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潘宗光的“首选大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富品[1](2014)在《基于金属铽的新结构内嵌富勒烯的合成、分离、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提出内嵌富勒烯是一类碳笼内部内嵌了原子、离子或原子簇的特殊富勒烯。新结构内嵌富勒烯的探索对于深入理解其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联、认识内嵌富勒烯的形成机理以及开发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型功能材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成为富勒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集中于基于金属铽的新结构内嵌富勒烯的合成、分离以及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联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成功地合成、分离了具有单一异构体的Tb2C84,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分子结构为Tb2C2@Cs(6)-C82。结果表明所内嵌的Tb2C2原子簇是一个蝴蝶形的结构,而Tb原子在单晶测试温度下和Cs(6)-C82碳笼刚性连接,其中一个Tb原子位于碳笼一个六元环下方,另一个Tb原子位于两个六元环相邻碳-碳键的下方;内嵌的C2中C-C键表现为C-C三重键。和已报道的相似结构Sc2C2@Cs(6)-C82及Tm2C2@Cs(6)-C82相比,Tb2C2@Cs(6)-C82的M2C2原子簇弯曲得更厉害,同时和碳笼的相互作用也更强,表现为基本完全有序的内嵌金属碳化物原子簇。通过对比UV-vis-NIR吸收谱,Tb2C2@Cs(6)-C82和其相似物M2C2@Cs(6)-C82(M=Sc, Y和Tm)表现出极为相似的光吸收特性。通过电化学性质的研究发现,和Sc2C2@Cs(6)-C82相比,Tb2C2@Cs(6)-C82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可能的原因是内嵌的Sc原子对分子的前线轨道有所贡献,而Tb则不然。2)合成并分离了第一个违反独立五元环规则的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TbNC@C2s(19138)-C76和TbNC@C82的三个异构体TbNC@C2(5)-C82、 TbNC@Cs(6)-C82、TbNC@C2v(9)-C82,并均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这四种含铽的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所内嵌的TbNC原子簇是柔性的,即通过改变碳笼的异构体结构或者是碳笼的大小,可以极大地改变内嵌TbNC原子簇的几何结构和Tb-N(C)/C-N的键长。具体地,当C82碳笼异构体结构由C2(5)变为Cs(6)再变为C2v(9)时,TbNC@C82内嵌的三角形TbNC原子簇表现出明显的形变,Tb-C(N)-N(C)键角发生了20°的改变,而C-N键长则逐渐由TbNC@C2(5)-C82的0.94(5)A拉长到TbNC@Cs(6)-C82的1.03(3)A和TbNC@C2v(9)-C82的1.07(5)A。当碳笼大小由C82缩小为C76时,内嵌的TbNC原子簇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形变,由三角形结构变成了近似线型的结构,同时C-N键长也拉长到1.096(19)A。内嵌TbNC原子簇的碳笼由遵守独立五元环规则(IPR)的C82的三个异构体变为违反独立五元环规则(non-IPR)的C76碳笼时,TbNC发生的由三角形构型到近似线型的巨大变形可以通过Tb3+和CN-的配位键变弱来得到解释,这种配位键的弱化主要源于所内嵌的Tb3+在C2v(19138)-C76碳笼中位于负电荷集中的相邻五元环对下方从而和相邻五元环对产生了更强的相互作用。这种内嵌TbNC原子簇结构的变化也改变了相应内嵌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电子性质。本工作中所发现的柔性TbNC内嵌原子簇是内嵌富勒烯中第一例柔性的内嵌原子簇,实现了通过塑造内嵌原子簇的形状从而调控内嵌富勒烯的性质。3)成功合成和分离了含铽/钛的混合金属碳独配合物原子簇富勒烯TiTb2C@Ih(7)-C80,并对其电子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将其UV-vis-NIR吸收光谱和最近报道的TiLu2C@Ih(7)-C80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据此可以推断出其分子结构为TiTb2C@Ih(7)-C80,电子结构为典型的由内嵌原子簇TiTb2C向Ih(7)-C80碳笼转移六个电子的结构,即:[(Tb3+)2(Ti3+=C3-)]6+@[Ih(7)-C80]6-。此外,对其电化学氧化还原性质的研究表明,内嵌的原子簇TiLu2C中的Lu原子被Tb原子取代后,其氧化还原性质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证明了TiLn2C@Ih(7)-C80(Ln=Tb、Lu)的电化学性质对于所内嵌的镧系金属原子没有明显的依赖性。4)成功地将十二种无机含氮化合物,包括几种铵盐:(NH4)xH3-xPO4(x=0-2)、(NH4)2SO4、(NH4)2CO3、NH4X (X=F、Cl)、NH4SCN,硫氰酸盐:NH4SCN、KSCN,硝酸盐:Cu(NO3)2、NaNO3和亚硝酸盐NaNO2,应用于合成含Sc的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NCFs)的氮源。其中,(NH4)3PO4·3H2O和NH4SCN作为氮源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氮源,NH4SCN作为氮源得到的Sc-NCFs产率最高。(NH4)3PO4·3H2O和NH4SCN作为氮源的优化条件为:(NH4)3PO4·3H2O和NH4SCN:C的物质的量之比分别为:1:2:15和1:3:15。此外,将电弧放电中的两个电极短接而实现原位的小电流(约10A)预热被证明对于除去无机含氮化合物中的结晶水和吸附水从而提高Sc-NCFs的产率是十分有效的。这一系列用于合成Sc-NCFs的无机含氮化合物的研究扩展了合成NCFs所需氮源的选择,并为合成NCFs时电弧放电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观点。5)通过在合成含钪内嵌富勒烯的体系中加入硝酸钠作为添加剂,成功地合成出了Sc3N@C79N,但由于其较低的稳定性及在质谱测试中容易电离等因素,目前为止其分离及表征还没有取得成功。此外,在此体系中我们还合成和分离了一种分子量为720的新物质,其UV-vis-NIR吸收光谱表征显示其和常见的Ih-C60有十分明显的区别,而电化学表征表明在测试的条件下其氧化还原过程是不可逆的。
