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防止葡萄小年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茹[1](2021)在《苹果MdTCP14/15调控花芽孕育的功能与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占我国苹果面积70%以上份额的主栽品种‘富士’在生产上往往出现幼树难成花、成龄树大小年现象明显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模式植物中的研究表明,TCP转录因子可以与其它蛋白互作调控下游成花基因转录水平,进而参与成花调控。然而苹果等多年生木本植物相关成花调控机制有待深入解析。本研究以‘长富2号’为试验材料,结合外源激素处理,分析MdTCP14/15的表达特性,克隆MdTCP14基因,分析其调控成花的功能,筛选其互作蛋白,并进行互作模式验证分析,以期为苹果优质高产高效栽培中的成花调控和成花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苹果MdTCP14/15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特性以及功能分析。(1)通过对11个不同物种中TCP14/15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以及同源蛋白序列比对,发现TCP14/15在进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苹果MdTCP14/15与拟南芥At TCP14/15同源性较高,表明它们可能在不同的物种内发挥着相似的生物学功能。(2)表达特性分析发现,MdTCP14在茎中具有相对高表达,MdTCP15在芽中表达水平最高。GA3处理后,二者表达在花芽分化各个时期均受到显着抑制。6-BA处理后,二者表达在盛花期后40 d显着下调,其它时期与对照无明显差异。ABA处理后,MdTCP14表达水平在花后50 d和60 d受到抑制下调,而在花后70 d显着上调高于对照;而MdTCP15表达水平则在花后30 d和70 d显着上调。在不同负载量处理中,花芽分化前期MdTCP14在小年树中表达高于大年树,而在花芽分化后期大年树中MdTCP14表达水平高于小年树;在花后70 d,MdTCP15在大年树中表达显着高于小年树。在拟南芥中异源过表达MdTCP14,发现转基因植株相较于野生型莲座叶数目减少,花序高度增加,分枝数减少。2、苹果MdTCP14互作蛋白的筛选、验证以及调控机制分析。(1)以MdTCP14蛋白为诱饵,在生理分化期‘长富2号’顶芽c DNA文库中,利用酵母双杂技术进行互作蛋白筛选,共得到104个阳性质粒,进行序列比对以及功能注释,发现了分别与成花调控、乙烯信号转导途径、生长素极性运输、脱落酸信号调控、胁迫响应、泛素化蛋白酶解过程等相关。(2)酵母回复试验结果表明,MdTCP14/15均可与Md WRKY6a、Md WRKY6b、Md ERF、MdTCP2、Md HSP20发生蛋白互作。对Md ERF、Md HSP20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Md ERF主要定位细胞核中,而Md HSP20定位在细胞质中。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Md ERF在花中高表达,MdTCP2主要在花和叶中表达,Md HSP20则集中分布在芽和茎中。(3)酵母单杂交试验表明,MdTCP14可以结合在3’TFL1-1q、5’TFL1-2q两个启动子片段上,推测MdTCP14是通过调控MdTFL1的转录从而调控花芽分化。综上,MdTCP14/15参与调控苹果多种生长发育过程,并且表达水平受到多种激素调控。互作调控分析发现MdTCP14/15可与Md WRKY6a、Md WRKY6b、Md ERF、MdTCP2、Md HSP20相互作用,转录调控分析发现MdTCP14可以结合在MdTFL1-1、MdTFL1-2启动子片段上。在苹果中可能存在MdTCP14/15通过与一些蛋白互作转录调控MdTFL1,进而参与花芽诱导过程的调控机制。
张兵[2](2021)在《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是水果生产大省,果品产业在河北省农业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河北省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水果种植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是必不可缺的生产要素之一。但河北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可用于农业灌溉的用水十分有限,为保证果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果园灌溉用水效率,降低水分无效利用和损耗。果园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提质增产效果,可以改良果园内的生产环境,便于喷药、修剪和采果等果园管理工作。经过调查发现,河北省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意愿较高,但实际采用率较低,且有弃用的现象。果农是否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分析果农节水技术的采用行为特征,对节水灌溉效率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利于河北省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河北省水果产业的生产现状、果园灌溉用水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并估算各地区果园的节水潜力;利用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了 150户果农进行实地访谈调查,发现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较高,但是实际采用率较低。对果农采用意愿和行为差异性的原因进行剖析,得出果农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补贴范围等,是影响果农采用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调研数据定量分析表明,节水灌溉技术的适应性、有用性、有效性是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果农的自身素质和小规模经营模式限制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扶持方式对果农是否采用技术有重要影响;合作社和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范围和水平,在政府宣传、推广和果农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之间起重要的联结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高果农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建议:一是通过媒体、培训等方式提升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政策的认知水平;二是加强政府在果园节水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管理,确保落实,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技术合理性建设,因地制宜;三是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四是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等。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对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果园的节水潜力进行了测算;对果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和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剖析了果农采用意愿高,实际采用率低的原因。
张丽之[3](2020)在《苹果MdTFL1-2启动子序列变异特征及其对花芽生理分化期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苹果Md TFL1可抑制成花、推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且前人研究表明不同苹果属资源成花特性与Md TFL1表达水平显着相关,但原因和相关调控机制有待解析。本研究以不同负载量‘长富2号’为材料(负载量高为大年树,负载量低为小年树),结合外源GA3处理,检测花芽生理分化期GAs含量和Md TFL1的表达模式,同时克隆不同成花特性苹果属资源Md TFL1-2启动子序列,分析其变异特征。本研究有助于解析不同苹果属资源Md TFL1-2的表达特征及其与成花能力的关系,对改善苹果成花特性和改良成花调控技术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以不同负载量的9年生‘长富2号’为材料,结合外源GA3处理,检测了花芽生理分化期短枝顶芽中内源GAs含量和Md TFL1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小年树花芽的长、宽、鲜重以及翌年成花率显着高于大年树,GA1+3、GA4+7含量显着低于大年树,Md TFL1-1、Md TFL1-2的表达水平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盛花期后70 d大年树中Md TFL1-2的表达量再次高于小年树。GA3处理之后花芽的长、宽及鲜重都有所降低,内源GAs含量先下降后稳定,GA1+3的含量始终高于对照,Md TFL1-1、Md TFL1-2表达水平受GA3的诱导有所提高。综上,Md TFL1是成花抑制因子,Md TFL1-2可能介导负载量对花芽分化的调控。2. 本研究克隆了多个苹果属资源(成花特性不同)Md TFL1-2的编码区(6个样本)和启动子序列(11个样本)。