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铁深基坑施工中支护结构监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宏[1](2021)在《考虑初始应力状态与m法优化参数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坑工程是集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测试技术于一身的系统工程,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对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常规设计中,通常基坑支护结构是在朗肯主动土压力作用下计算的,与实际情况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在使用弹性地基梁法分析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时,用m法来计算土的水平抗力系数是其中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但土体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常数m的取值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对计算结果有很大影响。为了改进上述两处不足,本文对考虑初始应力状态与m法优化参数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太原地铁2号线北大街站出入口的基坑工程为工程背景,首先为了研究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土压力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始于初始静止土压力和考虑开挖过程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法。应用该方法,借助有限元软件(通过ANSYS软件编程实现)对1号出入口和3号出入口的基坑支护结构进行了开挖过程的分析计算,获得支护结构始于初始静止土压力的水平位移的变化情况,并与在传统朗肯主动土压力作用下的水平位移计算值(使用理正深基坑软件得到)及现场监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合理性。该分析中土体的水平抗力系数采用常数K法。然后选取2号出入口基坑,根据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值来反分析得到该典型地质条件下基坑工程多层土体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常数的等效m值,并将该m值应用于前述的始于初始静止土压力和考虑开挖过程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法中,再次计算1号出入口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的变化情况,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并优化参数m后可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精确度。具体结论如下:(1)考虑初始应力状态和开挖过程计算得到的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与实际现场监测的最大水平位移较为接近,而在朗肯主动土压力作用下得到的最大水平位移与现场监测值相差较大,表明本文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比较合理可靠。(2)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位移逐渐增大,所承受的土压力由初始的静止土压力向主动土压力逐渐发展。(3)当基坑的多层土体的等效m值为1.2MN/m4时,支护结构水平位移与现场监测值更加接近,对太原典型地质条件下的深基坑土体较为适用,位移反分析方法所得等效m值能很好的反映太原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情况。(4)对比使用K法得到的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使用m法得到的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与实际现场监测值更加接近,表明优化参数m后可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精确度。
徐阳[2](2020)在《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在逐步深入推进,在深基坑工程的日益迅速发展中,不断呈现出基坑规模越来越大、开挖越来越深、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等明显的特征。多年来,深基坑设计以强度控制为主,难以满足深基坑工程周边复杂环境的敏感性对变形的要求。目前,对于软土地区深基坑在施工中的变形控制研究较多,针对地区特点已出现相应的规范规程。而对于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工程中如何有效系统控制基坑变形,研究甚少。因此,本论文针对成都地区砂卵石地层条件,对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及变形控制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如下:分析深基坑变形控制理论,主要包括深基坑围护结构类型、变形机理、变形影响因素、变形控制原理以及变形控制方法;根据成都地区深基坑勘察报告与施工资料,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并通过分析实际监测资料,研究深基坑“桩顶竖向位移、围护结构最大侧移以及地表最大沉降与开挖深度关系”等规律;通过以成都地区典型工程案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深基坑桩顶竖向位移、桩体水平位移、地表沉降以及支撑轴力的变形规律;采用库仑GEO5软件对不同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桩顶竖向位移、桩体水平位移、地表沉降的模拟值与监测值;根据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提出深基坑预警建议值,并采用库仑GEO5软件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桩径、不同插入比、不同地面超载以及不同降水情况”下的基坑变形规律;依据成都地区变形规律、数值模拟结果,在安全性和经济性分析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变形控制设计方法与变形控制施工措施。得出结论如下:基坑变形主要表现形式为坑底土体隆起、围护结构变形与位移、周边地表沉降;地质条件、设计、施工等是深基坑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深基坑变形控制主要包括变形预测、动态设计以及信息化施工监测监控;围护结构桩顶最大竖向位移范围在0.02%H~0.06%H之间,平均最大竖向位移为0.04%H;围护结构最大侧移在0.02%H~0.17%H范围内,最大侧移的平均值在0.09%H,最大侧移位置在0.16~1.10H之间,平均位置在0.5H;地表最大沉降介于0.02%H~0.11%H范围内,平均值在0.06%H,最大沉降影响范围出现在距离基坑在0.5~0.7H之间;围护结构最大侧移的均值与地表最大沉降的均值存在线性变化的关系,其比值约为1.34;基坑开挖较浅时,局部围护结构桩顶发生隆起现象,桩的水平位移量随着开挖深度值的增大而增大,最大水平位移位置随之下移;基坑开挖初期,地面沉降较大,出现不均匀沉降,到开挖后期,沉降值达到某一定值后趋于稳定;第一道支撑明显减小围护桩顶水平位移,且能够影响桩体变形曲线呈“抛物线型”;采用库仑GEO5的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得出的变形趋势基本一致,能够反应基坑的变形规律;增大插入比,可以有效的控制桩体的变形。