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热线电话”有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范君宜[1](2021)在《新华保险山东分公司人身保险理赔服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孙晓楠[2](2019)在《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主席强调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将我们党的精神、意志和主张灌注于官兵的头脑和灵魂之中,从而牢牢掌握官兵思想,确保我军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它们一方面因为能够为广大官兵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极大便利而日益成为广大官兵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其传播的信息内容和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独特的信息传播特性而对广大官兵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性的一面,因而会给我们党牢牢掌握官兵思想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显然,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趋势面前,我军绝不能再视社交媒体如洪水猛兽而简单粗暴地对其一禁了之,相反,必须因势而为、随势而制,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一如既往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还能在彰显时代性和感召力上有着更为卓越的表现。第一章,绪论。主要对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进行了阐释,并对已有的且对与本论文紧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框架,最后再总结归纳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对社交媒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和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这一组概念进行充分界定的基础上,重点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分析讨论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此外,还明确了本论文开展研究的直接指导理论和相关理论借鉴。第三章,探讨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双重影响。在强调了将社交媒体引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既着重从丰富教育素材、改善教育方法、强化官兵的接受意愿以及提升了教育主体的主导能力这四个方面对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给予充分认可,又从增加了教育阻力、导致官兵价值判断异化、降低官兵的学习能力以及造成官兵的身心状态失调这四个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带来的消极影响。第四章,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现状进行分析。首先从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重视、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矩阵规模初步显现、教育主体借助社交媒体施教更为主动、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生动活动以及官兵参与的热情高涨这五个方面对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其次指出了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四大问题,即:教育主体对社交媒体的理解和运用仍浮于表面、官兵面对社交媒体中大量冗余信息时常陷入茫然、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及不同单位各自为战缺乏整体层面的有效统筹规划。最后,分析了导致上述四大问题的原因所在,即: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未能跟上媒体环境的变迁、具体教育内容的设置与社交媒体环境相适度低、教育方法的选用上囿于思维固化而创新力不足、相关平台建设运营上的思路理念不够清晰明确和缺乏一整套成体系的科学规范的教育运行机制。第五章,提出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相关建议举措。在明确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教育主体应具备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的能力素质、理解媒体技术变革教育理念的能力素质、掌握操作技能推动教育实施的能力素质以及“表里如一”彰显人格魅力的能力素质这四大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院校培养培训奠定基础、社会力量参与辅助支援以及岗位实践锻炼彰显成效三条优化途径,并进一步论述了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配套保障措施,即:以岗位任职资格的形式明确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要求、将审视教育主体能力素质作为党组织议教的规定内容以及建立针对教育主体能力素质进行考核评价的实施细则。第六章,提出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相关建议举措。首先提出了对教育内容进行优化设置的三项基本原则,即:方向性原则、传承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接着,明确了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具体指向,即:着重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着重强调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补充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以及优化教育内容呈现形式。