秦娜[2](2013)在《对中外大学排行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大学排行是一些评价机构依据一定的理论,人为地遴选出多项或单项指标,经过一定的权重处理后,对大学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或单项评价,并按积分的高低次序进行排序。继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于1983年推出首个大学排行,其他国家各种类型的大学排行相继问世,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生机勃勃,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如,英国的《泰晤士报》大学排行、加拿大的《麦克林》杂志大学排行、日本的《朝日新闻》大学排行以及中国的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大学排行、中国网大大学排行、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大学排行等等。对于我国的大学排行,近几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诸如排行主体不全面、排行理念不科学、排行指标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被指出来。因此,本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从大学排行的主体、大学排行的理念和大学排行的指标体系三个方面对中外典型的大学排行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找出我国大学排行的问题所在,并借鉴国外大学排行的先进经验,从而提出改善我国大学排行的技术和方法的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大学排行的研究状况,介绍了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大学排行的概述。阐释了大学排行的涵义;分析了大学排行与高等教育评估的异同点;从学生和家长择校、高校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三方面需求论述了大学排行兴盛的原因。第三部分:中国典型的大学排行介绍。介绍了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大学排行、中国网大大学排行、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以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大学排行四个国内典型大学排行的发展情况。第四部分:国外大学排行介绍。叙述了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大学排行、加拿大的《麦克林》大学排行和日本的《朝日新闻》大学排行的发展情况。第五部分:中外大学排行的比较分析。侧重对国内外大学排行的排行主体、排行基本理念和排行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排行主体涉及官方主体、非官方主体;排行基本理念涉及综合排行理念、单项排行理念、分类排行理念、学科排行理念;排行指标体系涉及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声誉指标、客观指标、主观指标。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大学排行的发展还不尽成熟,存在主体单一、理念趋同、指标体系数量化等问题,而国外因为大学排行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其具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国外大学排行的数据和资料来源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合理结合、在进行大学排行时先对高校进行分类等。第六部分:改进我国大学排行的建议。针对我国大学排行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大学排行的经验,从实现排行主体管理规范化、排行理念体现多元化、排行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化和排行数据真实可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建议,即规范管理排行主体、开展分类排行、科学设计排行指标体系和确保排行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涂茜[3](2013)在《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重构》文中认为书院制产生时日不久,亟须要理论上的辩论、探讨与指导。书院制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最终目的。鉴于此,根据过程角色理论,本研究聚焦当代大学中的书院,对书院制下教师角色的探讨围绕着书院制下教师的真实工作状态而展开,从师生互动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教师角色。追溯历史、考察现实是得出书院制下高校教师角色的思路。通过对书院制产生的两个源头——我国古代书院和西方住宿学院制的梳理,清理宋代书院中教师的角色和剑桥大学中的教师角色,再分别选取两位典型朱熹和罗素的特质和作为教师的角色内涵,分析归纳书院制背景下的教师角色的十个相互关联的历史内涵,包括“兼爱天下、造福人类”价值观念的倡导者、高尚品行的追求者和践行者、自己研究学科内的专家、踏实笃行的实践家、拥有广博的知识“杂学家”、尊重学生人格的立异者、关爱学生的朋友、宽容的争鸣家、具有反思精神的批判家、提倡独立思考的启迪家,并分析了中国古代书院及西方住宿学院制下对教师角色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制度因素、师生交往方式因素、生活环境因素、东西方文化、东西方共通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对西安交通大学的本科书院的调查走访,调查教师工作的实际状态、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和教师自身的角色期望,了解到书院存在如下问题:笼统的制度不敌细致的现实;理念与执行之间存在深深鸿沟;虽然取得一定成绩的闪光点,但仍存在大片的黑暗;生活与学习的变相割裂;对老师热爱与厌恶并存;书院教师肩上负担沉重;师生关系全部依赖教师个人;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学生的合理期望得不到满足;教师难以凭借自己突出困境;学生忠诚度低;学生幸福感较高,表明书院取得一定成绩。