不同苹果属资源Md TFL1-2的编码区存在碱基差异,但未引起关键位点氨基酸的改变(His88、Asp144)。克隆了不同成花特性苹果属资源中Md TFL1-2编码区上游2000 bp的启动子序列,发现一段27 bp序列(GATGAATTTGT ATCTACAAGACAAATA)的串联重复次数存在差异(重复1次的启动子命名为R1,重复3次的为R3)。‘长富2号’、‘蜜脆’和‘华硕’Md TFL1-2启动子为R1:R1型,‘烟富6号’、‘秦冠’和‘金冠’Md TFL1-2启动子为R1:R3型,‘嘎拉’Md TFL1-2的启动子为R3:R3型。不同苹果属资源Md TFL1-2编码区较为保守,启动子序列变异丰富,呈现27 bp序列串联重复次数变异。3. 为进一步分析Md TFL1-2启动子变异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启动子活性分析、表达特性分析和酵母单杂交试验。结果发现随着27 bp片段串联重复次数的增加,R1、R3和R5(人工合成)的启动子活性依次减弱。花芽生理分化前期和中期,‘长富2号’和‘蜜脆’花芽中Md TFL1-2表达水平较其余样本高,花芽生理分化整个阶段‘嘎拉’花芽中Md TFL1-2表达水平均较低。综上,不同类型的启动子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Md TFL1-2的转录水平。为明确Md TFL1-2启动子变异是否会影响与转录因子的结合从而调控成花性状,本研究选取包含差异位点的启动子序列进行酵母单杂筛库试验,筛选到参与侧器官发育以及响应乙烯、生长素和茉莉酸的基因(Md LOJ、Md APC10和Md CUL1),经验证它们不能与Md TFL1-2启动子结合。4. 为进一步解析Md TFL1-2对苹果成花的调控机制,本研究设计了酵母双杂和Bi FC试验。结果发现Md TFL1-2和Md NAC090存在蛋白互作。Md NAC090定位于细胞核,在花芽中(生理分化后期)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叶片和果,在花中也有一定表达水平,二者互作可能调控苹果成花。
温玥[4](2019)在《外施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形成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经济林树种,有着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外源赤霉素和多效唑是两种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较多的应用在调控花果发育等方面。为缓解油茶花芽和果实之间强烈的营养竞争,改善油茶大小年结实现象,本研究对生长势中庸的’湘林27’和旺盛’湘林14’油茶植株,分别喷施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多效唑。利用13C同位素示踪技术,从营养物质、内源激素和源库关系的角度出发,探究了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的影响以及对不同节位叶片(源)制造的同化物向芽和果(库)分配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油茶生产上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建立油茶高产高效栽培体系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不仅显着提高了’湘林27’油茶花芽分化率和饱满度,还提高了花芽分化期间花芽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以及(GA3+IAA)/ABA,降低了脱落酸含量、ABA/IAA和ZT/GA3,且各浓度赤霉素对’湘林27’油茶花芽影响的作用大小依次为:300 mg/L>200 mg/L>100 mg/L。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抑制了’湘林14’油茶新梢的生长,却显着提高了花芽分化率、饱满度和花芽分化期间花芽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脱落酸的含量以及ABA/IAA和ZT/GA3,降低了赤霉素含量,且各浓度多效唑对’湘林14’油茶花芽影响的作用大小依次为:1500 mg/L>1000 mg/L>500 mg/L。(2)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显着提高了’湘林27’油茶果实发育期间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果皮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了果实各发育期果实赤霉素、生长素和玉米素含量以及(GA3+IAA)/ABA,却降低了脱落酸含量以及ABA/IAA和ZT/GA3,且各浓度赤霉素处理对’湘林27’油茶果实影响的作用大小依次为:300 mg/L>200 mg/L>100 mg/L。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显着增加了’湘林14’油茶种子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果皮可溶性糖含量,而多效唑对果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在果实不同发育期的表现不同:显着降低了缓慢生长期和成熟期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了快速生长期和油脂转化期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着促进了快速生长期和油脂转化期果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增加,降低了缓慢生长期果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此外,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显着降低了果实赤霉素、生长素和玉米素含量以及(GA3+IAA)/ABA,提高了脱落酸含量以及ABA/IAA和ZT/GA3,且各浓度多效唑处理对’湘林14’油茶果实影响的作用大小依次为:1500 mg/L>1000 mg/L>500 mg/L。此外,赤霉素和多效唑处理分别促进了’湘林27和’湘林14’油茶当年和第二年果实产量性状的提高,以300 mg/L赤霉素和1500 mg/L多效唑提高效果最为明显。(3)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显着提高了’湘林27’油茶果实发育各时期第1、3和5节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改善了叶片的光合性能,且各浓度作用大小分别为:300 mg/L>200 mg/L>100 mg/L。油脂转化期,300 mg/L赤霉素处理下,第5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达到14.42 μmol/(m2·s)、1.29 mg/g·Fw、0.94、91.01和0.22。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显着提高了’湘林14’油茶果实发育各时期第1、3和6节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增强了叶片的光合能力,保障了光合作用的高效进行,且各浓度作用大小分别为:1500 mg/L>1000 mg/L>500 mg/L。油脂转化期,1500 mg/L多效唑处理下,第5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达到 13.98 μmol/(m2·s)、1.37 mg/g·Fw、0.91、89.90 和 0.22。(4)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改变了 ’湘林27’油茶各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各器官的分配,尤其显着提高了 13C同化物在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且各浓度作用大小分别为:300 mg/L>200 mg/L>100 mg/L。果实成熟期,300 mg/L赤霉素处理下,第1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1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为8.22 mg和0.57 mg,第3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3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为7.33 mg和9.23 mg,第5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果实中的分配量为17.76 mg。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提高了’湘林14’油茶各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且各浓度作用大小分别为:1500 mg/L>1000 mg/L>500 mg/L。果实成熟期,1500 mg/L多效唑处理下,第1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1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为3.65 mg和0.88 mg,第3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3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为2.11 mg和4.31 mg,第6节位叶片制造的13C同化物在果实中的分配量为12.32 mg。综上所述,外施赤霉素和多效唑不仅显着促进了’湘林27’和’湘林14’油茶花芽分化率、饱满度和连续两年果实产量性状的提高,改善了油茶大小年结实现象,还增加了不同节位叶片制造的同化物在花芽和果实中的分配量,分别以300 mg/L赤霉素和1500 mg/L多效唑的促进效果最佳。300 mg/L赤霉素处理下,’湘林27’油茶单株花芽分化率、当年种子重、单果重、出仁率和单株产量分别达到38.00%、10.20 g、20.06 g、45.36%和5.83 kg,第二年单株果实数和产量分别为323个和4.12 kg。此外,1500 mg/L多效唑处理下,’湘林14’油茶花芽分化率、当年单株果实数和产量以及第二年单株果实数和产量分别达到31.90%、290、4.92 kg、244 个和 4.04 kg。
