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具体办法——对河北省的实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贺[1](2021)在《河北省B县农村返贫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我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如何巩固好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效的衔接是摆在脱贫工作面前的首要问题。防返贫问题是当前脱贫研究领域关注度最高的问题,因此本文在选题上较为前言。我国目前关于防返贫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上的研究,缺少实证支撑,本研究是一个实证研究,以河北省B县农村为案例进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本文通过深入到河北省B县农村的脱贫户家中进行实地调查,对我国农村返贫风险问题因素以及其中的原因做出了探讨,并提出了我国农村防返贫治理的现实路径等,为我们理解农村防返贫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通过对河北省B县农村返贫问题进行剖析,从微观上分析了我国农村返贫现象出现的根源所在,为我国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相关的研究样本和经验材料。本文以河北省B县农村返贫风险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对B县农村存在或潜在的返贫风险进行了实地深入的研究,另外,通过分析贫困、返贫以及返贫风险的概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能力贫困理论、贫困风险理论对返贫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大体上阐述了一下农村返贫风险在国际上的一个情况。然后深入河北省B县的农村了解当前的脱贫政策落实情况和脱贫户对于脱贫现状的心理建设和所思所想,通过分析梳理出B县农村脱贫户主要存在着四方面的返贫风险,分别为因病因残致贫比例较大、产业脱贫成效弱、社会参与力量不足、抵御风险能力不够,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产业发展可持续性不强、社会脱贫工作机制不健全、脱贫内生动力激发不够造成的。最后针对B县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实现乡村振兴,结合B县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动态管理、加大后续产业扶持力度、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充脱贫力量、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杜秋[2](2020)在《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践行研究 ——以铜川市Y区M镇为例》文中认为从世界角度来看,贫困始终是困扰各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贫困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消除贫困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始终追求的目标。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对贫困问题高度重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反贫理论相关内容,并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寻找适合我国发展中的特色脱贫策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针对我国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是根据我国国情的变化,结合实际,在贫困地区拉开扶贫的新局面,并且指出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自身特殊性影响,如地域比较辽阔,人口众多,各个民族人口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且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成为改革过程中始终必须加以解决的现实难题。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式来看,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贫困地区脱贫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是解决这一制约因素的关键所在。近几年,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之后,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目前不同地区仍然存在着贫困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瓶颈,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全面解决贫困问题是我国政府始终努力的方向。本文先对我国反贫思想的发展历程入手,对国家不同时期扶贫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在概念与理论部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学者针对扶贫的研究理论,总结了精准扶贫以及贫富差距的概念,还针对共同富裕目标、扶贫协调开发理念、精准扶贫等理论进行梳理,为后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且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使本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实例研究部分,以铜川市Y区M镇为研究对象,对其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其贫困状况的调查,总结了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在当地的实施情况,并且针对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以及总结出精准扶贫实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脱贫致富思想意识问题、实践能力问题、激励方式问题等等,通过对问题的详细剖析,能够更加深入的挖掘该地区贫困原因。最后根据我国基本国情,针对前文中提到的问题,结合精准扶贫发展现状,给出了具有针对性改善建议。最后针对前文的研究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并且对精准扶贫工作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媛彤[3](2020)在《基于增权理论的乡村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受益研究 ——以河北X县为例》文中认为摆脱贫困实现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目标,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贫困问题的阻碍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实现乡村振兴,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强大的绊脚石。而贫困地区人力资本不足,贫困农户脱贫能力薄弱是脱贫路上攻坚克难的最大顽疾,因此,在贫困地区实施脱贫政策时,应着重加强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随着各地在产业扶贫发展的实践探索中,旅游扶贫以其造血功能强、脱贫效果快,带动效能大等优势,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扶贫方式,帮助资源富足但经济落后的地区实现了脱贫。尽管我国的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部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多被经营俘获,贫困人口参与能力不足,旅游漏损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旅游可持续脱贫难以实现。贫困人口能力不足和权力缺位应景成为限制贫困户受益的最大的阻碍,因此,迫切需要对贫困人口实行增权以确保其稳定持续脱贫。