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剂量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72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向玉[1](2017)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并比较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治疗中风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按照效应量的大小对其进行排序,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主要的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2006~)、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6~)、万方数据库(2006~)、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2006~)、PubMed(1973~)、Ovid Embase(1972~)和 Cochrane 图书馆(1976~)。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面、系统地收集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治疗中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对质量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运用Stata 12.0、WunBUGS 14.3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网状Meta分析等。结果:最终筛选纳入85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有91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程均在72小时内。研究涉及19种中药注射液、11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纳入文献虽然均报告了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但绝大多数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隐藏和盲法。仅3项研究成功实施了双盲,2项研究提及由专人保管盲底。2项研究报告了失访人数,其余研究均未提及失访。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有效率方面:涉及19种中药注射剂、9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的比较,包括:(1)复方丹参注射液比银杏达莫注射液(OR=2.11,95%C1[1.02,3.95])、灯盏细辛注射液(OR=4.05,95%Cl[1.59,8.92])、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2.29,95%Cl[1.09,4.34])临床疗效更佳;(2)川芎嗪注射液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3.27,95%Cl[1.32,6.85])、丹红注射液(OR=0.48,95%Cl[0.21,0.9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22,95%Cl[0.07,0.51])、苦碟子注射液(OR=2.69,95%Cl[1.22,5.26])、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3.45,95%Cl[1.12,8.28])、银杏达莫注射液(OR=0.39,95%Cl[0.15,0.79])、血栓通注射液(OR=5.43,95%Cl[1.11,18.16])临床疗效更佳;(3)疏血通注射液(OR=0.42,95%Cl[0.15,0.93])、脉络宁注射液(OR=0.27,95%Cl[0.08,0.69])、舒血宁注射液(OR=0.38,95%Cl[0.13,0.84])比灯盏细辛注射液临床疗效更佳;(4)丹参注射液比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7.30,95%Cl[2.16,18.82])、复方丹参注射液(OR=0.38,95%Cl[0.14,0.79])、丹红注射液(OR=0.24,95%Cl[0.08,0.54])、银杏达莫注射液(OR=O.19,95%Cl[0.07,0.40])、疏血通注射液(OR=0.26,95%Cl[0.10,0.5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17,95%Cl[0.06,0.36])、苦碟子注射液(OR=0.22,95%Cl[0.06,0.54])、舒血宁注射液(OR=0.29,95%Cl[0.11,0.62])、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l[0.03,0.27])、红花黄色素注射液(OR=6.24,95%Cl[1.27,20.06])、血塞通注射液(OR=2.83,95%Cl[1.11,6.08])、血栓通注射液(OR=11.59,95%Cl[2.10,40.43])、低分子肝素注射液(OR=9.22,95%Cl[1.50,31.3])、前列地尔注射液(OR=7.34,95%Cl[1.43,23.1])临床疗效更佳;(5)杏丁注射液比血栓通注射液(OR=8.90,95%Cl[1.08,34.98])、银杏达莫注射液(OR=0.31,95%Cl[0.06,0.93])、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7,95%Cl[0.03,0.5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29,95%Cl[0.06,0.88])、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30,95%Cl[0.05,0.95])临床疗效更佳;(6)血塞通注射液比银杏达莫注射液(OR=0.48,95%Cl[0.21,0.93])、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44,95%C1[0.18,0.8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26,95%Cl[0.10,0.5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45,95%Cl[0.18,0.91])临床疗效更佳;(7)常规治疗比低分子肝素注射液(OR=8.48,95%Cl[1.74,25.91])、前列地尔注射液(OR=6.82,95%Cl[1.60,19.29])、复方丹参注射液(OR=0.36,95%Cl[0.22,0.56])、丹红注射液(OR=0.23,95%C1[0.12,0.38])、银杏达莫注射液(0R=0.18,95%Cl[0.09,0.32])、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l[0.04,0.21])、疏血通注射液(OR=0.25,95%C1[0.16,0.38])、川芎嗪注射液(OR=0.51,95%C1[0.28,0.8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17,95%C1[0.08,0.30])、脉络宁注射液(0R=0.42,95%Cl[0.19,0.80])、舒血宁注射液(0R=0.28,95%C1[0.18,0.41])、苦碟子注射液(OR=0.21,95%C1[0.09,0.41])、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17,95%C1[0.06,0.37])、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24,95%C1[0.06,0.63])、血塞通注射液(0R=0.41,95%C1[0.23,0.67])、血栓通注射液(0R=0.14,95%Cl[0.02,0.39])临床疗效更佳;(8)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较灯盏花素注射液(OR=0.33,95%Cl[0.09,0.83])临床疗效更佳;(9)维脑颅通注射液比丹红注射液(OR=0.24,95%Cl[0.07,0.56])、银杏达莫注射液(OR=0.18,95%C1[0.06,0.41])、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1[0.03,0.25])、疏血通注射液(0R=0.26,95%Cl[0.09,0.57])、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R=0.18,95%Cl[0.05,0.43])、舒血宁注射液(OR=0.29,95%C1[0.10,0.66])、苦碟子注射液(0R=0.22,95%C1[0.06,0.56])、