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龋齿关系的研究

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龋齿关系的研究

一、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与龋病发生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婷[1](2019)在《新疆博州地区三民族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的分布及其与患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新疆博州地区35岁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分析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中变形链球菌基因型与儿童龋病间的相关性。方法:从新疆博州地区儿童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样本库中分层随机抽取90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高龋组(龋失补牙数≥5)及无龋组(龋失补牙数=0)各45人,每组中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儿童各15人,收集牙菌斑样本,用轻唾-杆菌肽琼脂培养基和脑心浸液培养基培养变形链球菌,通过革兰染色,生化鉴定和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进一步鉴定临床分离株,并通过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基因型分布。结果:(1)在90名受检儿童中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为75.5%,高龋组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为86.7%,高于无龋组的64.4%(P=0.014)。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比较时,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2)本实验共获得549株变形链球菌临床菌株,发现113种不同的基因型。高龋组中61.5%的个体具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变形链球菌基因型,无龋组中仅有37.9%的个体具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基因型,高龋组的变形链球菌基因多态性高于无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3)趋势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三民族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基因多态性与龋敏感度有线性相关关系(趋势χ2=4.767,P=0.029)。结论:博州地区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在不同龋敏感组间的分布有差异,在民族间无差异,高龋组群体中存在的变形链球菌比无龋组拥有更多的基因型数量,其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变形链球菌的致龋能力相关。

李贺[2](2013)在《芍药总多糖对口腔致龋细菌毒力因子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芍药总多糖是从芍药中提取出的主要活性物质,其对口腔细菌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旨在研究芍药总多糖对浮游状态下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生长、产酸、产胞外多糖的影响,评估防龋效能,探索其防龋机制,为生态防龋及开发新疆赤芍防龋制剂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方法:(1)利用溶剂提取法自新疆赤芍中提取芍药总多糖。(2)采用连续稀释法测定芍药总多糖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生长的MIC(最低抑菌浓度)与最低杀菌浓度(MBC)数值。使用活菌计数法测量芍药总多糖对变异链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3)分别采用酸度计测量PH值变化法和蒽酮法评价芍药总多糖对浮游状态下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的产酸作用和产胞外多糖的作用。结果:(1)应用倍释法对芍药总多糖进行抑菌实验研究,芍药总多糖对变异链球菌、黏性放线菌、血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变异链球菌为110.4mg/ml,黏性放线菌为13.8mg/ml,血链球菌为27.6mg/ml。芍药总多糖对变异链球菌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主要出现在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后,抑制作用随浓度提高而增强。(2)采用MIC以下的四种药物浓度观察芍药总多糖对三种主要口腔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及黏性放线菌产生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影响,设立不加药液的阴性对照组。本实验研究发现,随着芍药总多糖浓度的升高,致龋菌△pH越来越小,经Dunnett t检验,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高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抑制产酸作用(P<0.05)。而芍药总多糖对黏性放线菌产酸能力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本次实验未发现芍药总多糖对黏性放线菌产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本实验采用MIC以下的四种药物浓度观察芍药总多糖对致龋菌产胞外多糖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芍药总多糖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产生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抑制作用较强。同时其在实验浓度下对黏性放线菌产糖几乎没有作用。其具体机制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结论:芍药总多糖对浮游状态下的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的生长及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产糖、产酸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初步证实了芍药总多糖的防龋潜能。尚需进一步明确其活性成分,阐明药物的药理作用机理。

