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伦兹曲线法在胡5油藏静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洛伦兹曲线法在胡5油藏静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一、劳伦兹曲线法在胡5块油藏静动态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敏[1](2018)在《沙埝油田沙20断块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文中提出沙20断块经长期开发,平面、层间矛盾逐渐加大,开发态势逐渐变差,含水缓慢上升,产量出现了持续递减的态势。由于该区生产层系单一,并且主要以逐层上返的方式进行开发,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不清、油水运动关系复杂,有必要开展深入的油藏描述与优势渗流通道研究,并结合三维地质模型为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基础。本次研究以物探、钻井、取心、测井等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认识,运用地质学理论及油藏描述方法,对该块开展微构造、单砂体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流动单元及优势渗流通道描述,最后建立三维精细预测模型,为后续开展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基础。通过研究,取得以下几项主要成果:(1)微构造研究是识别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手段,尽管该块属于窄条状油藏,但仍存在微构造控制的剩余油;(2)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在沉积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动态分析深化沉积微相重新认识,对于剩余油挖潜仍然具有重要作用;(3)实验表明本区低渗透油藏长期注水冲刷后,储层物性参数变差。但总体下降幅度不大,表面上看储层参数变化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不排除胶结物重新分布储层存在局部物性高、整体低的情况,容易导致窜流通道的产生;(4)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能够有效的开展流动单元划分及判断油水井间优势渗流通道,两者的结果可进一步为为单层突进和平面水线舌进的治理提供了基础;(5)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首次使用流动单元作为约束模型,精细准确地建立了能反映该块油气水分布的地质预测模型,结果应用于数值模拟,取得较好效果,为开发中后期油藏准确有效描述剩余油分布提供了技术基础。

桑宇[2](2017)在《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储层经过十余年的开采,目前已处于中高含水阶段,水淹程度复杂,剩余油分布零散且难以预测,对下一步的开发提出了难题。本文在对研究区小层精细划分,沉积微相划分,局部构造特征辨别的基础上,开展对研究区非均质性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油水相渗以及真实砂岩水驱油实验等实验手段,对非均质性进行表征,并简析了研究区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得以下结论认识:1、研究区延10储层属于从下到上由辫状河亚相向曲流河亚相过渡的河流相沉积体系,河道砂体在平面上连续性较好,纵向上互相叠加,整体构造较为平缓,局部发育微构造。2、研究区延10储层宏观上平面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受沉积微相分布控制;各小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弱,但从上到下依次变强;层间非均质性较弱。3、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有粒间孔、溶孔以及晶间孔,孔隙组合类型有粒间孔型、粒间孔-溶孔型以及粒间孔-晶间孔型,其微观非均质性依次增强。通过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研究区微观非均质性整体较弱,其中微观孔隙非均质性较弱,而微观喉道的非均质性较强。4、不同孔隙结构具有不同的渗流特征,影响驱油效率的因素有孔渗参数、非均质程度、水驱倍数、驱替压力以及润湿性,其中最主要因素是孔隙结构的非均质程度。5、沉积作用控制了砂体展布,影响了储层平面上以及层内的非均质性,产生了微构造;成岩作用的不均衡性导致了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由于注水开发导致储层内水洗程度不同,从而导致非均质性的加剧。

李卓,桂继,邰春雷,马传月[3](2015)在《KK油藏聚合物驱油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KK油田为具有边水和气顶的高孔、高渗砂岩油藏,现已进入高含水期,产量递减加快。油田拟采用聚合物调驱技术来提高采收率和增加稳产时间。为降低风险,进行聚合物驱储层评价并论证聚合物驱的可行性。采用室内聚合物填砂试验评价聚合物的选取,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正交设计原理,以采收率增量、吨聚增油量及综合指标为优化目标,对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浓度、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段塞、注入速度进行筛选,确定不同优化目标下的最优参数组合,并经济评价聚合物驱油的效果。评价得出KK油田储层不适用于聚合物驱油。

马玉玲[4](2013)在《劳伦兹方法在储层非均质评价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中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进行储层非均质研究,对查明油藏剩余油分布、采取合理注采措施、提高采收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储层非均质评价参数较多,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缺点。通过多种方法对比,结合油田实际,利用劳伦兹方法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评价,能够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储层的非均质程度。