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0R=0.17,95%C1[0.05,0.42])、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24,95%Cl[0.06,0.63])、血塞通注射液(0R=0.40,95%C1[0.18,0.75])、血栓通注射液(0R=0.15,95%C1[0.02,0.48])临床疗效更佳;(10)胞二磷胆碱比低分子肝素(OR=46.42,95%Cl[4.94,190.8])、前列地尔注射液(OR=38.44,95%C1[4.23,158.60])、依达拉奉注射液(0R=281.8,95%C1[2.59,1487])、复方丹参注射液(0R=0.10,95%Cl[0.01,0.30])、丹红注射液(0R=0.06,95%C1[0.01,0.19])、银杏达莫注射液(0R=0.05,95%C1[0.008,0.1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02,95%Cl[0.004,0.09])、疏血通注射液(0R=0.07,95%C1[0.01,0.20])、川芎嗪注射液(0R=0.14,95%C1[0.02,0.4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R=0.04,95%C1[0.007,0.14])、脉络宁注射液(OR=0.11,95%C1[0.01,0.37])、舒血宁注射液(0R=0.08,95%C1[0.01,0.23])、苦碟子注射液(0R=0.05,95%C1[0.009,0.19])、丹参注射液(OR=0.30,95%Cl[0.04,0.97])、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0R=0.04,95%C1[0.007,0.15])、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07,95%C1[0.007,0.25])、杏丁注射液(OR=0.20,95%Cl[0.03,0.64])、血塞通注射液(OR=0.10,95%Cl[0.02,0.29])、血栓通注射液(OR=0.04,95%C1[0.003,0.15])、常规治疗(0R=0.28,95%C1[0.05,0.78])、金纳多注射液(0R=0.10,95%C1[0.004,0.52])、维脑颅通注射液(0R=0.30,95%C1[0.05,0.95])临床疗效更佳;(11)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比金纳多注射液(OR=0.28,95%C1[0.05,0.79])临床临床疗效更佳;(12)前列地尔注射液比维脑颅通注射液(OR=7.56,95%C1[1.43,24.06])临床疗效更佳。其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涉及19种中药注射液、7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之间的比较,包括:复方丹参注射液比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效果更佳;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与常规治疗相比,效果更优;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3.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涉及11种中药注射液、2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之间的比较,包括:丹红注射液比疏血通注射液效果更优;复方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比疏血通注射液更佳;复方丹参注射液较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效果更优;维脑路通注射液较血塞通注射液效果更优;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根据概率排序结果,在有效率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灯盏细辛注射液(5.842)、尼莫地平注射液(7.187)、灯盏花素注射液(7.744)、血栓通注射液(7.965)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9.478)。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常规治疗(7.518)、丹参注射液(7.587)、低分子肝素注射液(8.596)、复方丹参注射液(8.772)和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9.072)。在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疏血通注射液(4.513)、灯盏细辛注射液(5.599)、丹参川芎嗓注射液(5.921)、血栓通注射液(6.108)和舒血宁注射液(6.68)。对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仅少部分研究提及,且多为描述性,故目前尚缺乏数据对其进行评价。结论:部分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中风患者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单纯常规治疗,而灯盏细辛注射液及血栓通注射液较其它注射液相对较优。但是,纳入研究尚缺乏评估安全性的充足数据,且纳入的针对每个中药注射剂的试验数目不多,研究质量也不高,故本研究结论应慎重对待,有待进一步研究。
齐家[2](2016)在《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背景]急性脑梗塞与急性脑出血隶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中风作为中国古代“风”“劳”“鼓”“膈”四大顽症之一,以其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较低的治愈率成为当今世界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一系列以中药三七为原料的制剂已应用于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对于其疗效的探索也在进行中。[目的]本此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循证医学的研究方式,对目前已上市的三七单体成分制剂治疗中风急性期的有效性及其他相关指标做出客观评价,为此类治疗方法提供更丰富、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次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1.文献综述:综述总结了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进展。文章通过分析病因、病机,引用中国古代文献,以及讨论现代实验研究结果的方式就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重要性、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优势以及从循证医学得到的启示三个方面对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进展进行综述。2.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方法】本研究经York University系统评价中心注册,分别评价了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和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研究采用计算机与人工结合的检索方式检索了2015年11月26日前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以及相关文本资料中所有有关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出血性中风的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中的相关要求和拟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以及Meta分析,分别汇报结果,最终合并得出结论。[结果]1.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共纳入24篇文献,共计3060名研究对象。纳入文献普遍质量偏低。纳入的24项研究中有22项报告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9项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有6、6、2、4项研究对全血比粘度(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6项血液流变指标进行了报道,3项研究对治疗前后NIHSS评分做出报道。