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现代武侠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池若飞,卢敦基[1](2021)在《金庸文学成就再阐释:以奥登的大诗人标准为参照》文中认为金庸作为20世纪武侠小说集大成者的地位已毋庸置疑,长期以来学界对金庸小说的深刻阐释和经典化塑造,使金庸具备了更多的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大作家的可能性。奥登提出界定大诗人的多产、题材和手法广泛涉猎、洞察力和风格有独创性、技巧精湛、不断蜕变等五个条件,其中蕴含对文学作品深刻性、多样性、进展性三个维度的考量,以及对文学创作内在规律的深刻认知。虽然文体差异不可忽视,但这五条标准,亦不失为评价金庸文学成就的一条富有启发性的路径,并对类型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陈夫龙[2](2021)在《瞿秋白的侠文化批评与文艺大众化运动》文中研究表明面对20世纪30年代武侠小说盛行的热潮,作为革命家的瞿秋白着眼于特定时代需要和革命发展实际,对侠文化作出阶级分析,不仅揭示了武侠热的深层动因,指出武侠小说的社会危害,从思想倾向上对其进行无情批判和彻底否定,而且认识到新文学与旧文学争夺读者市场问题的严峻性及其任务的艰巨性,注重思想启蒙,唤醒民众起来抗争。同时,作为新文学作家,瞿秋白从文学本体论角度发现并肯定了武侠小说艺术形式上的长处,积极投身于文艺大众化运动,为反对武侠主义找到了一剂良方。在瞿秋白的批判视野中,反对武侠主义是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斗争任务之一,文艺大众化则是他审视和反思武侠小说的重要基点。瞿秋白的侠文化批评话语和文艺大众化思想对后世文学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对其局限性必须保持清醒认识。
洪世泉[3](2021)在《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文中提出
杨雅琼[4](2021)在《姚民哀会党武侠小说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民初旧派武侠小说五大家之一,姚民哀创作过《山东响马传》《盐枭残杀记》《江湖豪侠传》及《南北十大奇侠传》等精彩小说,将革命、武侠与会党交织在一起,开辟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领域,成为了近代会党武侠小说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在通俗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史料不足及学界重视程度不够,到目前为止,姚民哀本人复杂的身世及其作品的系统研究并不充分,亟待进行深入研究。姚民哀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他的多重身份造就了他的复杂思想,他所接受的传统儒家教育、江湖艺人经历及种族革命思想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促成了他对武侠小说创作的革新。为了研究姚民哀会党武侠小说的特色,探究通俗小说现代转型的多元化,本文在全面搜集、阅读姚民哀于各个时期发表在报纸上的小说的基础上,总结出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并按其作品的创作时间及内容深广度将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以此进一步探究其作品独特的思想内涵及艺术手法,重估其在通俗文学史上的价值。本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着重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姚民哀的人生经历与创作阶段,主要探究其家学渊源、艺人经历、报人身份及革命活动对其创作的影响,并分析其死亡原因;接着将姚民哀的创作历程分为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概述每个阶段作品的成因及特点,同时对他一些长期被忽视的短篇小说进行挖掘,从整体上把握其作品发展的内在脉络。