最后,论述了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实施途径,即:军队专家团队主导、军地媒体机构合作和鼓励普通用户参与。第七章,提出优化教育方式方法的相关建议举措。首先从宏观层面明确了优化教育方式方法的三项要求,即:科学精准滴灌、多方力量参与和官兵喜闻乐见。接着,提出了优化教育方式的三条建议,即:共享式教育、互动式教育和内隐式教育。最后,针对优化教育方法提出四条建议,即:翻转传统课堂教育、改造升级在线教育、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和深化教育双方的交流互动。第八章,基于强军网和互联网两个空间提出优化教育载体平台的相关建议举措。一是要打造依托强军网固定设备的军用社交媒体,二是要强化互联网主流涉军社交媒体传播影响力,三是要净化基于互联网的各类社交媒体空间环境。第九章,提出优化教育运行机制的相关建议举措。一是要完善教育筹划,二是要开展教育协作,三是要健全教育评估总结。最后,全文总结和展望。第十章对全文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既提出了我军应当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牢牢掌握社交媒体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真正使社交媒体为我军所用、为我军服务这一结论,又明确指出了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把握的趋势和方向。
郭柄麟[3](2018)在《情感服务类广播节目导播工作技巧——以《晓声长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导播工作是广播节目的第一道重要防线,导播能否快速、敏锐、高效地判断热线内容,关系到节目的舆论导向和节目质量。在情感类节目中,内容违禁、言论消极、表达缺陷、主题游离、胡编乱造的热线电话是严禁触碰的红线,能激起听众同理心的热线电话是有话题感的热线内容,快速、有效而不伤害听众感情地挂断电话有技巧可言。
田兴梅[4](2015)在《“三网融合”下,广播工程技术探析》文中认为"三网融合"指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相互渗透的信息通信网络,在此大背景下,地方性广播电台如何运用新科技打造全新的平台,在充分发挥广播传播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广播的即时互动特性,本文以广播即时互动的特性为引导,阐释在三网融合下,广播如何进行技术改进,使之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更加便利有优势。
张璇[5](2014)在《基于提高客户满意度的A公司外语呼叫中心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跨国经济和文化等活动越来越频繁,大量外国人员来到我国。作为移动通信运营商,需要为这一贡献较高利润的优质客户群提供高质量的客户服务,为此,集团公司在上海等地设立了外语呼叫中心。但是我们发现,在该外语呼叫中心的运营中,其外籍客户的满意度一直低于中文呼叫中心,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引起的。因此,研究由于客户文化背景不同对客户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培训提升员工跨文化沟通能力以便改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跨文化沟通和客户满意度方面的基本理论,然后介绍了A公司外语呼叫中心运行情况和外籍客户满意度低下的现状,然后利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的五个维度理论和爱德华·霍尔的语境文化理论探讨了语境差异因素、权力距离文化差异影响等跨文化因素的影响,指出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导致员工跨文化知识方面的盲区,影响了外籍客户的满意度。然后,本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跨文化培训方案,强调了以通过培训员工跨文化理论、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为重点的培训原则。本文也提供了翔实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实施方案。除此之外,本文还对如何评估培训效果提出了建议,提供了详尽的培训评估表和多种评估方法,为培训效果的提升提供了反馈依据。本文对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所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除了加强工作环境中的外语/跨文化环境、公司评比竞赛活动和员工互助方案等传统方案外,还针对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的趋势,提出通过社区分享网站(如开心,Facebook)、移动类应用(如微博,微信,Twitter)和英语版网站加强与外籍客户建立联系,及时跟进碎片化和社交化的移动互联大潮,保持与外籍客户的沟通渠道畅通。本文记录了外语呼叫中心满意度较低的原因分析、解决方案制定和实施的过程,总结了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项目中的经验教训,可以供类似企业参考借鉴。
刘霞[6](2013)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在全国广播频率专业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历经七年不断改革创新,逐渐从综合性新闻广播转变为专业化新闻广播,其作为新疆主流媒体时刻肩负着传播主流信息、守望社会环境、引导社会舆论、树立主流价值取向等重要职能。本论文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等方法,梳理了频率发展历程,并从定位分析、节目分析、收听动态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虽然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以及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其他频率在收听率和市场份额的比较中发现,其在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差距。