王金悦,王润军[5](2018)在《红地球葡萄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我地于1993年从国外引进栽植红地球葡萄,因其粒大、质优深受消费者青睐,也给种植户带来较高效益。近年来,我地红地球葡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规模基本形成,但在生产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故此我们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针对几个主要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及对策。1抗寒性差红地球葡萄抗寒耐寒性差。我地属于干寒地区,冬季较寒冷干燥,最低温在-20℃以下,而红地球葡萄有报道称只能耐-12℃的低温,虽然种植户采取了埋
赖旭辉[6](2017)在《荔枝隔年交替结果技术调研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荔枝是起源于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常绿果树,在荔枝栽培中大小年结果现象是影响荔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本试验以大小年结果严重的‘桂味’和‘糯米糍’荔枝为材料,分别从栽培管理模式、增产效果、休闲树与结果树的叶片养分变化、果实品质等方面研究隔年交替结果技术在荔枝栽培上的应用,以期为解决荔枝大小年结果问题提供新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隔年交替结果技术将树体分为休闲树和生产树,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隔年交替结果增产效果显着,生产成本跟常规园差不多,产量达317.5kg/667㎡,比采用该技术之前的192 kg/667㎡增产65.36%。2.休闲树修剪后矮化效果显着,‘桂味’和‘糯米糍’修剪后树体高度降幅分别为37.34%和36.25%,冠幅分别缩小16.75%和16.16%;休闲树在休闲期一般抽梢4次:8-10月一次秋梢,翌年2-4月一次春梢,5-7月一次夏梢,8-10月一次秋梢;‘糯米糍’的结果母枝数要比‘桂味’的多,枝梢年生长量也比‘桂味’的大。3.从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来看,‘桂味’休闲树在5月-9月间维持在51mg/g-64mg/g之间波动,显着低于结果树的71mg/g-96mg/g,而‘糯米糍’除5月16日休闲树显着大于结果树之外,6月-10月间含量没有显着差异,均维持在54mg/g-73mg/g之间。10月之后可溶性糖含量都有一个较快的上升,且休闲树上升速度大于结果树;从叶片中淀粉含量来看,两个品种变化趋势较为一致,5月-10月间含量维持在23 mg/g-40 mg/g之间,休闲树和结果树没有差异,10月份之后,休闲树中含量急速上升,而结果树中含量则上升不大,因此休闲树显着大于结果树。4.叶片中N、P、K含量变化趋势是休闲树高于结果树;Ca的含量变化是7月份之前休闲树高于结果树,7月份之后结果树高于休闲树,‘桂味’结果树的Ca含量显着高于‘糯米糍’的结果树;Mg、Zn、B试验期间的变化趋势是结果树高于休闲树。5.‘桂味’采前累积落果率和裂果率分别为25%和0.86%,显着低于‘糯米糍’,其累积落果率和裂果率分别为60%和24.47%;但从单株平均产量来看两个品种没有差异,‘桂味’和‘糯米糍’结果树的平均单株产量分别为78.1kg和75.5kg;在果实品质方面,‘糯米糍’的单果重和TSS含量要显着高于‘桂味’,特别是果实大小,‘桂味’平均单果重为19.92g,但大于19g所占比例只有24.05%,‘糯米糍’平均单果重为23.55g,但大于22g所占比例确高达80.45%。
徐海宁[7](2017)在《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及其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六氢β-酸(HH)是啤酒花中重要软树脂成分β-酸的氢化衍生物,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尤其在抗李斯特菌、普通变形杆菌、荧光假单孢杆菌等食品腐败菌方面作用突出。但HH不溶于水,限制了其在水基食品体系的使用。重要的是,HH不具有啤酒花活性成分所呈现的强烈苦味,但却保持了其它各种生理活性,有些活性甚至更强。因此,若能改善HH的水溶性,则有望将其应用到各种食品体系起到抑菌防腐作用,这不仅拓宽了啤酒花的应用领域,也为食品体系提供了一个安全、天然来源的防腐剂。论文以HH为原料,通过7种环糊精(CD)包合HH来改善其水不溶性的缺点,对制得包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优化了HH-2-甲基-β-环糊精(HH-M-β-CD)和HH-γ-环糊精(HH-γ-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而确定制备7种包合物的工艺参数;考察了包合物与饮料中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协同抗氧化性并研究了其抑菌性和稳定性能。主要工作如下:用水浴法、微波法、超声波法、研磨法制备环糊精包合物,确定最佳制备方法为研磨法;对研磨法获得的7种包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HH相比,包合物在紫外光谱特征吸收峰处发生了红移。红外光谱上HH分子内的特征吸收峰在包合物中未显示,但在混合物中能明显观察到;且在5001000 cm-1处,HH没有吸收峰,而在包合物和环糊精中有明显的吸收峰,说明HH与环糊精包合过程是以范德华力、氢键等形式结合形成了包合物。X射线衍射图也可观察到,HH的晶型结构在包合物未显示,混合物是HH与环糊精衍射峰的叠加;同时扫描电镜图也观察到了HH、环糊精、包合物、混合物均呈现出不同的形貌。通过TLC层析图可以进一步证明HH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且包合前后HH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考察温度、时间以及主客分子比对包合效果影响的基础上,综合环糊精的结构差异,分别采用正交实验对HH-M-β-CD包合物和hh-m-γ-cd包合物进行制备工艺的优化。最终确定hh-m-β-cd包合物的最优组合:包合温度30℃,研磨时间90min,主客分子比1:80;hh-γ-cd包合物的最优组合:包合温度60℃,研磨时间60min,主客分子比1:40。鉴于两者优化工艺不同,最后分别在2组最优工艺条件下比较了其它6种包合物的包合率大小,最终确定,除hh-m-β-cd外,其余6种包合物均选择hh-γ-cd包合物的最优组合参数。上述7种包合物均可溶于水,但溶解度的大小不同,以hh-m-β-cd包合物的溶解度最大,为0.821mg/ml(以hh计),hh-γ-cd包合物次之;hh-α-cd包合物最小,为0.147mg/ml(以hh计)。抗氧化评价的结果表明,7种hh包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oh和dpph·能力,且清除活性均好于同浓度下未包合的hh及对照品bht。在此基础上,以协同系数(se)为指标,苯甲酸钠为对照,研究hh-m-β-cd、hh-γ-cd、hh-羟丙基-β-环糊精(hh-hp-β-cd)、hh-2,3,6-三甲基-β-环糊精(hh-tm-β-cd)包合物与食品添加剂vc、nacl、柠檬酸、蔗糖的协同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oh体系中,各种包合物与vc/nacl/蔗糖组成的双组分体系有较好的协同抗氧化性;但包合物/柠檬酸的双组分体系和包合物/vc-nacl-蔗糖的多组分体系则无协同抗氧化性。而dpph·体系中,除包合物/蔗糖的双组分体系外,其他双组分和多组分体系均具有较好的协同抗氧化作用。另外,对照品苯甲酸钠与4种食品添加剂所形成的双组分体系中均无协同抗氧化作用。包合物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光线照射下,7种包合物含量均出现了小幅度下降但不明显,仅hh-α-cd、hh-β-cd和hh-dm-β-cd包合物的保存率低于hh甲醇溶液,其他包合物的保存率差异不大;下降幅度均为避光<自然光<紫外光,说明包合物对紫外光较为敏感,更适宜避光保存的食品体系。温度对包合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表明,在50℃以下,包合物比较稳定;在温度小于80℃处理1h后,包合物的保存率大约为初始值的80%左右,大于80℃后,包合物的稳定性下降较快;120℃处理10min和1h,其保存率分别在70%和40%左右,说明高温长时间处理对包合物有一定的影响,而高温短时间处理对其影响不显着,可以应用到食品工业中。酸碱对包合物稳定性影响的结果表明,pH在311范围内,包合物的保存率均在95%以上,酸碱性不影响包合物的稳定性。而Vc、NaCl、柠檬酸、蔗糖等4种食品添加剂的添加对包合物的稳定性也没有影响。对7种包合物的抑菌活性的研究表明,7种包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且抑菌作用具有持久性,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要强于大肠杆菌。其中,HH-M-β-CD、HH-2,6-二甲基-β-环糊精(HH-DM-β-CD)、HH-HP-β-CD包合物的抑菌效果明显强于其他包合物及对照品HH丙酮溶液,且对两细菌的MIC均为8.0μg/mL。经酸碱处理后,与未处理组比较,在pH>6的条件下,3种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增强,在pH<6的条件下,其抑菌活性减弱;温度和紫外线对3种包合物抑菌活性无影响。