第二章研究他会党武侠小说独特的思想内蕴,他搜集会党中“先进人物”的事迹,融入自己的想象,将他们作为小说主人公,用革命进行思想包装,对传统武侠小说的“侠客”形象进行了重塑;同时,他也看到江湖是自由与残酷并存之地,认识到秘密会党与革命结合后兼有进步性和局限性;而身处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关口,知识分子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姚民哀将其融入小说创作中,使他的小说充满了朴素的国家意识,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第三章研究其会党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重点分析他是如何以“会党为经,武侠为纬”,将“会党”、“武侠”及“革命”融为一体,又是如何将自己在说书过程中积攒的评弹艺术经验创造性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对小说结构、人物形象、叙事视角以及小说语言等几方面作出了革新,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到地方文化资源在小说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最后分析了他作品的市民性与纪实性。结语部分概述了姚民哀会党武侠小说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以及本论题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姚民哀的小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应以一种历史的、过渡的眼光来看待。
冈崎由美,张真[5](2021)在《稻门女侠——金庸小说日译版主编冈崎由美教授访谈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冈崎由美(Okazaki Yumi),1958年生于日本香川县,1988年获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早稻田大学文学部部长,获日本中国学会奖。现为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日本中国学会评议员、日本东方学会会员、日本中国语学会会员、日本道教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武侠小说。冈崎教授还负责主编了在华人世界极具人气的金庸小说全部作品的日译工作,为中国武侠文化在海外的介绍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标题中的"稻门",是指曾在早稻田大学就读或任教的师生群体,意即"早稻田派"或"早大派"。
洪世泉[6](2021)在《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文中研究说明
樊妍秋[7](2020)在《鸳鸯蝴蝶派的“鉴”与“镜” ——从通俗小说到类型电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鸳鸯蝴蝶派文人曾经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他们的电影创作曾遭遇负面的评价,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范伯群为代表的学者们,重新对鸳鸯蝴蝶派文人作品进行了挖掘与定位,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鸳鸯蝴蝶派文人与电影渐渐受到了关注,学者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对鸳鸯蝴蝶派影人和电影创作进行探究。长期以来,人们对鸳鸯蝴蝶派及鸳鸯蝴蝶派的电影创作抱有一定偏见,认为鸳鸯蝴蝶派文人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忽略了艺术性,充斥着无聊的商业噱头,不值得被关注。由于鸳鸯蝴蝶派电影创作的史实资料较少,许多当时的电影拷贝如今已经难寻踪迹,所以很难让人们客观地去评价鸳鸯蝴蝶派的电影创作,因此我们今天应该重新评价鸳鸯蝴蝶派电影的创作价值及其历史贡献,以及肯定其对中国早期类型电影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论文主要采取史料考据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史料的考据是本论文研究的基础,对于史料的考据也是实证法研究的需求。论文将采用实证法对鸳鸯蝴蝶派与中国早期类型电影的形成,进行归纳总结和具体分析。在对鸳鸯蝴蝶派影片进行史实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思辨的方法,对鸳鸯蝴蝶派不同类型影片进行分析。同时论文也将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对已存在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论文也参考了秦喜清教授论文的研究方法,秦喜清教授的论文参照了日本学者山本喜久男的研究方法。日本学者山本喜久男指出:“所谓影响,是谈两个不同事物的关系,但它是由类似和差异两个方面构成的。类似代表着同化的积极倾向,它在这里持有“鉴”和“镜”的双重功能;差异代表着个体的积极倾向,它在这里持有文化、个性的独特性。作为表现物的电影作品,它的独特性提示着这样的双重功能”。山本喜久男区分了“鉴”与“镜”两个概念,前者取学习、仿效之意,而后者则起到映照自己文化的作用。