.5 小麦样品采集与处理
    2.3 样品分析方法
        2.3.1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2.3.2 土壤、道路灰尘、大气颗粒物及小麦重金属含量测定
        2.3.3 XRF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分析
    2.4 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方法
        2.4.1 富集系数法
        2.4.2 地累积指数法
        2.4.3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
        2.4.4 道路灰尘和大气颗粒物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2.4.5 作物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空间分布
    3.1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3.1.1 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描述统计
        3.1.2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3.1.3 土壤中重金属剖面分布特征
    3.2 道路灰尘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
        3.2.1 道路灰尘重金属含量描述统计
        3.2.2 不同路段道路灰尘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3.3 大气颗粒物重金属含量及分布描述统计
        3.3.1 大气颗粒物重金属含量描述统计
        3.3.2 高速公路周边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分布特征
    3.4 高速公路周边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特征
        3.4.1 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描述统计
        3.4.2 不同高速公路周边小麦重金属含量特征
    3.5 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因素及来源
    4.1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距路肩距离
        4.1.2 高速公路不同车流量
        4.1.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4.1.4 不同高速公路路龄
    4.2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分析
        4.2.1 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相关系研究
        4.2.2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4.3 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周边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估与防控对策
    5.1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
        5.1.1 土壤重金属富集系数
        5.1.2 土壤重金属地累积指数
        5.1.3 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
    5.2 道路灰尘重金属人体暴露风险
    5.3 大气颗粒物重金属人体暴露风险
    5.4 小麦中重金属累积的人体健康风险
        5.4.1 小麦籽粒中重金属的人体摄入风险
        5.4.2 小麦籽粒中重金属危害指数的概率分布
        5.4.3 不同暴露参数对作物重金属人体摄入风险的贡献排序
    5.5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公路路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及贵州省公路交通建设发展状况
        1.1.2 公路系统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公路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1.2.2 公路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累积分布特征
        1.2.3 公路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路段选择
    2.2 研究路段简介
    2.3 土壤采样断面选择与概况
    2.4 采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2.5 样品处理与分析
    2.6 品质保证与品质控制(QA/QC)
    2.7 统计分析
第3章 公路路侧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
    3.1 公路路侧土壤重金属含量
    3.2 公路路侧土壤中重金属水平分布特征
        3.2.1 土壤表土中Ni含量水平分布特征
        3.2.2 土壤表土中Zn含量水平分布特征
        3.2.3 土壤表土中Cu含量水平分布特征
        3.2.4 土壤表土中Cr含量水平分布特征
        3.2.5 土壤表土中Pb含量水平分布特征
        3.2.6 土壤表土中Cd含量水平分布特征
    3.3 公路路侧土壤剖面中重金属含量垂向变化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路路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4.1 基于地累积指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4.1.1 公路路侧土壤重金属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分析
        4.1.2 土壤表土中重金属地累积指数空间变化
        4.1.3 垂直剖面土壤重金属地累积指数空间变化
    4.2 基于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4.2.1 潜在生态风险分级标准调整
        4.2.2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路路侧土壤重金属的判源分析
    5.1 相关分析
    5.2 主成分分析
    5.3 聚类分析
    5.4 判源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公路交通对土壤重金属铅污染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铅对人体的危害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
2 铅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 公路交通对土壤重金属铅的影响
    3.1 土壤中公路源铅的来源
    3.2 土壤中公路源铅的污染程度
    3.3 影响公路源土壤铅累积扩散的因素
4 防治对策
    4.1 加大对公路沿线土壤和农产品的监测力度
    4.2 在公路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林带
    4.3 治理、修复污染严重的土壤

(5)江西省高速公路沿线环境介质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公路沿线重金属污染研究的意义
        1.1.1 交通源重金属来源
        1.1.2 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交通对公路沿线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1.2.2 重金属在各环境介质中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1.2.3 重金属在公路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1.3.1 论文内容及意义
        1.3.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区域概况
        2.1.1 江西省自然地理特征
        2.1.2 江西省社会经济状况
        2.1.3 江西省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2.2 采样方法
        2.2.1 采样点的确定
        2.2.2 大气颗粒物样品的采集
        2.2.3 道路灰尘及土壤样品的采集
    2.3 分析方法
        2.3.1 样品的处理与消解
        2.3.2 样品重金属的形态提取
        2.3.3 重金属的测定
        2.3.4 实验室分析、测定质量控制
第3章 高速公路各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3.1 高速公路旁各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含量分析
    3.2 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3.3 污染指数
    3.4 小结
第4章 高速公路沿线重金属分布影响因素
    4.1 车流量
    4.2 行驶状态
    4.3 天气
    4.4 距离
    4.5 粒径
    4.6 小结
第5章 高速公路沿线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形态特征
    5.1 高速公路旁不同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形态分布
        5.1.1 铜
        5.1.2 铅
        5.1.3 锌
        5.1.4 镉
        5.1.5 锑
        5.1.6 锰
    5.2 不同粒径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形态
        5.2.1 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
        5.2.2 不同粒径道路灰尘中重金属形态分布
    5.3 不同天气条件下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形态变化
    5.4 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5.5 小结
第6章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公路路域土壤污染现状
2 公路路域土壤污染物分布规律
    2.1 随着公路垂直距离增加, 重金属污染程度下降
    2.2 污染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3 影响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的因素
    3.1 公路运营时间和车流量
    3.2 公路所处地理位置
    3.3 气候及气象因素
    3.4 土壤覆盖情况及土壤自身性质
    3.5 公路两侧障碍物
4 结论和展望