同时关于生活能力评分、梗死体积、血清炎性因子含量、C反应蛋白含量均仅各有1项研究进行报道(仅作描述性分析)。Meta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三七制剂治疗组在上述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2.三七制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共纳入9篇文献,共计725名研究对象。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其中3项研究报告了临床有效率,5项研究报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7项研究报告脑血肿体积。同时关于周围水肿带体积、血清C3含量、血浆D2聚体含量、血浆C反应蛋白含量、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有且仅各有一项研究做出报道(仅作描述性分析)。Meta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三七制剂治疗组在上述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三七制剂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恢复相关血液流变指标方面表现优异;对于急性出血性中风,分析结果表明三七制剂对促进患者脑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损伤以及缩小周围水肿带方面较单纯西医基础治疗疗效显着。但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章质量有限,存在偏倚可能,故本次研究并不能对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的疗效予以定论,期待将来能够有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来验证此次评价。
王德功[3](2013)在《黄芪注射液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应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黄芪注射液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在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上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应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的临床疗效显着。
倪小佳[4](2013)在《基于用药合理与安全分析中药注射剂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研究的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D)搜索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关于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从用药品种、用药方式、辨证用药、合并用药和安全性5个方面进行资料提取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83篇文献。共用18种中药注射剂;用法均为每日1次静脉注射,但每1种药物的日剂量、首剂病程、用药疗程各有不同;没有1个临床试验辨证使用中药注射剂;合并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降纤药、神经保护剂、脱水剂5类专科药物、溶栓、康复、高压氧3种治疗和中药注射剂、中药汤剂;55个试验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其中40个试验没有发现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注射剂进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强调中医辨证和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并注意药物安全性的监测与不良反应分析。
张珊珊[5](2013)在《基于系统评价比较三七制剂在不同类型中风中的疗效优势》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三七制剂治疗不同类型中风的疗效优势。方法: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合格研究,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依据中风类型、分期分亚组统计相关数据。结果:49项研究符合选择标准,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急性期RR(99%CI)Meta-分析结果依次为1.19(1.12,1.26)、1.19(1.13,1.27),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急性期RR(99%CI)Meta-分析结果依次为1.22(1.08,1.38)、1.26(1.09,1.46),上述亚组失效安全数依次为158.11、177.67、5.91、4.06。结论:现有证据提示,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两种三七制剂有益于中风急性期,且前者较后者临床证据更为充分;另外,目前尚无证据支持三七制剂可用于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李海涛,余正[6](2012)在《血栓通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合评价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并进行筛选,在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之后,应用RevMan 5.0软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篇文献,质量评级均为C级。在总有效率方面,血栓通单用VS其他中药单用、血栓通联用其他药物VS中药联用其他药物、血栓通联用其他药物VS中药单用比较,RR及95%CI分别为1.33(1.101.44)、1.32(1.201.45)、1.37(1.221.53),P值均小于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后,P值亦均小于0.001,证明了结果的稳定性。结论与本研究中参与比较的中药相比,血栓通不论是单用还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均能显着提高总有效率。但是由于纳入研究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小,因此仍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研究结果进一步加以证实。
李可建[7](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吴波[8](2005)在《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药物研究》文中提出一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背景:多年来,中成药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但是否有可靠的证据证明中成药的疗效尚不清楚。 目的: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当前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为选择中成药治疗的患者和医生提供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以帮助临床决策,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方法:从2004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临床常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成药中筛选出59种,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分类方法将中成药依功能分为肝阳化风证、痰热闭阻证、风痰阻络证、瘀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以及其他等六大类。检索8种相关电子数据库,手检7种中文期刊,查阅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以及与研究者联系,收集使用59种中成药中任何一种与不用该种中成药相比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疗效判定指标包括:1.主要指标:随访期末(至少3个月)死亡或依赖。2.次要指标:治疗结束或随访期末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治疗期间以及随访期末的死亡;生存质量。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纳入试验、提取数据和评价质量,对所纳入的试验进行资料合成分析。统计分析软件采用Reman 4.2.7,
