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自己的想象表现生活——把纸贴画引进美术课堂(论文文献综述)
葛诗婕[1](2021)在《基于“艺游学”的“非遗美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探究》文中研究说明
薛洁[2](2021)在《兰州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办学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文昱[3](2021)在《小学语文专家型教师与一般教师教学差异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思岚[4](2021)在《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涂鸦区是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幼儿园户外涂鸦区为幼儿提供了自由且宽敞的绘画空间,但是,当下以成人审美标准为主导的涂鸦环境创设弱化了幼儿的参与,同时,美术教育中教师支持幼儿绘画创作能力较低影响幼儿获得完整的艺术经验。基于此,研究聚焦四个目的:第一,帮助教师了解并梳理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课程价值,掌握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的优化方向与具体要素,提升审美环境优化的能力。第二,通过现状研究把握幼儿园户外涂鸦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呈现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第四,为幼儿园进行户外涂鸦区创设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所以,研究旨在根据涂鸦区环境创设的实际状况优化儿童视角的涂鸦区并聚焦三个问题:其一,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课程价值是什么?其二,幼儿园户外涂鸦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什么问题?其三,如何基于儿童视角进行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从儿童视角出发,探究幼儿期待的涂鸦区环境,以充分发挥涂鸦区的课程价值。研究采用行动研究范式,尝试优化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马赛克方法进行资料收集:观察法和访谈法用于考察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现实状况;运用马赛克方法中的自主拍照、视频引谈、幻灯片、自主绘画和幼儿会议等5种参与式工具了解幼儿对涂鸦区的看法和期待,并基于目的性抽样选取小班、中班和大班各10名幼儿作为研究参与者,通过与幼儿交流讨论收集幼儿对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看法和期待的资料。资料的分析包括阅读原始资料、登录与寻找“本土概念”和资料的系统化等三个阶段,最终形成编码结果。研究考察荔浦市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在创设过程中存在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涂鸦空间与材料调整的程度低、幼儿缺少审美色彩的感受与体验、涂鸦区域的规划与材料投放不利于幼儿进行涂鸦活动和涂鸦工具与材料缺少幼儿对“美”的表达与创造的机会四个问题,由此进行了两轮环境优化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幼儿期待能感受自然美与色彩美和欣赏作品的空间布局、喜欢运用多种涂鸦工具与材料表达和创造美、渴望舒适与满足想象的涂鸦活动的体验与感受和期望在涂鸦活动中能与同伴交往与得到教师的支持。在环境改造中,涂鸦区环境也从“忽视幼儿参与、空间规划不足与材料缺乏”到“注重幼儿的参与、规划与利用涂鸦空间和丰富涂鸦材料”,优化的过程中侧重改善“基础玩色空间”和“可着色材料”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在改造后,基于教师和幼儿的反馈,还存在涂鸦展示空间的作品形式、内容及其高度不合理和部分涂鸦材料数量欠缺且收纳杂乱的问题。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幼儿期待好看、好玩的玩“色”和玩“水”的空间、喜欢便于操作的涂鸦工具,满足幼儿对线条和形状的渴望、期望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涂鸦材料可以表征对事物的认识与想象和与同伴和教师分享涂鸦“叙事”的活动体验。在环境中进行了从“忽视师幼互动,规划涂鸦空间和丰富涂鸦材料”到“优化涂鸦空间、调整涂鸦工具与材料、加强师幼互动”的改造,注重优化“多样玩色空间”和“混色工具”促进幼儿叙事表达。通过研究得出两点结论:其一,幼儿的绘画能力和教师绘画作品的解读能力得到发展;其二,拓展涂鸦空间与增加材料种类激发了幼儿表达与创作的欲望。基于研究提出了四个建议:首先,设置满足幼儿视觉审美体验与创造的涂鸦空间;其次,提供种类和性质不同的涂鸦工具与材料;再次,增加师幼共同参与环境优化的机会;最后,加强对幼儿涂鸦作品认识的与解读能力。
吴兴美[5](2021)在《中班剪纸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表现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能力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正是实施教育的好时机。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极其重要。幼儿教师通过剪纸活动这一手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幼儿在剪纸活动中被引导,通过认真仔细地剪、贴、涂等动作直接感知活动对象,获取直接经验,体验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创造的乐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因此研究者将剪纸活动与幼儿的学习品质相结合进行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廊坊市一所公办园中班的24名幼儿,在他们进行剪纸活动时采取非参与式观察,借助相关工具获取资料,然后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填写《幼儿学习品质评价表》,同时利用中午午休时间,对中班的6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其中2名幼儿教师是观察班级的中班教师,4名教师是其他班级的中班教师,对其进行结构化访谈。探究中班幼儿在剪纸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现状,以现状为依据,揭示剪纸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可行性策略。研究者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得出:一、中班幼儿在剪纸活动中学习品质不容乐观,中班幼儿在剪纸活动中各维度学习品质均值存在差异,均值从高到低分别是:主动性、专注性、坚持性、想象和创造、独立性以及好奇心和兴趣。二、影响中班幼儿在剪纸活动中学习品质的因素主要是:(1)教师对幼儿学习品质的认识欠缺;(二)幼儿自身的发展状况;(三)家园合作的缺失。因此,研究者对中班幼儿在剪纸活动中学习品质的问题上,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在剪纸活动中做好指导者(2)教师协调学习品质,全面发展(3)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4)家园共育,教师提升幼儿在剪纸及衍生活动方面的技术水平。
