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寒武纪》简介

《中国寒武纪》简介

一、《中国的寒武系》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姬玉平,魏思宇,韩龙恺,齐治虎[1](2021)在《南华北盆地亳州凸起寒武系划分及储层物性分析》文中指出为摸清亳州地区寒武系发育特征,获取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物性及含油气性等评价参数,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安徽北部实施了油气调查井——皖亳地1井。以该井钻井岩心和地球物理测井等资料为依据将该区寒武系划分为上统和中统,其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灰色鲕粒状白云质灰岩和灰色鲕粒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是孔隙型和裂缝型,研究结果为评价皖北地区古潜山内幕油气资源潜力提供依据。

李一苇,张云峰,姜晨光,杨俊丰,麦麦江·胡吉,屈海洲,李越[2](2021)在《新疆塔中油田中古58井寒武系芙蓉统白云岩储层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板块广泛分布的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具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塔中油田I号断裂带的中古58井寒武系芙蓉统下丘里塔格群白云岩在区域上有代表性,具有孔隙规模大且储层物性好的优势。储集空间类型包括小型溶洞、溶孔、晶间孔、晶间溶孔及裂缝等,常充填石英、隐晶质硅质、白云石、萤石、黄铁矿、闪锌矿、方解石并呈现明显的充填次序;有效储层包括原生孔隙及准同生成岩阶段—浅埋藏阶段的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所形成的次生孔隙;中—深埋藏成岩阶段的热液溶蚀在改造部分储集空间的同时,也表现为多种矿物充填过程。

车国琼,詹旗胜,汪轰静,范玲,王安琪,李昱翰[3](2021)在《川中龙女寺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特征》文中指出白云岩储层在世界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的比例超过了50%,尤其在北美地区白云岩储层的比例更接近80%,因而长期以来白云岩储层一直是全球油气勘探中的热点领域。作为川中地区主要天然气储层之一的寒武系龙王庙组是近年油气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岩心观察与描述、地震综合解释、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等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川中龙女寺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川中龙女寺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的岩石类型相对简单,以结晶白云岩、残余粒屑白云岩为主;白云岩储层类型可划分为孔隙型储集体、岩溶型储集体和构造叠加型储集体。川中龙女寺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有望为川中地区乃至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演化机制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周传明,欧阳晴,王伟,万斌,关成国,陈哲,袁训来[4](2021)在《中国埃迪卡拉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研究说明埃迪卡拉系于2004年正式建立,是目前《国际年代地层表》中最晚建立的一个系级单元。中国震旦系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含义几经变化,2000年全国地层委员会修订的震旦系是与埃迪卡拉系涵义相同的系级单位。近年来,中国埃迪卡拉系综合地层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在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面形成了若干新认识。本文基于对已有地层资料和新进展的分析整理,以组为基本单元,以对比表的形式,提出中国埃迪卡拉系5个地层区、31个代表性剖面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

朱茂炎,孙智新,杨爱华,袁金良,李国祥,周志强,张俊明[5](2021)在《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认为寒武纪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时期,各门类后生动物爆发式出现,标志着地球生命系统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作为显生宙的第一个纪,寒武纪自1835年建立以来,经过180多年的研究,其年代地层框架已基本确立。中国的寒武系研究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地层分区及年代地层几经革新。近年来,中国寒武系综合地层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在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面也形成了若干新认识。本文基于对已有地层资料和新进展的分析整理,以组为基本单元,以生物地层和化学地层为依据,以对比表的形式总结和梳理了中国寒武系8个地层区129条代表性剖面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提出了一些新的划分与对比方案和建议。