创新点如下:根据成都地区大量深基坑实际监测资料,研究了深基坑“桩顶竖向位移、围护结构最大侧移以及地表最大沉降与开挖深度关系”等变形规律,以典型工程案例对变形规律进行了验证分析;通过库仑GEO5软件建立了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变形趋势较吻合。论文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成都地区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为今后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周鹏[3](2020)在《兰州某地铁站深基坑开挖监测及FLAC3D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快,各个省市都在大力发展建设地铁项目,而地铁深基坑工程所涉及到的理论与技术非常复杂,涉及学科门类广泛,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常常十分复杂,基坑周边常位于闹市区中心,一旦发生基坑施工安全事故,往往会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和重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避免基坑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在基坑开挖的全过程中对基坑进行监测。本文以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兰州西站北广场站基坑工程为背景,通过分析现场开挖所采集的监测数据,并对数据分析出该基坑在水平方向的桩体位移、钢支撑轴力及地表沉降等的变形规律,以研究该车站的变形方式,为单位后续施工的其它该地区地铁项目积累一定的经验。同时运用有限差分模拟软件FLAC3D 6.0通过现有基坑尺寸、地质条件、围护结构等建立三维模型,模拟基坑在开挖阶段实际工况所产生的变形情况,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模拟了基坑在开挖过程中选取内支撑体系的不同形式,对比研究了其对基坑变形的影响。本论文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本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变形呈现“凹槽型”分布;桩体位移曲线随深度的增大呈现先大后小的形态,整体呈现“弓形”变形曲线;钢支撑的轴力值在800k N1200k N范围内上下波动;兰州西站北广场站基坑处于可控状态,地表沉降、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支撑轴力累计变形值均未超过控制值;证明了支护体系的设计安全可靠,监测方案布置合理有效。(2)通过FLAC3D模拟数值分析,所得出的各项监测数据与本文中所对比的监测位置的实际变形情况基本相似,说明该模拟参数的选取是合理可靠的,模型对施工现场基坑开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在验证了FLAC3D建立的模型能够直观准确模拟基坑变形的基础上,再次修改参数建模后分析了选取内支撑体系的不同形式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基坑在开挖过程中不同内支撑体系的模拟分析表明:增大内支撑刚度、减少内支撑间距与增加内支撑道数等都对抑制基坑变形发挥重要作用,确保基坑开挖施工的安全性。
庄心欣[4](2020)在《基于监测数据的地铁深基坑施工动态风险评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上空间逐渐变得拥挤,为了高效利用城市空间,高层、超高层建筑及城市地铁的数量、规模与日俱増,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也日益增加,因此深基坑项目的风险管理一直是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毋庸置疑,施工信息化监测是保证深基坑项目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如何合理利用现场监测信息进行深基坑施工风险评估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本文以大连地铁5号线某车站深基坑项目为工程应用背景,对基于监测数据的地铁深基坑施工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系统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已有文献资料,对深基坑项目特点进行归纳分析;从风险管理的角度阐述了风险的定义、风险要素和特性、风险管理流程等深基坑风险管理理论,并简要介绍了地铁深基坑的施工监测;从事故的种类和原因两方面对深基坑施工事故进行了归纳分析,强调了在施工的不同阶段对深基坑实际情况进行风险状态判断的合理性及重要性,并提出基于监测数据对深基坑施工进行风险评估的思路。(2)在对基坑监测项目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指标选取原则选定风险评估指标,建立基于监测数据的深基坑施工风险评价体系;首先运用COWA算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以监测项目的预警值和报警值作为基础,结合安全风险特征,对监测项目的安全性进行了分级,运用D-S证据融合理论对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合成,确定各监测项目的安全等级,对应得到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然后运用专家调查法对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进行估值,基于可信性方法计算得到各评估指标的风险等级;最后结合权重计算得到基坑整体风险状态,完成基于监测数据的地铁深基坑动态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3)对大连地铁5号线某车站深基坑的工程风险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监测情况和指标选取原则确定评估指标,对基坑单个监测项目以及深基坑整体施工作出动态风险评估,绘制风险度变化曲线,直观的反映出各阶段深基坑的安全状态,并通过分析研究对风险较高的监测项目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验证了本文风险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为类似地铁深基坑施工的风险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褚云鹏[5](2020)在《基于基坑工程监测的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建设工程高速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加,相应基坑工程也越来越多。同时城市之中建筑基坑所处在的环境条件复杂,房屋密集林立,道路纵横交错,地下管网交错,因此基坑工程的安全风险程度越来越高,如何评价、保证基坑工程安全是目前建筑界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基坑工程安全评价中,大都只依靠某一项监测内容的监测数据查看是否超过有关规范或设计制定的报警值,来评判其安全状态。但有时候虽然某一监测项目超过了报警条件,但从其它特性上看不出基坑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基坑工程施工往往不会采取措施而坚持到了最后。表明这种单一指标评价方式,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尽管监测项目众多,却不能内在的、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评价。为此,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和现场试验研究,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研究基坑工程风险评价方法,达到有效分级预警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为:(1)通过对赣州市大量基坑工程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95%保证率监测数据特征点为基础,分别给出了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周边地表位移、周边建筑沉降等位移特征值及其位移速率特征值,一方面查明了当前基坑工程状况,绝大部分是符合当前规范要求的,另外解决了前人4级报警策略中Ⅱ级预警控制值由设计人员自定的困难。