张妮[6](2021)在《启蒙教育之歌曲演唱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歌唱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笔者是一名定向研究生,在读期间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现仍是一名在编教师,学业与工作两头兼顾,一直处于一线教师的状态,因此笔者有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机会,在研究生期间所学的专业是:声乐表演、教学与文化研究,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并撰写了大量的心得论文,可以将学到的专业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因此笔者撰写了《启蒙教育之歌曲演唱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这篇论文,即能体现出研究水平又能结合笔者在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以3-6岁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展开歌曲演唱的启蒙教育。在音乐活动的作用下,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与记忆力,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对于提升幼儿的敏感性与听觉辨别能力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合理的音乐启蒙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会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明确规划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与方向。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歌唱活动作为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对于幼儿教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论文中,着重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家长。通过观察、实践发现幼儿在歌曲演唱中出现的跑调、节奏等问题;针对教师我们发现,在开展的歌唱教学活动中,仍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例如幼儿缺乏积极性、教师选歌困难以及师生之间缺少互动等,以上问题的出现,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歌唱教学对幼儿成长的作用价值;而对于家长则认为,学习音乐没有必要,家长以忙为借口,忽视与孩子的交流互动,以及与教师间的相互配合。所以,对歌唱教学活动展开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是尤为关键的。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以及教学活动观察等多种方式,对幼儿园的歌唱教学活动现状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怎样激发幼儿对歌唱的兴趣爱好,以及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与音乐欣赏等多项能力。除此之外,从市、区教育局直属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的现状出发,还提出了幼儿常见的一些问题;幼儿园歌唱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师专业、教学方法、设计歌唱活动的深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为幼儿音乐启蒙之路奠定基础。
张松霞[7](2021)在《怒江州Z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活动开展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活动。作为区域活动中的一个游戏场所,美工区对幼儿身心发展、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目前我国幼儿园关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促使国内外众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幼儿园区域活动。本研究中,笔者尝试以实地观察研究的形式调查美工区活动开展的现状,发现美工区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探寻提升美工区活动的策略,以期提高区域活动质量。故将怒江Z幼儿园的中一班、中二班、中三班三个班级的美工区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围绕Z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对象和方法五个方面进行概述。第二部分,Z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活动开展现状分析。此部分主要从区域活动准备、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和活动评价情况这四个维度去深入。第三部分,Z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活动开展的经验、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首先探讨了Z园美工区活动开展的经验,包括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美工区活动、探寻整合式区域活动、美工区活动既统一又多元、幼儿园的有效支持四个方面;再指出Z园美工区活动中区域的空间布局、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与评价等方面的不足,并就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能力欠缺、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度低、教师角色定位不清晰、幼儿兴趣与个性差异等方面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问题。第四部分,促进Z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活动有效开展的对策。此部分是课题研究的结束部分,主要针对问题来探寻Z幼儿园美工区活动质量的提升对策,即加强理论学习、正确解读纲领性文件,开展集体专题教研、推进区域活动深入发展,发展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