文章在已有文献分析的条件下开展,通过对X县三大旅游片区四个旅游景区6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运用增权理论、社区参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了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受益的理论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SPSS19.0、AMOS22.0分析工具,对增权视角下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项目的参与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增权与受益的实现逻辑,以期确保贫困农户在旅游发展中实现真正获益,为X县旅游扶贫项目健康开展提供参考,也为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扶贫措施起到借鉴意义的作用。文章的研究结论主要为以下几点:(1)乡村旅游的开展对于资源富裕的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带动贫困人口参与,帮助贫困人口获得可持续收入,实现造血功能。(2)X县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中实现了经济、社会和心理增权,但政治增权相对较低。同时X县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获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居民对旅游发展呈现支持态度,旅游发展态势较好。(3)确保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参与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权能会显着提高贫困人口的受益情况。其中,政治增权对贫困人口的经济效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心理增权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增权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经济增权对贫困人口的经济效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4)X县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实现增权和受益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丰富的物质资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为X县开展旅游扶贫项目打下了现实基础。政府、企业与贫困人口三者的利益诉求是X县贫困农户获得旅游扶贫增权效应的动力来源。政府的制度保障为实现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因此在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之下实现了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权能的提升以及村民幸福感和可行能力的增强,成为了X县旅游扶贫稳定发展、长效脱贫的稳定的前提。(5)X县在旅游扶贫发展中贫困人口的政治增权与其他增权状况具有明显的劣势,贫困人口难以在旅游发展决策当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在旅游扶贫的后续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汲敬菲[4](2020)在《河北省农村金融减贫的成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省的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304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6.9万人。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并不意味着减贫工作的完结,意味着相对贫困问题将长期存在。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中,农村金融作为减贫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从早期的信贷扶贫到如今的金融精准扶贫,从单一的信贷扶贫到如今多样化的扶贫方式。金融减贫成效的高低决定了农村金融贡献的大小,而且能够影响今后在解决长期相对贫困问题上的政策走向。本文介绍了河北省农村贫困的呈现新的特点,农村金融减贫的实践以及减贫的成效。减贫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绝对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其中农村金融通过提供信贷资金、扩大金融服务覆盖、支持产业扶贫、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等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但在减贫的过程中,贫困分布逐渐呈零散式,贫困人群也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移,并呈现多维贫困的特点。河北省仍有许多低收入底层人群,而且绝大多数位于农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大等现象,这使得今后的农村减贫的重点转向以缩小收入差距而达到减少相对贫困。为顺应河北省贫困新的变化趋势,需要客观地、发展的眼光来评价金融减贫的成效。本文在衡量减贫的指标上,选取泰尔指数衡量城乡收入差距,代替之前的贫困率和贫困人口数。选取2007-2018年的河北省农村地区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sso方法探索影响相对贫困减少的重要变量,为今后加大投入的方向提供参考意见。通过构建金融减贫的模型,得出河北省农村金融包括金融产品的可得性、信贷资金的投放、涉农贷款覆盖、农业保险的覆盖等因素,确实能够缩小收入差距达到减贫的目的。基于Lasso回归方法探索出影响相对贫困减少的重要变量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时序评估的方法对河北省和全国农村地区进行成效评估。研究发现,河北省和全国减贫成效显着递增。从金融减贫成效得分和城乡收入差距上来看,发现河北省金融减贫的成效周期性长,政府扶贫政策的可持续不强等问题,为今后河北省加强长期性政策引导和金融机构多方的共同参与提供努力的方向。本文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第一,重视脱贫后的相对贫困问题,采用相对贫困线的贫困标准,建立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第二,提升金融减贫的成效要鼓励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参与,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的倾斜,给予贫困地区和低收入人群更多的支持,帮助低收入群体实现多维度贫困改善;第三,加大政策对农村金融的长期引导性,关注农村金融的普惠性。让农村金融真正地成为促进减贫、缩小城乡差距的有力工具。
李佳炜[5](2020)在《京津冀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与改进策略》文中指出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全国各地都积极推进扶贫工作、落实扶贫任务,使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进展,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帮扶措施已在各地落地见效。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短发展差距的新阶段[1],更需关注基层政府在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在京津冀区域内,“环京津贫困带”(1)的贫困问题尤其突出,亚洲开发银行调查结果显示,在河北省环绕京津的区域内有25个贫困县集中连片,存在200多万的贫困人口,与西部最贫困的“三西”地区(2)处于同一发展水平,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城乡差别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京津地区虽已没有绝对贫困人口,但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大力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当地偏远郊区的部分低收入困难群体的扶助,而这类群体是临时陷入贫困和脱贫后又返贫的高风险人口。因此对京津冀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京津冀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门头沟、天津蓟州、河北承德的典型乡村做主要研究,通过与驻村帮扶干部、村两委成员的深入访谈,在全面解读京津冀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上,从政策执行的角度出发,总结三地执行精准扶贫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特色模式,并对京津冀精准扶贫的总体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对目标人群的识别误差、脱贫内生动力难培养、干部驻村帮扶困难多以及对部分易返贫的特殊人群的帮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分析精准扶贫效果不显着的原因,结合对扶贫典型地区的学习,从培育“造血功能”、集中扶贫资源、建立稳定脱贫长效运行机制及针对老年人和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帮扶措施四个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也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持续稳定脱贫成果提供依据。
