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分析脂肪肝分级与体重指数的关系

超声分析脂肪肝分级与体重指数的关系

一、超声显像对脂肪肝分型与体质指数关系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亮,宓余强,李萍[1](2015)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寻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医证型特征、分布规律及与客观化指标的联系。方法:以523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采集中医症候及客观化指标,了解各证型的临床特征及分布情况,并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证32.3%、湿热内蕴证29.4%、痰湿内阻证23.9%、肝肾阴虚证7.3%、痰瘀互结证7.1%。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较其他组年龄偏大、病程偏长(P<0.05)。痰瘀互结证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最高(P<0.05),缺血性心脏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P<0.05),肝肾阴虚证TG、TC升高次之(P<0.05)。痰湿内阻证、肝郁脾虚证较其他证型ALT升高,湿热内蕴证较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HOMA-IR升高(P<0.05)。结论:NAFLD以肝郁脾虚证最为普遍。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病程较长、发病年龄较大、TC、TG较高。痰湿内阻证易出现肝功能异常;湿热内蕴证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痰瘀互结证易发生2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

程瑞娟[2](2013)在《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文中认为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甘油三酯(TG)蓄积过多的病理改变,临床上患者除了有基础疾病及诱因相关表现外,绝大多数患者并无任何明显的症状,因此往往需藉由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方可确诊。现代医学对于治疗脂肪肝的降脂药物,由于具有一定的肝损作用,所以相对而言,中医药对于脂肪肝的发病机理研究及辨证分型治疗则明显呈现其优越性。本病产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其形成与痰、湿、瘀、积等有关,所以提出补肾化痰活血法为治疗脂肪肝之大法。目的: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观察补肾化痰活血法对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结合肝功、肾功、脂质代谢、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以台湾地区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患者80例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80例合格对象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治疗组的中药组方拟如:生黄耆20g、丹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淮山药10g、广郁金10g、陈皮l0g、垂盆草10g、柴胡10g、赤芍10g、泽泻10g、菟丝子10g、桑寄生15g、山茱萸10g、生山楂10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并配服三七粉1.5g/次/天,三个月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服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10mg/d,连续三个月。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肾功、脂质代谢、血常规、B超及临床症状积分等方面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较性。结果:1.治疗组40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40例(基本治愈7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本研究中药组方对脾虚痰湿瘀阻型脂肪肝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前后自身B超值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有19例脂肪肝转为正常,对照组有12例脂肪肝转为正常。提示中药治疗与瑞舒伐他汀有明显改善B超程度的效果。3.两组患者治疗后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胸闷心悸、舌质及舌下青筋症状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在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胸闷心悸、舌质及舌下青筋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症状积分均数0.91>对照组症状积分均数0.64,治疗组在食少纳呆、胸胁胀痛、疲劳乏力、腰膝酸软、便溏、面色晦暗、睡眠状况、便秘硬结、胸闷心悸、小便尿频、怕冷情况、舌质及舌下青筋、白腻苔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肝功能指标差均数10.18>对照组肝功能指标差均数5.41,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ALT、AST、ALP、r-GT)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后脂质代谢指标(TC、TG、HDL-C、LDL-C)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TC、TG、HDL-C、LDL-C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脂质代谢指标差均数1.20>对照组脂质代谢指标差均数1.08,治疗组TC、TG、HDL-C、LDL-C疗效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治疗后BUN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BUN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Creatinine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Creatinine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肾功能指标差均数3.43>对照组肾功能指标差均数1.29,治疗组BUN、Creatinine疗效优于对照组。7.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WBC、RBC、PLT)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WBC、 RBC、PLT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常规指标差均数6.74>对照组血常规指标差均数1.93,治疗组WBC、RBC、PLT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治疗组中药组方对于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瑞舒伐他汀。

林昕颐[3](2012)在《港、广深两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脂肪肝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即是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NASH相关性肝硬化。有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即是上述提及的单纯性脂肪肝、NASH相关性肝硬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相关实验和研究在目前中医特色方面尚且处于初步的探索性阶段,其中包括脂肪肝的中医学分类病名、辩证分型等等,目前尚未达到全国范围内的完全统一,其综合整体化规范治疗也有待于系统完善。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非酒精性的单纯性脂肪肝的多方位流行病学临床调查研究,以中医传统基础理论指导作为基本原则,以望、闻、问、切的中医诊疗即是四诊合参为依据;结合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并且运用现代医学统计学析因分析为主要方法,从而来初步探讨脂肪肝的舌脉特点、症状、证候分型特点,达到为进一步的临床辨证、辨病、诊断、以及治疗来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的目的。