刘晓航[8](2021)在《图文互动视野中的画家散文研究 ——以吴冠中、木心、陈丹青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画家散文是当代散文中别具特色的文学类型。画家在作画之余从事散文写作,往往使其作品沾染美术气息,从而影响到散文的主题内容、言说视角、语言风格等层面。在画家散文中,图像与叙事存在深刻的互动关系。本研究从图文关系的视角出发,将画家散文置于绘画与文学互动的维度之内,考察图文两种媒介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呈现样貌,借此发抉画家散文美感的独异之处。本文选取吴冠中、木心、陈丹青作为对象,从三个不同的图文关系类型分析画家散文中存在的图文互动现象。吴冠中的画坛实践深刻影响了他散文创作时观摩、描绘景物的角度、空间以及修辞方式,他在记录自己绘画经历的散文中,将绘画中的艺术思维直转为写作手法,绘画的形式美进入散文语言之中,形成艺术上的出位之思。第一章第一节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二徐之争”,五十年代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八十年代对形式美的讨论三个时间截面追述吴冠中探寻形式美的艺术史语境。他对形式美的寻求是在艺术场与权力场压制下的反拨,这是吴冠中沉溺于形式美的重要背景;第二节解读吴冠中绘画形式美介入文本的面貌,并围绕“语图互仿”、诗画关系及空间叙事等理论探讨吴氏散文语图互仿的路径及相互影响的问题;第三节从形式美的能指直转、错觉与比喻、移情等方面分析吴氏散文如何借由“以画为文”的艺术“出位”产生文学美感。第二章主要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细察木心散文与绘画的类同之处。木心的散文与绘画在表达符号、空间展开、总体意境等层面表现出共性。第一节在木心生平与文画的介绍基础上,以分析围绕他的论争入手,阐述其创作的特点。第二节从“废墟”和“楼”“塔”两个层面出发分析其绘画与散文中共有的风格属性。“废墟”和“楼”“塔”是由局部意象进入木心作品整体风格阐释的象征通道。散文的“废墟”感集中体现在作者对战争、政治运动、华人离散等历史伤痛的记录,其中回顾式表述和悼亡类散文是“废墟”感的叙事表征;绘画的“废墟”感则主要体现在战争主题、不合时宜的绘画技术、慕古旨趣、黑色表现、自我模糊性等方面。“楼”与“塔”标明了木心的“疏离”感。其中,散文的“疏离”既呈现在“高楼”俯看的空间展开所呈露的旁观心态,又见于情感焦点与叙事焦点错位及以超脱情感淡化创伤故事的两种主要叙事法;绘画的“疏离”则主要体现在“塔中之塔”的绘画命名、归隐旨趣、贵族化观念及整体的幽寂意境等层面。“废墟”与“楼”“塔”既是木心生命个体独特遭遇的标识,也是现代知识分子普遍经验的隐喻。陈丹青的散文透露出他的观看之道。于陈丹青而言,“观看”不仅是一种绘画积习与思维惯性,也成为他理解外物的逻辑方式。陈丹青在风景铺陈中,对空间、光线、色彩、肖像的细描,显露其独具的绘画眼光。此外,肖像、衣着更在陈丹青的解读下与摄影、建筑等一道形成一种“看”的政治;陈丹青的绘画经验,使他更青睐“表面”,他理解外界的方式是“撇开本质看现象”,这使其散文在叙事时形成了描写凸显,议论、抒情消退的客观性特点,显露出戏剧般的场景感;他品画时从局部入手,是在看取历史的细部,这与其“退步”宣言类似,是对整体与进步的消解。与之相关,他在作文时,则爱写“多余”的细节。局部与细节,不但是陈丹青的观看之法,也可以借此理解其精神生成的理路。最后,第四章从图文互动之于画家散文的意义出发进行总结。以文写画、以画为文、文画互补分别使画家散文产生了别具一格的主题、风格和蕴意。画家的美术生涯构成了散文写作的主要内容,绘画习惯带来的审美经验留存于散文之中,形成语言、叙事上的独异风格,图像与文字的互证互补,使文字与图像的表达得以深化,提升了单一媒介的意蕴空间。而画家散文也在此之中焕发出独特价值:画家散文沟通了“图”“文”两种艺术媒介,融合了“看”“读”两种思维方式,为文学提供一种新质素,为批评提供一种新场域。绘画领域的语汇、思维进入文学后,更生了散文语言,也缔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同时,绘画艺术的介入也转化了文字的刚硬气质,使散文内容中的批评得以柔化,理性思辨更富于诗性。
骆云云[9](2020)在《自然材料在S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应用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儿童是自然之子,亲近自然本是幼儿的天性。但在当今时代,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阻碍了幼儿与自然的接触,导致越来越多的幼儿患上“自然缺失症”。为了建立幼儿与自然亲密友好关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越来越多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引入自然材料。然而,当前自然材料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仍存在诸如教师对自然材料的价值把握不准确、教师自然材料开发应用能力不足、家长参与少等问题,使自然材料未能在应用中有效发挥其教育价值。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自然材料在幼儿园应用的实践问题,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以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进行资料的收集。首先搜集大量相关文献,对自然材料、自然材料应用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梳理自然材料在幼儿园应用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了这些成果的特点、不足及对本研究的启示。其次,进入现场通过观察与访谈收集幼儿园过去两年及目前自然材料应用的相关资料,重点挖掘自然材料在S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应用的现状,分别从材料的投放、材料的使用、教师的指导、家长的观念态度分别进行资料的收集。最后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总结自然材料在应用的纵向发展历程和横向发展现状,提出幼儿园自然材料应用的成效与不足并揭示其存在不足的原因。研究发现,自然材料在S幼儿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一,自然材料的应用受到了幼儿园的重视;其二,自然材料的使用方式开放灵活不受到限制;其三,区域活动质量得到提升。但S幼儿园自然材料的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在:自然材料应用的目标定位片面化,应用过程重视幼儿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忽视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在材料的投放上缺乏有效性,教师没有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循序渐进的投放或更新材料;自然材料使用过程忽视幼儿的主体性,一方面教师没有让幼儿参与区域墙面布置,另一方面教师的指导过于凸出教师的权威地位。最后,自然材料的应用缺少家长的参与与社区物质环境的支持,没有形成园所、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为改善幼儿园自然材料应用的现状,幼儿园应整合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力量,共同实现自然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应用目标;关注幼儿实际需要,提高材料投放的有效性;采用多种途径,如融合四季开展主题式区域活动,鼓励幼儿参与墙面环境布置等,优化自然材料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师应用自然材料的整体水平。