凌鹭[6](2020)在《不负青春不负村 ——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教育扶贫作为重要抓手,是从根本上破解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治本之策。“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作为直过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教育水平滞后,始终是阻碍凉山进步的瓶颈。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5年四川省委省府在大小凉山彝区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使得12.67万名“放养”的山区幼儿得到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①该项目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学前教育事业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师资问题仍是制约凉山学前教育发展最大短板,难以满足凉山彝族自治州学前教育持续、健康有质量发展的需求。“一村一幼”教师从事着平凡的职业,却有着神圣的职责,他们的职业生存状态的好坏直接关乎着凉山彝族地区幼儿的发展,还关系到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凉山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村一幼”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如何?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稳定师资、改善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吸引优秀教师投身于山区幼教事业,让他们不仅“下得去”更能“留得住、教得安”?这些均是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旨在对“一村一幼”教师群体进行田野调查,将针对研究对象的职业生存状态进行叙述和分析,抛砖引玉,以期能引起更多研究者对凉山彝族自治州山区学前教师与儿童更深入的关注。本研究主要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包括了问题提出、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本部分主要运用文献法对生存状态、职业生存状态、民族地区教师的研究以及有关“一村一幼”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厘清了已有研究的经验与不足,说明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调查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自编《“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问卷》,通过对336名“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职业回报、职业条件、职业负荷、职业认同与满意度、职业适应与发展共五个维度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调查“一村一幼”教师的职业感受及其影响因素,勾勒其“生存群像”,为质性研究提供数据参考。第三章是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个案分析。本部分主要运用质性研究中的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参与性观察,对“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进行深描。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青春和梦想的眺望,第二个主题是苦中有甜的村幼情怀,第三个主题是不负村幼不负己的守望。三个主题的“一村一幼”教师各有其特点,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诠释“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不同样貌,共性是她们都以自己尚未意识到的可贵、可亲的青春情怀,不自觉地在引导着彝区儿童成长。第四章是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根源探寻。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受到来自国家政策的引领、家支文化的浸润、关键他人的影响、村落文化的激励,以及客观环境的影响与制约。第五章是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改善之策。首先是宣传赋能,通过社会层面的宣传表彰与村落治理中的自我实现,焕发其家国情怀;其次要提升能力:提供培训机会与资助,多途径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与专业资质;再次要进行制度创新:校(园)长负责制与家支文化形成合力,提升村落的治理现代化水平;最后改善待遇:明确“一村一幼”教师身份,改善待遇和物质条件保障。
盛华[7](2019)在《金融支持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三农”问题一向都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而要想把“三农”问题解决好,金融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赢得脱贫攻坚这场硬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发挥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持作用,有效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前农村领域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在农村金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首先,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河北省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其次,以近十年的金融经济发展数据为基础,采用灰色关联模型检验的方法对金融支持河北农村经济发展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河北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关联度较强,特别是协同发展以来,河北农村金融的发展在无论在规模、结构、效率还是支农程度上都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理论分析、描述性分析以及实证分析之后,本文还对金融支持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此外,笔者还通过对河北省阳原县进行实地调研,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了阳原县金融支持当地驴养殖业发展的金融脱贫实例,并总结其经验和问题供河北其他县市借鉴。最后,本文提出了提高农户金融知识水平、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和征信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等政策建议,为河北省把握历史机遇,抓住协同发展的契机,大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萍[8](2019)在《福建省扶贫脱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问题制约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是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贫困问题一直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描绘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十九大又明确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奋斗目标,都把扶贫脱贫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扶贫脱贫是我国的第一民生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底线任务。