(2)通过人工监测和自动化监测两种监测方式对赣州某中学实验教学楼基坑工程对比研究,明确了两种监测方式的优点与不足,说明自动化监测尚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传统监测。特别是在锚索内力自动化监测中,锚索计受温度影响较大,由于夏天昼夜温差比较大,导致监测值一天内起伏较大。影响监测值的取用,值得重视。建议两者相结合对建筑基坑工程进行监测,以做得优势互补,使得在基坑方面信息化监测水平得到提高,更有利于保障基坑安全。(3)采用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制定完善的4级预警报警策略,以更好的定量地评价基坑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安全状态。通过对赣州市某中学实验教学楼基坑工程进行的安全性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行,为监测工作提供了基坑工程安全评价分析的新思路。(4)采用MATLAB把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编写成可交互式的程序软件,实现了基于基坑实测数据进行基坑多级报警策略,经过案例计算,表明效果明显,操作简单,有助于做到及时分析评价、决策。
段生福[6](2020)在《兰州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要,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城市半径不断扩大,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地铁系统应用而生。由于地铁沿线复杂的周边环境,使得地铁建设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面临的安全风险也越来越大,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地铁建设中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论文以兰州地铁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评价研究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兰州地区深基坑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兰州地铁东方红广场站深基坑工程为载体对象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应用实例研究,结合国内、国外工程风险研究理论和方法,基于WBS-RBS技术对横向工序和纵向基本风险源进行分析,组建安全风险识别耦合矩阵,辨识兰州地铁深基坑开挖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因素。在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的基础上,理顺风险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建立兰州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建立兰州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评价模型。首先,建立兰州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评价指标集,构造层次判断矩阵;接着,通过判断矩阵对各风险因素进行权重赋值计算并进行排序,筛选对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贡献度高的因素,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出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等级较高,不希望发生,权衡风险后果和发生概率做出抉择。最后,和实例工程主控风险因素监测工作进行比较,深基坑监测仅能起到简单反馈作用,而通过评价模型能系统可能、动态全面的评估深基坑开挖安全等级,表明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基于评价结果,重点研究灌注桩及支护结构变形、基坑涌砂涌水、基坑底部隆起、浅层市政管线沉降开裂四项安全风险对策措施,最大程度的避免和预防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事故,有效降低兰州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施工安全风险等级,保证地铁车站施工作业安全。
王悦[7](2020)在《BIM技术在深基坑工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对城市交通和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解决城市交通的日益拥堵的问题,采取的有效措施的方案是地铁建设。大量的建筑物使得城市空间愈加拥挤,在最大交通压力的位置选择建设地铁站,在客观条件上增加了施工难度。如狭窄有限的施工区域,深基坑工程施工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在深基坑工程中采用BIM技术有利于推进工程建设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本文对BIM技术在深基坑工程的应用进行了以下的研究:(1)对BIM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同时介绍了BIM技术的概念、特点以及核心模型的建立,将传统建筑软件与BIM软件进行了对比及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施工阶段的具体应用。(2)将BIM技术在深基坑施工阶段的场地布置进行应用及论述,对施工场地的布置方案进行了优化;同时对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施工阶段的施工模拟及技术交底进行了研究。(3)在深基坑施工阶段选取了进度计划管控的理论与方法,并将进度计划管控的方法与BIM技术应用相结合,形成了进度计划管控与BIM技术应用结合的方法和内容。(4)通过BIM技术应用结合地铁建设基坑工程的实际施工案例,对基坑工程施工阶段的进度计划编制与BIM技术应用进行结合,体现了BIM技术的实用性和高效性。(5)将BIM技术引进深基坑工程的安全风险预警过程中,建立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充分发挥BIM技术的可视化、数字化和共享程度高的特点,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测预警能力。