观察港、广深两地脂肪肝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证型分布是否存在差异,通过比较港、广深两地脂肪肝患者的在性别、年龄、职业、症状、证候分布等各方面的异同,探求脂肪肝发病诱因、证型分布的地域因素,从而来初步探讨脂肪肝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本论文包括既往国内外研究进展,文献综述、临床研究,自制临床问卷调查表格、中西医诊断标准,统计数据,结果分析及讨论等。采用调查以往文献的方法,研究中医学对脂肪肝的认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学进展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的中医辨证分型、证候特点研究、现代医学对脂肪肝疾病的认识、导师周福生教授论治脂肪肝经验等,通过对以往研究的了解可以增加对本病的进一步基本病因病机理论认识,来达到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的目的。本课题临床病例部分采用收集临床病例,填写问卷,统计评分,皮尔森相关分析的方法。本课题临床研究中共收集了港、广深地区合计207例的单纯性脂肪肝患者病例;通过观察港、广深两地脂肪肝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饮食嗜好、体重指数、腰围测量、主要合并他病)、望、闻、问、切四诊调查资料以及部分与本病密切相关的理化检测结果等,运用统计学析因分析、相关性分析、卡方检验等医学统计学方法得出脂肪肝发病诱因、证型分布的规律。结果1、年龄及性别分布:本次调查中207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男性147例,占71.01%,女性60例,占28.99%,男女比率为2.45:1,与国内外脂肪肝患者男女比率相近。本课题这次临床研究调查收集的207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1-50岁这组,共有86例,占全部脂肪肝总例数的41.5%;其次依次为31-40岁组66例,占31.9%;51-60岁组37例,占17.9%;>60岁组12例,占5.8%,18-30岁组6例,占2.9%。卡方检验脂肪肝患者年龄构成在港粤两地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脂肪肝患者体重指数(BMI):本次调查中207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体重指数(BMI)≥25人数为142人,占68.5%,体重指数(BMI)<25人数65人,占31.5%,卡方检验脂肪肝患者体重指数在港粤两地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本次调查中207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职业分类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干部、商人、职员(白领人士)、专业人士、离退休、农民、工人、无业、学生、其他。4、本次调查中207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高脂饮食人数为200人,占96.6%,清淡饮食人数为7人,占3.4%。卡方检验脂肪肝患者职业构成在港粤两地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本研究观察207例脂肪肝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依次为:倦怠、口苦、太息、情志抑郁、口粘、胸胁隐痛、心烦、不寐、腰酸、耳鸣、恶心、胸胁刺痛、尿黄、头晕、面暗、出汗、胸闷、嗳气、纳差、面黄、便溏、低热、痞块、足跟痛。6、根据脂肪肝诊断标准,本研究共纳入合格病例207例。依据各病例主要证候,做出证型判别,经统计,辨证后证型共有5种,依次为肝郁脾虚型、肝肾不足、痰湿内阻型、痰瘀互结型、湿热内蕴型。其中尤以肝郁脾虚型最为多见,共82例,占病例总数的39.6%;肝肾不足型共44例,占21.3%;痰湿内阻型30例,占14.5%;痰瘀互结型27例,占13.0%;湿热内蕴型24例,占11.6%;肝郁脾虚型以男性多见,占78.33%。卡方检验脂肪肝患者证型分布在粤港两地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卡方检验发现脂肪肝患者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证型分布等方面在两地间(香港地区、广东地区)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可能与港粤两地往来互通发达,经济贸易来往频繁、社会交际圈也达到共享化、普及化有关。2、本次调查中高脂饮食人数量为最多,但由于饮食清淡的病人例数较少,而且没有详细列明饮食的结构,所以没办法真正显示显示饮食因素与脂肪肝轻、中、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说明脂肪肝并不因食物的荤素而产生。这可能关乎脂肪肝的发病取决于摄入的总热量是否过多。虽然吃得清淡,但摄入量大,多余的能量也就会转化成脂肪而发病。本研究发现肥胖与脂肪肝轻、中、重程度有显着相关性,由此可见肥胖是脂肪肝发病的高危因素,并且与其病情轻重程度相关。3、本研究发现男性年龄为30-50岁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最为高发,而女性年龄在50~70岁非酒精性脂肪发病率最高;这可能与三十多岁男性工作提高、社会地位提升,活动减少、饮食高脂、肥胖增加的增加有关;邻近五十岁左右进入更年期的女性,雌激素的水平在体内合成下降,扰乱了机体内激素代谢平衡,出现脂质异常代谢有关。4、辨证后证型,其各个证型所占患者人数的百分比排序,依次为肝郁脾虚型、肝肾不足、痰湿内阻型、痰瘀互结型、湿热内蕴型。。多集中在肝郁脾虚证,可能与单纯性脂肪肝属于脂肪性肝病的早期阶段有关,也可能与本课题设计路线相关,纳入病例多来源于两地门诊(中医院脾胃科门诊及香港的中医门诊),大多病情较轻微,所以大部分为肝郁脾虚证。由此认为单纯性脂肪肝病位以肝、脾为主,到疾病后期可能累及肾脏,以上研究目的在通过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中医基本理论的综合、分析;以力求得疾病的根本矛盾和症结所在,这样才能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陈蓓琪[4](2012)在《脂肪肝文献评价和辨证论治规律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现代化膳食结构发生改变,饮食习惯逐渐趋向于高蛋白质、高脂肪,而人体的代谢水平有限,随着脂肪在肝脏内的沉积逐渐增多,再加上工作压力的增大及预防保健措施相对滞后等原因,脂肪肝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发病率也越高,并且发病年龄有越来越小的趋势,并己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研究目的:随着脂肪肝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日益增多,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献也日益增多,本课题旨在通过对近代中国国内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总结影响临床研究质量的因素,揭示文献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临床研究现状,并探讨解决方法;并对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辨证分型以及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提高该病的临床研究水平提供依据,也为中医治疗脂肪肝提供临床参考依据,从而提高脂肪肝的临床疗效,为脂肪肝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进一步预防脂肪肝所引起的其他疾病,为人类的健康尽一份力。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I)、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1995年~2012年中国国内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中医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主题词、关键词、摘要相结合的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分别以“脂肪肝”、“脂肪性肝病”、“中医”、“治疗”为检索词,在上述数据库中交叉检索,以及对文献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进行搜索、确认,以免遗漏,检索语种为汉语。对所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1.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随机对照文献质量评价由于目前脂肪肝的研究文献中,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文献居多,故将所收集文献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按照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文献质量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2010设计并制作“文献信息采集表”,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2010对所录数据进行统计。2.