李中浩[9](2021)在《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中风病与西方医学体系中的脑血管病相似,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科急危重症。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但部分患者由于存在禁忌症、就医不及时等原因未能接受到这些治疗。因此,需要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中风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风病诊断和辨证论治标准。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王永炎院士强调在中风病中应注意毒邪的致病作用,建议在治疗时加入解毒类方药。痰热清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水牛角和熊胆粉组成,长于清热解毒,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伴有肺部感染的中风病患者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不仅咳嗽、发热等症状得到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较快。痰热清注射液的组方思路与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相似,因此,从毒邪致病的角度推测痰热清注射液解毒开窍的功效,可能对中风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些早期的临床研究也发现,痰热清注射液能够促进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目的:探索痰热清注射对中风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1.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已发表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检索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截止到2021年1月1日收录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同时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2.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痰热清注射液中有效成分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收集痰热清注射液中的已检测到的化合物成分,计算这些化合物的QED值,选择其中大于0.18的做为潜在有效成分。检索PubChem中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物靶标。将这些靶标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已知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做交集,得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分析这些药物靶标之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生物学注释。然后,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价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梗死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最后,使用WB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从网络药理学得出的apelin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共纳入了 11篇文献,涉及955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痰热清注射液对降低中风病或伴肺部感染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5.45,95%CI:-10.82~-0.09。MD=-2.37,95%CI:-3.49~-1.26,P<0.05)。对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评分(MD=14.90,95%CI:8.84~20.96,P<0.05)、肢体运动功能(MD=7.39,95%CI:2.74~12.04,P<0.05)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虽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12.95,95%CI:-1.02~26.92,P<0.05)。纳入研究的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痰热清注射液的81个有效成分共检索到663个药物靶标,在有效成分-药物靶标网络图中,度值最大的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度值最大的药物靶标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其中有116个为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这116个药物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重要的靶点有白蛋白、细胞肿瘤抗原p53、白细胞介素-8等。生物学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靶点涉及胆汁分泌、药物代谢、化学致癌、肝病和apelin信号通路等227个通路;脂肪酸合成与代谢、外来化学物质代谢和细胞对药物反应等3258个生物过程;核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反应、丝氨酸型肽酶活性等442个分子功能;排名靠前的有核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复合物、膜筏、突触后膜等222个细胞组分。在脑梗死大鼠模型中,可见梗死部位水肿,空泡形成,细胞死亡。而腹腔注射液低剂量痰热清注射液(2.5ml/kg,每6小时1次)能够明显减少大鼠脑梗死24小时后的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B结果显示,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APJ/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 比例显着上升,caspase8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LC3Ⅰ比例显着下降;NeuN蛋白含量显着增加,GFAP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蛋白改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特别是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与激活apelin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等有关。但这些研究较为粗浅,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明确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和药理机制。