为了进一步提高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本文针对其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范宏雅[7](2012)在《话语的社会建构:常人方法论谈话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谈话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项中心活动。它是社会成员从事社会活动、建立和维系直接的社会关系、确立或否定个体的社会身份并且传递、修正和更新个体文化符号的重要媒介和方式。社会成员通过互动谈话达到意义共享、相互理解和行为的一致性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因此,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等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把面对面交际的研究当作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战略场地。日常互动交际的组织模式、社会成员互动谈话中话语的组织模式、互动双方达成理解和共识的方法以及谈话对于建构更大范围社会结构的作用等等话题成为核心研究内容。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萨克斯、谢格罗夫和杰弗逊三位社会学家所创立的谈话分析致力于发现有秩序的自然发生的互动谈话背后所蕴含的话语规则、程序和常规及其与更大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共建关系。这种微观的研究视角代表了当今社会学研究“质的革命”的典型路径,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社会学思维方式的革命。谈话分析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跨学科性对研究者解读其理论和方法内涵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国内所开展的对谈话分析的介绍和评介多在语言学界展开,对其社会学根源和谈话与社会结构关系的探讨鲜见。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谈话分析的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建构、实践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学术梳理和规范性导读,避免误读从而为后续研究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根据这一研究目标,本研究以文献资料法为基础,辅以逻辑论证和个案描述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谈话分析的发展轨迹,阐述其理论来源和理论要件,总结其研究方法并分析其实践应用成果。主要的研究手段包括内容分析和访谈咨询等。首先,本研究试图从根本上理清谈话分析的学科缘起及其理论渊源。具体分析了谈话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认识论和日常语言哲学学派对谈话分析的启发和影响。重点阐述了谈话分析的社会学基础,主要涉及戈夫曼的互动秩序理论和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与谈话分析的学科渊源。对于谈话分析的跨学科性以及民族志方法学、语言学、人类学等诸学派对谈话分析尤其是萨克斯本人的影响也逐一进行了阐述。系统分析了谈话分析的兴起和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和贡献,以期对谈话分析的总体研究态势和发展走向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其次,对谈话分析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建构进行分析和阐述。谈话分析遵循以下的理论主旨:一,互动成分具有语境限制和语境更新功能;二,互动话语中的秩序是无处不在的;三,谈话分析遵循自下而上从语料出发的研究方法;四,谈话分析注重对偏常案例的分析。其具体研究成果体现在“纯粹谈话分析”和“应用谈话分析”两个领域。前者包括发现了互动谈话的微观结构特征,如相邻对、话轮转换结构、可取结构、修正结构等等,并对这些话语内部结构与相应社会行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发现了互动谈话宏观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对电话谈话及其社会行动的研究以及故事讲述及其社会行动的研究等等。而后者主要是指谈话分析对机构性谈话及其社会行动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对正式的机构性谈话和非正式的机构性谈话的话语结构特征及其与机构性情境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和阐释。同时,对于应用谈话领域其它相关的研究内容如人机对话、政治演讲以及语言教学等内容也有所提及和介绍。再次,对谈话分析的具体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和概括。谈话分析学者偏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以期真实再现日常生活实践并如实将其描述出来,从而“回到事情本身”。谈话分析的研究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过程:一,收集和录制语料;二,部分和全部地转写语料;三,分析选定片断;四,做出研究报告。这种研究视角和方法使社会研究成为一种自下而上而非“先验至上”的、可操作的、可信度强的并且可以重复检验的科学化过程。最后,对谈话分析的贡献、不足和未来走向进行分析和评述。常人方法论及其分支谈话分析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从某种意义上使社会学放弃了作为客体对立面的主体地位,超越了传统二元思维方式的矛盾与困境,从完全的经验一元论出发,将个人与社会、社会结构与人际交往、宏观理论与微观行动、社会学知识与常识推理等两极对立的概念结合起来,丰富了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创新。