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余月圆[1](2020)在《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基于集聚区和城市的双维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在资源环境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硬性约束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航空经济区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促进高端要素与相关企业集聚,进一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更好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建立“空中丝绸之路”能过促进国际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增强航空经济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因此,国家级航空经济区逐渐成为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丰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虽然现在已有文献对航空经济区和产业集聚效应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缺乏对航空经济区多维度的动态讨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运用从部分到整体的分析思路,进一步基于集聚区和城市的双维视角对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多维度动态研究。本文首先在集聚区维度运用区位熵法和CES模型对郑州航空港区、其他产业集聚区和我国典型航空经济区的产业集聚度以及产业集聚效应进行整体和阶段性对比分析,以此考察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效应的发展程度和影响因素,其次在城市维度运用合成控制法来检测郑州航空港区的产业集聚效应。研究表明:(1)郑州航空港区第一、三产业集聚程度低,第二产业集聚程度高,具体来说,制造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等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但信息、电子、计算机等产业以及科教文卫等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2)在集聚区维度,郑州航空港区处于产业集聚程度和产业集聚效应共同增长阶段,产业集聚效应位于较高水平并且有上升趋势;但与发展较完善的航空经济区相比,产业集聚效应差距较大;(3)郑州航空港区规模效应及密度效应较高,但是专业化程度较低并且高新技术企业较少,科研水平较差,这些不利因素将限制其长远发展;(4)在城市维度,郑州航空港区的设立能够提高郑州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空中丝绸之路”的建立能更好地发挥郑州航空港区的产业集聚效应。(5)针对以上结果提出如下建议:突出“创新”,加强新旧动能转换、激发产业活力;重视“规划”,促进产城融合、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注重“和谐”,提升治理能力、加强政策引导。本文创新表现在以下两点:(1)在理论上,从集聚区和城市两个维度构建航空经济区产业集聚效应分析体系,是产业集聚效应分析的新视角;(2)在实践上,通过分析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为更好发挥航空经济区产业集聚效应提供新的直接经验证据,是更好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的新方法。
张吉玉[2](2020)在《民国上海票友、票房与慈善义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海自开埠通商后,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各地的各色人等汇聚上海,使上海逐步发展为一个经济繁荣的移民城市。商业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为上海娱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听戏、看戏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文化活动,既能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审美享受,又能以具有地域特色的腔调唤起移民情感上的共鸣,增进移民群体的文化认同,而受到上海市民的普遍喜爱。晚清时期,昆曲在上海十分流行,部分市民邀集同好之人自办业余曲社,研究戏曲及其表演艺术,有时还亲自登台客串,以过戏瘾,时称“清客串”。到清末民初,随着京剧的繁荣和票戏之风的南下,上海业余性质的京剧票房大量创建,票友登台票戏,为一时之尚。但这一时期,票友、票房多用于指称京剧爱好者及其组织。到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地区的票友、票房在数量上远超国内其他地区,票房的种类、票友的群体结构、票房与票友的活动也日趋多元化,“票友”“票房”发展为对业余戏剧爱好者及其组织的泛称。在1877年,上海就已出现了慈善义演这一新型的筹款方式,但在20世纪以前,上海地区的慈善义演仍处于初兴阶段,慈善义演的“表演者”主要为职业艺人。到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票友、票房纷纷加入慈善义演,成为义演活动中的“表演者”或“组织者”。民国时期,由票友、票房参与或组织的慈善义演活动在上海较为常见,且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抗战爆发以前,票友、票房的慈善义演以救灾济贫为主。抗战时期,随着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娱乐救国”活动日炽,票友、票房的慈善义演活动多以救济难民、抗战救国为要旨。抗战结束后,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亟需恢复,在国民政府社会救济力量式微的情况下,票友、票房的慈善义演成为社会重建的一股强大的民间力量。票友、票房参与或组织慈善义演,是个人娱乐社会化的行为。票友、票房参与或组织慈善义演,既能登台露脸,“玩票”自娱,过足戏瘾,又能借助义演的慈善性质为自己树立热心公益的社会形象,于票友、票房自身而言,具有一定的“益己”性。而对观众而言,其看戏主要是为消遣娱乐,票友戏,或行头漂亮,或演出胜于优伶而自成特色,或因各种因素而笑料百出,对于主要寻求一乐的观众而言,看票友戏不失为一种娱乐方式。票友参与、组织慈善义演,使票友登台“玩票”这一“自娱”活动转变为了票友、观众的“众娱”活动。此外,慈善义演虽以娱乐表演为外在形式,但其落脚点在于筹集善款。在票友、票房的慈善义演活动中,票友或以表演者的身份襄赞义举,包销部分戏券,增加义演券资,或以组织者的身份,邀集名伶名票,组织演剧筹款,在票友、票房“技艺”、“人脉”、“财力”等资本的依托下,票友、票房的慈善义演往往绩效甚佳,使“被救者”受惠良多,这又使票友、票房的慈善义演具有一定的“利他”性。