屠荣荣[8](2015)在《自闭谱系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课程方案设计与实施效果研究 ——以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的自闭谱系障碍学生越来越多,而特殊学校却缺乏能够满足他们发展需要的课程。国内外研究的结果显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有明显缺陷;在特殊学校开发自闭谱系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课程十分必要。本研究聚焦于特殊教育学校自闭谱系障碍班级生活适应课的课程方案设计与实施:针对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自闭谱系障碍班级,设计了包含清洁卫生、制作面食与购物在内的生活适应课程方案,并在学校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课程实施,考察学生在课程实施之后清洁卫生技能、制作面食技能以及购物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关注学生生活适应整体水平提升的情况,以及家长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等。研究结果显示: (1)自闭谱系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课程方案设计的流程包括前期评估、设计课程方案、课程方案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四个阶段,经过上述流程设计的课程方案的实施,自闭谱系障碍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均得到提高,说明课程方案设计以及实施过程都比较合理,该流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为相应课程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2)经过生活适应课程的实施训练,每位自闭谱系障碍学生基本都掌握了清洁卫生技能、制作面食技能以及购物技能,可以独立且有质量地完成相应的活动,且具有较好的维持效果及泛化效果。 (3)经过生活适应课程的实施训练,每位自闭谱系障碍学生的整体生活适应能力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因此,在真实的情境中,以清洁卫生、制作面食和购物为主要内容,采用结构化的教学流程,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训练的生活适应课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升自闭谱系障碍学生的生活适应水平。
苏军[9](2014)在《不同类型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种群及白僵菌的影响》文中提出自然状态下,毛竹林内同时存在大、小年竹叶和新竹叶,而竹林经营的改制使林分中竹叶类型的多样性减少,这就可能对毛竹食叶害虫及其天敌群落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进而影响到食叶害虫种群的暴发。本研究以不同毛竹叶一食叶害虫刚竹毒蛾一天敌白僵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类型竹叶的重要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通过室内饲养研究了竹叶类型对3代刚竹毒蛾主要种群参数(幼虫存活率、幼虫历期、化蛹率、蛹重、成虫羽化率和产卵量)、体内纤维素酶活力及重要抗性相关酶活力的影响,探讨了白僵菌寄生不同饲料饲养的刚竹毒蛾幼虫后的生物学特性,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取食不同类型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的影响取食大年竹叶、小年竹叶和新竹叶对刚竹毒蛾的主要种群参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与其它类型竹叶相比较,取食大年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发育历期更短,生殖力更强;用大、小年和新竹叶混合后饲养刚竹毒蛾,其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重、成虫羽化率和产卵量均比其他单一类型竹叶饲养下的更小;在相同类型竹叶饲养下,第一代刚竹毒蛾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重、成虫羽化率和产卵量均小于第二代和越冬代。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竹叶的蛋白质、多糖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大年竹叶最高,小年竹叶较低,新竹叶在一年中变化较大;不同类型竹叶的黄酮、单宁和总酚含量则以小年竹叶显着大于大年竹叶,新竹叶在一年中变化最大。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取食不同类型毛竹叶的刚竹毒蛾幼虫发育历期和成虫产卵量与竹叶中黄酮、单宁和总酚含量显着相关;幼虫蛹重则与蛋白质、多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有显着相关性。各代刚竹毒蛾幼虫内切-β-1,4-葡聚糖酶(EG)、外切-β-1,4-葡聚糖酶(CBH)和β-葡萄糖苷酶(BG)的活力均以取食大年竹叶的最高,其后依次为取食小年竹叶、新竹叶和混合竹叶。混合竹叶饲养下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的活力最低,且BG与CBH活力相近,取食单种不同类型竹叶下刚竹毒蛾幼虫的3种纤维素酶活力相近,均以EG酶系活力最高,BG稍大于CBH,但后两种酶的活力都只有EG的50%左右。测定5龄和6龄刚竹毒蛾幼虫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力的结果表明:大、小年竹叶饲养处理间并无显着差异,但取食新竹叶幼虫的AChE和GSTs活力比大年、小年竹叶饲养条件下的均更高。综合上述研究认为,新竹叶饲养下刚竹毒蛾主要种群参数及纤维素酶活力在3代中变化较大,且AChE和GSTs活力较高,这与新竹叶次生物质含量较高且在一年中的变动较大有关。大年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的种群与个体的发育较为有利,这与大年竹叶主要营养物质含量较高有关。混合饲料饲养对刚竹毒蛾的种群和个体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2混合饲料中不同比例新竹叶对刚竹毒蛾的影响在发现新竹叶对刚竹毒蛾主要种群参数具有显着影响的基础上,模拟自然条件,进一步研究含有不同比例新竹叶的混合饲料对刚竹毒蛾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含有其它比例新竹叶的混合饲料相比较,新竹叶比例为10%和20%的混合饲料饲养能够显着延长刚竹毒蛾蛹期、降低蛹的重量、成虫的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但新竹叶比例为50%的饲料饲养则能极显着缩短刚竹毒蛾蛹期,提高蛹的质量、成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新竹叶比例的变化对刚竹毒蛾纤维素酶活力有一定影响。小比例(20%以下)新竹叶混合饲料饲养条件下,刚竹毒蛾纤维素酶的活力仍然会在6龄出现较明显的上升,随着新竹叶比例的增加,酶活力在时间上的变化则越来越小。3类纤维素酶中,EG和BG活力均随着新竹叶比例的上升而下降,但在20%以后下降的幅度显着降低,然而CBH的活力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极小。随着食物中新竹叶比例的增加,刚竹毒蛾幼虫AChE和GSTs的活力逐渐上升,6龄幼虫比5龄幼虫高,在较高新竹叶比例(>20%)情况下,酶活力上升的幅度极小。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混合饲料中新竹叶比例为10%和20%时对刚竹毒蛾的种群发展较为不利。从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活力及AChE和GSTs的活性的变化可以看出,新竹叶比例在10%和20%条件下刚竹毒蛾幼虫的食物利用率和抗性均较低。3白僵菌对取食不同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性在接种F代(第一代)和S1代(F代子代)白僵菌下,取食大年竹叶刚竹毒蛾5、6龄幼虫的寿命均极显着大于取食小年竹叶的寿命。在混合饲料处理中,随着饲料中新竹叶比例的增加,刚竹毒蛾5、6龄幼虫对F代白僵菌的抗性明显上升。F代白僵菌对新竹叶比例20%饲养的刚竹毒蛾5、6龄幼虫的致病力最强,对新竹叶比例为50%饲养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最低。以混合饲料饲养的刚竹毒蛾5、6龄幼虫为寄主,白僵菌的生长量、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性和抗紫外线能力在代内差异极小,且不随着新竹叶比例的变化而显着变化。但上述指标在代间出现显着差异,S2代(S1代子代)的生长量、产孢量均较S1代上升,但随着新竹比例的增加,其生长量、产孢量的上升幅度降低。混合饲料饲养下刚竹毒蛾5龄和6龄幼虫的酚氧化酶(PO)活力均极显着大于大、小年和新竹叶单独饲养。各处理6龄幼虫的PO酶活力均稍大于5龄。随着新竹叶在食物中比例的上升,刚竹毒蛾幼虫PO酶活力逐渐上升,高峰期逐渐提前,PO酶活力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越小。新竹叶比例10%混合饲料饲养下5龄和6龄幼虫的PO酶活力显着小于40%和50%处理。根据上述研究认为,白僵菌对取食混合饲料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比取食小年竹叶和新竹叶的幼虫小,这与混合饲料饲养下刚竹毒蛾幼虫PO、AChE和GSTs活力较高有关。食物中新竹叶比例超过30%时,白僵菌对刚竹毒蛾5、6龄幼虫的致病力下降。刚竹毒蛾5、6龄幼虫抗性相关酶(PO、AChE和GSTs)活力随着食物中新竹叶比例的上升而提高是其重要原因。综合本文研究结果,取食不同竹叶饲料导致刚竹毒蛾的主要种群参数产生较大差异,其中以大年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新竹叶对刚竹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最大;混合饲料饲养与单种竹叶相比对刚竹毒蛾的生长发育更为不利;随着混合饲料中新竹叶比例的上升,刚竹毒蛾蛹期缩短,蛹的重量、成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有提高。这与不同竹叶的重要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存在差异,以及取食不同竹叶饲料后刚竹毒蛾幼虫的纤维素酶活力的差异相关。与此同时,取食不同竹叶饲料后刚竹毒蛾幼虫的抗性相关酶(PO、AChE和GSTs)活力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致使白僵菌对取食不同竹叶饲料刚竹毒蛾幼虫致病力产生差异。主要表现为白僵菌对取食大年竹叶的刚竹毒蛾幼虫致病力最低;对取食新竹叶和混合竹叶饲料的幼虫致病力较高;随着食物中新竹叶比例的增加,白僵菌对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下降。本文研究证明:毛竹林经营制度的改变(花年竹林改为大小年竹林)可通过改变林中竹叶类型的组成,对竹林食叶害虫及其天敌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害虫种群的暴发。