因此,尽管从其诞生之日起,常人方法论及其谈话分析屡遭诟病,就目前发展态势而言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标准,研究话题还比较有限,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但它可以说是当代社会学思维方式变革的真正开始,其理论的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为后现代社会学的精神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尤其是谈话分析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跨学科性更蕴含着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吴华清[8](2012)在《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研究 ——以《宁波日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对当前我国党报新闻改革的难点——时政新闻改革进行研究。以笔者供职十余年的宁波日报新闻生产为例,研究目前党报时政新闻话语所呈现的特征、生产过程,以及时政新闻话语模式的社会成因,并基于此研究党报时政新闻话语革新的现实路径。论文主要运用批判话语分析与媒介生产社会学理论,采用文本分析、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在深描的基础上加以抽象的理论阐释。第一章提出问题,厘清话语、话语分析、时政新闻等基本概念,并简要说明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回溯我国新闻史上三次重要的党报改革,以及时政新闻话语的变迁轨迹。第三至五章,运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分别从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社会实践分析三个向度,通过与晚报的对比,研究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的特征、生产过程,以及话语模式的社会成因。第六章跳出“二个向度”分析框架,并基于上述分析结论,从党报组织、政党、社会三者互动关系的视角,提出党报时政新闻话语革新的现实路径——基于党报组织、政党及社会三者良性互动的协商式表达。结语指出,尽管当下党报时政新闻话语模式让人困惑,但我国新闻发展史中晚报时政新闻话语“三步走”革新历程使印证了这一体制内空间拓展路径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正是在一次次的“非常规”活动的突破中,提高了现存新闻体制容纳程度。
姜华[9](2011)在《浅析广播即时互动传播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互动传播越来越成为媒体所追求的目标。广播互动传播的实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延时性实现,主要表现形式为读者来信;二是即时性实现,热线电话、互动短信、网络直播帖成为其主要形式。短信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在传统媒体广播的即时互动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促进了不同媒体间的融合和发展。
迟子建[10](2011)在《黄鸡白酒》文中指出活过九十的春婆婆,已经可以不问世事了。她所关心的,只有那"黄鸡白酒"的小酒馆和那埋在面包石下的爱情。可是,等待她的并不是只有温暖和惬意,也有寒冷的哈尔滨的冬天……
二、打“热线电话”有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热线电话”有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 |
1.1.2 新时代加强政治建军的务实举措 |
1.1.3 增强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的现实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新时代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1.2.2 有利于培育“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
1.2.3 有利于新时代我军政治工作过好网络关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社交媒体 |
2.1.2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
2.1.3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
2.2 直接指导理论 |
2.2.1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
2.2.2 马克思主义传媒思想 |
2.2.3 习主席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 |
2.2.4 习主席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 |
2.2.5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 |
2.3 相关理论借鉴 |
2.3.1 传播学相关理论 |
2.3.2 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 |
2.3.3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社交媒体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3.1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交媒体的必然性 |
3.1.1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 |
3.1.2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官兵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 |
3.1.3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官兵难以摆脱的拟态环境 |
3.2 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
3.2.1 丰富了教育素材 |
3.2.2 改善了教育方法 |
3.2.3 强化了接受意愿 |
3.2.4 提升了主导能力 |
3.3 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
3.3.1 教育阻力增加 |
3.3.2 价值观异化 |
3.3.3 学习能力弱化 |
3.3.4 身心状态失调 |