连冰洁[3](2012)在《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产糖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及合成胞外多糖能力的差异,以及其黏附相关基因spaP-a,spaP-c,spaP-pv和糖代谢相关基因gtfB,gtfC,Srv+遗传多态性的比较,探讨高龋和无龋儿童致龋能力差异的相关机制。方法:1.利用酶标仪检测高龋组(dmft≥5)和无龋组(dmft=0)变形链球菌在牛心脑浸粉液体培养基中对玻壁的黏附情况。2.分别对高黏附组和低黏附组变链菌表面蛋白A区、PV区、C末端编码基因spaP-a,spaP-c,spaP-pv经限制性内切酶HaeⅢ、AluⅠ酶切分型,利用PCR-RFLP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细菌中的分布情况。3.采用蒽酮法测定高龋组与无龋组变链菌在生物膜状态下合成胞外多糖的量。4.对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较高组和较低组变链菌葡萄糖基转移酶编码基因gtfB、gtfC,以及表面蛋白可变区V区编码基因SrV+,经限制性内切酶BsrⅠ、SsPⅠ、DdeⅠ进行酶切分型,利用PCR-RFLP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细菌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高龋组变链菌玻壁黏附比率平均为(33.928.79)%,高于无龋组(27.5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spaP-a经HaeⅢ酶切后出现两种基因型,且在不同黏附力菌株间的分布不同(P<0.05)。spaP-c,spaP-pv经AluⅠ酶切后均表现为同一基因型。3.高龋组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量平均为0.33330.0479mg/ml,高于无龋组0.23560.0507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龋及无龋组变链菌临床菌株生物膜状态下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量为0.33110.0576mg/ml高于水溶性葡聚糖量0.25780.0632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gtfB、gtfC经BsrⅠ和SsPⅠ酶切后分别表现出三种和两种基因型,gtfB在WIG合成量较高和较低的菌株中分布不同(P<0.05);SrV+经DdeⅠ后出现四种基因型,且四种基因型在两组菌株的构成情况不同(P<0.05)。测序证实spaP-a、gtfB、SrV+基因的特异性碱基突变引起酶切位点改变而产生基因多态性。结论: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链菌临床分离株黏附及合成胞外多糖能力不同,spaP-a、gtfB、SrV+表现出的遗传多态性可能是导致两组变链菌黏附能力与合成胞外多糖能力差异的原因之一。为进一步研究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致龋性差异的机制奠定基础。

刘震华[4](2012)在《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产酸、耐酸性及耐酸毒力因子遗传多态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不同状态下产酸、耐酸性的差异及F-ATPase遗传多态性与细菌耐酸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离自维吾尔族不同龋易感儿童口腔中50株变形链球菌临床菌株为研究对象,含5%蔗糖不同初始pH值得培养基中厌氧培养,采用精密PH计检测变形链球菌生长前后培养基pH值的变化(△PH值),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培养后菌悬液浓度,比较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菌株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产酸能力及生长情况。前一实验筛选16株高耐酸、17株低耐酸菌株,特异引物从细菌组DNA扩增uncD、uncEBF,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和核酸测序比较突变位点。结果:1)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在不同初始pH值条件下的产酸能力和生长情况,结果示PH为5.5、5.0时,高龋组和无龋组细菌产酸能力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高龋组和无龋组细菌的生长能力不同,无统计学意义(P>0.05)。2)uncD经限制性内切酶ALuⅠ-RFLP产生A、B、C三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在不同耐酸力菌株的构成比的比较,其分布具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P>0.05);内切酶HinfⅠ-RFLP产生的D、E、F三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在高低耐酸菌株的构成比比较,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5),测序证实了导致多态性出现的突变位点。3) uncEBF行不同限制性内切酶RFLP产生不同的基因型,测序证实了导致多态出现的基因变异位点;其中内切酶AluⅠ产生的A、B基因型在不同耐酸力菌株的分布不同(P<0.05);不同基因型在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分布不同(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高龋儿童口腔中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具有高的致龋性;变链菌耐酸因子F-ATPase的uncD、uncEBF基因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态性,且基因的多态性与菌株的耐酸力和龋敏感性具有相关性。