李元凤,刘志森[5](2009)在《劳伦兹曲线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学生成绩分布的劳伦兹曲线,定量计算了学生的基础成绩差别,并进一步根据学生成绩分布的劳伦兹曲线的偏差系数,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量化的教学管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江山,蒋明煊,程彦武[6](2008)在《A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国内外已投入开发的大量油田都己经进入中高含水期和产量递减阶段,大量可动原油采不出来的问题,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洛伦茨曲线法研究了A油田的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层内非均质性,得出A油田存在较严重的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具有中等程度的层内非均质性。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认为洛伦茨曲线法比统计学方法更实用,更直观,操作更简便,并且能定量地研究储层非均质程度。

于银华,喻高明,李凌高[7](2006)在《文13北油藏非均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13北块属于非均质油藏,本文应用劳伦兹曲线对文13北块层间、层内宏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并利用毛管压力曲线对油藏微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结合油田注水开发实际,利用产液和吸水剖面对油藏非均质性进一步研究。通过对其非均质性的研究,对文13北今后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于忠友,刘德华,张国威,张勇[8](2005)在《赵凹油田安棚主体区非均质性研究》文中提出安棚主体区油藏具于严重的非均质性,这严重制约了该块的进一步开发。本文根据该块的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运用统计学计算方法、Dykstra.H方法和劳伦兹曲线法,对安棚主体区的非均质性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研究,并分析了形成非均质性的原因及其调整措施,这将有力的指导今后安棚主体区的开发。

胡明卫[9](2005)在《胡十二块沙三中4-8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地质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油藏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重新对复杂断块油藏胡十二块的构造进行解释。在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综合静态、动态所有信息,精细研究井间砂体规模、连续性、连通性及参数在三维空间的分布规律,建立精细储层地质模型;进行沉积微相研究,充分利用测井、录井资料,研究主力小层的沉积微相,分析纵向的沉积微相的变化规律和平面上的沉积微相特征;研究储层内流体性质变化对水驱油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建立储层预测模型,选择合适的储层随机建模方法,建立高精度的储层静态预测模型,与生产史进行匹配分析,建立储层动态预测模型;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剩余油分布特征和规律,最终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找准了剩余油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部署了调整方案,指导油田开发。

刘琨,吕新华,贾云超,林明华[10](2003)在《劳伦兹曲线法在胡5块油藏静动态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劳伦兹曲线法系统研究了胡状集油田胡5块开发中的主要静动态资料,如储层非均质性、产液剖面和吸水剖面、主要砂体的注入和采出程度等评价。该方法评价结果可信度高,且快速直观。

二、劳伦兹曲线法在胡5块油藏静动态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劳伦兹曲线法在胡5块油藏静动态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沙埝油田沙20断块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后期油藏描述现状
        1.2.2 优势渗流通道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 主要成果认识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勘探概况
    2.2 开发概况
    2.3 取资料情况
第三章 小层精细对比及微构造研究
    3.1 地层特征与小层精细对比
        3.1.1 地层发育特征
        3.1.2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3.2 微构造特征研究
        3.2.1 断层及圈闭特征
        3.2.2 微构造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层岩矿特征
        4.1.1 岩石组分
        4.1.2 岩石结构特征
    4.2 储层沉积特征
        4.2.1 沉积相标志
        4.2.2 沉积微相特征
        4.2.3 沉积微相展布分析
        4.2.4 砂体展布及连通性特征
        4.2.5 沉积微相与开发动态描述
        4.2.6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4.3 成岩及微观孔隙结构
        4.3.1 成岩作用
        4.3.2 微观孔隙结构
        4.3.3 储层敏感性分析
        4.3.4 开发中后期储层物性再认识
        4.3.5 物性分布认识
    4.4 储层参数变化研究
        4.4.1 室内实验基础
        4.4.2 驱替倍数与水测渗透率
        4.4.3 渗透率变化
        4.4.4 孔隙度变化
        4.4.5 物性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流动单元划分及优势渗流通道识别
    5.1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5.1.1 表征渗流差异的地质参数优选
        5.1.2 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5.1.3 沙20 断块流动单元划分结果
        5.1.4 流动单元展布特征
    5.2 优势渗流通道识别
        5.2.1 识别方法概述
        5.2.2 识别研究及结论
第六章 三维地质建模
    6.1 三维地质概述方法概述
    6.2 建模数据准备
    6.3 构造建模
    6.4 储层约束模型模拟
    6.5 属性建模
    6.6 模型检验与数模拟合修正
第七章 目标区块应用研究
    7.1 基于油藏数值模拟的剩余油分布分析
        7.1.1 剩余油分布规律
        7.1.2 剩余油定量描述
    7.2 剩余油挖潜对策
    7.3 方案实施效果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非均质性分类
        1.2.2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实验分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3.1 沉积微相划分标志
        3.1.1 岩石相标志
        3.1.2 粒度分析
        3.1.3 测井相标志
        3.1.4 单井相标志
    3.2 沉积微相划分结果
    3.3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第四章 宏观非均质性
    4.1 层内非均质性
        4.1.1 层理构造及其韵律性
        4.1.2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4.1.3 劳伦兹曲线法
        4.1.4 层内夹层特征
    4.2 层间非均质性
        4.2.1 砂体垂向分布状况
        4.2.2 层间隔夹层分布规律
    4.3 平面非均质性
        4.3.1 砂体的几何形态
        4.3.2 砂体的横向连续性
        4.3.3 储层平面上的物性分布
第五章 微观非均质性
    5.1 岩石学特征
        5.1.1 岩石碎屑成分特征
        5.1.2 填隙物成分特征
        5.1.3 碎屑结构特征
        5.1.4 孔隙结构及类型
    5.2 高压压汞
        5.2.1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5.2.2 分形理论与高压压汞
    5.3 恒速压汞
        5.3.1 实验简介
        5.3.2 微观孔喉的非均质性
    5.4 油水相渗
        5.4.1 油水相渗曲线分类特征
        5.4.2 油水相渗参数特征
    5.5 微观水驱油实验
        5.5.1 实验条件
        5.5.2 实验步骤
        5.5.3 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特征的关系
        5.5.4 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简析
    6.1 沉积环境的影响
        6.1.1 沉积相以及物源方向控制了砂体的展布
        6.1.2 沉积微相影响了储层物性参数的非均质程度
        6.1.3 沉积环境影响了微构造的非均质性
        6.1.4 沉积构造及韵律性控制了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6.2 成岩作用的影响
        6.2.1 成岩作用研究
        6.2.2 成岩作用对非均质性的影响
    6.3 注水开发的影响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KK油藏聚合物驱油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油藏概况
2聚合物驱理论评价
3聚合物驱实验评价
    3.1实验药品
    3.2实验仪器
    3.3聚合物静态性能评价
4聚合物驱数值模拟研究
5正交实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6经济指标预测
7结论与认识