周林[10](2020)在《燕尾巧裁扬州纸 ——熊崇荣剪纸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剪纸艺术巧夺天工,源远流长,是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扬州剪纸则是其出类拔萃者之一,素以剪工精巧、清新秀丽、柔媚有力、刻画入微、题材丰富着称。2006年,扬州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文将以扬州剪纸省级传承人熊崇荣为研究对象展开探讨,熊崇荣早年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学习剪纸技艺,其后积极吸收工艺美术师蔡千音的先进设计理念,并在以后的剪纸生涯中,吸收了国画、连环画、皮影等其它艺术门类的精华,创作出很多经典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与此同时,他也推动了扬州剪纸的传承与传播,开创了扬州剪纸艺术的新局面,为扬州剪纸做出了杰出贡献。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未对熊崇荣剪纸艺术做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围绕该课题进行大量的田野考察,获取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从五个部分对熊崇荣剪纸艺术展开研究。从而梳理出扬州剪纸的发展脉络及其传承谱系,剖析熊崇荣剪纸艺术的形成原因,并对其艺术形态进行深入分析,阐明熊崇荣剪纸艺术的精髓,结合扬州剪纸传承和保护的现状,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二、按自己的想象表现生活——把纸贴画引进美术课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自己的想象表现生活——把纸贴画引进美术课堂(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户外涂鸦活动中教师支持幼儿绘画创作能力有待提升 |
二、户外涂鸦活动中幼儿完整艺术经验的获得受到限制 |
三、户外涂鸦环境创设以成人审美为主导弱化了幼儿的参与和操作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研究促进教师树立儿童立场的美术教学观以支持幼儿自主绘画创作 |
二、研究促进幼儿获得科学探索的经验和提升艺术创作能力的发展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幼儿园绘画教育呈现出摆脱技能训练并走向绘画审美情感表达的倾向 |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转向以儿童艺术领域发展核心取向的教育 |
三、幼儿园涂鸦区环境创设注重幼儿审美经验的获得 |
第五节 研究问题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范式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伦理 |
第一章 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课程价值阐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涂鸦区活动使幼儿获得艺术体验并促进幼儿艺术表达的发展 |
一、幼儿感知艺术色彩美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 |
二、艺术符号的创作是幼儿绘画语言的表达 |
第二节 涂鸦区活动转变教师绘画教学观念以提高解读绘画作品能力 |
一、教师注重涂鸦技能的观念转向注重情感体验 |
二、幼儿涂鸦活动指导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并学习美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
三、幼儿涂鸦作品的解读加强教师对涂鸦作品的理解能力 |
四、涂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提升教师涂鸦区域活动组织能力 |
第三节 涂鸦区活动依托美术资源促进幼儿园课程的生成 |
一、涂鸦区环境支持幼儿的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游戏 |
二、教师利用涂鸦区环境资源实现课程的相互渗透并生成课程 |
第二章 幼儿园户外涂鸦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的问题——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涂鸦空间与材料调整的程度低 |
一、幼儿参与方式单一——“我带自己喜欢的涂鸦材料来涂鸦区” |
二、幼儿表达途径单一——“老师只是问我们想带什么东西来涂鸦区” |
三、幼儿表达内容不充分——“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带什么来涂鸦区” |
第二节 幼儿缺少审美环境色彩的感受与体验 |
一、涂鸦区空间布置简单——“涂鸦区空空的,一点儿也不漂亮” |
二、涂鸦区空间布置装饰少——“涂鸦区只有一种颜色不好看” |
三、涂鸦区的遮荫设计不美观——“涂鸦区的遮阳伞丑丑的” |
第三节 涂鸦区域的规划不利于幼儿进行涂鸦创作活动 |
一、幼儿在涂鸦区易产生拥挤现象——“其他小朋友会总是碰到我” |
二、涂鸦区缺少幼儿作品展示区——“我们的作品被丢进垃圾桶或者带回家了” |
三、涂鸦材料收纳没有进行分类整理——“材料干的、湿的混在一起存放” |
四、洗手池缺少洗手槽——“水龙头没有槽,会弄湿我们的脚” |
第四节 涂鸦工具与材料缺少幼儿对“美”的表达与创造的机会 |
一、涂鸦材料更新慢,缺乏吸引力——“我早就玩过了,一点也不好玩” |
二、涂鸦材料不能满足所有幼儿的实际需求——“涂鸦区白板、地板不够用,且部分幼儿扎马步画” |
第三章 改善“基础玩色空间”和“可着色材料”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第一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幼儿多途径参与可着色性材料的收集 |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环境优化:进行基于儿童视角的涂鸦区空间规划和材料丰富 |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关注色彩美的环境与舒适的涂鸦体验 |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从“空间规划不足,材料缺乏”到“充分利用涂鸦空间,丰富材料” |
第三节 总结反思:涂鸦区展示缺少美感、材料数量欠缺且收纳杂乱 |
一、涂鸦展示空间的作品形式和内容及其高度不合理 |
二、部分涂鸦材料数量欠缺且收纳杂乱 |