古丽妮尕尔·玉苏普[3](2020)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概念隐喻维译研究》文中认为翻译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发挥着促进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桥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主题的重要讲话,并用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全面详细阐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和维吾尔文译本为语料,对概念隐喻进行了收集与分类,并对概念隐喻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归纳出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策略及特点。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和论文中撰写符号的写法进行阐述,为后文的写作提供参考。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即政治文献的翻译理论概述、政治文献翻译和概念隐喻研究综述等。第三和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根据隐喻意义及结构形成的认知理据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前人们总结的政治文献翻译原则及概念隐喻翻译策略,对收集到的概念隐喻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出每一类概念隐喻的翻译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进而归纳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特点。第五章为结论,对以上三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据笔者统计整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共1986处使用了概念隐喻。本文在分析这些概念隐喻时,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可将概念隐喻归纳为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和方位性隐喻。其中结构性隐喻包括旅程隐喻、建筑隐喻、军事隐喻、疾病隐喻、家庭隐喻和为数不多的其他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包括人类隐喻、植物隐喻、河流隐喻、动物隐喻和其他本体性隐喻。方位隐喻包括上-下隐喻、前-后隐喻和中心-边缘隐喻。经统计概念隐喻的使用比例发现,结构性隐喻的使用频率最高,占81.52%,其中旅程隐喻占37.51%,建筑隐喻占24.51%,军事隐喻占14.45%,疾病隐喻占2.25%,家庭隐喻占1%,其他结构性隐喻占1.81%。本体性隐喻的使用次数仅次于结构性隐喻,占总使用次数的17.37%,其中人类隐喻占9.91%,植物隐喻占2.31%,河流隐喻占3.91%,动物隐喻占1.06%,其他本体性隐喻占0.2%。方位性隐喻使用次数最少,占总使用次数的1.2%,其中上-下隐喻占0.4%,前-后隐喻占0.5%,中心-边缘隐喻占0.3%。通过对概念隐喻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维吾尔文翻译主要采用了三种翻译方法,分别为直译法、意译法和套用法。其翻译策略为保留原文隐喻意象直译重现,舍弃原文隐喻意象解释喻义,译为明喻,保留喻义替换原文隐喻意象等。
张砺文[4](2020)在《郑州航空枢纽发展对经济开放度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航空运输业日渐发展壮大,航空枢纽逐渐成为加快经济开放,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航空枢纽通过通达的航线网络和高效快捷的运输,加强不同地域间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为经济开放发展提供网络通道和交换平台。建设航空枢纽逐渐成为我国推进对外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规划。郑州市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航空枢纽,积极融入国际航空网络。同时,郑州市在经济开放发展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出口总额五年连跨三个千亿台阶。本文研究在政府大力支持郑州发展航空枢纽和郑州经济开放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航空枢纽在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开放度提升起到怎样的作用,并通过什么方式来影响经济开放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上述领域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1)目前,对于航空枢纽发展或者经济开放度单方面研究的文献较多,在综合层面上对二者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比较欠缺。(2)针对航空枢纽与经济开放度二者关系的研究也大多为定性研究,缺少定量分析。因此,本文以航空枢纽发展对经济开放度的正向促进作用为主线,以郑州市为例,围绕航空枢纽通过网络经济效应对经济开放度产生的影响展开研究。首先,本文明确航空枢纽与经济开放度的概念与内涵,选取2007-2018年作为研究区间。然后,根据航空枢纽和经济开放度的概念与内涵,结合郑州市发展实际,构建郑州航空枢纽和经济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郑州航空枢纽发展与经济开放度的评价值进行测度。根据测算得到的评价值,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郑州航空枢纽发展对经济开放度的影响。最后得出研究结论:郑州航空枢纽发展对经济开放度的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航空枢纽网络通达性对经济开放度的影响最直接,航空枢纽运营规模和中转能力对于经济开放度的正向促进影响作用具有滞后性。随着期数的增加航空枢纽对于经济开放度的贡献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达到阶段性服务极限。根据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促进航空枢纽在助力郑州市经济开放发展中发挥作用,提出如下建议:优化航线网络布局,拓展经济开放发展通道;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航空枢纽服务经济开放发展的能力;货运优先,客货并举,推动郑州市经济开放结构优化升级。