温明霞[10](2013)在《柑橘隔年结果的原因及克服途径》文中研究表明隔年结果,又称大小年结果,在果树生产中普遍存在。大年结果往往导致果品供过于求,果品价格低下,经济效益降低;而小年结果则容易导致果品供不应求,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不良影响。尤其重要的是,隔年结果对果树树体造成的伤害极大,大年结果时大量营养用于花果消耗,根系和枝干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应,从而造成树势衰退,抵抗力下降,树体的经济寿命大大缩短,给果树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柑橘是多年生果树,挂果期长,在果实发育的同时进行花芽分化,隔年结果现象尤
二、怎样防止葡萄小年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防止葡萄小年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苹果MdTCP14/15调控花芽孕育的功能与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成花途径 |
1.3 果树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
1.3.1 果树花芽分化机理 |
1.3.2 果树大小年问题研究 |
1.4 TCP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
1.5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苹果MdTCP14/15 的表达分析及功能验证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MdTCP14/15 系统进化、结构域及结构分析 |
2.2.2 RNA提取、反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3 MdTCP14/15 的克隆及过表达载体构建 |
2.2.4 拟南芥遗传株系的转化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MdTCP14/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2 MdTCP14 表达特异性分析 |
2.3.3 MdTCP15 表达特异性分析 |
2.3.4 MdTCP14 功能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苹果MdTCP14/15 互作蛋白筛选 |
3.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构建诱饵菌株 |
3.2.2 MdTCP14/15 自激活、自毒检测 |
3.2.3 酵母双杂交互作蛋白筛选 |
3.2.4 目标蛋白回交验证 |
3.2.5 亚细胞定位 |
3.2.6 酵母单杂交互作验证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MdTCP14/15 自激活与毒性验证 |
3.3.2 MdTCP14 互作蛋白的筛选 |
3.3.3 MdTCP14 与候选基因的互作验证 |
3.3.4 MdTCP15 与候选基因的互作验证 |
3.3.5 Md ERF与 Md HSP20 亚细胞定位 |
3.3.6 Md ERF、MdTCP2与Md HSP20 表达分析 |
3.3.7 酵母单杂互作验证 |
3.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6 理论基础 |
1.6.1 理性选择理论 |
1.6.2 农户技术采用理论 |
2 河北省水果生产及果园灌溉现状分析 |
2.1 河北省水果生产现状分析 |
2.1.1 果园面积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 |
2.1.2 果园产量呈下降趋势 |
2.1.3 缺水地区果园面积占比较大 |
2.2 河北省果园灌溉现状分析 |
2.2.1 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下降 |
2.2.2 果园用水量呈下降趋势 |
2.2.3 果园灌溉与地区缺水矛盾突出 |
2.3 果园灌溉节水潜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被访农户基本特征 |
3.2.1 个人特征 |
3.2.2 家庭生产特征 |
3.3 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特征 |
3.4 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分析 |
3.4.1 不同特征果农的采用意愿 |
3.4.2 不同种植规模果农的采用意愿 |
3.4.3 不同种植环境下果农的采用意愿 |
3.4.4 不同销售模式下果农的采用意愿 |
3.5 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1 不同意愿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2 不同特征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3 不同规模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4 不同种植环境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5 不同销售模式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6 技术应用效果估算 |
3.5.7 果农果园节水存在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 果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影响因素选择分析 |
4.2 实证分析 |
4.2.1 模型的选择 |
4.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4.2.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加大节水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 |
5.2.2 加大技术补贴力度和技术合理性建设 |
5.2.3 提高农业专业人才待遇和政府人员服务意识 |
5.2.4 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 |
5.2.5 持续推进农业用水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 河北省果园灌溉情况调查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苹果MdTFL1-2启动子序列变异特征及其对花芽生理分化期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成花途径 |
1.3 苹果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
1.3.1 苹果花芽分化过程 |
1.3.2 苹果花芽分化生理和分子研究进展 |
1.4 TFL1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负载量和GA3处理对花芽生理分化期Md TFL1-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树体生长发育指标、内源激素含量和成花率测定 |
2.2.2 试验材料RNA提取、反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2.2.3 数据处理及图表制作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果实负载量的‘长富2号’树体生长、内源激素含量和成花相关指标的统计 |
2.3.2 不同果实负载量对Md TFL1-2、成花相关基因和GA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2.3.3 GA_3处理对‘长富2号’树体生长、内源激素含量和成花相关指标的影响 |
2.3.4 GA_3 处理对Md TFL1-2、成花相关基因和GA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苹果属MdTFL1-2基因编码区和启动子序列变异特征分析 |
3.1 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不同苹果属资源DNA、RNA的提取、反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3.2.2 不同苹果属资源MdTFL1-2编码区和启动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3.3 试验结果 |
3.3.1 不同苹果属资源MdTFL1-2基因编码区克隆及序列分析 |