中医药治疗脂肪肝临床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的探讨将所收集文献中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类,然后根据每篇文献的内容,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10录入作者名、文章名称、辨证分型、临床表现、治法治则、用方用药等内容,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2010软件分别设计并制作辨证分型规律统计表、用药规律统计表,将Excel中所录入的内容输入统计表中,所有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2010软件进行初步分析,并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10软件进行统计。研究结果:1.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随机对照文献质量评价通过电子检索,共检出相关文献共计1,055篇。剔除重复及无关文献849篇,共获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治疗文献206篇,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再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共计39篇。在39篇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中,采用正确的随机对照方法的试验仅15篇,考虑到文献质量评价的可信度,仅对剩下的15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目前的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仍普遍存在着重复性研究、样本量小、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随机方法使用错误、没有随访、没有相关的安全性评价、数据统计不完全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均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使试验结果的科学价值难以得到医学界认可。所以,科学规范的临床试验设计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关键。2.中医药治疗脂肪肝临床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的探讨通过电子检索,共获得脂肪肝的临床治疗文献共计568篇。剔除重复及无关文献,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再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共计154篇。在154篇纳入文献中,描述了辨证分型的文献有37篇,描述了用药的文献有152篇。在37篇描述了辨证分型的文献中,证型分类的表述不统一,最少的只有1型,最多的则分为8型,不同证型的表述多达71种,其中实证49种,虚证11种,虚实夹杂证11种。统计结果显示,在37篇描述了辨证分型的文章中,以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肝郁气滞型、肝肾亏虚型、痰湿内盛型、痰瘀互结型、肝郁脾虚型7型为最常见,其余证型在文献中的出现次数均在10次以下。通过对152篇文献中药用药的使用次数及药物分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所出现的248味中药中,治疗脂肪肝最常用中药依次为:山楂、丹参、泽泻、柴胡、佚苓、郁金、白术、半夏、决明子、陈皮、当归、自芍、大黄、何首乌、茵陈蒿共有15味;治疗脂肪肝较常用中药依次为:延胡索、枳壳、甘草、黄芪、香附、虎杖、赤芍、苍术、党参、薏苡仁、川楝子、厚朴共有12味。此外,据统计显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气药、补阴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祛风湿药等是治疗脂肪肝的常用中药类型。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显示,虽然脂肪肝的致病因素众多,病机复杂且多有兼夹,但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是痰瘀互结,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肝郁气滞、肝肾亏虚等。故在脂肪肝的治疗上,应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滋肾益肝为主要治法,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应用化痰、理气、消食等多种治法及中药,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梁卫[5](2013)在《酒精性肝病的中医辨证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及精华,病位、病性是辨证的基本要素,基础证是由单一的病位与单一的病性构成的证。导师历经数十年的悉心探研,构建了具有系统性、发展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的五脏系统辨证体系,本课题将导师五脏系统辨证新体系的辨证模式与组合规律应用于酒精性肝病。拟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病案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规范酒精性肝病的病名、病位、病性、基础证及复合证,突出“从症辨证”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酒精性肝病辨证思维模式与辨证规律。在整体上揭示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病证辨证的基本原理与普遍规律,同时又重视采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行之有效的思路与方法,保持了传统应用价值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中医病证结合的新思路,使酒精性肝病病证结合辨治更加灵活准确,易于掌握,更符合临床病证结合辨治思路,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通过较为系统的文献整理,综述了古今医家对酒精性肝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证候表现等文献研析。历代医家对病名的论述有“伤酒”、“酒病”、“伤饮”、“酒积”、“积聚、“酒癖”、“酒疸”、“酒臌”等,没有统一、明确的病名。其病因有湿热痰瘀毒邪,病位以肝系统为主,兼伤脾胃及肾系统。辨证分型各不相同。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病发生与乙醇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细胞因子、铁、基因等因素有关。第二部分,酒精性肝病的病证辨证规律研究。通过对酒精性肝病中医病名研究,提出“酒积”作为酒精性肝病的中医病名。对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机进行重新阐释,明确指出酒毒为主要病因;饮食劳倦、情志不调、邪毒留滞为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体质因素导致酒精性肝病的重要意义。正虚邪蕴是该病发病的基础。基本病机特点是酒毒内侵、肝胆湿热。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收集713例酒精性肝病临床病例,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归纳酒精性肝病病证的症状、舌脉等诊断信息,探析病位、病性证素的分布;运用关联规则分析饮酒史、肝功能、血脂与病证的关联性。构建“酒精性肝病病证特征诊断信息表”,规范酒精性肝病的病位、病性证素及特征表现,探研了基础证与复合证的组合规律。研究发现,酒精性肝病病位在肝,与胆、脾、胃、肾相关;病性湿毒、火热为主,可兼有痰浊、瘀血、气滞、气虚、阴虚、阳虚、水停等。常见的基础证是肝湿证、肝热证、胆热证、肝郁证、脾气虚证、胃气滞证、脾湿证、肝瘀证、肝痰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脾瘀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复合证以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胃气滞证、肝脾血瘀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多见。此外,饮酒史、肝功能、血脂与证型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对酒精性肝病的病证辨证规律进行了探讨,明确该病的病名、病位、病性证素及特征、基础证与复合证。遵循“从症辨证”的中医辨证思维原则,确定以“五脏系统辨证体系”为核心的辨证思路,体现了辨证的系统性和发展性、证的稳定性和特异性,符合临床酒精性肝病的辨证思路。