在中国电影的初始阶段,鸳鸯蝴蝶派类型电影将鸳鸯蝴蝶派小说作为“鉴”,同时也将鸳鸯蝴蝶派小说所承载的从古代流传的文化复制在了自己的“镜”中。不仅是鸳鸯蝴蝶派小说,鸳鸯蝴蝶派类型电影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学与西方电影的影响,将之作为自己的“鉴”与“镜”。那么,鸳鸯蝴蝶派电影究竟是如何“鉴”与“镜”的呢?笔者将在下文中给以解答。论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文化之旅”。分为三节,第一节,考证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人的文化圈。第二节,论述了鸳鸯蝴蝶派小说至电影的实践之路。第三节,论述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文化之旅。第二、第三章主述了鸳鸯蝴蝶派的类型电影。其中第二章阐述了“‘鉴’与‘镜’:选择与取舍”。分为二节,第一节论述了鸳鸯蝴蝶派所构建的社会伦理话语。第二节,论述了哀情与世情影片:西方和传统的选择与相融。第三章阐述了“‘鉴’与‘镜’:知、意、情”。分为二节,第一节论述了侦探影片与神怪影片。第二节论述了武侠女明星与《荒江女侠》。第四章阐述了“从小说《红礁画桨录》到电影《风雨之夜》个案中的跨文化现代建构”。分为四节:第一节,笔者比较了《红礁画桨录》英文原着与林译版本。第二节,笔者论述了《红礁画桨录》、《风雨之夜》“讹”之现代折射。考证了新剧《红礁画桨录》,同时探讨了小说《红礁画桨录》与电影《风雨之夜》。第三节,笔者论述了《红礁画桨录》、《风雨之夜》“信”之现代审视。第四节,笔者论述了《红礁画桨录》、《风雨之夜》“化”之现代精神。尾声部分是“‘兴观群怨’: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人的文化补救。”二、三十年代鸳鸯蝴蝶派类型电影从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品中吸取了精粹,丰富了艺术形式,在电影的初始发展阶段,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品的介入和鸳鸯蝴蝶派文人的艺术观念推动了二、三十年代类型电影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对类型电影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发展出了带有各种独特鸳蝴气息的鸳鸯蝴蝶派类型电影,如伦理影片、哀情影片、世情影片、爱情影片、侦探影片、神怪影片、武侠影片等。
韩云波[8](2019)在《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形式建构的生成——一个类型学的分析》文中指出武侠小说是类型小说,武侠形式建构是在类型学视野下对武侠小说行文推进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中国武侠小说进入现代,由古典传统与域外文学的融合,至迟到1940年代形成了系统的武侠形式建构意识。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形式建构主要呈现为三种形态:一是人物中心武侠形式建构,以还珠楼主、王度庐等为代表,金庸极大地完善了人物中心的成长模式;二是事件中心武侠形式建构,平江不肖生、白羽、郑证因、梁羽生都较典型,金庸《书剑恩仇录》也是如此,而以古龙最为突出;三是环境中心武侠形式建构,平江不肖生、温瑞安的表现都十分明显。武侠形式建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武侠情节动力与情节设置,也有助于对武侠小说精神实质及"武侠意识形态"的理解,并以此推动武侠小说研究与创作。
王琪[9](2019)在《《麒麟》杂志中的殖民文化研究》文中指出伪满洲国文学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殖民地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学杂志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具有其独特性。论文选择《麒麟》这一大型通俗文化期刊作个案研究。在全面客观梳理和钩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跳出以往对杂志的研究多从通俗小说入手的单一思路,重新认识和定位《麒麟》杂志。从“虚构”和“非虚构”的概念出发,系统梳理《麒麟》刊载的所有作品,再现《麒麟》异彩纷呈的文学景观,真实展现伪满时期东北人民的生活状貌,追寻在浅显作品中蕴藏的殖民文化的内涵。在《麒麟》杂志相关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论文试图对《麒麟》杂志中的作品做更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并且将《麒麟》中的作品放置于殖民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麒麟》杂志存在的话语背景、编辑情况和栏目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说。