黄文明[5](2011)在《生物膜中耐酸因子F-ATPase的表达与龋病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牙菌斑生物膜(Dental plaque biofilm)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子,菌斑中致龋菌通过多个毒力因子在龋病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粘附、产酸和耐酸三个环节。其中耐酸是致龋菌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同时也是龋病发生的前提,只有能耐受酸性环境,致龋菌才能继续代谢并产酸,最终导致釉质发生脱矿而引起龋病的发生。质子移位膜ATP酶(membrane-bound proton-translocating ATPase, F0F1ATPase, F-ATPase, H+-ATPase, F-type ATPsae)能通过转运质子于胞外以维持细胞内相对中性的环境,从而保护胞内的对酸敏感的酶和其他蛋白,使致龋菌具有对抗酸致死的能力,并在低pH条件下存活继续产酸,从而达到临界pH使釉质脱矿,因此,F-ATPase是致龋菌最重要的耐酸毒力因子。牙菌斑生物膜是致龋菌致病的原位环境,它并非细菌结构上简单叠加,而是构建起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具有生物膜结构和微生物生理学的功能,生物膜内细菌之间存在相互拮抗、相互依赖以及信号传导,启动一套完全不同于浮游状态的基因系统,影响致龋菌毒力因子表达和毒理作用,故观察生物膜中F-ATPase的表达能真实准确地反应致龋菌耐酸毒力因子在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目的:本课题检测耐酸因子F-ATPase在多细菌人工口腔生物膜(体外生物膜,artificial biofilm, in vitro biofilm)和临床不同龋敏感个体原位菌斑中的基因表达特点及酶的活性,并观察F-ATPase启动子荧光报告基因重组质粒转化的细菌在不同pH生物膜环境中的荧光表达,初步分析毒力因子F-ATPase在生物膜中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对进一步明确龋病的病因、疾病风险性评估以及防治均有重要意义。方法:一、荧光定量PCR检测人工口腔生物膜中F-ATPase在不同pH条件下的mRNA表达差异以变异链球菌(S. mutans)、血链球菌(S.sanguis)、远缘链球菌(S.sobrinus)、内氏放线菌(A. naeslundii)、粘性放线菌(A. viscosus)、口腔链球菌(S.oralis)和奈瑟氏菌(Neisseria)8种口腔与龋相关菌构建口腔体外生物膜模型,不同pH环境中生长3h后,提取生物膜样本的RNA,逆转录cDNA,荧光定量PCR (SYBR Green I)检测F-ATPase的mRNA表达。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结果。二、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龋敏感个体牙菌斑生物膜中F-ATPase的mRNA表达分别采集成年人高龋(61例)和无龋(50例)、老年人根面高龋(56例)和根面无龋(41例)人群的牙菌斑,提取菌斑RNA,逆转录cDNA,荧光定量PCR (SYBR GreenⅠ)检测牙菌斑F-ATPase的mRNA表达。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结果。三、人工口腔生物膜中F-ATPase的酶活性表达实验一相同方法构建人工口腔生物膜,制备混合细菌生物膜透性细胞,以检测不同pH条件下磷的释放量来反映F-ATPase酶活性。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结果。四、前期构建的F-ATPase启动子转化菌生长及重组荧光表达载体在人工口腔生物膜中的荧光表达特点课题前期构建的F-ATPase启动子绿色荧光蛋白穿梭载体PLFgfp和管家基因recA红色荧光蛋白穿梭载体PLRred,质粒DNA电击转化变异链球菌(UA159),观察不同pH条件的生长菌在含卡那霉素BHI琼脂平板的菌落生长情况,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两种穿梭载体在大肠杆菌中不同pH生物膜条件下荧光的表达。结果:1.人工口腔生物膜中F-ATPase在不同pH条件下表达不同,在初始pH 5和5.5时F-ATPase表达最高,然后依次是初始pH 6、6.5、4.5、7,在初始pH 4时表达最低。酸性环境相对中性环境(pH 7) F-ATPase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龋组人群F-ATPase的表达明显高于无龋组(P<0.01),高龋组中成年人F-ATPase的表达高于老年人(P<0.01),而无龋组中成年人与老年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TPase在临床个体原位牙菌斑生物膜中的表达远远高于人工口腔生物膜(P<0.01)。3.在酸处理初期前10min, F-ATPase活性随pH升高而降低;经过3h稳定培养后,pH 5和5.5时活性最高,其他依次是pH 6、pH 4.5、pH 6.5、pH 4,在pH 7时活性最弱。相对中性环境(pH 7)酸性环境F-ATPase的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 F-ATPase启动子重组质粒电击转化后的变异链球菌能够生长在含卡那霉素的BHI平板上,PCR扩增结果证实转化成功,转化菌在pH 5.5的卡那霉素抗性平板上生长率最高,然后依次是pH 5、pH 6、pH 6.5、pH 7、pH 4.5,生长率最低的是pH 4,结果类似于不同pH培养后的多细菌人工口腔生物膜F-ATPase的表达。F-ATPase启动子及内参照recA启动子重组质粒转化后的大肠杆菌同实验一条件构建不同pH人工口腔生物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荧光表达,结果显示:绿色荧光(F-ATPase启动子重组质粒)在初始pH为5.5的条件中表达最多,然后依次是初始pH 5、pH 6、pH 4.5、pH 6.5、pH 4和pH 7,而红色荧光(内参照recA启动子重组质粒)的表达在初始pH 7时最高,随着pH降低减少,在初始pH 4时表达较少。结论:生物膜中,pH值影响F-ATPase基因和活性的表达,在初始pH 5-5.5环境中基因表达和酶活性都最高,变异链球菌F-ATPase启动子荧光蛋白在初始pH 5.5环境中表达也最强(pH 5-5.5是牙釉质脱矿与再矿化失衡致龋病发生的临界pH);高龋人群原位菌斑中F-ATPase表达远远高于无龋人群,可见菌斑生物膜中的致龋微生物通过F-ATPase的基因表达上调和蛋白表达增强在低pH环境中酸耐受并致龋。