张佳丽[6](2010)在《中医肝胆隐症的临床调查及其与中医体质、A型行为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医隐症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初步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心隐症与肝胆隐症的比例较多,肝胆隐症是指经中医四诊检查没有明显症状体征的患者通过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包括各种仪器检查及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物理和化学的检查)检查发现消化道肝胆系统出现的异常改变。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不同群体及群体中的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的一种个体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同时我们发现以高度时间紧迫感、对人泛化性敌意和烦躁易怒为特征的A型行为与中医情志中的“怒”的表现相吻合。由此我们认为这两种因素都具有对机体潜在的病理影响,因而通过对肝胆隐症与中医体质类型和A型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可为中医药个体化防治中医肝胆隐症寻求客观依据和探索新的思路。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较为系统全面的总结了中医肝胆隐症隐症的相关研究、中医体质学的研究现状和A型行为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从中医肝胆隐症的隐症概念与特点入手,初步阐述了肝胆隐症与中医体质、A型行为的关系以及研究肝胆隐症的体质类型和行为模式的意义。第三部分为肝胆隐症的临床调查及其与中医体质类型、A型行为关系的研究:本研究根据肝胆隐症的概念,选择肝功能检查和肝炎病毒检测的相关指标以及肝胆B超和cT现代医学检测结果进行调查,广泛选取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到肝胆隐症245例和正常人群220例,首先从不同性别和年龄组对各种肝胆隐症进行了统计,发现不同肝胆隐症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中医肝胆隐症和体质类型、A型行为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结论:肝胆隐症在临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不同肝胆隐症间的性别和年龄均存在差异。湿热质、痰湿质和气郁质为中医肝胆隐症的危险因素,其中气郁质发生中医肝胆隐症的危险性较大;而平和质为中医肝胆隐症的保护因素。A型行为对肝胆隐症的发生有影响,尤其与A型行为中争强好胜、易怒和敌意等表现关系密切,而与时间紧迫感的关系较少。

郭珊珊[7](2010)在《体检人群不同中医证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超声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超声血流动力学特点,试探讨体检人群NAFLD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人群,将符合NAFLD西医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脾虚湿蕴型、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者以及健康对照组各30例(其中男女各15例)纳入本研究。各组间年龄、身高比较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各组的肝脏和心脏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记录脂肪肝超声分度、肝右叶斜径、门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速、肝静脉频谱形态、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E/A比值,并结合病程、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甲胎蛋白(AFP)、血脂、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lg(TG/HDLC)]等指标做比较。结果1.脂肪肝病程及脂肪肝程度比较痰瘀互结组较其余两个证型脂肪肝病程长(P<0.05),程度重(P<0.05)。2.肝脏多普勒超声指标及肝脏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健康对照组、脾虚湿蕴组、肝郁气滞组、痰瘀互结组各组肝右叶斜径分别为123.30±9.72mm、130.30±9.09mm、137.17±13.19mm、150.03±11.68mm,各组间肝右叶斜径逐渐增大,具有显着差异(P<0.01、P<0.05)。肝郁气滞组以及痰瘀互结组门静脉内径显着大于健康对照组以及脾虚湿蕴组(P<0.05)。痰瘀互结组门静脉流速显着低于脾虚湿蕴组以及肝郁气滞组(P<0.05)。健康对照组、脾虚湿蕴组、肝郁气滞组、痰瘀互结组肝静脉频谱形态类型异常率分别为6.67%(2/30)、20.00%(6/30)、46.67%(14/30)、73.33%(22/30),脾虚湿蕴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尚无显着差异,三个证型间肝静脉频谱形态类型异常率逐渐增大,具有显着差异(P<0.05、P<0.01)。肝郁气滞组以及痰瘀互结组GGT显着高于脾虚湿蕴组(P<0.05)。三个证型AFP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但痰瘀互结组AFP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心脏多普勒超声指标及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比较四组间左心室EF值均无显着差异。健康对照组、脾虚湿蕴组、肝郁气滞组、痰瘀互结组的E/A值分别为1.548±0.368、1.287±0.307、1.105±0.329、0.890±0.363,四组间E/A值逐渐下降,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P<0.05);且四组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30),23.33%(7/30),50.00%(15/30),76.67%(23/30),四组间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发生率逐渐升高,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P<0.05)。痰瘀互结组血压显着高于脾虚湿蕴组(P<0.05),痰瘀互结组体重指数显着大于肝郁气滞组(P<0.05)。痰瘀互结组血尿酸显着高于脾虚湿蕴组(P<0.05)。三个证型中仅痰瘀互结组C反应蛋白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痰瘀互结组AIP显着大于脾虚湿蕴组(P<0.05)。结论1.肝脏及心脏超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NAFLD中医辨证分型相关,可作为NAFLD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2.NAFLD三个证型中,肝郁气滞型以及痰瘀互结型存在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且它们肝功能异常较脾虚湿蕴型明显,其中痰瘀互结型者肝脏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内略高于健康人群水平。3. NAFLD中脾虚湿蕴型、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三个证型心脏收缩功能正常,心脏舒张功能呈下降趋势,其中痰瘀互结型者血压、体重指数、血尿酸、C反应蛋白、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均较高,可能是其心脏舒张功能下降的相关因素。4.结合NAFLD三个证型脂肪肝病程与程度以及超声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相关指标差异,推测NAFLD中医病机演变规律:①存在脾虚湿蕴型和肝郁气滞型向痰瘀互结型发展的趋势;②NAFLD病位在肝木,存在母病及子,影响心火的趋势。

吴佳[8](2010)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旨在分析NAFLD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型,及体质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实验室检查指标、证型分布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中医体质与NAFLD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和规律,为NAFLD的中医体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上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预防和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择150例NAFLD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其中医体质类型,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相关实验室检查、证型分布等因素与主要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结果:比较NAFLD患者的8种偏颇体质的得分情况,其中痰湿质的得分最高,平均33.61±12.47分,其次是气虚质、湿热质分别是30.88±11.21分和30.17±12.03分,说明该人群这三种体质倾向最明显。进一步分析各偏颇体质判定为是和倾向是的频数大小,结果发现,痰湿质、气虚质及湿热质高于其它体质类型。从NAFLD患者的年龄分布上看,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气虚及血瘀质的得分增高,而湿热质的得分则降低;痰湿质在中年段的得分较高。从性别上看,男性在湿热质得分上高于女性,而女性在气虚质、阳虚质及血瘀质的得分上高于男性。从体重指数上看,超重和肥胖人群的痰湿质得分显着高于体重正常者。从实验室检查上看,肝功能、血脂、血糖及血压异常的NAFLD患者的痰湿质得分普遍高于其它体质患者。