第四章 优化“多样玩色空间”和“混色工具”促进幼儿叙事表达——第二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根据幼儿的想法拓展“玩色空间”和“混色工具” |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环境优化:开展儿童视角下的涂鸦区环境空间延伸和材料优化 |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期待多样化的涂鸦空间和便于操作的材料以满足想象与表达 |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从“充分利用涂鸦空间,丰富材料”到“优化涂鸦空间布局,调整涂鸦材料” |
第三节 总结反思:教师观念的转变与涂鸦材料种类的尝试需要加强 |
一、幼儿需要与多种类型的材料互动而获得发展 |
二、教师需要支持幼儿在涂鸦区玩“水”和玩“颜色”活动 |
三、教师应该参与幼儿涂鸦创作活动并多领域解读幼儿作品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幼儿的绘画能力和教师的绘画作品解读能力得到发展 |
一、幼儿通过自由地创作提高了叙事能力和绘画能力 |
二、教师对环境“美”的优化能力和绘画作品解读的能力得到提升 |
第二节 拓展涂鸦空间与增加材料种类激发了幼儿表达与创作的欲望 |
一、涂鸦空间的延伸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 |
二、涂鸦展示空间的合理设置加强了幼儿对“美”的感受与欣赏 |
三、多样化的涂鸦材料引发幼儿“美”的表达与创造 |
第六章 教育建议 |
第一节 设置满足幼儿视觉审美体验与创造的涂鸦空间 |
一、涂鸦环境的设置注重“自然性”与“色彩性” |
二、展示空间的创设要满足幼儿二维作品和三维作品的摆放 |
三、延伸涂鸦活动空间促使幼儿进行多领域的学习 |
第二节 提供种类和性质不同的涂鸦工具与材料 |
一、给幼儿提供科学探索的涂鸦工具 |
二、增加涂鸦自然和生活材料的种类 |
第三节 增加与幼儿共同参与环境优化的机会 |
一、运用多种方式了解幼儿的想法 |
二、与幼儿一起收集与创作涂鸦材料 |
三、选择供幼儿欣赏感知的对象 |
第四节 加强对幼儿涂鸦作品认识的与解读能力 |
一、让幼儿在观察中获得审美感知 |
二、分享讨论环节要促进幼儿艺术经验的内化 |
三、做好对幼儿绘画作品的针对性提问 |
四、注重幼儿涂鸦过程中的叙事体验 |
五、涂鸦作品评价时应考虑到幼儿的表征想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班剪纸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表现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 |
1.1.2 剪纸活动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
1.1.3 适宜中班幼儿发展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理论基础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 |
1.4.2 国内研究 |
1.4.3 已有研究述评 |
1.5 概念界定 |
1.5.1 中班幼儿 |
1.5.2 剪纸活动 |
1.5.3 学习品质 |
1.6 研究重点 |
1.7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观察法 |
2.3.2 访谈法 |
2.4 研究工具及信效度分析 |
2.4.1 研究工具 |
2.4.2 《幼儿学习品质评价表》的信效度分析 |
2.5 研究过程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班幼儿在剪纸活动中学习品质的现状分析 |
3.1.1 中班幼儿在剪纸活动中学习品质的整体分析 |
3.1.2 中班幼儿在剪纸活动中学习品质的各维度分析 |
3.1.3 剪纸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个例分析 |
3.2 中班剪纸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幼儿教师对学习品质认识欠缺 |
3.2.2 幼儿自身的发展状况 |
3.2.3 家园合作的缺乏 |
第四章 中班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策略 |
4.1 教师在剪纸活动中做好指导者 |
4.1.1 熟记剪纸常规,用心指导 |
4.1.2 抓住关键期,创设适宜的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 |
4.1.3 以幼儿为本,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剪纸活动内容和教学方法 |
4.2 教师协调学习品质,全面发展 |
4.2.1 提高幼儿的主动性 |
4.2.2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
4.2.3 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专注性 |
4.2.4 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4.3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
4.3.1 转变家长观念,提高育儿能力 |
4.3.2 把家长开放日作为家园共育的好时机 |
4.3.3 家庭和幼儿园联手,让幼儿全面发展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启蒙教育之歌曲演唱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的界定 |
1.启蒙 |
2.启蒙教育 |
3.歌曲演唱 |
4.启蒙教育之歌曲演唱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
(四)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 |
2.国外研究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实践研究法 |
3.调查研究法 |
4.观察研究法 |
5.案例分析法 |
(六)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1.工作特殊 |
2.研究较少 |
3.新切入点 |
4.研究成绩 |
二、调研启蒙教育之歌曲演唱的现状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对象 |
(三)调研内容 |
(四)调研方法与步骤 |
(五)数据结果与统计整理 |
1.幼儿方面 |
2.教师方面 |
3.家长方面 |
三、启蒙教育之影响幼儿歌曲演唱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歌曲演唱时唱准音调 |
1.营造愉快的倾听氛围 |
2.培养积极的倾听习惯 |
3.发展敏锐的倾听能力 |
4.锻炼形成音乐记忆力 |
5.学会乐音模唱的方法 |
(二)歌曲演唱时唱准节奏 |
1.学会阅读图谱 |
2.模仿生活中声音节奏 |
3.与动作相结合 |
4.与游戏相结合 |
5.与一日生活相结合 |
(三)歌曲演唱时情感表达 |
(四)歌曲演唱时即兴创编 |
1.歌词创编 |
2.律动创编 |
3.节奏创编 |
(五)歌曲演唱时咬字吐字 |
四、启蒙教育之教师歌曲演唱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
(一)幼儿园教师对歌曲演唱教学活动过程性认识缺失 |