《麒麟》杂志是在日本强化文艺控制的政策下发展起来的能够展示“满洲国”时期文学面貌的特色样本。论文借鉴了“非虚构”和“殖民”等概念,探讨其作品中殖民文化的内涵及建构。第二部分主要依据学者王晖关于“非虚构”的概念,将《麒麟》杂志中的作品分为完全非虚构类作品、不完全非虚构类作品和虚构类作品,并以典型文本为支撑对《麒麟》中的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将作品放入殖民的语境下,发现其中渗透着以“亲日”为核心,以“八纮一宇”为依据的殖民文化,而日本殖民者正是通过“日满互助和王道乐土”的“满洲国”形象、“满洲国的顺民”形象的塑造、“正义合理”的战争形象以及“狡英暴美”的丑化形象与美化的日本形象等形式建构殖民文化,将日本的殖民思想一步步渗透到民众的意识之中,为其殖民野心增砖添瓦。最后一部分从《麒麟》中作家创作的诗歌和散文这类虚构类作品出发,作品中蕴含的对乡土的留恋与怀缅和孤独寂寥的情感恰恰表达了在严酷政治文化压制下的微弱反抗之声。而《麒麟》杂志复杂多样的内容反映了殖民地个体与文化的尴尬的处境,在当今这种全新的文化入侵方式之下,我们应重视自身文化的重建。
邓海燕[10](2019)在《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文中指出1937年以后,日本殖民者的野心不断扩张,对东北的殖民统治越发残酷,加强对思想文化的统治,加紧对新闻出版行业的控制,整个伪满后期面临“出版难,杂志少”的景况。1941年由满洲杂志社创刊的《麒麟》,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发行完整、传播广泛、接近大众等特点,很快赢得市场,成为拥有十万读者的“东亚第一刊”,成为伪满畅销的一本大众文化杂志。杂志一面大量刊载娱乐性趣味性的通俗作品,有意疏离政治和时局,以办国民“自己”的杂志为办刊宗旨;一面又替伪政府做宣传唱赞歌,为日伪当局效力,履行国策杂志的使命,具有复杂的意识形态性,这是伪满后期能够继续刊行的杂志所共同呈现出的特点,也是杂志的一种生存策略,不适合用简单的是非论来判断,要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显与隐的表达,这也是本论文所持的客观态度,力求公允,呈现杂志原本的文化样态。本研究在走访调研、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文献的量化整理和细密的耙梳,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类汇总,考察杂志特殊的生存背景和大众文化的特质,从而揭示殖民语境中杂志编辑人、写作者及伪满的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中介绍了当下《麒麟》研究的现状,根据杂志自身的特点,确定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进入研究,并对殖民语境、《麒麟》的大众文化及特点进行界定,保证论文写作的合理性。第一章具体阐述了《麒麟》杂志特殊的殖民生存场域,从政治、教育和文化三方面展开论述,日本残酷的政治统治、奴化的教育思想和专制文化政策迫使期刊杂志只能倾向通俗的、娱乐的、有趣的、历史的文艺作品,规避现实,粉饰太平,这样的大众通俗文学作品是能够被统治者接受的,有利于市民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伪满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麒麟》的大众文化现象,也是不难理解的生存之道。第二章是从《麒麟》杂志传媒的外围生存境况和杂志自身的内部特点考察其刊行策略。先历时性考察伪满时期文学传媒的外围生态,梳理伪满后期在物资紧缺、资金不足、文化专制的杂志生态环境下,杂志不得不寻求新的生存之道,而不得已选择走向大众文化之路;然后对杂志自身特点进行共时性的分析,从杂志刊行思想、读者定位、市场化运作等角度进行梳理,从而确立《麒麟》杂志大众文化的策略性定位的观点。第三章是从杂志文本的文体形式上阐释《麒麟》的大众文化建构。本章基于伪满时期苛刻的文化监管制度和汉语出版物少难以满足大众读者阅读需求的背景,是匮乏的文化市场推动了通俗趣味性读物在内容策略上不自觉的倾向于通俗小说、文化杂谈、民间歌谣、弹词鼓词等纷繁多彩的大众性文体形式,《麒麟》呈现出以“慰安民众”为办刊宗旨的大众文化形态。第四章着重从文本内部讨论《麒麟》杂志的大众文化形态建构的问题。文中从都市文化、女性文化、流行文化等视角出发,分析文本中的都市空间符号、女性的生存现状、文本的娱乐性消遣精神、侦探悬疑的大众化取向等大众化特征,探析杂志文本的内在变化:现代的、都会的、消费的、时尚的走向为一种潮流;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乡土与都市的参差融汇也是一种潮流,而且两者难以切分,扭结在一起流动向前。由此,《麒麟》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双重探索与实践,进行其对于大众文化的构建。第五章是论文的落脚点,探寻大众文化杂志《麒麟》所呈现的文化图景的意义所在,本研究认为杂志的出版和发行,体现出意识形态宣传和大众文化建设方面的复杂作用,客观的总结其既有被利用的亲日、媚日的奴性话语,也有反侵略的隐性表达,即便是杂志的大众文化建构中的负能量,也要回溯到特定时空和语境中,认识其存在的意义,并从多个角度考察其正负能量。结语总结全文,简要阐明《麒麟》杂志研究的意义,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局限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能空间。