福建省作为沿海发达省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扶贫脱贫工作,始终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矢志不渝地组织各级各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综述、明确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特色扶贫脱贫理论的演进历程,分析了福建省扶贫脱贫四个阶段主要做法和实践成果,并进一步以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研究对象,对当地贫困现状和成因、主要模式和成效进行总体分析,以供尚在扶贫攻坚阶段的地区参考借鉴。目前,福建省已进入扶贫攻坚的最后阶段,扶贫脱贫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本文就如何实现新目标、迎接新挑战,学习借鉴广东、浙江两省的扶贫脱贫经验,结合福建省具体实际,着重从聚焦精准扶贫、突出重点攻坚、夯实基层基础、完善市场机制、推进改革创新、加强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赵曾臻[9](2019)在《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党政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并且将提升基层党政干部的能力作为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多年来,我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围绕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选拔和培养工作的实际,不断提出了一些提升干部能力的新思路、新举措。西南民族地区随之涌现出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基层党政干部。基层党政干部能力的提升极大的促进了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有效的发展,塑造了崭新的乡村风貌。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辛勤努力,有效地维护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奔向小康社会的步伐。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的基层党政干部特别是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培养给予了理论上的指导,提出了较高的期望和要求。由于新时期各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面临着形势任务不同、发展实际不同,更加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的对基层党政干部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升,这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课题。为基层党政干部建立胜任特征模型是干部选拔、培训、绩效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将领导力相关理论、胜任力的相关理论以及胜任特征模型研究等内容结合起来,围绕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展开系统研究。论文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结合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基层党政干部的特点,对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工作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分析;(2)开发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模型;(3)对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各个人口学变量上的胜任特征差异进行比较;(4)为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议。为构建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模型,本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与专家评议相结合的办法从中识别其核心胜任特征要素;采用自编胜任力素质量表对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进行测量;共对1000名基层党政干部进行了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978份;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模型构建,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此外,本研究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工作分析法,专家咨询法以及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来辅助进行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工作。通过行为事件访谈资料的分析结合专家评议的结果来进行编码和提取,得出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模型是多维结构,后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胜任特征基本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对知识要素进行单独的提取和研究,将知识要素与能力要素和品质要素共同组成了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量表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与测量模型有较高的拟合度,量表具有较好的构念效度。对样本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调查结果将胜任特征模型分为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品质要素这三个大的要素维度,并从中进一步划分出17个小要素,其中,能力要素对应6各要素,品质要素对应6各要素,知识要素对应5个要素。并在性别、民族、年龄、工作年限、工作内容、工作范畴等等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得出在性别变量上,男性基层党政干部在进取心和执行能力上的均值显着大于女性基层党政干部。年龄35-55岁的基层党政干部在责任心得分的均值上显着大于其他两个年龄段群体。在学历变量上,基层党政干部的胆略、综合分析能力、变革创新能力和能力总分在学历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民族变量上,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在胜任力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行政级别变量上,品质要素中务实精神、敬业乐群、自信和能力要素的执行力上存在着显着差异,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在务实精神、敬业乐群、自信以及执行力四个要素上的得分均高于一般干部。在政治面貌变量上,品质要素中的务实精神、自信和执行力存在着显着差异,中共党员务实精神、自信和执行力的均值均大于非党员。最后,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胜任力的提升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通过结合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如下相应对策。一、树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能力建设新观念,二、完善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考核与选拔机制,三、健全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激励机制,四、结合胜任力模型完善基层党政干部教育培训模式,五、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些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群体,六、做好基层党政干部培养情况的总结与反馈等。本研究以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特殊的干部群体进行深入的胜任力研究,建立胜任特征模型,充实了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对象,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干部队伍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蒙[10](2019)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阻力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基层组织建立在农民中间,处于农村建设第一线。