经统计分析,未发现NAFLD人群的证型分布与体质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相关的规律。结论:NAFLD患者以病理性体质为主,痰湿质、气虚质及湿热质是其主要的偏颇体质类型,与NAFLD的发病关系密切。其中痰湿质在NAFLD的发病中相对重要,因为研究发现,存在与本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及高血压的NAFLD患者,其痰湿质得分普遍高于其它体质类型。本研究启示我们,NAFLD的发病与中医体质存在相关性。故在临床防治NAFLD中,应采用辨体-辨病-辨证结合的诊疗模式,调整纠正病理体质,达到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王伟芹[9](2007)在《清肝调脂饮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清肝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优势,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观察:以7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清肝调脂饮治疗组和西利宾胺对照组,每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8周为一总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证候、血生化指标(ALT、AST、γ-GT、TC、TG)和肝脏B超的改善情况。实验研究:Wistar大鼠70只,除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外,余60只建立以高脂饮食(基础饲料88%,猪油10%,胆固醇1.5%,胆盐0.5%)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并随机分组,除模型组外,清肝调脂饮低、中、高剂量组和西利宾胺组分别灌胃相应剂量药物治疗。实验12周后,各组大鼠全部处死,测量大鼠体重及身长,计算Lee’s指数;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ALP)、血脂指标(TC、TG、FFA)以及血清瘦素(Leptin),测定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MDA含量以及SOD活性;各组大鼠肝组织行HE染色,Bcl-2、CD14、CYP2E1免疫组化染色以及特殊染色(糖原,脂肪及含铁血黄素染色),阳性结果作定量分析。结果:临床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P<0.01),其中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各指标改善情况比较发现,两组除肝功能指标改善无差异外(P>0.05),治疗组临床证候、血脂以及肝脏B超的改善情况均不同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以上各指标均显示异常(P<0.05,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以上各指标(P<0.05,P<0.01),其中,在改善TG、FFA、FBG、INS、IRI、ISI、TNFα方面,中药高剂量组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P<0.01);而对其他各指标的改善,中药各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疗效相似,但前者有优于后者的趋势。结论:清肝调脂饮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机制包括:1.清肝调脂饮主要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等,促进游离脂肪酸代谢和肝内TG分解,增加肝糖原合成,从而纠正血脂紊乱,减少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2.清肝调脂饮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减少细胞色素P450ⅡE1的活性表达,减轻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抑制肝脏库普否细胞的活化,减少细胞因子尤其是TNFα的释放,抑制肝细胞凋亡等,从而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促进肝细胞修复。因此,清肝调脂饮主要通过以上作用途径,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证候、血生化指标以及肝脏的脂肪肝程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西利宾胺比较,清肝调脂饮在抑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始动因素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优势。

唐斌,王刚,邓峰美,何芳,程江,郭淑霞,张君,王萍,何玲[10](2007)在《汉族、哈萨克族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及与体质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汉、哈萨克族脂肪肝分布差异及与体质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标准与体质指数的判断标准,对检出的脂肪肝、可疑脂肪肝与体质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受调查766人中,汉族381人,哈萨克族385人;其体质指数分布与汉族、哈萨克族脂肪肝患者有显着性差异P<0.001。结论:脂肪肝在不同民族之间分布不同,体质指数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二、超声显像对脂肪肝分型与体质指数关系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显像对脂肪肝分型与体质指数关系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
    3.纳入标准
    4.证型诊断标准
    5.排除标准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常见症状
    2. 中医证型
    3. NAFLD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
        3.1 NAFLD中医证型相关症候的分布情况
        3.2 NAFLD中医证型与人体学指标、病程、性别的关系
        3.3 NAFLD中医证型与其他相关疾病的关系
        3.4 NAFLD中医证型与肝功能、HOMA-IR以及脂肪肝彩超表现评分的关系
        3.5 NAFLD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
讨论

(2)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脂肪肝的现代医学研究
    1. 脂肪肝的概念
    2. NAFLD的分类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4. 代谢综合征(MS)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5. 盛行率
    6.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6.1 脂肪代谢异常
        6.2 激素影响
        6.2.1 胰岛素抵抗
        6.2.2 瘦素与NAFLD的关系
        6.2.3 其他激素的影响
        6.2.4 脂肪酸的β-氧化障碍
        6.2.5 肝筛与脂肪肝
        6.3 环境因素
        6.4 遗传因素
        6.5 血浆游离脂肪酸过多
        6.6 脂联素与NAFLD
    7.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1 急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2 慢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7.2.1 酒精性脂肪肝
        7.2.2 非酒精性脂肪肝
        7.2.3 肥胖相关性脂肪肝
        7.2.4 糖尿病性脂肪肝
        7.2.5 高脂血症与脂肪肝
        7.2.6 药物相关性脂肪肝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
        8.1 肝活检
        8.2 B超
        8.3 CT诊断
        8.4 MRI诊断
        8.5 实验室检查
        8.5.1 转氨酶的增高
        8.5.2 血清三酰甘油(TG)及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测定
        8.5.3 血清铁蛋白
    9. 脂肪肝的治疗
        9.1 饮食治疗
        9.1.1 能量控制的摄入
        9.1.2 营养元素含量的调整
        9.1.3 饮食的规律性
        9.2 运动与锻练
        9.3 药物治疗
        9.3.1 胰岛素增敏剂
        9.3.2 抗氧化剂及细胞保护剂
        9.3.3 NAFLD与降脂药物
        9.3.4 TNF-α抑制剂
        9.3.5 减肥药物的使用
        9.3.6 其他药物
        9.4 外科减重手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1. 脂肪肝之病名