通过总结分析,得出现实书院中对教师角色有德业管理师、学业规划师、学业保障员的角色期望。结合以上两方面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地分析,针对调查得到的现状分析书院制度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提出建立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发展道路、建立多元的评价视角和激励制度的对策。此研究致力于书院制下高校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
郝进仕[4](2011)在《应用型大学的属性与特征——兼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定位于建设应用型大学》文中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传统,着眼于建设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是一种依托专业、注重专业、突出应用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办学宗旨,应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性的学科专业体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结构为其基本特征。
郝进仕[5](2010)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各类型、各层次的高等学校不断提高水平和质量。新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要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就要改善管理方式,树立战略意识,实施战略管理。战略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在高等学校推行战略管理具有十分明显的必要性。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着运行体制转换、竞争机制形成、财政危机凸显、发展环境变化等现实境况,要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优势,就必须树立战略意识,推行战略管理。与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相比,高等学校战略管理有其特殊性。高等学校是一种学术组织,它不以盈利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运用战略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强对发展环境变化的预见性,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以确保自身学术使命的完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宏观背景紧密相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新生力量,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承载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创建之初就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发展环境。从高等教育外部关系看,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科教兴国成为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奋斗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成为国家战略。从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看,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进程明显加快,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立并开始实施。面向未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中国的崛起需要高等教育担当时代使命;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机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学龄人口数量的波动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复杂的战略环境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战略管理的外部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是其实施战略管理的内部基础。从其创建和运行的现状看,专科院校合并升格是创建基础,在办学层次上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并存,在管理体制上实施省市共建,在办学经费上以学费收入为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建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了大批人才,服务功能日渐凸显。同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存在着办学定位不明晰、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收入结构不合理,负债发展是普遍现象等主要问题。