农村基层组织治理是国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精准扶贫的水平。因此,要明确农村基层组织精准扶贫治理阻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贫困地区脱贫工作进展。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明确农村基层组织扶贫过程中的治理阻力,具体表现为:组织状态方面的组织成员年龄过高、学历不高、工作散漫;政策执行方面的识别不精准、项目安排欠佳、帮扶效果不理想、信息公示情况差;宣传方面的宣传内容不详尽、力度不够、方式单一;村民参与方面的对扶贫政策项目不了解、被动参加村中重要会议和扶贫活动。为了进一步探讨治理阻力对农村基层组织扶贫工作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构建了农村基层组织治理阻力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建立治理阻力结构模型和可观测变量的测量模型,测算出对农村基层组织治理影响最大的阻力是执行情况。根据四种阻力之间的路径关系模型,分析出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状态直接关系到组织执行情况。减缓农村基层组织治理阻力基本思路:构建减缓农村基层组织治理阻力的长效机制,即“内部动力+外部保障”机制,严格执行运行、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参与。内部动力机制驱动外部保障机制的运行,外部保障机制为内部动力机制供及时的反馈,内外机制的共同作用减缓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阻力,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扶贫治理精准性,升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绩效。夯实脱贫攻坚理论基础,为扶贫工作供新思路,高扶贫效率。图8幅;表15个;参65篇。
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具体办法——对河北省的实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具体办法——对河北省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B县农村返贫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贫困 |
2.1.2 返贫 |
2.1.3 返贫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2.2.3 能力贫困理论 |
2.2.4 贫困风险理论 |
第三章 河北省B县农村脱贫主要措施及实效 |
3.1 B县的基本情况 |
3.2 B 县脱贫的主要措施 |
3.2.1 组织保障 |
3.2.2 帮扶队伍 |
3.2.3 帮扶责任 |
3.2.4 资金保障 |
3.3 B县的脱贫实效 |
第四章 B县农村面临的返贫风险以及原因分析 |
4.1 B县返贫风险的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设计 |
4.1.2 调查实施 |
4.1.3 样本基本情况 |
4.2 B县农村存在的返贫风险 |
4.2.1 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大 |
4.2.2 产业脱贫成效弱 |
4.2.3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
4.2.4 抵御风险能力不够 |
4.3 B县农村存在返贫风险的原因分析 |
4.3.1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
4.3.2 产业发展可持续性不强 |
4.3.3 社会脱贫工作机制不健全 |
4.3.4 脱贫内生动力激发不够 |
第五章 防范B县农村返贫风险的对策 |
5.1 加大后续产业扶持力度 |
5.1.1 深化产业发展模式 |
5.1.2 培育特色脱贫产业 |
5.2 加快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
5.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2.2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
5.2.3 健全医疗保障和救助体系 |
5.2.4 完善老人及弱势群体保障制度 |
5.3 扩充脱贫力量 |
5.3.1 强化多方协调配合机制 |
5.3.2 扩大脱贫参与主体 |
5.3.3 村企共建互促 |
5.4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
5.4.1 优化宣传教育引导 |
5.4.2 用好“脱贫励志暖心超市” |
5.4.3 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 |
5.4.4 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河北省B县农村返贫风险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2)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践行研究 ——以铜川市Y区M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精准扶贫 |
2.1.2 贫富差距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共同富裕目标 |
2.2.2 扶贫协调开发 |
2.2.3 精准扶贫论述 |
3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论述的内容 |
3.1 精准扶贫论述的形成过程 |
3.1.1 萌芽时期 |
3.1.2 初步形成时期 |
3.1.3 具体表述时期 |
3.2 精准扶贫路径的重要论述 |
3.2.1 健康帮扶 |
3.2.2 产业扶贫 |
3.2.3 改善居住环境 |
3.2.4 注重教育及精神文明建设 |
3.2.5 生态保护与扶贫 |
4 铜川市Y区M镇精准扶贫实施情况 |
4.1 铜川市Y区M镇基本情况 |
4.2 铜川市Y区M镇贫困状况调查 |
4.3 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情况 |
4.3.1 精准扶贫总体思想 |
4.3.2 精准扶贫总体任务设置 |
4.3.3 精准扶贫基础建设及资金扶持 |
4.3.4 根据劳动能力实施帮扶 |
4.4 经验总结 |
5 精准扶贫实行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以铜川市Y区M镇为例 |
5.1 民众脱贫致富思想意识有待提升 |
5.2 民众脱贫致富的实践能力不足 |
5.3 脱贫致富政策需加强宣传 |
5.4 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过程管理及激励方式需提升 |
6 提升精准扶贫质量的对策建议 |
6.1 从思想认识方面扶贫,解决贫困本质问题 |
6.2 通过教育与培训,增强民众致富实践能力 |
6.3 做好“传话筒”、“执行员”,注重扶贫政策宣传落实 |
6.4 加强过程管理,实现脱贫前、后全程化 |
6.5 根据需求扶贫,做到精准而精细 |
6.6 坚持实行励志脱贫光荣榜 |
6.7 继续完善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制度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贫困户家庭情况问卷调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基于增权理论的乡村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受益研究 ——以河北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
1.2.2 增权理论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贫困与贫困人口 |
2.1.2 精准扶贫与旅游扶贫 |
2.1.3 增权与旅游增权 |
2.2 理论基础 |
2.2.1 增权理论 |
2.2.2 社区参与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三章 X县旅游扶贫发展及贫困人口权利与受益状况调查 |
3.1 X县整体概况 |
3.2 X县扶贫现状 |
3.2.1 整体扶贫状况 |
3.2.2 旅游扶贫状况 |
3.3 X县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权利状况 |
3.4 X县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状况 |
3.4.1 经济效益 |
3.4.2 环境效益 |
3.4.3 社会效益 |
3.5 调研区域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现状分析 |
3.5.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
3.5.2 样本统计分析 |
3.5.3 调研区域中贫困农户旅游扶贫参与状况 |