武狄聪[6](2011)在《牙菌斑生物膜致龋毒力因子和致龋菌在龋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文中研究指明龋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口腔健康的最常见疾病,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子。本课题组提出龋病的微生物连续流动态假说理论,前期临床研究显示部分公认致龋菌检出率和数量与龋病易感性不存在正相关关系,龋病发生可能是菌斑中多种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支持菌斑生态假说和“核心微生物组”概念,尚需探索多个致龋毒力因子在龋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变化,以及公认致龋菌在龋病发生发展中的动态演替。这种纵向研究在临床上难以进行实施,只能通过动物模型得以实现。目的:本实验纵向研究Wistar大鼠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主要粘附、产酸、耐酸致龋毒力因子基因spaP、gtfB、Idh、F-ATPase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变化,观察菌斑中公认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口腔链球菌、乳酸杆菌在龋病启动和进展过程中的变迁,结合前期研究结果,全面系统评价生物膜中微生物与龋病发生的关系,进一步为菌斑生态假说和连续流假说提供依据。方法:18天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A、B、C致龋平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其中致龋组喂养致龋饲料2000#及5%葡萄糖水;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每周采集菌斑样本分别提取混合菌斑DNA和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毒力因子mRNA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变异链球菌、口腔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变化。鼠龄90天时,处死大鼠,取上下颌骨标本,进行龋损评定。结果:①龋病启动阶段,各实验组spaP基因表达逐渐增高,至第5周龋损出现后,spaP基因表达开始下调,致龋组spaP基因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gtfB、Idh、F-ATPase基因表达呈持续上升趋势(P<0.05或P<0.01),致龋组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变异链球菌,口腔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乳酸杆菌在所有样本中均可检出。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随着龋病的发生检出逐渐增多(P<0.05或P<0.01),而乳酸杆菌和口腔链球菌则数量减少(P<0.05或P<0.01)。结论:菌斑中微生物PAc粘附毒力可能作用于龋病的启动阶段,在龋病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均持久发挥GTF粘附、LDH产酸和F-ATPase耐酸毒力。动物模型纵向研究中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数量结构与龋病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陈菲菲[7](2011)在《柠檬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定量检测不同浓度柠檬提取物处理后各组变异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e,GTF)编码基因gtfB、gtfC、gtfD的表达水平的变化,从mRNA水平探讨柠檬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对柠檬提取物发挥抗龋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为今后开发天然、无毒副作用、新型的生态防龋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测定柠檬提取物(lemon peel extract,LPE)对变异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选取变异链球菌UA159为实验菌株,采用液体稀释法测定LPE对变异链球菌的MIC。2.测定LPE对变异链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实验组为MIC以下三个浓度的LPE溶液,阳性对照组为0.05%洗必泰,阴性对照组为不加药的TPY液体培养基,每组3个平行管。将浓度为1×108CFU/ml的菌悬液与各组TPY液体培养基按体积比1:10比例接种,置于恒温细菌培养箱中37℃厌氧培养。分别于培养0、0.5及1、2、4、6、1h、24 h提取菌液,活菌计数法计算活菌数,用菌落形成单位数的对数(log CFU/ml)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绘制生长曲线。3.测定LPE对变异链球菌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三个浓度LPE溶液组设计同上,空白对照组为不加LPE的TPY液体培养基。用无菌生理盐水调制成在540nnm波长处吸光度OD为1.0的菌悬液,置于恒温细菌培养箱中37℃下厌氧培养16h后收集四组菌液,每组三个平行管。用Omega细菌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菌总RNA,逆转录成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不同浓度LPE处理后变异链球菌的gtfB、gtfC、gtfD基因的表达量,16SrRNA为内参照。Ct值统计分析采用2-ΔΔCT公式计算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各组总体均数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进行各样本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柠檬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的MIC值为4.500 mg/ml。2.不同浓度LPE组较之空白对照组在细菌生长30分钟后抑制细菌生长作用明显,作用持续到24h;随着LPE浓度的增加,对变异链球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0.05%的洗必泰在加药30分钟后抑菌作用优于LPE,但30分钟之后变异链球菌未见生长。3.从0.562mg/ml到2.250mgl/ml的LPE溶液组,随着LPE浓度的逐渐升高,LPE组gtfB、gtfC、gtfD的mRN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相同浓度LPE组的三种基因间表达水平两两比较,0.562mg/mlLPE组变异链球菌gtfC的表达水平最高,gtfB的表达水平最低,基因间表达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 1.125mg/mlLPE组变异链球菌gtfB、gtfD的表达水平低于gtfC, gtfB、gtfD表达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50mg/ml LPE组gtfB、gtfC、gtfD的表达水平相当,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三种浓度的LPE溶液均能有效抑制变异链球菌的生长。2.三种浓度的LPE溶液均能明显抑制变异链球菌gtfB、gtfC、gtfD三种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3.从0.562mg/ml到.2.250mgl/ml的LPE溶液组,随着浓度的逐渐升高,LPE对变异链球菌gtfB、gtfC、gtfD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4.0.562mg/ml LPE溶液对三种基因的抑制作用强度是gtfB>gtfD>gtfC, 1.125mg/ml LPE溶液对gtfB、gtfD的抑制作用强于gtfC,2.250mg/mlLPE溶液对gtfB、gtfC、gtfD三种基因的抑制作用相当。