    2. 祖国医学对脂肪肝相关症状之的认识
        2.1 胁痛
        2.1.1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1.2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1.3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1.4 胁痛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2 积聚
        2.2.1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2.2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2.3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2.4 积聚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3 痰饮
        2.3.1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3.2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3.3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3.4 痰饮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2.4 鼓胀
        2.4.1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临床症状
        2.4.2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病因病机
        2.4.3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治疗原则
        2.4.4 鼓胀与脂肪肝相关之辨证分型
    3. 病因病机的认识
    4. 脂肪肝形成的病因与病机
        4.1 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4.2 饮食内伤,酿生痰浊
        4.3 脏腑虚衰,日久成积
        4.4 邪毒稽留,胶结阻滞
    5. 脂肪肝的论治法则
        5.1 疏肝健脾,除湿泄浊
        5.2 利湿活血,化痰祛瘀
        5.3 填精温阳,培补先天
    6. 补肾化痰活血组方确立
        6.1 组方特点探讨
        6.2 现代药理学研究
    7.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7.1 辨证分型治疗
        7.2 专方或基本方加减治疗
        7.3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
        7.4 针灸治疗
        7.5 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之关系
    8.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辨证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案
        2.1 分组治疗
        2.2 中药治疗组
        2.3 对照组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项目
        3.1.1 疗效性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2.1 疗效判定标准
        3.3 脂肪肝疗效积分计算
        3.4 统计分析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
        4.1.1 性别之比较
        4.1.2 年龄之比较
        4.1.3 两组治疗前体重之比较
        4.1.4 两组治疗前病情程度之比较
        4.1.5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之比较
        4.1.6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体征分布之比较
        4.1.7 两组治疗前肝功能指标之比较
        4.1.8 两组治疗前脂质代谢指标之比较
        4.1.9 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之比较
        4.1.10 两组治疗前血常规指标之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疗效之评估
        4.2.1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体重变化之比较
        4.2.2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B超之比较
        4.2.3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症候积分之比较
        4.2.4 治疗前后自身中医症候、体征疗效之比较
        4.2.5 治疗前后自身肝功能指标疗效之比较
        4.2.6 治疗前后自身脂质代谢指标疗效之比较
        4.2.7 治疗前后自身肾功能指标疗效之比较
        4.2.8 治疗前后自身血常规指标疗效之比较
        4.3 两组治疗后疗效之比较
        4.3.1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体征积分疗效之比较
        4.3.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疗效之比较
        4.3.3 两组治疗后脂质代谢疗效之比较
        4.3.4 两组治疗后肾功能疗效之比较
        4.3.5 两组治疗后血常规疗效之比较
        4.3.6 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之比较
    5. 功效与结论
第四部分 讨论与结语
    1. 研究小结
    2. 作用机理的探讨
        2.1 肝脾肾亏虚是发病的病理基础
        2.2 气血瘀阻、痰瘀互结是基本病理变化
    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港、广深两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医学对脂肪肝的认识
        1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
        1.1 病因
        2 病机关键: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浊邪入血
    二、西医学对脂肪肝的认识
        1 脂肪肝的病因
        1.1 糠尿病与脂肪肝的关系
        1.2 肥胖及胃肠手术减肥与脂肪肝的关系
        1.3 全胃肠外营养(TPN)与脂肪肝的关系
        1.4 药物与脂肪肝的关系
        1.5 其他潜在的因素
        2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2.1 “二次打击”假说(The“two-hit”hypothesis)
        2.2 脂肪在肝脏中沉积
        2.3 线粒体功能异常和氧化应激反应
        2.4 细胞损伤和坏死
        3 脂肪肝的治疗
        3.1 纠正危险因素,基础治疗
        3.2 结合临床,药物治疗
        4 脂肪肝的中医药认识
        4.1 脂肪肝病因
        4.2 脂肪肝的病机
        4.3 脂肪肝中医辩证和治疗
    三、导师周福生教授论治脂肪肝经验
        1 健脾助运
        2 疏肝理气
        3 辅以甘药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方案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单纯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1.2.1 脂肪肝患者病例纳入标准
        1.2.2 病例排除标准
        1.3 观察指标
        1.4 质量控制
        1.5 流行病学调查
        1.6 统计学处理
    二、研究结果
        1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研究
        1.1 性别
        1.2 年龄
        1.3 体重指数BMI判定标准:(肥胖评定)
        1.4 脂肪肝患者职业因素
        1.5 脂肪肝与饮食因素
        1.6 脂肪肝患者伴随与肝功能、血脂、血糖相关指标升高的关系
        2 症状及辩证
        2.1 常见症状出现频次
        2.2 辩证后各证型的分布
        2.3 证型与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关系
        2.4 脂肪肝与B超的关系
    三、讨论
        1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研究
        1.1 性别因素
        1.2 年龄因素
        1.3 体重指数(BMI)与脂肪肝
        1.4 职业与脂肪肝关系
        1.5 脂肪肝与饮食因素