庞科,唐卿,万斌,李光金,陈雷,袁训来,周传明[6](2021)在《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地台东缘—东南缘的胶辽徐淮地(层)区发育了一套中—新元古代海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地层,通常不整合覆于太古宇或古—中元古界之上,平行不整合伏于寒武系之下,在安徽和江苏北部、山东中—西部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吉林南部等地区出露良好。前人对于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界的划分和对比,尤其是该套地层的时代归属,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在2014年出版的《中国地层表》中,辽南地区的细河群桥头组被归入南华系,而五行山群和金县群被划入震旦系(埃迪卡拉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化学地层学,尤其是同位素年代地层学的证据表明,淮南地区的淮南群—肥水群、淮北地区的淮北群、鲁西地区的土门群、胶东地区的蓬莱群、辽南地区的永宁组—细河群—五行山群—金县群、吉南地区的白房子组—细河群—浑江群都是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拉伸纪)的沉积地层。

李刚,白国平,高平,马生晖,陈君,邱海华[7](2021)在《全球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藏地质及分布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资源在全球油气勘探领域越来越受重视。位于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盆地、中东的阿曼盆地以及我国的四川盆地前寒武系—下寒武统的原生油气藏储量最为丰富。以这3个盆地为例,系统全面地阐释全球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藏的地质及其分布特征,以期为古老层系油气勘探的进一步突破提供参考。全球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藏油气探明和控制储量已达30 090 MMboe(4.12×108 t油当量),其中84.2%分布于东西伯利亚盆地,而阿曼盆地和四川盆地分别占8.9%和6.5%。烃源岩以海相泥页岩、碳酸盐岩为主,整体处于低熟—过熟阶段,且大部分分布于构造低部位;储集岩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早期白云岩化作用、表生淋滤作用和油气早期充注是古老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重要机制;深层和超深层古老层系的油气大部分储于碳酸盐岩中。同时,广泛发育的优质区域性盖层是油气得以有效保存的一个重要因素。自生自储成藏模式、源储相邻近源成藏模式和源储相隔"远"源成藏模式构成了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模式。

方成名,梁宇生,闫相宾[8](2021)在《叠加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区带划分思路与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理的区带划分对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与部署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具有多旋回演化与复杂成藏过程的中国中西部叠加改造型盆地的区带划分研究甚少,缺乏相对统一方案。基于区带的涵义及其外延,针对叠加改造型盆地具有多套组合、多期改造、多类含油气系统复合的特点,提出了以"原型控源、迭加控藏"为主线的划分思路、方法和流程。区带划分,需要从盆地整体研究出发,分析盆地建造—改造过程中原始成藏地质要素分布及其后续的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明确盆地中不同成藏组合在迭加改造过程中的含油气系统类型及其分布,揭示每类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并由此确定区带的类型及其边界。区带名称视含油气系统类型采用"(古)今构造单元+层系或组合+成藏主控因素"组合命名。区带划分方案对深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认识,指导勘探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李峰,朱光有,吕修祥,张志遥,吴郑辉,薛楠,贺涛,汪瑞[9](2021)在《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油气来源争议与寒武系主力烃源岩的确定》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资源丰富,是中国唯一一个发现大规模海相石油的盆地。虽然经历了近40年的勘探开发与科学研究,海相油气探明储量近30×108t,但盆地台盆区海相油气的来源问题(是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还是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硫同位素等不同地球化学指标指示油气具多源性,在学术界产生较大争议;另一方面,地质勘探的实际规律表明,油气富集分布与油源断裂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勘探家认为寒武系是台盆区海相油气的主力烃源岩。通过系统总结和对比塔里木盆地油气源研究的历史、争议的焦点与依据,结合近年来模拟实验数据和勘探认识,发现烃源岩的热演化差异性和各类次生作用是导致油源对比结果出现争议的关键原因,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等指标的有效性是在限定的范围内。基于芳基类异戊二烯、硫同位素、单体碳同位素等建立了油源对比的新指标,揭示了台盆区油气的主要来源是寒武系烃源岩。目前奥陶系发现的油气主要通过断穿寒武系的断裂体系运移而来。