3.5.4 调研区域中贫困农户旅游扶贫的权利和受益状况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增权理论的X县乡村旅游扶贫人口受益的实证分析 |
4.1 理论假设与研究模型 |
4.1.1 理论假设 |
4.1.2 假设的提出 |
4.1.3 研究模型 |
4.2 研究变量的度量 |
4.3 样本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3.1 信度检验 |
4.3.2 效度分析 |
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及假设检验 |
4.4.1 结构方程模型的设定 |
4.4.2 模型的评价 |
4.4.3 假设检验的结果 |
4.5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县乡村旅游贫困人口增权效应案例分析 |
5.1 案例来源 |
5.2 案例介绍 |
5.2.1 能人带户旅游扶贫 |
5.2.2 景区带村旅游扶贫 |
5.2.3 企业带户旅游扶贫 |
5.3 案例分析 |
5.3.1 能人带户旅游扶贫模式中贫困农户增权效应状况 |
5.3.2 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中贫困农户增权效应状况 |
5.3.3 企业带户旅游扶贫模式中贫困农户增权效应状况 |
5.4 X县乡村旅游扶贫中贫困农户增权效应的实现逻辑 |
5.4.1 现实基础 |
5.4.2 动力来源 |
5.4.3 保障措施 |
5.4.4 扶贫效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6.1 强化社区旅游增权内容,确保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权利的实现 |
6.1.1 经济增权 |
6.1.2 社会增权 |
6.1.3 心理增权 |
6.1.4 政治增权 |
6.2 完善旅游社区增权方式,保证贫困人口旅游扶贫稳定受益 |
6.2.1 强化政府引导 |
6.2.2 发挥经营示范与组织带动的作用 |
6.2.3 提升贫困农户的生存资本和基本公共服务 |
6.3 优化旅游长效扶贫机制,稳定旅游持续脱贫成效 |
6.3.1 贫困人口能力提升机制 |
6.3.2 贫困人口受益保障机制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河北省农村金融减贫的成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 |
1.3.2 减贫与收入差距 |
1.3.3 农村金融减贫的成效评价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金融与贫困的理论关系研究 |
2.1.1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
2.1.2 农村金融减贫 |
2.2 Lasso回归方法 |
2.2.1 惩罚整合分析 |
2.2.2 Lasso方法 |
3 河北省农村金融减贫的概况 |
3.1 河北省农村贫困现状 |
3.2 农村金融减贫的实践 |
3.2.1 信贷扶贫资金大量投入 |
3.2.2 基础金融服务覆盖深度贫困地区 |
3.2.3 农村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发展 |
3.2.4 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金融扶贫模式 |
3.3 农村减贫成效 |
3.4 结论 |
4 河北省农村金融对减贫的影响分析 |
4.1 指标选择与来源说明 |
4.1.1 泰尔指数 |
4.1.2 解释变量的选取 |
4.1.3 数据说明 |
4.2 构建河北省农村金融减贫的Lasso模型 |
4.2.1 Lasso回归方法及求解 |
4.2.2 变量检验 |
4.2.3 Lasso回归分析 |
4.2.4 结果分析 |
4.3 稳健性检验 |
4.3.1 稳健性模型Lasso回归 |
4.3.2 稳健性检验结果分析 |
4.4 结论 |
5 农村金融减贫成效的时序评估分析 |
5.1 构建时序评估分析模型 |
5.2 时序评估结果分析 |
5.3 结论 |
5.3.1 金融减贫成效良好,但存在较小的差距 |
5.3.2 减贫工作成效慢,需要多方长期支持 |
5.3.3 政府扶贫政策可持续性不强 |
6 提升金融减贫成效的建议 |
6.1 重视脱贫后的相对贫困问题 |
6.2 鼓励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多方共同参与 |
6.3 加大政策对农村金融的长期引导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京津冀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与改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精准扶贫 |
2.1.2 环京津贫困带 |
2.1.3 驻村帮扶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综合反贫困理论 |
2.2.2 参与式扶贫理论 |
2.2.3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第3章 京津冀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
3.1 北京市精准扶贫实践 |
3.1.1 北京市精准扶贫总体情况 |
3.1.2 北京市精准扶贫政策 |
3.1.3 典型案例:门头沟区太子墓村“产业+就业”精准帮扶模式 |
3.2 天津市精准扶贫实践 |
3.2.1 天津市精准扶贫总体情况 |
3.2.2 天津市精准扶贫政策 |
3.2.3 典型案例:蓟州区乔安子村“党建+教育文化”精准帮扶模式 |
3.3 河北省精准扶贫实践 |
3.3.1 河北省精准扶贫总体情况 |
3.3.2 河北省精准扶贫政策 |
3.3.3 典型案例:承德市银里村“三产融合”精准帮扶模式 |
3.4 京津冀精准扶贫的比较分析 |
3.4.1 贫困标准设定和扶贫难度具有显着差异 |
3.4.2 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体系 |
3.4.3 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是帮扶的第一步 |
3.4.4 将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交通条件作为关键一环 |
3.4.5 特色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成为重点帮扶模式 |
第4章 京津冀精准扶贫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4.1 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扶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难保证 |
4.1.2 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和“精气神”有待提升 |
4.1.3 干部驻村帮扶中的共性问题 |
4.1.4 扶贫效果考核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5 针对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的扶助措施未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
4.2 部分地区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效果不显着的原因 |
4.2.1 精准扶贫政策不完善影响当前扶贫工作的效果 |
4.2.2 目标群体的文化素质水平低使扶贫成果难以延续 |
4.2.3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人员工作能力不足影响扶贫目标的实现 |
4.2.4 部分贫困村的内外部环境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
第5章 精准扶贫经验借鉴及启示 |
5.1 四川凉山“电商+旅游+网络直播”扶贫模式 |
5.1.1 四川凉山阿土列尔村基本情况介绍 |
5.1.2 阿土列尔村精准扶贫经验及启示 |
5.2 安徽宿州“能人”带动脱贫模式 |
5.2.1 安徽宿州萧县基本情况介绍 |
5.2.2 朱解庄村精准扶贫经验及启示 |
第6章 京津冀精准扶贫的改进策略 |
6.1 激活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
6.1.1 加强扶贫政策的宣传 |
6.1.2 引导贫困人口积极参与脱贫活动 |
6.1.3 进一步完善驻村帮扶工作 |
6.1.4 重视贫困村内生人才的培养 |
6.2 落实各方扶贫资源的投入 |
6.2.1 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 |
6.2.2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扶贫项目 |
6.2.3 建立针对贫困村的扶贫平台 |
6.3 建立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
6.3.1 确保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的真实性 |
6.3.2 健全扶贫工作监督机制 |
6.3.3 落实帮扶责任和帮扶成效跟踪 |
6.4 重点关注农村部分特殊群体 |
6.4.1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对农村贫困老年人的扶助 |
6.4.2 重视对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帮扶 |