        2 中医临床证型与脂肪肝
        2.1 一般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2.2 常见症状
        2.3 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证候特征研究
        2.4 各中医临床证型与血清标记物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脂肪肝文献评价和辨证论治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1. 脂肪肝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1.1 脂肪肝的概念
        1.2 脂肪肝的诊断标准
        2. 脂肪肝的分类
        2.1 酒精性脂肪肝
        2.2 非酒精性脂肪肝
        3. 流行病学
        4. 发病原因及机理
        4.1 脂肪代谢异常
        4.2 激素影响
        4.3 环境因素
        4.4 遗传因素
        4.5 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
        4.6 免疫反应
        4.7 肝筛改变
        4.8 游离脂肪酸的作用
        4.9 缺氧和肝微循环障碍
        5. 治疗方法
        5.1 去除病因
        5.2 调整饮食
        5.3 药物治疗
        6. 小结
    综述二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中医治法方药
        4.1 经方治疗
        4.2 以法论治
        4.3 自拟方治疗
        4.4 其它疗法
        5. 小结
    综述三 循证医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
        1. 循证医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2. 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
        3. 系统评价对中医临床学研究的重要性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及整理
        2.2 文献采集表的设计与制作
        2.3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3.3 诊断、纳入、排除和疗效判定标准
        3.4 样本含量及估算
        3.5 退出脱落病例分析
        3.6 随访、不良反应情况
        3.7 统计学方法的运用及疗效观察
        3.8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4. 小结
        4.1 一般情况
        4.2 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
        4.3 诊断、纳入、排除和疗效判定标准
        4.4 样本含量及估算
        4.5 退出脱落病例分析
        4.6 随访、不良反应情况
        4.7 统计学方法的运用及疗效观察
    5. 讨论
        5.1 重复性研究
        5.2 样本量小
        5.3 标准不统一
        5.4 随机方法使用错误
        5.5 没有随访
        5.6 没有相关的安全性评价
        5.7 数据统计不完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治疗脂肪肝临床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的探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及整理
        2.2 辨证论治规律统计表的设计与制作
    3. 研究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统计结果
        3.3 脂肪肝中药用药规律统计结果
    4. 讨论
        4.1 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规律分析
        4.2 脂肪肝用药规律分析
        4.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1:文献信息采集表样本
附件2:文献数据采集表内容填写说明
致谢
个人简介

(5)酒精性肝病的中医辨证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酒精性肝病的古今文献研究
        1.1 酒精性肝病中医病名的历史梗概
        1.2 酒精性肝病中医病因病机的探析
        1.3 酒精性肝病中医辨治探析
        1.4 酒精性肝病的验方探析
        1.5 酒精性肝病的实验研究探析
    2 酒精性肝病的现代文献研究
        2.1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理研究
        2.2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研究
    3 小结
第二部分 酒精性肝病的病证规范研究
    1 酒精性肝病中医病名探讨
    2 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机探讨
        2.1 病因探讨
        2.2 病机探讨
    3 酒精性肝病的辨证规律研究
        3.1 应用“五脏系统辨证体系”作为辨证规范的理论基础
        3.2 确定酒精性肝病的病位与病性证素及特征
    4 酒精性肝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4.1 病例选择
        4.2 统计学处理
        4.3 统计结果
    5 酒精性肝病基础证与复合证的组合规律研究
        5.1 酒精性肝病基础证的规范研究
        5.1.1 构建“酒精性肝病病证特征诊断信息表”
        5.1.2 酒精性肝病证素特征的研究
        5.1.3 酒精性肝病基础证的研究
        5.2 酒精性肝病复合证的研究
    6 病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6.1 病证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6.2 病证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6.3 病证与饮酒量的相关性研究
第三部分 讨论
    1 辨证模式与辨证规律的研究
    2 关于酒精性肝病中医病名的研究
    3 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机研究
    4 酒精性肝病证候、证素特征分布及组合规律
    5 病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探析
    6 创新点
    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肝利湿解酒汤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机理研究
        1 清肝利湿解酒汤的组方特点
        2 材料、试剂与仪器
        3 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建立、分组及处理
        4 清肝利湿解酒汤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5 清肝利湿解酒汤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指数和体重的影响
        6 清肝利湿解酒汤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功能、血脂的影响
        7 清肝利湿解酒汤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8 清肝利湿解酒汤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9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2 酒精性肝病病例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医肝胆隐症的临床调查及其与中医体质、A型行为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综述一 中医肝胆隐症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三 A型行为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
    1 肝胆隐症的概念和范畴
    2 肝胆隐症的辨证方法
    3 肝胆隐症与中医体质
    4 肝胆隐症与A型行为
    5 研究肝胆隐症体质类型、行为模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7)体检人群不同中医证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超声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脂肪肝的流行病学概况
    2 脂肪肝的中医辨病辨证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研究
        2.4 小结
