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写作中回避现象的调查与成因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慧[1](2020)在《基于监控理论研究初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回避现象》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英语写作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写作是输出的过程,所以,对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知识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写作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虽然《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英语写作教学,强调要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是初中学生在写作中却存在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在写作中出现词汇或语法错误不多,但是词汇和句型使用都比较简单。这除了与学生当前的英语水平有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有意无意的使用了回避策略。在英语写作中,回避现象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试图借助克拉申监控理论,从输入假说、监控假说、情感过滤假说三个方面分析,帮助学生减少写作中的回避行为,提高写作水平。本研究整理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回避现象的研究,以史蒂芬·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为基础,同时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以东港市某初级中学初二年级两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80人,进行为期3个月的研究。实验前,两个班的学生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词的作文,随后由两名教师评分。作者对实验班进行写作教学方法改革,控制班扔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写作教学。经过3个月后,作者利用SPSS23.0对两个班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两班成绩是否有显着的水平差异。同时,进行文本分析、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对以下研究问题进行研究分析:(1)初二学生的英语写作回避现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基于监控理论,导致回避现象发生的原因有哪些?(3)基于监控理论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英语写作有何影响?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三个主要发现:(1)通过作文文本和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初二学生的英语写作回避现象具体表现在词汇回避、语法回避、语篇回避三个方面,涵盖词汇选择、句型、时态、语篇衔接等方面。(2)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基于监控理论,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初二学生回避现象产生是由于可理解输入不足、不适度监控及过度情感焦虑等情感因素多方面原因造成的。(3)监控理论指导下的写作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有积极影响,能有效的减少回避现象的发生,提高教学与学习水平。具体而言,一是充分利用课堂,提高课堂学得效率。二是增加学生可理解输入,保证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三是进行适度的监控,对回避现象的存在保持良好的心态。四是注重学生情感因素,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本研究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指导意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写作中回避现象带来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最后本文指出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
刘璐瑶[2](2019)在《高一学生英语课堂回避现象研究 ——以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4年,Schachter首次提出“回避”这一研究主题,自此之后它便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和热烈关注。而回避实质是一种语言心理现象,它是指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由于某种原因对自己不太熟悉的,没有把握的,不愿说出的或目标语较复杂的语法现象、语言结构等所采取的一种不表现行为(廖传风,徐伟成,2002)。如果恰当地使用回避策略会帮助二语学习者顺利进行交际,达成交际目的,但如果被长期过度使用则会对语言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语言学习水平的提高。因而,本研究以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年级的两个班共10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高一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回避现象进行调查和研究,以解决如下三个问题:(1)高一学生英语课堂回避现象的整体表现如何?(2)高一学生英语课堂回避行为方式有哪些?(3)高一学生英语课堂回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课后追踪访谈等方法,并借助Excel和SPSS 23.0等研究工具,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高一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目的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普遍存在回避现象,即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过程中会倾向使用简单的、较熟悉的语言知识,而避免使用某些较难的或新学的语言知识,且在语音、词汇、句法回避较为明显。其中,男生以及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回避行为且表现较为明显。(2)高一学生在语音、词汇、句法、话题方面所使用的回避方式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迂回、替换、中断以及生造方式,而均不采用改变这种回避行为方式。(3)高一学生回避现象主要原因包括:语言知识掌握不足、母语思维的干扰、怕犯错以及英语课堂上的紧张情绪等心理因素。因此,针对以上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目的语有效输入以及强化训练,提高语言水平;而且,还要注重中西语言差异对比及文化知识渗透,克服母语思维的干扰;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正确对待回避现象,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张鹏珍[3](2018)在《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回避现象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写作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学习者只有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虽然《高中英语新课标》(2017)强调写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词汇和阅读作为教学重点,而忽视了写作教学。从学生的英语作文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句子多使用简单句,很少涉及较难的语法知识。这除了与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有关以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有意或无意采用了回避策略。