华元璞[5](2020)在《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装配式建筑造价偏高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装配式建筑整个建造过程参建主体众多、目标系统多元、对象系统技术复杂、行为系统在时间与空间上密切相关、组织系统结构复杂,因此,装配式建筑整个建造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造价目标进行控制必须充分利用系统理论思维、科学管理方法以及信息化手段。本文基于BIM技术,从系统工程的视阈出发,借鉴精益管理思想,研究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造价目标系统精益控制以及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造价控制的结合效率进行分析,同时对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总结。(2)从费用构成和建造阶段两个角度对装配式建筑造价构成进行分析,其中重点从建造阶段的角度对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物流、装配四个阶段的造价进行分析,同时利用鱼刺图法对装配式建筑造价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进行因果关系分析。(3)针对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物流、装配四个阶段分别提出造价精益控制策略,同时运用依赖结构矩阵的方法对装配式建筑整个建造过程造价进行并行系统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霍尔三维结构模型从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以及企业文化维等多个维度构建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框架体系,并结合郑州市某在建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案例分析,验证将BIM技术和精益管理思想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造价控制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装配式建筑单位面积造价要比传统现浇式建筑单位面积造价高出20%左右,主要集中在材料费和机械费方面。(2)BIM技术和精益管理思想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造价控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结合效率,可以有效对装配式建筑造价进行精益控制,减少建造过程中的浪费,其中模具费用减少约25%,吊装时间缩短约20%,综合工期缩短约10%。(3)利用鱼刺图法对装配式建筑造价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可知在装配式建筑整个建造过程中各参建单位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至关重要,构建BIM信息交流平台是控制装配式建筑造价的有效途径。(4)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个建造过程的角度,利用霍尔多维结构模型构建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体系对其造价进行精益控制。
齐念念[6](2020)在《政府补贴、金融支持与创新效率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助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产业,政府和金融机构通过实施政府补贴、金融支持等措施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创新效率是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为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探究政府补贴、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选取2012-2017年4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CCR模型对其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对政府补贴、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第一,政府补贴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提升,有助于其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但金融支持并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提升,金融支持在政府补贴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间表现为遮掩效应;第二,分产权性质来看,政府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政府补贴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国有企业获取更多的金融支持,与国有企业获取金融支持不显着正相关;金融支持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企业创新效率提升,与非国有企业创新效率不显着正相关;金融支持在政府补贴与创新效率间的间接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均不显着;第三,分生命周期阶段来看,政府补贴对成熟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大于成长期,与衰退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不显着负相关;政府补贴对衰退期、成长期、成熟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金融支持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减;金融支持对成熟期、衰退期、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依次降低,但只有成熟期抑制作用显着;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在政府补贴与创新效率间均产生了遮掩效应,但对于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在政府补贴与创新效率间的间接效应并不显着。