(4)劳伦兹方法在储层非均质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储层非均质评价常用方法
    1) 渗透率变异系数
    2) 渗透率级差
    3) 渗透率突进系数
2 劳伦兹方法
3 应用实例
    1) 常用方法
    2) 劳伦兹方法
4 结 论

(5)劳伦兹曲线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劳伦兹曲线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1.1 劳伦兹曲线的基本原理[1]
    1.2 劳伦兹曲线的应用
2 应用实例
3 结论

(6)A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
    1.1 统计学方法
    1.2 洛伦茨曲线法计算V (K)
    1.3 结果分析
    1.4 两种方法比较
2 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3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4 结 论

(7)文13北油藏非均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油藏非均质性
    2.1 宏观非均质性
        2.1.1 按统计学上的定义计算
        2.1.2 按Dykstra H. 方法计算 (大多数油田采用此法)
        2.1.3 劳伦兹曲线
    2.2 层内宏观非均质性
        2.2.1 沙3中5层内非均质性
        2.2.2 沙3中6层内非均质性:
        2.2.3 沙3中7层内非均质性:
    2.3 微观非均质性
3 产液剖面和吸水剖面
    3.1 产液剖面
    3.2 吸水剖面
4结论

(8)赵凹油田安棚主体区非均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渗透率的宏观非均质性
    1.1 层间非均质性
        1.1.1 按统计学上的定义计算
        1.1.2 按DykstraH.方法计算
        1.1.3 按劳伦兹曲线法计算
    1.2 层内非均质性
2 微观非均质性
3 动态非均质性
    3.1 产液剖面
    3.2 吸水剖面
4 结论与建议