第四章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
4.1 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
4.1.1 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重视 |
4.1.2 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矩阵规模初步显现 |
4.1.3 教育主体借助社交媒体施教更为主动 |
4.1.4 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
4.1.5 官兵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高涨 |
4.2 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教育主体对社交媒体的理解和运用仍然浮于表面 |
4.2.2 官兵面对社交媒体中大量冗余信息时常陷入茫然 |
4.2.3 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
4.2.4 不同单位各自为战缺乏整体层面的有效统筹规划 |
4.3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未能跟上媒体环境的变迁 |
4.3.2 具体教育内容的设置与社交媒体环境相适度低 |
4.3.3 教育方法的选用囿于思维固化而创新力不足 |
4.3.4 相关平台建设运营思路理念不够清晰明确 |
4.3.5 缺乏一整套成体系的科学规范的教育运行机制 |
第五章 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 |
5.1 社交媒体环境下教育主体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
5.1.1 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的能力素质 |
5.1.2 理解媒体技术变革教育理念的能力素质 |
5.1.3 掌握操作技能推动教育实施的能力素质 |
5.1.4 “表里如一”彰显人格魅力的能力素质 |
5.2 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优化途径 |
5.2.1 院校培养培训奠定基础 |
5.2.2 社会力量参与辅助支援 |
5.2.3 岗位实践锻炼彰显成效 |
5.3 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配套保障 |
5.3.1 以岗位任职资格的形式明确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要求 |
5.3.2 将审视教育主体能力素质作为党组织议教的规定内容 |
5.3.3 建立针对教育主体能力素质进行考核评价的实施细则 |
第六章 优化教育内容设置 |
6.1 优化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 |
6.1.1 方向性原则 |
6.1.2 传承性原则 |
6.1.3 适应性原则 |
6.2 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具体指向 |
6.2.1 着重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
6.2.2 着重强调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
6.2.3 补充媒体素养教育内容 |
6.2.4 优化教育内容呈现形式 |
6.3 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实施途径 |
6.3.1 军队专家团队主导 |
6.3.2 军地媒体机构合作 |
6.3.3 鼓励普通用户参与 |
第七章 优化教育方式方法 |
7.1 优化教育方式方法的宏观要求 |
7.1.1 科学精准滴灌 |
7.1.2 多方力量参与 |
7.1.3 官兵喜闻乐见 |
7.2 优化教育方式 |
7.2.1 共享式教育 |
7.2.2 互动式教育 |
7.2.3 内隐式教育 |
7.3 优化教育方法 |
7.3.1 翻转传统课堂教育 |
7.3.2 改造升级在线教育 |
7.3.3 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
7.3.4 深化教育双方的交流互动 |
第八章 优化教育载体平台 |
8.1 打造依托强军网固定设备的军用社交媒体 |
8.1.1 广泛借助地方经验和资源 |
8.1.2 满足官兵多样化使用需求 |
8.1.3 注重平台常态化升级维护 |
8.2 强化互联网主流涉军社交媒体传播影响力 |
8.2.1 有效设置议程 |
8.2.2 提升传播技巧 |
8.2.3 增强用户粘性 |
8.3 净化基于互联网的各类社交媒体空间环境 |
8.3.1 落实后台实名制 |
8.3.2 完善监管方法手段 |
8.3.3 强化媒体社会责任 |
第九章 优化教育运行机制 |
9.1 完善教育筹划 |
9.1.1 收集数据信息 |
9.1.2 制定实施方案 |
9.2 开展教育协作 |
9.2.1 军内扁平化协作 |
9.2.2 军地无界化合作 |
9.3 健全教育评估总结 |
9.3.1 定期评估总结 |
9.3.2 定向评估总结 |
9.3.3 比较评估总结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访谈提纲 |
附录 B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 |
(3)情感服务类广播节目导播工作技巧——以《晓声长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情感节目导播的重要性 |
二、什么样的热线电话不能接进直播间 |
1. 听众叙述的内容有违禁观点, 有消极负面影响。 |
2. 听众语言表达有问题, 不能“正常说话”。 |
3. 听众问题游离节目主线。 |
4. 听众“求祝福”的热线电话。 |
5. 听众喜爱节目不惜“编故事”参与。 |
三、如何快速挂断不能接的电话 |
四、什么是有话题感的热线电话 |
结语 |
(4)“三网融合”下,广播工程技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广播即时互动传播的发端 |
2 广播即时互动传播的发展趋势 |
3 广播即时互动传播的现状及未来 |
(5)基于提高客户满意度的A公司外语呼叫中心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总体结构 |
第2章 相关研究和理论综述 |
2.1 跨文化沟通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1 “文化”的定义和起源 |
2.1.2 跨文化沟通的定义和起源 |
2.1.3 国外关于跨文化沟通理论的研究 |
2.1.4 我国学者关于跨文化沟通理论的研究 |
2.2 “客户满意度”的相关理论 |