本研究建立了包含政府补贴、金融支持和创新效率的研究框架,揭示了政府补贴、金融支持与创新效率的深层次作用机制,并以不同产权性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研究样本为例,对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丰富了不同产权性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中三者作用机制的研究。研究结论有利于政府和金融机构更加准确地评估政府补贴和金融支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优化资源配置,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政府补贴政策和金融支持机制,进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张瑛[7](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以国立西北工学院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战爆发以来,国民政府为保存国家实力,在工业和教育领域分别施行“西北工业建设战略”和“高校内迁”政策,由此,带动了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战时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国家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需要,也是解救近代以来陕西工程教育贫瘠的必然选择。南京国民政府上台前,陕西工程教育仅有零星探索,发展质量堪忧。“七七”事变后,在国家、社会、学术界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战时陕西高等工程教育得以发展并历经形成与发展两个阶段。其间,工程教育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实施成效,体现了方式上的实践性、内容上的多样性、发展过程的应急性,并且保存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良好基础,弘扬了锐意精进、勇攀高峰的工程精神,奠定了战后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格局。同时,由于经费不足、管理不善等也使其产生了难以避之的局限性。客观分析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有利于为当今“新工科”的探索与改革提供重要参考。除“绪论”外,文章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简要总结抗日战争之前陕西工程教育的历史基础,并着重分析战时工程教育发展的动因。第二部分,按照战时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变化历程,将其分为形成和发展两阶段,并分别陈述每一阶段的产生背景及具体经过。第三部分,归纳战时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实施概况,从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方面着重展开,并提炼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第四部分,客观分析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裴阳[8](2020)在《基于数字人文的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记忆工程旨在抢救并保护不断消逝的城市历史文化符号、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传承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等,城市记忆工程涉及众多环节,其资源整合与城市记忆服务两个环节是整个记忆工程的重点。本文从数字人文的角度对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与城市记忆服务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城市记忆工程实践,也有利于提升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的影响力,拓宽了档案工作在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的理论范围,同时将城市记忆作为数字人文的研究对象,也有助于充实数字人文研究核心。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与服务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现阶段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与城市记忆服务等方面的不足:资源结构不均衡、互动性不足、不可持续性等问题。其次论述了档案记忆观、数字人文等相关理论,将城市记忆资源类型划分为:城市概貌、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城市活动等七种类型,同时分析了数字人文应用于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与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城市记忆资源整合是城市记忆服务的基础,城市记忆服务是资源整合的目的。再次,对城市记忆资源搜集、存储、整合主体等进行了探讨,从数字人文角度对城市记忆资源主题整合方向进行研究,并提出运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资源进行深层整合等。最后以城市记忆服务原则为基础,提出专业化、普及化、定制化三种城市记忆服务类型,并基于数字人文技术从检索功能优化、GIS、AR/VR服务、可视化技术成果展示等三个方面对城市记忆服务进行创新。