二、谈谈现代武侠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现代武侠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1)金庸文学成就再阐释:以奥登的大诗人标准为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产:拒绝自我重复的精品之多产 |
二、题材和处理手法的广泛涉猎:“家族相似”中的差异化呈现 |
三、洞察力和风格的独创性:对历史的洞察和对人生的谐谑 |
(一)对历史的洞察——隐喻的江湖 |
(二)独具的美学风格——谐谑 |
四、中西创作技巧的融通:多种笔法与多重视角 |
(一)闲笔、暗笔、伏笔和神来之笔 |
(二)“看”与“被看”——多重叙述视角的运用 |
五、蜕变:金庸之自觉追求 |
(一)主人公形象内涵的蜕变与创新 |
(二)小说技巧的蜕变与创新 |
六、结 语 |
(2)瞿秋白的侠文化批评与文艺大众化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吉诃德的时代”的青天白日梦 |
二、毒菌和迷魂汤:中国“马路文学”的危害 |
三、文艺大众化:反对武侠主义的良方 |
结语 |
(3)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四、写作(60分) |
(4)姚民哀会党武侠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一) 对姚民哀生平史料的疏证 |
(二) 对姚民哀会党武侠小说创作的研究 |
(三) 姚民哀会党武侠小说的文学史定位 |
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姚民哀的生平创作经历 |
第一节 生平经历 |
第二节 创作历程 |
第二章 会党武侠小说思想内蕴 |
第一节 “侠客”形象的更新 |
第二节 会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三节 朴素的国家意识 |
第三章 会党武侠小说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叙事模式的创新——会党与武侠的融合 |
第二节 地域性、市民性、纪实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稻门女侠——金庸小说日译版主编冈崎由美教授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俗文学研究的缘起 |
二、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几点思考 |
三、翻译的苦与乐 |
四、武侠小说以外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
附: |
德间书店金庸武侠小说日译本: |
(6)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3分)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6.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8. |
9.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1 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1 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 5.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四、写作(60分) |
(7)鸳鸯蝴蝶派的“鉴”与“镜” ——从通俗小说到类型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学术背景与问题意识 |
二、研究框架及研究思路 |
三、鸳鸯蝴蝶派电影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从小说到电影的文化之旅 |
第一节 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人的文化圈考证 |
一、“双星渡河”:鸳鸯蝴蝶派“文化圈”的形成考证 |