王洲羿[10](2010)在《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一种突发急病,其致残率、致死率相当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及时有效地治疗急性脑梗死,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率与致残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急性脑梗死的防治作出不少有益的探讨。本课题予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中风病中医症侯积分、血液流变学、PT (s)、FIB的影响,并对临床总疗效进行比较,评价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西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来源于2008年12月-2009年11月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治疗,对照组给予纤溶酶治疗。2.药物用法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对症处理,包括调控血压、血糖,抗感染及必要时降颅压治疗。治疗组以注射用血栓通5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用药14天。同时采用注射用纤溶酶200U(首剂量100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用药10天。对照组用注射用纤溶酶200U(首剂量100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用药10天。3.疗效观察观察两组临床总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血流变检查、PT(S)、FIB检查,并做统计学处理。4.安全性观察一般情况: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治疗前后即初诊首日和用药后第14天各做一次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INR、心电图、头颅CT或头颅MRI作为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随时监测。结果:1.临床总疗效判定治疗14天后治疗组基本痊愈人数为5人,显效人数32例,有效人数为19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基本痊愈3例,显效人数27例,有效多人数为20例,总有效率为83.3%。经Ridit检验,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比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明显。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比较分析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12±7.48,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39±8.67,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果提示,血栓通联合纤溶酶促进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3.对中风病中医证候的影响治疗14天后治疗组临床痊愈6例,显效33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20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为80.0%.经Ridit检验,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对中风病中医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4.日常生活能力(ADL)检查治疗前后比较,经t检验,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以治疗组为优。本部分结果提示,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提高了ADL评分,促进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5.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治疗前两组病例血液流变学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全血高切粘度改善较对照组显着。6.PT(s)、FIB检查治疗前两组病例PT(s)、FIB检测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FIB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FIB较对照组FIB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T(s)无统计学意义。7.安全性比较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观察期间一般情况正常,两组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粪常规、大便潜血、凝血酶原时间、INR、心电图、头颅CT或MRI均未出现异常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通过本次临床研究证实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及时恢复大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改善大脑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使脑梗死周围半暗带的功能恢复,进而阻止脑梗死的进展,从而提高急性脑梗死疗效,且优于单独采用纤溶酶治疗。本研究表明了在非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中,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二、大剂量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72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剂量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72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中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 中风病目前治疗措施及其存在的不足 |
1.3 中药注射剂的优势及临床应用情况 |
1.4 网状Meta分析的作用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
1.5.2 网状Meta分析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技术路线 |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文献来源与检索 |
2.4.1 文献来源 |
2.4.2 检索词 |
2.4.3 检索策略 |
2.5 文献筛选 |
2.6 资料提取 |
2.7 质量评价 |
2.8 统计分析 |
2.8.1 异质性检验 |
2.8.2 合并效应量的估计 |
2.8.3 亚组分析 |
2.8.4 敏感性分析 |
2.8.5 发表偏倚 |
2.8.6 统计分析软件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3.4 结局评价结果 |
3.5 网状Meta分析 |
3.5.1 模型的选择 |
3.5.2 一致性检验 |
3.5.3 分析结果 |
3.5.4 效果比较的排序 |
3.6 不良反应报告 |
3.7 发表偏倚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果 |
4.2 安全性评价 |
4.3 局限性 |
4.4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 |
致谢 |
(2)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
1. 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重要性 |
2. 三七制剂治疗中风的优势 |
3. 从循证医学得到的启示 |
4.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
前言 |
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2 资料检索 |
1.3 文献选择方法 |
1.4 质量评价 |
1.5 信息提取与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方法 |
2.3 结局指标 |
2.4 质量评价 |
2.5 结果分析 |
3. 小结 |
3.1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2 临床作用评价 |
三七制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2 资料检索 |
1.3 文献选择方法 |
1.4 质量评价 |