回避现象不仅体现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反映在各类考试之中,有的学生甚至把它当作追求高分的应试策略,尤其在作文测试中,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吕梁高级中学高二年级两个班(共130人)的学生英语作文,同时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其中8名同学进行个人访谈,着重探讨高中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产生语言回避现象的原因,以期对写作教学有所启示。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回避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词汇的回避,学生经常使用自己熟悉的词汇,而对新词或短语的使用是少之又少;二是对语法的回避,英语的语法是比较复杂的,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写简单的句型,而对较难的语法进行了回避;最后在作文的整个谋篇布局中,学生的作文连贯、衔接性不强,也缺少出彩的句子,使文章显得稚嫩。2.造成学生英语写作回避现象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及其他因素等,同时本文就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引起学生产生回避进行了分析,希望学生能正确认识回避现象。本研究的成果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写作中回避现象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此外,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加语言知识的输入及输出,同时尝试改变作文的评分方法,要善于指出学生回避的方方面面,并帮助学生解决这种问题,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覃绮君[4](2016)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回避现象调查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写作长期以来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之一。它对学生的语法、措词、造句以及标点等各个方面的准确性都有严格要求,这对很多高中生来说绝非易事。因此,探索如何改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但是事实上,英语写作在教学过程中未得到其应有的重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写作中的回避是其影响因素之一,在高中生的英语习作中经常发现,作文中很少出现语法或语言错误,但是通篇的词汇及句型都比较简单,这正是学生有意无意地在回避那些表达更准确但掌握更困难的表达方法。适当地使用回避策略,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保持学习渠道畅通,克服语言交流障碍;然而如果对回避策略的使用不加控制,无疑会对学生的外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为了使学习者正视回避现象,本文将探讨高中英语写作回避的表现形式、回避的特点,了解其回避的原因及其在外语写作过程中的影响,以期为英语教学者提供可参考的教学策略来有效地减少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回避现象。本研究在整理分析国内外有关回避现象理论的基础上,以梧州市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班12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两次英语课堂写作实践,共计240篇英语作文中的回避现象进行调查及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以文本分析、个人访谈为主,选择题测试为辅。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章着重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1)高中英语写作中常出现的回避现象都表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会产生回避现象?通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表明:1)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回避现象主要呈现在词汇和句法方面;2)写作中的回避现象作为客观存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母语的负迁移、输入语料的贫乏、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等。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对如何改进英语写作教学,减少回避现象提出一些建议:1)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强化语言输出;2)在词汇教学方面,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构建词汇心理网络;3)改进旧的作文评改方式;4)教师要提高对错误的容忍度;5)关注文化层面差异,应对“隐形”回避策略。最后本文指出该研究设计存在的局限性,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吴明[5](2016)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回避现象的研究 ——以崇高基督教学校为例》文中指出“回避”顾名思义就是避开的意思。回避现象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回避”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中的某些音、某些词或某些句型感到困惑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和一种迂回手段。本文在研究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回避现象研究的基础上,以崇高基督教学校华裔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课堂记录等方式,分析了印尼华裔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回避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回避现象发生的原因。我们认为,学生的回避行为一方面可以弥补学生语言知识的不足,克服言语交际中的障碍,另一方面,过度回避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语言“固化”现象,使得学生的汉语水平停滞不前。在上述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回避现象对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
王华[6](2013)在《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生英语应用回避问题研究——以本溪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文中认为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通过调查发现,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生在英语应用方面的能力非常弱。本文研究了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生的英语应用中的回避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应对英语应用回避问题的主要教学对策。
刘晓燕[7](2012)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现象研究》文中认为回避现象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学生采用回避策略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产生回避现象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本论文旨在分析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回避现象的表现及成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