2.2.1 “客户满意度”的起源和定义 |
2.2.2 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 |
2.2.3 顾客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2.3 培训的相关理论研究 |
2.3.1 培训的重要性 |
2.3.2 培训方案的评估 |
第3章 通信行业和A公司满意度现状 |
3.1 通信行业状况和现状简介 |
3.2 A公司企业现状简介 |
3.3 呼叫中心行业现状和A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外语呼叫中心简介 |
3.3.1 呼叫中心行业发展和现状 |
3.3.2 A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外语呼叫中心简介 |
3.3.3 A公司外语呼叫中心的组织架构 |
3.3.4 呼叫中心主要考核指标(KPI) |
3.4 外语呼叫中心的满意度 |
第4章 满意度原因分析 |
4.1 满意度情况调查 |
4.1.1 英语席某天满意度数据和回访数据 |
4.1.2 英语席某月满意度数据和回访数据 |
4.1.3 问卷调查结果 |
4.1.4 客户反馈研究 |
4.2 满意度原因分析 |
4.2.1 语境差异因素 |
4.2.2 权力距离文化差异影响 |
4.2.3 员工用单一的服务模式来对待各国客户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语呼叫中心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方案 |
5.1 呼叫中心培训课程现状分析 |
5.2 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项目培训的目的和原则 |
5.2.1 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项目培训的目的 |
5.2.2 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项目培训的原则 |
5.3 培训内容 |
5.3.1 培训课程简介 |
5.3.2 根据不同客户群的文化特征设定培训方案 |
5.4 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培训方案制定流程 |
5.5 培训评估考核方式 |
第6章 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方案的实施 |
6.1 培训职责 |
6.2 培训方案的实施方式 |
6.3 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项目的实施具体细则 |
6.4 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6.5 项目所需人力、物力支持 |
6.5.1 语言文化环境 |
6.5.2 公司活动 |
6.5.3 员工互助方案 |
6.5.4 社交网媒方案 |
6.5.5 建立英文网站方案 |
6.5.6 增强和外籍客户沟通方案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小结 |
7.2 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7.2.1 本研究的不足 |
7.2.2 将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6)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内容 |
五、 主要研究贡献 |
第一章 新闻广播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新闻广播的定义和功能 |
一、 新闻广播的定义 |
二、 新闻广播的功能 |
第二节 新闻广播的产生及发展背景 |
一、 广播发展理论的成熟 |
二、 社会经济改革发展 |
三、 广播生存环境变化 |
四、 受众需求细分 |
第三节 我国新闻广播发展现状 |
一、 中央台新闻广播发展现状 |
二、 省级新闻广播发展现状 |
第二章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发展历程 |
一、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发展历程 |
二、 新疆新闻广播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定位分析 |
一、 频率定位 |
二、 受众定位 |
第三节 节目分析 |
一、 《新广行风热线》 |
二、 《民生零距离》 |
三、 《新疆企业之声》 |
第四节 收听动态分析 |
一、 乌鲁木齐广播收听市场整体情况 |
二、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收听动态 |
第三章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新闻评论不突出、引导力不强 |
一、 评论栏目不固定,数量匮乏 |
二、 评论质量欠缺,舆论引导强度不强 |
第二节 节目内容竞争力不足、收听率偏低 |
一、 节目内容缺乏竞争力 |
二、 收听率和市场份额偏低 |
第三节 节目形式缺乏差异性、特色不突出 |
一、 缺乏差异性 |
二、 特色不突出 |
第四节 品牌建设欠缺、影响力不足 |
一、 品牌节目匮乏,难以支撑频率形象 |
二、 精品打造不足,难以形成频率影响力 |
第四章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发展路径 |
第一节 增强新闻评论,提高舆论引导力 |
一、 扩大新闻评论板块,提高新闻评论数量 |
二、 改变评论视角,提高百姓关注 |
三、 扩充智囊团,组建评论员队伍 |
第二节 内容为王,形式是金,提高节目吸引力 |
一、 内容为王,内塑品质 |
二、 形式是金,外树形象 |
第三节 完善节目评估体系,确保节目质量 |
一、 完善节目评估体系 |
二、 坚持“奖惩并举”原则 |
第四节 树立品牌意识,彰显频率气质 |
一、 打造品牌节目 |
二、 打造明星主持人 |
三、 以公信力维护频率形象品牌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清单 |
致谢 |
(7)话语的社会建构:常人方法论谈话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主要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点和难点 |
第二章 常人方法论谈话分析的兴起和发展 |
第一节 谈话分析的产生背景 |
2.1.1 谈话分析的哲学基础 |
2.1.1.1 建构主义认识论 |
2.1.1.2 日常语言哲学学派 |
2.1.2 谈话分析的社会学基础 |
2.1.2.1 戈夫曼及其互动秩序 |
2.1.2.2 加芬克尔及其常人方法论 |
2.1.2.2.1 谈话分析和常人方法论的理论渊源 |