结语 |
附录 驻村帮扶第一书记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不负青春不负村 ——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提出 |
(二) 文献综述 |
(三) 概念界定 |
(四) 理论基础 |
(五) 研究设计 |
一、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群像 |
(一) 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二) 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回报状况分析 |
(三) 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条件状况分析 |
(四) 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负荷状况分析 |
(五) 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认同与满意度状况分析 |
(六) 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适应与发展状况分析 |
小结 |
二、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个体镜像 |
(一) 青春和梦想的眺望 |
(二) 苦中有甜的村幼情怀 |
(三) 不负村幼不负己的守望 |
小结 |
三、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根源探寻 |
(一) 国家政策的引领 |
(二)“家支”文化的浸润 |
(三) 关键他人的影响 |
(四) 村落文化的激励 |
(五) 客观环境的制约 |
四、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改善之策 |
(一) 宣传赋能:社会层面的宣传表彰与村落治理中的自我实现,焕发其家国情怀 |
(二) 提升能力:提供培训机会与资助,多途径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与专业资质 |
(三) 制度创新:校(园)长负责制与家支文化形成合力,提升村落的治理现代化水平 |
(四) 改善待遇:明确“一村一幼”教师身份,改善待遇和物质条件 |
五、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金融支持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金融发展理论 |
2.1.2 农村金融理论 |
2.1.3 经济发展理论 |
2.1.4 区域经济增长点与增长极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3章 河北省农村经济及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3.1 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
3.1.1 农村经济总量规模 |
3.1.2 农村经济结构 |
3.1.3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
3.1.4 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 |
3.2 河北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
3.2.1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多元化 |
3.2.2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逐步完善 |
第4章 金融支持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实证分析 |
4.1 灰色关联理论和分析方法 |
4.1.1 灰色关联理论 |
4.1.2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4.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1 指标选取 |
4.2.2 数据来源 |
4.3 金融支持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分析 |
4.3.1 定义关联因素 |
4.3.2 计算关联系数 |
4.3.3 实证结论 |
第5章 金融支持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金融支持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 |
5.1.1 二元性农村金融体系下的“融资难”问题 |
5.1.2 农村领域存贷比严重失调,资金外流严重 |
5.1.3 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服务“三农”模式单一 |
5.2 金融支持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金融机构职能转变不到位 |
5.2.2 农村领域农户有效需求不足 |
5.2.3 虹吸效应导致农村资金外流 |
5.2.4 农村金融创新体系不健全 |
第6章 河北省阳原县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案例研究 |
6.1 阳原县总体概况 |
6.2 阳原县“政企银保”金融支持驴养殖业发展模式 |
6.2.1 驴养殖项目整体发展现状 |
6.2.2 阳原驴养殖产业发展思路 |
6.2.3 金融支持驴养殖业发展方面 |
6.2.4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6.3 河北省阳原县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
6.3.1 金融知识普及程度较低 |
6.3.2 融资资金高度依赖农信社 |
第7章 金融支持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
7.1 提高农户金融知识水平 |
7.2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和征信制度 |
7.3 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
7.4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
7.5 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径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8)福建省扶贫脱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我国有关扶贫的理论研究 |
二、国外有关反贫困的理论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
四、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我国扶贫脱贫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演进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贫困标准、绝对贫困标准和相对贫困标准 |
二、贫困户与脱贫户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 |
一、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贫困论述 |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致贫理论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扶贫脱贫理论 |
一、毛泽东关于消除贫困的论述 |
二、邓小平关于扶贫脱贫的论述 |
三、江泽民关于扶贫脱贫的论述 |
四、胡锦涛关于扶贫脱贫的论述 |
五、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论述 |
第二章 福建省扶贫脱贫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93 年) |
一、推动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 |
二、全方位开放,立体式引进 |
三、制定分层扶贫机制,形成全方位交叉互动扶贫格局 |
第二节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 |
一、强化工作领导 |
二、加大政策扶持 |
三、集中社会力量 |
第三节 大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0 年) |
一、全力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
二、大力开展整村推进帮扶工作 |
三、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
第四节 精准扶贫阶段(2011-2020 年) |
一、精准管理 |
二、精准施策 |
三、精准帮扶 |
第三章 福建省扶贫脱贫主要实践—以23个重点县精准扶贫实践为例 |
第一节 23个重点县贫困状况与成因分析 |
一、贫困状况分析 |
二、贫困成因分析 |
第二节 扶贫脱贫主要经验模式 |
一、克服内在致贫因素的扶贫脱贫模式 |
二、克服外在致贫因素的扶贫脱贫模式 |
第三节 扶贫脱贫工作成效与存在问题 |