曹可寒[9](2020)在《《鲒埼亭集》的史源学研究》文中指出《鲒埼亭集》是清代着名史学家、文献学家全祖望的个人文集。集中有关明清史事及东南文献者过半数,亦涉及到辨析学术源流、探讨史书编纂等许多方面,其中枌榆掌故,旧史所关,无一不有补於文献。论文旨在对该书进行史源学方面的研究考证。史源学由陈垣开创,是一门通过追寻文献的史料来源,进而稽考史实、辨明正误的研究方法,与乾嘉朴学的考证法颇相类似。陈垣曾以该方法批注过《鲒埼亭集》。然或因其非完稿故,《鲒埼亭集批注》一书自被後人整理出版後,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学界关注,且其中内容仍多有可补之处。论文先从该书的内容、特点、价值和不足等方面出发进行了讨论,归纳了前人以史源学研究《鲒埼亭集》的方法与成果,并指出整理本的部分疏漏;其後从五个方面分类讨论了《鲒埼亭集》撰述时所采用的史源;最後,以札记形式对《鲒埼亭集》中诸篇文章进行了史源方面的考证,力图厘清是书史源、辨正)误,并校正今整理本《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和《鲒埼亭集批注》中的一些疑误之处。
袁耀辉[10](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认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基于集聚区和城市的双维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1.3.1 拟采用的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文献回顾 |
2.1.1 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 |
2.1.2 关于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 |
2.1.3 关于航空经济区产业研究 |
2.2 综合评论 |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1 基础概念界定 |
3.1.1 航空经济 |
3.1.2 航空经济区 |
3.1.3 航空产业 |
3.1.4 产业集聚 |
3.1.5 产业集聚效应 |
3.2 理论基础 |
3.2.1 航空经济理论 |
3.2.2 产业集聚理论 |
3.3 分析框架 |
4 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现状 |
4.1 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历程 |
4.1.1 前期筹备阶段 |
4.1.2 高速发展阶段 |
4.2 郑州航空港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
4.2.1 经济规模逐年扩大,集聚经济基本形成 |
4.2.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基础仍较薄弱 |
4.3 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状况 |
4.3.1 产业集聚度量 |
4.3.2 郑州主要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对比 |
4.4 郑州航空港区高速发展的经验性总结 |
4.4.1 切实发挥政府职能 |
4.4.2 优先构建交通网络 |
4.4.3 积极制定保障政策 |
5 集聚区维度的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
5.1 产业集聚效应模型设定 |
5.2 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效应测度及分析 |
5.2.1 数据选取及处理 |
5.2.2 数据检验 |
5.2.3 产业集聚效应测度 |
5.3 郑州主要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测度及比较分析 |
5.3.1 产业集聚效应测度 |
5.3.2 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效应比较分析 |
5.4 国内航空经济区产业集聚效应测度及比较分析 |
5.4.1 产业集聚效应测度 |
5.4.2 产业集聚效应比较分析 |
6 城市维度的产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 |
6.1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
6.1.1 模型选择 |
6.1.2 变量说明 |
6.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3 稳健性检验 |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相结合 |
7.2.2 构建创新网络,提高综合支撑能力 |
7.2.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发展便利性 |
7.2.4 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产业发展主力 |
7.2.5 加快政府服务改革,营造优良营商环境 |
7.2.6 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发挥政策优势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作者简历 |
(2)民国上海票友、票房与慈善义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问题和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票友、票房研究现状 |
(二)慈善义演研究现状 |
三、创新点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票友、票房 |
第一节 票友、票房的兴起 |
(一)都市经济的发展 |
(二)市民的娱乐需求与娱乐文化的繁荣 |
(三)市民的“皮簧之好”与“票戏之风”的兴起 |
(四)社会文化环境的促动 |
第二节 票友、票房的发展样态 |
(一)票房组织者 |
(二)票房种类与票友结构 |
(三)票友、票房的活动 |
(四)票房性质 |
第三节 票房的组织与管理 |
(一)票房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
(二)政府管理 |
第二章 票友、票房的慈善义演活动 |
第一节 票友、票房慈善义演活动的兴起 |
(一)慈善义演在上海地区的兴起 |
(二)票友、票房慈善义演的初兴 |
第二节 票友、票房慈善义演活动的发展 |
(一)抗战前的上海社会与票友、票房的慈善义演 |
(二)抗战期间的“娱乐救国”与票友、票房的慈善义演 |
(三)抗战胜利后的社会重建与票友、票房的自救救人 |