薄夫波[8](2020)在《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现场监测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深圳会展中心配套市政项目会议中心站围护结构开挖工程为研究的对象,对地连墙的水平位移变形,混凝土支撑、钢支撑的轴力变化,基坑外侧地表的垂直位移等方面进行监控量测并对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图纸设计以及地质水文条件对车站基坑工程进行建模,对车站深基坑施工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沿海软土地区地铁车站围护结构工程中的地连墙变形、位移,支撑的轴力变化以及基坑外围地表垂直位移。1.结合当前深基坑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基坑变形的种类主要有墙体变形,地表沉降,基坑隆起变形,支撑轴力变化。基坑开挖施工工艺大同小异,但因为每个车站所处位置不同,其周围环境,地质构造,水文条件也不同,采取围护支护体系也不同。2.研究地铁围护结构的类型,车站基坑土体的开挖方法,围护墙体的种类。地铁车站基坑周边土体、围护结构的沉降变形机理,地铁车站基坑变形的基本类型,地铁车站基坑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何控制地铁车站基坑变形,减小地铁车站基坑的变形影响,保证基坑的安全。3.基坑工程具有地质环境复杂、工程技术复杂、监测标准严格、施工风险大等显着特点,深基坑开挖地下情况复杂,存在不可勘测性。开挖前要进行详细地质勘测,所以在开挖的前期、开挖过程中以及开挖后期,要密切监测各项数据变化,对监测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分析,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将信息化施工落到实处,为基坑的安全开挖施工提供保障。因此,土方开挖开挖的时候要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状况进行动态监控测量,保证基坑土方开挖施工顺利进行。主要的监测项目:围护墙体水平位移监测,周边地表垂直位移监测,支撑轴力监测,墙顶水平位移及竖向位移监测。4.使用MIDAS GTS NX数值模拟分析软件,对地铁站的支护结构及周边土体进行数值模拟,选取合理的围护结构本构模型以及水文地质参数,对围护结构进行分析,分析基坑开挖各个施工阶段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围护墙体变形,支撑轴力,基坑隆起变形变化等情况,研究基坑土方开挖工序时基坑及周边变形的规律。
苏晨龙[9](2020)在《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工程数值模拟与安全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航空研究院研发保障基地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为依托,在分析深基坑工程施工重难点基础上为深度不同的区域设计合理的支护方案,同时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模拟基坑开挖施工过程,基于数值模拟结果为支护方案的优化和基坑安全监测方案的拟定提供指导,最后通过基坑施工安全监测对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对于深度和跨度较大、地下水条件丰富且周边环境复杂的深基坑工程,可以采用“上部2.0m插筋帷幕桩+下部桩锚”和“止水帷幕+减压井”的形式进行基坑支护和地下水处理,同时对护坡桩、桩间土护壁、帷幕桩、锚杆及减压疏干井等分项工程,宜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对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进行适用性改进。(2)利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模拟基坑开挖施工过程,并对数值分析结果进行深入探索,从基坑土体水平位移、地表竖向沉降、基坑底部隆起等角度对基坑设计方案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基坑开挖所产生的土体水平位移影响范围是以基坑开挖区域为中心展开的圆弧形态,水平位移的最大值-16.16mm发生在基坑侧壁的中间位置,在基坑支护方案设计时应在此段加强支护,同时在基坑监测时重点观测该位置的变形;由于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作用,地表竖向位移沿基坑侧壁呈两边小、中间大的分布形态,地表竖向最大位移-29.58mm发生在基坑侧壁跨中位置;基坑周边竖向位移在基坑周边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距离基坑支护桩1020m处达到最大值;由于基坑周边支护桩和锚杆等支撑结构的约束,基坑底部土体隆起值以圆环形状沿周边向基坑中心逐渐增加,坑底土体最大隆起值33.12mm发生在基坑中心;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支撑结构对基坑底部土体的约束作用逐渐减小,在基坑支护方案设计时应加强下层支护结构的设计。(3)根据基坑设计方案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为中国航空研究院研发保障基地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拟定适宜的安全监测方案,通过对护坡水平位移、护坡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桩身内力、锚杆拉力、周边建筑物沉降、周边路面沉降和周边地面沉降等项目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工程风险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对比分析有限元计算结果和安全监测结果,本文所采用的本构模型和材料参数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为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方案设计和风险预判提供参考。
赵乾[10](2020)在《砂质粉土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土体变形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工程的数量和施工难度逐渐增加。地铁车站通常处于城市繁华区域,周围建筑物相对密集,工程环境复杂。在工程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将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及周围土体沉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避免发生事故造成财产损失。本文以无锡砂质粉土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基坑周边土体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车站基坑开挖会造成围护结构外侧土体产生沉降。地表沉降曲线呈“凹槽”形,地表沉降最大值约为0.07%的当前开挖深度。地表土体受到降水及开挖的影响向基坑方向发生水平移动。随着开挖的进行,基坑外地表水平位移增加。(2)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围护墙体水平位移逐渐增加,并在基坑底部位置达到最大变形量,坑底以下深处墙体由于土体限制,变形逐渐减小,变形曲线呈“弓”形。(3)基坑开挖后卸荷导致基坑底部土体发生隆起变形。地下连续墙附近坑底土体隆起受到限制,整个断面隆起曲线呈“拱”形,中间部位隆起值最大,越靠近围护结构,土体隆起量越小。(4)地质条件、支护形式及围护结构刚度等三种工程因素均会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土体变形产生一定影响。地质条件较差的基坑工程,受基坑开挖影响较大。墙顶冠梁和内支撑对于基坑周围地表土体变形的限制作用十分明显。增加地下连续墙的刚度可以减小基坑周边地表变形以及基坑周围土体深层变形,但以增加地下连续墙刚度的方法来控制地表变形并不经济合理。该论文有图62幅,表16个,参考文献82篇。
二、地铁深基坑施工中支护结构监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铁深基坑施工中支护结构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初始应力状态与m法优化参数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研究现状 |
1.2.2 基坑支护结构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基坑土层m值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工程背景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
2.2.1 岩土特征 |
2.2.2 水文地质 |
2.3 支护结构设计方案 |
2.4 基坑监测 |
第3章 考虑初始应力状态和开挖过程的分析方法 |
3.1 模拟分析原理 |
3.2 ANSYS有限元软件介绍 |
3.3 北大街站1号出入口基坑开挖过程模拟分析 |
3.3.1 基坑介绍 |