1.5 信息提取与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方法 |
2.3 结局指标 |
2.4 质量评价 |
2.5 结果分析 |
3. 小结 |
3.1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2 临床作用评价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约克大学评价中心系统评价注册认证回执 |
附录2: 三七制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纳入排除表 |
附录3:三七制剂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纳入排除表 |
附录4:信息提取表1 |
附录5:信息提取表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黄芪注射液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5]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基于用药合理与安全分析中药注射剂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类型 |
1.2 文献来源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的结果 |
2.2 用药品种 |
2.3 用药方式 |
2.4 辨证用药 |
2.5 合并治疗 |
2.6 安全性分析 |
3 讨论 |
(5)基于系统评价比较三七制剂在不同类型中风中的疗效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 |
1.2 临床研究选择标准 |
1.3 纳入研究质量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概述 |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3 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2.4 Meta-分析稳定性统计结果 |
2.5 安全性 |
3 讨论 |
3.1 疗效比较分析 |
3.2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6)血栓通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文献纳入标准 |
2.3 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 |
2.4 统计分析 |
2.5 发表偏倚分析 |
2.6 敏感性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基本特征 |
3.2 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3.3 临床有效性评价结果 |
3.3.1 血栓通单用VS其他中药单用有效情况 |
3.3.2 血栓通联用其他药物VS中药联用其他药物有效情况 |
3.3.3 血栓通联用其他药物VS中药单用有效情况 |
3.4 发表偏倚分析 |
3.5 敏感性分析 |
3.6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7)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8)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药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摘要 |
第一部分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 |
一、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三、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济学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二部分 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预试验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第一部分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一、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
资料和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结 论 |
参考文献 |
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评价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三、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济学评价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预试验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一、中风病中西医论治现状 |
二、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
三、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当代实践 |
四、常用解毒类方药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宄 |
五、总结和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痰热清注射液成分、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一、痰热清注射液出自名家,历经考验,疗效确切 |
二、痰热清注射液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
三、痰热清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
四、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 |
五、痰热清注射液从解毒切入治疗中风的研宄现状和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三 痰热清注射液对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结果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探讨 |
2. 中医对急性脑梗死的认识 |
3. 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
4. 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大剂量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72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D]. 向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2]三七制剂治疗急性中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 齐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黄芪注射液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 王德功. 中国医药科学, 2013(16)
- [4]基于用药合理与安全分析中药注射剂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 倪小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08)
- [5]基于系统评价比较三七制剂在不同类型中风中的疗效优势[J]. 张珊珊.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2)
- [6]血栓通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李海涛,余正. 中国药物警戒, 2012(10)
- [7]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8]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药物研究[D]. 吴波. 四川大学, 2005(02)
- [9]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D]. 李中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 王洲羿.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