第三章 票友、票房在慈善义演活动中的角色分析 |
第一节 慈善义演的“表演者” |
(一)受邀者的特征 |
(二)登台表演 |
(三)“兼职”销票 |
第二节 慈善义演的“组织者” |
(一)筹备演出 |
(二)销售票券 |
(三)承担演出经费 |
第四章 恒社票房慈善义演的性质 |
第一节 恒社及恒社票房概况 |
(一)恒社的成立及组织形式 |
(二)恒社票房概况 |
第二节 益己:杜月笙与慈善义演 |
(一)自娱自乐 |
(二)自我“漂白” |
(三)文化权力的介入 |
第三节 利他:票房义演与社会救济 |
(一)赈灾济贫 |
(二)救国助学 |
第四节 娱众:票友、票房义演与大众娱乐 |
(一)票友“玩票”以自娱 |
(二)观众喜欢看票友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近代上海戏曲票房简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概念隐喻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
第三节 语料来源与转写符号 |
第二章 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政治文献的翻译理论概述 |
一、政治文献的定义和特点 |
二、政治文献的翻译原则 |
第二节 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
一、概念隐喻的定义 |
二、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
第三节 政治文献翻译与概念隐喻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概念隐喻及实例分析 |
第一节 概念隐喻的认定 |
第二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概念隐喻实例分析 |
一、结构性隐喻 |
二、本体性隐喻 |
三、方位性隐喻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隐喻维译策略研究 |
第一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概念隐喻维译实例分析 |
一、结构性隐喻维译实例分析 |
二、本体性隐喻维译实例分析 |
三、方位性隐喻维译实例分析 |
第二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概念隐喻维译方法分析 |
一、直译法 |
二、意译法 |
三、套用法 |
第三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概念隐喻的维译特点 |
一、忠实原文内容,保持原作语言特点 |
二、注重语言差异,使译文通俗易懂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4)郑州航空枢纽发展对经济开放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 |
2.1 航空枢纽的概念界定及发展 |
2.1.1 航空枢纽的概念界定 |
2.1.2 我国航空枢纽建设与发展 |
2.2 航空枢纽发展的网络经济效应 |
2.2.1 网络经济理论 |
2.2.2 航空枢纽发展的网络经济效应研究 |
2.3 经济开放度的概念和内涵 |
2.4 航空枢纽发展和经济开放度关系的研究综述 |
2.4.1 航空枢纽发展对经济开放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2 郑州航空枢纽发展对经济开放度的影响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 航空枢纽发展对经济开放度的影响机理 |
3.1 航空枢纽为经济开放发展提供通道 |
3.2 航空枢纽发展降低贸易成本 |
3.3 航空枢纽发展提高城市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
4 郑州航空枢纽与经济开放度发展概况 |
4.1 郑州航空枢纽发展概况及测度 |
4.1.1 郑州航空枢纽发展概况 |
4.1.2 郑州航空枢纽发展水平测度 |
4.2 郑州经济开放发展概况及测度 |
4.2.1 郑州经济开放发展概况 |
4.2.2 郑州经济开放度测度 |
5 郑州航空枢纽发展对经济开放度影响实证分析 |
5.1 航空枢纽发展与经济开放度关系模型构建 |
5.1.1 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
5.1.2 ADF数据平稳性检验 |
5.1.3 VAR最优滞后期的选择 |
5.1.4 Johansen协整检验 |
5.1.5 AR根图验证 |
5.2 结果分析 |
5.2.1 脉冲响应分析 |
5.2.2 方差分解分析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对策与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装配式建筑造价控制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精益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系统工程原理与方法 |
2.1.1 系统的概念 |
2.1.2 系统工程 |
2.1.3 造价精益控制中的系统学分析 |
2.2 精益管理思想 |
2.2.1 精益管理的概念 |
2.2.2 精益管理的内涵 |
2.2.3 精益管理的原则 |
2.3 BIM技术 |
2.3.1 BIM技术概念 |
2.3.2 BIM技术特点 |
2.3.3 BIM技术优势 |
2.3.4 装配式建筑造价控制与BIM技术结合效率分析 |
2.4 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的内涵与外延 |
2.4.1 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的内涵 |
2.4.2 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的外延 |
2.5 本章小结 |
3 装配式建筑造价综合分析 |
3.1 装配式建筑造价构成 |
3.1.1 按费用构成要素划分 |
3.1.2 按建造阶段划分 |
3.2 装配式建筑造价分析 |
3.2.1 设计阶段 |
3.2.2 生产阶段 |
3.2.3 物流阶段 |
3.2.4 装配阶段 |
3.3 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式建筑生产方式差异性及造价增量分析 |
3.3.1 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式建筑造价差异性总体分析 |
3.3.2 现浇式建筑与装配式建筑单位面积造价构成计量 |
3.3.3 装配式建筑造价增量分析 |
3.4 装配式建筑造价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分析 |