3.3.2 模拟实际基坑开挖过程的数值分析 |
3.4 北大街站3号出入口基坑开挖过程模拟分析 |
3.4.1 基坑介绍 |
3.4.2 模拟实际基坑开挖过程的数值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在朗肯主动土压力作用下的基坑设计分析 |
4.1 理正深基坑软件介绍 |
4.2 北大街站1号出入口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
4.2.1 计算基本信息 |
4.2.2 计算结果 |
4.3 北大街站3号出入口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
4.3.1 计算基本信息 |
4.3.2 计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5.1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
5.2 北大街站1号出入口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5.3 北大街站3号出入口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m值的反分析 |
6.1 模拟分析原理 |
6.1.1 反分析原理 |
6.1.2 改进的弹性地基梁法原理 |
6.2 基坑介绍 |
6.2.1 工程概况 |
6.2.2 基坑支护结构及开挖情况 |
6.3 反分析计算 |
6.4 结果对比分析 |
6.5 反分析结果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m法的应用与对比分析 |
7.1 对比分析过程 |
7.2 对比分析结果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
1.2.2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监测研究现状 |
1.2.3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深基坑变形控制理论分析 |
2.1 深基坑围护结构类型 |
2.1.1 常见的深基坑围护结构 |
2.1.2 常见的支撑体系 |
2.2 深基坑变形机理 |
2.2.1 深基坑变形现象 |
2.2.2 深基坑变形影响因素 |
2.3 深基坑变形控制 |
2.3.1 深基坑变形控制原理 |
2.3.2 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 |
3.1 成都地区地质环境条件 |
3.1.1 人文及自然地理 |
3.1.2 气象及水文特征 |
3.1.3 地形地貌 |
3.1.4 地质构造 |
3.1.5 工程地层条件 |
3.2 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 |
3.2.1 符号的规定 |
3.2.2 数据统计 |
3.2.3 围护结构变形规律 |
3.2.4 地表沉降变形规律 |
3.2.5 围护结构侧移与地表沉降的关系 |
3.3 本章小结 |
4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验证分析 |
4.1 深基坑工程A设计与监测方案 |
4.1.1 基坑概况 |
4.1.2 监测方案 |
4.2 深基坑工程B设计与监测方案 |
4.2.1 基坑概况 |
4.2.2 监测方案 |
4.3 深基坑工程C设计与监测方案 |
4.3.1 基坑概况 |
4.3.2 工程地质条件 |
4.3.3 基坑支护及降水方案 |
4.3.4 施工阶段 |
4.3.5 监测方案 |
4.4 深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4.4.1 深基坑工程A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4.4.2 深基坑工程B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4.4.3 深基坑工程C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4.5 深基坑工程内力监测结果分析 |
4.5.1 深基坑工程B锚索受力监测结果分析 |
4.5.2 深基坑工程C内支撑受力监测结果分析 |
4.6 深基坑变形对比分析 |
4.6.1 深基坑工程A和深基坑工程B变形对比分析 |
4.6.2 深基坑工程B和深基坑工程C变形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库仑GEO5数值模拟分析 |
5.1 GEO5软件简介 |
5.1.1 GEO5软件介绍 |
5.1.2 GEO5分析方法 |
5.1.3 GEO5建模流程 |
5.1.4 土的本构模型 |
5.2 模型的建立 |
5.2.1 参数的选取 |
5.2.2 边界条件 |
5.2.3 建立模型 |
5.2.4 基本假定 |
5.3 开挖过程模拟 |
5.3.1 初始应力场分析 |
5.3.2 基坑土体水平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5.3.3 基坑土体竖直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5.4.1 桩顶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5.4.2 桩体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5.4.3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6.1 成都地区深基坑预警建议值 |
6.1.1 预警值确定的原则 |
6.1.2 基坑安全等级的确定 |
6.1.3 深基坑工程变形的统计分析 |
6.1.4 预警建议值的确定 |
6.2 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6.2.1 深基坑变形控制设计分析 |
6.2.2 深基坑变形控制施工分析 |
6.3 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法与措施 |
6.3.1 设计中对深基坑变形控制的方法 |
6.3.2 施工中对深基坑变形控制的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3)兰州某地铁站深基坑开挖监测及FLAC3D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基坑工程研究现状 |
1.2.2 基坑工程监测研究现状 |
1.2.3 基坑开挖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地铁深基坑变形规律与机理 |
2.1 明挖法工程特点 |
2.2 盖挖法工程特点 |
2.3 地铁深基坑变形机理分析 |
2.4 围护结构的变形规律 |
2.5 影响基坑变形的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铁深基坑工程开挖监测方案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简介 |
3.1.2 工程地质条件 |
3.1.3 水文地质条件 |
3.1.4 场地不良地质情况 |
3.2 基坑围护体系概况 |
3.3 基坑监测方案 |
3.3.1 监测目的 |
3.3.2 监测项目 |
3.3.3 监测频率及预警值 |
3.3.4 控制点及测点布置原则 |
3.3.5 地表沉降监测 |
3.3.6 围护桩顶水平位移 |
3.3.7 围护桩顶垂直沉降 |
3.3.8 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 |
3.3.9 支撑轴力 |
3.3.10 地下水位 |
3.3.11 支撑立柱沉降 |
3.4 监测成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监测数据分析 |
4.1 选取分析对象 |
4.2 地表沉降分析 |
4.3 桩体水平位移分析 |
4.3.1 ZQT03水平位移分析 |
4.3.2 ZQT04水平位移分析 |
4.3.3 ZQT17水平位移分析 |
4.4 钢支撑轴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铁车站深基坑FLAC3D数值模拟分析 |
5.1 FLAC3D软件简介 |
5.1.1 FLAC3D简介 |
5.1.2 有限差分法基本原理 |
5.1.3 本构模型与结构单元 |
5.2 深基坑FLAC3D模型建立 |