二、鸳鸯蝴蝶派“文化圈”的影响 |
第二节 鸳鸯蝴蝶派小说至电影的实践之路 |
一、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小说改编 |
二、邀请鸳鸯蝴蝶派文人参与编剧 |
第三节 从小说到电影的文化之旅——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人 |
一、提倡国产有声片——“紫罗兰主人”周瘦鹃 |
二、创办电影公司——“海上说梦人”朱瘦菊 |
三、参与“电影为人生而作”的争论——“东方福尔摩斯”程小青 |
第二章 “鉴”与“镜”:选择与取舍 |
第一节 伦理影片:鸳鸯蝴蝶派所构建的社会伦理话语 |
一、重拾传统伦理:鸳鸯蝴蝶派伦理影片的取舍 |
二、鸳鸯蝴蝶派伦理影片的作用 |
第二节 哀情与世情影片:西方和传统的选择与相融 |
一、“哀情”影片中西相融后的艺术特色 |
二、“以社会为经,以言情为纬”的世情影片艺术特点 |
第三章 “鉴”与“镜”:知、意、情 |
第一节 侦探影片与神怪影片:科学精神,启智怡情 |
一、侦探小说与侦探影片 |
二、启智怡情的神怪影片——以《盘丝洞》、《古宫魔影》为例 |
第二节 武侠女明星与《荒江女侠》 |
一、武侠小说与武侠电影 |
二、武侠女明星“荒江女侠” |
三、《荒江女侠》侠义人格精神的塑造 |
四、民国武侠文化作用与武侠电影热潮 |
第四章 从小说《红礁画桨录》到电影《风雨之夜》个案中的跨文化现代建构 |
第一节 《红礁画桨录》英文原着与林译版本之比较 |
一、哈葛德与林译翻译中的“异化” |
二、哈葛德的女性意识与林纾、魏易的女性意识 |
三、哈葛德英文原着与林译版本“智育”教化功能 |
第二节 《红礁画桨录》、《风雨之夜》“讹”之现代折射 |
一、新剧《红礁画桨录》考证 |
二、从小说《红礁画桨录》到电影《风雨之夜》 |
第三节 《红礁画桨录》、《风雨之夜》“信”之现代审视 |
一、中国文化内部的现代内驱力 |
二、暗藏的“现代性审视” |
第四节 《红礁画桨录》、《风雨之夜》“化”之现代精神 |
一、鸳鸯蝴蝶派自身的矛盾性 |
二、现代精神的展现 |
结语:“兴观群怨”: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人的文化补救 |
附录一 外国文学着作中译本书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形式建构的生成——一个类型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类型研究视野与武侠小说的“武侠形式建构” |
二、中国现代武侠小说“武侠形式建构”意识的形成 |
三、武侠形式建构之一:人物中心武侠形式建构 |
四、武侠形式建构之二:事件中心武侠形式建构 |
五、武侠形式建构之三:环境中心武侠形式建构 |
六、结 语 |
(9)《麒麟》杂志中的殖民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麒麟》杂志概说 |
1.2 关键词概说 |
1.2.1 “虚构”·“非虚构” |
1.2.2 殖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麒麟》杂志中作品的构成 |
2.1 基于“事实”的书写:完全非虚构类作品 |
2.1.1 战争时局的宣扬:政论类 |
2.1.2 日常生活的观照:说明类 |
2.1.3 简单生活的消遣:新闻轶闻类 |
2.1.4 人物景观的描绘:传记游记类 |
2.1.5 知识常识的杂说:其他 |
2.2 虚实相间的写作:不完全非虚构类作品 |
2.2.1 附和时局的鼓吹:纪实小说 |
2.2.2 历史事件的展现:历史小说 |
2.2.3 奇闻异闻的改写:实话、秘话小说 |
2.2.4 曲艺形式的表现:弹词、民歌、鼓词 |
2.2.5 传说现实的摹写:脚本、民间传说 |
2.3 想象的叙述:虚构类作品 |
2.3.1 脱离现实的想象:小说 |
2.3.2 童趣十足的写作:童话寓言故事 |
2.3.3 表情达意的书写:诗歌 |
2.3.4 传达情感的叙述:散文 |
第3章 《麒麟》杂志中殖民文化的内涵与建构 |
3.1 称霸野心的矫饰:作品中殖民文化的内涵 |
3.1.1 殖民文化的核心:亲日 |
3.1.2 文化殖民的依据:“八纮一宇” |
3.2 权力话语的操纵:作品中日本殖民文化的建构 |
3.2.1 “满洲国”的表述:“国家”形象的塑造 |
3.2.2 “满洲国”的“顺民”:“满洲国国民”形象的塑造 |
3.2.3 “正义合理战争”的阐释:侵略史实的捏造 |
3.2.4 “日本与英美身份”的重塑:日本与英美形象的塑造 |
第4章 《麒麟》杂志中的反殖因素与对殖民文化的思考 |
4.1 潜藏深处的反抗:作品中的反殖因素 |
4.1.1 微弱的抵抗之声:乡土情结的怀缅 |
4.1.2 压抑的反抗之绪:自我情感的抒发 |
4.2 清醒的展望:作品中殖民文化的思考 |
4.2.1 殖民地个体与文化的尴尬处境 |
4.2.2 变异与发展:殖民文化现象的变异与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麒麟目录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麒麟》杂志研究的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殖民语境:《麒麟》的生产场域 |