何历蓉[8](2012)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作文句子类型的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文章抽取了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30篇作文作为语料对句子类型及句式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此类学生的作文句型主要以简单句为主,复杂句的引导词单一且重复;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文章中出现了较多的兼语句、流水句和残缺句;句式缺乏多样化,倒装句、被动句、with复合句型等出现频率很低。针对学生作文中句子类型的特征分析了他们在写作中运用的回避策略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
任文芳[9](2012)在《书面输出中关系从句的回避现象 ——基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实证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系从句是语言中具有递归功能的重要语法项目,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从不同角度对关系从句所做的研究在二语习得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着形式与功能上的差异,中国的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关系从句时存在很多困难。研究者注意到,在接受了很多年的英语教育后,中国的二语学习者仍旧很少自觉地产出关系从句,不论是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而在他们产出的关系从句中,很少有错误发生。一些研究者把这种低产出称为回避,并认为回避产生于两种语言间的差异以及学习者对可能发生的错误所产生的焦虑。回避是一种交际策略,如果适当使用会有助于交际的完成。但是,对回避的过度使用只会阻碍外语学习中对知识的扩充,甚至会导致中介语的石化现象。与此同时,有一些反对者否认回避现象的存在,并且认为关系从句的低产出是因为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不熟练造成的。自从这个术语被提出来以来,这场争论就未停止过。本论文通过一系列验证性的任务证实了中国大学生书面输出中确实存在回避,并用收集到的数据来论证回避策略的分布情况。同时,作者提出了降低回避的有效措施,并在实验中使用和观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教育学启示和非常有价值的建议。本研究所选用的受试来自于山西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的两个班。研究包括的五项任务,分别在两次不同的时间实施测试。测试的顺序是:第一次进行没有特别要求的翻译和作文测试;第二次进行句子连接测试,有特殊要求的翻译和作文测试。两次测试的翻译内容一样,但是题目要求不一样。而两次进行的作文测试却有不一样的题目和不一样的写作要求。句子连接和翻译测试中的试题都是作者在参阅了前人的研究和相关的语法书后自己设计的。根据名词性短语的可及性假说,要求回答的试题包含六种关系从句,分别是:主语关系从句﹑直接宾语关系从句﹑间接宾语关系从句﹑介词宾语关系从句﹑所属宾语关系从句和比较宾语关系从句。作者批阅了受试的答卷并做了详细的记录,之后用百分数和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试图得到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分析的主要发现如下:首先,大学生在关系从句的书面产出中确实存在回避,回避的频率受学习者水平和所考察从句的类型影响。其次,各受试组在完成不同任务时得到的各从句类型的正确率顺序均不同,但是所有这些不同的正确率顺序都与名词性短语的可及性假说所预测的顺序有差异。最后,语言迁移和学生的焦虑共同作用于关系从句的低产出。改变评分标准,或者在语法项目的练习中暂时忽略单词的错误,都会对相关的外语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宋云华,王艳荣,王长江[10](2012)在《独立学院英语课堂教学回避现象调查报告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为例,针对该院2009级开设大学英语中的七个专业(涵盖文理科)1102名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的统计归纳,分析研究了独立学院大学生英语课堂回避现状,以及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回避现象的产生、表现方式以及对英语学习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探索。调查结果表明,众多英语学习者为了争取在英语使用过程中达到不出错或少出错的目的,经常使用自己熟悉的词汇以及句子结构而逃避使用自己不熟悉的词汇及句子结构。针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回避现象的特点,本文对回避现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二、英语写作中回避现象的调查与成因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写作中回避现象的调查与成因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监控理论研究初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回避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Ⅰ Introduction |
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
1.2 The Significance and Structure of the Study |
Ⅱ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to Avoidance Phenomenon |
2.1.1 Definitions of Avoidance Phenomenon |
2.1.2 Classifications of Avoidance Phenomenon |
2.2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the Study |
2.2.1 Monitoring Hypothesis in Monitoring Theory |
2.2.2 Input Hypothesis in Monitoring Theory |
2.2.3 Affective Filtering Hypothesis in Monitoring Theory |
2.3 Studies on Avoidance in English Writing at Home and Abroad |
2.3.1 Studies on Avoidance in English Writing Abroad |
2.3.2 Studies on Avoidance in English Writing at Home |
2.3.3 Comments on previous studies |
Ⅲ Methodology |
3.1 Research Questions |
3.2 The Subjects of the Experiment |
3.3 The Instruments |
3.3.1 Two Tests of Writing |
3.3.2 A Questionnaire |
3.3.3 Interviews |
3.4 The Procedure of the Experiment |
3.4.1 The Pre-experiment of the Research |
3.4.2 Ope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Theory |
3.4.3 The Post-experiment of the Research |
3.5 Data Collection and Statistics |
Ⅳ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Study |
4.1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s and Questionnaires |
4.1.1 Vocabulary Avoidance in English Writing |
4.1.2 Grammar Avoidance in English Writing |
4.1.3 Discourse Avoidance in English Writing |
4.1.4 Other Avoidance in English Writing |
4.2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
4.2.1 The Objective Reasons |
4.2.2 The Subjective Reasons |
4.3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between Pre-test and Post-test |
4.3.1 Data Analysis of Pre-test in EC and CC |
4.3.2 Data Analysis of Post-test in EC and CC |
4.3.3 Data Analysis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in EC |
4.3.4 Data Analysis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in CC |