(二)幼儿园教师对歌曲演唱活动教学过程趣味性低 |
(三)幼儿园教师对歌曲演唱活动选择的教学内容吸引力不足 |
(四)幼儿园开展大型歌曲演唱活动频率低 |
(五)幼儿园教师对歌曲演唱活动专业技能有欠缺 |
(六)幼儿园教师对歌曲演唱活动教学方法不科学 |
1.教唱歌曲方式机械重复,提不起兴趣 |
2.歌唱教学评价标准单一,成就感降低 |
3.不重视幼儿年龄特点,影响幼儿发展 |
4.未与幼儿生活有机结合,参与体验机会少 |
5.教师言语高控,幼儿常处于被动状态 |
五、启蒙教育之歌曲演唱教学问题应对策略 |
(一)依据《指南》,制定正确的活动目标 |
1.感知旋律要素 |
2.理解歌曲内容 |
3.掌握歌唱知识 |
4.体验歌唱形式 |
(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幼儿玩转课堂 |
1.多样化的导入方式 |
2.游戏化的教学方式 |
3.丰富的歌曲演唱形式 |
4.与其它领域相结合 |
(三)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提升幼儿学习兴趣 |
(四)增加开展大型活动次数,提高幼儿自信心 |
(五)深入学习音乐专业知识,提升音乐素养 |
1.为教师提供更多音乐教育方面的培训机会 |
2.积极组织开展幼儿歌唱教学等相关音乐教育方面的教研活动 |
3.积极练习音乐基础的专业能力 |
4.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音乐课的教育教学能力 |
(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
1.柯达伊手势教学法 |
2.音乐游戏教学法 |
3.渗透式教学法 |
4.情境创设教学法 |
5.根据课型选择适当的教学法 |
6.正确的评价方法 |
7.支架式指导语教学法 |
六、家园共育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歌唱学习 |
(一)幼儿家长在幼儿歌唱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
1.动机较功利 |
2.认识落实不到行动上 |
3.期望较狭隘 |
4.注重文化学习,忽视艺术发展 |
(二)家园共育的途径 |
1.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歌唱教育活动 |
2.创造温馨美好的生活环境 |
3.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幼儿的歌唱学习 |
4.为家长提供专家知识讲座 |
5.为幼儿建立音乐档案 |
6.引导家长参与音乐亲子活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学习故事 |
附录 B 教育笔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一、论文发表情况 |
(一)论文一 |
(二)论文二 |
(三)论文三 |
(四)论文四 |
(五)论文五 |
二、课题研究情况 |
(一)市课题 |
(二)微课题 |
(三)小课题 |
致谢 |
(7)怒江州Z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活动开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区域活动在当前学前教育研究中备受重视 |
二、Z 幼儿园美工区活动的开展仍有不足之处 |
三、个人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区域活动 |
二、美工区活动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有关区域活动的研究 |
二、有关美工区活动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第五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Z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活动准备情况 |
一、活动环境与材料 |
二、活动的时间安排 |
三、活动的规则与进区方式 |
第二节 内容选择情况 |
一、内容选择的依据 |
二、内容的具体构成 |
第三节 组织实施情况 |
一、幼儿活动方式 |
二、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
第四节 活动评价情况 |
一、区域环境的创设 |
二、区域中的幼儿 |
三、区域中的教师 |
第三章 Z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活动开展的经验、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Z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活动开展的经验 |
一、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美工区活动 |
二、探寻整合式区域教育活动 |
三、美工区活动既统一又多元 |
四、幼儿园的有效支持 |
第二节 Z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活动开展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一、Z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活动开展存在的不足 |
二、Z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活动开展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促进Z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活动有效开展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强理论学习正确解读纲领性文件 |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美工区活动 |
二、以幼儿为本 |
三、转变教师权威角色 |
第二节 开展集体专题教研推进区域活动深入发展 |
一、以研促教深入研究区域活动 |
二、创建教研共同体推动共同体成长 |
第三节 发展整合式幼儿园教育活动提升区域活动质量 |
一、发展整合式幼儿园教育活动 |
二、发展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学位论文类 |
三、期刊类 |
附录一 Z园中班美工区活动观察记录 |
附录二 Z园教研组长访谈提纲 |
附录三 Z园中班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怒江州Z幼儿园2020-2021 学年度总课程表 |
附录五 怒江州Z幼儿园作息时间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图文互动视野中的画家散文研究 ——以吴冠中、木心、陈丹青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方法——从“语图关系”说起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吴冠中散文的出位之思 |
第一节 追寻形式的历史语境 |
第二节 形式美:从图像到语言 |
第三节 出位之思及其美感生成 |
第二章 木心的文画共生 |
第一节 木心的文画及其特点 |
第二节 “废墟”与“楼”“塔” |
第三章 陈丹青散文中的观看之道 |
第一节 风景与肖像 |
第二节 表面与戏剧 |
第三节 局部与细节 |
第四章 图文互动与画家散文的独特价值 |
第一节 图文互动的三重意义 |