(9)高速公路沿线农田土壤和作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公路交通产生的重金属污染物及其扩散途径
        1.2.2 公路交通对沿线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1.2.3 公路交通对沿线作物的重金属污染
        1.2.4 公路沿线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污染的差异
        1.2.5 公路沿线作物中重金属来源途径
        1.2.6 公路沿线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模型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高速公路沿线农田土壤和作物取样
        2.3.2 高速公路沿线作物中重金属来源途径试验
        2.3.3 样品处理与测试
        2.3.4 影响因素决策树分析法
        2.3.5 模型构建方法
    2.4 研究思路
第三章 高速公路沿线农田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含量分布特征
    3.1 高速公路沿线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3.2 高速公路沿线不同路段土壤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含量分布特征
    3.3 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3.4 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与重金属总量、pH、有机质的相关性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沿线作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4.1 高速公路沿线作物中重金属含量
    4.2 不同路段水稻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4.3 不同路段小麦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4.4 高速公路两侧水稻中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4.5 高速公路两侧小麦中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4.6 作物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
    4.7 讨论
    4.8 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沿线作物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途径分析
    5.1 高速公路沿线水稻中不同重金属的来源途径分析
        5.1.1 公路旁和盆栽水稻不同器官中重金属含量
        5.1.2 公路旁水稻中不同来源重金属的比率
        5.1.3 公路旁不同距离水稻中大气来源重金属的比率
    5.2 高速公路沿线小麦中不同重金属的来源途径分析
        5.2.1 公路旁和盆栽小麦不同器官中重金属含量
        5.2.2 公路旁小麦中不同来源重金属的比率
        5.2.3 公路旁不同距离小麦中大气来源重金属的比率
    5.3 作物不同器官中稳定性Pb同位素比例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高速公路沿线农田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高速公路沿线土壤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车流量对沿线土壤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6.1.2 风向对沿线土壤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6.1.3 土壤pH和有机质对沿线土壤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6.1.4 影响沿线土壤重金属累积的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分析
    6.2 高速公路沿线水稻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车流量对沿线水稻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6.2.2 风向对沿线水稻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6.2.3 土壤pH和有机质对沿线水稻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6.2.4 影响沿线水稻中重金属累积的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分析
    6.3 高速公路沿线小麦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车流量对沿线小麦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6.3.2 风向对沿线小麦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6.3.3 土壤pH和有机质对沿线小麦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6.3.4 影响沿线小麦中重金属累积的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高速公路沿线农田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神经网络模拟
    7.1 高速公路沿线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累积模型
        7.1.1 模型的构建
        7.1.2 数据的预处理
        7.1.3 模型参数的设定及网络训练
        7.1.4 模型的泛化验证
    7.2 高速公路沿线水稻中重金属累积模型
        7.2.1 模型的构建
        7.2.2 数据的预处理
        7.2.3 模型参数的设定及网络训练
        7.2.4 模型的泛化验证
    7.3 高速公路沿线小麦中重金属累积模型
        7.3.1 模型的构建
        7.3.2 数据的预处理
        7.3.3 模型参数的设定及网络训练
        7.3.4 模型的泛化验证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芜铜高速公路旁土壤中铅、镉迁移规律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
    1.3 样品分析
    1.4 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汽车尾气中铅、镉的横向迁移规律
    2.2 汽车尾气中铅、镉在公路旁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规律
    2.3 公路旁土壤中铅、镉单项污染指数、潜在生态危害单项指数及综合指数
3 讨论
4 结论

四、汽车尾气中铅对公路两侧土壤的污染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交通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D]. 袁钊. 苏州大学, 2020(02)
  • [2]江苏省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研究[D]. 周怡. 扬州大学, 2020(04)
  • [3]公路路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研究[D]. 段志斌.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4]公路交通对土壤重金属铅污染影响的研究进展[J]. 吴愉萍,胡远党,马永军,吴降星,连瑛,沈群超. 江西农业学报, 2013(05)
  • [5]江西省高速公路沿线环境介质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邵莉. 南昌大学, 2012(03)
  • [6]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J]. 李吉锋.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8)
  • [7]交通源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J]. 邵莉,肖化云,吴代赦,唐从国. 地球与环境, 2012(03)
  • [8]高速公路防护林在保护农作物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和价值的研究进展[J]. 袁国军,宋宏伟. 河南林业科技, 2011(04)
  • [9]高速公路沿线农田土壤和作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规律[D]. 冯金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10]芜铜高速公路旁土壤中铅、镉迁移规律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杨世勇,谢建春.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标签:;  ;  ;  ;  ;  

汽车尾气中铅对公路两侧土壤的污染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