3.4.1 装配式建筑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3.4.2 装配式建筑造价直接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分析 |
3.4.3 装配式建筑造价间接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体系 |
4.1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策略 |
4.1.1 构建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管理平台 |
4.1.2 设计阶段造价精益控制策略 |
4.1.3 生产阶段造价精益控制策略 |
4.1.4 物流阶段造价精益控制策略 |
4.1.5 装配阶段造价精益控制策略 |
4.1.6 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并行优化 |
4.2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体系构建 |
4.2.1 时间维 |
4.2.2 逻辑维 |
4.2.3 知识维 |
4.2.4 企业文化维 |
4.3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框架体系 |
4.3.1 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指引体系 |
4.3.2 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支撑体系 |
4.3.3 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实施体系 |
4.3.4 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总体体系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项目设计阶段 |
5.2.1 初步设计 |
5.2.2 深化设计 |
5.3 构件生产阶段 |
5.4 构件物流阶段 |
5.5 项目装配阶段 |
5.6 效益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政府补贴、金融支持与创新效率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
2.1 概念界定 |
2.1.1 政府补贴 |
2.1.2 金融支持 |
2.1.3 创新效率 |
2.1.4 战略性新兴产业 |
2.2 文献回顾 |
2.2.1 创新效率相关研究 |
2.2.2 政府补贴与创新效率相关研究 |
2.2.3 政府补贴与金融支持相关研究 |
2.2.4 金融支持与创新效率相关研究 |
2.2.5 文献述评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资源基础理论 |
3.1.2 信号传递理论 |
3.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3.2 研究假设 |
3.2.1 政府补贴与创新效率 |
3.2.2 政府补贴与金融支持 |
3.2.3 金融支持与创新效率 |
3.2.4 政府补贴、金融支持与创新效率 |
4 创新效率测算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1.1 样本选择 |
4.1.2 数据来源 |
4.2 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方法选择 |
4.2.1 指标体系构建 |
4.2.2 测算方法选择 |
4.3 创新效率结果 |
5 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
5.1 变量定义 |
5.2 模型构建 |
5.3 统计性描述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相关性分析 |
5.4 回归结果与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内生性检验 |
5.5.2 其他稳健性检验 |
5.6 进一步分析 |
5.6.1 不同产权性质 |
5.6.2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与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以国立西北工学院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三) 概念界定 |
1. 全面抗战时期 |
2. 高等工程教育 |
3. 国民党统治区的陕西高等工程教育 |
(四) 文献综述 |
1. 关于全面抗战时期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校内迁的研究 |
2. 关于全面抗战时期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 创新与不足 |
一、全面抗战时期陕西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与动因 |
(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基础 |
1. “新学制”颁布前实科教育的办理情况 |
2. “新学制”颁布后工程教育的零星探索 |
(二) 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动因 |
1. “抑文重实”高教政策的推行 |
2. “西北工业建设战略”的实施 |
3. “高校内迁”政策的直接推动 |
二、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形成 |
1. 应急之下的“简单拼合” |
2. 组织与结构初具雏形 |
(二) 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
1. 发展之中的“融合重构” |
2. 组织与结构趋于完善 |
三、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实施概况 |
(一) 建立严格的管理体制 |
1. 严格规范的教学及考核评价制度 |
2. 详尽完善的招生及毕业制度 |
3. 合理有效的惩戒制度 |
4. 专业规范的教师管理制度 |
(二) 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
1. 全面开展本科教育 |
2. 积极创办研究生教育 |
(三) 形成完整的科研环节 |
1. 实验成果、发明创造 |
2. 着作论文、刊物创办 |
(四) 肩负积极的社会服务职能 |
1. 支援战时军需民用 |
2. 指导企业、动员社会 |
(五) 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 |
1. 工程教育的方式——实践性 |
2. 工程教育的内容——多样性 |
3. 工程教育的作用——应急性 |
四、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评析 |