闫磊,朱光有,王珊,陈志勇,朱永峰,杨敏,杜德道,陈永权[10](2021)在《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万米超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优选》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明确震旦系—寒武系万米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区带分布规律对于开展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塔里木盆地南华系—寒武系烃源岩发育,分布面积广;储层以礁滩相白云岩为主,中寒武统大面积发育的膏盐湖—膏/泥(云)坪沉积有利于油气保存及聚集,空间上构成多种有利的油气成藏生-储-盖组合。综合烃源岩、储层、有利盖层的分布规律,优选塔中隆起北斜坡与温宿凸起周缘的寒武系盐下台内滩、轮南低凸起—满加尔凹陷西部盐下礁后滩、轮南低凸起—古城低凸起台缘带及塔北隆起—满加尔凹陷西部—塔中隆起中寒武统盐间滩相储层分布区是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超深层有利勘探区带,其中埋深小于10 km的有利勘探面积达9.7×104km2;塔北隆起南斜坡与塔中隆起北斜坡的台内滩储层分布区为震旦系超深层有利勘探区带,其中埋深小于10 km的有利勘探面积达3.1×104km2。研究认识对于开展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的寒武系》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的寒武系》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南华北盆地亳州凸起寒武系划分及储层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实钻地层
3 地层岩性、电性特征
    3.1 第四系
    3.2 新近系明化镇组
    3.3 寒武系凤山组
    3.4 寒武系长山组
    3.5 寒武系崮山组
    3.6 寒武系张夏组
    3.7 寒武系徐庄组
    3.8 寒武系毛庄组
    3.9 寒武系馒头组
    3.10 寒武系猴家山组
    3.11 燕山期花岗岩
4 油、气、水显示及储层四性分析
    4.1 油、气、水层综述
        (1)油气显示①
        (2)油气显示②
        (3)油气显示③
    4.2 储集层物性分析
5 结论

(2)新疆塔中油田中古58井寒武系芙蓉统白云岩储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来源及测试方法
2 储集空间类型
3 充填矿物类型及充填次序
4 流体包裹体特征
5 胶结物微量元素特征
6 白云岩孔隙形成及演化模式
7 结论

(3)川中龙女寺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地质背景
3 岩石学特征
4 储集体特征
    4.1 孔隙型储集体
    4.2 岩溶型储集体
    4.3 构造叠加型储集体
5 结论

(4)中国埃迪卡拉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埃迪卡拉纪综合地层学研究进展
    1.1 生物地层学
    1.2 碳同位素化学地层学
    1.3 事件地层学
    1.4 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地层学
2 中国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3 中国埃迪卡拉纪地层区划、代表剖面和划分对比
    3.1 准噶尔—松辽地层区(I)
    3.2 塔里木地层区(II)
        3.2.1 库鲁克塔格地层分区(II1)
        3.2.2 博罗霍洛地层分区(II2)
        3.2.3 柯坪塔格地层分区(II3)
        3.2.4 西昆仑地层分区(II4)
    3.3 柴达木—华北地层区(III)
        3.3.1 柴达木地层分区(III1)
        3.3.2 祁连地层分区(III2)
        3.3.3 北山地层分区(III3)
        3.3.4 贺兰—小秦岭—豫西地层分区(III4)
        3.3.5 胶辽徐淮地层分区(III5)
    3.4 华南地层区(IV)
        3.4.1 东昆仑—秦岭地层分区(IV1)
        3.4.2 扬子地层分区(IV2)
        3.4.3 江南地层分区(IV3)
        3.4.4 东南地层分区(IV4)
    3.5 西藏滇西地层区(V)
4 讨论
    4.1 灯影组顶部地层缺失
    4.2 湖北三峡地区庙河段的地层对比
    4.3 留茶坡组与灯影组的对比关系