这些发展现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制定发展战略,实施战略管理的基本依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明确目的、突出核心,适时而变、注重反馈,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原则进行战略定位,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传统,着眼于建设应用型大学。根据这个定位,其战略重点在于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办学转型战略、服务地方战略、特色兴校战略、合作联盟战略和大学经营战略。为了保证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必须进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战略调整四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的整体,战略规划是基础,战略实施是关键,战略评估和战略调整是保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战略管理的路径选择要从单纯的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走向战略管理,要做好战略规划,加强战略实施,开展战略评估,进行战略调整。
尹绪忠[6](2009)在《论城市文化特色的若干显性展示——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文化有许多表征。作为一个建制800多年的行政区域,中山市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要把中山市建设成为合格的文化名城,除了了解"家底"进行保护性开发外,还要在城市硬件建设上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政府主导,加强统筹,循序渐进,突出个性,扬长避短,并有所创新。
叶晓楠,王刚,张晶,王喆[7](2009)在《坚持团结民主 共创和谐繁荣》文中研究说明责任写在脸上 使命刻于心中 历史的天空,群星灿烂。60年间,多少风流人物!从只有662人参加的第一届政协会议,到拥有2200多名委员的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政协委员同唱一首“振兴中华”之歌。今天,我们再次回望那些曾经点亮中国民主政治舞台的面孔,纪念这段戮力同心,一
谢琼[8](2009)在《中国转型经济环境下创投企业的投资管理过程及风险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纵观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创业投资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十年,中国的资本市场蓬勃发展,国际资本纷纷涌入,本土资本也纷纷崛起。2000年以来,国内成立了许多内资背景的创投公司。但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中国的VC、PE市场从火热的市场状况中平静下来,开始反思其中的风险并寻找更加理智成熟的投资道路。创业投资多年来屡向世人展示奇迹,一旦投资成功,平均回报率高于30%,有时其回报率有时高达10倍以上,远远超过了金融市场平均回报率。但高收益总是与一定的高风险相对应。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环境风险。尤其在中国,创业投资还面临很多的特殊风险,主要来源于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转型的阶段。在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各项的有关创业投资的法规政策尚不健全;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因此,对创业投资进行风险管理研究,尤其是对具体项目的投资过程风险控制的种种手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剖析,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式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把管理学,财务和法律等方面知识理论应用到创投企业的投资管理过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研究中,并且通过实践案例进行应用分析。最后,在结论中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下给创业投资带来的风险进行叙述和分析,并且对中国创投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张洪[9](2007)在《潘宗光:大学之道》文中认为城铁的车厢里一片嘈杂,用手把另一只耳朵堵住,电话那边,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的声音才隐隐传来。约好下午3点采访,为了这一约定,我与他在不同场合反复通了几次电话,
张洪[10](2007)在《潘宗光:大学之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潘宗光教授,广东番禺人。伦敦大学化学科哲学博士学位,复获伦敦大学科学博士资深博士学衔。1991年始,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至今历任香港政府科技委员会创会主席等职。1997年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奖”,并曾屡获勋衔殊荣。1985年及1991年,应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为诺贝尔化学奖提名候选人。
二、潘宗光的“首选大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潘宗光的“首选大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金属铽的新结构内嵌富勒烯的合成、分离、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筒写及符号列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富勒烯的结构 |
1.2.1 欧拉规则在富勒烯结构中的应用 |
1.2.2 富勒烯碳笼编号原则 |
1.2.3 独立五元环规则 |
1.2.4 含有非五元环和六元环的非经典富勒烯 |
1.2.5 富勒烯的分类 |
1.2.6 内嵌富勒烯的分类 |