(9)胡十二块沙三中4-8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构造研究
        1.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
        1.2.3 沉积微相分析
        1.2.4 储层随机模拟
        1.2.5 开发动态分析及油藏模拟
    1.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认识
2.概况
    2.1 勘探开发概况
    2.2 油藏基本特征
        2.2.1 构造特征
        2.2.2 地层特征
        2.2.3 岩性特征
        2.2.4 储层物性特征
        2.2.5 油藏类型
3.精细沉积微相模型
    3.1 研究方法简述
        3.1.1 岩心相分析
        3.1.2 测井相分析
    3.2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3.2.1 沉积相类型及标志
        3.2.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3.3 单井相研究
        3.3.1 沉积相剖面综合分析
    3.4 连井剖面相研究
        3.4.1 H12—153~H12—60剖面
        3.4.2 H12—57~H12—44剖面
    3.5 沉积微相展布
        3.5.1 8砂组沉积期
        3.5.2 7砂组沉积期
        3.5.3 6砂组沉积期
        3.5.4 5砂组沉积期
        3.5.5 4砂组沉积期
    3.6 沉积模式
        3.6.1 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3.6.2 沉积坡折带前积式砂体沉积模式
4.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4.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4.1.1 基准面及基准面旋回
        4.1.2 地层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对比
        4.1.3 陆相层序地层控制因素
    4.2 沙三中4~8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的建立
        4.2.1 胡12断块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4.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4.3 储层特征分布预测
        4.3.1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
        4.3.2 层序对储层砂体分布的控制
5.储层参数及其三维模型
    5.1 储层地质知识库概述
        5.1.1 地质统计学的基本思想
        5.1.2 地质知识库的建库步骤和基本内容
    5.2 胡12块油田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建立
        5.2.1 根据油藏地质研究所确定的知识库参数
        5.2.2 根据地质统计所确定的知识库参数
    5.3 建模基本原理
        5.3.1 地质统计学
        5.3.2 随机模拟
    5.4 二阶段相控随机建模
        5.4.1 储层骨架模型的建立——顺序指示条件模拟
        5.4.2 储层参数模型的建立——顺序高斯模拟
    5.5 胡12块油田的储层地质模型
        5.5.1 网格的定义
        5.5.2 数据分析
        5.5.3 非均质性分析
        5.5.4 模型的建立及随机建模结果优选
        5.5.5 模型认识与分析
6.胡12块沙三中~4~S_3中(?)基本特征
    6.1 油层分布特点
    6.2 开发简历
    6.3 油层物性及流体性质
    6.4 压力系统
        6.5.1 储层物性分析
        6.5.2 润湿性测试
        6.5.3 驱替试验
        6.5.4 压汞和退汞曲线
        6.5.5 敏感性实验
7.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7.1 油藏非均质性研究
        7.1.1 胡十二块油藏非均质性
        7.1.2 油藏的微观非均质
    7.2 流体性质的影响
        7.2.1 地层油
        7.2.2 地层水
    7.3 产液剖面和吸水剖面
        7.3.1 产液剖面
        7.3.2 吸水剖面
    7.4 对目前注入水的水体评价
        7.4.1 吸水指示曲线
        7.4.2 吸水剖面
        7.4.3 注入压力与注入量关系
    7.5 水驱地质储量和采收率预测
        7.5.1 水驱特征曲线法
        7.5.2 按目前开采情况下的水驱采收率预测
        7.5.3 无因次采出曲线
    7.6 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6.1 累积注采比大于1.0而地层压力低于原始地层压力
        7.6.2 油藏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水驱动用储量低
        7.6.3 吸水剖面愈来愈不均匀,不吸水厚度愈来愈大
        7.6.4 侧钻井、新井水淹分析
        7.6.5 老井的潜在产能
        7.6.6 注入水中加入少量的化学剂能改善低渗层吸水能力
8.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8.1 模型及输入参数
        8.1.1 地质模型的建立
        8.1.2 网格划分
    8.2 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8.2.1 拟合情况
        8.2.2 剩余油分布规律
    8.3 不同调整方案动态预测
9.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劳伦兹曲线法在胡5块油藏静动态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沙埝油田沙20断块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D]. 吴晓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2]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 桑宇. 西北大学, 2017(02)
  • [3]KK油藏聚合物驱油可行性研究[J]. 李卓,桂继,邰春雷,马传月. 石油化工应用, 2015(04)
  • [4]劳伦兹方法在储层非均质评价中的应用[J]. 马玉玲.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10)
  • [5]劳伦兹曲线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 李元凤,刘志森. 内江科技, 2009(01)
  • [6]A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江山,蒋明煊,程彦武.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7]文13北油藏非均质性研究[J]. 于银华,喻高明,李凌高.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6(07)
  • [8]赵凹油田安棚主体区非均质性研究[J]. 于忠友,刘德华,张国威,张勇.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5(05)
  • [9]胡十二块沙三中4-8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 胡明卫. 西南石油学院, 2005(04)
  • [10]劳伦兹曲线法在胡5块油藏静动态分析中的应用[J]. 刘琨,吕新华,贾云超,林明华.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3(S2)

标签:;  ;  

洛伦兹曲线法在胡5油藏静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