第二节 画家散文的独特价值 |
附录一 木心与二十世纪中国画 |
附录二 陈丹青的言说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自然材料在S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应用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自然材料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 |
(二)国内外运用自然材料发展幼儿教育的倡导 |
(三)幼儿园自然材料的实际应用存在不足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自然材料 |
(二)自然材料应用 |
(三)区域活动 |
四、相关文献综述 |
(一)关于幼儿园自然材料应用价值的研究 |
(二)关于幼儿园自然材料应用方式的研究 |
(三)关于幼儿园自然材料收集与投放的研究 |
(四)关于幼儿园自然材料应用过程的相关研究 |
(五)关于幼儿园自然材料应用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的相关研究 |
(六)对已有文献的述评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S幼儿园自然材料应用的发展历程回顾 |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及基本情况介绍 |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基本情况介绍 |
二、自然材料在S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应用的发展历程 |
(一)自然材料在S幼儿园应用的伊始 |
(二)2017~2018年自然材料在S幼儿园应用的探索期 |
(三)2018~2019年自然材料在S幼儿园应用的改进期 |
第二章 自然材料在S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应用的现状深描 |
一、S幼儿园自然材料的投放 |
(一)自然材料选择依据与来源 |
(二)自然材料投放的种类 |
(三)自然材料摆放的方式 |
(四)自然材料更新的频率 |
二、S幼儿园自然材料的使用 |
(一)自然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选择情况 |
(二)自然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使用方式 |
三、S幼儿园自然材料应用过程中教师指导行为分析 |
(一)教师指导指向的策略分析 |
(二)教师指导指向的内容分析 |
四、S幼儿园自然材料应用的结果 |
(一)幼儿在自然材料应用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分析 |
(二)教师在自然材料应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分析 |
(三)家长在自然材料应用过程中的观念态度分析 |
第三章 自然材料在S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应用的经验、不足及原因分析 |
一、自然材料在S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应用的经验总结 |
(一)幼儿园重视自然材料的应用 |
(二)自然材料的应用方式开放灵活 |
(三)区域活动质量得到提升 |
二、自然材料在S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应用存在的不足 |
(一)自然材料应用目标定位片面化 |
(二)自然材料投放缺乏有效性 |
(三)自然材料应用过程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
(四)自然材料应用没有形成园所、家庭、社区教育合力 |
三、自然材料在S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应用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对自然材料应用的教育价值缺乏思考 |
(二)教师投放材料缺乏计划性与目的性 |
(三)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力量不足 |
(四)幼儿园师生配备比过高 |
(五)幼儿园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
第四章 自然材料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应用的改进策略 |
一、整合各方力量,实现自然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应用目标 |
(一)管理层发挥领导职能作用,为自然材料的应用提供支持 |
(二)幼儿园积极推进家园合作,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 |
(三)幼儿园联动社区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 |
二、关注幼儿实际,提高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
(一)教师鼓励幼儿参与材料的收集过程,加深幼儿对自然材料的认识 |
(二)教师根据幼儿实际有层次的投放材料,提高材料的应用效率 |
(三)教师合理规划材料摆放的位置,初步建立幼儿的秩序感 |
三、采用多种途径,优化自然材料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应用 |
(一)教师融合四季开展主题区域活动,深化自然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应用 |
(二)教师鼓励幼儿参与墙面环境布置,增强区域活动环境的适宜性 |
(三)教师合理介入幼儿的活动,为提高幼儿自然材料操作能力提供支架 |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应用自然材料的整体水平 |
(一)教师主动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
(二)幼儿园开展培训,拓宽教师自然材料应用的视野 |
(三)幼儿园加强园本研修力度,促进教师自然材料应用的专业成长 |
结语: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燕尾巧裁扬州纸 ——熊崇荣剪纸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论文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一)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扬州剪纸概述 |
第一节 扬州的地域文化背景 |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
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
三、繁荣昌盛的经济形态 |
第二节 扬州剪纸的发展脉络 |
第三节 扬州剪纸传承谱系 |
第二章 熊崇荣剪纸生平与艺术经历 |
第一节 熊崇荣剪纸生平 |
第二节 熊崇荣剪纸艺术经历 |
一、少年时期 |
二、师从张永寿时期 |
三、学习蔡千音时期 |
四、自我创作时期 |
第三章 熊崇荣剪纸艺术形态研究 |
第一节 熊崇荣剪纸艺术特色 |
一、精湛的制作工艺 |
(一)刻纸的工具与材料 |
1、刻刀 |
2、磨刀石 |