1.3 内嵌富勒烯的合成方法 |
1.3.1 激光消融法(Laser Ablation Method) |
1.3.2 直流电弧放电法(DC Arc Discharge Method) |
1.3.2.1 传统的直流电弧放电法 |
1.3.2.2 通过加入其它化合物改进的直流电弧放电法 |
1.3.3 射频炉法(Radio Frequency Furnace Method) |
1.3.4 高压内嵌法(High-pressure Incorporation) |
1.3.5 离子注入法(Ion Implantation) |
1.3.6 热原子化学法(Hot-Atom Chemistry) |
1.3.7 辉光放电法(Glow Discharge Reactor) |
1.3.8 “分子手术”法(Molecular Surgery) |
1.4 内嵌富勒烯的提取和分离 |
1.4.1. 内嵌富勒烯的提取 |
1.4.2.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富勒烯 |
1.4.3. 非高效液相色谱法(Non-HPLC)分离内嵌富勒烯 |
1.4.3.1 升华法(Sublimation) |
1.4.3.2 通过电化学或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分离 |
1.4.3.3 化学功能化分离法 |
1.4.3.4 超分子化学分离法 |
1.5 内嵌富勒烯的结构表征 |
1.5.1 X-射线单晶衍射 |
1.5.2 核磁共振谱 |
1.5.3 振动光谱结合理论计算 |
1.5.4 其他结构表征手段 |
1.5.4.1 X射线粉末衍射 |
1.5.4.2 电化学分析结合理论计算 |
1.6 内嵌富勒烯的性质及应用 |
1.6.1 内嵌富勒烯的电子性质 |
1.6.1.1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吸收性质 |
1.6.1.2 电化学性质 |
1.6.1.3 电子自旋性质 |
1.6.2 富勒烯的化学反应性质 |
1.6.2.1 氢化反应 |
1.6.2.2 卤化反应 |
1.6.2.3 杂原子衍生化反应 |
1.6.2.4 烷基化及芳基化反应 |
1.6.2.5 金属有机化合物 |
1.6.3 内嵌富勒烯的物理性质 |
1.6.3.1 光物理性质 |
1.6.3.2 高能光谱学 |
1.6.3.3 电子显微学 |
1.6.3.4 磁性 |
1.6.4 内嵌富勒烯的应用 |
1.6.4.1 生物医学 |
1.6.4.2 有机光伏 |
1.6.4.3 其他 |
1.7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本论文所用研究方法概述 |
2.1 引言 |
2.2 内嵌富勒烯的合成 |
2.2.1 直流电弧放电法合成富勒烯 |
2.2.2 直流电弧放电法合成内嵌富勒烯 |
2.3 内嵌富勒烯的分离 |
2.3.1 内嵌富勒烯的提取 |
2.3.2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内嵌富勒烯 |
2.4 内嵌富勒烯结构表征 |
2.4.1 X射线单晶衍射 |
2.4.2 红外光谱结合理论计算 |
2.4.3 ~(13)C NMR |
2.5 内嵌富勒烯性质研究 |
2.5.1 UV-vis-NIR光谱 |
2.5.2 电化学表征 |
2.5.2.1 电化学测试准备流程 |
2.5.2.2 电化学测试条件控制及流程 |
2.5.2.3 富勒烯样品回收 |
2.5.3 电子顺磁共振(EPR)谱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金属碳化物原于簇富勒烯Tb_2G_2@C_s(6)-C_(82)的合成、分离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Tb_2C_2@C_s(6)-C_(82)的合成及分离 |
3.2.1 Tb_2C_2@C_s(6)-C_(82)的合成 |
3.2.2 Tb_2C_2@C_s(6)-C_(82)的分离 |
3.3 Tb_2C_2@C_s(6)-C_(82)的结构表征 |
3.4 Tb_2C_2@C_s(6)-C_(82)的电子性质研究 |
3.4.1 Tb_2C_2@Cs_(6)-C_(82)的UV-vis-NIR吸收光谱研究 |
3.4.2 Tb_2C_2@C_s(6)-C_(82)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含金属铽的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TbNC@C_(2n)(2n=76,82)的合成、分离、结构及性质研究 |
4.1 引言 |
4.2 含铽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合成及分离 |
4.2.1 含铽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合成 |
4.2.2 含铽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分离 |
4.3 含铽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结构表征 |
4.3.1 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含TbNC@C_(2n)的结构 |
4.3.2 理论计算结果及红外光谱 |
4.4 含铽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性质研究 |
4.4.1 含铽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UV-vis-NIR吸收光谱研究 |
4.4.2 含铽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
4.4.3 含铽单金属氰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前线分子轨道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基于混合金属铽/钛的内嵌金属碳独配合物原子簇富勒烯的合成、分离及征 |
5.1 引言 |
5.2 TiTb_2C@I_h(7)-C_(80)的合成及分离 |
5.2.1 TiTb_2C@I_h(7)-C_(80)的合成 |
5.2.2 TiTb_2C@I_h(7)-C_(80)的分离 |
5.3 TiTb_2C@I_h(7)-C_(80)的结构表征 |
5.4 TiTb_2C@I_h(7)-C_(80)的电子性质研究 |
5.4.1 TiTb_2C@I_h(7)-C_(80)的UV-vis-NIR吸收光谱研究 |
5.4.2 TiTb_2C@I_h(7)-C_(80)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一系列含氮无机化合物作为合成含Sc的氮化物原子簇富勒烯的氮源 |