(5)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2 中国寒武纪生物带
3 中国寒武纪地层区划和代表性剖面
    3.1 天山—兴安区(I)
        3.1.1 北天山—北山分区(I1)
        3.1.2 额尔古纳—兴安分区(I2)
    3.2 塔里木区(II)
        3.2.1 南天山分区(II1)
        3.2.2 库鲁克塔格分区(II2)
        3.2.3 柯坪分区(II3)
        3.2.4 铁克里克分区(II4)
        3.2.5 阿尔金山分区(II5)
    3.3 柴达木—祁连区(III)
        3.3.1 柴达木分区(III1)
        3.3.2 北祁连分区(III2)
        3.3.3 中祁连分区(III3)
        3.3.4 南祁连分区(III4)
    3.4 阿拉善区(IV)
    3.5 青藏区(V)
        3.5.1 西昆仑分区(V1)
        3.5.2 喜马拉雅分区(V2)
        3.5.3 川西分区(V3)
        3.5.4 滇西分区(V4)
    3.6 华北区(VI)
        3.6.1 西部分区(VI1)
        3.6.2 南部分区(VI2)
        3.6.3 中部分区(VI3)
        3.6.4 东部分区(VI4)
        3.6.5 边缘分区(VI5)
    3.7 扬子区(VII)
        3.7.1 扬子台地分区(VII1)
        3.7.2 扬子边缘分区(VII2)
    3.8 东南区(VIII)
4 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存在的问题
    4.1 扬子区
        4.1.1 扬子区寒武系底界识别与界线岩石地层名称问题
        4.1.2 扬子区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问题
        4.1.3 扬子区寒武系顶界厘定问题
    4.2 华北区
        4.2.1 寒武系底部地层单元的时代问题
        4.2.2 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和炒米店组的使用问题
    4.3 塔里木及天山地区
        4.3.1 柯坪分区玉尔吐斯组和肖尔布拉克组的时代问题
        4.3.2 库鲁克塔格分区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的时代问题
        4.3.3 库鲁克塔格分区金龙沟组和白云岗组的问题
        4.3.4 柯坪分区下丘里塔格群、上丘里塔格群及寒武系-奥陶系界线问题

(6)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划分
    1.1 淮南地区
    1.2 淮北地区
    1.3 鲁西地区
    1.4 胶东地区
    1.5 辽南地区
    1.6 吉南地区
2 各区域之间传统的岩石地层对比方案
3 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
    3.1 生物地层学进展
        3.1.1 微体化石研究
        3.1.2 宏体化石研究
    3.2 同位素化学地层学进展
    3.3 同位素年代地层学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7)全球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藏地质及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资源分布
2 成藏要素分析
    2.1 烃源岩
    2.2 储层
    2.3 盖层
3 成藏模式
4 结论

(8)叠加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区带划分思路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气勘探区带涵义及其外延
2 叠加改造型盆地成藏条件特殊性
    2.1 盆地具有多期叠加发育与改造的特点
    2.2 构造沉积分异控制成藏地质要素及组合
    2.3 构造改造及复合控制含油气系统形成与保持
3 区带划分思路、方法与流程
    3.1 “原型控源、迭加控藏”的划分思路
    3.2 区带划分流程与方法
        3.2.1 盆地整体研究
        3.2.2 含油气系统划分
        3.2.3 勘探区带划分
    3.3 区带命名规则
4 勘探区带划分应用例举
    4.1 四川盆地前寒武系油气成藏组合
        4.1.1 油气动态成藏过程分析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4.1.2 主控因素分析与区带划分
    4.2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盐下组合
5 结论

(9)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油气来源争议与寒武系主力烃源岩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塔里木盆地油气源研究历史及主要观点
    2.1 油源初步认识阶段
    2.2 “石炭系”与“寒武系—奥陶系”油源之争
    2.3 “寒武系(寒武系—下奥陶统)”与“奥陶系(中—上奥陶统)”油源之争
        2.3.1 塔东2井典型寒武系端元油的确定
        (1) 台盆区原油来自奥陶系(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观点及证据
        (2)台盆区原油来自寒武系(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观点及证据
        (3)台盆区原油为寒武系和奥陶系烃源岩混合来源的观点及证据
        2.3.2 中深1井寒武系油源之争
3 深层油气勘探进展与油源观点的分歧
    3.1 深层寒武系勘探发现与奥陶系油源指标的矛盾
    3.2 塔中、塔北大型油气区油气沿断裂带富集,寒武系油源断裂控藏明显
    3.3 塔中、塔北钻穿奥陶系800口井,均未发现奥陶系优质烃源岩
4 传统油源对比指标的失灵与影响因素
    4.1 生物标志化合物
    4.2 碳同位素
5 塔里木盆地油源对比的新证据
    5.1 芳基类异戊二烯及其单体碳同位素证据
    5.2 原油与干酪根硫同位素证据
    5.3 寒武系烃源岩的分布与发育特征
6 结 论