3、蜡盘 |
4、粉袋 |
5、纸张 |
(二)刻纸的方法与步骤 |
1、设计 |
2、叠纸 |
3、刻制 |
4、揭离 |
5、装裱 |
二、丰富的题材内容 |
(一)人物题材类 |
(二)花鸟鱼虫类 |
(三)盆景植物类 |
(四)自然风景类 |
(五)生肖动物类 |
(六)邮品藏书票类 |
三、多样的表现形式 |
(一)单色刻纸 |
(二)套色刻纸 |
(三)立体剪纸 |
(四)点彩刻纸 |
四、多变的表现手法 |
(一)造型特征 |
1、主观意象心随我动 |
2、程式归纳纤细柔美 |
3、阴阳结合刚柔并济 |
4、夸张变形率性传神 |
5、简练概括形神兼备 |
(二)构图方式 |
1、平面化构图 |
2、对称式构图 |
3、几何式构图 |
4、自由式构图 |
(三)色彩构成 |
第二节 熊崇荣剪纸艺术的创新性研究 |
一、技艺:变“剪”为“刻”,刀随人意 |
二、题材:丰富多样,形成系列 |
三、类型:中西结合,以“物”载道 |
四、材料:就地取材,别有风味 |
五、包装:古今交融,相得益彰 |
第三节 与其它地方剪纸对比研究 |
一、与北方剪纸对比研究——以蔚县剪纸为例 |
二、与南方剪纸对比研究——以金坛刻纸为例 |
第四章 熊崇荣对扬州剪纸的传承与传播 |
第一节 熊崇荣对剪纸艺术的传承 |
一、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接班人 |
二、开展学校教育,传承剪纸艺术 |
第二节 熊崇荣对扬州剪纸的传播 |
一、收集和整理资料,推进扬州剪纸发展 |
二、参加全国性比赛,扩大扬州剪纸影响力 |
三、国内外举办剪展,提升扬州剪纸知名度 |
第五章 扬州剪纸传承和保护的困境与思考 |
第一节 扬州剪纸传承和保护的困境 |
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 |
二、剪纸销售市场逐渐萎缩,品牌建设没得到足够重视 |
三、剪纸产品形式单一,缺少多渠道的宣传阵地 |
四、扬州剪纸保护力量薄弱,沟通机制不顺畅 |
第二节 扬州剪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一、强化剪纸后备人才的培养,挖掘剪纸艺术的教育价值 |
二、注重扬州剪纸的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剪纸的消费市场 |
三、创新扬州剪纸的艺术形式,提升扬州剪纸的曝光率 |
四、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体系,推进扬州剪纸的可持续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A:扬州剪纸“张氏”传承谱系简图 |
附录B:表格和图片来源 |
表格附录 |
图片附录 |
附录C:熊崇荣剪纸艺术大记事 |
附录D:田野调查 |
第一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四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五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六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七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八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九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一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二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三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四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五次—二十三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四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五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六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七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八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九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一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二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三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四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五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六次田野调查记录 |
四、按自己的想象表现生活——把纸贴画引进美术课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艺游学”的“非遗美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探究[D]. 葛诗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兰州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办学历程研究[D]. 薛洁.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小学语文专家型教师与一般教师教学差异的叙事研究[D]. 陈文昱. 集美大学, 2021
- [4]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D]. 刘思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5]中班剪纸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表现及提升策略研究[D]. 吴兴美. 河北大学, 2021
- [6]启蒙教育之歌曲演唱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D]. 张妮.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怒江州Z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活动开展现状研究[D]. 张松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图文互动视野中的画家散文研究 ——以吴冠中、木心、陈丹青为中心[D]. 刘晓航. 山东大学, 2021
- [9]自然材料在S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应用的个案研究[D]. 骆云云.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10]燕尾巧裁扬州纸 ——熊崇荣剪纸艺术研究[D]. 周林. 江苏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