6.1 引言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2.1 十二种含氮无机化合物作为氮源用于合成Sc-NCFs |
6.2.2 通过HPLC分析不同氮源对Sc_3N@C_(80)的产率的影响 |
6.2.3 优化合成Sc-NCFs的条件 |
6.2.4 十二种无机含氮化合物在电弧放电过程中的分解反应研究 |
6.2.5 Sc-NCFs产率和氮的价态及对离子的关系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硝酸钠作为添加剂条件下新结构内嵌富勒烯的合成 |
7.1 引言 |
7.2 硝酸钠作为添加剂条件下新型内嵌富勒烯的合成及分离 |
7.2.1 硝酸钠作为添加剂条件下新型内嵌富勒烯的合成 |
7.2.2 新型内嵌富勒烯的分离 |
7.3 结构表征 |
7.4 性质研究 |
7.4.1 Fullerene-720的UV-vis-NIR吸收光谱研究 |
7.4.2 Fullerene-720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1.1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8.1.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所用试剂信息列表 |
附录二 所用仪器信息列表 |
附录三 本文中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的内嵌富勒烯的原子坐标 |
附3.1 Tb_2C_2@C_s(6)-C_(82)的原子坐标(CCDC:930528) |
附3.2 TbNC@C_2(5)-C_(82)的原子坐标(CCDC:982134) |
附3 .3 TbNC@C_s(6)-C_(82)的原子坐标(CCDC:998108) |
附3.4 TbNC@C_(2v)(9)-C_(82)的原子坐标(CCDC:1000357) |
附3.5 TbNC@C_(2v)(19138)-C_(76)的原子坐标(CCDC:997467)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对中外大学排行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二、大学排行的概述 |
(一) 大学排行的涵义 |
(二) 大学排行与高等教育评估的异同 |
(三) 大学排行兴盛的原因 |
1. 学生和家长择校的需求 |
2. 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 |
3. 社会发展的需求 |
三、中国典型的大学排行介绍 |
(一)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大学排行 |
(二) 中国网大大学排行 |
(三) 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 |
(四)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大学排行 |
四、国外的大学排行介绍 |
(一) 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 |
(二) 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大学排行 |
(三) 加拿大的《麦克林》大学排行 |
(四) 日本的《朝日新闻》大学排行 |
五、中外大学排行的分析和比较研究 |
(一) 排行主体的分析和比较 |
1. 官方排行主体 |
2. 非官方排行主体 |
(二) 排行基本理念的分析和比较 |
1. 综合排行理念 |
2. 单项排行理念 |
3. 分类排行理念 |
4. 学科排行理念 |
(三) 排行指标体系的分析和比较 |
1. 投入指标 |
2. 产出指标 |
3. 声誉指标 |
4. 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 |
六、改进我国大学排行的建议 |
(一) 规范管理排行主体 |
(二) 开展分类排行 |
(三) 科学设计排行指标体系 |
(四) 建立全国大学数据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书院制的理念源头: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住宿学院制 |
第一节 中国古代书院 |
一、 古代书院历史发展概况 |
二、 古代书院的教育特点 |
第二节 西方住宿学院制 |
一、 西方住宿学院制概况 |
二、 西方住宿学院制的特点 |
第二章 教师角色历史内涵:古代书院和西方住宿学院的双重启示 |
第一节 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师和代表人物朱熹 |
一、 古代书院的教师:以宋代书院为例 |
二、 古代书院教师的代表人物:朱熹 |
三、 中国古代书院教师角色梳理 |
第二节 西方住宿学院制的教师和代表人物罗素 |
一、 西方住宿学院制的教师:以剑桥大学为例 |
二、 西方住宿学院制教师的代表人物:罗素 |
三、 西方住宿学院制中教师角色梳理 |
第三节 书院制下教师角色的影响因素和历史内涵 |
一、 书院制历史源头对教师角色的影响47 |
二、 教师角色描述 |
三、 教师角色归纳 |
第三章 现实书院制度中的高校教师:以西安交通大学本科书院为例 |
第一节 书院制度运行现状:梦想照不进的现实 |
一、 笼统的制度遭遇细致的现实 |
二、 理念与执行的深深鸿沟 |
三、 成绩的闪光点与大片的黑暗 |
四、 生活与学习的变相割裂 |
第二节 书院制度下的教师:各自为政的师生关系 |
一、 热爱与厌恶的冰火两重天 |
二、 教师肩上的沉重负担 |
三、 师生关系全部依赖教师个人 |
四、 师生地位的失衡 |
第三节 教师的角色期望:理想化的期望对阵合理的期望 |
一、 学生期望中高校教师的角色 |
二、 学生期望的合理程度与高校教师角色 |
第四节 书院制运行下的其他现状 |
一、 教师困境 |
二、 学生忠诚性 |
三、 学生幸福感 |
第五节 书院制下教师角色的现实需求 |
一、 现实书院制度下的教师角色梳理 |
二、 现实书院制下教师角色的现实需求及角色描述 |
第四章 高校教师角色重构和多元发展 |
第一节 高校教师应当扮演的角色 |
一、 高校教师扮演角色现状与历史内涵的比对 |
二、 高校教师角色重构:角色内在逻辑梳理 |
第二节 多元的教师发展道路 |
第三节 多元的评价视角和激励制度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我眼中的老师》调查问卷 |
后记 |
(4)应用型大学的属性与特征——兼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定位于建设应用型大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用型大学产生的背景 |
二、 应用型大学的基本特征 |