第一节 “改朝换代”: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
一、炮制伪满洲国 |
二、所谓的友邦、盟邦、亲邦 |
三、殖民“暴力”的效应 |
第二节 切断民族之根:奴化的殖民教育 |
一、“王道主义”教育方针 |
二、让日语成为“国语” |
三、推行殖民学制 |
四、强制落实奴化教育思想 |
第三节 专制与霸权:日伪政权的文化统治 |
一、霸道的伪满文化统治机构 |
二、细化专制的文化统治策略 |
第二章 “大众文化”:《麒麟》杂志的策略性定位 |
第一节 伪满时期文学传媒的生态 |
一、从报纸副刊到文学杂志 |
二、从小众文艺期刊到大众文化杂志 |
第二节 “大众文化”杂志《麒麟》 |
一、《麒麟》办刊思想的演变 |
二、“大众”读者定位 |
三、版面风格和栏目设置的大众化 |
四、《麒麟》杂志的市场化运作 |
第三章 文学样式的大众性 |
第一节 娱乐化的通俗小说 |
一、占据《麒麟》文学主体的通俗小说 |
二、徘徊在章回体和新文学之间的通俗小说 |
第二节 “传承文化使命”的散文 |
一、彰显民族文化的节日习俗散文 |
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散文 |
三、包罗万象的其他散文 |
第三节 书写底层大众生活的民间歌谣 |
一、情歌:离情别绪相思苦 |
二、生活歌:婚姻家庭中女性的悲情 |
第四节 雅俗互动的弹词与话剧 |
一、走向通俗:新文学的弹词改编尝试 |
二、雅俗相遇:演绎话本故事的现代话剧 |
第五节 由通俗小说改编的鼓词 |
一、鼓词《啼笑因缘》的诞生 |
二、从视觉艺术到视听艺术的转化 |
三、讲究音韵的俗白式语言风格 |
第四章 文本内涵的大众性 |
第一节 现代都市的空间符号与悖论叙事 |
一、时尚消费空间:咖啡店、吃茶店、舞厅 |
二、日常活动空间:公园、办公室 |
三、流动行进空间:火车、电车 |
四、都市书写的悖论 |
第二节 摩登与传统:大众视野中的女性想象 |
一、尚美女性:讲究衣着打扮的流行时尚 |
二、职场女性:独立自信的时代风尚 |
三、家庭主妇:渗透“贤妻良母”思想 |
第三节 娱乐性和模式化的精神消遣品 |
一、矛盾纠葛的感情故事 |
二、以死告终的爱情悲剧 |
三、历经风雨的完美结局 |
四、花样无穷的情感套路 |
第四节 侦探、悬疑与大众取向 |
一、构设类型化的悬疑焦点 |
二、迎合大众的小说取向 |
第五节 儿童文学产品的大众化特征 |
一、儿童文化产品的类型及特征 |
二、善与美的精神引导 |
三、潜藏的意识形态性 |
第五章 作为策略的大众:《麒麟》文化图景的意义 |
第一节 奴性话语: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 |
一、从“看”和“说”入手的大众亲日引控 |
二、调门越来越高的大众媚日教唆 |
三、利用文学树立大众的“良民”榜样 |
第二节 隐性话语:中国人民反侵略意志的曲折表达 |
一、建立同构关系,认同中暗示处境、吐露心声 |
二、描绘二元意象,对比中透露情感倾向 |
三、文本间存在矛盾,真意从深潜处释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谈谈现代武侠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庸文学成就再阐释:以奥登的大诗人标准为参照[J]. 池若飞,卢敦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瞿秋白的侠文化批评与文艺大众化运动[J]. 陈夫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3]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J]. 洪世泉. 山西教育(招考), 2021(Z1)
- [4]姚民哀会党武侠小说研究[D]. 杨雅琼. 扬州大学, 2021(09)
- [5]稻门女侠——金庸小说日译版主编冈崎由美教授访谈录[J]. 冈崎由美,张真. 文学研究, 2021(01)
- [6]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J]. 洪世泉. 山西教育(招考), 2021(S1)
- [7]鸳鸯蝴蝶派的“鉴”与“镜” ——从通俗小说到类型电影[D]. 樊妍秋.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8]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形式建构的生成——一个类型学的分析[J]. 韩云波. 浙江学刊, 2019(06)
- [9]《麒麟》杂志中的殖民文化研究[D]. 王琪.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10]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D]. 邓海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