5.2.1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
5.2.2 土层的划分和参数 |
5.2.3 围护结构体系 |
5.2.4 初始应力 |
5.2.5 计算工况 |
5.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5.3.1 桩体深层水平位移分析 |
5.3.2 周边地表沉降与坑底隆起分析 |
5.3.3 钢支撑轴力分析 |
5.4 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5.4.1 桩体深层水平位移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5.4.2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5.4.3 支撑轴力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5.5 内支撑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5.1 内支撑形式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5.2 内支撑水平间距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5.3 内支撑道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FLAC3D部分fish代码 |
(4)基于监测数据的地铁深基坑施工动态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深基坑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深基坑项目施工风险基本理论 |
2.1 深基坑项目特点 |
2.2 深基坑风险管理理论 |
2.2.1 风险的定义 |
2.2.2 风险要素和特性 |
2.2.3 深基坑施工风险管理流程 |
2.2.4 深基坑施工监测概述 |
2.3 深基坑工程事故分析 |
2.3.1 深基坑工程的主要风险类别 |
2.3.2 深基坑施工事故种类分析 |
2.3.3 深基坑施工事故原因分析 |
2.4 本文深基坑施工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监测数据的地铁深基坑施工动态风险评估模型 |
3.1 基于监测数据的地铁深基坑安全风险评估流程 |
3.2 风险指标的选取 |
3.2.1 风险指标选取原则 |
3.2.2 风险指标初步分析 |
3.3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1 COWA算子理论 |
3.4.2 基于COWA算法的各指标重要度确定步骤 |
3.5 监测指标安全等级的设定 |
3.5.1 设定合理安全分级标准的重要性 |
3.5.2 安全等级的设定原则 |
3.5.3 安全等级的设定方法 |
3.6 监测指标的风险转化过程 |
3.6.1 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 |
3.6.2 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 |
3.7 风险接受准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连地铁5号线某车站深基坑施工动态风险评估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简介 |
4.1.2 工程水文地质 |
4.1.3 周边环境 |
4.2 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 |
4.2.1 大连地铁5号线某车站深基坑风险特点分析 |
4.2.2 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 |
4.3 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监测指标安全分级的设定 |
4.5 本文监测指标的风险转化 |
4.5.1 确定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 |
4.5.2 确定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 |
4.5.3 风险度的转化 |
4.6 基坑各监测项目风险评估结果和分析 |
4.7 基坑整体风险状态分析 |
4.8 风险应对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基坑工程监测的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基坑信息化监测发展现状 |
1.2.3 基坑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2章 基坑风险管理研究与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2.1 工程风险的概述 |
2.1.1 风险概念 |
2.1.2 风险的特征 |
2.2 基坑风险的影响因素 |
2.3 基坑风险评定流程 |
2.3.1 基坑工程风险识别 |
2.3.2 基坑工程风险评估 |
小结 |
第3章 基于基坑工程监测数据的报警值探讨 |
3.1 建筑基坑监测警戒值探讨 |
3.1.1 不同地区的监测报警标准 |
3.1.2 水平位移报警值制定策略研究探讨 |
3.1.3 基坑周边地表控制值研究 |
3.1.4 基坑周边建筑分级报警探讨 |
3.1.5 锚索(杆)内力分级报警探讨 |
3.2 基于监测数据统计概率的报警值取值研究 |
3.2.1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数据报警值探讨 |
3.2.2 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数据报警值探讨 |
3.2.3 关于周边建筑物沉降报警值探讨 |
小结 |
第4章 深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实施案例研究 |
4.1 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必要性及意义 |
4.1.1 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必要性 |
4.1.2 信息化监测意义 |
4.2 工程概况 |
4.2.1 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
4.2.2 支护结构形式 |
4.3 监测方案 |
4.3.1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
4.3.2 基坑监测点位布置 |
4.3.3 基坑监测周期、监测频率和报警值 |
4.3.4 人工监测项目和方法原理 |
4.3.5 自动化监测和原理 |
4.4 基坑开挖工况进度 |
4.5 监测作业量统计 |
4.6 监测结果分析 |
4.6.1 桩(坡)顶水平位监测结果 |
4.6.2 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结果 |
4.6.3 锚杆内力监测结果 |
4.6.4 周边道路与建筑沉降结果 |
4.7 人工与自动化监测对比研究 |
4.7.1 成本对比 |
4.7.2 优势对比 |
小结 |
第5章 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探讨 |
5.1 概述 |
5.2 模糊评价原理 |
5.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5.3.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5.3.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5.4 基坑工程安全评价步骤 |
5.4.1 评价指标和体系的确立 |
5.4.2 不同安全等级情况下安全状态隶属度函数构建 |
5.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4.4 选用评价模型进行评价 |
5.5 案例分析 |
小结 |
第6章 基于MATLAB的基坑风险评价实现 |
6.1 引言 |
6.2 程序开发总体设计思路 |
6.2.1 程序功能性需求 |
6.2.2 程序整个框架 |
6.3 应用程序开发 |
6.3.1 MATLAB简介 |
6.3.2 MATLAB图形用户界面 |
6.4 程序功能实现 |
6.4.1 判断矩阵的输入与一致性检验 |