2.1.2.2.2 谈话分析和常人方法论在研究方法上的相互借鉴 |
2.1.2.3 谈话分析的跨学科性 |
第二节 谈话分析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和贡献 |
第三章 谈话分析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 |
第一节 谈话分析的理论主旨 |
3.1.1 互动成分具有语境限制和语境更新功能 |
3.1.2 互动谈话中秩序是无所不在的 |
3.1.3 谈话分析遵循自下而上从语料出发的研究方法 |
3.1.4 谈话分析注重对偏常案例的分析 |
第二节 谈话分析的理论发现 |
3.2.1 互动谈话的微观结构及其社会行动 |
3.2.1.1 相邻对及其社会行动 |
3.2.1.2 话轮转换及其社会行动 |
3.2.1.3 可取结构及其社会行动 |
3.2.1.4 修正结构及其社会行动 |
3.2.2 互动谈话的宏观结构及其社会行动 |
3.2.2.1 电话谈话及其社会行动 |
3.2.2.1.1 电话谈话的开始及其社会行动 |
3.2.2.1.2 话题的起始及其社会行动 |
3.2.2.1.3 电话谈话的结束及其社会行动 |
3.2.2.2 故事讲述及其社会行动 |
3.2.2.2.1 讲述者获取并维系话语权 |
3.2.2.2.2 故事听众的反应机制 |
3.2.3 机构性谈话及其社会行动 |
3.2.3.1 机构性谈话研究的源起和理论发现 |
3.2.3.2 机构性谈话的研究实例 |
3.2.3.2.1 新闻访谈研究 |
3.2.3.2.2 医生与病人的谈话研究 |
第四章 谈话分析作为一种社会学方法 |
第一节 收集和录制语料 |
4.1.1 收集和录制什么样的语料 |
4.1.2 怎样收集和录制语料 |
第二节 语料转写 |
4.2.1 为什么要进行语料转写? |
4.2.2 语料转写涉及哪些内容? |
4.2.2.1 原始录音的时间、日期和地点 |
4.2.2.2 参与人员的身份识别 |
4.2.2.3 互动谈话的话语特征 |
4.2.2.4 话轮的动态特征 |
4.2.2.4.1 话轮转换和话语重叠 |
4.2.2.4.2 话语间隔(gap)和停顿(pause) |
4.2.2.4.3 其它声音 |
4.2.3 谈话分析的转写常规 |
第三节 语料分析 |
4.3.1 确定研究对象和内容 |
4.3.2 展开对单个例子的分析 |
4.3.3 进一步扩大语料范围并完善理论陈述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来自社会科学领域的批评以及谈话分析的回应 |
5.1.1 琐碎的研究主题? |
5.1.2 单一的语料来源? |
5.1.3 微观的研究视角? |
第二节 谈话分析的成就 |
5.2.1 谈话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
5.2.2 谈话分析的主题意义 |
5.2.3 谈话分析的学科意义 |
5.2.4 谈话分析的启发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研究 ——以《宁波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从话语分析视角看党报新闻改革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话语和时政新闻话语 |
第三节 文献回顾及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历史的参照:三次党报改革与党报时政新闻话语变迁 |
第一节 第一次党报改革与党报时政新闻话语 |
第二节 第二次党报改革与党报时政新闻话语 |
第三节 第三次党报改革与党报时政新闻话语 |
第三章 文本分析: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的特征 |
第一节 “官话”的语法分析:基于“三个平面”语法观 |
第二节 “空话”的修辞分析:说服意图外化 |
第三节 “套话”的结构分析:高度模版化 |
第四章 话语实践分析: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的文本生产 |
第一节 互文性与新闻文本生产 |
第二节 互文性与版面文本生产 |
第五章 社会实践分析:党报时政新闻话语模式的社会成因 |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滞后性 |
第二节 刻板印象的阻碍 |
第三节 话语生产中的多种控制 |
第四节 权力织就的话语图谱 |
第六章 协商式表达:党报时政新闻话语革新的现实路径 |
第一节 主体觉醒:重构现存体制的内部空间 |
第二节 定位“转型”:从执政资源的视角 |
第三节 回归新闻:基于会话的“合作”原则 |
第四节 革新实践:广州日报与浙江日报的成功探索 |
结语:困惑与突破 |
深度访谈名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10)黄鸡白酒(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红蓝线 |
第二章梅园 |
第三章二十年代的急板 |
第四章生日歌 |
第五章蹭暖 |
第六章腊月的起诉 |
第七章判决 |
四、打“热线电话”有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华保险山东分公司人身保险理赔服务优化研究[D]. 范君宜.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D]. 孙晓楠.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3]情感服务类广播节目导播工作技巧——以《晓声长谈》为例[J]. 郭柄麟. 北方传媒研究, 2018(05)
- [4]“三网融合”下,广播工程技术探析[J]. 田兴梅. 西部广播电视, 2015(09)
- [5]基于提高客户满意度的A公司外语呼叫中心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研究[D]. 张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6)
- [6]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发展研究[D]. 刘霞. 新疆大学, 2013(10)
- [7]话语的社会建构:常人方法论谈话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 范宏雅. 南开大学, 2012(06)
- [8]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研究 ——以《宁波日报》为例[D]. 吴华清. 复旦大学, 2012(02)
- [9]浅析广播即时互动传播的实现[J]. 姜华.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05)
- [10]黄鸡白酒[J]. 迟子建.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