郭曼丽[8](2011)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口腔变形链球菌定植的影响及母子变形链球菌基因型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三种不同喂养方式条件下,分析6-36个月婴幼儿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定植与喂养方式之问的关系,检测母子口腔中变形链球菌临床菌株的基因型,分析婴幼儿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传播来源。方法:1、随机选取兰州地区6-36个月的婴幼儿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共90对,按照喂养方式分为三组,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各30对。调查问卷获得婴幼儿的喂养信息,同时采用Dentocult SM试剂盒检测母亲与婴幼儿口腔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水平。2、从三种喂养方式的母子口腔中分离出变形链球菌临床菌株,通过AP-PCR基因指纹技术,检测母子口腔中变形链球菌基因型的数目,分析母子问相同的基因型。结果:1、在变形链球菌定植方面,母乳喂养方式中婴幼儿口腔中变形链球菌检出率较人工和混合喂养方式低,且母亲与婴幼儿口腔中变形链球菌水平变化存在正相关性(P<0.05),但人工喂养组与混合喂养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性别差异对其口腔中变形链球菌检出无影响(P>0.05)。2、通过AP-PCR鉴定,三组喂养方式中,每组母亲与婴幼儿的变形链球菌均有相同的基因型,个别婴幼儿存在不同于母亲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基因型。结论:母乳喂养较人工喂养、混合喂养能够延缓变形链球菌在婴幼儿口腔中的定植;婴幼儿性别差异对其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定植无影响;三种喂养方式的母子问均存在垂直传播;婴幼儿口腔中变形链球菌还存在其它来源。