6.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4.3 基坑评价指标等级分级方案输入 |
6.4.4 监测数据输入与隶属度函数选择 |
6.4.5 隶属度矩阵显示 |
6.4.6 评价结果 |
6.5 案例再分析 |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兰州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1 深基坑工程的特点及致险因素分类 |
2.1.1 深基坑工程的定义 |
2.1.2 深基坑工程的特点 |
2.1.3 深基坑工程致险因素分类 |
2.2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2.1 风险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2.2.2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
2.2.3 风险管理分析方法 |
3 兰州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东方红广场站工程概况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工程地质条件 |
3.1.3 水文地质条件 |
3.1.4 车站周边环境 |
3.2 基于WBS-RBS技术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
3.2.1 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
3.2.2 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标准化 |
3.3 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 深基坑工程风险等级评定 |
3.4.1 深基坑工程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
3.4.2 深基坑工程风险等级划分 |
3.4.3 深基坑安全风险等级评定 |
4 兰州地铁东方红广场站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4.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4.1.1 建立指标集合 |
4.1.2 构造判断矩阵 |
4.1.3 指标权重计算 |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评价 |
4.2.1 B-P神经网络设计 |
4.2.2 训练参数的设置 |
4.2.3 数据归一化处理 |
4.2.4 网络训练过程 |
5 兰州地铁东方红广场站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对策研究 |
5.1 灌注桩及支护结构变形应对措施 |
5.2 基坑涌砂涌水应对措施 |
5.3 基坑底部隆起应对措施 |
5.4 浅层市政管线沉降开裂应对措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WBS-RBS风险分解矩阵结构图 |
附录 B专家调查表 |
附录 C 神经网络预测程序 |
(7)BIM技术在深基坑工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邻近既有地铁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BIM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施工应用 |
2.1 BIM的定义 |
2.2 BIM技术的特点 |
2.3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管理平台的应用 |
2.4 BIM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的对比 |
2.5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的应用 |
2.5.1 BIM技术的实际应用 |
2.5.2 BIM技术的模型构建 |
2.5.3 BIM技术在施工过程的具体应用 |
2.5.4 基坑工程中的风险因素及分析应对 |
2.5.5 安全风险的特征 |
2.6 基坑工程管理平台的监测系统 |
2.7 基坑工程管理平台的实施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IM技术在施工管理的应用及方法研究 |
3.1 BIM技术与传统建筑软件的对比 |
3.2 BIM技术在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应用 |
3.2.1 BIM技术的工作任务分解应用 |
3.2.2 BIM技术的进度计划编制方法 |
3.3 BIM技术的进度优化研究 |
3.3.1 BIM技术的工程量统计应用 |
3.3.2 BIM技术的进度优化应用 |
3.4 BIM技术的施工进度控制研究 |
3.4.1 BIM技术的进度跟踪检查应用 |
3.4.2 BIM技术的进度计划调整应用 |
3.5 BIM技术的碰撞检查功能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的施工模拟应用 |
4.1 工程项目案例 |
4.1.1 施工介绍 |
4.1.2 基坑工程的施工现场布置 |
4.1.3 场地布置优化分析 |
4.2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的应用 |
4.2.1 基坑工程BIM模型的建立 |
4.2.2 施工场地布置及基本信息 |
4.2.3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的应用 |
4.3 BIM技术在施工管理的应用 |
4.3.1 BIM技术在施工准备阶段的应用 |
4.3.2 BIM技术在进度计划编制的应用 |
4.4 基坑工程的安全风险预警研究 |
4.4.1 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 |
4.4.2 安全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
4.4.3 安全预警模型的总体框架 |
4.4.4 安全预警模型的运行流程 |
4.4.5 安全预警模型系统 |
4.4.6 安全预警模型的数据流程 |
4.5 深基坑工程的施工特点 |
4.5.1 基坑变形的控制要求 |
4.5.2 基坑支护变形的影响 |
4.5.3 降水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4.6 BIM技术在深基坑工程的应用 |
4.7 BIM技术施工模拟的优势 |
4.8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的进度管理应用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现场监测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2 研究的价值 |
1.2 基坑变形的种类 |
1.2.1 围护墙体水平变形 |
1.2.2 墙体竖向位移 |
1.2.3 坑底隆起变形 |
1.2.4 基坑周边沉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围护结构变形研究现状 |
1.3.2 围护结构设计计算研究现状 |
1.3.3 围护结构现场监测研究现状 |
1.3.4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理论分析 |
2.1 地铁车站围护结构类型 |
2.1.1 围护结构形式 |
2.1.2 地铁车站常用的围护结构形式 |
2.1.3 地铁车站支护体系种类 |
2.2 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机理 |
2.2.1 基坑基底隆起变形 |
2.2.2 围护结构墙体变形 |
2.2.3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变形 |
2.3 地铁深基坑变形的影响因素 |
2.3.1 工程地质条件 |
2.3.2 围护结构设计因素 |
2.3.3 施工因素 |
2.4 围护结构变形控制措施 |
2.5 小结 |
第3章 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规律监测 |