(10)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万米超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1 超深层地质概况
    1.1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地质结构
    1.2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主要勘探层系
    1.3 震旦系—寒武系超深层勘探区域
2 超深层储层特征及其分布
    2.1 震旦系储层
    2.2 下寒武统缓坡相白云岩储层
    2.3 中寒武统盐间白云岩储层
    2.4 中—上寒武统台缘礁滩储层
    2.5 超深层储层保持机制
3 超深层烃源岩条件、油气藏类型
    3.1 寒武系烃源岩
    3.2 震旦系烃源岩
    3.3 南华系烃源岩
4 震旦系—寒武系超深层油气藏类型
5 超深层盖层条件及油气成藏组合
    (1) 下部组合:南华系、震旦系烃源岩-震旦系白云岩储层-下寒武泥岩/致密灰岩盖层
    (2) 中部组合:下寒武统烃源岩-肖尔布拉克组/吾松格尔组储层-中寒武统蒸发岩盖层
    (3) 中—上部组合:下寒武统烃源岩-中寒武统盐间白云岩储层-中寒武统蒸发岩、致密泥灰岩盖层
    (4) 上部组合:下寒武统烃源岩-中—上寒武统台缘礁滩储层-下奥陶统致密泥灰岩盖层
6 超深层有利勘探领域评价及区带优选
    6.1 震旦系白云岩
        6.1.1 有利勘探领域
        6.1.2 区带优选
    6.2 寒武系
        6.2.1 盐下白云岩
        6.2.2 盐间白云岩
        6.2.3 台缘带礁滩体
7 结 论

四、《中国的寒武系》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华北盆地亳州凸起寒武系划分及储层物性分析[J]. 姬玉平,魏思宇,韩龙恺,齐治虎. 中国煤炭地质, 2021(12)
  • [2]新疆塔中油田中古58井寒武系芙蓉统白云岩储层特征[J]. 李一苇,张云峰,姜晨光,杨俊丰,麦麦江·胡吉,屈海洲,李越. 地层学杂志, 2021
  • [3]川中龙女寺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特征[J]. 车国琼,詹旗胜,汪轰静,范玲,王安琪,李昱翰. 中外能源, 2021(12)
  • [4]中国埃迪卡拉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周传明,欧阳晴,王伟,万斌,关成国,陈哲,袁训来. 地层学杂志, 2021
  • [5]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朱茂炎,孙智新,杨爱华,袁金良,李国祥,周志强,张俊明. 地层学杂志, 2021
  • [6]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J]. 庞科,唐卿,万斌,李光金,陈雷,袁训来,周传明. 地层学杂志, 2021
  • [7]全球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藏地质及分布特征[J]. 李刚,白国平,高平,马生晖,陈君,邱海华. 石油实验地质, 2021(06)
  • [8]叠加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区带划分思路与方法[J]. 方成名,梁宇生,闫相宾. 石油实验地质, 2021(06)
  • [9]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油气来源争议与寒武系主力烃源岩的确定[J]. 李峰,朱光有,吕修祥,张志遥,吴郑辉,薛楠,贺涛,汪瑞. 石油学报, 2021(11)
  • [10]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万米超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优选[J]. 闫磊,朱光有,王珊,陈志勇,朱永峰,杨敏,杜德道,陈永权. 石油学报, 2021(11)

标签:;  ;  ;  ;  

《中国寒武纪》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