刘学军,薛晶[9](2010)在《高龋患者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B-1923位点多态性》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GTF)基因B-1923位点多态性与龋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分别从高龋患者(94株)及无龋人群(59株)后牙特定部位可培养的龈上菌斑中培养、分离并鉴定出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临床分离株153株,提取全菌DNA,经PCR扩增gtfB后,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以GS5作为国际参考株。结果:高龋组和无龋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经EcoRⅠ酶切后RFLP酶谱中出现了A型(EcoRⅠ位点存在,与国际参考株GS5一致)和B型(EcoRⅠ位点消失)2种基因型。A型菌株在高龋人群中检出的比例为67%(63/94),高于无龋人群的36%(21/59);而B型菌株在无龋人群中检出的比例为64%(38/59),高于高龋人群的33%(31/94)(χ2=14.460,P<0.001)。携带A型基因的人群高龋患病的风险增加,OR及95%CI为3.677(1.854~7.293)。结论: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临床分离株gtfB-1923位点多态现象与龋易感性可能有一定关系。

李伟,胡红梅,黄玉珊,李升[10](2010)在《儿童乳牙龋中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葡糖基转移酶催化活性区cat基因的遗传多态性》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催化活性区cat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不同龋敏感儿童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60名3~5岁的高龋、中龋及无龋儿童,取牙面菌斑样本接种于MS培养基上,每人随机挑取1~5株临床分离株,提取细菌染色体DNA,经PCR扩增cat基因片段,分别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MboⅠ、TaqⅠ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不同龋敏感者口腔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经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酶切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酶谱出现了差异,且各组差异经卡方分析有统计学意义。MboⅠ、Taq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酶谱没有差异。结论: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催化活性区cat基因型不同,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变形链球菌利用葡糖基转移酶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相关。