3.1 车站工程概况 |
3.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3.2.1 工程地质条件 |
3.2.2 水文地质条件 |
3.3 基坑支护方案 |
3.3.1 围护结构型式 |
3.3.2 基坑开挖工序 |
3.4 围护结构监测 |
3.4.1 监测的目的 |
3.4.2 监测依据 |
3.4.3 监测项目及控制 |
3.4.4 监测方法 |
3.4.4.1 地表沉降监测方法 |
3.4.4.2 地下水位监测方法 |
3.4.4.3 支撑轴力监测方法 |
3.4.4.4 墙顶水平、沉降位移监测方法 |
3.4.4.5 墙体变形监测方法 |
3.5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3.5.1 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分析 |
3.5.2 地下水位监测分析 |
3.5.3 支撑轴力监测分析 |
3.5.4 墙顶水平位移、沉降位移监测分析 |
3.5.5 墙体变形监测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地铁深基坑开挖数值模拟分析 |
4.1 MIDAS/GTS有限元介绍 |
4.1.1 MIDAS/GTS程序简介 |
4.1.2 有限元法求解基本原理 |
4.2 会议中心站有限元模型建立操作步骤 |
4.2.1 模型基本假设 |
4.2.2 土体围护结构参数选取 |
4.2.3 模型基本假设 |
4.2.4 围护结构模型建立 |
4.2.5 本构模型 |
4.2.6 开挖工序模拟 |
4.3 数值模拟结果 |
4.3.1 地沉表降模拟 |
4.3.2 地连墙变形模拟 |
4.3.3 基坑隆起变形模拟 |
4.4 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4.4.1 墙体变形对比分析 |
4.4.2 周边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工程数值模拟与安全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基坑支护技术研究 |
1.2.2 深基坑计算理论研究 |
1.2.3 深基坑监测技术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方案设计 |
2.1 工程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 |
2.1.1 工程概况 |
2.1.2 工程地质条件 |
2.1.3 地下水条件 |
2.2 深基坑工程施工风险分析 |
2.2.1 从技术角度 |
2.2.2 从组织管理角度 |
2.3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
2.3.1 剖面1-1支护方案 |
2.3.2 剖面2-2支护方案 |
2.3.3 剖面3-3支护方案 |
2.3.4 地下水处理方案 |
2.3.5 土方工程方案设计 |
2.4 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求 |
2.4.1 护坡桩施工技术要求 |
2.4.2 桩间土护壁施工技术要求 |
2.4.3 帷幕桩施工技术要求 |
2.4.4 锚杆施工技术要求 |
2.4.5 减压井疏干井施工技术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MIDAS的深基坑支护结构数值分析 |
3.1 有限元基本理论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模型简化思路 |
3.2.2 模型参数 |
3.2.3 基坑开挖工况 |
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3.1 土体水平位移分析 |
3.3.2 地表竖向位移分析 |
3.3.3 基坑底部土体隆起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深基坑工程安全监测及数据分析 |
4.1 基坑安全监测方案 |
4.1.1 基坑监测原理 |
4.1.2 监测目的 |
4.1.3 监测项目 |
4.1.4 监测控制及预警值 |
4.1.5 监测仪器精度 |
4.2 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1 基坑护坡水平位移监测值 |
4.2.2 基坑护坡竖向位移监测值 |
4.2.3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值 |
4.2.4 桩身内力监测值 |
4.2.5 锚杆拉力监测值 |
4.2.6 周围建筑物沉降监测值 |
4.2.7 周围路面沉降监测值 |
4.2.8 周围地面沉降监测值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砂质粉土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土体变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砂质粉土深基坑开挖工程概况 |
2.1 工程概况 |
2.2 地质水文条件 |
2.3 周边环境 |
2.4 工程风险 |
2.5 支护方案 |
2.6 降水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3 砂质粉土深基坑开挖现场实测分析研究 |
3.1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
3.2 监测实施方案 |
3.3 监测点布置与监测方法 |
3.4 实测数据整理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无锡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对地表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4.1 概述 |
4.2 ABAQUS有限元计算模型 |
4.3 基坑开挖的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分析 |
4.4 深基坑开挖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地铁深基坑施工中支护结构监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初始应力状态与m法优化参数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法研究[D]. 蒋宏.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应用研究[D]. 徐阳.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3]兰州某地铁站深基坑开挖监测及FLAC3D模拟分析[D]. 周鹏.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监测数据的地铁深基坑施工动态风险评估[D]. 庄心欣.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5]基于基坑工程监测的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研究[D]. 褚云鹏. 南昌大学, 2020(01)
- [6]兰州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安全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D]. 段生福.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BIM技术在深基坑工程的应用研究[D]. 王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现场监测及数值模拟研究[D]. 薄夫波. 鲁东大学, 2020(01)
- [9]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工程数值模拟与安全监测技术研究[D]. 苏晨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砂质粉土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土体变形的影响研究[D]. 赵乾.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