Ⅴ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Implications |
5.2.1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Learning in Class |
5.2.2 Increasing Students’Comprehensible Language Input |
5.2.3 Being Optimal Monitor Users and Build up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sAvoidance Phenomenon |
5.2.4 Considering the Students’Emotional Factors |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5.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
References |
Appendix A |
Appendix B |
Appendix C |
Appendix D |
Acknowledgements |
(2)高一学生英语课堂回避现象研究 ——以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回避现象文献综述 |
2.1 回避现象概念界定 |
2.2 回避现象评判标准 |
2.3 理论基础 |
2.3.1 Krashen监控模式理论 |
2.3.2 对比分析理论 |
2.4 国内外回避现象研究 |
2.4.1 国外回避现象研究 |
2.4.2 国内回避现象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研究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课堂观察法 |
3.3.4 访谈法 |
3.4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4.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1 高一学生英语课堂回避现象整体表现情况分析 |
4.1.2 高一学生英语课堂回避行为方式情况分析 |
4.1.3 高一学生英语课堂回避现象原因分析 |
4.2 课堂观察数据分析与讨论 |
4.2.1 课堂回避现象结果统计 |
4.2.2 课堂回避现象举例 |
4.3 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3)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回避现象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to Avoidance |
2.2 Theoretical Basis of Avoidance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Avoidance Abroad and at Home |
Chapter 3 Research Design |
3.1 Research Questions |
3.2 Research Subjects |
3.3 Research Methodology |
3.4 Data Collection Procedure |
Chapter 4 Analysis and Results |
4.1 Situation of Avoidance in English Writing |
4.2 Causes of Avoidance in Compositions |
4.3 Strategies of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Avoidance in English Writing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
5.3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Study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回避现象调查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in Chinese |
Abstract in English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The Goal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3 An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Thesis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Relevant Fundamental Theories on Avoidance Phenomenon |
2.1.1 Theory of Acquisition Hypothesis |
2.1.2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Strategy |
2.1.3 Theory of Language Fossilization |
2.2 Defining and Describing of Avoidance Phenomenon |
2.2.1 Definitions of Avoidance |
2.2.2 Types of Avoidance |
2.2.3 The Judging Criteria of Avoidance Phenomenon |
2.3 Related Researches on Avoidance Phenomenon at Home and Abroad |
2.3.1 Researches on Avoidance Phenomenon at Abroad |
2.3.2 Researches on Avoidance Phenomenon at Home |
Chapter 3 Methodology |
3.1 Research Questions |
3.2 Subjects |
3.3 Instruments |
3.3.1 Analysis of English Writing |
3.3.2 Interview |
3.3.3 Multiple-choice Test |
3.4 Data Collection Procedure |
Chapter 4 Results, Findings and Analysis |
4.1 An Overall Situation of Avoidance Phenomenon in English Writing of Student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
4.1.1 Avoidance of Vocabulary |
4.1.1.1 Use Hypernym Instead of Hyponym |
4.1.1.2 Using Synonym |
4.1.1.3 Situation of Circumlocution or Paraphrasing |
4.1.1.4 Situation of Mother Language Transfer |
4.1.1.5 Phrasal Verb |
4.1.2 Avoidance of Sentence Patterns |
4.1.2.1 Avoid Complex or Compound Sentences by Using Simple Sentences36 |
4.1.2.2 Choose Active Voice and Avoid Passive Voice |
4.1.2.3 Avoid Using Inverted Sentences |
4.1.2.4 Avoid Using Indirect Speech |
4.2 Causes of Avoidance Phenomenon i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tudents |
4.2.1 The Lack of Language Input |
4.2.2 Language Deficiency |
4.2.3 Negative Effect of Non-intelligent Factors |
4.2.4 Misguided by Traditional Scoring Mechanism |
4.2.5 The Influences of First Language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Teaching |
5.2.1 Intensifying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tudents' Language Input |
5.2.2 Helping Students Build Concept Semantic Network of Lexicon and Syntax |
5.2.3 Understanding the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and Target Culture |
5.2.4 Adopting Induction Training Method in English Teaching |
5.2.5 Reforming Teachers' Evaluation Methods |
5.2.6 Having Higher Tolerance for Students' Error |
5.3 The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