一、工作成效 |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福建省扶贫脱贫新形势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扶贫脱贫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
一、脱贫攻坚出现的新问题 |
二、形势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
第二节 相邻省份扶贫脱贫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 |
一、广东省扶贫脱贫主要做法 |
二、浙江省扶贫脱贫主要做法 |
三、广东、浙江两省扶贫脱贫经验对福建的启示 |
第三节 新形势下福建省扶贫脱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
一、聚焦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果 |
二、突出攻坚重点,减缓相对贫困 |
三、夯实基层基础,营造致富环境 |
四、完善市场机制,发动各方力量 |
五、推进改革创新,开辟攻坚新路 |
六、加强人才培养,助力脱贫攻坚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五节 研究目标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第七节 资料来源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 |
第一节 胜任力的定义及胜任特征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胜任特征模型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本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一节 本研究的总体构思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样本结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维度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胜任特征模型知识维度研究 |
第三节 胜任特征模型能力和品质维度研究 |
第五章 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模型验证性研究 |
第一节 模型构建 |
第二节 模型验证 |
第三节 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模型及要素解释 |
第六章 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差异性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七章 提高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树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能力建设新观念 |
第二节 完善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考核与选拔机制 |
第三节 健全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的激励机制 |
第四节 结合胜任力模型完善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培训模式 |
第五节 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些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群体 |
第六节 做好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培养情况的总结和反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村基层组织治理重要性的研究 |
1.2.2 农村基层组织治理现状的梳理 |
1.2.3 治理情况测度方法的归纳与对比 |
1.2.4 改善农村基层组织治理实践的探索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公共管理理论突出农村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 |
2.1.2 治理理论阐释精准扶贫与公民参与的互动关系 |
2.1.3 委托—代理理论解释农村基层组织治理阻碍的成因 |
2.2 概念界定 |
2.2.1 精准扶贫 |
2.2.2 农村基层组织 |
2.2.3 农村基层组织治理 |
2.2.4 治理阻力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典型贫困县农村基层组织治理阻力的调查分析 |
3.0 调查思路 |
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1.1 前条件 |
3.1.2 调研典型性 |
3.1.3 滦平县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
3.2 问卷设计 |
3.3 样本基本信息 |
3.4 调查数据的述性分析 |
3.4.1 参与主体性缺失阻碍扶贫进程 |
3.4.2 扶贫宣传不完善影响脱贫效果 |
3.4.3 组织执行不通畅制约扶贫成效 |
3.4.4 组织干部素质不高限制扶贫效率 |
3.4.5 强化组织治理高扶贫成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村基层组织治理阻力的测度 |
4.1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4.1.1 模型构建 |
4.1.2 潜变量和可观测变量的内涵 |
4.1.3 模型建立 |
4.2 农村基层组织治理阻力测算 |
4.2.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2 数据检验 |
4.2.3 模型拟合 |
4.2.4 模型评估 |
4.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减缓农村基层组织治理阻力的基本思路 |
5.1 减缓农村基层组织治理阻力长效机制的构建 |
5.2 作用主体及行为动机 |
5.2.1 农村基层组织在机制运行中起主导作用 |
5.2.2 贫困村民是农村基层组织扶贫治理的直接受益者 |
5.3 机制核心:内部动力与外部保障的作用过程 |
5.4 创新减缓治理阻力内部动力机制 |
5.4.1 壮大组织设置,形成组织合力 |
5.4.2 严格执行运行,确保施策精准 |
5.5 完善减缓治理阻力外部保障机制 |
5.5.1 加大力度宣传,优化宣传氛围 |
5.5.2 积极引导协作,落实扶贫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精准扶贫治理阻力调查问卷 |
附录 B 样本分布情况 |
附录 C 有效数据的统计(Word版节选) |
附录 D 调研日记节选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具体办法——对河北省的实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B县农村返贫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D]. 李贺. 河北大学, 2021(02)
- [2]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践行研究 ——以铜川市Y区M镇为例[D]. 杜秋.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5)
- [3]基于增权理论的乡村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受益研究 ——以河北X县为例[D]. 李媛彤.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河北省农村金融减贫的成效评估[D]. 汲敬菲.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5]京津冀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与改进策略[D]. 李佳炜.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6]不负青春不负村 ——凉山彝区“一村一幼”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凌鹭. 西南大学, 2020(02)
- [7]金融支持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研究[D]. 盛华. 青海大学, 2019(04)
- [8]福建省扶贫脱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林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西南民族地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特征实证研究[D]. 赵曾臻.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10]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阻力研究[D]. 陈蒙.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