三、一个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案例——香港理工大学 |
(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2 战略管理与高等院校的发展 |
2.1 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应用 |
2.2 高等院校推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
2.3 高等院校战略管理的特殊性 |
2.4 高等院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成功案例 |
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战略环境 |
3.1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
3.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时代背景 |
3.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现状 |
4.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创建及其运行 |
4.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成就 |
4.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 |
5.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战略定位 |
5.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战略重点 |
5.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战略举措 |
6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战略管理的路径选择 |
6.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战略规划 |
6.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战略实施 |
6.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战略评估 |
6.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战略调整 |
7 研究结论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名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6)论城市文化特色的若干显性展示——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广场 |
二、人文景观 |
三、地方饮食 |
四、文化高地 |
(8)中国转型经济环境下创投企业的投资管理过程及风险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2 创业投资与风险控制 |
2.1 创业投资的概念和特征 |
2.2 风险、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含义 |
2.3 创投企业的投资阶段与风险识别 |
3 投资前的工作流程及风险控制手段 |
3.1 选择投资类型及风险控制 |
3.2 项目筛选过程及风险控制 |
3.3 尽职调查过程及风险控制 |
3.4 交易定价、投资合同条款及风险控制 |
3.5 投资决策过程和风险控制 |
3.6 投资前风险控制原则和方式总结 |
4 投资后的管理方式和风险控制手段 |
4.1 对创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分析 |
4.2 投资后管理阶段的风险 |
4.3 投资后管理的风险控制 |
5 退出阶段与风险控制手段 |
5.1 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 |
5.2 退出阶段面临的风险 |
5.3 退出阶段的风险控制 |
6 综合案例分析 |
6.1 案例背景说明 |
6.2 项目筛选与尽职调查 |
6.3 投资安排与价值评估 |
6.4 项目监控与增值服务 |
6.5 投资退出与收益分配 |
7 对我国创业投资展望和建议 |
7.1 金融危机对创业投资行业的影响 |
7.2 对我国创投行业的发展建议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潘宗光:大学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 |
效力奥运 |
心灵的完善 |
四、潘宗光的“首选大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金属铽的新结构内嵌富勒烯的合成、分离、结构及性质研究[D]. 刘富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 [2]对中外大学排行的比较研究[D]. 秦娜.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3]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重构[D]. 涂茜. 苏州大学, 2013(11)
- [4]应用型大学的属性与特征——兼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定位于建设应用型大学[J]. 郝进仕.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 [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 郝进仕.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0)
- [6]论城市文化特色的若干显性展示——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J]. 尹绪忠. 社会科学, 2009(11)
- [7]坚持团结民主 共创和谐繁荣[N]. 叶晓楠,王刚,张晶,王喆. 人民日报, 2009
- [8]中国转型经济环境下创投企业的投资管理过程及风险控制方法研究[D]. 谢琼. 复旦大学, 2009(02)
- [9]潘宗光:大学之道[J]. 张洪. 国际人才交流, 2007(06)
- [10]潘宗光:大学之道[J]. 张洪.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