(一) 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意义 |
1. 保存与延续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力 |
2. 实现工业救国的远大初衷 |
3. 奠定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础 |
4. 促进陕西工业和经济发展 |
(二) 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数字人文的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档案记忆观 |
2.1.1 档案记忆观的兴起与概述 |
2.1.2 档案与记忆的关系 |
2.2 城市记忆相关研究 |
2.2.1 城市记忆特征 |
2.2.2 城市记忆资源类型 |
2.2.3 城市记忆工程的作用 |
2.3 数字人文相关研究 |
2.3.1 数字人文内涵 |
2.3.2 数字人文技术体系 |
3 数字人文应用于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与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1 必要性分析 |
3.1.1 城市记忆资源海量化 |
3.1.2 城市记忆资源亟需深层挖掘 |
3.2 可行性分析 |
3.2.1 满足城市记忆整合需要 |
3.2.2 满足社会、公众参与需求 |
3.2.3 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
3.3 城市记忆服务与资源整合的联系 |
4 基于数字人文的城市记忆资源整合研究 |
4.1 城市记忆资源收集与存储 |
4.1.1 资源收集 |
4.1.2 资源存储 |
4.2 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主体 |
4.2.1 档案馆等相关机构 |
4.2.2 数字人文、社会组织等研究机构 |
4.2.3 社会公众等 |
4.3 基于数字人文的城市记忆资源整合分析 |
4.3.1 聚类分析确定城市记忆主题整合方向 |
4.3.2 数据挖掘助力资源深层整合 |
4.3.3 促进城市记忆资源建设 |
5 基于数字人文的城市记忆服务研究 |
5.1 城市记忆服务原则 |
5.1.1 持续性原则 |
5.1.2 互动性原则 |
5.1.3 便捷性原则 |
5.2 基于数字人文的城市记忆服务类型分析 |
5.2.1 城市记忆服务对象 |
5.2.2 专业化服务 |
5.2.3 普及化服务 |
5.2.4 定制化服务 |
5.3 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城市记忆服务优化途径 |
5.3.1 检索功能优化 |
5.3.2 GIS与 VR/AR创新服务方式 |
5.3.3 可视化技术助力成果展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鲒埼亭集》的史源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史源学研究现状 |
一、史源学研究的提出与发展概况 |
二、史源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介绍 |
第二节 全祖望《鲒埼亭集》研究概况 |
一、全祖望与《鲒埼亭集》 |
二、有关《鲒埼亭集》的研究论文与专着 |
三、《鲒埼亭集》的版本及整理状况 |
第一章 《鲒埼亭集批注》研究 |
第一节 《鲒埼亭集批注》的内容与体例 |
第二节 《鲒埼亭集批注》的特点与价值 |
一、类型多样,手段丰富 |
二、广涉群书,旁徵博引 |
三、用语精炼,言简意赅 |
四、不够全面,尚有可补 |
五、目前利用程度不足 |
第二章 《鲒埼亭集》史源分析 |
一、通家子弟,耆老传闻 |
二、交游酬唱,亲身相处 |
三、访求遗集,遍抄藏书 |
四、前人所作碑诔传状 |
五、史乘谱牒,地志金石 |
第三章 《鲒埼亭集》史源丛考 |
结语 |
附录A:《〈鲒埼亭集批注〉条目分类简表》 |
附录B:《钱肃乐碑铭所录诸疏与史源对比表》 |
参考文献 |
後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10)《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
2.7 小结 |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
4.1 俗语词概述 |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
5.8 小结 |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
7.3 小结 |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
8.1 语言学价值 |
8.2 文化学价值 |
8.3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基于集聚区和城市的双维视角[D]. 余月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0(07)
- [2]民国上海票友、票房与慈善义演研究[D]. 张吉玉. 河南大学, 2020(02)
-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概念隐喻维译研究[D]. 古丽妮尕尔·玉苏普.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郑州航空枢纽发展对经济开放度的影响研究[D]. 张砺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0(07)
- [5]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造价精益控制研究[D]. 华元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0(07)
- [6]政府补贴、金融支持与创新效率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齐念念.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0(07)
- [7]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陕西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以国立西北工学院为中心的考察[D]. 张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数字人文的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D]. 裴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0(07)
- [9]《鲒埼亭集》的史源学研究[D]. 曹可寒.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