5.4 An Analysis of Prospects |
Appendices |
Appendix 1 |
Appendix 2 |
Appendix 3 |
Appendix 4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5)对外汉语教学中回避现象的研究 ——以崇高基督教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 |
1.6 研究目标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外回避现象研究状况 |
2.2 国内回避现象研究状况 |
第3章 回避现象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的表现形式 |
3.1 回避意义和用法复杂的词 |
3.2 回避复杂句式 |
3.3 回避不熟悉有难度的话题 |
3.4 使用非言语手段 |
第4章 印尼华裔学生课堂回避现象实证研究 |
4.1 实证研究样本选取 |
4.2 课堂实证中对回避行为的标准认定 |
4.3 研究语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4.4 课堂实证中回避现象举例分类 |
4.5 课堂实证研究中教师采取的对策 |
第5章 回避现象产生的原因 |
5.1 语言知识不足 |
5.1.1 目的语与母语的差异 |
5.1.2 语言能力与逻辑思维水平的差异 |
5.2 非语言知识不足 |
5.2.1 心理因素 |
5.2.2 文化因素 |
5.2.3 学生个性因素 |
第6章 回避现象研究对汉语教师制定教学对策的启示 |
6.1 加大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
6.2 限定性训练 |
6.3 积极的心理疏导 |
第7章 结论以及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的不足 |
7.3 未来研究的可拓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崇高基督教学校华裔学生回避现象调查问卷 |
(7)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避现象的理论依据 |
二、回避现象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具体表现 |
(一) 词汇方面 |
(二) 句法结构方面 |
三、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回避现象原因 |
四、应对课堂回避现象的主要对策 |
(一) 强化语言输入与输出 |
(二) 积极准确的点评 |
(三) 恰当的纠错方式 |
(四) 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
(五) 加强文化导入 |
(9)书面输出中关系从句的回避现象 ——基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实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Abbreviations |
1. Introduc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Relevant fundamental theor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2.2 Overview of relative clauses |
2.2.1 Definition and structure of relative clauses |
2.2.2 Classifica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
2.3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relative clauses |
2.3.1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RCs in form |
2.3.2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RCs in function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RC acquisition |
2.4.1 Markedness differential hypothesis |
2.4.2 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 |
2.4.3 Other hypothesis on RC acquisition |
2.5 Research on avoidance and relative clause |
2.5.1 Avoidance phenomenon and avoidance strategy |
2.5.2 Avoidance and relative clause |
3. Research Methodology |
3.1 Research questions and assumptions |
3.2 Research design |
3.2.1 Subjects |
3.2.2 Method |
3.2.3 Procedures |
4. Results and Analysis |
4.1 Results of the sentence combining test |
4.1.1. Correctness rate |
4.1.2 Frequency of the avoidance strategies |
4.1.3 Frequency of the avoidance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RC types |
4.2 Results of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ests |
4.2.1 Correctness rate |
4.2.2 Frequency of the avoidance strategies |
4.2.3 Frequency of the avoidance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RC types |
4.3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task |
4.4 Summary |
5. Conclusions |
5.1 Findings |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10)独立学院英语课堂教学回避现象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避现象的调查统计 |
二、调查结果归纳与分析 |
三、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回避现象原因总结与分析 |
四、英语写作中回避现象的调查与成因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监控理论研究初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回避现象[D]. 王宇慧.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2]高一学生英语课堂回避现象研究 ——以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D]. 刘璐瑶. 淮北师范大学, 2019(09)
- [3]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回避现象的调查研究[D]. 张鹏珍. 聊城大学, 2018(10)
- [4]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回避现象调查及研究[D]. 覃绮君.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5]对外汉语教学中回避现象的研究 ——以崇高基督教学校为例[D]. 吴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6(04)
- [6]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生英语应用回避问题研究——以本溪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 王华.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3(02)
- [7]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现象研究[J]. 刘晓燕.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2(04)
- [8]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作文句子类型的调查与分析[J]. 何历蓉.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9]书面输出中关系从句的回避现象 ——基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实证性研究[D]. 任文芳. 山西师范大学, 2012(10)
- [10]独立学院英语课堂教学回避现象调查报告研究[J]. 宋云华,王艳荣,王长江. 企业导报,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