3.3.2 不同苹果属资源MdTFL1-2基因启动子区克隆及序列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苹果属MdTFL1-2启动子序列变异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 |
4.1 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启动子活性分析 |
4.2.2 不同变异类型的MdTFL1-2的表达分析 |
4.2.3 拟南芥遗传株系的转化 |
4.2.4 酵母单杂筛库 |
4.2.5 转录因子的分离与验证 |
4.3 试验结果 |
4.3.1 启动子活性分析 |
4.3.2 MdTFL1-2启动子变异类型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3 不同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株系的统计 |
4.3.4 MdTFL1-2候选上游转录因子的筛选 |
4.3.5 MdTFL1-2与候选上游转录因子的初步验证 |
4.4 讨论 |
第五章 MdTFL1-2与互作蛋白的验证 |
5.1 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酵母双杂交试验 |
5.2.2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 |
5.2.3 亚细胞定位试验 |
5.2.4 MdNAC090的表达特性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Md TFL1-2与Md NAC090、Md PP2C12和Md PATL6 蛋白互作的初步验证 |
5.3.2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验证Md TFL1-2与Md NAC090 的蛋白互作 |
5.3.3 MdNAC090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5.3.4 MdNAC090的表达特性分析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外施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形成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油茶概述 |
1.1.1 油茶简介 |
1.1.2 油茶的生产现状 |
1.1.3 油茶大小年结实现象的成因 |
1.2 花芽分化的研究进展 |
1.2.1 花芽分化进程的研究 |
1.2.2 内源激素在花芽分化中的作用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
1.3 果实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
1.3.1 果实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
1.3.2 内源激素在果实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 同化物分配的研究进展 |
1.4.1 同化物分配的原则 |
1.4.2 同化物分配方法的研究 |
1.4.3 内源激素在同化物分配中的作用 |
1.4.4 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因素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的影响 |
2.3.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光合特性和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的影响 |
2.4.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果实的影响 |
2.4.3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光合特性和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分化和果实产量性状的影响 |
3.1.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分化的影响 |
3.1.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果实产量性状的影响 |
3.1.3 讨论与小结 |
3.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营养物质的影响 |
3.2.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3 油茶花芽分化率和果实产量与营养物质的关系 |
3.2.4 讨论与小结 |
3.3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和果实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果实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3 油茶花芽分化率和果实产量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
3.3.4 讨论与小结 |
3.4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1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2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4.3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4.4 讨论与小结 |
3.5 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
3.5.1 赤霉素对'湘林27'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同化物分配量的影响 |
3.5.2 多效唑对'湘林14'油茶不同节位叶片同化物分配量的影响 |
3.5.3 讨论与小结 |
4 总讨论与结论 |
4.1 总讨论 |
4.1.1 外施赤霉素对'湘林27'油茶花芽的影响 |
4.1.2 外施多效唑对'湘林14'油茶花芽的影响 |
4.1.3 外施赤霉素对'湘林27'油茶果实的影响 |
4.1.4 外施多效唑对'湘林14'油茶果实的影响 |
4.2 结论 |
4.3 创新点 |
4.4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红地球葡萄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抗寒性差 |
2 葡萄果品质量差 |
3 葡萄大小年现象严重 |
4 葡萄病害严重、死树普遍 |
(6)荔枝隔年交替结果技术调研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荔枝大小年结果现象 |
1.1.1 品种特性与大小年结果的关系 |
1.1.2 气候条件与大小年结果的关系 |
1.1.3 栽培管理技术与大小年结果的关系 |
1.1.4 树体营养与荔枝大小年结果的关系 |
1.2 隔年交替结果技术 |
1.2.1 隔年交替结果技术特点 |
1.2.2 隔年交替结果技术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休闲树修剪前后树高、冠幅、树冠投影面积调查 |
2.2.2 休闲树枝梢生长情况调查 |
2.2.3 树体养分含量动态变化比较 |
2.2.4 坐果、落果和裂果规律观察 |
2.2.5 产量和果实品质测定、成花率统计 |
2.2.6 隔年交替结果园与常规管理果园的对比 |
2.2.7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隔年交替结果技术在荔枝生产中应用案例调研 |
3.1.1 隔年交替结果技术特点 |
3.1.2 隔年交替结果技术应用效果 |
3.2 冬季修剪对矮冠开心树形控制调查 |
3.3 休闲树枝梢生长情况调查与分析 |
3.4 结果树与休闲树叶片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比较 |
3.4.1 可溶性糖含量 |
3.4.2 淀粉含量 |
3.5 结果树与休闲树叶片中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变化比较 |
3.5.1 N含量 |
3.5.2 P含量 |
3.5.3 K含量 |
3.5.4 Ca含量 |
3.5.5 Mg含量 |
3.5.6 Zn含量 |
3.5.7 B含量 |
3.6 隔年交替结果树产量、采前落果裂果和果实品质比较 |
3.6.1 结果树的产量 |
3.6.2 采前落果和裂果比较 |
3.6.3 果实品质 |
3.6.4 成花率 |
4 讨论 |
4.1 隔年交替结果技术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4.2 隔年交替结果技术对矿质营养含量变化的影响 |
4.3 隔年交替结果园与常规园在栽培技术方面的对比 |
4.4 隔年交替结果技术运用于荔枝栽培的探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啤酒花 |
1.1.1 啤酒花软树脂的抑菌活性 |
1.1.2 啤酒花多酚的抑菌活性 |
1.1.3 啤酒花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
1.1.4 啤酒花精油的抑菌活性 |
1.2 软树脂β-酸的再利用 |
1.3 六氢β-酸的生理活性 |
1.3.1 抗菌作用 |
1.3.2 抗肿瘤、抗癌作用 |
1.3.3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
1.3.4 降血糖作用 |
1.3.5 其他作用 |
1.4 六氢β-酸的安全性评价 |
1.5 环糊精包合物 |
1.5.1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概述 |
1.5.2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
1.5.3 包合物的检测手段 |
1.6 抑菌方法的研究进展 |
1.6.1 牛津杯法 |
1.6.2 滤纸片法 |
1.6.3 比浊法 |