二、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与龋病发生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与龋病发生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博州地区三民族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的分布及其与患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2 口腔检查及牙菌斑样本收集
        2.3 变形链球菌的选择性培养、分离
        2.4 变形链球菌标准菌的复苏与增菌
        2.5 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鉴定
        2.6 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变形链球菌基因多态性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芍药总多糖对口腔致龋细菌毒力因子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菌株
        1.2 培养基配置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内容与方法
        2.1 菌悬液制备及试剂配置
        2.2 芍药总多糖的制备
        2.3 芍药总多糖抑菌活性的研究
        2.4 芍药总多糖对口腔三种致龋菌产酸作用影响的测定
        2.5 芍药总多糖对口腔三种致龋菌合成胞外多糖能力影响的测定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附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产糖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材料和仪器
    2 内容与方法
        2.1 制备菌悬液
        2.2 维吾尔族高龋、无龋儿童变链菌临床分离株形成黏附能力的比较
        2.3 变链菌不同黏附能力菌株表面蛋白遗传多态性的比较
        2.4 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链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状态下合成胞外多糖能力的比较
        2.5 变链菌不同葡聚糖合成能力菌株 gtfB、gtfC 基因以及表面蛋白可变区 SrV~+遗传多态性的比较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方法
    附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产酸、耐酸性及耐酸毒力因子遗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产酸、耐酸实验菌株
        1.2 耐酸基因实验菌株
    2 内容与方法
        2.1 实验的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生物膜中耐酸因子F-ATPase的表达与龋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一
    材料
    方法
    结果
实验二
    材料
    方法
    结果
实验三
    材料
    方法
    结果
实验四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F-ATPase与V-ATPase的异同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牙菌斑生物膜致龋毒力因子和致龋菌在龋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一
实验二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柠檬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柠檬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生长的影响
    1.1 实验菌株与培养基
        1.1.1 临床资料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1.4 实验菌株(菌悬液)的制备
        1.1.5 LPE对变异链球菌最小抑菌浓度值的测定
        1.1.6 LPE对变异链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柠檬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1.1 实验菌株与培养基
        2.1.1.2 主要试剂
        2.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1.4 菌液制备
        2.1.1.5 菌液培养
        2.1.1.6 LPE溶液的稀释及实验分组
        2.1.2 方法
        2.1.2.1 细菌总RNA的提取
        2.1.2.1.1 变异链球菌总RNA的提取
        2.1.2.1.2. 总RNA浓度、纯度和完整性鉴定
        2.1.2.2 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2.1.2.3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变链gtfs基因表达水平
        2.1.2.3.1 引物设计
        2.1.2.3.2 PCR
        2.1.2.3.3 实时定量PCR反应体系和条件
        2.1.3 Ct值统计分析
        2.1.4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细菌RNA提取
        2.2.2 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扩增结果
        2.2.2.2 16SrRNA PCR结果
        2.2.2.3 gtfB PCR结果
        2.2.2.4 gtfC、gtfDPCR结果
        2.2.3 RTQ-PCR的结果
        2.2.3.1 LPE不同浓度组gtfs的扩增曲线、熔解曲线、熔解峰
        2.2.3.2 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口腔变形链球菌定植的影响及母子变形链球菌基因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喂养方式流行病学调查
    1. 主要试剂和器械
    2. 实验对象
        2.1 选择实验对象
        2.2 填写问卷调查表
    3. 实验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实验室培养
    4. 实验结果
        4.1 不同喂养方式下婴幼儿口腔中变形链球菌检出的关系
        4.2 性别在婴幼儿口腔中变形链球菌定植中的作用
        4.3 母亲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水平与婴幼儿变形链球菌检出的关系
    5. 讨论
第二部分 母子间变形链球菌基因型相关性分析
    1. 变形链球菌的分离培养
        1.1 材料和器械
        1.2 方法
    2. AP-PCR实验
        2.1 材料
        2.2 器械
        2.3 方法
    3. 结果
        3.1 变形链球菌培养的结果
        3.2 三组喂养方式临床分离株基因型分析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喂养习惯问卷调查表

(9)高龋患者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B-1923位点多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株
    1.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1.5 gtfB片段的PCR 扩增
    1.6 PCR 扩增产物的检测
    1.7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分析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实验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2.2 PCR扩增结果
    2.3 RFLP分析结果
    2.4 不同龋敏感人群gtfB基因型变形链球菌分布情况
3 讨论

(10)儿童乳牙龋中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葡糖基转移酶催化活性区cat基因的遗传多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方法
        1.3.1 实验菌株全菌DNA的获取
        1.3.2 cat目的基因的获取
        1.3.3 变链菌cat基因RFLP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变形链球菌培养
    2.2 变形链球菌cat基因提取及电泳鉴定
    2.3 cat基因的RFLP基因型分析
3 讨论

四、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与龋病发生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博州地区三民族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的分布及其与患龋的相关性研究[D]. 杨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2]芍药总多糖对口腔致龋细菌毒力因子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D]. 李贺.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3)
  • [3]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产糖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D]. 连冰洁.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4]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产酸、耐酸性及耐酸毒力因子遗传多态性研究[D]. 刘震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5]生物膜中耐酸因子F-ATPase的表达与龋病的关系[D]. 黄文明. 遵义医学院, 2011(06)
  • [6]牙菌斑生物膜致龋毒力因子和致龋菌在龋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D]. 武狄聪. 遵义医学院, 2011(06)
  • [7]柠檬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D]. 陈菲菲.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8]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口腔变形链球菌定植的影响及母子变形链球菌基因型相关性分析[D]. 郭曼丽. 兰州大学, 2011(11)
  • [9]高龋患者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B-1923位点多态性[J]. 刘学军,薛晶.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4)
  • [10]儿童乳牙龋中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葡糖基转移酶催化活性区cat基因的遗传多态性[J]. 李伟,胡红梅,黄玉珊,李升. 中国妇幼保健, 2010(10)

标签:;  ;  ;  ;  ;  

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龋齿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