    3 脂肪肝的现代超声诊断
        3.1 结合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脂肪肝
        3.2 结合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脂肪肝
        3.3 结合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脂肪肝
第二部分 回顾性统计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横断面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三个证型脂肪肝程度、脂肪肝病程比较
        2.3 各组肝右叶最大斜径、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平均流速比较
        2.4 各组肝静脉频谱形态类型比较
        2.5 各组AST、ALT、GGT、ALB、AFP比较
        2.6 各组左心室EF值、E/A值、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
        2.7 各组血压、体重指数比较
        2.8 各组FBG、UA、CRP比较
        2.9 各组TC、TG、HDLC、LDLC、AIP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选择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3 NAFLD中医病机演变规律探讨
    4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中医健康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现代医学研究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特点
        1.3 发病机制
        1.4 临床表现
        1.5 治疗进展
    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祖国医学研究
        2.1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中医证型的研究
        2.3 中医临床治疗的研究
    3. 中医体质研究
        3.1 体质的概念
        3.2 中医体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3 中医体质的分类研究
        3.4 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
        3.5 中医体质学与NAFLD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病例和脱落病例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来源
        3.2 观察内容
        3.3 观察指标
        3.4 质量控制
        3.5 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方法
        3.6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及统计分析
        4.1 150例NAFLD患者一般资料的分布特点
        4.2 150例NAFLD患者发病相关因素的分布特点
        4.3 150例NAFL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4.4 150例NAFL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第三章 讨论
    1. NAFLD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1.1 痰湿质与本病的关系
        1.2 气虚质与本病的关系
        1.3 湿热质与本病的关系
    2. NAFLD人群发病的相关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探讨
        2.1 年龄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2.2 性别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2.3 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2.4 相关实验室检查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3. NAFLD人群的证型分布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探讨
    4. NAFLD中医体质研究与临床防治的相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清肝调脂饮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二、研究对象
        三、治疗方法
        四、观察指标
        五、疗效评定标准
        六、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一、临床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二、临床证候改善情况
        三、体质指数改善情况
        四、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五、血脂改善情况
        六、肝脏B 超改善情况
        七、安全性指标分析
    结论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清肝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实验二 清肝调脂饮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实验三 清肝调脂饮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概述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学认识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现代医学认识
    四、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五、清肝调脂饮组方分析
    六、清肝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机制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科技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四、超声显像对脂肪肝分型与体质指数关系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J]. 徐亮,宓余强,李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07)
  • [2]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台湾地区脾虚痰湿瘀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D]. 程瑞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3]港、广深两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比较研究[D]. 林昕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4]脂肪肝文献评价和辨证论治规律探讨[D]. 陈蓓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5]酒精性肝病的中医辨证规律研究[D]. 梁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6]中医肝胆隐症的临床调查及其与中医体质、A型行为关系的研究[D]. 张佳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7]体检人群不同中医证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超声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D]. 郭珊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8]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的临床研究[D]. 吴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9]清肝调脂饮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机制探讨[D]. 王伟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3)
  • [10]汉族、哈萨克族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及与体质指数的相关性分析[J]. 唐斌,王刚,邓峰美,何芳,程江,郭淑霞,张君,王萍,何玲.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标签:;  ;  ;  ;  ;  

超声分析脂肪肝分级与体重指数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