1.7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
1 引言 |
2 仪器、试剂与材料 |
3 实验部分 |
3.1 六氢β-酸包合物含量的测定 |
3.2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制备方法的选择 |
3.2.1 水浴法 |
3.2.2 微波法 |
3.2.3 超声波法 |
3.2.4 研磨法 |
3.3 七种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
3.4 七种包合物的的分析与表征 |
3.4.1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
3.4.2 红外光谱测试 |
3.4.3 X射线衍射测试 |
3.4.4 扫描电镜测试 |
3.4.5 薄层色谱法测试 |
3.4.6 包合物溶解度的测定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六氢β-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 不同制备方法的比较 |
4.3 包合物的分析与鉴定 |
4.3.1 包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图 |
4.3.2 包合物的红外可见光谱图 |
4.3.3 X射线衍射分析 |
4.3.4 扫描电镜观测 |
4.3.5 薄层色谱法分析(TLC) |
4.3.6 包合物水溶性的测定 |
5 结论 |
第三章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引言 |
2 仪器、试剂与材料 |
3 实验部分 |
3.1 六氢β-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
3.3 环糊精包合物包合率的测定 |
3.4 HH-M-β-CD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
3.4.1 HH-M-β-CD包合物单因素的考察 |
3.4.1.1 HH-M-β-CD包合物的主客分子比对包合效果的影响 |
3.4.1.2 HH-M-β-CD包合物的包合时间对包合效果的影响 |
3.4.1.3 HH-M-β-CD包合物的包合温度对包合效果的影响 |
3.4.2 HH-M-β-CD包合物制备工艺的优选 |
3.5 HH-γ-CD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
3.5.1 HH-γ-CD包合物单因素的考察 |
3.5.1.1 HH-γ-CD包合物的主客分子比对包合效果的影响 |
3.5.1.2 HH-γ-CD包合物的包合时间对包合效果的影响 |
3.5.1.3 HH-γ-CD包合物的包合温度对包合效果的影响 |
3.5.2 HH-γ-CD包合物制备工艺的优选 |
3.6 确定7种包合物的制备工艺 |
4 结果与分析 |
4.1 HH-M-β-CD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
4.1.1 单因素对HH-M-β-CD包合物包合效果的影响 |
4.1.1.1 主客分子比对HH-M-β-CD包合物的影响 |
4.1.1.2 包合时间对HH-M-β-CD包合物的影响 |
4.1.1.3 包合温度对HH-M-β-CD包合物的影响 |
4.1.2 HH-M-β-CD包合物制备工艺优化 |
4.2 HH-γ-CD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
4.2.1 单因素对HH-γ-CD包合物包合效果的影响 |
4.2.1.1 主客分子比对HH-γ-CD包合物的影响 |
4.2.1.2 包合时间对HH-γ-CD包合物的影响 |
4.2.1.3 包合温度对HH-γ-CD包合物的影响 |
4.2.2 HH-γ-CD包合物制备工艺优化 |
4.3 制备7种包合物工艺的确定 |
5 结论 |
第四章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与食品添加剂的协同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引言 |
2 仪器、试剂与材料 |
3 实验部分 |
3.1 样品的配制 |
3.1.1 六氢β-酸甲醇溶液的配制 |
3.1.2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及食品添加剂水溶液的配制 |
3.1.3 双组份复配溶液的配制 |
3.1.3.1 ·OH体系双组分溶液的配制 |
3.1.3.2 DPPH·体系双组分溶液的配制 |
3.1.4 多组份复配溶液的配制 |
3.1.4.1 ·OH体系多组分溶液的配制 |
3.1.4.2 DPPH·体系多组分溶液的配制 |
3.2 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
3.2.1 ·OH体系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
3.2.2 DPPH·体系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
3.3 抗氧化协同系数(SE)的计算 |
3.4 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清除·OH的抗氧化活性评价 |
4.1.1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食品添加剂单组份体系清除·OH的能力 |
4.1.2 双组份复配体系清除·OH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3 多组分复配溶液清除·OH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4.2 清除DPPH·的抗氧化活性评价 |
4.2.1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食品添加剂单组分体系清除DPPH·的活性 |
4.2.2 双组分复配体系清除DPPH·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4.2.3 多组分复配体系清除DPPH·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4.3 抗氧化协同系数的计算 |
4.3.1 双组分复配体系协同系数的计算 |
4.3.2 多组分复配体系协同系数的计算 |
5 结论 |
第五章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抑菌活性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
1 引言 |
2 仪器、试剂与材料 |
3 实验部分 |
3.1 培养基的配制 |
3.2 菌种的活化及菌悬液的配制 |
3.3 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抑菌活性及稳定性的测定 |
3.3.1 七种环糊精包合物及六氢β-酸抑菌活性的测定 |
3.3.2 七种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的研究 |
3.3.2.1 光照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3.3.2.2 温度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3.3.2.3 酸碱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3.3.2.4 食品添加剂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3.4 三种环糊精包合物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3.5 三种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抑菌稳定性的研究 |
3.5.1 温度对包合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
3.5.2 p H对包合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
3.5.3 紫外线对包合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七种环糊精包合物抑菌活性的测定及培养时间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4.2 七种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的评价 |
4.2.1 光照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4.2.2 温度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4.2.3 酸碱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4.2.4 食品添加剂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4.3 三种包合物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4.4 三种包合物抑菌稳定性的评价 |
4.4.1 温度对包合物抑菌稳定性的影响 |
4.4.2 酸碱对包合物抑菌稳定性的影响 |
4.4.3 紫外线对包合物抑菌稳定性的影响 |
5 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自闭谱系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课程方案设计与实施效果研究 ——以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问题提出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生活适应 |
2.2 生活适应课 |
3 关于生活适应的研究进展 |
3.1 生活适应的内涵演变 |
3.2 生活适应行为的测量 |
3.3 生活适应课程的研究进展 |
4 关于ASD儿童生活适应的研究进展 |
4.1 ASD儿童生活适应能力总体发展情况 |
4.2 ASD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发展的特征 |
4.3 ASD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
4.4 ASD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 |
4.5 小结 |
5 研究总体构想 |
5.1 研究意义 |
5.2 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
第二部分 ASD学生生活适应课程方案设计 |
1 评估阶段 |
1.1 学生能力水平分析 |
1.2 学校的资源及条件分析 |
2 ASD学生生活适应课程方案开发 |
2.1 ASD学生生活适应课程目标的设置 |
2.2 ASD生活适应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
3 ASD学生生活适应课程的评价 |
3.1 分析课程 |
3.2 设计评估工具 |
3.3 做出调整 |
第三部分 ASD学生生活适应课程的实施 |
1 开设形式 |
2 实施对象 |
3 教学方法 |
3.1 任务分析法 |
3.2 生活情境教学法 |
3.3 操作训练法 |
3.4 过度学习法 |
3.5 强化法 |
4 教学流程 |
4.1 课前准备 |
4.2 课堂组织 |
4.3 技能获得 |
4.4 实时评估 |
5 教学案例 |
5.1 课前准备 |
5.2 课堂组织 |
5.3 使用的教学方法 |
5.4 技能的获得 |
5.5 实时评估 |
第四部分 ASD学生生活适应课程实施的效果分析 |
1 ASD学生生活适应课程实施的总体效果 |
1.1 各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总体情况变化 |
1.2 生活适应各领域间变化情况 |
2 生活适应课各活动实施效果情况 |
2.1 清洁卫生活动实施效果情况 |
2.2 制作面食活动的实施效果 |
2.3 购物活动的实施效果 |
3 家长对生活适应各活动实施效果的评价 |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关于ASD学生生活适应课程方案设计的流程 |
2 关于ASD学生生活适应课程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ASD学生生活适应课程实施的总体效果分析 |
2.2 ASD学生生活适应各活动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
2.3 ASD班级生活适应课程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六部分 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2.1 研究的局限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后记 |
(9)不同类型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种群及白僵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毛竹换叶规律 |
2 刚竹毒蛾 |
2.1 生物学特性 |
2.2 综合防治 |
3 白僵菌研究概况 |
3.1 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 |
3.2 非生物及生物因子对白僵菌防效的影响 |
3.3 提高白僵菌防治效果的途径 |
4 植物-昆虫-白僵菌三级营养体系 |
4.1 植物与昆虫间的关系 |
4.2 植物对白僵菌寄生能力的间接影响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6.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不同类型毛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竹叶饲料类型的划分及其来源 |
1.2 饲养昆虫来源 |
1.3 饲养与观察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毛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影响 |
2.2 不同混合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种群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毛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影响 |
3.2 不同比例新竹叶混合饲料对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影响 |
第二章 不同类型竹叶内含物、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活力及其与种群参数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不同类型毛竹叶主要内含物含量的测定 |
1.2 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毛竹叶主要内含物的含量 |
2.2 不同毛竹叶饲养下刚竹毒蛾幼虫的纤维素酶活力 |
2.3 毛竹叶内含物及幼虫纤维素酶活力与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关系 |
2.4 不同比例新竹叶混合饲料对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白僵菌对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白僵菌对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 |
1.2 白僵菌感染取食不同饲料刚竹毒蛾幼虫的生物学特性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白僵菌对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 |
2.2 白僵菌感染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生物学特性 |
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饲料刚竹毒蛾幼虫白僵菌抗性相关酶的活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幼虫饲养 |
1.3 试验流程 |
1.4 测定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 |
2.2 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力 |
2.3 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酚氧化酶(PO)活性 |
2.4 白僵菌对刚竹毒蛾幼虫致病力与主要抗性相关酶的关系 |
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1.1 取食不同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种群的影响 |
1.2 食物中新竹叶比例对刚竹毒蛾种群的影响 |
1.3 不同毛竹叶及不同比例新竹叶对刚竹毒蛾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
1.4 白僵菌对取食不同毛竹叶及不同比例新竹叶刚竹毒蛾幼虫致病力的差异 |
1.5 取食不同食物对刚竹毒蛾幼虫重要抗性酶活力的影响 |
1.6 不同毛竹叶饲料对刚竹毒蛾种群及白僵菌影响的作用机制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柑橘隔年结果的原因及克服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柑橘隔年结果的原因 |
1.1 柑橘种类柑橘种类、砧木、树龄等 |
1.2 气候因子 |
1.3 肥料及营养竞争 |
1.4 内源激素和酶类 |
1.5 栽培管理技术 |
2 克服柑橘隔年结果的途径和措施 |
2.1 合理控制花果量 |
2.2 合理修剪 |
22.3合理进行土肥管理 |
四、怎样防止葡萄小年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苹果MdTCP14/15调控花芽孕育的功能与分子机制[D]. 杨慧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兵.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3]苹果MdTFL1-2启动子序列变异特征及其对花芽生理分化期基因表达的影响[D]. 张丽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外施赤霉素和多效唑对油茶花芽形成和果实品质的影响[D]. 温玥.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5]红地球葡萄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王金悦,王润军. 河北果树, 2018(01)
- [6]荔枝隔年交替结果技术调研与分析[D]. 赖旭辉.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六氢β-酸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及其活性研究[D]. 徐海宁. 新疆大学, 2017(02)
- [8]自闭谱系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课程方案设计与实施效果研究 ——以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D]. 屠荣荣.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9]不同类型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种群及白僵菌的影响[D]. 苏军.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10]柑橘隔年结果的原因及克服途径[J]. 温明霞. 浙江柑橘,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